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规定

2024-11-11

燕山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规定(共9篇)

1.燕山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规定 篇一

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实践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为加强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安全管理工作,切实有效地保障研究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与健康,特制订本办法。

第一条本办法是对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期间安全管理的规范。

第二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参加专业实践的安全管理工作由学校与基地建设联合单位共同负责。由研究生院、学生处代表学校负责管理该项工作;各学院与基地建设联合单位负责具体实施与管理。

第三条学校职责

1、研究生院负责制定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参加专业实践的安全管理办法。

2、学生处负责学生校外专业实践过程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

3、研究生院、学生处共同负责督促、检查学生校外专业实践安全管理规定的落实情况。

第四条学院职责

1、各学院在与校外单位建立联合实践基地前应先对实践基地的安全情况(住宿、饮食)进行实地考察,优先考虑与有专门宿舍和食堂的单位建立联合关系。

2、建立联合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中须对学生人身安全方面进行约定。

(1)实践单位为学生购买人身保险或其他意外保险。

(2)学生在专业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意外实践单位应负责保险以外的其他一切费用。

(3)学生在基地期间因基地方管理不善导致学生出现意外基地方负全部责任。

3、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之前,各学院应要求学生本人或联合单位必须为学生购买人身保险或其他意外保险,否则不能同意学生进行专业实践。

4、各学院应与参加专业实践的研究生及指导教师保持联系,定期与参加专业实践的学生进行交流,实时掌握研究生的状况。

第五条实践基地单位职责

1、实践基地单位须做好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工作。

2、实践基地单位须做好学生饮食安全管理工作。

3、实践基地单位须做好学生实践期间外出的安全管理工作,学生有事外出必须向基地方负责人请假,否则不允许其外出。

4、实践基地单位须实时掌握学生的身体情况,对生病的学生应及时停止其实践活动并劝其进行治疗。

5、实践基地单位应建立安全管理机制,保证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6、学生在基地期间因基地方管理不善导致学生出现意外,基地方负全部责任。

第六条学生个人安全纪律要求

1、学生进入专业实践基地前必须由个人或者单位购买人身保险或其他意外保险,否则将不能被允许进入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

2、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期间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因违反法律、法规造成的一切后果由学生自己负责。

3、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期间必须遵守实践基地的管理规定,因违反实践基地管理规定而出现意外的,由本人负责。

4、专业实践期间,学生不得私自出外游玩。学生因违纪造成的一切后果由学生自己负责。

5、学生在实践期间如有特殊情况需请假的应以书面形式向指导教师请假,获得实践单位相关负责人的同意后才能外出。

6、实践期间,学生应保持与学院的联系,定期向所在学院汇报个人情况,7、参加校外专业实践的研究生学生必须与学院签订《专业实践安全责任书》,各学院有权拒绝未签订《专业实践安全责任书》的学生参加校外专业实践。

第七条本办法解释权在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第八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

1、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参加专业实践

安 全 责 任 书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使专业实践达到预期目的,保证专业实践能够顺利的进行,针对目前的社会治安和交通安全情况,学校和学生在安全责任方面达成下列共识,并签订以下安全责任书:

1.此次安全责任的主体是学生本人。

2. 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要服从实践单位的安全管理规定,严格遵守《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

3.学生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遵守实习纪律,团结互助,不做有损大学生形象的事。若发生打架斗殴等事件,将按校纪校规严肃处理。

4.在专业实践过程中,严禁下江、河、湖泊、水塘等游泳,严禁带火种上山,严禁酗酒,严禁乘坐无保险的私人营运车辆。

5.专业实践期间,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离开实践单位从事任何与专业实践无关的活动。

6.参加专业实践的学生,要定期向实践指导教师汇报专业实践情况,发生特殊问题应随时报告,不得拖延;自己联系实践单位的学生,应定期向学院汇报专业实践情况。

以上条款学生应全面遵照执行,学生所在学院负责检查、落实。学生违反上述规定,所造成的后果和损失(包括人身伤害事故),由学生本人负责,学校不承担任何法律和经济责任。此安全责任书需经学生本人签字确认,交各学院保留备查。

学生签名:

年月日

2.燕山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规定 篇二

一、多样化的工程实践途径

据笔者调查与统计, 全日制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去向, 主要为研究机构、设计部门、施工企业和管理行业。鼓励研究生修完学位课程后直接找工作。如工作单位一旦落实, 可直接到签约单位实习半年或一年, 对其余未落实工作去向的学生, 则根据其研究兴趣和未来工作意向, 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工程实践环节, 供学生多项选择。具体实践教学环节如表1所列。即3个月的工程实践为1个独立单元, 3学分。工程实践总学分为8[3], 其中包括实用软件学习与实训2学分, 校外工程实践6学分。依据学生意愿, 可以选择同样实践环节的2个单元累加到6学分, 也可选择不同类型的2个独立单元。累计工程实践学分到6, 再加上校内实用型软件学习与实训2学分, 方可达到实践教学培养要求。

二、校外导师的过程控制

研究生在工程实践中, 校外导师或责任工程师对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所参与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完成工作情况和主要表现给出书面评价, 并按百分制形式给出工程实践成绩, 此成绩占实践总成绩的60%。

具体评价指标如表2所列:

三、校内对实践环节的质量控制

研究生工程实践结束后, 应在1周内提交5000字工程实践报告, 并做10分钟的PPT汇报。由校内导师在内的5名专家组成考核组成员, 在认真听取研究生工程实践成果汇报后, 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考查和评价, 根据量化指标 (见表3) , 给出具体成绩, 此成绩占总实践成绩的40%。

四、结语与建议

1. 结语。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适合了社会及经济发展要求, 加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 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实实在在的联系和对接。全日制水利工程专业学位是众多专业学位中的一种, 具有显著的工学特色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学位点应积极调动学校和企业工程实践方面的能动性,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以强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环节, 提高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质量评价上, 也应强调企业参与, 保证评价的中立性以及与工程实际的真正对接。

2. 建议。

国家应颁布一定的鼓励政策, 建立企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站, 调动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 增强其主动参与意识。

校外导师也应纳入高等院校研究生导师信息库, 学术上统一管理。高等院校不仅要给校外导师颁发聘书, 而且应给予一定的学术地位和适当的指导费用;同时, 校外导师每年至少参与一次专业学位点内的研究生教学工作交流会或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答辩会。通过经验交流, 共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摘要:基于全日制水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工科特点, 提出了多样化的工程实践途径和控制标准, 经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 能基本适应现阶段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 为进一步完善全日制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环境和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水利工程,专业学位,全日制,工程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乔雪峰, 宗晓华, 权力失衡中的专业学位教育:质量危机与模式重构[J].理工高教研究, 2010, 29 (6) :48-51, 60.

[2]王东旭, 郑群, 马修真, “五位一体”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1) :66-71.

3.燕山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规定 篇三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6-9682(2012)10-0056-02

2009年,教育部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这体现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以便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高层次、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这个举措为专业学位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如何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对研究生教育的又一挑战。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的分析和探讨,对于保障和提高工程硕士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培养方案,科学课程设置。

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方案界定了人才培养的过程及各环节应达到的具体要求,体现了某一专业、方向研究生的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生应具有的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做了具体要求。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时间较短,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处于探索和建立的过程中,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探求和研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特定的培养模式和科学的课程设置,对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具有实际意义。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注重职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体现“专业性”,即适应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实际工作需求,强调人才职业素养的提高。虽然与工学硕士是同一层次的硕士学位,但在培养目标定位、方案、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知识应用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尤其强调专业课程的实践性。

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应注重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起步时间短,没有成熟有效的课程体系。现行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课程大多是从工学硕士的教学计划中借鉴过来的,其教学观仍倾向于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类课程则相对较少。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不同专业、方向适当增加相应实践环节的课程量,增加职业体验。笔者认为具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的课程设置应是:优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的层级性,设置专业基础类课程和核心类课程;开设动手能力强,具有职业体验的实验课程;增强学生前沿领域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注重交叉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

同时,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注重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理论课、技术应用类课程的完善。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应涉及职业领域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多学科交叉知识,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基础理论课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更新,逐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技术应用类课程,注重加强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设专业领域前沿类课程,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本领域前沿知识的了解,拓宽知识面,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指导教师也可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为学生制定具有特定主题的系列专题课、工程设计、项目研究等。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保证教学过程。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打造高水平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专业学位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在选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师时,其实践能力、相关职业领域的体验应在其能力结构中占突出地位。当教师获得工作经验后,其授课内容就不再是纯粹的理论讲解,他不仅会注重把抽象的学术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而且会讲解特定理论在实践环节中的特定功能,使教学和论文指导具有了针对性。[2]只有进行有目的的定向培养和实施有效的指导,才能体现教学的实践价值。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上课教师的遴选,必须针对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参与教学活动。这些教师,在工作或联合攻关课题时,积累了大量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不但能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将攻关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思路、方法等实践知识讲述给学生,并能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研究生独立思考,探索专业领域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师队伍建设的另一个重要保障是企业导师。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行校企联合的“双导师”制,导师自身的优劣及有效落实双导师制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双导师”模式的选择,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向创新实践能力转化的保证。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制定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并参与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校外导师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的企事业专家担任,参与研究生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多个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建立严格的指导教师遴选和考核程序,真正选拔学术性和实践性兼备的优秀教师担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3]

三、重视课程教学,关注教学模式。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获取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基本途径。学生通过获取知识而理解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研究生课程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4]优秀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在注重讲解基础理论的同时,更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如何研究解决问题与如何组织论文的过程,通过学习研究的体验,促进研究生科研认知与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关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知识的纵深度,更关注其知识体系构建的宽广度、前沿性和应用性。

但是,课程教学能否发挥其积极作用,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选择。研究生教学以突出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和研究性为主,在授课方式上可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形式,以“提出问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互动教学模式为手段,有利于研究生的能力培养。

启发引导教学模式。对研究生而言,知识的获取、观点的形成、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阅读大量的经典著作和相关资料。授课教师可联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特点和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扩大阅读范围,拓宽知识领域。知识的积累,有利于提高研究生认识问题的宽度和深度,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增强研究生科研基础能力,培养其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案例式教学模式。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专家或长期与企业合作项目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使教学和科研联系起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可将所做过的工程项目或企业课题进行简化,改造成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向学生介绍案例的来源、工程背景、相关的任务要求和指标,组织学生课后讨论、总结实现方案。通过实践仿真过程,让学生体验一个工程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办学术前沿讲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还是一个专业知识深化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前沿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实践以及在实践中的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定期系统的举办学术前沿讲座,邀请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了解产业发展需求,熟知国内外科研动态的知名企业专家或管理人员,把前沿知识,新型科技带给学生。

开设交叉学科课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了解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支撑,这是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知识技术基础。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了满足某一专业领域对高层次专业实践人才的需求而培养的,不仅要求有该领域核心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应涉及职业历史、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知识。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拓宽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要进行跨专业或跨学科的学习。

四、建立实践基地,引入职业资格认证。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原则上不少于一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5]为了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实施,可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提高企事业单位参与培养专业研究生的积极性,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和规模,建立具有实效性,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是基础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保障。一方面,学生依托高校拥有的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高水平的科研基地,如国家、省部级等各级科研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习掌握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宽广前沿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依托企事业单位的生产部门、研究中心等机构,开展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训练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培养研究生直接将专业知识引入创新和实践前沿。

企事业单位是否愿意参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实践环节能否落实的前提。如果校企合作能够为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解决技术或管理难题,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培养符合其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单位必然会积极参与到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愿意为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高校,导师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合作,让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参与到合作的科技项目的研发工作中,了解、解决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和公关难题。这样,既加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校内外导师都能更好的参与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去。同时,高校要了解不同企事业单位对于高层次应用形型人才的要求,在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实践进行培养,使之更具职业导向性,更符合社会的需求。第三,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具有明顯地职业背景特征,其教育的实际目标是为用人企业提供适用人才。因此专业学位与职业任职资格、从业资格相互衔接,鼓励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获取职业资格认证,推进专业学位发展,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满足社会、被企业认可和接受的实际需要。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了一套可行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质量保证体系,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尚在发展中。如何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其培养质量,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课程教学体系,建立完善教育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等,才能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EB/OL].http://wljyxt.dsjyw.net/zhinan/text.p

hp?id=59

2 朱启臻、曾富生.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3 朱永东、张振刚、张茂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36~40

4 郭海燕、石中英等.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措施与反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27~31

4.燕山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规定 篇四

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 经济与管理学院塔里

木大学

文档来自网络,是本人收藏整理的,如有遗漏,差错,还请大家指正!

塔 里 木 大 学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位名称:

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全日制)

领域名称:

农村与区域发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塔里木大学研究生部编制 二0一二年七月

一、学科领域简介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依托塔里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学院下设3个系,拥有农林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8个本科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系校级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环塔里木经济研究中心和一支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爱岗的教学科研队伍

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教授10人(含兼职),副教授20人;博士及博士在读8人,1人获得自治区教学名师

近三年来,承担各类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部级20余项;科研经费近200万元;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厅局级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或教材4部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推广,下同)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是农业推广的重要部分,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思想品德: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业务素质: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招生对象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四、研究方向

1、农村发展与管理;

2、区域经济发展;

3、农业资源利用;

4、农村金融与财务

五、学习方式及年限、培养方式

(一)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二)培养方式与方法

1、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实践教育的模式主要有在岗实践、专题调查等,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6个月

2、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 教学内容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加强实践教学 在领域主干课中应有1门运用本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农业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广实践问题的课程;课程学习一般为2个学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6个月的研究实践训练

课程分领域公共课、领域主干课、领域选修课三部分及同等学力生源和跨学科生源补修课程

要求所修总学分不少于30--36学分,其中公共课13学分,领域主干课8学分,领域选修课不少于5学分(学位课成绩70分以上获得学分,选修课成绩60分以上获得学分),前沿讲座4学分,实践研究6学分

其中,选修课由导师和研究生根据专业培养的要求以及研究生原有基础、特长共同商定 补修课程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未修满规定学分者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表1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 分 开课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学期 适用 研究方向 任课教师

姓名 职称 学 位 公 共 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2 1 所有方向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研究生部统一安排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2 所有方向

外语(研究生)86 4 1、2 所有方向

领 域 主 干 课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32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 所有方向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32 2 1 所有方向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32 2 1 所有方向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 2 所有方向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农村发展 32 2 1 所有方向

农村社会发展专题 32 2 1 所有方向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区域发展规划 32 2 2 所有方向

农村公共管理 32 2 2 所有方向

专 业 选 修 课 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市场营销专题 32 2 1

财政与金融专题 32 2 2

资源与环境经济专题 32 2 2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现代企业管理专题 16 1 1

统计分析软件应用 16 1 2

前沿讲座(含讨论课)8(次)4 2、3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所有方向

实践研究3、4 所有方向

补修课程 经济学 36 1

农业经营管理 36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七、实践环节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6个月的农业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

研究生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初提出申请,征求导师同意签字,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课题调研

实践研究的考核时间一般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由学院、学科共同组织3-5名专家成立考核小组,会同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核一起进行,根据研究生实践研究阶段的表现和递交的成果报告、参加科研活动的各项记录做出评判,考核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 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6学分),实践研究成绩不合格的研究生不能进入学位论文答辩环节

实践研究具体要求参见《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实践研究实施方案(试行)》(附件)

八、教学方式及要求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教学方式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方式以课程教学、研究实践、学术活动为主

(二)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参见表1(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实践和学术活动基本要求参见《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实践学分计算办法》

九、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包括个人培养计划、课程学习、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答辩等

(一)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必须制订个人培养计划,一般在入学后,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制定

个人培养计划应确定研究生要修的公共课和领域主干课和选修课 此外应对参加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等做出具体安排

培养计划由学科负责人审定,经学院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并报研究生处主管部门备案

(二)开题报告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时间一般在第二学期第10-15周进行 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预期目标与研究成果;进度安排、论文框架等

在做开题报告前,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完成文献综述,文献综述要求不少于5000中文字,文献不少于40篇,其中英文文献不少于5篇,在此基础上开展学位论文开题工作

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位点3-5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会上进行论证

由评审专家小组确定开题报告是否通过,修改的意见 如开题报告不合格,经认真修改后必须进行第二次开题 连续2次未通过者,报研究生处,按规定取消学籍,终止培养 在通过开题论证的基础上,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快拟定学位论文的具体工作计划,并予以实施

(三)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在第三学期15-18周进行,研究生应对学位论文进展情况进行汇报

中期考核的内容包括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包括课程修读、开题报告与实践研究方案、社会实践能力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考核合格者按学位论文研究方案完成后续研究工作;考核不合格者,经学院同意后,报研究生处复核,终止培养

十、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

(一)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及可持续发展问题,论文要有一定的深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解决农村与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

学位论文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用于学位论文研究和写作的时间不少于2个学期,鼓励结合实践研究进行

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完成后,由导师进行初审,在导师同意答辩后,向学院和研究生管理部门提出答辩申请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

经至少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同意后,由学院学位分委员会讨论安排答辩日程,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应由5-7名专家组成,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参加

(二)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精心收集

5.燕山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规定 篇五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招生目录(代码)专业名称

及研究方向

招生

人数

初试科目复试专业课科目同等学力

加试科目

备注海洋学院(013)

0951农业推广

095108渔业

01水产养殖

02渔业资源

03捕捞学

04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1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40农业知识综合二

④835渔业领域技术综合

渔业经济学1、渔业领域水产基础

2、鱼类学

学制2-3年海洋学院(013)

0951农业推广

095110农村与区域发展

01农村区域发展

02现代农业管理

03农业技术经济

1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

④836农村与区域发展技术综合

农村政策学1、发展经济学

2、区域经济学

海洋学院(013)

0951农业推广

095113食品加工与安全

01食品加工与保鲜

02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03食品生物技术

04生物资源高效利用

05有毒有害物质的分析检测

1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④837食品加工与安全技术综合

1、食品微生物学

2、食品营养学

3、食品安全学

任选一门

1、食品工程原理

2、食品化学

商学院(001)

0254国际商务

01国际商务理论与政策

02国际商务管理

03国际商务营销

2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3数学三

④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

商务英语1、西方经济学

2、经济写作

学制:2-3年商学院(001)

1251工商管理(MBA)

01企业管理创新与发展战略

02会计与审计

03金融管理

90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1、思想政治理论

2、本专业综合知识

3、英语听说

无1、初试科目均为全国统考科目,请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编制的.最新考试大纲

2、学制:2-3年

法学院(002)

035101法律(非法学)

2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98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

④498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

面试:

思政面试

民法和商法

外语口语

无1.初试科目均为全国统考科目,请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编制的最新考试大纲

2.学制:3年

法学院(002)

035102法律(法学)

2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97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

④497法硕联考综合(法学)

面试:

思政面试

民法和商法

外语口语

1.国际公法

2.中国法制史

1.初试科目均为全国统考科目,请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编制的最新考试大纲

2.学制:2.5-3年

法学院(002)

1252公共管理(MPA)

25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1.笔试:

思想政治理论

2.面试:

思政面试

专业面试

外语口语

无1.初试科目均为全国统考科目,请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编制的最新考试大纲

2.复试科目由学校自行命题

3.学制:2.5-3年

4.采用集中授课形式

教师教育学院(003)

0451教育

045101教育管理

4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33教育综合

④838教育管理学

面试:①考查专业基础和专业背景

②英语口语

6.燕山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规定 篇六

《英语》公共课程A类班课程教学信息

2018-2019学年全日制学术学位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在仓山校区和旗山校区分别开设的A类课程:《学术英语写作》、《英语翻译与实践》、《外语教育与批判性思维》和《英语演讲艺术》。每门课程一学期,教学内容简介如下:

一、《学术英语写作》课程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学术英语写作》是福建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一门拓展类选修课。每周4学时,总计64课时。供A类学生选课。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英语写作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在专业课学习中所涉及的论文攥写、案例分析、研究报告等方面的学术英语写作任务,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

(二)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本课程分为10个教学单元,系统地介绍学术英语写作的特点、技巧与规范,同时安排丰富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巩固学术英语写作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Punctuation and spelling(标点与拼写)2.Word order(词序)

3.Writing short sentences and paragraphs(写简短的句子和段落)4.Link words: connecting phrases and sentences together(连接词:连接短语和句子)

5.Being concise and removing redundancy(保持精简,去除冗余)6.Ambiguity and political correctness(模糊性与政治正确性)7.Paraphrasing and avoiding plagiarism(释义和避免剽窃)

8.Defining,comparing,evaluating and highlighting(定义、比较、评价和突出重点)

9.Anticipating possible objections, indicating level of certainty(预测可能的反对意见,表明确定性的程度)

10.Writing each section of a paper(撰写论文各部分的注意事项)

(三)教材

《English for Academic Research: Writing Exercises》by Adrian wallwork Springer US 2013

(四)主讲教师

包著红 副教授

(五)授课时间及地点

每周一下午5-8节(仓山校区文科楼201教室)

二、《英汉翻译与实践》课程

(一)课程性质:

《英汉翻译与实践》是福建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一门必修课,以笔译教学为主,掌握英汉互译技能,提高笔译翻译水平。每周4学时,总计64课时。供A类学生选课。本课程与综合英语,英语语法,英语写作等课程关系密切,能起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学习英汉互译的翻译基础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通过翻译训练与实践,学生能将英语译成符合语法修辞规则、语句通顺、语义准确、忠实于原文的文章。通过翻译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学生能阅读专业学术论文,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具备一定的翻译各类文章能力以及语言交际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二方面:

(一)翻译理论:翻译标准和英汉语言对比;英汉互译常用方法和技巧;

(二)翻译实践:各种文体的文本(新闻报刊、科普、哲学、广告等)的翻译;中国文化古籍英译及赏析。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对英汉语言思维方式,常见语词、句型的表达方式有所了解,并掌握常用的翻译技能。

(四)使用教材及使用说明: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由教师自备。授课课件内容汲取多本翻译教材的典型译例以及时事文章,以PPT的形式展现。课堂上学生通过PPT,学习翻译技巧、对词汇、难句、长句、段落进行认知、断句、即时翻译,逐渐熟悉英语一些常用词、句型的表达方式及翻译方法,并提高英汉语言思维转换能力。教学过程中,从点到面,在结合所学的英汉互译翻译技能及训练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具有相当研究生英语难度的阅读文进行阅读、翻译训练,视译,以检验、并提高英汉互译能力。

参考教材:

1.张培基主编,喻云根编著.《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

2.邵志洪.《英汉对比翻译导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3.武力 赵栓科编著 《科技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4.田传茂,杨先明编著 《汉英翻译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王琴玲,黄勤主编《中国文化英译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 6.王福林,《论语·详注·今译·英译》,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五)考核形式及成绩构成

本课程考试形式为笔译,对句子和文章进行英汉互译。

考试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采用百分制。

(六)主讲教师

何雅文 副教授

(七)授课时间及地点

每周一下午5-8节(仓山校区文科楼202教室)

三、《英语演讲艺术》课程

(一)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1.课程性质:

《英语演讲》是福建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一门拓展类选修课。每周4学时,以16周计,共64课时。供A类学生选读。2.课程目的:

演讲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很强的实用性,从古至今,演讲口才始终与个人的前途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通过系统学习,该课程力图使学生了解如何当众讲话运用声音、表情以及身体语言技巧,深入全面地了解演讲的要素和组成部分。学习者在熟悉并掌握英语演讲技巧后,进行有效的实战性演练,可以为未来事业打开一片天空。3.教学要求:

(1)掌握、了解并学会作介绍性演讲(Giving Your First Speech)。(2)掌握、了解并学会说解性演讲(Speaking to Inform)。(3)掌握、了解并学会说服性演讲(Speaking to Persuade)。

(4)掌握、了解全国性大学英语演讲大赛赛事并积极争取参与实际比赛或观摩(Field trip)

(二)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本课程分为12个教学单元,有系统分步骤地涉及英语演讲活动的各个层面,并适时安排学生进行和完成具体的演讲技能。此外还会借助全国性演讲大赛,安排1个实地比赛观摩观察的单元,以增加学生实际运用英语演讲的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Orientation &Preparing Your First Speech(准备首次演讲)2.Using Language & Practicing Speech Delivery(语言的运用和演讲练习)

3.First Speech Delivery Session(第一次演讲)4.Speaking to Inform(说解性演讲)

5.Organizing the Body of Speech(组织演讲主体)6.Outlining the Speech(演讲梗概)

7.Beginning and Ending the Speech(演讲的开始和结束)8.Informative Speech Delivery Session(说解性演讲实操)9.Speaking to Inform(说服性演讲)10.Methods of Persuasion(说服的方式)

11.Persuasive Speech Delivery Session(说服性演讲实操)12.Toastmaster activities

(三)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英语演讲》每一个教学单元(2课时,90分钟)的课堂内容设计如下: 1.导入部分:单元主旨说明(10分钟)

2.主旨讨论:分小组对本单元演讲主题进行开放式讨论,要求学生对“导入部分”记录下来的观点进行补充,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15分钟)

3.观点陈述并观摩视频演讲:小组spokesperson上台陈述观点并观摩视频演讲(25分钟)

4.演讲写作:每次主旨进行撰写,修改并上交以备评阅(25分钟)5.实际演讲:各组每次要有组员就上次准备的演讲内容上台展开演讲,未演讲的同学要适时完成纸质版feedback or evaluation作业并上交。(15分钟)

(四)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本课程的作业包括写作和演讲两个部分的内容。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为闭卷形式。试题包括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 考核构成形式: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实践性学习成果两部分构成,采用百分制。

(五)使用教材及主讲教师 1.使用教材

《演讲的艺术》第十版(中国版)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Tenth Edition)

By Stephen E.Lucas & Yin Suya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注:完成本教程并能提供本教程教学大纲可以使学生取得在美国高校免修这门课的资格。2.推荐参考书目

《英语公共演讲教程》 Public Speaking:Theories & Strategies 《大学英语选修课学科课程系列教材》项目组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实用演讲技巧》Practical Presentation by Sue Kay(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实用辩论技巧》Practical Debating by Sue Kay(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演讲与沟通实训》赵京立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大学英语演讲基础教程》Erica Williams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大学思辨英语教程》总主编 孙有中 本册主编 林岩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英语辩论教程》Gary Rybold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3.主讲教师:赖黎群 副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自2002年起先后担任十余届全国性大学英语演讲大赛在师大校级组织选拔赛工作和入选选手演讲指导老师的工作。作为英语演讲指导老师,先后指导多名选手入选全省和全国演讲大赛并取得名列前茅的好成绩。基于实际的英语演讲临场指导经验和自身不断学习,已开设了全校本科生《英语演讲》公选课十个学期,统招研究生A班《英语演讲》五个学期。

(六)授课时间及地点

每周一下午5-8节(5-6节笃行楼1-201教室;7-8节致广1-111教室)。

四、《外语教育与批判性思维》

(一)课程性质

《外语教育与批判性思维》是福建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一门必修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学术论辩能力。每周4学时,总计64课时。供A类学生选课。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作为一门面向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而开设的公共课,拟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尝试进行改革,力图打破常规的英语公共课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本课程通过引入西方修辞学(rhetoric)这一新视角,旨在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学术论辩以及从事中西跨文化话语互动的修辞意识以及话语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提倡师生间双向良性互动的讨论班(seminar)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本课程将改变那种一篇课文结合若干教学课时的状况,拟选取若干跨文化学术交流领域的典型事例(中英文语料),进行讨论和案例分析,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Week One: Thinking in Print: The Uses of Research, Public and Private Week Two: Connecting with Your Reader:(Re)creating Your Self and Your Audience Week Three: From Topics to Questions Week Four: From Questions to Problems Week Five: From Problems to Sources Week Six: Using Sources Week Seven: Making Good Arguments: An Overview Week Eight: Claims Week Nine: Reasons and Evidence Week Ten: Acknowledgements and Responses Week Eleven: Warrants Week Twelve: Planning and Drafting Week Thirteen: Revising your Organization and Argument Week Fourteen: Introductions and Conclusions Week Fifteen: Communicating Evidence Visually Week Sixteen: Revising Style: Telling Your Story Clearly

(四)使用教材及使用说明

1.英文教材:Wayne C.Booth, et al.The Craft of Research.2nd edition.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中文版:韦恩·布斯等著,《研究是一门艺术》,陈美霞等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2.使用说明:每周前两个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共热门话题讨论(英文语料),以公共话题为抓手,充分引发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引导学生表达个人见解和观点;后两个课时以讲授《研究是一门艺术》一书内容为主,具体实施方案为全班分为16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章节进行准备和发言,主要是结合该小组成员研究领域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五)考核形式及成绩构成

本课程考试形式为笔试。

考试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采用百分制。

(六)主讲教师:汪建峰 副教授

(七)授课时间及地点:

7.燕山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规定 篇七

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中却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报考认同度不高,招考吸引力不够,优质生源不足,导师主动性不强,这些阻碍了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良性发展[1]。基于此,天津大学研究生院组织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代表座谈,并有针对性地发放涉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中面临的各类问题的调查问卷270 份。通过汇总问卷并做出翔实的归因分析,提出了优化招考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招考宣传力度

招考工作系研究生教育的入口,是宣传周知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良好契机。生源质量优劣,直接影射到后续的培养质量高低,关系到社会认可度的高低,也会影响到下一年度招生和宣传效果。目前,社会各相关方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同度并不高。一方面,部分学生对该类型认识非常模糊、浅显,导致其就读动机不高;另一方面,教育部文件宣传力度仍显不够,落实和执行“过于计划性”,所采取措施与预定社会认可度难以协调匹配。

面对上述种种困难,在招考工作中加强宣传,提升认同度是有意义的,也是迫切的。调查问卷中有学生建议:在本科阶段的职业规划指导课上,学校可介绍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实现从考生萌生考研想法至录取的整个招考阶段中宣传周知。有鉴于此:一是研究生报考前进行旗帜鲜明地宣传发动,招生单位需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优惠政策、专业(领域)及招生计划数突出显示出来,并将各专业(领域)招生计划较往年的增长情况详细说明,显要标识出招生单位培养特色理念和举措;二是通过研究生招生现场咨询会、招考信息网络平台、微信平台等方式,招生单位将象征考研竞争激烈程度的“考录比”予以发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机会成本低,胜出率高;三是大力宣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总体规划、展望和布局,介绍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显著优势,重点将国内在近七年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亮点以及国家积极发展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新动态展示出来;四是招生单位积极做好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引导和组织发动工作,吸引更多优秀本科毕业生以推荐免试形式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此项工作的“马太效应”会很显著,有助于增加报考吸引力。问卷中的“您认为如何保障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生源质量”一题,有学生反馈:为2010 年启动“推荐免试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一重大举措点赞,有学生称之为扭转“2009 年招收生源全部为调剂生”的“尚方宝剑”。

推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宣传工作还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由政府、招生单位、考生及关心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齐力宣传,向工业界、企业界及各类行业协会大力推介和宣传专业学位教育,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并对推进专业学位教育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进行合理定位[2]。

二、强化招考细节管理

研究生招考细节管理(或精细化管理),指在研究生招生管理活动中实现管理活动的精确化、标准化、细致化和人性化。唯有精细化才能管理到位,提高效能。因此,精细化管理已被各类招考录取工作中密集运用。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作面临着诸多需探索、挖掘和创新之处,为有效兼顾招考的“质量”与“公平”,以隐性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品牌价值”,招考管理层次从低级向高级、管理方式从粗放到精细,细化为一个个不可再分或不必再分的基本单元,并确保各单元间的有机衔接。

实现研究生招考工作标准化为着力点,复试环节中引入体现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导向面试是其重要突破口。招生单位依照教育部及省级招委的指导精神、程序原则、纪律规范、监督复议和实施方案(细则),结合招考的比例、分项内容及分值分布,为体现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导向面试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理论支撑;同时,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招生组织管理工作已下移至二级学院、系所甚至学科的趋势,学院(系、所)可结合自身特色、学科特点,聘请来自于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领域的需求方、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者等参与到面试中,大胆尝试推出实验、小组报告、学术能力测试等多样考核方式(见表一),制定出细化测评要素,量化为具体的测评指标体系或评测量表,以减少面试环节评分的主观随意性。

除复试环节的改革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考工作还应承续原有“单证”专业学位教育之精华,发挥好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评价作用,紧密跟踪和对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美国GRE考试和中国GCT考试均是成功的范例,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初试科目设置、内容范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体现出考核评价内容从单一的理论知识考核扩展到知识应用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和跨学科的综合思维力等。考核评价过程中,考生倘若通过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资格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考生可在1—2 年的有效期内向招生单位多次提交专业复试申请。当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每一环节须充分论证、慎之又慎,只有充分孕育出改革“大环境”,通盘考虑招考的各节点之承续连接,方可试点先行并分步骤推广实施。

三、构建多元化资助体系与就业保障平台

多元化资助体系和就业保障平台的构建既是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职业发展需要,又是促进他们在“生活无忧”和“就业有门路”的状态下潜心学习和科研,自觉承担起知识创新生产和职业发展的必备基础。除国家政策性规定的保障措施外,招生单位构建起多元化资助体系和就业保障平台,有助于引导考生积极报考,同时也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体系正常运行的前提[3]。问卷中“您认为目前全日制专业硕士报考热情度不高的原因和后顾之忧有哪些”,超80%的调查者坦陈:目前高校在学费、奖学金、资助政策、继续学业深造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近90%被调查者提及尚需社会认可和检验,对就业前景持观望态度。这无疑向招生单位提出了建立多元化的资助体系,积极搭建就业保障平台的强烈诉求,以解除报考的后顾之忧。

多样化的资助体系,可有效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开放式互动,形成长效的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鉴于其主要生源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尚无工作收入和其他固定收入来源,解决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是首要面对的。尤为可喜的是,2011 年底国家发布了将全日制专业学位正常纳入国家财政拨款行列的政策,这无异于将会吸引更多考生报考,也能彻底改变为数不少的高校中以“专”养“学”经费配置之怪现状。同时,国家也逐步规范收费标准,并研究调整专业学位教育中增加专业实践、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费用,各高校也在积极构建有利于激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习动力的奖助学金体系。天津大学2009 年招收494 名首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在学费、奖助学金方面都给予了人性化、前瞻性考虑,将这些学生与学术型研究生一齐纳入到现行奖学金体系中,且与学术型研究生执行相同标准。该做法使他们在入校之初就有平等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2009 年12 月,天津大学承办了全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并就全日制专业学位奖助体系工作做了典型发言。

从社会用人单位角度考虑,基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有效规避风险偏好,用人单位更为倾向于招收培养模式相对成熟的学术型硕士生。当前,相关主管部门应协调制订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相对应的、无歧视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学历认定、工资待遇等就业派遣政策和职场评价标准。培养单位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学生企业实习、校企科研合作、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在招生、培养和学位论文等环节提前与用人单位建立内在密切联系,有效促动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理想、顺畅就业。一方面,加强了专业学位与行业、职业的相互联系。从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看,较大规模地向“以实践为方向的领域的职业性的学位专业”转移则发生在20 世纪80 年代,主要是在直接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职业训练专业[4]。同时,强力推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相衔接,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渐成为社会信誉度高、用人单位欢迎的教育类型。如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相同行业进行任职资格考试时给予减免参加考试的年限。另一方面,国家也在政策上对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较多的企业,给予如减税、专项经费支持、科技计划帮扶等政策倾斜,鼓励优秀企业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中来,建立良性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和人才输送储备机制。

四、健全体系化兼具特色的培养体系

(一)突显专业学位的对学术性价值取向

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曾对高等教育下过这样的定义:高等教育不是普通教育,而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由此不难发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顺应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必然会成为未来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流。专业人员所获得的自由教育绝不能只是他们接受技术训练之前的教育,而必须与技术训练同时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须牢牢把握住与学术型学位具有相同的教育基础[5],两者对学术性价值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探究和创新则是贯穿专业实践活动的一条主线。因此,培养高层次职业人才与实现建设研究型大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探索“可流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通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的合理转换机制,对有志于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定规模内允许免试或申请攻读博士学位。

(二)强化实践属性和特色

实践性是专业学位最基本的属性[6],实践能力培养必然是专业学位培养之特色,应贯穿培养的始终。突出实践性,既是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内在规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由于实践的组织和实施方式表现为专业实践,因此,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应把研究生培养成为胜任专业工作的实践者[7]。

1.严把生源入口关。有意识侧重考察“创新实践、创新应用”的潜质,将专业学位对应职业领域认识和兴趣度、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纳入到考察范围,为后续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在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规划中突出实践专长。招生单位可要求提交考生本科阶段的实践报告,如实习情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否实质参加过一些科技创新竞赛或实验实习项目等;考察其对相应职业的了解程度、兴趣、职业发展的初步规划设想;在外语测试环节,有意识侧重测试其相应规范、标准的外文专门术语的掌握程度等。复试过程则应从现代工程师能力需求和全面质量管理视角出发,重视各节点中考生专业知识、动手操作技能、实习实践报告、职业能力倾向的反馈,全面评价其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系统观点、评估和决策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的考核。

2.充分发挥实践基地作用。实践基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的重要载体和基本保障,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已将其纳入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中。实践基地不仅为学校提供开展专业实践的广阔平台,为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提供培养条件;也是嫁接企业、学生、导师三方共同成长的优化路径,可增强企业的人才意识和培养优秀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多赢局面。

3.建设实践指导力强的导师队伍。在提高导师实践指导力方面,一是将优秀教学案例和教材编写、行业服务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服务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8]。二是制定一系列校外导师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引导导师深入业界,真正体会业界最关心、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促进理论的实践化与实践的理论化。

参考文献

[1]秦发兰等.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2]李雪林.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学科类别结构失衡现象严重[N].文汇报,2011-01-17.

[3]任欣荣,肖凤翔,张立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作问题之归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

[4][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探索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29.

[5][美]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4.

[6]邹碧金,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7]刘国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及其强化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

8.燕山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规定 篇八

【摘 要】通过对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设研究,针对其培养目标,注重实践研究,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型人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中的实践环节遭遇困境,学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加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培养环节

1991年我国开始实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09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招生对象开始面向广大应届本科毕业生,培养类型也开始由以学术型为主的模式逐步向以应用型为主的模式转变[1]。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学制两年。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近六年的培养工作情况,探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探讨一些关于工程实践培养的问题。

1.实践教学现状

对于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本科阶段如所学专业这船舶专业,他们仅参加了校内的金工实习、校外的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对于非船舶专业的学生就更没有接触过这些实习实践环节。

对于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本科生阶段的认识实习是获得船舶与海工结构的初步认识,了解船舶与海工结构生产建造的管理模式、工艺方法和设备,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然而,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小,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往往也很不理想[2]。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段,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鼓励研究生到企业实习。

1.1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首先是认识上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

1.2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足

青年教师虽然具有很高的学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但大多对企业不了解,自身缺乏实践环节的锻炼,工程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很难胜任实习指导工作。

1.3企业缺乏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招生规模的扩大确实给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带来很大的压力。目前很多企业不愿意接收高校学生到企业实习,除了担心出现安全问题、影响正常的生产,更主要的是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均把经济效益作为首要考虑因素[2]。

2.实践教学的解决措施

按照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制定的相关指导性文件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阶段,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鼓励研究生到企业实习。

鉴于以上现状,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根据自身现状,摸索出一系列实践教学解决措施。

2.1“以软辅硬”的虚拟实验室平台

通过设计、购买、研发和应用集成,构建了包括新船型研发、船模试验、船舶设计、“以软辅硬”8个虚拟模块,学生搭建了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虚拟平台。

虚拟船厂:以U型和L型船厂布局为例,进行了虚拟模拟。船厂的整体布局,龙门吊的运行和布置,车间及功能,钢板切割、焊接车间,小组、大组立搭建布局,涂装车间,船台布置及下水等在船厂的工作流程和建造等。通过该模块可对船厂总体布局及功能有全面的认识。

船舶建造流程虚拟:按照船舶建造技术流程进行模拟。钢板成型、切割、托盘形成,小托盘到小组立和大组立焊接过程,分段翻转,船上管路及设备安装,分段合成,在船台上总装接成船体,船体下水等。通过该模块可帮助学生了解船舶建造全过程。

海洋平台建造流程:按照海洋平台建造技术流程。钢板成型、切割、托盘形成,小托盘到小组立和大组立焊接过程,分段翻转,水下潜体分段合成;机械手操作进行钢管对接、钻井平台设备安装等;海洋平台下水钻井演示等。帮助学生了解海洋平台建造流程。

船上漫游及舾装虚拟:包括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船三大主力船上漫游。通过指针导引,身临其境地到船上任何部位漫游,人走到的舱壁自动打开,可以观看舱室内部结构、主机及设备、管路及布局、船体内外舾装及布局等。弥补在企业无法实现的船上漫游。

船舶设计模拟:企业船舶设计部门的功能,常用软件及功能,船舶初步方案设计步骤,船舶图纸及型线,船舶绘图规范要求,设计规范及设计、合同设计、船舶设计中注意事项等。通过上述船舶研发设计过程、资料、规范和注意实现展示,对学生进行船舶研发设计全过程训练。

船舶结构试验演示:包括动态应变测试实验,悬臂梁弯曲实验,单跨梁弯曲和压杆实验等设备使用指导,实验现象演示,试验结果处理和分析等。这些试验也是科研试验的试验设备、试验方法和数据分析等基础。

船舶性能试验演示:包括船模重量重心测试过程,船模浮態调整,船模安装,船模阻力实验,船模耐波实验,试验设备及注意事项、数据处理等,进行船舶科研试验过程训练。

配套的硬件平台建设:新购进高性能计算机81台和配套的局域网及刷卡管理系统,用于上述虚拟软件演示和培训。试验平台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事先约定,刷卡进入。

2.2校企校所工程实践基地建设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核心是专业实践,重点要提高研究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但只由高校教师来指导研究生则无法达到上述目的,必须由高校教师和企业或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因此,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基于产学研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单位已成为最理想的培养模式。建立联合培养合作单位可以促进高校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利用社会资源创造课题研究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环境,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建立联合培养合作单位可以提升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社会声誉,提高他们的人才积聚和储备能力,并促进其增大研发投入和增强创新能力[3]。

在学校已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行了工程实践中心建设。与工程实践中心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在乙方建设甲方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目前已经与13个造船企业和研究所签订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协议,并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模式。其中与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共建两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通过校企校所工程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了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学生通过到企业进行实习,在企业进行学位论文,使得企业的生产实践能尽快转化成学(下转第170页)(上接第57页)生的学习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快速更新。同时,实践中心的建设使得产学合作教育有了可靠的形式和载体,以中心为平台,使得高校将有机会结合来自企业的思维方式,有机会将企业的生产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这为顺利实施产学合作教育创造了条件。在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也获得了双赢,高校青年教师在企业实训增加了实践经验,企业员工有机会来高校进行再次充电,进一步提升自我理论、技术水平。 [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Z].2009.

[2]刘刚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校企合作探讨[J].船海T程,2011(4):34-36.

9.燕山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规定 篇九

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研[200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我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

(一)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调整,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二)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质量保证的研究生培养制度。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来看,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教学科研人才更多是来源于博士研究生。为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更好发展,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需要。

我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教育既要培养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满足他们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也要培养应届本科毕业生,满足他们适应 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根据不同培养对象,学习方式可以全日制攻读,也可以非全日制攻读。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在职人员攻读比例偏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比例偏小,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

(一)科学定位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必须科学确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

(二)教学要求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习年限一般2年,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要紧密衔接,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三)实践要求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要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四)学位论文

要正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三、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组织实施工作

(一)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认识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抓住机遇,着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深化培养机制改革,加强教学条件建设,统筹规划,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在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充分借鉴、吸收国际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进做法,积极探索、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要重视构建和形成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要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

(三)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切实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基础设施、案例库以及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学习、实践、创业等提供良好条件。要充分调动社会、行业和有关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学校、院系和导师的作用,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拓宽就业渠道。要建立和完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资助办法。要不断推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发展,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〇〇九年三月十九日

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

学位办〔2009〕23号

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精神,有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现将该指导性培养方案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于2009年6月底前报有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备案。

附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九日

送:教育部有关司局,有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附件:

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

指 导 意 见

为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指导意见,供培养单位制订培养方案时参考。

一、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二)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三、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应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四、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应包含政治理论、外语、数学和专业课。各领域可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确定各类课程的内容和学分,以达到工程硕士学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一)公共课程(政治理论、外语等)

(二)基础理论类课程(数学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三)专业技术类课程

(四)选修及其他课程

五、学位论文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鼓励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六、论文评审与答辩

(一)论文评审应审核: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二)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三)论文除经导师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外,还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

七、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

培 养 方 案

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特制订《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各培养领域协作组应在《指导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本领域的学科特点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各培养单位应根据领域培养方案制定实施细则。

一、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推广,下同)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不同领域专业特征的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二)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按领域设置,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在领域主干课中应有1门运用本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案例研究课程;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各领域结合自身特点和课程设置框架确定具体课程,安排校外实践研究和必修环节等。

课程设置框架如下:

(一)公共课(10~12学分)

1、政治理论课(2~3学分)

2、外国语(2~3学分)

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

(二)领域主干课(8~10学分)

每个领域设置4~6门专业课程,其中有1门案例研究课程。设置要求由各领域协作组确定。

(三)选修课(6~8学分)

由各培养单位根据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各校条件自行确定。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

(四)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五)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应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各培养领域可以根据本领域的特点确定其他的必修环节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 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促进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目标、招生对象、考试方式、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论文与学位授予等方面的规范化,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培养目标

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是面向各级畜牧兽医工作站、畜牧生产企业、国家动物卫生、兽医卫生监督、动物药品生产与管理、动物检疫等部门,培养从事兽医资源管理、技术监督、市场管理与开发、兽医临床工作和现代化兽医业务与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较好地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兽医现代化服务。

(二)较好地掌握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具备较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熟悉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能够较熟练地阅读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熟悉我国兽医事业的现状,了解国际兽医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三)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统筹决策、组织管理和业务实施能力。能独立担负兽医科技服务、技术监督、管理与开发、项目规划与实施等工作。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兽医及相关领域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实行学分制。

四、培养方式与管理

培养方式采取全日制脱产学习方式,由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研究三个主要环节组成。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待遇,可参照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所设定的奖助体系进行。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可参照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工作进行。

五、课程设置

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注重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培养综合能力。课程学习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分必修课、选修课、文献阅读与专题报告、兽医实践四大类。部分课程可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共选,但主干必修课程应独立开设,以保证专业学位的特点。

(一)必修课程(8门18学分)

1、政治理论课(2学分)

2、外国语(3学分)

3、基础理论课(4学分)

4、专业基础与专业类课(9学分)

(二)选修课程(至少4门,共8学分)

管理与法律类、动物及环境保护类、其他相关课程(由培养单位确定)。

(三)文献阅读与专题报告(2学分)

在学期间,研究生必须完成1次文献阅读报告和1次专题报告,经考核合格,各记1学分。

(四)兽医实践(6学分)

在学期间应参加兽医实践,经考核合格,记6学分。

六、兽医实践

实践场所:培养单位的兽医院或其他兽医实践部门(应与培养单位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培养单位还应组织研究生到兽医实践部门参加考察活动。

实践时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实践要求:实践结束应提交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将另行组织人员重点研究实践要求或标准)。

考核方式:由培养单位与实践场所共同组成考核组。

七、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

论文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由导师小组集体指导,高等学校与兽医部门合作培养的方式。

论文选题: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兽医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论文形式:兽医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可以是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研究论文等。

论文评价:学位论文必须是经导师指导小组指导和认可,由攻读学位者本人完成。论文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运用现代科学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研究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新见解或新进展,成果应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或对生产管理有较大实际应用价值。

学位论文应有2位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2位专家不是学位论文作者的导师);评阅人和答辩委 员会成员中均应有来自非教学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八、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关于制订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加快研究生培养类型和模式的改革步伐,根据教育部的统一安排,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促进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规范化,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培养目标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为风景园林事业相关领域培养应用性、复合型、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爱国敬业,遵纪守法,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风景园林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具备承担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三)具备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风景园林、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培养方式采取全日制脱产学习方式,由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设计)三个主要环节组成。

(二)采取案例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三)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由本单位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担任,并推荐实践部门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副导师。

(四)研究生在学期间的管理工作,可参照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工作进行。

五、课程设置与必修环节

(一)必修课程(不低于14学分)

1、政治理论(2学分)

2、外国语(3学分)

3、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2~3学分)

4、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2~4学分)

5、植物应用与技术(2~3学分)

6、生态学专题(2~3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4类课程)

1、风景资源管理类课程

2、园林植物类课程

3、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类课程

4、园林文化与艺术类课程

5、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类课程

6、旅游类课程

(三)必修环节

1、风景园林专业实践学习总结报告

2、开题报告

3、中期考核

六、学位论文(设计)

(一)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设计)选题应当是风景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或者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要求的规划设计项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学位论文(设计)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应有先进性和一定的难度及工作量。

(三)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不少于2位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七、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关于转发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各领域培养方案的通知

农推指委 [2010]10号

各培养单位: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精神,农业推广硕士各领域协作组积极开展工作,组织领域专家讨论制定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等要求。为进一步规范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提高培养质量,现将各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转发给各单位,请参照执行。本方案的解释权在农业推广硕士各培养领域协作组。附件:

1、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物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园艺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3、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4、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植物保护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5、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6、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草业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7、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8、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机械化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9、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10、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11、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信息化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1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二○一○年六月三十 日

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发:各培养单位 附件1: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作物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根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办〔2009〕23号文件有关要求,特制定《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物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请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做好培养工作。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作物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作物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作物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作物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作物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课程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培养需要建立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其中实践研究不少于12个月。

(二)学位论文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为主,聘请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校外导师一般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突出对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培养的特点。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含实践研究及报告6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本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本科阶段主干课程如下:

作物栽培学

种子学

作物育种学

农业生态学

耕作学

(一)课程学习1.公共课(10-12学分)

(1)政治理论课

2-3学 分

(2)外国语

2-3学分

(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2学分(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学分(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 2.领域主干课:(8-10学分)

(1)作物栽培理论与实践

3学分(2)作物育种及种子生产理论与技术

3学分(3)植物生物技术概论

2学分(4)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

2学分 3.选修课:(6~8学分)

(1)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进展(推荐)

2学分(2)作物科学研究法(推荐)

2学分 选修课可由各单位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研究工作需要自行增设,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2学分。

4.实践研究(6学分)

研究生根据选题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实践研究。指导教师应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实践学习计划,指导其开展实践。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培养单位应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二)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制定研究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附件2: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园艺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根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办〔2009〕23号文件有关要求,特制定《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请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做好培养工作。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相关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园艺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园艺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独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课程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培养需要建立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其中实践研究不少于12个月。

(二)学位论文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为主,聘请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校外导师一般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突出对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培养的特点。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含实践研究及报告6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本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具体课程由培养单位确定。

(一)课程学习1.公共课(10-12学分)

(1)政治理论课

2-3学分(2)外国语

2-3学分(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2学分(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学分(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 2.领域主干课(8-10学分)

(1)园艺学进展

2学分(2)园艺植物育种与良种繁育

2学分(3)园艺植物栽培与生态

2学分(4)设施园艺工程技术

2学分(5)园艺产品采后处理与营销

2学分(6)园艺产业案例分析

2学分 3.选修课(6-8学分)

(1)园艺专题报告

1学分(2)园艺产业经济学

2学分(3)农村社会学

2学分(4)农业法律基础

2学分(5)园艺产品安全生产

2学分(6)园艺商品学

2学分(7)农业标准与应用

2学分(8)科技论文写作

1学分(9)文献检索

1学分 选修课可由各单位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研究工作需要自行增设,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2学分。

4.实践研究(6学分)

研究生根据选题从事不少于1年的实践研究。指导教师应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实践学习计划,指导其开展实践。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培养单位应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二)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制定研究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项目(产品)设计、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应用基础研究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本行业或相关领域应用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7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者,可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可获得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附件3: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根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办〔2009〕23号文件有关要求,特制定《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请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做好培养工作。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一般第一学年学习课程,第二学年开展实践实习和学位论文研究。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本领域业务发展和专业特征的实践实习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实习和技术研发、推广。实践实习累计不少于12个月,原则上在校外进行。

(二)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应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含实践实习及报告6学分),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具体课程由培养单位确定。

(一)课程学习1.公共课(10-12学分)

(1)政治理论课

2-3学分(2)外国语

2-3学分(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2学分(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学分(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 2.领域主干课(8-10学分)

(1)农业资源与利用区划

2学分(2)农业资源利用技术

2学分(3)农业资源利用技术开发与推广(案例)

2学分(4)农业资源利用研究法

2学分(5)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与控制

2学分(6)农业资源信息技术

2学分 3.选修课(6~8学分)

选修课可由各单位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研究工作需要自行设置,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2学分。

4.实践研究(6学分)

研究生根据选题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技术研发或推广实践。指导教师应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实践学习计划,指导其开展实践。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培养单位应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二)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制定研究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科技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件4: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植物保护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根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办〔2009〕23号文件有关要求,特制定《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植物保护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请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做好培养工作。

一、培养目标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植物保护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植物保护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植物保护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的能力。

(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校内学习一般为1年,校外(顶岗)实习1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植物保护专业特征的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二)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一)公共课(10学分)

1、政治理论课(2学分)

2、外国语(2学分)

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

(二)领域主干课(10学分)

1、植物有害生物鉴定与监测(3学分)

2、植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3学分)

3、植物保护技术与应用(案例课)(2学分)

4、农业生物安全(2学分)

(三)选修课(6学分)

由各培养单位根据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各校条件自行确定。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

(四)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

植物保护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五)必修环节

植物保护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于第一学期制定出培养计划、第二学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并做开题报告。一般在研究实践进行6个月后开始中期考核和论文进展报告,研究实践结束前1个月提交论文并申请答辩。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

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植物保护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中植物保护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

可以是植物保护学领域的研究论文、相关项目(产品)设计或调研报告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植物保护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中植物保护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植物保护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

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件5: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养殖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了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保证培养质量,根据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特制订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是与养殖技术推广任职资格相联系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领域。主要为养殖技术研究、应用、开发、推广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获得者应掌握养殖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养殖业技术推广工作。

(3)基本掌握1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和年限

采取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1、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校外实践研究主要在相关的实践基地进行,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本领域专业特征的校外实践基地,鼓励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

2、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的课程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领域主干课中应有运用本领域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养殖业实践问题的案例分析。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本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养殖领域课程设置框架如下:

1、公共课(10~12学分)(1)政治理论课(2)外国语

(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3学分 2~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领域主干课(10学分)(1)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

(2)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

(3)动物营养与饲养学

(4)饲料加工及检测技术

(5)特种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

(6)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

(7)动物安全生产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1)、(2)、(3)为必选课;(4)、(5)、(6)、(7)各培养单位可选设其中2门,其它课可列入选修课。

3、选修课

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确定。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

4、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学年的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研究期间,每学期进行综合表现考核1次,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5、其它必修环节

其它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文献阅读报告、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

(一)基本要求

1、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针对养殖业生产、技术、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明显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

2、论文应有一定的工作量,能体现作者较为全面地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

进技术手段解决养殖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论文必须是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设计、调研报告、案例分析。

4、论文工作应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的课题,学位论文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部分。

(二)评阅与答辩

1、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环节,考核合格,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的评阅和答辩。

2、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养殖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3、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生产实践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件6: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草业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规范农业推广硕士草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和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特制订本领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草业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是与草原牧区、农区草业以及城镇草坪与绿地等方面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草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牧区发展、草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一)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草业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草业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领域相应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相关的生产环节与管理、市场动态、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草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本领域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

(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和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采用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培养单位应建立草业领域的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二)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根据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草业领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本领域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在领域主干课中应有1门运用本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案例研究课程;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草业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草业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一)公共课:(10学分)

1、政治理论课

2、外国语

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二)领域主干课:(8学分)

草业领域的主干课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干课程各培养单位均须开设,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草业专业学位研究生须修完第一部分全部课程。第二部分主干课程分成A、B、C三个模块,各培养单位可以根据具体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本单位条件至少开设A、B、C其中之一或A、B、C其中两个模块的全部或部分课程。

领域主干课第一部分课程: 草业科学导论

草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领域主干课第二部分A模块课程(草原牧区方向): 草地资源与管理

家庭牧场管理案例分析

领域主干课第二部分B模块课程(农区草业方向): 人工草地管理与利用

饲草加工与贮藏案例分析

领域主干课第二部分C模块课程(草坪与绿地方向): 运动场草坪建植与管理

生态绿地建植与管理

(三)选修课(6学分)

由各个培养单位根据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各校条件自行确定。每门课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

部分备选课程:

草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草类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

草地农业生态学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草业游憩

放牧家畜生态学

草食动物饲养学

城市绿地灌排水原理与技术

草业经营管理

草原法规与草原监理

草坪工程技术

高尔夫球场建造与管理

科技论文协作

(四)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草业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草业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五)必修环节

草业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应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各培养培养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和条件确定其他的必修环节。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应服务于草业事业发展、草业科技推广、牧场经营管理、草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等,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草业行业或与草业相关领域应用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解决草业行业或与草业相关领域应用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草业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件7: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渔业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特制订《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供各培养单位制订培养方案时参考。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渔业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有关该领域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渔业实用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渔业相关教育、科学研究、开发、以及技术推广与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其中,渔业领域水产养殖方向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面向水产种质资源利用与管理、水产营养与饲料、水产养殖技术与管理、渔业环境与管理、及海洋生物利用等方面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而渔业资源管理方向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面向渔业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渔业环境保护、渔业政策与法规及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渔业技术方向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面向渔业新技术研发、渔业设施与工程、休闲渔业、远洋渔业及其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

渔业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渔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

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信忠义。

(2)具有“团结协作、勤奋敬业、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科研素养。掌握本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形成较宽广的知识结构,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渔业技术和渔农村发展工作。

(3)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不同领域专业特征的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完成26-30学分的课程学习和实践研究(6学分),共计32-36学分,并通过综合水平考试、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中期考核、硕士研究生外语学位课程考试、学位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后方可毕业和申请学位。

(三)培养期间实行导师负责制或以第一导师为主的双导师制(一位导师来自本校,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导师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丰富的实践经验、广泛而稳固的社会联系。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制订和调整个人培养计划,指导业务学习、实践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按领域设置,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在领域主干课中应有1门运用本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案例研究课程;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具体科目由各培养单位确定),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一)公共课(10~12学分)

1、政治理论课(2~3学分)

2、外国语(2~3学分)

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

(二)领域主干课(10学分)

上一篇:山东济南中考作文下一篇:描写庐山的古诗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