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2024-08-30

浅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精选5篇)

1.浅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一

区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计算机辅助系统开发研究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目标的复杂系统,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直观、简单、高效的`评价方法,减少人工计算的失误率,给决策者一个准确的评价结论.一直是公路建设者的难题.介绍了利用VB可视化语言进行编程开发,实现了计算机辅助区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系统操作,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提供了便捷的工具.经过测试证明,该系统教学模型简单,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运行稳定,对于快速进行区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有很强的实用性.

作 者:赵晓东 Zhao Xiaodong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64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4(4) 分类号:X821 关键词:综合评价指数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   计算机辅助系统  

 

2.浅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二

关键词:农村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 迄今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 大多数居民还生活在农村, 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行为也发生在农村, 加之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大多数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自然保护区均位于农村地区, 因而农村环境保护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多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农村环境保护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 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 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 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为了让包括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国家已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列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2007年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环保总局等部委《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2008年7月24日, 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并讲话, 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心。

为预防、减轻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我国从1979年开始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并先后制定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应该说,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近年的环境管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和较为薄弱的环境管理条件, 该项制度在农村地区部分规划和建设项目的落实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从而对所在地区农村的环境质量和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如何针对农村地区的具体特点开展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仍值得相关部门重视和关注。

一、农村地区环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城市环境管理的日渐强化和人们对城市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 大量工业企业开始向农村地区迁移, 一方面腾出了大量城市建设用地, 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此举导致农村地区除了原本就大量存在的畜禽养殖、矿山类建设项目外, 能源、化工、冶金、建材以及垃圾焚烧、填埋场等市政项目大量落地, 农村地区实际上成了近年工业项目建设的热土。尽管目前大部分项目都依法申报了环评手续, 但是,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大量问题。

1.规划环评制度不能有效涵盖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均对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提出了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但均未对县级以下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规划提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因而现在许多农村地区建设项目不仅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规划, 即使有规划也未对规划进行环评, 结果农村地区建设项目无序建设、不合理建设、重复建设现象随处可见, 不仅导致部分项目选址不合理, 还加大了后期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的难度。

2.环评工作开展不力

不可否认, 环评制度已成为目前我国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但在农村地区的实际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 环评执行率低。目前, 全国大部分省级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只有70%左右, 地市级只有40%左右。[1]这一问题在农村地区建设项目中更加突出。

(2) 违反环评程序现象普遍。农村地区不少建设项目环评工作开展严重滞后, 边建边评、事后补评、事后不评现象仍然严重。一些项目环评报批后, 尽管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 建设单位却不按规定重新报批环评报告。

(3) 环评的作用得不到体现。部分建设单位仅把环评当做项目前期的一个必备手续来办理, 认识不到环评的真正目的, 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漠不关心, 因而取得环评报告及批复后便束之高阁, 根本不按环评报告和批复要求的环保措施与管理制度去落实。

(4) 现状监测不规范。不少环评单位面对农村地区建设项目时, 常采取收集资料法获取相关数据, 而不委托监测单位进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即使委托监测也尽量少布监测点, 压缩监测指标, 缩短监测频次。有些监测单位在受托进行农村项目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时也不到现场, 而是根据日常工作经验直接加工监测报告。现状监测不规范, 导致许多农村项目环评报告对环境质量现状认识不清, 错误判断当地环境形势。

(5) 环评措施不切实际。很多环评报告根本不顾及当地农民不愿使用粪肥的现状, 对位于农村地区职工人数不多、无生产废水产生的建设项目, 一味要求其将生活污水收集后用作农肥, 结果根本无法操作而出现污水横流问题。又如一些环评报告根本不考虑当地煤碳含硫量高的现实, 不要求项目上脱硫设施, 而是建议其燃煤设施使用低硫煤。完全可以想象, 该项目通过环评后, 实际运行中使用低硫煤的可能性究竟能有多大。

如此种种, 导致部分污染项目甚至违反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通过环评, 取得了“合法”建设的外衣, 也造成了日后环保监管的隐患。

3.项目后期验收及监管不到位

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的一部分, 及时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是确保环评提出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得到落实的关键。不少地区在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中“重审批、轻监管”问题较突出, 而这一问题在农村地区的建设项目中更加明显。因而部分农村地区建设项目试运行后长期不进行竣工验收, 有些项目的竣工环保验收也仅是走走过场, 验收监测不能真实反映项目和环保设施的运行状况, 最终导致竣工验收起不到环评的把关作用。项目正式运行后, 环保部门对农村偏远地区建设项目的跟踪检查也相当缺乏, 以致这些项目经常出现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行而超标排污的情况。

4.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200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划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都应进行公众参与, 2006年3月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应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 征求公众意见。

由于现有法规仅明确要求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公众参与, 而位于农村地区的一些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 尽管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非常密切, 环评时却不需征询公众意见, 从而导致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出现许多环境问题和纠纷。即使在农村地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评项目中, 仍然存在公众参与对象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信息公开缺乏透明性和真实性、征求公众意见的方式缺乏针对性、公众无参与积极性等问题。[2]如有些项目环评的公众参与调查表甚至由建设单位一手包办, 直接找几个员工按照要求打钩画叉了事, 以致不少地方都出现过评审报告书所附的几份公众参与调查表样表笔迹完全相同, 对相关选项的回答也几无差异的情况。此外, 许多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都不愿通过召开听证会等直接方式进行公众参与, 但在目前广泛采用的“网上公示”公众参与形式中, 又能有几个当地农村受影响公众能及时从网上看到公示的相关信息。因此, 农村地区建设项目公众参与形式主义特别严重, 很多时候根本达不到公众参与的应有效果。

二、导致农村地区环评问题的初步原因分析

1.建设单位法制观念淡漠

有些建设单位根本认识不到环评工作的重要性, 无法理解环评的目的也是为了让项目建设少走弯路, 日后项目能顺利运营, 因而环评参与主动性较差, 有的甚至恶意逃避环评手续, 甚至有少数单位选择农村地区进行项目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逃避城市严格的环境监管和利用农村地区低廉的环境成本。完成环评后, 一些建设单位也对环评及批复提出的环保要求熟视无睹, 企图通过拉关系、找熟人在竣工验收时蒙混过关。

2.环保部门管理力度不够

由于多数单位人员编制较为紧张, 地方环保部门环境管理重心始终位于城市, 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环保监管经常感到鞭长莫及, 部分偏远乡村甚至出现环境管理的真空,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村地区建设项目出现的环评问题。

3.少数地方政府对环保工作不作为

受短期经济利益驱动, 有些地方政府领导平时紧盯GDP和招商引资, 对引进项目非常热衷, 但对项目可能带来的环保问题不甚关心, 以至于大量污染项目落户农村地区, 形成环境隐患。对于一些群众举报的环保问题, 也多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和稀泥”做法, 有时甚至直接偏袒辖区内的企业, 牺牲广大群众的环境权益。

4.农村群众环保参与意识差

受主客观条件限制, 多数农村群众文化水平不高, 环保意识较差, 环保参与积极性低。对于农村地区建设项目存在的环评问题, 多数群众单凭自身能力很难发现, 即使发现了, 因为怕不必要的麻烦或担心打击报复, 也不一定会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

三、解决农村地区环评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

1.配套完善规划环评制度

针对农村地区建设项目缺少规划和不履行规划环评的问题, 地方政府应就县级以下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编制的相关规划开展环评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 以避免建设项目在农村地区无序建设、不合理建设, 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建设。

2.科学建立政府考核方式

针对目前许多地方政府重GDP、轻环境的做法, 应尽快推行绿色GDP核算和考核体系, 以促使地方政府停止在农村地区盲目引入污染企业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做法。此外, 将农村地区环评开展情况也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范畴, 确保各级政府将包括环评在内的农村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3.实施农村地区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鉴于农村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要求, 环保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建设项目的日常监管, 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农村地区建设项目中得到落实, 将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通过环评控制在萌芽状态, 建议在乡镇一级设专职环保员进行当地环保工作日常监管, 以避免环保机构对农村地区环境管理的缺位。

4.开展农村环保宣传教育, 积极鼓励公众参与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 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 提高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 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参考文献

[1]耿海清.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展望[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11) .

3.浅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三

题及其对策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之所在。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与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昆明市内的大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还不够高,在构建与创新方面存在诸多的困难和疑惑。正视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选择性、渗透性和持久性的影响,对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全体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是有着他的迫切性、科学性和必要性的。一般来讲 ,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即物质文化层次 ,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简单来说就是校园环境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 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着如教育引导、激励约束、团结凝聚等许多重要的积极作用。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在成立几十年以来,校园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已初具规模 ,初有建树.但仍受多种因素的响和制约,校园文化建设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首先是物质文化建设有待提高,精神文化建设需大力加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和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虽然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但是其核心内涵仍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可是现在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在新校区建设中,一味地追求规模和现代气息,致使新校区的建筑与旧校区的文化积淀相脱节,大学文化的魅力和个性物质文化的缺失,往往造成学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竞争力。而且,新校区地处郊区,与外界相对隔绝,校园文化易出现边缘化倾向。校园文化从内在看是一种精神,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要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指导,它是校园人格风貌和群体意识的集中表现。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 中,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性的根本性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目前很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普遍都偏离了这一宗旨。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无法充分彰现,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在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我个人认为应该突出特色性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特定的校园文化反映了学校特定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目标追求和办学理念。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更能提升学校的品位和声誉,对全校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进而提高大学的社会声誉。各高校只有在创建特色校园文化上下功夫,才能扬长避短,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先要确立学校良好的形象,如学校的社会地位、社会声誉、领导水平、师资队伍和科研水平等,学校独特的礼节、仪式、传统、习惯以及学校的校徽、校歌、建筑、校园环境等符号标志等。其次应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另外,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她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对大学的生存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各高校要通过不断的总结提炼,提出自己的大学精神来引领广大师生员工朝着建设本校特色校园文化而奋进。

其次是空有规章制度,落实力度不够。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 和队伍,因此,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迫在眉睫的。制度文化建设应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最后是对网络带来的影响研究不够。信息网络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和普及,上网已经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校园时尚。它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行为模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心理发展等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高校网络已成为学生的“第三课堂”。网络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开阔视野,扩大交往,更新知识的重要渠道,但网络文化资源的共享性、信息的开放性、环境的无序性使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挑战。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新型的学习方式,但同时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沉湎于网络世界,荒废了专业学习,甚至还有的学生对参加其它集体活动不感兴趣,这冲淡了校园文化的主题教育意义。一些非科学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趁机欲占领思想阵地,造成了严重的信息污染。.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强烈冲击研究不够,在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建立有效的管理化机制上,明显缺乏足够的思想和技术准备。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崭新载体,网络使学校校园文化从相对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相对传统的信息传播方法,互联网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并且正在逐步地改变着学校的多种工作方式。按照网络时代的要求,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抢占 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应该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要健全网络管理的制度建设,加强校园网和论坛的监管工作,加大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文化工作队伍,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以网络为平台与学生交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运用能力,能够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判断,能针对网络文化的特点和学生思想问题及时提供有效帮助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另外,随着网络技术和应用的逐步普及,我们相信今后的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必将发生质和量的巨变。

4.浅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四

近年汛期黄河下游发生洪水的可能性较大,黄河防洪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做好黄河下游的防洪工作,解决当前黄河防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确保黄河安全度汛,保障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是黄河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指出了黄河防汛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群防队伍组织管理不到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流动频繁,沿黄群众外出打工经商的较多,尤其是青壮年人员长期在外,加之农村分田到户,人员管理难度大,从而使部分群众防汛队伍只是停留在数量和名单上,相当一部分人员根本不在本地,很难保证突发洪水时能召之即来。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群防队伍组织管理不到位问题。官兵不相识、组织纪律松懈、防汛抢险知识贫乏等现象普遍存在1.2社会备料问题颇多。黄河防汛料物储备采用国家、社会和群众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就目前情况看,国家料物储备比较可靠,而社会团体和群众备料,有数量无实物或有实物无质量的现象相当突出。如遇到工程出险,料物不足,必将贻误战机,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

1.3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滋生。由于近几年黄河一直没来大水,加上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发挥拦洪作用,一部分人认为黄河下游防洪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这种思想认识是防汛工作的大敌,必须坚决克服。

1.4堤防险点和隐患比较突出。一是黄河下游堤防是在历代民埝的基础上经多次加高培修而成,填筑质量不一,堤防裂缝和獾狐、鼠类等洞穴隐患较多,堤身总体质量较差,防守难度大。二是堤防老口门多,基础比较薄弱,遇大洪水时险象丛生。三是近几年新建、改建坝岸较多,基础不牢固,未经大洪水考验。四是黄河下游现有险工、控导工程标准低,整体滑塌险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防洪安全。

1.5防洪非工程措施严重不足。一是群众防汛队伍中外出经营人员较多,在位率较低;二是由于资金短缺,常备料物未达到足额储备,且常备物资更新不及时,年久老化;三是黄河报险通讯手段比较落后,通讯设备不足,不能满足防大汛的要求;四是由于防汛经费不足,防汛人员技术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均受到制约;五是黄河部门防汛车辆配备不足,上堤道路少,大洪水时,若遇到雨天,抢险机械设备、运输车辆上堤困难,将会严重影响抢险及物资的调运。

2对策与建议

2.1搞好防汛宣传,高度重视水患意识。洪水灾害具有突发性强、毁灭性等特点,除利用各种渠道、各类媒体、宣传车、标语口号广泛宣传防洪法规和防汛知识外,每年汛前都要到农村村队街道显眼的地方,张贴黄河防汛宣传材料,介绍今年黄河的防汛形势、防汛任务、防汛要求,使当地干部群众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他们是黄河防汛的成员,更加重视黄河防汛工作,增强防汛意识,掌握抢险基本知识。

2.2扎实做好汛前工程普查。每年汛前,黄河防汛部门应对辖区工程情况进行徒步拉网式的普查,认真仔细查找险点、险段和防汛的薄弱环节,了解掌握辖区内的工程现状,找出防洪工程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方案,立即进行整修、加固,提高工程的抗洪强度,确保工程安全。

2.3健全各项防汛制度。黄河防汛责任重大,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因此,必须由行政首长负总责,按照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防汛责任制。沿黄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熟悉本辖区内工程情况和防汛情况,及时解决黄河防汛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防汛技术学习,能够较熟练地掌握防汛基本知识,提高调度的水平。同时,继续完善领导包工程、包堤段及分级、分部门负责制,切实把防汛工作落到实处。

2.4不断修订完善防洪预案。黄河防洪预案是各级行政首长和防指领导指挥防汛抢险的依据,是各级、各部门进行防汛准备、险情抢护的手段,必须认真掌握,灵活运用。根据当地工情、水情、险情和抢险实际情况,及时予以修订、完善。同时做到防洪预案要增强实用性、可操作性,符合防洪实际,便于行政首长指挥抗洪抢险工作。

2.5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建设。黄河专业抢险队、群众队伍要逐步实行军事化、正规化、制度化管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分类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提高专业队伍和群防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实战能力。同时加强对专业防汛队伍的技术训练和机械化抢险研究,提高防汛抢险的机械化程度,达到快速、机动、灵活、确保抢险队伍拉得出、顶得上、抢得住。

2.6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抓好各级黄河防办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加快网络和办公自动化建设,提高人员的办事效率,加快汛情传递。

2.7加强水情、工情、河势观测。一些新修或改建的险工由于未经受大洪水考验,河势变化后需要加修加固。因此,各基层河务部门要加强河势工情观测,密切注视水情、工情变化,及早采取措施,做好各项工程观测工作。

2.8认真做好水文、气象测报和通信保障等工作。黄河业务部门汛前要对各水位观测站水尺进行全面检查维修,严格按要求完成测报任务。气象部门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加强对暴雨、台风和异常天气的监测预报,及时向市防指和黄河防汛办公室提供长期、中期、短期气象预报和天气公报。通信部门要编制好通信、网络保障方案,预筹非常情况下的保障措施,确保汛情传递畅通。

5.浅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五

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区域开发规划为依据, 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发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 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它具有战略性、复杂性、整体性、不确定性和超前性的特点。所谓大气环境容量, 是指大气自然净化能力之内允许的某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实际研究时更关注的是“区域大气环境容量”, 即在一定的气象条件及一定的排污源条件下, 某一特定区域在满足该区域大气环境目标的前提下, 单位时间所能允许的各类污染源向大气中排放的某种污染物的总量。

2 大气环境容量的估算方法

目前大气环境容量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A-P值法

这是以大气质量标准为控制目标, 在考虑到大气污染物扩散稀释规律的基础上, 使用控制区排放总量允许限值和点源排放允许限值来计算大气环境容量。

2.2 反演法

利用大气环境质量模型 (如窄烟云稀释矩阵模型) , 在给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情况下, 通过模型反演, 即已知地面浓度求排放量的方法, 反算控制区各种污染源的排放总量 (环境容量) 。

2.3 模拟法

利用大气环境质量模型模拟区域内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所产生的地面浓度是否会导致环境空气质量超标。

2.4 线性规划法

根据线性规划理论计算大气环境容量。该方法以不同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标准为约束条件, 以区域污染物排放量极大化为目标函数。这种满足功能区达标对应的区域污染物的极大排放量可视为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

下面用实例对A-P法估算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的方法作较详细地论述。

3 重庆市九龙园区B2区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大气环境容量的估算

3.1 园区特点及规模介绍

九龙园区是国家科技部和重庆市批准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于1998年7月挂牌成立, 2001年全面启动。九龙园区用地范围西至中梁山, 东、南以九龙坡与大渡口的行政区界为界, 北以中梁山组团J标准分区为界。园区分为A、B、C区, 规划总面积38km2。A区、B区为九龙园区的启动区, A区以九龙镇堰龙村、新农村自然地界为界, B区位于九龙坡区华岩镇, 包括华岩镇半山村、齐团村和华岩村。C区为A、B区的拓展区, 位于九龙坡区中梁山以西的西部新城中心区域, 涉及巴福镇、石板镇和陶家镇。目前, A、B区已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七大产业群。B2区也是九龙园区的拓展区, 其规划范围为:西至跳蹬河, 东至华福路边界, 北以中梁山组团J标准分区为界, 南以中梁山K07-1外围红线为界, 规划总面积65.18ha, 用地性质为二类工业用地52.26ha, 道路用地12.92ha, 此外, 华福路以东的L21-2、L18-2两地块也属B2区, 规划范围线划至周边道路中心线。其发展定位为机械加工, 优先发展机械装备、汽摩设备制造等传统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严禁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项目, 鼓励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产业链企业入驻。通过监测, 评价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较好, 各主要监测项目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B2区入驻企业建成投产后, 大气污染负荷预测汇总见表3-1。由于B2区工业主要以汽摩配、民用机械等轻污染行业为主, 排放的对植物生长危害较大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SO2, 其产生不良影响途径主要是通过植物叶部发生作用, 也可通过大气使土壤、水体污染后间接影响植物。

3.2 计算过程及结果

A-P值法模型属于箱模型。该模型基本原理是将总量控制区上空的空气混合层视为承纳地面排放污染物的一个箱体。污染物排放箱体后被假定为均匀混合。箱体能够承纳的污染物量与箱体体积 (等于混合层高乘以区域面积) 、箱体的污染物净化能力以及对箱内污染物浓度的限度 (即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目标) 呈正比。其中箱体高度和自净能力属于自然条件, 随地区而定, 方法中用A值来表示。在不同地区, 可根据当地的A值、当地总量控制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以及控制区面积确定总量控制区的环境空气容量。考虑B2区为轻污染的二类工业, 总量控制区内排气筒几何高度低于30m, 在此基础上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推荐的环境容量估算方法, 依据GB/T3840—91《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 按照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计算方法, 对B2区环境容量进行偏保守的估算,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3.2.1 总量控制区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限值由式 (1) 计算:

式中:Qak----总量控制区某种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 104t;

Qaki----第i功能区某种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 104t;

n----功能区总数;

i----总量控制区内各功能分区的编号;

a----总量下标;

k----某种污染物下标。

3.2.2 各功能区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由式 (2) 计算:

式中:Qaki----第i功能区某种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 104t;

S----总量控制区总面积, km2;

Si----第i功能区面积, km2;

Aki----第i功能区某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系数, 104t·a-1·km-1, 计算方法见3.2.3。

3.2.3 各类功能区内某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系数由式 (4) 计算:

式中:Aki----第i功能区某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系数, 104t·a-1·km-1;

Cki----GB 3095等国家和地方有关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与第i功能区类别相应的年日平均浓度限值, mg·m-3;均按二类标准取值。

A----地理区域性总量控制系数, 104·km2·a-1, 按GB/T3840—91表1选取A=2.8。

3.2.4 总量控制区内低架源 (几何高度低于30m的排气筒排放或无组织排放源) 大气污染物年排放总量限值由式 (5) 计算:

式中:Qbk----总量控制区内某种污染物低架源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 104t;

Qbki----第i功能区低架源某种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 104t, 其计算方法见3.2.5;

b----低架源排放总量下标。

3.2.5 各功能区低架源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按式 (6) 计算。

式中:Qbki----第i功能区低架源某种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 104t;

Qaki----第i功能区某种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 aki104t;

a----低架源排放分担率, 按GB/T 3840—91表1选取a=0.15。

3.3 计算结果与控制总量比较

通过计算得出九龙园区B2区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的目标总量见表3-2

注:因二甲苯无年平均浓度, 评价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2.2-93) 8.1.2.5条, 以其一次浓度的0.12倍值0.036mg/m3作为其计算二甲苯环境容量时的年日平均浓度, 而其一次浓度引自《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TJ36-79) 为0.3mg/m3.

九龙园区B2区主要采用清洁的能源电和天然气, 外排大气污染物均达标排放, 项目建成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可满足二类功能区划的要求。由表3-3可知, 园区大气污染物预测排放量较小, SO2、NO2、烟 (粉) 尘和苯系物 (包括二甲苯、苯和甲苯) 排放量分别占B2区环境空气允许排放目标总量的4.06%、10.73%、0.93%和9.7%, 区域环境可以承受园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 不会因项目的建设而突破区域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目标总量, 表明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能够实现。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重庆九龙园区B2区开发建设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建议值, 见表3-4

4 结语

由于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城市大气污染源的不断密集化, 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越来越大。我国在上个世纪9O年代初期开始在各主要城市实行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实施, 这是控制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故研究区域大气环境容量, 以区域环境承载能力来确定开发区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 是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是区域环评中的重点评价内容。通过容量计算并结合地块开发性质和规模, 可判断区域开发强度和能源利用是否合适, 从而给出区域开发大气污染物的建议允许排放量。本文通过重庆市九龙园区B2区区域环评中大气环境容量实例计算, 使我们对A-P值法有了更深地了解。从而认识到环境容量是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依据, 而污染物排放总量决定了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程度, 只有排放总量小于环境容量, 才能保证环境目标的实现。若开发区引进的行业用能较高的话, 应配置集中供热系统或使用清洁燃料 (天然气或轻油) , 以全面实现区域大气环境保护目标,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培训系列教材-社会区域》.

[2]GB/T13201.91, 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S].1991.

[3]国家环保局, 中国环境科学院.城市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法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1.

上一篇:社区纪委工作思路下一篇:商会入会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