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目标与教学

2024-08-13

阅读目标与教学(精选14篇)

1.阅读目标与教学 篇一

文|王爱华

图画书阅读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已被许多人认识。在小学,图画书阅读教学近些年蓬勃兴起。厘清小学图画书阅读教学的基点与目标,有助于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儿童的阅读生活质量。

一、早期阅读:小学图画书阅读教学的基点

上世纪90年代图画书传到中国大陆,其生动的图像,鲜明的色彩,简约的文字,纯美的感情(这期间只引进了情感、母爱类的大众口味作品,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等)深受人们的亲睐,有识之士大力倡导早期阅读。2002年,南京师范大学周兢教授在一篇关于美国幼儿早期阅读教学目标的文章中介绍了图画书在美国幼儿早期阅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美国最新的教育目标不再只着重于识字的多少与书写的能力,而是更多偏重于口头语言的丰富流畅。他们提高了图画书阅读与自创的教育地位,让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语言的魅力、了解语言的构成,提升口语的能力。同年,北京师范大学的康长运先生在《图画故事书与学前儿童的发展》中谈到,图画故事书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阅读语言能力,还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情绪培养、逻辑思维、观察力、想象力有深远影响。

2004年在南京召开“多重视野中的儿童早期阅读与教育”学术研讨会,儿童图画书全面走进大陆学前教育的视野,理论与实践从此逐步深入。2006年,我国学者陈世明先生对上海、北京、厦门等地的学前儿童阅读现状进行了一次普遍调查。就大班儿童来讲,已会用更丰富的词汇语句表达故事内容,并对“汉字”产生兴趣。此年龄阶段的儿童不仅能理解故事情节间的逻辑关系,更能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阅读的集中时间更长,并且愿意与同伴分享故事内容。随后,他根据阅读现状报告,制定了一套早期儿童阅读教育的教学目标。这套教学目标以现今的时代特色为依据,提出了儿童对不同种类图像材料(如动画片、广告、画册、报纸杂志等)的阅读与理解。在这套教学目标中,儿童图画书占据了整套教学目标90%以上的成分。如大班目标为:

1.主动阅读图画书,并独立地认真看完整本图画书,不受外界干扰。

2.能够独立观察画面细节,理解画面内容,能够独立理解图画书故事情节中的因果逻辑顺序。

3.能够独立理解整本图画书的主题思想,愿意用恰当的、流畅的语句完整讲述图画书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

4.学习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图画书的故事内容及人物内心进行合理想象。5.愿意倾听同伴朗读图画书,并且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6.愿意用朗读、表演等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图画书的故事情节,学习和体验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转换;能够根据目录找到自己想要的故事内容,能够根据画面内容,大胆进行想象创编。

7.愿意自己尝试创编图文并茂的图画书,愿意与他人合作创编图文并茂的图画书,愿意阅读篇幅较长的图画书,并且初步感知分段理解故事内容的方法,能够通过图画书的阅读对中国文字产生兴趣,并开始初步的“汉字”学习。

纵观整个教学目标,针对学前儿童的图画书教学内容整体分为“听”“读”“理解”“表达”“想象创编”五个部分,图画书教学过程主要侧重于通过儿童独立自主的行动完成各项任务。从理论上讲,上述的早期阅读目标与水平可以成为小学图画书阅读教学的基点。

小学图画书阅读教学的现实与学者的理论假设往往有距离。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区域儿童图画书阅读的严重失衡、图画书来源的极度匮乏,阅读题材的极端狭隘(大多局限于情感与母爱主题),中国大陆孩子图画书阅读体验的空白与多元智能开发的滞后以及教师图画书教学经验的不足等等,这给小学图画书阅读教学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与随意性。比如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小学图画书阅读教学完全可以学者的理论假设为基点,而多数地区与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阅读图画书则是十分新鲜的活动,大多数教师仍然找不到图画书阅读教学的基点。

二、阅读能力:小学图画书阅读教学的目标

教师找不到图画书阅读教学的基点,是否意味着要回到早期阅读的起始目标呢?当然不必。但明确小学图画书阅读教学的目标十分重要。尽管图画书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如迎合了儿童的审美需要、促进儿童情感、态度、社会性的发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但阅读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小学图画书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2005年,英国Book Star阅读研究中心在一则研究中指出:0—3岁的婴幼儿的言语发展的机会有大约50%是在儿童图画书中获得的。跟踪调查又显示,拥有丰富阅读经验的儿童在语言表达、词汇量、理解能力、倾听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都要优于那些较少有阅读经验的儿童。由此可见,阅读能力与儿童学习能力存在着高度相关。虽说小学生已过了儿童言语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阅读图画书的过程是儿童进行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互相转换的过程,这种经验的积累也将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一本优秀的儿童图画书,其文字是有声音有重量有外形的。”儿童图画书中的文字特别容易被孩子牢记,每一个陌生词汇都很容易引起儿童的警觉,而儿童既可以通过画面的阐述对这个文字进行理解,也可以随时提问正在朗读给他听的成人。当这种阅读经验累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儿童的词汇积累也将获得大幅度提升。

图画书中的细节、空白点、特有的时空概念以及重复的情节,为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是发展儿童言语能力的重要资源。江苏南通市举行的小学语文教师下水文竞赛,组织者曾选用图画书作为比赛的素材,要求教师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画,写一篇作文,以此考查教师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的水平。

阅读能力集中体现在学会阅读,即通过阅读实践活动能够自主运用阅读的策略与方法,理解图画书的构图、色彩、文字所表现的主旨及艺术风格。笔者曾经执教过《麦先生的旅行》。该作品叙述了麦先生自从儿子死去以后的忧伤之旅与遇见战争中幸存的小男孩后的重燃希望,是一部哲学意味浓厚的象征主义作品。以培养阅读能力为核心,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四个子目标:

1.阅读文字和图画,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说说故事大意。

2.通过细读文本、观察图画、角色体验和音乐渲染,体会麦先生的心灵之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3.掌握一些读图画书的基本方法,注意图文对照、瞻前顾后,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验,阅读文字能抓住关键词语,阅读图画能关注图画中的人物活动、场景设计、道具摆放等。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创编故事,丰富和拓展故事内容。

这四个子目标均指向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所执教的班级都没有阅读图画书的经验,但是不妨碍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对于图画书的阅读是陌生的,但是对于阅读已经有了基本的体验。完全的文字阅读变成了图文结合的阅读,既要理解文字表达的意思,也要体会画面表现的意境。教师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领悟作品主旨的通道。正如周兢教授所坚持的那样,儿童阅读的重点,不是儿童究竟学会了多少词字,能够写多少个词字,而是帮助儿童在最初的人生阶段学会“学习阅读”,掌握自主阅读的基本技能,只有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孩子才会知道阅读对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最终成为好的阅读者。

三、多元整合:小学图画书阅读教学的策略 1.阅读题材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图画书的阅读题材是多元的,不仅歌颂美好的情感,更有对现实生活的眷顾。既有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幻想故事、成长故事、幽默故事,也有涉及战争、单亲家庭以及死亡等过去被认为不适合给孩子接触的主题。作为教师,既要给孩子未来的想象,更要给孩子现实的认识。台湾曾经出版了一套“大视界”图画书,专门为孩子讲述各国社会、经济与文化,每一本书都是以一个国家为主轴,通过一些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相关的有趣故事,帮助孩子了解这个世界不同的文化背景,感受个中差异,启迪智慧,开阔视野。2.阅读方式越来越自由。

阅读的本质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图画书的阅读同样体现这一规律,让出时间与空间让孩子亲近图画书,自己阅读或聆听教师的讲述,边读边感受,边读边思考,从而领悟图画书的内涵。阅读形式的自由主要体现在自主阅读、自我发现、自在交流、自由对话。以图画书《麦先生的旅行》教学为例。

(一)提示学生阅读的总要求,相机揭示作品的表达手法。

师:这节课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一起来深入地读这本图画书。在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提出问题,发现自己的收获,并且启发其他的同学思考,随时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

师:(深情描述)“自从儿子死了以后,麦先生就放下了一切,带着儿子的泰迪熊和一把椅子去旅行了。”有问题吗?

生:他为什么要带一把椅子去旅行呢?

生:他为什么要去旅行呢?

生:他要去哪里旅行?

生:麦先生为什么放下一切去旅行呢?

师:四个问题了。还有吗?

生:麦先生为什么带着泰迪熊去旅行呢?

师:读到这儿,这五个问题能解决吗?再读一遍,看能否解决问题。

(生齐读)

生:因为它是儿子最喜欢的玩具。

生:他把泰迪熊当成了自己的儿子。

师:泰迪熊在这里不仅仅是儿子身前喜欢的玩具,它还象征着儿子。小朋友注意,我会在这节课常常提到一个词——象征。(板书:象征)

(二)组织对话,生本、生生、师生、师本对话,在对话中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领悟图画书的象征意味。

师:主人公为什么旅行时带上一把椅子?

生:抱着泰迪熊,如同抱着儿子,坐在椅子上,欣赏美丽的风景。

师:累了哪儿都可以坐啊,石凳上也能休息啊。

生:可能这把椅子是他儿子以前坐过的。

师:也许以前儿子坐在这把椅子上玩儿,也许坐在上面画画儿,在上面用餐什么的。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遍,你一定会有发现。

(生再读)

师:放下了一切,带着儿子的泰迪熊和一把椅子去旅行了。这一切和一把椅子„„

生:麦先生放下了一切,放下了繁忙的工作,带着泰迪熊和椅子去旅游,每当他坐在椅子上,也许会对他的儿子有些牵挂,想起他们从前美好的生活。

师:把椅子和孩子以前的生活联系起来了。椅子是麦先生从家里带来的,其他的家里的东西都没带,就带上了椅子。你觉得椅子会象征着什么呢?

生:这把椅子象征着麦先生离开的那个家庭。

师:一把椅子象征了一个家。这个小朋友已经知道象征了。

„„

(三)深化交流,在相互启发、补充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教师抓住核心问题,启发儿童注意色彩变化、抓住图文细节体会人物的心情,领悟文本主旨。

师:麦先生遇到小男孩,他们重新开始了旅行。(出示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生:麦先生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生:从第二幅图中可以看到,麦先生和小男孩都从思念的深情中走出来了,变得快乐了。这说明,人与人之间,只要有爱,什么样的伤痕都能被抚平,并且能陪伴你永远一生。

师:你是个小小哲学家!

生:图画的色彩由开始的灰蒙蒙的蓝色,变成灿烂的橘黄色,表明人物的心情由开始的悲伤到现在的快乐。

生:一个人变成两个人,不再孤独。

生:麦先生开始是朝后坐的,象征他一直在回忆;到后来则是向前看的,这就象征着他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师:他的心中充满了希望。

《麦先生的旅行》是一部有着明显象征意味的图画书,理解书中事物的象征意味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有难度,但是,通过教师讲述、学生反复朗读、对话交流等多种形式,学生自然被带人一个个永远没有终结的“最近发展区”,进而领悟了“泰迪熊”和“一把椅子”的象征意义。这是学生自主观察图画、与文本对话的结果。学生在不断的探求中,在审美愉悦及和谐师生关系中,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突破了教学难点。教师把探求的时空留给儿童,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的地方,更是儿童成长的乐园。3.阅读价值越来越多元。

儿童图画书拥有多元的价值内容。从儿童图画书本身的内容资源出发,以阅读教学为主线,带动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一般来讲,活动目标要与学习主题相结合。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不同内容的儿童图画书,根据不同内容的儿童图画书生成不同的教学主题。儿童图画书的多元内容提供了多元的教学可能,既迎合了整合的教学理念又让图画书教学拥有更多的教育价值。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就可以涵盖语言、数学、肢体扮演等众多学习机会。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曾说:有涵养的人,是曾经聆听丰富语言而且永志不忘的人。在心灵互通的情形下所交流的语言,才是真正的人类语言。而图画书就是在为孩子制造机会,使他们在成长之路上常常体验这种语言。笔者一直以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图画书所呈现的一幅幅图画,或者是生活的一幕幕场景的再现,或者展现了美好未来的生活画卷。图画书的阅读教学,就是陪伴学生阅读有声有色的生活,在聆听、交流源自人们内心的语言。

2.阅读目标与教学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段阅读,目标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语文课本为凭借,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 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中表现出的是个性化行为, 教师的分析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活动中, 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 加深阅读的理解和体验, 做到有所思有所悟, 使情感得到熏陶。要注重学生心理的独特感受,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和学生一道体验语文的魅力。

一、中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中段阅读教学处于小学低段和高段之间, 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的过渡性, 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 知识由浅入深, 内容由简单到复杂,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对学生个性化行为的培养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即在阅读活动中让学生自我探究和体验, 强化阅读能力,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整体水平。在中段阅读教学中, 低效行为依然存在, 一些教师无法把握教学目标的准确性, 有的甚至模棱两可, 致使学生在知识积累、情感体验、能力提高等方面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其关键原因就在于语文老师对于中段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不明确, 导致在运用教学策略方面针对性不强, 甚至出现偏差,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所以, 探究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与策略, 旨在聚焦课堂, 指导中段语文教师明晰中段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及重点, 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推动区域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基于语文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应抓住三个要素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是一个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的, 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 提高感受、理解、赏析、应用能力为重点, 相互联系, 不断提升的目标体系。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 一是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二是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三是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语文教师将基于新课标要求, 进一步明晰小学中段 (3—4年级) 阅读教学的目标。结合教学实践,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重点要抓住三个要素:第一, 学生的感受能力。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习略读, 粗知文章大意。第二, 理解感悟能力。能结合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关键词句在文中表达的作用。把握课文大意以及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在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 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 知识积累能力。积累所学课文中优美词句和课外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以上, 养成读书的习惯, 乐于与人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探索行之有效的中段阅读教学策略,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就是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式方法。中段阅读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情境教学, 激发兴趣。优质的课堂教学来源于对课堂的高度掌控和操作。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之间互动过程。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 力争创设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境, 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了, 自主合作探究就越容易开展。创设情境的基本思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情趣, 以建构具有教育性、感染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活动为主要形式, 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心理。

2.合作交流, 体会感悟。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在这一阶段更多地学会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给学生提供更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比如教学时让学生以组或班的学习形式进行讨论, 抓住中心词或中心句, 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课堂教学中,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 然后让他们体会和感悟, 并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他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语言的优美。

3.质疑问难, 突破难点。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 一定存在疑难问题, 如果解决不了, 就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 质疑讨论, 围绕确定的探究焦点, 引导学生再次深入读书, 寻求问题解决。课堂中, 问题出现的地方, 往往是课文的难点所在。教师不能草草收兵或避而不谈, 要有针对性的突破难点, 可以采取随机提问、深入交流、点拨导学、多读感悟等多种方式, 全方位地显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继而让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在结合全文的基础上, 重新审视导致疑难的原因, 使难点得到有效解决。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依照这样的思维过程, 课堂教学疑难将很容易被清除。

4.拓展延伸, 巩固提高。《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小学中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 并具备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优美语言的能力。作为老师, 我们就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只注重教材, 忽略拓展延伸环节, 阻碍和影响孩子们的丰富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发展, 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借助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创造条件, 正确诱导, 让课堂焕发生机, 让幼小的心灵, 迸射出思维的火花, 从而点燃生命的激情。

参考文献

3.阅读目标与教学 篇三

一、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直接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1、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这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低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到了高年级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要求,学生强打精神,磨来磨去,教学效益低,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突现不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过多让教师在45分钟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么目标确立过低,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下,一节课学生没有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

3、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本体性。由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是热闹的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本体,将语文课上得像生物课、科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建筑课、数学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用洪镇涛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我们语文老师个个都是学雷锋的模范”。

二、确定教学目标的注意事项

那么,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呢?笔者觉得应当注意下面几点:

1、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切实可行,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该根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结合学生阶段特点和认知能力,照顾学生的认知差异,不能确立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实际的目标。例如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新课标作了明确要求,重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浅显文言文的过程,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册文字浅显的传统精品篇目,如《论语十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可以让学生整篇背下来,至于《山寺》《童趣》,难度较大,可以鼓励程度好的学生背,大部分学生读熟即可。另外,文言语法方面,例如词法、句法等文言知识,新课程照顾到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初中阶段不要求过多涉及,学生知其然即可,只要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即可,教师不能像对高中学生那样对词法、句法作过高要求。当然,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一定要落实到位。

2、确立教学目标应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一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可以面面俱到,过于宽泛,要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例如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一课,教学要求一课时,虽然文章很短,只有81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所谓一字千金。从思想内容上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孤岸的节操、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从表现手法上看,文章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陋室来表明自己志向;从语言上来看,第一,含蓄精炼,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第二,骈散结合,一韵到底,平易流畅,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第三,运用多种修辞格,除了骈文的排比对偶之外,还运用了比兴、借代、反问、互文、引用等多种修辞格;从构思方面看,新颖别致,反向立意,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比兴开头,引出陋室,类比作结,突出陋室;从文言知识上看,名词动用、一词多义、倒装句式、实词虚词,不可谓不典型。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要想让学生掌握众多的内容,根本不可能。要想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教学时间,只能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所以,必须结合学段特点和文本特点,筛选出教学内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其中一两点作为教学重点。

3、要突出语文本体性。在确定目标时要结合文本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品味欣赏语言和评价语言的能力,重视学习语言,重视语言训练,突出语文本体。文本中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点到为止,不纠缠不清,可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向相关学科老师请教或查资料解决。例如教学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天上的街市》一课,根据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可确定其教学目标:学习、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样就体现出了语文本体性。如果过分于对天河、牛郎星、织女星等知识作以介绍,就上成了天文学课。教学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于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课,教学目标可以确立在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感情上,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体会台湾同胞浓厚的思乡情怀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多关注两岸关系、党对台湾的方针政策、台湾的重要地位、台湾的现状,就上成了思想政治课。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奇妙的克隆》一课,教学重点结合教材内容可确定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对文中涉及的克隆知识,只要求学生大略了解即可,如果过多讲解分析,就容易上成生物课,学生虽然对“克隆”了解透彻了,但势必会冲淡语文的本体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我们深入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筛选教学内容,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出语文本体性,我们的课堂就有了导向性,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语文课的味道,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有了基础保障。

4.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目标 篇四

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学生语文阅读的目标: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中学生的阅读中,要达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章的题材分很多,不同文章的阅读目标也就会相应不同,就三维目标而言,也可以细化。

1. 知识与技能

对于阅读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在这一层面要求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小说《祝福》要求了解小说写作的背景,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以及语言特点。

现代诗歌<<沁园春长沙>>要求准确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与意义,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戏剧《雷雨》要求了解戏剧基本常识,初步学会鉴赏现代话剧。

新闻报道《飞向太空的航程》要求掌握新闻的特点。

科普文章《动物游戏之谜》要求掌握重点字音、字形、词义,了解动物游戏的有关知识,并能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更多自然之谜。

演讲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要求整体把握全文,能说出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外国文学《老人与海》要求了解海明威及其作品

古代诗歌《李商隐诗两首》要求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先秦文学《寡人之于国也》要求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古文《荆轲刺秦王》要求准确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能准确翻译有关文句和片段,疏通文章脉络,了解学习重点。

2.过程与方法

是指应十分的重视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发现、总结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

散文《记念刘和珍君》要求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小说《祝福》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倒叙手法的作用。

现代诗歌<<沁园春长沙>>要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戏剧《雷雨》要求学生自排自演,在表演中激发兴趣,体会戏剧艺术的魅力,并能通过冲突中人物的言行分析形象。

新闻报道《飞向太空的航程》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科普文章《动物游戏之谜》引导理清文章结构,培养筛选信息,概括叙述的能力;

学习文中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鉴赏文章语言。

演讲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通过字句的分析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外国文学《老人与海》引导学生在人物言行中分析主人公的矛盾性格,提升学生对人性的认知;学习文中的语言特色。

古代诗歌《李商隐诗两首》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训练诵诗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特点。

先秦文学《寡人之于国也》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古文《荆轲刺秦王》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描写,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情激情,以心换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汉语汉字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有机的渗透人文教育和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散文《记念刘和珍君》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小说《祝福》让学生明白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现代诗歌<<沁园春长沙>>把握词的感情脉络,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戏剧《雷雨》体会戏剧冲突中所表现的人性的假丑恶和真善美,认识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人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黑暗以及它灭亡的必然趋势。

新闻报道《飞向太空的航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科普文章《动物游戏之谜》要培养热爱动物的感情,培养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领悟丰富的人文内涵

演讲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外国文学《老人与海》了解老渔夫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学习他坚强的意志和永远摧不垮的精神。

古代诗歌《李商隐诗两首》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先秦文学《寡人之于国也》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古文《荆轲刺秦王》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5.小说阅读教学的等级目标(范文) 篇五

学习结果描述

基础层级

1级

知道小说的主要特征,能够将小说与叙事散文区分开来; 能够流畅地诵读小说; 能够复述小说的基本情节; 能够判断小说的主要人物;

能说出或写出自己阅读小说的感受。

2级

能够根据小说的题材、篇幅和创作方法说出小说的类型;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小说情节,并归纳出小说情节的发展线索; 能够综合小说人物的各种行为表现,归纳概括出人物的形象特征。能够根据小说情境对局部略写的地方作出合理的想象,并描写出片段; 能对小说人物产生自己的爱憎情感,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小说人物的对白。初步理解小说的主题,能感受小说的社会意义,并获得人生的启迪。

达标层级

3级

能够归纳出小说场景描写的特点;

能够通过课文注释,或借助有关资料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能够发现小说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因,并能对小说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合理推断; 能够感受到小说人物的形象特点,能够理解人物言语的言外之意; 能够把握小说人物的特点表演人物对白; 能正确概括小说的主题意义;

能够借鉴小说情节结构的处理方法运用于记叙文的谋篇构思中。

4级

能够辨析小说的叙事角度类型;

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小说塑造的人物“真实性”做出判断;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人物具体行为表现的心理动机; 分析小说场景描写的表现方法,阐释其表现主题的效果; 能够较深刻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并作出概括;

能够对每篇小说特有的表现形式做出判断,并能阐释他们表现主题的效果。

5级

了解古今中外重要小说家及其风格;

能够把握小说的情感基调和小说角色特点恰当地、有节奏地诵读小说; 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小说虚构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能够解释小说情节设计与表现主题和形成艺术感染力的关系;

能够阐释小说特有的叙事角度在表达主题和形成艺术感染力方面的效果; 能够依据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对小说的主题做出合理的评价,并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论证。能够借鉴小说场景描写的方法,进行场景片段描写。

6级

了解古今中外的主要小说创作流派及其创作特征;

能够对每篇小说特有的表现形式做出判断,并对他们表现主题的效果做出评析; 评价人物的社会价值并能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论证; 能够对小说语言形式的表现效果或意境魅力做出评析;

通过对小说表现的主题意义做出评判,对现实社会有更真实、更深刻的认识; 多角度分析小说表现思想主题的艺术方法。

依据自己对本篇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小说主题和语言特色的分析理解,对小说作者的创作风格作出合理阐释;

尝试从不同的叙事角度叙述故事。

发展层级

7级

分析、评价小说重要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及其时代局限性; 从一定角度赏析作品艺术风格的具体表现;

能结合作家的创作经历和时代背景,探讨其小说艺术风格的成因及其影响; 依据本篇小说对一中创作流派的创作特征做出相应的阐释; 尝试写作小说鉴赏的小论文;

尝试学习小说人物刻画的方法写作,运用多种方法形象地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

8级

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拓展阅读,能够对其创作的艺术特点有更全面的了解,能够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做出分析;

能够对同一作家的小说或同一类型不同作家的小说展开比较分析,并给出自己评判其优劣的理由;

6.经典绘本阅读1 教学目标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阅读——引导孩子欣赏经典绘本故事,丰富孩子的心灵世界,拓展孩子的阅读视野。

2、演讲与口才——鼓励学生把所看,所学,所想大胆地,绘声绘色地在众人面前说出来。

3、识字——阅读中识字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形式,孩子有形象图画的衬托,对汉字的印象会更加的深刻,从而轻松学习汉字。

二、2014年秋季教学安排:

暑期课时:66课时/33课次; 课程时间:1.5小时;

精阅读图书的数量:33本(根据实际情况可增加随机阅读数)诗歌:6首; 童话剧:1首;

三、2014年学期亲子活动: 1:圣诞小晚会; 2:学期结束课程展示。

7.阅读目标与教学 篇七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使用的是初中英语译林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将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了解Kitty的香港迪斯尼乐园之行的相关细节,初步使用新词汇,并可以根据提示完成课文复述。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本课知识目标是学习新词汇,了解Kitty在香港迪斯尼乐园的活动。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尤其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并培养持久学习兴趣和信心,使学生乐于分享,善于合作。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几次不同要求的阅读课文,了解Kitty一家在园内一天的主要活动,以及她们的感受,并对课文内容按时间先后进行梳理,便于记忆、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根据要求询问信息、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并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1.热身环节激发兴趣。T:What’s your hobby? Can you guess what my hobby is? Yes,I like travelling.I’ll show you some pictures of a city.Can you guess what it is? 教师呈现香港购物和港口的PPT,学生看图说话,热身的同时,打开学生思维,激发学习愿望。

2.导入环节作好铺垫。通过小对话和图片展示,消除学生畏难和紧张的情绪,并迅速激活同学们的英语思维,为接下来的课文教学作好铺垫。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图片呈现,帮助学生盘活旧词汇,学习新词汇。同时,树立信心,培养学生语言成篇输出的能力。当堂检测使学生在适度的紧张中,巩固学习效果。

3.阅读环节捕捉信息。第一步,快速浏览,回答问题:Q1.Who visited Hong Kong Disneyland? How long did they stay there? Q2.Did they enjoy themselves in Hong Kong Disneyland? How do you know?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第一次接触文本,通过略读,查找相关信息。第二步,细节查找。教师呈现更多的细节问题如:How did they get to Disneyland? What did they meet on the way to a restaurant? 等,帮助学生熟悉课文的同时,培养正确理解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捕捉信息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Can you ask more questions? 学生以pair-work的形式,互相问答。

精读课文,要求学生根据时间顺序,找出更多细节。而最后的学生互相提问环节是本课的亮点。在这个环节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又养成了他们勤思考、多动脑、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4 . 笔头练习巩固成果。在前两步泛读和精读的基础之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完成书本page 25上的笔头练习,同进适时板书关键词。

练习的主要功能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以笔头练习的形式巩固口头训练效果。同时教师用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写一写的多种形式的训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板书为本课重点短语,既校对答案,又为下一环节的课文复述降低了难度。

5.复述课文减负增效。在问、读、写的基础上,再帮学生理清课文框架。根据板书框架,先复习词组,再用词组完成课文内容复述。通过多种途径的输出,巩固当堂学习效果,降低了学生课后的课业负担,真正做到了减负增效。

四、教学反思

1.培养了开放性思维。在导入课文时,教师以半开放的方式,多处引导学生输出旧词汇,并能以旧带新。在课文细读时,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提问,这既促使学生接触文本,又培养了学生开放性思维,提高了他们询问信息、输出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师的鼓励和启发下,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悟语言功能的同时,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同时,学生在尝试中升华了学习情感,变得更自信和勇于探索。

2.课堂教学效率高。这是一堂实在而高效的课。在本节课中,教师用多种训练形式和手段,结合一个个小而明确的任务,一环接一环地促使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发展了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注意到学习者有学习疲劳的可能,因此以individual-work,pair-work,group-work等多种形式的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既增加了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培养了合作精神。

3.学生快乐积极。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图片的插入和使用恰到好处。在多处细节处理上,教师的设计和提问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本课以Kitty一家的迪斯尼乐园之行为主线,教师创设轻松、活泼的语言情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体验、交流、互动、合作,快乐而积极。

摘要:随着世界政治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对公民外语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升。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使今后的公民能在多元文化的地球村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我们初中使用的牛津英语教材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材料取于生活,用于生活,给人一种自然、地道和具有现代气息的语言魅力。课堂教学是落实知识、培养能力、提升兴趣的主要场所,教学活动是落实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

8.阅读教学目标的整合 篇八

当下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有不少误区,请先看实例。

[例一]

《穷人》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12个生字,掌握“舒适、抱怨”15个词语。

2. 学习默读批注,提高默读的能力。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渔夫的勤劳、纯朴。

4. 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默读批注的方法。

2. 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德。

2. 体会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

[例二]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设计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揣摩优美语句,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3. 感受爸爸的心愿,体会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4. 学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以上两例,反映了当下小学语文教师确定阅读教学目标的常用模式。第一种模式,我们称之为“三维式”。这样拟定教学目标,意在体现新课程三个维度的特点,用意是好的。然而明眼人一看就会发现其弊端:一是目标太多,一堂课八个教学目标,平均每个教学目标用时只有5分钟,教学岂不会蜻蜓点水?二是教学目标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都为交叉、包含关系。按这样的目标教学,岂不是重复啰嗦,学生还有兴趣学下去吗?三个维度是建构课程目标的整体框架,而面对一篇课文,却要善于把三个维度整合为一体,选准一个重点目标切入,从而带动多元目标的同步达成。

第二种模式是当下不少语文教师用得较多的一种教学目标设计模式。这种“并列式”比起“三维式”要好,它的条目相对较少;条目之间意思明白,不交叉,不包含。然而,这种“并列式”也有明显的不足:一是几个目标之间是并列关系,四个目标成了四足鼎立,看不出重点,而一堂课如果没有重点,就可能是一盘散沙。二是把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人为地割裂开来,似乎体会思想感情(人文性目标)与朗读课文、揣摩句子、领悟表达方法(工具性目标)是不相干的两码事。目标的割裂,很可能是致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三是把领悟表达方法与揣摩句子分割开来,可能导致学生在认识上出现错觉:文章的表达方法似乎可以独立于句子之外,成为一种不可捉摸的东西。因此,这种“并列式”的设计模式,也是教学目标定位中的一种误区。

教学目标的设置,关系到一堂课的效率和成败,我们切切不可掉以轻心。

二、 阅读教学目标整合的思路

教学目标的拟定,贵在整合。要在深钻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整合。所谓整合,从哲学层面来说,就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来解决问题;从语文教学的层面来说,课文中的各种因素会构成一个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抓住一个要点就可以带动全篇。阅读教学目标整合,有以下思路:

1.围绕培养语文能力这个基点来整合

语文教学的基点是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并未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建构目标体系,而是主要从培养语文能力的角度出发拟定目标,其他目标,如知识、方法、情感等目标,则有机渗透其中,并未成为独立的目标条目。课标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并作出了整合的示范。这样的指导思想,同样适应于拟定课文的教学目标。

如前面提到的《穷人》一课,拟定了八个教学目标。略作分析即可发现:学习默读批注、领悟心理描写的方法,这两点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直接相关, 可以作为重点来整合其他目标。然后作进一步整合:第一课时以学习默读批注作为主要目标贯穿全课。在默读批注中,必然会学习字词,必然会涉及课文内容的感受与理解,必然会经历默读的过程,学习默读的方法,这样,一个主目标就可以带出若干次目标。第二课时以领悟心理描写的方法为主线贯穿全课,在领悟过程中,就会涉及到人物的情感和品德,同样,一个主目标会带出许多其他目标。这样整合之后,一个课时突出一个重点,又能兼顾其他,教师教起来顺手,学生学起来顺心。

2.注重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的整合

确定教学目标时,有些教师习惯于把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分开来拟定,从而形成了并列式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方”的目标结构。这其实是不妥当的。一篇课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非两朵花,而是一朵花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犹如花蕾与花瓣,或花的形状与颜色,二者共存于一个统一体。比如词句与情感就是一个统一体:情感靠词句来表达,而词句必然表达相应的情感。再如文章的写作方法与文章的主旨、情感的关系:写作方法必然为表达某种主旨服务、为表达某种情感服务,离开了这些,就写作方法讲写作方法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学会把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整合为一体,并形成贯穿全课的主目标。

如前面提到的《白杨》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教者分别从朗读、学句、悟情、写法四个方面拟定四个教学目标,而没有整合出一个统摄全过程的重点目标,教学难免散乱无章。其实,这四个目标完全可以整合为一个重点目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感受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愿。全课以“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为重点目标贯穿始终,这样一个重点目标必然会带出其他三个目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要从典型句子入手,“学句”的目标即能渗透其中;抓住了典型句子,就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朗读”的目标即可渗透其中;借物喻人,这“人”就是“爸爸”,必然要涉及“爸爸”的心愿和感情,这样,“悟情”的目标也就自然地渗透其中了。于是,抓住了一个重点目标,就可以带出其他目标的同步达成,而且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融为一体,学习表达方法与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这样教,既符合课文固有特点,又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高境界。

3. 重视语文能力目标之间的整合

如果一堂课在语文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两三个教学目标,教学时不可平均用力,要从中选定一个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则可渗透其中。究竟以何者作为主要目标,要视具体的课文而定。总之,设计一课时的主目标,犹如构思一篇文章的中心,无中心不成文,无重点不成课。

三、 整合之后教学主线设计举例

目标整合之后,要紧紧围绕重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主线,并将其他目标有机渗透其中。现举若干课例供老师们参考。

[例一]

《鲸》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整合

教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教师可能拟定以下目标:

1. 能默读课文,掌握有关生字词。

2. 了解关于鲸的体形、种类、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3. 抓住课文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以上三个目标,不宜并列式地按先后顺序去实施,而要从三个目标中选定一个重点目标,即选定“抓住课文要点”作为重点目标。为什么要选这个重点呢?第一,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标年段目标中对教说明文的要求是“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了解说明方法可以安排在第二课时,第一课时重在“抓住要点”。第二,课后第一个思考题为:“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编者设计这样一个思考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抓要点。第三,“抓要点”与鲸的有关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要点抓住了,鲸的有关知识自然就知道了。

教学时可分以下三步设计教学主线:

第一步,默读课文,用词语概括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要给学生5—8分钟时间默读,默读时画画写写,用心思考、概括。大体可从三个方面概括:体形、种类、生活习性。反馈时要比较谁的概括较准确,立足于提高全班学生抓要点的能力。

第二步,默读课文第一段,了解作者写鲸的体形是抓住哪些要点来写的。引导学生发现:从鲸的体重、体长、嘴大三个方面,说明鲸是一种十分巨大的动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要点。

第三步,默读课文其余各段,了解作者写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是抓住哪些要点来写的,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围绕是否准确抓住了要点予以点拨。

这样设计,“抓住要点”成为贯穿全课的教学重点,而其他目标如默读课文、了解鲸的有关知识也都渗透其中。这样教,是教语文,而不是教科学知识。

[例二]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的整合

教师可能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体会重点句子含义。

3. 体会父与子之间深情的爱。

4.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和动作的特点来写人。

以上四个目标,可以整合为一个重点目标:品人物描写,悟父子深情。这样的目标定位,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有机统一,语文能力的培养充分彰显。

围绕这一重点,可设计如下教学主线:

第一步,学一个典型句示范。

可考虑从下面这个句子切入:父亲在挖掘时,“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读后问:好心人劝父亲,父亲为什么“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这里的神态描写要表达什么感情?(领悟:父亲对这些好心人的劝告表示怀疑,表示不认同。他心里在想:我的儿子一定活着,怎么能说“没有希望了”!)再问:好心人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父亲为什么不回答“还不晚,还有希望”,却偏偏答非所问地说:“谁愿意帮助我?”这句话表达了父亲什么样的心情?(领悟:父亲认为“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个问题根本不值得回答,他相信儿子一定活着,何况父子之间还有约定呢!父亲的一句话,表达了坚定的信念和对儿子深挚的爱。)领悟之后再朗读,并归纳:作者很善于通过神态、语言描写来表达父子之间深情的爱。这样教,言意融合,言意兼得,又为下一步的学习作了铺垫。

第二步,放手让学生找其他人物描写的句子领悟作者怎样写人。一边圈画句子,一边朗读句子,一边领悟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师要舍得放手,要让学生主动发现,不要局限于教师备课时设想的几个重点句子。反馈时,要围绕主目标去启发、点拨、评价,不要太多的“节外生枝”。

第三步,课堂小练笔。可设计一段写人比较抽象的话让学生修改,增加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9.阅读目标与教学 篇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那么,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实现“语用”这个核心目标呢?下面我结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的备课及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一、在整体把握中感悟篇章的“语用”规律

“整体—部分—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但是,反思以往的阅读教学,文章整体的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不管哪个年级、哪种课文的教学,都只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教学,在把握的程度上要受到年段教学目标的指引,在把握的方法上要受到课文特征的限制。那么,高年级阅读教学整体把握的目标和要求有哪些呢?我认为,高年级课文整体把握的主要任务有三:一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三是感悟文章的结构特征,包括: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特征。

1.整体感知阶段:把握主要内容,感悟表层结构特征

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高年级把握课文整体,是中年级“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深化,其含义是把中年级学习到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综合运用到高年级课文的阅读中,以训练和提高“把握”能力。比如,《月光曲》主要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传说,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在中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多次在练习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了相应的方法,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要如何把主要内容简洁而又全面地概括出来。因为这篇课文比较长,有些学生要做到完全独立地“简洁而又全面”地概括,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对概括得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做适当的引导。比如,提示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的人是谁?贝多芬所弹的哪一支曲子是即兴创作的?这样学生就可以抓住主要部分,做到简洁而全面,提高了概括的能力。

文章表层的结构指文章显性内容的安排顺序,如,叙事性文章中事件的叙述顺序,论说性文章中观点或材料的安排顺序,等等。对课文表面内容的梳理,便是课文的表层结构。《月光曲》是叙事性的文章,而所有的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的,只不过是有的文章明写了,有的文章隐藏起来了而已。《月光曲》除了开头的总叙外,其他段落是按照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写的,事件的发展与地点的转移紧紧相连,是这篇课文表层的结构特征,其实也是叙事性文章重要的结构规律之一。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表示地点的词语,再让他们看看在这些地点贝多芬分别作了些什么,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这类文章的表层结构顺序。

2.整体深化阶段:归纳文章情感,感悟深层结构规律

整体深化阶段指精读理解教学后的“回归整体”的教学。文章的深层结构指蕴含在文章表层内容结构中作者的情感发展或思维逻辑,如,叙事性文章中事件叙述过程中作者或人物感情的变化及其规律,论说性文章中材料或观点安排的思维逻辑及其规律,等等。在被崔峦先生称为“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中,这个部分的教学几乎被忽视或虚化:教师一般只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就沿着这种思想内容进行人文情感的深化或延伸,而感悟文章深层结构规律的教学则几乎被遗弃。这种教学虽然表面热闹,实际上背离了“语用”的核心目标,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或提高极其有限。所以,感悟文章深层结构规律是最能体现“语用”核心目标的教学之一,在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求我们在课文整体把握的教学中,根据“这一篇课文”的结构特征,引导学生感悟出“这一类文章”的结构规律,以便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加以运用,形成篇章深层结构的把握和表达能

力。如,在《月光曲》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课文所描述的地点、事件和情感形成以下结构线索的板书:

走在路上 听到琴声 惊喜

走近茅屋 听到对话 感动

走进茅屋 弹奏一曲 激动

再奏一曲 陶醉

离开茅屋 记录下来 创作

在这个文章结构线索中,地点的变化是学生阅读之初获得的,事件的发展是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情感的线索则是在深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之后获得的,他们在横向上形成一种关联,在纵向上呈现渐次深化。以情感的深化发展来反观文章事件的安排,可以发现,作者每一个阶段性事件的描述,都是围绕贝多芬情感的变化进行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上板书的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感悟到“如何根据情感发展的表达需要,选择相应的事件,安排叙述的顺序”。而这,正是叙事性文章典型的结构规律之一。

二、在课文精读中凸显单元的“语用”专题

1.关注单元的“语用”专题

(1)调整“导语”的解读思路。现行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为主,“语文”为辅的双线并行的方式安排课文。高年级教材中的单元导读一般有两段话,第一段指出单元学习的课文或人文内容,第二段指出单元学习的“语用”或语文内容。在人文思想占上风的课改初期,人们对单元导语的解读,往往过分关注“人文”内容,而把“语文”的学习作为一种附带或点缀。这便导致了语文本体的沦丧和“语用”目标的消解。其实,阅读教学的真正内涵是“通过教材(课文)内容的教学,实现语文(语用)教学的目标”。为了凸显课文教学的“语用”核心,对导读的解读,应该从关注“人文”转移到重视“语文”上。用这个理念来引领单元导语的解读,就可以获得它们之间手段与目标关联的一个整体。比如,《月光曲》所在的第八单元的导读,第一段话告诉我们:本组课文是艺术专题,“将带你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第二段话指出“语用”教学要求:“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把它们组合成手段与目标关联的一句话便是:“学习课文,在感受艺术的魅力、欣赏艺术美的过程中或基础上,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换一句话说就是:“学习课文是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描写,表现音乐的魅力和人物的情感”。这样,教学的核心目标便指向了“语用”——学习“联想和想象”及其表达方式。

(2)细化单元的“语用”内容。目前教材单元导读中的“语用”目标,大部分是一个范围,还不具备“可教性”。这就需要我们沿着这个“语用”概念自身的体系或规律做适当的细化,再考虑在教材的“这个阶段”要教出其中的哪些内容。这种细化也应该是“语用”的——对形成学生的语用能力有实质性作用的“程序性、策略性”的知识或内容。当然,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这种细化不需要像语用学理论课程那样严谨与系统,只需要一个大致的形态或方向。比如,本单元中的“联想和想象”,沿着“语用”学习的需要,我们可以相应细化为:联想和想象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它们生发的背景和情境;这种思维的基本特征和思考的基本路径,如何练就这种思维和思考的习惯;它们在各类题材或体裁文章中的表现形态、规律及作用,在阅读中要如何把握和理解,在表达中要如何合理地运用等等。

(3)确定“语用”的教学程度。以上所细化的“语用”知识体系,当然不需要也不可能一次性全部系统地教给学生,每一次或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只能教出其中小小的一个节点。高年级语文教材中“语用”内容,往往不是第一次出现,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编写体系,弄清它与前面“语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确定出它在“此时此地”的教学程度。比如,本次教学的“联想和想象”在六年级的教材中是第二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本册的第一单元,着重学习“在观察大自然的景物中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独特的感受表达

出来”。而本单元则侧重于艺术作品欣赏方面的“联想和想象”,即通过“联想和想象”及其描述,表现艺术作品的魅力和自己的感受。由此可见,这两个单元的“语用”教学,名称术语是相同的,思维规律也有相通之处,但是,在具体文体和情境下表情达意的作用是有区别的,它们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联想和想象”的思维与表达的规律与方法。

2.生成实际的“语用”内容

语文中的“语用”教学不能讲授系统的概念与理论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境的学习中,感悟它们的特点与运用规律,这便是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所以,在具体的课文中能教出“语用”的什么内容,既取决于“语用”知识本身的体系规律,更取决于课文的“语用”特征,就是:根据课文具体的语用特征,学习相应的语用方法、规律或规则。如,《月光曲》的第8~9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境,文中的联想和想象,既充分展现了音乐的魅力,又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情感。所以,本文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两项内容:一是联想和想象产生的环境;二是它们在表现音乐魅力和人物感情方面的作用,而且以后者为主。

(1)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认识联想、想象产生的环境。学生读文思考后交流:①在贝多芬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屋子里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贝多芬弹奏这首曲子有什么影响?让学生理解此时的环境是朦胧、清幽或幽静的,这样的情境使贝多芬产生了联想和想象——月光下的大海,并用自己所擅长的音乐表现出来。②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贝多芬为普通民众而创作的情怀:美好的音乐应当献给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

(2)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感悟联想、想象的妙处。这是“语用”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文思考后,分步交流,深化认识:①体会联想、想象的内容。讨论:兄妹俩静静地听着,他们的神情有哪些变化?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联想、想象的语句,明确描写的意境与音乐的联系。海面:平静→波涛汹涌;月光:柔和→照亮海面;音乐:舒缓→高亢激昂。学生理解后,教师同步播放音乐和画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课文描述的意境,并理解音乐的内容。最后配乐朗读,品味描写的美妙。②感悟人物心灵的相通。文章为什么要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这时的贝多芬看见了吗?让学生感悟:盲姑娘和哥哥一样,用心灵从音乐中感受到了这种情境;三人同时看见了美丽的景色,说明音乐使他们的心灵相通,可见音乐的魅力。③感受联想、想象的作用。提问:假如删去文章中联想、想象的内容,可以吗?为什么?教师出示去掉联想、想象内容的片段,学生对比阅读,感悟出:体会不到音乐的美妙;感受不到兄妹俩对音乐的热爱;体现不出贝多芬惊人的音乐天赋;体会不到他们心灵的相通。教师小结:这就是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它不但能把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能够表现人物的心灵与情感。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联想和想象,文章就会更加充实、生动,表达的情境和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10.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区别于联系 篇十

学了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之后,我有很大收获,明白了什么是科学课程目标,什么是教学目标,掌握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科学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课程目标是对教学目标的指导而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完美与实施,具体表述如下: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区别:(1)两者的含义不同。

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一般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提出某一课期望达到的目标。(2)两者的指导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而教学目标只是指导某一课的教学过程。(3)两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是对科学课程在宏观上的指导,教学目标则较为具体,对教学细节上的要求。(4)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

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课程指导机构、师资培训基地、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5)两者的灵活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反复研讨、推敲的结果,具有导向作用。课程目标一旦确立,轻易不会改动;而教学目标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状况的把握来制订的,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门课程在某学期、某堂课甚至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上的教学目标是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更新的。

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两者的密切联系:

(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导向。

(2)教学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

11.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取向探究 篇十一

一.目标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

作为人特有的一种认识方式,体验是人用其背景性知识与感受对外部世界进行感知、理解、形成意义的过程。体验是本体的,此时,人与世界高度统一、有机融合,世界的某些特征会以感性认识的方式存在于人的意识中。在高中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就是要让学生具有“换位”意识,要善于设身处地地去感受、理解作品中的环境与人物。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素材与资源,让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自由地发展。教师要创造足以锻炼他们明辨是非的条件,让他们学会判断,并能自由地表达,这样,学生才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价值目标下,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时,就要该放手时就放手,要多多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坚决杜绝以往的万事由教师包办代替,或者表面上是启发式教学实际上仍然是用问题牵着学生走的灌输式教学。要多给学生创造独自体验的机会,多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参与性教学等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体验与感悟,自由地发表见解等渠道实现主体的自我构建与自我完善。

二.目标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是人所具有的个人倾向的本质的心理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与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人的发展成了备受关注的主题。作为高中语文教育,更要眼中有人,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为对学生人格、个性的培养上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张扬学生的个性就要认真地研究学生,充分地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并使之成为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例如,学生的背景性知识、学生积累的经验乃至他们的生活,等等;要尊重学生,成人学生有独特的文化,学生的童心与童趣,这些都是有一定价值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批判地阅读教科书,通过阅读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意义,如果学生有了一定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尊重并积极引导,使之发扬光大,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个性化形成、发展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教师首先要“交权”,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主动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真诚、友善而又平等地对待学生,就会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最后,要宽容地对待学生,承认、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的见解与观点。

三.目标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

应试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灌输,教师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方式把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权,更谈不上独立的思维空间,无法进行自我体验。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就要转变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发现与研究,让学生在发现、提问、分析、解惑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好的文章,都是古代先贤们道德智慧的体现,文以载道,确实如此。如果教师善加利用,就会令学生不仅提高文学素养,更会优化心理结构、明智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味自然与人生,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的艺术美,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与鉴赏,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性,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而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与积极的人生态度恰恰是高中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四.目标关注学生的宽容精神

现在的学生很缺少理解、宽容的精神。高中阅读教学要多多培养学生的宽容精神。在我们的课文中,既有为国捐躯的英雄,也有“推己及人”的仁人,既有“非礼勿动”的智者,也有“舍生取义”的贤者。我们要用这些典型的人物引导学生去理解、感悟。让他们懂得人非生而为己,而是要服务国家、奉献他人。这样,眼界开了,宽容精神自然就有了。

12.阅读目标与教学 篇十二

一、说什么:说出“这一篇”文章的个性

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教学为例。第二课时时,不少教师往往采用下列教学流程指导学生研读与赏析课文: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紫藤萝的语句,然后分析这些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揣摩蕴含于其中的作者情感。最后与学生一道归纳出这篇课文借景言情的艺术特点。如此,只注重了课文的“共性”,而忽视了“个性”,这篇课文也就因此失去了个性化的魅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止于表层。而我校一位资深语文教师的做法却因为匠心独具而非常成功地引导学生解读了《紫藤萝瀑布》“这一篇”课文的个性:

上课伊始,这位教师便运用多媒体设施展示下列思考题供学生思考与讨论:1. 自然界的花儿由衰到盛并不罕见,作者为何只对紫藤萝花儿情有独钟?2.面对状如紫色瀑布的紫藤萝花儿,作者产生了怎样的独特认知与情感? 3.请从修辞的角度举例说明作者用怎样个性化的语言抒发自己对紫藤萝花儿的独特情感? 4比较阅读冰心的《谈生命》,说说二者的异同。学生通过充分思考与讨论后,举手发言道:

学生1:当时,作者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危在旦夕,作者在异常悲痛之时徘徊于庭院。抬头看见庭院中一树盛开的状如瀑布的紫藤萝花儿,睹物释怀,由紫藤萝花儿的由衰到盛而转悲为喜,继而体味与感悟到人生的美好与生命的永恒。

学生2:作者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学生3:作者把紫藤萝花儿比作“瀑布”“、水花”“、帆”“、船舱”等,描绘出了紫藤萝花儿的繁茂景象;用“笑”“、挑逗”“、嚷嚷”“、航行”等赋予紫藤萝花儿人的性格。

学生4:《紫藤萝瀑布》与《谈生命》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都是富含哲理的抒情散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学生5:《紫藤萝瀑布》与《谈生命》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前者既是一幅精致的花鸟画,更是一首深沉的生命之歌;后者用生动与通俗的语言阐述生命的本质及规律特征,说理透彻。

二、怎么说:探讨作者行文的思路与技巧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且是学生写作的典范佳作。教学时,我们必须在指导学生了解课文“说什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课文是“怎么说”的。也即引导学生准确分析行文思路与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这样抑或那样布局谋篇的目的与作用,指导学生学会有条不紊、结构完整地去写作,以此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

以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读三遍标题,再读一遍课文。然后运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供学生思考:1. 这篇课文的标题与课文有什么联系?2.文章前半部分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围绕那个中心句写了哪几件事?3.找出文章的过渡段,说说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课文的前后两部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当学生对上述问题思考、讨论成熟后,我与学生一道归纳:1.课文的标题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幼年与童年时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个不同时空中的生活片段。2.课文紧扣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组织材料,文章的前半部分紧扣关键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组织材料。3.课文在转换时空时,运用过渡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 我送进书 塾里去了……”将上下两个部分有机衔接起来。然后,将话题引入学生平时的写作训练,以此引导学生明白:在写作写人记事的文章时,也要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样,既要巧拟标题,让阅卷者一见标题就怦然心动,把玩不已;又要巧妙地布局谋篇,上下行文之间必须运用过渡句或者过渡段等加以巧妙衔接;此外,还要紧扣文题或者文章的关键词句等选择材料、组织材料,以此凸显文章的中心。

三、怎么写: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叶圣陶先生说:“读与写的关系密切。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通。”(《向善读善写方面努力》)然而,很多教师均是教学完每个单元的五篇课文之后,才安排一次作文训练。永远无法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当然无法达成“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之目的,不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故此,教学曹雪芹的《香菱学诗》(《红楼梦》节选)时,我只把这篇课文作为一个引子,既要求学生在课前自查资料,了解作者创作《红楼梦》的背景、过程,以及《红楼梦》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了解《红楼梦》的故事梗概等,也在新课导入时,介绍《香菱学诗》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的命运等,还与学生一道探讨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描写方法等。然而,在我的教学目标中,以上均是写作的铺垫,因为我据此设计了4道写作训练题:

1.香菱为何对写诗投入那么高的热情?香菱写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上述二问,请分别列举三条以上的理由。

2.假如你就是《香菱学诗》中的香菱,请把课文中讲述的故事用6天的日记形式记录下来。

3.请以《我最喜欢的XXX》为题,在这篇课文中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如此,将课文作为一个完整听说读写训练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把阅读训练落实到写作训练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读写效果。

13.阅读目标和规划 篇十三

阅读目标和规划

沙塘中心小学:肖文雅

一年级阅读工作主要是看故事,讲故事。每周一节阅读课每天一节午读课,在这些课上我大都是叫小朋友看图说,看图规定从左至右,从上到下,要观察全面,仔细。这样做的目地是培养她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给她们自由的空间,让她们自信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看完故事,我会提一些问题,多问她们为什么要这么说,要这么想,这个故事说明一什么道理,然后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她们养成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鼓励为主,培养她们自信,无论她们说的好或坏都不能打击她们。再一个就是在听故事时要时刻提醒她们注意倾听,培养她们好习惯和纠正她们坏习惯。最后看完故事之后,就会请同学们上台复述故事,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复述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可以添加肢体语言,也可以边说边画,也可以几个上台表演。复述完之后,其他小朋友对他进行点评,说说优点和不足。这样做主要是考察她们的综合能力。最后把自己喜欢的故事画下,做成手抄报和卡片。还可以进行话剧表演,可以制作自己喜欢的角色的工具,或者改编故事,续写故事,表演故事。通过这样做,让阅读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美好的回忆。把她们自己的感情通过自己的东西(包括画)表达出来,分享自己阅读成果,感受自己阅读的快乐。

1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篇十四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用这个方法正确地约分。

教学难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用这个方法正确地约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 总课时

导学策略

(教学思路)

教 学 过 程 批 注

一、复习准备

1?口答: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2?写出28和42的公因数,并指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什么是互质数?在3和8、12和18这两组数中,哪组数是互质数?

4?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48化成分母是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吗?

师: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来探讨一个新的问题——约分。(板书课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师:彩色卡片占全部卡片的几分之几?

生:占全部卡片的3050。

师: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把全部卡片平均分成50份,彩色卡片占其中的30份。

师:现在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比较大,你能把这个分数化成分子、分母都比较小,但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和分母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为什么要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呢?

使学生理解:“缩小”是为了使分子、分母变小,“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是保证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请同学们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看能把3050化成哪些分子、分母都比较小,但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然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学生化出的分数可能有:30/50=30÷2/50÷2=15/25 30/50=30÷5/50÷5=6/10

30/50=30÷10/50÷10=3/5

师:这些结果都符合老师的要求吗?你还有哪些发现?

指导学生说出这些结果都符合老师的要求,因为这些分数是分子、分母都比30/50的分子、分母小,但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学生还可以从中发现15/25=6/10=3/5。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且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的过程,叫做约分。

[简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约分的过程。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理解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的过程,也理解化成不是最简分数,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过程,这样使学生对约分的过程理解得更加深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约分的掌握水平。] 师:同学们刚才用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数的方法进行约分,但在书写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采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同学们可以看看书,看书上的小朋友是用什么书写方法约分的。

学生看书。

师:书上的小朋友是把3050化简成哪个分数呢?

生:化简成35。

师:比较刚才的化简过程和这两个小朋友的化简过程,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

多媒体课件演示:30/50=30÷10/50÷10=3/5 315—30—50—25—5=3/5 330—50—5=3/5

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同的地方是:都展示了把3050化简成35的过程;不同的地方是:书写方式不一样。

师:能解释一下后两种约分的过程吗?

使学生明白,中间的一种约分方式是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一次一次地去化简;而后一种约分方式是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一次就把分数化简为3/5。

[简评:这里采用比较的方法,不仅沟通了前后所学知识的联系,而且有效地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推动后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事半功倍地掌握了约分的方法。]

师:这两种化简方法都可以,但是在平时的约分过程中,我们一般都采用后两种方式。下面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15/25,6/10和3/5的分子、分母都比30 /50小但大小都与30/50相等,因此把30/50化简成这三个分数的过程都是约分的过程。但是比较这三个分数(即15/25,6/10和3/5),你能发现35与前两个分数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吗?

使学生理解前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除了公因数1还有其他的公因数,还可以进一步约分;而最后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是互质数,不能再约分了。

师:像这样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我们在约分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都要把原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同学们会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吗?

生:会。

师:那么我们来试一试。

引导学生做第21页的课堂活动。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哪些是最简分数,哪些不是最简分数。你能把这些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吗?

试一试:把18/24,6/18,10/35化成最简分数。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略)

练习五第4,5,6题。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帮助学生主动运用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

板书设计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且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的过程,叫做约分

上一篇: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下一篇:地理学科视导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