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科学地使用表现性评价

2024-09-08

4科学地使用表现性评价

1.4科学地使用表现性评价 篇一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琐想

(一)宗守咏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提倡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联系教学实际反复思考,深感大有必要。

教材是什么,是教学的材料,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教学实际不同,教学的目标有别,教学中使用的材料就不可能完全相同。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使用教材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完教材。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用来束缚限制教学的。教师应当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应甘作教材的奴隶。

教材不只是课本。课本往往只是教材的核心部分。

教师应根据大纲要求,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自主地选择、组织适合自己需要的教学材料,而不能过分依赖手中现成的课本。

教科书和教参凝聚着教材编写人员的心血和智慧,吸取了广大教师长期教学实践中探索的宝贵经验。应当潜心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分析教材的优势和弱点,认认真真地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积极作用。教材编写会尽可能地考虑不同教学实际的需要,但这种努力肯定会受到很多限制;而且,教材编写者也是人,也会出现失误。不能盲目地崇拜教材、迷信教参。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和机械被动地依赖课本和教参绝对是两码事。

教师应成为教材的主人,使教材为我所用。再好的教材也只是演出的脚本。成功的演出往往要在脚本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调整、改造、扩充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再创作”的过程。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就要从实际出发,取教材之长、补教

材之短,“自编”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教材。“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谓组织,包括选择课程资源,参与课程的研制开发等,教材的调整、改造和扩充即在其中。图省事,吃现成饭,不能很好地履行“组织”职能,那是教师失职。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学会客观求实地看待教材,自主创新地选择、组织和使用教材。

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这种说法过去对规范教学行为发挥过积极作用,现在恐怕要重新考虑了。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制定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学重要的依据。但课本与大纲性质不同。课本至多只能说是教材的主体或核心部分,不能成为限制束缚教学的框框。如何使用课本,教学中可不可以“超出”课本,要不要改变教学的某些内容、要求或重点,都得看教学的需要,教师应有自主权。再用以“本”为本的说法来束缚教师是不合时宜的。

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能给教师一定的自主选择的余地,但还不够。教材使用中教师还应有更多的灵活性和自决权。以往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总有个“不违背教材编写意图”的限制。为什么非有这个限制不可?教材编写意图就总是正确的?课本可以突破,教参更不是不可讨论的法典。课本怎样用才好还得教师说了算。“超”一点儿、“偏离”一点儿、“改”一点儿怕什么?只要更符合教学实际,更有利于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就行嘛!

此外,课文只是“例子”,只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例子”,只是指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继承中外优秀文化遗产、了解认识生活体味人生的“例子”,只是指导学生运用语文工具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例子”。“例子”之外,当然还需要运用“例子”学习中之所得“参读”大量相关读物,进行广泛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进行大量的练笔实践。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例子”的功能,培养起“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与习惯,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人文积累和生活积累,促进学生的社会成熟。只局限在课文之内,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如何丰富扎实,视野如何打开?课本应成为通向人类文化宝库的窗口、沟通语文学习与社会生

活学习的桥梁,不应成为束缚限制学生的藩篱。以“本”为本的紧箍咒应当打破了。

试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这“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当然都是课本以外的,需要教师自己去发掘、选择和组织。扩大阅读量、习作量,加强语文实践,老是以“本”为本怎么能成?

附带说说大纲。常见有人拿大纲中的某些话当“棍子”打人,似乎大纲就是绝对真理。大纲反映了探索规律的认识成果,但不是规律本身。是认识就永远具有“可修正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纲讲过的就不可以讨论了?建国以来大纲数次修订,哪次不吸取讨论、争鸣中的正确意见?积极开展讨论,鼓励大胆探索,更有利于大纲的修订完善。

教学研究、教改实验是学术研究活动,是教改发展前沿的“特区”,需要更宽松、更民主的环境。应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探索教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排除一切与与研究探索不相干的因素。不能把教学研究、教学争鸣搞成“政治斗争”“宗派斗争”,时时事事以“维权”为宗旨,动不动就“上纲上线”。那不是学术研究的态度,对教改发展无一利而有百害。讨论的目的是求真求实,一与“维权”挂钩,讨论就变质了。

2000.10.5

上一篇:最新东京残奥会2021赛程表下一篇:暑假安全教育须知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