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2000字)

2024-10-03

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2000字)(精选6篇)

1.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2000字) 篇一

3.1《透镜》教案

一、设计理念:

《透镜》一节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难点: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四、方法运用:整节课运用实验——分析、归纳,实验——分析、归纳——设置疑问——猜想——实验——分析论证这些探究方法。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实验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比较法等学习方法

五、教具:眼镜、凸透镜、凹透镜、纸、笔、平行光源、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引课:教师:我们知道运动会圣火采集是神圣的,下面我们来观看2009

年 8月1日,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圣火火种在山东泰山之巅采集仪式,同学们和我一起仔细观察圣火采集的方式。

想知道09年全运会圣火采集的奥秘就要认真学习我们今天的这节课-----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

2.新授内容:

什么是透镜呢?

透镜: 由透明物质(玻璃、水晶、树脂等材料)制成的一种光学原件。教师:同学们知道生活中有那些仪器或是物件用到了透镜呢?

活动一:比较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

教师: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花镜)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我看到很多同学跟老师一样都戴近视眼镜,大家互相观察一下近视眼镜、桌上放的花镜,它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师:用我们物理上的话来说——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中间厚、边缘薄。学生分组实验,师:下面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两个透镜,它们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呢?生:~~~~~~,师: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光学仪器都用到透镜,你们知道这些光学仪器的名称么?生:~~~~~。

(2)师:我们离不开透镜,透镜也离不开我们。下面我们来看片段演示:了解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课件)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正常眼睛的同学戴一下近视眼镜,近视眼睛戴一下远视眼镜。生:谈谈感受?师:刚才的游戏说明透镜对光有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活动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3)师: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分别让平行主光轴的光入射到凸透镜、凹透镜上,观察折射光线的路径,最后用笔画出入射、折射光线的路径(教师强调该实验中的现象就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透镜是薄透镜,发生两次折射看作是一次折射)。生:分析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课件》。师:在该实验中,我们发现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都经过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凸透镜的焦点(f),焦点到光心的 距离叫焦距(f);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被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延长线都经过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凹透镜的焦点(f),该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课件》

(4)师: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刚才的实验中,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有没有什么特点呢?生:~~~~~~~~~~。师:这样我们就得到关于透镜的 第一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平行主光轴,折射光线过焦点。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在三条很有特点的入射光线中,其中有一条入射光线比其它两条入射光线更有特点?这条更有特点的入射光线还有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并且通过透镜后其传播方向?生:~~~~。师: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探究问题:凡是通过光心的入射光线,其传播方向都不变?生:猜想。(课件)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

(5)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又得到

第二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课件)

师:我们都知道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如果入射光线逆着反射折射光线射入界面上,那么折射光线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根据这个道理我们能不能提出另一个探究问题?生:如果入射光线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到透镜上,折射光线是否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生:猜想

(6)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师:我们来观察一下入射光下,折射光线有什么特点?生:~~~~~~,我们又通过实验得到一条关于透镜的 第三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过焦点,折射光线平行主光轴。(课件)

拓展探究:(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是这样点燃圣火的呢?)

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3.练习:

4.小结:学生小结,教师最后强调。(板书)(课件)

5.作业:老师建议大家回去做一做课后的《动手电脑学物理》以及咱们定的《导航》。

七、板书设计:

基本概念: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透镜两种透镜

三条特殊光线

2.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2000字) 篇二

教育部 (教高[2001]4号) 文件提出“开展双语教学, 引用原版教材”, 并切实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之后, 双语教学逐步成为高校教学改革普遍关注的热点。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早期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学校及其诸多综合性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均开始了不同程度的双语教学实践。与此同时, 国内围绕双语教学, 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也在逐步拓展和深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为国家文化发展重大战略。可以预测, 在国家新的文化教育战略导向下, 各个高等院校围绕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将会成为学科建设的重头戏。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深化和推进既是国家新型文化战略的需要, 也是行业、专业属性的内在要求。因此, 本文对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研究进展文献计量分析, 以明确此方面理论研究的进展和态势, 为双语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和建议。

2. 国内研究进展计量分析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分析平台, 以“旅游管理双语教学”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时段为2000-2013年。目前, 共检索论文7098篇, 其中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达1756篇。本文重点对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的文献来源、关键词及发表年度分别进行计量分析和比较分析。

2.1 文献来源统计分析

首先对于文献数量位于前十位的来源期刊进行检索和统计。检索发现, 国内相关研究教研论文主要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和一般公开刊物上。排名第一位的期刊为《科技信息》, 刊载论文数量为167篇。在这前十位的核心期刊有7个属于教育类的期刊, 分别是《中国电力教育》 (96篇) 《教育教学论坛》 (86篇) 《教育与职业》 (84篇) 《黑龙江教育》 (58篇) 《民族教育研究》 (57篇) 《高教探索》 (53篇) 《高教论坛》 (49篇) 。此外, 《旅游纵览》和《经济研究导刊》共刊载了超过百篇的论文。总体上, 目前尚未检索到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论文, 教研论文发表的层次普遍较低。这说明今后亟待提高双语教学研究的研究深度。

2.2 关键词统计分析

论文进一步对文献的关键词使用频次进行统计。除去“双语教学”、“旅游管理专业”这两个高频关键词外, 排名前十位的其他高频关键词分别为“教学改革” (389次) “教学模式” (385次) “对策” (292次) “教学方法226次”、“高校” (209次) “实践教学” (198次) “问题” (193次) “人才培养” (140次) “高职” (139次) “课程体系” (117次) 。这体现出今年来学术研究主要关注双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等具体问题和环节。研究问题日益集中并高度细化。

2.3 发表年度统计分析

对文献发表年度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 2000年发表论文仅有49篇, 之后, 逐年稳步增长。2007年以后, 年度论文数量均保持在700篇以上, 尤其2010年达到历年最高峰, 论文数量为924篇。2013年略有回落, 为760篇。总体来看, 国内21世纪以后的成果数量逐年增长, 特别是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这与教育部2001年提出实施双语教学的发展战略后, 学术研究和学科评估体系对双语教学的重视密切相关。尤其近五年, 国内诸多高校将双语教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广泛开展双语教学实践。与此同时, 学者们也日益关注该领域的研究, 开展双语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逐渐增强。

3. 国内研究进展述评

从现有的文献研究成果来看, 21世纪以来学者们主要从人才培养需求、教学方法、不同的院校层次以及分课程门类开展研究。具体为:

3.1 人才培养需求层面的研究

李冬梅, 张俐俐 (2001) 认为旅游高等教育与培训供给存在结构性短缺,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与国际发达国家接轨, 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 明确培养目标。双语教学是适应于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加强双语教学, 注重专业的特色性, 培养实用型人才, 可以有效塑造学科的专业优势和品牌。覃美绒, 吴昊 (2010) 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专业和语言教育相互分离, 而且存在课堂教育与行业实践需求脱节的状况。一方面, 市场上亟需具备双语服务和管理能力的中高端人才, 特别是涉外旅行社和国际酒店招聘面试过程中, 非常注重双语型人才的任用。另一方面, 旅游院校学生毕业后却存在实践动手能力不如高职学生, 而科研、协调能力如不研究生的尴尬困境。最终提出加强与旅游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实现“学用结合”的目的。通过双语教学, 有效弥补目前人才培养的短板问题。

3.2 教学方法研究

张春梅, 邹德文 (2010)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并提出应使用开放式和情境式的教学模式。朱红, 朱华 (2011) 从网络视角对双语教学进行研究, 并提出注重双语教学中网络平台的使用, 有利于增强学习资源的立体性、多样化、前沿性, 提升教学效果。谢雨萍 (2005) 提出双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牵涉到教学体制、考试制度、学生评价体系等综合改革问题。王莉, 陆林 (2009) 提出了安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双语课程教学计划及实施建议。张婷, 陈炜 (2010) 选择桂林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三所高校进行调查研究, 重点调查了学生对双语授课课题使用语言情况和渐进式教学模式的支持程度。学者们认为案例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结合的特点,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赵淑红 (2014) 研究了案例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课堂中的运用问题, 提出教师给出案例、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课堂教学流程。总体来说, 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学者们在课堂实践和学术研究中持续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3.3 院校类型层次的研究

从研究视角来看, 主要是基于普通高校、高职高专、农林院校或具体的某一门双语课程开展研究。何玉荣卢剑鸿 (2011) 研究了普通高等院校在双语中共同面临的师资亟缺、教材匮乏、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范晓荣, 陈平 (2013) 分析了南昌大学科技学院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情况, 他们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是目前各个院校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在这一办学模式下, 双语教学被视为是重要的实现路径。徐翠蓉, 王乃春 (2013) 以青岛大学国际学院中国、奥地利合作为例, 提出合理的双语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弥补中国内地高校在学科知识国际化发展方面的不足, 有利于拓宽学习者的语言输入、知识输入和信心输入能力。李艳丽 (2012) 结合农林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弱, 实施双语教学, 加大专业术语学习的任务, 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挫败心理, 而且班级过大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分班教学、分阶段教学的设想和思路。刘丽 (2008) 提出高职高专双语教学存在生搬硬套本科教学模式, 或者流于形式的情况。教学资源欠缺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论证成为面临的共性问题。高职高专双语教学必须处理好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即体现双语学习、思考、交流和研究的能力。

3.4 分课程类型开展的研究

学者们研究了《客源国概论》、《旅游经济学》、《节事旅游》、《酒店管理》等双语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致指出教材选择和使用的难度。李丹 (2013) 在《节事旅游》双语课程研究中, 专门提出对世界著名节日庆典及主题活动案例的阅读分析、研读、课堂参与、模拟操作等教学方法, 将其作为理解原版教材和调动学生双语课程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罗艳菊等 (2008) 对《生态旅游》双语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实证研究。针对双语师资改善问题, 她提出可以适当举办双语教学骨干教师培训班, 并逐步选派教学、科研水平突出、英文基础较好的教授、博士到国外进行交流访学。置身于国际化院校和语言环境中, 教师不仅能提高英语水平的纯正性和地道性, 而且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获得提高。这一建议对学校双语教学师资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韦秋杰, 韦妙 (2008) 从课程项目建设的视角对《中国历史与文化》课程进行研究, 并提出加强对学生课程读写作业跟进和辅导的重要性。

4. 文献研究与分析启示

4.1 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构建迫在眉睫

从上述文献研究和院校实践来看, 国内充分认识到了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并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进行了探索。但从中也可以看出, 双语教学缺乏统一的学科发展规划和论证建设。特别是在课程体系的整体建设和研究方面比较滞后。所以, 高级别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以及重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今后推进双语教学首当其冲的任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应当根据专业需求和学校实力, 完善和推进旅游与休闲管理、康体旅游、会展旅游、接待业管理、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消费者行为学以及酒店运行管理等本身具有强烈的国际化特征的课程群组双语教学的建设。在教材建设方面, 加大对教材国际化和本土化融合的编制工作, 原版教材讲义选编是未来双语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此外, 考虑到双语教学的难度, 还应重视立体性教材的建设, 增加视频、音频、多媒体等视听教材的使用频度和幅度, 丰富课程教学, 提升讲授内容的易接受性。

4.2 国际合作办学是双语教学成功的重要平台

已有研究综合分析发现, 国际合作办学是各个学校切实推进双语教学和贯彻国际化战略的必然选择。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学项目有利于解决双语教学中的国际教材来源、跨文化沟通交流以及学分互认等等问题。而且, 可以直接引入了国外大学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和课程体系。由此对于学生而言, 双语课程的学习有可能为其提供中外双文凭、复合交流学习机会等切实的求学利益和职业成长的长期利益。对于任课教师, 也可以获得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和机会。目前, 很多开设双语教学的大学都设有专门设有国际合作交流处、国家文化交流学院等机构。这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的强化和实施构筑了重要的支撑体系和资源保障体系。

4.3 校企协同创新是双语教学的试金石

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而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好标杆就是行业的需求与实践。因而, 双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了课堂上, 为了教学而教学, 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层面。校企协同合作推进双语教学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目标性和发展性。所以, 加强与国内、区域骨干性的大型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学研合作, 实现“四位一体”共同建设的思路, 即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共同开发课程, 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 共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有土壤, 学生实践有基地, 就业有保障的发展模式, 进而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体发展和实力壮大。

参考文献

[1]刘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7 (6) :161-163.

[2]项萌, 伍进.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双语教学探索[J].高教论坛, 2010 (9) :42-44.

[3]李艳丽.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实践与探讨——以“旅游经济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 2012, 30 (1) :42-44.

[4]谢雨萍.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6 (2) :94-96.

[5]张春梅, 邹德文.“非指导性教学”对双语教学的启示——以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为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 (2) :77-81.

3.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2000字) 篇三

◆教材分析

本课是工具和机械单元第2课,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课本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杠杆。从生活中的撬棍引入杠杆,与今天的课堂对接起来,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如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上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分析出杠杆的特征,从而让学生能够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认识一些生活生产中的杠杆。

第二部分:研究杠杆的秘密。

这部分内容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并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杠杆现象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了,但孩子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认识。本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认识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的杠杆、费力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教学目标

1.2.1.费力的情况。

2.类,得出科学结论。科学概念 杠杆有三个主要位置: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杠杆有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三种。过程与方法 利用杠杆尺的模型做实验,研究杠杆的省力、费力和既不省力也不学会正确收集实验数据,通过正确收集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与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科学实验中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

2.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学学习习惯,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作用,通过对杠杆尺的研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解释生活中的杠杆问题。

◆教学突破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讲授给学生。本着以科学课标的精神指导科学教学的原则,遵循课标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论,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对教材内容做适当处理。在学生探究时,教师有扶有放,在教学活动中将讲解与指导相结合。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老师先和一名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看清实验步骤,明白实验的注意点。在师生合作完成示范实验之后,引领学生分组合作,经历这么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多次实验、收集数据、初步结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教学准备

教师:木棍、大石块、撬棍撬石头图片等。

学生: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盒、杠杆尺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机械和简单机械。

2.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一个学生上来也搬不动)

哎,总得想个办法呀!能不能用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来帮我们完成这件事呢?用什么工具呢?

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板书:杠杆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认识杠杆。

什么是杠杆?

1、出示撬棍撬石头图片。

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结合撬棍撬起讲台和教材内容,分析杠杆各个部分的名称和定义。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第四页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学生画三个点,老师巡视指导。

6、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找出三个点的正确位置。

7、分辨杠杆

观察第4、5页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分别找出三个点)

8、学生通过逐一的观察分析,说出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简单说明理由。

9、集体交流,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给出正确答案。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教师对杠杆尺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进行介绍。

3、教师提问: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六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还有其他方法吗 ?

4、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六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第6页的“杠杆尺的记录表”内。

费力情况有(7

(1)

(2)

(3)

、学生动手实验,并按要求记录数据。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填写:省力情况有()种,)种。、学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回答表格下面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学生分析数据,说出大体意思,但表达不够简洁和完整。、师生一起对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即 杠杆的规律:)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格子数。

(3)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三、拓展活动、思考: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学生思考,各组回答自己的操作步骤。、老师引导发现: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完整:1.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3.数。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3)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发现杠杆尺: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

五、课堂练习◆课后作业 阅读资料库“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回答下面的问题。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_______,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板书设计

2.杠杆的科学

活动一:认识杠杆

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发现杠杆尺: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数。

◆教学反思

优点:在导入的时候,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在突破难点的时候,通过“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的方法,使学生突然就明白了,这种“一点击破”的感觉很开心。

不足:学生做实验不能在我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在分析与归纳时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准确的表达。

4.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2000字) 篇四

英语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师一味地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而是课堂上的学生自己学习建立知识系统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是学生,课堂应该是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与发现,让学生在尝试、合作、探索中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敢想、敢问,并且还要会问、爱问。

有一种现象在英语课堂上很普遍,比如说:有的同学喜欢等待正确答案,而不是认真地的去思考和寻找答案。为什么这种现象会越来越普遍呢?我觉得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一种也许是学生害怕老师的批评,怕给自己在课堂上惹麻烦;也有可能是,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可能是,因为学生心理缺乏自信,从而导致紧张感;更有一种可能是,学生思维上有惰性。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担负着首要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和谐而宽松的课堂气氛,是一把打开学生智慧大门的无形钥匙,是触发学生的一种潜在学习力量。首先教师要做到亲近于学生。学生的个性还有求知的欲望要受到教师的鼓励和保护。教师要在细节中逐渐地培养起学生的探索知识的愿望。如在学习现在完成时态时,我培养学生要有质疑精神,并和他们一起探索原因。我班王丽同学问了一个问题:“since加过去的时间需要用have done这种结构,而before加过去的时间却要用had done这种结构。”我肯定地说:“这个问题提的很有价值,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学生分成小组,很热烈的探讨。而且我也积极加入其中,并且在黑板上画出了两个箭头,而且同学们的思路被打开了,经过大家的思考,答案不久就出来了。大家都争抢着说出答案。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才真正地敢说并且敢问,学生的潜能被真正地开发出来。

二、创设合理地思维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就是教师讲什么,学生也就听什么,其实学生没有真正的思维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有主人意识,就一定要努力做到:让学生去观察特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答案、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教师要起一个积极地引导作用。如:学习被动语态时,我曾经告诉过学生英语和其它任何一个学科一样,有它自己的规律可循。比如物理有公式可依,而英语有句式可遵守,只要掌握了这个技巧,问题就变得简单了。我写出了两句话:The house is cleaned every day.The novel was written by Li Ming.我说同学们应该自己观察,并且寻找出这些动词的特征。同学们经过认真地思考,发现了结论:动词总是由be+动词的过去分词而成,最后,大家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被动语态总是be 加done构成。我认为,只要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还有空间,多一些交流、尝试、探索的机会,他们就一定会了解到成功,并且还会乐于学习,喜欢思考。

三、设计情境,努力培养出学生的质疑的能力

学生增长知识,提高素质,提高能力的主要地方是课堂,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就要经常启发诱还有启发学生不断质疑,不断发现并且及时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设计出问题,并且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问题,要稍有难度,通过自主探求能够解决的一些问题。有了这样的问题,并且要引导学生去质疑,因为这是学生探索问题并且提出创新问题的源头。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做一个合格的、真正的设计师,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能力。如教学八年级《unit 7》时,有这样一个短文Who invented coffee? 我尝试引导学生去质疑,有几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用invented 而没用discovered呢?”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是他们勇于探索的一个集中体现。我立即予以肯定的答案,并且点燃了同学们思维的大门,这样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一直提高。

四、教师要处理好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良好的合作关系

现在很时髦的一种提法就是,把“学生作为中心”,教师认为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

学生。试想,对于一个些连英语的表面的东西都弄不懂的学生,而且他们的学习极易受到波动,他们能知道教学的重难点吗?还有就是,掌握得了英语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吗?懂得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规律吗?如果这个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课堂的主动权就只是属于外语教师了,仅仅是外语教师来调整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监控学习经过。但事实的教学中,却出现了这样的倾向,就是认为课堂上开展更多的活动,即学习任务,便也就是尊重了学生这个“主体”。于是不管学生是否需要,不管上什么课,课堂都非常活跃,但是结果却不计较。结果,发现许多英语课堂上,知识没有得到落实,学习任务却被压在了课堂后。表面上看,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地位,实际却是丧失了求知的能力并且错过了最好的学习机会。这也就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有变相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学习效果却不明显,却造成了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局面。所以,“以人为本”并不仅仅是“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同义词,尊重学生并不完全是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更不仅仅是学生任其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以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离开了这点,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误解。

新的外语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会是一次伟大而且复杂的革命,因为它既需要我们积极参与,也需要我们执着而理性的思考;既需要我们尝试创新,也需要我们对好的传统发扬继承。

5.读书感受2000字 篇五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鲁滨逊漂流记》讲的是一个叫鲁滨逊•克鲁索的人的故事。他出生在约克郡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希望他学习法律,安安稳稳的当法官,可鲁滨逊从小就渴望冒险,所以他抛弃了家里的地位、钱财,不顾亲人的极力反对,在18岁时离家航海。

《鲁滨逊漂流记》,这是一部世界名著,讲述一位遇险的航海商人独自一人飘流到一座荒岛。他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靠顽强的意志和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在岛上生活了27年,终于遇救返回故乡。

读完《鲁滨逊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逊。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逊,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上苍给予鲁滨逊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

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逊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

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逊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用作防御。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逊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为鲁滨逊奠定了生活的基础。

一次,鲁滨逊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逊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逊成为了种田高手。知道什么时候下种,现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永不放弃,鲁滨逊有了生活的口粮。

造船回乡,鲁滨逊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鲁滨逊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不安于现状,勇于行动,勇于追求,不畏艰险,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鲁滨逊那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鲁滨逊的坚强不仅让我佩服,他的乐观精神也很让我佩服

这本书教会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实干比信念更重要。

我的人生也会随着这本书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进,永不放弃,看完这本书,使我深受感动。一个人身陷绝境,竟能这样对生活布满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使我深刻地明白,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挑战厄运。只有这样,才能像鲁宾逊那样,永远是一个胜利者。就像《士兵突击》里表现的精神一样,不抛弃,不放弃,才能更大程度上铸就人生精彩,才能更大程度上书写人生的光辉。无论生活给了你什么,抱怨并没有什么多大用处,像鲁滨逊那样的实干家才会最终得到生活给你的精彩。

6.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2000字) 篇六

1 故障分类及处理办法

UM2000轨道电路红闪故障根据现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共计四种。

1.1 瞬闪

轨道区段瞬间出现红光带, 包括方向指示出现双方向红色显示 (正常情况是单方向绿色显示) , 在十几秒钟后自然恢复, 这种故障情况有两种。

1.1.1 单区段瞬闪

故障现象:1个轨道电路区段出现轨道电路瞬闪。

处理办法:查看列控监测终端 (Silam) 故障报警信息,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首先出现轨道组匣内发送板报警, 然后是接收板、方向板报警, 则更换发送板;如果首先出现接收板或者方向板报警, 则更换接收板或者方向板。

1.1.2 多区段瞬闪

故障现象:连续几个区段都发生瞬闪 (2~4个区段不等) , 并且这几个区段都是同一个接口组匣所管辖的。

处理办法:查看列控监测终端 (Silam) 故障报警信息。

大多数的情况都是接口组匣内的主机板先报警, 然后是接口组匣内其它板件报警, 这种情况下要对电源板的电源进行测试, 如果发现电源板输出的电源有异常, 达不到标准电压, 则对电源板进行更换;如果电源板电源正常, 则需要对监控终端画面进行回放, 查看当时是否有车接近故障区段, 如果有, 则需要对现场进行检查, 检查列车接近的区段至故障的区段的范围内的地线、防雷、回流线等设备是否连接良好、连接方式是否正确, 如果没有问题, 则更换接口组匣的主机板。

如果报警信息不是首先出现主机板报警, 则根据报警的情况, 首先出现什么板件报警则更换该板件。

1.2 红光带

轨道区段出现红光带, 包括方向指示出现双方向红色显示 (正常情况是单方向绿色显示) , 非人工干预不得恢复, 这种故障情况有两种。

1.2.1 单区段红光带

故障现象:只有1个轨道电路区段出现红光带。

处理办法:首先进行软、硬启动;如果恢复, 则查看监控终端报警信息, 根据报警信息的板件报警顺序, 更换首先报警的板件;如果经过软、硬启动后故障仍不恢复, 则根据报警信息的板件报警顺序, 更换首先报警的板件;如果故障仍不能恢复, 则需要对室外区段的发送端设备进行检查, 检查从室内分线盘至室外发送端调谐单元间是否有断线、混线的部位, 进行处理。

1.2.2 多区段红光带

故障现象:连续几个区段都发生这种情况 (2~4个区段不等) , 并且这几个区段都是同一个接口组匣所管辖的。

处理办法:首先进行硬启动;如果恢复, 则查看监控终端报警信息, 根据报警信息的板件报警顺序, 更换首先报警的板件;如果经过硬启动后故障仍不恢复, 则根据报警信息的板件报警顺序, 更换首先报警的板件。

2 故障原因分析

从这四种故障的处理方法和现象上来看, 故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对于轨道电路红光带来说, 产生的原因比较直观, 更换板件或者外部检查都能直接发现问题所在, 除了单区段红光带在更换板件不能恢复而进行室外查找以外, 其它红光带故障中板件问题是主要的原因。

(2) 对于轨道电路红闪故障, 原因就比较复杂, 但是从处理过程以及近年来处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来看, 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 板件原因。

板件问题和红光带故障时板件的问题不同, 红光带故障时板件存在硬性故障问题, 而红闪故障时板件的主要问题不是硬性故障, 主要问题的器件老化导致的抗外部干扰能力的弱化, 同一块板件在不同的地点运用, 发生红闪的情况不同, 有可能经常发生, 也有可能不发生红闪。

(2) 外部干扰问题。

主要的原因是电气化回流干扰问题, 从近几年发生的红闪故障现场检查的结果来看, 多起故障都是在列车接近时发生, 现场检查时发现有防雷地线连接不合格、贯通地线不通畅等原因。一旦存在外部干扰, 再配合上板件的抗干扰能力的下降, 这样就造成红闪现象。

对于这些情况, 可以认为UM2000轨道电路红闪故障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板件自身问题;二是外部干扰问题。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 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整治措施, 保证故障的可控和有效的抑制。

3 整治方法

针对故障原因分析, 采取多方面的整治措施, 是保证设备良好运用的可靠手段。

3.1 板件自身问题的控制

必须从板件运用环境和降低板件运用疲劳度入手, 才能提高板件运用的可靠性, 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3.1.1 信号机械室运用环境保障

必须保证机械室内温湿度的稳定和适宜性, 根据电子器件最为适宜的温湿度进行设定, 空调、通风设备必须保证可靠使用。粉尘要严格控制。

3.1.2 板件定期停电

定期对板件进行停电、数据清零、软件重新灌装。在停电重启的过程中, 能够发现板件潜在的故障问题;清零和软件灌装能保证数据量的清除, 避免数据运算错误导致死机;还能对板件上堆积的电子粉尘进行清理, 避免静电粒子对电子器件的危害。

3.1.3 周期测试

严格按照周期进行测试, 及时发现电源板、发送板等板件的性能降低现象。

3.2 外部干扰的控制

主要从外部防雷和接地问题入手, 保证地线、防雷连接的正确和可靠。

3.2.1 检查回流地线连接方式是否正确

现阶段, 电气化铁路有四种回流连接方式:分别是通过扼流变实现的完全连接、通过空心线圈实现的完全连接、通过扼流变实现的简单连接和通过空心线圈实现的简单连接。对这四种接地方式一定要核查准确, 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简单连接和完全连接不能在同一处上下行混合使用。二是各种线类连接要准确, 不能出现没有连接的线头。

3.2.2 周期性的测试回流和地线连接的状态

现场测试过程中, 以下几种项目必须进行测试。分别是贯通地线全程导通、横向连接线和吸上线连接良好、防雷地线连接良好和电缆外皮地线单端接地。对这几项测试都可以用钳形表测电流的方式判断是否连接良好。各种连接的线类只要能明显的测试出电流, 就证明连接的状态是良好的。对于防雷地线, 则需要封连防雷以后进行测试, 在没有进行封连前地线是没有电流的, 封连后才能测试出连接状态, 同时也能检验出防雷是否被击穿。

4 结语

通过这十几年来对于UM2000轨道电路红闪故障的摸索和研究, 针对不同的故障采取了有效的处理方式, 减少了故障产生的影响;结合一系列的控制整治措施, 有效的降低了UM2000轨道电路红闪故障发生的几率, 保证了UM2000轨道电路在我国铁路上的可靠运用。

参考文献

[1]吕永宏, 许继松.UM2000无绝缘轨道电路[J].铁道通信信号, 2005 (8) :17-18.

[2]王澎岩.如何提高对UM2000数字轨道电路的维修质量[J].铁道技术监督, 2004 (3) :3 7-39.

[3]郑升.秦沈客运专线信号综合系统简介[J].铁道通信信号, 2003 (8) :1-3.

上一篇:难兄难弟题库及答案下一篇:端午节小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