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1课时学案(8篇)
1.观潮1课时学案 篇一
《观潮》教学设计 阜南一小
丁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个性化教学,创设情境,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阅读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文字、激发想象等方式中,做到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真正走进文本,感知体会钱塘江大潮的之“奇”。【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有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声威,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 的反映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由衷的发出了“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指导思想】:《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潮、称、盐”等13个生字,认识“罩、屹、鼎”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词句的含义。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大潮的景色。【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读议结合法、理解想象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去钱塘江边观观潮,齐读课题《观潮》。2.钱塘江就在我们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4.课文已经预习过了,请拿出练习纸,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王老师听说()班的孩子写字写得特漂亮,我来看看是不是名不虚传。(笼罩、薄雾、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
5.反馈:都写对了吗?检查一下,把写错的马上订正在边上。这位同学的字也写得十分工整漂亮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初读:请同学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2.检查生字词:以学生已有的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读、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点拨。提醒“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要丢掉,“薄”字不能写出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3.播放视频:同学们,你们想亲眼看看这奇特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给学生留下宽松的、自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理清课文脉络。
三、重点研读,感受奇特美景
本环节紧紧围绕“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奇观)进行教学。
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 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c.男女同学比赛读。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 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 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 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 雄伟气势。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 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近)(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 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 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 容填空一段话)。(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 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1.同学们,刚刚录像里潮水的景色,咱们课文里也有,赶紧翻开课本,自由默读课文3、4、5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潮水的句子特别喜欢,你就把它画出来,先自己读一读,一会再请同学来展示。
① 学生先自我尝试
②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③ 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2.全班分小组展开讨论,两组寻找“你看到什么”,两组寻找“你听到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点拨下列词句的理解
⑴ 讨论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狼吼
① 通过师生模拟雷声“轰隆隆”体会理解“闷雷滚动”。
② 展开想象,说说怎样的声音,才会让你感觉到天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⑵ 讨论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人声鼎沸、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
① 学生交流想象潮水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演人们的动作,从而理解“沸腾”、“人声鼎沸”: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江边,看着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等待已久的大潮出现了,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结合你现在的感受再来读读。② 出示对比句:学生对比交流。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⑶ 小组互评,相互补充,加深体会感受。
⑷ 引导再读:刚刚我们从全班的合作交流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奇特而又壮观的大潮,钱塘江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这震撼人心的美景把。设计意图: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3.创设情境,运用词语
⑴ 引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段话里有很多非常优美的词语,你们喜欢吗?想要积累它们吗?下面听老师说意思,你们猜词语,看谁掌握最好,反应最快。
①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② 风和浪都很平静-③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④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⑤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⑵ 积累词语,单单知道意思还不行,还要学会运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应用一下把,假如你是一个小记者,现在你就在钱塘江边,你要报道这样一个天下奇观,你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词语的办法要求学生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同时又采用小记者报道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内化知识,升华感情。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板书设计】
2.观潮1课时学案 篇二
1.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余弦定理;3.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2.余弦定理;3.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3.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学习要求】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余弦定理;
2.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预习提纲】
(根据以下提纲,预习教材第 5 页~第6 页)
1.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所夹的角,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是否完全确定?
2.如何用已知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来表示第三条边.3.教材中给出了用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的方法,体现了向量在解决三角形度量问题中的作用.另外思考用坐标法和三角法如何证明余弦定理.4.讨论余弦定理和勾股定理之间的联系.5.应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阅读例3).【基础练习】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0.10,边长精确到0.1cm):
0(1)a=2.7cm, b=3.6cm, C=82.2;
(2)b=12.9cm, c=15.4cm, A=42.30.【典型例题】
例1 在ABC中, a=2, b=4, C=1200,求c边的长.例2 在ABC中,已知b=5, c
A=300求a、B、C及面积S.变式: 在ABC中,已知a=8,c=
41),面积s,解此三角形.必修51.1.2余弦定理(学案)(第1课时)
11.在ABC中,若C为钝角,下列结论成立的是().(A)a2+b2> c2(B)a2+b2 2-2根,2cos(A+B)=1.(1)求角C的度数;(2)求AB的长.x+2=0的两 1.已知a,b, c是ABC中∠A, ∠B,∠C的对边, S是ABC的面积,若a=4,b=5,S =5,求c的长度.必修51.1.2 余弦定理(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 能证明余弦定理, 了解可以从向量、解析法和三角法等多种途径证明余弦定理.2.了解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联系.3.能够应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重点】: 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 证明余弦定理, 并能应用它解三角形.【难点】: 余弦定理的证明.【预习提纲】 (根据以下提纲,预习教材第 5页~第6页) 1.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所夹的角,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是否完全确定?(完全确定) 2.如何用已知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来表示第三条边(a2=b2+c2-2bccosA,22222 2b=a+c-2accosB,c=a+b-2abcosC.) 3.教材中给出了用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的方法,体现了向量在解决三角形度量问题中的作用.另外思考用坐标法和三角法如何证明余弦定理.证法1(向量法):见教材.证法2(解析法):如图,以A点为原点,以ABC的边AB,所在直线为x轴,以过A与AB垂直的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0,0),C(bcosA,bsinA),B(c,0),由连点间的距离公式得:BC2(bcosAc)2(bsinA0)2,即 abcosA2bccosAcbsinA 所以 abc2bccosA,同理可证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C 证法3(三角法):提示:先分锐角,钝角两种情况。过C作CDAB(或其延长线)于D,则CD=bsinA,然后求出BD,在RtABC中,用勾股定理得 222 BCCDBD,化简即可.4.讨论余弦定理和勾股定理之间的联系.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5.应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阅读例3).【基础练习】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0.10,边长精确到0.1cm):(1)a=2.7cm, b=3.6cm, C=82.20; (2)b=12.9cm, c=15.4cm, A=42.3.解:(1)A≈43.50, B≈58.20,c≈4.2cm;(2)a≈10.5cm, B≈55.80, C≈0 81.9.【典型例题】 例1 在ABC中, a=2, b=4, C=1200,求c边的长.【审题要津】 由条件知可直接用余弦定理求解.解:由余弦定理,得 22222)=28, c=a+b-2abcosC=2+4-2ⅹ2ⅹ4ⅹ(-12 ∴c =2【方法总结】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可直接用余弦定理求解 例2在ABC中,已知b=5, c,A=30求a、B、C及面积s.【审题要津】根据已知条件,可用余弦定理求a,然后可用正弦定理求角B和C,面积用 S= cbsinA求解.解: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cosA=25, ∴a=5.由正弦定理,得sinB bsinAa 12,∴B=300, C=1800-A-B=1200 .Sabc absinC【方法总结】(1)解三角形时往往同时用到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2)一般地,使用正弦定理求角时,有时要讨论解的个数问题.变式: 在ABC中,已知a=8,c=4 1),面积S .解:由正弦定理,得S acsinB,即B=60,或B120(舍),由余弦定理,得 00 b=a+c-2accosB =84 1284 1 96,∴b,cosA bca 2bc 222 ,A45.C180AB180456075.0000 1.在ABC中,若C为钝角,下列结论成立的是(B).222222 (A)a+b> c(B)a+b 解: 由余弦定理,得c=a+b-2abcosC=1+1-2ⅹ1ⅹ1ⅹ(-1)=3, 2 ∴c =3.在ABC中, a=3, b=4, c,求最大角.解: 显然C最大,由cab2abcosC,得cosC abc 2ab 222 3437234 1 2,∴C=1200.4.在ABC中, BC=a,AC=b,且a,b是方程x-2 x+2=0的两 根,2cos(A+B)=1.(1)求角C的度数;(2)求AB的长.由根与系数关系知abab2, ,C120, 又2cosab1,cosC12 222 c=a+b-2abcosC=ab2ab2abcosC=12-4-4× =10,C 1.已知a,b, c是ABC中∠A, ∠B,∠C的对边, S是ABC的面积,若a=4,b=5,S =5求c的长度.12 解:由SabsinC,得 = 45sinC,所以sinC ,∵C为三角形的内 角,∴C60或C120,当C60时,cab2abcosC45245cos60 21,∴C 00 当C120时,222220 cab2abcosC45245cos120 学习内容 :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3页。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时间单位秒的含义。 2、知道秒与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时间单位的同时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其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秒产生的意义和秒与分的关系。 学习难点: 1、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时间长度。 2、秒与分的进率。课前 【学案自学】 自学课本2——3页内容 一、复习: 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和(),1时=()分。 2、分针走一小格是()分,走一大格是()分。 3、分针从3走到6是()分。 二、自主学习: 1、有些钟面上有()根针,又细又长的是()针。 2、秒针走1小格是()秒,走1大格是()秒,走1圈是()秒,也就是()分。所以1分=()秒。3、1秒钟能做些什么:();()等。课中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要求: 1、小组长带领小组员交流每个人组员的自学成果 2、对于小组成员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帮助 【班内展示】 1、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由代表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 2、请同学们认真倾听,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进行补充 【质疑探究】 学案自学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如有,小组合作解决。如果没有,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1、本节可我学会了: 2、掌握不太好的是: 【达标测试】 一、轻松填空 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小的单位()。 2、秒针走1小格是()秒,走一圈是()秒,也就是(分。3、5分=()秒 120秒=()分 二、填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40() 2、做一次深呼吸要3() 3、每天大约睡9() 4、烧一壶开水大约需要20(5、小明50米跑成绩是10() 三、绕操场跑一圈,王刚用59秒,小明用1分零2秒,谁快些?课后 重力势能(第1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重力势能》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从定量的角度学习能量的具体表达形式。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量概念的重要性会被学生逐步认识到,因而本节课的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内容的呈现方式来看,本节课有探究课的特点。因而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宜采取师生互动、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学情分析 1.知识层面:重力势能是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的,但当时只停留在定性的分析上。新课应注意对知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 2.能力层面:高一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建立还需要时间。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实验、视频等直观手段逐渐引入抽象的物理概念。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正确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 2.正确理解重力做功的特点。 科学思维 1.发展学生分析、概括和科学推理能力; 2.能运用重力势能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 3.能利用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实验探究 1.能描述和探究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2.会实验验证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科学态度与责任 1.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其与地球系统共有性,形成科学的物质观; 2.渗透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科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3.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协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防止高空坠物。 教学重难点 1.重力做功的特点; 2.重力势能的概念。 教学资源 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塑料球(1个)和铁球(2个);装有沙子的塑料桶;多媒体展台 教法设计 引导式、启发式、探究式、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在前一章万有引力的学习中我们曾经提到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PPT展示:牛顿与苹果的图片] 那就是牛顿在被苹果砸中脑袋之后,开始思考地球上的引力与天体间引力的关系,最终得出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今天,老师也拿来了一个苹果,想让同学们也当一回牛顿,感受一下被苹果砸中脑袋的感觉!谁想来试试? 如果我再从更高的地方释放呢?比如10层楼高?小小苹果能有多大威力?有人做了一个类似实验,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PPT播放视频:苹果高空坠落] 实验结果还是很震撼的!小苹果竟然蕴含了大能量!原因是什么? 大家在初中时已经学过,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今天我们将更进一步学习重力势能的知识和应用。 [PPT展示标题] [板书:§7.4重力势能] 感受从头顶掉落苹果砸中脑袋 观看影片 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共鸣 新课教学 一、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那么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相关呢?你是如何想到的? 重力势能的大小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展现出来,就像刚才看到的视频中苹果从高处落下可以砸碎玻璃,我给大家提供了一套简单的实验装置来检验你的猜想。 [PPT展示:学生分组实验仪器图片] 介绍装置: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塑料球(1个)和铁球(2个);装有沙子的塑料桶,大家讨论一下可以如何探究?这里用到了哪种实验方法? [板书:一、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教师:请大家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PPT播放:实验视频] 实验说明,质量越大的物体,能量越大,释放高度越高的物体,能量越大。 [板书:影响因素:质量、高度] 回答问题: 不同质量的球从同一高度释放,相同质量的球从不同高度释放,观察小球进入沙子的深度。 控制变量法 分组实验 让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实验方案,让他们体验探索、发现的成就感 直观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新课教学 二、重力做功的特点 现在我们知道了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那么到底该怎样定量的表达重力势能呢?其实在前面的教材里,已经给出方法了,大家来看教材第57页最上面第一段话,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段话。 [PPT展示:教材内容] 对于寻找重力势能的定量的表达,这段话能给你什么启示吗? 重力势能释放的过程离不开重力做功,所以,我们就先从重力做功分析入手! [板书:二、重力做功的特点] 物体的真实下落过程其实要比我们做的实验复杂的多,大家来看这幅图。 [PPT展示:幼儿园小朋友滑滑梯走不同路径] 提问:直接滑竿,滑斜坡,滑弯道,这几种情况下重力功如何求? 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通常把问题简化成物理模型: [PPT:三种不同路径类型] 小球从A运动到B,已知A、B的高度,求重力功,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前两种类型的计算过程。 [板书:两种情况下都有:WG=mgh1-mgh2] 图3该怎么办?前面两种小球运动的路径是直线运动,图3的任意曲线如何处理?大家有没有好的办法?有什么办法能将变化的位移方向变成不变的呢?在咱们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如何化变量为不变量的? [PPT展示:匀变速运动位移时间关系的求法] 总结:这种方法叫微元法,那么对于现在这种情况可不可以类比一下,用微元法来求图3中小球重力做的功? [板书: WG=mg△h1+mg△h2+……=mgh1-mgh2]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重力做功有什么特点? [板书: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高度差有关] 为了验证理论推导,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这里两个不同路轨的轨道,高度相同,从同一高度释放两个球,观察它们飞出后的落点,如果重力做功相同,它们最后从轨道末端飞出的情况应该一样,根据平抛原理,落点的距离应该一致,这里摩擦力的影响比较小,我们忽略不计。 [实验检验: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PPT播放:实验视频和图片] 自主阅读教材57页 回答问题 板书图1和图2的计算过程 回答问题 总结方法 观察实验 自主阅读 建立模型 理论推导 自主阅读 对比迁移 加深印象 实验验证 新课教学 三、重力势能 实验再次说明了事实!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个表达式,式中“mgh”在做功的表达式中反复出现,书中提到:“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为何说它特殊?阅读教材64至65页,寻找答案! 总结:“mgh1”代表位置1的量,“mgh2”代表位置2的量,这两者仅仅是位置的不同,做功等于这个跟位置有关的量的变化,而与路径无关,而功的大小等于能量的变化,另一方面,式子本身含有质量和高度,与势能特征相符!势能的定义(由位置决定的能量)又再次强调了与位置相关的特性,所以“mgh”就是重力势能表达式! [板书:三、重力势能 Ep=mgh] [板书:WG=mgh1-mgh2=Ep1- Ep2= —(Ep2- Ep1)= —△Ep] 我们结合实例来运用一下,看下面这个情景: [PPT:起重机例题] 边总结边板书 [板书:WG>0,Ep1>Ep2,Ep减小; WG<0,Ep1<Ep2,Ep增加] 自主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计算例题 联系已有知识,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训练逻辑思维。 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 新课教学 四、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我们再回到牛顿的苹果问题来看看,当年砸中牛顿的那个苹果有多大势能? [PPT:苹果例题] 同一个苹果怎么会有不同的重力势能?计算重力势能前要先选取零势能面,选取的参考面不同,结果也会有不同,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是正数,有没有可能是负数?苹果的重力势能可不可能算出负数? [板书:Ep取决于零势面的选取,Ep<0表示在参考面以下] [PPT:再计算掉落到头顶的势能变化量] 计算结果相同,说明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无关! [板书:ΔEP与零势面无关] 计算出不同的势能结果 分析问题 回答问题 分组计算,分别以头顶、脚面、山脚下为参考面计算结果。 对比思考。 运用既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知识 学以致用 牛顿被苹果砸中作为一个故事被传为佳话,但现实生活中估计没有人喜欢被从高处掉落的东西砸中,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这样的警示标志: [PPT:高空坠物警示牌] 因为在高处的物体具有很大的重力势能,所以一定不要高空抛物! 重力势能也不总是那么可怕的,既然是一种能量,人们就想要加以利用,我们想办法让重力势能变成为人们服务的能源。 [PPT播放:重力灯视频] 结束语:希望将来大家能开发出更多简便可行的利用重力势能的装置为人类造福! 联系生活实际 增强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用知识改变生活的实例。 小结 从知识和科学方法两个方面小结 问大家一个问题:知识与获得知识的方法,谁更重要?大家不必急着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我相信,二十年以后,在座的大部分同学都会将今天我们学到的重力势能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但我希望,二十年后,今天这堂课还能给你留下点什么。 板书设计 重力势能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目标达成: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文绉绉(zhōu 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仁慈:慈爱慈善。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广漠:广大空旷。宽恕:宽容饶恕。【创境激趣】 一、孟郊有首《游子吟》我想大家都记得,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学者胡适的一篇文章 《我的母亲》。(板书课题) 2、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先由学生介绍)(2-3分钟)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适之,近代史上名符其实的风云人物,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做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 胡适,世居安徽绩溪,民国前二十一年出生于上海,二十岁赴美留学,后来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民国六年返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战期间,曾出任驻美大使,胜利之后为北京大学校长。 旅美期间,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民国四十七年回台主持中央研究院,任院长职。民国五十一年逝世于南港任所,享年七十一岁。 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胡适是最重要的启蒙人。早在民国六年一月,他即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当时文学的八个主张,也就是后来的八不主义: 1、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 2、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 3、不用典; 4、不用套语烂调; 5、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 6、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7、不摹仿古人; 8、不避俗话俗字。 胡适主张使用“白话”做为文学语言改革的基础,对于白话,他的看法是: 1、白话的“白”是戏台上“说白”的白,是俗语“土白”的白,故白话即是俗话。 2白话的“白”是“清白”的白,是“明白”的白,白话但须要“明白如话”,不妨夹几个文言的字眼。 3、白话的“白”是“黑白”的白,白话便是干干净净没有堆砌涂饰的话,也不妨夹入几个明白易晓的文言字眼。【自学导航】 1、理清文章脉络。 2、认识母亲形象。读课文(5-6分钟)思考: 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的感受我们会说这是一个 的母亲。分别是通过什么事情体现出来的?(共10-12分钟)(1)严厉 对我的管教(教之严): 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2)温和 作为后母当家之难(爱之慈): 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句,面无怒色——善良宽容 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3)刚强 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气之刚): 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 【合作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你是如何体会到的?(6-7分钟后回答)(怀念、感激、敬爱。)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强化训练】 母亲是平凡的,她每天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点滴中渗透了无私的爱,现在,想一想自己的母亲她有什么事最让你难忘呢?我们对母亲表达过我们的爱吗,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感激呢 【归纳总结 】 1、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适之,近代史上名符其实的风云人物,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做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 【教学反思】 《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追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的文章,人文内涵丰富。 在讲授这一课前,我和同学科的老师对这一课进行了集体备课,达成了共识,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在课堂上我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比如,导入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如果让他们来写这篇作文会如何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拿自己的构思与课文进行比较,可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 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我没有想展现太多的东西,只把理清思路作为重点,以此引出对母亲性格特征的把握。这样,课堂上出现一个主问题,便于学生对课堂的把握,便于学生的理解。也避免了课堂上讲的东西过多,学生什么都设计了,最后也什么都没有弄明白。 2. 我会找对文中说明方法。 3. 我要整体感知说明对象,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 二、【自主学习】5分钟 1.字音互填(我已预习)。 丁( )中( )闭 泄( )气 隧( )道 夸克( ) 2.解释词语(我已理解)。 驱使: 泄气: 禁闭: 隧道: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老师解题,学生介绍作者。 1. 文章体裁?(由举手学生站起说出) 2. 课文说明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由小组推荐一人将讨论成果说出来) 3. 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由整个小组将讨论成果读出来) 4. 课文的说明顺序是? (由小组推荐人在黑板上书写) 四、【当堂检测】13分钟,(选做1、2题,必做3、4题) 1.文章体裁? 体裁: 2. 课文说明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对象: 主要内容是: 3. 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 4. 课文的说明顺序是? 说明顺序: 五、【小结】4分钟 六、【课后作业】1分钟 1.在语文书上做课后练习第一题和第二题。 雷真民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观潮》。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领下,体会文本情感,再用朗读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真正的了解文本内容,感受阅读的快乐。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围绕“自然奇观”这一专题展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赞叹钱塘江秋潮的诗句。钱塘江以其奇特壮观的大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通过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练习背诵第3、4自然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的基础上,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在课文的重点段中,按空间、时间的顺序进行了形象的描写,而这些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很难体会出来,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辅以有效的指导方法。所以我把理解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有序练习背诵定为本课的重点。教学难点: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观的大潮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课文文质兼美,意在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想象奇观,深入品读重点的词句,并能熟练运用,因此,我把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定为本课难点。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基本掌握了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所以可以从理解文章入手,在引领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思路是:紧扣一个“读”字,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调动学生形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增添了学生的兴趣。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读中感悟文景文情,读中感悟修辞特点与表情达意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 在课堂教学中,我构想通过:识字学词,整体感知——身临其境,感受文景——品读感悟,体会奇观——回归整体,感悟写法这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识字学词,整体感知 此环节重点掌握多音字“闷、薄、涨、颤、号”的字音“横贯”的“贯”字的书写笔顺及“观潮”“奇观”中“观”字的不同意思,做到扎实有效的学词。同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路,课文是按照潮来时、潮来中、潮来后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教师相机板书 板书:潮来时 潮来中 潮来后 (二)身临其境,感受文景 以往的《观潮》教学,潮中和潮后是学习的重点,而课文的第二段中观潮的位置,往往被一带而过。 观潮在哪儿观?怎么观?如何创设一种情境,让读书学文的过程,成为身临其境的观潮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前往海宁市盐官镇观潮的游客,在那里人声鼎沸,在那里欢呼雀跃,在那里叹为观止。于是,我抓住课文第二段的观潮方位描写,带领学生走入文本,走近钱塘江大堤。我出示一张游客观潮的图片,转换角色、创设情境:“今天是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我们来到海宁市的盐官镇。”看到观潮的游客了吗?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员,我们现在是面北朝南,(让学生认清自己所在的方位)。引学:我们的东面?(是大海),我们的脚下?(既是钱塘江的入海口,也是大海涨潮时回流钱塘江最浪高水急的地方);我们现在占据了有利的地形。 学生读完该段的后半部分:“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我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进而体会潮来前的平静。 (三)品读感悟、体会奇观 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是全文的精髓,是学生了解大潮雄伟、壮观并学习作者按观潮顺序记叙景物写法的重点段落,是整节课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凸现对重点的处理。品词析句、画批指导; 读中想象,如临其境; 读中积累,指导背诵; 理清顺序,领悟写法。 意在通过确立训练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为实现文本与读者心灵的沟通,使学生情感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真正感悟大潮的雄伟、壮观。 1.品词析句、画批指导 自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天下奇观的?用直线画下来,可在旁边简单写写批注。此教学环节预设学生会出现的问题是:1.画句子直奔第四自然段。2.只会画、不会批,以至于批注流于形式。我的指导方法是:预设:如学生只找到了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可提示学生,观潮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这也是奇观,引导学生在第三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而画批地指导,可用实物投影展示语文书,手把手指导学生如何批注,让学生每节课都在书上批一至两处,长此坚持,学生的语文素养必有提升。2.读中想象,如临其境 学生大多没有亲眼目睹过大潮的景观,缺少类似的经历,这对理解课文、感受大潮的声势和形态造成一定的障碍,在这里采用古诗与文章中的精彩句段对照学习的方式,力求突破这一重点。首先:出示古人诗句: 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李廓:“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教师引导:钱塘潮气势非凡,多少文人墨客观此奇景,有感而发,写下佳句,流传至今。找一找,这两句诗描写的是文中哪几句的景象,自己读一读,比一比。学生交流:不同的方法写出了同样的奇观。 结合诗句理解“横贯”的意思,那就是:“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通过古诗中形象的比喻,进而理解了文中句子的意思。 文中形容声音巨大的句子是: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再对照相关的古诗,“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进一步加深了感受。 接下来处理比喻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一组图片出示:浪潮与万马奔腾对比,从颜色,从气势,体会比喻的贴切与巧妙。 通过指导朗读,想象壮观的景象。 朗读中想象既有利于学生领悟江潮的气势,也有利于以情导读,使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将朗读引向深入。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在本教学环节,我采用齐读的形式,这样训练面大,又营造了浪潮的气势。三、四自然段师生合作读,教师读观潮人的变化,学生读潮的变化,从左边第一行的学生读,然后第二行加入、第三行、第四行,直到全班同学的加入,在“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中结束,好一会,琅琅的书声还像在教室中回荡。 读后,再适时出示潮来时的视频,加强感受。3.读中积累,指导背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课文的三、四两个自然段要求背诵,在背诵之前,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背诵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好的方法?通过上面的大量读中感知,学生会找到可以按照时间、大潮的由远及近(空间)、前后联系等来记忆。此时,教师再出示插图及表示时间顺序和空间变化的词语,辅助学生背诵,以达到积累的目的。4.理清顺序,领悟写法 其实,在学生交流背诵方法的时候,也就明确了三、四自然段的写作顺序,那就是——由远及近。 对于描写观潮人表现得句子,在课上不作重点处理,只是让学生找一找段中描写观潮人的语句,看看放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重点词语 “人声鼎沸”的体会,感受到加入了对观潮人的描写,更能衬托出真是天下奇观,所以,才引得成千上万的人来观看。也与第二自然段的人们的表现相照应。 四、回归整体,感悟写法 看板书归纳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增长了见识,领略了这一天下奇观,更学习了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增长了语文知识。 作业的布置:课下,请同学们也用这种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把雷雨的气势和壮观写出来。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达成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意义,弄清公式的形式和特征; 3.会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预习反馈】 ★做一做: 整式乘法中我们学习了乘法公式:两数和乘以这两数差:即:(1)(a+b)(a-b)=a-2b2 左边是整式的乘积,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方差公式),左边是__________,右边是___________请你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到右是不是因式分解? 像这样将乘法公式反过来用,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这种因式分解方法称为_______.★.依葫芦画瓢:(体验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过程) (1)x-4=x-2=(x+2)(x-2) (2)x-16 =()-()=()() (3)9-y=()-()=()() (4)1-a =()-()=()() 总结平方差公式的特点: 1.左边特征是:.2.右边特征是:.【讲解释疑】 例1.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422222(1)36-25x(2)16a-9b(3-0.01n9 222222222222 例2.观察公式a-b =(a+b)(a-b),你能抓住它的特征吗?公式中的字母a、b不仅可以表示数,而且都可以表示代数式.尝试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p)-(x+q)(2)16(m-n)-9(m+n)(3)9x-(x-22222222y)2 例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4a2-16(2)a5-a3 【反馈训练】 1.课本P73练一练 2.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x2-y2=(x+y)(x-y) (2)9-25a2=(9+25a)(9-25a) (3)-4a2+9b2=(-2a+3b)(-2a-3b) 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4a2-(b+c)2 (3)(4x-3y)2-16y2 3)x4-y4(4)32a3-50ab2(2)(3m+2n)2-(m-n)2(4)-4(x+2y)2+9(2x-y)2(【思维拓展】 运用简便方法计算 (1)2007249(2)1.22291.3324 112522(3)已知x=y=(x+y)-(x-y)的值.7522 【观潮1课时学案】推荐阅读: 观潮二课时教案09-19 海燕第1课时学案12-01 5单元复习导学案1课时06-27 导学案第三课时10-09 说课——观潮07-03 《观潮》鉴赏08-18 《观潮》教学片断09-14 报任安书导学案4课时11-29 观潮优秀作文07-11 观潮说课稿07-213.观潮1课时学案 篇三
4.观潮1课时学案 篇四
5.观潮1课时学案 篇五
6.观潮1课时学案 篇六
7.《观潮》说课稿(第一课时) 篇七
8.观潮1课时学案 篇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