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的民主下(精选10篇)
1.论美国的民主下 篇一
公共管理学行管1001 钱俐 31009165
法国革命催生的民主探寻
——《论美国的民主》读书笔记
《论美国的民主》一书是在新世界发现能够照亮和复兴旧世界的建设原则的思想家的奋斗结晶,其写作目的是要从美国的民主制度中寻求有益于法国政治体制的良药。“没有比以人民的名义发号施令的政府更难抗拒的了。”民主的思想与政治体制的迫切渴求,是托克维尔对19世纪的法国乃至世界响亮的一激。
——题记
我只可说大体翻阅了《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上下两册的内容,对身为法国诺曼底贵族的托克维尔先生呼吁建立民主制度的磅礴文字颇有感触。在1830年的七月革命后,因王朝变故出现家庭意见分歧,同时也为了避免革命余波的冲击,托克维尔借法国酝酿改革监狱制度之机前往美国考察民主制度的实际运用,并由此写下此书的上卷,而后五年在经历法国革命和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完成下卷。如此时代背景下的奋笔之作无疑会成为跨时代的经典。正如托克维尔在书中写道:“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这也揭露了 《论美国的民主》的基本思想在于承认贵族制度必然衰落和平等与民主的发展势不可挡。书的上册通过对美国地理、种族、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联邦制的优点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阐明了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下册则是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方面并与英法等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类似问题作了对比。此书最可贵的在我认为是在当时的出托克维尔对当时美国的民主制度体制进行了辩证的剖析而非盲目追从。以下谈谈我对美国民主的几点认识。
一.美国的民主表现与其民主制度建立的原因
美国的民主表现在多方面,包括身份的平等、公民的自由精神和自由理念、公民的民主精神、民主理念。“美国人的身份平等是在其他国家难以见到的。”“身份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 1
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能帮助它前进。”为何说它是“普遍和持久的”?托克维尔总结了有助于美国维护其民主制度的原因: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自然环境的因素很直观体现了美国的民主可实现性的要素。美处两大洋的包夹带,与外界甚少来往,美国国家的形成和大规模的移民有着直接的联系,是移民而成的大杂烩大熔炉般的新国家。在当时作为新大陆的北美洲,其社会自始至终没有形成等级有序的社会结构,人们天生就有极其强烈的平等意识,且加上彻底的独立战争的洗礼,新组成的群众团体有共同经历还有共同的民主自由的呼吁和拥护的政治表现形式,如此背景下地美国民主可以说是大势所趋甚是约定俗成的。而法国的革命在19世纪仍还处于启蒙性运动和不彻底的改革阶段,临近西班牙、德国、葡萄牙等封建王朝发展起步较早的国家,长期深受欧洲“贵族为圣”的阶级利益和封建统治影响,阶级分明且有序的社会结构也抑制了平等的可能性。民主起立点不同正是作者所要告知我们的,也表达了托克维尔的呼声是基于本国国情而并非照搬美国的制度。这也让我想到我国在国家形成方面与美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依赖于氏族的血缘关系而得以存续,世袭理念延续千年,类同于“君权神授”的欧洲文明思想,氏族的条框始终没有被彻底打破,且中国一直维持着大一统的传统以及金字塔形的一元多级的结构,在这种等级森严的结构之下,民主与自由绝非易事。
二.新英格兰乡镇自治制度的地方与中央权利均衡
托克维尔还指出:“美国公民自由、平等理念的根源是新英格兰乡镇自治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在于实行自治,乡镇作为次级的行政单位,拥有这种自治权无疑促使了公平、自由理念在美国的萌芽与发展,美国民主制度的雏形是新英格兰乡镇制度这点无可非议,且美国独立战争的成功也或多或少受到了乡镇制度思想的影响使得群众基础相对强从而革命愈能胜利。乡镇自治制度与我国实行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的做法有相同之处。基于美国社会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地方拥有较多的自治权,托克维尔认为考察美国的民主制度的顺序应该是:乡——镇州——联邦。在美国社会,阶级冲突并不强烈。“社会各个阶层开始混合起来,使人民相互隔开的一些屏障接近捣毁,财产逐渐分散为多数人享有,权利逐渐为多数人享有,教育日益普及,智力日渐平等,社会情况日益民主。最后,民主终于和平地实现了它对法制和民情的控制。”在说明乡镇自治在美国的可能性之余我们还可以可以探究到,阶级冲突愈是强烈的地方,人们之间在财富乃至在身份上的不平等性愈加凸显。
三.“法”的精神与三权分立的分权与制衡
“美国的贵族是从事律师职业和坐在法官席位上的那些人。”法制在美国对民主的巩固大有脾益。美国人极其爱他们的法律,公民能依据法律对不同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也可见民主与法律的深入人心。再看到美国的行政制度,行政权在美国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美国的制度试图缩小行政权威的影响,而把权力分给社会上的许多人去掌握,从而达到权利均衡且又不涣散。只存在政府集权而不存在行政集权,联邦政府并不干预各州政府一般事物。托克维尔极为赞赏美国的分权制度,“虽然欧洲各国普遍都有分权,但美国的分权带来的实际效果最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认同,当然,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政治效果,使每个美国公民产生对自己祖国的认同感,公民在祖国那里找到归宿,祖国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美国宪法与体制约束力极强的三权分立主要是来自权力内部之间的相互制衡。托克维尔提及“他们”规定了权力分享的原则与“控制与反控制”的制度,“清楚地认识到„„除了人民的权力以外,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执行权力的当局。这些当局虽不是完全独立于人民的,但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因而既要被迫服从人民中的多数的一致决定,又可以抵制这个多数的无理取闹和拒绝其危险的要求”。托克维尔注意到司法权的独立性,但这个独立性是有限制的,因为法院只能在审判当中抵制违宪的法律,但是可以我们可以看到司法权的独立是美国三权分力机制的重要保障,行政权在美国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美国总统虽拥有强大的行政实权,但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受到各方牵制,限制总统的权力也是三权分立制度得以良好实施的关键之一,总统的弹劾制度也使得整个三权分立体制变得更加完整。三权分立制度的理论渊源虽来自法国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理论,但在当时的法国乃至欧洲效果甚微,效率不高。
四.美国民主体制的弊病:暴政的后患
“美国的民主往往不够成熟,但法制的总趋势是向善的。民主政府的毛病马上即可发现,但其优点经过长期观察才能发现。”民主制度的最大优点是有利于人民,而民主始终代表的是大多数的人民,政府的行事思维归更易倾于民意,虽然人民可能有错误的判断和选择。任何民主制度都难免有缺陷,极端的民主导致专制和暴政。美国民主政府的最大缺陷就在于它缺失防范暴政的措施,再加上行政权力的集中以及地方政府权力相对自由,整个民主政府有山崩离析的危险。民主政府跨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暴政和管理不当,集外因与内因于一身而
非它自身的软弱无能。托克维尔认为美国民主的“暴政”表现,首先反映在舆论的统治方面。“多数既拥有强大的管理国家的实权,又拥有也几乎如此强大的影响舆论的实力。多数一旦提出一项动议,可以说不会遇到任何障碍。”对于美国总统选举和连任制,托克维尔称总统选举制度而责连任制,认为连任制是腐败和暴政的根源,尼克松的“水门事件”是对托克维尔观点的实证。对于陪审制度的政治作用,托克维尔把有陪审员参加的法庭看成是免费的学校。这个学校向人民传授治国的艺术,培养公民的守法精神。然而这种影响和作用并没有遏止“多数的暴政”下的私刑。
五.自由主义战胜个人主义
本书的下卷的二三四章主要侧重与对美国自由主义战胜个人主义的阐释与评价。托克维尔由民主国家的人对平等的热爱比自由更加热烈和持久的观点引入利益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内容,比较两者区别并说明利己主义使美德的幼芽枯死,个人主义使功德的源泉干涸:利己主义是历史悠久的恶习,个人主义是伴随民主国家的诞生而产生的,且伴随身份平等的扩大而发展。民主国家的个人主义使人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考虑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顾及别人,久而久之,他们的内心会被孤寂笼罩。然而又提到民主制度没有使人们相互更加亲近,而发生的民主革命使原先的贵族与贫苦阶级回避,使原先不平等的仇恨保存在了新建立起来的民主平等的内容之中,也导致个人主义在民主革命完成后比在其他时期强烈。托克维尔认为平等和个人主义可能产生促进权力集中和权力独自再生的作用,形成“社会的利益是全体的利益,而个人的利益不足挂齿”的思想,但随之而来的中央集权或权力集中的趋势,会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强度表现出来。最后提及美国人用“正确理解的利益”的学说即自由主义来反对个人主义,而这种利益又使他们习惯于结社和合作。享有政治结社的无限自由,是美国能够出现各种社团的基础,使美国人从结社中了解了自己的使命。另外,言论和出版自由也对抵制个人主义起了一定作用。“美国人以自由抵制平等所造成的个人主义,并战胜了它”。但在没有政治自由传统的国家,民主有转化为专政的危险。“在平等的原则依靠暴力革命手段而取胜的民主国家”,这种危险尤其大。无论如何,托克维尔始终强调着专制制度的弊端,以及专职和平等的关系,正如其所写道:“在任何时代都是危险之物的专制,在民主时代尤其令人害怕。”
六.小结
托克维尔在书中总结了一点,美国之能维持民主制度,应归功于其地理环境、法制与民情、但法制重于地理,民情重于法制。基于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发展现状,中国的民主之路由此书可以借鉴的制度与思想的精华可能如托克维尔所说,需要剖析着尝试下去才可有“药效”。如今所言的法制社会、民主意识已经不断发展,人民的参政议政热情和认知观念也在不断提高,尚法观念以及自由主义也被大多数人所推崇。只是我们仍需要思考,在一个人口众多,受传统文化悠长影响环境下的中国,可否有更有效的行政体制和法制制度的突破和改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改革仍要摸索着前进,希望改革能使得民主集中制度的民主更加凸显作用,使得集中更加符合民意。
2.论美国的民主下 篇二
1 TPP发展历程以及其特征
截止到其目前,TPP的发展有三个时段。
1. 1 第一时段
小国发展时段( 2005—2008 年) 。2005 年的夏天,新加坡、新西兰、智利、文莱完成了 “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在该年的8 月,协定签订成功,TPP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2006 年,TPP协议与另外两类补充协议——— 《劳动合作备忘录》与 《环境合作协定》陆续签订。尽管这个时段TPP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市场竞争力以及地区竞争力还不大,然而其代表了四国的利益,并且开放程度高。
1. 2 第二时段
美国主导时段( 2009—2012 年) 。2009 年美国 “介入”TPP,这也是TPP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一年,让TPP不再默默无闻。这段时间,美国主导下的TPP迅猛进步; 另外,美国对TPP的主导权还在持续膨胀。美国不但开启了由其 “导演”的多方谈判,从体制角度为TPP带去实质性的改变,这段时间澳大利亚、秘鲁、越南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也进入了这个集体; 2012 年6 月,墨西哥与加拿大也进入了TPP团体。
1. 3 第三时段
美国主导下的美日合作时段。2013 年3 月,日本参加TPP谈判,这又为TPP增加了分量。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其进入不仅对TPP来说意义深远,并且对以往的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全球贸易局面形成了影响,而且让亚太区域的国家开始感到威胁。尽管日本在2013 年 “消费者权益日”那天正式宣告参与TPP谈判,然而日本这个新晋国家让TPP对全球经济贸易局面的左右变得更为明显。
1. 4 TPP的特征
同以往的自由贸易协定比较,TPP呈现出很多新特征,例如其倡导完全废止关税,其是一项公开程度高的 “活的协议”。另外,TPP协定将劳工标准与生态维护等版块全部归入其权衡的范畴。因此,TPP是 “着眼于新世纪的综合类自由贸易协议”。
TPP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构建较为全面的自由贸易体制。与常规的自由贸易协议比对,TPP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上述废止关税构想,开放绝对自由的贸易活动,并取缔全部流入成员方市场的农业商品出口补贴,在原则上不允许存在任意的例外状况。
2 美国主导下的TPP对中国的挑战
2. 1 我国在亚太区域的掌控力变小,有逐渐被排挤的危险
中国是亚太区域最庞大的经济体以及亚太经济进化的有利推手,我国在亚太区域的号召力也逐渐强化。当前,中国已订立协约的自由贸易区多达10 个,正处于谈判阶段的自由贸易区达到6 个,正在调研的自由贸易区达到2 个。另外,还有一个优惠贸易安排。在目前的亚太经济贸易局面中,我国在亚太经济贸易格局中的影响已与20 世纪不可同日而语;而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贸易份额正在缩减,甚而要失去与亚太区域国家的谈判砝码,这是美国最为头疼的局面。
美国进入TPP,其一方面是要约束中国这个庞然大物,在亚太地区钉入一颗尖针,破坏亚太地区的团结; 美国重新返回亚太,在高端制造领域与日本、韩国打得火热,以约束我国的产业升级速度以及商品附加值的提升; 在低端产业上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合作,以其人力资源压缩我国的劳动力收入空间。
美国期望建设一个以美国马首是瞻,让对美国有利的体制来逐步替代他类体制。所以,TPP的进步让美国对亚太区域的掌控力变得更为强大,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变得不再像以往那么关键,甚至受到排挤。
2. 2 中国的出口贸易将受到负面影响
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尚处于关键时期,出口贸易对本国的经济有着极大的拉动作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是中国的重要出口对象,依照商务部对外贸易发展汇报: 2012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增加8. 5% ,对东盟国家贸易增长10. 2% ,美国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的主要出口对象。
因此,亚太区域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有着极为明显的影响力。TPP的出现,让TPP协议内的国家间不容许其他非TPP协议内的国家抢占贸易份额,这让我国对亚太区域的出口贸易大受打击,这类贸易转移现象会压缩我国经济增长的空间。
2. 3 我国的政治风险增加
美国主导TPP的真意不但是从经济上制约我国,亦有政治以及国家安全层面的原因。中国是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其在亚太区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话语权正在逐渐变大,这对美国的全球霸权主义是一类实质性的打击。美国以TPP为跳板,笼络日本、越南等国家,意图在经济上控制亚太地区,从政治上约束中国。
近段时间以来,中国与日本的 “钓鱼岛纠纷”、中国与越南的 “黄岩岛冲突”的情况突变,美国就是其中的幕后推手,这也映射出美国主导TPP并约束中国的野心或政治企图———这在无形中增大了我国的政治风险。
3 中国应对策略猜想
纵然大部分国家都认可美国打压中国的思路,甚而将自身与美国的亚太方略协同化,然而中国发展出现的世界要素以及商品市场的活泛,却是不争的现实; 国家的利益在任何国家都是第一位的。
所以,对中国来说,深入加强本国与亚太区域的各个国度合作的强度,找到其与中国比较优势的契合点,就应该能够应对美国主导的TPP对我国的挑战; 此外,中国也应权衡到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能性———从本质上来讲,战略利益要凌驾于损失抑或成本,中国应抓紧一切机会发展本国的经济并与亚太区域各个国家形成牢不可破的经济关系,之后实现一体化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因此,中国在扩大经济贸易的前提下消除各个国家的顾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利益来消除TPP对中国形成的挑战已经势在必行。
此外,强化与台湾等自由贸易区的联系,也是上述策略实现的有效途径。当前,内地与香港、澳门间订立的经济贸易协定依然有效; 与台湾间经济贸易的合作频率越来越高。另外,国务院对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允许贸易的准入条件不再像以往那么苛刻,上海自由贸易区在航空运输、海上贸易、物流、关税等层面出台了一部分策略,这类策略能够协助产业快速升级并加大与中国贸易的地区的投资力度,从而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4 结论
中国应尽量快速地转变以内需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手段,极力促使贸易均衡的到来,减少对大宗进口国家的依赖; 甚至,中国要转变战略,参加TPP谈判。
参考文献
[1]郭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共生路径[J].中国科技论坛,2014(10):72-78.
[2]孙晓霓,刘晴.TPP对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影响及对策——基于异质性企业理论的视角[J].经济经纬,2015(2):50-55.
[3]贾引狮.美国与东盟部分国家就TPP知识产权问题谈判的博弈研究——以TPP谈判进程中美国的知识产权草案为视角[J].法学杂志,2013,34(3):85-93.
[4]彭瑞驷.TPP冲击下中国—东盟自贸区专利规则探析——以TPP知识产权草案专章为切入点[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3):13-17.
[5]刘雪凤,高兴,刘鹏,等.《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知识产权条款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2):111-117,123.
3.论美国的民主下 篇三
一、民主意识是党派政协委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根本保证
人民政协与各民主党派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谁也离不开谁、互相协商和团结合作的鱼水关系。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是党和国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在人民政协中如何履行“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职责,如何使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先进性、代表性和实现政治协商的特殊优越性,如何在民主监督实施过程中体现其合法性、权威性、公共性、公正性,如何保持和发挥多党合作参政议政这个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关键和首要在于增强民主党派界别政协委员的民主意识。
在人民政协,民主党派界别政协委员作为政协组织的重要成员组成,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力量,既可以党派名义进行活动,其成员也可以个人身份加入界别参加人民政协,就国家大事和多党合作中的重大问题以政协委员身份提出建议和意见。可以说,人民政协是民主党派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平台。民主党派要坚持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选择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和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参政议政工作机制,整合各方面资源,进一步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水平;要加强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及时准确反映来自会员和所联系群众的合理意见、建议和要求。中国现在、未来政治协商制度的保障就在于民主制度的进步提高,而民主制度的进步提高在于政协委员秉持民主意识的自觉理性。因此,民主意识是政协委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根本保证。
二、民主意识是健全完善政协工作机制促进履职成果转换的有效路径
人民政协的民主协商体现的就是民主精神,民主精神必须在一个开明的政治氛围中得以体现和发扬,各项工作才有践行的基础和条件;民主一旦脱离实际,一味追求意识形态、话语结构来“独善其身”,民主意识就难免沦为一个封闭的、空洞的观念体系。民主意识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要求,作为民主党派政协委员如何对民主意识内涵进行认知,把民主意识转化成为政协工作履职尽责的自觉行动,从而健全完善政协工作机制,有效促进履职成果转换,应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点:
1. 发挥主体作用,完善落实机制。一要引导促使政协组织创新工作方式,拓宽委员参加、参与政协工作的途径和渠道,为政协委员履行职责,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创造更好的条件;二要对政协全会期间协商会上的意见建议进行责任分解,要求各级各部门限期办理落实,将政协提案列入政府各级督查部门的重要内容,适时对政协报送的调研视察报告提案回复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通报;三要求政府坚持向政协全体会议报告和向常委会议通报提案办理工作情况,制定“政府办理政协提案”工作制度,使提案办理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2. 密切联系沟通,加强协商配合。民主党派政协委员要及时、密切与中共各级党委、政府和政协领导的联系、沟通、协调,并会同党委办、政府办,按照职能职责将提案交由承办单位办理落实。对提案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以及某个课题和工作的调研视察告一段落后,要及时与政府分管领导进行沟通,反馈相关工作情况。要主动营造宽松的民主氛围,引导和要求相关部门认真对待政协委员的提案议案,尊重他们不同的意见,激励委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反映多数人的普遍意愿,又考虑少数人的合理主张;既听取支持赞同的意见建议,又吸纳接受不同的声音甚至批评。政协委员应及时选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提出办理落实意见,请相关部门单位向政协常委会议报告提案议案的落实情况,并向相关部门领导班子进行反馈,形成、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友好协商的工作机制。
3. 建立督查机制,加大督办力度。民主党派政协委员要着眼大局,从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入手提出提案,并会同中共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一道,进行跟踪问效,促进成果转化;应建立完善单位部门日常督办、主席会议重点督办、常委会议协商督办、政协委员跟踪督办等督查、督办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促进提案的办理落实;要不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提案评选表彰奖励等活动,以促进和增强政协委员的民主意识,使他们自觉、切实、认真地履行委员职责,积极发挥民主党派界别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加大督办力度。
4. 体现党派特点,协商问效机制。民主党派政协委员要发挥代表性强、联系面广、信息量大、位置超脱等特点,在深入调查和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要有民主精神、民主作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充分反映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客观事实和动态变化;在政协常委会议对相关问题进行协商讨论时,应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以及进一步改进的预案设想;民主党派组织也要主动向政协机关各职能部门及时了解本党派政协委员履行职责的表现,并用适当方式及时反馈给当事单位和人,协商问效。必要时并对委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以工作机制促进履职成果的转换。
三、民主意识是推动民主法制建设发挥多党合作政治优势的核心命脉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挥多党合作政治优势,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民主法制建设和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民主党派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各民主党派界别的政协委员是各党派、各团体和各族各界的代表人物,以中青年居多,他们学历高、思想敏锐、工作积极性强,有一定的参政议政能力,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他们注重自己当选政协委员这一政治荣誉,对政协组织及其委员的政治责任或职责认识清晰明确,参与政协会议和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明显增强。但也确实存在对党派的历史、职能、成员组织、政协组织以及委员在我国实际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认识不足,对我国现有政治体制和具体的参政议政环境尚持有某种怀疑态度;尤其那些因为区域平衡和单位平衡出来的政协委员,政党意识较为薄弱,加之受专业知识、能力和工作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他们感到履行职责有困难、作用不大,往往采用保守或观望的态度和方法,被人称为“三手”委员(握握手,拍拍手,举举手)。因此,自觉自醒的强化民主党派政协委员的民主意识,是推动民主法制建设发挥多党合作政治优势的核心命脉,是坚持和完善人民政协制度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政治优势在于,既能发挥广泛的政治参与的功能,整合新时期各阶层的利益,又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意志和团结力量,为广大人民的政治参与提供制度化的组织、程序和途径;既克服了多党制所带来的政治不稳定,又避免了一党制脱离社会监控而导致的种种弊端;既体现了严格的统一与权威,又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既适合我国国情又具有无穷潜力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有其特点和优势。但在我国的现实政治生活中,其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主法制建设的滞后。因此,增强民主党派政协委员的民主意识、提高多党合作理论建设必须致力于推动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阳加荣.完善工作机制 促进履职成果转化[J].政协天地,2011,(12).
[2] 黄晗.浅析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政治民主化功能及建设[J].法制与社会,2009,(11).
4.《论美国的民主》读后感 篇四
前一段时间读了法国的政治理论家,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写的《论美国的民主》不管怎么样还是有一点点的收获,开卷有益嘛,我们知道托克维尔生活的年代是资本主义不断崛起发展的年代,在他之前,英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政体,在19世纪的前半期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同时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得法国各派别的斗争十分的尖锐,面对法国国内的革命形势,以及法国的政治上该向什么方向发展,托克维尔考察了美国的一些民主原则如“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尊重法制”对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民情的影响。在今天我们看这本书,对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美国的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分两部分,主要讲述了当时美国的民主对其国家的法律制度,政府的工作和国家事物所产生的影响,也论述到了美国的民主对美国的公民社会,人民的思维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下卷主要是对民主社会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
书中介绍的神圣不可侵犯,和主权在民的思想。这些移民来美洲大陆的人的思想中保留着资产阶级思想家所大力倡导的一些理论和原则,同时一些来到美洲大陆的人是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这个国家的历史并不是很长,原先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是印第安人,他们过着贫穷的生活,航海大发现以后,美洲大陆成为欧洲人淘金的天堂。文明人将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的实践。为什么这样说呢?在我们今天看来美国是一个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的国家,这与其移民的构成和思想有着重要的关系,美洲大陆的移民基本上都是英国人,还有一些法国人,这些人是经历国资本主义思想的渲染的,我们知道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之前,历史经历过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倡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由于其在国内的贫穷和灾难,当他们在国内生存不下去的时候,只有选择离开,由于那时候的交通条件还不是特别的发达,可以说他们来到美洲大陆是冒生命危险的,他们来到了美洲大陆,原先在国内的贫穷和灾难使得他们更加的尊重和渴望自由和平等。可以说移民的欧洲人的脑海中所存在的民主的原则,是后来美国的民主制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原因。在今天我们看来,我们可以这样说民主的制度是不可以移植的,它是建立在这个国家的国情和历史的传统的基础上的,是在一个国家土生土长的,而且也是适应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性格特点的。托克维尔也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都不要放弃完善民情的努力,也不要放弃以民情来改变,完善,和促进民主制度的希望,我们不能照搬美国人独特的思想和方法,而应根据上帝和时代为我们规定的社会情况采取自己的方法,建立我们自己的民主制度。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移民基本上没有什么思想上的障碍,他们要用他们开放的思维去建立实现一些崭新的想法,并用法律制度把它规范下来,比如说人民参与公共事物,以投票决定赋税,规定行政官员履行的职责,在这片土地上制定的法律已经全部的吸纳,并在事实上承认和确认,对于这些基本原则在当时大部分的欧洲人是无法理解的,在英国也没有实行这些原则。可以看出,移民过来的欧洲人的思想更加的开放和具有创新的精神。
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就是美国人民的政治生活问题,那就是在一些欧洲的国家政治生
活一般是起源于社会的上层,然后再向基层发展,但是在美国这却是一种完全相反的情况,首先是乡镇和县的成立,再到州的成立,最后才是联邦的成立,政治生活是由下向上不断展开的,而且乡镇已经完全确立了共和政体,政治生活已经走上了民主共和的道路。而且乡镇的民主显得尤其的重要,乡镇民主的实践是追求自由的人民壮大,积蓄自己力量所依靠的必要的途径,它与自由的关系就像学生和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关系一样。乡镇的政权组织不仅向人民传授自由,而且让人民享受自由,并利用自由为其造福,即使一个国家可以建立一个自由的中央政府,但是如果没有乡镇政权组织拥有的自由,那它就不会具有真正自由的精神。这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的每个公民都和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可以方便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完善其政治人格,得到更多的政治熏陶,在今天我们看到美国的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比较高,参与能力比较强,也许就从美国政治生活的历史中可以找出很好的原因。他们早期的那种自下而上的政治的发展方式,使得人民有了很好的政治锻炼的机会。直到现在依然认为政治生活是和自己密不可分的。在回到托克维尔的书中提到的“人民主权原则”,也是在人民中广泛的传播,人民可以对它任意的评论,说出它的好处和弊端,这也与英国的殖民统治分不开,从英国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起,就把人民主权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同时人民主权原则在美国取得进展,也与美国人民的想象力密不可分的。它既可以已直接民主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间接民主的形式出现。也许美国和绝大部分的国家处理公共权力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同。其他的国家基本上是把政权从外部强加给社会,社会要接受政权的控制,美国却是权力和社会高度的统一,权力归于社会,社会持权自治。权力的来源是社会,人民在授予政府一定权力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权威地位和监督责任一并告知,所有说我们看到,美国的公民去积极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他们充分的认识到自己才是权力的真正的来源,自己有能力去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同时监督也是自己的责任。
托克维尔尤其的赞赏美国的地方分权,认为美国的地方分权产生了一个非常好的政治效果,那就是爱国主义,美国人像关心自己的利益一样关心着国家的利益,关心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他们愿意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认为自己会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他们会从国家的发展中分享成果,托克维尔认为地方分权制度有益于所有的国家,在民主的社会是最迫切需要的,他认为在一些基本的问题上都没有学会使用民主的公民是不可能在大的事情上运用民主的,软弱无权,不能因为共同利益联合起来的人民是不可能战胜暴政的。托克维尔的提法也许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其实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培养人民的民主思想,尤其是在基层,在一些弱势群体中。使他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一项民主制度,只要在社会上有了一项好的民主制度存在和发展的文化和土壤,这项制度才能顺利的发挥作用。
在书中,托克维尔还对美国多数人的暴政做了很好的阐述,他认为这是美国民主固有的缺点,托克维尔认为:人民中的多数虽然有权决定管理国家的一切事物,但这是违反神意的,他对此也是很反感。对于美国民主政府的担心不是欧洲人所说的它的软弱无力,而是它的力量过于的强大,也不是美国所推行的极端的民主,而是对暴政的限制的措施太少。在托克维尔看来,人民之所以担心,是因为当一个或几个政党受到不公正的
待遇时,他们无处去申诉,因为它是由多数人制造并控制的,立法机关也不行,因为立法机关也代表着多数并服从多数,行政机关也不行,因为行政首长也是多数选出来的,他也必须对多数负责,公安机关也不行,因为警察也是多数人掌控下的。托克维尔认为只有给行政机关自行其事的权力,让司法权独立于立法权和行政权之外,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我们才有可能建立一个没有多数人暴政的民主政府。
托克维尔还对民主国家中信仰的作用做了一些叙述,如果一个社会缺少一种共同的信仰,他就不会有共同的行动,也不会走向繁荣,而且还有可能走向灭亡,如果没有共同的信仰,人们之间的联系也会是薄弱的,彼此是孤立的,所以说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整体的社会都需要信仰。托克维尔的叙述是很有道理的,像我们国家,在新中国建立以前,我们国家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着坚定不移的信仰,那就是要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并要迈向共产主义社会,所以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人民还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也看到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那种积极性,随着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原来人民对于社会主义的一些美好的想法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也发出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不管怎么样我们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新的时期和新的阶段还是要使人民有着统一的信仰,并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5.论从美国选举制度透视美国的民主 篇五
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在运转中会产生种种非民主的后果遭到了很多批评的声音,深刻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现代民主及选举制度的合法性。然而,冲突有时只是表面,并未真正造成危害,拥有久远历史的选举制度有其自身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不乏合理性。自由理想与现实体制的张力就是美国的特色,民主是从其理想与现实的相互作用中,从应然的推动力和实然的抗拒力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形成的。美国选举制度带着自己的功能逻辑和理性展现着美国的文化。
四年一届的美国大选如期而至,在美国历史上,无论内战还是外战都没有阻止或中断美国周期性的、定期的选举,这反映了美国政治文化中忠于宪法、重视程序、相信制度的传统。选举制度是美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深刻的美国特色。经历了两百多年的美国选举制度必然有其有效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是,争论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在实践中会产生非民主后果的声音不为少数。
一、选举制度与民主的冲突
现代选举制度,特别是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已经发展到高度完善和成熟的阶段。就法律规定和程序安排而言,美国等国家的选举制度堪称完美。选举被视同民主,是现代西方政治理念中的铁律。然而,在众多著作中,批评乃至辱骂美国总统选举制度会削弱民主的比比皆是。确实,美国选举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现代民主及选举制度的合法性。
1.卑劣消极的选举。竞选中双方互相攻击却不表达自己建设性的立场。肆无忌惮地揭露竞争对手,甚至诽谤和中伤。从1800年的美国第四届总统选举开始,相互攻击无处不在。搁置第一宪法修正案的解释、国家与州的权限、经济政策、国际地位等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粗俗的辱骂、指控与反指控,对腐败的谴责。之后众多届选举中消极的选举活动频频发生,这似乎成了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根深蒂固的部分。缺乏实质性内容,回避议题,只为了获胜无所不做最终人们对候选人失去了信任,伤害到民主。
2.金钱政治。在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西方,社会财富与经济资源在社会成员中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少数人掌握巨额财富并拥有影响、调动巨大经济资源的能力。而多数社会成员除去个人生活资料以外几乎所剩无几。在选举过程中,财富与经济资源的运用可间接地影响政治活动及其结果,金钱可以使具有严格、公开、公正程序的选举成为一个受控的政治过程。金钱政治使得穷人望而却步,滋生腐败,将民主作为商品出售。历史资料显示,竞选资费仍在逐年成倍增长。可是,在民主的模式中,不应该有金钱的位置,所有公民都应该是平等的。
3.大众传媒影响公众的参与程度。选举中大多数的政治信息都是来自大众传媒,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公众不知如何挑选。荒谬的、无聊的、虚构的信息比比皆是。金钱驱动着媒体,控制信息使有利信息得到最佳传递、获得最佳效果,同时最大限度地衰减不利信息,并造成对竞争对手不利的局面。选民的政治意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所接受的来自新闻媒体制造的舆论所左右的。有人说,媒体是政府或大公司的宣传工具,企图阻止我们发现“真理”。这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民的判断力,阻碍了公民的参与范围,与民主的精神相背离。
4.选举制度的内在机制安排充满矛盾。主要包括“选举人团制”“相对多数
票当选制”和“赢者全得制”。这些既是美国选举的独特之处,又是破坏民主的制度缺陷。“选举人团制”反映了美国国内两种民主原则之间的矛盾,一个是国民性原则,另一个是联邦性原则。前者主张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管理,强调国民多数优先原则,主张一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而后者主张各州平等、相对独立和多样性,强调总统选举的地域代表性,主张总统选举应在各州层面进行,当选的总统,除了获得多数国民选票外,还应有广泛的各州地域代表性。从实际运行的客观效果来看,“选举人团制”过多顾及了联邦性原则而忽略了国民性原则,从而导致选举人票数的分配与实际国民人口数的分布不对称。在总统选举中,实行“相对多数票当选制”和“赢者全得制”。一州内得普选票最多的总统候选人就会获得本州在选举人团中全部代表的支持票。可见,“一人一票”的平等投票原则在美国总统选举中并不能得到真正实现,获得全国普选票少数的总统候选人可以因获得过半数的选举人票而当选为总统。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告诉政治精英们的统治法则:统治者只有把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社会才能获得真正的稳定,政权才能长治久安。现代选举制度正在把卢梭的法则变为现实。
二、冲突的两面性
在消极选举司空见惯之下,在选举活动如此巨大的耗资、耗时、耗力下,在选举制度与民主信仰呈现出明显的紧张关系下,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却仍然长期存在着。难道美国人民会对自由、民主、平等政治价值的独有的承诺与共识动摇吗?为什么在美国的政治中竞选活动采取了这样一种形式?那些令人厌恶的部分是否真的造成了伤害?冲突有时只是表面,并未真正造成危害:
1.消极的选举活动并非总是消极的。只要不是非法和不道德的活动,让人们关注竞选人的背景和历史,从中获得信息,激发人们的意识,促使冷漠的选民参加投票,消极的活动便会带来收效。用夸张的方式赢得公众的政治参与之后,候选人才能激烈的争斗,展现能力,争取选民的支持。这源于美国的政治传统,好坏难辨。
2.金钱的能动作用。金钱所购买的不仅仅是通道,它还能购买政府官员的注意力,购买和影响参与权。同时,金钱不是万能的,不是竞选获胜的唯一因素。竞选策略、影响公众舆论、合理使用经费、善用新闻媒体等等都是成功竞选不可缺少的条件。无论金钱是如何的万恶之源,通过捐款增加参与者还是有其积极的一面。
3.媒体的作用不可获缺。媒体就如一个放大镜,通过对竞选活动的关注,突出了选举活动的重要性。编造也好,偏见也好,毕竟造成了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提供了获得候选人和政治选举活动的机制。而且,事实上,美国的记者在准确报道上一直在努力着。记者们的百般挑剔更加会对候选人产生约束力。只要改善媒体,它一定能发挥更大的正面作用。
4.“选举人团制”“相对多数票当选制”和“赢者全得制”虽然与民主相悖,却是来源于美国的传统,根深蒂固。“选举人团制”体现了美国联邦制的要求。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怀疑人民直接选举,就将总统选举设计成间接选举,设立选举人团作为一个临时、独立、专门的选举总统的机构,有效地平衡了不同群体、不同地域对总统选举的影响,同时在民主不断扩展时保护了共和的原则和精神。“赢者全得制”作为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一个重要惯例,它的出现需要把政党政治和
总统选举制度结合起来解释。“相对多数票当选制”被采用,是因为它能够减轻选举本身固有弊端的危害。如果选举过程历时太长,选举结果拖延不决,将使国家陷入政局动荡、社会混乱的危险中。可见,美国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这有利于候选人在选举人团中形成绝对多数,迅速判断选举结果。
民主往往有不同的含义,当民主同美国总统选举制度联系起来考察时,不得不与美国的传统相联系。也许继承传统确保政府的连贯性是美国的民主形式与众不同的方式,是否与民主相悖应该放在过去的公民与领袖所面临的挑战的背景下加以检验。世界上没有一种政治制度是完美无缺的,任何政治制度都和它的本土文化、历史传统,尤其是同其生产力水平相辅相成。这种与美国民主原则相结合的古老的选举制度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也许这是是美国人为自己量身订做的。既然不能废除这一制度,我们可以让它变得更完善。
三、完善选举制度
至此,笔者剖析了美国的选举制度与民主原则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耗资巨大,令人厌恶的美国选举并未使美国民主丧失功能,所有异乎寻常的行为方式的出现均来自于美国的社会生活而非选举制度。在美国,选举是公众观赏和娱乐的事物,是马戏观赏的翻版。对于议题,既可以是单独乏味的,也可以是引起分裂的,但对美国人所选择以满足选举需要和要求的方式来说,它们并不重要。美国的政治选举活动的仪式和规范更多的是以娱乐和刺激为主,而非内容。但是,对因为候选人的消极行为而使公众对政府官员和候选人的信任逐渐丧失,以致伤害到了民主的情况,是必须要警惕的。
在媒体对选举活动的报道方面,人们不乏大量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多数公民对候选人和选举活动都漠不关心,缺乏耐心;而媒体从根本上讲是商业机构,关注的是收益,向选民提供信息也许只是次要的,况且美国的宪法允许媒体按照其意愿报道选举活动。因此,改善媒体对选举活动的报道的关键之途是提高公众和记者们的职业精神,期待负责任的报道不会是徒劳。总之,谁将是最有洞察力的选民、哪位候选人将最终获胜,都不是由媒体来决定的。最终是由公民自己决定是否参加选举,了解信息之后进行投票。决定选举中的获胜者和失败者的是选民而非媒体。
选举中的耗财是遭受批评的焦点,虽然有不得已而行之的理由,但是财务改革的建议纷至沓来。限制选举活动经费的筹集和花费的时间范围,取消对一切选举活动的公共资金支持等等。同样,我们要考虑到政治现实:如今的政府官员们是现有体制的成功产物,他们是改革的强烈抑制力量。那些由金钱和选举所引发的根本问题几乎没有被任何改革所触动,对现有体制的微调根本无法触及现有选举活动的财务体制。金钱建立了一个不平等的选举活动场,建立了政治行动组织和候选人之间的过分相互依赖关系。因此,在捐款者和候选人之间建立一种带有协调性和钳制性的组织或机构是当务之急,它可以作为在美国民主理论中的制约和均衡手段,强迫选举活动经费的捐款方和接受方承担责任。一个健康的政党也许是担此重任的一种选择。面对危机四伏的选举经费,公民们有责任挽救这一症结,从体制的深层次原因来加以解决。
美国总统选举制度中最为关键的是“选举人团制”,其因联邦制的要求而长期存在。虽然选举人团制度受到了很多的批评,但是不少美国政治学者认为,选举人团制度作为美国式民主的一种范式,体现着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毕竟它能抑制第三党的产生,有助于两党制的稳定。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它有助于保持
联邦与各州的关系:总统选举并不是由美国的普选投票决定,而是由各个州的普选票决定,这就保证了州与联邦之间的平衡。如果“选举人团制”取消,则“赢者全得制”根本无用武之地,“相对多数票当选制”亦会减色。如果美国总统选举制度进行改革,比如全国合格选民直接投票选举总统,则“少数票总统”不会产生,各州之间和一州内部公民选票价值的不平等也会消失,无疑会更加符合民主的要求。但这样的泛民主最后很难达到集中,且社会成本非常之高。
民主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的理念,而且必须成为建立在一种属于其自身的社会、文化和伦理形式之上的生活实践。在美国总统选举中,选民在相互竞争的各位候选人之间投票选举总统,并将全国最高行政权力委托给当选总统,体现了被统治的民主的特点。“民主政府的本质,在于多数对政府的统治是绝对的,因为在民主制度下,谁也对抗不了多数”。在民主社会中,对多数原则的限制是保护少数权利,尊重个人自由所必需的。选举只能是民主的一个必要条件。由总统选举合法产生的总统和政府,在做出决策时,无论如何不得侵犯宪法的权利法案所保护的个人自由,并且在行使权力时也不得超越宪法规定的范围。尽管总统选举中会出现“少数票总统”,但其对美国的民主政治并没有什么实际危害。另外,宪法规定美国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不得提前或推迟。这也反映出美国政治竞争的环境是稳定而充满信任的,奠定了民主政治良好运转的基础。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实际运作避免了一个稳定明确的多数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从而避免了多数专制的可能;在选举政治中极大地提高了统治者对民意的敏感度,这也是现行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得以长存的重要原因。
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和工业革命在美国的兴起,民主制度所释放出的个人主义的极大能量并没有为民主制度中“个人性”与“社会性”的二元对立提供一个综合的可能。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仿佛是“传说中的魔蛇独吞了所有其他的同类”,牟利的冲动消解了个人主义理念本身所内涵的一切个人实现和发展的可能性,个人主义由一种民主社会的理想变成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美国的民主社会没有发展出一套丰富的、可以分别私人与公众的社会形式与生活习俗,以此来安置个人的存在与自由。但是,美国文化和伦理生活的“空白”和“缺失”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于民主社会未来的期待。美国政治的核心特征就是失衡,自由理想与现实体制的张力就是美国的特色,一旦这种张力消逝了,美利坚合众国将不复存在。
“我们知道作为一个系统的民主,包括了种种制度、步骤、程序和结构联系。但是,民主也是一个概念,包含了一系列光辉的抽象原则和未曾实现的理想,而其常常没有清晰的体现在作为一个系统的民主中”。
6.书评:特朗普与美国民主的命运 篇六
在上月的人权日,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领导下的白宫发表声明支持在威权主义“蛋黄”(yolk)下受苦的人。这让人不可避免地想到有关鸡蛋砸在白宫脸上的双关语。在特朗普频频出现拼写错误的情况下,这已经算得上最佳句子之列了。它反映出人手不足的特朗普政府的懈怠,他们只是在得过且过地混日子。细节说明问题。但你不需要成为文字编辑就可以知道特朗普并不关心人权问题。这次错误体现了特朗普性格特点的跨度——既充满娱乐性又令人不寒而栗。
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 Wolff)所著关于特朗普的充满争议的《火与怒:特朗普白宫内幕》(Fire and Fury: Inside the Trump White House)一书也是如此。该书引发的轩然大波已经让特朗普与其盟友兼知己、另类右翼的史蒂夫·班农(Steve Bannon)决裂,后者也是沃尔夫最大的信息来源。上周二,班农辞去Breitbart News执行主席一职,因为他的金主对他失去了信心。他现在肯定很后悔对沃尔夫如此坦言。沃尔夫作为投机者的名声可能名副其实,也可能名不副实——他是一名据说无视“不得引用发表”的意思、喜欢渲染再现场景的记者。我个人不认识沃尔夫,但我自己与班农等人进行过“不得引用发表”的交谈,我觉得他的书基本上是可信的。
他刻画了一个几乎没有人尊重总统的白宫,而且那里的工作人员处于一种“令人厌烦的不安状态,甚至是持续的怀疑状态”。据说特朗普前白宫幕僚长雷恩斯·普里巴斯(Reince Priebus)及财政部长史蒂文·姆努钦(Steven Mnuchin)都称他为“白痴”。据报道,特朗普的首席经济顾问加里·科恩(Gary Cohn)形容他“蠢得像屎”。我们已经知道,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认为总统是“他妈的蠢蛋”。另外,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显然把他称为“他妈的白痴”,而特朗普是那么希望获得默多克的认可。我不确定是不是要说得这么直白,不过它不是一本适合家庭阅读的图书。与此同时,据班农说,伊万卡·特朗普(Ivanka Trump)“蠢得像砖头”,而小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Jr)则是电影《教父》(The Godfather)中的低智商哥哥“弗雷多”(Fredo)。但唐·科莱奥内(Don Corleone,即教父——译者注)在哪儿呢?他似乎是在卧室里向朋友们打电话抱怨。
基于电子邮件的新闻通讯网站Axios近期透露,特朗普正在日益缩短办公时间。他现在在上午11点左右才现身办公——比他刚上台的时候晚了两个小时。沃尔夫说,他经常在下午6点之前结束一天的轻松日程,然后到楼上的总统套房休息。他在楼上被三台巨大的平板电视环绕,喜欢点上一个芝士汉堡,“自怨自艾地给朋友打上一通电话”,并发送推文。退休将军、白宫幕僚长约翰·凯利(John Kelly)规范了特朗普椭圆形办公室的工作流程——据沃尔夫说,凯利几乎不能掩饰自己对总统的厌恶。人们不再能随意进出。特朗普的回应是缩短凯利控制的时间。
据沃尔夫称,记者乔·斯卡伯勒(Joe Scarborough)曾问特朗普最信任谁?特朗普说:“答案是我。我和自己说话。”对他身边的人来说,这是一场必输的战斗。特朗普总是会赢。去年离职的白宫官员凯蒂·沃尔什(Katie Walsh)表示,“这就像试图弄清楚一个孩子想要什么一样”(尽管她对沃尔夫的一些引述有所质疑)。
毫无疑问,沃尔夫举的一些例子是精心挑选的。特朗普肯定有使用语法正确的句子或者一直读完简报的时候。肯定有一些官员仍然忠于他们的总统。虽然一些细节令人怀疑,但沃尔夫叙事的基调听来真实可靠。在一封据称代表盖瑞·柯恩(Gary Cohn)观点的引用电子邮件中,特朗普领导的白宫被无情地描绘成“一个白痴被一群小丑包围”。真相是,特朗普政府没有“教父”。然而,尽管缺乏受人尊敬的权威人物,表演很可能仍会继续。要想弄清原因,读者应该去看看戴维·弗拉姆(David Frum)的《特朗普统治:美国共和国的腐败》(Trumpocracy: The Corruption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以及哈佛学者史蒂文·列维茨基(Steven Levitsky)和丹尼尔·齐布拉特(Daniel Ziblatt)合著的小篇幅著作《民主制度如何死亡》(How Democracies Die)。
曾在小布什(George W Bush)政府担任发言稿作者的弗拉姆是最旗帜鲜明地表达“永远不要特朗普”(Never Trump)的人之一。弗拉姆发问,特朗普这样的人到底是如何当上总统的?一个答案是,特朗普确实有两把刷子。比如,特朗普几乎可以像魔鬼一样感知他人的愤怒——可能是因为他本人也充满了这种情绪。特朗普经常在集会上试用不同的“金句”来博得掌声,然后一直使用那些能够奏效的语句。这种市场测试法看起来是有效的。特朗普还擅长与那些觉得自己被轻视的人群建立联系。据沃尔夫描述,多年前特朗普陪同外国投资者参观大西洋城时,有人问他“白种垃圾”是什么意思。当时特朗普回答:“他们就像我一样,只不过他们很穷。”特朗普把这些人的挫败感转变成了自己的选举资本。
这些人的困窘是实实在在的。根据弗拉姆提供的数字,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与未接受过大学教育的非裔美国人相比,未接受过大学教育的美国白人在五十多岁死亡的风险要低30%;然而到了2015年,他们的风险要高30%。男性白人占美国人口总数的比例略低于三分之一,却占美国自杀人口的逾三分之二。然而美国白人工薪阶级颓丧的精神状态却被主流社会轻描淡写地带过。在特朗普赢得大选的那年,“变性人”一词在《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出现了1169次。而“鸦片类物质”一词才出现了284次。
想一想特朗普在2016年12月25日发的推文中的形象:他站在圣诞树前攥紧拳头,摆出一副反抗的姿态;再弹起“我们大家又能说圣诞快乐了!”这样的老调。这样的形象表达出对政治正确的怒火,而这怒火正是他竞选的“东风”。这个形象也传达了一种谬误。实际上没有哪个美国人被禁止说“圣诞快乐”,但人们却开始重复特朗普的口号。到今天依旧如此。就像弗拉姆引用作家戴尔·贝兰(Dale Beran)的话:“特朗普的支持者把票投给了骗子,投给了没有中心的迷宫,因为没有中心的迷宫就是他们的感受。”
《特朗普统治》比《火与怒》更值得一读。特朗普政府的影响要远比沃尔夫所说的“白痴与小丑”深刻。特朗普的命运也将决定自由民主制度的未来。这正是可怕的地方。就像弗拉姆指出的那样:“民主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工作。民主的失败也是如此。”要使民主失败,只需要好人的不作为。2016年10月,《走进好莱坞》(Access Hollywood)的一段录音曝出后,仅有略多于三分之一的共和党参议员呼吁特朗普退出竞选。特朗普无视了他们。“抓私处”那段录音的文字稿曝光后32分钟,维基解密(WikiLeak)就对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的邮件进行了到那时为止最大的一次披露,其中包括希拉里竞选团队主席约翰·波德斯塔(John Podesta)的邮件。现在,那些之前呼吁特朗普退选的共和党参议员中,大部分人坚定地站在了特朗普的身后。在大选期间,曾在《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发表的著名的“永远不要特朗普”公开信上签名的保守派知识分子,有大约一半人加入了特朗普的行列。
特朗普的就职委员会从之前回避特朗普的金融家手中筹集了1.07亿美元的捐款,这是之前纪录的两倍。曾支持“永远不要特朗普”运动的对冲基金亿万富翁保罗·辛格(Paul Singer)捐了100万美元。2017年前四个月,位于华盛顿的特朗普国际酒店(Trump International Hotel)的收入比预期高410万美元,而同期其他酒店入住率持平或下降。与此同时,像众议院议长保罗·瑞恩(Paul Ryan)这样的共和党资深人物也开始例行公事地对特朗普大唱赞歌。党内的看门人也决定把质疑咽回肚子里。“尽管他们私下里有顾虑,但正是他们的公开行动,维系了特朗普统治。”弗拉姆写道。
“特朗普统治”何去何从?列维茨基和齐布拉特所著的《民主制度如何死亡》的出色之处在于,该书摈弃了认为美国民主制例外的说法。他们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两位作者认为,美国无法避开导致世界其他地区民主制度崩溃的趋势。“尽管我们知道民主制度总是很脆弱,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民主国家过去却一直以某种方式成功避免崩溃,”他们写道,“我们的宪法体系虽然比历史上任何其他宪法体系都古老和强大,但它也会患上杀死其他地方民主制度的疾病。”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学者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认为,自从进入本世纪以来,至少25个国家不再实行民主制度。几乎所有案例都是在仍然保留民主外壳的现有体制中悄然发生的。想一想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领导的土耳其或者欧尔班·维克托(Viktor Orban)领导的匈牙利。军事政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冷战时期,政变导致了四分之三的民主垮台事件。如今政变几乎毫无踪影。他们写道:“从选举走向威权主义的可悲悖论在于,刺杀民主的刺客正是利用民主制度——循序渐进、隐秘、甚至合法地——杀死它。”
他们进行了4项测试,来检验民主制度目前是否处于危险之中。特朗普全都符合。第一项是,民选领导人是否拒绝遵守竞选的民主规则。特朗普符合得不能再符合了。2016年与希拉里竞争时,特朗普威胁要“把她关起来”并称民调结果将被“操纵”。从那之后,他一直宣称选举舞弊并再三发誓要利用他手中强大的执法权来调查那位被打败的民主党候选人。第二项测试是,这位领导人是否拒绝承认其对手的合法性。同上。第三项是,他是否容忍或鼓励暴力行为。在竞选期间,他鼓励支持者殴打抗议者,甚至为他们支付法律费用。自从就任总统后,他鼓励执法人员殴打移民和其他被捕者。最后一项是,领导人是否愿意剥夺反对者(包括媒体在内)的公民自由。特朗普几乎每天都指责媒体对其有偏见并以诽谤诉讼来威胁他们。特朗普的律师用了不到48小时就对沃尔夫的出版方提出“停止并终止”威胁。
正如这些作者极力表明、以及弗拉姆以雄辩说明的那样,民主制度的基础是规范、而不是规则。民主制度的好坏只会和拥护者的水平一致。很多拉美民主国家几乎一字不差地照搬了美国宪法。但面对政治强人的蹂躏,这根本没有为他们提供多少保护。沃尔夫认为,特朗普甚至不理解美国宪法的基本内容。被请来向他解释美国宪法的助手在说完《第四修正案》(Fourth Amendment)后就停下来了——特朗普早已神游到别的地方。弗拉姆表示,在白宫内唯一真正有支配力的人是他“贪婪无耻的大家庭”。
这可能是事实。但是美国民主制度的最终裁决者是国会议员、联邦机构官员、媒体以及其他有能力阻止或支持他的人。特朗普执掌的白宫是否宣告美国政治进入新阶段——或是进入荒诞的偏差——答案掌握在那些我们可能从未听过的人的手中。最重要的是,民主的秘诀是人民团结。
《火与怒:特朗普白宫内幕》(Fire and Fury:Inside the Trump White House),迈克尔·沃尔夫著,利特尔-布朗(Little, Brown)出版社,建议零售价20英镑/亨利·霍尔特(Henry Holt)出版社,建议零售价30美元,336页
《特朗普统治:美国共和国的腐败》(Trumpocracy: The Corruption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戴维·弗拉姆著,哈珀(Harper)出版社,建议零售价20英镑(2月)/25.99美元,320页
7.美国联邦预算改革中的权力与民主 篇七
公共预算, 是政府财政正常运行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预算”定义为主体在潜在支出目标间进行选择, 其实质为配置稀缺资源。与此同时, 预算也意味着平衡, 是一个决策制定的过程[1]。“公共预算”具有一般预算的许多特征, 但又区别于家庭和商业预算。
(一) 公共预算具有多样的行动者。
出钱的人希望决策者在花他们的钱时能有可靠性, 就会要求决策者在财政年度开始前就做好预算, 并出具预算文件来向公众解释他们的钱何去何从, 其作用就是将政府的支出限定在政府可能获益之内, 用以防止财政透支, 从而达到平衡状态。
(二) 公共资源不具有排他性。
预算过程分配着决策权力;预算行动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资源, 必须拥有尽可能多的权力。美国政府必须在约定好的预算法律或制度安排下决策和分配公共资源, 若想争夺预算权力就必然会导致公共预算改革。在群体社会里, 公共预算改革, 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预算作为联系公民与发展中的国家的新途径, 以维护可行的代议民主的问题。预算本身也需要民主化改造和民主机制的支撑, 才能更好地发挥民主载体的功效。
二、美国预算制度变迁中的权力与民主
预算是权力的体现, 民主的重要载体, 其改革的动机之一便是通过改革打破原有权力的结构化安排。众所周知, 美国———世界上民主法治建设最为完善、市场经济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 其公共预算体系非常完善而规范。美国的预算制度从开始建立到逐步完善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一) “零星预算时代”。
美国的联邦预算系统在1921年《预算和会计法案》通过才正式建立。政府的公共职能是零星的, 导致公共收支管理也是零星的。内战是总统开始与国会争夺部分支出决定权的催化剂, 它导致了国会预算过程的结构性转变。内战后为了减轻众议院和参议院财政委员会的工作负荷, 参议院和众议院在1867年和1865年分别成立了各自的拨款委员会, 收入与支出的管辖权限处于割裂状态。19世纪70年代, 参议院和众议院分别获取50%的拨款法案控制权。南北战争引发了国会内部预算权力的分散化。在此背景下, 总统要求从国会中获得一部分预算管理权。但是由于国会在公共预算的控制权中占有绝对优势的主导地位, 总统及行政机构的权力根本无法与国会抗衡。
(二) “预算进步时代”。
在公共预算改革的推动下, 国会与总统关于预算控制的权力之争已达到高峰状态, 进入到“预算进步时代”。在此阶段中, 行政预算的新引入, 使得总统和行政部门在预算系统中所占有的控制地位逐渐提高。“进步时代”预算改革者们使政府的合法性得以回升, 让政府变成一个负责任的“阳光政府”, 改变了预算改革前美国联邦政府预算由国会主导的局面, 预算权力的中心开始向行政部门转移, 从而使得公共预算领域真正实现了“美国式”民主中的权力制衡原则。
(三) “行政主导预算时代”。
1921年通过和执行的《预算与会计法》标志着联邦治理的一个重要转折[2]。该法案的颁布使得行政与立法部门之间的预算博弈发生了结构性调整, 为预算权力向行政部门倾斜和行政主导预算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新的预算程序中, 各机构必须向总统递交支出估计, 经过总统汇总并审查后形成总统预算, 并在特定时限内呈交给国会, 新程序禁止各机构直接向国会提出预算申请或在预算事务上与国会发生直接联系[3]。在1921年至1974年行政主导预算期间, 行政部门相对于立法部门占优势地位。但在这一时期, 预算权力的分配走向了一个极端———行政集权。这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得以实现的一种形式[4]。
(四) “平衡预算时代”。
由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石油危机和经济形势的恶化、越南战争、水门事件等, 行政集权下的美国处于严重的民主危机之中。其结果是导致了《1974年国会预算与扣留控制法案》的出台[5]。该法案的出台可以明显看出, 立法部门在与行政部门的博弈中, 总统的权力受到约束。一是在扣留控制程序中, 撤销和延迟两类扣押须向国会提案, 由其通过决议方可生效。二是除了对总统权力的限制以外, 国会内部组织也进行了部分性的重组, 国会的预算权力得以实质性提升。三是国会的新预算程序整合了其预算过程和权力, 约束着其预算行为, 解决了长期处于矛盾状态下的预算授权与拨款问题。在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预算权力的博弈中, 预算权力的分配无论在何时都显得太过极端, 它都会朝着更平衡的方向回摆[6]。在这一阶段, 立法与行政之间相互制约, 并通过制约达到一种政治上的均衡, 是美国总统预算与国会预算共同作用的时代。
(五) “多元预算时代”。
到20世纪90年代, 多元预算模式———这一新形式在美国诞生。传媒、基层单位和管理者、社会群团等, 原游离在公共预算实质性过程外的部分行动者, 开始采取多种途径, 不同程度地涉足公共预算。作为克林顿时期“再造政府”运动中非常重要的配套措施, 新绩效预算模式得到强大的支持和不断的推广。这种模式着重于美国联邦政负有充分利用资源而达到项目目标的责任。与此同时, 该模式要求政府部门应制定计划, 并考查计划的实施状况, 进而根据其考核结果来决定是否进一步拨款, 最后还需把绩效情况向国会和公众公开通报。这一阶段标志着国会对于行政部门所扮演的“监督”角色, 逐步转向“绩效”与“结果”。新的权力结构模式体现出一种更为平等与民主的预算模式[7]。
三、结语
纵览美国预算制度改革的历史可以发现, 基于美国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其政治结构、管理模式、法治理念及经济发展的差异, 美国预算法律制度具有权力制衡为基础的“美国式”民主和程序规范的特点。不同时期的美国预算制度改革都是建立在美国宪法制度框架下的, 这充分体现了美国宪法的主权在民原则与分权制衡原则。主权在民原则是指政府的信托责任需不断提高以满足公民的要求, 更多地体现在公共预算的管理制度革新之中;而分权制衡原则是在以国会与总统分别为代表的立法组织与行政机构间的公共预算权力的博弈, 更多地体现在公共预算立法过程之中。美国预算制度改革要求政府应不断提高公共预算资金之使用效率, 同时提升行政机构的预算权力, 以体现民主性。
摘要:公共预算不仅是政府重要的经济政策工具, 在本质上还离不开政治属性, 是纳税公民优先性需求表达的民主载体。在美国的预算进程中, 改革者们在立法部门与行政部门预算权力的博弈中, 始终以权力制衡和主权在民为基本原则带领美国预算制度朝着更民主化和法治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将美国的联邦预算改革分为五个阶段, 并分析了每个阶段的预算制度中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权力的制衡及其对美国预算民主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公共预算,美国预算,权力与民主
参考文献
[1]爱伦·鲁宾.公共预算中的的政治:收入与支出, 借贷与平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乔纳森·卡恩.预算民主:美国的国家建设和公民权:1890~1928[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3]外国政府顶算编制研究课题组.美国政府预算编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4]牛美丽.美国公共预算改革:在实践中追求预算理性[J].武汉大学学报, 2003, 3
[5]冯俏彬.美国预算过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J].财政研究, 2007, 6
[6]王熙.美国预算制度变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0, 2
8.美国选举民主的“软条件” 篇八
美国的自由、民主,是深深扎根于其宪法之中的。建立在其宪法基础之上的美国宪政制度,是美国强大的终极原因。但美国的选举民主并不仅来源于其政治制度,还有一些“软条件”值得注意。
什么是选举民主呢?公民个人为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并制约领导者的活动,来参与公平、公开、公正的投票活动,并能在该活动中积极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为他人所左右或阻碍,这就是选举民主。美国的民主选举“软条件”与完善的制度——“硬条件”不同,它更侧重一些人为可控的、与硬性要求截然不同的东西。这些“软条件”,如和风细雨,灌溉着选举民主这棵参天大树。
美国选举民主的深厚根基,首要的一点就是政府对选举公正性的重视。在美国,选举不会成为“装点门面、粉饰太平”的工具,而是参选者寻求公众支持的一场真正战斗。这样的重视不仅表现在对投票设备的严格要求,还体现在为方便选民投票而做出的许多规定。投票站会有专人监督投票,检查其是否有不合法的行为,甚至投票机摆放的位置是否有助于保护选民的隐私这一细节也不会被忽略。政府的行为对于社会公共风气的导向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美国大选在每一个细节上都注重公正,不能不说是在推动和保障了民主的同时,更是对社会风气明白无误而又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是美国选举民主的“软条件”之一。为了方便弱势群体实现投票权,美政府实行了许多措施,可谓“绞尽脑汁”:残障选民有专备的投票箱,盲人选民可以通过语音提示和触摸式键盘参与投票,不能使用手的选民有可用脚蹬或可用手臂触屏来投票的机器……这些特殊设备的使用次率是非常低的,但都会备着候用。美国政府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努力扩大选举的参与面,着力提高人们参与选举的兴趣和政府会保障人民选举权的自信心,每一个有投票权的公民都能感觉到自己分外受重视,而不是被忽略的小人物。这不仅是政府重视民主选举的体现,更是一种“人心战略”。只有当最弱者都受到了的重视,这个社会才会真正是受政府保护的社会。在这种气氛下,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那一票无比的重要,民主亦顺势深入人心。
还要积极帮助他人实现权利
政治生活的社会参与度往往体现并促进民主的实现。每个人骨子里都脱离不了这样一个观念:“活着只是人的一种动物性本能,活得有尊严有自由才是人的本质。”在美国,选民们积极参与投票,以期行使自己骄傲的权利,表明自己是这个平等国家不可或缺的一员。参加投票甚至成为了公民的一种信仰,不论选举的预期结果为何,都以参加投票为己任。美国的民主制度带来了人们对于自己平等身份的自豪和珍惜,更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的民主。民主国家中,大多数公民虽然都朝着同一目标前进,但相互之间都是独立的,并且都不愿意服从外来的指导,更倾向于根据个人意志指挥行动,即使同意与他人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联合在一起,往往也会保留自由的权利。这也就造就了美国公民笃信参与选举不仅仅是每个人的权利,更是义务。在民主的美国,民主的不稳定性带来的是代表永远不会对自己的支持率自信满满,所以他们会特别重视选民的利益,以期保证自己的支持率。公民积极参与选举、当权者注重选民利益,如此相互促进,便促成了如今美国高度民主的选举。
美国选民不仅积极参与民主实现自己的权利,更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花费自己的时间、金钱来积极帮助他人实现权利。在大选的过程中,许多人都会无条件帮助其他普通公民正确行使自己的投票权。譬如一些大学生,会挨家挨户地或站在街头为选民提供选举知识的咨询。他们并不代表民主共和两党的任何一方,并非为了拉票,而只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动并无偿地想要保护每一位普通公民的政治权利能得到最大的实现。大学生甚至会免费开车送选民去投票。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帮助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去实现他们的选举权呢?正是因为每个人都认为选举是如此的重要并积极参与,便会渐渐发现自己无法离开他人而独立,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推己及人,自己就会去帮助他人。
9.拉丁美洲民主化进程中的美国因素 篇九
19以后,美国开始逐渐改变对拉美赤裸裸的大棒政策,实行软硬兼施的.政策,在保有军事优势和威慑的同时,加以“金元外交”,从而开了以“促进民主”为名义和目标,维护本国根本利益的政策之先河.冷战期间,为了防止所谓“共产主义扩张”,美国长期与拉美的独裁政权结盟,甚至颠覆拉美的民主政府.1974年以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促进民主”确实给拉美国家的“民主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因素一直是美国的战略安全和经济利益,而不是为了“促进民主”.拉美国家民主化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不能照搬美国等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模式,而应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制度.
作 者:钟熙维 杨建民 作者单位:钟熙维(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4)
杨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北京,100007)
10.论美国的民主下 篇十
权进凤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充分有效地发挥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既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常论常新、具有极大价值的课题。本文就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的民主监督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监督作用
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历史认同和现实期待。在随后的中国革命与建设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形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优良传统。民主党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贯穿于我国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党外代表人士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作出较大贡献,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非中共人士,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是党外人士的基本标准。”发挥党外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民主监督职能,对保障国家公共权力良性运转、约束执政党在维护人民利益下行使权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升政治文明水平、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水平均具有直接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监督的权力是危险的权力。”同样任何一个执政党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就很难不犯错误,像造成中国文化大革命这样使中国倒退几十年的历史性的悲剧,原因之一就是对执政党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民主监督作为“自下而上”的非权力性监督,具有广泛性、包容性和有序性的特点,在我国,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监督主要是民主党派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主要是通过提出建议和批评协助国家权力机关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
一、民主党派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机制
进一步拓宽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渠道,使民主党派在知情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监督。建立健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民主协商会议制度、政府部门和民主党派工作议政制度、民主党派知情渠道制度、民主监督反馈制度等制度,并以法律规章的形式加以确认,保障监督的科学性、确定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实际需要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大趋势,加强与其他监督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不断进行民主监督形式上的创新,创设更多的监督形式,对民主监督进行“面”的拓展:
一、通过会议、建议案、提案、视察和专题调查,来提意见、建议和举报、批评;
二、要大胆开展民主评议工作,组织民主党派成员、政协委员对政府有关部门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工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民主评议,并作正式文件递交党委政府。将评议结果列入对这些部门工作的评价考核,使之产生压力和动力;
三、要继续做好反映社情民意工作,通过反映社情民意,强化民主监督作用;
四、要开展情况通报,检查、督查活动,在活动中实施民主监督提出意见和建议,保证民主监督规范有序,切实有效,力度不断加强。
五、权利保护是前提。民主党派在监督过程中难免会触动一些权力部门和个人以及一些敏感的问题,牵涉一些部门或个人的利益,可能遇到阻力甚至是打击报复和诬告陷害,因此保护民主党派的监督权利就显得相当重要,这就需要我们的党和政府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切实保障民主党派实行监督的权利。
(二)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民主党派要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才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履行好民主监督使命,因为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根本利益、历史任务及奋斗目标上的共同性,决定了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的同盟者、多党合作中的亲密友党和参政党的地位。民主党派要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认识,增进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共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进一步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中深深扎根,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的思想政治基础。
(三)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民主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民主监督作用发挥大小,一方面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另一方面取决于民主党派自身的素质高低和能力大小,最终要归结到党派集体和成员个人民主监督的能力和水平上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政治出现了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对新的问题和课题,民主党派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推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为己任,对不正确的行为提出意见和批评。要不断加强思想建设,通过开展理论学习、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的政治把握能力;加强组织建设,通过引导和帮助各级领导骨干成员的健康成长,提高自身的组织领导能力;加强政治建设,通过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促进发展作为政党工作第一要务,提高参政议政、履行使命的政治责任意识;加强作风建设,通过深入所代表的群众团体中,树立“大联络”群众工作理念,开展好党派自身廉政教育;加强制度建设,通过改进工作机制、完善保障体制,切实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系统规范、操作有效的民主监督体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领导班子选拔和后备干部培养,形成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民主干部队伍。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就要我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强理论学习,勇于实践、开拓创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来履行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职责,在民主监督中讲大局、讲原则、讲方法、讲团结、讲真话,做共产党的诤友,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二、党外人士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的方法
(一)加强党外人士队伍建设
加强和高度重视党外人士队伍发展,建立一支政治上可靠、结构较合理、素质较高的党外人士队伍是目前发挥党外人士监督作用的前提。加强党外人士队伍建设,关键是有机制约束,明确提出队伍建设的目标选拔的机制,准确把握党外代表人士使用管理的政策要求。中央明确指出,各级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中应有适当数量的党外人士。市、县政府领导班子配备党外干部数量要有所增加。各级政协领导班子中党外人士要达到中央要求的比例。地方人大、政府、政协换届时,本地没有党外干部合适人选的,应通过交流选配;达不到配备要求的,应留出空额,以后增补。
(二)开辟党外人士监督的通道
对于党外人士的监督,应格外重视和加以优待,应不拘一格纳良言,应从形式、途径、效力等方面建立一套程序,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而不能使党外监督变成一种口号。党外人士,既有较高的参政议政能力,又有较高的参政议政积极性,只要通道畅通,党外人士必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治吹进新风,给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助力。
(三)提升党外人士民主监督能力。
要制定相关条例和办法对监督人员的权、责进行规范,建立责任制,要明确合适的管理部门。可在中共统战部设立一个党外人士联席的特约监督员工作指导委员会,进行统一管理,从而使民主监督工作成为有组织的活动,而不是单打独斗。加大对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要增加党外干部数量,提高党外干部层次,把更多优秀的党外人士充实到政府部门担任主要负责人,保证他们有能力监督。要建立对党外干部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考核机制,在党外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中,纳入“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考核内容”,以督促党外干部开展民主监督工作。要建立对党外干部开展民主监督的保护机制,保证他们有条件、有勇气监督。
(四)重视立法监督,强化决策监督。
在立法监督方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在法律草案审查中,应当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常委会工作机构应将法律草案发送有关机关、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立法前的听证会现已普遍纳入组织程序,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缺少民主党派的参与程序。应在立法程序中加入听取民主党派组织意见的内容,并作为一个必要环节,在立法听证会上设立专属民主党派的议席,由各民主党派委派代表开展立法监督工作,在听证会上表达民主党派的组织意见。在决策监督方面,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加强民主党派对党委和政府的决策监督是监督重心转移的关键。要把听取民主党派意见做为必要环节纳入决策程序中。一是决策前听取“不可行性”的研究意见;二是决策后听取执行情况的评估意见。参考文献:
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②宋华西:《民主党派如何更好地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山东民进》,2006年6月30日。
③杨明益 琚丽红:《如何发挥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有效作用》,九三学社贵溪市支社网,2007年7月30日。
【论美国的民主下】推荐阅读:
民主美国10-07
论华盛顿和美国独立战争10-15
论我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程序问题07-09
新常态下企业民主管理08-16
美国留学 美国人对美国大学是如何分级的?08-06
美国留学 办理美国签证的六大步骤08-26
美国留学:申请美国MBA的GPA成绩要求07-28
我的美国游记06-11
去美国工作的准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