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期末研讨活动简报

2024-10-24

数学期末研讨活动简报(共11篇)

1.数学期末研讨活动简报 篇一

教研通讯

青湖中学政治学科变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最大化研讨活动 青湖中学政治教研组于2013年10月18日(星期五)第一节课在多媒体教室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活动期间,参加研讨的成员主动发言,献计献策。通过讨论,政治教研组基本形成了共识,这将有力地促进我校政治学科成绩的提高,将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并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良好发展。

1.政治组将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打造特色教学。

2.开展“读背查”活动,突出学习小组的作用。

3.教学要赋予爱心,关心每位学生,不让一位学生掉队。

4.教师要勤于辅导,充分利用有效时间。

2.数学期末研讨活动简报 篇二

一、“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存在的问题分析

仔细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 并辅之于学生访谈、教师研讨, 笔者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 数学思考的方法缺失

(二) 意义建构的过程模糊

(三) 图形观察的空间观念薄弱

针对图表式开放题, 很多学生题意理解不到位。如这样一道题目:在下面正方形中各画一个学过的图形, 使它的面积正好等于正方形的一半 (见图2) 。学生画出的图形类型相同, 也有部分学生画出的是一个组合图形, 原因是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之间关系不够熟悉, 缺少转化经验。例如平行四边形。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很多经验是不可传递的, 只能靠亲身经历,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才能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活动经验。回顾、反思日常的课堂教学, 教师是“眼中有物而无人”, 知识强于活动, 结果优于过程, 更多地关注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忽视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围绕“双基”开展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扎实的, 但往往会让解题经验替代了学生的学习经验, 表现在测试中,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 但对于图表式、对话式的试题及开放性问题失分率较高。

二、“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

教师要想从“眼中有物”转化为“眼中有人”, 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 就要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作为一线教师, 首先要明晰教材的内涵, 用好教材, 才能积极探索“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实践策略。

(一) 对接生活——在经历生活数学中积累实践性经验

对小学生来说, 数学是现实的、有趣的、有用的。在上小学之前, 他们已经遇到过许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例如, 跟父母去超市购买物品, 在生活中看到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知道什么时候播放自己喜欢的动画片, 每天可以玩多长时间的电脑等, 这些活动为他们建立数量和几何形体等初步观念提供了经验, 尽管这些经验是不系统的、非纯数学的, 甚至是模棱两可的。对此, 教师就要把握学生认知的起点, 对接学生的生活经验, 并对学生头脑中的日常数学经验进行数学化提升, 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 使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 才能帮助学生生成新的数学经验。

翻阅小学数学教材, 一年级上册安排了数一数、比一比、认识物体和图形、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等数学内容。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认知起点, 借助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将日常生活经验逐渐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以“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为例, 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 是几何图形学习的起始课。有教师在教学时, 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喜羊羊”带来的百宝箱, 并出示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第一个环节, 通过小组活动分一分, 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揭示概念。第二个环节, 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模型, 让学生认一认, 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让学生亲自去摸一摸, 加深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第三个环节, 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 从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通过三个环节的活动, 从观察实物图揭示概念模型图到形成表象, 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 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

(二) 自主探索——在经历体悟数学中积累探究性经验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数学体悟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创设自主探索的活动情境,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亲历探究性活动, 在实践中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并在进一步体验、感悟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 强调对学生获得经验的回顾梳理, 通过归纳、概括和总结等方式, 让新经验自主建构于原有经验体系中, 使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如像鸡兔同笼问题、植树问题、运算定律等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以“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 注重让学生在情境中体悟到数学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 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例如, 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 这一课时, 首先出示这样一个情境: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 两端都栽, 可以怎样植?并让学生把想法用线段图和表格以板书的形式表示出来。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得出规律:“两端都栽”的时候, 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并用一个式子表示两端都栽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 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样, 也有利于学生从植树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及时地将线段图上点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加以总结, 为解决多样化的类似数学问题奠定基础。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 有利于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拓宽思路, 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

(三) 动手操作——在经历综合数学中积累活动性经验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每一册都设置了“综合与实践”内容,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 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随机摸球、统计、地面拼图等综合性较强的内容, 都要求学生以多种经验参与其中,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 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 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 四年级“复式条形统计图”一课的教学, 笔者做了以下改编:

1. 创编例题, 选择趣味内容作为统计教学的材料。

教学时, 笔者选择中国在2008年和2012年奥运会上的奖牌数作为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通过两届奖牌数的讨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分析统计结果, 从中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

2. 动手实践, 探究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在初步认识、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 让学生尝试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 比较学生绘制的统计图的优缺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制图分析能力。

3. 展望前景, 感受统计知识的趣味性。

学生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及绘制好复式条形统计图之后, 笔者提出问题:根据中国队在前两届奥运会的表现情况, 你们认为2016年奥运会中国队的表现会怎样?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感受到统计的趣味性。

上述统计教学中, 教师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 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 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提取信息、解释问题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并在经验积累中掌握统计的知识与技能, 思维获得了较好的训练。

(四) 交流反思——在经历思维数学中积累方法性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 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学生预测结果、探究成因, 而学生思考的活动经验是通过分析、归纳等获得的。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适切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数学规律, 猜测数学结论, 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积累和提升策略性与方法性经验。

例如, 四年级“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的教学, 教师可以分两步新授教学。

第一步,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探究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 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 归纳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3.数学期末研讨活动简报 篇三

2015年5月25日第二期

贵州省小学语文杨婷名师工作室“送培送课”到校活动简报

2015年5月21-23日,贵州省小学语文杨婷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杨婷,成员尹正安、邓铃,学员袁子南、杨建启、谯程等前往盘县松河彝族乡参加了六盘水市教育局及机关支部开展的“送课、送培到校”活动。市教育科学院院长蔺代平、教研员尹正安、陈芳到会指导,盘县松河彝族乡全体小学老师及四格中心小学、普古乡文阁小学的80

多名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包括送教、听评课、讲座等内容。22日上午工作室与会人员先后听取了语文学科的《讲清楚故事,归纳好内容》、品德学科邓铃老师的《美化家园:给垃圾找家》、科学学科的《昼夜交替现象》三节示范课。课后,老师们还分学科、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交流。我工作室主持人杨婷老师组织了品德学科的小组交流,与会老师以邓铃老师的课为例对《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相关内容展开了讨论。交流中,老师们积极发言,畅谈对品德学科的困惑以及这节课的收获。下午,杨婷老师就品德学科作了相关培训。培训中,杨婷老师从“你眼中的好课是什么”、“如何看待《品德与生活》课程”、“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有效性”三个方面对品德学科

兴趣语文 快乐语文 贵州省小学语文杨婷名师工作室简报

2015年5月25日第二期 相关内容进行了精辟、细致的分析。尤其在第一方面,杨婷老更是做了精心的准备。培训前,她除了收集老师们对当天邓铃老师这节《品德与生活》课的相关反馈,还及时跟踪学生,亲自到班级中,以“你觉得你参与了这堂课吗?”、“你认为这堂课你获得了什么?”、“你认为这堂课的兴趣点在哪?”、“你给这节课评个等级”四个问题为主线亲切与学生交流,第一时间收集了学生对《给垃圾找家》这一课的反馈内容。在培训时她又从现场老师和学生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跟大家探讨一节好的品德课的标准,以收集到的事实数据说话,告诉大家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这个道理;最后又从“精心准备是前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凸现活动”、“挖掘·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延伸·内化道德行为”这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有效性一问题,使在场老师都受其匪浅。杨婷老师这种实实在在做教育的实实在在在做教育的态度获得了在场老师的一致好评,并得到了市教育科学院蔺代平院长的充分肯定,他说:“做教育,就要像杨婷老师一样细致,实实在在的搞研究,把教育落到实处。”专家培训结束后,市教育局教科院副院长蔺代平、教研员尹正安老师等与会领导也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为老师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方向。

兴趣语文 快乐语文 贵州省小学语文杨婷名师工作室简报

2015年5月25日第二期

本次活动顺利完成了预定计划,受到与会老师的广泛赞誉,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为六盘水市小学语文杨婷名师工作室下一步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杨婷老师的带领和工作室成员及学员的努力下,工作室的明天会更美好。

撰稿:谯程

责任编辑:尹正安 杨婷

4.小学数学研讨课活动交流总结 篇四

冯三中心小学:罗应秋

为了探讨小学有效教学规律,推广小学有效教学经验,进一步推进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校于2013年11月28日举办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

整个活动的过程也是严格按照“选题、备课、上课、评课、反思、总结”六个步骤进行。

1、选题:研究课研究的内容要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同时新课程正处于改革阶段,较处于成熟的教材是四年级以下的教材,内容、资源都很丰富,从人员上来看,年轻教师有活力,更快于接受新的理念,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确定由王国先老师承担此次研究课任务,内容是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

2、备课:首先由教课教师备课,吃透教材的重难点,根据我们研究的课堂模式,制订课堂步骤,再由备课组长把关后,备课组进行研讨每一个环节,深入细致,环环相扣。

3、上课:分别在三个班进行了试讲,每一次试讲后备课组进行分析,再试讲。20日面向全校讲课。

4、评课:评课是研究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次研究课活动我们进行了大大小小共计6次评课,有年级组评课、备课组评课、教研组评课以及学部教导处组织的集体评课。

5、反思、总结:反思,简而言之思考过去——清思路,找问题,寻出路,从思想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不断积累提高。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每位教师都从客观、主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并写出了总结。每一次研究都需要反思而行,行则再思,思则再行,以便逐步改进提高,不求完美,但求突破。

5.小学数学教研组长研讨课活动总结 篇五

学年伊始,济宁学院附小科苑校区在发展的道路上又展开了新的画卷。为了浓厚学校的研究氛围,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现微笑科苑的办学理念,2014年2月28日至3月6日,科苑校区数学组组织了教研组长研讨课活动。

活动中,首先由低段的王组长和高段的贺组长执教了两节精彩课例——《估计》与《24时计时法》。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研讨活动两位组长都力求精益求精。在备课的过程中,她们一次又一次地与组内老师一起研讨,一次又一次地修改教案、学案。其他老师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备课,听课,体现了浓郁的研究氛围。同时,此次活动也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全程参与听课,评课。

随后,两位组长又针对要研究的课题组织了评课活动。在活动中,老教研组长乔老师分别就两节课的优点与不足做了细致的分析。在谈到《24时计时法》时,他说:教学环节偏慢、紧凑度不够、课的内容单薄、不能大胆放给学生探索是老师们在课堂中存在的通病。对于《估计》这一课例,强调教师们要大胆创新,走未走过的路,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形成独特的风格。在随后的环节中,其他各位听课老师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讨论异常激烈,使青年教师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活动,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今后的教学之路应该注意的问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在此基础上精心研究教材,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6.安谷民族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简报 篇六

携手共进共同提高

为了增进我学区各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质,充分展示我校数学组教师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为青年教师搭建教学实践与共同成长的平台,学校教导处及数学教研组特意安排于4月25日上午全体数学组老师聚集在安谷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举行小学数学学科“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马安小学及安谷民族中心小学共十二名教师参加了这一活动,此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授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特性

(一)》。活动开展方式是数学组全体教师先集体备课,再于4月24日上午抽签决定上课教师,学校全体教师参加听课,所有数学组教师参加评课。授课的颜文荣、王啟富两位教师精神饱满,朴实认真,他们都充分运用新课程理念,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他们的教学艺术和个性风采,在教学活动中都能紧紧围绕课程主题和重、难点。教学设计风格各具特色,课件制作精巧美观、实用有效;教学思路清晰,转换自然;课堂教学基本功扎实精湛,突出了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充分体现了促进学生全体、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新理念。课后,学校的数学老师进行交流讨论、学校校长对课堂进行集中点评和指导,并提出了希望和建议,参赛老师也及时地作出反思,本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学区全体数学教师对这两节课的总体交流探讨如下:

一、联系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运用迁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离不开生活。本节知识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来认识三角形。两位老师都能从直观到抽象展示知识的来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给学生探究时间,在操作中体验、感悟

理想的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在价值引领下的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王老师让学生在自己试画中感知三角形的特点,在画中探究三角形的特征,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延伸。在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环节中,王老师充分运用实物演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忽视的生命载体。颜老师在引导学生研究三角形的高的这一环节中,充分创设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画出不同三角形(钝角、锐角、直角三角形)的高。从颜老师的严谨的教学态度、有序的教学层序以及教法多样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一位青年教师的成长。

我们共同讨论的一个问题是:

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什么?应该是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我们的教学,而且要辅助得恰到好处。

颜老师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重复了点,而王老师又运用不够导致板书困难了些。

此次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安谷学区的青年教师搭建了成长平台,也展示了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参加活动的教师表示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安谷民族小学正在为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而积极努力工作。

安谷民族小学数学教研组

7.武宁一小数学展示课教研活动简报 篇七

数学组唐莉莉

10月12日上午,大洞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一行七人到我校参加教学联谊活动。数学教研组开展了以“透视课堂细节,提高教学技能”为主题的展示课活动。活动课每年级一节,由我校由 6位老师同时授课。

本次活动有三大特点:一是选年级,围绕主题在各年级同时实施:二是选老师,以老带新,其中张武、唐莉莉、谈琰琰是有三五年校龄的,而李君、柯珂、曹欢欢是今年九月才入校的。三是选教学内容,针对性地选择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综合运用”四个不同的学习领域,使参与活动教师通过对不同题材的研讨,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的处理、策略的选用、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等方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

课后两校听课教师针对各年级展示课进行了细致的点评。从整个展示课情况看,每位教师都能够做到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展示独特的教学风格。三年级谈琰琰执教的《可能性》,五年级唐莉莉执教的《统计与可能性》教学结构严谨、重难点突出,两位教师语言亲切富有感染力,使用多媒体娴熟,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气;一年级李君执教的《8和9的认识》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语言有激励性,能调动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二年级柯珂执教《乘法的初步认识》四年级曹欢欢执教《角的度量》,两位老师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素质,能够采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六年级张武执教的《解决问题》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重难点把握到位,教师心理素质沉稳。

教师们评课气氛轻松、思维碰撞热烈。主管教学副校长刘慧玲针对展示课中教师容易忽视的问题进行点评,并号召所有数学教师,以教研活动为契机,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切实增强

8.数学期末研讨活动简报 篇八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习心得1

刘松老师的课堂轻松风趣,看似搞笑,其实风趣中蕴含智慧,平实中体现深刻。课堂中妙语连珠,幽默诙谐,笑声连连气氛轻松,不经意间就将数学知识和方法沁入学生心间。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一节课的只是在延伸,快乐在持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

1、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者,并时刻体验着成功的快乐。数学单纯的数字与字母是苍白的、乏味的。可刘老师的“小李老师”、“您要坚持住”、“您好厉害吆”这些愉悦的话语常常让学生会心的微笑,所以融合了快乐和兴趣的数字与字母也就变苍白为鲜活。难怪下课后,学生还依依不舍,不愿离去。

2、朴实中充满智慧,平和中蕴含睿智

张冬梅老师的一堂《米的认识》紧紧抓住了我,让我听得身临其境,不忍错过一个细节。

应该说,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而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是这堂课最显著的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纵观整个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她的课没有感人的情境,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热闹的课堂,有的只是朴实的语言,朴实的素材,朴实的课堂,但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那么贴近,真是润物细无声!

3、领学生步入数学殿堂,用数学的眼光审视世界

钱守旺老师上的《24时计时法》,在节目播报中学24时计时法,一天的时间里,你都在干什么?让学生做动作,发表看法,这样很好的诠释了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不得不让学生们把时间和生活结合起来,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数学眼光从中猛然而生。是啊,数学本性数。从长远的利益看,它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要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种语言,学生在利用它的符号语言时会感觉它是如此简约、精确、美妙。所以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是我们数学教师教学的使命,而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观念是长此久往要做的事!

4、独辟蹊径,水到渠成

王老师的课朴实无华,就像一杯西湖龙井茶朴实淡雅,细细品味清香甘甜,又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学设计从小处入手,细微至致,教学方法独特,课堂平实、精辟、易懂,将知识难点细化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一突破,一节课让听课老师和学生体会到水到渠成的感觉。

课还是老课,可是每堂承载的内涵却是不同的,名师的课百听不厌,那是因为你感受到的不是它的内容,不是它的流程,也不是它的结果,而是它的`立意,它的导向,它带给学生的影响。

短短两天的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是带给我理念上的冲击却一直在持续……正如专家所言:“教师应该静静地思考,如何真正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从最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是的,教育需要等待,让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静待花开,倾听花开的声音……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习心得2

20xx年12月3日至4日,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在德州举行,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在这次活动中,我领略了几位名师的教学风采,欣赏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对数学教学执着的追求,使我受益匪浅。无论是从他们的课堂上还是报告中,我都能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在第一天上午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们就欣赏到了杭州特级教师刘松的课,让我们一饱眼福。刘老师幽默的语言,独特的教学风格不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吸引了在座的各位老师,当课堂结束,孩子们坐着还不想走的时候,我就被感动了,刘教师正是通过自己的“创造”,让他们“感觉”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杨秀清老师的鸡兔同笼以巧妙创新的设计让学生沉浸在探索研究的氛围中,真正达到了其乐融融的课堂效果。张冬梅老师是一个爱数学的老师,是一个爱钻研教材的老师,也正是如此,她可以用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以在互相地配合与协作中,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活动气氛。钱守旺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大量地运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素材辅助教学,还有他的20个课堂教学主张,都让我大开眼界,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才是最高境界。数学从表面上看来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数学美是数学科学本质力量的感性与理性的显现,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是一种真实的美,是反映客观世界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美。最后王彦伟老师的《图形的旋转》将数学的这种美呈现的淋漓尽致,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了对数学美的一个反映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学习各位名师的方法、经验,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能积极、高效地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教学美的教学技能技巧。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习心得3

12月3日和4日我有幸聆听了刘松、张冬梅、杨秀清、钱守旺和王彦伟五位数学名师的示范课,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五位名师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给予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两天的学习让我近距离感受着名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几位老师的课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幽默教学,活跃课堂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松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

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刘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寻找乘法分配律的“踪影”(二年级的乘法口诀,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温故而知新”,再一次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学习的成功,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整堂课学生都在兴奋、积极中与教师紧密配合,学生思维得到充分表现,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联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向刘老师那样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高效、成功!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这是张冬梅老师授课的最大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而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纵观整个课堂,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张老师的课堂亲切自然,所有的活动都辗转自如,只有像张老师那样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

《鸡兔同笼》问题一直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弱点,学生难理解,难掌握,难运用。杨秀清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从浅入深,从易到难,从抽象到形象,层层善诱,方法多样,引导学生步步了解,层层解决,深切了解到多种解题方法,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剖析解题思路,让学生深切了解了“鸡兔同笼”的理念,学生再面对这样的问题将迎刃而解了。

杨老师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表扬和激励学生,这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能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学习状态中,教学环境中茁状成长。

四、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24时计时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钱守旺老师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的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如:公交站牌上、火车票上、邮局开箱时间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整堂课,所有的内容都为孩子们提供了思考、交流得平台,每一个信息的设置都在不经意间引领学生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五、亲切教学

《图形的旋转》是小学数学中较抽象的一节课,而王彦伟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很好的完成的这节课的教学。王老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准确运用,使旋转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生动地建立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习、训练到位,使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较复杂图形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王老师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亲切。整堂课,王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王老师耐心地加以启示、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

9.数学期末研讨活动简报 篇九

2014年11月13日、14日,我有幸参加了安徽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来自滁州天长、淮北、合肥、芜湖、亳州、黄山等市的小学数学优质课。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不同版本的观摩课,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感受颇多,收获很大,开阔了眼界和思维,许多疑问也在专家那里得到了解决。

合肥市曙宏小学方义伦老师的《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别具特色。让我知道原来数学课也可以这样上(幽默的语言、轻松的活动、自由的回答)。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那生动,幽默的讲解,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无一不在的让人耳目一新。孩子们那发自内心的笑声,亮晶晶闪烁着求知欲的眼睛,下课后意犹未尽、恋恋不舍的表情,就是对这节课的最好的评价。是呀,要让孩子们真正的喜欢,真正地想要学习,真正的想要跟随老师进入那奇妙的知识殿堂。反思我的课堂往往都偏爱严谨、简明,即使探究活动总也免不了一板一眼,轻松快乐的学习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种奢望和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吴正宪老师曾经指出:只有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数学才是最美的数学,只有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课堂。方老师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孩子,这节课使我懂得了在工作中要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去倾听、交流、归纳,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动力,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应着眼于方法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等各方面的训练,而不能只盯着眼前,如果真正在教学中关注了、注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将会取得至半功倍的成效。

马鞍上市和平楼小学罗德寿老师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简洁、流畅、自然、有趣,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罗老师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习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取材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认知的理念,回归到生活中去,自然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还有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汤国英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芜湖市北塘小学赵丽娟老师的《奇妙的图形》以及广德县兴华小学黄玉凤老师的《数图形的学问》这几节课,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学习方法上,渗透了数学思想,让我感受到了数学的艺术。所谓猜想是数学研究的第一步,观察是数学常用的方 法,这几节课都不同侧重的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数学,如何进行有序思考。例如,《奇妙的图形》一课,让学生先大胆猜想,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哪些图形不能密铺。接着,让学生用观察法验证猜想,最后利用图形摆一摆、铺一铺,检验猜想是否正确。《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方法,利用算、画、摆、连线、定位、分类等,让学生进行有序列举,这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两天学习,共听了9节课,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一节好的数学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数学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数学:抓住数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乐学、爱学数学。此外,我认识到:一节好的数学课,要有“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数学方法,体现数学课的灵魂,使数学课上出“数学味”!而教师的“装糊涂、留空间”也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和方法。反思我的教学,最注重的似乎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简单的说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它就是我们教师的生命。于是整天围着学生转,课内效益不高,就利用课外补,花了大量时间,出现了学生累我更累的局面。反思我课堂,忽视了学生的心 理特点和已有的数学经验。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

10.数学期末研讨活动简报 篇十

6月4日上午,我镇语文教师在中心小学举行学习交流活动,参加淮安学习的五名骨干教师以还原专家的课堂教学、听课研讨、教学报告等形式请进了先进教育经验。季友志老师执教了《数星星的孩子》,全镇一二三年级语文教师进行了听评。王超老师执教了《桂林山水》,全镇四五六年级语文教师听评。五位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举办了精彩的讲座,全体语文教师收获多多。

6月4日下午,全镇数学教师在中心小学进行学习交流活动。首先听评研讨了王文龙执教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周德花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两位教师很好的把教育专家的先进教育理念请回来,和全体教师一起分享。高报、臧守金、周德花和王文龙四位教师的讲座,思想前沿,理念先进,让广大教师享受了精神大餐。

王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模仿华应龙老师的课堂教学,能把华老师的课堂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是一节较为成功的课。在课堂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期待学生问题的生成。让学生在玩中慢慢的进入思考数学的境界,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王老师用了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四年级的内容,有些学生学习效果不好,教师的课堂语言有些不流畅。但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让我们收获很多。

周老师作为年轻的教师,能在工作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执教了《用字母表示数》结合了专家的理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让大家很好的分享她的教学艺术。

四位教师的讲座,非常的朴实,观点鲜明,理论超前,让广大教师受益匪浅。周老师的《走进名师,聆听“现代与经典”》,把在淮安学习的感受最深的名师的课堂教学瞬间,形成文字,传达给我们的教师,让教师眼界大开。高老师《我心目中的高效课堂》能结合我镇的高效课堂,结合对名师的学习重新认识,让广大教师获益不少。臧老师《我的“高效课堂”随想---淮安学习有感》,提出了自己对高效课堂的独到见解,可谓观点鲜明,论据有力。王老师《师者若水》,从课堂设计的追求,到课堂出现问题的分析,论据有力,解决了困惑教师的疑难问题。传达了华应龙老师的《师者若水》的讲座精神,让教师耳目一新。

11.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讨活动计划 篇十一

一、研讨专题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好数学知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在很多教师和学生眼里计算总和“枯燥、练习”联系在一起。所以尽管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上很难找到计算课的踪影,也正因为如此,学生普遍不愿上计算课,不喜欢毫无生气的计算题。计算能力也理所当然的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研讨目的

提高全体教师对计算教学的`认识, 通过全体教师对计算教学不同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寻找学生学习和教师计算教学的最佳途径。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检验,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从而提升教师的计算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计算过程中思维的含量和准确率,为学生顺利学习数学知识,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教师通过运用研究所得的策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少走弯路,充分发挥出该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研讨形式

1、召开专题会议,启动专题研究,部署任务。

2、认真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和本专题相关的精神,撰写学习心得。

3、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上专题研讨课,做好针对性的评课工作。

四、预期效果

1、通过本课题研究,逐步使枯燥的计算教学成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生喜欢的课堂,提高学生对数的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算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提升学生计算过程中的思维的含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教师在利用情境图教学方面有所发展,能够合理的利用教材的情境图,让合理利用情境图教学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资源。通过利用情境图教学提高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计算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

3、通过对口算和估算的研究提高学生口算和估算能力以及计算的实际运用能力。

上一篇:小班认字下一篇:机关党总支第四党支部对照检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