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管理制度

2024-10-07

村官管理制度(精选8篇)

1.村官管理制度 篇一

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

1.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任用机制。

(1)完善的选拔体制。选拔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有合理化和科学化的选拔标准,不能带有歧视性要求,并要保障选拔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通过严肃、严格的选拔程序,选出真才实学的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服务,以保证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需要注重很多细节:

(a)应挑选能吃苦、理解农村生活并且愿意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大学生;

(b)最好将大学生村官安排在自己家乡,因为他们了解家乡人的思维习惯、民间风俗,思想感情上容易沟通,开展工作会更得心应手。

(2)加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向公民公开选拔流程、经过和结果,加强群众和媒体的监督。

2.解决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

(1)解决法律层面的身份问题。

(2)如果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满一定的期限后,仍然愿意留在当地,继续奉献自己的才能,这就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当地的户籍,能否参与村委会的改选。我认为,应当对相关法律法规作一定的修改或补充,使得继续愿意留在当地服务的大学生有资格参加村委会的改选,给有热情的大学生一个正当的名分。

3.加强对大学生村官任用的监督评价。

(1)分期评估,循序渐进。大学生融入到基层实践工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在其工作的适应前期、成熟中期及其发展后期进行相应的效绩评估监督。

(2)注重过程、成果的综合考评。一套完备的评估体系不仅只是重视其计划实施的结果,也包括在其具体工作过程中根据计划实施中存在的缺点或错误,适时改进,不断充实和完善。因此,“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各地实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根据各自实施的情况,对原有的政策措施作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3)政策透明,群众监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应从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并积极倾听和采纳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坚持以群众的监督评估为客观标准,实现政策的透明化、公开化和科学化。

4.各级政府应为大学生村官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能只让大学生们停留在配角和附属地位,要重视对他们的培养,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5.根本保障: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管理机制,建立起一套适合新时期大学生村干部的管理机制,是保障他们发挥作用的重要一环。

6.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参政、议政的权利。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决策组织,是一种开放、民主的态度。大学生村官参与决策符合时代精神。

真正将大学生发挥的作用落到具体的岗位上,确定其参与决策的机会,参政、议政的权利。从国家长远利益来说,他们只有在下面真正放开手脚干,才能达到为基层注入活力和新生,才能为国家为农村为行政

体制改革,为政府效能提高也为他们自己的发展最终解决问题,这样才是整体效果和综合效益的体现。

7.保证大学生村官职位的稳定。确保他们在挂职期间职位不会出现变更。

8.提供财政补贴。

国家财政应按照一定的比例提供相应的补贴,以解决好因大学生村官上任而带来的地方财政问题。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有利于带动更多大学生去当村官的积极性。

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应和他们就业的机会成本相差不远。否则,就可能不能形成对大学生村官有效的激励。

9.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训深造机制。为使大学生村干部尽快进入角色,政府应集中时间安排专人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培训。采取与机关干部结对子、召开座谈会、实践锻炼等方式,促进大学生村官社会经验和工作才干的提高。

2.村官管理制度 篇二

1.1 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是指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 (含社区) 基层担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

大学生“村官”计划源于江苏省丰县“雏鹰工程”。1999年, 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 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 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 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2000年3月, 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 学生“村官”, 全国各地3000多名大学生前往求职。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 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2004年, 河北省邢台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 决定每年选派1000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5年内实现全市5200个行政村都有大 学生“村官”的目标。到2004年底, 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 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2005年7月,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 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 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从2005年起, 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 “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 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 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 2008年3月, 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 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 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 共有130万多名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 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村官”, 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市自行选聘的, 目前共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2010年4月29日, 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 5年内选聘10万大学生村官增长为5年内选聘20万大学生村官, 2010年全国选聘3.6万名大学生村官。星星之火成了燎原之势, 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2 大学生“村官”制度之现实困境

大学生“村官”制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由于制度不完善不成熟, 在实施中遇到了一些困境。第一、大学生“村官”身份不明确。到目前为止, 法律上没有给予大学生“村官”明确的身份, 大学生“村官”就像是一个出生了的婴儿但没有“身份证”。很多人都只能把大学生“村官”看作“上级特派员”、“不是公务员的公务员”等。角色模糊, 职责不明确。第二、大学生“村官”缺乏有效管理, 管理流于形式。大学生“村官”身份模糊, 名为“村官”但不在编制, 有些地区的大学生“村官”经常被上级借调, 管理主体模糊。没有像公务员那样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导致管理松散, 流于形式。第三、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缺乏实效性。大学生“村官”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目前实施的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 没有以大学生“村官”的实际需求为嵌入点, 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大学生“村官”难于把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衔接。第四、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目前大学生“村官”没有客观明确的激励标准, 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未能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第五、缺乏与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大学生“村官”一般签订3年的聘任合同。由于制度缺乏连续性, 至于期满后的妥善安置问题, 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 大学生“村官”不得不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忧虑和操心, 未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2 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制度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运而生的“特殊”群体, 由于自身身份的不明确性, 角色的模糊性, 职责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对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基于对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困境及其自身特殊性的分析, 本人认为对大学生“村官”的绩效考核应该与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培训、激励及其自身职业发展联系起来, 形成具有连续性的完整的制度安排。

2.1 考核与管理紧密结合

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管理是目前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绩效考核过程能够为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提供必不可少的信息反馈, 考核结果能够反映出日常管理中出现的漏洞。各级党委应该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村官”考核制度, 将大学生“村官”的日常行为表现纳入考核范围, 加强监督指导, 特别是要把纪律方面作为考核重点, 对违反日常管理规定的大学生“村官”给予相应惩罚, 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加强管理。

2.2 考核与培训紧密结合

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刚走出校园, 血气方刚, 缺乏必要的基层农村事务处理经验。与大学截然不同的农村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 如何将满腔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积极开展基层农村事务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题。因此, 各级党委应该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通过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 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弱点和工作难点, 以考核结果反映出来的弱点和难点作为教育培训的嵌入点, 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 提高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2.3 考核与激励紧密结合

考评能够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 起到激励作用。激励是将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于实际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考核制度, 通过考评, 为大学生“村官”激励提供一个客观公平的标准。凡是考核结果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应享受发展党员优先, 纳入后备干部优先, 推荐荣誉优先, 提拔任用优先的条件。这样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来说由于受到肯定和奖励而受到鼓舞, 会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努力。考核结果不好的大学生“村官”会把自己与工作要求和先进分子进行比较, 鞭策自己尽心尽责, 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2.4 考核与大学生“村官”自身职业发展紧密结合

目前, 大学生“村官”实行3年聘任制。任期满后, 大学生“村官”面临着重新选择留任、考研、创业等职业发展问题。这是现行大学生“村官”制度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 但却是大学生“村官”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各级党委应该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对大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能在“村官”岗位上干得好的大学生要给予留任或提拔, 让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考核结果不达标的大学生“村官”, 要支持、鼓励他们创业、考研等, 并给予适当的政策照顾, 做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完善后善政策。通过考核, 将考核结果作为大学生“村官”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的依据, 让大学生“村官”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 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

3 360°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360°绩效考核又称“全方位考核法”, 最早由被誉为“美国力量象征”的典范企业英特尔首先提出并加以实施的, 是目前公务员、企业人员等普遍采用的绩效考核方法。本人认为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应该采用360°绩效考核方法, 并对此方法进行了探索。

3.1 以行为导向考核为主, 结果导向考核为辅

大学生“村官”是一种“特殊”群体, 主要处理基层农村事务, 具有公务员的性质。对他们的考核既要重视对绩效考核结果的结论性评价, 更要注重对日常工作行为的考核评价。绩效考评的侧重点应当放在绩效行为和产出结果上, 尽可能建立以行为和结果为导向的考评体系。虽然, 一般来说, 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素质的人, 能带来较高绩效, 但大量事实证明, 能力、潜力只是一种可能性, 并非现实性, 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不仅在于他有多强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能投身于实际工作中去勤奋学习, 积极向上, 努力工作。因此, 绩效考核必须不图虚名, 扎扎实实, 落倒实处, 一步一步去推行。加强对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行为的考核, 督促他们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 一方面, 便于日常监督管理, 另一方面在村民中能够树立良好的大学生“村官”形象。但是也不是只注重日常过程考核, 也要注重考评结果, 要把考评与大学生“村官”管理、培训、激励及职业发展结合起来。

3.2 考核主体

上级考核。大学生“村官”的上级是乡 (镇) 、村两级党委, 他们对大学生“村官”承担着直接的领导管理与监督责任。对大学生“村官”是否完成了工作任务,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绩效目标等实际情况比较熟悉了解。而且在思想上也没有更多的顾忌能比较客观地进行考评。所以在大学生“村官”绩效考评中, 上级考评为主, 其考评分数应占60%-70%。

同级考评。同事与大学生“村官”共同工作, 密切联系, 相互协作, 相互配合, 他们比上级较清楚地了解大学生“村官”, 对其潜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比较了解, 但他们在参与考评时, 容易受人际关系的影响, 所以同级考评占一定的比例 (10%左右) , 但不应该太多。

村民考评。大学生“村官”直接与村民接触, 村民对其工作作风、工作方式、实际成果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对其一言一行有亲身的感受, 而且有独特的观察视角, 但他们对大学生“村官”又容易心存顾忌, 致使考评结果缺乏客观公正性, 所以群众考评应占总评的10%左右。

自我考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绩效进行自我考评, 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实现自我”为目标的大学生“村官”更显得重要。但在绩效考评中, 由于受到个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其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其评定结果应在总评中控制在10%左右。

外部人员考评。如农村小学教师等, 外部人员虽然能较客观公正的参与绩效考评, 但他们很可能不了解大学生“村官”的能力、行为和实际工作的情况, 使其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在实际考评中应当慎重考虑。

3.3 考核内容

对大学生“村官”的整个考核采用百分制计分方法, 结合其特性考核内容应该包括德、能、勤、纪四个方面, 德主要是思想道德、工作作风、工作态度等方面, 能主要是工作能力, 身体状况, 学习能力等方面。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级。

3.4 绩效沟通与反馈

绩效沟通是日常管理过程的沟通, 又叫绩效辅导。制定完360°绩效考核内容之后, 并不是万事大吉等着绩效的产生。上级要时常对大学生“村官”现场指导, 及时发现大学生“村官”在处理基层农村事务中存在的问题, 适时进行沟通和辅导, 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改进工作的建议和帮助。等绩效考核结果出来以后, 并不意味着考评工作结束, 绩效考核的目标是要改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 促进他们成长。要根据大学生“村官”完成的日常任务、在岗工作表现情况、达到的工作效果及综合的绩效考核结果, 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政绩档案”, 并将相关内容反馈给大学生村官个人。如果不将考评结果反馈给大学生“村官”, 考评将失去其极为重要的激励、奖惩和培训的功能。

摘要:大学生“村官”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探索性的、战略性的制度安排。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制度应该是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一部分, 但目前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 制约了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培养、激励及其自身职业的发展。从大学生“村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 试用360°绩效考核方法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考核体系, 促使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360°绩效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蒋秋艳.“大学生村官”实施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9) :139-140.

[2]李永生.刍论大学生村官与现实我国农村善治[J].理论学刊, 2010, (4) .

[3]谢力宁.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制度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 (12) :43-45.

[4]大学生“村官”管理考核制度的实践与思考[EB/OL].

3.村官管理制度 篇三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所学和特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带来了新思想、新思路,增添了农村发展的活力。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农村广阔舞台上逐渐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当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大学生村官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也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但尽管如此,该制度实施以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优势和作用逐步显现,成效是主流。如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村官们“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笔者根据调研情况,认为要加强大学生村官制度的长效性建设与发展,应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力争使农村基层变为大学生村官的“成才摇篮”。具体地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

大学生村官选拔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选聘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应逐步建立健全一套较为科学的方式方法,保证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切实把有志于农村工作、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毕业生选拔到大学生村官队伍中来。首先,要进一步完善选聘程序。要明确高校对“村官”的推荐责任,真正把政治思想素质高、热爱农村工作的毕业生推荐上来。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选拔、测评体系,逐步引进和运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加强对心理素质、实际能力和择业观念等方面的测评,重点考察高校毕业生内在的发展潜力。其次,要严格选拔标准。按照招聘计划,进一步细化选拔对象的基本条件、专业要求和方法程序,坚持做到“有志于农村工作者优先,优秀学生干部或党员优先,所学专业满足岗位需求者优先,有农村生活经历者优先,有工作计划和发展思路者优先”。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毕业生选拔到村官队伍中来。另外,在尊重大学生意愿,从优选拔的同时,要着眼于本乡本土、愿意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他们熟悉村情村俗、和村民联系紧密,日常生活安排方便,特别要把那些回乡创业初有成效、能力强、作风正的人作为村干部的人选。

二、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干事创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的浩大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村官作为参与力量的“急先锋”,是具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素质群体。要引导全社会正确看待大学生村官这一职业,应逐步将社会关注的重点和我们的工作重心从“解决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出路问题”上转移到“促进大学生村官锻炼成才”上。从历练人才的角度,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搭建平台。

应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的知识丰富或一技之能,引导他们兼当农村急需的政策辅导员、信息解读员、技术“放样”员、资金融通员等。明确服务对象及服务内容,让大学生村官充分地把“才智”释放出来。积极为有创业意向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村官提供实践平台,并给予重点扶持。可建立村干部帮带、乡镇领导帮教、县直局委帮扶和联系的“三帮一联”制度。特别要重视对大学生村官创建项目的帮扶,政府部门在政策环境上要给予优惠,金融部门在信贷资金上要给予扶持,帮助他们尽早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能人。

在引导和鼓励一部分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的同时,还要兼顾大多数“村官”在农村基层发挥作用。对在职大学生村官实施分类管理,分层培养、因材施训。要通过组建专业团体、产业协会、服务小组等形式,发挥不同群体大学生村官的团队优势,为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提供广阔平台。

三、要不断加强适应性培训,使“村官”成为农村工 作的“行家里手”

由于大学生村官是从象牙塔到没有围墙的广阔原野,大学生活和村官生涯的落差,超出情商和预估的复杂情势。加之初来乍到,与农村接触少,大学生实践经验少,以及农村工作的特殊性,好多工作仅凭个人热情和努力开展起来很费劲,很多实际工作插不上手,无所适从。

对新选拔的大学生村官要进行尽早进入状态的上岗培训,对在任的要实行年度培训或不定期的集中学习,有针对性地强化对“村官”在财务管理、政策法规、农村工作方法、矛盾纠纷调处、农村实用技术等方面的业务培训。要引导他们认识农村实际,锻炼应付事务的能力,学会处理农村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在对我市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座谈中,“大学生村官”基本上都提出了增加培训的要求。

另外,要加强联系和关爱,设立专门的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和联络机构,经常性地举办座谈会、联谊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的活动,促进“村官”与“村官”之间、“村官”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使他们真正融入农村、扎根到基层。

四、建立大学生村官“分类晋档、勤绩联酬”的目标考核体系

目前,大学生村官是采用政府雇员制进入基层,起出谋划策及执行的作用,没有行政编制,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决策权。在这个前提下,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还不够明确,年度目标和招聘目标还不够具体,考核体系还不够健全。

应逐步建立起大学生村官“分类晋档、勤绩联酬”的目标考核体系,加强对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管理、激励,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每年度由村级“两委”、当地群众、上级党委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考评,并建立业绩档案。同时,把激励、退出机制结合起来,凡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实行发展党员优先、选用支书优先、推荐荣誉优先等。对业绩不明显、工作能力差、群众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组织考察确认,予以淘汰退出。

五、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后续保障机制

为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首先,政府应努力解决好承诺兑现问题。在赋予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时,要考虑兑现的现实和可能性。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招考。可适当考虑为做过“村官”的大学生考试加分的优惠政策。其次,身份应给予进一步确认。要给予适当的政策让大学生村官择优进入村“两委”班子,先担任副职给予帮带磨砺,使其多接触老百姓,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假以时日,而能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一代村支部书记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应努力在财力方面予以倾斜,提高待遇。大学生村官待遇比较低,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待遇更低。工资待遇普遍低于在社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而且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后缺乏相关保障,虽然有考公务员加分政策和考研优惠政策,但能考上的只是少部分人,三年合同期满后,就业问题又凸显出来,仍需要从头做起,像大学刚毕业那样四处找工作,三年来的心血付诸东流。市乡财政要按一定比例负担并适当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同时,激励大学生村官通过创业效益来提高收入水平,形成既有稳定的财政供给,又有活动的效益补贴的收入机制。最后,要进一步拓展村官的上升空间。制定优秀大学生村官优先参加机关招录工作人员制度,明确规定在农村工作试用期满二年或三年,经考核合格或特别优秀者,给予解决全额拨款乡镇站所事业编制。对那些工作实绩突出、发展具有潜力、群众普遍认可的村官,給与适当政策支持他们参加村“两委”换届选举,以便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表现特别突出的“村官”经组织考察,将其纳入科级后备干部队伍重点跟踪培养。实现大学生村官既“下得去”,同时又“上得来”的良性对流,让大学生村官们看到留在基层的前途和希望,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激发大学生村官群体的整体活力。

4.村官管理 篇四

为扎实做好我县选聘高校毕业生(以下称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工作(以下称“选聘”工作),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县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管理,推进选聘工作深入开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抓好教育培训。县委组织部要将大学生“村官”培训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建立大学生“村官”培训档案,集中组织上岗培训和任期培训。其中,上岗培训时间(结合省市培训一并进行)一般不少于3天,任期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5天。培训内容以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经营管理知识以及开展调查研究为重点,突出加强创业技能和市场拓展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农村工作的本领和自主创业、服务创业的能力。培训方式可采取集中授课、交流研讨、考察观摩、跟班学习、挂职锻练等多种形式,同时要充分利用党校、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等培训资源,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二、建立谈话制度。大学生“村官”到村上岗前,县委 组织部要与他们进行集体谈话,乡镇主要领导要与其进行任职谈话;上岗后,县选聘办每半年、乡镇分管领导每季度要与其至少谈话一次,所在村主要领导要不定期与其谈话;大学生“村官”每半年要向所在乡镇、村以及县选聘办作一次书面汇报;到村工作满一年后,县委组织部要组织全面考察,重点考察对基层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根据考察情况,进行组织谈话,帮助他们整改提高。

三、加强实践锻炼。县直单位、乡镇和村党组织可采取组织开展大学生“村官”巡回报告、经验交流、创办大学生“村官”报刊、列席乡镇、村重要会议等多种形式,开拓大学生“村官”工作视野,提高他们实际工作能力。建立乡镇机关干部、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传帮带工作。

四、严格考核管理。建立岗位目标管理、定期述职述学、民主评议等制度,完善考核办法。出勤情况、工作表现、工作实绩等日常考核由乡镇负责;考核由县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实施,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对考核为称职及优秀等次的,比照公务员考核办法,由县财政安排经费用于考核奖励;对连续两年考核为不称职等次或违反大学生“村官”管理相关规定的,解除聘用合同。

五、完善待遇保障。认真落实大学生“村官”各项保障待遇,及时做好聘用合同签订、工资发放、养老医疗保险、人事档案管理等工作。县财政每年为每名大学生“村官”安排5000元办公经费,主要用于日常办公用品购置、党报党刊订阅和其它任职工作开支。外籍“村官”回家过年车旅费由乡镇全额报销;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在县城购买住房享受农村居民进城购买住房优惠政策。成立全县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定期组织大学生“村官”交流学习情况,畅谈工作体会,开展各项活动,丰富业余生活。

六、积极培养使用。加大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力度,根据乡镇、村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将大学生“村官”列入乡镇、村后备干部队伍管理;到村任职一年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各方面表现突出、群众公认的可按有关程序推荐其参加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选举,特别优秀的,可挂任乡镇党委委员;对综合素质好、议事能力强的大学生“村官”,可推荐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团代会、妇代会代表人选。三年任职期满、考核为称职及以上等次的,直接录用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不称职的,予以解聘,引导其另行择业。

七、搭建创业舞台。鼓励并支持大学生“村官”在经过充分市场调研和创业论证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领办、兴办各类经济实体或创业项目。在中央、省市有关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政策的基础上,县里设立50万元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采取担保、贴息、补助等方式,对申报创业项目,符合条件的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帮扶大学生“村官” 在岗创业。创业扶持资金采取无息使用、到期归还本金的方式。同时,加大创业指导和扶持力度,组织专家组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计划进行论证,优先为他们创业提供场地、技术跟踪指导、市场信息及市场开拓等服务。

5.村官制度建设论文 篇五

摘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是有多方面需求的,人的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是大学生村官计划顺利实施的客观需要,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不仅要考虑到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村官的各种合理需要并尽可能满足这种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实现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目标。

关键词:需求理论;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在总体上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理上的需求,包括衣食、住房、基本生活保障、性欲等。第二层次是安全上的需求,包括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经济安全等。第三层次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包括友谊、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第四层次是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胜任感、成就感等。人们一般按照这个梯级从低级到高级地来追求各项需要的满足。

二、从需求层次理论解析大学生村官计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待遇偏低

当前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待遇总体上还比较低,而且各个地区存在不平衡问题。中央财政按照东、中、西部地区人均每年0.5万元、1万元、1.5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承担,各地方财政补贴的标准因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各有不同。以经济比较发达的浙江省慈溪市为例,“月基本报酬掌握在800元左右,试用期满后由镇统一办理社会保险,其费用由镇村共同负担,对市级贫困村涉及财政作适当补助。”[1]也就是说试用期过后基本工资在800元左右,加上奖金及其他补贴,基本在1 500元上下。这一工资收入低于慈溪市平均水平,属于中低收入。西部和中部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水平比东部还要偏低。较低的工资水平无法满足大学生村官的基本生理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到农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安全感匮乏

大学生村官的不安全感主要源于工资收入水平低,福利待遇差,不足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尽管各个地方出台了一些社会保障政策,并规定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的社会保险按照当地全额事业单位在职管理人员政策标准执行,但是大学生村官享受到的社会保障项目不健全和社会保障水平低却是一个事实。

(三)社区归属感弱

“社区归属感是指社区居民对本社区地域和人群集合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的感觉”[2]。多数高校毕业生,尤其是生于城市和在城市长大的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时,会面临着极大的不适应。城乡文化差异大大降低大学生村官的社区归属感。在农村长大的大学生村官,由于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大学时期是在城市度过的,“家庭—学校”式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使这些

农村大学生脱离了真正的乡村生活。所以,同样面临着难以融入农村社会的问题。

(四)角色认同度低

1.自我认同度低。大学生村官身份非常尴尬,如果是农民,他们没有土地;如果是工人,他们不享受工人待遇;如果是政府工作人员,又没有编制,工资待遇相差甚远。身份的尴尬严重削弱了大学生村官对自身权威主体性的认同,他们往往很难将自己定位于能给农民带来实际利益,并得到村民认同、最终可以融入到村委决策层,并实现自己价值的“官”,而只是将村官职业作为一个缓冲就业压力的暂时职业。

2.社会认同度偏低。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期望值较高,但是,现有大学生村官的知识和能力的确存在缺陷。从专业领域看,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村干部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其他专业的为96%,有一些竟为数学、外语、天体物理专业的。”[3]从工作经验看,78%的为工作1~3年或刚离校的大学生。从发展趋势看,直接从学校毕业应聘的比重在加大。在现实的供求不平衡情况下,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均面临管理能力、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迅速提高问题。社会对大学生期望的过高与大学生村官难以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社会认同度偏低。

(五)价值满足程度偏低

大学生村官的胜任感和成就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大学生村官的价值实现度。所谓价值实现度,“指的是大学生在农村基层岗位上,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村基层建设作贡献的程度。”[4]“当前大学生村官自我价值实现的情况如下:大学生履职后,很难参与到具体工作中,基本上没有发挥自己价值的占总数的4%;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日常工作,自己的价值发挥得很少,占总数的40%;另外有40%的大学生村官认为,除了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以外,还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做出特殊的贡献;有16%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完全扎根基层,已经成为农村基层建设名副其实的带头人。”[4]

三、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的对策分析

1.建立和完善动力激励机制。要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较好地满足大学生村官的合理需要。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最为关键的是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动力激励机制。

具体来讲,所谓的动力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方面是物质性激励,它是指以实物形式的给予作为激励手段,如金钱、物品、生活待遇等等。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另一方面是精神性激励,它主要是指以授予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或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给予认可、赞赏等作为激励手段,如荣誉称号、奖状、奖章、尊敬、表扬等等,这些主要用来满足大学生村官的精神需要。大学生村官,与其讲是一种功利性角色,不如说是一种表现性角色,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对那些优秀大学生村官不仅要给予物质奖励,还要多给予精神激励。

2.建立和完善各种保障机制。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保障机制为其保驾护航。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强监管,使优惠政策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其次,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社会保障工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内容,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三,政府的相关激励承诺一定要保证兑现,这样才能让真正优秀的大学生回到农村并扎根农村,用自己所学服务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3.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大学生村官在不同地区普遍存在社区归属感弱和社会认同度低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不高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有些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思想动机不纯,有些大学毕业生仅凭一时冲动便到农村任职,对农村社会环境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很难快速融入农村社会,开展

各项工作。有些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农村干事创业困难阻力比较大,一旦干不出成绩,便会失去民众信任,使其社会认同度急剧下降。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村官人才培养与培训方面的重要作用,当务之急是革新大学生村官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大学生村官人才培养机制,为新农村建设输送既懂管理又具备适应农村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4.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流动机制。流动机制是指大学生村官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的制度。健全流动机制,为聘任期满后的大学生村官创造更好的发展前景。为此,我们要建立富有弹性的流动机制,给予大学生村官更多自主择业的权利,保障期满后“大学生村官”去留的自由选择权。三年合同期满后,如果工作需要,本人也愿意,可以续签合同,继续留在村里工作;如果本人希望到其他地方发展,也可以自愿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此外,基层政府部门应当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直接进入选调生队伍序列,鼓励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满后参加公务员考试,并给予适当的政策照顾。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考虑在政府机关和乡镇、区县的一些部门充实新的管理人员,拿出部分职位,提供给一些合同到期的优秀大学生村官。

5.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学生村官政策已经历时十三年,但是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出台,由于法律依据上的缺失,容易造成对“大学生村官”合法权益的侵害。例如,海南省不少县曾经组织招聘一批“大学生村官”,由于缺乏法律规范的制约,所以在个别县里有些“大学生村官”连身份都得不到承认。虽然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曾指出,“从2006年起,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到农村就业的,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但是目前这一程序并没有法律依据,导向性政策虽能够灵活适应客观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却缺乏法律所具有的必要的约束力与确定性。

另外,“大学生村官”政策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之间的衔接存在疏漏之处,其突出表现是“大学生村官”身份所面临的尴尬。目前的《村委会组织法》规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致性原则”,外来大学生群体不具备选举资格,自然也不具备被选举资格,从而失去进入村级领导层的机会,这样的法律规定不利于非本村的外来大学生扎根本村。新农村建设要取得长足发展,今后《村委会组织法》的修改或制定新的《村民自治法》,则应该充分考虑到非生源地大学生村官的权益问题。

参考文献:

6.镇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制度 篇六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加强对大学生村干部的规范化管理,激励其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干事创业,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建设乌金山镇三晋一流强镇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坚持培训与使用监督相结合,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第二章 职责任务

第三条:选聘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不占村“两委”干部职数。党组织关系要转至所任职的村。是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原则上安排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职务,是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或非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原则上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

第四条:建立大学生村官 “一岗三责”制度。负责好所任职村的工作、党委中心工作及所属科室的工作。

(一)所任职村的工作

1、宣传贯彻党的农村工作方针及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关工作部署,协助村“两委”做好群众思想工作;

2、协助村“两委”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任务,做好本村产业发展规划,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和科技示范点等;

3、配合完成基层党建、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社会保障、调查统计、科技推广等工作;

4、积极引导开展村民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带头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教育引导农民坚决抵制和揭露各种非法宗教活动;

5、负责整理资料、管理档案、起草文字材料和远程教育接收点的教学组织管理及设备维护;

6、参与讨论村级重大事务;

7、及时报道所任职村的工作动态等。

(二)镇党委中心工作

服务镇党委统一安排,服务重点工程。

(三)所属科室的工作

按科室分工,做好自身工作。

(四)镇党委和村“两委”明确的其他工作

第五条: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要努力学习农村政策,掌握农业生产常识,加强与农民群众的联系沟通,不断提高服务基层的能力。就服务群众而言,要深入落实以下七项制度:

(一)建立大学生村官集中走访制度,每年集中走访农户不少于300户。

(二)建立大学生村官民情日记制度,坚持做好工作记录,撰写工作心得,定期交镇党委审阅。

(三)建立大学生村官基层调研制度,每人每年至少要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四)建立大学生村官公开承诺制度,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诺的原则,将工作打算运用村务公开栏、阳光农廉网等方式进行公开承诺。

(五)建立大学生村官联系和服务农户制度,每人至少联系一户贫困户,利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其寻找致富项目,理清发展思路。

(六)建立大学生村官信息报送制度,及时宣传报道所任职村的工作动态及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模范,每月至少要报镇党建办2篇高质量的稿件。

(七)建立大学生村官办实事制度,大学生村官要充分发挥有知识、懂政策的优势,主动解决农民群众遇到的各类问题,提供政策信息服务,帮助代办各类事项,做到进百家门、知百家情、管百家事、解百家难、暧百家心。

第三章 服务管理

第六条:大学生村官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工作管理及考核由镇党委参照公务员的有关规定进行。

第七条:大学生村官聘期为三年。

第八条:建立大学村官培养教育制度。镇党委结合实际,指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1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机关干部负责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教育,采取“2+1”的方式进行传帮带,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情况,掌握工作方法,迅速进入角色,全面开展工作。

第九条:建立大学生村官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将所任职村正在发生及可能发生的重大事项即时向镇党委报告。

第十条: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述职制度,每年向党委进行一次书面述职,包括思想状态、学习调研、工作任务等各个方面。

第十一条:对大学生村官既要严格要求,又要鼓励其放手工作、大胆创新。

第十二条:镇党委召开有关会议,可安排大学生村官代表列席参加。积极推荐综合素质好、议事能力强的大学生村官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团代会、妇代会代表人选。

第十三条:在安排大学生村官食宿及日常生活中,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其人身安全。

第四章 教育培训

第十四条:将大学生村官纳入“领头雁”培训延伸序列,利用镇党员干部培训发展中心定期组织集中培训。

第十五条:建立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制度。针对岗位特点,坚持以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为重点,以提高做好农村工作、带领群众创业致富本领为目的。培训中注重讲解“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传授开展农村工作的经验方法,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打开工作局面。

第五章 工作纪律

第十六条:大学生村官要迅速转变角色,把精力集中在长本领、干事业上,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扑下身子、放下架子,牢固树立扎根意识、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脚踏实地开展工作。在思想和纪律上做到“五个坚决”:一是坚决贯彻执行镇党委、村党支部的决定、决策和指示要求;二是坚决维护镇党委、村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三是坚决同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 作斗争;四是坚决执行村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五是坚决端正 自身言行,洁身自好,作风正派,不乱交友、不乱作为。

第十七条:建立大学生请销假制度。大学生村官因事因病或其它特殊情况需按级请假。请假 1 天以内的经村党支部书记和科室主任批准;请假2天的经村党支部书记和分管领导批准;请假3-7 天经镇党委主要领导批准;8天以上的报区委组织部审批。

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不得先走人后请假或事后办请假手续;绝对不允许请假未批准后仍私自外出现象发生。凡出现以上情况,视情节对本人进行通报批评或组织处理。

请假外出要严格按批准时间按时返回,请假返回后要及时到 批准单位销假。无特殊原因,不按时返回的,除通报批评、写出书面检查外,还要视情况进行组织处理。

请销假及通报批评、组织处理的有关材料装入本人工作档案,与年终考核直接挂钩。凡违反请销假规定,受到组织处理的年终考核定为不合格。

第六章 考核奖惩

第十八条:建立大学生村官管理考核制度,完善竞争择优机制,形成在实践中比干劲、比奉献、比业绩的鲜明导向。考核工作由区委组织部指导,镇党委具体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考核分为考核和聘期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次。

另附大学生村官考核细则。

第二十条:考核结果作为年终总结大会表彰、推荐参加各类人事考试、年终福利发放等的重要依据。

考核优秀的镇经济工作会予以表彰,并向区委组织部推荐评优评先;考核为不合格的取消其评优资格,由镇党委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并在全镇范围内通报批评。连续两年考核为不合格的,报区委组织处理。

第二十一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报区委组织部审批同意后,可与大学生村官解除聘用合同。

(一)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合格的;

(二)不履行职责,不遵守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村工作的;

(三)旷工、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个工作日,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个工作日的;

(四)滥用职权,侵犯群众利益,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

(五)因工作需要调整工作岗位,但不服务安排的;

(六)有其他严重违反规章制度情形的。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于2011年5月开始执行。

中国共产党乌金山镇委员会

7.村官管理制度 篇七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 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大学生村官制度的适时提出, 并非简单的主观臆想, 而是在多重需求的推动下应运而生。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价值意义, 并不是根据某一理论、国家文件或者某一国家领导人的作为、某一学者的学说作出判断, 而是根据这项制度的十几年的实践发展作出判断。

一、有利于培养大批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需要一代又一代对中国社会有深刻了解的骨干力量;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需要一代又一代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接班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为指导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人才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和出发点, 人才使用和评价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准绳。

(一) 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储备重要力量

从党政后备干部培养的途径看, 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 沿承了中国党政后备干部来自基层一线的优良传统。“把年轻干部放到第一线压担子, 这个路子对, 不能只靠人家扶着。他们受到了锻炼, 提上来别人也会服气。”[4]重视从基层培养锻炼干部, 这样干部才能担当起新农村建设领头人的重任, 在关键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紧跟党的步伐。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党政干部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很多是从学校门进入机关门的干部, 从工人、农民中成长起来的干部越来越少。据2007年底中组部对山东、江苏、河南、湖北、四川、陕西6个省市8 580名35岁以下的公务员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 党政机关35岁以下的公务员中很多是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 而且机关层次越高, 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就越少[5]。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基层生产实践, 他们能够“贴近实际, 贴近村民, 贴近生活”, 把大学生村官作为后备人才培养, 有利于培养出政治素质过硬、实践能力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 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从人才培养规律来看, 大学生村官的成长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涌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主力军, 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站在把握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 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无疑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大学生村官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参与生产实践, 符合人才培养标准。“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 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6]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 一改中国人事制度常态模式即由从学校门直接到岗模式, 在农村基层锻炼实践中, 力求实现“知识与劳动相结合”, 形成优良品质, 聘期结束后, 他们将分流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 为各行各业输送着大批优秀人才, 他们承担着巩固社会主义千秋大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人类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 而是在尘世间粗糙的物质生产中。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而劳动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最基本的形式。农村与农业现代化再次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三农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而如今农村陷入经济发展凹地, 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作支撑以提高农村生产力。而市场经济盛行, 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农村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的庞大的留守群体“386 191部队”, “空巢”现象也时有发生, 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选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生产第一线, 搭起了人才逆向流入农村的桥梁, 弥补了农村人才资源缺乏的不足。

作为新时期劳动者, 大学生村官掌握新技术, 学习能力强, 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村生产力,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根据“社会有机体论”可知,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 它们互为条件, 互相影响, 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社会有机体。因此, 除了经济基础外, 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不可忽视。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大学生村官, 也是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此外, 大学生村官在围绕提高“两委”班子的工作效率的同时, 还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进行大胆实践。可见大学生村官积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努力, 他们的参与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 从根本上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三、有利于实现青年成长的人生价值

青年曾被马克思喻为“人民生命的源泉”[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继续奋斗”[8], 可青年的人生成长向来不会一帆风顺, 人生路上荆棘丛生。实践是唯物史观最显著的特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 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因此, 对于青年的培养, 唯一的途径就是实践。这项制度实施给广大青年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和契机。

(一) 搭建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的进程中, “中国梦”是当今世中国最能充分凝聚共识、体现人心所向、催生强烈奋斗动力的共同梦想。“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9]人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 才能顾及其他。大学生惊慌失措地走出校门踏入社会, 就业形势严峻, 未充分就业, 人生价值实现的物质基础不具备, 圆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 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年人生价值的有效结合, 吸引了有志青年到农村实践, 为广大青年搭建了施展抱负、大胆圆梦的实践平台。

(二) 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青年人生价值的实现, 需要青年自身实现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强调,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 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 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0]大学生村官作为现实的人, 作为实践主体, 处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最前沿, 拥有在基层贡献能量、提升社会力、挖掘潜在力的独特优势和难得机遇, 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 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可以不断修正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磨练意志中成长成才,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性社会变革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人才。我们相信, 随着一批批、一代代大学生介入农村, 扎根农村, 服务农村, 农村基层人才高地的构建指日可待。农村一线摸爬滚打式的艰苦历练, 必将会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1-56.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03.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66.

[5]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大学生村官计划: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选择[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2:7.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0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368.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 2012-11-19.

[9]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03-18.

8.村官管理制度 篇八

从2012年下半年走马上任,至今两年时间过去了,这个90后村官当的咋样?

初当“村官”的困惑

200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李羚,没有想过毕业后,自己会再回到农村工作。云大是全国重点大学,也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的院校之一。因为学习的是对外汉语专业,李羚一开始的想法是毕业后报考国家公务员。

1991年出生的李羚,来自宿州市泗县长沟镇,虽然家住镇上,可是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这个生长在农村土地上的女娃娃,身上遮掩不住的是农民子弟的特有品质,淳朴踏实、美丽大方,没有印象里“90后”浮夸、张狂的个性。大四那年,李羚参加了向往已久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可是在这座拥挤的独木桥上,她不幸“落水”。

那段时间,李羚也很苦恼,身边的同学们都在热火朝天地找工作,有人幸运地进入了国企外企,也有人选择去做教师或是继续深造。可是自己的出路在哪里呢?公考落榜后,李羚一度很失落,一下子没有了方向。她也尝试过去几家大公司面试,可是坐在写字楼里从事文员、策划、广告之类的工作似乎都不符合她的兴趣,从学校出来以后,她才真正感受到大城市里快节奏的生活,自己根本无法适应。

焦躁过后,李羚开始冷静下来。她突然想起室友常和她提起的一个做村官的同学,有声有色的乡村工作也曾令自己心潮澎湃呀!对!做不了公务员,何不去做一名扎根基层、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服务的大学生村官呢?这种想法一旦出现在她的脑子里,就再也挥之不去了。李羚立刻着手查询相关消息,并很快报考了安徽省大学生村官选聘考试。由于在大学里入了党并且获得过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李羚很快就通过了资格审核。通过层层筛选,李羚最终脱颖而出,结合个人情况,她被分配到离家不远的泗县长沟镇大陈村工作,职务是村主任助理。

在外四年的游子又回到了家乡工作,一种无以名状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对农村本来就很熟悉,对农民也有亲近感,高高的蓝天、青青的田野、挂满果实的果园,比起城市的喧嚣、嘈杂,更让李羚觉得踏实、惬意。这种新式的“上山下乡”,让她热血沸腾,家人的支持更是让她充满了斗志。

可是,农村工作错综复杂的现实很快摆在了李羚的面前,一度使她困惑不已。虽然,村支两委人员都对她很热情,加之她特殊的“大学生村官”身份,大家都对她有很多的期待,希望她能为新农村的建设带来一股新动力。但还有一个现实是,所有人都觉得她这样的村官只是在基层锻炼锻炼,有机会还是会走的,在这种“融洽、和谐”的相处中,李羚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

要想在农村工作中找到突破口,就要先融入到这个村子里来,让村干部和村民们把你当作自己人。这是李羚的想法,她决定采取迂回路线,先踏踏实实做好一名“村民”,再慢慢当好“村官”。在村支两委干部们的帮助下,李羚开始了全村的走访工作。在串门的过程中,李羚努力地适应着当村官的生活,不管多远多偏僻,她都坚持到访,与村民们拉家常;看到村民们在田间干农活,她二话不说就挽起袖子加入……乡亲们的热情也感染了李羚,一双双渴望农业技术、文化生活的眼睛,让她觉得这个村官当对了。李羚的坚持获得了村民的信任,村民也开始对她讲心里话。在村内的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社会保障等服务工作中,李羚开始得心应手起来。

创业带给她更多成长

大陈村地理位置相对闭塞,人均耕地少,种植作物单一,村里农副产品销售不畅,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村民收入少,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这么多年,大家都是这么墨守成规,没人想着去改变。李羚想,她要来做这样的第一人。她说:“大学生村官的根本职责就是要在基层服务百姓,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我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创业,以亲身示范带动村民行动,等村民看到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他们肯定会积极参与的。”

创业的想法有了,可是方向在哪呢?她不知道。不过,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旦你有了一个很强烈的想法,并且执着不放弃,那么上帝一定会关照它的。机会很快就来了,2012年10月,县委组织部推荐李羚去参加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班。看到那么多创业成功的例子,为当地村民起到了致富带头的作用,李羚的小宇宙爆发了。

经过专家导师的建议,在县委组织部的支持和帮助下,2013年初,李羚借了5万元贴息贷款,承包了村里一家急等着转手的养猪场,就这样风风火火地开始了创业梦。

最初,大家都不看好这个女娃子。在这群朴实善良的庄稼人看来,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年纪小又没干过重活,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可是李羚不服气,偏偏就用这双稚嫩的肩膀挑起了一切。养猪场是现成的,200多平米的地方足够做试水场地了,稍加打扫和修补后,原先就有的几头母猪和一群小猪就重新“入住”了进来。

可是,别看李羚在学校里能年年拿奖学金,放下身段来养猪,她可真不是一个好“把式”。除了信心和勇气,资金、经验、技术,她是要啥啥没有。一下子接手这么个大摊子,李羚顿时觉得自己那点本事不够用了。由于不了解猪仔的习性和基本的疾病预防、治疗措施,加上喂养经验不足,一窝窝的小猪染上了疾病。李羚是心急如焚却又束手无策,最后只能天天守在猪圈里掉眼泪。小猪仔又特别脆弱,等到发现生病了再救治已经来不及了,一批批小猪就这么死了。

那么多小猪因为自己的疏忽染病死掉,李羚自责的不行。小猪死了,5万元的贷款也花的所剩无几,偌大一个养殖场一下子就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这让李羚不知所措。

“我想过放弃却又不甘心,所以选择坚持走下去。”正如李羚所说,人无论走到哪一步永远支持我们的始终是父母。养殖场面临的困境,李羚回家给父母一说,父亲当即决定拿出养老金来支持她的事业。父亲当时说的话李羚至今仍记的清楚:“孩子,我们知道你的决心,你是真心实意想干个事,想干给大家看,带动村里人一起创业致富,我们支持你。这是我和你妈准备将来养老的钱,拿去吧。”接过存折的李羚哭的稀里哗啦,她知道现在更没有理由放弃了,因为这里面多了父母的期望。

县委组织部农组办的领导得知了她的困难后,也积极帮她联系了市里一个防治动物疫病方面的技术人员。这位技术人员亲自登门教李羚怎么给猪测体温、打针,教她改善猪场的环境卫生。“技术人员给我的帮助真的让我受益很多。最重要的是我开始系统地学习养殖技术,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来学习一些预防、治疗疾病的基本知识。”

一年多来,猪病了她来打针,小猪仔不吃食了她用手往嘴里塞,不喝水了她用汤匙往嘴里灌;夜里刮起了大风或下起了雨雪,她就跑去猪圈关门窗,晚上也要到圈里给猪加饲料或巡视查看小猪的状态。天气热的时候,李羚会早晚两次对猪圈进行冲洗,喂饲料的猪槽也会每天清洗;天气冷的时候,就坚持勤换圈里小猪们睡觉的稻草。

李羚说,养猪给她带来的最大乐趣,是和猪妈妈一起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母猪临近分娩时,通常以衔草铺垫猪窝的形式表现出来。分娩时多采用侧卧,一般多在下午4时以后,夜间产仔更是多见。因为小猪出生的时候,身上是有一层胎衣的,如果不及时抹干净的话,极易造成窒息死亡,加上母猪胎盘也需要处理,所以一般发现母猪有生产迹象之后,李羚和她的助手们都会时刻蹲点。李羚说,母猪非常注意保护自己的仔猪,在行走、躺卧时十分谨慎,一般不会踩伤、压伤仔猪;当母猪想要躺卧时,会不断用嘴将猪仔推出卧位以后再慢慢地依栏躺下……和小猪们在一起,李羚常常被这种纯粹的“母爱”感动的直掉眼泪。

这里自有她的快乐

养猪场的经营步入正轨之后,李羚的养殖生意也越做越大。为了扩大效益,增加出栏量,李羚又借了5万元贷款来扩大猪场规模,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240平米的猪舍。李羚估计,今年一年猪场的出栏量应该会达到200头,年产值达十多万。

“看到我起早贪黑地在猪场里忙活,那些最初不看好我的村民们也慢慢转变了看法,不断有人来向我咨询经营猪场的经验。”就这样,李羚成为村里养殖业的创业带头人。很快,她就带动了村里5户村民开始养猪,又帮助他们申请了创业贷款。现在,大家的积极性更是被普遍调动了起来,有规模养鸡、养羊、养猪的农户共有53户,其中专业养殖大户有12家,村民的经济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

当同龄的女孩在逛街、买衣服、看电影的时候,或许她正在查找技术资料、比较饲料品种,要么就是在养殖场里照看她的小猪仔。她说,这里自有她的快乐而别人体会不了。今年3月份,李羚被县委组织部授予“优秀女大学生村官”称号。李羚说,这个荣誉其实是对她坚持创业梦想的最大肯定。

虽说,养猪占用了李羚不少时间,可是村里的事,她也是一样没耽误。村里杂事较多,凡是能用电脑处理的工作她都“大包大揽”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她还和其他干部一起完成了村里所有养老、医疗保险及福利发放、档案整理等工作。村里的留守妇女,李羚鼓励并引导她们去镇里的服装厂工作,有的也会去镇里做点小生意,比如卖卤菜、卖文具等。村里有一户特困家庭,身体残疾并有精神问题的父亲带着上小学的女儿,相依为命、生活艰难,李羚知道后,几次去镇里相关部门奔走,终于帮助他们办理了低保。平时一有时间,她就跑去帮助父女洗衣煮饭晒被子,不能常去的时候,她就嘱咐邻居们多加照应。逢年过节,她还会和村干部们一起去慰问,并送上米面油。

在带动村民们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文化生活上,李羚也是一个积极的倡导者。到村里工作以后,原本没人打理的农家书屋李羚立即就全权接手了。她对藏书进行了补充,有新闻类、生活感悟类的不说,最全面的是农事相关的书籍,原本还有些“荒芜”的书屋一下子就有模有样了。此外,她还动员大陈村村民参加了今年年初举办的长沟镇广场舞大赛,并获得了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

既要忙养猪场,又要兼顾村里的工作,很多人质疑她怎么会有这么丰沛的精力。李羚说,这跟她自己的性格有关,任何事情,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不管多累都会坚持做好。记得还在云大上学的时候,一次她跟同学相约去登向往已久的玉龙雪山,她们没有乘坐缆车,而是背上食物和水选择了一条当地村民走过的小道向山顶攀爬。山上有些地方非常陡峭而且道路崎岖,一不小心就会摔倒,而且由于是在高原,紫外线晒得人皮肤灼热但是温度很低又会觉得冷,冷热交加,非常难受。但是凭着对玉龙雪山的敬畏和对山顶风光的渴望,她和朋友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终于到达了山顶。从早上八点上山到晚上八点下山,这次登山之旅对她们来说既惊险又刺激。

李羚现在是村里的名人,提起她的名字,村里没人不说这是个会干实事的好女娃子。更有不少大叔大婶张罗着要给李羚介绍对象,凭的全是她身上的那股子踏实劲儿。李羚却从来都不着急这事,每每提到,她总是害羞地说:“一切随缘吧。”

基层工作让她融入了这片土地,让她对这里的一切充满深厚感情。创业之路却是她用踏实的每一步来践行这份热爱之情,辛苦,汗水,泪水,欣慰,幸福……这一串复杂情绪的变化相互交织,却也见证了李羚的创业之路。当全国都在宣扬“中国梦”的时候,李羚也说出了她自己的小小梦想:创立自己的品牌,吸纳会员,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更多村民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扎根基层,用服务凝结群众的信任。

上一篇:四年级节日作文:我喜欢的传统节日春节下一篇:大学团日活动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