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论文格式

2024-12-11

小城镇建设论文格式(精选10篇)

1.小城镇建设论文格式 篇一

写作格式:

1、开头居中写“低保申请书或申请书”;

2、靠左顶格写称呼,如“尊敬的领导/团体”;

3、介绍自己及家庭成员情况;

4、重点写清楚家庭成员情况、收入状况、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主要劳动者残疾、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xx市城镇低保线等情况;

5、态度诚恳的请求批准;

6、落款:申请人,申请时间等。

写作范文

城镇低保申请书范文一:

尊敬的社区领导:

你们好!

我叫,今年xx岁,我是一名下岗女职工家住在。现已离异,和女儿相依为命。如今的我由于身体不好,基本上干不了什么活,没有什么收入来维持我们母女的日常生活。女儿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就只靠微薄的抚养费和政府给的低保来勉强的维持生活,可以让女儿读完大学。我再次申请低保,希望社区领导可以批准,低保就像我们母女二人的救命草,就我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社区领导就是我女儿学业生涯的再造父母,我一定把女儿教育成栋梁之才,回报社会回报帮助过我们母女的人。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xx年xx月xx日

城镇低保申请书范文二:

路社区居民委员会:

我名、女、今年65岁,家住路廉租房,儿子老大没有工作,并且多年音信全无,领养一女也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长期在外,很少回家,我现独自生活,众所周知我身体有残疾,身体又长期有病,不能干重体力活,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前些年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做衣服救济勉强糊口,,生活异常艰难。基本上没有收入,这几年全靠居民队关爱,给我安排低保度日子,可是现在我身体健康情况更下降,眼睛视力也不好了,无法做针线活了,为此,特向社区居民委员会再次申请低保。请领导们考虑能不能给我增加一点低保金,我将万分感激。我也想靠自己的双手不给党和政府增加负担,但身体状况、家庭的窘困、生活的艰难。实在是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希望领导们能体察和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xx年xx月xx日

2.小城镇建设论文格式 篇二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大通县位于青海省东部, 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35公里, 是西宁市市辖县, 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 总人口43.06万人。1999年以来, 根据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全县的乡镇进行了撤乡并镇, 全县由2个建制镇增至9个, 26个乡并为13个乡。建城区面积为15.5平方公里, 小城镇人口达10万人。

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到2005年底, 全县9个建制镇均有供水设施, 自来水普及率达90%。小城镇现有道路1157.8公里, 道路铺装率达92.4%, 小城镇绿化面积约300公顷, 人均公共绿地达20.1平方米, 全县所有小城镇基本实现了通路、通电、通话。

城乡面貌显著改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全县9镇13乡的格局, 使城镇体系和空间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以桥头镇、城关镇、塔尔镇为代表的历史名镇, 以东峡镇、黄家寨镇、长宁镇为代表的风景名胜及工业基地小城镇, 以景阳镇、多林镇、新庄镇为代表的农产品为主的小城镇, 它们都走出了符合本地实际的路子, 形成了乡镇工农业联合主导型、旅游开发型、地域优势型、综合发展型不同的发展特色。

规划设计普遍得到重视。到2006年底, 全县所有建制镇和乡所在地集镇都编制了总体规划, 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城镇规模普遍偏小

当前大通县共有建制镇9个, 镇域人口超过5万人的仅有2个, 人口超过2万人的有5个, 其他的都在1万左右, 离经济学预测的合理城镇镇区人口规模3~5万人有着较大差距, 不利于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影响了小城镇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二) 产业支撑不强

主要体现在:产业规模偏小, 缺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档次低, 缺少名牌产品, 市场竞争力不强;布局分散, 弱化了企业对城镇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 管理机构、人员不稳定

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不稳定是当前小城镇建设管理较为突出的问题, 有的县和乡镇甚至没有专门从事村镇建设的管理机构和人员, 使村镇建设管理工作陷入瘫痪状态;有的虽然设立了机构和定编人员, 但人员调动频繁, 对村镇建设管理有头无尾, 人心不定, 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村镇建设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 规划编制滞后

在总体规划编制上, 存在着基础资料收集不充分、不具体、对现状分析不够深入, 对集镇规模和性质论证不够科学, 缺乏深度, 操作性不强;在集镇建设详细规划编制上, 投入不足, 导致规划编制不细致、不全面;在乡村规划建设上重视不够, 措施不力, 编制及调整完善进展缓慢, 影响了村容村貌的改善, 制约了广大农民居住生活水平的提高。

(五) 管理失衡

目前, 大通县除个别镇区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相对较为规范外, 多数镇区的规划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一书两证”发放不正常, 甚至无证, 规划违章查处力度和处罚力度较弱, 从而导致城镇建设杂乱无章, 村庄建设上“新房子、乱村子”现象普遍, 整治难度也较大。

三、加快县域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对策

(一) 坚持以规划为龙头

小城镇规划应立足现状, 面向未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要以县域规划为龙头, 以当地实际情况为依据, 合理布局, 完善功能, 体现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的规划原则。

(二) 坚持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

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 没有产业的支撑, 就难以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培育小城镇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巩固小城镇传统产业。如城关镇的商贸业、东峡镇的旅游业等, 要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 培植骨干企业。

引进和扶植新兴产业, 应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 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 通过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的扶持和优惠, 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密集型企业。

(三) 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 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量力而行、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原则, 既要适应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 又要防止不顾客观条件和群众承受能力, 盲目攀比, 一哄而上, 乱铺摊子。

1) 要体现为大多数群众谋利益的思想, 花多少钱, 干什么工程都要以群众是不是得到实际利益为衡量标准。2) 要坚持在统一规划指导下, 加快集镇新区基础设施建设, 配套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 积极研究、探索村庄基础设施的路子, 特别是村庄道路、供水、环卫设施的建设。3) 放开市场, 鼓励竞争。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 鼓励和引导单位、个人采取自建、公办民营等方式, 不断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4) 要提倡和鼓励区域内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财力的浪费, 进一步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不断增强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

(四) 坚持以规范管理为落脚点

小城镇建设管理是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 涉及方方面面, 是小城镇建设水平和城镇发展环境的具体体现, 也是“三个文明”建设成果的真实反映。

要健全管理机构。结合农民减负、税费改革和区划调整, 主动采取积极措施, 争取健全机构、充实人员、为小城镇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要健全规章制度, 坚持依法治镇。小城镇应制定和完善规划管理, 建设管理、环境卫生管理、交通秩序管理、镇容镇貌管理等具体办法,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大力宣传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 坚持依法管理小城镇。

要切实加强规划管理工作。规划一经批准, 就必须严格执行, 以确保规划的连续性和严肃性。严格执行“一书两证”的管理制度, 坚决做到“无规划不批准, 无证件不准建”, 对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 要严肃查处, 决不姑息, 以确保村镇建设成效, 从而提高村镇建设各项工程的质量水平。

3.如何做好小城镇建设工作 篇三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城乡规划;区域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的政策注重于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并打破传统的户籍等因素限制,致使城乡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致使城乡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甚至有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土地荒废”的不良现象。大量的留守儿童以及老人维系着农村的生产生活。尽管,这些人口流动对城市的繁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提出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结构等理念,并大力推进小城市建设工作进程。

一 当前国内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小城镇的规划定位不够准确

小城镇建设工作中,首先就要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然而,在有些小城市的规划定位上,规划者根本就没有给予其准确的定位,城镇的特色也不够鲜明,其并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规划方案,从而导致规划过于理论化,实际的操作性偏低;甚至有些小城镇的建设者并没有特意去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而是效仿其他城镇,这种更加的偏离了当地的实际发展需求。

(2)城镇的基础设施不够健全

由于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小城镇在供水、排水以及园林和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诸多功能的缺失,导致小城镇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很难满足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更加促使人们对大城市的向往。

(3)金融融资渠道欠缺

很多小城镇,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并且,还不具有各种资源以及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对于投资商来讲,其并不是一个良好的投资对象。而这种缺乏产业支撑,又五经济增长点的落后格局,更加成为融资困难的又一内因。

二 加快改革步伐,促进小城镇发展

(1)突出小城镇当地特色,进行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对于小城镇建设工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来讲,小城镇一般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那么在规划的过程中,就要注重长远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结合当地的生产特色,充分考虑当地的本土优势。将城镇划分为多功能区域进行统一管理,例如:划分成公共服务核心区、商业区、工业园区以及农业生产区。另外,还可以大力开展特色旅游业务,吸引全国各地的人到此参观、旅游。既可以增加多项服务收入,还可以增加外来经济投资几率。

(2)完善功能设施建设

尽管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有所加大,但是,整体来讲,小城镇的居民生活水平还是有明显提高。因此,其对各种物质以及文化需求也有了更好的要求。因此,小城镇建设,要对其生活需求方面多下功夫。要注重对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农民经济适用房、公共卫生、娱乐以及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要进一步加快,进而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城镇生活环境。而且,在建设过程中,尽量利用大城市的建设经验,将小城镇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上去。使得城镇居民在当地就能感受到大城市的气息。进而更加努力的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去。

(3)积极引导,加快市场运作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偏向于网络来收集各种所需信息。小城镇建设工作更是要大力的借助与无处无在的网络。利用网络收集各种有助于小城镇建设的融资信息,并在市场机制的积极引导下,吸引外来投资,盘活当地资源,进而在多元投资的模式中,充分的借助外力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步伐。

(4)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

发展小城镇的实质是发展小城镇经济,促进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快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必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竞争公平、运作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用市场机制调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进程,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凡是在小城镇内有固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固定的住所的农民,可迁入小城镇,列入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在发展城镇人口上,应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政策,对于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给予适当的照顾,为发展城镇人口给予一定的支持,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逐步放宽外来人员进镇条件。为使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专心致力于所从事的产业,积极参加小城镇建设,乡镇可以为其提供加工场地,实行优惠政策,减免部分规费,子女入学、就业、购房等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新进镇农民有了稳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稳定的生活,才能放心的离开土地,丢掉农村宅基地真正成为小城镇人口,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对在小城镇内投资兴办相当规模产业并能安置部分人员就业的农民,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 总结

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缓解城乡矛盾,推动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大战略。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城乡交流,逐步打破城

乡二元化结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空间的逐步融合、扩大内需,拉动城市经济的增长。 对于当前的城市建设和生态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德凤,汤江龙.县级市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以江西省乐安县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2010(09)

[2] 吴松伟,张集彩.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体育生态化服务体系研究[J].孝感学院学报. 2012(04)

4.小城镇建设论文格式 篇四

【发布文号】建村字第168号文 【发布日期】1995-03-29 【生效日期】1995-03-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建设部关于列为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第二批)的批复

(1995年3月29日建村字第168号文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北京市政府农林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经国务院原则同意的《 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一定要把小城镇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要抓好试点工作,有条件的县要重点抓好1~2个试点,不断积累经验,切实起到示范作用。

根据上述精神和目前全国5万多个小城镇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按照分层次抓试点、分类指导的工作思路,建设部确定从现在开始到2000年,从各地选择500个小城镇作为建设部试点。根据各地申报,第一批已于1994年12月批复,现将第二批批复如下(名单附后)。

为切实搞好试点工作,建设部拟定了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意见,现一并印发。希望各地切实加强领导,按照《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意见(试行)》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认真抓好试点工作,以总结经验,推动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请尽快制定试点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及时报送建设部村镇建设司。

附:

一、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第二批)名单(发有关省、区、市)

二、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意见(试行)

附一:

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第二批)名单

河北省(25个)

鹿泉市铜冶镇、晋州市总十庄镇、鹿泉市寺家庄镇、石家庄市南高营镇、石家庄市贾庄镇、滦南县柏各庄镇、王田县鸦鸿桥镇、遵化市马兰峪镇、丰南县黄各庄镇、大厂县夏垫镇、霸州市胜芳镇、霸州市信安镇、三河市燕郊镇、三河市段甲岭镇、武安市磁山镇、卢龙县石门镇、宣化县沙岭子镇、泊头市交河镇、沙河市白塔镇、承德市大石庙镇、蠡县留史镇、高碑店市白沟镇、枣强县大营镇、芒台农场场部、辛集市位伯镇

山西省(16个)晋城市巴公镇、晋城市南村镇、阳城县北留镇、高平市河西镇、沁水县加丰镇、榆次市东阳镇、介休市义安镇、祁县东观镇、清徐县徐沟镇、古交市河口镇、平定县冶西镇、永济市虞乡镇、交口县双池镇、大同市马营乡、阳泉市荫营镇、繁峙县砂河镇

内蒙古自治区(13个)

赤峰市建昌营镇、赤峰市红花沟镇、根据市满归镇、鄂伦春自治旗 克一河镇、通辽市木里图镇、奈曼旗八仙筒镇、察右前旗平地泉镇、五原县巴彦套海镇、临河市新华镇、牙克石市塔尔奇镇、哲里木盟大林镇、宁城县热水镇、察右后旗土牧尔台镇

吉林省(12个)

德惠市米沙子镇、农安县合隆镇、桦甸市红石砬子镇、永吉县乌拉街镇、公主岭市范家屯镇、辉南县辉南镇、抚松县万良镇、大安市安广镇、前郭县长山镇、安图县二道白河镇、东丰县横道河子镇、白山市六道江镇

黑龙江省(20个)

哈尔滨市新发镇、阿城市玉泉镇、龙江县景星镇、宁安市东京城镇、东宁县三岔口镇、桦南县土龙山镇、虎林县东方红旗、大庆市喇嘛甸镇、双城市周家镇、黑河市爱辉镇、宝清县七星泡镇、省农场总局宝膛垦城、肇东市昌五镇、海伦市河镇、绥化市四方台镇、尚志市亚布力镇、北安市赵光镇、依兰县达连河镇、海林市柴河镇、铁力市双丰镇

江苏省(35个)

江阴市周庄镇、丹阳市界牌镇、江都市宜陵镇、张空港市后塍镇、泰兴市刁铺镇、盐城市大冈镇、苏州市淀山湖镇、太仓市沙溪镇、苏州市支塘镇、东台市富安镇、武进县横山桥镇、无锡市磺塘镇、江宁县禄口镇、镇江市新桥镇、宜兴市和桥镇,昆山市陆家镇、邳州市官湖镇、淮安市平桥镇、海门市悦来镇、常州市洛阳镇、建湖县上冈镇、漂阳市别桥镇、无锡市长泾镇、扬州市口岸镇、吴县角直镇、徐州市碾庄镇、苏州市塘桥镇、大丰县新丰镇、南京市栖霞镇、铜山县潘塘镇、泗洪县双沟镇、靖江市新桥镇、常熟市碧溪镇、兴化市戴南镇、六合县灵岩镇

福建省(18个)

晋江市英林镇、南安市水头镇、龙海市角美镇、长泰县岩溪镇、漳州市天宝镇、尤溪县西滨镇、永安市大湖镇、建阳县水吉镇、邵武市拿口镇、永定县坎市镇、连需县姑田镇、福安市穆阳镇、福鼎县点头镇、长乐市金峰镇、连江县官头镇、莆田县江口镇,仙游县榜头镇、宁化县石壁镇

江西省(20个)

进贤县文港镇、景德镇市竞成镇、新余市良山镇、德兴市泗洲镇、吉水县八都镇、万载县黄茅镇、南康县唐江镇、宜黄县黄陵镇、萍乡市宣风镇、修水县渣津镇、余江县锦江镇、南昌县向塘镇、宁都县青塘镇、宜春市慈化镇、赣江市沙石镇、新建县乐化镇、铜鼓县大段镇、南昌市罗家镇、万年县株潭镇、上饶市沙溪镇

山东省(38个)

济南市仲宫镇、章丘市普集镇、桓台县起凤镇、淄博市王村镇、淄博市湖田镇、淄博市朱台镇、枣庄市桑村镇、广饶县大王镇、东营市仙河镇、莱州市沙河镇、烟台市养马岛镇、龙口市北马镇、栖霞县桃村镇、长岛县砣矾镇、寿光市大家洼镇、安邱市景芝镇、昌邑市石埠镇、临朐县冶源镇、邹城市中心店镇、鱼台县鱼城镇、新泰市小协镇、乳山市海阳所镇、文登市荷山镇、五莲县街头镇、莱芜市口镇、武城县鲁权屯镇、邹平县长山镇、博兴县兴福镇、临沂市罗庄镇、苍山县兰陵镇、莘县朝城镇、曹县庄寨镇、肥城市石横镇、蒙阴县常路镇、济南市刁镇、高密市柴沟镇、临朐县杨善镇、滨州魏桥镇 河南省(30个)

开封县朱仙镇、清丰县马庄桥镇、灵定市焦村镇、长葛市后何镇、浚县善堂镇、偃城县召陵乡、永城县芒山镇、鹿邑县玄武镇、信阳县明港镇、上蔡县杨集镇、新乡县小冀镇、辉县市孟庄镇、汝州市寄料镇、宝丰县大营镇、沁阳市西向镇、济源市轵城镇、洛阳市关林镇、偃师市顾县镇、安阳县水冶镇、林州市姚村镇、内黄县楚旺镇、巩义市小关镇、新郑县龙湖镇、新市密市超化镇、登封市卢店镇、镇平县贾宁镇、内乡县马山口镇、邓州市穰东镇、唐河县湖阳镇、邓州市孟楼镇

湖北省(22个)

谷城县石花镇、老河口市孟楼镇、枣阳市兴隆镇、襄阳县太平店镇、枝江县董市镇、当阳市半月镇、长阳县都镇湾镇、汉川县马口镇、孝感市三汊镇、江陵县郝穴镇、松滋县刘家场镇、潜江市浩口镇、钟祥市故集镇、圻春县圻州镇、黄梅县小池镇、黄州市团风镇、嘉鱼县牌州镇、蒲圻市赤壁镇、丹江口市武当山镇、宣恩县沙道沟镇、天门市岳口镇、武昌县金口镇

湖南省(21个)

双峰县三塘铺镇、株洲市龙头铺镇、醴陵市白兔潭镇、溆浦县低庄镇、洞口县高沙镇、临湘市羊楼司镇、岳阳县广兴州镇、常德市蒿子港镇、桃源县陬市镇、临澧县合口镇、稀南县向阳镇、桃江县灰山港镇、南县茅草街镇、安化县梅城镇、湘乡市棋梓镇、常宁县松柏镇、祁阳县黎家坪镇、永兴县马田镇、长沙县金井镇、望城县雷锋镇、浏阳市永安镇

广东省(26个)

番禺市大岗镇、海丰县门平镇、清远市源潭镇、揭东县炮台镇、揭西县棉湖镇、南海市沙头镇、南海市里水镇、新会市荷圹镇、恩平市沙湖镇、高州市石鼓镇、湛江市龙头镇、博罗县园洲镇、澄海市东里镇、潮阳市峡山镇、饶平县饶东镇、高要市白土镇、云浮市腰古镇、、东源县埔前镇、五华县华城镇、斗门县白蕉镇、中山市小榄镇、中山市沙溪镇、东莞市长安镇、东莞市常平镇、广州市钟落潭镇、东莞市清溪镇

四川省(34个)

温江县万春镇、郸县犀浦镇、成都市石灵镇、大邑县安仁镇、沪县玄滩镇、简阳市贾家镇、资中县银山镇、三台县西平镇、江岫市武都镇、射洪县柳树镇、绵竹县汉旺镇、什邡县洛水镇、自贡市大山铺镇、富顺县牛佛镇、乐山市牛华镇,峨眉山市桂华桥镇、珙县巡场镇、宜宾市李庄镇、高县庆符镇、南充市龙门镇、南部县定水镇、广元市宝轮镇,旺苍县嘉川镇、达川市西外镇、通江县涪阳镇、广安县代市镇、盐边县渔门镇、雅安市多营镇、康定县姑咱镇、南坪县九寨沟镇、冕宁县泸姑镇、德阳市罗江镇、夹江县黄土镇、广汉市向阳镇

贵州省(13个)

贵阳市东风镇、翁安县草塘镇、独山县麻尾镇、兴义市威舍镇、金沙县安底镇、余庆县构皮滩镇、遵义县新舟镇、仁怀县台镇、湄潭县永兴镇、玉屏县大龙镇、息烽县小寨坝镇、岑巩县新兴集镇、盘县特区红果镇

宁夏回族自治区(7个)

平罗县太西镇、贺兰县立岗镇、吴忠市金积镇、中卫县宣和镇、固原县三营镇、永宁县李俊镇、青铜峡市峡口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6个)

乌鲁木齐县安宁渠乡集镇、霍城县清水河镇、伊犁哈蒴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口岸、吐鲁番市七个台乡集镇、阿勒泰市北屯镇、奇台县老奇台镇、玛纳斯县乐土驿镇、博乐市小营盘镇、精河县大河沿子镇、乌苏县哈图布呼镇、和布克寨尔县和什托洛盖镇巴楚色力布业镇、哈密市二堡集镇、阿克苏市阿热买里镇、和田县巴格其镇、和静县巴润哈拉莫墩乡镇集 重庆市(3个)

大足县龙水镇、江津市白沙镇、巴县界石镇

宁波市(4个)

鄞县邱隘镇、慈溪市周巷镇、镇海区骆驼镇、奉化市溪口镇

大连市(4个)

大连湾镇、杨树房镇、石河镇、皮口镇

三峡库区移民迁建试点(四川省16个):

开县临江镇、万县市龙沙镇、万县市熊家镇、梁平县七桥镇、忠县汝溪镇、云阳县江口镇、万县市白羊镇、奉节县吐祥镇、巫山县官渡镇、巫溪县文峰镇、垫江县澄溪镇、涪陵市李渡镇、丰都县镇江场镇、石柱县西沱镇、开县郭家镇、巫山县福田镇

附二:

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意见(试行)

目前,全国小城镇建设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建设部选择500个小城镇作为全国试点。为使试点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现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明确试点的目的、意义和基本目标

抓好试点,以点带面,是正确指导全面工作的基本方法,切实抓好分布在全国各地的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对于分类指导全国小城镇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试点,要探索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自然条件,不同类型的小城镇的建设途径和方式;探索小城镇建设如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有效经验;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小城镇的路子,为推动全国小城镇建设稳步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试点小城镇要认真贯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按照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方向进行规划建设。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目标。力争到本世纪末,把试点小城镇初步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小城镇,并从中总结经验,以指导全国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

二、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

试点小城镇担负着取得经验,指导全国工作的重要责任,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主要环节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法规,在抓好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几个重要环节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规划要科学合理。凡是1990年前制订的规划,或是近几年制订的规划深度不够和内容不全的,必须尽快进行调整完善;鉴于目前规划水平参差不齐和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试点小城镇每两年要对规划以及执行情况检查一次,县(市)以上主管部门要根据情况进行抽查。如规划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需要,要按规定及时进行调整完善。

2.把好设计关。凡新建的两层及两层以上的建筑物和主要公用工程设施都必须进行设计。主要街道及住宅小区、工业小区、市场设施要注意建筑空间组合。有条件的地方要进行景观设计。无论建筑设计还是公用工程设施设计,都要进行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3.要走综合开发建设的路子,可以组建镇开发企业或委托有关开发企业进行开发建设。要选用有资质条件的施工队伍,严格按规范施工,并实行质量监督或监理,确保工程质量。做到单项工程全部合格,争取30%对上的优良率。

4.切实搞好管理。一是要有专门机构和队伍;二是要制订规章制度,依法进行管理,做到建管并重。

三、切实加强领导

500个试点小城镇,是部的试点,同时也是省、地(市)、县的试点,因此,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一定要加强领导,认真研究部署试点工作,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

试点小城镇所在县(市),应建立由政府主管领导挂帅、各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专门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督促检查有关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审核试点小城镇的工作计划,并指导其实施。要在制定政策、筹集资金及培训人才等方面尽力给予支持,帮助解决困难,及时总结经验,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试点小城镇政府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采取得力措施,进一步健全机构,充实力量,深化改革,开拓前进。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工作六年计划(从现在起到2000年)和计划,经试点领导小组审定后认真组织实施,以保证试点工作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

四、建立制度,加强管理

1.建立联系制度。各级主管建设部门要及时了解掌握试点工作进展状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加强指导。上下之间建立经常的联系制度。各省(区、市)建委(建设厅)村镇处要在本地区内建立部试点小城镇联系网,互相通气。村镇处要有专人负责,及时收集整理情况并组织交流,定期或随时向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反映。各省(区、市)内具体联系制度,可根据情况自行制定。

2.建立汇报制度。各试点小城镇每年12月初要向省(区、市)建委(建设厅)村镇处书面汇报一次,由村镇处汇总后写出综合汇报材料,井同各试点小城镇的汇报材料一起于12月底报村镇建设司建设处。汇报内容,主要是本工作计划的实施情况和下的计划的计划安排,包括:(1)建设情况(项目、投资及进度等),主要经验和问题;(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进镇情况;(3)体制改革有关情况;(4)下的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措施、打算等,1995~2000年工作计划请于批复文件发出后半年内,经各省村镇处汇总报部村镇建设司,重要情况可随时汇报。

3.建立档案制度。按有关规定试点小城镇要将规划成果及其审批文件、重要项目审查批、主要建筑、公用工程设施的设计文件、统计数据和质量事故等有关资料,及时整理归档。

4.建立奖惩制度。为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促进平衡发展,确保试点质量,要坚持严格的奖惩制度,对试点实行动态管理。

(1)定期进行检查评比、总结交流活动。部初步确定每两年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明年拟举办单项评比活动,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住宅小区、工业小区及市场设施建设,搞得好的表彰奖励;到1999年,表彰一批按试点工作要求达到目标的小城镇。

(2)对不按规划建设。建设标准严重超国标和地方规定标准的;建筑工程质量达不到验收标准或发生严重事故的;没有规章制度,管理混乱的;不按试点工作要求开展工作的;县、镇领导缺乏积极性的;不按规定汇报,超时两个月以上经督促不予改进的,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或取消其试点资格。取消试点资格,须经村镇建设司研究并征求所在省(区、市)建委(建设厅)意见,报主管部长批准。

(3)建立培训制度。由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省(区、市)建委负责分期、分批对试点小城镇的镇长、助理员和部分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4)建立宣传制度。建设部《建设工作简报》开辟小城镇建设试点专版,加强同新闻界单位的联系,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小城镇试点建设的宣传。各地要制定宣传计划,加大宣传力度。各地在实施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望及时向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反映。

5.小城镇建设 篇五

论文题目:关于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校:徐州广播电视大学贾汪分校 专

业:农村行政管理 年

级:2012年秋季 姓

名:高彬彬 学

号:1232004461657

2013年10月

目录

一、小城镇发展的现状-----(3)

二、制约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原因----------------------------(4)

三、小城镇发展的指导思想-(5)

1、小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5)

2、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6)

3、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7)

4、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7)

5、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9)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内容提要】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由于小城镇建设是复杂、系统、长远的社会性工程,所以,应当对其中一些内在的并互为联系的问题有明确的指导思路: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承担小城镇建设的主体性组织和商业性组织,小城镇中的主导性产业与多样性产业问题,实现人口向小城镇聚集与适宜的政策,等等。对以上问题如能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并正确处理,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就会有大的发展,城镇化步伐就会大大加快。【关 键 词】小城镇建设 人口 产业 政策

【正文】

一、小城镇发展的现状

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近10年来,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占同期转移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小城镇发展已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在东部地区,一些小城镇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些中、西部地区县级市甚至地级市的水平。

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举债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和标志性建筑。还有一些地方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以及“县改区”、“乡改镇”等,把规划区做大,把开发面积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很多地方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没有把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放到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 城镇转移、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上来。

一些地区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原则绝对化。简单地将城镇化等同于工业化,片面强调要在本市或本镇建多少工厂和制造业基地。反映在工作上,就是不惜代价招商引资,盲目上工业项目,但却忽视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带动、互为前提的作用。还有一些城市脱离本地实际,贪大求洋,追求高标准,试图建成国际性经济中心、国际大都市等;只重视现代服务业,不重视那些能增加就业、吸纳农民进城的一般性服务行业的发展。

二、制约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城镇化建设上,发展小城镇的推动源应当是产业行为,即市场行为。小城镇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产业来支撑,即需要产业载体,这种产业可以是第二产业,也可以是第三产业,或者二、三产业并重。但在我国不同地区小城镇的就业结构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员比例不同。小城镇发展的水平,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第一产业的替代上。东部地区部分小城镇已初步完成工业化,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仍很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撑小城镇的发展。

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小城镇是非农产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为非农产业提供场地、设施、劳动力、市场等,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内容,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力,使之规模扩大。载体与内容的发展要相适应,否则会带来诸多问题。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发展在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下走了一条重内容轻载体的发展道路,把城市建设成为生产基地,建设了许多工厂,而忽视了生活消费,造成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并因此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现在全国各地搞小城镇建设似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重载体轻内容,不少地方高标准搞基础设施建设,搞“五通一平”甚至“七通一平”,而非农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使小城镇建设没有经济支撑。

非农产业集中效果不好。东部发达地区业已分散的乡镇企业搬迁成本太高,只好维持现状。中、西部地区则缺乏乡镇企业,许多乡镇可以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乡镇工业,或者说还没有开始农村工业化进程,也就没有集中的对象。

三、小城镇发展的指导思想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 4 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思想。

(一)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这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现在有一些领导特别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 5 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向相关领导特别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全国共有17000多个,江苏省有963个,平均每个只有8万人左右。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现在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情况看,要在面上通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可以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可以再少一点。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如果暂时不合并,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

(三)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资金从哪里来?于是,有的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办法,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企业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结果很快没了后劲;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征收各种杂费,甚至违法集资,结果不仅不解决大问题,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小城镇政府自恃经济实力强,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甚至直接投资建设楼堂馆所和商品批发市场等,但是当他们难以为继之时,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

以上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甚至走入死胡同,根本原因是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包括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学校、幼儿园,甚至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等,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可以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这样做,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路。

在明确了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同时,还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贷款。具体可以参考城市建设开发的模式,大部分可以基础设施为抵押物向企业借贷,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拉动作用。这样,企业性的投资主体将更有活力,商业性的投资方式将更有基础。

(四)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 7 性的重要条件。著名的江西景德镇和贵州茅台镇,就是因为有“瓷”和“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但是,从全国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同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这样的小城镇,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现在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同时,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为了使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主导产业不撞车,要注重产业的多样性,在更广的产业范围内进行选择。从我国的整体情况看,小城镇可选择确立的主导产业有以下一些类型:一是基础农业型。主要是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系列服务,形成农产品的贸工农和产加销城镇;在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可着力向这方面发展。二是工业主导型。城市近郊有工业基础,特别是已经形成拳头产品或形成工业集团规模的小城镇,应当以此为重点,培育主导产业。三是商业贸易型。有自己特色商品资源的小城镇,可以通过建设或改善市场设施,拓宽交易范围,增大市场容量,发展成为区域性小商城。四是旅游开发型。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产或靠山靠海的小城镇,可加强吃、住、行、游、购、娱乐设施及软环境建设,形成休闲、度假、观光、购物的旅游型小城镇。五是交通枢纽型。处于交通要道的小城镇,可凭借运输方便、信息快捷、流动人口多的优势,建设产品集散基地或运输量大的工商企业,并搞好三产配套,形成新型城镇。六是海洋开发型。沿海的小城镇可围绕海字大做文章,诸如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等等,形成以海洋渔业为中心内容的主导产业。七是资源采掘型。有矿藏资源的小城镇,应当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以采掘为龙头,带动运输、加工工业共同发展,形成矿务小城镇。以上主导产业类型,仅仅举例而已,实际上大部分小城镇都可以依据各自的优势,形成不同特色的主导产业,关键是善于 8 发掘、组织和利用。

(五)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

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主要是政策性原因。政策不对头,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中。具体表现为:一是户籍障碍。没有户口好多事情很麻烦,而要迁移户口既有政策限制,又有各地不同的附加条件约束,诸如交纳增容费、落户费等。二是承包地与资产障碍。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凡户口迁移后,承包地就要收回,每个农民均有一份儿的集体财产更不能变现付给你。三是宅基地障碍。农民进入小城镇,等于放弃原来不花钱的宅基地,再花钱购买新宅基地,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领导意识障碍。一些小城镇的领导不懂人口集中能带来商机与活力,错误地认为是增加小城镇负担,从而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采取限制行为。

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了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该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大胆改革户籍制度。对大中城市以下,特别是小城镇,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登记有效政策。农民在任何一个小城镇,只要有固定住所,有比较稳定的职业,有生活来源,就要允许落户,并且在子女入托、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均享受原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第二,改革农村集体财产拥有方式,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已经量化的集体财产变现流动,或者保留其迁移户口后的分红权利。这实际上是维护农民自身劳动成果,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种改革措施。第三,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如果农民有要求,就要保留其迁称户口后对土地的承包权利。这样,入镇农民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可以照常有饭吃,入镇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但是可以鼓励他们有偿转让承包地,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第四,改革农民的宅基地使用办法。农民进入小城镇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而宅基地是一种比较大的支出负担,这也阻碍了农民积极入镇。解决办法是,以县为单位,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入镇农民利用原有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以减轻入镇农民这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们积极向城镇迁移。第五,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主要参考材料:

1、高潮(《小城镇建设》杂志社总编辑)

《小城镇建设运筹与管理实务全书》新华

6.德国小城镇建设 篇六

如今,新型城镇化已承载着中国梦想扬帆起航,但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内涵是什么,目标在哪,究竟以什么理念、思路、途径推进新型城镇化,却依然不够清晰明确。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城镇化道路来看,我们似乎少了些比较,少了些思考,少了些拷问。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

德国不仅精工机械和工业产品闻名全球,小城镇建设同样走在世界前列。德国的城镇化和在这个过程中的乡村建设(类同于国内小城镇建设)是理解发达工业化国家城镇化的核心部分,这倒不是因为它的模式领导着世界城镇化和乡村建设,而是因为它的城镇规划传统、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模式,特别是它在乡村城镇化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做法,对欧洲其他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如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等国家,大都选用了德国模式。而德国关于“一个由自然景观环抱的7000-9000人口的居住区是最为理想的有机居住单元”的规划理念,还深深地影响了美国和英国。

德国的小城镇建设经验:

1、政府高度重视村镇改造和建设

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法规,加强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建设,完善村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

府支持力度,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城镇结构体系。

2、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

为改造村镇的居住环境,提高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且这些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

3、注重单体设计与整体景观协调

德国村镇的特点是村落建设与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之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靠村镇改造规划和设计的调控作用,德国的村镇建设是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满足规划的统一要求。

4、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

德国的乡村发展计划措施:

1、以环境保护为核心,整理乡村土地,改善乡村道路,实施村庄改造,保护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改造农业和林业用地结构,简化自愿土地交换程序,加强农业水资源的管理。

2、改善家产品质量和市场体制,鼓励投资农业,开发有机农产品市场和地方农产品市场,改善农业设施。

3、对那些地处贫困地区或农业发展受到环境约束的农民给予补贴,同时对土地实施市场导向的管理,如增加草地和改变农作物品种。

7.小城镇建设论文格式 篇七

1社区文化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标志和突破口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以后,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标志,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实施。自党的十七大之后,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更加迅速。现在看来,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日益集中,已经使小城镇之中的高层住宅小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图书室、文化主题公园等越来越多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文化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重头戏。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哪里的社区文化建设搞得好,哪里的小城镇建设就搞得好。

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不少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之中的重要角色。但是与此同时,不少乡镇企业在规模化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越来越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文化的支撑。社区文化建设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日新月异对人们精神世界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文化建设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社区居民的精神世界落后于时代要求,如何能够获得足够大的经济发展后劲?这就说明,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甚至可以说是相互依赖的整体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搞小城镇建设绝不是简单地将“农民”变成“居民”,而是要使其文化修养、思想道德素质,切实得以提高。只有全民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得以满足,才能成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支持者和推动力量。而小城镇中的社区居民与发达地区居民之间的文化差距的减小,无疑成为我们进行小城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2开展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法与策略

如前所述,只有搞好社区文化建设,才能使小城镇建设的品位不断地提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两个文明建设。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队伍建设,深入挖掘传统,坚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1以人为本,搞好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工作

深入地开展工作必然需要强有力的工作队伍。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来说,进行队伍建设就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努力:

2.1.1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工作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确保文化活动开展的经常性与规范性;

2.1.2壮大已有的社区文化团体,并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驻地部队相互联系,建立集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军旅文化相互融合的网络式文化活动体系;

2.1.3注意骨干性文化队伍,特别是特色鲜明的文化队伍的建设,从资金、政策等多方面予以扶持,保持文化骨干力量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以此带动社区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

2.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多措并举,不断完善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新方法、新策略

2.2.1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从内容上来说,可以是居民文化,也可以是校园文化;可以是企业文化,也可以是军营文化,科普教育活动;可以是民族传统式的,也可以采用现代的国际流行式样。从形式上来说,既可以是宣传窗、书报栏,也可以是广场演出、歌唱比赛;既可以是征文比赛、趣味运动会,也可以是辩论会、专家讨论。只要是在坚持社区文化特色的基础之上,注意整合县内外、省内外甚至是国内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发挥社区文化的传统优势,从内容和形式上来不断提升社区文化的内涵,就一定能取得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2.2.2在进行社区文化建设之时,我们应该坚持政府的引导作用

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实现社区资源的多元整合,构建立体化的融资体系,力保社区文化建设的协调运作。一方面,政府应该在预算许可的范围内,保证对社区文化资金投入的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做到谁投资谁受益。如对社会资金建设的文化项目的建设用地给予相应的优惠、优先安排公益性文化建设项目或配套工程的用地,对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税收优惠和精神奖励等。在政府、社会多方的参与之下,以政策进行引导,坚持市场化运作,构建多元化的融资体系,极力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与邻近单位现有的文化资源、娱乐设施实现高度的合作,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基础,开展多个单位共同参与、协调联动的文化活动,达到文化资源的共享、优化和有序发展。

2.2.3文化建设活动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作为保障

8.小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篇八

新时期小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快。小城镇作为城镇化的最基层单元,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着我国城镇化的成败。而且,为了促进小城镇发展,中央也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推进小城镇发展。从总体来看,经过了20余年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无论从经济还是环境,也无论是居民素质还是生活理念,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现阶段小城镇的发展依然属于粗放发展阶段,缺乏系统长效的规划和监督机制,不少地方过分的注重经济效益,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推进小城镇发展,使得不少地区的小城镇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畸形发展”。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高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种文明形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新时期,我国的小城镇建设也不例外,只有紧密围绕生态文明这个着眼点不放,才能使未来小城镇的发展更加具有可持续性,更符合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小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策略

(一) 以人为本,构建宜居宜商的新型城镇

小城镇应该是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样本。因此,我们在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人本理念。比如建筑物的布局,公共设施的布局和类型,道路的分布、商业区的结构等,这些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环节都会直接影响到居住的舒适性。比如公共设施,公共设施的设计与人们的户外活动关系密切,公共设施是促进人与自然直接对话的道具,起着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的作用,帮助人们相互间清新自然的交往,是丰富市民生活、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提高城市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德格尔曾经说过,善的公共设施和更具人性化的设计可促使人们比以前更依恋和热爱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城市,让人们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那么我们新时期发展新型城镇同样需要注意各种公共设施的布局和建设,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居民生活,真正把新时期的小城镇建设成宜居宜商的新型城镇。

(二)生态为本,构建和谐环保的新型城镇(增加点环境质量的)

生态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理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在新时期的小城镇建设中,不仅要关注外在景色的优美、宜人,还要体现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比如,小城镇建设中,很多地方为了发展经济,盲目引进企业,支持小型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由于缺乏对小型企业生产环节的监管,甚至有的是有意纵容,导致小型小镇企业排放的废气、污水十分严重,甚至很多还是含有重金属的有毒有害气体和污水。为此,我们需要加强监督力度,推进企业废气、废水无害化处理,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另外,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农业的发展也要倡导绿色发展,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科学合理施用,从源头上减少非典源污染;在绿化过程中,也要通过合理的测评,结合气候条件科学的安排树种的类型,尤其是要合理搭配本地树种与外来树种比例,安排可以更好的防风固沙,滞尘能力强,净化空气能力强的树木。这对于北方一些小城镇风沙大,空气污染严重的情况来说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是保证小城镇在发展中形成一种和谐共生,适宜居住的生活空间的重要基础。

(三)持续为本,构建循环绿色的新型城镇

小城镇的发展,不应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更不应该是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但是在我们现阶段的很多小城镇发展中都可以看到,过度的开采资源,周围堆积如山的垃圾,严重污染的空气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为此,在新时期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小城镇的发展,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工艺革新、产品生态设计改造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持续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审核、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尤其是在北方很多小城镇,水资源匮乏问题突出,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以产业生态转型和结构升级为主线,以构建生态工业模式为抓手,充分节约水资源,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还有一些城镇矿产资源可能比较丰富,在开采过程中更应注意保护矿山周围的环境,合理安排资源开采量,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节能减排,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最终,使小城镇的发展真正实现循环发展,绿色发展。

结语

总之,在新时期,小城镇转型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型城市化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这种转型就是要从现阶段的单纯注重物质文明建设,转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层面上来[5]。而要想使小城镇的发展真正的转向生态文明建设,那就必须从城镇发展设计的层面兼顾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而且在落实的过程中要有监管,完成后要有测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未来的小城镇发展思路更加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也才能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作者单位:山东省文登市环境保护局)

9.小城镇建设论文 篇九

分析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和需求,为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供给依据。由于小城镇特殊的地位特殊的构成特殊的生态环境,在规划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前,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有几种情景

(1)小城镇生态环境配套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环境污染大。镇区道路、配套设施不完善,乡镇企业排污减废经费少手段差,街面脏、乱、差影响镇容镇貌,不少小城镇仍然处于农村集镇状态,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2)环境管理十分薄弱,大多数小城镇没有环境保护机构和意识,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忽视了小城镇自身的绿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环境检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以上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城镇发展速度。小城镇规划建设需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所以,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历史遗迹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等在被有效利用的同时需要加强保护。在美化山川河流、改造生态环境的同时,原生境保护不可忽视。需要在被保护资源长期演化或生长繁衍的生态环境下实施保护,避免因人为因素使其原有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被保护资源遭到破坏。

2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发展

2.1加强小城镇环境规划工作各地方应根据当地的情景,做好小城镇环境规划,指导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制定相应的乡镇工业污染防治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规划、农药和化肥安全施用与污染防治规划等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小城镇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为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加强法制管理,严格监管力度,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到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2发展循环经济,供给生态产业水平。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指的是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在资源投入的全过程中,将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方式。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城镇的企业已具备必须的发展规模,可是由于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造成了大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所以,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要加大推广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科学使用化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合理耕作,实行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从新技术着手,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无害处理等几个方面来发展小城镇经济。

2.3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公路、河流两侧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废料、农业物秸秆等固体废物的处理;加大对地处大、中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旅游区周边的小城镇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注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提高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加强农业和农村的污染治理。各个地方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严格控制畜禽养殖的废物排放,认证贯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方案》,搞好重点区段秸秆禁烧任务的落实,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取探索农药、化肥、农膜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促进农用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强化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引导乡镇工业适当集中,建立工业小区,实行集中管理,集中处理污染。对规模不经济的污染企业要严格处理限制其发展,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治理无效果的,要予以停止。逐步在乡镇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要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加大对国家强制关停或淘汰的“15小”及国家产业政策命令淘汰的乡镇企业的监督检查,防止其死灰复燃。严格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把自然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制在最低限度,对已造成的生态破坏要限期予以治理和恢复。

10.论小城镇警务建设 篇十

论小城镇社区警务的发展模式

姓 名: 姜 义 单位名称:辽宁省本溪市公安局 准考证号:012208120065 论文字数:6600 邮政编码:117000 联系电话:***

论小城镇社区警务的发展模式

[摘要] 社区警务是当前公安派出所工作改革的主体,公安派出所正在大力推行的警务改革,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社区民警立足于社区,扎根群众,最广泛地利用社区治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群防群治的功效和提升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随着小城镇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警务工作对抑制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构建和谐局面的作用愈加明显。应该明确社区警务建设的必要性,充分利用小城镇发展进程为社区警务创造的有利条件,同时要正视小城镇的现状特点给实施社区警务带来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小城镇开展社区警务的思路和模式。

[关键词] 小城镇 社区警务 探索 模式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指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的关系。社区可以被定义为由聚集在某一地域并且有着共同集体情感的人群所构成的社会单位。村镇、城市街区等均可称之为社区。社区的范围可大可小,往往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目的来确定。一个城市,城市的一个区,一个村落,一条街道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小城镇原是一个人文地理学概念,作为社会学社区研究中的概念,这个概念非常恰当地表明了集镇作为一个中介社区在城乡关系中的独特性质。小城镇社区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比城市低一层次,又比农村高一层次,中间性质,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性质。“小城镇”这一名称,既无行政上的含义,亦无确定的人口标准,一般是对县级建制城镇以外的地方服务中心的统称。按照中国的情况,县以下的多数区、乡行政中心,具有一定的工商服务和文教卫生等公共设施,习惯上均称为小城镇。小城镇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地域开阔。人口相对少,地理环境上开放性强。

2、在社区内,居民之间交往比较密切,对公共事务热情高,但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社会接触面相对狭小,所以应付和处理矛盾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导致违法犯罪案件的产生。

3、相对城市社区来说,小城镇社区成员对社区基层组织依赖性和对所在社区的心理上归属感较强。小城镇可分为:一是围绕城市的卫星镇;二是以县城为主的中心镇;三是省与省、县与县接囊处的边境镇;四是依傍大型企业而兴起的工矿镇,还有旅游镇。

我国社区警务是公安部根据国务院2000年提出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社会管理的大前提下出台的。我国是世界上开展社区警务最早的国家。所谓社区警务就是警察立足于社区,通过优质的服务来加强与民众的合作,密切警民关系,形成网络,辅以多种矫正和疏导措施,以预防犯罪,先发制敌为目的的警务理论和警察活动方式。社区警务也可理解为是警方和社区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活动,是社区居民在警察带领、指导、支持下,采取各种合法手段、方式,充分运用社区资源,改造社区环境,以全面、系统长效地维护社区公共安全,旨在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的治安问题。

经过这几年的社区警务改革,我国部分大中城市已基本实现了警务工作的战略性转移,以“警察形象柔性化、警民关系伙伴化、警务对策前置化、警务活动社会化”为主要特征的社区警务模式已具雏形,这些比较成功的社区警务模式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从城市社区警务工作到小城镇社区警务工作,由于两种社区的形成结构、区域条件以及社区成员组成等方面的差异,社区警务在小城镇地区实施相对于城市地区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这种新的社区警务模式目前还没有现成的可供参考的相应的管理工作模式。小城镇社区警务是指与小城镇社区建设同步规划、联合办公、职能互补、运作协调、资源整合、共保平安的社区警务运作方式。研究小城镇社区警务,有效控制小城镇犯罪大幅度上升势头,维护小城镇社会秩序稳定,这不仅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到基层的关键,并且也是对于保卫和促进乡镇企业和农村各类专业市场的发展,维护城镇、农村的治安,减少犯罪活动对城市的骚扰和侵害,都有重大意义。

一、小城镇推行社区警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小城镇快速发展进程,刺激和推动了社区建设,同时也为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小城镇的发展目的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这种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必然刺激和带动整个社区的建设。事实表明,相当一部分小城镇已初具城市社区的雏形,城市社区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功能日趋完善,有的城镇已按实际发展需要划分出若干独立的工作、生活模块,这实际上就是按城市社区的模式进行管理,只是名称没有改变而已。

2、小城镇社区的稳定性为推行社区警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小城镇是一个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相应公安派出所工作的重点所在。在已推行社区警务建设的小城镇,社区警务建设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社区居民的支持和认可。小城镇社区系统的稳定性较强,相比较城市社区来说,开展群防群治和为民服务工作具有更好的亲和力,易拉近警方与群众的距离,促进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改革开放以后,小城镇的经济快速发展,区、镇、村各级组织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按照社会综合治理的要求,各级政府对社会治安的投入力度明显增加,为社区警务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小城镇发展进程中探索出的一些新的超前的基层基础工作模式不仅丰富了社区警务建设的内容,而且促进了社区警务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为了解决小城镇发展进程中带来发一些新的治安问题,各级公安机关不间断地进行摸索和实践,创造出许多新的有效做法。如外来人员管理一条龙服务、出租屋登记发案倒查制、小区安全管理模式以及责任区民警监督考核机制等等,都是小城镇发展进程中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实践的结晶。这些做法和模式不仅与社区警务的内容相吻合,而且有的已走在社区警务改革的前面。小城镇相互之间结构差异小,推行社区警务可采用相对成熟的共同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社区警务资源。

4、加强小城镇社区警务建设既是当前和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治安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集中,新扩增的小城镇人口必然导致小城镇的社会治安状况更加复杂,推行社区警务也就势在必行。因此,实施小城镇社区警务也是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二、推行小城镇社区警务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是上讲,小城镇是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阶段。在这种独特的社会发展阶段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小城镇的发展趋势和走向,特别是小城镇的经济快速发展,为建设社区警务模式带来了有利的因素和条件;另一方面小城镇一些相对不完善、相对滞后的管理机制以及本身存在的薄弱环节给社区警务模式的建设带来了困难和新问题。也就是说小城镇的现状与社区警务既有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一面,也有不相适应、相互冲突的一面。

1、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尚未随着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而更新转变。思想观念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表现为对社区警务的内涵和外延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片面的认为社区警务就是原来责任区工作的“改头换面”“换汤不换药”,造成消极应付的局面。在小城镇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也包括公安民警不仅对社区建设和社区警务的理念比较陌生,一时难以接受,而且对小城镇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问题也没有完全转过弯来,要适应这种变化必然有一个过程,在这种磨和期内开展社区警务必然会遇到一些人为的阻力和困难。另外,“重打轻防”的倾向依然突出。一些基层领导依然下达破案作为硬指标,视防范为软任务,向派出所直接或间接下达破案或打击指标,致使基层派出所在改革过程中不能有效减负,全力投入社区警务的建设。三是求稳怕乱的思想突出,对社区警务工作模式在整个治安工作中的战略性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推行社区警务持观望态度;有的基层领导将责任区民警改称为社区民警,对社区警务工作未作根本性的调整。

2、机构调整、警力配置和经费安排制约了社区警务工作的展开。目前,小城镇地区的公安机构设置和警力配置基本上是10年前的框架和模式,在地域范围人口数量及治安复杂程度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既没有随着小城镇发展的步伐调整机构,也没有按比例逐步增加警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厂企业雨后春笋般崛起,大量外来人口涌入,随之而来的治安情况也越来越复杂,近几年刑事发案均在高位徘徊。如此繁重的管理任务,如此复杂严峻的治安形势显然是现有的公安机构设置和警力配置所无法承受的。社区警务改革的目标是做到警务前移、警力下沉、加大防控力度。从这个角度上看,解决警力不足、经费困难不仅成为全面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而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和任务,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关系到社区警务建设的成败。

3、一些小城镇地区基础工作欠缺和管理机制滞后,开展社区警务的前提条件准备不够充分。开展社区警务一方面是对原有不适合新形势发展的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模式进行改革,多年来各级公安机关迫于严峻的治安形势的压力,不得不把社区民警作为打击破案的重要力量。虽然在某一时期这是稳定大局的需要,但从长远来看,客观上削弱了派出所的基础工作。非警务活动过多过滥;打击破案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基层社区民警自己可安排的时间就很少,只能花极少的时间下责任区兜一圈,或者跑几次,没有时间对重点人口进行排摸、调控,以致对自己责任区内的情况缺乏了解,不能及时有效的收集各类信息,致使信息不灵,造成不少重点人口漏管、失控。一方面苦于打击无线索,另一方面发案后社区民警提供不出线索,或有了线索却找不到人。辖区内有些犯罪嫌疑人长期进行违法活动,社区民警一无所知,辖区内的对象被外单位打击处理,却一点情况也不掌握。外来人口和重点人口管理等基础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应付上级检查考核。

4、责任(社)区民警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与社区警务建设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社区警务建设开展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社区民警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社区民警是社区警务建设的排头兵、直接负责人和主力军。因此,提高责任区民警队伍素质是建设和完善小城镇社区警务的第一要素。

5、小城镇人口数量呈洪峰型高涨,人口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加大了社区警务工作的难度和不可预见性。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常住人口与外来人口比例倒挂,人口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这是小城镇最显著的特点。这一特点一方面决定了在小城镇中开展社区警务工作与内地、大城市的不可比性,另一方面独特的人口结构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增加了管理难度,外来人口违法犯罪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不可彻底解决,这从客观上导致在小城镇社区警务的工作任务变得更加艰巨,情况更复杂。这是小城镇的最具代表性的特点。

三、积极探索小城镇开展社区警务工作的思路和模式

要搞好小城镇社区警务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小城镇的实际情况,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要充分利用优势和有利的条件,大胆探索和尝试,概括起来讲就是:

(一)工作重心调整,正确把握社区警务建设的实质和精髓。

社区警务建设并不是只改一下名称、换几块牌子、增加几本台帐那样简单。名称要改、牌子要换,台帐要增加是必然必要,但这只是社区警务建设的一个环节,关键问题就是要正确把握其实质性的内容:

1、外来人口和出租屋管理——社区警务建设的重点。小城镇社区警务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管好社区实有人口,但小城镇实有人口管理的内容和内涵与大城市有本质上的差别。外来人口、出租屋管理才是小城镇发展进程中实有人口管理的重头戏,也是社区警务建设的重点,利用社区警务建设的契机,不断探索长效管理机制。社区民警要通过人口管理的规范化建设,真正做到:各类人口尤其是流动、暂住人口和重点人口底数清、情况;对社区内的违法犯罪嫌疑人发现得了,控制得住,提供得出。

2、社区防控——社区警务建设的主题。社区警务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是改变以往重打击轻防范的做法,将治安防范摆到突出的位置。社会治安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在社区。社区民警要把社区各方面力量有效组织起来,从人、地、物和时间、空间等方面,组织开展预防犯罪宣传教育、邻里守望、对违法犯罪高危人群教育转化、推广各种防范硬件措施等各种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区群众性治安防范活动,构筑严密的群防群治网络,营造一个“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大环境,提高社会治安防控,有效促进防范工作的落实,从而减少和控制可防范性案件的发生。依此,社区警务建设的每个工作环节都要围绕这个主旋律进行,从而达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

3、服务群众——社区警务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公安工作和人民警察的宗旨,社区警务建设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点。通过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将服务延伸到社区,拓展服务的范围,全方位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警民关系的融洽程度直接决定着社区警务工作的成败,建立鱼水相融的警民关系,使群众对警方产生认同、依赖和信任感,从而关注、支持警方工作。这是建立面向21世纪新型警方公共关系的内在要求,也是检验社区民警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标准。

(二)地域划分的调整,找准社区警务建设的切入口和突破口。

要保证社区警务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并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必须对地域概念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彻底解决小城镇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地域扩大延伸、跨地域发展所带来的管辖不清、职责不明、管理出现空挡等实质性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动真格,痛下决心,从公安体制改革、警务区(责任区)的划分确定等治本方面入手:

1、机构改革、警力整合为社区警务建设的着力点。要将社区警务建设与当前正在进行的公安机构改革机密结合起来,公安机构改革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社区建设。特别是改革后的派出所设置要与地域管辖相一致,与社区警务建设相衔接,要求派出所科学设置,警力合理配置。社区警力合理配置是社区警务建设的基本要求。要根据社区规模、地域大小、治安状况、人口因素、警力情况、民警素质以及民警的实际承受能力等综合因素,科学设置,合理配警。目前,有些地方已经对派出所的主要职能、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以及整个派出所的布局等进行明确规定,这标志着公安机关机构改革设置调整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从整体来看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对现有派出所的调整设置,重新划分了派出所的管辖区域,有效地整合了警力资源,基本上与小城镇的地域发展实际相配套,使有限的警力得到了充分利用;二是每个派出所设置4或5名所领导,充实和加强了基层派出所的领导班子,这与小城镇发展进程中基层派出所所承担的繁重的工作任务是相一致的。

2、警务区的划分为社区警务建设的支撑点。目前,小城镇地区普遍存在警务区过大,划分不科学的问题。造成管辖范围普遍过大;管辖的实有人口情况分配不均衡。要改变这个状况,必须对警务区重新划分确定。在实际操作中要改革以往由派出所自行划分警务区的作法,首先必须明确社区民警的配备比例不得少于总警力的35%。在此基础上由分局业务部门根据社区民警人数对照辖区面积、人口、出租屋数量以及治安复杂程度等因素,制定一个操作性强的划分标准,再由各派出所具体实施,分局负责宏观指导。通过警务区的划分,配齐配强社区民警,落实责任,确保社区警务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运作模式的调整,够建适合小城镇的社区警务工作框架和特色。

具体地讲,小城镇社区警务工作的模式是“234”的框架。

1、两支队伍为主体的社区治安资源整合机制。实现社区警务工作机制的责任区民警必须建立社区治安资源整合机制。首先是配备能指挥得动、管理到位、素质较高并切实发挥作用的两支专职协管力量:一支是户管员队伍,主要协助社区民警开展外来人口出租屋管理,另一支是保(治)安员队伍,在社区民警的指导下,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治安巡逻守护。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挖掘社区其他治安资源,对社区企事业单位的保安员进行有效地整合,开展群防群治。

2、三大功能为轴心的社区警务服务体系。统一在每个社区警务室设置综合服务平台、调解室、民警办公室(有条件的可以设治安力量备勤室)三大功能摸块,并相对应推出四个方面的服务项目,形成社区警务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一是警务咨询、法制宣传、受理群众报警求助;二是治安民事纠纷以及可以调解处理的治安案件的调解处理;三是外来人口、出租屋登记变更以及房屋租赁中介服务;四是受理身份证、儿童证、暂住证的申请以及治安管理业务初审。

3、四个转变为核心的社区警务运作方式。一是由原来责任区民警单兵作战转变为与治保会联手紧密配合。一方面将社区民警安排到社区(居委会)或者是村民小组任职,加强协调和沟通;另一方面,硬性规定治保主任或治保会成员必须参与社区警务室的日常工作、值班、备勤,每周不得少于一定的工作日,同时与社区民警轮流受理治安民事纠纷的调解处理工作;二是由单向接处警转变为双向接处警。即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社区群众可以直接向社区警务事报警求助,派出所接到报警特别是现行案件在出警的同时,及时通知社区警务室的备勤值班人员或在社区巡逻的治安力量就近快速出警,进行先期处置;三是由原来按部就班转变为弹性工作制。社区民警除了在派出所正常值班和承诺的在警务室接待群众的规定时间外,其余时间灵活调整,采用“群众下班我上班”的方式,四是由派出所单个服务窗口转变为以社区警务室为平台的多个服务点。即在不违反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将由派出所窗口受理的服务项目尽量下放到社区警务室,由社区警务室直接受理和办理,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参考资料] [1]张兆瑞.社区警务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社区化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11 [2]谢朱景.对我国社区警务改革的理性思考.公安研究.2002第6期

[3] 冷幼民.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警务.公安研究.2003第1期

[4] 小城镇社区警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孝感市公安局治安支队信息网

[5] 小城镇社区警务建设思考.人民公安报.2002 [6]吕庆继.论社区警务改革战略.江苏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校刊.2004第4期

上一篇:培训班毕业主持词下一篇:学校圣诞节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