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有感

2024-10-18

观摩有感(精选15篇)

1.观摩有感 篇一

第七届“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观摩有感

城三小学: 罗晓芳

3月17、18日,我有幸赴厦门参加为期两天的第七届“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名师教学观摩学习,研讨会上展示了全国优秀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王文丽的《李白的送别诗》、讲座《我的语文教学观》,小学语文教学界传奇人物、特级教师支玉恒的《草原上的花》、讲座《就课例谈课改》 “2010年推动读书的十大人物”、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周益民的《诗与图画的婚礼》和讲座《儿童阅读:一条返乡之路》等七节精品课及四次各具特色的学术讲座,名师们的课堂真可谓是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这些课课型有别,风格迥异,却各有千秋,精彩纷呈。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个专家的精心展示不仅令学生们陶醉痴迷,更是令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们收获颇多。

一、走近名师,走进诗意的语文课堂。

周益民老师的《诗与图画的婚礼》令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雨。课上没有老师过度讲解,没有媒体的滥用,周老师努力促进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如什么是图像诗的特点,长处,所读的每首诗的意义和妙处,这些诗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等等,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体验,去创造,去表达,张扬个性,发展能力。我们和学生一起感受着图像诗的意境和魅力,插上想象的翅膀,不仅学生放飞着,我们的思维也在跟随周老师浮想联翩。

二、走近名师,走进学生的内心

同精美的课堂相比,讲座更是精彩纷呈,风格迥异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周益民老师的讲座《儿童阅读:一条返乡之路》,令我有一种冲动。周老师首先阐述了启发儿童阅读的重要性,接着抛出问题:那么该给孩子读什么书?周老师说“童年里没有童话,人生就是苍白的。我们要给孩子读童话,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老师们应站在儿童的角度来思维,从儿童的视觉出发,应选择适合学生的篇目让学生阅读,和学生一起阅读,读同样的书目,共同阅读的目的是让师生之间产生共同的语言,产生心灵的密码,从交流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才能产生思维碰撞,了解孩子的内心,走进孩子的世界。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自己喜欢阅读,带着学生,和学生阅读,让书香陪伴我们。是的。如果,我们能多读一些书,一些大人的书,一些孩子的书。那么,在我们身上所显露出来的,将是一种阅读的气质。在孩子身上留下的,将是无限的阅读的幸福。多读一些书,无论是对于我们,还是对于孩子,都是幸福的。

三、走近名师,走进教育艺术的殿堂

1、教学态度亲和、幽默,有效促进学生参与学习。

虽然名师们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是他们的教学态度却是一致的,亲和而不乏幽默,谈笑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积极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学起来浑身是劲,学习活动也显得特别充实。例如周益民老师的课《诗与图画的婚礼》,在周老师的带领和引导下,孩子们快乐地感受了图像诗的有趣和奇妙,在欢声笑语中去思考和总结。一首《消防队长梦中的埃及风景照》更是让孩子们在爆笑中明白了应根据不同的诗歌内容选择应侧重“读”“写”甚至是“看”的教学方法。

2、教学内容创新、大胆,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

北京语文教研员王文丽老师执教的是自创课例《李白的送别诗》。王老师对教材进行了整合,课外与课内相结合,从“唐代三绝”中引出李白,精选李白具有代表性的几首送别诗来让学生认识情感丰富的李白,由《赠汪伦》体会对王伦的宽厚;由《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体会对王昌龄的真挚、关切„„明白了李白的送别诗突破了传统送别诗“有别必怨,有怨必盈”的情调,总结出李白送别诗感情真挚热诚、豁达乐观的特色。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创新的,把分散的教学资源整合贯通,只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就有效浓缩了知识的精华,为学生的求知之路打开方便之门。王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令整个教程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3、教学语言简洁、精确,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学习要点。

蒋军晶老师执教《祖父的园子》一课,语言简洁不多余,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段,反复练习,体会作者萧红语言的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通过自读自悟、角色置换、想象体验等形式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及祖父之爱。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具备抓住文章字眼、经典句段的敏锐感,才能更好地引领孩子们走进语文的知识殿堂。

4、教学过程重读轻讲,还给学生充分读书学习的空间。

支玉恒老师的教学便是如此。他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以读代讲,点拨启导。《草原上的花》语言清新机巧、有韵味,支老师先让学生自读,自由谈初步感受,再逐步细读,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透过朗读深入理解语言文字,驰骋想象,体会文中或机巧、或颇有意趣的句子,感悟内在蕴意。

走近名师,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睿智的教学语言,驾驭课堂的高超能力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都让我深深敬佩。

2.观摩有感 篇二

一、听有所感:新课改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喜人变化

1. 有感于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一个好的情境创设, 它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 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 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一个好的“情境设计”, 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 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或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参与活动的上课老师都特别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好的问题情境, 在浓浓的情感交流中导入新课, 很自然、很亲切,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郑州外国语学校的潘春华老师在执教的《摸到红球的概率》一课中, 从鲁豫有约中采访百万大奖获得者入手引出概率, 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

2. 有感于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 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焦作解放区实验学校的苏倩老师在执教《世界新生儿图》一课中, 整节课都是由老师精心设计的一连串问题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从而化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 有感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数学新课改核心理念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这次优质课评比活动, 我发现教师观念的转变, 表现在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强制者向教学活动的激励者转变;由唯我独尊的一言堂向民主气氛的创设者转变;由纯粹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向艺术家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 这次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在尝试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由原来的“复习、引入、新课、巩固练习、作业布置”, 改变为创设情境—明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或学生独立探究) —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师生互评—归纳总结—探究成果的应用。如来自河师大附中的张凤霞老师在教学活动中, 首先通过打篮球这一活动, 做好一些铺垫后明确这节课的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从“篮球的运动轨迹”去猜测、探究、讨论“二次函数的性质”, 然后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合情推理感悟新知, 再以欣赏的形式来揭开课堂开始的情境悬念的过程和原因, 并将新知拓展应用到如何把球投进的实际生活问题中。学生也从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 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都要靠人自己去创造。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 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 教师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4. 有感于课堂上教学设计创新的有效性。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 只重视知识的结论, 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 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新乡的宋丽华老师开课展示美丽的家, 首先“欣赏地板”, 让学生从抽象的实物中观察出几何图形, 感受到数学的美, 然后水到渠成引入课题, 通过学生动手探索、讨论、分析, 归纳出“镶嵌的特征”;同时宋老师在例题的选取上, 结合生活实际, 与生活密切结合, 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宋老师在课堂收尾的数学活动———帮小燕子闯智慧宫小组竞赛, 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设计题目, 让学生积极动脑筋,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整堂课进入了高潮, 整个教学过程跌宕有致, 诗趣盎然, 给人以数学美的享受。在本次活动中, 许多教师都认识到“结果很重要, 过程更精彩”。

5. 有感于一个数学老师该具有的教学本领。

说话精练到位, 标准的普通话, 咬字清晰, 讲解数学知识时精练到位;丰富的表情, 课堂上与学生相处融洽, 从一开始的自己面带微笑到最后学生的面带微笑;板书清晰到位, 用最快的速度写出最好的字, 准确的板书解题过程更是为学生做了一个好榜样;严谨的思维方式,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 反应快, 引导学生得体到位, 思维严谨, 考虑周到。可以说12位上课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数学老师基本功的好榜样。

二、听有所思: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若干问题

新课程教学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课堂更加活跃轻松了;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联系生活实际了;学生发言更加积极了。但在听课、听点评过程中, 以及与观摩教师的交流中, 也反思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

1. 如何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能力与掌握“双基”的关系?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 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为形式而活动, 没有达到讨论目的, 虽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但在处理上却往往忽视、削弱或降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状况;而有的教师因为留给学生活动时间明显过多, 导致原先准备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这些到底该如何处理呢?

2. 如何正确处理好复习引入与创设情境的关系?

有的教师为情境而情境, 以情境替代复习引入的实效性不够理想, 也有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在驾驭和处理教学内容时, 缺乏对教材内容的开发和整合, 教学过程中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

3. 如何处理好教师设问与学生的答问的关系?

教师的设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点拨作用, 可以促进更多的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但发现存在的问题是, 教师的设问层次粗浅、质量不高。另外,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缺少必要的引导和讲解, 教师设计的游戏等活动, 其实效性也有待提高。

4. 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提倡激励性评价, 但有些教师课堂上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学生, 不管对错, 都不加评论地予以鼓掌。我想对学生出现的错误, 应该敢于批评, 将激励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机结合, 只是要注意方法、方式, 要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 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和不打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为前提, 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为突破口, 表扬应该真实、自然。

3.观摩俄罗斯油画有感 篇三

摘要:没有人能够拒绝俄罗斯油画艺术的魅力,只有走上这片土地,体验到这里丰厚的文化积淀,美丽的自然环境,才会理解为何从这块土地上生长出众多的经典油画作品。拜读这些经典作品,我们会发现油画原作与印刷品之间的距离、平淡而恰到妙处的艺术魅力以及俄罗斯民族的“森林情节”。

关键词:俄罗斯;油画;森林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85-02

徐悲鸿先生认为,外国绘画有过四个高峰,即古希腊的古典主义、意大利的文艺复兴、19世纪的法国艺术,以及以俄罗斯巡回展览派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在俄罗斯这块充满森林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彪炳史册的美术巨匠及其经典的作品。2016年,笔者借用在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留学机会,多次拜读了坐落在莫斯科的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和普希金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美术作品。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中国人熟悉的著名油画作品,如克拉姆斯科伊所画的《无名女郎》、列宾的《伊万雷帝杀子》,苏里克夫的《近卫军临刑前的早晨》、希施金的《在玛尔特菲娜女伯爵的森林里》等,有所感受,以供交流。

一、面对原作领悟油画本体语言

在中国,多数油画艺术家是参看西方油画的印刷品或数字图像成长的,包揽原作的机会少,但再好的印刷品或数字图像也无法传达出油画原作本体语言的魅力。近些年,虽然在中国美术馆“俄罗斯艺术300年——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珍品展”暨“开放的俄罗斯”艺术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了“俄罗斯功勋艺术家油画展”等展览,人们从展览中又一次体会到俄罗斯油画原作的魅力。再好的展览也有结束的时候,结束后中国的大多数油画学者只能回到参阅画册中。然而,印刷再好的画册图像与油画原作无法比拟。正如英国美术史论家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所说,油画原作静谧而冷凝,信息图像却从不如此,画册印制无法同原作比拟。虽然,油画作品的印刷品质量不断提高,与原作的面貌越来越接近,但在色彩、笔触等方面,两者的距离还是很大的。如在普希金艺术博物馆里,有四幅梵高的作品,《放风的犯人》就在其中,如图1所示。这幅作品从用笔到用色可谓精彩至极,颜色灰而丰富,不瘟不火,非常雅致。笔者把照相机拍摄的图片与原作进行了比较,发现照相机拍摄的图片除了油画笔触的凹凸感比原作明显减少外,颜色比原作的亮一些;在视觉感受上,数字图像少了原作的厚重感、深沉感和层次感。因此,中国油画学者研究西方油画离不开对原作的拜读,可以感受油画的真正魅力和所带来诸多的启迪,使学习者可以获得油画印刷品难以获得的审美感受和情绪感染,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油画本体语言的色感、质感、触感等特色。这就不难理解,莫斯科大学的美术史教学,主要在博物馆进行的原因。

二、平淡而恰到妙处的艺术魅力

走在海量的古典油画展馆里,让我驻足的还有一幅描绘穿灰褐色衣服的中年男子油画。仔细辨认那些俄文和英文字母,拼写出中国人熟悉的一位艺术家——伦勃朗。画面上没有被风吹动的华丽丝绸衣服,没有红润的皮肤,没有光滑的油画肌理,也没有戏剧性光照效果,也并非亮晶晶的油感,给人感觉平平淡淡,似乎毫无精湛的技法,可是,这幅作品吸引着参观者的眼神为之长久驻足,与大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可能是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吧!当看到俄罗斯画家列宾作品《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的草图时,也有同感,颜色并非雅致,但是一点也不含糊,灰而不脏,恰到好处,用笔平稳、准确、有力。

在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中,有不少油画的名作巨作,仔细观看有些局部还没有来得及刻画,如图3所示。左侧上部的图上,两个人物或平涂褐色,或仅仅是线稿。再如左下图,画面上的对象有明显的没有完成的痕迹,或者说还没有进行深入塑造。这些油画作品上出现线稿、单色平涂或大的色彩关系等似乎没有画完的局部,但从整体看来,似乎对作品的魅力没有多少影响。

在普希金现代艺术博物館中,不仅有俄罗斯的著名作品,还有提香、毕加索、普桑、马蒂斯、塞尚、莫奈等国外艺术家的作品。俄罗斯美术之所以取得很高的成就在于早期向欧洲艺术的学习,许多画家都在意大利对油画技法进行过深入学习,而且俄罗斯博物馆里有着大量的来自欧洲和埃及的文物,因此绘画秉承了欧洲传统的艺术思想,是西方艺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最重要的还是俄罗斯绘画里蕴含着的民族情感,这种情感体现在画家对底层民众的同情,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的思考,这也是巡回画派之所以有着重大影响的原因。这些优秀作品无不蕴藏着俄罗斯人艺术中特有的深厚而忧郁的情感。而我们知道,情感是艺术的灵魂,因此,雅致的用色和漂亮的笔触和画家所表达的感情相比,就不重要了。

三、俄罗斯油画中体现着“森林情节”

没有人能够拒绝俄罗斯油画艺术的魅力,只有走上这片土地,体验到这里丰厚的文化积淀,美丽的自然环境,才会理解为何从这块土地上生长出众多的油画经典作品。希施金一生为树木传神写照,描绘俄罗斯北方大自然的宏伟壮丽,探索森林的奥秘,被誉为“森林的歌手”。如图4是艺术家的代表作《在玛尔特菲娜女伯爵的森林里》,可以看出艺术家所描绘的林木,带有雄伟豪放,独具个性,显示出俄罗斯民族的“森林情结”。这种情节,笔者在与俄罗斯艺术家、市民等人的交流中体会更深。一位中文名叫马良文的俄罗斯教授说,在他们的历史上总有一些先知一样的思想者会离开城市,走进森林,去开辟他们新的生活和思想领地。在森林里,有一些木屋和生活用品一直保留着,留给那些在森林里开拓的后来者。据说西伯利亚的领土就是这样被开辟的。至今,无论是宗教、民俗,还是文学、艺术,浓郁的“森林情结”始终都牵绊着这个民族。

虽然观摩俄罗斯油画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但俄罗斯油画艺术的魅力难以拒绝。观摩和学习这些油画作品,有助于看清今天中国油画的情况,也可以获得油画本体语言的重要启示,体会到平淡中的艺术魅力,理解俄罗斯民族的“森林情节”。

4.观摩《玄奘西行》有感 篇四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方在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是否能愉快地享受课堂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所以教师的课堂即时性评价要起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情感的作用。

学生的课堂参与具有全面的特点,并不只是动作的外显行为参与,而是动作、思维、情感的全部参与,教师要通过即时性的评价,创设能使学生全身心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情感,如果没有情感的卷入,那么学生的课堂学习将只是一种被动的“参加”而不是积极的“参与”。教师的即时性评价可以产生“激励和期待”的效果。对学生课堂参与进行积极的评价,给予鼓励,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无论什么参与状况的学生,都可以从中感到自己被老师期待着,由此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课堂学习的归属感,由然而升的是不断地向前进动力,真正把参与课堂学习当做是一种享受。

学习《玄奘西行》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地图上自行查看周边的国家,同学边查找边交流,回答时侃侃而谈,教师即时评价“瞧他真了不起,找的多仔细啊。”这既是对被评价者的表扬与鼓励,激发他参与的情感,更主要的是这样的即时性评价实际上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所有的学生均能感受到其中暗示的内容:仔细查找,同学交流互动,交流后获得的答案全面合理,而且可以学到许多单独学习的时候找不到的知识。教师通过即时性的评价,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进行反馈,使学生(无论是被评价者或是其他学生)明确学习的要求、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能力。

而表现性学习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表现性评定有助于更直接、更真实地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特别是考查高级思维能力;它反映的是学习的真实面貌,有助于测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促进个性化的教学,使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得到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终身学习打基础。

5.观摩英语优质课有感 篇五

—— 罗 炜

在上周六观摩小学英语优质课后,感触很多,除了观摩一堂精彩的示范课,而且欣赏了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亲切的教学语言,耳闻目睹了老师与学生真正的“零距离接触”。

老师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抑扬顿挫的教学引导,自然而然将学生引入到英语神圣的殿堂。从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为之震撼,为之振奋。

一、教学理念决定课堂行为。

本节选取的示范课所选的教材是Join in英语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既有单词,也有对话句型。不仅运用语言完成了各项任务,而且在运用的过程中把新词渗透其中,很好地体现了语言的实用功能,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后教学中要重视的!

二.教学语言亲切,教学主体明确。

听完整节课,没有虚假的表扬语,有的只是那种真情流露。王老师引人入胜的情景,以情动情的感染,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例如,王老师教学新单词thunder时,用了生动的课件(伴随着雷声)listen and guess.(听声音猜猜是什么),学生兴趣盎然地听一听、猜一猜、说一说,从多种器官刺激学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处处可以体现老师将时间留给学生,处处可以感受老师将思想留给学生。王老师设计的“想象”部分,除了让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新知外,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表现的机会留给学生。适应四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爱表现的特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

三、教师良好的引导能造就和谐的师生互动

听课过程我发现,想要在课堂有和谐的师生互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学生状态如何,教师都应该充满激情地贯穿一节课的始终。

四.教学范围广泛,教学效果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学生都在快乐的学习。老师特别关注大多数学生的接受情况,并通过学习让大多数的孩子了解英语、认识英语。等到大多数的学生了解了,我们的教学已经成功的大半,教学效果也就明显。众所周知,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一点就是课堂的效果是否明显。学生从未知到熟知,从课本到生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的进步就是教学最大的成就,也是老师最大的欣慰。本节课堂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学生从一知半解到驾轻就熟,再到奇思妙想的进程。

6.观摩于永正荷花有感 篇六

府谷县第四小学 张晓兵

上周教研活动时间,我们语文组教师一起观摩了全国名师于永正的语文课堂实录《荷花》一课,让我受益匪浅。《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整堂课,于永正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精心的设问、流畅的手语表达、娴熟的现代媒体运用、工整漂亮的板书设计、师生真挚的情感互动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需努力学习、努力追求的。感受如下:

一、以情感激发情感

于永正老师整堂课都倾注了最大的情感,以自己亲切的笑容、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以自己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学生个个精神饱满,个个积极举手发言。教师趁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每一位学生尽情抒发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以智慧迸发智慧

于永正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读书自悟时,给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在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冒”字为什么用的好,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于老师让学生给“冒”换个词,“换钻好不好?换长好不好?”边说边用肢体语言表达,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冒”字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字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如果把眼前的一大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时,于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把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呢?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的?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导而不牵”这一尺度的把握上处理的非常适度。

《荷花》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于老师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多次引导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在一次又一次的读文过程中,学生逐步感受到文章的含义。感受到荷花的美,体会到语言的生动和优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教学中,于老师还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想下去,从开始想象蜻蜓、小鱼会说什么,到后来想象还有哪些小动物会跟你说悄悄话。这种想象能力的训练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设计。

三、以灵动生发灵动

于老师课前对此课进行了充分的预设,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你读懂了吗?”“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呢,说说你自己的理解。”一个个问题,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贴近新课程,很好的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于老师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到点拨学生想象,再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再让学生充分朗读,整个教学环节看不到师“牵”生的痕迹。教学自始至终处在一种学生要读、愿说、抢说的良好氛围中。学生主动地去读懂意思,兴致勃勃地去读,读出感情,主动积极的进行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7.观摩有感 篇七

终于, 我也有机会听窦老师的课了。

上个月, 我有幸观摩了窦老师《牛郎织女》一课。课前, 窦老师没有和学生进行交流, 随着窦老师一声深沉的“上课”, 牛郎慢慢走向织女了。这一声低沉的“上课”, 让我当时想:咦, 不是说窦老师是个充满激情的人吗, 这也太深沉了吧?!可是课越往后上, 窦老师的激情就越是喷薄而出。整个课堂非常活跃, 教师在课堂上谈笑风生, 学生思维也异常活跃, 真的可以说是思维和思维的碰撞、语言和语言的交锋。

这堂课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开放的、自如的、有趣的!学生和老师把课堂当成了聊天的场所, 整堂课在幽默风趣的谈话中进行。印象最深处之一就是窦老师在点学生回答问题时, 没有说谁来回答, 而是说, 谁来聊一聊。为什么学生会说?这与平时的训练和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有关。为什么想说、敢说?这与窦老师随和、幽默的教风有关。印象最深处之二就是窦老师好像在放风筝, 课堂上学生们的思维好像是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 但是这鸟儿飞的再高, 只要窦老师拉一拉手中的线, 孩子们的思维又回来了, 所以感觉整个课堂是收放自如, 活跃却不混乱。课文的学习是在聊天的过程中进行的, 看似杂乱, 实则是跟着老师的预设走的。印象最深处之三在于窦老师的课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老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让学生自己感悟, 让学生自己来说, 老师只是适时点拨、引导,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不知不觉中, 窦老师的课上了将近两个小时, 我实在佩服窦老师的好体力。不仅窦老师不觉得累, 听课老师也没有倦意, 学生的发言直到课堂的尾声还十分的积极、活跃。

我在想, 课堂是人和人之间的活动, 而人是有主动性的, 那么放开来的课堂怎么控制呢?除非你有强大的控制能力, 不然, 一般的老师还真没有这个胆量这样玩。窦老师的课堂体现了她强大的控制能力, 这样的课堂比照本宣科的课堂, 比一本正经的课堂, 比强拉硬扯的课堂有意思许多。

以上是窦老师的课堂给我留下的整体风格印象。其实, 窦老师的课堂还有很多细节体现了窦老师强大的教学功底, 包括对教材的处理、对预设与生成的处理等等。

8.观摩教学趣探 篇八

关键词:整体性;知识型积极评价;信息化

多媒体网络教学即观摩教学,集文本、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为一体,具有图文并茂、声情并茂、感染力强的特点。它有利于推动教育现代化,有利于促进以人为本,全面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有利于课程目标整体性实现。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的目标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优化设计,转变教学理念,适应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需要。这让课堂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正在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实践和探索,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活动,既丰富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很大不同。

一、整体性构建优化课堂教学

观摩教学以其文字、图像和网频的动漫效果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动态易操作有生命力、全方位、多角度、整体性感染着学生,激发学生。这正好给学生快乐的学习提供了空间和背景。其中,可操作性发挥了传统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的情感饱满,情绪积极,自觉参与,主动合作,从而准确而充分地发挥了自身优势,保证了学习的时间和效率。那么效率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明显上升一个层次,同时这也从根本上转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理念。简而言之,观摩教学是从适合的角度出发,更好地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共识,伴随着积极的心态,学生的主体地位越居突出地位,其自觉意识得到加强,创新能力得以展现。学生整体素质普遍提高,确保了教学活动的完美结合与融会贯通。

如,学习寓言《画蛇添足》一文时,我从整体感知出发,优化设计课件,将课堂内容置放情景当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放手让学生去想象和发现问题。事实证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出人意料的好,权且为学生的积极上进而惊叹吧。课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学生的情绪之所以如此激昂,是因为我为学习课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可供探究的平台,近而整个将课文生动再现在桌面上,和盘托出,清晰明了。

二、知识型启发提高人文素养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内容丰富多彩,生活面貌日新月异,好一派蒸蒸日上的和谐景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除此之外,还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强调的都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学生之所以积极探索,努力认识某种事物皆因兴趣所致。然而运用观摩教学创设情境、意境可以通过文、图、声、像等画面,激情映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同时,可轻易突破重难点,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语言的鉴赏和审美感受上,从语感上对学生加强语文素质的培养,启发学生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

教师博学多才,学养深厚,对学生学习知识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例如,学习《古诗词三首》一文时,我特别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画意的课件,并选取了一段古风古韵的音乐,再配有诗文的图片,在教师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诵读中,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思索和品味。此刻不经意地创造了一种空灵的立体效果。这番滋味和优美的语境烘云托月般涌现在眼前,这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之诗的内容和音乐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和谐辉映,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到了巅峰状态。

三、以“鼓励”促发展式的积极评价

当代德育工作者无不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美德育人”的价值标准。运用观摩教学辅助语文学科的教学,以探索一条当前形势下的积极评价方式为之能事。就目前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选择以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为主,并且统筹兼顾其他评价模式一起运用。语文课程评价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根本任务。同时,语文课程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以鼓励、赞许、自主选择和相机引导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和协调发展已不失为学校和家庭正确的评价方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是具有听说读写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的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实用性学科。其自身规律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观察实践,学会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激发学生主动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适应世界竞争形势的需要,丰富知识和阅历,开阔视野,参与多种形式。比如,社会、人文、政治方面的语文学习活动;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交流思想情感,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独特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确保学生有知识、有创造能力;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确保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以“鼓励”促发展式的积极评价正适用于我的课堂教学,这也是我坚持教育理念革新和实现课程互利共赢局面的一个根本出发点。

四、创新思维拓展信息化空间

观摩教学(又称网上教学)是信息化时代到来的一个标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通过多媒体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听、读、说、看,操作等活动中,加大学习的容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可以拓宽学生信息渠道。师生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学习者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特别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要提供许多背景材料,借助多媒体既高速,快捷,又省时有效,很好发挥了课堂教学的长处。丰富多彩的课内知识、生动形象的声响画面配合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立刻在潜移默化之中把知识传达给了学生。这样就既扩大了课堂知识的容量,又发展了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深度思考,产生对策,引起想象与联想,发散与聚合等多种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显示了多媒体应用教学的优越性。

创新能力必先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来自广阔的信息化空间资源。然而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平台。学生发展的好坏正是取决于创新能力的強弱。21世纪是一个人才强国的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腾飞的世纪。创新思维,拓展信息化空间又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我们要立足课堂教学的改革,合理使用教材,灵活运用观摩教学手段优势,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快乐中掌握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上几点体会,愿与同仁共勉,以飨读者。

(作者单位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城郊秀水乡阳关南巷学校)

9.初中学校观摩学习有感 篇九

月 31 日,学校组织老师们来到了清徐二中,在校园里我们首先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体现着“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育思想。在深入课堂听课时,该校的课堂结构、形式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差异很大,给了我极大震憾。在这里,每一间教室里都有前、后、侧三块黑板。学生的课桌摆放很别致,面对面分组坐着,教师不是在讲课,而是在启发、引导学生,课堂上学生很活跃,或讨论,或争辩,或上黑板展示,学生学习非常主动。在一天的观摩学习中,我体会到了:初中生渴望被认可,渴望展示成功的自我。这样的课堂处处是展示的舞台,时时充满了挑战和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进步自然也顺理成章。

归来后,我也积极地进行了尝试。思想支配行动,首先是观念的转变,人家的教师能够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为什么不能呢?这时校领导也积极倡导课改,我们首先迈出的第一步是:改变课桌的摆放形式。这是形式的改变,也是实质的改变。这样的结构给学生创造了合作、交流的机会,也使得老师不得不走下讲台,来到了同学们中间,学生有了展示的平台。第二步,我根据班级特点进行了分组,在分组时注重了好、中、差的搭配,使组内有优秀学生的带动和帮助;注重了性格的搭配,使有敢于展示自己的同学带动不善言词的同学,让每个组都充满活力,也分配了成绩较差的同学,使他有进步的机会,体现扩中、培优的原则;实行了组长负责制,组长自选小组在教室里的座位,组长负责小组同学的学习、卫生、纪律,将组内人员进行分工,做到人人是管理者,人人有事做。第三步,建立激励评价机制。小组形成后,有个很关键的问题,如何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听取同学们意见后,我建立了量化考核积分制度。学生上课认真学习,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展示自己,不懂就问,给老师提合理化建议,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等都要受到表扬、加分。而不认真学习,没有主动性,不认真完成作业等不上进的表现都要扣分,班内每周一总结,评选优秀小组,优秀个人。这样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课堂有了活力。代课教师都反映以前上课提问“会的懒得说,不会的等别人说的现象”完全不见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争着发言,争着展示自己。连原来书都随意乱扔的樊强现在也争着回答问题,看着这样的改革结果真是使人感到欣慰。

改革是需要恒心和韧劲的。改革就是个不断思考,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次改革中,也出现许多困惑的问题,如有些知识落实不到位,如何解决好学生吃不饱的问题,评价制度是否长久有效等等。我想只要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研讨,有自上而下的支撑,将不断创设有质量的课堂。在改革中我们也要学会创新、探索,不能照抄照搬,而是要去领会其思想和实质。

10.观摩语文示范课有感 篇十

高三(2)部张杰

近期,喀什二中教研室组织开展了各学科示范课活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有幸临场观摩了高三张娟老师和王文豫老师的示范课。我是带着崇敬和学习的心情来观摩的。这次示范课,给第一次带领高三学生进入复习阶段的我带来了很多启发,让我如鱼得水,如沐春风。张娟老师讲的课题是《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黑板上方一排整齐而优美的象形字和会意字。张老师让学生推测这些古字的含义。经过一番热烈的探讨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虽然不尽正确,但我们看到了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胆识和学习的劲头。接着,张老师用生动形象的口语讲解了每个古字的本义、引申义。其间,张老师还大量引用了有关字词的成语、熟语和名句。这些都是张老师信手拈来、脱口而出的。

虽然本堂课主要讲实词,但张老师并不刻板,在讲到有重难点的句子时,她会把句中的虚词联系起来讲,让学生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会举一反三。

王老师讲的题目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王老师的课件上呈现了作者简介和学习本课的三维目标。这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王老师常常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同一个问题,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体现了有教无类;她又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问题,这样就对学生的要求有了区别和层次。这又体现了因材施教。课堂上,王老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父母做过的后悔的事。在讲述故

事的过程中,学生有的表情庄严,情词恳切,在讲到感伤之处时,甚至有人低声啜泣,哽咽不语,以此表达自己的愧疚和歉意。这个环节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我相信,这堂课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很大教育意义的。

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比较这两堂课,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教育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教学目标明确,重在课堂体现;教学过程有序,逻辑思维严密;语言表达准确,也要注重优美。

张老师治学严谨,德高望重;王老师学养丰厚,平易近人。她们践行的是务实教学,重视学生的现实发展情况,既不过低看待学生,也不过高要求学生,她们在我心中树立起了良好的教学教育模范形象。

通过观看优秀的语文示范课,我们再次领略到优秀语文教师的语文修养——扎实的语文学识和巧妙的授课艺术;我们再次品味到语文学科的无限魅力——优美的语言文字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我们再次感受到古今中外优良文化的巨大威力——教化心灵和开启智慧的作用。

上好一堂课,可以让我们传道授业,教书育人,教有所成,从而心旷神怡;上好一堂课,可以让学生陶冶性情,学而不厌,学有所得,从而获益匪浅。

11.论观摩课的危机 篇十一

[关键词] 观摩课;危机;教学理念;目标;反思

[中图分类号] G424.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1-0070-04

观摩课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功力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所说的观摩课,一是指示范性的公开课,二是指极具表演性质的教学比赛课。这两种课虽然指向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作用,即让其他教师通过观摩,学习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20世纪80年代,特殊的社会背景使广大教师渴望看到高水平的教学,观摩课应运而生。20多年来,观摩课使许多教师得益,也使许多教师成名。于是,一种对观摩课的迷信悄然产生,观摩课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对观摩课进行了更为理性的思考,如观摩课的意义,观摩课应该是常态的还是非常态的,观摩课上学生的选择是否科学,观摩课上教师的表现是否真实,观摩课的设计是否合理,观摩课到底该不该存在,等等,但对与观摩课相关的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关注不够。本文将跳出前述研究,联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冷静地审视中小学观摩课实践,从观摩课追求的目标、观摩课评价、教育理念、形式与内容、听课教师的追求等方面深刻分析观摩课的危机,以期使观摩课对教师教学功力的提高产生更为积极的作用。

危机之一:教师表演,观摩课目标偏移

观摩课表演性质浓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多数人在认识这一问题时,主要关注的是任课教师在观摩课上的表现真不真实,认为有的教师的教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的教师的观摩课是师生多次操练的结果,几乎所有的观摩课都经过了极充分的准备,已经不是常态教学。这些问题的确存在。客观地说,几乎所有领域的演示和比赛都经过精心准备,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常态。因此,公开课和教学比赛“经过准备”应该是无可指责的。关键不在“准备”本身,而在“怎样准备”。教学演示和比赛与其它领域的演示和比赛有所不同,在诸多不同中,最重要的不同在于教学演示和比赛应重视“对话”,而其它领域的演示和比赛则更侧重演示者和参赛者展现自己。如果教学演示和比赛在准备阶段更多地着眼于教师个人的展示而忽视了“对话”,甚至经过“排练”搞假对话,那么,这种教学演示和比赛绝对是失真的。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教学行为后面都有特定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师在观摩课上的表现,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是教师,就会把观摩课的中心确定为教师的表演。反之,如果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自然会淡化教师的表演,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表现。在观摩课“不真实”的背后,任课教师在追求失真的表演的过程中对学生发展的忽视,才是观摩课“表演的目标追求”所隐含的最严重的危机。这是因为,当今方兴未艾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师人格力量的感召下,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而学会做人。在“失真”甚至是弄虚作假的观摩课上,在教师威信和人格力量丧失的过程中,师生关系走向疏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会受到无形的损害,这与课程改革的精神是相悖的。

危机之二:评委水平,观摩课评价失当

观摩课的评价问题,关系到观摩课任课教师的发展,也关系到对观摩教师的引导。能否很好地利用观摩课这一教育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观摩课的评价。通常,观摩课的评价通过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评委对公开课的总结和评价,二是评委对参赛课的评奖。一般说来,观摩教师往往把评委评价高的课和获奖课看作优质课,将其作为自己改进教学的重要参考。因此,评委的水平对能否很好利用观摩课这一教育资源关系重大。然而,在各类观摩课的评委中,相关的专家偏少,具有一定行政职务的官员则偏多。客观地说,行政级别的高低,并不与评课水平的高低成正比。有的官员恰好是某方面的专家,其作为相关学科教学的评委是无可非议的;但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知识体系,教法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跨学科评课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有失公允,而有失公允的评价对任课教师和观摩教师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部分学科专家在评价该学科的观摩课时也存在有失公允的问题,这是观摩课评价长期存在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学评价本身有一定的难度。优质课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难题。评课的困难在于评价者的教育观念、学识水平、课堂教学习惯等都会对教学评价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此外,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迅速推进的今天,教育教学新理念不断出现,评价者的教学理念如何与时俱进,关系到观摩课评价的质量。如果用昨天的理念来评价今天的教学,那么,观摩课非但不能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起积极作用,甚至还会起消极作用。其次,在观摩课评价方面,有一个问题长期被忽视了,那就是评委的关注点。在绝大多数观摩课上,更多的评委关注的是教师的表演,忽视了学生的反应。这一点,从评委选择的座位位置就可以看出。在观摩课上,评委往往坐在第一排,面对授课教师而背对学生。这种位置选择,隐含着评委对课堂中心不尽正确的认识。国外教师听课更关注学生的反应,而中国教师听课则更关注教师的表演。在“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中外听课的区别值得评委们深思。再次,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就要求评委在评课时要注重评价教学的过程。遗憾的是,在评价观摩课时,评委们更关注“教师是否设计了某项教学活动”,如果有此设计,此项可得分。至于实施这一教学设计的过程如何,评委们就很少关注了。以一次小学语文教学为例。观摩课上,教师先演示汉字书写笔顺,然后要求学生按要求练习书写。学生在自己写字的过程中,倒笔顺问题很突出,任课教师却并未对此进行检查和辅导,而是在讲台上静等学生写字。在场的评委也无一人巡视学生书写。评委最后根据“有学生动手环节”而给教师打了较高的分数。其实,从教学效果来看,最重要的不是有无某教学环节,而是教师实施教学环节的过程。观摩课评价所隐含的危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危机之三:追求完整,教学理念滞后

目前,观摩课存在着追求完整的倾向。这方面的问题不是出在对“完整”的追求本身,而是出在对“完整”的理解问题上。以往,大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完整”的理解是完整地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而这种解决又是追求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于是,观摩课上追求一个个问题的答案的得出,有些教师在观摩课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若表示“没有问题了”或沉默,教师就会带着一种“完成了教学任务”的满足感结束观摩课。观摩课上“去问题教学”盛行,与教学新理念背道而驰。所谓“去问题教学”,是指“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①。“去问题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受到质疑的做法。这是因为,21世纪的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全世界教育界的共识。我们知道,问题是创造的前提。基于此,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所谓“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指“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②。 在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下,观摩课作为一种用以指导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途径,是否应该质疑“解决问题的完整性”?

观摩课追求解决问题的完整性,自然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以课堂提问代替探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由于探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因而这样的教学不利于体现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的完整性”。目前,观摩课有一个动向,即在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指导下进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坚持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的完整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探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正是着眼于学生的学,而探究和研究的过程,应是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允许存疑。但是,由于观摩课长期以来形成的“把展示教师的教放在第一位”的错误认识很难根除,以“解决问题”为宗旨的“教学的完整性”追求很难改变,因此,在观摩课上出现了以教师提问代替学生探究的现象,并将这样的课冠之以“探究性教学”或“研究性学习”。说到底,还是“教师中心”的观念在作祟。这种名不符实的观摩课,对教师的引导是最危险的。

危机之四:形式主义,观摩课的歧途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观摩课评价过分强调对任课教师教学行为的量化(这在观摩课的评分标准中可见一斑),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观摩课对形式的追求和对“质”的忽视,具体表现为以形式的热闹与否评判观摩课的好坏,使观摩课走入歧途。观摩课的形式主义首先表现在多媒体的使用上。使用多媒体成为当今观摩课必备的项目,在科技发展,教学手段更新的今天,这本无可非议,然而,这项规定忽视了对多媒体使用“质”的要求。于是,为了在“多媒体使用”一项获得高分,许多任课教师无视学科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过多使用多媒体,使多媒体这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成为主要教学手段,录音、录像、投影、图片、影视片段、文字展示轮番出现,学生无暇顾及文本(而文本恰恰是学生课内学习的最重要材料)。语文观摩课上,中国诗歌所特有的、给读者留下丰富想象空间的、具有模糊性特征的“意境”,在多媒体课件中成为确定的、清晰的画面(尽管有的画面很优美)。数学观摩课上,本该用粉笔书写,引导学生思考及体验过程的证明,变成了清晰规整、现成的课件展示,过早地把结果展示给学生。这样的多媒体教学,不仅背离了学科特点,也违背了教学规律,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观摩课形式主义的另一表现是追求课内学生活动的热闹,忽视学生活动的“质”。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学,这是全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共识,也是广大教师的实践,但是,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是有目的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追问并明确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目的,而教学环节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有所得,使学生得到发展”,背离这一点的教学环节绝对是无意义的。例如,《泰坦尼克号》(初中课文)的一次观摩教学在电影《泰坦尼克号》凄婉的主题歌中开始,和着主题歌,教师介绍了电影《泰坦尼克号》梗概。然后,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三个学生上台,一个扮演男主角,一个扮演女主角,一个担任旁白。这一表演,只有三个学生参与,且历时近20分钟(将近半节课)。由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加之学生的表演与电影反差太大,除三名临时演员外,其余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消极。表演结束后,教师播放与课文相关的电影片段,要求学生比较同学的表演与电影演员的表演,课堂讨论顿时热烈。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就课文片段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一般。最后,教学在电影主题曲中结束。这一教学案例,就教学环节来说,有音乐、有录像、有表演、有讨论,形式十分热闹。但是,45分钟里,“有效环节”所占比例是很低的。学生阅读、思考文本的时间几乎为零,学生的发言脱离文本、海阔天空。从“欣赏”的角度讲,学生既没有在占时很多的、极少数学生参与且表演艺术性很差的“课堂剧”中受到美的熏陶,也没有理解影视欣赏的最基本要领,更无暇体会《泰坦尼克号》影视剧本中环境描写语言的优美。从教学设计的流畅性来看,近20分钟的课堂表演所造成的大部分学生的消极情绪,使教学过程松散。然而,类似的观摩课却由于其形式热闹最终获得高分。

危机之五:模仿多于反思,听课教师的误区

从观摩课实践中反映出来的一个突出现象是:绝大多数听课教师更多的是怀着学习和模仿的心理来听课的。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是,听课教师选择的座位往往是教室的最后一排,听课时面对执教教师,而学生背对听课者。然而,大部分听课者只对教师的表演感兴趣,对学生的反应并不关注。在听课的过程中,很少有听课者考虑到以恰当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反应,几乎所有的听课者都只顾埋头记笔记,记下教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句话(如果可能的话),部分教师甚至照搬观摩课的教学设计用于自己的教学。其实,听课者的教育观念决定着听课的质量。怀着旧观念去听新教学,会导致听课者听课的感觉错位,难怪有的听课教师抱怨听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学不到东西”(因为教师讲得少,学生做得多)。当前,反思性教学理论对教师专业化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思性教学理论提倡教师应成为学者,并将“反思”作为教师的重要素质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很显然,缺乏反思意识的教师不可能成为学者,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在听观摩课的问题上,教师应意识到,听课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思考了什么。教学设计没有“顶峰”,更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学生的教学设计。观摩课对一个教师来说,只是研究教学的一个“案例”,而不是一个供模仿的“范例”。模仿往往听一课会一课,而反思才能总结出规律,扩大观摩课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模仿受制于观摩课的质量,而反思则能使听课教师从一切观摩课中真正有所收获。由于部分听课教师对这一点认识不足,导致他们虽然听过不少观摩课,但其教学水平并未有明显提高,有些教师甚至走了弯路。相当一部分听课教师之所以重模仿而轻反思,是因为教师中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误以为理论是空洞的,直接从实践中学习更实际。事实上,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就不可能高质量地评课,甚至无法准确辨别观摩课的优劣,陷入“盲目模仿”的境地。在盲目模仿的过程中,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是十分缓慢的,只有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才能使观摩课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方面步入良性循环。

观摩课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条途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自身的优势。然而,观摩课的优势能否很好地发挥,有赖于我们认真思考观摩课存在的种种危机,从而找到走出危机的道路。要使观摩课在指导教师教学方面步入良性循环,不仅需要教育教学研究者们的努力,也需要观摩课的执教者、听课者、评课者共同做出努力。只有这样,观摩课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注释

①②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

12.观摩有感 篇十二

先从导入来讲吧, 课前肖老师没有让学生看书也没有让学生思考, 却是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像放电影似的, 用一段视频材料把1840年鸦片战争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历史事件呈现给了学生, 既让学生复习了一下所学的所有知识又让学生总结出了中国人民为什么要抗日, 在上课的一开始她就用电影《霍元甲》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来引入课题《血肉筑长城》, 水到渠成, 学生立刻就能感受到那样的氛围。这一课我也上过了, 我是由古代的砖筑长城和抗战时期的长城来导入的, 由学生思考抗战时期的长城是用血肉筑成的, 而引入本课的课题《血肉筑长城》。两者相比, 立刻觉得自己的逊色很多。

第二个子目“百团大战”时肖老师的做法, 令我耳目一新, 她是采用角色扮演、提供材料的方法来解决百团大战的历史背景的。她把学生分成了四组:第一组充当情报人员负责搜集各方面的情报;第二组充当指挥人员对情报组的情报进行分析并作出战略部署;第三组充当战地记者, 报道战况;第四组充当八路军战士, 让学生对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讨论, 从而得出百团大战的背景是日本改变了对华的策略, 加大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进攻;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围剿、中国共产党的武器落后等。在讲述百团大战的经过时又是通过一段视频来进行的, 学生身临其境, 把百团大战的知识点都解决了。在做这些的同时肖老师还时不时地提醒学生要团结合作, 应了本课的主旨:团结合作。我在处理这一子目时是这样的:通过地图册上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这幅图来讲述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发展让日本人十分吃力, 也让蒋介石很不舒服。同时对于日本的“囚笼政策”做了个简单的介绍, 并就该政策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做了分析, 让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的出路, 得出中国共产党要打破这个“囚笼”就必须破坏构成该“囚笼”的交通线, 从而得出百团大战的重点是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线。对于其历史意义, 我采用的仍然是用材料呈现给学生, 学生自己得出答案的方法。

最后一个子目“众志成城”。她首先播放了《义勇军进行曲》, 利用其中的歌词“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来再次点题, 并过渡到当前线战士英勇杀敌时, 我们的后方的人士在一无枪、二无炮的情况下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抗日的。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抗日的决心跃然于纸上, 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此得到了升华, 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体现落到了实处。学生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 就连听课的老师也被感染了, 一个个慷慨激昂、热血沸腾。我在这个子目的处理上也用了《黄河大合唱》, 但我在过渡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当前线的士兵们浴血奋战时, 我们的普通民众却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在进行着抗日斗争,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并找找看课本上列举了社会各阶层抗日的哪些代表人物, 他们都是怎样来抗日的, 并要求学生做表格来归纳。

通过这次观摩活动以及对肖老师和自己的教学设计的比较, 我感到自己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要不断地开阔视野, 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

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 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 因此每个教师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在听课的过程中, 其他教师的优点就可以被学习过来。

二、不怕丢人, 多向别人请教

真正地抛开所谓的自尊心, 打开自己的心扉, 讲述自己对教学设计的想法, 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 “脸面”丢的越干净, 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 自己的进步也就越大。

三、比较不同, 认真反思

听课、观摩只是一种不断提高的途径。要提高不是仅仅出去观摩, 而是在观摩后的反思、比较。比较授课者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不同, 比较课堂反应的不同。

四、同课异构确实非常重要

13.全区校长交流观摩活动有感 篇十三

6月份,教育局组织了全区校长交流观摩活动。三天的行程,紧张而有意义,收获很大。各学校可谓“各有千秋”:老区学校的规范办学和特色发展,新区学校的苦心经营和迎头奋进,每所学校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现将活动后的所见所感所思略作总结。

一、关于办学思想

附中(关键词:善思敏行)每次去附中,都会因附中人而感动。感动的是他们先进成熟的办学思想和持之以恒的改精神。改需要信心和勇气,需要坚持和付出。在高考指挥棒的强大压力下,附中人敢想敢做,勇当全市高中改的排头兵。司校长的亲历亲为,中层领导的团结协作,一线教师的支持配合,这一切都令人感动。学校改取得重大进展,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如今迎来了满园春色。教学质量的提高,高考成绩的攀升,这一切印证了改的正面价值,印证了附中人的正确抉择。感动之余,我体会到附中人的激情。感动背后,是我对附中人善思敏行的钦佩。摸索改之路,需要智慧;接纳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智慧;解决改带来的各种矛盾冲突,也需要智慧。从司校长的从容坚定、王校长的侃侃而谈、教师学生的娓娓道来,我看到了附中人的聪颖和智慧。“双自”教育的实施、校本程的开发、“学研导练”的推行、“三不一保”的制定、堂内涵的探索,每项成果的背后都是智慧的凝结。附中人的智慧,还在于他们的“敏行”。坚守信仰、执着探索、踏实做事,才使得他们追寻到了教育的真谛。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幸福的,每个人都在“绽放生命色彩”。

区幼儿园(关键词:厚积薄发)前段时间在马姐的博客上看到一则名为《开发区幼儿园办园思想体系》的博文,我认真拜读了。“思想体系”中明确提出了园训、园风、师风,清晰表述了办园理想、办园理念、办园特色,深刻阐释了教育理想、教育追求、教育信条、教育理念以及程观和管理思想。整个体系全面、完整、有条理,它不是词语的简单堆砌,而是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幼儿园人多年教育实践的精华所在,凝聚着他们的耕耘和汗水。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办园特色、教育追求和教育信条。办园特色:精细的园所管理,精美的教育环境,精彩的园本程,精致的教育生活。教育追求: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给孩子一个发展的空间。教育信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漫步于幼儿园的走廊和教室,我知道他们就是这样做的。

二、关于规范管理

一中(关键词:处处规范)拥有3000多名学生,生均面积小,班容量大,教师不足——这一切都是一中面临的严峻问题。然而走在一中的校园和教学楼里,处处可以感受到管理的规范化。学校办学思路明晰,育人环境优雅,硬设施一流,常规管理严格,教育教学有序,办学特色明显,辐射作用巨大。这是一中人用十年的时间克服重重困难换来的。教育局近两年来的工作重心是“常规管理,内涵发展”,这一指导思想对新区学校尤为重要。我校将今年的工作目标确定为“规范管理,狠抓常规”,从健全制度、明确分工、规范会议、实行周工作安排等方面加强常规管理,目前收效明显。

一小(关键词:彰显扎实)一小给人的感觉就像一池莲花,舒展着碧色的叶,绽放着亭亭的花,散播着淡雅的香,平淡而别致,出淤而不染,宁静而悠远。恰如省素质教育示范校评估组所评价的,一小的工作扎扎实实,找不到虚假的痕迹。在这里,会感觉很舒服。文化布置让人舒服,堂教学让人舒服,老师孩子让人舒服。培峰校长的一席话,道出了其中的秘诀。学校有这样的成绩,源于几代一小人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实践。艳华姐在博客中写道,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容易的。换言之,没有一所学校的发展是容易的!走进一小的展室,你会流连忘返,因为这里有太多值得人学习的东西。教师自主约、教师读书沙龙、学生成长档案、教师成长手册、社团活动资料……所有这些,展示的不仅仅是档案,而是作为教育人执着创新、勇于实践的累累硕果。

三、关于程改革

二中(关键词:“五环节”)如果给二中贴一个标签,我认为应该是“五环节”。金富校长介绍,他们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探索之路经历了两个阶段。金富校长亲自引领,博采众长,汲取了洋思、杜郎口、昆山玉峰、唐山岔河、大港二中等先进经验,结合实际践行新改,所带来的成效已渐渐显露。

三小(关键词:“新教育”)从几所农村学校合并成全新的城市区学校,教师合力、学生素质、办学方向等等都是难题。短短一年时间,志鹏校长带领他的团队将难题逐个击破,三小这一“现代化品牌学校”的身影渐渐屹立。“让校园焕发生命活力”的办学理念、“淳厚学校文化,建设幸福家园”的学校愿景,将付出、辛苦、团队、幸福、执着、卓越等关键词渗透于学校管理,这就是三小的行动纲领。三小的成功原因之一,是找到了切合自身发展的抓手——“新教育”。品读三小,会发现很多“新教育”的印记: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程、“每月一事”和缔造完美教室等德育程、绘本和儿童剧等阅读项目、以共读共写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新教育”已在三小生根发芽。人人都搞“新教育”,却不能人人做“三小”。志鹏的博学、睿智、坚韧、实干,造就了今天的三小。“做有思想的校长”,“基础教育改革的希望在校长”,志鹏的所作所为就是最有力的见证。

自然而然地,我联想到我校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我在题申报书中这样写道:“我校学生阅读量低,眼界小,综合素质不高。学生渴望阅读,教师渴望革新。我校决心以语文堂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打开改之门,探索兴校之路。“语文主题学习”很适合我校实际,有助于学生素质提升,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有助于学校持续发展。望总题组予以批准,圆我校改之梦!”我们尝试这个实验,不是跟风,也不是盲从,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目前,我们的实验启动仪式如期进行了,题实施方案也即将出炉。未来的路,我们有信心走好。

四、关于校园文化

郭高小学(关键词:独具创意)温馨的笑脸墙、警醒的安全墙、多彩的文化墙、逼真的太极墙、奇幻的番号墙……独具匠心的“墙”文化是郭高小学的亮点之一。其实,校园文化建设没那么难,关键是肯不肯思考、想不想动手。如局长所说,文化建设靠的不是金钱的堆积,而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结果。我校暑期加固后同样面临文化建设的问题,我们一定向兄弟学校认真学习,借鉴经验,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

大米河头小学(关键词:巧于精心)在所参观的新区学校中,我拍照最多的是大米河头小学。校园里绿草如茵、花团锦簇,教学楼内布置精心、环境雅致。可以看出,在文化布置上,这里的老师和学生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走廊展板的教育内容贴近学生,显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班级展板不浪费、不雷同,炫彩而不张扬,显然是经过精心雕琢的;班级书屋造型优美、色彩充满童趣,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最近我校举办了“校园美化创意设计大赛”,师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拿起手中的画笔,或对整个校园的绿化美化进行设计,或对校园内的某个角落或景观进行设计。通过角逐,将评选出部分优秀作品在校园内展览,并将直接应用于学校的美化工程中。校园文化建设和美化建设,需要生活在学校中的每个老师、每个学生的参与。

五、关于特色办学

七小(关键词:立于根基)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抓住一点做大做强,这就是局长所说的“七小现象”。精致的糖画葫芦、狂舞的跳绳、纷飞的毽球,师生脸上洋溢的笑容,这就是教育的真谛。局长在总结讲话时强调,学校发展不能等、不能靠、不能找借口。立足学校实际,深入挖掘资源,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科学之路。

14.观摩市直幼儿园活动有感. 篇十四

盛唐实验幼儿园

张玲华

4月21日、22日市直两所幼儿园对海陵区、高港区和开发区进行了半日活动开放。我园抓住这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组织教师认真观摩学习,观摩后教师们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机关、艺术两所幼儿园走在了泰州市幼儿教育的前沿,我园正在为积极创建省优质幼儿园做准备,从晨间活动、早操、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等都有不少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之处,对于改变我园教师固有的教学模式以及如何去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真正将我们的教育理论和行为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到一起,更加切合省优质幼儿园的创建标准,起到了导向性和示范性的作用。

这种“打开门,走出去”的学习方式很有效,很直接,观摩后我们组织教师进行反思、谈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教师寻找到了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差距,如教师的教育行为过多的限制、约束了幼儿的主动性发挥;需要吃透、理解教材,设计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如何组织幼儿开展活动,较好地完成教育目标;教师如何引导幼儿自己尝试探究问题等等。市直幼儿园是真正做到将平时的教育工作做到实处、做到细处,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教师平日里组织活动的方法及指导策略绝不是流于形式,是能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升的,教师善于做教育活动中的有心人,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积极探索和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与氛围,让幼儿在主动的参与中积极探索、尝试与操作,与教师、同伴合作游戏与创新,在积极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获得自主地发展。在艺术幼儿园观看了早操,从短短的早操中我们就能看出全园师生的蓬勃活力与朝气,改变以往的队列式站对,以散点式变换队形,幼儿的脸蛋上绽放着乐观自信的笑容,与同伴拉拉手,碰一碰,围个圈,体验着快乐,这是幸福的乐园。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上也让我们感悟不少。环境创设不等同于环境布置,传统的分科教学模式以逐渐被主题活动所替代,在市值幼儿园我们从主题墙上看到一个个主题活动在有声有色地开展,墙壁与幼儿充分地互动,墙饰具有操作功能,把幼儿作品、幼儿收集的材料作为环境创设的资源,使环境与教育活动相互呼应,让环境蕴含着教育目标。

课程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认真钻研理解教材,对教材有极强的驾驭能力,同时也看到了教师积强的教育功底和科研能力,他们所做的课程展示都是围绕幼儿园所研究的课题。应该说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促使教师生动的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音乐活动《卷炮仗》中我们看到教师对活动的预设很充分,有组织课堂教学时的应变能力,很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科学活动《会翻跟头的机器人》符合“做中学”的理念,教师努力为孩子提供多种高质量,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和具有适宜结构的材料,为每个孩子提供具有促进意义的选择机会,理解孩子的兴趣、知识和需要,并在活动中给予适当的帮助,萌发孩子的科学探索欲望,科学实验以记录卡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实验过程,方法很独特也很新颖。教师在设计活动时的教学思路也是多种多样的,环节的设计,提问的设计,操作过程的设计等等都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幼儿新鲜,刺激的感受;教学时的层次脉络清晰、主次分明;运用教学方式与手段,真正体现了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此外,教师教学时的语言也很有艺术性,语言精确简练、生动形象,提问有启发性,能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向幼儿发问,根据需要设问,为幼儿的探索发现铺路搭桥,以适宜的方式与幼儿互动,促进他们亲历发现过程。

15.观摩有感 篇十五

笔者全程观摩了在第二会场的16节课, 梳理了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注了语用, 冷落了情感

16节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都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着力点, 从目标确定、内容选择、环节设计、策略实施乃至整个课堂结构, 都紧紧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展开, 在课堂实施层面诠释了2011年版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如, 宁夏李春梅老师执教的《我的舞台》, 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中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与反问、比喻的写作方法;北京贾宁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 指导学生体会文本中对比的表现手法, 等等。这样的教学内容以学习语用为目标, 不仅是阅读能力的培养, 也是写作方法的学习, 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双重关照。这就避免了陷入以往以“弘扬人文”的名义、以让学生感动为最终目标的阅读教学误区。但同时我们也遗憾地发现, 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在着力关注语用的同时, 似乎冷落了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忽略了文本的人文价值, 弃学生的阅读感受、精神成长、思维规律于不顾, 直接过渡到语用的学习, 而忘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此生拉硬扯般地一心向着“语用”, 使阅读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是值得警惕的。

展现了完美, 放弃了变化

毋庸置疑, 观摩会上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融合了集体的智慧, 能够在这次盛会上执教公开课的教师也都是各省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 这就注定了这些课堂趋于完美的特性: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堪与播音员媲美的范读, 精美的多媒体课件, 看似不经意其实别具匠心的教学细节……但是, 这些看似完美的课堂, 其实隐藏了很大的问题:课堂中发生的一切皆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即使在某一瞬间有所偏离也会很快被教师拉回到既定的“安全”轨道。也就是说, 没有变化成为这些课堂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但恰恰是因为缺少了变化, 课堂就缺少了只有真正的挑战才能带来的真正的精彩。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在课堂上, 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 应该考虑到不同班级的知识背景与学生个体的复杂性, 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实施, 都要充分关注学情, 根据教学现场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这次观摩会上, 执教教师在完成了预设、展现了完美的同时, 在应对教学现场的变化上还表现得不够有底气。因此, 有些课堂虽然精致, 却缺少了一些活力, 缺少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讲究了技术, 忽视了思想

毫无疑问, 在这次观摩会上, 我们看到了不少值得回味的好课, 也看到了不少值得回味的细节, 这些都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并带来很大的启发。如山东张臻老师执教的《会走路的树》, 厦门林佩菱老师执教的《“红领巾”真好》, 两位教师凭借着良好的个人素质、亲切自然的教学仪态, 展现了低段语文教学应有的面貌。细究这两节课,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独具匠心的环节设计, 还可以看到灵动、智慧的教学演绎, 而良好的教学实效也令人叹服。如果说两位教师在教学演绎上体现的是她们作为优秀教师的技术, 那么在环节设计方面则体现了作为优秀教师的教学思想, 因为环节设计的背后承载的是思想, 是理念。因此, 她们的技术是“有思想的技术”, 她们的思想是“有技术的思想”。事实上,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技术, 也应该有思想, 技术与思想不是互相割裂的。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这次观摩会上也有一些教师过分地讲究了技术, 不论是课件的制作, 还是指导朗读, 处理教学重、难点的方式, 在技术层面上都无可挑剔, 但却经不起深究, 看不到这些技术后面深层次的、属于教师本人的思想和理念。比如,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的使用, 应在何种时机、以何种方式出示比较好, 是否能达到较好的教学实效?某一个环节的设计, 某一种教学策略的采用, 是基于怎样的思想和理念?它们符合这个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发展与思维规律吗?对某一篇文本的解读, 除了关注语言表现形式, 让学生学习语用, 其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意义?这些意义又该以何种形式和方法传达给小学阶段的孩子呢?遗憾的是, 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 我们只看到了“技术”, 却觅不到“思想”。

强调了效率, 失控了节奏

单从教学有效性来看, 观摩会上的每一节课均属可圈可点。如黑龙江赵昭老师执教的《匆匆》, 展现了比较完整的经典散文的教学过程;海南黄婷婷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 探讨了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两位教师的教学均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实效。但我们也发现, 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显得局促, 不够大气和从容。究其原因, 除了与赛课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情绪紧张有关外, 可能还与这些课堂在设计上过于严密、课堂节奏过快、教学不得不争分夺秒有很大关系。我们不由得产生怀疑:这样快节奏、大容量、精确到分秒的课堂, 真的反映了课堂的有效吗?学生在每一个节点的学习时间, 真的就恰如教师事先预设的那么合适、准确吗?课堂40分钟真的一定要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充分利用吗?课堂节奏如此之快, 学生在课上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 如此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符合这个年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吗?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一种愚蠢的做法:“在课内不放过一分钟、一刹那, 一直要学生积极进行脑力劳动———在教育人这样细致的工作中, 还有什么能比这么干更为愚蠢的呢?教师对工作抱着这样的目的, 简直就是要榨干儿童全部的精力。”因此, 在课堂的40分钟内, 人的智力活动要有张有弛, 而非一直要将神经紧绷。教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要有一定的弹性, 有时要放慢速度等一等, 有时甚至要停一停, 有时则要适当加快节奏。

上一篇:情人节走心文案下一篇:甲壳虫 汽车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