迁徙的科学童话(共14篇)(共14篇)
1.迁徙的科学童话 篇一
小人国的迁徙的童话作文
从前,有一群小人,住在小岛上,几百年来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自给自足。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就是能够随时嗅到附近果子的味道,因此小人国的美食包含着浓浓的果酱香,弥漫在空气中,香甜沁脾。别具一格的美食料理、淳朴的民风、自给自足的富饶生活,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然而好景不长,近几年来,水灾频频发生,小人们自己种的麦子被淹死了很多,收成越来越差。以往每户人家打理五棵麦子应付来年生活绰绰有余,现在打理多一倍都不够吃的,麦子越长越少。除了麦子,可以摘到的果子大都也是烂果子,生活每况愈下。有一位胡子花白的胖老头边咳边亮嗓着出来,大家都称呼他叫萌爷爷,说道:“孩子们,我们应该去东方碰碰运气,传说那儿的人们生活的很富足,一直向着东方走吧”。在萌爷爷的鼓励下,小人们大部队向着东方找寻他们新的家园。
小人们走了很久很久,太阳爬上爬下,也许也真的累了,用一束阳光指引他们该去的地方,在太阳的帮助下,小人们踏上了一片新的土地―另一个住着小人的地方。这里的人也跟小人们体型差不多,但似乎比小人们更凶悍,更魁梧,一眼就能区别,他们称自己为‘巨人’。在征得这一带国王的同意下,小人们在这里住了下来,可是他们被要求不能拥有土地。无奈,小人们只有靠摘野果,制作各种果酱料理摆摊换取食物。这里有一整套可以保护巨人们远离洪水灾难的机器,有排水的功能,是国王命人打造的,金碧辉煌,有人说是金子做的,也有人说是钻石做的,据说永远都不会发生故障。虽然生活过的拮据,但小人们过的很安心。后来,令人不安的事情发生了,每天,国王会派人来收取居民们的食物,因为小人们占用人流最多的地方摆摊,已经遭到当地很多‘巨人’的投诉,希望可以不要影响他们原有的生活。事实上,‘巨人们’更想免费品尝这些可口的食物,国王更是想以这些食物换取更多的机器,那么他所统治的国家可以保护更多的`人们。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小人们发现生活越发艰苦。由于机器没日没夜的运转,嘈杂的声音令小人们无法入睡;机器排出的废气也令空气和水变得不干净,尤其是水,很脏,摘到的野果多是黑呼呼的,制作出来的果酱料理更加难以下咽,更何谈换取别的食物;由于小人们的食物不再美味,‘巨人们’每天都会来驱赶,希望小人们赶紧离开,免得抢夺自家的食物。萌爷爷告诉大家:“我们应该再往东方走,这里一定只是半路上,再向着东方走吧”。
次日,萌爷爷邀请国王和他的子民们一同前往东方,跟随小人们去寻找那适合生活的美好家园,国王同意了。国王想带上所有的机器一同上路,可是带这么多机器上路,常人都会觉得国王一定是疯了,没人愿意搬,无奈之下,国王打赏了二十几个‘巨人’中的壮汉,才勉强带上了一台机器。这一次的路途更加遥远,也许是给国王出的难题吧,一路上,二十几个壮汉要求更多的打赏,国王叹了句“哎”,说道“拿去吧,这是最后一次了”。终于在历经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后,国王大喊了句“我的子民们,看见了吗,那儿有肥沃的土地,我宣布我们将在这里定居下来”,“可是,国王殿下,有很多巨人,我们会被吃掉的。”一个抬机器的壮汉说道,他浑身发抖,以致机器开始倾斜。国王答道:“我们就住在这里,不用怕,我们有足够的人,足以赶走他们,大家跟着我一起走”。
大家找到一处靠近河边的地方住了下来,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每个人都不能入睡,时不时看见巨人从这里经过,所有人都会吓出一身冷汗。一早太阳就爬起来,看见萌爷爷的小孙子小萌还在呼呼大睡,用温柔的阳光喊他起床,小萌睡眼惺忪,迷迷糊糊打开帘子看见所有的人都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小萌跑到爷爷身边问爷爷怎么了,爷爷指指天上,“你看”,小萌看见巨人正站在他们面前,打量着大家,小萌吓得躲进了爷爷的怀抱。巨人说话了“不用怕,我是这里的村长,我们不会伤害你们的,以后我们就是邻居了,大家互相照应啊,我们称自己为庸人,你们可以叫我小庸村长,这是我们精心制作的蛋糕,小小心意,请收下啊。”小庸村长放下蛋糕便离开了。
大家瞬间把蛋糕消灭了,这是近段时间大家吃的最香的一餐了。一个多月过去了,小人们的生活开始步入正轨,‘巨人们’也跟着小人们摆起摊来,这里的昆虫似乎也都很喜欢他们摆卖的食物,经常会飞去很远的地方找寻小人们需要的食物来进行交换,庸人们偶尔也会来买一些,这样的生活也算富足。有一天,小庸村长邀请大家去看看他们的家,所有人都很兴奋,只有国王,一心想把带来的机器按在这里。来到庸人们生活的家,大家发现庸人们的家是在自己住的地方的外围,保护着自己,也困着自己。小庸村长带大家参观了他们的机器,这些机器是木质的,体型巨大,小庸村长说这些可以防止洪水发生,“这些烂木头哪里比得上我的机器。”国王不屑的嘟囔着。“但是有些事情必须要向大家说明,在这里,有一位美丽的花仙子,她令这里鲜花盛开,这些花有魔法,因此会吸引很多人和小虫子,这就是为什么你们在鲜花盛开的地方摆摊,生意会特别好了。可是花仙子给予我们的这些花是我们这里的守护神,是保护我们的,它们可以令这些木头拥有无穷的力量,它们也可以令我们有一颗欢乐温暖宽容的心,所以在这里拜托大家,希望大家以后不要再花儿上摆摊了哦”。
小人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国王和他的子民们开始变得不情愿了,窃窃私语道:“那我们的好日子要到头了吗”。“不用担心,我会处理的,都回去吧”国王说道。丰盛的晚餐结束后,国王留了下来,找到小庸村长,国王对小庸村长说:“小庸村长,你们为小人们创造这么好的生活环境,不能白白的让他们占了便宜,不是吗”。小庸村长一副疑惑的神情,两个大眼珠咕噜噜的转。国王又说:“我有个好主意,我们可以征收他们的食物,越多越好,既然他们的食物那么热销,我们可以换取更多的高档机器,钻石的,金子的,你想要什么样的都有了啊,我的子民们可以为您效劳,您的那些木质器材太落后了,您不担心它们会坏吗”。小庸村长一口拒绝道:“国王先生,我们创造这么美好的环境并非要求多少回报,钻石的器材不一定就比木质的功能好,凡事做到一个极端就不好了,万事都要强求平衡,那样才能生生不息。还有啊,如果一件为大家服务的事情变成盈利的了,那么服务就变得索要了,会被大家排斥的”。
遭到小庸村长的拒绝后,国王命他的子民们仍然选在鲜花盛开的地方摆摊,生活依然过得富足,几个月后,‘巨人们’身边的鲜花慢慢枯萎,直到最后一棵草都没有了,国王命‘巨人们’跑去另一片鲜花盛开的地方,却怎么也找不到,最后他们连小人都没有碰见一个,也没再见过庸人了,因为土地寸草不生,没有一点可以充饥的食物,最后,他们不得不离开,一路上饿死了很多‘巨人’,国王潸然泪下,一直找不到花草树木,他开始觉得大自然真的很残酷很没有人情味啊。
另一边,小庸村长早已发现国王的邪恶想法,请求花仙子施魔法保护这里,这才保住了剩下的鲜花。若干年后,萌爷爷的小孙子长大了,花仙子嫁给了小萌,成为了小人国的媳妇,同时她又担任小人国的老师,为小人国的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在当时,花仙子对国王和‘巨人们’的结果很是自责,她认为自己当时没有尽力去劝导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她觉得要为这里的小人们做点事情。当小萌的媳妇,是为了换位的去了解他们的难处,与其同甘共苦,获得他们的理解;当他们孩子的老师,是为了从幼儿的启蒙思想进行引导,使得爱护自己美好的家园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2.科学搭台 童话唱戏 篇二
很简单,科学童话就是把科学知识揉在童话之中。
一听这个解释,估计有同学不屑一顾——科学知识那么繁琐深奥,把科学知识藏在童话中,这样的童话一定没什么意思!
科学童话究竟有没有意思,我们这就一睹为快。说不定课堂的最后,你也能创作一篇科学童话呢。首先我们来看一篇有关啄木鸟的“科学童话”。
大树与啄木鸟
从前,在一个茂密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动物,啄木鸟也住在其中。
啄木鸟不像其他鸟一样爱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唱歌,它们喜欢和大树在一起。
有一天,一只啄木鸟又来到大树身边,咚咚咚地用嘴敲打树干。一下子把大树敲醒了。大树气愤地对啄木鸟说:“老弟,你这是在干什么?把我都弄疼了!”
“树大哥,你肚里有两条虫子,我现在把它们找出来吃了,以免它们伤害你。”啄木鸟不慌不忙地说。
“我肚里有虫?我怎么不知道!”大树生气地说,“即使肚里有虫,我长得根深叶茂,有两条虫子怕什么。难道它们还能把我给吃了?”
啄木鸟不去理会大树,只顾着找虫子。大树愤怒了,它拼命摇摆身体,千万片树叶像千万只小扇子呼呼呼地扇着。在大树的一再阻止下,啄木鸟无奈地离开了。
又过了一些日子,啄木鸟又来了,可惜还没等它动手就被大树赶跑了。啄木鸟一气之下又飞走了。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森林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只有大树耷拉着脑袋,身上没有一片绿色。它的身体已经被虫子掏空了,它再也不会发芽了。
大树临死也不会知道,它竟然死在了两条小小的虫子手里。
“读完这篇《大树和啄木鸟》,大家收获了什么科学知识?”大猫老师问。大家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
“1.小小的虫子可以蛀空大树,夺去大树的生命;2.若要防止惨剧发生,大树就必须得接受啄木鸟大夫的体检和治疗。”一位同学清晰地回答。
没错,科普知识随着故事的发展,像种子一样轻轻落进我们的大脑,生根发芽,这可比死记硬背科学知识要有趣多了。
“我还知道,啄木鸟为什么能站在树上捉虫却不摔下来的原因呢!”一个同学说,“这个科学知识也能变成童话的一部分吗?”
“能吗?”大猫老师笑了笑,继续亮出一篇童话。
三条腿医生
百灵鸟一大早就唱起甜美的歌:“天空蓝蓝白云飘,百花争艳树儿摇,早晨空气多清爽,快快出来做早操。”
小斑鸠听了,蹦蹦跳跳出了家门;大山雀听了,扑棱一声飞上天空……
百灵鸟越唱越起劲,白头翁爷爷却跑来说:“小点声,啄木鸟正在睡觉,别吵醒他!”
怎么?这时候还在睡觉?白头翁爷爷干吗不让吵醒他?百灵鸟觉得很奇怪。
白头翁爷爷小声地说:“啄木鸟是森林医生,每天都在为树木治病。这些天不知从哪儿跑来些天牛、金龟子、椿象等害虫,在树木上蛀出许多小洞洞。啄木鸟医生不得不日夜忙着捉害虫。他实在太辛苦了!”
百灵鸟听了,打心眼里佩服啄木鸟。他见啄木鸟正站在树干上,一动不动,睡得很香,突然替啄木鸟担心起来。他问白头翁爷爷:“啄木鸟站在树干上睡觉,不会摔下去吗?”
“怎么会呢?你没见啄木鸟有三条腿吗?”
“什么?三条腿?鸟儿可都是长两条腿,啄木鸟怎么会有三条腿呢?”百灵鸟吃惊得两眼瞪得溜圆。
白头翁爷爷说:“其实啄木鸟的长尾巴,就等于一条腿,你看,它和两条腿一起支着,形成三角架,稳稳地支撑着身体,这样,他捉虫、睡觉就不会掉下去了。”
哇,啄木鸟的本事可真大呀!
百灵鸟怕惊动啄木鸟睡觉,就和白头翁爷爷悄悄飞走了。
不久,森林里又传出笃笃的啄木声。百灵鸟知道,那是啄木鸟医生又在忙着捉害虫。
“这个童话有没有把啄木鸟站在树上的奥秘揉进故事中?”
“有!”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少同学还是第一次知道啄木鸟的尾巴和两条腿形成三角架,方才让它“咬定大树不放松”。你看,通过科学童话,知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童话极好地消解了科学的枯燥。
“我还知道有关啄木鸟的一个科学知识,”一位同学朗声道,“啄木鸟在啄食时,头部摆动的频率达到每秒15-16次,因此啄木时头部所受冲击力等于所受重力的1000倍,但它因为大脑独特的构造,却绝对不会得脑震荡。”
“这个知识也可以揉进童话里。”立即,有同学遐想开了,“森林里的热心大姐喜鹊见啄木鸟这样工作,非常担心他的安全,特地买来头盔给啄木鸟,啄木鸟哈哈大笑,向喜鹊解释了自己为何不需要多此一举。”
“很棒的思路!”
“还有还有……”同学们的“金点子”已经止也止不住了,大猫老师不得不做了个暂停的手势,“很多的科学知识都可以通过童话来展现,我们的脑袋瓜里一定有许多科学知识,任选一些来完成一则知识和趣味并存的童话吧!”
3.科学童话作文 篇三
佛祖派罗汉找来孙悟空问他: “你这猴头,是不是偷吃了我的仙菜。”说着把菜丢给悟空。悟空一看,这叶子的边咬得那样乱七八糟,不象是鬼怪的牙齿咬出来的,可佛祖怎么怪我吃了他的菜,真是可恨。悟空对着佛祖叫道:“佛祖,老孙三日内查出凶手,如没找到,你就把我再压在五行山下。不过这菜绝不是俺老孙偷吃的。”说完,一步跨出殿外去了。
孙悟空决定亲自去看一看,只见它摇身一变,变成一一只蝴蝶飞到菜园,亮起他那火眼金晴,呀!看到了,只见叶子上爬着一条条滚肥的小青虫,这些虫的颜色跟叶子的颜色差不多,他们用利斧似的嘴巴“喙嚓噱”地啃着叶子,不一会几,菜叶上就有_个大洞。悟空看得火起,只听他“呔!害虫精哪里跑!就抡起金箍棒向小青虫打去,可那些小虫一翻身滚到凡间去了。
4.趣味科学童话 篇四
大家都知道:蚂蚁是个大力士,它能一下子举起和搬动超过自己体重30倍以上的食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个非常厉害的伞兵呢!
可是从那么高的地方掉下来,冲击力非常大,为什么蚂蚁却摔不死呢?
从高处落下来的物体最终会掉落到地上,这是因为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但是每个物体受到地心引力影响的`大小不一样,这和他们的体重有关。
拿大象来说,因为它很重,所以受到的地心引力就大,如果它从高处掉下来,就会受伤或死亡。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大象从高处摔下时,空气中的阻力无法和巨大的地心引力相抗衡。
那什么是空气阻力呢?试想你在没有风的情况下跑步,是不是脸上会感到迎面吹来一股风呢?这就是空气中的阻力造成的。
5.迁徙的羌人 篇五
夕格距离汶川县城不远,四面高山阻挡,是全县唯一不通公路的寨子,也由此成为了全乡羌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地震后,这里只剩废墟。乡里来的干部告诉村民:“政府也是为我们好。南宝山有公路,劳改农场有地。”
临行前,独立电影导演、摄影师高屯子给杨永顺一家七口站在家门前拍了一张全家福。这大概是这个羌族家庭留在故土的最后影像。那几天,高屯子力图用镜头记录下“夕格羌人历史上的第五次迁徙”。他想寻找那些敬天法祖、耕种劳作的乡土瞬间。
然而,他看见的,终究是“悲壮苍茫的历史和平庸无奈的现实”。
离别
搬迁前,乡里规定只许带走必要的食物和生活用具,马、牛、羊、猪、鸡、狗……所有牲畜都要就地变卖,不能随行。
杨永顺的父亲杨贵生不得不卖掉十多年来形影不离的那匹清瘦的红马。马被牵走的那一刻,两股晶莹的泪水从红马深黑的眼眶滚落而出,杨贵生忍不住跑上前去,抱住马头,痛哭流涕。
等家里的东西都搬完了,永顺想了想还是觉得要把铁锅圈背走。也不管别人怎么说,对未来他心里也没底。他总是难以想象没有了铁锅圈的家庭生活——没有火塘,怎么生火做饭、烧水取暖?甚至一家人聚在一起该怎么落座?
夕格羌人世代生活在山谷里,受着山神、水神、羊神、神树林等诸神的保护。老人们说,这么大一场地震,夕格只死了一个人,这得益于夕格人没有对天地神灵有过过分的冒犯。离别前一天,全寨男人一起来到了葳孤山上的玉皇庙,向神灵和沉睡在高山里的前辈先人一一道别。据说许多年前,夕格人从西北草地来到龙溪深沟,最先就在葳孤这个三面绝壁、易守难攻的山头落脚。葳孤山头的玉皇庙,现在已是废墟一片,没有任何房屋和塑像,只有野树荒草中,兀立着几截断壁残垣。
杨贵生兄弟三人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释比”。释比是羌族最有地位的人,他们通鬼事、神事、人事,能驱魔治病、祭山还愿。没有文字的羌人,正是通过释比把宗教典籍、法事技艺、天文知识、医药知识,世代口口相传。释比是羌文化的核心传承者,掌握着民族的遗传密码。
那一天,废墟中升起一团篝火。“释比”贵生头戴猴皮帽,手执羊皮鼓,脚蹬云云鞋,开始唱颂舞蹈,礼敬众神。末了,众人向诸神祭上了一只绵羊,一起虔诚祈祷。礼毕,在下山的路上,杨贵生双眼噙满泪水,唱起了关于迁徙和离别的歌。高屯子在镜头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说,“那是我至今听过的最为幽怨哀伤的曲调。”
坚守
当初,乡里来做动员的时候,杨永顺的堂兄弟杨永富一直不肯在“自愿搬迁书”上签字。他对永顺说:“下坝子有啥子好?我们又没有花花肠子,搅得过那些人?地少,我们靠啥子生活?那些山上,有虫草采、贝母挖吗?能养牛养马养羊吗?你一天望着公路就饱了?”
永顺说不动,只能请杨贵生亲自出马,贵生对侄子说:“我们都走了,夕格就更不可能通公路了。难道你要子子孙孙都跟你一样爬坡上坎过日子?”后来,杨永富还是跟着众人走了。
倒是有人坚守下来—大贵生7岁的哥哥杨水生。
担心自己不走影响了大伙,杨水生先是跟着全家到了邛崃南宝山。住了不到两个月,他就和老伴偷偷回到了夕格。他老早就做好了回来的准备。临行前,贵生和大哥德才带着儿孙去母亲的坟前烧纸磕头,唯独水生没有去,“我会死守在祖灵身边的。”
如今的杨水生住在断了电,孤岛一般的寨子里,没有邻居,就像回到了原始部落。天气放晴时,他会上山采药。偶尔,也会被别的村请去看病。儿子儿媳不放心去看他,劝他下山,他非但不答应,又反过来劝年轻人回来。可是,那些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吃饭喝酒聊天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
生计
重建的速度令人惊奇。好像一眨眼的功夫,政府就给羌人送来了一座像模像样的小城。如今龙溪乡的羌人,都从山坡搬迁到了河谷地带。杨贵生和家人也住进了统一营建的板房区—一座现代化的小别墅。
然而,自然环境的变化,让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转折。过去在夕格自给自足的生活,到了邛崃变成了什么都要花钱买。生活成本增加,生计变得困难起来。这种情况,搬迁后的汉族村落也无法幸免。
羌人们再也不用在大山上放羊、砍柴,不用拾掇庄稼,不用去原始森林里采药,于是也渐渐地不再引吭高歌。村民们说:“以前上山多,山歌都是从老人那儿学的。现在如果唱起来,闹凶了,人家会说这是疯子。”
猪膘肉和咂酒本是羌族的特色食品。每逢祭祀活动的第一个程序就是释比出场,开一坛咂酒,敬天地鬼神。祭祀中的最重要程序则是杀鸡宰羊,向神灵和祖先献祭。但是南宝山并不出产酿造咂酒的青稞、麦子等杂粮,村民也没有条件饲养家禽家畜。而且地少人多,没有宽敞的院落,没有羌族村寨的玉皇庙,厨房也容不下火塘,就连婚礼葬礼的规模再也不能和过去同日而语,程序越来越简单。祭祀活动减少,杨贵生祖传法器也已经发霉了,只能静静地躺在屋角。
好友毛明军忧心忡忡地告诉高屯子,从松潘高山之上迁到河谷的羌人,也把原本恭敬放置在房屋高层的耕牛头骨、避邪面具,随意弃置在了墙角野地。自打政府施行退耕还林和灾后重建政策后,村民们忙于去河坝建房,忙于向山下搬运沙发、电视等东西,便顾不得信仰和传统了。
高屯子曾去南宝山看过。重新开始的新生活,并没有在村民脸上留下光彩。他记得,村民们只是无所事事地坐在门口聊天,或者打麻将,再也感受不到那种在崇山峻岭奔跑的山民气息。
有一年,杨永顺告诉高屯子,自己开始学种茶叶。定居成都的高屯子赶忙推荐熟人去订货。可是左等右等,茶叶一直没送来。一问才知道,因为不懂技术,收成很不好。
邛崃市一直想把南宝山打造成羌族旅游基地。“释比”杨贵生偶尔会被请去表演羊皮鼓舞、唱经等原本只有在祭神仪式上才能看到的表演。演出收入成了他的主要经济来源。他偶尔也会给高屯子打电话,让帮忙介绍点演出机会。
高屯子清楚地记得,2009年,他带着贵生和永顺去香港表演。贵生走在香港的街道,总爱翘着鼻子撮着嘴唇,左右扭着头吮吸城市的空气。贵生说:“日怪!咋个成都那么大个城市,尽是火锅的气息,这香港呢,又尽是盐巴的气息,咋个就总闻不到神的气息,鬼的气息?”
6.语言迁徙与负迁徙的比较 篇六
关键词:语言迁移负迁移
一、语言迁移的基本理论及其概念
语言迁移长期以来一直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及外语教师所探讨的重要课题。今天,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并已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理论。语言迁移的概念是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在他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Across Cultures)(1957)中提出来的,这一著作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里曾经产生过极大的影响。Lado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Lado(1957)的对比分析假说认为:学习者的母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主要障碍,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与其可能导致的困难之间成正比,即“差异=难度”。差异越大,难度就越大。也就是说,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因此,教师如果把目的语和学生的母语体系进行比较,以预测两种语言的差异所造成的学习中的难点,在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预测来决定外语课程和教材中哪些项目应进行特殊处理,并采用强化手段突出这些难点和重点,从而在教学中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建立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尽力形成新的习惯。
二、研究方法
发音人员:邀请广西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30名会说桂林话的学生(2007年桂林市中英语16个男生中6个得A、4个得B、6个得C,14个女生中6个得A、4个得B、4个得C)请他们分别朗读一段中英文短文。(用桂林话朗读中文,短文包括每种语言基本的语音成分)实验语料:一段包括所有桂林方言语音成分的短文和一段包括所有英语语音成分的短文。实验设备:数码相机录音。实验比较:先分析英文录音总结出语音错误,带着这些错误去听各自桂林方言录音,考察这些错误是否由桂林方言引起,以验证口音是否就是母语负迁移在语音层面上体现的实验假设。
三、实验分析
1.分析英文录音总结出的语音错误桂林方言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二者在语音方面相差很大。长期受桂林方言习惯的影响,学生对重读、连读、节奏等语音知识所知甚少,发音不准、语调较差等问题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
(1)音素清浊、长短不分。如把/b/、/d/、/g/发成/p/、/t/、/k/;用桂林方言中接近的音去替换英语语音,如用“缺”顶替/tr/,用“绝”顶替/dr/。另外,将/i:/和/i/,/u:/和/u/混淆起来。
(2)增音、减音现象严重。如把but/b t/读成/b t/;而trouble/tr bl/中的/l/辅音则省去不读,/tr bl/被读成/tr b/的音。
(3)重音位置不明。如把interesting/′intristi!/读成/in′tristi!/。
(4)节奏把握不准。以“断奏音”的方式一个一个音节读出,且各个音节的长短一般区别不大,语句的长短基本上是按音节数计算的,属以音节计时。习惯于把每个音节的力度平均分配,元音强弱不分,长度趋同。
(5)某些基本音的错误。如light和night不分。
(6)语调平淡生硬。升调、降调、平调互相混乱,所读的英语几乎都是同一个调子。
2.对照桂林方言与英语录音和各自语音系统特点作出的错误分析(1)音素清浊、长短不分。两种语音的音位系统不同,英语里有严格的清浊音素对应,桂林方言里则没有,这就造成学生对英语清浊音发音、辨音的困难。所以把/b/、/d/、/g/发成/p/、/t/、/k/;汉语中“缺”接近/tr/,所以用“缺”顶替/tr/,另外,由于桂林方言中没有长短音之分,所以发音时总是无意识地将/i:/和/i//u:/和/u/混淆起来。
(2)增音、减音现象严重。由于两种语言音位系统的差异,桂林方言一般不以辅音结尾(鼻音m,n除外),且无辅音连缀现象,而英语则无此规律。因此,在读英语时就常常出现增元音、减辅音的现象。如在读闭音节的单词时习惯在结尾的辅音后或在辅音连缀中加进一个元音,而trouble/tr bl/中的/l/辅音则省去不读,/tr bl/被读成/tr b/。
(3)重音位置不明。重音读不准在英语学习中是很普遍的问题。桂林方言的双音节词、多音节词的重音大多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英语则不然。受母语的影响,他们常常按照桂林方言的重音习惯来读英语单词。如把interesting/′intristi!/读成/in′tristi!/。此外,许多学生不了解英语的重音具有标明词类或功能的作用,如import作名词时重音在第一个音节,作动词时重音却在第二个音节上。
(4)节奏把握不准。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母语产生的负迁移在节奏上表现得最明显,也最顽固。英语被认为是“以重音记时”的语言。每一句话都有节奏。且节奏的基本倾向表现为各个重音节之间的时距大体上相等。而桂林方言的节奏是以“断奏音”的方式一个一个音节连续出现,且各个音节的长短一般区别不大,语句的长短基本上是按音节数计算的,属“以音节计时”的语言。受母语负迁移作用的影响,学生对节奏把握不准,习惯于把每个音节的力度平均分配,元音强弱不分,长度趋同,所以很难说出一口地道的英语。
(5)桂林方言干扰造成某些基本音的错误。桂林方言对学生英语发音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桂林方言无鼻音,桂林方言中的n和l不分,因此,light和night读不准。
(6)语调平淡生硬。英语属语调语言,其语句中的词必须受语调的支配,句子靠语调来辨义。因此语调对于表达话语意图极为重要。而桂林方言属声调语言,声调本身即具有区分汉字意义的功能。学生长期以来所养成的这种母语习惯使他们对英语语调的把握极为困难,升调、降调、平调互相混乱,所读、所说的英语几乎都是同一个调子,不能很好地表达和传递语意,严重影响了语言的有效交际。
三、结论及对于教学的启示
通过上述的声学实验及对比分析,笔者认为,第二语言语音的习得和母语语音的习得是有差异的。口音就是母语负迁移在语音层面上的体现。要改善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现状,提高英语语音教学水平,笔者认为克服母语负迁移可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纠正普通话发音来带动英语语音的提高。在纠正读音的问题上,运用母语的发音特点来达到这个目的,收效是显而易见的。
2.仔细进行英汉语音对比,学习语音器官图,弄清发音部位。学生在口语中发生错误大都是因为没有仔细把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习惯性地用母语中的发音来代替目的语中的发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认真分析学生的语音错误和母语对他们的影响。帮助学生将两种语言中相近的音进行对比,仔细对照发音器官图,找准发音部位,掌握发音方法。
3.训练成有利于英语发音的口腔肌肉。中国学生英语语音不准的根本原因是口腔肌肉不利于英语的发音。为了练成有利于英语发音的口腔肌肉,在每一个错误的地方都采取故意夸张的方法。练习单音时可以故意夸张读不准的音。针对连读现象,可训练他们将一组组意义和语法结构联系紧密的词或短句连起来读。碰到辅音和元音的连读时,可将它们视为一个单词进行拼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时,对单词的弱读式进行强化训练。训练语调时,教师辅导学生画出语调图,故意夸张升调。
总之,要改变桂林学生英语口语中浓重的桂林腔,要首先帮助他们认识到方言的影响,纠正普通话的发音错误,仔细进行英汉语音对比,学习语音器官图,弄清发音部位,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模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的语音语调,训练成有利于英语发音的口腔肌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献文:
7.迁徙的职业 篇七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家在田野,公路或者海洋,他们有着职业的工作,而田野,公路或者海洋又是他们工作的地方。
人们管他们叫麦客,养蜂人,渔民。
麦客这种职业如同候鸟一般,是一种迁徙的职业,他们一路游走一路替人收割麦子。或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随身携带的只有一个干粮袋,一把镰刀和一床被褥。成群结队,寻人雇佣,替人割麦,用汗水赚取微薄的收入。随着机械化的不断发展,麦客,这种中国古老的职业割麦人,渐渐地退出了田野的舞台。
养蜂人追逐着花期,开着拉了成箱成箱的蜜蜂的车在公路上奔波。车窗外单调的风景陪伴着他们一年之中的大部分时光,因为工作,每个养蜂人每年外出时间长达11个月,风雨劳顿,为人们创造着甜蜜的味道。
渔民这个职业印证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句话。休渔期过后,渔民们便踏着小船,在海上散下一年中的第一网。伴随着起锚,收网,当渔网拉出水面时也伴随着他们的笑容,在凶险的海上昼夜颠簸换来别样的鲜味。
麦客,养蜂人和渔民这三种职业的产生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的智慧,勤劳,朴实。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从而发展下去。在这些人身上,中华民族传统的那种自力更生,勤劳勇敢,用自己的汗水来从自然获取生存所需的那种美好品质熠熠生辉。仿佛他们如同一颗抛弃银河的恒星,独自发光,独自闪亮,只愿与大自然共同相处,以一种特别的呢喃呼唤着彼此。他们为自然奉上汗水,自然为他们带来想要的收获。发展必然将那些不符合节奏的事物淘汰,可人类内心中那个隐藏的远古声音告诉我们,他们尽管为了生活而奔波不断,每日留下辛劳的汗水,可是那种勤劳的品质是我们永不该丢弃的。那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带来的艺术品是我们永远要铭记在心的。
8.无法阻挡的迁徙动力 篇八
既然单靠提升运输能力来解决春运问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反思倒推回去的问题之一就是能否减少对春运的需求?除了人口基数大,造成“春运难”的因素还有哪些呢?
普遍的观点认为,首先,中国地理决定东西差异。中国三分之二的领土不宜人居,也不能承载过多人口的高原高山和内陆草原荒漠,人口必然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其次,制造业阶段要求人口集中。中国的工业在一段时期内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将占有很大比重,更要求工厂布点于沿海港口附近。再次,人口红利加剧以上不平衡。经过建国后的生育高峰,加之改革开放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剩余生产力获得解放这一背景,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使民工潮“迁徙”的规模骤然变得浩浩荡荡。
“我国目前产业布局不尽合理,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基本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西部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一方面导致了人口大量长途迁徙,另一方面发达地区资源环境压力也更加突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授张孝德说,由于内地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东西部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导致太多的人远离家乡到外地工作,从而形成了返乡和返城人潮。
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景乃权看来,中国的春运中,交通的运输能力、现有的资源配置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加剧了回家的难度。大量外出打工的农民要在同一个时期回乡过年,客运市场因需求远大于供给而引发一系列危机。
“这部分勞动力虽然在理论上可以称为经济资源,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事实上由于本地不能提供太多合适的就业岗位,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只能远离家乡外出打工。”景乃权教授说。
除了经济布局造成了客流的集中,“春节是维系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纽带”和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户籍制度以及“节日太集中”等社会因素,成为造成“春运难”的另一说法。
这种说法在电影题材和很多打工者身上得到了验证。2010年《人在囧途》中王宝强唱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唱出了很多打工者的心声。在电影《天下无贼》里,人们见识过中国式傻根的“春运”之险,在恶搞片《春运帝国》里,人们见识了中国式民工的“春运””之苦。可是,即便“春运”之痛深入骨髓,中国人对春节回家过年的信念依旧不可动摇。社会学家感慨地说:““春运“始于先民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无法根除的“刚需“。”
9.词语迁徙的造句例子 篇九
迁徙 ∶迁移;搬家 ∶变易;更改 ∶为了觅食或繁殖周期性地从一地区或气候区迁移到另一地区或气候区 被征发而远途服役 迁徙之徒。
动物迁徙是指动物由于繁殖、觅食、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原因而进行一定距离的迁移。
动物的迁徙分为周期性迁移和非周期性迁移。
迁徙反义词
栖息 ∶歇息夜里,鹧鹕在残枝上、草丛下、灌木丛下栖息 ∶暂住那些旅馆已被废弃,而我们就在那里栖息 ∶隐遁
迁徙造句
1、天上有一道道的电光,就像天使大迁徙,也像天地之间的河流,更像山里七拐八弯的小路。
2、吉卜赛人经常从这里迁徙到那里,过着流浪的生活。
3、秋天,大雁又从北方迁徙到南方。
4、爱情本身就是生命,它不会死亡,只会迁徙。
5、养蜂人非常辛苦,他们随花迁徙、四海为家,他们乐观豪爽、敦厚淳朴。
6、候鸟有随季节的变化而迁徙的习惯。
7、他是从新疆迁徙来的。
8、我听说在盘锦有些丹顶鹤被鸩杀了,那些死去的鹤属于迁徙的还是留鸟?
9、王蝶以多种乳草属植物为食,它们从美国向墨西哥的迁徙过程极富盛名。
10、灰鹤是一类分布广泛的大型迁徙湿地候鸟,在中国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1、其中涉及的主要人权是迁徙自由,信息自决权,一般行为自由权和人性尊严的保障。
12、而烫金印花工艺给不后印烫金浆再冷迁徙烫金,工艺不绝差驳杂.
13、青春并不消逝,只是迁徙.张曼娟
14、如果迁徙印花拔取真空烫花机,那么成果不离更会出格抱负了.
15、在秋高气爽景色宜人风轻云淡的季节里,大雁们成群结队,开始了繁衍后代的种族大迁徙。
16、我不是天空中高翔的鹰,也不是绕屋低飞的燕雀,而是一只随季节迁徙的侯鸟。
17、每到秋天,都有大批的候鸟迁徙到南方。
18、红腹滨鹬在北极地区繁殖的两种迁徙鹬的任一种。
19、企业迁徙自由是公民迁徙自由的自然延伸。
20、这种旅鸟每到秋天都要进行迁徙。
21、齐齐哈尔市铁峰区长沟村是白头鹤南北迁徙的停歇地。
22、德意志人在民族大迁徙以前,曾组织成为氏族,这是没有疑问的。
23、早期,我们研究迁徙的鸟,只是数一下鸟的数量,确定它们的位置。
24、可能的解释是它们随着季节变迁进行垂直性迁徙。
25、极北柳莺会在温暖晴朗的日子鸣唱,包括度冬时和他们迁徙前都会。
26、沙耶武里大坝的建造者承诺,将会保留鱼类通道,让迁徙鱼类通过。
27、想像一群蓝龙迁徙的情景,一定令人难忘。
28、很多勇敢的拓荒者乘牛车迁徙到西部。
29、为了节省能量,迁徙的鸟选择顺风飞行,它们就停下来等待好天气。
30、这是雪雁在进行例年的迁徙,迁往高纬北极地的繁殖地。
31、现在大家大包小包争前恐后地往北方迁徙。
32、及迁徙去处,所载不过囊衣,不畜积余财。
33、如今挑精拣肥做法,可能会引发台商再次迁徙潮。
34、以此为之,乃立富,迁徙户口于狄夷,逍遥自得于化外。
10.迁徙的鸟儿作文600字 篇十
这个季节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迁徙的鸟儿,陆续地向南飞去。为什么,我要用这种方法自欺欺人;为什么,我不能面对前方的那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为什么别人对我的目光里充满了愤恨。远去的大雁告别了寒冷的北方。为什么,它明年还要飞回来。迁徙到底是为了什么?
为了世间片刻的温暖。它告别了自己的故乡。在一条充满崎岖坎坷的路上,候鸟自己认为的通向幸福的路上。那里其实有许多的,贪婪的眼睛在窥视着它们健壮的身体。接着的就是忽然响起的枪声。然后,对未来幸福的憧憬,在一瞬间灰飞烟灭。为什么,人类会发明这种叫做枪的东西。许多的人赞叹这是文明的进步。对,人类自相残杀的武器,到了新的水平。然后,不管是保卫,还是侵略。这只是人类对用枪下的`一种定义,尽此而已。真的,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目睹,动物之间到底有没有什么“世界大战”之类的事情。大概是因为它们非常“愚蠢”,连枪都不会打。所以,事情因此而明朗。动物很愚蠢,不会打枪。
于是它们便永远地被人类征服。而人也很“愚蠢”,因为他们有智慧。所以,他们永远地被死亡所征服。
11.大迁徙之后的遗留问题 篇十一
与陈思忠见面,是在北拾村,这里距陈思忠的住处约5里路。
9月3日傍晚,72岁高龄的陈思忠乘坐孙子的摩托车一路颠簸来到北拾村,为的是避开当地官员的盯防,“我家是华阴的,这里是华县,他们(华阴市的官员)管不着。”
1956年,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新中国第一座重点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陈思忠等28万名渭南群众,被要求迁移到宁夏、渭北等地,成了“移民”。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已经步入暮年的陈思忠依然忿忿难平,他说,渭南移民工作腐败严重,存在太多的“遗留问题”。
半个多世纪前的移民
渭南市移民局办公室副主任安培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从1956年到1965年,渭南市共有28.7万名移民搬迁,有的外迁宁夏,有的内迁渭北,有的自行迁移,有的后靠安置。
陈思忠就是最早外迁到宁夏那一批“先遣队”中的一员。
陈思忠的老家在华阴市焦镇乡良村,1956年,刚刚18岁的他,响应“迁一家,保千家;一人迁,万人安”的伟大号召,作为“青年积极分子组长”首批迁移到宁夏平吉堡。
出发前,县里的干部说那里有房、有井、有地,结果到了以后发现,那里“除了一片荒草滩,啥都没有”。
他们自己打井,自己建房,算是暂时安定下来。后来,他们结伴逃回渭南。
渭南当地干部发现后,开会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之后,他们被再次迁移到宁夏陶乐,更多向往“有房、有井、有地”的渭南库区移民也被迁移到了宁夏。
结果,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漠和滔滔不绝的黄河,这些大失所望的移民只能再次选择了离开。
后来,由于三门峡水利枢纽功能调整,这些移民被允许返回库区。从此,这些历尽磨难的移民再次踏上了迁徙的征程。
渭南市移民局工会主席李万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移民返库后,又面临着土地、住房、就业等困难,不少移民被迫再次迁移。
其中,大荔县平民乡移民赵德龙一共搬迁8次,每一次搬迁都舍房弃屋、损失渗重,“累得我们全家人身衰力竭。”
更为严重的是,移民土地被挤占、移民资金管理混乱、移民补偿款被截留、移民上访被打击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渭南移民问题经久难息。
富余的土地和安置经费哪里去了
李万明介绍,由于水库运用方针的改变,三门峡水库的面积大幅减小,陕西境内的80万亩库区不再蓄水,原来被淹没的土地全部露出水面。为了不使库区的土地荒废,1964年前后,国家决定在库区设立两处军事基地及农场,同时还将西安市的大批知识青年招收为农工安排到农场。
安置地的恶劣条件和库区土地的“易主”,使得那些背井离乡的移民们萌生了重返故乡的念头。他们频频上访,要求政府将他们迁回库区老家安置定居。
移民“闹返库”,最厉害的一次是在1984年夏天,当时有8000多人同时强行进库,他们搭建简易庵棚以期长期定居,
1985年5月,有关方面联合下发《关于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移民安置问题的会议纪要》(下称《移民安置纪要》)指出,“三门峡库区移民现有40万人,其中15万人生产、生活很困难,需要返回库区安置”,于是正式批准生产、生活很困难的15万移民返库定居,移民从1986年便开始陆续踏上了返乡之路。
李万明告诉本刊记者,当时,国务院按照“15万人”给渭南市移民局划拨了2亿元安置经费、30万亩土地及大批计划内物资等。可是,在实际安置过程中,当地却擅自“严格控制、尽量压缩返迁移民人数”,致使实际返迁人数仅为73965人,还不到“15万人”的一半。
返迁人数的缩水,意味着安置经费、土地及物资的富余。
其中,土地方面,实际返库安置的73965名移民只占用了中央划拨31.2万亩土地中的14.8万亩,加上道路、学校、医院等公用设施占地约1万亩外,剩余的10多万亩土地成了渭南的“富余土地”。
渭南市移民局办公室副主任安培珍告诉本刊记者,当时剩余的土地没那么多,只有5万多亩,这些地在2008年以前由地方政府代为管理,土地收益全部纳入“库区发展基金”,全部用于移民工作。
渭南市移民局库区科科长刘君社说,这些土地收益,大部分由各县政府管理,部分还被留在了乡镇政府,用做办公经费。
李万明则说,这些富余土地被渭南市移民局对外出租承包,每年获利近千万元。这些“额外的收入”中央并不知悉,当然更未纳入国家对移民经费的投入之列,平时有被乱花滥用之嫌。甚至有领导干部随便将土地送人,从中谋取私利。
李万明举例说,1986年,当某部队农场按照《移民安置纪要》将970亩土地移交给渭南市移民办后,移民办某领导未经批准就擅自将这970亩地赠送给了他曾经工作过的渭南市民政局,由该局永久管理和无偿经营。
对此,安培珍解释,她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当时,这970亩地从部队移交以后,领导协调由民政局直接管理,移民办也是从民政局划分出来的,管理主体就是民政局,不存在“送给”。
刘君社告诉本刊记者,接收30万亩移交土地的部门是渭南市移民局(当时是渭南地区移民办),而非渭南地区民政局,“这970亩也在30万亩面积之内”。并且,970亩土地上的附着物也是由移民办处理的,当时就是李万明代表单位去的。这些地位于华县县城东侧,处于淹没区,没有用来安置返迁移民。
随后,本刊记者来到渭南市民政局了解970亩土地问题,因历时较久、人员更迭,该局暂时无人能说清此事的原委。
渭南市政府“渭政发(1999)51号”文件证实,“富余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的相当严重,一是非移民和国家机关干部大量承包或变相承包库区预留土地比较普遍;二是以地谋私,优亲厚友,转手倒包,加价转包,从中谋利现象比较严重;三是承包合同不规范。”
该文件指出,上述问题,已成为影响库区移民稳定的突出问题。
用移民资金开同学会
李万明说,1992年,渭南市移民局拿出300万元移民经费,与另外两家单位共同向一家外资(法国)企业投资开发矿泉水项目。该项目建成投产后,渭南市移民局从未分过分文红利,300万元的投资也随着该公司的破产而打了水漂。
1993年,该局和陕西省移民办及水利部移民办各拿出75万元移民经费,在陕北子长县投资打油井。结果,因油井贫油而报废,所有投资损失殆尽。
1994年,渭南市移民局借给澄城县某开发公司50万元移民经费。结果十几年过去了,这笔借款仍未还清。
李万明统计,多年来,渭南市移民局将巨额移民经费投资办公司、办基地、
办酒店,盲目搞创收,结果无一盈利。同时,该局下属各县市移民办兴办经济实体30多个,也无一盈利,全都亏损,总亏损额高达3000多万元。
针对300万元投资矿泉水项目问题,渭南市移民局办公室副主任安培珍向本刊记者表示,当时,上级鼓励兴办实体,根据上级精神,他们拿出当年扶持周转资金的5%用于兴办实体的启动资金。
原本用于移民工作的扶持周转资金,能否被用于投资与移民无关的矿泉水项目?安培珍表示说不清楚。
另外,75万元打油井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是否改变了原定用途?安培珍说“没有查到相关资料’,没有做解释。
陕西省审计厅1994年第205号《审计结论和决定》认定,1993年6月,渭南地区移民办将入股大荔矿泉水厂的移民专项资金和借给有关县移民办兴办实体的专款300万元,转作政策支出,造成虚列开支600万元。该审计结论还认定,1989年3月,渭南移民办借给地区物资局移民专项资金200万元,至1994年仍有74万多元未收回。
对于李万明提到的“亏损3000万”,渭南市移民局副局长李诚承认“效益都不好”,但“亏损没那么多”。
华阴市移民陈思忠反映,电视上说移民盖房国家补助5000元,但他没见过这笔钱,“800元养牛款也没见。”
华阴市移民张三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北社乡新姚村370户移民有17户领到了养牛款,领钱时却被要求签写“领取900元”。领5000元建房款时则被扣下了1000元养牛款和180元利息。
李万明向本刊记者介绍了更多的移民资金使用情况:1996年8月,渭南市移民局时任某领导在华山举办“第二届同学会聚会”,指示华阴市移民办花费约2万元移民资金,支付报销了全体同学在华山宾馆的招待费,住宿费及上下山的缆车费等。对此,这位领导在《“三讲”教育自查剖析材料》中是这样说的:“用公款支付同学会费用,违反了国家财经规定,是错误的,应当认真检查反省,吸取教训。”
2005年,华阴市移民局被审计发现,该局将43万元移民资金外借给一些单位和私人。同时,该市各乡、镇截留移民建房扶持资金等款项77万元。
5906万紧急灾后重建款“变脸”
2003年8月至10月,陕西、甘肃一带连降暴雨,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先后出现历史上罕见的5次特大洪峰,其多条支流的堤坝相继决口。
为了确保华县、渭南两城的安全,当地政府遂决定将渭河下游华阴市渭河滩(即陕西三门峡库区)的高家、罗西等11个移民村作为泄洪区。在动员村民撤离时,华阴市政府领导曾向泄洪区群众郑重承诺:“洪水过后,乡亲们的每一棵树、每一片瓦,都会得到政府的赔偿。”
随后,华县境内的巨大洪流通过100多米的决口,自西向东,奔腾而下,瞬间把11个移民村吞没,将其变成了一片泽国。
有亲历者回忆,当时,村庄积水深达2米,农田的积水深达5米,众多移民望着被洪水吞噬的家园失声痛哭。
2003年底,华阴市和渭南市政府提出了将受灾户搬迁到渭河设防标准在20年一遇洪水的高地异地安置的想法,请求国家给予支助。随后,陕西省计委向国家发改委呈报了《关于上报陕西省2003年洪水灾后重建首期应急工程修改建议计划的报告》。
国家发改委接到陕西省计委的《报告》后,批准对华阴市受灾最严重的3474户灾民整体搬迁、异地安置的意见,向3474户灾民按每户1.7万元(其中1.5万元用于补助灾民建房,0.2万元用于公共设施建设),下拨了5906万元的紧急灾后重建款,要求按“异地搬迁、群众自愿、建新拆旧、资金限量、达到防洪高程”的迁建安置原则实施,并规定这项工程的建设工期为“2003年至2004年”。
两年过去了,真正发到灾民手里的重建款只有50万元,还不到国家下拨资金总额的1%,而在此期间,华阴市却耗资1600万元建起了市委、市人大新办公大楼。
李万明告诉本刊记者,不仅如此,2003年民政部向遭灾最严重的移民户下拨的1737万元泄洪补助款,也未及时全额发放到灾民手里。
李万明说,起初,华阴市有关部门对5906万元灾后重建款秘而不宣,面对移民的询问矢口否认。后来,灾民在2004年12月赴京到国家发改委咨询,随后前去北京的华阴市副市长向灾民承认确有其事,并向灾民承诺“回陕后马上兑现”。
但是,直到2005年7月,“马上兑现”的承诺仍无下文。
此后,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华阴市5906万元紧急灾后重建款迟迟没有发放到位的问题进行了连续报道。
对于5906万移民迁建资金的使用情况,2006年1月,陕西省政府在给国务院的报告中也提到,2004年12月,陕西省发改委已将1188万元中央补助资金拨付到华阴市财政局,剩余的4718万元资金因大部分灾民暂不愿搬迁而留在省财政国债专户,“不存在省、市、县截留的问题”。
不过,同年2月27日,华阴市委、市政府在向国家发改委调研组的《检查》中承认,在移民迁建项目资金使用上,华阴市未严格执行国债专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的规定,不能严格执行基建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规定,“存在违规借支、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剩余的钱最终用到哪里去了?2010年9月26日,渭南市发改委投资科科长张寅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经上级批准,这笔资金最终变更了用途,被用于当地防洪工程等地方建设项目了。
渭南市移民局工会主席李万明向本刊记者反映,这笔近5000万的“03·8”灾后重建款资金,后来被当地转用到包括罗夫河在内的华阴4条南山支流的防洪工程建设上了,平均每条支流投入1200万元。
2010年7月24日,花重金治理的华阴罗夫河发生严重决口,淹没耕地15000多亩,造成直接损失1500万元。
他还告诉本刊记者,关于渭南移民问题,他已经连续举报了18年,投送举报书778次,举报书长达198页、18.75万字。
可是,他举报的这些问题没见彻底解决,他和其他一些反映问题的移民反而受到“依法治理”。
12.以迁徙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篇十二
夜幕如期而至,望着幽暗闪烁的灯光,丑小鸭第一次感到莫名的恐惧,在那个斑斓的夜晚,它第一次失眠了,眼眶里饱含雾水。第二天清晨,困倦的丑小鸭正要埋头洗脸,却惊鄂地发现身下的河水竟是一片污浊,在污浊的镜子里,自己已是奇丑无比!此后,它就从未游出过现代文明的阴影,也从未喝过一口洁净的水,阳光开始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河水成了难喝的污水。血腥的网铺天盖地,鱼越来越少;衣着华贵典雅,垃圾越来越臭;话语堂皇甜蜜,企图越来越多;生活芝麻开花,蛆虫越来越肥;白天有繁华的街市,晚上有变异的交易;飞蛾追求光明,苍蝇喜欢黑暗;夜晚不再羞涩,笑声妖娆不羁……它,开始感到孤独、沉重和窒息,望着顺流而下的同伴,它没有道再见,也没有拘留,只是凄然地默默祝福:珍惜上帝赐予的一身洁毛!太阳永远都是那么新鲜和灿烂!在一个太阳没有失约的早晨,它作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追随太阳!于是,它来到一条小溪口,逆流而上,跟随太阳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家园。
前进是艰辛的,尤其是逆行。但越来越多的清纯的鸟音和越来越透明的溪水令它兴奋和坚定。终于,它挣出了浊流,在一个充满希望的早晨,来到了一个港湾,首先映入它眼帘的是两只振翅高飞的凤凰!它顾不得疲惫的身体,开始用沙哑的嗓音吟唱春天,生怕怠慢了春的节奏;它展开笨拙的双翅奋力地拍打,希望生活会因它而多一个酒窝,多一层涟漪……夕阳一醉方休,夜色姗姗而来,它倦卧一隅听低吟浅唱、鼾声如歌……
13.幼儿科学童话故事 篇十三
因为我画的太美了,我的绘画工具因此吵了起来。
纸说:“我的功劳最大 ,因为有我,你们才能画画。”橡皮说:“我的功劳最大,因为有我,你们才能改正错误。”铅笔说;:“我的功劳最大,因为有我,你们才能画画。”水彩笔说:“我的功劳最大。因为有我你们才能画出好看的画。”吵来吵去,争论不休。喧闹的叫声,惊动了我。我一看,原来是文具们在吵!我问明情况后,一锤定音:“你们谁都有自己的长处,是比不到一块儿的。而且,不要再逞能啦。”
14.家庭迁徙,向着自然的方向 篇十四
举家迁往威海
球爸原名丁旭东,曾是北京一家民营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做过图书、电商。妻子怀孕后,他毅然选择了与教育有关的职业,他想做个有“专业精神”的父亲。因为热爱运动,孩子还未出生,丁旭东就为孩子取名“球球”。
球球的出生于球爸来说,是一次重建童年的机会。球爸从小物质匮乏,父母始终认为工作大于家庭,偶尔关注到孩子,也是用一双挑剔的眼睛上下打量:“你怎么一身毛病?”即使是成年成家之后,父母对他还是威严有余,指责有余。从小到大都得不到父母承认的孩子容易自卑,丁旭东深有体会。他还有一个遗憾,就是始终不能像其他人那样,拍拍爸爸的肩,搂搂妈妈的胳膊,三两句玩笑。有些亲热,是从小建立起来的无间。很遗憾,他没有。
2009年,球球呱呱落地,丁旭东瞬间成了超级奶爸,不放过任何一个跟儿子亲近的机会,一切通讯设备的昵称都换成了“球爸”。
球爸每天晚上七点准时到家,关掉手机,专心陪孩子。周末两天,一家三口几乎都在自然里。每次夕阳西下,扛着睡熟的孩子回家,球爸心里都是满满的成就感,犹如拥抱儿时孤独的自己。
可是,快乐的时光被突如其来的疾病吓得魂飞魄散。2012年3月的一天夜里,球球突然呼吸困难。紧急送往医院,孩子被确诊为急性喉炎。医生说幸好就医及时,再晚来几个小时将非常危险,这种病发展快速,严重时需要把气管切开乃至更甚。
怎么会突然得这个病?夫妻二人在球球的衣食住行方面非常用心,经常带着球球锻炼。在医生的提醒下,球爸想起前天,他和球球在游乐场玩到晚上7点多才回家。医生说:“那天空气多脏啊,应该是吸入过多脏空气引起的。”
那时,人们还没关注PM2.5。球爸开始大量研究空气污染对孩子的影响,越看,他的心越像掉进了深渊——让孩子暴露在污染中第一天,身体的一部分功能损伤;暴露的第二天,损伤没有第一天那么多,但这不是因为有了适应性,而是他们已经失去了这部分功能。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表明,在更干净的地方长大的孩子,肺生长速度比污染地区的孩子要快,肺功能年幼时发育不全,很可能导致长大后的肺部疾病。
2013年年初,北京的雾霾引起了严重关注,PM2.5这个概念走进寻常百姓家。而球爸做了一個决定,举家移居威海。
把自然种在孩子心里
从决定离开北京搬到威海,球爸仅用一周的时间。同困难相比,他觉得每日看手机上的PM指数更令他血压失调。一想到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大气之下,他觉得罪恶。他要在孩子的记忆形成之前,给他一个有蓝天、可以自由呼吸的家乡。
定居的第一天,一家人在海边待了整整一天。赶海,挖沙子,捡漂亮的石头,躺在沙滩上看白云。那一刻,对北京所有的不舍都被这阳光与空气驱走了。球球兴奋地跟海浪追逐,学海鸥的叫声,球爸墨镜后的眼睛湿润了——这是他最想给儿子的童年。
在威海,球爸应聘于一家民营教育机构,从一个讲师做起。他想以这样的方式了解当前的教育和当下的孩子。球球也一点点地变了。在北京,不管去哪个游乐场,都是人满为患;在威海,可以尽情待在户外活动,到处是阳光、绿地、大海、沙滩、网球场、篮球场、足球场。和北京相比,这里可以说人烟稀少,去哪都不用排队。球球变得不再那么急躁了,常常在滑梯处,他会让别的小朋友先上;踢足球时,他主动邀请别的小朋友——当资源不必以竞争的方式获得,绅士风度炼成了。
随着对这个城市无死角似的探索,爷俩越玩越嗨。爬山、下海、滑雪、戏浪,收集各种自然物产,观察四季花草树木。他们最喜欢的是在海边露营,妈妈在一边看书,父子俩挑灯夜话。和着波涛阵阵,球爸只觉得对生活满足得几乎要跪拜了。
球爸的幸福天高地厚
球球拿着一株植物的根让球爸品尝,让他猜是什么。苦中微甘,球爸没有猜出来。球球得意地说:“是三叶草。”球爸无比吃惊,儿子怎么会认识三叶草?于是,球球将其带到离家500米的山上,找到了一片三叶草,自豪地告诉爸爸:“跟书上写得一模一样,连根的味道都是对的。”
父子俩在山上逛了一天,球爸无比惭愧地发现,球球认识的植物比自己多了许多。那些妈妈在书中指认给他的植物,他在大自然里一一与它们相遇,对每一个生物的习性娓娓道来。大自然是最好的导师,而球球是自然最虔诚的信徒。回到家,父子俩把白天发现的植物,一一画了出来,自编自导植物大战僵尸,玩得不亦乐乎。
2015年6月21日,父亲节,球爸醒来,发现枕边有一幅连环画。画面上,一个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人,拿着教鞭,下面备注是老爸。另一幅还是那张球爸的脸,只不过,拎着小桶在挖沙子,图片说明:我的小伙伴。接下来的是球爸跟球球勾肩搭背的样子,图片说明:哥们儿……其中一幅连环画的配文令球爸湿了眼眶:老爸,节日快乐,我会爱你二辈子、三辈子,如果有四辈子,我决定还爱你。
原来,尚未上学的球球不会写字,他让妈妈写出来,他一笔一笔照写下来。他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爸爸的浓浓爱意。
球爸感动之余,写下了父亲节感悟,并自称“威海老爸”。球爸的愿望很简朴,他希望孩子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自然生长——当孩子无法选择在哪里出生时,爸爸妈妈可以为他选择在哪里成长。
【迁徙的科学童话】推荐阅读:
迁徙的鸟儿作文600字12-03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科学童话》作文01-06
美妙的科学童话 ------读《大自然的秘密》有感10-11
关于科学童话故事10-08
《杨红樱科学童话全集》读书心得06-28
关于科学的小学作文:走近科学11-24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科学素养的培养07-05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9-22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11-07
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活动 各种各样的糖果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