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概论教案

2024-07-11

汽车概论教案(精选5篇)

1.汽车概论教案 篇一

论 文所 属班

学 生车 概 论

题 目:

汽车交通安全

院 系:

计算机学院

级:

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号:

1110010010

姓 名:

李加才让

摘要: 道路交通事故是所有国家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5月中旬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3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并有2000万至5000万人遭受非致命伤害。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事故预防措施,交通事故致人死伤的人数在今后20年中将增长65%,远远高于艾滋病、疟疾等疾病。

关键词:交通事故

成因

预防措施

汽车工业的发展,使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变革。因此人们常称汽车为“改造世界的机器”。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时至今日,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及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无一不与汽车有着密切的联系。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汽车已经成为现代文明与进步的象征与标志,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当人类社会充分享受汽车带来的诸多好处时,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生命和财产代价。

自1896年美国妇女凯利丝被撞身亡成为世界第一次有记载的交通死亡事故至今,全世界已有3千多万人死于交通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值相当于一个小国家一年的工农业生产总值。世界“健康研究全球论坛”指出:未来20年,道路交通事故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杀手。

近年来,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汽车保有量,汽车密度虽已接近饱和,但由于道路条件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交通事故率持续下降,现已趋于稳定。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道路交通事故已经从历史峰值开始下降。而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却依然严重,而且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于世界首位。

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远大于世界发达国家,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率也远大于发达国家,这是由于发达国家通过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治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呈逐年下降的态势,而我国却恰恰相反。根据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统计,交通事故起数从1986年的29万起上升到2002年的77万多起,年均增长6.3%。死亡人数由5万人上升到10.9万人,年均增长5%。2011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万起,其中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24起,造成67759人死亡、2751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

交通事故是在特定的交通环境影响下,由于人、车、路、环境诸要素配合失调偶然发生的。因此,分析交通事故成因最主要的是分析人、车、路、环境对交通事故形成的影响。

人、车、路、环境的发展不协调,安全隐患凸显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带来了交通流量的高速增加,交通压力日益骤增,交通基础设施供应不足加剧了交通安全的严峻性,车与路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我国具体的交通工程实践中,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尽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标准低,交通安全隐患依然突出。由于在路网规划中公路与城市道路互相执行各自的独立标准致使彼此衔接存在不适配性,不能保证层次间的平滑过渡;部分道路路线设计不能实现一致性;渐变区、交叉路口平面布置不尽合理,缺乏符合驾驶特性的交通渠化设施,不能保证驾驶人有足够安全视距;混合交通突出,易引发交通事故,使得交通秩序混乱,车辆速度低,通行能力差,严重影响车辆和道路的功能作用;城市道路系统缺少必要的道路静化措施,也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机动车驾驶人总量骤增,会造成驾驶人素质的良莠不齐,加剧交通事故的频发性;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大量非职业驾驶人的出现,必然也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增加。同时,能源浪费问题,噪音与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产生。另外,驾驶培训机构重数量轻质量,重经济利益轻社会公德,也为愈演愈烈的交通安全问题埋下了祸根。随着交通安全事故发生频率的上升和事故破坏性的增加,交通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在逐年增加。

人、车、路、环境四个要素是解决道路交通事故高发问题的关键环节。要从根本上降低和防止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保证行车安全,减少伤亡和经济损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预防工作。

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减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

在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诸多因素中,人是处在核心地位的。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比较淡薄,违章现象比较严重,是造成交通事故的最主要因素。国内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实践证明,各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存在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从根本上讲,要从预防和减少交通违法行为做起,要从对机动车驾驶员的教育做起,培养一支遵纪守法、技术过硬的机动车驾驶员队伍。一是对驾驶员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学习交通法规;学习机动车的新技术、新操作技能、机械理论,包括对驾驶员定期进行的理论考核、操纵考核和车辆审验都可以归纳到这个范围内。二是对全社会人员的教育内容主要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部门要坚持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从孩子抓起,将之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并在中考、高考中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利用一切新闻媒介和宣传手段对全社会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和对交通法规的宣传,加强和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制的观念。具有高度安全意识和懂得交通法规的行人和骑自行车者,也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加强车辆维护,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良好的车辆技术性能是保证安全驾驶的物质基础。目前,除了要建立完善的汽车安全检测制度和基于检测的车辆维修制度外,驾驶员日常应勤于保养、维护车辆,出车前应彻底检查转向系和制动系,认真做好车辆的日常修理工作,及时消除隐患,保证车况良好,杜绝带病车上路行驶,严把车辆技术性能关。近年来,各汽车制造厂陆续推出了各种新型安全装置,如车载防撞系统、打瞌睡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报警系统、轮胎气压过低警报系统、视觉警报系统等。这些安全装置的应用使车辆进一步实现了智能化,能对驾驶员及乘客提供安全保障。

完善道路安全设施,不断改善道路条件

加强道路交通管理,优化道路交通安全环境。严格按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整改不符合要求的交通标志、标线以及各种交通安全设施;改善和提高道路通行环境,夜间易出事的路段应增设“凸起路标”和照明设备。交通管理部门应运用高科技手段及时查处违章车辆,排除事故隐患,并按有关法规从严管理。在事故多发路段,以及在桥梁、急转弯、立交桥、匝道等路面复杂,积水地点设置警告牌。在雨、雾、雪天等灾害气候条件下应制定交通管制预案,合理控制交通流量,疏导好车辆通行;在城市道路,应实现人车分流,进行合理的交通渠化,科学的控制道路的进、出口;在交通量超过道路通行能力的路段,可以通过限制交通流量的方法来保证交通安全,同时路段的管理者在流量调整阶段,向车辆发布分流信息,提供最佳绕行路线。因此,作为驾驶员,应提高应对恶劣天气的技能和准备。作为交通管理部门,应将改善交通环境,设置合适的交通标志等作为道路安全保证的重要工作之一,切实抓好抓实。

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还是在发达国家面临的维持发展过程中,保证道路交通安全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交通安全形势严峻,交通安全管理任重而道远,开展交通事故研究更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结合国内外交通安全管理方法的基础之上,应推广交通安全新技术,并大力推广改变用户行为的执法措施和交通安全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李加才让

2.汽车概论教案 篇二

一、划分教学层次, 采用多元化的课程目标

《汽车工程概论》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业设计三个工科专业, 同时是针对全校学生开设的公选课。由于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 对汽车知识要求的深度广度不同。因此可以将该课程的教学对象分成A、B、C三个层次, 根据不同的层次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

A层次是针对车辆工程专业低年级学生。对车辆专业, 《汽车工程概论》课程是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为了让学生及早地了解专业、认识专业, 将该课程从原来的第3学期提前到第1学期, 这样车辆专业的教师在第1学期就与学生有了直接接触, 便于解答学生有关专业方面的问题, 有利于进行专业介绍和教育。《汽车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汽车知识, 明确车辆工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了解车辆工程课程体系的大体框架, 激发学生对汽车专业的兴趣, 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B层次是针对机械和工设专业的学生。对这些专业来说, 《汽车工程概论》是唯一的汽车类课程, 按照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要求组织教学。其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汽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知识, 了解汽车的性能及相关新技术, 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及未来可能从事与汽车有关的工作提供汽车背景知识。

C层次是针对全校学生的公选课。这部分学生工科知识比较弱, 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困难, 因此在教学要求方面更强调基本概念。其目的和任务就是普及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了解汽车的发展趋向,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汽车的兴趣和爱好, 提高他们鉴赏汽车的能力, 有利于拓宽知识面, 改善知识结构, 提高科学素养。

依据《汽车工程概论》课程三个教学层次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 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 体现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

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汽车工程概论》课程体系包括汽车文化、汽车构造、汽车性能与法规和汽车新技术等知识, 以及汽车行业现状、汽车运动、名人名厂名商标等内容。教学体系上应该既体现汽车的相关基本知识, 又要反映汽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和趋势。教学大纲要充分体现精练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应以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标准为目标, 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 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其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见表1。应合理安排各章节的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和难点, 比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了解发动机构造、底盘构造和汽车电器及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工设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了解汽车车身结构及造型方面的知识。

三、加强教学条件的建设

1. 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好《汽车工程概论》课程, 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这是课程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组织保证。为了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由老教师亲自授课, 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和授课技巧; (2) 安排经验丰富的教授给青年教师担任教学指导老师, 帮助新教师找出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课件制作及教学语言表述等方面的问题; (3) 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讲课比赛,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 组织教研活动, 研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统一教学内容、进度和要求, 增强了教学的计划性和严肃性; (5)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在开展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及时反馈到教学中来, 以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6) 组织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承担教改项目和教材编写, 以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7) 加强新技术培训, 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也要注意不断充实自己, 如果仅满足于已有知识, 将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 通过以上措施, 不仅提高了《汽车工程概论》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 而且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创新能力、能够良性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 为本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 教材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课程组教师十分重视教材建设, 经过充分调研和准备, 2011年编写了由国防工业出版社组织的普通高等院校机械工程学科“十二五”规划教材《汽车工程概论》。教材编写力求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材内容注重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有机结合, 不仅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及应用技术成果, 而且还包含汽车发展的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本教材由“汽车工业发展史、汽车的分类与特性参数、汽车结构、汽车设计与制造、汽车维护及运行材料、汽车排放与噪声、新能源汽车”七个基础平台组成, 形成了《汽车工程概论》教材体系。教材结构体系经过精心设计, 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和循序渐进的叙述顺序, 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同时, 为了与本课程教材配合使用, 编制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并投入使用, 效果较好。为了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教材内容较为广泛, 但由于课时的限制, 在课堂讲授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侧重点不同。

另外为了培养学生对汽车的兴趣和爱好, 授课时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补充了汽车厂商文化、品牌文化、汽车名人文化、美学文化、著名车展及赛车运动等汽车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容, 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现了工程技术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汽车文化素养。

3.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汽车工程概论》课程中的汽车结构这一章节实践性很强, 如果没有实验, 学生对汽车内部的结构很难搞清楚, 对汽车的认识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加了实验数量, 注重实验教学的质量, 激发学生探索汽车发展的内在规律。本课程的实验是以基础验证型实验为主, 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验证、理解、巩固课堂所讲授的基本内容。结合本课程的理论知识, 我们将实验课时由2学时改为4学时。最初开设的实验有汽车发动机构造认知、汽车底盘构造认知两个实验, 随着实验和实训设备的增加, 如新购置了桑塔纳轿车和帕萨特轿车电器实训台、汽车模拟驾驶仪, 实验教学在继续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又开设了汽车电器认知试验及汽车模拟驾驶实验。通过汽车模拟驾驶使学生切实感受对汽车相关系统的操纵, 理解各系统的相互配合, 如起步过程、变速器换挡过程时离合器操纵等。为了保证实验效果, 我们注重实验环节的组织, 参加实验的学生较多, 我们安排学生分组分批到实验室, 保证学生的动手实验机会。同时为了确保课程实验的教学效果, 我们编写了相应的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

通过实验课程的基本训练, 使学生加深了对课程内容和理论知识的理解, 使更加深入地理解汽车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 从而提高学生对汽车的感性认识, 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兴趣的学生可参加太原理工大学晋翔车队组织的节能车大赛和大学生方程式赛车,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设计创新能力。

四、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是《汽车工程概论》教学的主要形式, 为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 我们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增强互动教学环节,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转变。

在教学手段上, 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 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存储量大和交互性强等特点。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根据教学内容, 我们初步开发完成了《汽车工程概论》课程及汽车文化知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样可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图表、图片以及大量的专题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的引入, 使原来许多用传统方法讲授起来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内容, 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 增强了趣味性、激发了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课程内容,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汽车工程概论》课程中的汽车构造部分比较抽象、难懂, 如果采用多媒体, 通过动画、实验录像等手段, 可以让学生很快就建立起清晰的概念,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多媒体课件还可将最新的汽车技术带到课堂,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使广大学生得到最新的教学资源。实践证明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结束语

《汽车工程概论》是针对车辆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机械专业设置的专业基础课, 同时该课程还是全校公共选修课。通过对《汽车工程概论》课程的建设和实践,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汽车知识学习兴趣和动力,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且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使师资队伍的师德教风、教学水平、教学的规范性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也激发了教师参与各种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邓召文, 高伟.高校非汽车专业《汽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11, (27) .

[2]肖生发, 罗永革, 等.“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A]//车辆工程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论坛论文集[C].2010.

[3]计云萍, 任慧平.“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 2009, (6) .

3.汽车概论学习体会 篇三

《汽车概论》学习心得

汽车,一种当今最普遍的交通工具;汽车概论,一门现在最热门的选修课;汽车维修,一种将来最需要的职业。

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爱《汽车概论》这门课程,不仅仅是因为老师讲课生动、幽默、内容丰富,而且我也对汽车非常感兴趣。

曾经,我非常希望大学可以学习“车辆工程”这个专业,可是,由于一些原因而选择了华农园艺。《汽车概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有关汽车知识的平台,通过这门选修课,让我对汽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习到了汽车的诞生和发展、汽车结构与原理、车标赏析和中国汽车发展等10个大的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4月2日,老师讲的宝马公司的发展史给了我很大的启示;5月9日,老师讲的车标赏析让我对汽车有了新的认识。

宝马公司自1916年成立至今,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波峰和波谷,但是,最终还是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大公司。1916年BFW(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成立,一战期间为德国制造飞机引擎,此时达到第一次的辉煌时期,然而,1918年德国战败,被禁止制造飞机,工厂面临倒闭,此时从波峰突然跌到波谷。此后的发展不必细说,宝马公司经历了六起五落,才取得了如今让其它汽车公司瞩目的辉煌成就,宝马汽车不仅成为金钱的象征,而且也成为地位与身份的标志。

老师说过:“那些跳楼自杀的人,就是因为没来听我讲这节课。”虽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但是富含了深刻的道理。的确,宝马公司每次濒临倒闭的时候都能“起死回生”,这不能简单归结于幸运,而重点应该在于公司的领导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有一种坚韧的毅力,有一种顽强的品质。这些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作用,现在,许多人由于各种为人知或不为人知的原因选择了自杀,而我始终不明白,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而非要走上自杀这条不归路呢,毕竟,方法总比困难多。针对学校近来的一起自杀案,我不想发表任何观点,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缘由,但我想说的是,都即将大学毕业了,以后的路还很长,而自杀能解决问题吗?虽然自己解脱了,但是对不起的人太多了。当我们的人生遇到挫折的时候,想一想宝马公司的成长史,或许将会迎来另一个巅峰,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每一种汽车车标都有它的来源,都有它的象征意义。“车标赏析”这一节内容让我认识了几十种车标,这对我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至少当我看到一辆汽车时,我能够认出它是什么品牌的汽车。

以前,我能认出的汽车车标数量屈指可数;现在,一些不常见的汽车车标我也可以说出它的品牌。上个星期六,我和同学在岗顶看到一辆很漂亮的轿车,同学问我那是什么车,我说:“当然是三菱咯,你没看车标吗?”“哇,不愧是学《汽车概论》的。”同学笑着说。

“车标赏析”只是这门课程的一部分内容,虽然我不能说出每个车标的含义,但是我可以认出它的品牌,这只是我通过这门课程学到的所有知识的一个折射,实际上,这门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和我所学到知识远不止这些。

当前,汽车已经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工业、农业、教育、科技以及其它各项建设事业,甚至汽车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生活必需品,因此,汽车的普及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汽车维修这一行业。我希望老师以后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关汽车维修方面的知识。

汽车维修,包括汽车维护和修理,就是对出现故障的汽车通过技术手段排查,找出故障原因,并采取一定措施使其排除故障并恢复达到一定的性能和安全标准。

我认为,汽车维修不仅是一项体力劳动,更是一项脑力劳动。对于不同品牌的汽车有不同的维修方法,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改革,也要不断学习汽车维修知识,维修要“跑”在汽车前面,这样才能避免被汽车维修这一领域所淘汰掉。但是不论怎样,汽车维修一般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以汽车可靠性为中心,贯彻预防为主、强制维护、视情修理;

2、加强技术检验,合理安排维修项目、时机和作业深度;

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保证维修质量,提高维修速度。汽车维修的基本原则要应用到汽车维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为汽车维修提供一个基础保障。

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导致汽车的各类服务也需要不断完善,因此,汽车维修行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据新闻报道,每年一些汽车特约维修中心,会召开招聘会,而目前我国已经根据汽车维修维护人才的紧缺状况,将汽车维修培训行业列入我国“十大紧缺人才培训工程计划”。由此可见,现在学习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根本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所担忧。

4.汽车新技术概论课程总结 篇四

课程总结

姓名 李伟宝

学号 班级 生物技术1102

电话 ***

2012年4月12日星期四

当前,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汽车上得到广泛应用,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排放性及舒适性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在我国,汽车正日益

走进人们生活之中,汽车新技术最重要的是电子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汽车的总体结

构、工作原理、使用性能以及维修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发

动机燃料供给、点火控制到底盘的传动系统、转向与制动系统以及车身

与辅助装置等都普片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所以,现代汽车新技术主要

是以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为基础,把汽车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汽车

安全、节能环保、舒适性能等方面内容结合起来的新型应用技术

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简称EFI或EGI系统)

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是通过电脑中的控制程序,实现起动加浓、暖机加浓、加速

加浓、全负荷加浓、减速调稀、强制断油、自动怠速控制等功能,以满足发动机特殊工况对

混合气的要求,使发动机获得良好的燃料经济性和排放性,同时也提高了汽车的使用性能。

 可变气门控制系统(简称VVA系统)

VVA 是Variable Valve Actuation的缩写,它代表的含义就是可变气门操作系统。这

一装置提高了进气效率,实现了低、中、高转速范围内扭矩的充分输出,保证了各个工况下

都能得到足够的动力表现。

可变气门配气技术,从大类上分,包括可变气门正时和可变气门行程两大类。

发动机增压技术

发动机增压技术基本上从航空工业沿袭而来,20世纪60年代见于车用发动机,经

过数十年发展,发动机增压技术中增压器结构和安装方式各有不同,但工作机理已经基本趋

于一致,不过从市场占有率来说,涡轮增压和机械增压是最主流的结构。

涡轮增压器(Turbo charger)

涡轮增压器的全称应该是废气涡轮增压器,顾名思义,它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能量

来驱动涡轮,并带动同轴上的压气机叶轮旋转,将空气压缩并送入发动机汽缸。此外还有

复合式增压器、惯性增压器、气波式增压器、冲压式增压器等。

汽油缸内直喷技术(GDI):

汽油发动机的燃油供给从化油器、单点电喷、多点电喷,直到今天的汽油缸内直喷

技术,每一次进化,都使得今天的汽车变得更加清洁和更加高效。

作为汽车的心脏部分的发动机,无疑对汽车技术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在能

源短缺和环境严重污染的今天,由此应运而生的发动机新技术无不围绕这一主题发展,前面

所介绍的内容,只是发动机新技术中的一些典型事例。现代发动机技术日新月异,包括电子

控制及节能增效技术:VCM汽缸管理技术、可变进气管道、可变压缩比、可变增压技术、车载自动诊断系统、高压共轨技术等;新材料技术:如陶瓷材料、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

等的应用;以及汽车环保新技术:三元催化转换装置、新能源技术、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生物燃料技术等也已经有普及的趋向

 主动悬架控制系统(ADC)

现代汽车中的悬架有两种,一种是从动悬架,另一种是主动悬架。

 TCS 牵引力控制系统

 TCS是根据驱动轮的转数及从动轮的转数来判定驱动轮是否发生打滑现象,当前者

大于后者时,进而抑制驱动轮转速的一种防滑控制系统。

 3.3ESP(ESC、VSC)电子稳定控制系统

 ESP主要是在紧急情况下对车辆的行驶状态进行主动干预,它整合了ABS和TCS的功能,并且增加横摆扭矩控制——防侧滑功能,可以防止车辆在高速行驶转弯或

制动过程中失控。

车身新技术

 镁合金应用

它比铝合金轻30%,但强度比钢还高,它唯一的缺点是价格昂贵。随着冶炼和加工技

术的进步,汽车上的许多部件也开始采用镁合金,最初是悬架杆件、仪表台和变速器壳体,现在,一些外观覆盖件也采用了镁合金

 4.1.1 智能巡航(测距防碰撞)系统:

 该系统可以按照自身车速确定前方车辆的安全距离,当车辆进入危险区域时,自动

巡航系统会自动启动,避免发生事故。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安置在汽车前部激光传

感器,自动探测该车和前车的距离,如果安全距离不够,它会发出信号给行车电脑,通过电脑指令相应装置降低车速或让汽车制动,来保持和前车的安全距离。

 4.1.2胎压智能监测系统

 汽车轮胎内充气压力的高低 不仅影响到轮胎的寿命和发动机油耗 而且还关系到汽

车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由传感器、信号发生器和接受器组成的胎压智能监测系

统在汽车行驶过程中 能连续不断地监测轮胎的压力和温度。当检测到轮胎的压力或

温度超过或低于正常值的一定范围时 便在仪表板上显示警告信息 同时告知驾驶员

应控制相宜的行驶车速 甚至建议停车。

ASADB主动防撞安全气囊

 ASADB主动防撞安全气囊,属于交通工具汽车在行驶中的一种防撞、救生保护装

置。

 碰撞预警系统是为了减少碰撞、伤害行人和后车追撞对乘车人伤害的安全装置, 新燃料(动力)汽车

 1.先进柴油车2.混合动力汽车3.燃料电池汽车

 先进柴油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是当今发展比较迅猛或相对成熟的三大

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在性能、价格和商业化程度上各具特点。

 铝、镁、钛及其合金

 铝、镁、钛(相对于铁)都是轻金属,应用于汽车结构或零部件可以大大减轻车体

质量。它们的基体中加入不同的元素或经过不同的加工,可以获得优良的物理(机

械)性能和化学性能。

工程塑料用于汽车可实现轻量化和节能,且可回收和循环利用。目前六大类的塑料:

PP、PUR、PVC、ABS、PA和PE在汽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陶瓷本身具有的特殊力学性能以及对热、电、光等的物理性能,陶瓷材料特别

是特种陶瓷在汽车上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合。

复合材料是一种多相材料,是由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和金属等原材料复合而成。

目前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和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在汽车上已经获得成功的应用。

中国稀土资源丰富。使用汽车废气净化催化剂是控制汽车废气排放、减少污染的最

有效的手段。含稀土的汽车废气净化催化剂价格低、 汽车自动空调能够依据车内温度自动调节出风温度,温度平滑柔顺,温度控制精细。

另外自动空调有自检装置,可以及早发现故障隐患。车载GPS(定位、导航系统)

汽车蓝牙技术

 蓝牙技术在汽车上主要应用在免提电话通话上,但以后会在远程车辆状况诊断、车

辆安全系统、车对车通信、多媒体下载等更多的服务中实现。

EGR系统 —感兴趣的方面

EGR系统的任务就是使废气的再循环量在每一个工作点都达到最佳状况,从而使燃烧过程始终处于最理想的情况,最终保证排放物中的污染成份最低。由于废气再循环量的改变会对不同的污染成份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因此所谓的最佳状况往往是一种折衷的,使相关污染物总的排放达到最佳的方案。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它与传统的制动系统协同工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制动辅助系统。它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在制动过程中车轮抱死(即停止滚动),从而保证驾驶员在制动时还能控制方向,在某些情况下,如在湿滑路面上还能减小制动距离。对于未装备ABS的车辆,驾驶员可以通过点刹制动踏板人为地防止车轮抱死,但这对驾驶员的操作技能要求太高,一般人很难做到。ABS系统通过电脑自动控制制动系统的油压,驾驶员只需踩住制动踏板不动,系统就能自动地快速地调节制动力,在获得最大制动效能的同时,防止车轮抱死。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SRS)

安全气囊是由传感器、气体发生器、气囊和电控单元组成,传感器感受汽车的碰撞程度并将信号送到控制器,控制器对信号进行处理,当判断有必要打开气囊时发出信号触发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器迅速点火并产生大量气体给气囊充气,整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约需10毫秒。由于装备安全气囊的汽车在世界上急速增加,安全气囊对于乘员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可以降低车辆在正面冲撞时乘员的死亡率约30%,但对于儿童的保护并不理想。

ASS-全功能座椅系统

这个系统是在座椅中设计十组气囊藏於座椅里面, 分别位於座垫的下方、前方、两侧、腰部、腰际等, 当车辆起动后, 每个气囊就会因应每个驾驶人身材与姿势而作不同的充气, 达到最佳的人体支撑, 这一套系统每四分钟还会解读一次, 可依驾驶人的乘坐姿式再进行充气调整, 可使驾驶人随时都保持着最舒适的驾BAS-煞车辅助系统。

4WD-四轮驱动系统

4WD系统是将引擎的驱动力从 2WD系统的二轮传动变为四轮传动, 而 4WD系统之所以列入主动安全系统, 主要是 4WD系统有比 2WD 更优异的引擎驱动力应用效率, 达到更好的轮胎牵引力与转向力的有效发挥, 因此就安全性来说, 4WD系统对轮胎牵引力与转向力的更佳应用, 造成好的行车稳定性以及循迹性, 除此之外 4WD系统更有 2WD所没有的越野性。4WD目前大致可分短时(PART TIME 4WD)及全时(FULL TIME 4WD)四轮传动系统, 短时四轮传动系统可依驾驶者的需求, 选择二轮传动或四轮传动, 这种传动系统是属於比较传统的 4WD系统, 从越野性的观点来看, 此种传动系统当选择四轮驱动模式时前后轮系直接连结, 可确保前后轮的驱动力输出, 因此此种系统系属於适合越野的 4WD系统。另一种为全时 4WD系统, 此种系统不需驾驶人操作, 车辆总是处於四轮驱动系统, 此种系统可的分配, 可达到更完美的胎驱动力及转向力的最佳化配置, 系属於高性能传动系统, 除了配置於一般的越野吉普车外, 亦常用於一些高性能的轿跑车上。

ADS-可调避震系统

此套系统可依据各人的喜好, 路面的状况及使用的条件, 由驾驶人来调整避震器的软硬度, 以适合不同的需求, 例如驾驶者想享受驾驭的乐趣时, 可选择较硬的模式享受跑车式的驾驶乐趣, 当然您也可以选择较软的模式, 享受舒适的乘坐感觉。ADS系藉由变化避震器的阻尼减震力, 来达到较硬模式有较大的阻尼减震力, 加强激烈操驾的减震力, 较软的模式则提供较低的阻尼减震力, 提供较柔合的乘坐感。先进的可调避震系统采用电子式无段可调避震系统, 更可根据不同的路况以及操作条件主动自动的调整最适合避震阻尼力, 唯此套系统由於价格较昂贵, 通常只在高级豪华房车才会配备, 可调避震系统除可提高舒适性外, 亦有助於行车操控安全。

ALS-自动车身水平系统

该系统会於当车尾高度因载重量的变化 而使车尾高度降低或升高时, 调整至原来高度的一项系统。大致可区分为两种, 一种是完全独立的套件, 只负责车尾高度的调整工作, 另一种即是整合於悬吊控制系统中, 此系统的大致作用方式如下, 当车辆载重时, 如后座因坐人或行李箱有放重物而使车尾下沉, 位於后悬吊下控制臂上的高度或位置感知器, 便会告知电脑此一状况, 在电脑确认此一状况一段时间后, 认为此车尾高度的改变确实来自车重的增加, 而非路面状况的暂态影响, 便会起动一空压机将空气灌入后避震器中, 使后避震器重新将车尾顶起, 至车高恢复至原车有车身正常的车姿, 相反的, 若车尾车重降低至使车尾高度升高, 则 ALS系统会将避震器内的部分高压气排出, 使车身保持标准, 此种调整除可以保持车身一定的舒适乘坐姿势外, 又可以维持一定的操安性能。ASL-排档锁定装置

5.建筑概论教案(定稿) 篇五

教 案

编写人 康新宇

广东工业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绪论

什么是建筑

近现代建筑理论认为,建筑(指建筑物)就是空间.建筑的空间性,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老子(李耳),在他的著作《道德经》第十一章里早已说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说:”开凿门窗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空间,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门窗,墙,屋顶等实体)所给人们的”利“(利益,功利),是要以”无“(即所形成的空间)起作用的.建筑的目的是创造一种人为的环境,提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场所.生活起居,交谈休息,用餐,购物,上课,科研,开会,就诊,看书阅览,观看演出,体育活动以及车间劳动等等,都在建筑空间中进行.这也说明学习建筑学,须涉及许多知识.建筑首先须满足人的活动需要.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也渐渐得到改善,开始在地面上建造房子.房屋不但在建造技术上有所进步,而且渐渐分门别类,适应当时人们对生活需求,不但有居住空间,而且还分门别类,出现了宫殿,庙宇及其他类型的建筑形式.建筑的时空性

建筑的存在有时间性

对建筑的使用上也具有时间概念

建筑的历史性,在时间意义上也表现出来

建筑自身从建造到拆毁,也是它的时间意义

对建筑美学本身的变迁

建筑的功能性

建筑的首要目的不是艺术,建筑设计不只是塑造一个艺术品,而首先是个使用对象.住宅首要的目的是供人居住;应当首先记住建筑以功能为重.建筑,提供给人们一个有用的空间是首要的.建筑的功能性要做得成功也是件不易之事.建筑的工程技术性和经济性

建筑与其他艺术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它具有高度的工程技术性.建筑师不但要重视工程技术问题,同时还必须注意经济问题.建筑的文化性

建筑不仅具有功能性,工程技术性和经济性,并且还具有文化性.所谓文化性,就是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它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建筑的艺术性

建筑不完全是个艺术对象,但建筑无疑具有艺术性.建筑的艺术性,它与其他造型艺术具有共同的形式美法则.建筑的意义

建筑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建筑 这对一般人来说,也许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建筑就是房子.但当我们接触建筑,把它作为一门学问(建筑学)来研究的时候,你却会发现,这种回答是很不确切的.那么,这些对象要成为一个集合,总得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吧.这些共同的特征,正是我们学习建筑学所要讨论的一个理论问题.关于什么是建筑这一问题,至今仍在学术界争论着;然而,各种对建筑的解释,却也多少反映出建筑的基本性质和特征,下面,我们先举几个比较典型的提法来加以评析.二

建筑(物)就是空间,这种提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个说法能够包含属于建筑的所有对象.在这里可以看出,建筑的空间论,既有实空间又有虚空间,而且这虚空间是人活动的场所,实空间是为产生空间而设的.然而,我们只是说建筑是实空间和虚空间的合成,也许还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它还没有涉及到建筑的一些重要内涵,未表述出来人在这种空间中活动的许多性质和特征.三

建筑确实称得上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很古老的艺术.在古希腊的光辉的艺术中,建筑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从逻辑上说,建筑和艺术是一种交叉关系,即建筑除了它的艺术属性之外,还有其他性质特征;而艺术除了建筑这个门类以外,当然还有其他门类.四

著名的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提出:建筑,意味着把握空间.另一位有名的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也提出:建筑”是居住的机器“.这些见解,就意味着人们对建筑有了新的认识.建筑,首先应当是给人们提供活动的空间,而这些活动,则无疑是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两方面.现代建筑把建筑的艺术,不看成是独立的纯粹的艺术,而是把这种艺术也包括在使用的这一范畴,即满足人们的精神活动.五

建筑这个对象,我们所要了解的不外有其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建筑的内涵,实际上我们已经在上述的许多论述中约略地提到了,而如果将这些内涵进行系统化,则就成了建筑的诸属性.这些属性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讨论.建筑的外延是什么 有人说建筑是从雕塑到构筑物(指烟囱,水塔,聚气塔,炼铁炉等)之间的一切.这是把建筑作了一个有关应用性和艺术性的线性的截取.但建筑毕竟是一种复杂多样的对象,是多向性的.这种”向“,就是建筑的属性.人与建筑

建筑作为环境来说,是指导人造的,由实物所限定的,人活动的空间.建筑首先必须满足人的这些活动需要.无论从空间本身,或者构成空间的实体部分,都应符合这个空间的使用目的.人,可以认为是单个的,也可以是人群集合的,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二 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这是建筑与人的最根本的一个特征.建筑是空间,它由物质所构成.但不能认为凡是物质所构成的空间都是建筑.我们所说的建筑,是指供人们的各种具体的特定的生活活动而用物质手段限定的空间.建筑的”人为“和”为人“,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是同步的,研究建筑应当研究人,就这一意义而言,建筑也可以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三

建筑映射着人和人的集合:社会.建筑反映着人和社会的各种物质和诸观念形态.所以我们说,研究建筑需研究人,研究人的物质现实和观念形态,人的生理,心理,伦理和哲理等特征,以及社会层次上的诸物质和意识形态.建筑的基本属性

建筑的时空性:从建筑作为客观的物质存在来说,一是它的实体和空间的统一性,二是它的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这两个方面组合为建筑的时空属性.建筑的工程技术性:建筑由物质所构成,而且是人为地,科学地构成的.建筑的艺术性:建筑既是个实用对象,又是个审美对象,是一种造型艺术.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建筑形式;不同的地域(同一种民族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每个民族或地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建筑形态;时代不同,建筑也有不同的潮流特征.二

建筑是空间存在,是实的部分和空的部分的统一.我们所有的建筑物,虽然用的是它的空的部分,实的部分只是它的外壳;但如果没有这个”实“的外壳,”空“的部分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研究建筑,应当把实体和空间两者统一起来.在建筑设计中,这种实体和空间的统一称作为建筑空间的限定与组合.建筑空间的限定组合,除了以上这两种方式以外,还有其他的方式,例如纪念碑,它是由实体(碑)和它周围的空间构成”建筑“的,其周围的部分,由于碑的存在而其他远离这个实体(碑)的空间在人的心理上就有了区别.这种空间的限定称为”设立“.建筑空间的限定组合方式还包括凸起,凹进,架起和实体表面肌理变化等等.建筑的空间还有层次的概念.建筑的空间性似乎要比建筑的时间性容易理解些,因为它直观.但建筑也有时间要素,只是时间对建筑来说不是直观的,而是概念的.一是建筑的存在有时间性.二是对建筑的使用也始终是时间的存在中进行的.三是建筑的使用功能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四是对建筑的审美,也是有时间因素的.我们经常说”时代感“或”时代美“,也就意味着产品的美感是要”过时“的.三

建筑的存在是实体和空间的统一,这个褓是人造出来的.建筑的工程技术包含着这样几个方面:建筑结构与材料,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备与建筑施工等方面.四

建筑的艺术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建筑的艺术性多指艺术性多指建筑形式,或建筑造型的问题.建筑虽然是一个实用的对象,但建筑的艺术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的一套规律或法则.五

建筑的基本属性,除了它的时空性,工程技术性和艺术性以外,还具有许多社会文化上的属性.作为人的建筑,也应当时社会的建筑.建筑旬一种社会文化,一种社会文化的容器,同时它又是社会文化的一面明亮的镜子,它映照出人和社会的一切.建筑的社会文化属性的第一个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建筑的社会文化属性的第二个特征是历史性和时代性.建筑的物质性

概说

建筑的物质性涵义包含三层意思,即建筑的存在形式必须是物质,建筑以物质手段构成,以及建筑的使用(方式)是以物质构成的空间.建筑的存在形式.事物的存在形式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物质,二是信息,三是能量.建筑的存在,当然也无例外地具有这中要素.但建筑存在的主导形式,则是物质.建筑的空间上的物质占有是实体加空间.建筑的物质含义,包括它的构成手段的物质性和应用的物质性.建筑的物质技术构成一

建筑的物质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二

建筑的构成的基本要求不外有这几个方面:适用,坚固,经济,美观.所以建筑的结构就不只是个坚固的问题,而应当兼顾这四个方面.三

建筑提供人们生活活动的空间,安全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在建筑的物质构成中,坚固性是十分重要的.四

从建筑的物质技术构成来说,为了达到适用,坚固,经济,美观这些要求,因此除了要求建筑物有一定的大小,又坚固耐久外,还需要重视建筑的设施问题.建筑与人的物质活动需求

建筑既然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活动需求,那么了解建筑或进行建筑设计,首先得了解人的尺度.二

了解人的尺度,家具的尺度和建筑中的一些部件的尺度,其目的是如何设计好建筑空间.三

建筑是人为的,人的环境,它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需要而设.对人来说,其需要可以分为生理的,心理的;个人的,社会的;行为的,观念的等诸方面.所谓生理要求,也就是要使建筑符合人的确 生存的基础条件.一

建筑不仅要满足人的各种物质活动需求,同时还要满足人的精神活动需求.但无论是物质活动还是精神活动的需求,都通过建筑的物质的保证才能得以实现,所以我们把人对建筑的精神活动需求,也归纳到建筑的物质性之中.二

诸如获至宝 此类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需求)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都仅仅是基础的心理活动(需求),还只是停留在感知和认知的心理活动阶段,这些行为也几乎都属于物质功能上的(要求),尚未涉及到高级心理活动.三

设计者必须了解形式给人们心理感受上的规律,它不仅是知觉心理层次,也带有更高级和复杂的心理活动需求.四 按照心理需求的层次,在建筑的私密性要求满足的基础上,就有交往的需求.众所周知,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心理活动与人际交往紧紧相连.到了这个心理层次,人际交往的需求也就被集中地反映出来了.人际交往的要求不外三点:一是人与人的相互了解,这是最基本的,要做到这一点,空间(指的是各个单元空间)必须是相互开放的,即你能了解到我,我也能了解到你,而且可以相互走来走去,但却又各自有一个空间范围;二是人与人是相互尊重的,也就是说,空间的结构布局不像宫廷建筑那样论资排辈的,而是相互平等的,各单元空间呈现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的感觉;三是人与人相互学习和模仿,不带任何强制性,现时代的精神总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所以就希望既分又合,而不是全部敞开,只有一个大而空的空间.五

再上面一个心理需求层次是招徕和展示.这个层次和前面讲的交往需求相近,也是人际的,但招徕和展示是指空间的一方而言,把这个建筑(空间)作为主方,在它之外则为客方,客体,对象.六

更上面的一个心理需求层次是纪念性.纪念性建筑有两个主要的特征,一是庄重,二是有感情.七

最后,即最高的心理需求,是陶冶心灵.无论什么建筑,凡是讲它的艺术造型的,那么它的目的就是纯粹的审美,或者说纯粹是形式美.显然,这是从审美出发了.它是不和功利联系在一起的美.从人的心理活动需求来说,也就是起到陶冶心灵的作用.所谓建筑艺术,它的最高的目的不是人际交往,不是招徕展示,也不是纪念性,而是审美,纯粹给人以美的享受.建筑的社会,文化性

建筑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社会作为建筑的一个重要属性,由它的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时代性以及艺术特征诸方面反映出来.首先要说的是建筑的民族和地域属性(或叫特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形态,伦理形态和观念形态,这些不同点,都在建筑上反映出来.二

建筑的地域性的差别原因,可以归纳为主客观两个方面.其客观因素大体有:气候,地貌,生态及自然资源等方面;其主观的因素大体有:社会的结构形态和经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社会经济及技术水平,以及与相邻地区的交往程度.三

建筑的民族性就多指社会的因素.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形态,满足着诸民族各自的活动要求,同时它又作为一种象形,表现着诸民族.从文化的结构来说,民族对建筑的关系或影响,要经地域对建筑的关系或影响高一层次.民族的宗教特征,在建筑形象上是十分明显的.第二个要素就是伦理特征.建筑的历史和时代特征

建筑的历史性是与人类的历史发展相一致的,这类就叫同步性.建筑的历史发展,往往有一种连续的特征(或现象)从民族概念来说,我们也应当以历史演化的观点来认识,也就是说,民族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是演化着的.二

时代,引起了社会的变革,这首先是在于科学技术的革命,从而导致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整个社会,从政治,经济形态直到文化和观念形态,都发生变革了.科学技术是这变革系列中最能动的领域,是原因的原因.古代建筑用繁琐的装饰来显示它的高贵富丽,显示它的社会地位,显示它的文化艺术特色.从19世纪中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建筑的内容和形式也就开始了根本性的变革.人们也渐渐对新的建筑产生美感.建筑,不再是古典的形式和装饰,而是以新的形式,新的材料和工艺来构成.当今的时代,技术发展得更快了,影响建筑造型更甚了.不断地出现新的建筑品种,如薄壳,悬索,折板,张力结构等等,使建筑形式丰富多彩.建筑的文化艺术性

建筑是一种文化,它强烈地外化着人和社会的种种历史和现实.建筑作为文化来说,有它的两个独特的性质而不同于其他的文化门类.其一,建筑既是一种文化,又是容纳其他文化的场所;其一,建筑既表达着自身的文化形态,又比较完整地映射出人类文化史.建筑作为文化,它的作用还包含着对人的一种精神力量.建筑作为文化,它对人的心理反射作用大致有三个方面:①人和社会的崇高性;②科学和文明的召唤性;③美和艺术的陶冶性和自我完善性.而建筑的这种文化”功能“,它的表现形式即为建筑艺术.二

建筑是一个实用对象,又是一个艺术对象,真正的建筑艺术形式是以建筑的美为其目的.建筑艺术不是一种纯艺术,建筑必然是有非艺术的目的,建筑艺术的逻辑位置是交叉的关系.建筑既有艺术性,又有其他内涵.三

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特征,这种”语言“,在人们的心理过程中就是形象思维(不论是设计创作还是欣赏).建筑艺术”语言",也就是建筑的形式美法则.具体的法则如下: 变化与统一

均衡与稳定

比例与尺度

节奏与韵律

中国建筑的沿革

中国古代建筑

史前建筑及先秦时期建筑

中国古代历史与建筑

史前建筑

殷周时期的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秦代的建筑

两汉建筑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隋代的建筑

五代的建筑

两宋及辽,金,元的建筑

北宋的建筑

南宋的建筑

辽金时期建筑

元代的建筑

明清时期的建筑

都城和宫殿

坛庙和陵墓

宗教建筑

民居

园林

明清时期的建筑形式

中国近现代建筑

近代早期的中国建筑

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建筑

20世纪初的中国建筑

20世纪中叶的中国建筑

住宅

公共建筑

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建筑

20世纪50~70年代的建筑

上一篇:观潮优秀作文下一篇:三年级风筝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