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精选14篇)
1.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 篇一
徒手心肺复苏术简单操作流程
示意操作开始:举手报告(报告考官,我是X科医生XXX,已做好考试准备,请指示!)。
操作流程:发现患者倒地意识不清→判断有无意识(轻拍患者肩部,同时在患者耳旁问“同志你怎么了”)→患者无意识(紧急呼救“来人啊!抢救病人!现在是10点30分”)→将患者去枕平卧于硬板床或地上→解衣领→判断颈动脉搏动和呼吸同时进行(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向左或右滑动2-3厘米摸颈动脉,通过眼看、面感、耳听,三步完成判断。眼看:胸部有无起伏;面感:有无气流流出;耳听:有无呼吸音,时间10秒)→颈动脉无搏动、呼吸停止(病人没有心跳和呼吸)→解上衣、松裤带, 暴露胸部→确定按压部位(胸骨下部:成人—乳中线、婴儿—乳中线之下,或以一手食指和中指沿患者肋弓往上滑至剑突下上两横指即为按压区)→进行胸部按压30次(频率至少 100次/分,以胸骨下陷5厘米为宜,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相同)→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头侧一边用纱布清理,如有义齿取下)→开放气道(把头摆正,仰头抬颏法:手掌小鱼肌按于患者前额,使患者头后仰,另一手中指和食指抬起下颏;仰头抬颌法:手掌小鱼肌按患者前额,使患者头后仰,另一手拇指和食指抬起下颌)→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用按于前额的手拇指与食指捏闭患者鼻翼下端,深吸一口气,将口紧贴患者口唇,深而慢地用力吹气,送气时间为1秒,直至患者胸廓抬起,术者口离开,手松开鼻)→操作5个循环→再次判断颈动脉搏动及自主呼吸10秒(病人恢复了心跳呼吸,散大瞳孔已缩小,面色、口唇、甲床转红润,复苏成功,现在是11点正,进一步送生命支持治疗)→给患者扣好衣扣,取体位(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整理床单元和用物→洗手→记录、签名。
如颈动脉搏动及自主呼吸未恢复,继续上述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直至高级生命支持人员及仪器设备到达。
理论提问内容:(选择其中1~2项提问)1.心肺复苏目的: 以徒手操作来恢复猝死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和意识,抢救发生突然、意外死亡的患者。
2.心肺复苏术注意事项:
(1)人工呼吸时送气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患者胃部胀气。
(2)胸外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每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的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3)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按压时,手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3.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1)意识突然丧失如晕厥、昏迷或伴有短阵抽搐。(2)颈、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3)呼吸断续,呈叹气样,以至停止。(4)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
(5)瞳孔散大;此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抢救。
4.判断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
(1)能扪到大动脉搏动,收缩压>8Kpa(60mmmHg)。(2)呼吸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3)面色、口唇、甲床和皮肤色泽转红。(4)散大的瞳孔缩小。
(5)眼球活动,捷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高。
5.现场心肺复苏术适应症:各种原因致循环骤停或呼吸骤停。6.现场心肺复苏术禁忌: 胸壁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 胸廓畸形或心胞积液;凡已明确心、肺、脑功能不能逆转者。
本院制作的心肺复苏术视频和简单操作流程已放上麻醉防视大外科资料里。
2.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 篇二
现场进行徒手抢救主要是保持基础生命, 包括实施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环三个主要步骤, 目的是保持生命基础活动, 延缓机体耐受临床死亡时间。
1 开放气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复苏最重要的方法。当病人意识丧失后, 会因舌根后坠、呼吸道内分泌物或异物阻塞气道而影响心肺复苏。开放气道的方法:松解衣领、腰带, 暴露被操作部位, 同时要清除口鼻分泌物、异物、呕吐物等。 (1) 仰面抬颈法:病人平卧, 救护者一手抬起病人颈部, 另一手以小鱼际肌侧下按病人前额, 使其头后仰、抬起颈部, 开放气道; (2) 仰面举颏法:病人平卧, 救护者一手放在病人前额, 并用手掌向下压使头部后仰, 另一手手指放于颏部下颌骨下方, 将颏部上举, 头部后仰的程度以下颌角与耳垂间连线和地面垂直为正确位置; (3) 双手抬颌法:抢救者用双手同时将病人的左右下颌角托起, 使头后仰, 并使其下颌角前移。
2 人工呼吸
通畅气道后, 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 用手法或机械等人工方法使气体有节律地被动进入、排出肺脏, 保障机体氧的供给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口对口人工呼吸是呼吸复苏中最简单、及时有效的方法。方法是抢救者用压前额那只手的拇指、食指赐教捏住被抢救者的鼻孔, 另一手撑开病人的口唇, 深吸气后口紧贴住病人口部, 再用力向被抢救者体内吹气, 当病人胸廓抬起可停止。这时可松开鼻孔, 病人借胸廓和肺的弹性回缩排出肺内二氧化碳, 抢救者再侧转头吸气。在开始抢救期间, 应连续进行3~4次充分吹气, 之后再可采用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方式进行。吹气频率:成人14~16次/分, 儿童18~20次/分, 婴幼儿30~40次/分。吹气量成人为800~1200ml。需要注意的是该法操作时, 因抢救者易感疲乏, 会影响抢救效果, 应最好有两人以上进行轮换操作, 或及时改用器械人工呼吸法维持。
3 人工循环
多采用胸外心脏按压法, 按压前手握空心拳连续捶击心前区1~2次, 其产生的低电流可使心脏复跳, 再立即实施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方法:病人仰卧在硬质床面或地上, 抢救者站或跪于病人右侧, 其左腿要与病人的肩在一条直线上, 左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 胸骨中、下1/3交界处 (剑突以上2横指) , 手指伸开, 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 手掌根部与胸骨长轴方向一致, 两手手指交叉并拢翘起, 肘关节伸直, 用自身的力量垂直下压, 然后迅速放开, 胸廓会充分回弹。其按压深度:成人胸骨下陷3~5厘米, 按压频率:成人100次/分, 按压和放松时间比:1:1, 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比例:成人为2:30。抢救者在连续操作5个循环过程后, 要作一次观察判断, 直至患者复苏。心肺复苏的有效标志是能触摸到患者的大动脉搏动。
3.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 篇三
方法:对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一年间收治的80例心跳骤停患者进行治疗,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面罩通气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气管插管法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
结果:身体康复率和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在对院外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紧急治疗中,熟练掌握面罩通气治疗法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面罩通气常规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28-02
早期建立人工气道且有效对患者实施人工通气,是治愈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极为重要的临床救治手段。本文通过分析2011年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分别采用面罩通气治疗法,常规气管插管治疗法的疗效,对比两种治疗法的优劣,得出使用面罩通气法对患者的治愈率要高于使用常规气管插管治疗法的结论,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一年间收治的80例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患者采用面罩通气治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插管治疗法。两组患者均为40例,其中治疗组为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23-75岁之间,平均年龄44岁,患者病因包括:冠心病(22例)、肺心病(7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药物过敏(4例)、脑血管意外2例;对照组患者为男性患者22例,女性18例,年龄在22-73岁之间,平均年龄42岁,患者病因包括:冠心病(20例)、肺心病(8例)、风湿性心脏病(7例)、药物过敏(3例)、脑血管意外(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患者病因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对比资料详见表1。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医治,根据患者的病症情况给予患者常规抢救药物,降低患者颅压,并维持患者体内的水以及电解质平衡[1]。在治疗过程中,对治疗组患者即面罩通气组采用双人操作:一人平稳面罩,使患者气道能够通畅,即医护人员需要以双手拇指稳定面罩的颈圈部,使面罩可以与患者的面部紧贴,其余四指托起患者下颌,再松开气道。另一人需要稳定的、间歇性的挤压成人气囊(1-2L),气囊要与氧气连通,再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分析患者病症之后选择是否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治疗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是直接在喉镜气管插管,在医护人员确认对患者插管后,先对气囊通气,然后使用呼吸机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保证两组患者的每次呼吸达到450±60mL的潮气量,18-20次/min的呼吸频率,呼吸周期的送气时间应大于2秒,通气压力应小于25cmH2O。治疗同时医护人员给予两组患者人工心外按压,按压频率在90-100次/min之间,按压深度在40-50mm之间。对于对照组的患者,因为在导管置入后医护人员需要判断导管是否已经插入气管内,所以在实施人工心外按压的时候需中止对患者按压50-100s[2]。
1.3心肺复苏成功判断标准。①患者的心律和呼吸频率恢复至正常水平;②患者面色、嘴唇颜色由紫红色转变为红润的正常颜色;③患者出现有规律的自主呼吸,经检测其体内血氧饱和度大于95%;④患者血压回升,且大于等于90/60mmHg;⑤患者病症时放大的瞳孔变小,眼球能够自由活动;⑥患者意识逐渐恢复,意识清醒过程中可能出现躁动,属正常现象[3]。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对比发现,由于患者心腹呼吸骤停平均时
间较长,所以抢救成功率相对较低。我院经过全力抢救,其中治疗组患者成功恢复12例,死亡28例;对照组患者成功恢复6例,死亡34例,从治疗对比结果来看,治疗组的成功率要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结果详见表2。
从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律、意识苏醒以及血气恢复进行对比分析:治疗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律、意识苏醒时间均要比对照组短,检测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h和3h血气变化,治疗组患者的血气改善状况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均<0.05,所以两组患者在呼吸频率、心律、意识苏醒以及血气恢复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3讨论
心肺复苏治疗法,是一种暂时性的机械式人工呼吸支持治疗法,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体内各重要脏器功能健全,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可以恢复呼吸和心律正常运转的患者群体[4]。想要心脏恢复健康状态,关键还是需要足够的治疗时间,心脏骤停后的6分钟在医学上被称为“抢救黄金时间段”。对患者在心肺复苏的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注意“四个早期”的重要性,即患者突发此症状后早期呼吸道应通畅、早期建立人工通气循环模式、早期建立有效的人工呼吸循环、早期除颤[5]。其中早期对患者建立人工通气循环模式,能迅速有效的对患者本身补充供氧,与此同时结合人工胸外按压以及有效的人工呼吸循环,能大幅度提升患者的复苏率。气管插管治疗法是在患者心肺复苏过程中为提高患者的通气质量而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当今医学中人工通气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由于此突发状况产生的随机性、随时性以及随地性,所以在早期的治疗当中情况相对复杂。医护人员需要及时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保证患者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延续生存状态,所以在院外对患者实施紧急抢救时,要求医护人员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有研究表明,面对患者心肺骤停症状,在院外对患者的紧急救治过程中气管插管失误率高达17%[6]。人的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一般大脑在缺氧4-6min后腦神经就会发生不可逆的严重病症,最终导致对患者的治疗失败。所以,在患者心肺复苏过程中,对其胸外按压的治疗过程不能忽视,需要尽快实施人工通气,确保患者大脑所需氧气。面罩通气作为目前医学上常用的人工通气法,具有设备要求简单、技术要求低、便于掌握与使用等优点。面罩通气可根据对患者治疗的实时要求不同而每次提供不等的气体量,但由于面罩通气需要将面罩与患者面部完全贴合,所以如果长时间采用此种方法通气不利于患者体内分泌物的排出,且容易引起患者对分泌物的误吸。一旦出现误吸现象,患者在短时间内极有可能再次出现呼吸障碍,加重患者呼吸困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复苏成功率[7]。本文对我院80例患者在救治过程中采用的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仔细研究对比,分析了两种治疗法对患者早期人工通气治疗的疗效。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下来后,根据其病情反应再选择是否采取气管插管通气治疗。无论是从患者的呼吸频率、心律、意识苏醒以及血气改善时间来看,还是在治疗后3h内进行的血气分析对比,两组的P均<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采用面罩通气治疗法的治愈率,要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气管插管治疗法的治愈率,值得临床广为推广。
参考文献
[1]徐之斌,陈亚想.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相关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12,(02):256-257
[2]SweeneyM.O,腾增辉.比较植入ICD的自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经验性抗心动过速起搏与电除颤的前瞻性随机多中心试验: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起搏治疗降低除颤研究(PainFREERxⅡ)试验结果[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8,(03):36-37
[3]徐靖华,刘建光,苏维广.急诊科18例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01):204-205
[4]王绍云.10例心肺复苏患者抢救心得[J].中国医药指南,2012,(04):210-211
[5]荆丽.解读2010新版“心肺复苏指南”,提高抢救水平[J].中外医学研究,2012,(05):144-145
[6]谭红梅,刘静,杜懿.院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6例报告[J].中国民康医学,2012,(04):406
4.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篇四
1、判断反应;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有反应者可自动体位,无反应者平卧位。
2、呼救(EMSS):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并同时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判断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3、1004、1005…)告知无呼吸。
3、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4--5cm),溺水或其他可能窒息一起的心脏骤停应该先做5组CPR,然后再打电话启动EMSS,每分钟不低于100次。
4、开放气道;松解衣领及裤带1仰头抬颌法一手在患者前额用力使头部后仰,另一手在下頜下向上抬下颌,使下颌尖、耳垂与地面连线垂直。2托颌法:站在患者后面,双手托住患者下颌,保证头部和颈部固定的前提下,用力将患者下颌向上抬起,避免颈部搬动。检查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5、人工呼吸:1口对口2口对鼻3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约5--6秒一次人工呼吸,每两分钟检查一次脉搏,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
6电除颤:心脏骤停80%--90%由室颤引起,只做心肺复苏不能终止室颤,电除颤是最好的办法,每推迟1分钟存活率下降7--10%,右侧放在右锁骨下侧,左侧放在左乳头侧腋中线。首次360J非同步,一次电击后再做5组CPR.7、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注意事项
1、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伤)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2、胸外心脏按术只能在患(伤)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4、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5、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伤)者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2005年底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了新版CPR急救指南,与旧版指南相比,主要就是按压与呼吸的频次由15:2调整为30:2.心肺复苏有效的体征和终止抢救的指征
(1)观察颈动脉搏动,有效时每次按压后就可触到一次搏动。若停止按压后搏动停止,表明应继续进行按压。如停止按压后搏动继续存在,说明病人自主心搏已恢复,可以停止胸外心脏按压。
(2)若无自主呼吸,人工呼吸应继续进行,或自主呼吸很微弱时仍应坚持人工呼吸。
(3)复苏有效时,可见病人有眼球活动,口唇、甲床转红,甚至脚可动;观察瞳孔时,可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
(4)当有下列情况可考虑终止复苏:
①心肺复苏持续30分钟以上,仍无心搏及自主呼吸,现场又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可考虑终止复苏;
②脑死亡,如深度昏迷,瞳孔固定、角膜反射消失,将病人头向两侧转动,眼球原来位置不变等,如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现场可考虑停止复苏;
③当现场危险威胁到抢救人员安全(如雪崩、山洪爆发)以及医学专业人员认为病人死亡,无救治指征时。
学会心肺复苏对于每个人都会很有用,生活中有很多意外,很难保证我们是时时安全的。为了能够有危急时刻挽救生命,建议大家一定要学会初步的心肺复苏方法!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5.内镜室心肺复苏操作应急演练总结 篇五
11111年1月21111日,我科联合了B超室、心电图室、脑彩超、脑电图共同开展了心肺复苏操作培训演练。此项活动特邀请到急诊室副主任苏效领同志指导培训,地点:急诊抢救室内。
111时1111分许,心肺复苏操作演练正式开始。急诊科主任111111111同志向大家讲解了心肺复苏操作的原则与基本要求,随后苏效领同志做了现场演示,向大家细述标准心肺复苏操作方法:
1.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2.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3、1004、1005…)告知无呼吸,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
3.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4.松解衣领及裤带。
5.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6.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7.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8.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9.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0.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急诊室主任111111111同志讲解演示完毕后,由内镜室梁主任组织大家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操作,1111111111同志则在一旁进行指导。在场的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做了认真观摩并实践演练,并表示以后注意按压部位、按压幅度、频率。
培训后,于03月27日下午,内镜室111111111111主任在科室内对科室全体人员又现场一一指导培训,并进行心肺复苏操作考核。
6.心肺复苏术相关知识 篇六
1、如何评估现场环境是安全的?
答:无煤气泄漏、无高空坠物、无高压电线等。
2、如何给病人取复苏体位?
答:病人取仰卧位,置于地板或硬板上,呼吸道轴线成一条直线。
3、何时给病人除颤? 答:有条件尽早除颤。
4、为什么避免过度通气?
答:过度通气会影响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血压下降或肺泡破裂。
5、为什么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
答:为了有足够的回心血量,保证每次的心输出量。
6、CPR的按压方法?
答:双手掌根重叠,双臂垂直按压胸骨。
7、CPR的按压部位?
答:胸骨下段(相当于两乳头连线的中间)。
8、CPR的按压频率? 答:≥100次/分。
9、成人按压深度? 答:≥5厘米。
10、CPR按压与放松时间比? 答:1:1。
11、成人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次数比? 答: 30:2。
12、儿童、婴儿(双人)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次数比? 答:15:2。
13、儿童、婴儿(单人)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次数比? 答:30:2。
14、儿童、婴儿按压深度?
答:是胸骨前后胫的三分之一(儿童按压深度5厘米、婴儿按压深度4厘米)。
15、心肺复苏有效指征?
答:面色(口唇)由紫绀转为红润;大动脉扪及搏动。
16、如果患者有脉搏,没有呼吸,怎么办?
答:给予5-6秒一次人工呼吸,每2分钟检查1次脉搏,儿童3-5秒进行一次人工呼吸;如果做了气管插管的病人,6-8秒钟进行1次呼吸,胸外按压的同时不应当停止人工呼吸。
17、尽早胸外按压,减少中断的目的? 答:有利于心脑细胞的供血供氧及心跳恢复。
18、心跳停止多长时间,呼吸也随之停止? 答:30秒钟。
19、人工呼吸时间? 答:每次1秒钟。
7.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急诊方法探讨 篇七
关键词:心肺复苏,急诊,心跳骤停,存活率
心跳骤停是临床上较为常见且死亡率较高的病症, 如果医护人员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方法对其心肺进行复苏, 患者的生命就有可能得不到保障[1]。近些年来, 很多医学者都对心肺复苏问题进行了研究,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急救效率仍然不高, 因而, 如何提高心跳骤停患者的存活率仍是急诊医学者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笔者在本文中就对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抢救的50例需要心肺复苏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患者心跳骤停的原因、急诊措施和复苏率进行分析研究, 以期提高我院急救效率, 现将报告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心肺复苏手术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29例男性患者, 21例女性患者;年龄均在17~7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5.2士1.2) 岁, 其中20岁以下患者只有2例, 20岁~50岁患者有29例, 50岁以上患者有19例;所有患者都是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中毒或溺水等原因引发的心跳骤停;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症状等基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心跳骤停判断标准
患者丧失意识, 且伴有浑身抽搐、瞳孔放大的症状, 无法检测到患者的动脉搏动和呼吸, 其心电图显示为等电位线等即视为心跳骤停[2]。
1.3 急诊方法
一旦确定患者存在心跳骤停症状, 立即以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中心的指导方法为依据, 对患者进行100次时间为1分钟的胸外按压, 按压部位在距患者胸腔的5cm左右, 开放人工气道后, 运用呼吸机辅助患者呼吸, 如果患者的心电图发生室颤, 应该立即用快电解除室颤, 并快速建立利多卡因、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用药的循环性和系统性, 患者复苏后, 持续对患者的脑子进行复苏, 对其他器官的功能进行改善, 使患者的心跳、呼吸和意识得以恢复。
1.4 心肺复苏成功判断标准
患者能够保持正常呼吸, 正常心跳频率, 动脉血压保持在8~12kpa。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复苏情况
经过抢救后, 有30例心肺复苏失败, 20例心肺复苏成功, 复苏成功率为40%。这20例复苏成功的患者经过专科治疗后, 有17例身体获得康复, 而其余3例却在一周内由于产生并发症死亡,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情见表1。
2.2 复苏开始时间和复苏结果
在患者心跳骤停后立即采取急救措施的患者中有9例复苏成功, 成功率为18%;5分钟内急救的6例复苏成功, 成功率为12%;5~8分钟急救的, 3例复苏成功, 成功率为6%;8分钟以上抢救的患者中2例复苏成功, 成功率为4%,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情见表2。
3 讨论
最佳心肺复苏时间和复苏有效率:患者心跳骤停后的复苏时间对复苏成功率起着决定性作用。有研究表明, 心跳骤停的5分钟内为最佳的心肺复苏时间, 超过8分钟, 心肺复苏基本就不可能实现了, 时间间隔和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是负向相关的关系。一般来说, 患者在心跳骤停3秒后就会头晕, 15秒后就会抽搐、昏厥, 1分钟后瞳孔就会放大, 呼吸也会停止, 5分钟后, 脑细胞就会发生无法挽救的损伤。在患者心跳骤停5分钟后, 其人脑皮层处于完全缺氧状态, 所以, 此时必须尽快做出正确诊断,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抢救, 使患者恢复心跳和正常呼吸。
通气方式和复苏有效率:球囊面罩通气和气管插管通气是心肺复苏的主要通气方式, 它们在心肺复苏上的作用没有太大差异, 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况和各种通气方式的独特性合理选择相应的通气方式[4]。如, 球囊面罩通气操作起来较为简单, 无需间断地进行心脏按压, 也不会影响电击除颤, 但是这种通气方式也有其自身缺点, 即会产生胃胀气, 影响患者肺部的正常运行, 使呼吸系统也受到一定阻碍。
复苏方式和复苏有效率:要使患者能够心肺复苏成功, 必须要选择合理有效的心肺复苏方法。胸外按压工作可以使血液进行肺脏, 再加上人工通气, 患者的脑部和其他器官就能有所恢复, 最后再进行人工调节, 患者就能使身体的各个系统平顺运作。通过对动物的相关研究可以知道, 对患者的心脏进行多次或连续性的心脏按压, 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因而, 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抢救时进行短时间按压是因为进行人工通气时无按压。其次, 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通气抢救过程中, 15秒一般能进行2次人工通气, 所以, 在进行真正抢救时, 很难达到100次/分的频率。
总而言之, 对心跳骤停的患者进行复苏抢救, 要保证救援时间, 必须要在患者心跳骤停的5分钟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救治, 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患者的复苏成功率, 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因而, 在实际对心跳骤停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 应将此方法推广运用, 并提高救助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患者的自救能力, 全面综合对患者进行救治, 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陈俊.80例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急诊分析[J].求医问药 (学术版) .2013 (1)
[2]高国贵, 胡海华, 余自然.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4 (33)
[3]张晓明, 金鹏, 杨华.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1 (2)
8.规范心肺复苏 篇八
判断心脏骤停常常以触摸颈动脉搏动来判断
有的医生在识别患者是否发生心脏骤停,往往采取触摸患者颈动脉搏动或用听诊器听心音,更有甚者给患者做心电图检查来判断心脏骤停,这样做大大地浪费了抢救时机。触摸患者颈动脉搏动此种方法来判断心脏骤停是以往判断心脏骤停最常用的方法,但是临床实践表明触摸颈动脉搏动往往有误差。研究表明如果把颈动脉检查作为心脏骤停的诊断手段,其特异性只有90%,敏感性 (准确认识有脉而没有心搏骤停的患者) 只有55%,总的准确率只有65%,错误率为35%。因此,目前不主张把时间过多花费在听诊及触摸颈动脉搏动上。为了争取抢救时机,提高复苏成功率,识别心脏骤停时间应在3-5秒,尔后即开始心肺复苏。因此,目前主张在拍打或摇晃,或呼唤患者无任何反应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研究还表明发生心脏骤停后抢救时间常为10分钟,也称为黄金10分钟。最佳抢救时间是最初的2-4 分钟,每延迟1分钟心肺复苏和除颤,心脏骤停的生存率以7—10%递减。心脏骤停后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术,复苏成功率可高达50%以上,如果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后4-6分钟内开始进行,复苏成功率仅为10%。如果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后6—10分钟内开始进行,复苏成功率仅为4%。如果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10分钟以后才开始进行,复苏成功率将是十分渺茫。可见迅速判断心脏骤停是十分重要的。
应正确选择开放气道的实施方法,以便保持呼吸道通畅
由于患者心脏骤停时,常常因舌后坠或呼吸道内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常常采用以下方法打开气道,并清除其口中异物 (义齿、分泌物等),使气道保持通畅。
仰头抬颈法
患者仰卧,救护人员一手置于患者前额向后向下压,使其头部尽量后仰,另一手将患者颈部向前 (上) 抬起,让舌根抬起,使之不压迫咽后壁,并清除其口中异物(义齿、分泌物等),使气道保持通畅。对于颈椎骨骨折者,不适合应用此方法。
仰头抬颏法
救护人员左手掌放在患者前额用力下压,使其头部后仰,将右手示指、中指并拢放在患者下颌处向上抬下颌,使下颌尖、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向上抬动下颏时,避免用力压迫下颌部软组织,避免人为造成气道阻塞。对于创伤和非创伤的患者,均推荐使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
仰头抬颌法
救护人员在患者头顶侧,将肘部支撑在患者所处的平面上,双手抓住患者两侧下颌角,向上牵拉袋下颌向前托起下颌,两手拇指将下唇下推,打开气道。托颌法因其难以掌握和实施,常常不能有效的开放气道,还可能导致脊髓损伤,因此,不建议基础救助者采用。
应规范有效地胸外心脏按压
当心跳停止后,应立即建立有效人工循环,最简单、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当胸外按压时,由于胸膜腔内压升高,在胸骨与脊柱间挤压心脏的机械效应和心脏的瓣膜系统(使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形成血流。换句话说,用胸外心脏按压代替心脏的自然收缩,产生血流,使血液流经肺脏,配合人工呼吸,使氧合气体供应大脑及重要脏器,为细胞膜提供生成有效节律所需的部分能量。规范有效胸外心脏按压可基本满足心脑的血液供应,但是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我们看到有些人的胸外心脏按压并不符合要求,根本无法建立有效循环,大大影响复苏效果。规范的胸外心脏按压为:①患者体位:患者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地面等平坦、坚实表面,头部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适当抬高患者下肢,以增强回心血流量。②施救人员体位:施救人员应仅靠于患者胸部一侧,以保证按压的作用力能够垂直作用于患者胸部。③按压方法:施救人员将左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中下1/3处(患者两乳头连线与胸骨相交处),手掌根部与胸骨长轴平行,右手掌根部置于左手背部,两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保持两手根部平行及其手指伸直,使手指不接触患者胸壁。施救人员按压时上半身前倾,双肩位于双手的正上方,两上肢肘部伸直(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平面垂直),凭借自身上半身的重量和肩背部肌肉的力量,有节奏地、垂直地向胸骨按压,压力以使胸骨下陷>5cm为宜,每次按压时掌根不得离开按压处。按压部位不当或用力过猛易引起胸骨骨折、气胸、血胸、肾裂伤、大动脉撕裂等严重并发症,故需特别注意。④每次按压后应完全解除压力,以往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研究发现按压频率较低会影响向前流动的血流量。按压频率至少为100次/分,研究表明如此快速按压频率可恒定提高冠脉灌注压。按压与抬举时间应为1:1。单人按压者更换频率:2分钟1人,且更换时间<5秒。⑤按压与通气比: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复苏,按压与通气比都为30:2,即每做30次心脏按压,进行口对口吹气2次。其目的在于每分钟提供更多次数的胸外按压,从而为重要器官提供有效的血流灌注,使颈总动脉血流量增加1倍,心输出量增加 20%,而且不影响氧合和酸碱平衡。持续5个周期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术或2分钟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术后应检查心电及脉搏1次。为增加按压效果,可同时按压腹部,以提高胸腔内压力。⑥建立有效通气后,不再遵循30:2的心脏按压与呼吸次数的法则,仍应持续以至少100次/分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通气次数为每分钟8~10次,每次通气维持1秒钟。⑦体外心脏按压有效指征为发绀明显减轻;瞳孔由大变小;按压时可触及大动脉搏动,上肢收缩压于 60mmHg左右。
有效的心脏按压可以使心脏排血量达到正常时的25—33%,达到维持生命的最基本要求。由于每次按压中断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新建立足够的主动脉和冠脉灌注压,因此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按压过程中断。
应尽早建立有效呼吸支持
nlc202309031055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应尽早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者球囊面罩行人工通气,有条件时可行呼吸机人工通气。值得指出的是气管插管在心肺复苏时是保持气道通畅、建立呼吸支持的可靠方法,也是目前惟一能快速改善通气、氧供最有效的措施,气管插管时间越早,复苏成功率越高。不管是采用人工呼吸、气囊面罩还是高级气道通气均应避免过度通气,给气量均应使胸廓抬起为度,也就是每次吹气历时1秒,潮气量为6~7ml/kg或500ml 内即可。在基础生命支持时,常常采用气囊面罩给氧,其实挤压气囊是有讲究的,在抢救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人常挤压整个气囊,这样会导致过度通气,而且容易导致胃胀气。正确方法是? 如果应用1L大小的气囊,应挤压气囊的1/2-1/3;如果应用 2L 大小的气囊,应挤压其气囊的1/3,即可给予足够的潮气量。如果行呼吸机机械通气,应以8~10 次/分的频率通气,同时不应中断胸外心脏按压。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切忌过度通气,应使PaCO2维持在正常范围。过度通气可使颅静脉和颅内压升高,致使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加重脑缺血;同时过度通气可致胸腔内压升高,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减少,反而加重脑组织损害。如果采用低通气会引起组织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导致混合型酸中毒发生。因此,在通气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动脉血气值,以指导有效呼吸支持。
应尽早行电击除颤
心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大约占心律失常的90%以上,而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惟一有效的方法是早期电除颤。除颤时间是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的关键,若能在心脏骤停发生后2~4分钟内行电除颤,同时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术,则复苏成功率可高达50%以上,而且患者多无神经系统损害。研究表明除颤的时机最为关键,每延迟1分钟除颤,复苏成功率下降7—10%。因此,一旦心电监测显示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应立即进行电除颤。电除颤能源选择如果采用单向波型除颤用360J,采用双向波型除颤用200J,而且每次电击后不应检查心律,立即恢复有效的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术。研究表明双相电除颤较单相电除颤能进一步降低除颤阈值。值得强调的是,如果心脏骤停时间超过4—5分钟的患者,应在除颤前做1.5~3分钟的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术,有助于将血液注入心脏泵内,将有助于提高电除颤的成功率,从而增加除颤恢复自主循环的可能。除颤后即刻胸部按压1~2分钟,有助于预防除颤电击后常见的低血压和心搏停止。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必须指出的是采用单次电除颤效果优于多次电除颤。但是在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人常常采用多次电击除颤的方法,而且电击后不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术,而是立即行心电图检查心律,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延误了抢救时机。正确作法是给予一次电击除颤后不是立即检查心律而是立即继续进行按压/通气五个循环(大约2分钟) 后再次评估心律;如果心律仍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则立即行电击除颤。电击除颤后继续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术。
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可以提供体外自动心脏除颤的设备,称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是由计算机编程与控制的、用于体外电除颤的自动化程度极高的除颤仪。它能够自动识别心室颤动,并通过自动释放电流,刺激“紊乱”的心脏,使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终止,让心跳重新恢复到正常节律。自动体外除颤器体积小、重量轻、携带十分方便,为了便应用,目前自动体外除颤器都有语音提示和应用向导,十分简便。一些发达国家将自动体外除颤器已普及到家庭、影院、商场等场所,使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大大提高。我国也逐步推广应用,在一些公共场所如机场、饭店、会议中心、商场等逐步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其应用步骤:①将自动体外除颤器放在患者身旁,打开自动体外除颤器的电源开关;②解开患者胸前的衣服,裸露其胸部,擦干胸部皮肤;③按照自动体外除颤器应用提示,将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两个电极片分别贴在患者左下胸及右上胸部皮肤上;④暂时终止心肺复苏术,此时仪器可以自动采集并分析心律,一旦明确患者为致命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自动体外除颤器便通过语音提示和屏幕显示的方式,建议操作者实施电除颤;⑤要求现场的人员不可以接触患者,然后按下电击键实施电除颤;( 除颤后,继续进行心肺复苏术,2分钟后再由自动体外除颤器分析患者心律。如果自动体外除颤器显示不需要电击,则继续行心肺复苏术;⑦如果自动体外除颤器显示需要电击,则按要求进行电击;⑧如果患者未恢复意识,应重复心肺复苏术及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交替应用。
基本生命支持的抢救顺序
传统的初级心肺复苏术顺序是A(开通呼吸道)-B(人工通气)-C(胸外按压),研究表明按照传统的初级心肺复苏术顺序实施成功率较低。近些年来常常借助“生命链”的概念来说明对心脏骤停做出迅速反应的重要性,所谓“生命链”,就是指决定心脏骤停转归或结局的若干决定性环节。“生命链”主要包括4个环节:①早期判断心脏骤停,启动医疗急救服务(EMS)系统;②早期心肺复苏;③早期电除颤;④早期高级生命支持(由专业急救人员、医院急诊科医生和护士进行)。电除颤在整个“生命链”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因此,如果能够改变心肺复苏的顺序,可大大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实践表明心肺复苏的三个步骤中,首先是C,而B在允许的范围内可延迟,即CAB更实际些。但执行C不能代替B,如果有体外除颤设备,则首先要除颤,即按D-C-A-B顺序。
应规范给药途径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人工通气和心脏按压是基础的生命支持,其主要作用是以人工方式维持机体供氧并推动血液循环,以确保人体重要器官的最基本血液供应,在高级生命支持阶段合理的复苏药物应用则可大大提高复苏成功率。在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我们发现心脏复苏药物给药途径有人仍采用心内注射给药,心内注射给药往往终止体外心脏按压,延误了抢救时机,而且还容易损伤心脏的血管(冠状动脉)。因此不主张心内注射给药。复苏药物给药途径有外周静脉、中心静脉、骨内及气管内给药。尽管中心静脉给药药物发挥作用时间快,但是需中断心肺复苏术,操作复杂,易发生气胸、动脉损伤等并发症。因此,复苏时首选外周静脉给药。从外周静脉注射复苏药物,则应在用药后再静脉注射20ral液体并抬高肢体 10~20秒,促进药物更快到达中心循环。如果静脉通道无法建立,可行骨内给药。骨内给药穿刺部位常常选择胫骨前、髂前上棘、股骨远端等部位,骨内给药可以起到与中心静脉给药相似的作用。在紧急情况下,如果静脉或骨内穿刺均无法完成,可经气管插管,从气管导管中将药物滴入,其剂量应为静脉的2~2.5倍,稀释5~10倍,直接注入气管。
nlc202309031055
心肺复苏中仍主张大剂量应用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α肾上腺受体,提高动脉舒张末压,增加周围血管阻力,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和增加冠脉灌注压,防止动脉萎缩,增加心脏血液供应,同时它还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肾上腺素还能通过对β受体作用,增加心肌的收缩性并使心肌颤动的细波变粗波,利于电除颤。其应用指征是:心脏停搏、无脉性心律及经电击无效的室颤和室速。以往在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多主张增大肾上腺素给药剂量,当首次给予lmg肾上腺素无效,再给予3mg肾上腺素,若仍然无效还可再给5mg肾上腺素,每次给药间隔为5分钟。有人甚至提出按照每千克体重给予 0.1~0.2mg 肾上腺素的超大剂量用药方法,认为大剂量使用肾上腺素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心肌灌注压,增加脑血流量,还可明显提高心脏的复跳率。近些年来在心脏骤停的研究中,与标准剂量肾上腺素(1mg)相比,发现大剂量肾上腺素并不改善患者的存活出院率或神经功能,反而还可使复苏成功率下降,因此不主张大剂量应用肾上腺素。目前对肾上腺素推荐剂量为“lmg”,静脉注射或骨内给药,3~5分钟重复1次。仅仅在钙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过量时才可考虑应用较高的肾上腺素剂量。
在高级生命支持阶段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仍首选应用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及胺碘酮是临床上常用的两种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在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如果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在这2种药物选择上有的人常常首先选。择利多卡因。院前双盲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使用胺碘酮的患者存活出院率高于利多卡因,而利多卡因更易引起除颤后心脏停搏,因此主张首选胺碘酮,当身边无胺碘酮时才考虑应用利多卡因。胺碘酮可影响钠、钾、钙通道,并有阻断α和β肾上腺素能特性。在心肺复苏中如一次电除颤和血管活性药物无效时,立即用胺碘酮300mg(或5mg/kg)静脉注射,然后再次除颤。如仍无效可于10~15分钟后重复追加胺碘酮150mg(或2.5mg/kg)。注意用药不应干扰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终止后,可用胺碘酮维持量静脉滴注,最初6小时以lmg/min速度给药,随后18小时以0.5mg/min 速度给药,第1个24小时用药总量应控制在2.0~2.29 以内。第2个24小时及以后的维持量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酌情减量。静脉应用胺碘酮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压及心动过缓,而且低血压发生率往往与静脉注射速度有关,故静脉使用胺碘酮时注射速度不宜过快,并密切监测血压及心率。
应重视对血糖的控制
高血糖在心脏骤停患者中十分常见,而且高血糖的存在往往预示预后不良。因此必须对这类患者密切监测血糖浓度,并加以控制,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其病死率,并能保护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研究表明严格控制血糖,易发生低血糖,因此,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应控制血糖浓度以不超过8mmol/L为宜。
来源:《中国医刊》
9.心肺复苏术讲课内容简介 篇九
1.心肺复苏术:英语简称CPR。国际红十字会将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世界急救日”,这个国际组织希望通过这个纪念日,呼吁世界各国重视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士掌握急救技能技巧,在事发现场挽救生命和降低伤害程度。
2.心肺复苏术的适用范围:急病、创伤、中毒、溺水、触电等,导致心跳、呼吸骤停。
3.抢救最佳黄金4分钟:通常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有32%能救活;4分钟以后再进行心肺复苏,只有17%能救活。超过10分钟后存活率几乎为0。平时不愿意做,怕传染、怕脏等等,这是我们存在的心理障碍,我们要把他当做家人和朋友,比方说我们天天在一起工作、喝酒聊天,他出事了,你说你不会你不救?要积善行德。
4.心肺复苏操作程序:
①判断意识 :拍打双肩,凑近耳边大声呼唤:“喂!你怎么了?”
如均无反应,则确定为意识丧失。婴儿:拍打婴儿足底,观察有无反应。
②立即呼救 :寻求他人帮忙,拨打急救电话(120)„地点、呼救电话、事件、人数、伤员情况、正在进行的急救措施。
③摆放成复苏体位 • 现场环境安全 • 仰卧位 • 翻身时整体转动,保护颈部 • 摆放于地面或硬板床
• 救护人跪于病人右侧(左右脚分别置于颈部和腰部)• 解开病人衣领、领带以及拉链,松解裤带。
5.开始步骤:C — 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是心搏骤停后形成人工循环唯一有效方法。
1.检查脉搏:触摸颈动脉搏动,位置:喉结然后向一旁滑移约2-3cm。婴儿上臂中点内侧部位
2.心脏按压:①部位:胸外心脏按压—定位,两乳头连线中央 心窝处;胸骨下1/3交界处或双乳头与前正中线交界处
②按压方法:按压时上半身前倾,腕、肘、肩关节伸直,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重力进行按压。③胸外心脏按压的要求
●按压频率:100次/分→至少100次/分 ●按压幅度:胸骨下陷4~5cm→至少5cm
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 4 厘米,儿童大约为 5 厘米) 压下后应让胸廓完全回弹
●压下与松开的时间基本相等
●按压-通气比值:30:2(成人、婴儿和儿童)6.打开气道:
①开放气道之前清理口腔(将病人头偏向一侧)②开放气道方法:仰头抬颏法
7.人工呼吸:判断呼吸,若无自主呼吸,则进行人工呼吸。如何判断呼吸?
①耳听是否有呼吸声? ②眼看是否胸廓起伏? ③面感觉有否呼吸气流?
8.怎样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牙关紧闭时如何进行人工呼吸?婴儿人工吹气方法 ①仰头抬颏打开气道; ②捏紧鼻孔;
③张大口包紧其口唇; ④口对鼻呼吸 ⑤口对口鼻呼吸 9.CPR动态评估
1个周期指按压30次/通气2次
①单人:5个按压/通气周期(约2min)后,再次检查和评价,如仍无循环体征,立即重新进行CPR。
10.心肺复苏 讲稿 篇十
一、概述
1、复苏的概念:抢救各种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措施都称为复苏。
2、心跳停止的类型(凭心电图诊断):(1)、完全停跳:无心电图,不收缩。(2)、心室颤动:心室收缩不规则,蠕动,心排量几乎为零。
(3)、电机械分离:心电图有心室符合波,但缺乏有效地心肌收缩和射血。
3、心跳停止的诊断:
(1)、诊断依据:①神智突然消失②大动脉搏动触不到③无自主呼吸④听不到心音,测不到血压⑤瞳孔散大,无反射⑥心电图诊断。(2)、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
①强调无需摸脉搏,力争10s内完成,复苏越早,存活率越高。
②生存链的概念: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二、初级心肺复苏(BLS)
初级心肺复苏是呼吸、心跳停止时的现场应急措施,主要任务是迅速有效地恢复生命器官的氧合血液灌流。
(一)开放气道(A)
1、舌根后坠的处理:三合一气道开放法。
2、异物阻塞气道的处理。
(二)人工通气(B)
1、口对口(鼻)人工通气:每分钟12次;仰卧—头后仰—捏鼻孔—深吸气—对口用力吹入。
2、其他人工通气方法:简易呼吸器(气囊——面罩)人工呼吸。
(三)人工循环(C)
1、胸外心脏按压(ECM)
① 背部必须有坚实物体。
② 手掌根部压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两臂伸直,用上身重力。③ 两人复苏:5次胸外按压后作1次人工通气(60次/分)。一人复苏:15次胸外按压后作2次人工通气(80次/分)。④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无论单、双人复苏胸外按压与人工通气比例皆为15:2。⑤ 推荐人工胸外按压频率为100次/分。
2、胸外按压有效地标致:①大动脉可触到搏动;②发绀消失,皮肤转红;③可测到血压;④血氧饱和度仪可测到脉搏波;⑤自主心率恢复。
3、胸外按压的并发症:①肋骨、胸骨骨折;②气胸;③心包积液、填塞;④肝、脾破裂。
三、后期心肺复苏(ALS)
后续生命支持(PRT):后期复苏是初期复苏的继续,是借助于器械设备及先进的复苏技术和知识以争取较佳疗效的复苏阶段。也是一个地区和医院急救水平的体现。
(一)呼吸功能的维持
1、控制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口咽、鼻咽通气道;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和环甲膜造口术。
2、人工气道与氧疗:①简易人工呼吸器;②麻醉机和通气机的应用。
(二)循环功能维持
1、开放静脉,尽早进行,以便给药和补液。
2、人工循环:
(1)胸外心脏按压
(2)胸内心脏挤压(ICM)(3)经皮穿刺心肺灌注法(CPB)
(三)电击除颤(院内除颤)
1、及早建立心电图监测。
2、电击除颤对心室纤颤中粗颤最有效。
3、电极安装:①胸内除颤:电极放在心壁上;②胸外除颤:一个放在第二肋间靠近胸骨左缘,另一个刚在第四、五肋间(心尖部)。
4、电极能量:①胸外除颤:首次200~300J;再次:360~400J;②胸内除颤:成人:首次20~80J,小儿:5~50J。
5、除颤与药物复合使用,如利多卡因。
(四)药物治疗:
1、给药途径:原则为给药迅速、便捷
(1)静脉给药:安全、可靠,首选。
(2)气管内注药:①注药后立即正压通气;②从气管内或环甲膜穿刺后注药,蒸馏水稀释至10ml后气管内注药;③维持作用时间长于静脉给药;④被分泌物稀释,应加大剂量;⑤去甲肾上腺素、碳酸氢钠不能用。
(3)心内给药:①上述两种方法无法进行或开胸时才用;②穿刺点在第四肋间胸骨缘垂直刺入,回抽有血方可注药;③穿刺时,应停止加压通气;④并发有气胸、心包填塞,室颤和心肌坏死。
2、给药目的:①激发心脏复跳并增加心肌收缩力;②防止心律失常;③纠正缺氧或代谢性酸中毒;④脑复苏用药。
3、激发心脏复跳并增加心肌收缩力药物:(1)肾上腺素:首选药物
作用:增加心脑灌注压,增强心肌收缩力,利于自主心律恢复,细颤转为粗颤。
(2)钙剂:10%氯化钙
(3)其他: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等。
4、抗心律失常药物:利多卡因。
作用:抑制室性异位节律,提高心室纤颤阈值。(1)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首选药物。(2)可用于电击除颤无效的病人。
(3)用量:1mg/kg,静注,必要时2~4mg/min静滴。
其他药物:阿托品(降低心肌迷走张力,提高窦房结兴奋性),维拉帕米。
5、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药物:碳酸氢钠。心跳停止时缺氧引起代谢性、呼吸性酸中毒。不主张常规应用碳酸氢钠,在早期主要依靠过度通气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当各种复苏措施已采用,碱剩余达到—10nnol/L以上时才考虑用。
四、复苏后处理及监测(PRT)
1、长期生命支持(PLS)任务:进行监测治疗,脑复苏,使病人神志恢复和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
2、主要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①循环系统维持;②呼吸系统维持;③防治肝、肾功能衰竭;④脑复苏。
3、脑复苏的目的:脑功能完全恢复。
注:脑缺血缺氧时限:5min(4~6min)。
4、脑复苏的原则:防治和缓解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避免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保护脑细胞的成活。
5、脑复苏的意义:
①脑组织的代谢率增高,氧耗量增大,但是储备有限,不可逆性脑缺氧性损伤发生于脑恢复血流以后。
②防止脑水肿。
11.心肺复苏急救护理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心肺复苏;心脏骤停;急救
心脏骤停是一种急危重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发病率较高,很多患者由于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间或者所用的抢救方法不规范,最终失去生命。心肺复苏是一种抢救心脏骤停患者非常有效且常用的措施,在病人发生心脏骤停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成功抢救病人的关键。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在病人心搏、呼吸骤停超过6分钟后才开始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则病人复苏的成功率非常低。因此,就要求护理人员特别是进行急救的护理人员掌握正确熟练的心肺复苏技巧,以及合理的医护、护护配合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急救中心共接诊心脏骤停患者56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8例,年龄2~74岁。
1.2心脏骤停原因心血管疾病27例,脑血管疾病7例,呼吸系统疾病9例,中毒6例,创伤4例,溺水2例,触电1例。
1.3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丧失意识、大动脉跳动薄弱或消失、呼吸微弱或停止、瞳孔散大且固定等。
1.4心肺复苏的方法在患者胸外进行心脏按压;利用面罩气囊给氧或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同时进行静脉给药配合使用心脏复苏药物;连接监测仪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基本数据;同时利用冰袋、冰帽等降温措施保护脑组织。
1.5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出现自主呼吸,心搏恢复,面色恢复为红润,瞳孔由大变小等。
2.结果
2.1快速诊断经研究显示心脏骤停病人在其发病后六分钟之内进行心肺复苏处理,则病人的存活率约为30%,若在病人心搏、呼吸骤停超过6分钟后才开始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则病人复苏的成功率非常低,仅为6%左右。因此,对心脏骤停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的措施进行的越早,则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越高。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抢救措施是成功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关键。
2.2气道处理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病情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判断时间不宜超过十秒,进行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要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应将患者体位处于平卧位,同时将患者头部垫起微高于身体,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如发现呼吸道有异物出现应及时进行清除,以保證心肺复苏的完成质量,争取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
2.3胸外心脏按压医护人员对心脏骤停病人进行心肺复苏的胸外心脏按压时,应注意按压位置是否正确,按压深度起伏为4~5厘米。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次数比为30∶2,即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要进行两次人工呼吸,按压放松时应使病人胸部轮廓充分回复到原位。
3.讨论
心脏骤停患者在进行心脏复苏并取得良好效果之后,部分患者可以自行恢复自主循环,但心脏复苏是否实施成功,则取决于心脏骤停患者日后脑功能是否恢复正常,这是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最后能否成功的关键。
心脏骤停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因此,对于心脏骤停病人的急救就是与时间赛跑,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对病人进行心脏复苏抢救。心脏复苏成功的关键不仅取决于抢救时间,还与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对于抢救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抢救人员的互相配合紧密相关。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三基培训时应定期进行有关心肺复苏的急救护理理论与实践规范化训练,使医护人员规范心肺复苏的抢救流程,加强医护人员对待抢救过程中任何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进行的应急能力,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3.
[2]秦桂玺,李同义,吴钦志.临床急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6.
[3]马秋桂,冯明.心肺脑复苏最新进展[J].护理研究,2006(6).
(作者单位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12.心肺复苏术 篇十二
心肺复苏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 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 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 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 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作为挽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急救技术, 院前实施急救, 分为两部分, 一是人工呼吸, 二是胸外心脏按压, 两者必须结合且有节奏地交替重复进行。可以由单人操作, 也可由两人协作操作。
由于心脏病突发、窒息、电击伤、淹溺、严重失血、中毒等各种原因使心脏停止跳动, 维持生命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就会相应中断, 若不及时施救, 伤病者很快就会死亡。据美国近几年统计: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 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心肺复苏初步训练, 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 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
实施心肺复苏的时机
伤病者发生电击伤、中毒、窒息等意外, 突然失去意识反应, 倒在地上, 在这种场景下, 首先考虑是否发生了心脏骤停的现象。当心脏骤停, 就是实施心肺复苏的时机。简单而实用的判断方法是:在伤病者没有知觉的情况下, 继而观察有无呼吸, 一般情况下, 没有呼吸即为没有心跳。
判断意识
图为:伤病者平躺在地上或床上, 轻拍伤者肩部或向其发问:“你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清醒的病人能够准确地回答问题, 回忆起发生过的事情, 认识熟悉的人。若伤病者对任何刺激都没有反应, 即为意识丧失。
判断呼吸
图为:当伤病者没有意识反应时, 在开放气道的情况下, 将面颊贴近其口鼻上方, 观察伤病者胸部有无起伏, 同时感觉伤者呼吸的气流和听呼吸的声音。如果10s内没有感觉到呼吸的气流和听到呼吸的声音, 没有见到胸部起伏, 就可以认定伤病者已经没有自主呼吸, 这时要尽快对其进行人工呼吸。 (参考值:正常成人每分钟呼吸16~20次)
心肺复苏的步骤与手法
心肺复苏时病人的体位
将病人仰卧在坚实的平面上, 保持其头部不得高于胸部, 应与躯干处在一个平面上。如果病人躺在软床或沙发上, 应将其移至地面或在其背部垫上与床同宽的硬板;如果发生病情时, 病人处于俯卧位或侧卧位时, 应使其成为仰卧位, 其方法是:一手扶住病人的颈后部, 一手置于腋下, 使病人头颈部与躯干呈一个整体, 并同时翻动。
施救者应站、跪在病人的一侧, 以操作方便为宜。应松解伤病者的衣物, 包括领带、领扣、腰带、文胸等可能束缚呼吸的物品。
清理口腔异物
在判断呼吸之前需要开放伤病者的气道, 在开放气道之前需要清除其口腔可视的异物。口腔异物包括呕吐物、痰液、血液、泥土石渣等。
清理方法:双手扶住伤病者的头部, 使伤病者的头偏向一侧, 液体状的异物可顺位流出;还可将食指或小指包上纱布或手帕等, 将口腔异物掏取出来。值得注意的是, 要取出病人易脱落的义齿, 以防义齿脱落进入气道造成窒息。
打开气道
气道就是呼吸道。呼吸道包括口、咽、喉、气管等。
当病人意识丧失以后, 舌肌松弛, 舌根后坠, 舌根部贴附在咽后壁, 造成气道阻塞。打开气道的目的是使舌根离开咽后壁, 使气道畅通。气道畅通后, 人工呼吸时提供的氧气才能到达肺部, 人的脑组织以及其他重要器官才能得到氧气供应。开放气道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压额提颏法。
图为:压额提颏法。一手压前额, 另一手中指、食指指尖对齐, 置于下颏的骨性部分, 并向上抬起, 使头部充分后仰, 最终使下颌角与耳垂之间的连线与地面垂直即可。但要避免压迫颈部软组织。怀疑颈椎受伤时, 要谨慎使用这种打开气道的方法。
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用人工的方法帮助没有呼吸的病人进行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是将救助者呼出的气体吹入伤病者肺部, 以维持伤病者生命最低的氧气供应。
人口呼吸通常采取的是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手法。虽然经人工呼吸传染疾病的机会很少, 但基于卫生和心理的原因, 救助者可用塑胶面罩或口面防护膜进行人工呼吸, 不用直接接触伤病者的口唇。如果没有带防护用品, 救助者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
图为:口对口人工呼吸。救助者将一只手按压在伤病者前额, 使伤病者头向后仰, 压前额的手的拇指、食指捏紧伤病者双侧鼻孔, 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置于其下颚, 使下颌上提, 保持伤病者气道畅通。之后, 救助者将口唇严密地包住伤病者的口唇, 平稳地向内吹气, 在保持气道畅通的操作下, 将气体吹入病人的口腔, 经气道进入肺部。
如果吹气有效, 伤病者胸部会膨起, 并随着气体的呼出而下降。吹气后, 救助者可以将口唇离开伤病者, 并松开捏鼻的手指, 使气体呼出, 同时侧转头呼吸新鲜空气, 再进行第二次吹气。在伤病者口腔有严重外伤、牙关紧闭的情况下, 可采用口对鼻人工呼吸。
胸外心脏按压
当心脏停止跳动时, 人体的血液循环也就终止了, 所以需要我们在胸部进行心脏按压以推动血液循环, 又称为人工循环。人体心脏位于胸骨与胸椎之间, 向下按压胸骨时, 胸腔内压力会增大, 进而就会促使血液流动, 同时压挤心脏, 向外泵血;在放松压力后, 静脉血回流心脏, 就可使心脏充盈血液。如此反复进行下去, 就可使心脏有节奏地、被动地收缩和舒张, 以此来维持血液循环。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可达到正常心跳时心脏排出血量的25%~30%, 可以保证人体最低的基本血液循环需要。
停止心肺复苏的时机, 一是急救医生接到120电话后赶到现场, 二是伤病者已经恢复了心跳和呼吸。对于在施工现场发生的意外, 如电击伤、高处坠落伤、机械事故等导致心跳呼吸停止的情况, 至少抢救30min以上, 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图为:胸外心脏按压位置在胸骨中下段或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救助者在实施按压时, 应双手重叠, 掌根部放在按压区, 被压在下面的手要伸直手指, 做到双手指交叉互扣, 贴腕翘起。按压时, 救助者应将上身前倾, 以髋关节做支点, 双臂伸直, 双肩正对病人胸骨上方, 垂直地以掌根将胸骨下压4cm~5cm, 然后放松。掌根始终不要离开患者胸壁, 按压和放松的时间要相等。
胸外心脏按压频率:每分钟100次, 节律要均匀。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必须交替进行。胸外心脏按压30次, 人工呼吸2次。按压时救助者应观察伤病者的反应及面色, 在施行心肺复苏法2min后, 用10s检查呼吸及观察循环征象, 而后每隔数分钟就检查1次, 直到抢救成功或停止抢救时为止。
心脏病发作怎样自救
当你独处时, 突然感到胸口有一股剧痛, 并且开始蔓延到手臂和下巴, 可是四周没有旁人能够帮助实施急救, 而且距离医院还有一段距离。此时, 你只有10s的黄金时间自己救自己。一个人心脏若是不能正常跳动, 并且开始感到快要昏过去时, 那么大概只有10s的时间, 就会失去知觉, 不省人事。
首先不要惊慌, 先深深吸一大口气, 然后, 用力地、深深地、长长地、不停地咳, 每间隔大约2s, 要做一次吸、一次咳, 一直要做到救护车赶到时, 或者已经感到恢复正常, 才能休息。
深呼吸的作用是要把氧气吸进肺部;咳嗽则起到了对心脏挤压的作用, 从而促进了血液循环, 也可帮助心脏恢复正常的脉搏。对心脏挤压的急救方式, 可以使心脏病突发的患者争取到被医院急救的时间。
链接
大脑缺氧的危害
13.心肺复苏讲稿 篇十三
大家好,今天我所讲的是心肺复苏信息化实训操作,本次教学从学生就业岗位及处理应急事件能力出发,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做中教、做中学为指导思想,将教学内容与应急突发事件相结合,全面提升同学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急能力。同时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教学方法单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度低的教学问题。
首先,我给大家展示一下我的教学设计,本次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本实训项目学习对象为高职高专三年级学生,之前有一定的医学学习基础,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但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基于对专业、学生及教学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希望同学们学会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能力目标是希望同学们具备面对危急情况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及独立实施心肺复苏规范操作的能力,情感目标是为加强同学们对生命的敬畏,培养同学们对“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等教学方法。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评估病人,掌握心肺复苏的各项操作步骤;教学难点是独立实施徒手心肺复苏的规范操作。本项目实施前需准备心肺复苏新闻案例素材,同时还需准备心肺复苏教学微视频、并在课前将微视频传至网络学公共习近平台,以供同学们课前预习使用,同学们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可通过公共学习的平台自行讨论。另外,课前还需准备供应同学们使用的足够数量的模拟人。同学们在课前应先分为三个小组,利用模拟人模拟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抢救心脏骤停者的过程,并将抢救过程录制成视频,发至公共学习的平台。我将于课前统计同学们在学习微课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以及在实际抢救操作中表现出的不足,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讲解。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首先通过案例导入课程讲解,先是一组因心脏猝死的名人的相片,然后是一份新闻案例,让同学们明白心脏猝死并不遥远,同时增强同学们学习心肺复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下面正式进入课程讲解,这是定义;这是通过一个运行的秒表提示心搏骤停的严重后果;这是以口诀方式给出了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记忆方式简单明了,可以让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楚的牢记操作步骤;然后进入详细讲解心肺复苏操作流程的过程,讲解过程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并将操作流程显示在幻灯片上方,方便同学们随时观看学习。在讲解过程中采用上方文字显示,下方视频播放的方式。因为在实训操作讲课中,单纯的文字或图片很难将正确的操作步骤一一展现,小视频正好可以拟补这一缺陷。同时还可以播放容易出现的错误操作。在评估环境意识这一步,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发现患者昏倒后摇晃患者,咱幻灯片中提示要轻拍重喊,这是因为有的疾病在移动患者时病情会加重,所以在病情不明确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的减少患者活动。第二大步,呼吸与摆放体位,仍然是上方文字显示,下方视频播放。从第三大步开始进入心肺复苏的关键环节: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首先要找准按压部位,是在胸骨正中,剑突上2横指,胸骨下1/3处,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手法尤其重要:手掌根放于按压处,另一手掌重叠其上,下面的手指抬起,双肘关节伸直,与胸壁垂直,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手掌不能离开胸部皮肤。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5厘米,因为按压手法的重要性,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常见错误:错误一:按压时下面的手指接触胸壁;错误二:按压时手掌离开胸壁;错误三:按压时肘关节未伸直。然后进入气道开放环节,这里选用的是最常用的仰头提劾法开放气道。最后一步是口对口人工呼吸,这一步常出现的错误是往患者口内吹气时手指未捏紧患者鼻部。讲完操作之后总结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布置相应作用。
下面是我的教学评价,学生听完讲课后,先对照首次上传的操作过程进行自评,然后再次进行心肺复苏的规范操作,并将操作过程传至公共学习的平台。小组之间再根据以下实施项目进行互评,并将评价结果填入评分表内,注意在得分失分栏内备注得分失分原因。
下面是我的教学反思:本次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视频直接导入课件,让同学们不需要通过超链接就可以直接观看视频,文字与视频同时出现更能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教学势在必行,现在的学生已经离不开手机和网络,强行的压抑不如直接放开,让同学们既不需要离开手机和网络又不耽误学习。做乐赛和反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趣,让同学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学习效果明显好转。但这种新型模式对于教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任课教师必须做到充分备课,涉猎广泛的知识,以随时应答同学的提问。
谢谢大家的聆听,下面是我的操作环节:
1、确认周围环境安全
2、判断患者意识:首先轻拍重喊患者看其有无反应,然后检查循环体征,准确触摸颈动脉搏动:方法是右手食指及中指并拢,沿着患者的气管纵向滑行至喉结处,在旁开2-3cm处停顿触摸搏动,触摸5-10s,确认患者无意识。
3、大声呼救拨打急救电话。
4、去枕平卧,头略偏向一侧,垫硬板或将患者放于地上,解开衣领及腰带。
下面正式实施徒手心肺复苏操作: C:施行胸外心脏按压
定位:胸骨下1/3处,定位方法:右手食指触及肋下缘滑向剑突,再向上移两横指。
手法:采用一手掌根放于按压处,另一手掌重叠其上,下面的手指抬起,双肘关节伸直,与胸壁垂直,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手掌不能离开胸部皮肤。
按压幅度:使胸骨下陷至少5cm,迅速放松,使胸廓完全回弹,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按压均匀、平稳,按压频率在100次/分以上。
A:开放气道
头偏向一侧,用纱布清理口鼻腔分泌物,检查并取下义齿,然后按仰头抬劾法开放气道。具体操作为让患者平卧,一手置于患者前额,手掌用力向后压以使头后仰,另一手指放在靠近劾部的下颌骨的下方,将劾部向前抬起,使患者牙齿几乎闭合。
B:口对口人工呼吸
垫纱布2层,在气道通畅的情况下,抢救者一手放在患者前额,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防止吹气时气体从鼻口逸出,另一手握住劾部使头尽量后仰,深吸一口气,双唇包严患者口部,用力向患者口腔持续吹气2s以上,直到胸廓抬起。吹气毕,抢救者头稍抬起并侧转换气,同时松开捏鼻孔的手,并观察胸廓复原,然后再次吹气,按压30次,吹气2次为一个循环,共计5个循环。
检查生命体征是否恢复:可触及颈动脉搏动,面色、口唇、甲床皮肤颜色转为红晕,呼吸改善。
14.心肺复苏试题 篇十四
1、患者,女性,因触电致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主要措施(C)A、维持有效的循环 B、确保呼吸道通畅 C、降温和脱水疗法 D、加强基础护理 E、治疗原发疾病
2、患者,男性,34岁,突然呼吸停止,使用简易呼吸器急救,首要步骤是(D)A、患者头后仰,托起下颌,扣紧面罩 B、挤压简易呼吸器 C、加压给氧
D、清除呼吸道异物及分泌物 E、立即注射呼吸兴奋剂
3、抢救时间的记录不包括(E)A、患者到达的时间 B、医生到达的时间 C、抢救措施落实的时间 D、病情变化的时间 E、家属到达的时间
4、患者,男性,46岁,因车祸致伤,现场急救时发生呼吸心跳已停止约2分钟,复苏时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A)A、胸外心脏按压 B、口对口人工呼吸 C、胸内心脏按压
D、心内注射肾上腺素 E、静脉输液
5、患者,男,55岁,因频发室性早搏入院,如厕时突然倒地不省人事,颈动脉扪不到搏动,未闻及呼吸音,双侧瞳孔散大,此时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D)A、平卧保暖 B、氧气吸入 C、心电监护 D、CPR E、建立静脉通路
6、患者,男性,7岁,不慎溺水,检查发现该男童面部青紫,首要的处理措施是(B)A、通知医生
B、清除口鼻分泌物及异物 C、吸氧 D、CPR E、大声呼救
7、当怀疑患者有心跳呼吸骤停时,为迅速确诊,首先应(D)A、测血压 B、听心音 C、数呼吸
D、触颈、股动脉搏动 E、做心电图
8、现代医学主张死亡的依据是(C)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脑死亡
D、心电图平直 E、瞳孔散大
9、患者,男性,28岁,因触电致心跳呼吸骤停,胸外心脏按压操作哪项不正确(E)A、按压部位在胸骨下端 B、双手相叠按压
C、每次按压胸骨下陷至少5cm D、每分钟至少100次
E、与人工呼吸配合的比率为2:1
10、患者,男性,25岁,在湖里游泳时不慎溺水,抢救出水后发现呼吸心跳已停,如心肺复苏有效,以下哪项不符合救护原则(E)A、保持呼吸道通畅 B、倒水处理 C、心肺复苏
D、糖皮质激素和脱水剂防止脑水肿 E、不宜注射盐水
11、新生儿复苏中,如果心脏停止确定是由心脏病因性心律不整所造的,建议两人施救者按压通气比(A)A、15:2 B、30:2 C、3:1 D、5:1 E、10:1
12、非专业急救者遇到心跳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应(A)A、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B、给予2次人工呼吸 C、打开气道
D、呼救打120,等待救援 E、就近寻求其他救援人员 13、2010年CPR指南中,一旦循环恢复,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大于或等于多少即可(A)A、94% B、100% C、90% D、95% E、85%
14、你看见一位45岁男性突然倒下,你让别人打120急救电话,自己开始做心肺复苏,你已经高质量的完成了生存链中的前两个环节,提高该男子生存率的第三步是(C)A、给予药物治疗
B、将该男子转送至医院进一步治疗
C、给予电击除颤
D、等待能够做心肺复苏的医护人员的到来 E、一直坚持做心肺复苏
15、在高级生命支持中,建立人工气道首选途径是(B)A、置口咽通气管通气 B、气管插管 C、气管切开
D、置鼻咽通气管通气 E、以上都不是
16、在救助一位游泳池内溺水的3岁女孩时,你发现她脸色苍白没有反应,周围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忙,你什么时候打120急救电话(A)A、给小孩做5个循环CPR后 B、将小孩从游泳池救上岸后
C、你做了几分钟CPR,小孩仍没有反应后 D、在做了几次通气以后,做CPR以前 E、给小孩做倒水处理后
17、用面罩给小孩做救生呼吸,你如何确定每次救生呼吸是恰当的(B)A、先称小孩体重,然后计算潮气量,在给予通气 B、每次救生呼吸时,看到胸廓起伏 C、选择合适尺寸的面罩
D、给予尽可能快的呼吸次数 E、给予尽可能多的潮气量
18、一位52岁的男性在健身房内跑步后倒下,为了了解是否为心脏病发作,你要检查他的循环征象,首先应检查何处(B)A、手腕处的桡动脉 B、颈部的颈动脉 C、腹股沟的股动脉 D、直接听心脏 E、足背动脉
19、CPR时给予救生呼吸,下面哪种解释可以说明救生呼吸的用处(D)A、可以帮忙解除呼吸道内异物 B、可以维持正常的动脉氧含量 C、可以帮忙心脏除颤
D、可以迅速有效的给患者提供氧气 E、可以帮忙吸出呼吸道内分泌物
20、一位7岁的男孩在你家门前被汽车撞倒,你发现他没有反应,同时头部有鲜血,你应该如何打开他的气道(C)A、仰头抬颏法 B、仰头抬颈法 C、托下颌法 D、头偏向一侧
E、不要移动他,因为他可能有颈椎骨折
21、急诊科送来一位无脉电活动,心率30次/分的患者,已予气管插管,持续胸外按压,你接下来给予(A)
A、肾上腺素1mg静注 B、200J电击除颤
C、异丙肾上腺素1mg静注 D、准备经皮起搏 E、阿托品6mg静注
22、心跳呼吸骤停后,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能力最强的器官是(E)A、大脑 B、肝脏 C、心脏 D、肾脏 E、肺组织
23、迅速而简单的确定心脏骤停的指标是(D)A、呼吸停止 B、血压下降 C、瞳孔散大
D、意识消失,无大动脉搏动 E、呼之不应
24、胸外心脏按压时,外周动脉收缩压不应低于(C)mmHg A、40 B、50 C、60 D、80 E、90
25、心跳停止的时间是指(A)A、循环停止到重建人工循环的时间 B、循环停止到心脏复跳的时间
C、发现心跳停止到重建人工循环的时间 D、发现心跳停止到心脏复跳的时间 E、心肺复苏的时间
26、心肺复苏争分夺秒的主要目的是(A)A、迅速恢复脑的血液循环 B、使心脏迅速恢复跳动 C、使自主呼吸提早恢复 D、减轻酸中毒 E、保护肾功能
27、一旦确诊心跳骤停,必须争取在几分钟内重建呼吸和循环(A)A、4-6分钟 B、6-8分钟 C、8-10分钟 D、10-12分钟 E、12-14分钟
28、使用单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C)A、200J B、300J
C、360J D、150J E、100J
29、使用双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C)A、100J B、100-150J C、150-200J D、200-300J E、300J 30、成人心肺复苏打开气道最常见的方式(A)A、仰头抬颏法 B、仰头抬颈法 C、托下颌法
D、环状软骨压迫法 E、气管插管
31、非同步电复律适用于(C)A、房扑 B、房颤 C、室颤
D、室上性心动过速 E、室性心动过速
32、被目击的非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为(C)A、心脏停搏 B、房颤 C、室颤
D、电机械分离 E、房扑
33、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救援人员对无目击者的心脏停跳患者除颤前应(B)A、心前区叩击
B、先行胸外心脏按压再除颤 C、不需其他处理,直接除颤 D、先静脉推注胺碘酮再除颤 E、先静脉推注肾上腺素再除颤
34、无脉性心脏停跳患者两次心跳检查间应(A)A、先给予5组(或2分钟)心肺复苏 B、行12导心电图检查 C、建立深静脉通路 D、准备电除颤 E、准备气管插管
35、心肺复苏时急救者在电击后应(B)A、立即检查心跳或脉搏
B、先行胸外按压,5组心肺复苏后再行心跳检查 C、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
D、调好除颤仪,准备二次除颤
E、停止心肺复苏
36、你在门诊,一位母亲抱着瘫软无力的婴儿走入。她说“我认为她在途中停止呼吸了。”你的基本急救术的行动顺序的第一步是(C)A、检查有无呼吸 B、检查有无循环征象 C、检查有无反应 D、打开呼吸道 E、胸外心脏按压
37、判断有无脉搏,下列正确的是(B)A、同时触摸双侧颈动脉
B、触摸颈动脉时不要用力过大 C、检查时间不得短于10秒 D、不能触摸股动脉
E、颈动脉搏动点在胸锁乳突肌外缘
38、成人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A、病人仰卧,背部垫板 B、急救者用手掌根部按压 C、按压部位在病人心尖区 D、使胸骨下陷大于5cm E、按压要有节律,每分钟至少100次。
39、现场救护的“生命链”中第二环节是(A)A、早期心肺复苏 B、早期高级心肺复苏 C、早期心脏电除颤 D、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E、早期呼救
40、现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时,伤病员的正确体位(C)A、侧卧位
B、仰卧在比较舒适的软床上 C、仰卧在坚硬的地面上 D、俯卧位 E、伤时体位
多选题(每题2分,共20题)
1、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时间过长会引起(ABC)A、急性胃扩张 B、胃胀气 C、呕吐 D、肺损伤 E、气管破裂
2、胸外心脏按压的禁忌症(ABCDE)A、胸廓严重畸形 B、广泛肋骨骨折
C、心脏外伤 D、血气胸 E、心包填塞
3、打开气道的方法(ABC)A、仰头抬颌法 B、仰头抬颈法 C、托下颌法 D、头偏向一侧 E、双手抬颏法
4、胸外按压的要点(BCDE)A、按压深度4-5cm B、频率至少100次/分
C、按压与回复时间比为1:1 D、按压要求快速有力 E、按压深度大于5cm
5、人工呼吸的要点(BCD)A、快速吹气以达到效果 B、紧捏患者的鼻子 C、确保胸廓有起伏 D、吹气时仍要打开气道 E、吹气量尽可能大
6、双人CPR,以下正确的是(ABC)
A、每2分钟或5个周期后按压与呼吸可交换 B、每2分钟或5个周期后可以重新评估患者
C、每2分钟或5个周期后自动体外除颤仪可以重新分析心率 D、每6-8秒可吹气一次
E、双人按压与呼吸不可耽误时间交换
7、生命链包括哪些(ABCD)A、早期按压 B、早期除颤
C、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D、早期呼叫 E、早期送往医院
8、心脏骤停的病因(ABCDE)A、冠心病
B、恶性心律失常 C、创伤 D、溺水 E、心肌炎
9、心脏骤停的诱因(ABCDE)A、起床时血压很高 B、安静状态时心率很快 C、寒冷季节 D、大量饮酒时
E、长期熬夜
10、心肺复苏的有效指标(ABCDE)A、颈动脉出现搏动 B、面色转红润 C、出现自主呼吸 D、心跳恢复 E、瞳孔由大变小
11、你发现一病人俯卧于地上,意识消失,动脉搏动消失,需要你处理的是(ABD)A、立刻呼救
B、将病人置于仰卧位,头部与脊柱同时整体翻转 C、紧急吸氧 D、胸外心脏按压
E、将病人抬到床上,予半卧位
12、高品质的CPR包括哪些内容(ABCD)A、以足够的速率和深度进行胸外按压 B、确保每次按压后完全的胸部回弹 C、尽量减少按压中断 D、避免过度通气
E、确保患者恢复自主心率
13、胸外按压时,发生肋骨骨折的原因(ABCDE)A、用力过大或用力不当 B、按压位置不当
C、用力方向与胸骨不垂直 D、松开按压时,双手离开胸壁 E、病人年龄大,骨质疏松
14、心脏骤停的机制—心电活动异常不包括(DE)A、室颤
B、心脏电—机械分离 C、心室停搏
D、室上性心动过速 E、房颤
15、早期除颤的理由(ABCD)
A、心脏骤停最常见和最初发生的心律失常就室颤 B、电除颤是终止室颤最有效的办法
C、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功除颤的机会迅速下降 D、短时间室颤即可恶化并导致心脏停搏 E、人工CPR持续时间短。
16、CPR期间过度通气的害处(ABC)
A、增加胸廓内压力,阻止静脉血回流,因此减少心输出量、大脑血流量和冠脉的灌注 B、导致空气滞留,对有气道阻力的病人造成气道气压伤 C、对于没有高级气道支持的病人,增加反胃和吸入的风险 D、通气时间过长,影响心脏按压的时间
E、有效交换的氧气减少,增加身体各器官的缺氧
17、胸外心脏按压发生栓塞时预防及处理的要点(ABCD)
A、防止肋骨骨折
B、发生栓塞后,予吸氧,浓度达50%以上 C、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D、必要时进行抗凝治疗 E、早期离床活动
18、胸外心脏按压发生心脏创伤的预防及处理(ABCDE)A、按压力量适当,防止肋骨骨折 B、卧床休息 C、心电监护
D、抗心律失常,纠正低血钾
E、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房颤且心室率快的病人予洋地黄
19、胸外心脏按压发生胃肝脾破裂的原因(BE)A、肋骨骨折刺破 B、按压用力过重 C、胃底食管静脉曲张 D、原发性肝脾疾病 E、按压位置过低
20、胸外心脏按压发生肝破裂的处理原则(ACE)A、通畅引流 B、绝对卧床2周 C、确切止血 D、切除破裂部分 E、彻底清创
填空题(每题2分,共20题)
1、诊断心跳呼吸骤停的标准为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
2、心肺复苏时病人仰卧于硬木板或地上,头、颈、躯干平直,双手放于躯干两侧。
3、基础生命支持中C代表循环,A代表气道,B代表人工呼吸。
4、基础生命支持中开放气道是,无颈部创伤的患者采用仰头抬颏法,可能存在颈部损伤的患者采用托颌法。
5、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为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相交处,按压的频率应大于100次/分,按压是必须快速,用力,按压的深度为大于等于5cm,每次按压之后应让胸廓完全恢复,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等,尽量避免胸外按压中断,二人轮流过程不能超过5秒。
6、心肺复苏时按压与通气比例,成人单人或双人,婴儿、小儿单人复苏时按压:通气为 30:2,婴儿、小儿双人复苏时按压:通气为15:2。
7、心肺复苏时的操作顺序应为人工循环、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8、电除颤时电极板常用放置位置为,胸骨电极板放于右胸上前壁(锁骨下方),心尖电极板放于左侧下胸壁(左乳头外侧)。
9、心肺复苏时判断患者有无呼吸,看胸廓有无起伏,听有无气流呼出的声音,面部感觉有无气流呼出,时间为7秒。
10、心肺复苏时若为呼吸气囊呼吸,接氧气8-10升/分与呼吸气囊,将面罩置于患者的口鼻处,以400-600ml的送气量2次,并可以看到胸廓的起伏。
11、判断大动脉搏动消失,首选颈动脉,次选股动脉。
12、口对鼻人工呼吸法用于婴幼儿,口腔严重损伤或牙关紧闭患者。
13、使用简易呼吸器人工呼吸时频率为10-12次/分。
14、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吹气量为700-1100ml,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ml,胸廓稍起伏即可。每次吹气时间不超过2秒。
15、通常将心肺脑复苏分为基础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复苏后期生命支持三个阶段。
16、胸外按压出现肋骨骨折时,骨折多发生在肋骨中段。
17、胸外按压发生单处肋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止痛、固定、预防肺感染。
18、胸外按压发生气胸的原因:按压时用力过大过猛,导致肋骨骨折,骨折端刺破胸膜腔,形成气胸。
19、胸外心脏按压最常见的并发症:肋骨骨折。
20、胸外心脏按压术的并发症:肋骨骨折,损伤性血、气胸,心脏创伤,胃、肝、脾破裂,栓塞。
简答题(每题10分,共4题)
1、心肺复苏术的禁忌症? 答:1)、胸廓严重畸形或心包填塞
2)、广泛性肋骨骨折 3)、心脏外伤,血气胸 4)、胸壁开放性损伤 5)、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心肺复苏,如晚期癌症者。
2、什么情况下可以考虑终止心肺复苏? 答:1)、心肺复苏持续30分钟以上,仍无心搏及自主呼吸,现场又无进一步救治及送治条件,可考虑终止复苏 2)、脑死亡,如深度昏迷,瞳孔固定、角膜反射消失,将病人头向两侧转动,眼球原来位置不变等,如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现场可考虑停止复苏。3)、当现场危险威胁到抢救人员安全(如雪崩、山洪爆发)以及医学专业人员认为病人死亡,无救治指证时。
3、判断心脏按压有效的指标有哪些? 答:1)、能扪及大动脉(颈、股动脉)搏动,血压维持在60mmHg以上。
2)、口唇、面色、甲床等颜色由发绀转为红润。3)、室颤波由细小变为粗大,甚至恢复窦性心率。4)、瞳孔随之缩小,有时可有对光反应。5)、呼吸逐渐恢复。6)、昏迷变浅,出现反射或挣扎。
4、呼吸、心跳骤停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1)、突然面色死灰,意识丧失:轻摇或轻拍并大声呼叫,观察是否有反应,如确无反应,说明患者意识丧失。2)、大动脉搏动消失:因颈动脉表浅,且颈部易暴露,一般作为判断的首选部位,颈动脉位于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可用食指,中指指端先触及气管正中,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滑向颈外侧气管与肌群之间的沟内,触摸有无搏动。由于动脉搏动可能缓慢、不规律,或微弱不易触及,因此,触摸动脉一般不少于5-10秒,确认摸不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即可确定心搏停止。应注意对尚有心跳的患者进行胸外心
脏按压,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3)、呼吸停止:应在保持气道开放的情况下进行判断,可通过听有无呼气声或用面颊部靠近患者的口鼻部感觉有无气体逸出,脸转向患者观察胸腹部有无起伏。4)、瞳孔散大:须注意循环完全停止后超过1分钟才会出现瞳孔散大,且有些患者可始终无瞳孔散大的现象,通知药物对瞳孔的改变也有一定的影响。5)、皮肤苍白或发绀:一般以口唇或指甲等末梢处最明显。6)、心尖搏动及心音消失:听诊无心音,心电图表现为室颤或心室停顿,偶尔呈缓慢而无效的心室自主节律(心电-机械分离)。7)、伤口不出血。
论述题(每题20分,共2题)
1、一男性患者午睡时突然意识丧失、面色紫绀、眼球上翻、肢体抽搐,继而呼吸停止,心电监护显示如图,请问该患者出现何种情况,应给予哪些应急处理?
答:该患者出现室颤。应急处理为: 1)、立即启动紧急医疗服务体系,取得自动体外除颤仪。2)、在除颤仪到来之前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如床边备有除颤仪的情况下,立即进行电击除颤。3)、在电击除颤及CPR紧急处理后,室颤仍持续时,可遵医嘱使用抗心率失常药,首选胺碘酮。
2、杨某,男性,48 岁。因“饮酒后胸闷不适 40 分钟,意识丧失 5 分钟”入院。患者晚间饮白酒150克后在家中自觉胸闷不适,向家人索要“速效救心丸”口服无好转,家人遂拨打 120,5 分钟前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微弱,呼之不应,120送入急诊抢救室。病程中无抽搐,无二便失禁。既往有“心脏病”史,具体不详。
入科查体: BP:0 P:0 R:6 次 / 分,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叹息样呼吸,面色口唇重度紫绀,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 3.5mm,对光反射消失,心音消失。立即启动紧急救治程序,首先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1)请简答心肺复苏术的措施及流程。2)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
答:心肺复苏术的流程及措施:
(1)评估环境安全
(2)评估患者意识/反应性(呼吸)(3)呼救,启动应急系统
(4)评估自主循环(动脉搏动)
(5)胸外心脏按压(6)给予人工通气
(7)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配合 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1)、患者仰卧,争分夺秒奋力就地抢救,避免因搬动而延误时机。尽可能在15-30s内进行,因人脑耐受循环停止的时限为4-6min(WHO),由于大脑缺氧而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超过时限可造成终身残废或复苏失败。
【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推荐阅读:
2016心肺复苏操作流程07-31
心肺复苏技术操作流程09-22
现场心肺复苏术11-02
心肺复苏比赛讲稿07-25
2.心肺复苏演练记录07-27
心肺复苏流程图08-22
新生儿窒息复苏总结09-29
新生儿窒息复苏试卷10-13
新生儿复苏考试网注册06-12
新生儿窒息复苏考核表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