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海伦 . 凯勒(共13篇)(共13篇)
1.语文教案-海伦 . 凯勒 篇一
海伦·凯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体会,概括精神,构建形象。
1、谁能说说,课文讲了海伦•凯勒的哪些事?
①遭遇不幸②摸盲文,拼单词③练习说话④服务残疾人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件事“遭遇不幸”,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伦?
预设学生回答: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痛苦;可怜;不幸„„怎么不幸?
出示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
3、是啊,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又与世隔绝了,更何况海伦只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然而,残酷的遭遇并没有击垮海伦,她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学习,学会了说话,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概括她这样的精神,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一句。
学生交流,出示:“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追问:“不屈不挠”是什么意思?板书(不屈不挠),谁来读出这样的意思。
这不屈不挠的精神表现在小海伦的身上,表现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表现在故事的一个个细节中。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用心读,用心品味海伦的这种精神。
二、自学品味,交流感受,丰满形象。
(一)自读自悟
自由轻声读读课文“摸盲文,拼单词”、“练习说话”这两件事,你能从哪些细节中感受到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哪些词、哪些句最让你感动,把它圈出来,并在旁边写下你独特的感受。
(二)交流感受,触景生情,再读传情
▲“摸盲文,拼单词”
1、交流词句和独特感受。
首先,让我们来交流“摸盲文,拼单词”这一段,说说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动。
出示:“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2、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海伦•凯勒的“不屈不挠”。(画横线词语)
“如饥似渴”字面上是什么意思?(像又饿又渴的人盼望得到饭
吃和水喝一样。)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海伦•凯勒十分迫切地想学习,像又饿又渴的人那样。)
是什么让小海伦有如此大的动力?如此强烈的求知欲?(讲解水上面引号的作用,对比第一小节朗读)
(在评价中感情朗读,重点强调“不分昼夜”、“像干燥的海绵”、“拼命”、“摸出了血”)她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真令人敬佩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把我们的感受表达出来吧!
指导朗读,表达敬佩。再次出示:“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成效怎样?(3处,并理解其引号的作用)
▲ “热爱生活”
她是怎样描绘心中的世界的出示:她有时在林中漫步,有时和朋友们在湖上泛舟。她在想象中感受着这个世界。“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为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出海伦凯勒是个怎样的人?这样的世界是她用双眼看到的吗?不是,是她想象到的,感受到的,所以这个“看”字加了一个引号,也表示特殊的含义。她想象中的世界是多么动人啊!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把生活描绘得这么美!
小结:一个双眼失明、双耳失聪的孩子,能够这样热爱生活,也可以让我们看出她的“不屈不挠”,谁来通过朗读表达出海伦此刻的内心世界。
▲“练习说话”
1、交流词句和独特感受。
海伦又是怎样学会说话的呢?
学生交流,出示:
“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活,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泛红)„„”
2、抓住重点词句,从“时间”和“难度”上深入体会海伦•凯勒的“不屈不挠”。
海伦凯勒是怎样练习的?(画横线词语)
3、想象画面,描写情景。
(播放音乐《夜曲》)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海伦刻苦练习说话的一个个画面,(出示训练句)
也许,在严冬深夜,天寒地冻,海伦为了读正确一个单词„„ 也许,在酷热夏天,骄阳似火,海伦在屋内大声地朗读着„„ 也许在晨曦微露的早晨,„„
也许在万籁俱寂的夜晚,„„
4、她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是什么?
出示:(1)她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
(2)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海伦,流下了兴奋的眼泪。
“爸爸妈妈,我回来了!”(“!”泛红)简单的8个字后用上感叹号,饱含着怎样的情感?
5、小结:正是海伦凯勒的不屈不挠,才得使她战胜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现在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真正地表达我们的敬佩,我们的赞叹!
出示:“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活,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三、回味总结,感受品质,升华形象。
1、不屈不挠的海伦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还离不开两位老师的帮助,她们是?(沙利文和萨勒老师)
2、是老师给了她爱,是老师给了她智慧,是老师给了她光明,所以大学毕业后,海伦决心„„出示最后一节。生接读完后,师问:海伦是怎样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残疾人身上?
出示资料感悟“全部倾注”:海伦大学毕业后,成了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和聋哑人筹集资金。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残疾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联合国曾发起过“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她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服务残疾人事业上,这就是“倾注”。海伦从学会“倾诉”到现在学会“倾注”自己全部的爱,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海伦。板书(富有爱心)
3、此时,你觉得海伦•凯勒还仅仅是一个人名吗?(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是富有爱心人士的代言词。)
感谢她,是她让我们懂得了这么多,让我们永远记住她,她就是
——海伦·凯勒(齐读课题)。
4、这不禁让老师想起了3句名言。(出示海伦凯勒的3句名言。)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地读她的名字,让这个名字陪伴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
四、作业设计。
结合文本、课外收集的资料,写一封《给海伦·凯勒的信》
板书设计:
海伦·凯勒 不屈不挠 富有爱心
2.语文教案-海伦 . 凯勒 篇二
课后, 我们进行了研讨:这节课的问题在哪里?大家一致认为, 执教者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让学生“找一找, 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海伦的‘不幸’‘不屈不挠’”, 其实, 这只是关注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应该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文章是怎样围绕‘不幸’‘不屈不挠’来表达的”。看似相同的两个问题, 其实有着实质性的区别, 它表明了我们教者心中到底装的是什么, 是文本内容?还是文本表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解力, 是不难读出海伦的“不幸”和“坚强”的。
但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感觉到了矛盾, 似乎关注了课文表达, 就要削弱了情感体验。因为课上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这一段写了什么?”“作者是怎么写海伦的‘不幸’的?是怎么写海伦的‘不屈不挠’的?”最后变成了教师说得多, 学生体会得少。是学生的理解力差, 还是教师缺少方法的指导?如何在“理解内容”和“揣摩表达”之间找到一个中介, 使得“二者”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有机地融为一体呢?
我们继续研究着《海伦·凯勒》一课的教学, 不知不觉中我们达成了以下两点共识:
一、关注了语言形式同样能很好地体味情感
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是密不可分的, 作者一定会将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依附在言语形式中。请看《海伦·凯勒》第一自然段, 在描写海伦“双目失明、双耳失聪”所遭受的巨大不幸时, 作者选择了最能打动读者心弦的语句, 如“天哪……”“不能……也不能……”等。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深刻体会到海伦不幸的同时, 还能发现作者的这一表达方式呢?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1. 完成填空, 感悟海伦之不幸。
小海伦看不见 () , 也看不见 () , 甚至看不见 () 。
2. 引导探究, 体会表达之独到。
文中有没有这样来表达海伦遭受的不幸?在与文本的对话中, 你发现作者是选择了哪一种最能打动人的表达形式?请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表达的精妙。
上面的设计在实际的课堂中让我们看到了实效, 那就是做到了内容与表达的完美统一。学生在朗读“天哪……”和“不能……也不能……”两句话时眼眶湿润了, 情绪调动了, 内容理解了, 也学到了写作的方法。看来, 只要方法得当, 关注了语言形式, 同样能很好地体味情感。
二、在常态课上不妨多“讲”一点关于写作的方法
课标在第二、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中, 指出了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或领会一些文体的写作规律, 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 为写作铺路搭桥。特别是到了第三学段, 有些写作上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予以点拨渗透, 学生不懂不明白的东西, 教师无需怕讲。《海伦·凯勒》是写人的文章, 我们的教学应立足于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尤其要引领学生来学习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必讲”:
1. 学习“学盲文”的部分, 可以让学生讨论、研读问题:
“海伦学会了许多词语, 而书上为什么只列举了‘水’‘泥土’‘种子’这几个词呢?”教师可从这三种事物的特性,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选材是完全切合所要表达的内容的, 是为表达文章中心服务的。
2. 在学完了“学盲文”和
“学说话”两个事例后, 可引导学生比较这两段的写法:“学盲文”是实写“海伦不分昼夜摸读盲文以致小手都摸出了血”, 体现了海伦所受的艰难;“学说话”则是通过“海伦在后来回忆这段学习生活”, 体现了海伦学习的艰难。这样, 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实写与回忆”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再如本文详写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 海伦把爱倾注在残疾人身上是略写, 只为升华主题服务, 让学生知道这是“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除此之外, 还可渗透“泛写与举例”“叙议结合”等表达方式, 因为到了第三学段, “叙议结合”的文章越来越多, 我们必须要有所关注。
也许, 有人会说, 讲那么多方法学生不可能马上就懂、马上会用。是的, 我们不追求学生马上就能懂会用, 只要有个印象, 等以后学到类似表达的课文还可回锅重新“煮”一回。“一回生二回熟”, 相信几个回合下来, 学生必能熟记于心。当然, 一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很多, 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讲, 并对学生进行迁移训练, 尤其在某些公开课, 更要注意孰轻孰重, 适度取舍。
3.《海伦·凯勒》教学设计 篇三
但是,在研读课文、查找资料,尤其是在读完海伦的那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我发现这篇文章还是一篇很好的爱心教育素材。所以,在教学时,我以爱心为主旋律,围绕海伦的变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爱心的伟大,使学生能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会去爱身边的人,而达到让爱心永远在生活中传递的目的。
一、于不幸中感受,激发爱心
文章的第一段很生动地向大家介绍了海伦不幸遭难后的表现。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份不幸,我设计了一个“入境”的环节,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自己变成不幸的海伦,真实地体会到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后的痛苦。
师:孩子们,海伦一岁半的时候就因为一场大病而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这该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让我们闭上眼、塞上耳朵,静静地感受一下她那时的生活吧!(学生体验)
师:在刚刚过去的5分钟里,你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生1:我觉得很孤独,好像许多亲人都不在身边了。
生2:眼前是一片黑暗,我找不到任何出路。
生3:我感觉到很痛苦,想发火、想怒吼。
……
师:孩子们,你们只是闭上眼5分钟而已,就已经受不了这种寂寞、这种黑暗了。可是小海伦却要在这种黑暗和孤寂中一直生活着,难怪她会……(引读: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
师:此时,你想对海伦说些什么?(在忧伤的音乐声里,学生表达对海伦的同情)
师:让我们一起用朗读再把这份同情表达出来吧!
教学反思:“只有用心去感受的不幸,才能真正地震撼人的心灵!”虽然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已经能读出海伦的不幸,可是学生们对这种不幸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他们并不能将自己转换成海伦,并不能真正感受那个无声无色的世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塞住耳朵,做一次不幸的海伦。虽然此时感悟到的痛苦和现实世界中海伦的痛苦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学生的同情心却在这一闭一塞中被激发出来。
二、于奋斗中感慨,享受爱心
小海伦之所以能从黑暗和烦躁的世界里走出来,是因为她拥有许多人的爱。而正是这样的爱,让她有勇气去面对一切困难,让她有信心去寻找属于她的完美花园。所以,在教学时,我把海伦感受到爱作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明白真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师:孩子们,刚刚认识了那个用毅力和执著打拼出自己完美花园的海伦,可是我们知道,一开始的海伦是对生活完全失望的,她是那样地暴躁。是谁让海伦有了这翻天覆地的改变?是谁赋予她这份勇气和力量?(学生讨论,引出沙利文老师和萨勒老师)
师:沙利文和萨勒两位老师在教海伦的过程中有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学生朗读有关语句)
师:这两位老师看到海伦如此地努力,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让我们用模拟的表演来再现她们之间的交往。(学生在稍作准备后表演海伦与两位老师交往的生活场面)
师:难道在海伦的生活中,仅仅只有这两位老师给了她力量和勇气吗?
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海伦在生活中得到的关爱,以及海伦如何在爱的世界里拥有了重新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反思:课文安排两个老师教海伦的情节,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然而在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时,通过让学生亲自去想象一下、表演一下海伦的生活,让学生跟着海伦一起去享受亲友们带给她的关爱,会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到:原来,让海伦有勇气去改变自己这几近无望的生活的,就是她身边的人给予的真实的爱,从而让学生再一次受到爱的教育。
三、于奉献中感动,宣传爱心
在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海伦在身边亲人的关爱下用自己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创建出了自己的完美花园后,教学进入了总结的环节。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他们很自然地表达出自己全新的看法。
师:让我们再一次回忆一下海伦的生活吧!如果海伦就在你的身旁,你想对她说什么?
……
(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
师:你觉得海伦除了拥有面对灾难不屈的精神外,还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生1:海伦像她的老师一样,把自己的爱心送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生2:海伦在做爱心的传递者,她会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所有和她一样曾经有过不幸的人。我相信,在她的鼓励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生活充满信心。
……
师:大家说得真好。的确,正是这些真挚的爱让一个个失去希望的人重拾面对生活的勇气。老师希望你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仅自己要坚强,更要把爱心传递下去。因为爱心就是——
生:希望!
4.海伦凯勒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够在语境中辨别“倾诉”“倾注”的差异。
2、初读课文时,做到正确、流利;能够就“读懂了什么,有那些疑问”和同学交流;能够说说课文写了海伦的哪几方面的事情,并在此基础上分段,能准确概括段意或列小标题,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
3、精读品悟时,能抓住重点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海伦遭遇不幸开始的痛苦和后来的不屈不挠,,体会两位老师的智慧和爱心。
4、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体会海伦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她的爱心,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5、能主动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主动争取并积极参加学习实践活动,有学习的兴趣;能多角度地阅读课文,就“你最喜欢谁”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6、学习引号的用法,能正确使用引号,能辨别引号的不同作用。
【重难点】品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中的1、2条。
一、揭题,导入新课。
1、你知道那些伟人?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
简介:海伦凯勒,阅读课后的《名著便览》。
3、围绕课题质疑交流,教师相机整理问题。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学习生字;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三、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了些什么?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重点指导学生概括段意,或者是拟小标题。
适时板书小标题:失明失聪--学习盲文--练习说话--取得成功
4、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中的3、4、5条。
一、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主要写了海伦哪些事情?
2、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描写海伦的语句,体会任务的内心品质。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体会“海伦的不幸和痛苦”
1、默读第一段,思考:那些语句是描写海伦凯勒的,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① “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个一岁半的娃娃呀!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同学们能不能想象一下,小海伦会有哪些愿望,她不能表达时又会是怎样的痛苦?假如是你,你会怎样的心情呢?
②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
思考推测:如果这样下去,海伦会怎么样呢?
4、朗读,体会她的痛苦和悲哀。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和对美生活的向往”
1、就在这时,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身边,海伦是怎样做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2、同桌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后来呢?理解句子“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拼写了‘水’字。”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有耐心、有智慧,善于启发海伦用触觉去学习知识)“沙利文老师心疼地布用把他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老师倾注了更多的爱)读课文,读出老师对海伦的期待、鼓励、爱护。
(2)海伦这时的表现怎样?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猛然醒悟”说明了什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的爱给了海伦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3)海伦接着做的是什么?找出句子读一读。理解:“学会了……学会了……”“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读了上面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海伦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反复朗读,体会海伦在学习中所经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和他的顽强的毅力。
(4)“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哪里体会出来?朗读,体会出心中美丽的世界和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进一步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和对美生活的向往”
1、默读,思考:萨勒老师怎么教海伦说话的?海伦是怎样练习的?
2、同桌互读并讨论。
3、全班汇报。理解:“萨勒让海伦摸清……怎样发音。”这是靠什么来学习说话。“我夜以继日的努力,反复高声朗读……”“夜以继日”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海伦学说话的艰辛以及她拼命学习的精神。)你能通过朗读把海伦的精神读出来吗?
4、海伦努力的结果是什么?自读理解。读、说、朗读体会。“她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应如何读这句话?(读出惊喜、终于成功了的语气)“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海伦,流下了兴奋的眼泪。”有感情朗读,说体会。
五、朗读第四段,体会“海伦的爱心和奉献”。
指名朗读,然后交流体会,说说海伦凯勒为什么能“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六、课堂小结
五、作业
1、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背一背。
2、完成课后练习第4题。
8.海伦凯勒
失明失聪--不幸痛苦
学习盲文 不屈不挠
练习说话 美好追求
取得成功--奉献爱心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中的5、6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并核对交流
2、说说海伦凯勒为什么会活在人们心中?
二、探究发现
课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你最喜欢谁?能说说理由吗?
三、指导完成课后练习
1、完成第二题:在语句中比较“倾注”“倾诉”的差别
2、完成第三题:引号的用法。
利用第二课《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引号进行比较练习。
四、拓展作业
1、推荐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完成《基础训练》中的习题。
5.《海伦凯勒》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五
一、教材依据: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一段元第三课。
二、设计思想: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让同学从重点词语入手,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句子,体会句子的内涵,感受人物精神,在此基础上,让同学有感情朗读,以声传情。朗读指导没有机械的固定程式,让同学以自身的理解来读。应该说,这种教学思路对协助同学学会阅读,掌握读书方法很有益处,朗读训练也很扎实。但是假如仅止于此,那么这节课也只会流于一般,同学的情感也无法与文中人物发生真正的碰撞与对接,不能发生拨动同学心弦的力量。有了下面教学的延伸,我们才干有了一个精彩的情感课堂。在紧接着的公开课教案中,教者匠心独运,让同学想象画面读,并在语言情境的描述中,协助同学走进海伦的世界,笼统的文字渐渐灵动起来,鲜活起来。同学是最易打动的,他们在穿越时空的漫游中,感性而细腻地根据自我已有经验,个性化地还原人物活动场景,实现“人”入我心的效果。于是,一个真正的、“百折不挠”的海伦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感动着我们。这是的“读”的水到渠成,课本的语言融入同学的发自内心的情感,变得句句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是感性的、厚实的、同时也是同学精神的栖居的“家园”。
三、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体会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百折不挠的学习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断。
四、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百折不挠的学习精神。
五、教学准备:收录机、背景音乐磁带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事?
(二)、学习课文第一局部。
1、自读第一节,想一想: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同学小组间交流。
3、集体评议。
4、指导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局部。
1、就在这时,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的身边,她是怎么做的?海伦又是怎么做的?在文中画出有关句子。
2、分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评议。
①沙利文老师开始是怎么教海伦的?后来呢?
②海伦开始是怎样的表示?
③海伦接着是怎么做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文中哪些语句能协助我们理解“百折不挠”这个词,同学们刚才也默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画的第一处句子是什么?
“他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吮吸着知识的甘霖。他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他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师:请大家读读这段话。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一下子引起你的注意,请用笔画出来。(生自读画圈)
生:我认为这段话中重要的词语有:不分昼夜、吮吸、拼命、如饥似渴。
师:谁有补充吗?(生补充:摸出了血)为什么觉得这些词重要?
请大家再读这段话,注意刚才圈画的词语,你能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词语写出了海伦“百折不挠”的精神。
师:是的,这些词语突出了海伦所具有的精神。那么,这段话该怎么读,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海伦的精神吗?试试看,现自身练习读一读。
师:谁来读出你的理解?(指生读、评议、分组读、齐读)
师:要想讲这段话读得更好,我们可以一边想象着这段话的画面一边读,请大家再来边读边想,争取读得更好。(生练习朗读)
师:你看到什么画面?
生:我看到海伦在拼命的学习,不停地摸着盲文。
生:我看到海伦不分昼夜地学习,小手指摸出了血。
生:我还看到海伦在书写单词和句子,他学的如饥似渴。
师:就这些画面吗?远远不止啊,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用想象走进海伦的世界。好吗?
(小提琴音乐响起,师语言描述)也许,这是一个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可是你看海伦已在做什么?她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吗?早过了吃午饭的时间,但海伦呢?她在做什么呢?我们继续看,夜很深很深了,万物进入梦乡,海伦还在干什么,你看到了吗?一阵阵倦意袭来,海伦打起精神,她仍在做着什么?连手指头都摸出了血,血在一滴滴落在书上,海伦忍住疼痛,她还在……同学们,你还看到了些什么?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透过你们的表情,我知道同学们看到了,同时也被深深地打动了,请你选择你所看到的一幅画面,用文字记录下来,让同学们也能感受到你内心的感动吧。(生动笔并交流)
生:夜已经很深很深了,爸爸、妈妈早已进入梦乡,海伦却一个人坐在书桌前,她一遍又一遍地摸着、摸着,直到摸到对了为止。一阵阵倦意袭来,海伦仍打起精神,在不停地学习着,她似乎已经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休息。
师:谢谢你精彩的想象,你的文字让我们到了海伦的身边。
生:海伦得手都磨破了,血一滴一滴地落在书本上,一阵阵钻心的疼痛让海伦不由得紧咬着牙,可是她仍用没破的手指头在盲文书上摸着。她的额头因疼痛而流出了一层汗,但为了学习,他仍在坚持着,他在心中默默对自身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师:好一个坚强的海伦啊!我们还看见——
生:冬天到了,雪盖住了整个原野,海伦坐在书桌前,握着笔在本子上拼写着单词,她的手都快冻僵了,连笔也几乎握不住了,海伦不时放下在嘴边呵一下,取取暖,便又接着一丝不苟地写起来……
师:是的,无论是在白昼、中午、黄昏、深夜,也不论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海伦她不分昼夜——(引读第四自然段重点句)
师:(指一生)从你的眼神我发现你的感动了,将你的感动读出来吧!(生读:他不分昼夜——)
师:全体女同学准备,读(女生齐)这才是百折不挠啊!让老师倾听你们投入的朗读,分享你们内心的感动!(全班齐:她不分昼夜——)
4、指导反复朗读有关语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局部,进一步体会老师对海伦的爱和海伦对知识的渴求。
(五)、作业
1、用“喜悦”、“如饥似渴”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教学反思:假如只是让同学呆板机械地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接受吸纳,是很少有效果的。只有打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才干做到刻骨铭心。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 一 ) 用情感朗读激发同学情感
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除要求同学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和 “ 弦外之音 ” 等。
( 二 ) 用艺术激发同学情感
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同学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以用于教学,是完全可能的。
例如,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协助同学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同学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同学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同学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
总而言之,把艺术引进课堂,就是把课文描写的形象让同学仿佛能看到、听到、触摸到,使他们的感受更真切,也更容易激起同学的情感。
( 三 ) 用体态语言显示同学情感
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 “ 外显点 ” 。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同学运用自身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发生共鸣。
此外,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录像、幻灯、电脑软件等电教手段,可以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讲述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同学的情感,使课堂充溢生机。
6.语文教案-海伦 . 凯勒 篇六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 育、帮助下,她凭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 院。以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曾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人民的赞誉和嘉奖。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运动。她 写的自传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
分析:敢于正视人生的疾苦和磨难,是海伦成功的根本。正是如此,她才成了全世界残疾人的精神代表,成了残疾人的骄傲。
7.盲女和聋女:海伦·凯勒联合舰队 篇七
假如你不是一个健忘的人,你一定还记得曾风靡过五大洲的残疾女作家——海伦·凯勒(hellen kill)。她不仅是个一般的残疾人,而且是一个十足的残疾人——她的眼睛,瞎了;她的耳朵,聋了;她的嘴巴,哑了。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她,17岁的时候,就考入了美国第一流的大学——哈佛大学,精通英、法、拉丁、希腊四国语言,她的14部 著作被译成50多种文字,同时她也被誉为19世纪与拿破仑齐名的世界杰出人物。
如今,在中国,“海伦·凯勒联合舰队”即将起锚远航。就在周婷婷赴美前,记者见到了这两位平凡而又非凡的女孩子……
周婷婷取了个英文名字叫海伦(hellen)
1980年,周婷婷出生于六朝古都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是一家企业的会计。她的到来,为幸福的家庭更添了几分美满。可天有不测风云。婷婷1岁半时,发高烧,医生给她打了一针“庆大”,婷婷发疯似地狂喊乱蹦。医生又连续给她打10多针青霉素,药物中毒是治好了,却夺去了她左耳的全部听力,右耳听力也不及正常人的5%。做父母的背着女儿走上海,跑北京,访民间秘方,能想的办法都想尽了,可仍然无济于事。周婷婷的父亲决定担起教女儿认字的重担。当周婷婷第一次喊出“爸爸”这两个字时,全家人抱成了一团,哭成了一片。
周婷婷的父亲常给女儿讲海伦·凯勒的故事。颇为凑巧的是,周婷婷的生日与海伦·凯勒正好相差一世纪零两天,因此父亲就给女儿起了个英文名字:海伦(heUen)。他希望女儿也能像海伦·凯勒那样去做生命的主宰。
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努力,小“海伦”6岁时不仅认识了两千多个汉字,而且还学会了通过看口型(唇读)和他人交流。就在这一年,她也被父母送进了学校,开始漫长而艰辛的求学生涯。尽管有身体上的障碍,但周婷婷并未因此而自卑,8岁时她凭借非凡的记忆力,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超过了当年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记录。凭着一股自强不息的精神,周婷婷在小学连跳两次级,6年小学4年上完,并顺利考入南京27中。初中三年她又仅用了两年就以全班第二的好成绩考进了重点高中——南京一中。由于学习成绩突出,高二那年经国家教委特批被保送至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上本科。那一年她才16岁,成为中国第一个聋人少年大学生。
就是在辽宁师大,她遇到了自己的盲人同学王峥。
“海伦”、“凯勒”喜相逢
王峥1977年出生于沈阳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天资聪慧、智力过人。8岁那年,王峥得了一种怪病,视力逐渐下降,美好的童年世界也渐渐地在她的眼中一点一点消失,当她与家人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她的视力只有0.2-0.3了。自己以后将永远与黑暗为邻吗?她意识到要想自立只有自救,别无他途。她毅然顶住别人怀疑的目光,踏进了学校的大门,以顽强的意志用手摸索着写出了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艰难地走过了小学、初中。初中毕业后,她以优异成绩考上重点高中,但当体检的时候,她的视力使她失去了正常人的机会。她家对面就是一个残疾人福利厂,她可以终止学业到那儿去工作,但她实在心有不甘。经多方打听和努力,王峥终于又走进了校园——青岛盲校首后高中班。
她始终都记着《浮士德》中的一句话:“凡自强不息者,终能得救。”就凭着一股自强不息的精神,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国家教委特批保送周婷婷至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读本科后不久,王峥也获此殊遇——也被保送至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读本科。
就这样,她们相遇了。王峥像是找到了自己残缺的另一部分。周婷婷也说:“看见王峥,我好像找到了另一个我。造物主的疏忽,用一个人的材料造了两个人,那么就让我们合二为一吧!”当王峥知道周婷婷的父亲已给她取了英文名字海伦(heUen)时,她说自己是非凯勒(kill)莫属了,“让我们来做中国的海伦·凯勒!”两个人几乎同时说出了这个“伟大的决定”。“very good!”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联合舰队”成功启航
开始上课的第一天,周婷婷是牵着王峥的手走进教室的。当时教室里已坐满了同学,看到她们进来,都投来了异样的目光,且伴着此起彼伏的唏嘘之声。班里只有她俩是残障学生,两个人的手开始变得有些湿漉漉的了。王峥虽然看不见,但她听到的和周婷婷看到的是一样的信息——同情,还有怀疑。那不是两个自强不息的女孩子想要的东西。一整天两人都不言不语。最后还是生性开朗、活泼的周婷婷打破了沉默:“我们可以证明给他们看,我们只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生活着,与正常人并没有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机会来了。系里准备开迎新生晚会,同学们都三个一簇、两个一团地忙碌着准备节目。王峥和周婷婷虽然也满怀期待之心,但谁又会来邀请她们呢?“干嘛非要别人邀请,我们自己来准备一个出风头的节目,我们的海‘伦·凯勒联合舰队’要在这个大场合宣读‘启航宣言’。我们要证明给他们看。”两人找到了节目主持人,好说歹说,主持人才答应了下来,把她们的节目安排在了晚会的最后。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当主持人走上舞台宣布“一个盲人和一个聋人合演最后一个节目”时,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两个人手牵着手走上台,王峥展开了一个大大的字牌,上面写着圆周率的小数点,周婷婷顿了一下,一口气背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的1000多位数字,超过了当今吉尼斯世界纪录。场上鸦雀无声,继而,响起了海啸一般的掌声。王峥和周婷婷抱在一起,哭了。
眼睛和耳朵组成黄金搭档
到今年暑假,王峥和周婷婷已经成功合作了四年,王峥成了周婷婷的一双耳朵,周婷婷成了王峥的一双眼睛。
王峥心底里一直隐藏着一个小秘密,不用说其他的同学不知道,就连如影随形、形同一人的周婷婷开始的时候也不知道。每至夜深人静之时,王峥就会静静地坐在床上,悄悄地从枕下拿出一面镜子,捧在面前,细细地“端详”起来。虽然她看不到镜中自己的样子,但从心底里能感觉到自己美丽的容颜和飘逸的长发。当记者不解地问:“你根本就看不见,为什么喜欢照镜子?”王峥说:“镜子就像一个美好的梦,正因为有了这个美好的梦,我才有加倍的勇气和信心去走完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这个小秘密被婷婷发现后,她决定换一种方式,也让王峥捕捉到美丽的瞬间——教她照相。
这一教不打紧,可能是平时爱好匮乏的缘故,王峥竟然彻底地喜欢上了它,且一发不可收拾。她的摄影作品还受到了张艺谋的老师、著名摄影教育家郑国恩教授的高度评价,他说:“王峥的摄影作品所传达出的情感色彩特别浓烈,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使你不能不受感染……”他还说:“真正有审美价值的动人艺术作品都不是辞藻堆砌、技巧炫耀、某种观念卖弄的结果,而是用情感孕育、用心灵锻造出来的。”《周恩来外交风云》、《中国球迷》两个摄制组的人知道了王峥这位盲人摄影爱好者后,共同送给了她一台高级照相机。王峥心里清楚,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周婷婷,是周婷婷教会了她用相机,教会她用耳朵去发现目标,用心灵去控制按快门的时机。无以回报,王峥只有以“教”还“教”:她教会了周婷婷用耳去“听”音乐,并教会了她跳舞。她们俩创造了摄影史和音乐史上的两大奇观:聋女教会了盲女摄影,盲女教会了聋女听音乐。
两人也没少出岔子、闹笑话。
1997年6月30日,班里组织收看香港主权交接仪式的电视实况转播,王峥负责手书播音员的播音。她写得很快、很草,有些无法确认的音译字就以简单的字代替。她写道:“英国方面前来参加仪式的5位首脑是:王子查尔斯……首相不来了(布莱尔)。”周婷婷一看大叫“什么?首相不来了!”引得班里哄堂大笑。出于好奇,王峥也问周婷婷“江总书记和查尔斯王子什么模样”,周婷婷就说:“江总书记很魁梧,查尔斯王子很高、很瘦。”这些王峥哪里懂,她直摇头,这时周婷婷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滑稽的错误,于是又说:“江总书记神采奕奕,查尔斯王子愁眉苦脸。”王峥明白了,开心地笑了。
她们也有闹别扭的时候,但每次别扭过后,她们彼此间的理解就会更深一层,情谊就会更进一步。周婷婷有个爱好——打扑克,为了跟同学们沟通,她有时也会加入到同学们的扑克班里。王峥于是就有些担心:本来就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她怕这样会耽误周婷婷的学习,有次就当着同学们的面“训”了周婷婷一顿。接下来,在电脑课上,王峥因看不见所打的内容,不时地要问周婷婷,婷婷被问得有些不耐烦了 (或是有一丝报复的心理),随口说了一句:“你烦不烦?”为此,两人发生了争吵,周婷婷委屈地冲向了雨中。这时,王峥似乎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婷婷渴望融入到集体中,我为什么就不能理解她呢?”王峥摸着也走向了雨中。从此,她们真正意识到:“不能没有你”。
“海伦·凯勒”的光荣与梦想
今年暑假王峥和周婷婷毕业了,王峥被分配到一所盲人学校,去帮助更多失明的人克服残障,重获新生,这也正是王峥所期望的;周婷婷则更幸运,被世界上最好的聋人大学——美国盖洛德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不久即将飞赴美国,开始自己的异国求学生涯。记者问周婷婷,到美国后太想家人怎么办?周婷婷说:“我现在已是网上女侠(虾),我可以在网上经常跟爸妈聊天,发E—mail。”记者问,从美国学成归来之后最想从事什么工作?她说:“我的最终职业会和王峥一样,从事聋哑人的教育工作。”
“海伦·凯勒联合舰队”经过四年的惊涛骇浪,现在虽然从形式上分开了,但王峥和周婷婷都说:“我们的精神永远都是相通的。”采访结束,记者让她俩题字,她们几乎想都没想就写下了“我们同在蓝天下,不能没有你”这12个字。
8.《海伦·凯勒传》 篇八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海伦·凯勒传》。海伦、凯勒在她出生十九个月的时候,因为生病,失去了宝贵的听力与视力,所以她成了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重度残疾儿。她不能像正人一样学习生活。可她凭着自己的意志一次又一次向病魔挑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海伦。凯勒是个非同一般的女孩,她有着拼搏到底的勇气,有着惊人的意志,虽然她的生活中承受了那么大的打击,可是她却有反命运之神挑战的决心,失去视力的海伦虽然不能感受雨后彩虹的美丽,也无法用双眼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但是她却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
和海伦相比我是渺小的,我没有她那惊人的意志,没有她那拼搏到底的精神,更多的是独生子女的缺点,脆弱,怕苦,碰到困难总想躲避。
读了《海伦·凯勒传》给了我无比的震撼,我和所有的人都应该向海伦学习,学习她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
9.海伦凯勒评课 篇九
昨天已是第三次听刘敏老师执教《海伦·凯勒》的第二课时了,总体感受刘老师对教材的解读、课堂角色的把握和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一次比一次深入。新课标“语文课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感情,在读中受到熏陶。”纵观这节课,刘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语文教学的基础,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学知识与情感教育自然整合。教学中,把理解重点句段作为学生学习理解的线索,反复品读研读,以读为主线,从而让学生感悟一种精神。然而这节课令我感受到的精彩之处是:第一,从学生学习的原点出发,设计自主学习的活动,遵循规律步步跟进。文字是质朴的,怎么样让学生走进文字,体会其内涵?刘老师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了以“不屈不挠”这个点来辐射全文,带动学生深入理解。学生拥有了自主阅读、做批注的时间,教师适时激发、引导和组织交流。在教学第2——5自然段和第6——7自然段时两次出示目标,围绕海轮凯勒的“不屈不挠”精神,引导学生去读文字,读一读,画一画,写一写,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关注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透过语言想象画面,反复有感情地诵读。刘老师看似平常的做法,却是阅读教学规律的体现。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走进文本,体会海伦凯勒渴求知识的艰辛。同时尊重学生,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交流。第二,注重激发学习的情趣。这篇课文字里行间充盈着深沉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努力把这样的情感变成课堂的氛围,形成一种情境,使学生浸润其中,带动他们的朗读、理解,强化情感体验。当学生想象海伦练习说话情境时,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海伦练习说话的视频以及让学生同桌两人互相触摸,感知学说话的艰辛。当海伦学会说话高声喊父母的时候,教师动情引读,学生感同身受,在充满情感的声声呼唤中,课堂上有的学生洋溢的真情真令人动容。第三,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展示才华的平台。孩子的认识需要表达,而展示需要教师精心搭建平台。课上,刘老师让学生把想对海伦说的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学生有了与文本、与主人公的深入对话,有了对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深刻体验,在表达时也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了。但引起我思考的是:课堂上老师如何关注全体学生:(1)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他们的发言,不要让学生为自己上课的进度作铺垫。(2)学生发言面要尽可能广,更要面向全体学生。(3)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有广度、深度。
10.于海燕:海伦凯勒 篇十
一、教学要求
知识和能力: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新课。
1、中国的张海迪、南京的聋哑儿童周婷婷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
简介:
海伦凯勒,美国女学者,一岁半时因病成了一个盲聋哑人。在家庭教师沙利文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大学女子学院,1940年毕业。她在一生中完成了14部著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
3、本文讲了她的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朗读,纠正读音。识记字型。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提示:“吮”不要读成yun,霖应读前鼻音,“挠”声母是n。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读不懂,做上记号。
(课文主要讲了海伦在老师指导下摸盲文,拼写单词,艰苦地训练自己的说话能力。
三、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了些什么?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
第一段: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大病给她带来的灾难。
第二段:在沙利文老师的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海伦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拼写单词。
第三段:海伦经过艰苦的努力,使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
第四段:海伦大学毕业时,决心像自己的老师一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
4、分段朗读。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海伦哪些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2、同桌交流。
3、出示词句。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隔绝倾诉
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个一岁半的娃娃呀!
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4、从这些词句中你能看出什么?朗读,体会她的痛苦和悲哀。
5、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海伦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就在这时,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身边,她是怎样做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后来呢?
理解句子“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拼写了‘水’字。”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有耐心、有智慧,善于启发海伦用触觉去学习知识)
“沙利文老师心疼地布用把他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老师倾注了更多的爱)
读课文,读出老师对海伦的期待、鼓励、爱护。(2)海伦开始的表现怎样?
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猛然醒悟”说明了什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的爱给了海伦巨大的信心和力量)(3)海伦接着做的是什么?找出句子读一读。
理解:“学会了„„学会了„„”“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读了上面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海伦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
反复朗读,体会海伦在学习中所经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和他的顽强的毅力。(4)“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哪里体会出来?
朗读,体会出心中美丽的世界和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四、有感情朗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老师对海伦的爱和海伦对知识的渴求。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
3、造句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用“喜悦”、“如饥是渴”说一句话。
2、朗读第二段,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海伦又是怎样拼命学习的?
过渡:海伦是怎样学说话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思考:萨勒老师怎么教海伦说话的?海伦是怎样练习的?
2、同桌互读并讨论。
3、全班汇报。
理解:“萨勒让海伦摸清„„怎样发音。”这是靠什么来学习说话。
“我夜以继日的努力,反复高声朗读„„”“夜以继日”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海伦学说话的艰辛以及她拼命学习的精神。)
你能通过朗读把海伦的精神读出来吗?
4、海伦努力的结果是什么?自读理解。
读、说、朗读体会。
“她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应如何读这句话?(读出惊喜、终于成功了的语气)
“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海伦,流下了兴奋的眼泪。”
有感情朗读,说体会。
三、学习第四段
齐读,想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流在人们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四、通读全文
1、自读全文。海伦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读读说说。
2、你有什么启发吗?
五、作业
1、引号有哪些用法?完成课后习题4。
2、在第2课中,你能找到类似的用法吗?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
海伦凯勒
生病
失聪失明
奋斗
复聪复明
不屈不挠奋斗
奉献
11.3 海伦.凯勒 篇十一
海伦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曾经也痛苦过,绝望过・・・・・・后来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她学会了用手指“说话”,并且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十岁时在萨勒老师的教导下开始练习说话,终于经过不断努力海伦学会了说话。读到这里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是一个健全的人,可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却只会退缩,甚至怒天忧人。跟海伦相比,我的那些所谓的困难显得那么渺小。今后,我应该向海伦学习,像她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
海伦在黑暗中创作了14部著作,这对于正常人来讲也是个奇迹。记得有一次,不知怎么回事,家里突然停电了,我正在我的房间里写字,我害怕的不知所措,立刻起身想去抽屉里找找蜡烛,由于太黑我没走几步路就被什么东西给绊倒了,我整个人摔倒在地。委屈的泪水马上流下来了,我大喊:“妈妈过来!”妈妈闻声而来,说道:“没事的,你呆在原地别动啊!是电线坏了,让爸爸修一下就好了。”过来了半个小时,爸爸终于修好了,一切都恢复了光明,我现在想来那晚才短路半个小时的停电,我就受不了了。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失去光明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12.读《海伦、凯勒》有感 篇十二
海伦・凯勒――20世纪的聋哑作家。“聋、盲、哑”,几个简短的字道尽了一个人一生的悲凉。显然,上帝对她是不公平的,在她还是一个被人怀抱在襁褓里的婴幼儿时,命运残酷地夺走了她几乎所有的感官,以狰狞的姿态,剥夺了她日后的欢声笑语……
……于是,黑暗最终还是降临了,晚霞不等着太阳的落下便消失在了她的眼际。漆黑的世界给她带来了无数惶恐与不安。她那时候是哭过的吧,可是泪水不能润湿早已浑浊的眼睛,只是带着她越走越远。
在她最无助的时候,一只手伸向了她,带着柔和的光润:安妮・沙莉文老师就那么对她笑着,用一双纤纤玉手打开了海伦心灵的窗户,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当一行清冽的泪水从她手上划过时,她生平第一次体会到:其实看清世界,并不一定仅靠双眼,以心为眸,也可以“看到”最靓丽的风景。
以心为眸,让心灵开出柔和之花。从此,她不再浮躁。书,是她内心的明灯,以心为眸,感悟世间真、善、美,也体会世间虚伪、狡诈、贪婪。以心为眸,让我们向着理想的目标努力狂奔。
以心为眸,追寻内心的光明,重燃对生活的希望,其实只要永不放弃。就像浴火重生的凤凰,在烈火的洗礼中昂首挺胸,一声长啸直冲九霄云外,最终涅重生。
上帝是不公平的,他夺走了海伦的视力、听力;但上帝又是公平的,点燃她内心的明灯。以心为眸,更好的感悟这个世界。
13.海伦凯勒教学反思 篇十三
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然后让他们畅所欲言说说“海伦·凯勒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说海伦是“不幸的”、“不屈不挠的”、“坚强不屈的”、“善良的”、“有爱心”的人。在体会小海伦的不幸时,我让学生们仔细品读第一小节,抓住重点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孩子们静下来默读课文,边读边钩钩划划在书上写感受。在接下来的集体交流中,学生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我抓住“有声有色”这个词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眼中“有声有色”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又让他们来对比想象生活在“无边的黑暗和死一般的寂静”中的小海伦的悲惨生活。
交流中,有的学生说“海伦是一个爱发脾气的人。因为第一小节中有这样一句‘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课文虽然从整体上介绍了海伦·凯勒的生平,但还是太肤浅,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课前我精心备的课派上了用场。我引用海伦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自述:“每次手语无法让别人了解我的意思时,我都要大发脾气,仿佛觉得有许多看不见的魔爪在紧紧地抓我,我拼命的想挣脱他们。烈火在胸中燃烧,却又无法表达出来,只好疯狂地踢打哭闹,在地上翻滚吼叫,直到精疲力竭。”我引导孩子们换位思考:“假如你就是海伦,你不能和别人交流,你的苦恼无法倾诉,你甚至都不能叫一声‘妈妈’,你会怎样做呢?”从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眸中,我读出了他们对海伦的同情和理解了。
在引导学生们理解海伦的爱心时,我又适时地告诉他们,虽然海伦的遭遇在常人的眼中是不幸的,但她没有抱怨,她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说:“上帝待我不薄……”。正是因为这种不抱怨,才有了她不屈不挠的奋斗,才写下了那么多感动世界的文字,才造就了一位曾经震撼了整个世界的人—海伦·凯勒。
整节课,孩子们积极参与,情感得到了升华。但是因为仓促,所以在情感教育上没有让他们多说一说面对坎坷,面对厄运该怎么做。
海伦凯勒教学反思2一、创设情景,体会不幸
只有深入了解海伦的不幸,才能很好地感悟她不屈不挠、热爱生活的精神。教学一开始,我设计了“你从哪里读到了海伦的不幸?"让学生走进文本;接着提出:“在我们看来,世界是有声有色的,你听过哪些美妙的声音?你又见过哪些美丽的色彩和景色?”
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海伦学习说话之艰难,对海伦的不幸感同身受。正是这样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不幸的姑娘,却创造了奇迹,怎能不令人敬佩?怎能不令人震撼?从而为顺利理解全篇课文做好铺垫。
二、紧扣主线,感受不屈不挠
文章就是通过海伦学习盲文,练习说话两个具体的事例来体现她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教学中,我也紧紧围绕这一条线组织教学。
在教学“学习盲文”时,我让学生找出课文描写海伦的不屈不挠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引导学生抓住“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拼命摸、不停地写、如饥似渴、摸出了血”等词语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除此之外,还让学生想象她如饥似渴地学习时的情景,来进一步体会。
在教学“练习说话”时,同样先让学生找出反映海伦不屈不挠的具体句子。引导想象海伦练习说话怎样“夜以继日地努力”,“怎样每天坚持练习,练习,练习”特别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海伦学习说话的困难程度有多难,我让学生思考认识到自己是靠听觉来学习说话的,体会到了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是很困难的。从而进一步体会海伦要学习说话的艰难,但她学会了说话,而且也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可想而知海伦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从而让“不屈不挠”的海伦·凯勒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明析起来。
三、文本拓展,感悟伟大。
【语文教案-海伦 . 凯勒】推荐阅读:
高二语文《高中语文始业课教案》12-14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11-26
语文优秀教案比尾巴教案11-02
语文散步教案09-21
《望月》语文教案09-06
《祝福》语文教案09-17
《看戏》语文教案09-20
桥(语文教案)09-25
初中语文教案11-09
语文教案-古井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