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餐饮业管理制度(精选8篇)
1.国家对餐饮业管理制度 篇一
酒店餐饮部经理对餐饮服务质量的管理
对餐饮服务质量的管理
餐饮服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销售的结果。这里所说的优质服务,就是指服务质量的好坏。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销售结果,因此,它必将对餐厅和饭店的声誉、客源和经济效益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服务质量的好坏决定了饭店的前途与命运,也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政治声誉和旅游事业的前途。
对饭店所有员工不断地进行培训,特别是进行全员岗位职务培训,从服务知识、服务态度、服务技巧、职业习惯等方面来提高员工素质,是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优质服务,为顾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的最佳途径。
一、何谓餐饮服务质量
一个在经营上获得成功的餐厅,除了管理水平高、地理位置好、就餐环境优美、经营规模适度、经营策略灵活、食品饮料适销对路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该餐厅的服务质量好。服务质量好的标志是为顾客提供使人心情舒畅的服务态度,高于他人的服务技巧和规范而优雅的服务方式。
服务质量就是指服务能满足服务需求的特性的总和。这里所说的服务是包含由餐厅为顾客所提供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而服务需求是指被服务者即顾客的需求。餐厅顾客的需求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具体反映在顾客对食品饮料的价格、质量、卫生和服务是否及时、周到、热情、礼貌等要求上。
我们的服务工作能否满足顾客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行服务工作的人的水平和能力的发挥。即是由服务工作质量所决定的。
服务需求质量反映了顾客的要求。服务工作质量反映了为保证和提高需求质量而进行各方面工作的水平或能力。前者与后者的紧密结合构成了服务质量的完整概念。
二、提高服务质量的意义
提高餐饮服务质量,把精湛的烹饪技术与完美的服务艺术有机的结合,是餐厅赢得信誉的根本所在。在餐饮管理工作中确保制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服务质量是饭店的生命线
所谓服务标准包括:设备设施水准、服务水准、管理水准。而这三个水准的高低与服务质量的优劣有着相同的内涵。事实上,国内外许多饭店的良好声誉与经营成功,无一不是靠饭店自身的服务质量所创造出来的。服务质量关系到国家和企业的声誉,关系到客源,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和经营的成功。这是当今旅游业特别重视服务质量的重要原因j 2.提高服务质量是竞争的需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饭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大家都处于同一个旅游市场,因此进行着激烈的竞争,所有饭店竞争的惟一目的是吸引宾客,增加经济收益。
竞争包含着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内容。它可以在地理位置、外观装饰、宣传广告方面进行,也可以在服务项目、商品推销、价格优惠等方面进行。但无论如何,饭店的竞争以质量竞争为首。谁能够为宾客提供全面的最佳服务,谁就能取得优势地位,谁就能招来更多的宾客。
旅游饭店的餐饮部门除了为住店宾客提供膳食和服务外,更多的服务对象是入店顾客,即本地区的非住店宾客。这些宾客虽然消费层次不同,但都是宴会和零餐的最大顾主,他们为餐厅经营带来了相当数量的收入。
人店顾客在年龄、职业、经济收入、教育水平、民族、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上差异很大。分析顾客的消费心理,影响他们的选择,从而有效地进行销售活动,都有赖于服务质量的好坏。谁能够吸引住人店顾客,谁就能在竞争中稳操胜券,取得成功。因此,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仅是竞争的需要,而且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所必备的重要条件。3.服务质量的优劣是判断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饭店管理的目标是利用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信息资源为宾客提供第一流的服务,为国家赚取利润和外汇,并训练和培养一批高水准的从业人员和管理人才。
饭店的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这是因为经营管理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而服务员的劳动对象是人不是物,商品仅仅是饭店顾客之间的中介物。我们说的:饭店生产的商品最终是人对人的工作,这就是服务。有良好的服务才能招来并留住顾客,而顾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被誉为“饭店之父”的斯塔特勒就:“饭店出售的商品只有一个,那就是服务。”因此,饭店管理者总是在开发人力资源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做好工作。
饭店工作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中心。要提高服务质量,必须使管理的各种职能充分发挥作用并互相配合才能达到目的。服务质量的提高有赖于计划、业务、设备、物资、人事、财务等方面工作的配合,所以说服务质量是饭店管理的综合反映,从服务质量的优劣上,可以判断饭店管理水平的高低。
三、餐饮服务质量的内容
我们知道,酒店出售的商品有别于一般市场上的商品。它是通过固定的有形设施和服务员热情周到的无形服务相结合来体现其价值的。
在有形设施上,要为顾客提供优美、舒适的就餐环境,质价相符的精美膳食;在无形的服务上,则在“情”字上下功夫,作到热情、友好、好客、相助。有形设施和精美食品虽然是为顾客提供的基本物质基础,然而要提供一流水平的服务,则只有通过服务员的精心工作、热情服务和熟练的服务技术技巧去体现和完成。1.餐饮服务质量的特点
服务是无形的,无法象有形产品那样定出一系列数量化的标准。但我们可以根据顾客对酒店服务的共同的、普遍的要求对服务质量的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管理,实现优质服务。一般认为,服务质量有下述四个显著特性。(1)综合性
餐饮服务是一个精细复杂的过程,而服务质量则是餐饮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它的实现有赖于餐饮计划、餐饮业务控制、设备、物资、劳动组合、餐饮服务人员的素质、财务等多方面的保证。(2)短暂性
餐饮产品现生产、现销售,生产与消费几乎同时进行。短暂的时间限制对餐饮管理及餐饮工作人员的素质是一个考验。能否在短暂的时限内很好地完成一系列工作任务,也是对服务质量的一种检验。
(3)关联性(也称协调性)从饮食产品生产的后台服务到为宾客提供餐饮产品的前台服务有众多环节,而每个环节的好坏都关系到服务质量的优劣。这众多的工序与人员只有通力合作、协调配合,发挥集体的才智与力量,才能够保证实现优质服务。(4)一致性
这里说的一致性是指餐饮服务与餐饮产品的一致性。质量标准是通过制定服务规程这个形式来表现的,因此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是一致的。即产品质量、规格标准、产品价格与服务态度均保持一致。
2.餐饮服务质量的内容
餐饮服务质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餐厅的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这里着重讨论服务质量的无形内容。
根据宾客需要配齐和增添新的设备,改善就餐条件,美化就餐环境和就餐气氛是提供餐饮服务和提高餐饮服务质量的物质基础。而服务水平则是检验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餐饮服务水平主要包括:礼节礼貌,服务态度,清洁卫生,服务技能技巧,服务效率等方面。(1)礼节礼貌
礼节礼貌在整个服务工作中是很重要的。
礼貌是人与人之间在接触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体现了时代的风格与道德品质。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际场合中,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
饭店中的礼节礼貌,则是通过服务人员的语言、行动或仪式来表示对宾客的尊重、欢迎、感谢和表达谦逊、和气、崇敬的态度和意愿。
一个优秀的餐厅服务员要注重仪容仪表,服装发型,使用敬语,讲究形体动作、举止合乎规范。要时时、事事、处处表现出彬彬有礼,和霭可亲,友谊好客的态度,给宾客一种如归之感。
(2)服务态度
整个餐饮销售过程,从迎宾到就餐,直到送走宾客,自始至终一直伴随着服务员的服务性劳动。作为服务员,不仅要担任出售食品的技术性劳动,还要把服务性劳动作为本身主要的职责。
服务员为顾客服务的过程,首先是从接待开始的。通常顾客对服务员的印象先来自服务 员的外表,再来自服务员的语言、手势、举止等。服务员要用良好的服务态度去取得顾客的信任与好感,从双方开始接触就能建立起友善的关系。因此,我们说良好的服务态度是进一步作好服务工作的基础,是贯彻“宾客第一”和员工有无“服务意识”的具体表现。
在饭店管理中特别注重处处体现出“服务意识”,并且不断地灌输给所有员工,使之形成一种思想,一种下意识,并融人职业习惯,作为工作中的指南。
要遵循顾客的心理规律,采取相应的服务措施,从而保证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在餐厅工作中,要体现良好的服务态度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微笑,问好,最好能重复宾客的名字。
②主动接近宾客,但要保持适当距离。
③含蓄、冷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急躁。
④遇到宾客投诉时,让他发泄。最好是请其填写宾客意见书。如果事实证明是我们错了,应立即向宾客道歉并改正。
⑤遇有宾客提出无理要求或宾客错了,只需向宾客解释明白,不要要求宾客认错,坚持体现“宾客总是对的”。
⑥了解各国各阶层人士的不同心理特征,提供针对性服务。
⑦在时间上、方式上处处方便宾客,并在细节上下功夫,让宾客感到服务周到。
希尔顿酒店联号的创始人希尔顿先生的治业三训——勤奋、自信、微笑中,对服务态度是十分重视的。而驰名世界的麦克唐纳快餐联号的总裁克拉克先生,把“微笑、热情、干净”看作是“达到企业旺盛的诀窃”。
这些成功者的经验,应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3)清洁卫生
餐饮部门的清洁卫生工作要求高,体现着经营管理水平,是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必须认真对待。首先要制定严格的清洁卫生标准,这些卫生标准包括:
①在厨房生产布局方面,应有保证所有工艺流程符合法定要求的卫生标准;
②餐厅及整个就餐环境的卫生标准;
③各工作岗位的卫生标准;
④餐饮工作人员个人卫生标准。其次,要制定明确的清洁卫生规程和检查保证制度。清洁卫生规程要具体地规定设施、用品、服务人员、膳食饮料等在整个生产、服务操作程序中各个环节上为达到清洁卫生标准而在方法、时间上的具体要求。
在执行清洁卫生制度方面,要坚持经常和突击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清洁卫生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经常化。
(4)服务技能技巧与服务效率
服务员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技巧是服务水平的基本保证和重要标志。如果服务人员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服务技能技巧不高,那么,既使你的服务态度再好,微笑得再甜美,宾客也只会热情而有礼貌地拒绝。因为,顾客对这种没有服务质量和实际内容的空洞服务是不需要的。
服务效率是服务工作的时间概念,是提供某种服务的时限。它不但反映了服务水平,而且反映了管理的水平和服务员的素质。它是服务技能的体现与必然结果。
消费心理表明,就餐顾客对等候是最感到头痛的事情。等候会抵消我们在其它服务方面 所作出的努力,稍长时间的等候,甚至会使我们前功尽弃。、为此,在服务中一定要讲究效率,尽量缩短就餐宾客的等候时间。缩短候餐时间,是客我两便的事情,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餐厅的餐位利用率提高,营业收入增加。
餐饮部门有必要对菜食烹制时间、翻台作业时间、顾客候餐时间作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并将其纳入服务规程之中。在服务人员达到一定的时限标准后,再制定新的、先进合理的时限要求来确定效率标准。
餐厅应该把尽量减少甚至消灭等候现象作为服务质量的一个目标来实现。
四、餐厅主管的管理职能
在饭店中介于部门经理和领班之间的主管有多种称呼,有的饭店叫管理员,有的饭店叫总领班。有的饭店又把主管叫做餐厅主任或餐厅经理。餐厅主管的任务是在餐饮部经理领导之下,负责餐厅的日常工作。
根据饭店的等级和规模,餐饮部一般设置一名或多名主管。设置主管的原则是:凡已形成一定经营规模,服务人员多于一个班组,而又要独立工作的地方如餐厅、咖啡厅、宴会厅、自助餐厅、夜总会、厨房等部门,都可以设置主管。主管在组织系统中是一个承上启下,连结管理与服务的重要角色,其管理职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督导
督导、指导员工按规程完成接待任务。督导的面很广,从接待服务规格到员工的仪表仪容,从清洁卫生到工作纪律都在其管辖范围之内。优秀的主管是在不间断的巡视之中实现这一管理职能的。2.沟通
主管是饭店的基层干部,在顾客面前他们代表饭店,在员工面前他们代表上级主管,在上级主管面前他们则代表着员工。主管是饭店管理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主管必须具有善处人际关系,处事应变的能力和解决日常业务中突发事件的能力。3.协调
餐厅的工作与其它部门密切相关。餐厅为了促进销售和业务发展,需要得到如厨房、前厅、客房、工程维修等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因此,餐厅主管必须具有较好的横向联系能力和协调能力。
4.计划与实施
餐厅主管配合餐饮部经理拟定各项计划,并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主管要合理调度和安排员TI作,组织并领导餐厅接待服务,为贯彻饭店和高层主管的经营决策,为执行饭店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员工一起工作在第一线,对所有工作都应作出具体的安排。5.控制 餐厅主管的控制职能主要表现在:掌握餐厅各项业务工作,并使之按程序、按规格正常地开展和进行;对开餐前后各环节的人力资源、物资和经营信息进行支配、节制和调节;对违犯服务规程和店规店纪的人与事进行纠正和处理,确保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6.培训
饭店的培训工作,宏观上由培训部负责,但对服务员的培训更多地是由部门自己进行。主管就是培训员工的教师,他应该懂得培训的方法,对服务知识(1【110wled8e),服务态度(mltude),服务技巧(出Ⅱ),职业习惯(}lablt)应有深刻的理解,并能给员工作出榜样。凡要求员工应达到的各项服务标准,都能准确地示范和作出圆满的解释。
7.激励
主管应努力工作,用自己的行为举止为下属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安排工作、实施计划、日常交往等机会,随时引导、激发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员工的潜力,发挥其优势,多表扬少责备,从而产生一种有利于培养企业精神的凝聚力。
8.评估
主管身先士卒,工作在第一线,对餐饮产品质量和员工的工作表现应有充分的了解。在一定的阶段如每月、每季、每年,应能对所属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服务水平等作出合乎实际情况的公正评价,并能以此作为对员工进行奖、惩、升、降的依据。
五、餐饮服务质量的控制
促使餐厅的每一项工作都围绕着给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是进行餐饮服务质量控制的目的。1.餐饮服务质量控制的基础
要进行有效的餐饮服务质量控制,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必须建立服务规程
餐饮服务质量的标准,就是服务过程的标准。服务规程即是餐饮服务所应达到的规格、程序和标准。为了提高和保证服务质量,我们应把服务规程视作工作人员应该遵守的准则,视作内部服务工作的法规。
旅游酒店的餐饮服务规程,必须根据外国旅游者生活水平较高,对服务要求也高的特点来制定。西餐厅的服务规程更应适应欧美宾客的生活习惯。另外还要考虑到市场需求、酒店等级风格,国内外先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结合具体服务项目的目的、内容和服务过程,来制定出适合本酒店的标准服务规程和程序。
餐厅的工种很多,各岗位的服务内容和操作要求都不相同。为了检查和控制服务质量,餐厅必须分别对散餐、团体餐和宴会以及咖啡厅、酒吧等的整个服务过程制定出迎宾、引座、点菜、走菜、酒水服务等全套的服务程序。
制定服务规程时,首先确定服务的环节程序,再确定每个环节服务人员的动作、语言、姿态、时间的要求,用具、手续、意外处理、临时要求等。每套规程在首、尾处有和上套服务过程以及下套服务过程相联系、衔接的规定。
在制定服务规程时,不要照搬其它酒店的服务程序,而应在广泛吸取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接待方式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店大多数顾客的饮食习惯和本地的风味特点,推出全新的服务规范和程序。
管理人员的任务,主要是执行和控制规程。特别要注意抓好各套规程即各个服务过程之间的薄弱环节。一定要用服务规程来统一各项服务工作,从而使之达到服务质量标准化,服务岗位规范化和服务工作程序化、系列化。(2)必须收集质量信息
餐厅管理人员应该知道服务的结果如何,即宾客是否满意,从而采取改进服务、提高质量的措施。应该根据餐饮服务的目标和服务规程,通过巡视、定量抽查、统计报表、听取顾客意见等方式来收集服务质量信息。(3)必须抓好员工培训
企业之间服务质量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员工素质的竞争。很难想象,没有经过良好训练的员工能有高质量的服务。因此,新员工上岗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和业务知识培训,不允许未经职业技术培训、没有取得一定资格的人上岗操作。在职员工也必须利用淡季和空闲时间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技术,丰富业务知识。2.餐饮服务质量控制的方法
根据餐饮服务的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执行阶段和结果阶段),餐饮服务质量可相应地分为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1)餐饮服务质量的预先控制
所谓预先控制,就是为使服务结果达到预定的目标,在开餐前所作的一切管理上的努力。预先控制的目的是防止开餐服务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在质和量上产生偏差。
预先控制的主要内容是:
①人力资源的预先控制餐厅应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安排人员班次,以保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那种“闲时无事干,忙时疲劳战”,或者餐厅中顾客多而服务员少,顾客少而服务员多的现象,都是人力资源使用不当的不正常现象。
在开餐前,必须对员工的仪容仪表作一次检查。开餐前数分钟,所有员工必须进入指定的各自岗位,姿势端正地站在最有利于服务的位置上。女服务员双手自然叠放于腹前或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男服务员双手背后放或贴近裤缝线。全体服务员应面向餐厅入口等候宾客的到来,给宾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②物资资源的预先控制开餐前,必须按规格摆好餐台;准备好餐车、托盘、菜单、点菜单、订单、开瓶工具及工作台小物件等。另外,还必须备足相当数量的“翻台”用品如桌布、口布、餐纸、刀叉、调料、火柴、牙签、烟灰缸等物品。
③卫生质量的预先控制开餐前半小时,对餐厅卫生从墙、天花板、灯具、通风口、地毯到餐具、转台、台布、台料、餐椅等都要作最后一遍检查。一旦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要安排迅速返工。
④事故的预先控制开餐前,餐厅主管必须与厨师长联系,核对前后台所接到的客情预报或宴会通知单是否一致,以避免因信息的传递失误而引起事故。另外,还要了解当天的菜肴供应情况,如个别菜肴缺货,应让全体服务员知道。这样,一旦宾客点到该菜,服务员就可以及时向宾客道歉,避免事后引起宾客不满。(2)餐饮服务质量的现场控制
所谓现场控制,是指监督现场正在进行的餐饮服务,使其规范化、程序化,并迅速妥善地处理意外事件。这是餐厅主管的主要职责之一。餐饮部经理也应将现场控制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现场控制的主要内容是:
①服务程序的控制开餐期间,餐厅主管应始终站在第一线,通过亲身观察、判断、监督,指挥服务员按标准服务程序服务,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②上菜时机的控制 掌握上菜时间要根据宾客用餐的速度,菜肴的烹制时间等,做到恰到好处,既不要宾客等待太久,也不应将所有菜肴一下子全上去。餐厅主管应时常注意并提醒掌
握好上菜时间,尤其是大型宴会,上菜的时机应由餐厅主管掌握。
③意外事件的控制餐饮服务是面对面的直接服务,容易引起宾客的投诉。一旦引起投诉,主管一定要迅速采取弥补措施,以防止事态扩大,影响其它宾客的用餐情绪。如果是由服务态度引起的投诉,主管除向宾客道歉外,还应替宾客换一道菜。发现有醉酒或将要醉酒的宾客,应告诫服务员停止添加酒精性饮料。对已经醉酒的宾客,要设法让其早点离开,以保护餐厅的气氛。
④人力控制开餐期间,服务员虽然实行分区看台负责制,在固定区域服务(一般可按照每个服务员每小时能接待20名散客的工作量来安排服务区域)。但是,主管应根据客情变化,进行第二次分工、第三次分工„„。如果某一个区域的宾客突然来得太多,就应从另外区域抽调员工支援,等情况正常后再调回原服务区域。
当用餐高潮已经过去,则应让一部分员工先去休息一下,留下一部分人工作,到了一定的时间再交换,以提高工作效率。这种方法对于营业时间长的餐厅如咖啡厅等特别必要。
(3)服务质量的反馈控制
所谓反馈控制,就是通过质量信息的反馈,找出服务工作在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的不足,采取措施加强预先控制和现场控制,提高服务质量,使宾客更加满意。
信息反馈系统由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构成。内部系统是指信息来自服务员和经理等有关人员。因此,每餐结束后,应召开简短的总结会,以不断改进服务质量。信息反馈的外部系统,是指信息来自宾客。为了及时得到宾客的意见,餐桌上可放置宾客意见表,在宾客用餐后,也可主动征求客人意见。宾客通过大堂、旅行社等反馈回来的投诉,属于强反馈,应予高度重视,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质量偏差。
建立和健全两个信息反馈系统,餐厅服务质量才能不断提高,更好地满足宾客的需求。
六、服务质量的监督和服务训练
服务质量的控制和监督检查是餐饮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饭店服务质量系统中,部门和班组是执行系统的支柱,而以岗位责任制和各项操作程序为保证,以提供优质服务为主要内容。上对下逐级形成工作指令系统,下对上逐级形成反馈系统,将部门所制定的具体质量目标分解到班组和个人,由质量管理办公室或部门质量管理员协助部门经理负责对餐饮服务质量实施监督检查。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提高员工个人素质便是提高服务质量的最佳途径。
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对员工进行长期不懈的培训是搞好餐饮经营管理的两大法宝。
1.餐饮服务质量监督的内容
①制定并负责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和岗位规范。抓好礼貌待客,优质服务教育。实现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②通过反馈系统了解服务质量情况,及时总结工作中的正反典型事例并及时处理投诉。
③组织调查研究,提出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方案、措施和建议,促进餐饮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④分析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改革规章制度,整顿纪律,纠正不正之风。
⑤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检查,开展评比和优质服务竞赛活动。
2.餐饮服务质量检查的主要项目
根据餐饮服务质量内容中的礼节礼貌、仪表仪容、服务态度、清洁卫生、服务技能和服务效率等方面的要求,将其归纳为服务规格、就餐环境、仪表仪容和工作纪律四项,并将其列表分述如下。这个检查表既可作为常规管理的细则,又可将其数量化,作为餐厅与餐厅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竞赛评比或员工考核的标准。
这个餐厅服务检查表在使用的时候,可视酒店本身的等级和本餐厅的具体情况增加或减少检查细则项目。还可将四大类检查项目分为四个检查表分别使用。在“等级”栏目中,也可将“优、良、中、差”分别改为得分标准,如将“优”改为得4分,“良”得3分,“中”为2分,“差”为1分。最后将四大项八十个细则得分总计进行评比。3.服务训练
(1)为什么要进行服务训练
餐厅能否为顾客提供第一流的服务,关键在于服务人员的素质。所以,许多饭店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培训各层次的员工,把提高员工个人素质,进而提高企业素质作为培训的根本目标。
①每个饭店都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并且制定了达到这个目标的各种标准。为了实现这些标准,需要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
②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依据这些标准来进行检查和督导,若发现有违反和降低这些标准的现象,或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与本店所定标准有差距,也需要对员工不断地进行培训。
③随着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和旅游事业的发展,饭店必然采用新的科技成果和新的服务标准来推动饭店的管理水平和接待服务水平,并使之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④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需要对员工进行不断地培训。
(2)服务训练的组织和要求
培训是饭店一项经常不断的重要工作,它是培养人才,提高酒店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有效办法。
饭店实行全员培训的方针。在总经理的指导、督促下,由人事部或培训部进行计划和实施。各部门,从经理到领班都必须重视培训工作。他们既是接受培训者,又是培训的计划、组织、实施者,同时也是培训教员。
餐饮部主要负责新员工人职和员工再教育、升职培训,其培训对象是餐饮领班及服务员。
餐饮部门的班组长,既是直接参加接待服务的服务员,又是基层工作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因此.要求他们在业务上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培养他们独立处理本班组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具有能提出解决措施的能力。
对餐厅服务员,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培养服务意识和服务习惯,进行文明礼貌、法纪安全、服务知识、操作规程、岗位规范、应酬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和教育。
总之,所有餐饮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接受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训练,以提高业务技艺,丰富业务知识,从而不断提高服务水平。(3)服务训练的内容
①恩摁品德与职业道德。
②饭店和餐饮业的基本概念。
③餐饮专业知识。包括食品、饮料、烹调、营养与食品卫生、餐具设备知识等。
④餐饮服务的基本技能。包括礼节礼貌、教养水平、文明程度、应变能力等服务技巧。
⑤外语、普通话和语言技巧。
⑥员工守则、岗位职责、操作规程、职业习惯。
⑦处理宾客投诉、解答问题,案例分析。
⑧饭店安全、设备、器具、工具的使用与保养。
⑨法律知识、社交知识、心理知识。
⑩民俗、生活常识及人际关系。
2.国家对餐饮业管理制度 篇二
如何做好旅游餐饮行业服务管理工作,保证旅游餐饮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海南旅游餐饮业的服务质量管理现状出发,试探讨海南餐饮业是否有必要引入日本5S管理法等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海南旅游餐饮业服务管理现状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政策的保驾护航下,海南旅游餐饮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由于一些体制、结构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着餐饮业的健康发展,据海南日报调查分析可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餐饮市场竞争激烈。
由于政府对餐饮业市场准入基本放开,大量个体、私营企业进入餐饮市场,经营粗放,产品雷同,价格任由市场调节。完全的市场竞争,带来了每年许多餐饮企业关闭又有不少餐饮企业开业。而开业中的餐饮企业竞争局面更加激烈,由单纯的价格竞争、产品质量的竞争,发展到产品与企业品牌的竞争,文化品位的竞争等。与国内外餐饮相比,海南餐饮企业在硬件、软件,尤其是在管理、服务方面的差距较大。
(二)餐饮业人员流动频繁,整体素质不高。
据调查,海南餐饮业的服务员80%以上来自省内农村或省外务工者,大多数只有初中文化,业务素质低,导致服务质量档次低,制约着餐饮业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竞争,企业为尽可能减少和降低经营成本,许多廉价且流动性极强的打工者根本未经培训或是稍加培训就匆匆上岗,不能有效地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整体服务质量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三)餐饮业缺乏行业管理规范。
目前海南省餐饮行业业务主管部门还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手段和管理法规,处于似管非管的状况。
(四)餐饮业科技投入不足,缺乏创新。
海南餐饮业在科学管理、菜品研发、工艺技术、营养保健等方面的科技投入明显不足。餐饮业的创新往往停留在经验积累,相互仿造的层次上,传统操作模式仍在广泛采用。
笔者认为每一位游客来海南体验美景的同时都不希望因为饮食方面的问题扫兴而归。餐饮的服务是要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长治久安地发展生存下去。既然海南要建设国际旅游岛,那么在服务质量方面,就要制定与国际旅游岛相配套的服务管理规范。
二、海南餐饮业引入日本5S管理法的必要性
服务管理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随着餐饮业的高速发展,人的物质要求越来越高,品味也不断提升,餐饮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服务无小事”,“众口难调”是困绕餐饮业质量管理的难题。不是企业不想提升服务水平,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因此,笔者认为,旅游管理部门和政府不妨采用现代企业管理的著名的“5S管理法”来革新。利用日本的5S管理法即:整理、整顿、清理、清扫和素养加强海南旅游餐饮业的规范化管理和提高员工的整体素养等,提升海南餐饮业服务质量并让顾客满意。
日本的5S管理法强调的是企业通过规范现场、规范员工行为,营造一目了然、温馨舒适的饮食环境,并使工作流程化、制度化、习惯化、标准化,最终提升人的品质。5S即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SHITSUKE(素养)。因其五项内容日语的罗马拼音都以“S”开头,故称为5S。最早提出2个S:整理和整顿,主要针对“物”进行合理分类和放置。二战后丰田公司将其引进企业内部管理运作,由于企业管理需求和水准的提升,增加了另外3个S,形成了今天广泛推行的5S活动。并迅速被各行业所应用,是最简单,最基本,最重要、最见效的现场管理方法。日本企业的生产现场以整洁、有序、高效闻名于世,这一切都归功于日本企业普遍采用了这种优秀的管理方法。
笔者认为5S管理法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改善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态度。经调查,绝大多数实践过5S管理法的饭店企业以及社会餐饮服务业都认为此方法可以使企业节能、降耗,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可为生态文明做贡献。
我国目前由于现在许多企业特别是饭店业正在注重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理念,随着5S管理法在工作环境、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工作效率以及产品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贯彻实施,会逐渐转移到注重“人”的潜力开发方面,使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最大的利用和发挥。5S管理法因其简单明了、容易操作等特点,目前正在被许多饭店所接受,并广泛应用于现场管理之中,甚至被行业内誉为“当今酒店餐饮业最实用最容易操作”的管理模式在国内饭店业也被称为“五常法”。
具体内容如下:
常组织就是高层领导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建立完善的组织推广机构,制定完善的实施计划及时间日程,反复强调实行5S法,对人生的成长以及饭店管理带来的好处,取得员工的认同和承诺,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实践中来。
常整顿活动的要点是:物品摆放要有固定的地点和区域,以便于寻找,消除因混放而造成的差错;物品摆放地点要科学合理。物品摆放目视化,摆放不同物品的区域采用不同的色彩和标记加以区别。物品的合理摆放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保障生产安全。
常清扫就是把工作场所打扫干净,创建一个明快、舒畅的工作环境。清扫活动的要点是:自己使用的物品,如设备、工具等,要自己清扫,而不要依赖他人,不增加专门的清扫工;对设备的清扫,着眼于对设备的维护保养。清扫也是为了改善。
常规范是将饭店的一些优良的工作方法或理念标准化,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标准个规章制度,经常组织员工学习。
常自律使员工加强自身的约束,自觉克服不良习惯,摈弃工作中的随意性,加强员工自身素养的提高,这是“5S”活动的核心。
5S管理法在一些饭店企业的应用实践表明,它可以做到清洁生产、降低能耗、最大限度地使用现有的空间、倡导绿色消费,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环保的产品,能使企业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符合国家旅游局所颁布的绿色旅游饭店的标准以及中国饭店协会所实行的绿色饭店标准。
三、对策与建议
旅游餐饮业作为我国旅游业中重要的产业,正向着连锁化,规范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高速发展前进。与此同时,旅游餐饮业的服务质量与员工素质却未能达到旅游者的要求,旅游满意度较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近年来背负着负面影响的海南餐饮业该如何使顾客满意?在此,笔者参考国内的一些先行研究,结合海南省目前的现状,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一)制定与海南国际旅游岛相匹配的旅游餐饮服务管理规范和标准。海南在餐饮服务接待国际化水平方面,高星级宾馆是可以适应要求的。餐饮行业除了要在接待国内消费者上下功夫,还要注意与国际接轨,提升餐饮接待的国际化水准,以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程。
(二)打造本土餐饮业特色,适时创新。
“民以食为天”,旅游者旅游中的一个重要需求就是“吃”特色,到海南来的旅游者不满之一就是饮食缺乏本土化。餐饮业的滞后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三)切实加强培训与教育,为餐饮业提供高素质人才。
3.国家对餐饮业管理制度 篇三
一、我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现状
(一)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存在新的“平均主义” 新工资分配制度的探索,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模式较为单一,只是针对岗位特点设计的,没有考虑个人的绩效,即没有将教师个人贡献对薪酬的影响考虑进来。对人力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重视程度和认识程度不够,还存在着新的平均主义,整体薪酬水平偏低。如果按水平高低、贡献大小拉开收入差距,不少人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强烈震动而难以接受。有人甚至认为,高校是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教师的工资收入来自国家预算,谁也没有权利将工资待遇拉开。这种理论严重阻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办学活力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忽视劳动力市场供求机制和劳动力市场价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必须进入市场,体现其价值的个人收入一定要遵循价值规律和劳动力市场供求机制。随着高校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增强,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活动和收益也不断增加。教师从社会工作中获取的额外报酬的倾向性增强。同时高校为了提升自身的品牌和形象,对取得科研成果也非常重视,因此,提高了对学术成果数量和质量的要求。由于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从事社会工作与科研工作从时间上是相互冲突的,这就使一些高校教师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社会收益不断增加,不忍放弃;另一方面,学校对科研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目前高校薪酬制度对于教师,尤其是对于学科带头人而言,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和长期激励机制,最终导致教师的行为严重短期化。目前高校紧俏专业一流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从事社会工作的高报酬使得紧俏专业的毕业生纷纷走出校门,寻找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岗位。
(三)高校教师现行薪酬分配制度存在弊端 我国教师职务长期以来都是实际上的终身制,能上不能下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评上职称以后,特别是评上教授后,没有优患意识,不思进取的现象比较突出。近年来,改革之风愈吹愈烈,有的地方试行全员短期聘任制,全部有限期聘任,并附之以严格的聘任标准。这种办法对改革以往的恶习,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确有好处。但它也带来了明显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们为了保证能聘上,往往在学术上急功近利,急于出成果,呈现出一股浮燥之风,很少有人愿意专心致志潜心研究,特别是对研究周期长、成果出现慢的项目更是无人愿做,这非常不利于学术研究的正常开展。另外,这种全员的短期聘任制也不利于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思想,不利于稳定教师队伍。虽然现在很多高校也通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从原来的“身份管理”改为“以岗定薪”,但只是单纯地增加了一些工资,而同职务之间工资收入没有差别;低职高聘、高职低聘使改革流于形式,将“以岗定薪”的工作变成没有力度的按人头增加待遇,致使教职工之缺乏竞争意识最后导致改革不彻底。
(四)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机制弱化 目前高校教师薪酬的增加通常取决于个人职务的提升和年资,而不是能力的提高。因为即使教师的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果高校内部没有出现空缺的职位,也无法获得相应的薪酬。这样就使得教师为了薪酬的增长而对个人职位晋升等方面的问题斤斤计较,努力程度又是教师的私有信息,教师就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高校无法向教师传递一种以绩效和能力为导向的组织文化,教师职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教育系统许多优秀人才不安心工作,骨干教师大量外流,我国教师队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二、国外高校薪酬制度解析
(一)美国高校薪酬制度模式美国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属于中上阶级。美国高校教师的工资标准呈多样化,不同性质的高校,教师的工资标准也不同。第一,美国高校的工资基本上是依据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及任职年限来确定。由于他们的专业技术职务只有在被聘任获得具体岗位后才能生效,而聘任后,又有聘期的制约,所以实际上也是以岗定薪。因此这种分配机制使教师能保持不断进取的精神。第二,在美国各级别教师的工资差别较大,比较能体现出知识、能力水平和业绩的差异,确定教师工资时注重其工作业绩能力,包括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情况、争取科研经费能力、教学效果、所承担的行政工作情况等。这样就增加了工资中“活”的部分,真正体现了人之间的能力差异,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我。第三,每一个岗位工资的高低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约,有明显的市场化倾向。一般而言,一些市场上人才竞争激烈、供不应求的热门学科,如医学、高新技术专业的教师工资就高;而在一些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冷门专业,如文学院教师工资就低一些。这种市场化倾向产生一种导向作用,保障培养热门人才所需要的师资,但是也易产生必要的冷门专业师资匾乏、人力不足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美国大学教师的工资与教师所受聘的职务密切相关。在美国要成为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学历要求,至少要有博士的学历。招聘、晋升和年度评估都需要经过学术委员会的严格筛选,应聘者必须提供过硬的学术、科研和教学等证明。在美国高校,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都分成很多等级,所有教师都有面对某一职称内部的级别晋升问题,即每年一次的职称评定,凡符合晋升高一级职称资格的教师都可申请参加职称评定。在美国不存在严格的名额和时间限制,原则上只要应聘者认为符合条件就可以提出申请进行评审。除职称晋升外,还有从短期合同制向终身制的晋升。
美国高校的薪酬制度充分显示了其发达的市场经济的特点。第一,确立教授的终身制,即美国高校决不能逼迫终身聘用的教授在法定退休年龄之前离校。终身制使美国高校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富有优良传统、了解自身价值和关心学校建设与未来的师资队伍,才使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和科技水平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始终保持良好的声誉。终身制教师享受的优厚待遇也成为激励青年教师努力拼搏、奋发进取的动力。但是美国的终身教授也需要每年都进行考核,如果没有达到标准,会得到警告。如果得到三次警告,就会剥夺终身教授的资格,并驱逐出学校。因此即使终身教授也有努力科研的压力。第二,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激励性薪酬。美国高校主要是实行年薪制的薪酬制度,不同人根据不同的学术背景设置不同的年薪,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作用。第三,“非升即走”的政策。在美国高校中,教师在聘用期结束时没有得到晋升就必须离开学校。助理教授的任期一般是5年,如果在5年内没有晋升为副教授,获得终身教授,就得离开学校。
(二)德国高校薪酬制度模式 德国教师是国家公务员,德国教师的工资待遇相当于政府部门中高职位的官员。将高校教师列入公务员系列,并用立法保障教师工资福利的制度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教师职业的尊崇。其人事聘用和工资制度受到国家法律坚实的保障,保证了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廉洁和富裕。
德国在全球高校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工资待遇仍执行公务员(C系列)工资标准,保持了原有对教师行业不同于商业人才管理的理念,对高校教师以丰厚的薪酬和福利作为其科研创新工作的保障。德国基本实行的是职务等级制度,配合以严格的甄选机制。高校教师薪酬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基本工资与津贴,即特定的职务等级对应特定的工资级别,在同一级别内基本根据工作的年限递增工资,这种薪酬体系相对而言缺乏激励,容易产生懈怠的情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开始对高校内部人事制度进行逐步改革。在新的工资方案中,高校教师的工资仍由基本工资和补贴两部分组成。工资改革的核心在于提高教师工资中与业绩挂钩的浮动部分,减少逐年增长的固定部分。其中,浮动工资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等业绩因素,减少了基本工资额度,增加了补贴额度(约占总工资的四分之一),而占总工资1/4的补贴额度将取决于教授的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发表论文的数量、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科研成果转让的数量、争取外来资金的数量、以及学生对其授课的反应等因素。这意味着教授收入的多少将根据个人绩效而定。此外,新的工资方案取消原来每两年晋升一档工资的做法,取消与聘任和延聘有关的津贴。
德国正在逐步推行教师限期聘任制,以取代传统的终身聘任制。这种灵活聘任模式直接推动了高校教师薪酬管理体制从重资历向重绩效的目标转型。改革的目标在于突出个人的工作业绩和能力在职务晋升和薪酬增长中的作用,促进创造具有竞争性和流动性的科研环境,使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学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从而全面提升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德国高校教师基本上只有助教、教授两级。取得助教资格必须具有博士学位,而应聘教授的前提是获取“教授备选资格”。“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是发达国家教师聘任制度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德国招聘教师,较为看重其科研能力、成就,而不太重视教学效果或能力。德国采取了工龄和学术并重的制度,要成为教授不仅需要一定的工作年龄,还需要出色的学术成就。同时由于教授名额的限制,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成为教授。这种体制使很多年轻教师因为没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而流向国外,这种局面十分不利于德国高校后备科研教学人才的储备。鉴于此2002年德国政府投入1.8亿欧元设立“青年教授席位”计划替代现行的教授资格考试,旨在让青年学者脱颖而出。新方案的实施简化了青年科学家获得教授职位的程序,使得有才华的青年科学家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能直接谋求教授职位。这意味着30岁出头的青年教师就有机会被聘为教授,这要比以前提前约10年。“青年教授”试用期为6年,可以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和指导博士生。凡教学科研成果突出者,6年试用期满后,可晋升为终身享受公务员待遇的教授;凡教学科研成果平平者,6年试用期满后,必须离开高校,自谋职业。这一规定有利教师流动,也促使教师在本职干出成绩,为到其他高校应聘更高等级的教授创造条件。在同一所高校一旦签订合同确定教授等级,服务多少都不能提升等级,要提高教授等级只有到其他高校再应聘。德国在同一所学校不存在教师晋职一事,这是一个特例。德国实行短期合同制与终身制并存的聘用制,一般低级职务为短期合同制。德国的教授、副教授一般都是职务终身制。因为教授是公务员,除了本人犯了有违公共道德重大错误外,不能被解聘,所以德国教授都是终身教授。
三、我国高校在薪酬管理中的建议
(一)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取酬的工资分配制度 主要表现在:
一是科学设置岗位是关键与前提。高校的岗位设置必须着眼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整体发展,同时,岗位设置还必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社会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机制紧密结合,对于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当前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的学科要有所倾斜,以促进实现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考虑到各个岗位在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可将全校岗位分为关键岗位、重点岗位和基础岗位,根据工作实际,还可将这三种岗位再分解为若干个级别。各级岗位都应以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要来设置,并且要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任职条件、权利义务、聘任期限和聘期目标。在完成了岗位设置和划分之后,还应该组织一些专家对这项工作进行审定和评估,我们现在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一套对不同岗位的科学的评估机制。聘请校外专家来评估,这样评估不会有任何顾及,容易更客观、更公正。、
二是在国家工资以外的津贴部分实行“以岗定薪”。将分配改革的重点放在国家工资以外的津贴上是既合法又合理的。从“以岗定薪”的表象来看,是通过科学设置岗位,分层次地精选出能够担负重要职责、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学术骨干和管理骨干队伍,是对通过竞争上岗的杰出人才、优秀人才以及普通人员在国家工资以外给予津贴方面的支持。实质上是通过这种新的分配框架,转换了一个机制,更新了一种观念。使工资部分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通过学校自筹的校内津贴要比国家工资增长的幅度快得多。因此,在宏观层次上,政府对高校的工资管理政策应以指导性为主,在保证经费投入的前提下,加强工资总额和工资基金的调控,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分配自主权。在微观层次上,高校要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要把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纳入分配体系中,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
(二)“以岗定薪”应定出差别,与市场价格尽快接轨在“以岗定薪”的工作中,对于关键岗位、重点岗位的资助一定要考虑市场价格。一个真正的知识经济社会应该是知识分子具有地位、其价值能够充分实现的社会,否则知识经济社会就不会光临。应在物质、思想、政策等方面做好足够的准备,全面落实“优质优价、优劳优酬”,确保一流人才的相对稳定。另外,随着教师工资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不同学科教师的劳动价值在人才市场上的体现是不一样的,如果在同一高校不同学科的教师工资收入一样,就会导致一些热门学科的教师流失。因此,权衡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工资关系是教师工资市场化的需要。
(三)建立并实施严格的招聘、考核任用及淘汰制度 从国外的经验看,新的工资分配制度应与新的用人制度和先进合理的考核机制相配套,形成竞争机制,通过考核能上能下,着力突出岗位、突出人才,真正实现按劳分配,责酬一致的激励竞争机制。要想真正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应当实行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招聘。防止高校教师自产自销,学术上产生严重的“近亲繁殖”。在制定分配方案时,要注意处理好教学、科研、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高校教师进行激励,较理想的一种模式是“长短结合式”,即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副教授长期聘用,讲师和助教短期聘用,考核方面对所有的已获得晋升及申请晋升的教师都进行严格的制度性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采取相应的淘汰措施。这样既保证了学校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又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从美、德等发达国家的高校薪酬制度中,可以看出其充分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效果。工作、工资、晋升等都是重要的激励因素。继续大幅度提高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使得高校教师的收入处于国民收入的中上水平以上。只有这样才能保留高校中有能力的教师,减少流失率;其次提高教师行业的吸引力,让更多有能力的人才进入到教师的队伍中来;可以减少现有教师中心猿意马的情况,安心于本职工作。提高对教师学术科研的资助和奖励,鼓励教师从事学术和科研活动。一是在考核、晋升等方面加入更多的学术指标,二是提高对学术的评审标准,不以数量而以质量作为依据,三是提高对科研的奖励和直接的资助。
工资激励不仅是物质的激励,实质上是一种复杂的激励方式,隐含着成就激励、地位激励等,如果能巧妙合理地运用工资激励杠杆,不但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还能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为学校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应永胜:《发达国家高校薪酬制度解析及对我国高校薪酬管理的启示》,《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本文系河南工业大学校科研基金项目“高校工资管理研究”(编号:08XSK0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4.国家对餐饮业管理制度 篇四
摘要: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自推行以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还存在着一些制度层面上的缺陷:一是考录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考试缺少效度;二是技术层面的保障不足,考试录用制度的科学性有待提高;三是考官队伍的素质尚待提高。目前,我国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在不断增多,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录管理制度非常必要和迫切。本文借鉴西方公务员考录管理制度的经验,提出了对我国公务员考录管理制度的对策设计和改革构想:一是强化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管理基础。二是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运行机制。三是健全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法规体系。
关键词:公务员公务员法录用制度
综述
从1993年国家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及以后制定的近40个单项法规开始,我国在创立公务员制度和改革完善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现行公务员考试录用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由于实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社会环境不够成熟,导致公务员考试录用管理环节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世界各国的行政改革和公务员制度的改革浪潮峰起迭涌,传统官僚科层制已经不能适应这个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时代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公务员制度在很多方面显示出不适应性。无论是在公共管理还是在公共服务方面,不得不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无论是在组织结构上还是在管理上,都将受到新的理论的强烈影响。因而,进一步转变观念、优化体制、改进操作就成为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迫切任务。
一、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建立
(一)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目前,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推行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初步建立了“凡进必考”的进入机制。公务员系统通过向社会公众招考,从社会环境吸取“新鲜血液”,实现了人员更新和素质更新的双重功能,提高了政府运转效能。
1.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不断在增多,其文化程度逐渐呈现高学历化。同时随着高校逐年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使得学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人数逐渐攀升。.报考人数受待遇等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加上公务员工资和医疗、住房、交通补贴以及各种福利待遇得到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公务员的稳定性和地位性,吸引了其它性质单位的人员报考。
3.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无论是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还是考试录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扩大。在录用的过程中,不断的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同时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管理水平和测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考试日益科学化、规范化,使得更多的社会人员愿意参与竞争。
由此可见,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
1、西周时期,大夫以上的爵位和官职是世袭的,大夫以下的低级职务才是
挑选士来担任的。选士的基本方法是乡里来荐举,就是所谓的乡举里选。被乡里荐举出来的人叫秀士。秀士由诸侯贡献于天子,入大学学习。学成以后,天子考试其射艺,然后授予官爵。
2、战国时期的士,主要指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与西周的武士有所区别。士的来源有推荐、自荐等不同的途径。
3、汉代对士人采取培养和使用的政策。京师开办太学,由郡国选送博士弟子入太学学习,由太常选拔。然后据考试优劣授予郎中、文学掌故等官职。选士的另一条途径是察举,即由公卿、列侯、郡国守相等经过考察后向朝廷推荐。察举的科目,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秀才、孝廉、明经等。汉代的察举,实权掌握在公、卿、守、相手里,所举的科目,又以道德品行为重,考试虽间有使用,但不受重视。此种方法易产生流弊。第三条途径是征辟。某些有名望的士人,皇帝不经荐举,直接征聘,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侍从左右,备顾问。
4、魏晋以后,察举制度发展为九品中正制,即将察举的对象分为九等,政府按等录用,叫做“九品官人法”。中正,是推选朝官中有声望的人,担任州、郡的中正,负责对士人品级的评定。九品中正制初实行时,继续贯彻曹操“唯才是举”的原则,评定人物主要看才能,在当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5、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和辟举制,大小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命,选士既不须州郡的荐举,也不经中正的评定,而是由朝廷用公开考试的方法甄别选用。这便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6、唐代继承并大大发展了隋代创置的科举制度,还增设明经、明法、明算、明书 等名目,完善了科举制度。考试科目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是皇帝临时诏令设置的科目。从武则天开始,又有武举之设,由兵部考试。
7、宋代对科举制度作了不少重要的改革。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7、辽代的科举制,专为汉人而设。考试分乡试、府试、省试、殿试几种。
8、元代科举考试,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开,重经义而轻诗赋。
9、明清是科举制度极盛的时期,也是走向衰亡的时期。明清科举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校和科举更紧密地结合,科举必由学校,进学校成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清学校有两种:国学和府、州、县学。国学是中央一级的学校,府、州、县学是地方学校。国学初名国子学,后改称国子监。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贡生是由府、州、县学的生员中选贡的,意思是把人才贡献给皇帝。清代的贡生有六种:岁贡、恩贡、优贡、拔贡、副贡、例贡。前五种算是正途出身,总称五贡。府、州、县、卫设立的学校,一般称为郡县学,也称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别称庠生、秀才、博士弟子员,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明清正式的科举考试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又称大比,因考试期间定在秋季,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会试在乡试后
一年举行,考中的称贡生,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同年举行,应试者为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录取分为三甲: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为鼎甲之首,别称鼎元;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都称传胪。进士榜都用黄纸书写,所以叫做黄甲,一般也称为金榜,中进士称为金榜题名。明清的乡试和会试,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要求代圣人立言,结构要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这种文体称为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股文形式死板,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进士、监生、举人,可以按不同情况授予一定的官职。秀才不能授官,但是可以被聘为长官的幕僚。
(三)借鉴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
1、许多西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都明文规定了公民享有民主参与的权利,并且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加以保障。例如德国的《基本法》明确规定:“所有公民都有按照其能力与成就,依据法律规定担任官职的权利”。
2、公民有平等的权利参加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在平等的条件下被择优录用,不得由于性别、种族、出身、党派和家庭背景等因素而遭受歧视或享受特权。如美国的《文官制度改革法》规定“保证人人机会均等,经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试,只根据能力、知识、技能来决定录用和提升”。
3、在西方国家公务员的招考、考试、成绩和录用,都是公开的。报纸、电视台和电台要公开发表或广播,让全社会的公民都知晓,争取最广泛的人报考,在最广泛的范围内选择优秀人才。在招录公务员之前,美国不仅在报刊和电视广播中公开报道国家公务员的报考事项,而且联邦政府在全国设立一百个“职业情报中心”。八百个免费的“热线”电话号码,供全国各地报考者使用,询问有关公务员报考、考试的事宜。
4、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有竞争择优的特点,他们考试录用的竞争分为两种,一种是“非公开竞争考试”,全部报考者中的合格者都被录用;另一种是“公开竞争考试”,是在少数合格者当中再选择成绩最优秀者录用。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多,许多国家采用第二种竞争性考试,以求选择最优秀的人才。
5、西方发达各国公务员的录用制度主要有四种: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和考任制。选任制适用于政治领导人,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类。委任制适用于长官的助手和秘书等辅助人员,目的是能与长官密切合作。聘任制适用于在社会上有一定名望的学者专家,他们有公开著作,公众了解他们的水平。考任制是适用范围较广的任用制度,被大多数国家采用。它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最广泛地罗致优秀人才担任领导和业务职位。
6、如何通过考试来择优,发达国家的标准和做法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通才”标准,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专才”标准。所谓“通才”标准是在考试选拔中注重应考人的一般教育程度、文学素养、掌握知识的多寡、以及综合、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所谓“专才”标准则注重应考人所具有的职务上的专业技艺,强调个人在某个领域中的一技之长,重视专家的地位和作用,并经常吸收专家学者参加领导工作。
二、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现状
(一)确立了机关依法进入的新机制
考试录用制度强调录用公务员必须坚持“凡进必考”,凡符合条 件者均可报考,凡未经考试或者考试不合格者均不得录用,确立了机 关通过考试的方法
补充 工作人员的新机制,改变了过去机关进人上 的随意性,这是考试录用制度的最大成果。
(二)改善了公务员队伍结构
各级机关录用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有效防止了进人上的各种不 正之风。5 年来全国考试录用公务员 62 万名。2010 年中央机关及其 直属机构新录用的 14391 名公务员中,来自工人、农民、教师、医生 等普通家庭的占 93.2%。我国公务员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 制度,得到社会广泛赞誉。5 年来,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24 万余人通过竞争上岗走上领导岗位,公开选拔干部从 2005 年 3573 人提高到 2009 年 10961 人。我国的公 务员队伍是一支优秀人才密集、能够担当重任、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 队伍。
(三)考试录用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我国制定了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相配套的暂行规定 10 多 个,实施办法 10 多个,公务员管理的各个实施环节基本达到了有章 可循、有法可依,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管理制度已基本建立起来。
(四)考试录用基础建设水平逐步提高
不断强化面试和体检工作管理;实行面试考官资格制度,加强面 试考官队伍建设。加强对面试考官的考核,实行动态管理,逐步推行 面试考官异地执考制度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公道正派、高素 质的面试考官队伍。加强命题和考务管理,为保证试题质量,实行笔 试试题和面试试题统一命制。充分利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和手段进行 考务管理,为考生报名和查询考试录用工作信息等提供优质服务。严 格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录用手续,凡考试、体检、考核合格者,按照管理权限,统一到国家公务员录用主管机关办理录用手续。进一步强化 和规范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管理。
三、对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思考
由于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又较快,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所以在录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存有某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阻碍了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推广,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亟待改进克服。
(一)强化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管理基础
中央制定的《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目标。在公务员制度建设中要按照《纲要》确定的目标和方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全面贯彻干部人事 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改革方针,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方向,从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上全面推进改革。准确把握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核心,把建立 “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 作为改革的根本要求。全面实施《公务员法》和《规划纲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加快健全完善公务员制度和机制,提高公务员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公务员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 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
(二)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运行机制
继续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凡进必考”的原则,努力提高公务员考录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把科学考录作为主攻方向,不断创新考试内容和
方法,进一步提高考录工作的质量。一是加强考录基础建设,完善面试考官库建设,建立健全考试测评机构,加强对考务机构的指导与监督。二是推进考录信息化工作,优化报名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考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三是继续推行“阳光面试”,让纪检监察、媒体、公众更多地参与面试 和监督过程,并形成制度,增进社会对考录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四是扩大选人用人视野,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等生产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公务员力度,提高录用比例,积极推广和完善从优秀村干部、社区干部中考录乡镇、街道公务员的办法,把更多的优秀人才聚集到各级党政机关中来,充分发挥考录政策的导向作用。五是严格公务员录用考试工作纪律,严密工作程序,严肃处理违纪违规行为,让公务员考录干干净净,公平公正。
(三)健全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法规体系
按照国家将要出台的公务员转任规定、公务员回避规定、新录用人员试用期管理办法、公务员录用特殊体检标准、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规定、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规定、聘任制公务员管理规定、违反公务员法责任追究办法等配套法规,紧密结合甘肃实际,研究论证并制定出台贯彻各项相关规定的实施细则。对正在试行的有关规章,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需求及时修订完善,构建比较完善的公务员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在推进立法的同时,要加大对政策法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结束语
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只有与本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结合,吸收借鉴别国的先进制度经验方法才有意义才能成功。因此,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在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务员制度的同时,还应注意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正确处理好借鉴与继承、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要注重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公务员考录制度发展的阶段性之间的关系,不能生搬硬套或“全盘西化”,同时对西方和亚洲一些国家先进的公务员考录制度经验进行中国化的科学实践,才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切实可行的改革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斌,杨彦,光明日报出版社《申论》,第3页
【2】徐银华、石佑启、杨勇萍著:《公务员法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第71页
【3】郑尚元:《我国行政法实体法的突破与瞻望》,《行政法学研究》2005 年第3 期
【4】彭兴业:《试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跨世纪发展与创新》,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5】施雪华主编:《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6页
【6】刘垂春:《 公开选拔的公正考量》[ J ].《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3期
【7】吴容娇:《关于建立健全国家公务员管理机制的思考》,《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第4卷第4期,《公共行政》2004年12月,1671-1750(2004)04-0012-04
【8】代青:《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630.1/5.410
学生(签字):
5.国家对餐饮业管理制度 篇五
发达国家对国有经济管理的经验借鉴
国有经济作为与国家所有权相联系的经济范畴,并非为社会主义制度所独有,而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发达国家国有经济产生的客观基础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总结各国政府管理和调控国有企业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目前正在深入进行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机制的改革,无疑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地位与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二战”以后,出于医治战争创伤、振兴经济、维持稳定的需要,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英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积极推进“国有化”运动,通过直接投资兴办、购买或没收以及国家持股参与等形式建立国有企业,从而形成了各个国家规模大小不等、管理方式各异的国有经济体系。据世界银行统计,到80年代初,国有企业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已达10%,占全球总资本的份额则为35%(注:引自世界银行:《1986年世界发展报告》。)。
国有经济在西方各国中的规模与比重虽然并不占优势,但发挥着其它经济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1)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能源、钢铁等基础工业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些产业和部门所具有的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以及较大的投资风险等特点,因而要求国家承担起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责任。在这些领域中,国有经济通常具有相当高的集中度。以铁路、电力和邮政三个部门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为例,美国分别为25%、25%、75%;德国和意大利为100%、75%、100%;英国和法国则全部为100%(注:引自《中外管理》.10,第41页。)。(2)维持对战略部门的控制,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战略产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或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先导部门,为了更好地体现政府的战略意图,对于一些“自然垄断”性战略部门,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国有企业垄断体制,以限制外国资本的进入;而在一些竞争特性较强的战略部门,当其受到外资控制和垄断的威胁时,国家又会通过对该领域中某些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私营企业进行国有化改造,以增强其与外国企业竞争的能力。如面对美、日两国电子产品的大举进攻,法国政府曾于80年代初对电子产业实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并在5年内筹集了200亿美元用于开发新的电子技术,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本国电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3)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经济运行。缓解社会矛盾是西方发达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国有企业必须执行并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它不仅不能像私人企业那样随意解雇工人,而且还要不断增加工人的工资,吸收工人参股和管理企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关系,稳定了社会局势。此外,西方发达国家还通过国有化的方式,购买由于经济危机或产业结构升级而陷入生存困难的私营企业,并对其进行整顿和改造;或者通过国有金融机构对其进行“输血”,帮助其摆脱困境恢复正常运营。(4)调节国民经济,承担特殊社会职能。如国有金融企业、主导性工业企业、环保工业和国防工业企业等。这部分企业经常担负着宏观调节、推行国家经济和社会政策、保证国家安全以及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能。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股“非国有化”的潮流。非国有
6.国家对餐饮业管理制度 篇六
新加坡有一个较发达的期货市场,这也是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期货市场之一。在亚洲,新加坡证券期货市场是仅次于日本的国际金融中心。长期以来,新加坡政府一直将金融业作为本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并为其做出了不懈努力。其中,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加强法制建设,是新加坡期货市场繁荣昌盛的关键因素之一。
新加坡期货市场建立初期,政府并没有制定专门的规制交易行为的法律法规。对那些因期货交易而发生的法律关系,主要依靠民法的契约原则来加以调整。新加坡第一部专门规范期货市场的法律是1986年颁布的《期货交易法》,该法一直到的《证券期货法》生效后被废止。1992年颁布的《商品期货法》主要针对除金融衍生品、石油、黄金期货外的天然橡胶期货、咖啡期货等一般期货品种,20更名为《商品交易法》。目前,规制金融期货和能源期货的《证券期货法》和规制一般商品期货的《商品交易法》是现行新加坡期货市场的主要法律渊源。此外,《公司法》、《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新加坡国际企业委员会法》、《所得税法》、《民法》、《银行法》、《商业信托法》等商事、金融法律,也维护着新加坡期货市场的秩序,并对投资者的保护各自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建立了较完善的期货市场监管制度
新加坡期货市场的政府监管机构主要有两个: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委员会,囡交易品种的不同而各自履行不同的职责。《证券期货法》第一章规定,金融期货和能源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指按《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cap.186)》设立的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其拥有对金融期货和能源期货市场广泛的监管权力,除期货市场建立审批、规范,期货交易执照的颁发,期货交易行为的规制外,还有规章制定、命令发布等抽象行政权和账簿查阅权、调查权、特定事项审理权等具体行政权。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委员会为《商品交易法》规定的其他商品期货市场的政府主管机构,享有相应的监管权,但其监管权力仅及于在新加坡商品交易所内交易的期货。
(二)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投资者保护制度
严厉处罚期货交易违规行为、严格的互保基金制度和民事责任制度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参与期货市场的投资者保驾护航。《证券期货法》和《商品交易法》都规定了新加坡期货市场的违法行为,如虚假交易、私下对冲、操纵价格、囤积行为及虚假陈述等行为,必须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受违法行为侵害的投资者,可以在违法行为人被宣告有罪之日起6年和2年内,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承担民事责任、赔偿损失。《证券期货法》要求交易所建立并严格实施互保基金制度。
(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富有特色的、内容具体明确的审计制度
新加坡《证券期货法》规定的审计制度比中国期货市场的审计制度更为具体。有意思的是:它规定期货市场服务者可以自由选任审计人员为自己服务,只有在发生特殊情况时,如审计人员不按规定提交审计报告,审计人员认为期货市场服务者财务状况不佳、不合常规或存在欺诈,才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直接委任。只要无恶意,审计人员所作的任何陈述都不受追诉。
四、美、德、新加坡三国期货市场法律规范对中国期货立法的启示
(一)应注重对投资者的保护
投资者保护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市场发展的法宝。期货市场同样如此。不管是美国还是德国、新加坡,都很重视对投资者的保护,这是它们发展迅速的关键因素之一。
1,德国围绕信息提供义务而展开
众所周知,“公开、公正、公平”原则是期货市场的基本原则之一。根据该原则而确立的信息披露制度,是期货交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受到几乎每个国家立法者的重视,而德国立法者尤其注重期货交易中的信息披露制度,德国资本市场的每一次改革,几乎都是围绕投资者保护而展开的。
《证券交易法》一方面为投资服务企业规定了严格的信息提供义务,如投资服务企业应在会计年度终结前主动委任审计人员审查自己的信息提供情况,若企业不遵守此义务,应赔偿客户因此而遭受的损失;另一方面为联邦金融监管局规定了对投资服务企业信息提供情况的监督义务,如联邦金融监管局可以审查投资服务企业的财务状况,而无须有紧急原因。该法第37q条明确指出:“确有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必要时,联邦财政部可以发布禁止法令或对金融期货交易进行强制管制。”
2,新加坡建立了互保基金制度,同时规定违法行为者的民事责任
新加坡建立了互保基金制度,同时规定违法行为者的民事责任,以实现对投资者的保护。其《证券期货法》第12章第4节设了一整节的内容来规定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商品交易法》第7章则设了一整章规定了违法行为,并作严厉处罚,其对民事责任的重视程度由此可窥见一斑。
中国虽然已经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但法律责任设置并不合理。修订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中,基本上以没收违法所得、罚款、警告、记过、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责任为主。只是在第83条简单地加了一句:“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此外,通篇只字未提民事责任。这对投资者的保护是非常不利的。行政处分和纪律处分可以对其他市场参与者起到杀一做百的警示作用,为交易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但充其量只能问接地保护投资者,并不能弥补投资者已经发生的损失。所以,对潜在的投资者来说,这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使他们担心一旦遇上风险事件,虽然不是由于自己对行情的判断失误造成的,但是也将血本无归。因为没有人会对他的损失承担责任。
因此,中国期货立法应完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制度,把民事责任纳入期货法,其具体内容应包括:操纵市场价格行为的界定、损失的因果关系、损失额、举证责任等;明确规定期货经纪机构对投资者财产及权利保护的基本要求,应防范客户保证金被挪用;同时,规定投资者保障基金制度,把破产期货经纪机构投资者债权的保护落到实处。
(二)上市新品种主要应由期货交易所负责
世界上大多数期货市场,如美国、德国等国家或地区几乎都是由交易所负责设计、自己决定推出上市交易的新品种,最多采取注册制,而非实行政府监管机构行政许可制。但中国《条例》《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第88条、第93条、第13条、第14条、第33条、第47条、第105条、第27条、第41条都规定了中国证监会对期货市场的行政监管权力。如此可见,中国的期货交易所实行的是行政管理体制。行政干预越多,市场活动的空间越小,可以说,交易所的一举一动完全被政府这只无形的手所掌控。
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未明确期货交易所提出申请后,中国证监会应在多长时间内作出行政许可的期限。换句话说,中国证监会在对待期货交易所提出的上市新品种的申请上,不受时间限制,这可能使期货交易所长期处于等待之中,行政效率大打折扣。二是“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的规定很含糊,究竟哪些内容,要征求哪个部门的意见,都不明确,这会影响行政效率,也是实践中中国期货市场新品种推出较为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国要发展期货市场,就必须适应国际潮流的发展,改革期货市场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主要让交易所负责新品种的推出。
(三)交易所的自律监管和政府监管同样重要
自律管理是现代资本市场管理的基本形式。一个运行规范、有序发展的期货市场,如果没有自律监管作基础,再强大的政府监管也会感觉力不从心。
德国、美国都很注重交易所自律管理。德国早在1892年就有《交易所法》,多次修改后,于又颁布了新的《交易所法》,以规范交易所的组织和活动,明确交易所的权责。期货交易所的自律管理是美国期货市场管理中最直接、有效且最为重要的。在美国期货市场管理体系中,行业的自我管理和交易所的自律管理与CFTC的行政监管同等重要。交易所不仅是市场的组织者和提供者,也是市场的管理者。它的管辖权有的来自法律的规定,如美国《期货交易法》第5章明确规定期货交易所享有制定交易规则、处罚违规者、仲裁等10项权力;有的来自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授权;有的还来自交易所会员总会约定的效力。期货交易的公正性、公开性、公平性和期货交易财务的健全性,都受到交易所和结算机构的微观监控。
7.国家对餐饮业管理制度 篇七
一、经合组织国家国库支付制度基本原则
各国预算支出的一般过程是:在则政预算审批通过后,预算单位根据预算支出计划安排支出。当预算单位购买商品或劳务时,由预算单位或财政部开出支付凭证 (各国所采用的支付凭证不尽相同,有的国家采用银行支票,有的国家采用专门的政府资金支出凭证) ,经国库部门审核无误后,通过银行资金清算系统或政府支出信息管理系统,从国库单一帐户划拨资金。
经合组织国家则一政资金支付管理的做法各有千秋,但所遵循的原则基木相同。一般来说,主要有以卜几项原则:
1效益性原则。则政资金作为公共资金,虽然注重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小以微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但同样也存在资金的使用效益问题,即一方而要求则政资金成木最低,另一方而要求则政资金能以最快的速度发挥最好的效益。因此,经合组织国家都要求则政部门应对则政资金进行最有效的管理。建立国库单一帐户,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可以减少国库资金的流转环节,灵活调度,实现则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2政策性原则。市场经济国家则政是公共则政,通过履行则政职能,弥补市场缺陷,进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因此,则政资金应为实现国家的则一政经济政策目标) 报务。
3可控性原则。则政部门管理的政府资金来自于社会公众,是社会公共资金。因此,客观上要求则政部门必须对政府资金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按照经议会批准的预算规定使用资金,对社会和公众负责。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则政部门可以直接对政府部门每一笔支出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防止政府资金被挤占挪用。
4透明性原则。一方而政府资金的使用必须得到国会和政策制定者的批准,另一方而,则一政部也必须使公众感到社会公共资金是为公民和社会服务的。
二、几个典型经合组织国家国库支付制度
1澳大利亚政府支付情况
澳大利亚政府支出根据资金的小同规模采用小同的支付方式,主要有电子支付和支票支付两种方式。 (一) 电子支出方式。大额的政府支出一般采用电子转帐的方式,直接通过则政部的政府则一务信息FIRM系统与联邦储各银行的国库单一帐户进行资金清算,操作过程是:则政部的FIRM系统对大额支出审核后,指令联邦储各银行采取电子转帐的方式办理支出。联邦储各银行通过银行间的电子清算系统,将联邦公共帐户需要支出的资金划转到用款单位在商业银行开立的帐户,同时,联邦储各银行将支出信息反馈给FIRM系统进行信息处理,再由FIRM系统将处理信息传到支出部门的FIRM系统进行帐务核对. (二) 支票支付方式。采用支票方式进行的支出,则政部指定的支票签发公司按照支出指令签发支票,直接邮寄给用款单位或通过支出部委转交用款单位,用款单位将支票送交开户商业银行,以资金倒划的方式,通过同业银行票据清算与联邦储各银行的国库单一帐户进行资金汇划。
2巴西政府支付情况
政府支出的操作过程是:预算支出单位在向则一政部国库局申请支出,井经国库审核批准后,即可进行相关的支出;当预算支出单位向商品或劳务供应商支付资金时,首先向国库代理行一巴西银行签发政府支付专用的银行支付票据;巴西银行通过SIAFI政府则财务信息系统收到政府支付的命令信息以及支出单位签发的银行支付票据后,进行审核一大后,巴西银行将应支付资金同中央银行的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中央银行将清算资金同其从政府财务信息系统收到的政府支付数额核对无误后,将资金转账给巴西银行;巴西银行收到资金后的第二大,将支付资金划转到商品或劳务供应商在其他商业银行的账户上。
3英国、法国政府支付情况
为避免公共支出中的一些营私舞弊行为,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英、法两国在政府支付管理方而较为相似,遵循的共同原则是:支出决策管理者必须与支出的办理者绝对分离。总起来说,一般国库支付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一是购买与承付款项阶段。政府支出部门与供应商签订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合同。供应商根据合同提供有关商品或劳务;
二是核算阶段。当支出部门收到供应商出具的发票时,审核发票标明的商品数量和数额与订货的数量及承付款项金额是否相符,计算出国库实际应支付的数额;
三是签发支付命令。支出部门向出纳署签发支付命令,并补附相关的计算数据、承付情况及所有的辅助凭证;
四是办理支付结算。出纳署在接到政府部门或机构的支出指令后,对会计凭证及其他相关文件审核后,签章少通过银行清算系统将资金由国库支付给供应商。
4日本政府支付情况
日本政府委托商业银行作为国库代理行。各部委和支出部门根据议会通过的预算支出计划与供应商签订购货合同,并根据供货情况开出政府支票。日本银行或其代理将该支票与各部委和支出单位的“支出计划”核对,以控制和监督各部委和支出单位的实际支出。在审核无误后将款项拨付给供货商,同时,日本银行对政府所有的资金活动作全而的记录,每日向大藏省上交支出分配报表、融资报表及政府账户平衡表、资金报告表等各种报表。各支出部委、支出单位和大藏省按月编制报表,并与各部门的账目相核对。
三、对于我国国库支付制度借鉴分析
经合组织国家在国库管理的具体做法上各有一差异,但都建立国库单一帐户,实行规范化的国库集中支付。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完善我国的国库支付体制,加强则政资金管理具有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合组织国家的国库支付制度主要有一以下经验可供借鉴:
1建立国库单一帐户,实行则一政资金集中管理。国库单一帐户是取消各预算单位独立开设的预算帐户,将政府各部门所有的现金都集中到在中央银行或委托其他商业银行设立的“国库存款帐户”。
2实行凭证审杳,支票集中签发制度。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在履行支出责任时,负责签具付款凭证,经国库支付机构审核确认方可办理支付。
3明确支付责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划分国库支付机构和各部各单位的则一务责任,并对支付人员规定明确的奖惩办法,增强其责任确保国库资金安全。
4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三种预算科目分类方法。第一种是经济分类法,即按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将预算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两大类,前者包括商品和劳务支出 (工资和薪金是其中单列的一类支出) 、利息支出、补贴和其它经常性转移等,后者包括固定资产购置、储各物资的购置、资木性转移等:第二种是职能分类法,即按政府职能将预算支出分为一般政府服务、公共和社会服务、经济服务、其它职能四大类:第三种是部门分类法,即按照政府部门或则一政资金使用单位对预算支出科目分类。
8.国家对餐饮业管理制度 篇八
【关键词】基本药物;制度;成效;问题;建议
【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92-01
1实施成效
1.1基本药物价格降低: 从2010年的3月份到12月份,十个月的时间内,相关试点地区的次均门诊药费降低了16.56%,次均门诊费降低了8.60%,;次均住院费降低了10.44%,次均住院药费降低了14.77%。并且,在门诊看病的人数上升了3.89%,且出院人数也升高了3.49%,基本药物的使用情况由开始的31.7%升至68%。这些资料表明,药物的价格有很明显的下降,百姓得到了益处,从而就医看病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1.2卫生院调整定位,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增强: 最近几年,因为运行成本的增加以及工作人员较低的待遇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基层医疗机构为了增加收入,忽视了公共卫生服务偏重于医疗服务,有些甚至不依照规定私自进行核定级别之外的手术内容,使医疗风险以及医患纠纷大大增加。随着我国基本药物零差率实施以及对财政补偿机制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公共卫生方面的经费保证到位,乡镇卫生院将基本公共卫生职能的履行当做工作的重点,将对农村居民的保护最为目标,积极展开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基本医疗等综合性的卫生服务以及管辖区域的内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培训、业务指导、管理及考察工作,使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及可及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1.3增强了医德医风的建设: 多年以来乡镇卫生院都存有以药养医的状况,并且越来越依赖药品差价的收入,“大处方”的现象屡禁不止,开单提成、药物回扣等不良现象也有存在,乡镇卫生院和医生同药品之间的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实行使得乡镇卫生院重新获得了公益性,医务工作人员的创收压力减轻了,并且增强了道德满足感。
2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基本药物品种无法满足医疗抢救需求:当前我国确定的基本药物种类仅为302种,虽然部分地区自行增加了基本药物种类,但是通过对实践的研究发现,一些医疗急救必须品种,群众习惯的品种以及儿科妇科的日常用药并不在目录里,患者对此感到非常不满意,他们认为虽然药价下降了,可是品种也减少了,这就使得患者对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感到不满,继而会选择到上级的医疗机构去诊治,因此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量并没有想象中提升的那么快,并且住院病人的数量也逐渐减少。相对一部分病人来说去上级看病的路费增加了,而且实际的医药费也有很大的可能增加。
2.2药物配送不及时,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受影响:在国家及部分省制定的基本药物采取省级集中招标采购的政策中,因为乡镇卫生院用量少,比较分散的中标品种等原因使得成功中标生产并且配送的企业不及时对基本药物给予供应,导致乡镇卫生院存在严重的基本药物短缺现象,在供应初期基本药物零差率的不及时供应率高达40%。虽然一些地区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这种现象依然存在,令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效率受到严重影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医疗纠纷。
2.3 基本药物制度在群众中知晓度不高: 有关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不单单只是让医疗机构有比较清楚的认知,必须还要让人民群众对此感到认可。当前的实施状况为: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之下,医疗机构及医生们慢慢地适应并且改变了用药习惯,可是大多数的百姓对基本药物的了解非常的少,逐渐的流行起了“便宜的就是低效的”的说法。随着新农合报销比例的提升以及门诊统筹的实施,百姓经常依据个人病史或药品广告要求医生只开某种药物。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定会对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造成影响。
3针对性建议
3.1修订药物目录,增加适宜品种:相关工作人员要吸取基层医疗卫生部门提出的意见,并且根据反映的情况制定出符合当前形势的省级基本药物目录。并且在最新修订的基本药物目录出台之前,要发放到相关医疗单位对新目录进行增补工作,增补的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确保增加的品种为乡镇医疗部门的医疗急救必需。
3.2完善招标体系,确保基本药物充足供应:基本药物的选择以及价位的定制属于基本药物实施的重要环节,根据在此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以下三方面的改进意见:(1)完善招标体系。对招标的流程进行优化,进行量价挂钩,譬如安徽的双信封制,这种做法令价格更加合理。对于某些药品,像云南白药等,政府可以为生产企业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将这些药品列入招标的平台。针对临床必需可是厂家的投标意识差的相关企业,可以为其制定相应的政策优惠加强他们的投标意识,提高投标积极性。(2)对药品品规以及厂家数量要合理科学的进行选择。我们可以学习国际的经验,根据专家的意见科学合理的定出药品剂型品归以及厂家的数量。(3)制定对药品质量进行评价的制度,进行动态的质量监督管理。要从药品原料的购进到最终消费给予全过程的监督评定,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给予反馈,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有效地解决办法,确保药品的质量。
3.3加大宣传力度,纠正群众思想偏见:利民制度必须要有群众的支持和理解。相关部门可通过以下办法增强群众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理解:(1)将基本药物的来历、生产、选定等内容加入到宣传的内容中,让群众明白这些低价的基本药物不是劣质低效的药物,而是具有高性价比、质量有保证的高效放心药;对和基本药物相关的安全用药常识进行宣传,加强群众的合理用药知识。(2)向与药物宣传有关并且宣传工作做的比较好的国家借鉴经验,可以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进行宣传,以多角度和层面举办多样式的宣传活动,对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及用药基本知识进行大力宣传,并及时报道工作的进度和成效,让更多的群众认可该制度。
参考文献
[1]吴浩,常利杰,赵志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对社区用药情况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3).
[2]徐智.我院實施基本药物制度的临床调查[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1(4).
[3]许耀辉.乡镇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30).
【国家对餐饮业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营改增对我国餐饮行业影响与对策研究10-28
餐饮业管理办法07-03
对国家新闻的感想08-09
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07-04
国家对ppp行业的政策11-11
餐饮财产管理制度09-01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09-06
对国家助学金的感想心得体会11-13
餐饮绩效考核管理08-12
餐饮集团员工管理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