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专题复习(几何证明、计算)(共8篇)
1.初三数学专题复习(几何证明、计算) 篇一
河津中学高三二轮专题复习
几何证明选讲专题复习
1、如图,已知AP是⊙O的切线,P为切点,AC是⊙O的割线,与⊙O交于B、C两点,圆心O在∠PAC的内部,点M是BC的中点。⑴证明:A、P、O、M四点共圆。⑵求∠OAM+∠APM的大小。
2、如图,BA是⊙O的直径,AD是⊙O的切线,BF、BD是割线。证明:BE·BF=BC·BD3、△ABC内接于⊙O,AB=AC,直线MN切⊙O 于C,弦BD∥MN,AC、BD交于点E
⑴求证:△ABE≌△ACD⑵AB=6,BC=4,求AE4、如图所示,AB是⊙O 的直径,G为AB延长线上的一点,GCD是⊙O的割线,过点G作AB的垂线,交AC的延长线于点E,交AD的延长线于点F,过G作⊙O 的切线,切点为H。
求证:⑴C、D、F、E四点共圆;⑵GH2=GE·GF.第 1页
5、如图,梯形ABCD内接于⊙O,AD∥BC,过点C作⊙O的切线,交BD的延长线于点P,交AD的延长线于点E..⑴求证: AB2=DE·BC;
⑵若BD=9,AB=6,BC=9,求切线PC的长。
6、已知C点在⊙O直径BE的延长线上,CA切⊙O于A点,∠ACB的平分线分别交AE、AB于点F、D。⑴求∠ADF的度数; ⑵若AB=AC,求AC/BC的值。
7、如图所示,AB为⊙O的直径,BC、CD为⊙O的切线,B、D为切点。⑴求证:AD∥OC;⑵若⊙O的半径为1,求AD·OC的值。
8、在△ABC中,AB=AC,过点A的直线与其外接圆交于点P,交BC延长线于点D。
⑴求证:
⑵若AC=3,求AP·AD的值。
9、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BC≌△BAD.求证:AB∥CD10、已知:直线AB过圆心O,交⊙O于AB,直线AF交⊙O于A、F(不与B重合),直线l与⊙O相切于C,交AB于E,且与AF垂直,垂足为G,连结AC。
⑴求证:∠BAC=∠CAG;⑵AC2=AE·AF11、如图,PA切⊙O于点A,割线PBC经过圆心O,OB=PB=1,绕点O逆时针旋转600到OD。
⑴求线段PD的长;
⑵在如图所示的图形中是否有长度为的线段?若有,指出该线段;若没有,说明理由。
12、如图,⊙O的直径AB=6,C为圆周上一点,BC=3,过C做圆的切线l,过A做l的垂线AD,AD分别与直线l,圆O交于点D,E。⑴求∠DAC;⑵求线段AE的长。
13、如图所示,已知PA与⊙O相切,A为切点,PBC为割线,弦CD∥AP,AD、2BC相交于E点,F为CE上一点,且DE=EF·EC.⑴求证: ∠P=∠EDF;⑵求证:CE·EB=EF·EP.14、如图,AB是圆O的直径,D为圆O上一点,过D做圆O的切线交AB的延长线于点C,若DA=DC,求证:AB=2BC。
15、如图,点A、B、C是圆O上的点,且AB=4,∠ACB=300,则圆O的面积等于_____________。
16、如图,AB、CD是半径为a的圆O的两条弦,它们相交于AB的中点P,0PD=2a/3,∠OAP=30,则CP=______________。
17、如图,⊙O的弦ED,CB的延长线交于点A,若
BD⊥AE,AB=4,BC=2,AD=3,DE=_________;CE=__________.
2.中考数学几何专题复习无答案 篇二
题型一考察概念基础知识点型
例1.如图1,等腰△ABC的周长为21,底边BC
=
5,AB的垂直平分线是DE,则△BEC的周长为。
例2.如图2,菱形中,、是、的中点,若,菱形边长______.
图1
图2
图3
例3
已知AB是⊙O的直径,PB是⊙O的切线,AB=3cm,PB=4cm,则BC=
.
题型二折叠题型:折叠题要从中找到对就相等的关系,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解。
例4
分别为,边的中点,沿
折叠,若,则等于。
例5如图4.矩形纸片ABCD的边长AB=4,AD=2.将矩形纸片沿
EF折叠,使点A与点C重合,折叠后在其一面着色(图),则着色部分的面积为()
A.
B.
C.
D.
A
B
C
D
E
G
F
F
图4
图5
图6
【题型三】涉及计算题型:常见的有应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度,求弧长,扇形面积及圆锥体积,侧面积,三角函数计算等。
例6如图3,P为⊙O外一点,PA切⊙O于A,AB是⊙O的直径,PB交⊙O于C,PA=2cm,PC=1cm,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是
()
A.B
C
D
【题型四】证明题型:
第二轮复习之几何(一)——三角形全等
【判定方法1:SAS】
例1.AC是菱形ABCD的对角线,点E、F分别在边AB、AD上,且AE=AF。求证:△ACE≌△ACF
A
D
F
E
B
C
例2
正方形ABCD中,AC为对角线,E为AC上一点,连接EB、ED.(1)求证:△BEC≌△DEC;
(2)
延长BE交AD于F,当∠BED=120°时,求∠EFD的度数.
A
F
D
E
B
C
【判定方法2:AAS(ASA)】
例3
ABCD是正方形,点G是BC上的任意一点,于
E,交
AG于F,求证:.
D
C
B
A
E
F
G
例4如图,在□ABCD中,分别延长BA,DC到点E,使得AE=AB,CH=CD连接EH,分别交AD,BC于点F,G。求证:△AEF≌△CHG.【判定方法3:HL(专用于直角三角形)】
例5在△ABC中,AB=CB,∠ABC=90º,F为AB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BC上,且AE=CF.(1)求证:Rt△ABE≌Rt△CBF
(2)若∠CAE=30º,求∠ACF度数.A
B
C
E
F
对应练习:1.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为BC
中点,AE的延长线与D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1)证明:∠DFA
=
∠FAB;(2)证明:
△ABE≌△FCE.2.如图,点是正方形内一点,是等边三角形,连接、,延长交边于点.(1)求证:;(2)求的度数.3.如图,已知∠ACB=90°,AC=BC,BE⊥CE于E,AD⊥CE于D,CE与AB相交于F.
(1)求证:△CEB≌△ADC;(2)若AD=9cm,DE=6cm,求BE及EF的长.
A
B
C
D
F
E
第二轮复习之几何(二)——三角形相似
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例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点A作AE⊥BC,垂足为E,连接DE,F为线段DE上一点,且∠AFE=∠B.(1)求证:△ADF∽△DEC.(2)若AB=4,AD=3,AE=3,求AF的长.例2如图9,点P是正方形ABCD边AB上一点(不与点A.B重合),连接PD并将线段PD绕点P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线段PE,PE交边BC于点F.连接BE、DF。
(1)求证:∠ADP=∠EPB;(2)求∠CBE的度数;
(3)当的值等于多少时.△PFD∽△BFP?并说明理由.
2.相似与圆结合,注意求证线段乘积,一般是转化证它所在的三角形相似。将乘积式转化为比例式→比例式边长定位到哪个三角形→找条件证明所在的三角形相似
例3
如图,在△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交AC与E,交BC与D.
求证:(1)D是BC的中点;(2)△BEC∽△ADC;(3)BC2=2AB•CE.
3.相似与三角函数结合,①若题目给出三角函数值一般会将给出的三角函数值用等角进行转化,然后求线段的长度
②求某个角的三角函数值,一般会先将这个角用等角转化,间接求三角函数值
例4如图,点E是矩形ABCD中CD边上一点,⊿BCE沿BE折叠为⊿BFE,点F落在AD上.(1
求证:⊿ABE∽⊿DFE;(2)若sin∠DFE=,求tan∠EBC的值.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图1,将非等腰的纸片沿折叠后,使点落在边上的点处.若点
为边的中点,则下列结论:①是等腰三角形;②;③是的中位线,成立的有()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如图,等边△ABC中,BD=CE,AD与BE相交于点P,则∠APE的度数是()
A.45°
B.55°
C.60°
D.75°
3.如图3,在中,,点为的中点,垂足为点,则等于()
A.
B.
C.
D.
A
O
B
C
X
Y
D
图4
图5
图6
图7
4.如图4,⊿ABC和⊿CD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点B,C,D在一条直线上,点M是AE的中点,下列结论:①tan∠AEC=;②S⊿ABC+S⊿CDE≧S⊿ACE
;③BM⊥DM;④BM=DM.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如图5,等边三角形ABC中,D、E分别为AB、BC边上的两个动点,且总使AD=BE,AE与CD交于点F,AG⊥CD于点G,则
.
6.如图6,已知点A、B、C、D均在已知圆上,AD∥BC,AC
平分∠BCD,∠ADC
=
120°,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10cm.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B.C.D.7.如图7,在直角坐标系中,将矩形OABC沿OB对折,使点A落在点
处。已知,则点的坐标是()A、(,)B、(,)
C、(,)
D、(,)
三、解答题
1矩形ABCD中,点E是BC上一点,AE=AD,DF⊥AE于F,连结DE.求证:DF=DC.
2.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PBC和△QCD都是等边三角形,且点P在矩形上方,点Q在矩形内.求证:(1)∠PBA=∠PCQ=30°;(2)PA=PQ.
A
C
B
D
P
Q
3.点D为等腰直角△ABC内一点,∠CAD=∠CBD=15°,E为AD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CA.(1)求证:DE平分∠BDC;(2)若点M在DE上,且DC=DM,求证:
ME=BD.
4.如图5AB是⊙O的直径,AC是弦,CD是⊙O的切线,C为切点,AD⊥CD于点D.求证:(1)∠AOC=2∠ACD;
(2)AC2=AB·AD.、5.
把一张矩形ABCD纸片按如图方式折叠,使点A与点E重合,点C与点F重合(E、F两点在BD上),折痕分别为BH、DG。
(1)求证:△BHE≌△DGF;(2)若AB=6cm,BC=8cm,求线段FG的长。
6.在Rt△ABC中,∠BAC=90°,AC=2AB,点D是AC的中点,将一块锐角为45°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三角板斜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A、D重合,连结BE、EC.试猜想线段BE和EC的数量及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A
B
C
D
E
第二轮复习之几何(三)——四边形
例1.分别以Rt△ABC的直角边AC及斜边AB向外作等边△ACD、等边△ABE。已知∠BAC=30º,EF⊥AB,垂足为F,连结DF。(1)试说明AC=EF;(2)求证:四边形ADFE是平行四边形。
A
B
C
D
E
F
例2如图,AD∥FE,点B、C在AD上,∠1=∠2,BF=BC
⑴求证:四边形BCEF是菱形
⑵若AB=BC=CD,求证:△ACF≌△BDE
例3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点G是BC延长线上一点,连结AG,点E、F分别在AG上,连接BE、DF,∠1=∠2,∠3=∠4.(1)证明:△ABE≌△DAF;
(2)若∠AGB=30°,求EF的长.例4等腰梯形中,,延长到,使.(1)证明:;(2)如果,求等腰梯形的高的值.
D
A
B
E
C
F
【对应练习】
1.在菱形ABCD中,∠A=60°,点P、Q分别在边AB、BC上,且AP=BQ.
(1)求证:△BDQ≌△ADP;(2)已知AD=3,AP=2,求cos∠BPQ的值(结果保留根号).
2、如图,是四边形的对角线上两点,.
求证:(1).(2)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A
B
D
E
F
C
3.在一方形ABCD中.E为对角线AC上一点,连接EB、ED,(1)求证:△BEC≌△DEC:
(2)延长BE交AD于点F,若∠DEB=140°.求∠AFE的度数.
4.在梯形ABCD中,AD∥BC,延长CB到点E,使BE=AD,连接DE交AB于点M.(1)求证:△AMD≌△BME;(2)若N是CD的中点,且MN=5,BE=2,求BC的长.第二轮复习之几何(四)——圆
Ⅰ、证线段相等
例1:如图,AB是⊙O的直径,C是的中点,CE⊥AB于
E,BD交CE于点F.
(1)求证:CF
=BF;(2)若CD
=6,AC
=8,则⊙O的半径为
___,CE的长是
___
.
A
C
B
D
E
F
O2、证角度相等
例2如图,是⊙O的直径,为圆周上一点,过点的切线与的延长线交于点.:求证:(1);(2)≌.
3、证切线:证明切线的方法——连半径,证垂直。根据: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例3如图,四边形ABCD内接于⊙O,BD是⊙O的直径,AE⊥CD于点E,DA平分∠BDE。
(1)求证:AE是⊙O的切线。(2)若∠DBC=30°,DE=1cm,求BD的长。
例4如图,点A、B、C、D都在⊙O上,OC⊥AB,∠ADC=30°.(1)求∠BOC的度数;
(2)求证:四边形AOBC是菱形.
对应练习
1.如图,已知⊙O的直径AB与弦CD互相垂直,垂足为点E.⊙O的切线BF与弦AD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且AD=3,cos∠BCD=
.(1)求证:CD∥BF;(2)求⊙O的半径;
(3)求弦CD的长.FM
A
DO
EC
O
C
B
2.如图,点D是⊙O的直径CA延长线上一点,点B在⊙O上,且AB=AD=AO.
(1)求证:BD是⊙O的切线.(2)若点E是劣弧BC上一点,AE与BC相交于点F,且△BEF的面积为8,cos∠BFA=,求△ACF的面积.
1.一副三角板,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则图中∠的度数是()
A. B. C. D.
图1
图2
2.如图2,在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点E、F是AD上的两点,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4
B.3
C.2
D.
3.如图3,△ABC中,∠C=90°,AC=3,∠B=30°,点P是BC边上的动点,则AP长不可能是
C
E
A
B
D
图3
图4
(A)3.5
(B)4.2
(C)5.8
(D)7
4.如图4,直角三角形纸片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6,8,现将如图那样折叠,使点与点重合,折痕为,则的值是()
A.
B.
C.
D.
5.如图5,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是斜边,将绕点逆时针旋转后,能与重合,如果,那么的长等于()
A.
B.
C.
D.
6.图6,已知等边△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BC上,把△BDE沿直线DE翻折,使点B落在点Bˊ处,DBˊ,EBˊ分别交边AC于点F,G,若∠ADF=80º,则∠EGC的度数为
图5
图6
图7
图8
7.如图,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4cm,AD=7cm,∠ABC的平分线交AD于点E,交CD的延长线于点F,则DF=______cm.
8.如图,矩形ABCD中,AB=2,BC=3,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D,BC于点E、F,连接CE,则CE的长________.9.如图,BD是⊙O的直径,OA⊥OB,M是劣弧上一点,过点M作⊙O的切线MP交OA的延长线于P点,MD与OA交于点N。(1)求证:PM=PN;(2)若BD=4,PA=AO,过B点作BC∥MP交⊙O于C点,求BC的长.
10.如图,在△ABC中,以AB为直径的⊙O交BC于点P,PD⊥AC于点D,且PD与⊙O相切.
(1)求证:AB=AC;(2)若BC=6,AB=4,求CD的值.
C
B
A
O
P
D
11.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点C在FD的延长线上,AB∥CF,∠F=∠ACB=90°,∠
E=45°,∠A=60°,AC=10,试求CD的长.
12.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点G,E分别是边AB,BC的中点,∠AEF=90o,且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点F.(1)证明:∠BAE=∠FEC;
(2)证明:△AGE≌△ECF;(3)求△AEF的面积.
13.如图,矩形中,.点是上的动点,以为直径的与交于点,过点作于点.
(1)当是的中点时:
①的值为______________;
②
证明:是的切线;
(2)试探究:能否与相切?若能,求出此时的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D
E
O
C
B
G
F
A
几何之——解直角三角形
1在△ABC中,∠C=90°,sinA=,则tanB=()
A. B. C. D.
2、在∆ABC中,若|sinA-
|+(-cosB)2=0,∠A.∠B都是锐角,则∠C的度数是()
A.750
B.900
C.1050
D.12003、如下左图,在△ABC中,∠C=90°,AB=13,BC=5,则sinA的值是()
A、B、C、D、4如上右图,在四边形ABCD中,E、F分別是AB、AD的中点,若EF=2,BC=5,CD=3,则tanC等于()
A、B、C、D、A
B
C
D
αA5、如图,在矩形ABCD中,DE⊥AC于E,设∠ADE=,且,AB
=
4,则AD的长为().(A)3
(B)
(C)
(D)
6在锐角△ABC中,∠BAC=60°,BD、CE为高,F为BC的中点,连接DE、DF、EF,则结论:①DF=EF;②AD:AB=AE:AC;③△DEF是等边三角形;④BE+CD=BC;⑤当∠ABC=45°时,BE=DE中,一定正确的有()A、2个
B、3个
C、4个
D、5个
7.=
8.某人沿着有一定坡度的坡面前进了10米,此时他与水平地面的垂直距离为米,则这
个破面的坡度为
.9.如图,已知直线∥∥∥,相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都是1,如果正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在四条直线上,则
直角三角形常见模型
张华同学在学校某建筑物的C点处测得旗杆顶部A点的仰角为30°,旗杆底部B点的俯角为45°.若旗杆底部B点到建筑物的水平距离BE=9米,旗杆台阶高1米,试求旗杆AB的高度。
2.海船以5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行驶,在A处看见灯塔B在海船的北偏东60°方向,2小时后船行驶到C处,发现此时灯塔B在海船的北偏西45方向,求此时灯塔B到C处的距离。
3某年入夏以来,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位不断下降,一条船在松花江某段自西向东沿直线航行,在A处测得航标C在北偏东60°方向上。前进100m到达B处,又测得航标C在北偏东45°方向上(如图),在以航标C为圆心,120m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有浅滩,如果这条船继续前进,是否有被浅滩阻碍的危险?
A
D
B
E
图6
i=1:
C
3.初三数学专题复习(几何证明、计算) 篇三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灵活多样,它可以和很多内容结合高考解答题中,常渗透不等式证明的内容,纯不等式的证明,历来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难点,本节着重培养考生数学式
重难点归纳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它们是证明不等式的最基本的方法
(1)比较法证不等式有作差(商)、变形、判断三个步骤,变形的主要方向是因式分解、配 如果作差以后的式子可以整理为关于某一个变量的二次式,(2)综合法是由因导果,而分析法是执果索因,两法相互转换,互相渗透,互为前提,充分运用这一辩证关系,可以增加解题思路,开扩视野
2不等式证明还有一些常用的方法换元法、放缩法、反证法、函数单调性法、判别式法、数形结合法等换元法主要有三角代换,均值代换两种,在应用换元法时,要注意代换的等价性放缩性是不等式证明中最重要的变形方法之一,放缩要有的放矢,目标可以从要证的结论中考查有些不等式,从正面证如果不易说清楚,可以考虑反证法凡是含有“至少”“惟一”或含有其他否定词的命题,适宜用反证法
证明不等式时,要依据题设、题目的特点和内在联系,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要熟悉各种证法中的推理思维,并掌握相应的步骤、技巧和语言特点
1112(n∈N*)例1证明不等式123n
命题意图
本题是一道考查数学归纳法、不等式证明的综合性题目,考查学生观察能
知识依托 本题是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首先想到应用数学归纳法,另外还涉及不等式证明中的放缩法、构造法等
错解分析 此题易出现下列放缩错误
1n个
技巧与方法本题证法一采用数学归纳法从n=k到n=k+1的过渡采用了放缩法证法二先放缩,后裂项,有的放矢,直达目标而证法三运用函数思想,借助单调性,独具匠心,发人深省(1)当n等于1时,不等式左端等于1,右端等于2,所以不等式成立
111(2)假设n=k(k≥1)时,不等式成立,即1+<2k,2k则1
1211k112k1k1 2k(k1)11k(k1)12k1,∴当n=k+
1综合(1)、(2)得当n∈N*时,都有1+
121
31
n<
另从k到k+12(k1)12k(k1)k2k(k1)(k1)
(kk1)20,2k(k1)12(k1),k10,21
k12k1.k1
21k11
k1, 又如:2k12
2k21.k1
对任意k∈N*,都有1
kkkk1证法111因此122(1)2(2)2(nn1)2n.23三 设f(n)=2n(1222(kk1),1
3那么对任意k∈N* 都有11n),f(k1)f(k)2(k1k)
1k11
k1[2(k1)2k(k1)1][(k1)2k(k1)k]1k1(k1k)2
k10
∴f(k+1)>f(k)
因此,对任意n∈N* 都有f(n)>f(n-1)>„>f(1)=1>0,1112n.∴123例2求使xy≤axy(x>0,y>0)恒成立的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不等式证明、求最值函数思想、以及学生逻辑分析能力 知识依托该题实质是给定条件求最值的题目,所求a的最值蕴含于恒成立的不等式中,因此需利用不等式的有关性质把a呈现出来,等价转化的思想是解决题目的突破口,然后再错解分析 本题解法三利用三角换元后确定a的取值范围,此时我们习惯是将x、y与cosθ、sinθ来对应进行换元,即令x=cosθ,y=sinθ(0<θ<
2),这样也得a≥sin
θ+cosθ其原因是(1)缩小了x、y的范围(2)这样换元相当于本题又增加了“x、y=
1技巧与方法 除了解法一经常用的重要不等式外,解法二的方法也很典型,即若参数a满足不等关系,a≥f(x),则amin=f(x)max 若 a≤f(x),则amax=f(x)min,利用这一基本事实,可以较轻松地解决这一类不等式中所含参数的值域问题还有三角换元法求最值用的恰当好处,可以把原问题转化由于a的值为正数,将已知不等式两边平方,得
x+y+2xy≤a2(x+y),即2xy≤(a2-1)(x+y),∴x,y>0,∴x+y≥2xy,①②
当且仅当x=y时,②中有等号成立
比较①、②得a的最小值满足a2-1=1,∴a2=2,a=2(因a>0),∴a
设
uxy(xy)2xy2xy xyxyxy∵x>0,y>0,∴x+y≥2xy(当x=y时“=”成立),∴2xy2xy≤1,的最大值是1 xyxy
从而可知,u的最大值为12,又由已知,得a≥u,∴a的最小值为∵y>0,∴原不等式可化为x+1≤ayx1,y
设x
=tanθ,θ∈(0,)y2
∴tanθ+1≤a 即tanθ+1≤asecθ ∴a≥sinθ+cosθ=2sin(θ+
又∵sin(θ+4),③
4)的最大值为1(此时θ=
4)
由③式可知a
例3已知a>0,b>0,且a+b=1求证(a+11)(b+)ba(分析综合法)
欲证原式,即证4(ab)2+4(a2+b2)-25ab+4≥0,即证4(ab)2-33(ab)+8≥0,即证ab≤1或ab≥8 4
∵a>0,b>0,a+b=1,∴ab≥8不可能成立
∵1=a+b≥2ab,∴ab≤
(均值代换法)1,从而得证 4
设a=11+t1,b=+t222
∵a+b=1,a>0,b>0,∴t1+t2=0,|t1|<11,|t2|< 22
11a21b21(a)(b)abab
111122(t1)21(t2)21(t1t11)(t2t21)1111t1t2(t1)(t2)2222
1152222(t1t11)(t2t21)(t2)2t21122t2t244
2532254t2t225.24t244
显然当且仅当t=0,即a=b=
(比较法)1时,等号成立 2
∵a+b=1,a>0,b>0,∴a+b≥2ab,∴ab≤1 4
1125a21b21254a2b233ab8(14ab)(8ab)(a)(b)0ab4ab44ab4ab 1125(a)(b)ab4
(综合法)
∵a+b=1,a>0,b>0,∴a+b≥2ab,∴ab 252(1ab)1213916(1ab)12521ab1(1ab)44161ab44ab
1125 即(a)(b)ab4
(三角代换法)
∵ a>0,b>0,a+b=1,故令a=sin2α,b=cos2α,α∈(0,2)
11112(a)(b)(sin2)(cos)absin2cos2
sin4cos42sin2cos22(4sin2)2164sin224sin22
sin221,4sin22413.2 42sin221625(4sin22)22511244sin224sin2
4.平面几何证明习题专题 篇四
1.如图5所示,圆O的直径AB6,C为圆周上一点,BC3,过C作圆的切线l,过A作l的垂线AD,垂足为D,则DAC,线段AE的长为l线段CD的长为,线段AD的长为
图
5PA2.PB1,AC是圆O的直径,PC与圆O交于点B,2.已知PA是圆O的切线,切点为A,则圆O的半径R.
3.如图4,点A,B,C是圆O上的点,且AB4,ACB450,则圆O的面积等于.
4.如图3, 半径为5的圆O的两条弦AD和BC相交于点P,ODBC,P为AD的中点, BC6, 则弦AD的长度为
5.如图5, AB为⊙O的直径, AC切⊙O于点A,且AC22cm,过C
CMN交AB的延长线于点D,CM=MN=ND.AD的长等于_______cm.6.如图,AB是圆O的直径,直线CE和圆O相切于点于C,图5
ADCE于D,若AD=1,ABC30,则圆O的面积是
7.如图,O是半圆的圆心,直径AB2,PB
与半圆交于点C,AC4,则PB
.
8.如图,点A,B,C是圆O上的点,且AB2,BCCAB120, 则AOB对应的劣弧长为.
9.如图,圆O的割线PAB交圆O于A,B两点,割线PCD经过圆心O,已知PA6,AB
10.如图,已知P是圆O外一点,PD为圆O的切线,D为切点,割线PEF经过圆心O,若PF12,PD则圆O的半径长为,2
2,PO12,则圆O的半径是.
3EFD的度数为
11.如图4,已知PA是⊙O的切线,A是切点,直线PO交⊙O 于B、C两点,D是OC的中点,连结AD并延长交⊙O于点E. 若PA23,APB30,则AE=.
12.如图,在ABC中,DE//BC,EF//CD,若
P
B
O
D
C图
4BC3,DE2,DF1,则BD的长为,AB的长为___________.
13.如图,圆O是ABC的外接圆,过点C的切线交AB 的延长线交于点D,CD2,ABBC3,则线段BD的长为,线段AC的长为
14.如图,ACB60°,半径为2cm的⊙O切BC于点
C,若将⊙O在CB上向右滚动,则当滚动到⊙O与CA
也相切时,圆心O移动的水平距离是__________cm.
15.如图,A、B、c是⊙0上的三点,以BC为一边,作∠CBD=
∠ABC,过BC上一点P,作PE∥AB交BD于点E.若∠AOC=60°,BE=3,则点P到弦AB的距离为_______.
16.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CED都是平行四边形,点R为DE 的中点,BR分别交AC,CD于点P,Q.则CP:AP= ……()A.1:3B.1:4C.2:3D.3:4
C
R
E
17. 如图,Rt△ABC中,AB⊥AC,AB=3,AC=4,P是BC边上一点,作PE⊥AB于E,PD⊥AC于D,设BP=x,则PD+PE=……………………………()A.
x5
3B.4
x5
C .
D.
12x12x25
18.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已知∠B=60°,则∠CAO的度数是………………()A.15°
19.已知 ABC中,AB=AC,D是 ABC外接圆劣弧,延长AC上的点(不与点A,C重合)BD至E。
(1)求证:AD的延长线平分CDE;
(2)若BAC=30,ABC中BC边上的高为
B.30°
C.45°D.60°
ABC外接圆的面积。
20.如图,在边长为2的圆内接正方形ABCD中,AC是对角线,P为边CD的中点,延长AP交圆于
点E.
(1)∠E=度;
(2)写出图中现有的一对不全等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3)求弦DE的长.
21.如图,AB是⊙O的直径,C是弧BD的中点,CE⊥AB,垂足为E,BD 交CE于点F.(1)求证:CFBF;(2)若AD=4,⊙O的半径为6,求BC的长.
22.如图,△ABC内接于半圆,AB是直径,过A作直线MN,若∠MAC=∠ABC .(1)求证:MN是半圆的切线;
(2)设D是弧AC的中点,连结BD交AC 于G,过D作DE⊥AB于E,交AC于F.求证:FD=FG.
(3)若△DFG的面积为4.5,且DG=3,GC=4,试求△BCG的面积.
00
•O的直径,AD是弦,DAB=22.5,延长AB到点C,使得ACD=45。24.(10分)如图,AB是○•O的切线;(1)求证:CD是○(2)若AB=22,求BC的长。
A
C
•O,•O的直径,ABC内接于○25.(9分)如图,AB为○BAC=2B,•O的切线与OC的延长线交于点P,求PA的长。AC=6,过点A作○
OB
B
A
C
P
26.如图,设△ABC的外接圆的切线AE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E,∠BAC的平分线与BC交于点D.求证:EDEBEC.
27.如图,已知ABC中的两条角平分线AD和CE相交于H,B=60,F在AC上,且
A
B D E
AEAF。
(1)证明:B,D,H,E四点共圆;
5.高中立体几何证明平行的专题训练 篇五
2、如图,已知直角梯形ABCD中,AB∥CD,AB⊥BC,AB=1,BC=2,CD=1+3,过A作AE⊥CD,垂足为E,G、F分别为AD、CE的中点,现将△ADE沿AE折叠,使得DE⊥EC.(1)求证:求证:FG∥面BCD;
3、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中,D, E, F分别为AA1, CC1, AB的中点,M为BE的中点, AC⊥BE.求证: C1D∥平面B1FM.4、如图所示, 四棱锥PABCD底面是直角梯形,FAD
A
1BAAD,CDAD,CD=2AB, E为PC的中点, 证明:
EB//平面PAD;
5、如图,ABCD是正方形,O是正方形的中心,E是PC的中点。求证: PA ∥平面BDE
6.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D为AC的中点.求证:AB1//面BDC1;
7.正方体ABCD—A1B1C1D1中O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M为BB1的中点,求证: D1O//平面A1BC1;
8、在四棱锥P-ABCD中,AB∥CD,AB=求证:AE∥平面PBC;
9、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ACB=90,EA⊥平面ABCD,EF∥AB,FG∥BC,EG∥AC.AB=2EF.M是线段AD的中点,求证:GM∥平面ABFE;
10、S是平行四边形ABCD平面外一点,M、N分别是SA、BD上的点,且MN∥平面SDC11、如图,三棱锥PABC中,PB底面ABC,BCA90,PB=BC=CA,E为PC的中点,M为AB的中点,点F在PA上,且
DC,E为PD中点.AMSM
=
BNND,求证:
AF2F
P
6.立体几何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篇六
【考情分析】立体几何主要培养学生的发展空间想像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立体几何是高考必考的内容,试题一般以“两小题一大题或一大题一小题”的形式出现,分值在17—22分左右。近三年的试题中必有一个选择题是以三视图为背景,来考查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或体积。立体几何在高考中的考查难度一般为中等,从解答题来看,立体几何大题所处的位置为前4道,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 1.客观题考查的知识点:
(1)判断: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
(2)计算:求角(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角、二面角);求距离(主要是点面距离、球面距离);求表面积、体积;
(3)球内接简单几何体(正方体、长方体、正四面体、正三棱锥、正四棱柱)(4)三视图、直观图(由几何体的三视图作出其直观图,或由几何体的直观图判断其三视图)
2.主观题考查的知识点:
(1)有关几何体:四棱锥、三棱锥、(直、正)
三、四棱柱;
(2)研究的几何结构关系:以线线、线面(尤其是垂直)为主的点线面位置关系;(3)研究的几何量:二面角、线面角、异面直线所成角、线线距、点面距离、面积、体积。其中,解答题的第二问一般都是求一个空间角,而且都能通过传统方法(几何法)和空间向量两种方法加以解决。【课时安排】本专题复习时间为三课时:
例2.设α、β为互不重合的平面,m、n为互不重合的直线,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m⊥α,nα,则m⊥n;
②若mα,nα,m//β,n//β,则α//β;
③若α⊥β,α∩β=m,nα,m⊥n,则n⊥β;
④若m⊥α,α⊥β,m//n,则n//β.
其中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解决策略:培养学生善于利用身边的工具与情境(如纸笔、桌面、墙角等)构造具体模型,充分利用正方体这个有力的载体,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处理,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本类题为高考常考题型,其本质实为多项选择题.主要考查空间中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要求熟悉有关公理、定理及推论,并具备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做到不漏选多选. 基本题型三:空间中点线面位置关系的证明(解答题)
例3.如图,已知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A1⊥面ABC,AC=BC,M、N、P、Q分别是AA1、BB1、AB、B1C1的中点.
(1)求证:面PCC1⊥面MNQ;
(2)求证:PC1∥面MNQ.
解决策略:证明或探究空间中线线、线面与面面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
系,一要熟练掌握所有判定与性质定理,梳理好几种位置关系的常见A1 B
1证明方法,如证明线面平行,既可以构造线线平行,也可以构造面面M
平行;二要掌握解题时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即分析法与综
合法相结合来寻找证明的思路;三要严格要求学生注意表述规范,推
理严谨,避免使用一些正确但不能作为推理依据的结论.此外,要特A N P B 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会分析一些非常规放置的空间几何
体(如侧面水平放置的棱锥、棱柱等),会画空间图形的三视图与直观图,且会把三视图、直观图还原成空间图形.
基本题型四:运用空间向量证明与计算(解答题)
例4.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正方形,PD平面ABCD,且PD=AB=a,E是PB的中点.
P(1)在平面PAD内求一点F,使得EF平面PBC;
(2)求二面角FPCE的余弦值大小.
解决策略: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空间几何体合理建系的意识,会求平面的法向量;要求学生理解用向量判定空间线面位置关系、求解夹角与
E 距离的原理,并掌握一般求解步骤.其中,线线角、线面角与二面角
是本类题型中的重点考查对象,应加强训练.此外,在探究点的位置
等问题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共线向量,用已知点的坐标表示未知点的坐标,根据题设通过解方程(组)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复习建议】 A B C
1.三视图是新课标新增的内容,考查形式越来越灵活,因此与三视图相关内容应重点训练。
2.证明空间线面平行与垂直,是必考题型,解题时要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即分析法与综合法相结合寻找证明思路,必须根据所依据的大前提把具体问题中的小前提写
完整。
3.空间角与距离,先根据定义找出或作出所求的角与距离,然后通过解三角形等方法求值,注意“一作二证三求”的有机统一。解题时注意各种角的范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θ≤90°,其方法是平移法和向量法;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0°≤θ≤90°,其解法是作垂线、找射影、法向量法;二面角的范围是0°≤θ≤180°,其主要方法有:定义法、三垂线定理法、射影面积法、法向量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既要想到用向量法,也要有意识的去用几何法求解。
4.平面图形的翻折与空间图形的展开问题,要对照翻折(或展开)前后两个图形,分清哪些元素的位置(或数量)关系改变了,哪些没有改变.【复习指导】
1.回归课本,抓好基础落实
系统地掌握每一章节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公理及典型例题,这是高考复习必须做好的第一步,高考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这是一条不变的真理,所以复习时万万不能远离课本,必要时还应对一些课本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合理延伸和拓展。
2.注重规范,力求颗粒归仓
网上阅卷对考生的答题规范提出更高要求,填空题要求:数值准确、形式规范、表达式(数)最简;解答题要求:语言精练、字迹工整、完整规范。
考生答题时常见问题:如立几论证中的“跳步”,缺少必要文字说明,忽视分类讨论,或讨论遗漏或重复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的“弱点”,自然也是考试时的“失分点”,平时学习中,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3.加强计算,提高运算能力
“差之毫厘,缪以千里”,“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计算能力偏弱,计算合理性不够,这些在考试时有发生,对此平时复习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计算能力的培养;学会主动寻求合理、简捷运算途径;平时训练应树立“题不在多,做精则行”的理念。
4.整体把握,培养综合能力
7.初三时政专题复习 篇七
P20第28题:杨善洲的事迹 P79钱伟长的事迹 P83郭明义的事迹
英雄(先进)模范人物的设问:他或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在他或他们身上体现了哪些精神? 他或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他或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等
英雄(先进)模范人物的解题: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和中心意思:一般可以从爱国、责任、成才的角度去分析。
共性:
1、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符合爱国行为规范要求。
2、弘扬了民族精神,自觉投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3、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4、具有良好的民族素质。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良好的民族素质是最重要,最具潜力的因素。
5、履行了最基本的社会责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把本职工作做好。•
6、具有社会责任意识,自觉为国家、社会尽责。
7、有强烈的国家观念,有为国分忧的意识。
8、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做到以国家利益为重。
9、有报国之志,把个人奋斗融合到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去。
拓展:如果主人公是科学家、创新型技术人才等:
是德才兼备的人才。热爱祖国,品德高尚是人才的灵魂和力量源泉。人才个体的社会实践和主观努力在人才成长中起决定性作用。人才是多种多样的,人才成长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或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献身精神和顽强精神等。如果是主人公在环保或节能等方面的先进事迹:
说明他或他们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节约资源(或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建设资源节约型(或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
8.初三数学专题复习(几何证明、计算) 篇八
1. 已知a,b是正实数,则不等式组xyab,xa,是不等式组成立的(B)
xyabyb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且必要条件
2.如果1ab0,则有(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A)
11b2a2ba
1122(C)baab(A)
3.若x0,y0且11a2b2ba1122(D)ab ab(B)191,则xy的最小值是(C)xy
(A)6(B)12(C)16(D)2
44.实数x,y满足x22y26,则xy的最大值是(A)
(A)(B)(C)2(D)
2225.设实数m、n、x、y满足mna,x2y2b,其中a、b为正的常数,则mxny 的最大
值是_____ab________
6.实系数方程xax2b0一根大于0且小于1,另一根大于1且小于2,则2b2的取值范围是a
11(,1)
47.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对任意的实数m、n,都有f(m+n)= f(m)f(n)成立,且对x>0时,有f(x)1成立.
(1)证明:f(0)=1,且当x<0时,有0f(x)1成立;
(2)证明:函数f(x)在R上为增函数;
证明:
(1)令m0,.n1f(1)f(0)f(1),由已知f(1)0 ,所以f(0)1.当x0时,x0 ,f(0)f(x)f(x)1f(x)1, f(x)
由f(x)10f(x)1.(2)任取x1,x2R,x1x2
f(x1)f(x2)f[(x1x2)x2]f(x2)f(x1x2)f(x2)f(x2)f(x2)[f(x1x2)1]0.所以f(x1)f(x2)得证
8.设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f(x)=2ax+(Ⅰ)求f(x)的解析式; 1(a∈R). x
1,x(0,)时,求证:[f(x)]nf(xn)2n2.(nN*). 2
1解:(Ⅰ)设x∈(0,+∞),则-x∈(-∞,0),f(-x)=-2ax-, x
1∵f(x)是奇函数.∴f(x)= - f(-x)=2ax+,x∈(0,+∞).x(Ⅱ)当a
又f(0)= f(-0)= - f(0), ∴f(0)=0,12ax(x0),f(x)x(x0).0
(Ⅱ)当a11时,f(x)x.则 2x
11[f(x)]nf(xn)(x)n(xnn)xx 111n12n2n1C1xCxCnnnxn12xxx
n22n41C1CnxCn
nxn1xn2.n2n4n1令SC1C2Cnnxnx
1又SCn
n1xn2,1xn22Cnn1xn4n2C1x,所以n
n22SC1n(xxn4)C2n(xn21x1)Cn
n(n411xn2xn2)
2n12(C1
nCnCn)
2(2n2)
C1nC2n1Cnn
【初三数学专题复习(几何证明、计算)】推荐阅读:
初三数学经典几何题09-05
初中数学几何专题复习08-25
赣南版备战小升初数学专题二:图形与几何图形认识及计算06-28
初三数学期末复习教案08-20
初三数学轮复习策略09-05
初三数学二轮复习教案10-15
初三学生数学复习方法经验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