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层次教学法在高职篮球课程教育论文(精选12篇)
1.试论层次教学法在高职篮球课程教育论文 篇一
在不少学校和教师看来,篮球作为热门的运动项目受到普遍欢迎,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篮球运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较高要求,学生需要掌握较好的基本功和身体能力,这使不少对于篮球运动不感兴趣的学生感到枯燥。针对这些问题,在篮球教学之中展开分层教学十分必要。
一、分层教学的内容
分层教学是当前教育界推出的在最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新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非常适合当前重视素质教育、重视个性化教育、重视教学效率的教育发展趋势。分层教学法考虑不同的学生特殊性,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也有不同的学科偏好,他们在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学习能力上有着较大差别,不适应统一的班级教学和统一的教学进度。这种无法适应教师教学速度和教学进程的现象在教育资源极大集中、班级人数不断增加的教育资源差异化的时代尤为明显。相比曾经的班集体来说,当前的实践之中可以发现,班级规模动辄五六十人,小班化推进在庞大的生源面前较为困难。相比曾经三四十人的教学情况,当前的教师难以满足班级各个学生的需要,难以把握教学进度,教学的难易程度也常出现误判。特别是对于经验缺乏的教师来说,要么由于教学进度过慢影响未来的教学计划,要么由于加快教学速度使学生难以适应。这些情况都违背了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哪怕是对于富有经验的教师来说,庞大的班级规模使他们只能把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照顾班级主体的学习速度,既无法满足在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也无法满足在学业上富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说,在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无法保证,反而会使得听不懂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使得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到太容易而产生烦躁感,无论哪一种都无助于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在篮球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更明显。篮球虽然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运动项目,但伴随篮球职业化步伐,篮球运动的技术、规则难度不断增加。对于不少初学者来说,篮球运动要求很好的身体素质,篮球技术水平又要求进行大量的基本功训练和枯燥的重复训练。在当前的班级中,既有狂热爱好篮球的学生,又有身体条件优越的学生,也有对篮球运动不感兴趣的学生以及身体条件较差、体质较弱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在篮球教学之中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难以制定班级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达成的要求作为考核的标准。不引入分层教学法,教师只会使喜欢篮球的学生感到教授的内容过于容易,对篮球畏惧或是不感兴趣的学生认为教师所提要求过高。这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可谓是教师引入分层教学法的主要原因。
二、实施分层教学法的方法
实施分层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实现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更有效率的教育。为了在篮球教学之中引入分层教学法,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将学生分层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有着相似的学习条件和学习兴趣,可以更为有效地控制教学进度,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避免学生无法适应教学进度的情况,这是小班化教学得到推广的原因。分层教学法遵循小班化教学思路,对学生人数进行控制的同时避免学习水平差距过大的学生一起学习,以更为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解决现有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在授课前将班级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对篮球缺乏兴趣,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第二组是篮球基础较为薄弱,但对篮球运动具有一定兴趣,有着一定的学习积极性的学生;第三组是将篮球运动作为爱好和特长,已经有一定的篮球基础的学生。这三类学生由于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基础差距较大,最好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接受篮球训练。2.区分目标和要求在当前的篮球教学之中,不少对于篮球运动缺乏兴趣也缺少基础的学生对篮球运动的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感到压力,而具有较高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篮球运动素养的学生会觉得篮球教学的要求过于简单,这种两难的局面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法得到解决。例如,将学生按照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分为三组之后,教师可以给三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第一组学生,他们对于篮球运动缺乏兴趣,将篮球运动视为普通的运动项目,同时有较差的身体素质,他们的篮球训练目标应该在掌握基本的篮球规则和技术之后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做到看得懂篮球规则,了解篮球运动。第二组学生,他们虽然在学习之前对于篮球运动缺乏了解,但是对这项运动充满兴趣,篮球教学可以为给提供的良好机会,在较为熟练篮球运动技术和规则的同时对篮球比赛的技战术有一定了解,可以进行简单的篮球运动。第三组学生是篮球运动的爱好者,对于他们要求在第二组同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要求他们熟练掌握规则,可以充当篮球比赛的裁判工作,能够作为队员亲自参与篮球比赛。通过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可以很好地平衡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考核标准帮助学生实现自己对于篮球运动的目标。3.区分教学过程除了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在考核之中对于不同组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不同学生的要求进行不同的教学工作。例如,“行进间三步上篮”这一技术,不同的组就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而这也代表了不同的教学过程。对于第一组学生来说,“三步上篮”是基本的篮球技术,他们需要基本掌握技术动作并记忆技术要领。对于第二组学生来说,阿门不仅需要较为熟练地掌握“三步上篮”的动作,还需要将“三步上篮”和运球等动作相联系。对于第三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三步上篮”动作,还需要通过各种战术在篮球比赛之中熟练和灵活地运用“三步上篮”动作,保证“三步上篮”成为基本和基础的进攻手段。通过在教学过程之中有所区分,学生既不会认为篮球教学过难也不会认为过易,教师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有的放矢,达成篮球教学的目的。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篮球教学之中分层教学法因其因材施教的特质能够很好地适应篮球教学需要,受到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对分层教学法更为深入的思考和实践还需要结合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积累的教学经验逐步实行,只有这样才能够达成分层教学法的应有效果,提升篮球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梁宇航.关于核心力量练习在高校体育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0
[2]李增友,符玉,邢晓虎.在高校体育排球课中应用“层次教学”的实验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02
[3]周振国,金玉珠,张云波.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
[4]张晓峰.篮球教学在培养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兴趣中的作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7
[5]焦政伟,朱寒潇.分层次教学法在高等职业教育篮球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11
2.试论层次教学法在高职篮球课程教育论文 篇二
关键词:篮球教学;层次教学;理论;模式
一、篮球教学发展现状
目前,国家指出要着力扩大篮球运动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全面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水平。我国各省市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统筹指导下,正在逐步推动篮球运动的普及。就目前高职篮球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篮球课程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留许多问题。在年龄上,任课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在职称结构上,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偏少;在业务能力上,多数教师水平较高,部分教师有待提升;在教学环境上,软硬件设施不完善;在评价体系上,评价及考核模式单一;在教学方式上,授课内容固定乏味,缺乏新意。
二、篮球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基础特征的体育教学模式已被摈弃,只有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在篮球课堂教学中要创造出快乐的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兴奋的状态下自觉、主动地学习,做好师生互动。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对篮球课程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必将对学生的参与和教学情况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篮球层次教学理论
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篮球课程的分层次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到了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分层教学理论基础包括“主体性教育思想”“结构—定向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1.主体性教育思想
“主体性教育思想”是指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篮球课程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发现并解决篮球课程中的学习难点和重点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学习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教师的教学重点要落在学生的个体差异上,积极主动地掌握学生的基本体能和篮球战术掌握情况。课本上的知识也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是无法取代的,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就要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2.结构—定向理论
“结构—定向理论”在体育教学模式中被广泛应用。结构化是指教学要确立以学生心理结构为中心的观点,通过心理结构的构建,影响学生的心理预期,从而达到预设的效果。教学的成效取决于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定向化是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根据心理结构的发展规律,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在篮球教学中,结构化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对篮球运动知识及篮球技战术的学习,形成基本的运动能力,掌握运动规则。定向化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各项动作及技能的结构,在头脑中建立影像,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篮球运动中去。“结构—定向理论”的篮球教学模式包括明确教学空间、制订教学程序、开展教学活动等几个步骤,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中,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过程最优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理论”是指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令人满意的效益,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任务具体化、教学内容重点化、教学方法效率化、教学进度适宜化、教学评价科学化等。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制订教学方案要参考最优理论。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状态,将教学内容具体化,把握教学进度,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状态,高效完成课堂教学。设置多种教学模式,例如分组练习,辅助体育游戏等协助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此外,教学体系要科学客观,不论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都应该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四、篮球层次教学的意义
分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篮球教学模式相比,能够更好地遵循篮球教学规律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特性。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如果授课教师忽略了个体差异,会干扰学生的发展,两极分化的现象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进行篮球教学可以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进一步恶化,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依据自身的承受能力和需求选择学习方式,达到预设的目标。分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也是对素质教育方法的新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波. 分层次契约教学在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2]岳伟国. 高校篮球课程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3-115.
3.试论层次教学法在高职篮球课程教育论文 篇三
【摘 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数学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科目,但由于学生之间的数学素养与知识水平差异较大,数学教学工作屡遇瓶颈,整体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思考,针对不同基础、不同特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展开分层教学活动,因材施教。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法
高职数学教学
个体差异
教学目标
教学评价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时就存在着明显的成绩差异,学生知识储备、能力掌握、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各不相同。与其他科目相比,数学科目的差距情况更为明显,接受新知识能力相差悬殊、数学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使高职数学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全面的提升与突破。
一、分层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多元性。对学生的定位不能单凭测试成绩或是课堂表现而定,要结合二者并考虑到智力与非智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与刻苦程度等,准确定位学生在优等层、中等层与学困层中的所属层次。其次是遵循动态性。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学生的层次。最后,遵循隐蔽性。对学生进行分层会对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对其进行分层时要充分顾及学生的心理,做到心中有数,保证其隐蔽性。
(二)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分层教学法中的教学目标分为优等层、中等层、学困层三个层次。教学目标的分层是依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预设经过学习之后的三个层次学生所要实现的不同目标。在教学目标中,对学困层的学生要求理解数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内容。对中等层的学生除要求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内容外,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培养其一定的数学能力。优等层的学生要在掌握基本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其对知识的深入探究能力,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要求学困生了解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识记公式;要求中等层的学生在理解推导过程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公式进行解题;要求优等层的学生在充分理解和熟练应用数学公式的同时能够有所启发,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又要注意促进学生向更高一层的教学目标发展。
(三)对课堂教学进行分层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由于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个性心理存在差异,因此对高职学校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也要实行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基础一般比较差,中等层和学困层的学生占多数,所以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意把握好教学进度,落实好每一处知识点,还要放缓坡度,注意梯度,以真正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迎合不同程度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点。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困层学生,力图在课堂中为其创造更多发挥的机会,进而逐步推进其向中等层行列迈进。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置时要充分掌握技巧,明确问题的目的指向性,为不同层次学生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巧妙设计,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四)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
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是一种形式的总结,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另一方面使教师能够充分发掘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因此可以实现双重收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更不能苛求学困层学生达到优等生的层次水平。在评价的过程中,重点在于激励,要注重学生的进步,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起点上的进步,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形成良性循环。对教学进行评价要因层而异,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着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对学生给予肯定与激励,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另外,对成绩没有提高的学生要给予关注和帮助,通过谈话式评价,维护学生的尊严,帮助他们走出阴霾,重拾学习的信心。
三、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制订教学目标,选用适用教材
制订好教学目标是开展好分层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应根据国家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制订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分层教学的主旨思想是达到学生整体进步、提高学生能力。因此,在选取教材时,应注意教材结构要符合分层次教学法的适用性,教材内容要具全面性,教材难易程度展现要有一定梯度性,教材目标要有其应用性及可操作性。
(二)具备观察能力,爱岗敬业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或者“多边”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表现,耐心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分层教学、准确定位自己并调整情绪,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同时,分层次教学需要教师分层备课、分层讲授、分层进行考核评价,这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艰辛劳动。所以教师必须具备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才能搞好分层教学工作。
(三)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和管理逐步合理化、规范化
分层教学法是当前教学工作的一种尝试,在具体的工作中,应注重加强教学管理,改革创新教学体制。分层教学需要学校制定科学的制度与标准,以此来约束规范教学分层过程。
总之,分层教学法打破了“一刀切、同步走”的教学瓶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又不忽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它为高职学校数学教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格局,并将在以后的改革与发展中不断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4.试论层次教学法在高职篮球课程教育论文 篇四
摘 要:在新形势下,数学教师要主动探索、实践高职数学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的本质是因材施教,以个性发展为本,真正实现了精细化教学管理,确实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本文通过对“分层次走班制”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理论和措施的分析,探索其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 走班制 因材施教 高职数学
课 题:本文系2015年度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五年制高职数学分层次走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编号:15AJY202)成果。
一、“分层次走班制”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
孔子提出教书育人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走班制教学模式最先出现于美国,美国的分层次走班制教学与小班化教学、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相结合,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都具备潜在的和现有的两种不同水平,相对应的是教学最佳区和最近发展区。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了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只有从这两者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才能持续地创建最近发展区,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备公民意识、思辨能力、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学生。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了笑声和智慧的地方。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就是把所学到的所有东西忘记之后,剩下的东西。”课堂教育的理想就是要把学习变成一件愉快的事,这样人生才会更加有意义,而优秀的成绩是愉悦学习的必然结果。教学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快乐和未来。教学的宗旨是老师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开启学生的兴趣与智慧,让其享受学习的过程,让其感受梦想和激情。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和谐开启智慧,生态开发潜能,分层次走班制教学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生态发展、和谐发展。分层次教学是学习差异的分层次,而不是人格的分层次,是根据学生存在的现实差异,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其提供更适合的课程,达到共同成长、进步的目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进步,分层次走班制教学理念摒弃了“一锅烩”的粗放型教学管理,真正实现了精细化教学管理,有助于提高高职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是现代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分层次走班制”在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笔者对所任教高职学院经济管理系电子商务专业的9个大专班进行了实践探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为3个A级普通班、3个B级提高班和3个C级卓越班。按照“分层次走班制”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分层制订教学计划,分层实施教学目标,分层进行检测评价,同时,建立层间动态管理机制。相对于行政班,分层组合的班级称为教学班,学生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仍然按照行政班组织开展。
在分层次落实教学目标和要求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统一教学班中学生的层次性,以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为宗旨;二是无论哪一层级的学生,为学生设立的目标都要保证基本完成,不能迁就低水平,降低要求。教师要以不同的标准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定期随时进行测试和考核评价。以下从学生层次、教学策略、教学目标、动态管理、考核评价和试卷设计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分层次走班制”的课堂教学实践。
学生层次:A级普通班,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较差,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不强,成绩一般;B级提高班,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一般,纪律良好、学习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级卓越班,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主动学习,接受能力强,情商、智商俱佳,成绩优秀。
教学策略:A级普通班,放慢速度、降低难度,查漏补缺,多补方法、减少变化,反复示范,重在基础,经常反馈,鼓励进步,加强个别辅导;B级提高班,端正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习惯、方法、策略,适度变化,勤加练习和反馈总结,适当增加速度,向优秀转化;C级卓越班,适度扩充内容,加强多层变通,综合提高,自主交流,以引导探究为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A级普通班,以基本概念、基本运算为主,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方法为目标实施教学,要求学会即可;B级提高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学习潜能的开发,遵循教材,灵活施教,注重方法指导和综合能力培养;C级卓越班,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突出尖子生培养,通过独立探索和研究活动培养卓越的优秀学生。
动态管理:A级普通班,根据期中、期末测试成绩,前5―10名学生调入B级班;B级提高班,根据期中、期末测试成绩,前5―10名学生调入C级班,后5―10名学生调入A级班;C级卓越班,根据期中、期末测试成绩,后5―10名学生调入B级班。
考核评价:动态评价,对应每个层次班级学生学习水平的动态变化,测试评价也应具有动态选择性,因班而异,因人而异;纵向评价,主要参考不同阶段和平时的课堂提问、课下谈话、习题作业、课题研究、阅读写作等评价信息;综合评价,参考测试成绩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自信心、自主性和思想品质的提高,要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建议学生每月写一次反思日记,期末必须写反思总结。
试卷设计:测试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按照考查的题目难度分为基础题、提高题、综合能力题、拓展选做题,这四种题目分别占一定的比例。平时成绩占40%,要求标准统一,公开、公平、公正,包括出勤、作业、笔记、总结、课堂表现、单元小测验等。期中、期末测试成绩各占30%,要求同一时间、统一标准、分层测验,A级基础型题占90%,提高型题占10%;B级基础型题占70%,提高型题占20%,综合能力型题占10%;C级基础型题占50%、提高型题占30%,综合能力型题占20%,增设拓展选作题占10%。
三、启示与反思
“分层次走班制”的实施,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和高职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普遍有了提高,学生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结构,在同一个层次班级的学生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相当,便于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便于教师组织学生自行展开交流、研讨等活动,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水平选班,能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减轻思想压力,保持乐观情绪和平衡心态,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本层次课程任务并争取向更高层次迈进。
“分层次走班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高职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的挑战优化了师生关系,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锻炼了教师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有效促进了高职数学教学的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5.试论层次教学法在高职篮球课程教育论文 篇五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开始受到关注。近几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形态在中国的中学中如雨后春笋般地逐渐开展起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构成上已经初具雏形。但是,因为这门课程多侧重于教育学的形式和方法,并没有把心理学和教育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整个社会的认可度并不很高。本文试图将心理领域的团体心理辅导恰当的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以增强该课程的趣味性和高效性。
1、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和特征
1.1 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
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有很多,最普遍认可的是华南师范大学刘勇老师所下定义,他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是针对个别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由团体领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各种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和训练技术,给成员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和指导的咨询活动。
1.2 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特征
团体心理辅导除了具有优于个别心理辅导的高效性、经济性之外,还具有如下重要特征:
1.2.1 专业性
团体心理辅导综合了团体动力学、团体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因此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指导者必须要有与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并且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培训。同时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要会用并能用好相对的专业知识。
1.2.2 开放性
团体心理辅导在其形式、方法上都具有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例如:角色扮演、讨论等)相结合的形式,其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中可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方法、团体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并没有一定的限制。
1.2.3 互动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学为基础的,团体内的成员在此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的。
1.2.4 目标性
团体心理辅导以其教育性与发展性为总体目标,每次团体心理辅导也都有其针对特定团体问题的分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来帮助其成员解决各种相对的问题。
2、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和作用
2.1 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1)教育功能。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成员借助各种语言、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彼此感受,这有利于成员的社会性的发展。另外,辅导的过程也是成员主动学习、自我整合、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些有利于团体成员的自我教育。
(2)发展性功能。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的之一就是它的发展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活动有利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的发展、人格的不断完善。
(3)预防性功能。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通过团体辅导,可使成员加深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不适性行为,并加以纠正。同时,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流。
(4)治疗性功能。在团体方式下,由于治疗的情境比较接近日常生活与现实状况,因此在团体中处理心理问题更易产生效果(例如,社交障碍问题)。
2.2 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Capuzzi和Corey在他们的《20世纪90年代心理咨询展望》一书中,描述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八个方面:第一,在团体中发展信任的气氛以促进彼此态度和情感的分享,并能将这种信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第二,增进自我接纳和自我尊重;第三,澄清生命的价值并探索人生的哲学;第四,能容任他人并能接受和尊重不同的个体;第五,学会问题解决和正确决策的技巧,并坦然接受这些决定的后果:第六,能敏锐的感知他人的需要;第七,增加关心他人的能力;第八,学会将团体中学习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
3、团体游戏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教学设计
3.1 促进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3.1.1 促进同伴关系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心有芊芊结
课程目标:通过团体协作游戏,增强团体的凝聚力,促进人际交往技能、技巧的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往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
活动程序: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指导教师站在圈外指挥。每个同学都要记住自己左右两边的人,听到指导教师说解散的口令后开始随便相圈内走动,然后指导教师会叫停,学生都得停止运动,然后找到刚开始在自己身边的人,保持原地不动,重新牵手,形成许多结。紧接着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钻、跨等)恢复到正常的牵手状态(最快恢复原状的小组即为胜者,落后的小组则需要受到惩罚,可集体表演节目或者派代表表演)。
3.1.2 促进亲子关系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解救人质
课程目标:使父母和孩子之间得以进一步的了解,促进亲子间的相互理解。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座椅板凳若干,一块较大的挡帘,一打小卡纸。
活动程序:每十对亲子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家长与学生分别坐在挡帘两侧,挡帘完全把两侧隔开,不能看到对面。给每个家长十张标有序号的卡纸,告知每个家长卡纸序号即为家长序号并告知其不要发出声音。指导教师问家长他们孩子相关的问题(例如:你认为你的孩子有什么缺点?),家长在卡纸上作答,并有指导教师把不同序号的卡纸答案念给学生,让学生猜出那个序号的家长是自己的家长。猜对的学生成功“解救”出自己的家长,没猜对的继续进行。最后,父母和孩子坐在一起,进行亲子关系的论坛。
3.2 促进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3.2.1 完善自我概念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找到真实的我
课程目标:使学生更加了解自我,对自我有一个更加完善的概念,更加客观的评价,形成与客观自我相符的自我概念。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卡纸若干。
活动程序:给学生每人发三张卡纸,让其在第一张卡纸上写下20个“我是一个„„样的人”,尽量写一些能够反映出个人人格、性格特质、观念的词语来补全句子。让其在第二张卡纸上写下“我的优点有„„”在第三张卡之上写下“我的缺点有„„”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2.2 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闪出我的小行星
课程目标:通过找到自己的长处,体验个人荣誉感,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间互相支持,从而勇敢面对更大的挑战。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桌椅板凳若干,塑料花一支,鼓。
6.试论层次教学法在高职篮球课程教育论文 篇六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应用文写作;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应用文不但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而且还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表达途径。在大部分高职院校教课中,应用文的写作除了要满足语言简洁、措辞规范外,还要满足所写作的应用文能够充分的体现现实的生活、学习及工作的状况。这样的应用文才具有实践性及有效性,才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本文将主要讲述项目教学法的内涵,然后对高职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情况以及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中的应用进行剖析,进而对高职应用文写作进行评价。
一、项目教学法的概述
通俗来讲,所谓的项目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主,以教师的指导为辅,使得师生合作完成一项作业所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一方面,项目教学法不仅有助于教课内容达到理论与实际的充分结合,而且还能够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的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另一方面,项目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主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主探究为核心,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教学法不但对学生的创造性培养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与此同时,通过项目教学法,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快速提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由开始的传授者转变成了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开创了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率大大提升。
二、高职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情况
(一)重视理论,轻视实践
高职院校在进行传授知识时,始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却轻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当前,大部分高校对写作教学方法仍然停止在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上,而学生实践技能的考评是表现在学生的作业上,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起不到作用,而且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二)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消极,缺乏积极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学校的学生相比,存在着很多不足。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弱,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来说相对比较薄弱,学习质量也比较差。除此之外,高职学院的学生在语言技能方面比较低,而且思维方式比较死板,所以只能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学习态度更是消极,严重阻碍了学生今后的发展。
(三)教师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牢固,而实践经验却比较欠缺
在高职院校中,对应用文教学的任课教师通常是处于一线教学的人,这类教师一般具有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对实践经验却相当的匮乏。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从感性上略有领会,真正写作能力的提升却远远达不到。
三、简述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中的应用
(一)依据教课内容,科学的设计教学种类
项目教学法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确定要完成的项目工作。要想使项目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必须围绕教学内容,不但要密切联系生活与实际工作的情况,而且还要依据学生本身的实际学习情况最终选择出最优的方案,这样的教学项目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且通过以上研究过程,使得这种教学项目更加符合实际、更有操作性,最终完成教学目的。
(二)依据项目分解的流程,确定子项目的整体任务
项目明确之后,就要进行资源的整合。通过不完全统计,很多高职院校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应用文写作教材基本包含了本科院校的教学重点。因此项目教学方法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这类教材内容的限制。经过周密的编排之后,择选出最科学最合理的高职学生学习的教材。
(三)把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位学生都能在项目活动中施展本领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应该考虑到每位学生接受及完成任务的水平,之后在学生之间进行合理的分组,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学习及议论。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进行项目活动时,基本上都是以宿舍为单位开展活动的。因此依据学生之间协调配合的状况,可以把宿舍作为分组的标准,共同参与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活跃起来,积极思考,进而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四、对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评价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第一,由于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不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需要练习的方面也很多。第二,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马上见到成效,因而导致项目教学的运用价值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第三,由于写作能力主要表现的是个人的思维模式,学生有没有清楚项目的内在含义,针对项目的技能有没有熟练把控,这些都很难确定,因此很难判定项目教学法最终显示的效果。
五、总结
总而言之,虽然项目教学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中的应用还不够健全,但是也有一定的效果。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中的充分运用,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燃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而且还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任课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准,从而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新英.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2,(5):145-146.
[2]张自楠.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8):143-144.
[3]梁国英.项目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2,(3):117-118.
作者简介:张婷凯,1984年1月出生,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方向。
7.高职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论文 篇七
1.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改革中起主导作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精品课程的评选标准、各种评估指标的设定等都是以政府为主导来完成的,这种课程改革方式在推动改革的速度、广度上无可厚非,颇有成效,然而却容易“一刀切”,忽视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办学条件、不同生源质量对课程设计内在要求的差异,造成同样标准设计的课程有的深受欢迎,有的却水土不服。
2.对“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理解的偏差。“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学科架构系统化的课程模式,而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然而,很多课程改革实践者对“工学结合”的理解有偏差:有的认为在学校建实验室、仿真实训室,然后在里面上课就是工学结合;有的认为在三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用半年、一年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就是工学结合;有的认为从企业聘几个能工巧匠、大师专家来学校上几次课就是工学结合……以上这些看法不能说不对,但只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某个环节,“工学结合”不是孤立的一个方面一个环节,而是贯穿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从课程标准的制订、授课、课程实践直至课程效果的评价。
3.教学资源无法满足课程改革需要。课程教学的实施和改革必须有相应的教学资源做保障,这里所谓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长期以来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在教师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很多教师很难在短期内转变观念,更不愿意去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改革。除了观念上的因素,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的经历,也导致教师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教学环境与之配套,而现实是,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设施要么陈旧不堪,与行业要求相去甚远,要么只有传统的理论学习教室,实践环节完全靠顶岗实习来完成。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实施课程改革就只能成为一句口号。
4.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经过调研发现,还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评价时仍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理论课程的成绩即平时考勤分+期末考试(试卷)分,实践课程以一篇实践报告论成败。“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60分万岁,少一分受罪、多一分浪费”,“平时从不自习,考前拼命突击”……正是这种课程考核方式下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不仅不能检验学生知识技能的真实掌握情况,更容易造成逃课的现象。
二、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
美国课程专家塔巴(Taba)认为,课程改革指整个课程图式的改造,包括设计、目的、内容、学习活动和范围,等等。如果只改造课程的某一个环节,或者只用一种模式改造所有类型的课程,显然不合时宜,更无法满足社会对培养高端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认为当今高职课程的改革目标应该包含以下几点:一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奠基终身教育的理念;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三是以社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进行充分市场调研,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方式。
三、高职课程改革的建议
1.更新课程改革理念,因地制宜制定课程改革方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以行动为导向、能力提升为目标的课程实施理念,以过程考核和多元评价为导向的考核与评价理念。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熟的课程改革模式基础上,要与区域经济、专业特点、课程类型、生源质量等相结合,选择适合的课程开发模式。
2.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目前高职课程评价的实践看,更多是把重点放在课程本身,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条件等,对学生情况、行业动态、岗位要求等关注不足,就容易造成专家评价高、学生不感兴趣的情况。因此,要科学评价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满足:一是评价目标要以能力掌握为主,兼顾理论知识的积累;二是评价主体以学生为主,授课教师、督导,包括企业专家都要参与其中,综合评价;三是评价对象要全面,除了课程目标外,还有学生、课程的实施者、参与者也应该成为评价的对象;四是评价的方法应该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试卷测评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动态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不同的课程类型可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
3.建设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的水平是高职课程改革能否深入开展和取得成功的关键。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更要具备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能力。建议从两个方面打造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
(1)全面提升校内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课程负责人要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职称、教科研水平,学校还应该鼓励并制定相应政策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到企业顶岗实践去中,熟悉学生未来就职的真实环境,并与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2)积极吸纳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专家参与到课程教学团队中来,可以有效弥补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还可以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度,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4.构建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高职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实现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也就是说在学校阶段已经完成了职业素质的养成。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时候,除了知识的科学、系统和完整外,还要更多地考虑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突出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技能、态度、意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形成系统化课程并进行课程评价和调控。
8.试论层次教学法在高职篮球课程教育论文 篇八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 案例教学 必要性 注意点
论文摘 要:我国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对旅游管理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行业一线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十分必要。本文从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实施的必要性入手,对案例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问题进行探讨。
案例教学源于医学和法学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处方、手术或辩护、断案能力。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先把案例教学引入管理学课堂,并发挥到“极至”,把课堂时间全部用于学生对案例的讨论,课堂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而是师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
目前旅游业发展呈现大众化、科学化,旅游消费方式改变,我国的旅游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国际市场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就必须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行业一线操作型、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需要适应旅游业不断发展的需要。然而,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效避免学生“高分低能”。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或是一些简单陈旧的流于形式的案例教学活动,都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试想,毕业生进入旅行社工作,不会开发设计新的旅游线路,或是在带团中无法解决突发问题,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失败的教学。所以不能单纯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要与实践中的案例教相结合,给学生营造“实战”氛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学生的能力还体现于在案例讨论中表达自己、说服他人,倾听意见、修正自己。
(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大体分为讲授法、讨论法、辩论式教学法、角色互换法、综合法和案例分析法。不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不相同,有调查研究表明: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相比,对激发学习热情的作用是最大的。因为案例教学法完全摈弃了教师、黑板、讲台这样传统的授课形式,教室不再是教师一人的表演舞台,而是上演一场以学生为中心,案例为桥梁,教师学生一同上演的集体秀。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是课堂主角。学生以自由讨论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
(三)有利于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见闻。
在案例教学中,先由教师讲述案例,再由学生自由讨论。同一个案例,因为个人经验和认识的不同,学生会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讨论结束的时候,大家会从众多答案中挑选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教学摆脱了标准答案的束缚,有助于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并使学生记忆深刻。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注意点
(一)案例的选择要做到“精、实、新、深”。
案例要“精”,指的是课堂时间十分有限,加之同一原理必有诸多案例可用,所以选择案例不可能面面俱到。应选择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的案例,也就是说选用那些实际操作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能体现同类事物共同特性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有助于学生在工作中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示范作用。
案例要“实”。就是案例应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只有真实的事例才事实清楚,有血有肉,使学生觉得事件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起学习、讨论的兴趣。如果带有主观臆造的痕迹,学生将不以为然,或以假对假,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案例要“新”,讲的是教学案例要与时俱进。旅游者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为适应这样变化,旅游业不断推陈出新,更新商品,加强服务。一些情节过时的案例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起不到帮助作用,应舍弃不用。要选择旅游业发展深化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再进行提炼和升华,使案例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案例要“深”。高职院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知识,因此选编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如果案例内容肤浅,学生套用课本基本原理即可得出结论,这种案例的教学缺乏吸引力,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会敷衍了事,得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的讨论结果,教师应求同存异。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应该学会多样性和创造性地包容与欣赏,包括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不同的理解水平,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当然,学生在发言过程中如果偏离主题或出现错误,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应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去伪存真”的提炼,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并将讨论引向纵深。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灵活。
不容置疑,案例教学法比较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符合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可完全套用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的模式,因为案例教学法只适合技能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并非旅游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都适用。所以,教师不应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根据所受课程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另外,案例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在很多高职院校,从教学硬件设施配备到课程学时安排都很难满足案例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对案例的选择、理论知识点的教授及信息的反馈都要在时间上进行很好的处理,才能保证在采用案例教学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丽梅.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与应用[J].黑龙江商教研究,2007,(1).
[2]任明川.哈佛案例教学的“形”与“神”[J].中国大学教学,2008,(4).
[3]石海波.浅论案例教学的两个基本环节[J].成人教育,2004,(4).
9.试论层次教学法在高职篮球课程教育论文 篇九
论文摘要:目前,民族院校汉语文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与并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行为,垮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意识,多梁遗开发和利用汉语文课程资源,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汉语文课程,能与汉语文教学活动相联系的资源。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汉语文实践活动,拓展汉语文学习空间,提高汉语文教学质贵,促进民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能力。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一、民族院校汉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弊端
长期以来,民族院校汉语文教学未能十分有效地针对教学对象为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一现实实施教学,而是采用普通学校语文教材,沿用普通学校陈旧、老化的语文教学模式,强调记忆、阅读、写作,忽视学生的口头表达及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训练几乎是空白,考试偏重于对特定汉语知识的记忆,学生对知识缺乏理解,只能生吞活剥、死记硬背,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对汉语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笔者在近几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发现:许多母语非汉语的藏族学生无法按普通话的发音规律吐字发音,念白字、不识字的现象普遍存在;“说话”时应试学生往往把一个话题提前写成一篇短文或选择中小学生作文选中的文章死记硬背,这样在应试时就变成了“背稿子”,根本达不到口语化的要求。同时,民族院校课程资源的结构单一,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淡薄,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内容、条件、方法等方面未能形成有机的整体。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三中心”依然盛行,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了十几年的汉语文,最终连基本的口头、书面表达都不能顺畅、流利。
二、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的总和据研究,课程资源按照功能特点来分,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来分,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可以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也同样可以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就利用的经常性和便捷性来讲,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占主要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则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作用。
目前,民族地区需要较大经济投人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严重不足,但同时由于课程资源意识淡薄,缺乏课程资源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以及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应用能力,导致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带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被加工、转化和进人实际的中小学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很多中小学甚至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十分狭隘,使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效果低下。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民族院校汉语文教学的意义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民族院校汉语文教学仍然沿用普通学校的语文教学模式与教材,未能针对教学对象为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一特殊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因而教学效果并非如教师所愿。《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大纲》(mhk)指出:“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汉语教学,主要沿用普通中小学校语文教学的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效果不甚理想。少数民族学生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较差。……改革民族汉语教学,已经是当务之急。事实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民族院校汉语文教学改革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教师课程观的转变
以往我国的课程开发采用的一直是“中心-外围”模式,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开发出的课程作为“产品”推向教师,教师只作为“消费者”去消费这些课程。教师处在课程开发的外围,没有发言权。加之课程管理体制单一,相对集权化,教师被排除在课程决策和管理之外,导致教师不关注课程,缺乏课程意识,形成了不正确的课程观。尤其作为民族院校的汉语文教师,曾深刻地反思过民族学校的汉语文课程是否适应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只是一味地将专家开发出的课程生吞活剥地传达给学生,其结果可想而知。新一轮课程改革将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变为“中央一地方一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就可以有效地转变教师传统的课程观,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如此,教师就可以超越原有的只是把课程作为学习材料或学科看待的做法,挖掘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的课程内容,在真正意义上对学生实施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学到有用的汉语文知识。
(二)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教师、学生“教一学”方式的转变
民族院校汉语文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本为本的“大一统”的教学行为。虽然发挥了传递人类文化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使学生接受了汉语文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母语非汉语这一基本现实。民族学生学习思维的特殊性,造成民族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汉语文普遍采取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图固吞枣的方法,其效果实在差强人意。
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转变。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由教师来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学生共同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改变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建构者;可以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控制课堂、支配学生的教学行为,使教师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往的外部学习环境就能得以创设,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能呈现出积极、主动、平等、尊重、和谐的气息。
同时,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因此,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确立可以通过个性化、自主化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得以实现。因为在现实中,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无论是素材性还是条件性,汉语文课程资源是很丰富的,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不仅能促进民族学生对汉语文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而且能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一个全新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三)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如前所述,民族院校教师由于课程资源意识淡薄,缺乏课程资源对教学重要意义的认识,以及汉语文教学模式的陈旧,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单一,造成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能力不强,动力不足,效果低下。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这一现状将有所改观。因为:
1、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封闭的课堂变为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材料不仅限于课堂之中、书本之中,学生可以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汉语文。学习内容、学习空间、学习方法发生了变化,必然带动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发生变化。
2、师生共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可以使教师角色发生转变,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师生之间产生良性互动。这样必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提高。
3、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求学生要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中解放出来,寻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而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得以提高。
四、开发利用汉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是可以成为汉语文课程的资源”。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人汉语文课程,并能与汉语文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
(一)开发并利用汉语丈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汉语文知识、提高汉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民族院校的汉语文教材存在着内容上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要求上脱离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等弊端。作为汉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不能仅仅充当课程的实施者,要主动地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不能眼睛只盯着课堂,看着书本,还要面对课堂之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把学生的生活融人教材之中,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和民族理特征。如对藏族学生可将部分唐诗宋词修改为对《格萨尔》史诗或米拉日巴谚语的学习,更好地发挥教材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课程资源,主动理解与体验,获得学习策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汉语文素养。
(二)创设生动自主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学习汉语文形式
民族院校在传统的汉语文方式下,封闭的教学情景,消极的思维状态,紧张的思维氛围,模式化的思维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挫伤了学生学习汉语文的积极性。因此,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简单重复的口耳相传,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变封闭为开放,紧张为轻松,模式化为发散式,除去捆绑学生思想的枷锁,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读课外书、交谈、讨论、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朗诵会、表演课本剧等,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学习汉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比较扎实的汉语文能力,体验学习汉语文的乐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汉语文实践活动,拓展汉语文学习的空间
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校外课程资源。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这里山川奇伟、风光旖旎,少数民族聚居其中,历史悠久,文化斑斓,拥有众多人文奇观。因而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来学习汉语文。还应根据学生的汉语文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有用的汉语文知识、技能,并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真正提高汉语文的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四)贴近学生的民族文化背景,提高汉语文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民族院校课程始终存在着学校教育不适应民族文化背景,学校课程内容脱离民族学生的生活实际,学校课程缺乏多样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校课程无法满足民族学生带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学校特点的个性发展需要,使学生对现行课程有陌生感、疏离感和自卑感,削弱了学习动机与兴趣,造成人格内部的文化冲突。汉语文课程尤甚。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时应注意多挖掘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尽可能使课程贴近民族文化背景,使学生对汉语文课程有认同感、亲切感,提高对汉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实效。
★ 化学工艺学试卷
★ 化学工艺学答案
★ 粮油食品工艺学实习报告
★ 文教学心得体会
★ 《机械制造技术》基于前校后厂课程建设探索论文
★ 课程教学计划书
★ 课程教学设计
★ 幼儿园课程教学范文
★ 课程教学设计
10.试论层次教学法在高职篮球课程教育论文 篇十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作为一种新颖的资源,微课成了高职教育中新兴的教学方式。而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微课也不例外,具有极大地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分析微课的内涵,探讨了高职教育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微课的运用,以期能够提高高职教育市场营销课程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市场营销;微课
微课是一种简短有效的教学资源,就是为了某一知识点、教学环节根据特定教学任务,以视频、音频为重要载体而设计制作的。其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1)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结合比较容易出现的常见问题,综合考虑学生目前的知识积累来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2)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为了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经验,教师要避免将灌输式而无实际操作的讲授放到视频中,要以学生模仿体验学习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参与性。(3)在教学互动方面,教师要根据以往的教授经验所累积的各类问题,布置相关作业,并且在微课视频中呈现给学生,及时组织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反思、讨论,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困难,并进行答疑,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
一、高职教育市场营销课堂教学中微课的运用
1.运用微课进行概念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市场营销存在着很多重要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相关概念具有一个非常深刻的理解,运用微课进行概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习市场营销学的基础,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如:从字面上来说,书本上对“欲望”、“需求”、“需要”这一组概念给出的定义理解起来很困难,很多学生搞不清这些概念的本质区别,往往是一头雾水。但是运用微课辅助教学,通过精心的设计,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由此,为了表达出在饥饿、寒冷等状态下,一个人产生的需求、欲望、需要,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微课来辅助教学,生动幽默的语言文字,加上动画人物,使学生立刻就领会到了三者之间的区别,并且有的学生还能一下子举出好多例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适当地采用微课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使市场营销中的那些抽象、容易混淆的概念得以清晰,从而有效提升概念教学的效率。
2.运用微课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内容的能力
市场营销教学具有很多的重难点教学内容,往往会使教师感到很头痛。但是微课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运用微课辅助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内容的能力。如:当传授“约见客户”这一难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视频,通过视频中几个关键处的.回放让学生总结约见客户需要注意的问题。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视频:部门销售经理给小张一张公司大客户的名片,告诉小张这是一个重要客户,需要他在下午3点的时候,打个电话给客户,约客户就公司最新的采购计划进行洽谈。当视频播放到这里的时候,教师可以点击暂停,并对学生提出问题:“请大家讨论以下如何巧妙的约见客户呢?”学生们一听这个问题,就立刻展开了讨论,并且给出了很多方案。随后教师可以再次点击视频,将小张和和客户约会的最完美的过程呈现给学生。通过这样的直观展示,促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了这个要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微课的有效运用,能够提高教学重难点方面的效率,为教学创设真实情景,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在当中设计任务,引导了学生自主探究。
3.运用微课辅助教学,能够提升实践教学的成效
微课不受时间限制、改变了传统教师笔耕舌耘的教学模式,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任何时间选用。而高职市场营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学生能够有效的运用市场营销知识。因此,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实践教学的成效,运用微课辅助教学,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促销实践教学中,由于对产品认识不全面,导致学生演示产品时往往不得要领,面对顾客不知道要说什么。由此教师可以设计制作一个橙汁的微视频,视频中展现了橙汁的生产企业、产品材料、品牌文化等等。通过这样的一个视频,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声音、图像、强雷的画面感,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的看完整段视频。随之,再通过促销演练,增加学生对于今后调查各种配型的产品情况方向感,对产品的介绍会更加生动、全面。另外,如果学生无法当堂掌握某一知识点时,在课后,通过点播的形式,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微课进行自学,减轻了教学负担,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劳动。
二、高职教学市场营销课堂教学中微课的制作
1.设计原则
市场营销教学课微课的制作要内容定向性、时间性、创新性、交互性、自主合作学习等原则。遵循微课的设计和研究需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理念,充分考虑市场营销课程的定位和目标,设计开发符合市场营销课程发展趋势的优质微课资源,从而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同时,在进行学习市场营销课程内容选择之前,要先将市场营销课堂的学习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学习内容要细化,每个市场营销微课内容之间相互连接。并且为了引导学习人员的创新能力,要创造有教育性并吸引学生的创新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教学等相结合。另外,微课的设计中,为了使学生从发现到探究,需要贯彻建构主义中情境的建构,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且还要充分考虑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方式。
2.设计思路
首先,教学知识点的选取。通过对市场营销实际各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分析,精心选取微课知识点,找出工作重点和需培养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形式的设计。在微课形式设计上,要采取“教、学、做”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性、趣味性、模仿性,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另外,成功的微课应该坚持声音和画面相结合,在图表、文字等内容的协调配合下与流畅的画面实现同步,才能达到高效理想的课堂效果,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消化,实现重点知识的有效传递,从而实现人才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郝倩.如何利用微课进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思考[J].智富时代,2015(5).
[2]曾玉玲.利用微课开展高职营销专业教学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6)
11.试论层次教学法在高职篮球课程教育论文 篇十一
德育教育论文: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及原则
徐辉元,冯毅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州510800;中共建宁县委党校,福建三明354500)
摘要:随着经济、科技、信息全球化深入发展,大学生德育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化,德育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对其渗透德育教育是富有成效的方式。由于德育教育的特殊性,探索高职院校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本原则,充分挖掘高校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是新形势下取得良好德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课程教学;德育;渗透;原则
在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教育具有社会性的本质反映,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求高职学生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一、德育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教师是教学过程和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但担负着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受教育者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职责。教师兼有教学者和育人者的双重职能,两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是统一的。但有不少人,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德育与其他课程教育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他们认为,德育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事,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其实德育对学校其他课程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论文范文 )德育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应具有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素质,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其他学科的教育决定着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样的知识水平和才能。可以想象,一个学术水平高而没有良好的道德、法纪观念的人,可能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品”。只有将德育和其他课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德育教育的任务。可以说德育对其他学科的教育起着方向盘和引擎的作用。
高职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高校教师必须担负起教书育人职责,增强使命感、以身作则,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以自身的良好品行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施于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相关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去。在专业知识教学环节中挖掘德育教育资源,并适时地渗透到课堂中去,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能自觉地加强道德素养,提高思想境界,以达到育人之目的。“教师应该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高职课程教学渗透德育是以德治教的要求
以德治教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培育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建设者具有深刻影响。德育是素质教育中心环节,要培养有道德的学生,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及模范表率作用。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具备教书的本领,而且要有育人的良好品德。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针对“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表明以德治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德治教需要高校教师共同协作、落到实处,这就要求全体教师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自的课程教学全过程当中。这样,以德治教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而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二)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学生是未来现代化建设事业主力军,是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需要,确保他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能抵御各种诱惑和经受得起风浪考验,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情操、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觉悟,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不断开拓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国庆40周年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的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辽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学问”与“道德”是培养人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高职教师要把德育教育、传授知识、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以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教师应尽量挖掘各课程中的德育教育素材,结合任教学科的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运用变化、发展、联系的观点观察事物现象,抓住本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这样,学生就能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抓住矛盾的变化发展,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必然与偶然、现实与未来等对立统一关系。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扎实的思维基础。
二、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基本原则
德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受教育者接受外界信息,通过受教育者主体内部矛盾,将外界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动机,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言行过程。由于德育过程的复杂性,教师在渗透德育的活动中应该讲究方法,遵循一些行之有效的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一)贴近生活与把握时代脉搏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完整体系,要树立科学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德育观念,要敢于肯定学生的个人正当欲望。因此教师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就必须贴近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提倡大学生自主择业,很多学生关心自己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和待遇。这种欲望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合情合理的,但在传统的德育观念中,大都把个人欲望当做“恶”的消极的东西加以否定和限制。现在,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行已充分表明,个人的正当欲望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渗透德育时应该结合学生的正当需求。例如,教师在讲授市场营销学时,介绍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需要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我们不能以背信弃义、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等方式来实现所谓的“发财梦”。这时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法纪等方面的教育。让大学生明确只有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个人的正当欲望才能实现。教师结合学生的这种正当欲望进行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接受,这样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人文性与学科性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过程是师生之间和谐共处和交互影响的过程,是心灵的相遇和思想的沟通。如果教师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只表现出理性和冷漠,德育就会演变成机械的“说教”和缺乏人情味的`“管教”。富有人文情怀的教师始终高度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始终体现仁慈、关怀、公平、正义,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当然,这种人文性应该与学科性结合起来进行德育渗透。所谓学科性原则就是在其他各科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避免临时性的“穿鞋戴帽”式的“渗透”。比如,在数学、物理、化学的教学中,我们利用教学内容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勇气、严谨求实的实验作风、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德育教育,也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道德、法纪等方面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如果不和实践结合起来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甚至给有的学生造成逆反心理,很难取得实际的德育效果。德育的关键是实践,其教育的效果如何,最终是由学生在自己的行为卜反映出来。所以,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用马克恩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更要重视学生在实践中行为的养成,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来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努力做到寓教育于娱乐、寓教育于指导、寓教育于实践活动。
(四)自然性、连续性与持久性相结合的原则
12.试论层次教学法在高职篮球课程教育论文 篇十二
隐性课程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问题,对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隐性课程在高职院素质教育中的功能、隐性课程在高职院素质教育中的`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作 者:李刚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年,卷(期):“”(7)分类号:G71关键词:隐性课程 素质教育 社团活动 高职学生
【试论层次教学法在高职篮球课程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分层次教学法11-01
分层次教学法学习心得12-24
层次翻译法在汉译英视角下的建构论文11-29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论文11-30
高职《餐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论文12-29
小学德育层次及结构初探论文06-23
试论高职院校设计色彩教学的思考及其改革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