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真正的英雄》精品教案(精选10篇)
1.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真正的英雄》精品教案 篇一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 《触摸春天》精品教案 本组以“热爱生命”为主题。选有四篇有关生命的课文,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命。
【设计理念】
1.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
2.个性化阅读凸显学生个性的张扬,生命活力的释放,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和促进。
3.注重课内外的紧密结合,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培养学生收信信息的能力。
【教材简析】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
【教学目标】
1.认识 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流畅、引导、悄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概念、弧线、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缺少体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可以结合“思考练习题”重点来体会。
【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课外拓展深化主题──学唱歌曲升华感受的教学方法。
学法:诵读法、体验法、实践法等。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引导学生跟唱。(板书“春天”)
过渡语:歌词中说“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可是有一个小女孩却永远看不见了,她只能——(师板书“触摸”)
1、理解“触摸”。(用手轻轻地接触)在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用过“触摸”?
2、齐读课题(„„)这么重吗?应轻一点,为什么?(„„)好,那么我们轻轻地再来一遍。轻轻地读。
3、过渡:身体上的残疾并不能阻止小女孩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触摸春天》,认识这位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如果不能亲眼看见这美好的春天,该多么痛苦,引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心。避免学生对于“触摸”一词的简单认识,为下一环节作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走近故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三、细读课文,走进故事。
1、出示探究问题:
安静具有怎样的“神奇的灵性”?
2、研读语句,深化感悟:
(1)“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①亲身体验:蒙上眼睛,体会看不见的不便、困难与痛苦。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连接,学生从来没有体会过盲人生活的诸多困难与不便。这样体验活动,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②“很流畅”说明了什么?
(2)“安静在一处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引导观察课文中国的插图。
① 为什么安静能极其准确地伸向月季花?
② 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3)“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① 引导学生抓住“竟然”、“奇迹”等词语,体会一个什么也看不见的盲童能准确抓住蝴蝶的出人意料和不可思议。
② 抓住蝴蝶时安静有什么感受?
“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安静以前的经历是什么样的?“全新的经历”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和文中语句谈安静的内心感受。
③ 抓住蝴蝶后安静又是怎么做的?
“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时安静的心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条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怎样是“张望”?安静是个盲人怎么张望?
过渡语:(师指向窗外)快看!那是什么?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动作理解安静虽然看不见,但她用心想象蝴蝶飞走的画面,她向往着飞翔,感受人生的美好。
④ 指导感情朗读。
3、安静是通过哪些不同的触摸感受春天的?同学们还可以怎样帮助她触摸春天?
过渡语: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办法,真棒!我们再看看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却毕业于哈佛大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
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的英雄。她是怎么感受春天的?
4、阅读链接:配乐朗读海伦•凯勒的有关文章帮助学生理解。
5、带着体会,配乐朗读课文改编的小诗。
6、安静能够触摸的仅仅是春天吗?夏天呢?秋天、冬天呢?
过渡语:是啊,安静是如此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句子:“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① 谈谈你对这句话中“谁”的理解。
② 小结:小女孩安静虽然什么也看不见,但她用自己的心去触摸春天,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③ 有谁也曾经用自己的事迹告诉你这样的道理?
设计意图: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中最关键的语句段落,引领学生调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读中感悟,以读见悟。这样既理解了文中重点句子,体会到了主人公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的感情,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四、交流资料,深入情感。
1、课件依次出示歌手海伦•凯勒、邰丽华、杨光、金晶、雷庆瑶资料。师在音乐中动情导语。
2、再次出示句子:“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齐读。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课文的基础上,揭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道理,学生在体验、品味这句话的时候,让他们联系实际中的感人故事,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体会生命的价值,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3、小练笔:这些残疾人都如此热爱生命,那我们呢?(学生联系自我说感受。)
五、布置作业,课文延伸。
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题的板报。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六、随唱歌曲《隐形的翅膀》。
七、板书设计触摸春天
爱,创造奇迹!
2.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真正的英雄》精品教案 篇二
习作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2.由例文的写作方法,迁移到描写景物要达到抓住特征、展开想象、按一定顺序表达的要求。
3.选择校园的景物,仔细观察,把观察到的内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4.引导学生明白“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的个性化活动”。习作重点
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课前准备
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喜欢的景物,仔细观察,然后把看到的和同学交流。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一、积累 定向观察 收集素材
师:同学们,最近,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洞庭湖,游览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我们另一个美丽的家,那是哪里?
生:校园!
师: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再观察我们美丽的校园了,你是不是也把你的观察所得与同学们交流了?(生答)新学期开始,又有许多小朋友转入我们学校,如果你是“校园小导游”你会领着他按照怎样的路线参观?你想给他介绍哪些景物?想好了自己列个提纲,把要介绍的景物按顺序列出来,重点要介绍的作个标记。
二、尝试 合作交流 拓展思路
1.由“情景”过渡到习作要求,再过渡到课文《桂林山水》,回顾课文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运用。
2.用学过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我们的校园哪儿最美”。3.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方法指导:
(1)一处景有很多的景物组合而成,介绍时,不仅要注意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而且要注意介绍这些景物的布局或者位置,这样别人读了才会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
(2)引导学生欣赏写景的片断(<七月的天山>的第三自然段),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大家认为最美的地方介绍的具体细致,从而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的,让学生明白:只介绍景物的名字,而别人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这就是没有抓住特点。特点就是“什么样子”的,是与其他事物不一样之处。对于眼前一种静止的景物而言,形状、颜色、气味的不同都是特点。如果动态的来看,随时间的变化,景物所出现的变化,也是特点。从不同的角度看,景物所呈现出的不同,也是特点。写景物,要把特点写的具体、细致。
4.再思考:你要介绍学校的哪一处景物?要介绍这一处的哪些景物?仔细想一想,这些景物美在什么地方。
5.动笔起草,快速成文。题目自拟,字数在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修改评议
章法有度,情趣兼具 第一步:回扣要求 交流习作
(一)引导学生先回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根据习作要求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修改步骤:
1.修改错别字。2.修改不通顺的句子。3.修改罗索不条理的段落。
(二)引导学生先回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根据习作要求同学间互相评改,发现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习作,通过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习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
1.小组内交流修改习作。2.推荐本组优秀习作。
第二步:佳作欣赏 借鉴提高全班内交流推荐优秀习作,通过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习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
1.大屏幕展示佳作,师生共评改。2.引导学生课下继续修改作品。
3.让学生修改习作的收获体会,誊抄习作,引导学生把兴趣保持下去。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肯定长处,培养自信
1.发下习作,生自评。
2.向全班展示自己在本次习作中的优点:好词佳句,丰富独到的想象,真挚的感情---3.生宣读作品,师生共赏。
4.教师予以鼓励和肯定,不足的地方共同提出建议。
二、教师总结点评
1.小结本次习作得失。
2.指出共同存在的问题,集体评议,下次习作注意。
三、共赏佳作,激励写作
1.课堂上师生共赏优秀作品。激发写作兴趣,增强协作信心。2.表扬在此次作文中表现突出者,习作进步者,想象新颖者,感情真挚者。
3. 教师推荐有关表现师生情深的作品,生课下阅读。
第二单元 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习作目标
1.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2.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弄清楚什么是心里话,说的心里话要真实。3.教学生多种方式、多种体裁自由表达。4.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学生语言水平。5.进一步学习鉴赏和修改作文。习作重点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习作要求,弄清楚什么是心里话,准备向哪些人去说心里话,说哪些心里话,说的心里话要真实。课前准备
课前酝酿,想好准备向哪些人去说心里话,说哪些心里话。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习作指导
积累
一、创设情境,激发表达欲望。
师:同学们,最近又几个同学找我谈心,说了自己的心里话。有的说自己学习成绩提高不快,心里很着急;有的同学说爸爸、妈妈管得太严,一点自由都没有;还有的同学说平时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课外书等等。我很感谢这些同学,那么信任老师,把老师当知心朋友。这说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得不够。今天老师为大家创造一个机会,诚恳地希望同学们把藏在心中的话说出来。如果是高兴的事,让同学和老师共享;如果有什么不愉快的事,说出来会痛快一些,也许大家能为你解忧;有什么困难,请大家帮你出出主意解决;你们说好不好?尝试
二、合作交流,拓展思路 1.明确要求,拓展表达思路。指名朗读“习作”要求。说说什么是“心里话”。
这段话里告诉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说心里话?向谁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组织师生之间的对话,互相启发,拓展思路。2.小组合作,生生互动。
1)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教师巡视,倾听,并发现“典型”。2)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3.模拟情境,典型示范。
(1)由老师扮演妈妈(爸爸)的角色,一学生向妈妈(爸爸)诉说自己的心里话。
(2)对照本次习作的要求,学生评议。4.教师小结、点评,并强调习作中的注意问题。(1)要明确心里话是向谁说的。(2)心里话的内容要真实。
(3)习作时刻自由选择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二人称“你、您”。体裁上可以用书信、日记或其他。
三、放胆试写,自主修改。
1.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2.学生作文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
第二课时
评改
(一)回扣要求,交流习作。
1.小组内相互朗读习作,相互点评。2.学生自由选择伙伴,互相朗读评议。
3.互相推荐学生中写的好的范文,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断,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二)佳作欣赏,借鉴提高。
1.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由学生评选出)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2.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自己组合小组交流修改)附范文:
第三单元 大自然的启示
习作目标
1、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走进自然,观察动植物,寻求发现,或搜集有关大自然给人启示的资料,或有关发明创造事迹或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2、通过交流活动,选好材料和角度,写自己最想写的。既可写活动中的发现,又可写活动的经过或心得。
3、按一定顺序表达,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重点写什么。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习作重点
把观察的重点对象,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来。课前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大自然给人启示的资料,或有关发明创造事迹或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然后和同学交流。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一、定向观察 收集素材
师:同学们,最近,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大自然的一组文章。课下老师已经让同学们进行搜集到有关大自然给人启示的资料,或有关发明创造事迹或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的资料。
师:这节课我们来交流这些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想给小组同学介绍哪些资料?重点介绍什么?重点要介绍的作个标记。
二、合作交流 拓展思路
1.由交流过渡到习作要求,再过渡到课文《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回顾课文作者写作方法。
2.用学过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资料中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3.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方法指导:
(1)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道》《大自然的启示》。
(2)引导学生在头脑中静静回想一下自己的发现或活动的过程与心得(3)再思考:你在介绍时,要先说什么在说什么,(确定表达的顺序),介绍的重点是什么,使学生对习作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构思和安排。
4.动笔起草,快速成文。题目自拟,字数在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修改评议
章法有度,情趣兼具 第一步:回扣要求 交流习作
(一)引导学生先回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根据习作要求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修改步骤:1.修改错别字。
2.修改不通顺的句子。3.修改罗索不条理的段落。
(二)引导学生先回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根据习作要求同学间互相评改,发现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习作,通过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习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
1.小组内交流修改习作。2.推荐本组优秀习作。第二步:佳作欣赏 借鉴提高
全班内交流推荐优秀习作,通过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习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
1.大屏幕展示佳作,师生共评改。
2.引导学生课下继续修改作品。
3.让学生修改习作的收获体会,誊抄习作,引导学生把兴趣保持下去。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肯定长处,培养自信
1.发下习作,生自评。
2. 向全班展示自己在本次习作中的优点:好词佳句,丰富独到的想象,真挚的感情---3.生宣读作品,师生共赏。
4. 教师予以鼓励和肯定,不足的地方共同提出建议。
二、教师总结点评
1.小结本次习作得失。
2. 指出共同存在的问题,集体评议,下次习作注意。
三、共赏佳作,激励写作
1.课堂上师生共赏优秀作品。激发写作兴趣,增强协作信心。2.表扬在此次作文中表现突出者,习作进步者,想象新颖者,感情真挚者。
3. 教师推荐有关表现师生情深的作品,生课下阅读。
第三单元
习作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交流学习收获。2.进一步激发认识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
3.用简练的语言说出自己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可以谈谈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哪些启发,想发明什么?习作重点
如何做到“把经过写具体” 课前准备
1.老师制作课件或准备教学挂图。2.学生准备写作素材。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走进了大自然,了解了大自然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知道了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保持生态平衡。自然界中的许多生物,他们具有许多特殊的功能,给人类许多启发,帮我们人类解决了许多问题。同学们,你们搜集了大量自然界给人类启示的资料,今天我们就来充分展示一下,深入的认识一下这位可敬的老师——大自然!
二、小组交流
1.说说自己搜集的是哪方面的资料,是怎样给人类以启示的,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说说自己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也可以谈谈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了那些启发,想发明什么?
2.小组为单位发言,不合理的地方提出建议。
三、全班汇报
四、师引导写作
1.明确习作内容和要求。内容:a写自己的发现。b写活动的经过或心得。2.指导写自己的发现。3.指导写活动经
五、列好提纲,自由撰写
第二课时 修改评议
一、回扣要求交流习作
(一)引导学生回扣习作要求,据习作要求自己修改,修改步骤: 1.修改错别字。2.修改不通顺的句子。3.修改条理不清楚的片段
(二)据习作要求同学间互评互改,发现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小组交流推荐优秀习作,通过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习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
1.小组内交流修改习作。2.推荐小组优秀习作。
二、佳作欣赏 借鉴提高
全班内交流推荐优秀习作,通过佳作欣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习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
1.大屏幕展示佳作,师生共评改。
2.引导学生课下继续修改作品。
3.让学生谈修改习作的收获体会,让学生把兴趣保持下去。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肯定长处,培养自信
1.下发习作,学生认真读老师的评语。
2.生宣读作品,师生共赏,教师予以鼓励和肯定,激发写作兴趣,增强写作自信心。
二、教师总结点评
1.小结本次习作得失。
2.提出存在的问题,集体评议,下次习作注意 3.表扬习作优异者
4.师推荐有关作品,生课下阅读。
第四单元
习作目的
1.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看图能力,细心观察,从中提取本次作文的核心信息。
2.当堂完成情景描写练习。
3.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利用文本提供的资源,激起学生对和平的关注和向往。习作重点
在叙事时,如何做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1.老师制作课件或准备教学挂图。2.学生准备写作素材。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定向观察收集资料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些人物吗?(演示课件)
有战争年代时苏联的小夜莺、中国的小雨来、朝鲜战场中的黄继光,还有一位中国的小朋友,他以自己的亲身感受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语 重心长的信。他们生活的年代不同,经历也不同,但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相同点,同学们在学习时发现了吗?
2.学生交流
二、指导看图写文
1.回顾中国的历史,侵略者的铁蹄曾使这片神州大地蒙羞。世人震惊的南京大屠杀,使得多少中国百姓骨肉分离,流离失所。一位外国记者用相机记录下了一幕幕令人心酸的情景。(出示图片,从各个角度演示图片)
2.看到这张照片,第一眼看到了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1)小男孩的衣着
生: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孩子的衣着,他肯定是没有亲人的关心了,衣服都破了,光着两条腿,太可怜了。
师:就是这样的衣着。(板书:衣着)不仅如此,这个孩子刚刚经历了一场灾难,炸弹就在他的身边爆炸,此时已经分不清身上哪里是泥哪里是血。
(2)小男孩的动作
生:我先注意到的是孩子的小手,他大概是太害怕了,这么大的一个地方只有他一个人,他的两只手因为害怕都紧紧地攥在一起了。
师:多么无助的孩子,这位同学关注到了孩子的动作。(板书:动作)(3)小男孩的神情
生:最先吸引我的是孩子的神情,他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是恐惧,我想刚才发生的事情太可怕了,他张着嘴正在拼命地哭喊着。
师:说得多好呀!(板书:神情)想想这可怜的孩子大声哭喊着,他会哭喊些什么呢?
师:他的妈妈在哪儿?他的家又在哪儿呢?有同学对这张照片有了解吗?
师出示:1937年“八一三”事件之后,8月28日正午,日军轰炸上海火车南站,炸死了正在车站等车的市民200多人,伤者不计其数。一个浑身是血的小孩,坐在被轰炸过的铁轨上号啕大哭。一位供职于美国报系的中国摄影记者赶到现场,在已经成为废墟的站台上拍摄下了这个幼小的幸存者。
看来这张照片中的唯一人物牵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
(4)周围的环境
这里原来是上海火车站,应该是非常热闹的地方,可现在到处是残垣断壁,到处是瓦砾,我想远处肯定还有爆炸声,小孩的父母可能就在这场爆炸中死了,而且他可能就亲眼看到了这一切,眼看着亲人死去,是多么痛苦呀。几分钟前有可能还是相依为命的一家人,几分钟后却失去了亲人,这是何等的痛苦,是这场残酷的战争让无数天真的孩子成了可怜的孤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哪?
(5)师简介照片的时代背景
(6)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结合实际围绕画面表现中心。
三、写话传情
1.布置习作
看到这张照片,除了对儿童的同情之外,你们还有什么想法?
和平是我们所向往的,和平也是人们获得幸福、快乐的根本。今天我们由一张照片说起,谈了很多,说了很多,就请你利用下节课的时间把我们刚才聊的也记录下来,完成一篇习作。
2.理清结构。3.确定题目。
4.生自由书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修改评议
一、回扣要求交流习作
(一)引导学生回扣习作要求,据习作要求自己修改,修改步骤: 1.修改错别字。2.修改不通顺的句子。3.修改条理不清楚的片段
(二)据习作要求同学间互评互改,发现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小组交流推荐优秀习作,通过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习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
1.小组内交流修改习作。2.推荐小组优秀习作。
二、佳作欣赏 借鉴提高
全班内交流推荐优秀习作,通过佳作欣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习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
1.大屏幕展示佳作,师生共评改。2.引导学生课下继续修改作品。
3.让学生谈修改习作的收获体会,让学生把兴趣保持下去。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肯定长处,培养自信
1.下发习作,学生认真读老师的评语。
2.生宣读作品,师生共赏,教师予以鼓励和肯定,激发写作兴趣,增强写作自信心。
二、教师总结点评
1.小结本次习作得失。
2.提出存在的问题,集体评议,下次习作注意 3.表扬习作优异者
4.师推荐有关作品,生课下阅读。
第五单元
习作目标 :
1.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语和书面的表达能力。3.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4.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5.理解成语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习作准备:
1.整理本组课文收集的相关资料。2.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认为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见地。把你们所谈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要求。2.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A 内容具体 B 写出真实感受 C 题名自定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好文章是写出来的!请同学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提出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使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
五、誉写作文,制作墙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2.整理习作和资料,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板报。范文:
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能表达清楚、思路清晰、内容详实地介绍乡村生活或景物 2.能将自己的收获写成文,内容表达清楚,能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3.学会写拟人句,体会拟人句的特点。4.能背诵6句和乡村景物、生活有关的诗句。5.充分准备展示资料,大胆展示。教学重难点
1.能将自己的收获写成文,内容表达清楚,能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2.学会写拟人句,体会拟人句的特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作文的要求。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的经历、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
二、小组交流自己想写的内容,并请组员提意见。
三、小组推选组员在全班同学面前讲。
四、同学评价,主要针对写作要求和语言积累来讲。
第二课时
学生习作:
一、学生写作。
二、教师个别指导。
三、同桌互相交流。
四、推荐代表交流。
五、师生共同评议。
六、独立进行修改。
记一次植树活动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小草奋力钻出土壤,树枝悄悄抽出嫩芽……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里,妈妈带我去农场种树了。
一下车,我们就领了小树苗,又拿了大铁锹,走到一大片梨树边上。我们首先找到一块空地,先让小树苗躺下来休息。然后,我就拿起铁锹干了起来。铁锹很高很沉,开始的时候,我拿着它直打晃。后来,几经磨合,我总算能让它听话了。可是,虽然土很软,我却每次只能铲下很少的一点儿。妈妈看见后边演示边告诉我:“让锹头往下伸,用脚踩在铁锹头的边上使劲儿往下踩。再往上翘就会铲起来很多土。”我按照妈妈教的方法,还真是不错,一下一下的快了很多。过了一会儿,我挖的坑有些模样了,再抬起头来看妈妈挖的坑,还没我挖的深呢。我就得意地说:“妈妈,咱们比赛吧!看谁先挖好!”妈妈笑了笑说:“好!孩子。树坑宽60-70厘米,深一米左右就够了。”我头也不抬的边挖边说:“知道了。”就加紧挖了起来。我想,我一定要给小树苗建造一个安全的家,让它很舒服、很快乐地成长。又经过一段时间无言的劳动,我和妈妈都把树坑挖好了。于是,我们开始协作了。当我们让小树苗在它的新家里站好之后,就一个人扶着树苗,一个人填土,很快就把小树苗栽好了。
看着刚栽好的小梨树, 我开心地笑了!我希望小树和我一起快乐成 长!这次植树活动结束了。当我依依不舍的离开农场时,农场的孙伯伯说:“希望你们常回来看看。”我想“我一定会常回来看这个小伙伴的。”因为它孕育着希望,还叫我懂得只有播洒汗水,才能收获甜美……
孩子的话:
写这篇作文的时候,我写了一个很长的开头,介绍了农场情况。可是,老师说,如果开头写得太多,就容易使文章头重脚轻,而且和中心联系不紧密的内容要略写。她还强调,写文章也要懂得放弃,有时候放弃会更美……所以,我只好忍痛把那一段删除了。
家长的话:
要想体味丰收的喜悦,先要懂得载种的辛苦。种树收获果实如此,练笔收获能力也如此……相信我的宝贝能理解。
老师的话:
本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描述了一次植树活动。记叙文六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清楚明白。文章运用“一下车”、“首先”、“然后”、“开始的时候”、“后来”……等词使得行文井井有条、流畅自然。另外,简洁的开头结尾使得全文紧紧围绕植树活动展开,使得文章紧凑精炼。
写活动是典型的记叙文,所以首要问题是确定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就是考虑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叙述得具体生动。教会学生应用一些表示时间或事情发展顺序的连接词,条理自然清楚了;引导学生回顾当时的所想、所言、所为,把这些描绘清楚,文章也就具体生动了。
第七单元
习作目的:
1.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要求写一个自己尊敬佩服的人,尊敬佩服的原因要通过一两件事写清楚,题目自己定,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的能力,筛选素材的能力。3.通过具体事例,来展现所写人物的的可敬之处。习作重点
通过具体的事例把自己所写的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课前准备:
观察所要写的人,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习作指导
定向观察 收集素材
(一)谈话引出课题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这个大千世界里,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在这些人中有你的亲人、老师、同学,有默默奉献的清洁工……你认为谁最值得尊敬、佩服,为什么让你敬佩?这次,咱们比一比,看看那个同学心目中佩服的人最了不起,他的事迹是不是也能让其他同学们都佩服呢
(二)出示写作要求,审题 1.读写作要求。2.审题,确定写作对象。
师:这篇作文单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接触过的人太多了,老师、同学、爸爸、妈妈……写谁呢?请同学们在纸上写上三个人的名字,然后再从这三个人当中选一个自己最敬佩的人来写。
生:进一步筛选确定
3.确定写作范围,说说自己课前确定的最佩服的人。
师:什么人值得敬佩呢?这就缩小了写作的范围,因为你熟悉、认识、有过接触的人不见得都敬佩。因此,就要思考要写的这个人一定做过令人感动的事,给人留下过深刻的印象;或者是这个人的品质高尚,使人从心里佩服他(她)。
生:同学之间互相说说自己最佩服的人的事例。合作交流 拓展思路
1。抓住“敬佩”一词展开讨论。
“我”为什么敬佩他(她)?他(她)是怎样一个人?有什么事让“我”敬佩?
在作文课上,师生围绕“我敬佩的一个人”展开讨论。大家承认生活本身丰富多彩,也意识到生活本身应有“意义”,但有的同学一时半会却找不 到下笔的内容,也有的同学心知肚明却难以表达,还有的同学对自己素材不满意,有同学指出,写英雄年代太远,写模范又缺乏相应了解,写见义勇为、写捐钱捐物的高尚举动,生活中又毕竟不是每天都在发生,弄不好别人还嫌“假”。这时教师要做好适时的指导。2.确定中心,选择材料,注意详略得当。
师:同学们,“敬佩”一个人,说明这个人有很多好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们的文章不能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地去写,写你最敬佩的那一方面,并且要用一二件事突出表现他(她)的好品质。你要歌颂或赞扬的东西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再围绕中心思想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记叙。写作时要详略得当,重点内容要详细记叙。
同学之间互相说说你打算选取哪几件事来记叙你敬佩的人。生: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具体事例指导
师:对于一个人来说,在他身上还有许多许多是不仅需要我们用眼睛看,更应用心去体会。比如前两天,我在咱们的校门口,看到一位妈妈的事儿,让我特别感动,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教师表演(一母亲焦急地等待着自己的孩子放学,她走来走去,时常看表,孩子出来后,妈妈把自己的衣服给孩子穿上。)
师: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谈感受。(妈妈很焦急,而且她很爱自己的孩子。)
师:那你能把刚才看到的一幕细致生动的描述出来吗?平时你注意过这样的动作举止吗?注意好词佳句的运用来表现出这种焦急和爱。
4.写好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外貌指导
师:作文来源于观察,你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观察。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机会,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然后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我细致生动的描述出来。按一定顺序,完整地观察、描述老师。
总结顺序: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来观察描写,渗透抓外貌特点来描述一个人。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谈老师,现在也谈谈你们,谈谈你周围的同学,可以用刚才观察描述老师的方法来说说他的外貌、他的样子。但是不要说出它的名字,让老师、让同学们猜出他是谁。
生:同学间互相说说所选取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交流 评价。师小结:把一个人些具体的方法:从具体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方面来具体描写一个人。
生游戏:学生说本班学生外貌特点,教师学生根据学生的描述猜出他的姓名。
5.组织学生讨论,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作文,要重点写好几部分,怎样突出人物的品质等,互相启发。在心里列写作提纲。
6.学生动笔作文。
师:同学们,没有人希望自己落后,没有人不渴求进步,赶快动手写出自己的心语吧,老师等候着你们的佳作呢!
第二课时
修改评议
章法有度,情趣兼具 第一步:回扣要求
交流习作
(一)引导学生先回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根据习作要求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修改步骤: 1.修改错别字。
2.修改不通顺的句子。3.修改啰嗦不条理的段落。
(二)引导学生先回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根据习作要求同学间互评互改,发现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习作,通过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习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
1.小组内交流修改习作。2.推荐本组优秀习作。第二步:佳作欣赏
借鉴提高
全班内交流推荐优秀习作,通过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 习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
1.展示佳作,师生共评议。2.引导学生课下继续修改作品。
3.让学生谈修改习作的收获体会,誊抄习作,引导学生把兴趣保持下去。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肯定长处,培养自信
1.下发习作,学生认真读老师的评语。
2.生宣读作品,师生共赏,教师予以鼓励和肯定,激发写作兴趣,增强写作信心。
二、教师总结点评
1.小结本次习作得失。
2.提出共同存在的问题,集体评议,下次习作注意。
3.表扬在此次作文中表现突出者,习作进步者,想象新颖者,感情真挚者。
4.教师推荐有关的作品,生课下阅读。
第八单元
习作目的
1.自主选择内容,自由习作,把自己想写的内容写清楚。2.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3.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习作重点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自信心。2.把想写的内容写清楚,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课前准备
搜集平时积累的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习作指导
定向观察 收集素材
(一)导入激趣,拓展思路
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写了不少作文了,每一次都有内容的要求。有的同学说,要是让我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那该多好!今天,就请同学们自由习作,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
(二)读习作提示,想想自己最想写什么。合作交流,开拓思路,激发兴趣
(一)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自己最想写什么?在交流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启发,确定自己最想写的内容,把思路打开。
1.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确定自己想要写的内容。2.在写作前可交流一下自己所要运用的写法。
(二)教师小结:引导学生从内容和体裁两方面体会习作的自由。如内容,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景;可以写实事,也可以写虚拟、想象中的事。体裁上,可以是故事,可以是童话、寓言,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
(三)学生起草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修改评议
章法有度,情趣兼具 第一步:回扣要求
交流习作
(一)引导学生先回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根据习作要求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修改步骤:
1.修改错别字。
2.修改不通顺的句子。3.修改啰嗦不条理的段落。
(二)引导学生先回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根据习作要求同学间互评互改,发现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习作,通过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习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
1.小组内交流修改习作。2.推荐本组优秀习作。第二步:佳作欣赏
借鉴提高
全班内交流推荐优秀习作,通过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习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
1.展示佳作,师生共评议。2.引导学生课下继续修改作品。
3.让学生谈修改习作的收获体会,誊抄习作,引导学生把兴趣保持下去。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肯定长处,培养自信
1.下发习作,学生认真读老师的评语。
2.生宣读作品,师生共赏,教师予以鼓励和肯定,激发写作兴趣,增强写作信心。
二、教师总结点评
1.小结本次习作得失。
2.提出共同存在的问题,集体评议,下次习作注意。
3.表扬在此次作文中表现突出者,习作进步者,想象新颖者,感情真挚者。
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真正的英雄》精品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理解写人的文章中事件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2、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关于作者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生字学习
1)。字音
元勋(xūn)
鲜(xiǎn)为人知
鞠(jū)躬尽瘁(cuì)
孕(yùn)育
罗布泊(pō)
(xiòng)
黯(àn)
曛(xūn)
铤(tǐng)
2).形近字
2.词语积累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一般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
元勋:立大功的人。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瘁,过度劳累。已停止。
当之无愧:指承当荣誉时无羞愧之感。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喻,明白;晓,知道,明白。
锋芒毕露:比喻锐气,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自主学习:
1、结构特点
(1)本文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个部分组成。引子:(引起正文的文字)从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第一部分:“要放一个‘大炮仗’”。写邓稼先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第二部分:“艰苦创业的年月”。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事迹。第三部分:“这里就是战场”。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事迹。
(2)按小标题安排文章层次,可以以时间、空间为序,也可以以人物性格为序,本文的小标题以什么为序?
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的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
(3)本文的三个小标题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不能互换,因为本文是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先写接受任务,再写研制原子弹,进而写到氢弹的研制。
2、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本文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作者写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合作学习:
1、文章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哪些典型事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叙述了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中国核武器设计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的事迹,表现了他为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愿做无名英雄,献出自己一生的崇高精神。
2、“在印第安那州普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1950年他同二百多位中国留学生一起,冲破种种阻挠回到祖国。”这句话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
突出了邓稼先的的爱国主义精神,揭示了他思想情感的基础。
3、“邓稼先他们含辛茹苦地工作到1959年,就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计算的轮廓勾画出来了。”这一句话中的“1959年”,只是在交代时间吗?
这并不仅是简单的时间交代,更是强调了时间之短,可见他们工作的进度和成效,可以想见他们工作的投入。
当堂检测:
(二)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民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1、(1)给加点字注音
哥廷根()妇孺皆知()难堪()(2)结合句意解释词语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2、这是一篇关于邓稼先的人物传记,然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写奥本海默,其用意何在?
————————————————————————————————————————
3、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邓稼先具有怎么样的性格特征?
————————————————————————————————————————
4、这段文字的结构关系是()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5、邓稼先能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二)(二)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习理论物理。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1950年10月被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了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2、文中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
13、对邓稼先给予高度评价的语句是。
14、第一段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格?
1、答案:(1)tíng rú kān
(2)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指人的才干、锐气全部显露在外面,多指人有傲气,好表现自己
2、答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3、答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傲,心胸开阔。
4、答案:B
5、答案:选文最后一句话,就略作改动。
1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3.两弹元勋 14.热爱祖国。15.略 译文:
织机的声音连绵不断,花木兰正在窗户下织布。听不到织机的声音,只能听到木兰的叹息声。问木兰想什么、回忆什么。木兰既没有想什么,也没有回忆什么。昨天晚上见到了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的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每卷都有木兰父亲的名字。木兰的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哥哥,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父亲出征。
去东边买了匹好马,去西边买马鞍,去南变买笼头,去北边买马鞭。早上辞别了父母,傍晚投宿在黄河边上,听不到父母呼唤木兰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水流的声音。次日早上,离开黄河而去,傍晚到了黑山脚下,听不到父母呼唤木兰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上,敌人骑的战马的声音。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渡过一道又一道的关卡,越过一座又一座的高山。打更的声音夹杂在北方的寒气中,寒冷的月光照射在铠甲上。许多将军战死了,壮士很多年才归来。回来见皇上,皇上坐在明亮的大堂中。册封了许多官职,赏赐了许多立功的将士。可汉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官;愿意远足,回故乡。
木兰父母知道女儿回来,忙出门相迎;木兰的姐姐知道妹妹回来,马上化妆;木兰的弟弟知道姐姐回来,忙杀猪宰羊。开开我房间的东门,坐在我的西边床上,脱下我的战袍,穿上我旧时的衣裳。对着窗户整理头发,对着镜子贴花黄。出门去找朋友,朋友们都很吃惊:和木兰在一起十二年,不知道木兰是女郎。
4.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真正的英雄》精品教案 篇四
师:孩子们,今天来听课的老师真多,你们怎么欢迎他们吗?怎么表示?
师:掌声这么热烈,真是一群热情好客的孩子。
师:大家还记得我吗?说说我们什么时候认识的?
师: 欢迎我再给你们上课吗?可是我有好几年没给学生上语文课了,很没有自信,非常紧张,你们给我一些鼓励,为我加油,好吗? 师:谢谢同学们送给我热烈的掌声,你们想用掌声对我说什么?
师:谢谢你们,有了你们的鼓励,我有底气了,你们有信心上好这节课吗?为自己鼓掌加油!准备好了,上课!
正式上课
一、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掌声》,请伸出手跟我一起来板书课题。
师板书课题,生书空。注意“掌”是“党字头”,“声”的上边是“士”。师:齐读课题,读得再精神点儿。
二、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课下都预习课文了,有勇气接受老师的检查吗?
1、检查生词识记。(课件出示生词)
默默、小儿麻痹症、残疾、姿势、调来、情况、犹豫、骤然、镇定、落下、情绪、讲述、普通、忧郁、歧视、鼓励
2、处理多音字,理解小儿麻痹症(课件出示)
3、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英子是个什么样的小姑娘?
三、合作交流:说说英子是个什么样的小姑娘,(理清文章的思路及主要内容即可。)
四、品读体验:
(一)学习第1自然段:
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
1、默读第1自然段,交流: 你读出的英子是个什么样的小姑娘?说话要有根有据,你从哪个词、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2、指导品读。
跟着学生的汇报相机指导朗读,读出英子的痛苦、孤独、自卑等情感。引读:因为小儿麻痹症,英子的腿脚落下了残疾,她是多么痛苦!(课件出示:她很文静,总是默默„„.最后一个离开。)
她不愿让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总是独来独往,她是那么孤独!(读课件内容)
她因为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她害怕别人歧视她,她是那么自卑!(读课件内容)
总结:是的,自卑、孤独、痛苦,不愿与人交往,身体的残疾导致心灵的残疾,她是一个忧郁的女孩。(板书:忧郁)
把你独特的体验,把你对英子的理解,读出来吧!(课件:第1段)
(二)学习第4自然段。
过渡:就是这样一个忧郁、孤独的小姑娘,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1、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现在的英子是什么样的小姑娘?(板书:开朗)
2、你替英子高兴吗?读(课件:从那以后„„教他跳舞。)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过渡:从前的英子是那么忧郁,现在的英子是那么阳光,孩子们,是什么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板书:掌声)
1、掌声真的有这么神奇吗?(板书:?)
2、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思考:(课件打出:课文中写到几次掌声,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
3、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体会英子的心情,小组内交流一下体会。
4、汇报交流:第一次掌声
①谁来读读第一次掌声响起前描写英子的句子。(课件:轮到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②还有哪个句子?(课件:英子犹豫了一会„„眼圈红红的。)她在犹豫什么?你犹豫过吗?练习说一句话。
③此时英子会想什么呢?想象着画面读书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加上你的想象,再读。(课件:英子犹豫了一会„„眼圈红红的。)
④引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在无比痛苦中,(课件: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走上了讲台。.)
她走得很艰难,很缓慢,每一步都像她的心情一样沉重,真是举步维艰,就这样(课件: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走上了讲台。.)
⑤在同学们的期待中,英子终于战胜了自己,面对这样一个勇敢的女孩,我们不应该为她喝彩吗?读(课件:就在英子„„热烈而持久。)从一个从不在别人面前走路,到众目睽睽之下走上讲台,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让我们的掌声更热烈些吧。读(课件:就在英子„„热烈而持久。)、⑥孩子们,告诉我,你们的掌声想对英子说什么?(鼓励、关心、加油„„)
5、汇报交流第二次掌声
过渡:谢谢!承载着太多的感动,英子的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接着读课件: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热烈的掌声。)
(1)孩子们,你们又为什么鼓掌呢?(读书中描写英子故事讲得好)想告诉英子什么?
(2)英子,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学生谈感受)
(四)学习第5自然段。
过渡:多么美妙、神奇的掌声,它让英子满怀感动,它影响着英子的一生!
1、音乐(配乐课件:我永远不会忘记„„.面对生活)孩子们,我们都来读读英子这封包含深情的信。
2、课件补充资料:远南运动会的运动员事迹、张海迪的故事
总结:因为有了这样的掌声,高位截瘫的张海迪阿姨,自修完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全部课程,写下了《轮椅上的梦》等多部著作。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掌声,我国的残疾运动员,连续6届在远南运动会上,夺得
金牌总数第一名。是的,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
五、拓展巩固:
1、小练笔:
课件打出:掌声是钥匙,打开勇气的大门;
掌声是春雨,滋润我们的心田;
掌声是阳光,掌声是,接着说掌声是什么?
总结:是的,掌声是鼓励、是赞扬、是支持„„ 这掌声里是你们的一片爱心。板书:爱心!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忘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2、配乐欣赏:小诗《掌声》。
六、板书设计:掌声?
忧郁--------------→开朗
5.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真正的英雄》精品教案 篇五
俗语云:“万事开头难”,地理学科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扮演着一个相对“尴尬”的角色:初中不受重视,因为中考不考;高中则因为初中基础不好,成为高考薄弱学科,也受尽歧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无法更改考试制度,学科特色还许我们去体现,唯一的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你,使其把学习地理当乐趣!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谈话式 【教学过程】 课前营造气氛:播放《蓝猫淘气 3000 问》部分片段。
上课铃响:屏幕出现欢迎画面:欢迎同学们进入地理知识殿堂!(营造友好氛围)地理学科是学什么的呢?《蓝猫淘气 3000 问》主题歌的歌词给我们做了一定方面的回答!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下面我们带着问题再一次去听听:根据你的了解判断,歌词中哪些属于地理学科研究的问题?可以解决的问题?师生互动,根据具体情况对话,让学生窥地理科学殿堂一角,激发学生求知欲!解决关于学习地理的几个问题: 地理学科学什么?
一、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
用屏幕显示问题和课本图片,给学生分析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
问:右边的图片,说明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长.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吗? ●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琳琅满目。
●国际中长跑中,来自东非高原上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这些漂亮的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
学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师该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老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给学生,留个悬念。学了这些有什么用?
二、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这里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让学生说。
三、学会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成因 今后每节课前都进行“地球人考察”活动,屏幕显示“方舟计划”,激发学生参与欲望。“公元 2070 年,地球人口已达 100 亿。由于工业革命 200 多年来的盲目发展,尽管人类在 2070 年科学、技术、经济达到很高水平,但,孕育人类的自然界已破坏殆尽,再也无法承担这庞大的人口压力。同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人们行为失范……人类和地球面临着毁灭的危机。
6.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真正的英雄》精品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属于中国古代外交发展史的内容,是历年各类考试中考查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应在课堂教学中将重要知识点落实到位,在教学设计上应该多下功夫,力求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课内容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讲述了明太祖与明成祖两帝加强了巩固政治统治的君权,隐性地交代了建立强盛发达的国家经济的基础。本课则通过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阐述了明朝前期的这种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特点,具有“承上”性。同时,本课还延续性地讲述了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上的巨大变化,昭示了明朝中后期国势的衰落。为下一节课讲述明朝的灭亡,清朝“取而代之”加强君主集权的埋好巧妙的伏笔,起到了“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其次,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但是,对感性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时间和人物的认识容易单一和片面。【设计思想】
为了能充分贯彻体现35X课堂教学策略的精神核心:即以科学发展观构建“优质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我认真分析了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较易、有趣、生活中常听常见)的要求,也分析了学情,之后确定了本课采用的教法大致如下: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图表展示法、多媒体CAI课件辅助教学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力求科学有效,灵活多变有趣,从而实现优质高效课堂。【内容标准】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设计理念和“课标”要求,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释疑点拨等方法提升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比如通过启发学生在地图上找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通过补充新材料、设计新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有效的选择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竞争等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及意义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难点:郑和成功的七次下西洋的原因。【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由中央八台播放的《郑和下西洋》引入,出示我国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特别发行的一套邮票、2005年举行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图片及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艺术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场景照片,通过此环节设计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求知状态,以此导入新课。〔探究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探究1: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
探究目标: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项内容,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情景与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中央一套“探究·发现”中有关郑和下西洋的部分片段,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93-94页内容,回答表格中的各项问题(第一列): 目的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时间次数
1405——1433年七次
人数船数
27800人
200多艘
船只大小
长44丈、宽18丈(长151.8米,宽61.6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地区
出发点最远点
刘家港(今江苏太仓)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过程与方法:
(1)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使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对郑和下西洋产生直观的感受。再结合课本知识,由学生自主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对每个知识点,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解释、打比方、提问、观看地图等方法,加深学生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记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最远点时,出示地图,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点几路线,教师结合地图说明“西洋”这一历史地理概念,让学生明确明代西洋和今天西洋的差别,同时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结论与评定:表格第二列内容 探究2: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探究目标:理解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情境与问题:出示郑和、哥伦布、麦哲伦航海情况表,引导学生做对比分析,思考以下问题: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麦哲伦
首航时间
1405年
1492年
1519年
人数
27800人
88人
270人
船数
200多艘
3艘
5艘
船只大小
长151.8米,宽61.6米
长24.5米,宽6米
长27米,宽3米多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地区
美洲
环球航行
航海次数
7次
4次
1次
(1)比一比谁的航海规模最大?
(2)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郑和的远航规模最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郑和的远航规模最大,并能说出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表格内容设计清晰详实,学生对学习这一新问题不会感到畏难;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因此油然而生。(2)此环节设计注重了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技巧。(3)通过联系、对比、分析,学生自然而然的认定“郑和远航不仅时间早,而且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一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结论与评定:
(1)郑和(2)学生根据表格各项内容说明理由。探究3:郑和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
探究目标:分析郑和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掌握其中的根本原因。
情景与问题:结合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的了解,指导学生阅读课文93—94页内容,逐步引申出下列问题:
(1)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得郑和完成了这不可思议的航行?(2)这几条原因中,哪一条是郑和成功七下西洋的根本原因?
(3)郑和具备很多优秀的精神品质,你最钦佩郑和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为什么? 过程与方法:
(1)关于郑和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在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原因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郑和成功下西洋的根本原因,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提取重点问题的能力。
(3)由学生自由发挥,充分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给予引导、点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激发。通过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前人优秀品质的精神;同时联系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要发挥郑和的这些优秀精神品质;并以此联系国内外以各种形式纪念郑和也是为了更好的发扬郑和精神这一现实,过渡到下一问题。结论与评定:
(1)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政局稳定;②造船技术发达;③广泛应用指南针; ④郑和本人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等;(2)第一条: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政局稳定
(3)由学生自由发挥,充分畅所欲言,所言积极、合理即可。
(郑和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 是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典范,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
探究4: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探究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情景与问题:出示课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占城国,对“中国青瓷盘碗、绫绢、烧珠等物甚爱之,则将宝石珍珠换易”。爪 哇“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瀛涯胜览》 材料二:当郑和船队到达占城时,受到占城国王的盛情欢迎。„„其部领皆乘马出郊迎接。诏赏,下象,膝行,匍匐,感沐天恩,奏贡方物。——《星槎胜览》 材料三:郑和使团赢得了亚非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友谊,两洲数十个国家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向明王朝赠送珍贵的礼品。另外,郑和下西洋把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国际贸易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史》 请思考:
1、根据材料一及课本95页内容,说一说郑和船队与所到国家人民之间的交流活动有哪些?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一说郑和船队为什么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郑和下西洋有何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此环节通过补充新材料、设计新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郑和船队的贸易活动及受到各国人民欢迎的原因,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有效的选择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根据对材料问题的分析、并结合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此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创新竞争意识,树立论从史出的观念及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结论与评定:
(1)用铜钱买中国物品,用宝石、珍珠交换中国的丝绸、瓷器。
(2)郑和船队是以和平友好的外交使者的身份到达各国,并给所到国家带来了先进的物质文明。历史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航海事业饿发展,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探究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郑和远航是中外关系发展史中友好交往的典范,我们前面也学过一个相似的历史时期,对外友好交往非常活跃、频繁,还记得是哪个时期吗?唐朝和明朝对外友好交往频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过程与方法: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对比,并由唐朝和明朝中外交往频繁的根本原因引出下一个子目——戚继光抗倭。结论与评定:(1)唐朝(2)国力强盛
设计理念:本子目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此教学环节设计必须科学、有趣、有效。否则会极大地影响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教学效果。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兴趣是他们主要的学习动力。他们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师根据本子目内容的特点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通过如观看视频、读图识图、填表读表、打比方、找异同等等各种形式来展示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设立上注意小而巧,尤其注重设问的层次性,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层面同学的思考积极性。对课件进行精心的设计,力求色彩明快,布局合理,简洁大方,科学有效地简化学生阅读程序,深入浅出地引导点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框架,更有效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也可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的主动性。这一子目解决顺利了,课堂气氛应该能达到高潮,可以为后半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稳固的基础。
二、戚继光抗倭
学生通过学习第一子目明确只有国力强盛,政局稳定,才能保证中外之间正常、友好的交往。相反,如果国力衰弱了,对外交往中将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呢?(冲突、战争等)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完成过渡,以此导入本子目。接着出示有关纪念戚继光的祠堂、继光饼等多幅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探究目标: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情景与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96页内容,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本目的探究问题。学生大致会设计出下列问题:
1、“倭寇”指的是哪些人呢?
2、倭患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危害?
3、戚继光是怎样平定倭患的?
4、他成功抗倭的原因有哪些?
5、应当如何正确评价戚继光?
6、戚继光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和创新竞争意识,教师归纳小组讨论出的问题,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习历史冲突或战争的一般规律及模式,选择其中几个主要问题,必要时教师给予点拨补充,再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以上问题。
(2)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巡回指导。(3)“戚继光是怎样平定倭患的?”由学生根据地图讲述,既培养了学生根据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能力,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及综合概述历史问题的能力。(4)在学生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强调戚继光抗倭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性质的战争,提升学生对正义战争的认识并感受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5)在解决“应当如何正确评价戚继光”这一问题中,教师适时出示戚继光和岳飞、文天祥的画像,引导学生比较他们的斗争事迹在性质方面有什么不同,从中得出“戚继光是中国的民族英雄”这一结论,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6)关于“戚继光的精神品质”这一问题,出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两句诗,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蕴涵的精神境界,再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点拨、升华。结论与评定:
(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2)原因: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百姓分赃; 危害: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严重损害了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3)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于台州九战九捷,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之后又与明军并肩作战,剿灭福建、广东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4)戚继光杰出的指挥才能;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作战;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人民的支持。
(5)戚继光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6)学生畅所欲言,所言合理即可。
设计理念: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或合作讨论解决。在学习本课这一子目中,教师为避免单调重复,做了新的尝试:将学习戚继光抗倭(历史上的一次战争)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由学习小组完成,教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创新、竞争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及联系比较前后知识异同点的能力,并且使学生产生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从中充分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新课程理念所追求的学生主动学习,学生乐学会学,且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课堂教学目标在此得以很好的体现。因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探究目标:了解葡萄牙在澳门攫取居住权的史实 情景与问题:播放《七子之歌》,学生会唱的跟着一起唱,思考问题:(1)这首歌是为了纪念哪个地方回归祖国而谱成歌曲的?(2)这个地方于哪年、被哪个国家掠走?这一事件的发生反映了当时中国处于怎样的状况?(3)“攫取”又是什么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本目内容由学生自主完成。
(2)教师补充说明当时葡萄牙只拥有澳门的居住权,主权仍属于中国。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了解。为近代史的学习做好铺垫。结论:(1)澳门(2)1553年、葡萄牙明朝中后期国力开始衰弱(3)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的即为“攫取”。
〔整合提升〕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展示清晰明了的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本课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感悟升华〕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明朝时期中外关系发展演变的特点给予我们哪些启示?联系自身实际,你能为国家发展做出哪些贡献?
提示:弱国被欺;弱国无外交;国家只有强盛了,在外交中才能赢得主动权;一个国家只有不断的壮大本国国力,才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赢得优势等,言之有理即可。设计理念:引导学生从记忆、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技能层次升华为对学生自身发展和国家社会发展的情感认识体验层次,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的教育。此类设计体现了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教学原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商,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最终实现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宗旨。〔轻松闯关〕
(一)精思巧选 1、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各地隆重纪念这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
①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
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③扩大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对驱逐倭寇做出了贡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据此我们应主要学习他的()A.忠君思想
B.拒官态度
C.军事才能
D.爱国精神
(二)材料解析: 材料1:“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材料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说出起止时间。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
2、材料2中的“海波平”是指明朝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此诗句反映了戚继光的哪些优秀品质?
3、以上两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反映了明朝前后期对外交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何在? 结论:
(一)1、A
2、D
(二)1、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起止时间:1405——1433年;历史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历史事件:戚继光抗倭;优秀品质:忧国忧民,淡泊名利,勇敢坚强等。
3、变化:由友好交往变为冲突和战争;原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弱、统治腐败、海防松弛。设计理念:课堂达标检测应重点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理解掌握的效果。因此在设计选择题及材料题时应遵循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对本课重点事件及人物的记忆。并在问题的设计、材料的选择方面求变求新,但也不能脱离重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效的选择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外拓展〕(任选一项)
1、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根据所学知识浅谈明朝对外关系走向。
2、写一篇历史人物传记:郑和或戚继光
设计理念:此环节是设计开放性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做。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及用历史语言表述历史事实及自己的个性观点的能力和意识,促进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乐学、会学、善思、会用。提高学生灵活应变应试能力,更好地体现历史教学的多功能。
教学反思与感悟:
我认为历史课堂所传授的不应该仅仅是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打开和提升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习得智慧,心系美好,认识世界的美好,生命的美好,生存的意义)。因为精神的培植与做人道理的启蒙比知识的传承更为重要,更具有社会价值。本课对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和平交往模式和文化交融模式做了重点渗透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往往习得一知半解的知识,可能转眼便成烟云,而课堂里获得的感动,会让学生铭记一生。历史教学的德育价值才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存在的不足:新旧知识的联系存在缺憾,比如:
1、学习郑和时,应该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史上对外交往的使者有哪些?(张骞、甘英、鉴真、玄奘、郑和)
7.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真正的英雄》精品教案 篇七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从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便开始了全球化的征程,尤其是9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不管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得到迅速发展,因此了解和紧跟这种趋势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与现实意义。
2、新课标的要求与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这课的要求:(1)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根据这一课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原因及影响;(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能力目标: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课教与学,培养学生与时俱进,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动向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社会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初步懂得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
3、教学重点: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如何正确面对经济全球化。
二、教学方法
宗旨:联系实际、分析案例、学生主导。
1、讲述法
2、问题教学法(直接提问,一题多式设问)
3、图片及材料阅读法
4、讨论法
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有体现。
三、教学过程设计(注重案例的分析;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
波音公司B-747巨型喷气客机共有450万个零部件,分别由美、英等6个国家的11000家大企业和15000家中小企业合作生产,其中外国企业提供的产品重量占飞机构件总重量的70%。
老师提问:以上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什么趋势?
鉴于教材前两课未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作具体的解释,教师首先从概念上解释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二)推进新课:
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这节子目录论述了全球化趋势的进程、原因及影响。(1)、全球化的进程和原因 教学设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1,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及原因理清基本的知识点。然后由学生总结,老师展示相关图片显示进程,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思之窗】思考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引用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致词时说“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调动学生情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教学设计:这是难点,理论多,分析角度复杂。老师引用世界对全球化不同态度的图片作为个案进行分析得出经济全球化利弊共存。学生讨论:不同的反应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共存如一把双刃剑,那么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是什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有何影响?请举例说明。紧接着探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对待全球化呢?
多媒体显示:
对全球化不同反应的图片
老师设问:不同的反应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如双刃剑,那么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是什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怎样?请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分正反两方回答。老师总结:
利: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弊: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多媒体显示:
有人说:“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老师设问: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对待全球化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运用学生讨论法、图片法和材料阅读法,使学生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的作用,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同时特别强调对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
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老师指出世贸组织最能代表全球化的应该是WTO。也就是世界贸易组织(1)、建立
教学设计:在屏幕上播放世贸组织的视频,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世贸组织的建立与发展。老师利用提问法和比较法总结世贸组织的由来、原则以及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的区别,对知识形成准确的认识。
(2)、作用
教学设计:这是重点。补充相关材料与图片总结出世贸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
多媒体显示:
材料一 目前,世贸组织的贸易量已占世界贸易的95%以上。
材料二 根据韩国酒税法,韩国对国内烧酒征收35%的税,而其他进口蒸馏酒(威士忌、伏特加等)的税率是100%。欧共体和美国认为韩国违背GATT1947的第三条第2款,即国内税的国民待遇条款。世贸规定只有在对相同产品征税高于国内产品的情况下才违规,不是相同产品,征收不同的税是理所当然的。这个案子最终结果是韩国败诉。
材料三 同年12月13日至18日,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在中国香港举行,会议通过了《部长宣言》,规定发达成员和部分发展中成员2008年前向最不发达国家所有产品提供免关税。
学生思考:通过三则材料分析并总结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老师总结:
世贸组织的主要作用: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1)促进市场开放,加快世界经济发展(2)调节贸易纠纷
(3)很大程度上重视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教学设计:(1)、图片展示中国加入世贸的历史片断,指导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加入世贸。(2)、影响:以正反事例及教材【历史纵横】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的影响,特别是中国面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初步认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多媒体显示: 表一:
案例1:从1998年到2005年,海尔开始走国际化道路,产品远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据悉,2007年海尔洗衣机整体出口欧洲的订单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倍还多,在德国,最大的电视销售渠道QVC中,海尔滚筒洗衣机创下了单日单型号销售记录,新品在上市第一天就销售了770台;在法国,最大的经销商K连锁店,不到两周的时间,销售了近5000台海尔最新式洗衣机,连展示的样机也被抢购一空„„目前,海尔洗衣机已成功进入欧洲前15位大连锁店中的12家,这场来自东方的“海尔风”给欧洲用户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给竞争者带来了巨大压力。
案例2:根据中国商务部有关统计,2003年国际上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立案共计59起,涉及金额约22亿美元,创历史最高。且单起案例涉及金额不断增大,在59起贸易摩擦案例中,愈千万美元的大案共15起,另有4起金额超过1亿美元。2004年1季度,WTO各成员国又对中国发起11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同比增长83.3%,涉案金额3.3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倍。
学生思考:中国加入世贸产生的影响 老师总结:
对世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世贸体系 对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
老师指导学生自由发挥中国面对机遇与挑战的对策。
(三)总结新课:
运用图示法,显示本节知识结构,对本节所学内容加以巩固。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强化历史知识的
系统性和逻辑性。
(四)课外延伸
1、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所采取的对策。
2、开展社会调查,搜集经济全球化对当地发展影响的资料。
(五)、巩固练习选择题
1、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 发展中国家 B 发达国家 C 第三世界国家 D 世界贸易组织
2、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一些地区的社会稳定、地区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其突出的事例有()A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B 阿以冲突的升级 C 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冲突 D 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3、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就是指世界经济统一于某一经济发达国家或集团的支配之下。
B、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就像一个工厂的每一个车间一样,进行严格的分工生产。C、指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流通的各种壁垒正在不断消解。D 它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相互对立、互相削弱 材料题
材料一 据统计,美国福特汽车主要部件生产商分布于美、欧、亚三洲的20多个国家。
材料二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不少跨国公司,他们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国家廉价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
材料三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从1980年7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到中国正式入世经历了15年的谈判,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
⑴、材料一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⑵、结合材料二,说明世界经济发展的这种特点将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什影响?
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坚持既要争取,又不放弃原则的立场。试结合材料三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说明中国采取这种立场的原因。
8.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真正的英雄》精品教案 篇八
1.会认15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的方法,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生活情趣。3.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学重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在默读中体会小猫的得与失去卡罗尔内心的情感变化,感悟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感受小动物带给人们的生活情趣。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准备猫的资料卡
2.本课要会认的字及相关的词(课件)3.录音机 学例
(一)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听声音,引导同学们猜一猜都是哪些动物的叫声。(播放一些学生熟悉的动物声音)2.放小猫的叫声,让学生再听一听。(贴猫的图片)
3.播放猫的录像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及对小猫的了解。
4.有一个小女孩,她叫卡罗尔,她不仅喜欢小猫,并想想拥有一只自己的小猫(课题补充完整)
二、自读择法,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引导学生在书对字、词或不明白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符号做标记。2.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都想学会什么? 3.同学们提出问题,师加以归纳总结。(1)会认本课的15个生字。
(2)为什么卡罗尔要登广告要小猫。
(3)为什么卡罗尔又要登广告把小猫送人。
(4)卡罗尔看到那么多的小猫时,心情是什么样的?
(5)小猫送人以后屋里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冷冷清清的,连滴滴答答的钟声都听得见?卡罗尔心情是什么样的?
(6)有感情朗读自己喜爱的词句。4.引导学生说出平时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并且师提出默读这种学习方法的具体要求与方法:不出声,不指读;用眼看,用心悟,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来学习。5.学生自学,师巡视。
三、自主感悟,交流讨论
(一)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和词 1.正音:kǎshìchúcènɡ
2.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字词 3.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 4.摘果子游戏(指读字)5.开火车游戏(指读词)
(二)1.汇报学习第一自然段情况,理解“一直”一词。理解引起事情的原因:为什么卡罗尔要登广告要小猫。
2.汇报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扑扑”,“门铃一直响个不停”,“晚家里可不得了了”理解卡罗尔登广告要小猫的作用。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力。还有哪些“不得了了”的情况存在,引导学生体会时卡罗尔的情感变化,即喜欢又无奈。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这种情感。3.汇报学习十二──十五自然段
引导学生读懂“卡罗尔很伤心,整整一天她都在和小猫告别”屋里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冷冷清清的,连滴滴答答的钟声都听得见。引导学生默读,来理解卡罗尔时的心情,体会登广告把小猫送人的作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建议。4.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叫”、“蹭”、“终于”等词的意思,体会卡罗尔时“得与失”的心情。发挥想象力,想象卡罗尔时的神态,鼓励学生多读课文,体会两则广告给人们带来的戏剧性的有趣的故事情节。5.有感情朗读课文中自己觉得有趣的内容;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注重指导学生读出“趣”字所在)。
四、激发想象,品味升华
1.联系课文内容,想象一下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今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2.齐唱《小猫咪》。学例
(二)一、情景引入,巧设悬念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只小猫,它叫伯洛,它的小主人叫卡罗尔,你们想知道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第八课《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二、熟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说过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字词(尊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师用课件显示)
(1)找出已经认识的生字和词和同学交流认识的途径。(2)找出难认和字和同学一起讨论用什么办法记住。(3)出示字、词卡,进行拼组游戏。
三、默读感悟,交流讨论
1.提出默读的要求与方法:不出声、不指读;用心看,用心悟。
2.学生自主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中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可以结合下文自主理解。(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敢想、敢说)
3.根据同学们回答,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哪些内容有趣,一边默读,一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文中标记出来,全班交流。4.引导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登广告要小猫的有趣之处
ɑ.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课件显示文中图)理解“小猫就扑扑„„”情景,理解“扑扑”意思,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热闹的情景,理解“门铃一直响个不停”的意思。
b.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家里可不得了了”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广泛讨论,注重边读边体会它的有趣,并体会时卡罗尔的心情,有感情朗读。
c.引导学生对登广告要小猫,说出自己看法,尊重学生有独特的见解,使同学们对课文内容进行升华。
5.学生汇报登广告免费赠送小猫的有趣之处 ɑ.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的重词句,理解“屋里„„”体会当时卡罗尔的心情及前后事情的差异。b.理解“叫、蹭、终于”词的意思,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体会其事情有趣的变化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体会事情的趣味之处(如边读边做动作,引导学生多读,多体会)。c.理解两则广告“得与失”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变化。
四、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可以互相评议,拨。
五、总结提高,激励创新
9.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真正的英雄》精品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教学重、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课前安排】
收集相关资料。【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用导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将介绍这些建设者们是怎样通过艰辛的劳动才取得的成绩。
齐读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三个方面。)
⑴ 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⑵ 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⑶ 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2、根据要求,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
⑴ 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⑵ 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
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
(第二个问题。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强调了这一点。)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
(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遇到的困难:
⑴ 困难一:
“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⑵ 困难二: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5、面对困难,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的?
⑴ 克服困难一: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⑵ 克服困难二:
“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
6、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交流。
7、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四、拓展延伸
青藏铁路工程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11.8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南山口至望昆段路基基本成型,冻土试验段开工,实现了首战告捷。2002年完成投资53.2亿元;格尔木至望昆段线下主体工程建成,望昆至楚玛尔河段线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楚玛尔河至布强格段线下主体工程完成80%以上;6月29日开始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今年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计划完成投资56亿元,截止7月底累计完成投资23.9亿元,开工累计88.9亿元。目前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正在采取强化措施,铺轨架梁向高原腹地挺进,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和唐南段重点工程开工,全面攻坚战已形成高潮。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江泽民同志曾作了“自然保护区的问题还是要力求解决好”的重要批示。朱镕基同志要求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加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精神,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为搞好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五、归纳总结
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试运行通车,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坐火车到拉萨去,请一定不要忘记修建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之而付出的血汗!希望你们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建设者!【板书设计】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0.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真正的英雄》精品教案 篇十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第一单元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搜集资料了解西部,了解西部的过去与今天,历史与发展。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味语言的优美,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间:6~8课时。教学时间:
一、自由阅读导语和1~4课,课后资料袋以及P168补充阅读材料《拉萨古城》
1、认识生字,自己勾画喜欢的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明确关于西部的话题。
3、聊一聊:通过四篇课文,你对祖国的西部有了哪些了解?地貌,气候,风俗,历史,发展„„
二、提问
关于西部,你还有哪些话题愿意和大家交流?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内容?
在笔记本上进行罗列:
草原风景
蒙古族的生活
丝绸之路
匈奴族的迁徙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部落
新疆建设兵团(解放军进疆)
青藏铁路
拉萨
藏教寺庙„„
三、查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图片,重要的在笔记本上做简要记录,同学之间做交流。
四、处理精读课文
1、《草原》:
⑴明确:课文从两部分内容入手,草原的景色迷人;草原人热情好客。
⑵体会:静态的景物描写;动态的迎客场面。
2、《白杨》:
⑴ 生存环境──茫茫戈壁,渺无人烟
⑵ 明确:白杨的形象 外型──高大挺秀,笔直个性──坚强、不动摇、适应力强
⑶ 明确:写白杨是为了突出像白杨一样坚强勇敢扎根边疆的建设者,结合阅读链接内容(艾青《帐篷》)明确借物喻人的写法。
3、学生解决课后练习,教师做适当指点。
4、背诵描写草原和白杨的有关段落。
五、处理略读课文
1、《丝绸之路》:借助标志性词句进行分段训练。明确作者以回想的笔触描写了发生在公元前115年的东西方交流的一个场面。借助相关词语了解课文中的照应。开头: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 结尾:每当凝望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2、《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⑴ 学生分析:地质条件复杂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天气情况恶劣 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极度缺氧 西方媒体预言„„
⑵ 讨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句反复出现的作用,注意标点的变化,体会工人们高昂的斗志,澎湃的激情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
六、自我回顾
要求学生通过回忆在笔记本上列出学习本单元之后了解到的内容和每课应掌握的重点问题,对整个单元进行链接和梳理,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字词或句段进行归纳整理。
1《草原》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 出示课题: 草原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会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⑴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
”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⑵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⑶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教学反思:
2《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矗 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影像。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⑴ 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⑵ 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2、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3、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⑴ 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⑵ 相机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⑶ 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① 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② 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③ 再读全文,谈感受。教学反思:
3《白杨》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2、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波浪线标出。⑴ 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⑵ 课件出示三个问句。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3、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⑴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⑵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1、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⑴ 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⑵ 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⑶学习文章的5~11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①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② 学生分角色朗读。
⑷学习文章第12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出示课件: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A、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B、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A、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B、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C、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风沙刮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感情朗读第13小节。
学习第14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出示课件: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①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④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⑴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⑵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① 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②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学生交流讨论。
⑷理解爸爸的心:
①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②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心情、心思、心愿
③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④老师小结: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老师启发: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
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教学反思: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教学重、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课前准备:收集相关资料。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用导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将介绍这些建设者们是怎样通过艰辛的劳动才取得的成绩。
齐读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三个方面。)
⑴ 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⑵ 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⑶ 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2、根据要求,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
⑴ 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⑵ 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第二个问题。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强调了这一点。)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遇到的困难:
⑴困难一:“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⑵困难二:“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5、面对困难,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的?
⑴克服困难一:“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⑵克服困难二:“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
6、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交流。
7、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四、拓展延伸:
青藏铁路工程概况: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江泽民同志曾作了“自然保护区的问题还是要力求解决好”的重要批示。朱镕基同志要求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加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精神,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为搞好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五、归纳总结: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试运行通车,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坐火车到拉萨去,请一定不要忘记修建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之而付出的血汗!希望你们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建设者!
板书设计: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重重困难 天气恶劣 一一克服
极度缺氧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标: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
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3、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4、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课前准备: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组织讨论。
1、出示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了解祖国各地的特色。说说自己的向往:最想去哪里?了解哪里?
2、如果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你想要这样的一个朋友吗?
3、组织学生讨论:
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呢?
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
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
可能通过媒体来认识。
可能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⑴ 首先写信,建立联系。
⑵ 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
⑶ 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⑷ „„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你觉得最可行,最好的是哪一个方案?并说明理由。
2、如果你们真的联系上了,成了一对好朋友,你们会怎么做?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
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
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
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
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
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
2、注意书信和信封的格式:
⑴书信的格式:
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正文是信函的主体。可以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敬语在书信结束时向对方表达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
⑵信封的格式:
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四、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⑴ 学生讨论。
⑵ 投影出示。
2、PPT扫描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⑴ 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⑵ 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⑶ 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⑴ 学生讨论。⑵ 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⑴ 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⑵ 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⑶ 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二、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
1、交流第一部分内容:自我介绍 在交流中知道自己还需要如何修改,如何补充材料,才能让对方更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的大家庭。
2、交流第二块内容:活动的方案 学生各抒己见,过讨论边修改,把自己的内容改得更加丰满。
3、注意检查信的书写格式。
三、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写信的同学,把自己所写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同学合起来,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2、课堂交流: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小组合作写的文章就把自己组认为比较有新意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回顾·拓展一》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并理性的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4、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某一点体会畅所欲言,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教学重点: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难点:
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
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1、内容回顾,资料交流:
⑴ 教师用课件展示本组四篇课文内容,并配以旁白:在近两个周的时间里,我们与蒙古族同胞共话夕阳,我们走进了古老苍凉的雪域高原,观赏了风沙漫卷的茫茫戈壁上顽强生存的白杨。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西部的旖旎风光还历历在目,西部建设者可歌可泣的故事还萦绕在我们脑际。
⑵相信你们收集到的资料更多,能介绍给我们大家吗?
⑶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图文资料,并谈谈自己对西部的感受:
西部的过去、现在、未来;西部的建设与发展;西部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西部的旅游与开发;西部的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西部的教育;西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2、回眸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点:
⑴快速浏览课文《草原》和《白杨》,并思考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⑵小组交流:
①把这两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或者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推荐给大家,并说说原因。
②你认为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分别说一说:
如:场面描写、人物对话的描写。借物喻人(借赞扬白杨树来赞扬西部建设者)景色描写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⑶全班交流、点评。
3、畅所欲言,尽情交流:
⑴在学习中你一定还有其他的收获,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
⑵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在课内外学习和收集资料中的一些感受,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收获。
⑶总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我们、你们、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必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部必将会迎来灿烂辉煌的明天!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趣味语文
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然后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请学生把课前收集的一些古诗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互相激励和启发。
3、建议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4、安排时间让学生把喜欢的古诗或诗句摘抄到好词佳句本上。
趣味语文:
1、阅读趣味语文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故事的趣在何处?
2、交流:
⑴故事讲了什么,它有趣在什么地方?
⑵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趣味语文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最有趣的一个故事推荐给全班同学。
4、全班交流学生推荐的趣味语文故事。
5、师生共同推荐课前搜集的诗词名篇。喜欢的学生可诵读或者吟唱。
总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在精彩的名篇佳作里,品读着精妙的语言文字,感受着它们传递出来的情感,我们不禁流连往返。
西部,这片沃土,我们将会用更美的语言来赞美它,歌颂它!
机动课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任务:每课课后作业处理(达标、练习册、补充);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真正的英雄》精品教案】推荐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07-07
七年级政治下册 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11-19
五年级语文下册景阳冈7教案人教新课标版08-27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鸟》教学设计10-24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