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业

2024-08-04

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业(共13篇)

1.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业 篇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桑智强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0811062

2摘要:

通过学习增加了我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解,并进一步的了解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也看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某些方面的区别,某些方面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法避免的基本内容,如价值规律及市场机制的发展规律。苏联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否认价值规律即市场机制,一度使经济陷入困境,虽然进行改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而且苏联和东欧各国所进行的改革并没有认清国内外的实际情况,更没有采取相对的政策来发展经济,所用的“休克疗法”等没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致使国内局势更加动荡。最后在国内外压力下,政权被颠覆。由此我认识到社会形态可以跳跃,但是经济发展模式是无法逾越的。不能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社会主义需要市场,资本主义同样也需要计划。社会主义要发展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这个物质基础要超过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每个国家的经济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大家庭内,我国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积极吸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和模式,扬长补短,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积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一、苏联模式

通过听课更加详细的了解了苏联模式以及苏联模式的利弊。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二战前后是苏联经济取得较好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端越来越明显[1]。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对内,它将权

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

二、苏联模式对东欧各国影响

东欧国家走上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既有共同的背景,也有各自的特点。作为共同的背景,它们都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并在苏联的支配或影响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所谓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立新政权的过程中,苏联这一外部因素的介入程度有所差异。东欧各国在战后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后,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为榜样,展开了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首先,通过土地改革和工商业的国有化,摧毁了旧制度,然后,通过制定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形成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到50年代初,东欧各国基本上都确立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趋同于苏联的社会结构。由于除捷、德外的大部分东欧国家战前经济发展水平都很低,战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运动对于推进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快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但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苏联模式消极面的影响,其现代化进程表现出与苏联同样的弊端。尤其是在冷战条件下,东欧国家被束缚在苏联主导的集团体系中,难以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框,不得不随着苏联发展态势的起伏而曲折前进,所以,东欧国家的发展与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这一外部因素,缺乏自主选择的条件。尽管如此,在战后东欧各国的发展进程中,争取民族自主权利和要求突破苏联模式始终是并行、交织的两股潮流,而在此潮流冲击下,体制的变革与苏、东关系所引发的矛盾成为战后东欧地区历史进程中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动因和内在根源。其中,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发展道路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东欧国家战后历史的特点。在东欧国家中,受苏共“二十大”影响、政局动荡最为剧烈的是匈牙利。

1956年春,随着苏联展开对斯大林的批判,匈牙利也兴起了要求民族自主和改革的潮

流。出现了“十月事件”,对“铁托分子”清洗等使国内形势更加的动荡,最终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新政府。新政府改革后的新体制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中央政府不再向企业直接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而是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对企业进行调节管理,中央的宏观计划主要贯彻于投资和发展领域。实行新体制后,匈牙利的经济表现出比过去较多的活力,工农业产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度进入经互会国家的前列。但是,匈牙利的渐进式改革并没有最终突破计划经济框框,而是在面临突破时陷于停顿。70年代中后期,由于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机制的矛盾日益尖锐,领导层在决定性的选择面前出现分歧,导致更加激进的社会变化。波兰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没有突破苏联模式,在面对经济危机时,经济体系反应迟钝,又加上错误的经济政策,国家经济面临困境,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下政权被颠覆。其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呈现多米骨牌效应。

苏联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发展顺序是:农业让位于工业,轻工业让位于重工业,一般重工业让位于军事工业。苏联模式在一段时间内确实创造了辉煌,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苏联模式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各国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创造了辉煌,但在面对经济发展危机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进攻时反应迟钝及调节能力差,是社会主义阵营陷入国民经济危机,从而社会也动荡不安。社会主义国家一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完全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事实证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后吸取计划经济的精髓,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从萧条和低迷中走了出来,并且再次获得腾飞,而小打小闹的社会主义经济苏联模式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弊端,在全球化经济的冲击下,举步维艰。里查德•巴布鲁克的判断是:苏联没有能力领导信息技术革命。苏联的政治经济结构,保守僵化而缺乏弹性,反应迟钝而缺乏敏感,与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弹性、灵活和变化是不协调的[2]。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指导下发展经济,使工业发展体系严重失衡,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低下,社会、经济不稳定,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社会主义各国的政党失去执政权和领导地位。

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3]”。

三、中国的社会主义

我国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形态,并且是在长期的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

义,买办资产阶级斗争中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诞生时,我国经历长期的战乱和压迫,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在建国初期,我国在苏联模式的领导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也暴露无遗。苏联模式的神圣化,教条化,僵硬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由此我国开始探索适合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获得大丰收,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在农业上的改革取得成果后,政府开始国有企业的改革,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错误论断,解决了市场“姓资姓社”的问题,建立经济特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合法劳动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部分带动全局,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中腾飞,取得很大成就,但是也面临很多的问题。如政企不分,在经济发展中政府即时裁判又是运动员,非公有制经济受到在市场上不公正的待遇,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如何处理人民面临的市场经济的思想冲击,如何保证社会主义发展的航向等等。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发展所需的积累大量来自农业,致使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农村、农民成为我国现在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我国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中间不可避免的有许多环节需要调整和改革。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开放、有序,法制等体系还不完善,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协调还存在不少地矛盾,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对经济发展我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现在五年的期限已经到,如何面对入世以后的世界经济的强烈冲击,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在面对即将到来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是否准备充分,在国外强有力的跨国企业的激烈竞争中是否能取得优势,是否能在竞争中生存。我国如何面对入世以后的挑战和机遇,同时面对资本主义国家以经济和意识为手段的和平演变,让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屹立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

总之,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重要手段,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而发展和改革又促进了进一步的稳定[4]。

这门课,回顾过去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并且和同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相比较,分析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政策上的不足,阐述了现在社会主义的发展所存在的困境和机遇,尤

其是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赢取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使我们深刻认识作为八十年代的一代人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受益非浅。

参考文献:

[1]《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之比较》 作者:柴尚金

[2]《里查德•巴布鲁克全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605页

[3]《恩格斯全集》新华出版社 第3卷909页

[4]《邓小平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203页

2.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业 篇二

一、练习、作业的功能意义

本届探讨会的主题是“练习”研究, 由于研究背景和关注点的不同, 部分与会者主要论述了“作业”问题。对于“练习”与“作业”的概念内涵及其异同, 会议没有作专门的理论辨析, 更多的是从历史或现实的角度对其功能意义展开交流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钟启泉教授指出, “练习”与“减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部门关于减负的红头文件发了不知多少, 然而学生的负担反而越发严重, 根源在于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和升学竞争。应试教育本质上是反人性、反教育的, 与素质教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诉求, 不应当也不可能如有些人所说的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如果说我们过去十年的课程改革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一种改革设计、一种思想发动;那么, 今后的十年更多的应当有赖于我们每位教师、每位校长日常的课堂创造。而破解这个难题的充分条件就是要看清练习的正负能量。

曾有学者说过, 人从某种意义上是“终身练习者”。其实“练习”历来是古今中外教育家关注的课题。孔子就说过, 学而时习之。德国教育学家克林伯格认为, 练习是一切教育教学过程的现象形态, 也是教育领域的本质特征。裴斯泰洛齐则提出, 纯粹的、正直的人, 借助习练自身拥有的一切力量和素质, 就能够基于人类的本性获得陶冶, 达到真正的人类的智慧。19世纪末20世纪初, 兴起了一股改革教育学的浪潮, 学校的“练习”遭到厌恶与批判。爱伦·凯、蒙台梭利等代表人物都谴责练习的强制性, 提出“儿童的权利”“儿童的世纪”, 重视儿童的自发性、互动性、自主性。但当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比如凯兴斯泰纳写了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劳作学校》, 抨击空喊“提高儿童的想象力”之类的口号乃是“粗暴的言论”, 会招致“空前的灾难”。他感慨学生对系统练习准备不足, 认为没有“机械性的技能”, 任何价值的创造都是不可能的。

在我看来, “练习”涵盖了训练、习练、演练、操练、修炼等不同层次的意义,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练习有不同的语境———练习、作业、活动, 等等, 它们其实体现了不同的教育思潮或教育思想的背景:要素主义、进步主义、活动主义等, 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些词语尽管有微妙的差别,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都是为学习 (学业) 而展开的外显或内隐的动作和行为。所以我们不妨把练习、作业和活动作为一个概念系统来看待。进一步说, 练习即“做中学”, 即学习。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这些年来“练习”成了一个负面的概念和形象。在社会上一片批判“练习”的声浪中, 我们作为教师、教育专家、教育行政工作者, 要清醒地认识“练习”的正能量, 要思考怎样让练习变得更自由、更快乐、更有趣, 这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王月芬老师介绍了不久前“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与实施现状调研”的结果。这项抽样调研涉及六个区县的84所学校, 252个班级。其中包括小学三、四、五年级的语、数、英学科, 初中六、七、八年级的语、数、英、物理学科。调研对象主要是教师、学生和家长。有关作业效果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学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 作业时间与学业成绩呈轻度的负相关;学生睡眠时间与学习成绩呈轻度的正相关。

作业负担不仅来自于教师, 还来自家长乃至学生自身不断追求第一的思想观念。在作业功能的认识上, 不同学段不同群体的看法有一定差异。第一, 巩固课堂学习内容被一致认为是作业的首要功能。第二, 做作业能提高学习成绩的看法得到普遍认同, 但到中学阶段明显下降。第三, 初中教师比小学教师更相信作业时间、作业量越多越好, 更相信强化训练的作用。第四, 教师多认同做作业有助于增加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重视程度。第五, 对多做作业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学习的观点, 父母文化的程度越高, 越倾向于“不太赞同”。从作业的设计、批改、分析到辅导讲评的过程中, 教师花时间最多的是批改作业, 而用在设计、分析、辅导、讲评上的时间比较少。有趣的是, 很多专家倡导作业面批, 但调查发现孩子们并不喜欢这种方式的, 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面批时教师往往在训斥孩子。我们常说作业和教学要一体化, 要有系统思考, 但实际上作业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很严重, 随着年级的升高, 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练习、作业的改革实践

研讨会上, 来自上海和各省市的教师、教研员和专家学者就练习、作业改革实践和认识问题交流了各自研究的成果和心得。不同领域、不同视角的观察, 使与会者对练习和作业的系统开发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 区域层面的举措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在大会研讨中概括介绍了本区中小学近年来在练习、作业方面的改革探索。围绕减负增效、绿色质量, 普陀区教育局以有效教学为抓手, 分阶段落实目标, 层层推进, 针对“练习的系统开发”这一主课题, 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主要措施和经验可以概括为:

(1) 深入调研, 了解现状。2009年, 编制了《普陀区中小学作业调查问卷》。调研发现, 各学校在练习环节中依然存在“偏、难、繁、旧”的现象;教师比较看重“用来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信息”, 而忽视了“用来诊断学生个体学习水平”的信息;普遍存在着“作业布置量大”“作业设计针对性差”“作业的反馈不够有效”等问题。

(2) 标准引领, 基地示范。提出建构并优化学科的目标体系, 细化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和内容, 以此作为作业布置练习设计的“基本线”。同时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作用, 以专题研讨、教学展示、经验介绍等形式分享研究成果。各校教师共同参与制订《基于标准的作业设计与实施》, 以质量标准规范练习设计, 将课程标准细化到每个单元、每一个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 强调练习设计的精细和适切, 有效地避免了练习的随意无序、过高要求以及练习量膨胀等等加重学生负担的弊端。

(3) 加强培训, 提高能力。普陀区在2009年制定了《质量保障手册》, 对作业和练习的要求作了具体的阐述, 并提供了基本的操作方法。区教育学院组织教研员开展作业设计的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 邀请区内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通过任务驱动式的学习、培训和文本的拟定, 从作业练习的“规范层面”“内容层面”和“技术层面”上提高了教研员自身的专业指导力。

(4) 重视实验, 优化教学。实验也是练习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探究问题, 获取知识与创新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为此, 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本区实验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推进实验室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推广运用“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运行平台”。全区设立了11所实验教学研究基地学校, 已形成了一些新方法和新经验。

(二) 学校层面的探索

本次研讨会在大会研讨之前, 分设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分会场进行了专题研讨, 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十多位教师和校长介绍了各自在练习、作业改革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张蓉老师代表“上海市小学语文作业研究项目组”介绍了提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实施品质的研究成果。她强调, 作业设计首先要确定正确的作业内容, 一定要以课程目标、年段要求为依据。如二年级要求初步了解句子的意思, 三年级要求在概括句意的基础上概括节意, 四年级能用一定的方法概括段意, 五年级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 三年级教师就不应该出概括段落的作业, 要求高了;而五年级教师则不应该出填空题让学生去概括, 要求过低。我们要首先考虑课程目标, 接着是年段要求, 再细化为单元要求, 最后落实到单课要求, 要把这样一个链搞清楚。在此基础上, 设计作业时才能整体把握知识、能力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训练目标。

浙江省仙居县城峰中学张仙女老师提出, 目标有课程标准、课时目标等, 有大目标与小目标的联系和区别。我们要根据教材、课标、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及教师自己的授课特点来进行课时目标的设计。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作业设计的特点和要求:“一活”, 作业形式应该是比较“灵活”的, 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二度”, “深度”,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和不同需求设计作业;“广度”, 增强综合意识, 训练多种技能, 如英文写作可以采取读写结合、听写结合、说写结合、译写结合等拓展方法。“三实”, 作业设计要有“实际性”“实效性”和“实践性”。

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杨红庆老师认为, 江苏省教育厅提出了个“五严”禁令, 以往课堂作业带到课下做的现象已经没有生存的空间。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与教师布置作业时是否清楚地提出具体的要求, 有很大关系。具体来说, 要想提高作业设计及其完成的品质, 首先要做到精选习题。每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精选讲课与练习内容, 以获得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如在教学三角形时, 学生对“两条边的和等于第三边时是否能组成三角形”的争执最大, 教师应该重点分析, 布置的作业也应围绕这点。对于学生作业中的奇思妙想, 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讲评, 挖掘价值, 寻求规律。

上海市普陀区新黄浦实验学校的肖建民老师和王红卫老师分别介绍了该校开发“情趣作业”系统研究的经验。老师们从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特点出发, 精心构思, 巧妙设计, 作业形式正在悄悄“变脸”, 具体表现为“三多”: (1) 形式多样。变单一的习题式为多种形式的作业, 注重问题情景设计, 增强了作业的吸引力, 有助于唤起学生的作业兴趣。 (2) 资源多种。作业设计以教材为主, 同时广泛吸取课外资源, 注重作业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 (3) 批改多元。批改方式多样, 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如低年级语文学科《寓言二则》一课的作业, 把原先的“读背文中的两则寓言”改为“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读一读, 准备充分后讲给班级同学听”。形式变了, 但其实目标、要求没变, 只是小小的一个新花样却使同学发生了大大的变化。第二天下课时, 好多同学围在老师身边, 主动汇报他们作业完成情况, 有的同学甚至拿着他新买的寓言故事书追着读给老师听。作业少做点、做得精, 可以让孩子们更有时间吸收课外的东西, 学习效果更好。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易建平老师认为, 在我们的课堂或者练习中间, 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是通过探究得到的,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仍是一种比较有效而且效率比较高的方法, 要避免为探究而探究的一种“作业秀”。但是我们也不能停留在接受学习层面上, 而要把接受得来的知识吸收演变, 成为自己的知识。从学习能力的发展或认识论的角度说, 应该有三种学习能力的发展, 即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反思性学习能力这样三个台阶, 由此我们这几年来研究提出了“五环节”“三台阶”式练习设计。针对有效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预习, 基础训练, 课堂学习, 巩固练习和课后反思”, 我们设计了五个栏目: 即“知识概要、四基训练、经典题例、巩固练习和学习反思”。“四基”是对“双基”的拓展, 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 我们还希望学生得到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积累基本的数学学习经验。“五环节”环环相扣, 依次形成一个难度和层次递进的学习链。

其他几位老师的发言内容也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 其中有江苏盐城景山中学高中部束长剑的“合作型作业”、福建省漳州一中林丽娟的“英语听力练习系统开发”、上海市真如中学吴长江的“跟进式练习”、上海市奉贤中学季洪旭的“有灵魂的练习系 统”、上海市普陀区武宁路小学林彬的“跨年级综合主题作业”等。

会上还有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系的孔企平教授介绍了国际数学学习测评研究动态, 沈章明博士介绍了初中语文观察训练的理论和方法。

三、练习、作业的研究路径

对于练习、作业研究和改革的方向, 除了各校教师介绍的从自身教学实践中提炼的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 几位教育行政领导和专家也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指出了可供参考的研究路径。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提出, 我们平日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在教“是什么”以及一部分“为什么”, 从学习分类的角度来看, 大量的有效时间都用在低层次目标的训练上, 包括课外作业, 也主要是用于增强知识基础。至于怎样“学会学习”, 怎样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怎样让学生有兴趣、爱学习、肯钻研, 能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 这些高层次的目标往往被忽略了。现在国外提出“翻转课堂”, 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高层次思维的挑战, 把情感、态度、兴趣、毅力等目标提升到重要的位置上。我们往往看见的是“知识点”, 但是看不见“知识点”背后的意义, 没有意识到通过这个点能够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和情感。所以我们的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学目标都需要修订和完善。我们的作业设计、练习设计, 需要考虑如何把内容置于情景当中, 让它能够显示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这就需要老师们在教改实践中不断地去发现和创造。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闵景认为, 进入信息化时代, 大量的新技术新方法给了我们新的“练习”机会。比如有的学校在研究利用微信平台布置和批改作业。学生利用手机可以随时上传问题, 教师及时解答。各人可以形成自己的错题集, 放在免费的存储空间里面, 复习时可以随时翻阅。教师也可以及时掌握反馈信息, 调整改进教学。现在有个show me软件, 它是全球最大的免费微课程平台。老师把学生询问的题目用iPad拍下来, 然后当场一边讲解一边书写。等到讲完, 一个微课程就形成了。放到网上, 班里的同学都可以看解题过程。以后有多少学生点击过这个题目也都有记录, 这对教师改进教学就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 信息化平台给我们的练习设计和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

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指出, 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练习与作业方面的问题积累得更多, 矛盾更加突出, 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出要“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 有不少新的理念思路、新的策略方法。但是我们做了这些事情以后, 究竟对孩子的发展有没有作用, 我们设计的作业和练习系统是否真正有效, 或者说学生究竟得到了什么?这些都需要认真研究。比如国外的一些课程和教学设计, 许多要求非常细致, 教师操作也比较方便, 其后的评价手段如问卷等也十分明晰。而我们的细化研究似乎还不够, 往往把问题都留给一线教师自己去摸索、去创造了。也许有几个会创造的老师做得很好, 也许有许多老师还不会创造, 于是就留下不少空白和缺陷。因此在深化研究这些教改难点的时候, 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关注。比如这些年引进的国外材料不少, 是否请我们的专家学者多提供一点可供实用的借鉴。重要的是, 我们的教育改革不是单纯的理念设想, 而是要从教改实际出发改进我们的教学流程, 来设计我们的练习和作业系统, 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评价其有效性, 从而通过实践检验来体现我们教育改革和内涵发展的价值意义。

摘要:第八届有效教学研讨会的主题为“有效教学视野中练习的系统开发”。与会者对练习、作业的内涵、功能、改革实践及发展路径展开了讨论, 结合教学现状和减轻学业负担问题交流了经验体会, 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3.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业 篇三

一、热情帮助学生战胜困难

老师不仅是管理学生,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特别是当他们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更应热情相助。

一个学期开学时,我就遇到这样一件事情,我班的陈文雪同学,因小学没有学过英语,而新的英语教材内容较难,上得又较快。刚开学几天,她学习英语有点不知所措,几次听写,小测都不理想,心里动摇起来,人没有了精神。一天我跟她谈话时,她说:“文老师,我的英语怎么办,单词总记不住,你帮帮我。”我和她诚恳交谈,先坚定她能学好英语的信念,我提示说如果缺乏自信,影响的不仅是学业,更重要的是健全人格的形成。学习的自信心越强,就越易学好,就越感到易学,同时我也和英语老师一起教她学习英语的一些方法。果然没有几天,陈文雪高兴地对我说:“我会了,我不怕了。”她那心花怒放的表情也感染了我,此后我连续一段时间跟踪了解,她的英语一直很不错。

这件事使我深深体会到教育学生,要用我们的热情、诚意去关心他们,要倾心相助,这样才能赢得他们的真心,深受他们的喜爱,才能真正帮助他们。

二、教育学生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好相处、真心相待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得到鼓励,都希望得到表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这可能决定人的一生。

十月份,有同学向我报告说,有一些同学经常欺负高盈盈同学,事情总是让她来做,不高兴就恶语相对。她学习比较努力,但成绩不是很好,加上她本身性格柔弱,被欺负也不敢声张。于是我暗中收集一些信息,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对他们进行谈话,有一天,几个同学又到我这里说,刘晓飞同学(高盈盈的同桌)欺负她了,把嘴里的水吐到她的头上。这正是一个好时机。我立即把平时欺负她的三位同学叫到办公室进行谈心。我设计好了一个谈话方案,从人的尊严,转换角色,人与人的关系,人的责任等方面讲述了人与人要互相尊重,真心相待。又从人所必需的素质,人的修养方面与几位同学进行了交谈。如何对待同学,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是我们每个同学必须清楚、明白的。特别是刘哓飞同学,同是女生,又是同桌,应如何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通过细致的工作,几位同学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特别是刘晓飞同学感受很深。我又不失时机地要求她在学习上积极帮助高盈盈同学,使她的学习有进步,她愉快地答应了。接着我又进一步要求她,在自己学习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争取早日加入共青团组织。接着我又在做人教育课上组织学生学习了《永不贬值的财富》一文,告诫所有的同学要善待每一个人,要用真心与每位同学友好相处。同时在平时我自己也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真心、融洽地对待每位同学。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全班同学在这一方面进步很大。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风气已慢慢形成,既竞争又帮助的现象非常喜人。

可见,做好学生工作,让学生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好相处,真心相待,不仅可以改善同学关系,也可以促进他们的成长,是一举两得的事情。通过学生之间感情的融入,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在心中有了他人,就容易接纳老师,老师的教育才更有效。

三、让学生融入到集体之中

学生融入到集体之中才能让孩子快乐的成长。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于是我经常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思想和心理世界,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家庭,我是他们精神上的“父母”,学生就是我的孩子,只有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融洽,家庭才会和睦,才会有生机。“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与学生换位,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主张,有了一种表现自己、希望取得理解和信任的强烈愿望,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脆弱,在追求和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会表现出孤独、烦恼、急躁等情绪,甚至会产生过激行为。因此,训斥的做法学生根本不会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教育怎么会有效呢?以关爱学生的态度教育学生,这样的教育才有安全感,有安全感的教育才会有效,学生才会有自信,才会有追求,才会有奋斗的行动。

其次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一是利用入学教育向他们大力宣传集体荣誉感对他们现在及将来的重要意义。然后在制定班级行为考核时全员参与,加大为集体作贡献表扬奖励及加分的力度,如运动会、各项竞赛、黑板报、主动捡垃圾等为班级争得荣誉的同学加分都要多,并重点表扬。以此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从而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二是用榜样的力量来帮助他们树立集体意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抓住一些典型的人物来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平时,我非常注重通过先进人物来激活学生的集体意识。如利用做人教育课和班会课,学习我们身边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的典型人物——楼婷婷、朱逸华等,宣传她们的“公而忘私,一心为集体”的精神,以此起到 “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同时我也经常利用媒体上的优秀事迹不断激励他们增强集体荣誉感。

四、对暂差生给予更多的关爱

一般来说教师喜欢优生,而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不太喜欢,甚至对他们反感,歧视,放任自流,挖苦讽剌,这样是不利于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其实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可能只是在学习上或是行为习惯等方面差一点而已,而在其它方面有可能远远胜过所谓的优生。冰心早就说过:“调皮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

龚明君同学入学时没有给人太多的“好”印象,爱讲话、偷懒,喜欢插嘴,干什么都没有定性,总是喜欢惹点事,喜欢和同学吵架,老师和同学都不太喜欢他。刚开始时,老师都认为他学习不认真,调皮,学习成绩不好,特别是上课很不认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刻苦,多次对他进行教育和批评,他也不怎么说话,也没什么改变,于是对他越来越失去信心。

我通过比较细致的观察和了解,再与他的多次交谈,与家长的多次联系中,发现他并不是不可救药的一个学生。他的这种表现与他的性格、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一时不可能扭转过来。究其原因,一是家庭原因,父母离异,再婚;二是从小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他并不是学习不认真,也不是不背书和不完成作业,而是动作慢,接受慢,干什么都慢一拍。语文,英语的背书别人一天完成,他要二、三天才能完成。考试时经常时间不够,做不完题目,又有些不会,当然就考不及格。知道了他的这种特点后,我和其他的任课老师交换意见,从他的学习态度没有问题这一根本出发,想尽办法帮助他,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我感到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于是我对他进行特别的关注,及时与其他老师联系,交换想法。得到了任课老师的一致赞同,每个老师都制定了适合他的教学方法,不求快,而求会;不求全面,而求掌握;一天完不成,允许他两天完成。也许龚明君同学也感觉到了老师对他特别的关爱,也许这样的学习方法和环境非常适合他的学习,主动学习意识增强了,自己动作慢就自己延长学习时间。由于学习的时间有了保证,他的学习成绩慢慢地好了起来,他对自己的学习信心也增强了。英语的背书也能背出来,考试从不及格考到了80多分,其他的学科也都有了不小进步,这样一来他的信心就更足了,成绩稳步提高。

在帮助他学习的同时,我也多次找他谈心,做他的好朋友,使他感到与我在一起是开心的、快乐的,这一做法非常有效,通过一系列的工作,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与同学争吵越来越少了,并且慢慢能帮助别人,关心班级。二是上课讲话越来越少,自控能力增强了,习惯好多了,我又及时与他的亲妈和继母多次联系,得到了她们的帮助,也使龚明君同学感到了亲情又回到了他的身边,他慢慢地变了。这期间龚明君的学习尽管有反复,但都并坚持了下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从对关爱龚明君同学的事例中可以发现,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他的特点,而对之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罢了。

五、用微笑带领学生一起飞翔

每个学期末学校都要在每个班对老师进行民意测试,我发现,有些老师的得分总是很高,而有些老师尽管教学水平很高,教学质量也不错,可是他们的得分并不高,有的甚至很低。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在一次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找到了答案。有一次我在班级里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很多学生这样写道:我最喜欢会笑的老师。答案竟然如此简单。

回想我们经历的教育过程,我们就可以发现粗暴的对待学生,与学生冷面相对,以强压制学生,虽然一时解决了问题,但留下的隐患是很大的,压是压不服的,因为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特别是目前信息渠道广,如果禁止其发表不同意见和见解,简单地用大道理来压他们,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我们再看看有些老师,一进课堂就满面春风,一下子就提起了学生的兴奋感,学习也有了乐趣,课堂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更有些老师上课不仅笑容满面,而且语言幽默、妙趣横生,这就更受学生的欢迎了。而有的老师一进课堂就板着脸,没有一点笑容,以为这样可以镇住学生,不曾想,虽然学生安安静静了,但效果又怎样?

对学生微笑吧!我们不仅要从思想观念方面进行自我调整,还要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形象,学会用微笑鼓励、赞许、安慰学生。这样一定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微笑是打动学生心灵最美好的语言。老师们,让我们用微笑带领学生一起飞翔!

4.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业 篇四

——赴留民营暑期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暑期社会实践一直以来是我校大学生投入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契机。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将我们的神经末梢深入到社会最深的角落,也是我们关心但不够了解的盲点。将平日里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当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磨练自己的意志,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暑假前,校团委在全校范围内选拔社会实践团队,我所在的团队——自强社非常荣幸地被选上了我校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7月20日,我们团队一行5人在学生指导服务中心老师的带领下,跨越近千里到达我们实践学习的目的地——北京市大兴区留民营村,开始考察我们的课题——从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看科学发展观。留民营村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有土地2000余亩。周围无重工业企业和无污染企业,生态环境良好。1983年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试点。首先是调整生产结构,在保持生产优质大米的前提下,重点发展了饲养业和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副业;其次是开展农业有机废料的综合利用,实行系统总体型和家庭规模型的生态循环。形成了一个循环利用网,既解决了能源不足的问题,又清洁了环境。建成后不断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而且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产值三年翻了两番,早在80年代中期便人均收入超过1000元,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期建设规划的实施,该村经济发展迅速。刚到村里,我们就被这里整洁的村容村貌和成片的大棚震惊,迫不及待的马上开始我们的调查。21日上午,我们与留民营村党支部领导进行了座谈。通过座谈,我们了解到留民营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

于有机蔬菜农业产业,通过大棚蔬菜和瓜果的自产自销,实现了人均年收入的节节攀升。在新能源使用方面,该村注重沼气的使用,使用秸秆、禽畜粪便等原料发酵沼气,实现了七村联共,既解决了农村地区生火做饭取暖的问题,有减少了化石燃料的燃烧,保护了环境。同时,留民营村积极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惠农政策,如及时发放国家对农民的各项补贴,切实让农民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等。

座谈结束,村接待人员带领我们实地参观了留民营村的有机蔬菜种植园、瓜果采摘园、村民文化娱乐场所和沼气七村联供站。在实地学习中,我们终于见到了以前在书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应用,深刻体会到虽然生态有机农业的道理简单,但操作起来问题复杂细致。同时,我们也感受到村民在村党支部带领下为幸福生活勤奋工作热火朝天的干劲,体会到村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得到的实惠和精神享受。参观结束,我们分两组发放调查问卷,与当地村民进行面对面交流。通过调查得知,该村年轻人大都外出工作,剩下的村民多为中老年留守人员,他们则积极发展蔬菜等种植业和旅游观光业,经济收入大大增长,村容村貌变化很大,生活环境越来越舒适。

在调查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留民营人为幸福美好生活奋斗的干劲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大潮,全国都实行了分产到户的经济体制,但留民营人并没有随大流,他们坚信集体经济能更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分配与发展。并且他们认识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超前的在国内开辟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近年来,留民营人又意识到,单纯的第一产业对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是有限的,于是他们又搞起了生态旅游、生态采摘、观光业,并联系城市的大型商场,把他们的有机蔬菜和水果推销出去,从原来的单纯的第一产业发展到现在的一二三

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留民营用生态农业拉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有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最终的根源在哪里呢?我分析有以下原因:首先是留民营村党组织具有前瞻眼光,有像村支书张占林这样的先进模范人物发挥党员的积极带头作用;其次,留民营村村民具有较高的创业精神和拼搏精神。第三,留民营村从农村实际出发,遵照科学发展的思路,各方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留民营村的变革给我们的启示是:

1、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不断提高和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的不断强化是促进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基础。

2、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特色突出,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价值观基础。

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走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是构建农村多元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整体收入的根本出发点。

4、“贫富都要抓政治”,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样性和实践性,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塑造新型农民的重要手段。

5、恰当的利益分配和竞争促进机制,是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5.课程设计与评价实践作业 篇五

一、设计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教育的均衡化与优质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 44 条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的第六个目标就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003 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又提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改精神,编制我校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二、校本课程的涵义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究、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教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三、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专家、领导、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永强中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四、开发的目的与价值

1.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考验教师专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没有教师的发展也就没有学生的发展。3.实现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的特色是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自然结果。4.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为学生发展而奠基,为教师发展而铺路,为学校发展而改革。

5.培养目标: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开发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特色;体现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现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遗愿,自选组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要注意充分发掘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服务资源,服务于课程改革。

六、课程开发类型 人文与社会 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品质,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创造。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形成合理的是否判断能力。3、能用辩证和历史的观点分析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4、做好把握机遇、挑战危机的准备,掌握预测能力、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七、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自编教材;选编教材;选用优秀教材;拓宽现有教材。1、本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内容组织要强化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材内容应尽力图文并茂,并通过简要案例、对比分析、逻辑演绎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内容表述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2、材编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电子视听教材以及网络课程资源相结合的一体化教材。关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材内容的互动性和生成性。教材编制要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域所具有的教育资源

八、课程管理与运行

(一)组织机构

(二)任务职责 1.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职责:

规划校本课程,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审批、实施、评价。2.校本课程管理小组职责:

根据学校办学理念,负责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3.教务处职责:

(1)组织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成员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做出评价意见。(2)学期初或期末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有效的课程发展需求并汇总供教 师参考,原则上每学期第三周正式授课。

(3)发放校本课程申请表,收集课程信息,汇编课程菜单供学生选课。(4)根据学生第一二志愿选课情况编排班级,确定授课地点,向授课教师提 供学生名单。

(5)负责实施过程的协调工作,建立校本课程教师、学生档案。

(6)组织校本课程教学交流与研讨,通过听课、实地观察、召开学生座谈会 等形式进行教学检查。

(7)组织校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工作;负责授课教师及相关人员的课时结算。4.教科室职责:

(1)负责校本课程校本培训

(2)根据学校实际需要聘请校外专家或资深教师指导校本课程开发。5.教研组职责:

(1)填写本组《校本课程开发意向统计表》,收集《校本课程申请表》并上报教务处。(2)组织落实本组校本课程实施,每学期各备课组合作开发1—2个精品课程,供学生选用。

(3)每学期小结本组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6.年级段职责:

(1)每周五巡查本级段校本课程开设情况。

(2)将《校本课程学习情况登记册》交给任课教师记录学习情况,期末汇总《校本课程学习情况登记册》。并将学生学分情况反馈至政教处,以便评先评优备用。7.政教处职责:

(1)负责学生的纪律教育。

(2)负责校本课程学分与学生评先评优考评挂钩。8.总务处职责:(1)安排授课场地,配置授课教师需要的教学道具。(2)负责发放授课教师及相关人员的津贴。9.图书馆职责:

为授课教师或学生提供校本课程需要的图书资源。10.授课教师职责:

(1)每学期每位教师教授课程应不少于8个课时。

(2)选举学生课代表,负责点名、收交作业等工作;提醒学生注意做好授课地点的卫生保洁工作。

(3)撰写《校本课程纲要》:基本数据(课程名称、课程类型、使用教师、使用学生、时间、设计者等),课程的性质和指导思想,课程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教材情况(自编、改编、借用等),学习评价方式(学习评价的指导思想、学习评价的方式等)。

(4)授课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5)期末向教务处提供学生考勤记录、校本课程教材或每一课时的教案。(6)组织学生考核,考核内容和形式自行决定,给学生登记校本课程学分。

(三)课时设置与学分规定

1.每周设1.5或2课时校本课程,每课时计0.5学分。

2.每两学年(高一高二)为一周期,修完15学分为合格,20学分为良好,30学分为优秀。

(四)校本课程学生管理

1.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15个学分方可毕业。

2.学生应认真参加校本课程学习,不得随意缺课,如无故缺课3个课时段,该课程学分为零分。

3.学生在达到出勤率的要求并参加课程的考核可获得该课程的学分 4.学生反复选择同一课程学分以第一次选择为有效学分

5.学生所选的课程,一周期体育艺术活动类的课程不得超过2个科目。6.学生必须选择至少8课时体育艺术活动类校本课程。

7.学生没有足够的校本课程学分不能当选省、市、区、学校三好生或优秀学生干部及各类积极分子。

(六)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

1.学校网上邻居设立专门校本课程专用文档,供授课教师上传校本课程资料 2.各教研组资料库应设有校本课程模块,存放教师开发的相关课程资料 3.授课教师负责把自己承担的教学内容、资料上传到相关资料库;

九、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决定课程评价的特殊性。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的自主权,这就决定课程评价必然是一种内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特色的突显,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多元性;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校本课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要从指导思想,师生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发挥学校办学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和学生发展进行评价。1.评价中的“三坚持”与“三原则”

“三坚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三原则”:即“参与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2.校本课程评价的三个方面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学校审美育人的办学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课程纲要、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

6.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业 篇六

指导教师:副教授

杨开诚博士

开题时间:20xx年3月

《课程理论》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在高等教育的教学方面,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应用还太薄弱.

教学设计似乎还处在前理性认识阶段.(发现活动,创立活动,著述活动;)要针对高等教育达到教学设计的后理性认识阶段(理解活动,设计活动,加工活动)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现代教育技术人员必须率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本专业自身的课程和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改造.

(二):对教育技术专业《课程理论》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课程作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的手段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 .

(2)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该具有课程理论的知识基础.

(3)《课程理论》目前在我校教育技术专业还是选修课程,是第一次在我系开设,所以根据我系学生特征如何教授这门课还缺乏经验.

(4)《课程理论》这门课进行多种教学尝试后效果并不理想:

对问题归因:_ 缺乏目标导向,这样导致设计的活动成为无的放矢;虽然也进行了活动的设计,但是内容较空洞;学生的学习资源匮乏,缺乏有效的活动支持和控制,活动没有落实到实处.对学生的评价反馈机制不科学.

(三):从实施的角度看教学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

文献调研: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案例:

l____第二军医大学对《法医学》,《病理学》进行了学科教学设计;(核心思想是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重视媒体的作用)

l______军医进修学院对《统计学》进行教学设计实验研究;(重点是进行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只针对一个单元)

l_____陕西师大电教系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和设计的参与者访谈得知只是针对重点章节进行了设计,主要是提供了大量的资源,虽然也进行了学习活动,但是实施的效果不理想.)

l__《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案的设计研究》

l__《高等师范院校非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培养方案的研究》;

l__《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尝试》——基于资源的学习方式初探(核心内容: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运用系统方法三个概念整合应用,但是对学习活动重视不够).

问题分析:

(1)基于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案例较多.例如《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就设有“教学设计”专栏,但实质更象教案实例,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而且表现出来也多是基于媒体的设计.

(2)基于学科教学设计的几个案例虽然各有特色,但是最终效果并不象设计者所描述的那样成功.一方面评价标准不科学,另一方面就是对学生的要求定位太低.

根据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对其进行归因,就是对教学设计中的边缘层次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给与的关注较多,但是忽视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或者学习资源的设计.即把教学设计的重心放错了位置.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有三: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媒体传递,并且这三个设计对象构成了层次关系(见下图).(杨开诚《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发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二:研究目标和任务:

1:即按照新的思想来指导《课程理论》教学设计.

(1)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使其在教学设计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2)重视学习资源的设计.通过内容给学生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培养学生选择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资源能够学会自主学习,自适应性学习等.

(3)有特色的目标体系选择依据和实施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评价标准.

(4)对学生采用新的评价机制.即采用多元评价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借鉴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

2.总结实施经验,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

(1)建立一种开放式的设计范式.设计一种有弹性,可扩展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给他人以静态的理论上的指导和启发,同时又让他人有动态迁移的余地.

(2)研究已有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得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比较研究框架,即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应用的具体描述理论.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如何针对不同情景选择最合适的类型是一个问题.这需要对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进行比较,首先确定四个基本的比较纬度:即理论定向(描述性还是处方性).知识类型(程序性还是陈述性),所需专业知识(新手,专家,还是介于两者之间 ),理论起源(硬系统,软系统,还是直觉等),此外理论背景,应用水平等也要考虑.

(3)根据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比较研究框架和具体的教学情景,得出自己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而创造环境,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在充分发挥人类潜能的基础上促使人类潜力的进一步发展,它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设计也必须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行为.

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设计是科学地解决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的过程,为了解决好教学问题就必须遵循和应用教学客观规律,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为基础,在教学设计的四个理论基础中,学习理论相对较活跃,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影响也最大.

60年代以来国外教学设计学科发展中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包括: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瑞奇鲁斯的教学设计理论,梅瑞尔的CDT理论和ITT理论,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学设计理论等.我国的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相对较慢,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国内以来,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引介,消化国外研究成果的状态.本土化的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两个最核心的思想:一是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即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情感,动作技能五种类型.另一个核心思想是认为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

瑞奇路斯教学设计理论是把教学理论的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并进一步把教学方法变量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教学传输策略.瑞奇路斯提出了细化理论,它的基本内容可用“一二四”概括.即: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

梅瑞尔提出了教学组织的微策略--成分显示理论(CDT),“目标-内容”二维模型.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

何可抗老师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强化练习设计.(何可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1993年雷博(lebow)曾提出关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五条原则:在学习者和教学实践潜在的损伤性影响之间维持一个缓冲;为同时支持自治与关联的学习提供一个背景;将学习潜入学习活动本身;学习者为发展重构过程而承担不断增强的责任,应通过促使这些技能和态度的形成来支持自动调节的学习;增强学习者参与预定的学习过程的倾向,尤其应鼓励学习者采用错误探究策略.

再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观点就是:提供知识的多种外部表征;提供丰富认知工具;设置真实的任务情境;学习者控制与程序控制教师控制相结合;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相结合;重点辅助差生;知识获取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杨开诚《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

以上三种观点虽然看起来有很大区别,但也具有很大共同点:重视情景的创设,重视协作学习,重视学习者参与,丰富的资源的设计等.

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标准,也是制定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的依据.所以有必要重点阐述一下有关学习目标分类的理论.当前流行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有以下几种: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每个领域分为若干层次.认知领域又分为指导,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加涅和布鲁姆的分类方式是在一维上进行,梅瑞尔目标分类则更进了一步,即内容类型—行为水平二维模型.该模型的横轴代表教学内容类型,包括事实,概念,程序和原理四种;纵轴代表行为水平等级,由低到高依次分为记忆例子,记忆通则,运用通则和发现通则四级.梅瑞尔还认为事实知识一般只要求记忆,因此事实只存在记忆这一种行为水平.

新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将教学目标按照两个逻辑轴进行分类(见下图).纵轴上的操作呈现的是一种不严格的层级关系.辨别,表象化,理解,记忆是一个层级,属于比较低的层级,对应于学习的意义建构阶段;运用和创见发现是一个层级,属于比较高的层级,对应于学习的能力生成阶段.低层级操作是高层级操作的基础.(李向荣,杨开城《对认知领域教学目类的再认识》)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期刊,网络,书籍等文献进行调研,了解该课题研究现状,找出不足力求能够避免或者进行改进.

2: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增加任课老师对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理解,领悟理论中可操作的成分.增强设计者和任课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便利性.

3:观察法:通过观察深入课堂,了解课程实施的真实情况.

4:访谈法:通过和老师访谈了解学生情况,和学生访谈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等;

5: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风格,对该课的意见和建议等.

在实验之初,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搜集资料,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其次是用来帮助开展形成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教学设计的实施作后测,验证实施效果.

文献综述

观察

访谈

问卷

行动研究法

和任课教师的合作交流

资料的搜集

研究现状

确定问题,研究需要分析(意义)

设计方案(目标分析,内容分析等)

实施方案

总结评价,经验分析,理论验证

教学设计的具体描述理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观察

访谈

问卷

实物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孙克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乌美娜(1994),《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盛群力 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6:杨开城,“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

8:郑永柏,《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4:刘莉《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案的设计研究》,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6月

16:汪颖,《基于问题解决的课教学方案探索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19

17:李向荣,杨开城《对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的再认识》,待发表

18:尹俊华著,《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桑新民,张傅苇,赵纳新_“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信息化探索”,教育技术论坛2019

20: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外国教育资料》第1期

9:徐晓东,“学习文件夹评价法的理论与方法”http:lunwjlunw500.doc

10:张倩苇 桑新民 ,“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http:lunwjlunw508.doc

11: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

12: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中国电化教育》20

7.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业 篇七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作业;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25-01

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科学地设计和布置作业,让作业不仅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成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使作业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作用。

一、丰富作业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挑战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作业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装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寻求解决问题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运用数学,描述生活现象

我在布置作业时,适当补充了一些数学与社会联系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关心身边的事,做一个有心人。例如:在教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我要求孩子在身边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并记录下来。一个孩子的作业这样写的:今天放学爸爸开车来接我,从学校到家所用的时间是坐班车所用时间的二分之一;晚饭时,我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我自己盛粥,刚好一人一碗,每人分到的粥是这锅粥的五分之一;吃橙子,妈妈把两个橙子切成了大小相等的八块,我吃了两块,吃了这两个橙子的四分之一,还剩下四分之三都让爸爸吃了,你知道我爸爸吃了多少块吗?这样的作业,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孩子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使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2)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如在三年级“长、正方形的面积”学完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用所学的知识测试并计算自己家的各个房间的面积及总面积;(2)如果给你家的厨房铺上同一种地砖,每平方米能铺上4块,一共需要多少块地砖?(3)有两种地砖,一种边长是10平方分米,每块12元;一种边长是15平方分米,每块15元,选用哪种地砖铺厨房地面更便宜,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这类实践作业的同时,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2、作业内容童趣性。

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受情绪影响很大,感兴趣的事情干得起劲,反之则消极对待。我设计的趣味性作业正是迎合了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数学本身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也就是说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数学知识。如在学完《轴对称图形》以后,我们可以同美术课相结合,在美术老师的指导配合下,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通过操作,更深入透彻的了解轴对称图形,并且对作品进行展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

二、变化作业形式,提高实践能力

以往的数学作业形式比较单一,仅局限于学生个人完成、数学课本知识范围的书面作业,远离学生的实践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应该变化作业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沟通性作业

沟通能让教育效果最大化。在教学中,我在每周一次的“创新作业”中还设计了多元评价表和教师每周提示。评价表中在发言、纪律和作业三方面对学生一周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有教师的评语和家长的反馈栏。“每周提示”中将上周的问题和下周的教学重、难点告之家长。

2、操作性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过程,其最好的方法是动手做。只有亲自动手,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因此,在作业设计中,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拓展思维。如在学习图形面积之后,让学生自已制作“七巧板”和“多巧板”,并拼贴图案,结果学生巧妙的布置出许多美丽的画面,还起了好听的名字。让学“融于”玩“中,在”玩“中实践,这样既使学生学得轻松,又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三、优化作业评价,增强学生信心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不能填写单一的“优、良、及”等级或打分,而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其导向、调控、激励等功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和心态去批阅学生的每次作业。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获得表扬,奖励次数越多,其行为活动的再发性的就越高。及时有度的呈现激励性评价,能有效引起师生情感共鸣。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支批阅学生的每次作业,从中寻找点滴的闪光点,用欣赏的语言进行激励。特别是对于急需鼓励的中后学生。例如:我班有位学生特别爱动脑,可作业不是很认真,我就这样批改:你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如果用漂亮的字写出来,真会让人耳目一新。

8.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篇八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于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而且走过不少的曲折路程。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学前教育的先驱,如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对当时那些严重脱离中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模式进行了锐意改革,以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形成了“但愿设计法”、“整个教学法”、“活教育”、“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等设计幼儿园课程的指导思想,主张儿童“在活动中学”,通过实际生活获得发展。他们对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和实践,留下了丰硕的成果,为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模式,建立了分科课程,进行分科教学,幼儿园采用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课程。同时,全面批判美国杜威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论,也全面否定了我国陈鹤琴等老一辈幼儿教育家的“活教育”思想。其结果是我国幼儿园课程走向单一模式,变得僵化,仍旧严重脱离了中国国情和实际。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幼儿园课程研究受到了摧残,失去了发展方向。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为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工作积累了极为引人注目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去认真地加以总结和汲取。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行了大变革,要求幼儿园课程做出相应的改革,一方面吸收外国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和课程模式,另一方面,借鉴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老前辈的幼儿园课程思想,逐渐形成了综合性主题教育课程、整体教育课程、活动教育课程、游戏教育课程等多种课程模式。新世纪之初,全国开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的性质是当前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对于中小学的课程,幼儿园课程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性质;从上个世纪初,我国开始对幼儿园课程展开了研究,到今天已经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程对我们今天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和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的主要观点对幼儿园课程的事实和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外的一些幼儿园课程理论以及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创设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对我们今天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和实践工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9.推销学理论与实践课程学习心得 篇九

正如老师第一节课所说的那样,我是属于那一类因为选不到课了,所以才选了这门课程,说实话,我对推销一点兴趣都没有,并且这门课程和我中文(师范)的专业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所以刚开始从未想过要选这一门课程。但是,上了第一节课程之后,我就很高兴能够选上这一门课程。在老师给我们上第一节课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当然是因为老师的幽默,当老师把自己的名字解释为在游泳中获得高兴时,我便觉得这是一个很特别的老师。第二,当然是因为老师开明的考察方式,这无疑是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老师对这解释道:“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不是点名来留住学生”。大概是因为这样,真的很喜欢这个老师。但是让我愧疚的是,虽然每节课都有去上课,但是感觉自己是去打酱油的,每次都在下面做着自己的事情,偶尔遇到老师讲解案例就听一听。

一、本门课程学到的内容

虽然是去打酱油的,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课程,多多少少是能学到一些东西的,至少对推销比以前更了解了一点,也学会了一些生活经验。对于推销的知识,我只是零零散散记得一些。主要是一些推销的技巧,还有让我记忆深刻的便是传销。

首先,最基础的当然是推销的定义,推销就是在推销中说服和诱导潜在购买者购买某种商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企业营销目标并满足顾客需求的活动。然后是推销的三要素:推销员、推销产品、客户,要进行推销活动,这三者缺一不可的。

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总结来谈谈这门课程中学到的关于推销的技巧与知识。

一、在语言方面。毫无疑问,口才对一个推销员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产品能否推销出去就在于你所说的能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首先,在推销前要试着询问和倾听顾客的需要,根据顾客的需要去推销产品。然后,在推销的时候应该要有目的。让顾客知道你要推销的是什么,不要说太多和推销产品无关紧要的事,否则很容易引起顾客的厌烦,最好是直奔主题。最后,要注意细节,当顾客的需求不能被满足时你应该委婉说明。比如,假如一个胖胖的顾客看上一件比较适合瘦的人穿的衣服时,这时你可以另外挑选另外一件适合她的衣服,并且告诉她,这个比较符合她的某一气质。

二、应当抓住时机,学会创造机会。这就是顾客的需要来推销产品,就像下雨时,人们对雨伞就会有需求。往往这种时候产品会更容易推销出去。

三、要注意推销的坏境。大家都知道适宜的环境有利于促进事情的进展。就像教室适合看书,寝室适宜休闲一样。在这里老师也给我们讲了一个幽默的例子,说学校的风雨湖环境清幽、风景好,适合表白,而建设工地,比较杂乱喧闹,没有表白的氛围。

四、要学会站在客户的立场去考虑。比如,假如客户住在乾州,推销员住在市中心,这个时候见面地点最好是安排在乾州而不是市中心,这样就会让顾客觉得你是一个真正为他考虑的人。

五、当遇到推销困难时,有时候不妨往反面想一想。关于这一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世界著名推销员汤姆推销火车轨道旁边房子的案例。当所有推销员都对这一问题束手无策的时候,他想到的不是怎么低价甩卖掉房子,而是在房间里装上了彩色电视机。专门挑火车路过的时候和顾客去看房子,最后顾客接受了火车的噪音,觉得这影响并不到。可能就是因为汤姆是直接在顾客面前展示缺点,而不是回避,最后反而发现问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另外,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直销和传销了。第一次听说传销是初中的时候,是过节时去外婆家听到大人们在谈论一个亲戚进入了传销组织,当时,并不知道传销到底的什么。但是听大人们的语气,隐隐觉得它不是一个好事情。应该的和拐卖吸毒类事件有关。在这门课程中,让我明白了传销的性质和一些特点。传销给人一种很神秘的感觉,它通过炫富来诱惑人们,一般传销人员会通过开好车,去高级饭店、酒店来让人觉得这是一个获利很高的行业。传销组织会通过给洗脑的手段来麻木传销人员,从而让他们去进行传销。显然传销是一个严重伤害人民利益的活动,我们对于这一方面应该提高防范意识,社会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普及。我想,大部分人都是由于这方面知识的缺乏而卷入传销。就像老师所说的那样,很多人都把这误认为是一个正规的事业。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他身边的案例,说他同学的一个朋友,进入了传销,后来被警察救了出来,但是他并不认为这是一个违法事件,并且对警察宣传传销知识,于是,不久后他又带着家人回到了传销组织,这便是明显缺乏传销相关知识的表现,信息有不少的人像他一样,被洗脑后不仅把传销当成一份事业,还带着家人们一起。可见,传销对我们的伤害之大。当然,要想避免这些事情发生,我们就应该了解传销,知道怎样去区分传销和直销。直销是指面对面且非地点的方式,销售商品和服务,销售者绕过传统批发商或零售通路,直接从顾客接收订单。而传销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传销行为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直销与传销的区别在于:有无入门费、有无依托优质产品、产品是否流通、有无退货保障制度、销售人员结构有无超越性、有无店铺经营。假如具备这些条件,便是直销,而不具备这些条件就是传销。由此可见,直销和传销还是有很多区分特点的。

二、学习后的心得体会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些推销的技巧还收获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与一些生活经验,它改变了一些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在上一堂课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讲到推销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自信,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推销的产品,相信自己的公司。确实,假如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话,又怎么让别人相信你,相信你的产品呢?这对于一向很内向自卑的我很受启发,每次一遇到什么问题,我只是害怕、退缩,总是觉得自己做不好,大概就是因为在这种心理作用的影响下,每一次都会由于紧张,即使很小的事情也会被自己弄得很糟糕。我想这可能就是因为缺乏自信吧,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又如何做到让别人相信或者满意的程度呢。

推销让人感觉是一件很灵活的事情,因为它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你不知道你下一刻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会越到什么样的状况,这边需要思维的灵活转换。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当然是有时候我们要学着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这是通过汤姆成功推销火车轨道旁的房子明白的道理。其实,不仅仅是推销,其它事情也是一样,很多时候当问题正面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从它的反面去着手。记得高中数学也有一种方法叫反证法,有时候一些题目看起来无法入手,但是用反证法却能轻而易举的解决。

让我收获最大的大概就是明白了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和一些交流的技巧。推销员在推销产品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就像在现在的社会和生活中,我们需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因此我们就要学会像推销员一样,根据不同的人的性格和习惯去和他交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处理我们的人际关系。而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老师就通过一些案例来教授了一些交流的技巧,这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这些方面我们深切感受到推销学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对任课老师的评价

就像文章开头所说的那样,很喜欢这位老师。

老师上课幽默风趣,这样的老师往往是很受欢迎的,因为他总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即使面对我们现代这样的“低头族”。他还是用自己幽默的语言来提醒我们听讲。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大家注意了,我要讲案例”。每次这种时候大家都会抬起头来看着他。

是一位很负责的老师,迟到了一次,也缺了一次课,这些都是事出有因,其实对我们而言感觉并没有什么,但是老师却认真的向我们道歉,并且在最后把缺的那节课补回来。

善于结合自己身边的实例来分析问题。一方面这让我们更加容易接受,拉近我们和知识的距离,另一方面也让我们了解一些身边的事情。

传授一些生活经验。老师的讲课的过程中,总是会穿插一些他的生活经验,比如他在武汉推销一种药品的经验。还有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比如槟榔、臭豆腐、珍珠奶茶的珍珠等等对身体健康的伤害。还有一些旅游跟团的知识。这些小经验对我们以后的生活都会有一定的好处。

下面我就说说一些建议吧。我觉得可以继续保持这样的授课风格,感觉很好,相信会受到越来越多同学的喜欢。但是我希望老师以后可以早点布置作业,一方面,早点布置可以让同学们早点做准备,大家也可能更愿意去了解一些课堂知识,这样也能让作业完成的更好。另一方面,到了期末作业往往会比较多,学生们又要参加各种考试,所以作业质量可能就不高,也会让大家感到压力大。

总结:

10.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业 篇十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创造性研究

随着我国在奥运会中取得越来越驕人的成绩,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国。体育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随着我国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我国体育教育赢得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体育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问题也开始出现。在众多的问题中,新课程标准和与之相匹配的教材、师资、物质条件不足的矛盾已经凸显出来,如何有效地化解这一矛盾,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实践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就使得教学资源不平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并符合自身需要的课程资源。

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课程资源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包括所有的可以用于教学的社会及自然资源。

我们今天意义上的课程这一名词,是个舶来品。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指“跑道的意思”,引用到教育学当中,课程是指学习学科的内容的进程。由此可见,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我国历来重视体育教学,我国体育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体育课程的资源开发中却存在一定不足。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绝大多数体育教师过分的依靠体育教材,而没有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

一、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体系不成熟,没有能够形成健全的、自己的体系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起步晚,没有具体的经验可以借鉴。

2.在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中,缺少创造性研究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理论不够成熟,一方面是学术研究不够规范,在研究中经常出现相互借鉴乃至重复研究的现象。

3.就是实证研究的不足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和实际的教育相结合,单纯的理论研究很难开发出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资源。但是对于从事体育教育的一线教师而言,虽然了解具体的体育教育情况又有具体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理论基础,也难以开发出科学的、合理的体育课程资源。

二、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对策

1.要加强理论学习

理论是进行理论课程资源开发的指导。我国的课程资源开发理论研究起步晚,发展滞后。国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中起步早,所以在研究中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因此,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中,要充分借鉴外国的先进理论。但是,借鉴的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2.要强调创造性研究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中,尤其是在理论研究中,要坚决避免重复的研究。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保证研究的独特性。

3.要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

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一方面,就是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要深入到教学实践当中,将自己的理论融入实践当中;另一方面,要加强一线体育教师的理论学习,将自己的实践经验诉诸文字,形成自己的理论。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体育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体育课程开发,我国的体育课改会取得更好的发展,我国的体育教育也会取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王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辽宁教育研究,2002.

11.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业 篇十一

(一)1.D

2.C

1918年,美国教育家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成为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3.A

4.D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5.B

略 6.B

略 7.D

略 8.C

略 9.B

略 10.C

略 11.C

略 12.A

略 13.B

14.A

活动课程具有过程的实践性、内容的开发性、形式的多样性等几个特点,更多的是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及创造,以儿童为中心。15.C

16.B

小学的自然课包括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课程。17.C

“六艺”“七艺”是最早的学科课程,或称分科课程。

18.D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等。一般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其显著特点是“自发的、个性化的”。19.B

略 20.C

略 21.A

22.A

课程目标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23.D

24.D

课程编制的第一个层次是课程计划;课程编制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定学科课程标准,即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 25.A

略 26.B

略 27.C

略 28.D

29.C

制定课程计划是编制课程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课程编制的第一个层次。制定课程计划是课程编制中最重要的工作,也是课程编制的第一步。

30.D

顺序性和连续性有关,但又超越连续性,是指课程的“深度”范围之内的垂直组织规则,使学习的机会建立在前一个学习经验或者课程内容之上,但确实对同一课程要素作更深更广更复杂的处理。

31.B

螺旋式强调的是学生的认识逻辑或者说是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规律,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深化的规律。32.B

纵向组织更多地强调只是自身的体系和深度。

33.C

心理顺序是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34.C

略 35.B

36.C

任何课程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校,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37.C

38.A

泰勒原理中“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中认为,在组织学习经验时,应遵守三个准则是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39.D

40.D

教学智慧是教师在面临比较复杂的教学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其特征包括情境性、复杂性、实践性、个性化和创新性。41.C

42.A

忠实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是不能改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应该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持这种取向的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显得呆板、僵化,缺乏创造性。43.D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44.C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是课程内容的三种组织方式中争论最激烈的一种,也是“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最大分歧所在。

45.B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确立了课程的三个文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书。46.D

47.A

CIPP模式是由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系统确立起来的。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48.D

泰乐园里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49.C

略 50.C

51.B

创生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的设计过程。这种课程实施取向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者,还是课程开发者。52.D

斯塔克于1967年提出了外观评价模式。外观评价模式包括三个重要的因素即前提条件、相互作用、结果。

53.A

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是教材。

54.B

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55.C

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56.D

略 57.A

58.C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来编订了学校课程的理论,它以结构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59.B

学生在新课程中,即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60.C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不仅影响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素材型课程资源的主要载体,而且还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61.B

教育改革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改革、教材改革等,但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62.A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是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并形成基本的技能和技巧。

63.D

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起来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先决条件。64.A

在各种教育途径中,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目的的贯彻落实和各种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通过教学途径实现的。65.C

66.A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一方面,教学过程具有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性;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具有的特殊性。

67.C

一般认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与学生完成这些人物的需要及世纪水平之间的矛盾。

68.B

上课是教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69.C

略 70.D

略 71.B

72.C

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根据所传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知识掌握的顺序,循序连贯地进行。它也称循序渐进原则。73.D

略 74.D

略 75.C

76.D

讲授法又被称为讲演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向学生系统连贯的传授各种知识的教学方法。

77.A

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而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悠久历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78.C

略 79.C

80.B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它即强调学生的“读”,又强调教师的指导。81.A

略 82.B

略 83.D

略 84.C

略 85.C

86.D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克伯屈提出来的,克伯屈是杜威的学生,他继承杜威教育理论的精华,创设出以实用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一种教学方法。87.D

略 88.B

89.A

相对评价,是指在团体内以自己所处的地位同他人相比较而进行的评价。其评价标准是设在团体之内的。

90.A

根据评价的标准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评价;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91.C

发展性评价是新课程教育评价的趋势和基本要求,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进行甄别。92.C

教学评价的功能有诊断功能、反馈调节功能、区分和鉴别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

93.B

94.A

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设计,尤其受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训练心理学的影响,强调控制学习者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的目标。95.C

该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该模式从人本主义出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96.B

略 97.B

略 98.D

略 99.C

略 100.A 略

101.D 学生认知的客体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学生学习的主要是以教材为主,属于间接经验。

102.B 题目中强调的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03.C 略

104.D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将心理学与伦理学引入到教育学中,并将其作为教育学基础的人,他主张用心理学的统觉来说明教学过程。

105.D 新课程该科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其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06.C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特征。107.D 略

108.A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定增设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109.B 略

110.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即第八次课程改革。111.C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112.B 略

113.D 说教学程序是说课的重要部分。

114.D 研讨性说课是对说课内容进行专题研究、探讨的一种说课形式。这种说课形式是运用最经常,最主要的一种说课形式。115.B 略 116.D 略 117.D 略 118.A 略 119.B 略

120.D 基础性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以“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它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121.B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122.B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其中,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构成。123.B 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育活动的基本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发展。124.C 略

125.C 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即国家课程(一级)、地方课程(二级)、和校本课程(三级)。126.D 略 127.B 略 128.B 略 129.D 略

130.D 课程目标的特点包括四点:时限性、预测性、可操作时、具体性。课程目标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联系,体现了课程目标具有时限性。131.B 略 132.A 略 133.C 略

134.A 根据不同的标准,课程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课程计划中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35.C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又称为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是教师。136.D 略

137.C 泰勒采用的关于教育目标的表述方法为二维图表式,将课程目标中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明确地对应起来,时的目标的陈述既说明了目标的内容方面,又说明了目标的行为方面。

(二)1.A 2.D 3.A 4.B 5.A 6.D 7.B 8.B 9.C 10.C 11.A 12.D 13.D 14.B 15.A 16.A

(三)1.D

2.C

3.C

4.C

5.C

6.A

7.A

8.A

9.C

10.B 11.D

12.C

13.B

14.C

15.C

16.A

17.B

18.C

19.C

20.D 21.D

22.A

23.B

24.A

25.A

26.A

27.A

28.D

29.A

30.C

12.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业 篇十二

人劳部一体化课程改革专家张利芳

“关于一体化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培训

学习心得

2012年7月16日,在江门技师学院的精心组织下,我有幸听取了人劳部一体化课程改革专家张利芳老师“关于一体化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培训主要内容有:一体化培训的目标、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标及一体化课程的特点,受益颇丰,现将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在培训之前,我对一体化的认识仅是自己学校探索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虽然学校已经开展了一体化教学,但什么是真正的一体化教学,我却没有正确深刻的认识,而张老师给我们做的培训正是关于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这正好可以解决我对一体化教学的一些迷惑和不解。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一体化课程改革究竟要如何进行这些都是我需要认真学习理解的,张老师以问题引导的方式把一体化教学的原因、目的及开发过程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培训我知道了,一体化课改的目的是要使得我们的学生“会工作,能胜任工作”。学生不再是光学习学校提供的知识,不再是光学习,而是要对学习的内容熟练运用,把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生产中。通过对不同级别的学生教学特征和学生能力特征及要掌握知识的分析,制定相应程度的学习任务,因才施教,做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加他们的学习成就感。这样学生不断的树立了自信和信心,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会以一种新的积极的心态去学习。

学校最终的客户是企业,只有提供最好最正确的教学服务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走出学校进入企业的时候能胜任企业的要求,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充分就是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一体化教学是近年来最新的职业教育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往往由一位教师或一组教师在共同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进度内容的情况下实施教学,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能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专家认为,一体化教改就是要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学完后不能与生产实际结合的问题;解决教学效率低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体化教改的目标;解决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的问题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真正理解职业教育是关于职业的教育和关于技术的教育的内涵。

一体化课程实施过程:六步法: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在这六个步骤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的原则。理论教学根据实训的需要有选择地讲,基础课、专业课就没有单独的学分了。

13.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业 篇十三

摘 要: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系统。课程设置是学校为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安排,课程设置的结构就是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性课程体系和实践性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问题,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质量的高低。公安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公安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该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战技能的高素质公安应用人才。而课程体系改革是决定人才素质和质量的基础工程,公安院校在研究和探索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同时,应积极适应新形势对公安工作人才的要求,适应人才竞争的需要。

关键词:高等教育 公安教育 课程 探讨

一、公安高等(专科)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特点

我国的公安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在教育的功能和培养的目标上与职业教育基本上是一致的,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的一般性,遵循高职高专教育的一般规律,这是进行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公安高专教育由于其所居行业的特殊性,也呈现出和其他高职高专院校不同的若干特征,职业的特殊性;职业岗位对人才更高的要求;公安高专教育面临的社会背景发生变化等等以上这些因素都是我们公安院校面临的特殊情况,也是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调整与设置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则很难取得应有成效,达到改革的目的。

公安高专课程教育的课程应该坚持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真正摆脱传统的学科教育束缚,以培养职业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公安高专教育课程体系。

二、公安高等(专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案

我们在课程建设与改革过程中,要遵循高职高专教育规律,摆脱传统学科教育的束缚,以“必需、够用”为度压缩公共课的比重,按照“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提出的“突出公安特色、强化专业技能”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出发点,以公安一线民警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线,结合公务员(招警)考试对各类知识、技能的需要,根据课程体系的整合原则对各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结构进行创新与改革:

1.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

学校要组成由公安机关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小组,面向各级公安机关开展人才需求调查,通过对调查的资料和数据的处理分析,形成专业人才培养基本需求的意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具体包含政治素质要求;法律素质要求;专业素质要求;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求;文化素质要求及警务基本素质要求。

培养目标和学科质量标准的确立,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

2.重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特别强调突破传统高专教育“学科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按照所开各类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设置既能灵活组合又有相对稳定的模块课程。

(1)建立公安大平台课程模块

平台课程模块的设立旨在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交叉的人才;平台课程的建立在于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涉及到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和教学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该模块应包括警务基础课和警务技能课两大部分;警务基础课和警务基本技能课应体现各专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和基本技能要求,应能满足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需要并能适应整个公安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需要。警务基础课包括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大学英语、法学概论等课程。

(2)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核心课模块

依据专业岗位需求和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分析设置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体现各专业的职业能力需求,其开设应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以及适应本专业岗位工作的需要。专业技能课主要是与本专业岗位需要的技能课程。

(3)专业发展课和选修课模块

专业发展课和选修课是在本专业学生修完以上课程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特长和意愿所开设的课程,包括素质教育等拓展课程。通过专业能力发展课和选修课的开设,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社会竞争能力,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该模块包括交际与礼仪、书法、电脑制图、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发展观与公安工作等课程。

在此相对固定的模块课程基础上,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用以指导学生便利地找到适应自己的职业岗位。

3.着重能力培养,强化实战训练,构筑实践教学新模式

针对基层公安机关急需的是既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又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状况,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强调以学生职业技能的熟练掌握为核心,紧紧围绕岗位群要求,确定学生必备的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将各要素分解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构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在仿真和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训、实习,将原来的以验证性实验教学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为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的实训、实战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4.注重警学合作,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校局合作”发挥学校和公安实战部门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公安一线需要的人才,这是公安高专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加强学校与公安实际部门的合作,教学与实战的结合,学校积极构建“学警协作、校局双向介入”的警学合作机制,校局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我国目前高职高专发展的现状来讲,其课程改革工作在现阶段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然,作为高职高专教育一部分的公安高专课程体系建构脱离不了这个大环境,我们需要做的是,遵循高职高专教育规律,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学习同类院校改革中已经取得成果,在改革过程中对专业课程体系不断加以修改、调整,逐步完善,促进课程改革工作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杨鸣主.《公安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编.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

2.柳卫民著.《关于我国公安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群众出版社

上一篇:网络订票合同下一篇:医务人员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