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河南农村义务教育(精选12篇)
1.2018河南农村义务教育 篇一
2017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2018年6月2、3日由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本册课程的讲课内容为《工程结构可靠性鉴定与加固》,虽然我不是从事这个专业的,但是对于工程类的课程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加上老师讲的诙谐幽默,让我这两天的学习并没有感到无聊。
首先讲的是建筑物结构鉴定方法的一些讨论。以前来说比较常用的建筑物的鉴定方法是请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勘察,监测,通过个人的经验和一些实测的数据来得出一个合理的结果,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工作的流程比较的简单,实施起来比较便捷,投入的成本不高,适合于那些结构简单的建筑物。这种方法现在的使用面依然很广,但是这种全凭人工经验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容易导致鉴定结果和实际情况严重脱节。现在来说比较实用的鉴定方法是在传统基础上面的升级,列出需要重点监测的项目和范围,通过一些现代化的工具对建筑物进行一个可靠地评估,这种评估方法相较于以前的方法有很大的改进与提升。第一点就是,这种方法比较的科学,不是那么的单一,对于较为复杂的建筑物同样适用。第二,这种方法比较的精确,不存在盲目性,比较的客观合理。
接下来讲的是建筑物结构可靠性评定与加固。伴随着中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在新建筑不断被建起的同时,如何利用已有的建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为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既有结构,其结构的可靠性评价与加固有着非常广泛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工程结构要求有一定的可靠性,是因为工程结构在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有种种影响其安全的因素存在,当可靠性能比较低时,其发生危险的概率就比较大,因此,从各个方面的角度来考虑,提高建筑物的可靠性有对于建筑物本身的安全性能来说,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减少发生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结构可靠度的不确定性大致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点是作用效应,第二点是抗力性能。
建筑物结构加固改造的原则。这种原则就是恢复提高建筑原有的一些比较安全的性能,把那些不安全的性能进行加固加工后,需要再进行一些特殊的鉴定与检测,加固后的建筑物应该符合相应的要求,其稳定性承载力,抗风险能力,都应该比原有的建筑物要有所加强,而且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检测与鉴定,加固规则也要按照标准进行。对于加固过程中,那些无法恢复的部位要进行安全措施的防护,并明确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执行。
建筑物在建成以后,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在当初设计时的弊端,施工环境的影响,以及以施工人员的自身因素的影响,其可靠性及安全性能会随着使用年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这就需要人们进行定期的检测与鉴定。在必要的时候,对于建筑物上面发生的位移,形变等一些对其安全因素有影响的东西或者严重危及人民的财产安全以及人身安全的方面需要考虑对其进行后期的加固,以及修复处理来回恢复于提高建筑物原有的性能。目前来说,我国现有的建筑物加固技术 是必须具有基于有效的建筑物性能鉴定检测的方法结构加固,对于提升建筑物的结构质量,应用稳定,安全性能以及提高使用年限。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我国现有的建筑物的结构加固与检测系统还不够完善,相关的技术流程还不够统一,有些建筑物鉴定未能引起施工人员的足够重视,从而影响建筑物后期的鉴定结果,使得加固过程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因此建筑物的鉴定加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筑物可靠性中的鉴定,要根据现有的标准和质量规范,按照规程对建筑物的结构质量进行安全可靠性能的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已有效地指导后期建筑物加固的过程鉴定,包括对建筑物自身承载能力的鉴定分析等。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逐渐明白了,建筑物结构的维修与加固改造是怎样一门学问,而且对于现在的加固和改造技术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结合工程类的学科知识我基本能够了解关于这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老师概括性的论述了国内外加固改造的发展,明确了在建筑结构,可靠性能评估以及加固的方法与目的。介绍了我国在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现在如何对建筑物进行鉴定与加固,其技术性方面的要求与实施,简明扼要的介绍了结构可靠性鉴定理论的基本知识,详细论述了已有建筑可靠性鉴定的目的鉴定方法和步骤。论述了在建筑物建成后的后期如何对其进行加固,对于不同的建筑物:表现在结构的不同,实施方法的不同,施工环境的不同,所以这些导致了加固方法的不同,老师为我们都进行了一一介绍。虽然我不是这个行业的从事人员,但是对于这两天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对于我在以后从事工程类专业技术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方面有很大的提高。所以在今后的工作和实践中,这些知识都会为我以后做出铺垫。
我觉得这两天的课程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因为建筑结构的可靠性鉴定及加固技术,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伴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公共类的一些学科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有效和积极的贡献。本次继续教育虽然结束了,但是学无止境,学习永远在路上,只有不断地学习,人们才会不断地成长,才会不断地进步,才会不断地提高,这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有所帮助。
xxx 2018.7
2.2018河南农村义务教育 篇二
一、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1. 农村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河南省现有149个涉农县区、1892个乡镇、47533个行政村。随着农村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河南农村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在年龄构成方面,农村劳动力中青壮年占较大比重,在4605万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中,20~50岁的占67.4%。全省农村劳动适龄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5岁,呈现青壮年态势。
2. 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2006年末河南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文盲占5.2%,小学程度占22.5%,初中程度占60.4%,高中程度占10.7%,大专及以上程度占1.1%。与全国相比,河南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2006年末河南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占27.7%。
3. 农村人力资源科技素质偏低
由于中小学教育涉及农业技术知识的内容少,再加上农民受教育年限低,农业职业教育普及率低,而且多数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能够看懂农业科技书刊的人数不多,因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较低,缺乏职业技术和技能。
4. 农村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
在全省外出务工的农民中,文盲、半文盲占1.13%,小学文化程度占10.2%,初中文化程度占74.8%,高中文化程度占10.55%,中专文化程度占2.3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95%。而在已经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73%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又由于不具备相关的语言表达能力、职业技能、科技素质和法律常识等必备素质,使得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狭窄。
5. 缺乏职业技术培训,抵抗就业风险能力差
目前,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接受过各种专业培训的比例不超过30% (朱亚民2006) ,绝大多数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即使是现有的一些培训项目也多数是走过场,难以适应转移目的地的人力资源需求。面对当前的经济发展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及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人力资本存量较低,就业状况较易受到影响。
6. 低素质劳动力沉积农村
调查显示,能实现长期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在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导致越来越多的低素质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这部分沉积劳动力的整体特征是:年龄大、妇女比例高,文化程度低、实践技能低,素质提升难度大。
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河南职业教育发展严重不足。
(二)河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 农村职业教育现状
近两年河南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良好势头,取得了明显成效。(1)职业教育招生和培训规模逐年扩大。2007年全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116所,招生67.3万人,在校生达158.7万人。(2)职业学校面向市场办学的意识逐步增强。(3)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基本满足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4)培养了大批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2. 农村成人教育现状
2007年底,河南共有各类农村成人中等学校37206所,其中农业中学271所,技术培训学校19369所,成人补习学校11784所,各类扫盲班5782所。共有教职工49460人。2007年共有各类毕业生522.39万人,其中成人中等学校毕业187117人,成人初等学校毕业491446人,技术培训学校毕业4765335人。
3. 河南省阳光工程实施情况
2007年全省共完成培训结业28.3万人,转移就业26.6万人。阳光工程实施工作成效显著,特点明显:一是进度快;二是培训时间长;三是投入资金多,补贴标准高;四是培训的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五是就业收入进一步提高。
二、河南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职业教育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1. 管理体制不健全
河南农村职业教育在长期的发展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体制,其重要作用没有被全社会所认识,随意撤销教学机构、调走老师、占用校舍、减少经费的做法经常发生。在经费筹措、队伍建设、办学条件、评估体系上仍相对薄弱,这些问题大都源于农村职业教育无法可依及管理体制不健全。
2. 制度环境不健全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有配套的就业准入制度、工资制度、用人制度及经费投入制度等作保障。但目前河南省在有关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上还相对滞后或政策落实不到位,有利于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尚未形成。
(二)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老化,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 教育结构不合理
基础教育长期被应试教育的“魔圈”围绕着,职业技术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成人教育长期停留在扫盲补习上,忽视实用技术的培训,不能充分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
2. 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农村实际
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城市化,实行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升学为目标,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应试教育模式。许多农村实用的知识教材上没有,课堂上也不讲,农村毕业生回乡之后,本应成为推广科技成果的生力军,但由于他们身无一技之长,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3.学校专业没置和课程缺乏地方特色
许多农村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考察当地的实际需要,更谈不上专业设置的超前性、实用实效性。课程体系建设不实用,知识陈旧、老化,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体现地方性、实践性等特色。
(三)职业培训的效果不理想
调查发现,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大多数仍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其中仍从事种植业的占79.43%,从事养殖业的占15.94%,外出打工的只有4.63%。
(四)农村职业教育的末流地位、错位办学,使其服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难以发挥
近年,农村职业教育看起来热热闹闹,但依旧处于“末流地位”。(1)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由薄弱学校改制而来,给人们以“办学水平低”的印象;条件好的学校纷纷脱掉“农”字帽、升为高职学院或合并“高升”。许多学校有偿招生、用不切实际的许诺吸引生源,更加强化了人们的偏见。(2)没把培养目标定位在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上,而是盲目迎合部分家长和学生对高等教育的诉求,将培养重心移向为高校输送新生上,而不考虑半数以上学生将要回到农村的实际情况。
另外,还有些农村职业学校为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在专业设置上,尽可能地设置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至于那些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专业,少有人问津。
(五)成人教育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1. 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农村教育存在着重基础教育、轻成人教育的现象。尤其是各市、县、乡镇政府领导的成教观念薄弱,认为农村教育工作就是抓好九年义务教育,成教工作某种程度上满足于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已取得的成就。个别地市以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技能为目的而进行的成人教育几乎为零。
2. 教材建设滞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脱离农村的实际需求
缺少适应农村教育对象的教材体系,应用性不强、缺乏职业特色,与农民的学习需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脱节,而且普遍忽视对农民思想观念的引导和整体素质的关注。在教学方法上,沿袭基础教育的做法,以灌输为主,重理论轻实践,没有紧密结合农村成人的具体情况,也影响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
三、适应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河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一)转变观念,真正把农村职业教育提到首要位置
1. 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的力度,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政府应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政策, 把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放到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应制定农村教育法, 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
2. 建立健全农村培训就业服务体系
首先,对于农民的培训应形成市、县(区)、镇 (街道) 、村四级联动服务网络。由市级人事劳动保障局牵头,制定方案,协调各相关部门配合,共同负责开发、培训、就业的组织工作,设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业办公室”,做到培训过程的程序性、培训的有目的性,促进劳动力转移走向有序、技能和稳定。其次,要建立省际、市际、县际之间的劳动力需求信息库,衔接供需双方的需要,减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再次,加强对已转移劳动力的追踪、走访,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回流。
(二)增加对农村职业和成人教育的投入,提高办学效益
1. 加大对农村职成教的经费投入力度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各级财政都要设立农村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二是建议省教育厅单列的危房改造、信息化建设、师资培训等项专款,应将农村职业和成人教育纳入其中并向其倾斜。三是建议教育厅会同财政厅和发改委等部门,结合目前农村各类职业学校的实际,调整生均经费标准,制定新的收费标准。
2. 实行“三教统筹”,提高办学效益
教育部门要在办好基础教育的同时,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办好多层次多形式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三种教育各有特点,在农村都很需要,都不能忽视。农村基础教育的重点是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立足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办成具有“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科学实验、技术咨询、经营服务”多种功能的实体。
3. 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的服务功能
农科教结合关键在县,重点在乡,基础在村,归宿在户,核心在人。县级农科教结合,要依托农村职业中学、农民中专和农村广播电视学校来实施,农业、科技、教育各部门统筹制定规划,统筹安排项目,统筹技术力量,统筹经费投放。乡 (镇) 农科教结合,要把普教与职成教融为一体,发挥一校多功能的作用。在村一级建立农科教结合体,充分利用村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科技活动室等场所,普及与推广科学技术,将实用的农业先进技术通过本村的一系列活动,直接输送到千家万户。
(三)改变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授课内容
1. 正确把握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
农村教育要由单纯追求升学转到主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并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要适应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成才的需求,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毕业生都能掌握一定的劳动生产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对学生进行热爱农村、献身新农村建设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扎根农村和建设农村的思想。
2.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特点,开展分层的职业教育
根据河南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参差不齐,而社会需求层次多种多样、职业学校能力各不相同的实际,职业教育应采取多种形式,应实行开放式的教育制度,建立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
3.结合地方特色,建立合理、实用的专业和课程体系
要深化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出版一些“乡土教材”,因地制宜地加大劳动技能课的比重,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鼓励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应坚持农类专业与非农类专业相结合、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相结合、特色专业与一般专业相结合,搞好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根据大农业所包含的产业链和劳动力转移的特点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
(四)发挥农村成人教育的作用
1. 重视农村成人教育
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其中乡村干部的重视程度至关重要。因此,各级领导特别是乡村干部首先要带头转变观念,强化“科教兴农”的意识,把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列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置于各级党政领导机构的重要议事日程。
2. 大力改善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环境
确保农村成人教育的较高质量是农村成人教育的生命线。目前的状况是:高质量的农村成人教育专用教材奇缺,教学内容单一陈旧;高素质的农村成人教育师资奇缺,教学水平十分有限;教学场所与设备寥寥。因此,要下大力气改善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环境,以比较优厚的条件吸引高质量的师资,整合教育教学内容,编写实用性与针对性强的好教材,工学结合,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让农民学用结合,学得快乐。
3. 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保障机制
完全由市场配置农村成人教育资源是不切实际的,政府应成为农村成人教育最有力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要充分发挥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宏观调控功能,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形成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管理机制。同时,应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立法,确立农村成人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应有的地位,为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并对农村成人教育的管理体制、经费来源、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评估体系等予以明确规定,逐步使农村成人教育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五) 发展适宜农村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提升农村人力资源个体素质
伴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比传统远程职业教育具有更大的优势,其主要表现在教育信息的传递具备了实时交互性、多媒体性和易获取性等特点。当前,在农村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具有教育成本低廉、教学层次丰富多样、管理体制灵活等突出优势。
在现有条件下,通过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可供选择的方式主要有:第一,职业技术院校在农村建立网络教学点,利用农闲时间集中进行学习,教学内容以专业技能和知识传授为主;第二,按培训课程内容制成录像带或光盘,发给农民,组织集体学习或自学。这种方式易于组织、灵活性大,一般的农村家庭都可以实现;第三,接入互联网的农村可以利用电脑上网点播相应的课件进行学习,这种方式较适合那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自学能力较强的农村青年。
参考文献
[1]张瑞春, 郭明顺.河南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现状与提升对策[J.]河南农业, 2009, (3) .
[2]何晓.河南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问题剖析[J.]管理科学文摘, 2007, (5) .
[3]高利兵.中部崛起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3) .
[4]杜新丽.解决河南农村成人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J.]河南农业, 2005, (10) .
[5]郭海清.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J.]许昌学院学报, 2005, (4) .
[6]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7]彭洁.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J.]农业经济, 2006, (9) .
3.2018河南农村义务教育 篇三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Henan Province
YAO Yuan
(Xuchang College, Xuchang Henan 461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 review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view,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investigates and researches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n Henan Province.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s being ignored, and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hose children should follow the pattern of integrating local school, family and the community.
【Keywords】 rural area in Henan;left-behind children;physical education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是改革开放政策得以继续深化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的结果。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热点,因为它既关乎一代人健康成长又关系到城乡经济发展、和谐社会构建乃至国家未来前途。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问题、思想政治、犯罪、家庭教育缺失、社会化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抚养问题、成长问题等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健全的人格必须内发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等四育。
2007年4月29日起,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意见》指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人口超过100万〔3〕,他们的体育教育面临什么样的状况,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农村小学(指乡镇行政管理的乡村小学)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一)留守儿童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1.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
通过调查发现(见表1),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96.09%的教师没有考虑过留守儿童的问题,只有3.35%的教师考虑过留守儿童的问题,但所有教师均没有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有针对性地对待这一特殊群体。说明留守儿童在接受体育教育时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也反映出在农村小学内部,体育课、体育教师不被重视,体育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农村小学体育课教学现状(结果如表2所示)
(1)体育课程实际开课率
调查的农村小学体育课开课率为82.84%,低于全国城乡学校体育课平均开课率87.20%〔4〕的水平,在开设有体育课的学校中,仍存在体育课经常被其他课程占用的情况,反映了体育课程在农村小学处于不受重视的状态。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实施与体育课教学现状
自2001年9月《标准》进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展实验以来,广大体育教师以饱满的精神和高昂的热情投入到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之中。然而调查结果表明,仍有7.26%的体育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标准》,没有一所学校全部实行《标准》,在完全没有实行的34所学校中,100%的教师认为学校根本不具备实施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行《标准》与农村小学的体育教育实际不符。与此同时,在被调查的537名体育教师中,有27%的教师制定了学年教学工作计划,78.64%的教师使用教案教学,100%的体育教师无单元教学计划。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正常开课率、体育课被占用情况、《标准》实施率及使用教案上课率,无论从数量方面还是从规范化方面,都表明体育教育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均处于明显落后的状态。
3.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状况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两操”、班级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等〔5〕。调查中的农村小学有48.04%能够坚持早操,51.47%能够坚持课间操,但仍有25.98%的小学无早操和课间操;27.94%的小学能够组织课后体育活动,15.67%的小学拥有本校的课余体育训练队;36.27%的小学不知道“阳光体育运动”何时启动,43.06%的学生没有听说过“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口号。课外体育活动的严重不足是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被忽视的又一明显表现。
4.学校体育师资状况
由于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调查显示的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802,教师与班级比例为1∶8,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个别专职体育教师,更多的是兼职体育教师,而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城镇小学和农村中心小学每6个教学班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而针对各级学校学生人数与体育教师人数问题又作了如下规定:“中学每300名学生应配备专职体育教师1名,小学每400名学生配备专职体育教师1名”〔6〕。而我省农村学校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则远远超出《意见》的规定,这一现象的出现恰恰证明了农村小学体育师资的严重不足,不得不全依靠增加班级人数完成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的教学工作。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体育课程的随意教学状态。
5.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现状
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中学人均活动面积将达到3.27m2,小学人均活动面积达到2.7m2〔7〕。而我省农村学校调查结果显示为人均1.26m2,低于国家规定,并且38.24%的学校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运动场地。场地器材的匮乏是农村小学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从另一个角度看,硬件条件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农村小学中的实施,至于全国优质课模式及教材,以及推广大课间活动等,只能适合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绝大多数的城镇小学,而不合乎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体育教育现状
1.家庭人员结构限制了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
家庭体育是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以家庭居室及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条件与成员的爱好和兴趣,利用属于自己的时间选择健身内容与方法,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8〕。家庭体育是建立在以夫妻为主体的家庭成员之间、以一定的经济收入为基础的各种活动,而留守家庭中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外出打工造成了留守家庭人员结构的不完整,还有农村留守家庭经济贫困使得其家庭体育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调查的317户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50.79%的家庭属于只有父母一方在家(以父亲外出打工,母亲留守在家居多)的单亲型留守家庭,45.11%属于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隔代型留守家庭,这两种类型占调查对象的绝大部分。家庭成员的结构直接限制了体育活动的开展。
2.经济贫困导致无暇进行家庭体育活动
经济生活的贫困造成了家庭体育消费的缩减和体育需求的降低。调查发现,有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等简单体育器材的家庭仅占16.72%,但也很少安排体育活动。留守家庭的家长普遍表示,没有精力考虑这些问题,更没有资金购买孩子们喜爱的体育用品,再说每天忙于农活和家务已劳累不已,没有心思参加体育活动。
3.体育意识淡薄是影响家庭体育活动的内在因素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因此,家庭体育除了表现为有形的体育消费外,还表现为体育价值观等方面。在这一层面上,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以及体育意识的强弱更能够反映家庭体育发展状况。有研究表明,目前有40.2%的农民认为没有必要锻炼身体,有32.7%的人认同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有37%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影响生产劳动〔9〕,农村居民对体育的认识不足、意识薄弱是制约家庭体育发展的内在因素。而家庭体育消费及其水平是衡量家庭体育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留守家庭闲暇时间少、经济贫困以及对于体育的认识不足的现状,是制约农村留守家庭体育水平的根本原因。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忽视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导致学校体育教育缺失。
(2)农村小学体育课开课率达82.84%,这一比率与全国城乡学校平均开课率87.20%相比偏低,仍存在体育课经常被其他课程占用的情况;《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由于主观及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真正在农村小学中实施。
(3)留守家庭成员结构、经济贫困问题以及体育意识淡薄直接影响了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建议
(1)关注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问题,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培养身心俱健的儿童。
(2)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应重视农村学校的实际状况和鲜明特点,编写适合于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实际的教材,创建适合农村小学的(下转第28页)(上接第21页)体育教学模式。
(3)深化制度改革,促进人口合理流动,让留守儿童可以随父母一起进入城市生活,以解决留守家庭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体育问题。
(4)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应走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体育发展模式,使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优势得以发挥,能有效地提高家庭成员体育意识;通过社区体育弥补家庭体育环境的不足,这些都有助于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
(5)本研究由于条件所限,存在研究对象较少、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等问题,并且尚未对社区的体育功能进行研究,今后应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争取为河南省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问题提供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乐.谁来关心全国两千万农村“留守儿童”?〔EB/OL〕.〔2007-09-27〕.http://acwf.people.com.
cn/GB/99061/102368/102383/6320710.html.
〔2〕〔3〕全国妇联调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EB/OL〕.〔2008-02-27〕.http://acwf.people.com.cn/GB/6928884.html.
〔4〕周君华,原丽英,解毅飞.中国东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比较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4):4-6.
〔5〕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1986-02-27〕.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8/22615/22
806/2006/3/ma85034845531523600222416-0.html.
〔7〕项乔荣.培养自锻习惯: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8〕万益民.我国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若干关系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6):21.
〔9〕柳若松,郑文海,雷福民等.我国西北地区农民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1999,19(2):18-20.
4.2018河南农村义务教育 篇四
1、教育学是研究()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2、教育现象包括()和()(教育社会现象、认识现象)
3、教育的方针政策是()的体现。(人们主观意志)
4、教育规律是()的高度概括,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甚至有些教育经验不一定符合规律。(教育经验)
5、我国的(《》)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传说是战国末年的()所作,比西方古罗马昆体良(《》)还早300年。(《学记》、乐正克、《论演说家的教育》)6、1632年,著名的()国教育家()出版了(《》),它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8、狭义教育既是()有时可以作为()的同义语使用。(学校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是()、()、()。(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
10、古代社会教育包括()和()。学校始建于()社会,古代教育的内容是()、()、()、()、()、()。欧洲奴隶社会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和()。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是()和();教会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四学()、()、()、()。骑士教育培养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礼、乐、射、御、书、数;斯巴达、雅典;骑士、教会;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1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遗传、环境、教育)
12.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__。(质量规格标准、总的要求)
13.教育目的既是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__。(归宿)
14.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__和___;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___,__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基础、可能;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决定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促使人的本性、本能的高度发展,成为健全发展的人,其代表人物是___、等人。(卢梭、洛克)16.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除社会需要以外无其它目的,其代表人物有___和__。(赫尔巴特、涂尔干)
17.马克思主义认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___和__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需要、人的自身发展)
18.体育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人本主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__、___。(田径、体操、球类、游泳、军事体育;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
19.美育的任务是__、___、___。(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0.美育的途径是___、___、___。(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曰常生活实施美育。
21.智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__,培养__,发展学生的___。(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智力)
22.普通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承担着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和__的双重任务。(为社会输送劳动后备军)23.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4.广义的教育制度即__,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__和___。(国民教育制度、教育设施、有关规章制度)
25.狭义的教育制度即__,简称学制。__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26.建立学制的依据是___、__、___、___。(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政治经济制度;的身心发展规律;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
27.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颁布于___年,称为__。(1902年,壬寅学制)
28.中国实行的第一现代学制是__年,张之洞、荣庆、张伯熙三人重新修订的__。体现了“中学为体,__”的精神是。(1903年、癸卯学制、西学为用)
29.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__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壬子癸丑学制)
30.1922年,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颁布了___学制,又称__或新学制。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壬戌学制、“六三三制”)
31.新中国的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___年。(1951年)
32.1958年9月19日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确定了“___”的方针和“___”、“____”的具体原则。(两条腿走路、三个结合、六个并举)33.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__。(主体)
34.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__、___、___三个方面。(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35.学生年龄特征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式的一般的__、__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典型的、本质的)
3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_。具体任务包括___、___、___。(教书育人、搞好教学、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身体和生活)
37.教师的劳动特点是__、___、___、__。(复杂性、创造性;连续性、广延性;长期性、间接性;主体性、示范性;)
38.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__,在教育过程中起___作用。(领导者、主导作用)39.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___,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___作用。(传递者、承前启后的桥梁)
40.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___。(思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41.教学是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42.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施教育目的的___。教学是学校工作的__,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___,全面安排。(基本途径、中心环节、教学为主)
43.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教育任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的__。(指导性文件)
44.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___。__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学大纲、教科书)
4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___,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基础知识和___,发展学生的___,形式科学世界观及培养__。教学过程是一种__。(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基本技能、智力和体力、道德品质的过程、特殊的认识过程)
46.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问题,__和___曾有过长期争论。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学派是____。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须特别训练的学派是__。(形式教育论者、实质教育论者、形式教育论者、实质教育论)47.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反映了教学的__规律。(教育性)48.教学原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___。(基本要求)
49.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是___和____。(启发式、注入式)
50.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它是由17世纪捷克教育家__提出来的。中国在__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__中开始采用班级授课。(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1862年、京师同文馆)51.课的类型分为__和___。(单一课、综合课)
52.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它包括__、___、___、___、___几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53.教学的辅助形式有___、___、___。(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5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___。(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55.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56.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方式有__、和__。(平时考查、考试)57.考试一般有___、___和__三种(学期考试、学年考试、毕业考试)
58.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一般有__、__。等级记分法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为__,另一类为__等。(百分制记分法、等级记分法、文字等级记分法、数字等级记分法)
5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__的活动,它一般包括__、___、___三个方面。(品德、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60.道德和品德不同。道德是__,品德是__。(社会现象、个体现象)
6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__,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转化为___的过程。德育过程区别__的过程。(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受教育者品德、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62.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__。(教育者提出的德育 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63.德育过程的四个要素包括教育者___、___、__。(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6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___、__、___、___的培养和提高过程。(知、情、意、行)65.德育原则是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___。德育原则来源于实践,是德育实践经验的__。我国孔子曾提出过循循善诱、___原则,英国洛克提出___,法国的卢梭提出___,德国赫尔巴特提出__,美国的杜威提出__的原则。(基本要求、总结和概括、因材施教、环境教育的原则、自然后果原则、爱的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社会化活动)66.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67.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___、___、___的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6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___、___、___。(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69.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是___、___、___。(自愿、灵活、实践)70.三结合教育指的是___、___、___。(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71.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___、___、___,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联系各科任课教师、学生集体的__,也是沟通学校与__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__、___。(组织者、指导者、教育者、纽带、家庭、带好班级、教好学生)72.了解和研究学生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考核法、观察法、测量法、问卷法、谈话法、实验法、调查法、访问法、书面材料分析法)
73.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有___、___|___、___、___。(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级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全面了解统一各方面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二单项选择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C)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B
A.北欧的尼德兰;B.捷克的夸美纽斯;C.法国的斯图谟;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C)。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D)。
A.观察法;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A.劳动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B)。A.十五大;B.十四大;C.十三大;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C)。
A.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体制;D.学校领导制度 8.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D)。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2006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D)。A.六三制;B.双轨制;C.分支型;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C.开展网络教育;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A.是同时的;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B)。
A.并不重要的时期;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C.没有效果的时期;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B)。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B)。A.赫尔巴特;B.瓦·根舍因p;C.怀特海p;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C)。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B)。A.主体;B.客体;C.教的主体;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B)。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20.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C)。A.杜威;B.怀特海;C.布鲁纳;D.克伯屈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B
3、C
4、D
5、A
6、B
7、C
8、D
9、D
10、A
11、A
12、C
13、C
14、B
15、B
16、B
17、C
18、B
5.2018河南农村义务教育 篇五
对于2018年的考生来说,有了参考书便有了方向,备考河南大学的的考生你们有福了,新详旭教育网的老师为你们整理了一下,河南大学2018年教育学考研的参考书。各位考生要知道2018年的招生信息一般在2017年9月份发布,所以对于备考河南大学2018年教育学学硕或者专硕研究生的同学们来说,现阶段的复习可以以2017年招生信息为准。具体如下:
一、教育学学硕
河南大学教育学学硕招收方向很多,专业课都是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
一、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是统考,有全国版大纲,但是并没有全国版大纲,根据统考大纲以及历年统考真题推荐以下参考书目,备考同学可参考: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基础》(第2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道俊、郭文安;
教育心理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师大出版社 陈琦、刘儒德;
中外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孙培青;
《外国教育史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吴式颖;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裴娣娜;
二、教育学专硕
河南大学教育学专硕考察四科政治、外国语、专业课
一、专业课二。不同研究方向第四科目考察不同,所以同学在备考前要先决定好专业方向,如果还没有决定前可以先复习专业课一,河南大学教育学专硕对于专业课一的考察是一样的。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
二、③333教育综合、④专业课二根据报考专业方向而定。河南大学没有指定333教育综合参考书,但是学校是根据全国版大纲命题,老师根据历年统考大纲以及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推荐以下参考书: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6.2018河南农村义务教育 篇六
(本刊讯 李亚婷)5月9日,由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网信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工信委、省农业厅、省总工会、团省委、河南中华职教社与郑州市政府主办的“2018年河南省暨郑州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在郑州举行。
本次活动周主题是:“职教改革四十年 产教融合育工匠”。来自我省70所职业(技工)院校的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色,通过展板、现场体验、技能展演等形式多样的职业体验活动,向市民们展示了210余项特色专业技能。
省政府副省长霍金花出席启动仪式并宣布“2018年河南省暨郑州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省政府办公厅副巡视员张学卫,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郑邦山,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郑州市政府副市长刘东,以及省直有关部门、郑州市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启动仪式。
霍金花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走特色职教发展之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创业、增进民生福祉提供有力支撑。
郑邦山在致辞中指出,我省实施职教攻坚以来,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彰显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心和意志。他强调,我们要借助本次“职业教育活动周”的举办,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职业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更好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省、市有?P职业院校校(院)长,学生和企业代表,中央、省、市有关新闻媒体等2200余人参加了活动。启动仪式上,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校长李京辉和京东集团人力资源总监汪世龙分别作了发言。参会领导向参加“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中职组技能大赛”的郑州市职业院校14支代表队授旗。仪式结束后,参会领导和嘉宾观看了2018年河南省暨郑州市职业教育活动周成果展示和技能展演。
7.2018河南农村义务教育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方便抽取河南省某农村乡镇的8所小学362名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学校为单位,分为教育组和等待教育组。其中教育组学生210名,等待教育组学生152名。删除漏答题数大于等于10%的问卷,最后合格问卷为291份,合格率为80.7%。其中教育组学生176名,占60.3%;等待教育组学生115名,占39.7%。教育组学生年龄为(9.50±0.74)岁,等待教育组学生年龄为(9.50±0.70)岁,两组学生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0,P=0.478)。
1.2 方法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方法,进行6个课时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先对教育组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研究结束后再对等待教育组学生进行教育。分别于教育前、教育后1周及教育后5个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预防艾滋病知识(21题)、态度(3题)和相关行为(3题)。将预防艾滋病知识题赋分,答对1题计1分,答错、不知道或不回答计0分;将预防艾滋病态度题赋值,每题赋值范围1~5分,分数越高,表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越不歧视。以班级为单位,问卷当场发放,答完后当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
用EpiData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双录入,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种指标的频数及比例。运用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探讨预防艾滋病教育对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
2 结果
2.1 预防艾滋病知识
教育后,教育组学生有20个知识题目的知晓率提高了20%~70%。教育后5个月,教育组学生知识知晓率较教育后1周有所下降,但大部分知识题目的知晓率仍显著高于自身基线水平。见表1。
秩和检验结果显示,教育前,两组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教育后1周及教育后5个月,教育组学生知识得分均高于等待教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将教育后1周、教育后5个月学生知识得分减去教育前得分,计算得分增长值。结果显示,教育组学生教育后1周、教育后5个月艾滋病知识得分增长值(分别为11.00和6.87)均明显高于等待教育组(分别为1.00和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注:教育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2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
教育组学生同意“应该允许HIV感染者参加学校课程学习”观点和愿意与HIV感染者在同一教室上课的比例由教育前的16.4%,15.3%分别提高到教育后1周的53.1%,61.0%,教育后5个月的48.0%,42.9%。等待教育组学生持有这2种态度的比例教育前(11.3%,7.8%)、教育后1周(13.9%,10.4%)及教育后5个月(8.7%,6.1%)没有明显的变化。
教育前,教育组学生愿意继续与HIV感染者做朋友的比例(39.5%)明显低于等待教育组学生(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教育后1周和教育后5个月,教育组学生持有此态度的比例(42.9%,49.7%)与等待教育组学生(48.7%,53.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秩和检验结果显示,教育前,两组学生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教育后1周、教育后5个月,教育组学生态度得分均高于等待教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教育前相比,教育后1周及教育后5个月教育组学生态度得分增长值(均为2)高于等待教育组学生(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预防艾滋病行为
教育后1周,教育组学生与家长、同学/朋友交流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比例由教育前的16.9%,10.9%分别上升到27.1%,18.1%。教育后5个月,教育组学生与家长、同学/朋友交流的比例继续上升,分别为38.6%和32.0%,明显高于等待教育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前、教育后1周、教育后5个月等待教育组学生与家长、同学/朋友交流的比例分别为7.1%,8.1%;23.0%,22.1%;17.7%,13.3%。
教育前、教育后1周、教育后5个月,教育组学生玩废弃注射器的比例(70.3%,65.7%,61.8%)与等待教育组(72.1%,69.9%,7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6个课时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课,教育组学生的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教育后5个月与教育后1周比较虽然知识知晓率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自身基线水平,且与教育前相比,教育组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得分增长值明显高于等待教育组。表明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可显著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这与廖巍等[5]对海南乡镇小学五年级学生和陈晶琦等[6]对辽宁某城市小学六年级和初一学生的研究结果相似,也与李金奎[7]在大学生和张越新[8]在中学生中的研究结果相似。
教育后学生不歧视HIV感染者态度的比例明显增加。王信[9]对职业技校学生的研究也表明,健康教育增大了学生对HIV感染者的宽容度和接受程度,教育前同意“HIV感染者不需调离工作岗位”和“HIV感染者不应退学回家”2种观点的比例分别为35.97%,61.22%,教育后分别升高至74.22%,92.19%。林毅等[10]对中学生的研究也显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使学生同情、帮助艾滋病病人或HIV感染者的比例由教育前的74.8%上升到教育后的91.0%,进一步证实了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能促使学生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态度的形成。
学生与家长、同学或朋友交流预防艾滋病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意识,也有利于通过学生向周围人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Gallant等[11]对11篇以非洲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学校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项目的文献分析显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与他人(家长、同伴、其他社区成员及男朋友/女朋友)交流HIV/AIDS知识。本研究也显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可促进学生与家长、同学/朋友之间交流预防HIV/AIDS知识。这与陈晶琦等[12]对北京、沈阳中学生的研究结果一致,学生与家长及朋友谈论HIV/AIDS的比例分别由教育前的31.1%和39.6%上升到44.2%和59.2%。
教育后5个月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与教育后1周相比有所下降。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还需要适当的复习以巩固和提高教育效果。
志谢
感谢所有参与这项研究的同学和对本研究给予热情支持和帮助的老师!
摘要:目的 探讨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对农村小学四年级学生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为在中国农村小学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河南省某农村地区8所农村小学全体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学校为单位分为教育组和等待教育组。先对教育组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研究结束后再对等待教育组学生进行教育。分别于教育前、教育后1周及教育后5个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与教育前相比,教育后1周和教育后5个月,教育组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和态度得分增长值明显高于等待教育组学生知识、态度得分增长值(P值均<0.05);教育组学生与家长、同学或朋友谈论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比例由教育前的16.9%和10.9%分别上升到教育后1周的27.1%和18.1%及教育后5个月的38.6%和32.0%,均明显高于等待教育组学生(P值均<0.05)。结论 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能显著提高小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有助于促进小学生与家长、同学或朋友有关预防艾滋病问题的交流。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学生,农村人口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从数字看全球艾滋病现状,全球感染者3320万[EB/OL].[2008-08-06].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8/06/content 8998322.htm.
[2]刘胜新.性虐待:儿童获得性二期梅毒:附1例报告[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6,2(4):176.
[3]李德茹,周玲,蒲萍,等.5例受性虐待儿童感染性病分析[J].重庆医学,2000,29(1):51-52.
[4]周园,曾春娥,黄水群,等.儿童STI/STDs感染途径分析[J].中国性科学,2007,16(1):16-18,21.
[5]廖巍,杨斌,曾欣,等.海南省基层地区小学五年级预防艾滋病教育课程效果评价[J].中国热带医学,2009,9(10):2021-2023,2033.
[6]陈晶琦,叶广俊.小学六年级和初一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研究[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7,3(2):67,77.
[7]李金奎,刘建波,彭金玲,等.河北省某医学院校大学新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11):839-842.
[8]张越新,褚文文,张晓霞.对初中生开展生活技能教育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效果评价[J].预防医学论坛,2009,15(12):1184-1185,1189.
[9]王信.2006年郯城县2所职业技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预防医学论坛,2009,15(8):693-694.
[10]林毅,赵发存,马言超.中学生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9,7(14):68-69.
[11]GALLANT M,MATICKA-TYNDALE E.School-based HIV preven-tion programmes for African youth[J].Soc Sci Med,2004,58(7):1337-1351.
8.2018河南农村义务教育 篇八
[关键词]农村教师 教育技术培训
[作者简介]刘跃军(1976- ),男,安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教学;李鹏伟(1978- ),男,安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教学。(河南 安阳 455002)
[中图分类号]G64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074-02
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要求各省在2007年以前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使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普遍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认证。这就明确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要努力掌握教育技术知识,从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出发进行更加合理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以达到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在地域、城乡之间存在不均衡性。农村教育不管是在教育观念还是在软硬件建设上,都远远落后于城市的教育。因此,在这次大规模的教育技术水平培训中积极探索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培训模式,改善和提高农村教育信息化教育水平,对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农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1.学校自身不重视,硬件建设跟不上。在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下,我国农村教育一直以“升学教育”“面向城市”为目标。许多学校领导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考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学生以升学跳出农门,变成城里人作为追求的最终人生价值目标。作为开展现代教育的支撑技术——信息技术,虽然已作为一门课程开设,但由于不参加升学考试、不存在升学压力,致使信息技术课流于形式,出现“开学初因为忙而不上课、期中因为考试复习而不上课、期末因时间顾不上而不上课”的尴尬局面。目前,农村中小学校配置的计算机、卫星教学接收站、建设的多媒体教室,相当一部分是上级的硬性指标或为了政绩而装点学校门面,这些设备要么是配置低跟不上软件的发展,要么是没有专人维护导致长期闲置,成为学校的摆设。
2.培训目标定位不准确。当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在培训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会很努力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并尝试设计新的教学模式,但在培训之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会走回自己一直习惯沿用的教学模式。为什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的教师培训工作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根本的原因在于培训目标的定位还不是很准确。目前,各院校及培训机构和部门组织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目标往往多定位在教师教育技术应用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上,忽略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提高。培训工作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培训,相当一部分的培训课程仍停留在演示型的课件制作、相关软件的使用上,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教与学全过程中的培训很少,对很多教师而言,只是在简单地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训。
3.培训方式老化,内容“一刀切”。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主要依靠各级教师进修学校和师范院校等来进行。这些机构中的授课教师虽然在培训前进行了集中的、专门的培训,但是他们缺乏在中小学工作的实际经验,不了解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同时,受训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受训教师掌握的技术知识和教育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多是参照职前教育的方式:重理论讲述、轻实践练习,重教师课堂的讲、轻受训人员的积极参与,不关注如何使受训人员形成主动参与的意识,也没有为他们提供积极参与的机会,把教育技术按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我们根据对近3期培训的调查发现:有20.5%的受训教师认为培训方法不科学,培训手段不先进;有41.9%的受训教师认为应该加强针对岗位的强化培训;有63.6%的受训教师认为应该给受训教师提供使用设备和参与使用现代教学设备的机会。
4.不能学以致用,评价机制不完善。在考试“指挥棒”的驱动下,学校领导不注重学校的硬件设备建设。教师开展现代化教学所需的设备得不到保障,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无法应用,长时间的搁置造成了遗忘,影响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育技术培训对教师来讲就是为了考取“证书”、完成继续教育课时、应付职务或职称的“晋升”,也导致了有些教师出现只签到不听课或请人代签到的局面。
二、加强河南省农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对策
1.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保证财政投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政府财政投入的保证。要真正把农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必须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
2.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当前,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这样的良好环境,在信息的海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以真正的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得以真正的实现,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农村学生的主要培养者,农村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我国的中小学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否具有现代的教育观是一个学校能否真正转变观念的根本。因此,我们要通过“校长培训”,积极向他们灌输信息技术知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强化校长的现代教育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校信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3.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培训单位在开展培训任务之前,要深入调查和走访培训人员及其学校,并对受训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受训教师的“毕业专业”“是否经常使用计算机”“是否使用、制作过课件”“是否接受过教育技术培训”“是否了解建构主义理论”等多个方面的情况。根据这些调查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确立多样化的学习目标。把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分成很多小板块供教师选修,并且每一板块内容根据使用率的高低确定相应的学分。如:Windows操作记8分、Word操作记8分、PowerPoint操作记8分、数码摄像操作入门记4分、IP与局域网记4分、建构主义理论记10分等,而且这些内容随时都可以增加。我们根据教师年龄的不同,要求教师完成相应的学分:3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要求积分为50分;35~50岁的教师要求积分为40分;50岁以上的教师要求积分为30分。
第二,实行分组教学。我们根据报名时受训教师所填报的情况,将水平相近的受训教师分到相同的小组中,这样小组成员之间既可以互相帮助,又可以互相督促、共同提高。对水平较好的受训小组,我们在快速复习巩固当前的基本知识后,讲解一些如Authorware,Flash,Photoshop等较为复杂的课件编制软件,以便他们返校后能作为指导者去指导其他教师继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对水平较差的受训小组,我们除了要耐心讲解外,还要增加辅导教师人数,通过“手把手”的方式教给他们基本知识,使他们真正有所提高。
第三,强化师资队伍。高质量的培训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我们要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授课者的培训,并在全市、全省范围内聘请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长期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同时由于教育技术本身在不断变化和更新,要求授课老师不断接受新内容、新方法、新技术,才能保证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4.改革评价机制,加强形成性评价考核的分量。对学员的学习结果,我们分三方面进行考评。首先是辅导教师对受训教师的出勤率进行考评,其次是任课教师根据参训教师完成平时作业的情况进行考核,最后是列出一系列题目,要求受训教师选择其一完成。这里要求受训教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结合所学到的知识设计课件,并在全体受训教师前进行教学实践。专家组成员结合全体受训教师的意见对受训教师进行全面评价。对于同一小组的人员,若有一位学员未通过考核,则该组所有学员的成绩均要受到影响。通过这种方法使小组成员之间形成既互相帮助又互相督促的学习局面,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5.以校本培训为最终落脚点。大规模的集中培训,有理论脱离实际、加重学校和教师经济负担、引发工学矛盾等诸多弊端,而由教师所在学校按照实际需求启动的校本培训方式可以避免这些缺点。因此,学校可利用已有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和外聘教师的专题式培训、经验介绍、教学反思等,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达到“在做中学”和“在学中做”的目的,从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事实上,由于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任何一次性短期受训都是无法跟上教育技术发展的步伐的,而校本培训恰恰能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预见,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普及,校本培训定将是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最终落脚点。
[参考文献]
[1]解月光,姜玉莲.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分析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4(9).
[2]荣曼生.继续教育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J].中国电化教育,2005(9).
[3]郑淑英.贫困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5(Z1).
9.2018河南农村义务教育 篇九
特设岗位教师招聘办法
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梅河口市、公主岭市、各设岗县(市、区)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普通高等学校:
为做好我省2018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按照《吉林省2018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特岗计划”)要求,制定我省2018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以下简称“特岗教师”)招聘办法。
一、设岗计划和实施范围
2018年,全省48个县(市、区)实施“特岗计划”,计划招聘特岗教师3000人。其中,国家“特岗计划”1500人,省级“特岗计划”1500人(以下简称“国家计划”和“省级计划”)。
共计21个县(市、区)完全实施“国家计划”,包括农安县、永吉县、舒兰市、伊通县、集安市、辉南县、白山市江源区、白山市浑江区、长白县、靖宇县、抚松县、临江市、大安市、洮南市、镇赉县、扶余市、前郭县、敦化市、安图县、珲春市、长白山管委会。
共计21个县(市、区)完全实施“省级计划”,包括德惠市、长春市九台区、榆树市、长春市双阳区、蛟河市、磐石市、梨树县、双辽市、四平市铁东区、东丰县、东辽县、辽源市龙山区、通化市东昌区、柳河县、通化县、白城市洮北区、长岭县、乾安县、松原市宁江区、梅河口市、公主岭市。
另有6个县(市、区)同步实施“国家计划”和“省级计划”,包括延吉市、龙井市、和龙市、汪清县、图们市、通榆县。
根据教育部工作要求,“特岗计划”与“硕师计划”结合进行,全省有21个设岗县(市、区)与符合申报2017年“硕师计划”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签订协议并经教育部批准取得硕师资格,需占用169个“特岗计划”指标,不参加特岗教师考试。
二、招聘对象与报名条件
招聘对象以师范类专业为主,非师范类专业为辅;以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为主,专科毕业生为辅(师范类专业);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往届毕业生为辅。服务期未满的在岗特岗教师不能报考。具体要求如下:
(一)招聘对象
1.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
2.师范分院(初等教育专业)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师范类专科毕业生。3.取得教师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和往届师范类专科毕业生。
4.吉林师范大学等省属师范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中,取得国家“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资格的人选。
(二)招聘条件
报名者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思想品德条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农村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2.年龄条件。年龄在30周岁以下(1988年9月1日后出生)。
3.学历条件。申报初中教师岗位,其学历要达到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及其以上程度;申报小学教师岗位,学历要达到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专科(含初中起点五年制初等教育专科)毕业及其以上程度;申报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省级计划”初中教师岗位,学历可以放宽到对应专业的全日制师范类专科毕业生。申报中小学岗位人员所学专业要求与申报岗位学科对口或相近。
4.教师资格条件。往届毕业生要求具备与申报岗位学科相对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应届毕业生必须具备认定教师资格的各项条件,其中2014年及以前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应届毕业生需提供学业成绩单和教育实习鉴定,其余师范类专业及非师范类专业应届毕业生需取得与申报岗位学科相对应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国家考试合格证明。录用为特岗教师的应届毕业生,必须在签约上岗前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5.普通话水平。申报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及其以上标准,申报语文学科岗位应达到二级甲等及其以上标准,少数民族教师达到三级甲等及其以上标准,并取得《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
6.身体条件。参照人社部、卫生部《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7.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能力和素质,掌握和运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技能,胜任招聘岗位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三、招聘程序
特岗教师实行公开招聘,合同管理。招聘工作由省教育厅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负责,遵循“公开、公平、自愿、择优”的原则,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公布需求。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使用计划,经当地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教育厅汇总,经省编办核实编制情况,通过吉林省教育信息网(http://)面向社会公布各设岗县(市、区)招聘“特岗计划”教师的学科、数量及岗位要求。
2.报名审查。应聘者首先通过“吉林省教育信息网”报名,然后持相关材料到指定地点现场报名,由有关部门对申报人员进行资格审查。
3.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察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笔试由省统一组织,根据考生的志愿,按照笔试成绩(含加分)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原则上以设岗县(市、区)分学段、分学科岗位设置数的1:3比例依次确定面试人选。对个别生源较少的紧缺学科岗位,将根据实际调整入选比例。面试由市(州)教育局、人社局统一组织,设岗县(市、区)参与实施。
4.体检。市(州)统一组织拟聘人员进行体检,参照人社部、卫生部《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相关要求执行。
5.考核。设岗县(市、区)对拟聘人员过去学习和工作的现实表现,特别是品行方面,进行考察核实。
6.确定人选。考察合格人员由市(州)汇总报省教育厅,由省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拟聘人员名单同时在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和教育部“特岗计划”网站上进行公示。
7.岗前培训。省教育厅组织岗前培训,主要内容是师德教育、新课程理念、教材教法,以及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要求等。
8.签订合同。拟聘人员与设岗县(市、区)教育局签订为期3年的聘用合同,省对用人单位和应聘人员双方的权利、义务和终止合同的条件作出总体规定,具体条款由设岗县(市、区)自行确定。
9.上岗任教。设岗县(市、区)安排特岗教师到设岗学校任教。
四、工作日程安排
(一)报名工作
1.网上报名时间:6月11日—18日,应聘人员在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进行网上报名,报名成功后系统自动生成标准格式的《吉林省2018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报名表》(以下简称《报名表》),应聘人员需自行打印备用。
2.现场报名时间、地点:6月15日—18日,省内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到本校就业管理部门报名;6月19日—22日,外省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和各高校往届毕业生到设岗县(市、区)所在的市(州)特岗办公室报名,市(州)特岗办公室设在教育局。
3.报名方式:所有应聘人员必须本人到场,省内、外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提交打印的《报名表》一式三份,携带户口本(户籍证明)、身份证、毕业证(学校出具的可毕业证明)、普通话证、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等证件;高校往届毕业生除提交以上材料外,还须持有教师资格证等证件。应聘人员如具备本《办法》中规定的笔试加分条件必须携带有关证明材料,以上所有材料需提供原件。
(二)资格审查
各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在组织本校应届毕业生现场报名的同时审查其报名资格,按要求填写《报名表》中有关审核项目。各高校要在6月21日前,根据学生填报志愿将《吉林省2018年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报名信息汇总表(省内高校)》(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下载)、《报名表》及加分证明的复印件等书面材料分类汇总后送各市(州)特岗办公室;市(州)特岗办公室对外省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和各高校往届毕业生进行资格审查,填写《报名表》中有关审核项目。资格审查工作要由专人负责,严格履行签字、盖章等规定手续,核实应聘人是否符合本《办法》中规定的招聘对象和条件要求,尤其要严格审核是否具备本《办法》中规定的加分条件。6月27日前,市(州)特岗办公室在网络报名信息系统中对所有通过资格审查人员作出确认,根据审查情况添加笔试加分信息。资格审查工作结束后应聘人员可登陆网络报名系统查询资格审查情况;7月10日后,通过资格审查的应聘人员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
(三)考试考核 1.考试方式
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种形式。笔试由省统一组织,全省统一命题、制卷、评卷;统一考试时间、调配巡考人员、发布成绩、确定录取线和参加面试人员名单。笔试主要考察应聘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基本素养。面试由各市(州)教育局、人社局组织,设岗县(市、区)参与,依据省对面试工作的指导性意见,自主命题、自主评价。面试主要考察应聘人员的教师素质和教学基本能力。考生到所申报的设岗县(市、区)所在市(州)参加统一笔试,按通知参加面试。
2.考试时间
全省统一笔试于7月15日上午9:00—11:00进行;面试于7月28—29日进行,具体时间和地点由各市(州)确定。
3.加分政策:
(1)少数民族考生加2分;
(2)报考原籍所在县(市、区)所设岗位的,加10分;
(3)参加大学生“三支一扶”计划等支教服务且服务期满的志愿者、抗洪抢险及支援地震灾区的大学生志愿者,加10分;
(4)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加2分,参照省政府《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政策》(吉政发[2009]8号),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毕业生主要包括:省内高校吉林籍和省外高校吉林籍毕业生返回吉林尚未就业的城镇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家庭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的高校毕业生。
以上加分直接计入笔试成绩,同时具备多个加分条件的,取最高加分项目,不累计加分。
(5)在新疆、西藏地区中小学校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在总成绩相同条件下优先录取。
(四)录取工作
1.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满分为180分(以下均指未含加分)。其中笔试成绩满分为120分,笔试成绩作为初选的依据,筛选出参加面试的人选。面试满分为60分,应聘人员笔试成绩与面试成绩之和为最终录取依据。
2.7月24日,省统一将考生笔试成绩录入报名系统,考生可登陆报名系统查询笔试成绩,同时各市(州)填写《报名表》中笔试成绩项目。省根据笔试成绩(含加分)和考生志愿,划定参加面试人员分数线,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原则上以设岗县(市、区)分学段、分学科岗位设置数的1:3比例依次此确定面试人选,对个别生源较少的紧缺学科岗位,将根据实际调整入选比例,人选名单分送各市(州)。7月26日,市(州)向省提交面试工作安排,面试人员名单和面试工作安排汇总后在网上统一公布。面试结束后,7月31日,各市(州)将考生面试成绩录入报名系统,填写《报名表》中面试成绩项目,考生可登陆报名系统查询面试成绩。
3.各市(州)根据笔试、面试总成绩,按设岗计划1:1的比例依次分类拟录取,确定参加体检的人选。人选确定后,市(州)在系统中对参加体检的人员进行确认,并于8月1日前将确定的参加体检人员名单和体检工作安排报省特岗办公室,汇总后在网上统一公布。体检于8月4—5日进行,具体时间由各市(州)确定。对体检不合格或因故出现的人选空缺,按成绩依次递补。
体检结束后,市(州)特岗办填写《报名表》中体检结果项目,将体检合格的拟聘人员名单和《报名表》分送各设岗县(市、区),设岗县(市、区)提出录取意见,考生登陆报名系统查询体检结果。
4.8月8日前,市(州)将本地区拟聘人员名单报送省教育厅。拟聘人员名单自9日起在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和教育部“特岗计划”网站上同时进行公示,公示期5天。
(五)岗前培训
8月中旬,录取的特岗教师参加省统一组织的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
(六)签订合同和上岗任教
8月下旬新学期开学前,特岗教师按规定时间到设岗县(市、区)教育局报到,签订聘用合同。设岗县(市、区)组织欢迎仪式,做好特岗教师的生活安置等工作,安排特岗教师到设岗学校任教。
五、具体要求
应聘人员应认真阅读招聘办法和相关说明,在使用网上报名系统时要按照提示进行,了解招聘岗位规定的范围、对象、条件、报名程序、有关政策和注意事项等内容,选择符合条件的岗位进行报名,如实、准确填写相关信息。如隐瞒有关问题或提供虚假注册信息及材料,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报考资格,3年内不允许报考特岗教师,所造成的损失和后果由本人承担。
各单位和部门要严格执行特岗教师招聘工作的有关规定,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严格招聘程序,严肃招聘纪律,严禁在工作中循私舞弊,弄虚作假。如有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一经查实,将对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对有关责任人按规定严肃处理。各地、各高等学校要从全局出发,按照文件要求的工作流程和时间完成工作任务,加强沟通,互相配合,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招聘工作顺利开展。
10.2018河南农村义务教育 篇十
1、进入我县特设岗位招聘教师各学科面试的考生应于8月28日下午15:00—18:30时携带准考证、身份证、毕业证(未取得毕业证的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应提交毕业学校学生就业管理部门出具的无违法乱纪行为并能按时毕业的有效证明)、面试通知单和教师资格证(往届毕业生需携带)等原件在固始慈济高中科技楼一楼多媒体教室参加资格复审。资格复查合格人员需填写《河南省2013年特设岗位教师招聘登记表》按要求填写个人基本信息,粘贴与报名表上传数码照片同一底版的照片,完成后交给资格复审组工作人员。确因特殊情况28日下午未参加资格复审的,8月29日6:30—7:00前在固始慈济高中科技楼一楼东入口前接受资格复审,填写相关表册,资格复审合格人员方能进入面试环节。
2、8月29日7:00前,面试资格复审合格考生携带准考证、身份证、面试通知单和教师资格证(往届生需携带)等原件到面试点(固始慈济高中)集中,有违禁物品(手机等)交违禁物品保管处保管。
3、8月29日7时10分面试考生持准考证、身份证、面试通知单和教师资格证(往届生需带)等原件接受金属探测仪检查和四对照(准考证、身份证、面试通知单、本人)后依次进入候考厅(二楼多媒体教室),并接受点名。
4、8月29日7时30分,面试考生按学科到抽签处抽取面试顺序号,等候面试。
5、8月29日7时50分,各学科抽取面试顺序号为1号的考生由工作人员带领进入说课准备室准备,时间为10分钟,说课题目(1号考生进入准备室5分钟前由领导小组成员从本学科教材若干课题中随机抽取一题)由工作人员告知,我县各学科说课教材、专用记录纸、笔已放在准备室内(教材、笔不允许带走)可供考生说课准备时使用。考生在准备室内允许使用自带教参、教辅资料,不得使用自带稿纸。
6、8月29日8:00时,各学科1号考生由工作人员引领将自带的各种资料放在面试室外违禁物品存放处(考生在准备室列出的说课题纲记录纸可以带进面试室)后,进入各学科面试室,各学科抽签顺序号为2号的考生由工作人员引领进入准备室,要求同1号,其余各号类推。
7、考生进入面试室后,先报自己的抽签顺序号(如:各位评委上(下)午好,我是1号考生),再报说课课题,然后进行说课,只准使用面试准备室的专用记录纸上列出的说课题纲,限时10分钟,超时酌情扣分。
8、说课考生结束说课,在说课室门前静候,待听到工作人员报出自己的平均分后,取走放在面试室外违禁物品存放处的物品,从走廊往西,顺楼梯而下出场,到物品保管处领取托管的物品,径直出大门,不得向任何人泄露面试课题,违者,三年内不得报考我县各类考试。
9、候考室、准备室的考生不得互相商讨和高声喧哗和来回走动,候考室的考生如需到厕所,由2名工作人员陪同并返回候考室,不允许两位考生一同到厕所。
11.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篇十一
河南地处中原,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历史原因,河南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农村经济尤为落后。如何找到有效的措施,加快河南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前河南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制约河南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除资金、技术、管理、产业结构等生产因素外,农村居民消费状况也尤为重要。一、河南农村居民消费现状1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民数量有六千万之多,农民的消费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的发展。从经济学基本理论来看,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消费市场的大小和结构直接决定生产市场的大小结构。而现有资料表明,我省农民基本消费水平还是很低。据2008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一项表明,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5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44元,实际增长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31元,实际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837元,实际增长6.0%。可见我省农民的收入与支出增长不仅绝对数值低,而且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别。2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100%=恩格尔系数。2007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2008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3%。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69%为温饱,40~60%为小康,30~40%为富裕。依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已属于富裕阶层。但从消费结构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合理处,主要表现在农村家庭仍然以生活必需品消费为主,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比重小。农民消费支出具有较强的刚性,生活消费品中食品支出占有很大比例。河南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食品、居住和交通通讯,同期城镇居民生活消费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食品、衣着和文化教育。从绝对数量上看,与城镇居民相比,河南农村居民的衣着、文化教育、交通通讯、医疗和家庭设备用品支出仅是同期城镇居民的17.4%、234%、29.0%、27.0%和24.4%,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还处于基本需求阶段,还谈不上对生活品位、高档家庭设备的追求。上述情况表明,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从质与量上都亟需提高。3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评价与价值判断。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原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农业经济。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文化。中华文化及经济思想中“居安思危”、“量入为出”的消费文化在河南农民身上根深蒂固,表现非常突出。而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长期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这种保守的消费观念。虽然经过改革开放,吸收了一些外国先进消费文化,但还是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河南农民消费文化滞后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第一,消费行为上缺乏主体性。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个人的言行往往受制于外在的集体和社会的力量。其表现在消费上就是,消费不是自我的需要,而是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一切消费行为是否得当、合理是以外在价值标准为依据。封建等级制残余思想在河南农民消费文化上表现得较突出。如服饰消费中依个人身份“量体裁衣”;饮食消费中求“量”不讲“质”;居住消费中盲目追求面积的大小,不在意是否适合自己。第二,消费思想上偏于保守陈旧。与传统农民消费文化相比较,河南农民现在的消费观念介于理性消费与感觉消费之间,极需要注入感性消费。理性消费者只是注重产品本身的质量,着眼于物美价廉,经久耐用。以产品的“好”与“坏”成为消费者购买的标准。感性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心灵的充实,消费变得越来越挑剔,对商品的要求,已经不再是质量、价格,也不再是品牌,而是商品是否具有激活心灵的魅力,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是否能够带来心灵上的满足。因此,“满意”与“不满意”成为消费者购买的标准。可见,单一的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构建良性感性消费才是真正未来之路。二、改善我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1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关键环节。从积极方面看,收入的增加表现为农民自身的造血能力的增强,它与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问题密切相关;从消极方面看,增加收入还有赖于政府财经政策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因此,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优势在于它能形成农业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体系化。进而使农民面对市场具有真正主体性和竞争性,能够以我为主,把握主动;能够直接面对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风云变幻。政府应积极教育引导农民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及时制定合理的扶持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从税收、财政、金融、保险等各方面为农业产业保驾护航,使农民从中受益。第二,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形成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我省经济同全国一样,农业与工业在发展水平上既不平衡也不协调,存在明显的二元性。从长远角度看,除了形成农业产业化外,还需要出台更多的惠农政策,如巩固已有的税费改革成果,优化政府机构职能,裁减不必要的行政人员,提高服务效率等。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养老、失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使每个农民都有能力且愿意参加社会保险,切实感受到社会保障体系的优越性。为此政府应提高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量,使农民在消费时无后顾之忧。2开展农村居民的消费教育,引导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教育,是指对广大消费者所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有关消费知识和技能,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活动。在广大农村广泛开展消费教育,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农村消费者的文化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农村消费者急需的消费技能,同时可最终形成科学、合理、先进的消费观念,以适应市场对消费者的需要。当前要改善我省农民消费观念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大力宣扬个性化、主体化消费。吃出“科学”,穿出“文化”,住出“品位”,行出“个性”,在消费过程中体现当代农民的新风采,并最终摆脱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与束缚。其次,通过切实有效的政策和宣传引导,努力消除农民不敢消费的心理,使农民减少储蓄,以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为此,政府应积极发展信用支持型消费,扩大消费信货规模,增加信贷品种和形式,使其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方式,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的依托,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购上不足,购下有余”的消费断层所带来的尴尬。
12.2018河南农村义务教育 篇十二
一、初中退学率高
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 是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减少的重要原因。据抽样调查, 在辍学的儿童中, 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儿童约占一半。在河南省一些贫困地区, 高中阶段的辍学率更高。由于高中学习费用的增加, 以及农村地区高中数量少, 一般只有县城中有一所重点高中, 也只有上重点高中才更有可能考上大学, 所以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多数都选择辍学, 初中升高中的学生数自然也就减少了。虽然家庭富裕的优势阶层的子女能交得起借读费, 也可以到市区上高中, 但这只是很小一部分。
二、复读生减少
复读生减少与中学课改和高考政策有关。由于各地推行新课改, 一些学生担心课程变化大, 不适应新高考, 所以放弃复读。另外,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对复读生有诸多限制, 比如禁止公办学校办复读班;将当年录取未报到的行为视为“不诚信”。也就是说, 学生放弃录取重新复读, 来年高考要受“不诚信”因素影响。这些都使得复读生人数减少。河南省高中课改从2008年开始, 2008年招的高中生, 2011年参加高考。2010年参加高考的学生, 如果没有考上大学, 由于课改, 农村适龄青年复读再次参加高考的人数继续减少。
三、出国留学增多
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 出国留学逐年增多。由于国内高考竞争激烈, 一些家庭条件允许的学生开始参加国外的入学考试, 申请到国外高校读书, 放弃内地高考。河南省由于是农业大省, 农村家庭普遍以种地为生, 这种现象只存在于少数家庭。
四、在高中阶段主动退学
农村学生主动退学的主要原因集中在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上。
第一, 因升学无望而主动退学。
受农村教学资源匮乏的影响, 农村学生未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课外知识;受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他们也不能通过家教补习、名校名师点拨掌握学习技巧。从一开始, 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就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然而他们却必须面对同一套高考试卷, 这自然增加了农村学生升入重点大学和普通本科院校的难度。目前, 在学校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别”。高考有“城市分数线”, 本城市的考生的录取分数线往往低很多, 这是在录取上的城乡差别。在这个环节上存在的不公平因素, 让许多农村孩子想念书也考不上。少则数千多则上万的大学学费也让不少农村家庭“供不起”。即使有相关的助学政策, 但这些政策在不少地方大打折扣, 更是让贫困学子及家庭寒心。
第二, 就业难使他们失去上大学的信心。
农村大学生经过千辛万苦才挤进大学的校门, 是“鲤鱼跳农门”, 在他们身上不仅要成就个人的志向, 还肩负着父母亲戚的殷切期望。能否顺利就业并找到一个好工作可以说是困扰他们的最大的问题。调查显示, 46%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是最大的压力来源。据有关统计, 2006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当年未就业的几乎占当年毕业生的1/4, 而这些未就业的大学生中农村大学生占相当高的比例[2]。2006、2007、2008年就业持续低潮, 2009、2010年继续下降,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就相当于失业。就业对于没有家庭背景和综合优势的农村毕业生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的调查, 家庭背景决定子女就业。这项调查显示, 家庭背景愈好, 毕业的工作落实率与起薪点就愈高。父亲为农民比父亲为公务员的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少400元。这项调查还显示, 父亲为公务员的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弟高出14个百分点[3]。
第三, 致富无术让他们不信任教育。
全国农村地区的初高中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要回到农村, 在中西部地区, 这个比例高达80%。这些返乡的学生, 由于其所接受的初等教育跟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基本没有联系, 解决不了农村产业技术和经营管理问题, 因此多数都外出打工挣钱, 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随着高校连年扩招, 大量毕业生就业日趋困难, 个人收益率呈现走低的趋势。大部分农村出身的学生进入工薪阶层或从事临时“打工”, 收入下降, 成为新的贫困阶层。由此看来, 农村居民通过高等教育投资的方式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不大。项目组通过调查还发现, 由于教育因素返贫的农户占返贫总数的50%。
第四, 急功近利让学生更向往外出打工。
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 很多贫困家庭无力承担高额的教育收费, 从而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 就我国现实的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现状来看, 存在着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过热而投资风险增大的倾向。这势必打击人们对高等教育投资的信心, 也会使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功能产生怀疑。此外, 由于部分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收益在短时期内不能实现, 使他们逐渐走向破产的边缘[4]。而每逢春节前打工族的衣锦还乡, 及其新盖的楼房、新添的家具, 更是刺激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和学生。结果, 他们选择了外出打工而不是读书。
五、适龄青年被迫退学
第一, 农村家庭教育薄弱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差。
由于大多数农村家长接受的教育水平有限, 并且几乎没有接受过相对系统的有关儿童与少年教育的专业培训, 因而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河南省农村家庭的父亲或母亲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多数仅仅是初中毕业, 父母一方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很少。
农村家长文化水平偏低导致教育方式不当。在农村地区, 不少家长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从青少年时起就是“打工一族”, 直到结婚、生子都是如此。他们正式进工厂工作的不多, 而且赚的是辛苦钱, 一辈子吃没文化的亏, 对自己的孩子往往要求很严格。调查显示, 有28%的家长表示对子女的期望是无大病、身体健康。在这样的父母看来, 给孩子吃饱穿暖、儿女健康就是他们的目标, 至于孩子心里想什么他们从来不知道, 也不想知道。而孩子的心理疏导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但由于父母不重视或根本就没有这种能力, 导致部分从表面上或身体上看来很健康的孩子其内心是极其矛盾和不健康的, 甚至个别孩子还做出危害社会的事。
由于文化水平低, 农村父母和子女的沟通频率极低, 次数极少, 家长与孩子交流的能力欠缺或者根本就没有。而这样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 往往采取打骂的方式而不是采取科学合理的疏导方式, 这无疑会加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 甚至对孩子心理的发展与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一些打工父母在外学会了游戏人生, “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混日子, 农忙时辛苦耕作, 闲暇时三五成群打麻将。他们打着“在家看孩子, 种庄稼”的招牌, 不顾家里老父老母的辛苦, 不管孩子的吃、喝、拉、撒, 整天聚众打麻将。有的人家专门设有打牌房, 打牌房中, 吵骂声、小孩子的哭声不断。他们根本不考虑还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教育, 更谈不上对他们学习和心理上的关心了。
第二, 农村素质教育薄弱导致学生高分低能。
由于河南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差, 教学质量不高, 一些学生对上学失去信心, 使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比例相当低, 有近一半的初中生不能升入高中。由于河南考生多, 农村学校的实验设备、图书、课程资源等相对还不够完善, 多数高中学校一味追求成绩, 搞“满堂灌”、“一言堂”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 死记硬背也就成了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致使学生厌学, 甚至辍学;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对于所谓的差学生不管不问, 致使学生厌学情绪较为严重。
第三, 高校收费增加导致家庭负担不起。
高校收费的迅猛上涨, 给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和学生特别是农村家庭和农村学生带来很大的困难:一是由于无力支付高额学费, 不少学生即使被大学录取了也无经济条件上学, 或者中途退学;二是不少农村家庭因支付子女高额学费, 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就等于一个贫困家庭的“判决书”, 大学上完, 债台高筑, 被迫“返贫”, 而且长期在贫困中挣扎。“大学生4年学费等于贫困农民35年纯收入”, 应当说, 对于年均收入只有3000元的农民来说, 这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负担。而且这还是就一个子女的家庭而言的。假设某个农村家庭有两个子女, 又都考上了大学, 那么, 将两个孩子供完本科, 大约需要1个农村居民40年的纯收入。
第四, 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政策不完善。
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政策缺少针对性:其一, 城乡教育条件存在巨大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国家的教育政策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 涉及农村教育的非常有限;其二, 国家教育政策把农村教育基本上交给了地方,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等, 不少地方农村教育相当落后;其三, 城市、农村的教育标准、要求不一。尽管政策结合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 为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子女受教育设置了双重标准, 但这种教育政策很难有效地执行。由于国家教育投入不足, 而城乡“二元”体制又使有限的优质资源集中于城市, 导致我国农村教育水平停滞不前, 有些地方甚至还在下降。
农村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减少是家庭、学校、社会诸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河南省要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提升河南省的品牌, 需要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更需要政府及各级部门认真研究、解决农村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问题。
摘要:2009年, 全国高招人数大幅下降, 河南省高考考生也持续下降。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 除出生率降低, 人口自然减少外, 还存在初中退学率高、复读生减少、高中生因为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主动退学、家庭经济负担重、农村考生综合素质差而被迫退学等原因。
关键词:农村,适龄青年,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2011年全国高考人数为933万再降24万[N/OL].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1-06-03/1114298442.shtml.
[2]陈宪.大学生就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经贸导刊, 2006, (8) .
[3]李娟.五位农村大学生的求职故事[N].华商报, 2007-04-05.
【2018河南农村义务教育】推荐阅读:
河南农村发展报告08-22
河南农村农业调研的感受11-08
河南农村金融调研报告01-03
浅谈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分析09-23
2024年河南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流程11-26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07-06
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2018年度继续教育培训交流材料-工程类06-11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关于进一步创新支农方式加大信贷支农力度的指导意见09-19
2018河南夏季种子信息交流01-02
2018河南公务员申论热点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