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简述

2024-10-22

格式塔心理学简述(精选8篇)

1.格式塔心理学简述 篇一

格式塔心理学与景观设计

格式培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通俗地说格式塔就是知觉的最终结果。是我们在心不在焉与没有引入反思的现象学状态时的知觉。【格式塔】 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其创始人是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部分依从于整体。他们通过实验的方式证明感知运动不等于实际运动,也不等于若干的单一刺激,而是与交互作用的刺激网络相关,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简单相加之和。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主张格式塔效应的普遍有效性,认为可以被应用于心理学、哲学、美学和科学的任何领域。主张研究应从整体出发,考察以便理解部分。

20世纪30年代后,人们把格式塔方法具体应用到美学中,与心理的各个过程结合,促进了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学研究。如把对视觉的研究与对艺术形式的研究结合,视觉成为对视觉对象结构样式整体把握的感觉能力。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例如,“有角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角形或曲调,而非第一种涵义那样意指三角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综合上述两种涵义,格式塔意指物体及其形式和特征。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

而格式塔心理学也与景观设计有很大的联系。研究者考夫卡认为,我们自然而然地观察到的经验,都带有格式塔的特点,它们均属于心物场和同型论。以心物场和同型论为格式塔的总纲,由此派生出若干亚原则,称作组织律。在考夫卡看来,每一个人,包括儿童和未开化的人,都是依照组织律经验到有意义的知觉场的。这些良好的组织原则包括:

(1)图形与背景。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内,有些对象突现出来形成图形,有些对象退居到衬托地位而成为背景。一般说来,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图形就越可突出而成为我们的知觉对象。例如,我们在寂静中比较容易听到清脆的钟声,在绿叶中

比较容易发现红花。反之,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小,就越是难以把图形与背景分开,军事上的伪装便是如此。要使图形成为知觉的对象,不仅要具备突出的特点,而

且应具有明确的轮廓。明暗度和统一性。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特征不是物理刺激物的特性,而是心理场的特性。一个物体,例如一块冰,就物理意义而言,具有轮廓、硬度、高度,以及其他一些特性,但如果此物没有成为注意的中心,它就不会成为图形,而只能成为背景,从而在观察者的心理场内缺乏轮廓、硬度、高度等等。一俟它成为观察者的注意中心,便又成为图形,呈现轮廓、硬度、高度等等。

(2)接近性和连续性。某些距离较短或互相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例如,距离较近而毗邻的两线,自然而然地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连续性指对线条的一种知觉倾向;但尽管线条受其他线条阻断,却仍像未阻断或仍然连续着一样为人们所经验到。

(3)完整和闭合倾向。知觉印象随环境而呈现最为完善的形式。彼此相属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反之,彼此不相属的部分,则容易被隔离开来。如:有12个圆圈排成一个椭圆形,旁边还有一个圆圈,尽管按照接近性原则,它靠近12个圆圈中的其中一个,但我们仍把12个圆圈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知觉,而把单独一个圆圈作为另一个整体来知觉。这种完整倾向说明知觉者心理的一种推论倾向,即把一种不连贯的有缺口的图形尽可能在心理上使之趋合,那便是闭合倾向。完整和闭合倾向在所有感觉道中都起作用,它为知觉图形提供完善的定界、对称和形式。

(4)相似性。如果各部分的距离相等,但它的颜色有异,那么颜色相同的部分就自然组合成为整体。这说明相似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

(5)转换律。按照同型论,由于格式塔与刺激型式同型,格式塔可以经历广泛的改变而不失其本身的特性。例如,一个曲调变调后仍可保持同样的曲调,尽管组成曲子的音符全都不同。一个不大会歌唱的人走调了,听者通过转换仍能知觉到他在唱什么曲子。

(6)共同方向运动。一个整体中的部分,如果作共同方向的移动,则这些作共同方向移动的部分容易组成新的整体。

格式塔学说在心理学史上留有不可磨灭的痕迹。它向旧的传统进行挑战,给整个心理学以推动和促进;它向当时存在的诸种心理学体系提出中肯而又坚定的批评,对人们深入思考各种对立的观点具有启迪作用;它的主要学说极大地影响了知觉领域,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理论,致使后人在撰写各种心理学教科书时不得不正视该学派的理论;它使心理学研究人员不再固于构造主义的元素学说,而是从另一角度去研究意识经验,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打下了伏笔;它通过对行为主义的有力拒斥,使意识经验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合法的研究领域;它的哲学基础导源于现象学,并用大量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充实了现象学,遂使欧洲逐渐形成一股现象学的心理学思潮,直至今天仍有影响。

2.格式塔心理学简述 篇二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概述

1、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最常见的心理现象,能够直接影响人们对各类事物的主观印象。基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知觉指的是人们大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体反应。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大脑中各类具体事物的印象,是身体各种感觉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故而言之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

2、视知觉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视觉不但是一种观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理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人们能够通过视觉、知觉活动,将简单的图像进行分离、组合等,而这种分离亦或者是组合的效果,也会因为人们的生活经验、文化程度以及认知能力等有所差异。

3、格式塔视知觉的组织特点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均具有与生俱来的组织能力,格式塔心理学中提出了多种知觉组织原则,主要包含完形原则、视错觉原则等等。

二、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具体可以通过巧妙完形原则,打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巧借简洁原则,突出主体信息的内容以及巧借图底原则,赋予全新的设计效果等方式灵活开展,为人们带来不同的平面设计感受。

1、巧妙完形原则,打造强烈的视觉冲击

完形原则是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基础性观点之一,主要内涵为当某一事物呈现在人们感官面前时,人们的内心当中会形成一个与之相符的“形态”,这种形态如果和外界的客观事物不相符,那么这种“形态”则会出现一定的缺陷特点,人们内心当中会自发的出现补足“形态”的心理特点,这种思想即为完形思想。

格式塔心理学中完形原则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设计人员需要加强对形态的完整性特点分析,对“形”进行深入的研究、有意识的分解,使形态能够呈现出一种略微缺失的感觉,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强人们的好奇心理。

2、巧借简洁原则,突出主体信息的内容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觉可以看成是一个在整体上进行抽象的过程。人一方面能够自发的保存图形完整结构,但是另一方面人的知觉还会对图形实施适当的简化,具有一定的简化能力。格式塔心理学研究中认为,简化心理也是人们认识事物、感知事物的重要思想特点。

将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简洁云泽应用到平面设计中,有助于减少画面设计中不必要元素,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所需要表达的信息,使画面主体形象能够更加突出,成为受众的视觉中心。这种简洁原则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不但表现在形式的简单化处理方面,还需要通过简单的设计方式,展现出复杂的内涵,故而对设计师的个人设计能力、认知能力等要求相对较高。

如图1所示,平面设计中的简洁化原则并不代表仅仅采用简单的线条进行勾勒,忽视其思想内涵。简洁化原则需要注重风格手法的多样性与兼容性特点。设计师需要做到平面设计中形式虽然简单,却包含着深刻的内涵。

3、巧借图底原则,赋予全新的设计效果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认为,人们不管是对图形、背景亦或者是各类形象,其初始的心理印象均会对人们的整体事物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纵观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能够看出,知觉的对象和知觉的背景均可以相互转变,实现互动。人们能够通过视觉中心的改变,将知觉的对象转变为背景,而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一些事物也会从背景转变为知觉的对象。这种心理特点,即为格式塔心理学原则中的图底交互原则。

将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底关系原则应用到平面设计中,能够实现平面设计构图方式的创新,使平面设计中的构图能够更加贴近于人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图形、背景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交融等方式,巧妙设计图形与背景,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觉体验。

三、结束语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是基于人们心理特点而开展的理论研究活动,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应用到平面设计中,能够更加贴近于人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平面设计中可以通过巧妙完形原则,打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巧借简洁原则,突出主体信息的内容以及巧借图底原则,赋予全新的设计效果等方式,真正展现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的价值,为人们带来全新的平面设计感受,在真正达到平面设计目标、平面设计价值的基础上,使生活能够更加多姿多彩。

摘要:简单概述格式塔心理学的内容,并提出巧妙完形原则,打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巧借简洁原则,突出主体信息的内容以及巧借图底原则,赋予全新的设计效果等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平面设计,视知觉,完形原则

参考文献

[1]曾丹.国内近十年平面设计应用研究状况——基于CNKI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5,11(16):202-203.

[2]陈鲲.古与今的对话——浅谈中国古民居的室内审美心理对现代室内装饰的影响[J].华中建筑,2011,04(23):163-165.

[3]黄崇岭.中国画传统技法“留白”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借鉴及运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05(12):84-86.

3.格式塔心理疗法的九大原则 篇三

生活在现在不要老是惦记明天的事,也不要总是懊悔昨天发生的事,把你的精神集中在今天要干什么。过好了今天,你就过好了一生。

生活在这里对于远方发生的事,我们无能为力。杞人忧天,对于事情毫无帮助。

停止猜想,面向实际举个例子,走在大街上,遇到某个熟识的人,你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人家看都没看你一眼,你会怎么想?感觉不被尊重吗?如果遇到的是领导,你可能会认为领导傲慢;如果是朋友,你可能会认为朋友对你有意见。然而,事实可能是他当时心事重重,情绪不好,没有留意你向他打招呼罢了。要知道,很多不快乐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很多心理障碍,也往往是没有实际根据地“想当然”造成的。

暂停思考,多去感受现代社会节奏快,变化大,要求人们多去思考,而少去感受。脑子里整天琢磨“我该怎样做好工作?”“我该怎样和别人搞好关系”……注意力都集中在解决问题上了,反而容易忽视“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美好就在身边,但你可能忘记了感觉的味道。格式塔心理疗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作为思考基础的“感受”,感受可以调整、丰富你的思考。直觉思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心理品质,但是,现在人们过分地强调逻辑思维,几乎变成二台失去情感的机器。

接受不愉快的情绪情绪是事物能否满足需求时的态度体验,心理需求满足与否,可以通过情绪分析出来。对于心理需要,我们还是以接纳和尊重为好,但有很多需要是一时满足不了的。正确的态度是:有愉快的也有不愉快的情绪,要有既接受愉快情绪、也接受不愉快情绪的思想准备。

不要先判断。先发表参考意见人们往往倾向于迅速下结论,尤其在主观认为“别人错了,我对了”的时候,这是大脑“思维程序化”的后果。格式塔心理疗法认为,对他人的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先不要判断是非,而是说出你的看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尽量减少与他人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冲突,而你自己也可以少些无谓的烦恼和苦闷。

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权威崇拜偶像和权威在青少年阶段可能会有一定的“模仿一认同”作用,给自己画一个“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幻想图,给自己一点方向感,但反面作用是会让你忽略“我是谁?”你用在自省上的时间减少了,不了解自己的严重后果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慢慢变得明显。所以,我们不要盲目地附和他人,从而丧失独立思考的习惯;也不要无原则地屈从他人,丧失自主行动的能力。

我就是我。不要说假如我是谁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你是你,别人是别人,不要认为假如你是他就一定能做得比他好,你能把握的,只有自己。怨天尤人不如付诸行动,做好我想做、也能做到的事情会更快乐。应该从自己的起点做起,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竭尽全力做好自己能够做的事情。

4.格式塔心里学在摄影中运用心得 篇四

内容提要:摄影创作的成功与否除了摄影者本身的美学理念和摄影技巧,还在于他对一些理论知识的巧妙运用,融会贯通,创造顶级的摄影作品。摄影的首要步骤构图,构图是把我们所要表现的客观对象,在主题思想的要求下,以更富有表现力的表现形式,有机地组织安排画面,更好的完成主题的表达。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考夫卡作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发展和完善格式塔心理学过程中,衍生出许多新的理念,适用于摄影创作,给摄影创作带来新的灵感,无论是在构图还是拍摄主体的排列上,格式塔心理学的融入给摄影带来了春意融融画面。格式塔同型论与神经系统机械观相对。神经系统的机械观认为,神经活动好比一架机器的运作,它不能组织或修改输入机器的东西,正像“记忆机器”忠实地复制知觉印象一样,它的机械性使知觉印象与其皮质复本之间在大小、形状和组织方面是一一对应的。

关键词:摄影构图;图形与背影的关系;完整和封闭;接近性和连续性;组织原则 ①

一、格式塔理论概述

19世纪末,以冯特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倡导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家称之为“束捆假设”的元素说,认为复杂的知觉是简单感觉的束捆,意识经验是各种简单元素的群集。格式塔心理学,亦即完形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理论对人类认知行为的研究做出巨大贡献,虽然目前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流派继续发展,但格式塔的理论已经渗透到很多学科领域。当格式塔运用于视觉时,是指这样一个明显事实,即我们看到的各种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无关联的。就像我们在摄影中,我们是把摄影作品看作有机的整体来理解,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各个局部的集合体。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分为三个:似动研究;整体与部分研究;顿悟研究。整体与部分研究在摄影构图要素的安排上尤为重要。整体与部分研究是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背景”则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犹如摄影构图②中的主体,陪体的关系,主体是我们知觉到的,而陪体则是衬托主体的背影,形成明暗、大小、远近、虚实的对比,突出主体。格式塔心理学教给我们视觉场中的构造是不时地变化着的,也就是说,当人们连续不断地扫视环境中的刺激物时,种种不同的客体一会儿是图片中的主体,一会儿又成了图片中的陪体。在格式塔中,被称为图形与背景交替图。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图形与背景关系的这类变化,不仅在知觉中起作用,而且在学习和思维中也起作用。由此可见,把一个完整的图形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是可以的,但最重要的是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就像处理好主体与陪体之间的关系。考夫卡认为,我们自然而然地观察到的经验,都带有格式塔的特点,它们均属于心物场和同型论。以心物场和同型论为格式塔的总纲,由此派生出若干亚原则,称作组织律。在考夫卡看来,每一个人,包括儿童和未开化的人,都是依照组织律经验到有意义的知觉场的。

二、格式塔心理学与摄影创作的联系

一幅照片的内容在被观看者“意识”到之前,会经历拍摄者的观察、摄取、制作,以及观看者的感知这几个主要过程,如果我们能够了解每一个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对于画面内容的呈现结果会产生何等的影响,那也许我们对于作品的表达就更具把握性,少一些刻板、盲目和碰运气。格式塔心理学有一条基本原则是组织,组织原则首先是图形和背景。在一个视野内,有些形象比较突出鲜明,构成了图形;有些形象对图形起了烘托作用,构成了背景,例如烘云托月或万绿丛中一点红。在摄影创作中就可以借鉴这一理念,主体可以放在画面中心可利用拍摄技巧突出主体,如:主体的重复或运动,处理好陪体在画面中的表现元素,以不消弱主体,不游离主体为原则,可运用色调、景深③、透视的表现方式来突出主体。

三、格式塔心理学在摄影中的运用

1、图形与背景关系

这是格式塔心理学在摄影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的理念,图形与背影的关系就像

摄影中主体与陪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图形就越

①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第10页可突出而成为我们的知觉对象。反之,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小,就越是难以把图形与背景分开,要使图形成为知觉的对象,不仅要具备突出的特点,而且应具有明确的轮廓。明暗度和统一性。如果此物没有成为注意的中心,它就不会成为图形,而只能成为背景。

2、接近性和连续性

在一个知觉野或知觉场中,某些距离较短或互相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形成协调统一的视觉冲击力。反之,距离较大或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单元,则各自分离,如果主观上如果硬把它们拉在一起,也难造成稳定的组合。在摄影创作中,应注意将所拍对象自然的组成协调统一的整体,背景处理力求简洁、纯化;主体突出,形成画面内容的概括力;利用画面环境渲染气氛。在造型元素的选择上,力求接近性。连续性指对线条的一种知觉倾向,尽管线条受其他线条阻断,却仍像未阻断或仍然连续着一样为人们所感觉,这是摄影拍摄带给受众的视觉享受。

3、相似性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如果各部分的距离相等,但它的颜色有异,那么颜色相同的部分就自然组合成为整体。这说明相似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这就给了摄影者拍摄的灵感,在一个画面中,不能融合太多的元素,要注意相似元素的合理运用,运用画面的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小关系、空间分配来达到视觉上的舒适,在整体上达到协调一致的感觉。

4、完整和封闭

完整和封闭也是相对于画面的整体性来说的,它是格式塔心理学完形法则中的一种,强调摄影构图中的要素彼此相属、构成封闭实体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使图像中具有对称、规则、平滑的简单图形特征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以上这些组织规律即是所谓的“完形法则”,是心理学家在认知领域中的研究成果。

5、合拢性

有些视觉样式是一个没有闭合的或残缺的图形,知觉系统有一种使其闭合的倾向,即能自行填补缺口而把其知觉为一个完整样式,这是合拢性原则。②《艺术与视知觉》第2页这一原则若利用好,能构成画面的张力,若不加注意,还可能造成画面的缺憾。例如,在拍摄接力跑运动员交接棒的画面时,如果抓取到下一棒运动员向后伸出手马上就拿到接力棒的瞬间就会比已经把棒接在手里更有张力一些,这是封闭性倾向受到不封闭结构的阻碍在起作用。在另一些时候,例如拍摄一幅标准的人像照片时,如果被摄者身体的某一关键部位(如手或脚)恰恰有一小部分被截取到画面之外,知觉系统由于其完整性倾向受到阻碍也会在大脑中形成张力,但这样的张力给我们带来的可能是缺憾感。不完整图形到底产生积极的张力还是消

极的张力,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这就决定于摄影者的创作意图了。假如要使照片上不完整的熟悉形状在心理上变为完整,那么,精心的裁剪就很重要。

6、视觉伪装

隐藏信息,使其不容易被识别的一种方法。隐藏信息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物体和坏境的融合,即形象和坏境的相混合。要做到这一点,可降低形象与坏境之间的反差,并使两者的形状、轮廓、形式、表面、色彩等都相同;第二种方法是将物体隐藏起来,使之无法察觉。第三种隐藏的方法是欺骗,重新安排图形使之面目全非,引入新的事物,把一致改为不一致。

虽然摄影师未必会考虑伪装,但他们在准备拍摄的过程中所做的一切都很容易被看成是伪装。在确定拍摄位置时,摄影师有时会利用摄影机,将不必要景物隐藏起来,使之不出现在视野之中。在另一些时候又会无意的摄入杂乱的背景,分散对主要物体的注意力。在拍摄人像之前,特别是少女人像,常用化妆来掩饰脸部的不足。摄影、电视及舞台的化妆师都是伪装艺术的大师。在摄影创作中,我们还可以运用光线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式、表面和色彩。柔和的光线可以降低反差,使脸上的小缺陷融化于脸部之中。伪装的其他事例是,拍摄时运用滤色镜和柔焦镜,在放大时用网纹屏和毛面纸。在复制工作中,尤其是修复旧照片,滤色镜能从光学上出色的消除掉不必要的花点、条痕和污斑。

7、构图

(1)删除

删除就是从构图形象中排除不重要的部分,只保留那些绝对必要的组成部分,从而达到视觉的简化。

在实际的摄影创作过程中,必须留意在创作中是否添加了任何与你预期的表达相抵触的多余的东西。如果有,则应排除,以改进你在拍摄中的视觉表达的格式塔。通过研究一些摄影大师的作品,我们注意到,任何有效的,吸引人的视觉表达,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形象。许多经典的摄影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都是很简洁的。

(2)贴近

当各个视觉单元一个挨着一个,彼此靠得很近的时候,可以用“贴近”这个术语来描绘这种状态,通常也把这种状态看作归类。③《艺术与视知觉》第6页以贴近而进行视觉归类的各种方法都是直截了当的,并且易于施行。摄影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贴近手法创造出完美的格式塔。这是因为由贴近而产生近缘关系,运用近缘关系无论对少量的相同视觉单元还是大量不同的视觉单元进行归类都同样容易。

(3)结合

在构图中,结合就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完全联合在一起,无法分开。这可以使原来并不相干的视觉形象自然而然地关联起来,比如常用的一种构图手法--异形同构:把两种或几种不同的视觉形象结合在一起,在视觉表达上自然而然地从一个视觉语义延伸到另一个视觉语义

(4)接触

接触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无限贴近,以至于它们彼此粘连。这样在视觉上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统一的整体。接触的形体有可能丧失原先单独的个性,变得性格模糊。就如在摄影创作中相互接触的不同形状的单元形在视觉感受上是如此相近,完全溶为一体。

(5)重合

重合是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不同的,那么,区分已被联结的原来各个视觉单元就越容易;相反,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一样的,那么,原来各个视觉单元的轮廓线就会消失,从而形成一个单一的重合的形状。④《摄影师的视觉感受》第48页重合,能创造出一种不容置疑的统一感和秩序性。重合各个不同视觉形象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这些视觉形象的总体外形具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轮廓,那么这样的重合成功了。

(6)格调与纹理

格调与纹理是由大量重复的单元构成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视觉单元的大小或规模,除此之外,它们基本上是一样的。格调是视觉上扩大了的纹理,而纹理则是在视觉上缩减了的格调。因此,在不需要明确区别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同时解释格调和纹理,感知格调或纹理的视觉格式塔,总是基于视觉单元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但在一定的场合,别的因素也可能起作用。例如,一个格式塔中视觉单元的总量就可以影响它的外观。当数量很大,以至不能明显地看出单独视觉单元时,这种现象就可能发生。比如透过窗户看到的不远处的树林是足够大的,可以构成一种格调;但是,如果在飞机上俯瞰一整片树林,恐怕就只能将其作为一种纹理来看了。

格调和纹理实际上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当视觉单元大小及数量变到一定的量值范围,这种特性可以使格调显得像是一种纹理,也可以使纹理呈现为一种格调。或者,创造出一种格调之内的纹理,以至格调和纹理同时并存。

(7)闭合

有一种常见的视觉归类方法基于人类的一种完型心理:把局部形象当作一个整体的形象来感知。这种知觉上的特殊现象,称之为闭合。⑤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第5页

当然,我们由一个形象的局部而辨认其整体的能力,是建立在我们头脑中留有对这一形象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认识的印象这一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形象即使在完整情况下我们都不认识,则可以肯定,在其缺乏许多部分时,我们依然不会认识。如果一个形象缺的部分太多,那么可

⑥《视觉思维》第6页识别的细节就不足以汇聚成为一个易于认知的整体形象。而假如一个形象的各局部离得太远,则知觉上需要补充的部分可能就太多了。在上述这些情况下,人的习惯知觉就会把各局部完全按其本来面目当作单独的单元来看待。

(8)同型性

在刺激图形和大脑皮层的兴奋场之间存在着一种点对点的一致性。同形性让我们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索要呈现或表现得内容比所用表现手段更为重要。手段的选择是个人的事,而所要表现得内容却必须是共同的经验。这种体验只有在刺激图形和视网膜及大脑之间之间存在着结构上的相似时才会出现。

例如,产生图形的感觉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现,这要看用什么手段而定,但不管用的是什么手段,作品和感觉概念必须在结构上相似。在影片中,所涉及的感觉系统不止一种,因此在视觉和听觉上相互增强和相互促进十分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要为影片谱写专门的曲子的原因。在摄影作品中,水和火可以使同形的,他们有着同样的形式

四、格式塔心理学的创新与发展

格式塔心理学在平面设计、摄影、电影等艺术领域发展迅速,一批批的格式塔美学理念也不断涌现。同时,格式塔学派引发了知觉心理学的革新,由于格式塔学派在知觉领域做了大量有目共睹的研究,如图形与背景研究,接近性和连续性研究,引发摄影理念的大范围革新。也使得知觉心理学也由感觉心理学的附庸变成一个独立的分支,并在短时期内就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格式塔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人马斯洛曾在他最祟敬的两位老师之一的惠特海默指导下,研究整体论,形成了自己的整体分析的方法论,主张,以此来研究人的经验;罗杰斯也主张对人的心理事件或直接经验进行现象描述和整体研究;他的这些研究和描述都表明了格式塔学派的潜在影响。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格式塔学派强调整体、模式、组织作用、结构等在研究知觉的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并注重人们对感觉信息输人的组织和解释的主动性,这些都成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在方法论上,格式塔学派强调研究直接经验,并主张用现象学的方法来研究它们,这也成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础。可见,格式塔学派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和促进是极大的。而电影电视庞大的受众群接受格式塔心理学的理念继而对传媒界进行翻天覆地的革新。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上,同样既不反对构造主义所强调的内省法,也不反对行为主义所依靠的客观观察法,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是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不过他们做了一些改进和修正。由于格式塔心理学家把自然观察到的经验作为研究对象,所以知觉结构原则就成了他们早期研究的重点。韦特墨早在1923年就指出人们总是采用直接而统一的方式把事物知觉为统一的整

体,而不是知觉为一群个别的感觉。后来,苛勒又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指出华生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易使人产生误解。他认为反应很明显地依赖于组织作用,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公式:刺激从一组织作用一对组织结构的反应。格式塔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诸多组织原则,它们描述了决定我们如何组织某些刺激,以及如何以一定的方式构造或解释视野中某些刺激变量。

参考文献

【1】考夫卡著,傅统先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商务印书馆,2005,第5-20页

【2】[美]莱斯利·施特勒贝尔 霍利斯·托德等 《摄影师的视觉感受》,中国摄影出版社,2004,第10-68页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第2-12页

5.格式塔心理学简述 篇五

著名美学家腾守尧先生认为艺术创作者仅仅掌握艺术技法是跟不上艺术发展需要的, 因此艺术创作者需要全面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其中, 艺术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丁宁在他的《美术心理学》里说:“无论是美术的创作, 还是美术的接受, 也都无法离开心理学的眼光。”[2]而李公明先生也做过类似的强调:“就艺术来说, 我感到在心理学与符号学之间尤有深入探索的必要。”[3]一般来说, 对于艺术心理的阐述往往都交织在哲学与美学之中, 在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心理实验室建立以后, 科学实验便为艺术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西方几种主要的艺术心理学流派都建立在此基础上:以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艺术心理学, 以E·H贡布里希为代表的认知派艺术心理学, 以R·阿恩海姆为代表的格式塔艺术心理学等。笔者选择阿恩海姆的艺术心理学为研究对象, 是因为阿恩海姆在他的论著中对涉及到绘画本质的空间、构图、光线、色彩、张力、表现等因素都有科学而睿智的论述与分析, 而这些有关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一直是古往今来艺术工作者们所迫切关注的。本文侧重阐述其代表论著《艺术与视知觉》中的色彩理论。

一、格式塔和阿恩海姆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是对格式塔心理学的发展, 阿恩海姆的艺术心理学专著所引用的心理学试验和心理学原则, 绝大部分都是取自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所以对格式塔心理学的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阿恩海姆的艺术心理学。《朗文英语辞典》对“格式塔”这样解释“gestalt (n) :technical a whole thing that is different from all its parts put

到魏晋南北朝, 琴学著述又有了新发展。见于著录的, 计有 (晋) 傅玄《琴叙》, (晋) 孔衍《琴操》三卷, 刘宋谢庄 (希逸) (420——466) 《琴论》《雅琴名录》, 刘宋麴瞻 (释道照) (367——433) 《琴声律》一卷, 《琴图》一卷, 梁武帝萧衍《琴要》, 梁元帝萧绎《篡要》, 北魏崔亮《琴经》一卷, 北魏陈仲儒《琴用指法》等十种。此外《隋志》中未著撰人的《琴操钞》二卷、《琴经》一卷、《琴说》一卷、《琴历头簿》一卷, 疑大多也是这一时期的著述。可惜的是, 除《雅琴名录》和《琴用指法》留存外, 其余都已失传, 只有少数片段散见于后代的著述之中。还需要指出的是, 嵇康《琴赋》虽是辞赋, 但实际上也是出色的琴论。

由于这些著述多已散佚, 我们很难窥其全貌。但我们不难看出, 随着琴风盛行, 文人琴学著述也渐渐多了起来, 而且其内容已涉及声律、指法等各个方面。从仅存的一些资料来看, 显然, 这一时期的琴曲艺术有了很的发展。正如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总结的那样, 嵇康《琴赋》中的关于琴的弹法和表情等的描写, 非常细致而生动, 许健的对麴瞻的一番议论, 已对散、泛、按三种音色变化用比喻加以揭示, 也反映出魏晋南北朝之际together and has qualities that are not present in any of its parts:【术语】格式塔, 完形<整体, 非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加, 具有后者所没有的特性>。”但是“Gestalt格式塔”这个概念极其抽象晦涩, 即使用了“form形式”“shape形状”“configurationism完形主义”等与其内涵基本相同而意思稍微明了一些的词, 其具体含义还是让人难以理解。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E·G波林在他的《实验心理学史》中有过这样的解释:格式塔心理学受了它的名称的连累, 因为这个名称不像意动心理学、机能心理学、或行为主义一样, 能够明白说出它的性质。[4]但从辞典对格式塔的解释看, “整体”即是格式塔的核心, 明白这一点, 我们便可以穿透迷雾达到目的地——真正的理解格式塔。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 对有意识的人来说, 经验中的东西确常为整体, 你听见一个曲调, 总是旋律的形式而非一系列音符, 总是统一的整体, 而不仅为其各部分排列的总和, 或甚至不仅为各部分的一连串模型。经验即以此方式授之于人, 表现为有意义的结构形式, 即格式塔。[5]对于整体的认识, 整体的许多特性, 如常语所说, 是突现的新事物 (emergent) 。这些特性不附丽于单一部分, 而是在各部分构成整体时新生或突现出来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一再申述, 整体多于其各部分的总和。[6]阿恩海姆针对艺术家说“我们从‘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 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这一发现中, 同样也吸取了有益于健康的营养。如果这一发现适合于知觉一件事物的简单行为的话, 那它就更应该适合于艺术家对现实的把握。很明显, 无论是艺术家的视觉组织, 还是艺术家的整个心灵, 都不是某种机械复制现实的装置”。[7]

有鉴于人们常将抽象思维与视觉思维、理性与感性、逻辑与非逻辑加以二分对待, “眼见为信”的结果, 往往误解具体的视觉中没有“思考”作用存在, 这也使人们误解艺术创作只是感性的表达, 没有思考的作用发生。为了澄清此种误解, 并阐明“视觉思维”在艺术创作中之作用, Arnheim于1969年发表了Visual Thinking一书。在《视觉思维》这本书中, 他所强调的观念:艺术作品, 不论是绘画或雕塑, 基本上不是临摹自然, 艺术家所做的也不只是观察事物, 而是在于发现事物之本质。在整个创作过

琴曲艺术的高度发展。

如前所述, 古琴之所以发展成“琴学”, 就在于其深刻的人文性和独特的美学意味, 揭示出中国传统思想和艺术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些正是有赖于文人, 才得以充分地表现出来。文人音乐家们他们的学识优势, “赋予了音乐更加深沉的灵魂”更以其兼擅的文笔阐发艺术意境, 记录琴曲渊源, 传授教学心得, 为我们留下了古乐器中最系统、最完整的古琴文献。

总之, 魏晋南北朝是琴学发展的关键期。文人学士琴学传统正是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和巩固, 并延续到后世;中国最古老的琴谱——文字谱, 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后世的减字谱也正是在文字谱的基础上逐渐改进而成的;而琴学著述经过这一时期, 也形成了传统, 在后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琴学经过这一时期文人音乐家的努力, 已日趋成熟了。

张媛媛 (1981.3-) , 女, 江苏扬州, 助教, 硕士, 研究方向:古筝表演与中国音乐史研究。

程中, 他必须有所比较, 有所选择, 这些都与推理思考进行时所做的运作完全相同。这本书所要表达的, 是思考与观察及知觉与思考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只存在绘画知觉中, 甚至与音乐, 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知觉都有密切关系。[8]

二、阿恩海姆的色彩理论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规律性, 色彩美感同样具有规律性。规律性的东西要靠理性来把握、分析、研究。如果一个人完全靠自发的摸索色彩美感规律, 是费力不讨好的。必须借鉴色彩大师所代表的色彩美感规律, 继承前人的文化成果, 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任何知识的深化, 都需要具有理性思维能力, 这是艺术家必备的素质。[9]当然, 在阿恩海姆的论著中, 他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可以直接使用到艺术创作中的规律和规则, 这可能也是许多人认为他的心理学实用性不强的原因所在。首先阿恩海姆的著作本身不是指导艺术创作实践或其他具体方向的, 他只是结合科学实验, 用哲学思辩的方式客观的向我们说明了视知觉的各种现象和规律。用一个比喻可以很恰当的说明这个问题, 阿恩海姆的学术是一座金矿, 而且是蕴藏丰富的金矿, 但是其价值需要勤劳的人去挖掘和提炼。他为我们提供的并非是炼净的金子。

阿恩海姆在腾守尧和朱疆源合译的《艺术与视知觉》第七章里集中论述了色彩。另外, 在此之前, 常又明已根据阿恩海姆的《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1954/1974) 》中的章节翻译了一本《色彩论》的小册子。本文中对阿恩海姆色彩理论的引用均来源于腾守尧与朱疆源的译本。

(一) 色彩混合句法

首先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混合并非是两种颜色互相调和, 而是通过将两种颜色并置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颜色感觉, 也即新的格式塔。因为颜色如果调和, 特别是互补色一旦调和之后很有可能变成倾向不明的脏色, 而这种让颜色并置的方式不仅不会让颜色变脏而且还会让它们相得益彰。所以在这里主要探讨两种颜色并置在画面中的效果, 而不是怎样得到一种混合色。但是具体的混合方式实在太多, 无法一一描述和归纳。阿恩海姆列举了九种混合色, 三原色 (红黄蓝) 产生三间色 (紫橙绿) , 间色又与原色分别产生了以原色为主导的六种混和颜色。阿恩海姆主要就是探讨这九种混合色, 加上三原色共12色的混合句法。[10]他安排了六组句法, 具体名词及颜色代表如下:Y—黄—中黄, RY—红黄色—深黄, YR—黄红色—橙色, R—红—大红, BR—蓝红色—玫红, RB—红蓝色—深蓝, B—蓝—钴蓝, YB—黄蓝色—天蓝, BY—蓝黄色—浅绿, 另外加上三种间色与原色的句法。第一组因为附属色的相似, 两种颜色并置时会产生和谐状态, 第二组则因为共同成分的矛盾位置产生冲突和互斥, 两者并置时可以产生弱对比。阿恩海姆在这里有一点遗漏, 虽然他的图示有六组, 但他的文字描述却只有五组, 笔者根据他的图示为他补上一组——RY和YB红黄和黄蓝, 刘思量在他的《艺术心理学》中已经作过同样的补充。第三组两种颜色会因为主调的相似性产生倾扎拒斥, 第四组则因为颜色的平衡状态而产生和谐, 第五组和第六组阿恩海姆没有给出有关结论。第七组, 因为虽然互相排斥, 但当颜色并置时则可以满足人的视觉需要, 形成一个好的格式塔, 所以用途最广。

(二) 色彩中互补色 (或冷暖) 和邻同色的使用

1. 互补色

形与色在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中被比喻为男与女。形比喻为男性, 色彩比喻为女性。的确, 色彩与女性一样有着特殊的诱惑力, 内心柔弱外表刚强或内心坚强外在柔弱的女性似谜一样让人无法割舍, 对比在女性身上的恰到好处在色彩上也适用, 特别是冷暖, 与女性的刚柔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此, 阿恩海姆在他的《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 引用过奥斯瓦尔德的话, “一定存在着某些互相配合得特别好的色彩, 这就是那些在色环中互相面对并形成一对互补色的色调”。他自己也有过如下的表述:经验证明, 如果把互补色并列放置在一起, 就会产生出一种平衡的或完结的经验。他们呈现的是两种对立的力量达到平衡之后造成的圆满状态, 他们能在整体中具体而又鲜明地显示出种种特殊力量的作用过程, 他们所呈现出的那种静止看上去无疑是各种对立趋向的统一体。一幅画, 如果是运用互补的形式构成的, 就必然会达到这种充满了生命力的平静。又说“眼睛能够本能的把互补的颜色识别并联系起来, 这是我们得出的又一个组织原则”, “不仅互相类似的要素容易组合在一起, 就是那些互相组合起来能形成一种简化的整体的要素, 也倾向于组合在一起。这种现象同样也可以在互补的颜色之间看到。当整幅画的构图中都包含着互补色构成的式样时, 这些式样就会使得整体看上去更加统一和紧凑。”[11]阿恩海姆的这些观点我们可以在印象派画家的画中得到证实。不仅如此, 他对于眼睛的知觉的研究也在印象派画家们的行动中得到了证实, 因为印象派画家们所坚持的正是对照外景直接写生, 他们是根据自己眼睛所看到的来完成自己的画作。而这些作品反映了光和色的某种规律, 所以也证明了眼睛的确具有认知能力, 它能看到真理。强烈的补色的使用在凡高和马蒂斯的画中可以看到。

2. 邻同色

邻同色主要包括邻近色和类似色。一种构图既需要各因素的互相联结, 也需要各因素的互相分离, 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互补色因为互相分离而产生对比, 则邻同色的使用就可以让颜色因为联结而产生和谐, “所有邻近的颜色之间的局部关系都显示出同样另人愉快的和谐一致。”[12]凡高通过德拉克罗瓦的色彩理论对补色和邻同色的对比及其作用做了如下分析“而只由于亮度和折光度相异的同类色是通过‘相类似’成为和谐的对比。德拉克罗瓦同时利用着补色对比和诸‘类似色’的协奏来增强他的色彩并使之和谐。”[13]为了使色彩富于变化而又和谐, 运用邻同色不失是一个好方法。这种手法在莫奈, 波纳尔和修拉的画中都有使用。

结论

阿恩海姆的格式塔艺术心理学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 客观的从“物” (色彩) 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组合变化给人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其目的是引导艺术家通过对这种色彩组合产生的不同效果的把握, 从而利用人的心理反映在创作中制造出他们想要的效果。[14]这种结合人的知觉与心理因素来分析色彩以及色彩绘画, 就比那些只讲概念没有分析和引导的教条色彩ABC更有启发性, 也为读者留下了许多思考和探讨空间, 对色彩艺术创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其色彩理论只是他艺术心理学中很小的一部分, 所以他的艺术心理学还有很多值得研究与探索的领域。笔者此次的探讨也只能算是初步的尝试, 还有许多地方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高楠.《艺术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 第一页, 序言

[2]丁宁.《美术心理学》邓福星主编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0年.第47页

[3]李公明:《奴役与抗争——科学与艺术的对话》江苏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年, 第75页

[4][5][6][美]E·G波林:《实验心理学》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 1981年, 第671页

[7][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 第6页

[8]刘思量:《艺术心理学——艺术与创造》艺术家出版社印行, 1992年, 第207页

[9]赵勤国:《绘画形式语言》黄河出版社, 2003年, 第69页

[10][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 第484—490页

[11]同上第495—497页

[12]同上第476—477页

[13]高庆年:《造型艺术心理学》知识出版社, 1988年, 第142—144页

6.格式塔心理学简述 篇六

格式塔“整体性”原则与诗歌的审美鉴赏

格式塔的“整体性”原则离不开主体的知觉活动。阿恩海姆认为,艺术是建立在知觉基础上的,知觉是一种直接把握对象整体结构的活动,同样的我们在鉴赏诗歌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这一“整体性”的原则。韦特莫说:“人们在曲调、空间图形等方面,必然会看到除了所有孤立的内容的总和外,还有附加的别的东西。”[1] 这就是说,人们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对象,而不是仅仅注意其中的部分因素,如曲调、空间、图形等方面,不是把它们孤立起来,而是把它们整合起来。整体的特征要制约其部分的性质。他援引爱伦费斯的观点,指出:“我演奏一支由六个乐音组成的曲子,使用六个新的乐音,尽管有了这种变化,你还是认识这支曲子,在这里一定有比这六个乐音的总和更多的东西,即第七种东西,正是这第七种因素或元素使我们认识已经变了调的曲子。”[2]乐音是通过曲子整体的特性起作用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并不是各部分元素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主体的知觉活动,从原有的因素中建构起来的新的“整体”。这一原理同样可以运用到诗歌鉴赏过程中,诗歌鉴赏的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主体通过知觉活动,对诗歌原有的意象重新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形成新的意象的整体过程。但整体性原则的运用不仅仅体现在新的意象的创造上,它将直接导致诗歌终极的另一种美,即中国古代诗歌里所说的“气”、“韵”、“神”、“境”。如杜甫的《狂夫》开头两句“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中有万里桥、草堂、百花潭、沧浪四个物象,如果把这四个物象独立出来,单独去理解,它们之间并没有多大的联系,然而当把它们放在一起,并经由我们的审美想象和审美知识的积累时,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意韵。万里桥是成都南门外的一座小石桥,相传为诸葛亮送费炜处 。过桥向东,就来到“百花潭”(即浣花溪)了。“沧浪”取自《孟子》,有满足的意思。“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似对非对,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联中含有四个专有名词,由于它们展现有次第,使读者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便令人不觉痕迹。这种理解很符合格式塔的“整体性”原则。我们不是对诗句中的单个元素进行理解,而是把它们组合起来去理解,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这样才能达到品味诗的效果,才能去把握诗整体的意境。我们现在再来看这首诗,就能从诗中各个物象的组合中看到诗的新意境,这是其中任何一个物象所体现不出来的。这是因为在品诗的过程中,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加入了自己的创造性,在原有成份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整体”,这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所说的“境”。由此可知,诗歌不是作为某一部分存在的,而是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存在的,在对诗歌的鉴赏中,我们不应只专注于一言一物,也要从它的有机统一中领悟出超出具体物象结构的整体风韵。

格式塔“闭合性”原则与诗歌的审美鉴赏

格式塔的“闭合性”原则指人的心理处于一种“完形”,当人们感觉外界是不完形、不完整时,内心就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去“填补”,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当外界的事物部分被遮蔽时,与我们有关的知识经验同时也被启发,我们就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把那段被遮蔽的部分给补足出来,这是我们都有的知觉和感觉,它们引发我们运用想象力去填补原来的不完形和不完整。对诗歌创作来说,诗歌不仅要创造出具体生动的形象,还要给读者留下一个审美空间,这也是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接受美学大师伊瑟尔把它说成是“填补空白”,这样可以引发接受者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国古代文论家也十分强调文学艺术上的空白含蓄之美 ,刘熙载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吴乔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着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诗歌中这种空白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歌追求的极境。正是由于这种空白之美,诗歌才具有了多层次性和未确定性的审美特征。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留下了许多空白,达到一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审美想象空间。读者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想象、激活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去填补诗人留下的不完满和空白,才会走向完形,把握整体。像王维在《终南山》中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的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阔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一是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统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作者由于游览终南山水,日暮时才下山,故打算借宿一晚,便隔水问樵夫,但问的内容到这里戛然而止,这样看似乎很是突兀,但正是因为留下了这个空白,才可以引起读者无限的想象力,使其在这宽敞空旷中寻幽探胜,流连忘返,自得其乐。一个“问”字包涵了很多的问题,一处留有的空白辐射出好多的联想。诗歌中的空白可以对读者形成一种召唤、一种期待,让读者在自己的审美体验中去填补诗中未尽之意 。正如伊瑟尔所说:“我们只想见出文本中没有的东西;本文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但只有没写出的部分,给我们想见事物的机会;的确没有未定的成分,没有本文中的空白,我们不能发挥想象。”[3]

诗歌的艺术空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审美思维的空间,可让读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参透其中的奥妙,我们不应该只去填补空白处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把握诗歌意象处的审美空白 ,从而去品味“味外之味,象外之象”。这一接受观念也即是格式塔闭合性原则的神韵。

格式塔“异质同构性”原则与诗歌的审美鉴赏

格式塔的“异质同构性”原则,指的是不同内涵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结构式样。它最初指的是客观物理性的结构力场、大脑中的生物电力场与心理活动中的心理场之间相互对照、感应和转化的关系。到后来,在阿恩海姆那里,开始把这种同构性原则深入到文学艺术领域。他着重强调心灵的作用和事物的表现性,发现“异质同构”与外部事物、艺术样式、心理知觉和情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性,其中表现性指的是对对象的完形结构具有象征某种意义、传达某种情感的特性。一棵垂柳看上去之所以具有悲哀的表现性,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这种力的式样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垂柳的力的图式与人的大脑力和心理力达到同构时,物我合一、身心和谐,这种表现性得以体现。中国古代艺术家也把它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中国诗歌中描写“月”这个意象,如张若虚的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就有一种离忧、乡愁、闺怨的感情。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物理上的盈亏循环形成了一种力的张力,与人世间的离合聚散引起的心理力的延缩正好是相吻合的,特别能引起文人骚客自比生平、失意忧愁的情绪来。诗人所关注的不是自身的主观情绪,而是直接凝注的鲜明的物象,把主观的情思隐匿在自然事物中,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方式又叫“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很多古诗都体现了这两种表达方式。阿恩海姆说:“在观赏时,这个重要的样式并没有被观赏者的神经系统原原本本的复制出来,而是在他的神经系统中唤起一种与它的力的结构相同形的力的样式,这样观赏者的欣赏活动就不在是一种外部纯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这个特定的力的样式,在观赏者头脑中活跃起来,并使观赏者处于一种激动的参与状态。而这种参与状态,才是真正的艺术经验。”[4]这就是说,欣赏诗歌时,不应只是还原诗歌所体现的内容并加以抽象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以异质同构的方式去印证诗人初始客观外物时的审美情形,从而领悟诗中的另一番神韵。

注释:

[1]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63年版

[2]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年版

[3]尧斯·霍拉勃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4]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7.胖MM的格式塔心灵成长法 篇七

果果/29岁/护士

胖MM的减肥怪圈

“没有你能穿的大尺码!”因为这句话,我拒绝逛街,在服装店里,你碰到的永远会是身材好的瘦MM。

我从小就胖,因为我妈很胖,大家都说我胖是遗传。脸大胸大骨架大,所有的人都认为我永远不可能瘦到80斤。

小时候,见到胖乎乎的我,大家会说:“好可爱。”但是长大以后,我听到的都是同学、朋友、同事的笑话和讽刺。上高中的时候,男同学在背后喊我“胖猪”;上班后被单位的男同事称为“2号”(因为我是我们单位第二胖的女生);当然,即使在青春恣意的大学,因为胖,自然没人愿和你交朋友!

因为胖,我几乎穿什么衣服都很难看。记得大学军训时,教官总是很头疼,因为我在队伍里前起后凸,整个队伍都显得不整齐。

在20岁之前,我傻乎乎地只知道受伤难过,却从没想到去减肥解决的问题。上大三时,终于有男同学追我,我不知道他怎么会看上这么胖的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看上了我。但那时我想,我这么胖他还追我,会让人家看笑话,哪怕是为了让他对别人说追我的时候别人不笑话他,我也该减肥。于是,我生平第一次吃了减肥药,在大学的最后两年中,我的体重都保持在在110斤左右,那段时间,也是我对自己的体重最满意的时候。

22岁大学毕业后,我有了赚钱的能力,有了工资,花钱再也不用向大人要了。于是,我的工资都用在了品味美食上,哪里又有了新小吃,哪条街上又开了新特色餐厅,哪里又出了新甜点……我都了如指掌。

我没什么爱好,逛街嫌累,交朋友嫌麻烦,怕浪费精力、浪费时间。我从小自卑,没多少朋友,渐渐养成了这种有些自闭的性格。同时,又因为手脚太笨,所以至今也没学会做饭和化妆。我不爱金银珠宝,不爱打扮,不爱唱歌,不爱看电视,不爱做家务,唯一喜欢的就是睡觉和吃东西。休息的时候,从来都是一觉睡18个小时,慢慢地,我的体重已上升到140斤。

家人觉得我到了谈对象的时候,开始为我张罗相亲,第一次见面,对方1.80米的个子,家里比较有钱,但是又矮又胖的我站在他旁边时,真是当时恨不得找地洞钻下去,或是期望自己突然消失在这种场面上,我觉得自己实在太丢人了!

后来我也尝试过减肥,但是我始终管不住我的馋嘴,减肥药吃了很多,不但没有瘦下去,身体也越来越虚,便秘、痔疮、胃病、关节疼、全身无力,我知道减肥药都是有很大副作用的,所以也就不吃了。后来又试了仪器减肥、针灸减肥、运动减肥,但都没有明显的作用。

反正也瘦不下去了,就这样吧。年龄也大了,我只好继续相亲,这次我见的男生1.75米,很瘦。见面后对方回话说愿意和我试着交往,我们开始了交往。夏季的一天晚上,下班后我们一起去夜市,有个量身高称体重、测人生、算姻缘的机器人,他非要和我去玩一下,结果是我和他体重一样沉,正好当天我穿着裙子,他开玩笑似地说了一句:“你的胳膊比我的还粗啊!”我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太受伤了,后来他怎么约我都不愿意出去了。

“初恋”草草收场,我报名去学车考驾照打发时间,负责报名的人说:“怀孕期间是不能报名学车考驾照的,您没怀孕吧?”我当时差点气疯了。

偶尔出去逛街,街上苗条的美女越来越多,我发现自己却越来越老了,我开始心慌,但又很无奈。妈妈劝我少吃些零食,但除了美食之外,我还没发现有什么能让自己感兴趣的事儿,如果连这唯一的兴趣都放弃了,我这一辈子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好像自己的自卑心态越来越浓了,我也越来越孤僻,脾气和身体也越来越不好。

我心里很乱,我了解自己,我知道只有自己瘦下去,才会变得自信,只有自信了,才会美丽,才会拥有幸福。但是我却走不出这个自卑的怪圈。

心理专家:

把自己囚禁在自卑的空间里

自我封闭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一个人在生活和成长过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而引起焦虑。有些人抗挫折而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以降低挫折感。另外,自我封闭心理与人格发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关系。

自卑感是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根源,也是在青少年时代埋藏的祸根。父母与教师对孩子的评价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贬抑性的评价:如“太笨”、“脑瓜不开窍”、“饭桶”、“蠢驴”等,都可能严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她)产生自卑感。渐渐地蔓延、扩散,从而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引发出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这些活动的正常进行。

果果是个很聪明的女孩,也很敏感,因为小时候的胖被认为来自遗传,她几乎放弃了减肥想法,而胖所带来的种种恶果也让敏感的果果把自己圈在自卑的牢房里。因为自卑,她很少与人交往,而把更多时间放在独自思考和猜测当中,果果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她自己想象出来的世界,也许她的男友仅仅是为了缓和气氛的善意玩笑,但在果果的世界里,已经成了一个致命的伤害。

对果果来说,要想走出自卑的怪圈,最好的办法是用“格式塔疗法”来让自己的心信强大起来,不要去思考过去和明天,把今天过好,享受今天的快乐,让自己走出去,不要有太多的主观猜测,去接受这个世界带来的快乐。相信果果一定会屈以求伸,体验到身边人的爱和生活的快乐。

心理小贴士:

自我成长的“格式塔疗法”

“格式塔疗法”是适合于自我成长、自我修习的一种心理疗法,很多困难的事其实在你的童年就种下了,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正视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在现在”,这就是“格式塔疗法”的核心。“格式塔疗法”的基本原则是:

1.生活在现在 不要为明天担心,也不要总是为昨天而后悔,把你的精神力量集中在今天。过好了今天,你就过好了一生。

2.生活在这里 对于远处发生的事,我们无能为力。担心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让自己更痛苦。记住,你生活在此处此地,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去考虑。

3.停止猜测,面向现实 举个例子,走在大街上,遇到某个熟识的人,你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人家看都没看你一眼,你会怎么想?感觉不被尊重吗?如果遇到的是领导,你可能会认为领导傲慢;如果是朋友,你可能会认为朋友对你有意见;也可能你根本没有料到,他当时可能心事重重,情绪不好,没有留意你向他打招呼罢了。要知道,很多不快乐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4. 暂停思考,多去感受 现代社会节奏变化大,要求人们多去思考,而少去感受。脑子里整天琢磨“我该怎样做好工作?”“我该怎样考出好成绩?”“我该怎样和别人搞好人际关系?”注意力都集中在解决问题上了,反而容易忽视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美好就在身边,但你可能忘记了感觉的味道。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受可以调整、丰富你的思考。不要只记得逻辑思维而忘记使用你的直觉思维,它很宝贵。相信你不愿变成一台只有逻辑而没有情感的机器吧?

5.接受不愉快的情绪情感 情绪是事物能否满足需求时的态度体验,心理需求满足与否,可以通过情绪分析出来。对于心理需要,我们还是接纳和尊重为好,但有很多需要是一时满足不了的。正确的态度是:既有愉快的情绪,也有不愉快的情绪;既要有接受愉快情绪的思想准备,也要有接受不愉快情绪的思想准备。

6. 不要先下主观判断,先说说自己的观点 人们往往倾向于迅速下结论,尤其在主观认为“别人错了,我对了”的时候,这是大脑“思维程序化”的后果。“格式塔疗法”认为,对他人的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先不要判断是非,先说出你的看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尽量减少与他人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冲突,而你自己也可以少“收获”些无谓的烦恼和苦闷。

7.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权威 崇拜偶像和权威在青少年阶段可能会有一定的“模仿——认同”作用,给自己画一个“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幻想图,给自己一点方向感,但反面作用是会让你忽略了“我是谁?”你用在自省上的时间减少了,不了解自己的严重后果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慢慢变得明显。所以,我们不要盲目地附和他人,从而丧失独立思考的习惯;也不要无原则地屈从他人,丧失自主行动的能力。

8. 我就是我,不要说“假如我是谁……”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你是你,别人是别人,不要认为假如你是他就一定能做得比他好,你能把握的只有自己。怨天尤人不如付诸行动,做好我想做、也能做到的事情更快乐些。

8.从格式塔理论看公司简介的英译 篇八

关键词:公司简介,英译,格式塔

1 引言

公司简介承载着企业在目标市场中建立信誉和名声的重要作用。中国企业要在国际舞台上建立自己的企业形象, 有必要对其公司简介进行英译。由于其文体的特点及功能, 公司简介英译有别于其它文体翻译。关于公司简介翻译的研究为数不少, 选取的角度主要是语言学、跨文化交际以及功能学等。本文拟从格式塔整体性原理及简约原则入手对公司简介英译策略做一次尝试性探讨。

2 公司简介英译的特点及目的

公司简介英译有着商业性、简明性、宣传性等特点, 其译介的目的在于为公司在海外市场建立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该特点和目的的特殊性决定了翻译时不能简单应用传统的翻译对等理论。如果在英译中文简介时盲目追求对等, 就会妨碍其宣传功能的实现。而且, 由于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公司简介文本上也各有特色 (丁小平、毛韧, 2009) 。国外公司简介的文本特征一般遵循突出公司产品服务和特色鲜明原则;而中文简介除了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和企业文化外, 还倾向于添加大量给企业添光加彩的修饰信息。

因此, 在中国公司简介的英译过程中, 译者必须考虑译语读者所在国家公司简介的语言和文化特色, 以及该国家消费者的文化习惯和审美意识 (丁小平、毛韧, 2009) 。为了实现最佳宣传效果, 译者应以受众期待心理为依据, 从整体上着眼把握宣传重点, 在文字表达上采取“简约”原则, 以期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有用信息。

3 格式塔整体性原理及简约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的一个现代心理学流派, 其主要原理是: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 一种组织的完整形体;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 整体不能还原为部分,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 并且制约着各个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黄曙光, 2007) 格式塔整体性原理强调翻译中整体和各个语言成分的连贯一致性。无论原文还是译文都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都有一个主旋律, 全文则围绕该主旋律层层展开 (库尔特·考夫卡, 1999) 。译文对原文的忠实仅局限在字面层次和结构形式上是远远不够的, 而必须更加注重对整体主旨的忠实把握。公司简介的翻译由于其目的和功能的特殊性正是要求对整体宣传要旨的掌控, 抓住关键要素, 使译文再现原语的整体效果, 而非逐句逐行对译,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简约原则是格式塔“心理完形”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它是指人们在知觉时倾向于把知觉到的东西看成是有组织的、简单的规则图形, 尽量将被认知的事物简单化、主题化。 (吴迪龙、朱献珑, 2008) 中文公司简介通常多华丽溢美之词, 就如未经修剪的枝叶掩盖了植被的主干形。根据格式塔简约原则, 译者可以去繁就简, 把干扰过多的修饰信息进行删减, 使主体信息凸现, 以符合译入语受众的接受心理。

4 公司简介英译策略的实证分析

4.1 从整体着眼“抓”主要内容

所谓从整体着眼“抓”主要内容, 就是要从格式塔整体性原理出发对简介有全面的把握, 做到心中有“数”——简介的关键要素和功能目的;然后根据目标语言的用语规范和文体特点以译语再现这些宣传要点, 而不必局限于原文的行文结构或用词遣句。下面以世界五百强之一的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官网上的企业简介为案例进行说明。

该公司的中文简介非常精炼, 仅用一段文字就介绍了该公司的成立时间 (2002年12月29日) 、经营资质 (进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的试点单位) 、基本使命 (保障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可持续的电力供应) 、核心业务 (建设和运营电网) 、服务范围 (全国二十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八、超过十一亿人口) 以及公司成就 (财富500强、全球最大公用事业企业) 等基本情况, 达到了宣传推广的目的。英文简介则将中文的一个段落译成了两段文字, 也打乱了原文的介绍顺序, 将企业名誉 (ranks 7th in Fortune Global, the largest utility in the world) 提前, 而把公司的使命 (the mission of the company) 、核心业务 (core business) 以及服务范围 (service area) 等内容分离出来独立为一段。

这样看来译文似乎不忠实于原文, 但是实则却准确传达到了原文的关键信息, 也达到了整体的宣传效果。因为译文是在格式塔整体性原理的基础上抓住了简介的主旋律, 然后再对原文内容进行整合, 使结构更加合理了。这样就能让海外的潜在客户对该公司的规模和业绩有更直观的了解, 因而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4.2 从简约入手“放”渲染之词

所谓从简约入手“放”渲染之词就是指从格式塔的简约原则入手, 对简介中的对译语受者没有很大价值且不影响宣传效果的措辞进行删减, 以简洁有力的语句突出企业特色, 吸引读者眼球。下面我们将以中国全聚德股份有限公司网站上的公司简介为例进行分析。

该公司的中文简介篇幅较长, 共分七个段落, 总计1241个字。简介内容包括全聚德的商标创建 (1864年) 、菜品特色 (以烤鸭为龙头的全聚德菜系) 、公司发展历史、企业文化和战略、荣誉和奖励以及资产排名等。其中有整整一段介绍全聚德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如“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中国十大文化品牌”等) , 这些成绩自然是非常博国内消费者眼球的, 在消费选择上也很受亲睐。但是考虑到英语国家消费者的文化心理特征, 这么多的奖项“堆”在一起未免会让人头晕目眩, 而且还不一定能明白每个奖项的含义。此外, 从译语国家简介特色鲜明、简洁明了的文体特点来看, 再考虑到整体效果, 那么罗列这么多荣誉似乎略显多余累赘了。因此译者大刀阔斧, 在英文简介中直接把这荣誉史给一笔“抹消”了, 而仅用第二段, 尤其是末尾的一句“In many cases, Quanjude lists the first among famous restaurants.”概括了全聚德在很多方面领先的企业名气。此外原文中还用到了“不到万里长城非好汉, 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的谚语活用表达, 也的确很有创意, 让人眼前一亮, 但英文却没有照搬照译, 而是通过描述该品牌菜系的美味以及服务的上乘来表现出那种不吃全聚德会很遗憾的召唤手法, 以此吸引顾客前来消费。

其实这就是对格式塔简约原则的灵活运用, 根据译文的整体目的和功能对原文中的信息进行筛选, 只保留那些符合国外受众接受心理的信息。如此一来, 既能避免自我夸耀之嫌, 又可以达到更佳的宣传效果。

5 结语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格式塔整体性原理及简约原则对公司简介的英译有切实的指导作用。译者在翻译企业简介的过程中应具备格式塔的整体性意识, 高屋建瓴, 对原文主旨功能有全局性把握, 避免落入拘泥于原文形式的陷阱中。同时还可以运用简约原则, 大胆剔除或删减冗长的渲染词句, 使译文更加符合译语受众的心理预期。当然, 这么做的前提是译者必须意识到中西方在语言、思维、文化和心理方面存在的差异。

参考文献

[1]丁小平, 毛韧.从功能翻译角度概述跨国公司简介翻译研究[J].企业家天地, 2009 (9) .

[2]黄曙光.从“格式塔”整体性原理看古诗《天净沙·秋思》的翻译[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 .

[3]库尔特·考夫卡.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4]吴迪龙, 朱献珑.格式塔理论关照下的科技英语汉译[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8 (2) .

[5]http://www.sgcc.com.cn

上一篇:先进制造技术考试题库下一篇:中国银行流水单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