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课堂学生话语权的调控(精选8篇)
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课堂学生话语权的调控 篇一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在10年前的课堂上,大家经常听到“好”“不错”这类的评价。学生似乎听得麻木了,他们更关注“好”“不错”之后的“请坐”二字。近几年来,教师认识到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的重要性。但随着“热闹课堂”的流行,一些教师害怕学生在课堂上失声,异常热衷于使用鼓励、表扬式的评价。于是,“你的回答真是太棒了,老师非常喜欢”、“你朗读得太完美了,堪比朗诵家了”、“你思考的角度独特,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诸如此类的评价频繁的出现在一些课堂教学中。这是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呢?怎样的评价才是正常的呢?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我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总体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确,与成人相比,初中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还不成熟,教师应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否则将影响学生的发展。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学习蒲松龄的《狼》一文时,教师问学生:“从这则故事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一名学生回答:“在与别人合作时,我们要像文中的两匹狼那样分工明确且配合默契。”教师立即兴奋的说:“你回答的真好,思考的角度独特,从两匹狼身上学会了合作。”教师接着问:“谁获得了其他方面的启示?站起来说说。”
大家思考一下:这样的表扬与鼓励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吗?那两头狼在文中是贪婪与残暴的化身。向他们学习会令学生是非不分的。教师的兴奋与表扬又在无形之中引导了更多的学生去追求另类的回答。如果,这名教师是负责任的,他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你的回答有些偏激。的确,文中的两头狼有一点小聪明,但那是建立在贪婪狡诈的基础上的。它们最终还不是作茧自缚,被屠户杀了吗?它们不并值得我们学习。大家想一想:从文中你获得了哪些正面的启示或吸取了哪些教训呢?”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不能盲目的使用表扬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总体目标。教师应时刻的想着自己“育人”的的职责。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真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保其对学生的评价是准确的。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的评价不准确,就会使学生陷入困境,远离真知。
要想成功的引导学生,教师还要做到真诚。试想:一名教师板着脸,目光聚焦在教室后面的时钟上,用生硬的语气说着“你回答的真棒”,效果会如何呢?每个人都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学家,更何况正处在青春期、非常敏感的初中生呢?当教师眼含赞赏,嘴角微翘着说“你领悟到了文章的精神内涵,而且你组织语言的能力也有所提高”的时候,学生知道教师是发自内心的认可自己。他会真正的受到鼓舞,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因真诚而美丽。
在复述鲁迅的《风筝》一文时,如果教师对学生评价是“你的复述不够准确,《风筝》中的‘我’不等同于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与其原型不完全相同”,此时教师的眼中在含有对真理的坚持,学生也许在今后的复述中会将语言组织的更加严密。教师的严谨会让学生变得更严谨;教师对知识的尊重也会让学生对知识保持尊重。
有的教师担心纠错的评价会减损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便一味的采用表扬性的评价。甚至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都表现的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高兴。其实,初中生并不是如此的脆弱,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性判断能力。只要教师不挖苦、不讽刺,真诚的纠正他们的错误,他们是能够接受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与激励、唤醒和鼓舞。”表扬不是激励、唤醒和鼓舞的唯一方式。果断的纠错也是唤醒学生追求真理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到底要采用何种方式的评价,应因文而异、因题而异、因人而异。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互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互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教师在课文朗读这一环节之后,引导学生互评,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一名学生朗读高尔基的《海燕》之后,教师让学生们谈谈刚才那名学生读的如何。也许有的学生会说:“字音读的准确,重音掌控得好,但节奏、语气方面出现了不足之处。”教师就可以让同学们把相应的语句找出来并让其示范朗读。
这样,被评价者得到了来自同龄人的反馈;评价者也做到了在听中思、思后评、评后展现。这不仅有利于教学的良性循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道: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教师不能把它解读为:这就需要“浮夸风”式的表扬学生。在过度的赞美声中,学生会失去自我,也不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作为教师的确需要改变自己的课堂面貌,但绝不能急功近利。课堂中的吵杂不等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教师有时还需像春雨那样无声的、坚持不懈的滋润着学生。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课堂面貌自然会产生变化。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运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这一杠杆。
2.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课堂学生话语权的调控 篇二
笔者经过不断实践, 总结并借鉴同行经验, 对语文课堂话语权的转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一、转变教学理念, 结合教材内容合理设计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师生之间话语权的转换, 就是新课标教育理念的实践体现。语文课堂的话语权并不绝对, 有一定的阶段性, 并且这些阶段也不是“一刀切”, 它有其发展性、变化性。课堂常规教学中, 每一节课都有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这三点目标, 而又分设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将不同的教学目标贯穿其中, 在不同的阶段将话语权在师生之间调配转换。例如, 在小组讨论、探究学习、总结提炼过程中可以将话语权交给学生, 而在课堂评价时话语权又回归教师。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总结, 教师应该激励学生主动掌握话语权, 而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 教师也应该转变思想, 可以引导学生“有的放矢”, 指引学生进行探究思考, 而不能一味地由自己掌握话语权。教学实践证明, 实施师生互换话语权的方式,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 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 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分配师生之间的话语权, 更要倾向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二、针对学生特点, 实施分层教学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 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性, 面对这些特点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实施由简到难进行分层次教学, 在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合理转换师生的话语权, 也可以互相“越位”, 从而实践“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会发现学生们对语文词汇的积累方面都有基础, 但都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如多数学生能回答出某一段课使用了哪种修辞, 却不知道这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有时甚至连有几种表达方式都搞不清楚。若是提升一个层次, 要求学生作总结性的表述, 那就更是难题了。学生们要么不敢答, 怕出错, 要么答题不全面。从这两方面来看, 学生们对于基本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积累, 但在应用上有所欠缺, “不准确、不深入”, 这是最明显、最严重的问题, 也是制约学生话语权的瓶颈, 学习效率提高的障碍。其实, 对于基础知识容易理解掌握的可以由学生“越位”总结, 当学生不能够表达出来或者是不能准确表达时, 那么就需要教师的“越位”。所以, 在不同阶段针对具体情况, 教师需要实施分层教学, 可以促使师生之间话语权互相“越位”, 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结合学科特点, 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要引导学生直接接触大量的语文素材, 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规律, 主动向老师“索取”话语权。在低年级阶段, 学生的语文词汇积累不多, 这包括对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等方法性的词汇和特点总结, 语言概述等描述性语言。此时话语权归谁?很明显, 应该归教师, 在教师的专业话语不断重复中, 学生们听得多, 自然会耳濡目染, 并将这些“真经”用于今后的学习实践中。随着知识的积累, 量变会引起质变, 达到质的飞跃, 到那时, 话语权再回归学生倒也未尝不可。当然, 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认识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教师应该重视语文对学生个体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综上所述, 教师在实践新课标新理念的同时必须与时俱进,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及时应对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对话语权的调控既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又要针对学生特点和语文学科特点, 在采取合理的教学设计时也要实施灵活的教学策略, 通过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通过话语权的转换,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马桂英.浅谈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大胆发言的艺术[J].现代语文, 2010 (12) .
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课堂学生话语权的调控 篇三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主人地位;兴趣培养
中国分类号:G633.3
我在去年十二月份被学校派出到贵州省晴隆县城接受“国培计划(2013)-送教到县骨干教师培训”的培训,在培训期间,有幸聆听了培训专家的一堂示范课,作为一个多年在乡村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这一堂课使我大开眼界,收益匪浅,上课专家的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固然让我佩服,而最让我得益的是专家把“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的理念娴熟地运用于实践的技巧。只见整堂课上,学生表现十分活跃,而上课专家手中好像有一条无形的绳,总是实时有度地把控着整个课堂,因此,整堂课中,气氛无比活跃而不混乱,教学步骤看似随意而实际在有条理的进行,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专家适时完成了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这一次听课使我陷入了对自己多年来的教学行为的反思,我认识到: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教学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首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实践。凡是学生能提出、解答和表述的问题,教师就不要越俎代庖。语文课堂不需要“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其次,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有“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要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再次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可以作为培养兴趣的途径。
一、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对于今后立足社会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当今社会,交际频繁,竞争激烈,没有一个单位和就业者,可以离开语文知识。因此,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踏上社会后的工作、学习、发展。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时间,向学生阐明学好语文的重大意义,使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确是实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改革课堂教学程式,挖掘教材趣味性因素。在教學中,除了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还要培养他们的直接兴趣。这就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中挖掘趣味性因素。同时,针对不同文体、特点的课文,改变课堂教学程式,变化课堂教学方法,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觉得语文并不枯燥乏味,而是富有情趣。
语文不是静态的教条,而是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充满着未知与新奇,蕴藏着感染与活力。应该审问与灌输。与学生平等地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感知社会与人生,提升精神与情感。
三、讲授课文力求语言生动形象,语调抑扬顿挫,教者进入“角色”,学生进入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首先,要设计好每一课的导语。这样既激起学生的感情,又引起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其次,最忌照本宣科。要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和例子,打比方,展开想象,描绘意境,化抽象为具体,这样学生往往注意力最集中,效果最佳。另外,可根据课文内容,适当辅以手势,直观性强。再则,根据文章内容的变化、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显现,气氛的不同,讲解时语调随文意而变,时而高,时而低,时而缓,时而急,表情也随之喜怒哀乐,情随文迁,既牵引了学生,又增添了课堂气氛,更使学生从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充溢着灵动的语言,鲜活的想象,驰骋的思维,张扬的个性,让学生感到语文课堂是一座美丽的殿堂。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培养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吸取知识养料,获得语文能力。如开展朗读(诵读)、演讲、文学常识和纠正错别字竞赛等等。就拿诵读来说吧,语文教材中提供给学生阅读的多是经典之作,充满魅力。诵读课文,会让学生神采飞扬,或忍俊不禁,或抨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声情并茂的范读,解疑释惑的导读,异口同声的齐读,人声鼎沸的速读,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唤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演讲比赛最受欢迎:人人当选手,个个当评委,其乐融融。
4.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策略 篇四
福清市实验小学 林雪玲
一、课堂调控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互动已经成为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互动生成的自然、和谐、灵动的生命化课堂是我们一线的教师所崇尚、所追求的课堂。而在实际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生本等多向互动的教学中,我们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使我们的教学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1、低年级课堂遭遇的尴尬: 【尴尬1】:众生百态
现象描述 :上课铃声响过,教师已到班上,只见有的学生急着准备学习用品;有的学生在转来转去与别的学生讲话;还有的匆匆忙忙地从教室门口冲进来„„准备开始上课时,老师还没张口,有几位学生又旁若无人地讲起话来;有的开始玩起自己桌子上的铅笔、橡皮等,一直没抬起头来看老师;而最迟进来的那几个学生可能是因为玩得热了,拿着纸垫当扇子正用力地为自己扇着,时不时地还往别的同学脸上甩。学生们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一点不顾及老师的存在。整个教室活象一个自由市场,上课老师见了,扯着嗓子大吼,虽是歇嘶底里,却无济于事。
三言两语:这个课前状态在学生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形成的常态课上特别经常见到。因此有人说:低年级的课堂,孩子们象八爪蟑鱼。课上教师总在不停地忙乎,摁住了蟑鱼的这只脚,而那只脚却又出来了。
【尴尬2】旁逸斜出
现象描述:一位教师教学二年级下册《恐龙》的第二自然段,在介绍雷龙、梁龙、三角龙、剑龙的各自特征的时候,突然有一位学生举手抢答:“老师,我知道世界上最小的恐龙是蜥蜴。”面对这位猝不及防的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老师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而下面的学生就喊起来了:“不是的,最小的恐龙不是蜥蜴。”“蜥蜴不是恐龙。”„„说到激动的时候,孩子们完全忘记了自己这个时候是为了什么话题而争,只是憋红了脸,一味地跟着“是”“不是”地起哄,不一 会儿所有的学生分成两派,继续着他们的“是”和“不是”。教室里乱作一团„„于是教师拿起教鞭,好不容易才将这一次的“课堂**”镇压了下来。
三言两语:这是由教学内容滋生出来的学生听课状态,孩子们最初可能是单纯地针对问题而进行的争论,但在那样的氛围场,因为觉得好玩,所以这争论很快的衍化成瞎起哄。因此又有人说:低年级的课堂很象一个炸药包,学生就象导火线,一个孩子的行为出轨就足以引爆整个课堂。
2、由尴尬引发的思考
二、课堂调控的含义
以上案例是因为课前组织、教学内容而引起的听课状态,除此之外,周一现象、假期效应、活动后遗症等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同样也能引起的林林总总的听课状态,让我们不能不去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课堂调控。
课堂调控是教师对课堂上学习情境的创设控制,对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对达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策略使用,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应用。课堂调控不同于执行教案。课堂调控不同于“课堂以教师为权威”。
三、课堂调控的策略
(一)、简化课堂(1)、简化教学内容
实施了人教版教材后,我们都不难看到:新教材的内容在量上多了很多。低年级第一册拼音部分就有四个复习,六个单元;第二到第四册教材都有八个单元,每一册教材当中都包括八篇识字,三十四篇左右的课文。每篇需要认识的新的汉字的数量比原来的教材有大幅度的增加。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但要承载的东西比起其他年级的学生要多得多。而我们有的教师认为低年级的学生懂得太少,觉得讲得越细,孩子就理解得越深;读得越多,孩子就学得越好,对教学内容难以割舍;还有的老师觉得教材既然都这样编排出来了,如果不教那么考试考出来怎么办?所以对教学内容不敢割舍。
案例陈述:《学会劝阻》
理论阐述:不同学生所能承受的教学内容是有一个度的,教学内容太多,构成教学节奏太紧,使学生的心理节奏一直处于急促、紧张的状态,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这疲劳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学生游离我们的课堂。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象卢勤老师说过的故事《蹲下来看孩子》中的那位妈妈,蹲下身来,真实地感受一下孩子眼中的世界。正视学生的学情,以教材为例,截取部分,简化教学内容,那么课堂上就可以放慢脚步,和学生真诚的互动,关注他们的不会,并竭尽我们教师的全力引导他们从不会到会,课堂上就一定能够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
再看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以文章教学为主,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假如我们不对讲课的内容进行调控,那么在稍纵即逝的40分钟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既要完成读通读顺课文和识字写字的保底工作,又要理解文章内容,进行相关的语言文字训练,什么都面面俱到,必定什么都不能到。在语文课堂中对于一些长的课文,要合理挤出有效的教学时间实现“长文短教”,做到立足文本,一课只求一得,落实字、词、句的低年级的训练重点,就足够了。
其实,舍弃有时是为了更好的获得。(2)、简化教学语言
课堂调空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堂常规的训练。但常规训练不能靠课堂上教师喋喋不休的提醒,春风化雨的激励评价,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学生的行为总在反复,造成我们老师每天也得重复差不多的语言,时间一长,容易使学生形成听觉疲劳,甚至是听觉倦怠。因此我在课堂上就经常采用一些肢体语言进行调控,效果很好。比如:
课堂上的目光提问;迫切需要发言的学生建议他们可轻轻摇动自己的小手;注目倾听;击掌两下,表示要安静„„诸如此类肢体暗示学生一旦掌握,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实现无声无息地轻松调空。
(二)、趣化课堂
说到低年级的课堂,不能不提到“趣”。而关于趣的营造,方法更是多。有表演、故事、竞赛、游戏激趣,大型公开课上低年级的老师为了调控,还有把教学的环节以闯关形式出现,不停吸引学生的眼球,自始至终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曾有一个研究教育的人士说过:不爱学习的学生哪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一个也找不到。所以我今天要讲的就是怎样运用故事情节趣化低年级的课堂。
在拼音的学习中,借以学习拼音知识的插图与插图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联系。而这些毫无关联的插图,又与每一节课学习的拼音知识紧紧相连。那么,单纯地以图教学拼音知识,容易产生单调、无味的课堂教学。如果能将这些零散的没有逻辑联系的插图,串联起来,协调于统一的有趣的情境中,就能让拼音学习成为刚跨入小学校门的孩子进行的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活动。
如在《汉语拼音6 j、q、x》一课中,有这几幅插图:图一画着一只母鸡、图二画着几个飘着的气球、图三画着西瓜。教学时,可以对这三幅图做这样的处理:
师:出示卡片(母鸡图),描述:“母鸡今天过生日了,它很快乐,瞧,它在干什么?”
生:母鸡在抓蝴蝶。生:母鸡在唱歌给蝴蝶听。
生:母鸡在看蝴蝶。它看见蝴蝶能自由自在地飞,羡慕极了。
师:(板书“母鸡”。)“鸡”字读得轻一点短一点就是字母“j”(出示“j”的卡片)的读音。
(这一片段教学,因为很好地创设了儿童最熟悉同时也是最感兴趣的过生日情境,孩子说得有趣,有味,同时也牢牢记住了字母的读音。情境在继续,效果十分明显。)
师:母鸡的大女儿送来了一份礼物,快来看看——是什么? 生:母鸡的大女儿送来了一束气球。
生:它送来一束五颜六色的气球,有紫的,有黄的,有红的,这些气球飘上天空,美丽极了。
生:大女儿把气球藏在背后,要给妈妈一个惊喜。母鸡问:“女儿,你干什么?”母鸡的大女儿就把气球交给妈妈,“妈妈,生日快乐!”
师:呀,你真会编故事,真了不起!母鸡见了女儿的礼物,嘴巴笑得合不拢了。(全班小朋友都微张嘴巴,面带笑容,也沉浸在母鸡过生日的快乐中。)
师:板书“气球”,学习读音。
师:二女儿又送上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呢?(同法学习“x”的读音)师:j、q、x三个字母也来为母鸡庆贺生日了。调皮的它们要给母鸡一个惊 4 喜,都藏在图里边,明亮的眼睛快来找一找吧。(学习字形)
显然,上述片断教学中,把插图串联起来,借助插图这个载体对学生进行观察、表达、想象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孩子整节课都处在一个完整的、轻松愉悦的、熟悉的童话生活情境中,实现了乐学拼音这一个最近期的教学目标。
在学习拼音部分《复习二》中的第四题,(板书)题目当中出示12个音节词。样子中把12个音节词的“qi che”“huo che”连了起来,要求学生仿照样子把剩余的十个音节读读连连。怎样让刚刚接触音节拼读又害怕拼读的孩子有兴趣又认真地读好这么多音节词,又能思考呢?我在语言情境的创设中,这样说:“小朋友们,秋天真好。今天,音节朋友们相约去秋游。他们是谁?快来看看。”学生开始拼读。拼好一个,师就示范相应说出那个音节词:比如学生拼好“hu li”,老师说:我是“狐狸”,今天我要去秋游啦!接下来,由孩子们模仿读音节说句子。
等到拼读完后,老师假装思考样,说:“他们要出发了,为了不要走丢,伙伴们决定手拉手去玩。可是,他们要怎样找伙伴呢?这事得问问已经拉上手的‘qi che’‘huo che’俩。”孩子们的手一下子举得老高,兴奋得很。“同样是车,所以他们手拉手。”“是吗?”“他们都是交通工具。”师:“原来是这样。他们是同类的,所以手拉手了。小朋友的眼睛真亮。现在,赶紧帮帮还没找到伙伴的音节朋友吧。”学生在逐个拼读的基础上,较快地准确地连好线。这个语言情境创设简单方便,又极大地调动了孩子拼读的兴趣。这样,用故事情节将课堂的环节贯穿起来调空课堂,简单而且容易操作,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持续性的维持。
(三)、异化课堂
一堂课就如一块蛋糕,都是甜的,一直吃就腻了。再去吃点其他的东西就有味了。所以说没有变化的课堂是了无生机的课堂,是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我们要追求不一样的、有变化的课堂,也就是所谓的异化。
1、板块变化
课堂其实是一个氛围场。课堂的基调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低年纪的课堂调空很讲究动静搭配的问题。语文课中的“动”能激活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情绪,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使课堂处于安静的状态。5 如果语文课上“动”多“静”少,就会出现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因此课堂虽然活跃但却显得浮躁;如果“静”多“动”少,学生就容易疲惫导致课堂沉闷压抑。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画风》的教学可以把安静的生字书写环节放在导课、课中、课末三个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在一个游戏之后,适当设计一些如听写、练习、默读,以静制动,快速调整学生状态;又比如在较长时间的看、写之后,结合教学,设计一些表演、背诵等活动量较大的环节;连续的半节课的训练之后,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精神疲劳、注意力分散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提醒或警示对学生注意力的长久保持已无济于事。可以组织学生来一段律动等形式的课中操,舒展肢体,以动制静。这样,不但消除学生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增加师生间的感情。
正如一些高明的电影导演,总是在闹场之后又会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教学设计时候也要重视动、静的合理与巧妙转换,去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场,获得一个开放但不失控,规范但不沉闷的课堂。
2、语言变化
首先追求语气语调上的变化。比如讲述重点时,可提高音量,减慢语速,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唤起无意注意;因为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令大脑皮层很快的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则打破着这种单调的催眠刺激。
其次追求内容上的变化。如课中的写字指导常常有读准音、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动手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几个步骤。教学时可以把这些习惯性的说法改成:和生字宝宝打招呼(读准音)、找找生字宝宝的家(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送生字宝宝回家(动手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把原本枯燥的识写以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加以呈现,让学生把生字宝宝当成朋友一样去爱、去呵护和生字一起游戏,体验交往的快乐,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
第三,追求节奏变化。
这样,通过这些变化,使教师的语言就象蜜一样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驱散“脱轨”行为,使他们没有心思再去“走神”或“搅场”,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控。
(四)、序化课堂
所谓的序化课堂是指让每一堂课的安排都要有序。
课前活动。大班化教学,更需要学生尽快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课前活动,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尴尬一”提到的课前状态是否和课前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有一定的关系?一年级上期刚开始的课前活动可以诵读一些课前准备、听讲要求等编成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小游戏,规范学习习惯;后期可以将习惯和学习内容融合,形式有:每课一诵、读生字词、读老师推荐的好词佳句,根据课文内容安排的如数量词对对碰等。课前活动力求常变常新,每周一个花样,让学生有新鲜感。有时师生之间的谈话沟通也是一个好办法。
教学片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来源:《爱如茉莉》)师:上课之前咱们先来说说爱情。(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象炸开了锅,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了。)
师:说到爱情,想到什么节日? 生:情人节。
师:那天人们都做些什么? 生:那天爸爸请妈妈吃饭。师:很温馨。
生:那天街上到处都可以听到《没有情人的情人节》这首歌。师:那是还没有收获爱情的人们的忧伤和期待。
生:那天人们都到花店买玫瑰花,那儿的生意可红火了。师:送玫瑰,多浪漫啊!
师:今天,我想请大家当我的参谋。如果我喜欢上一个女孩儿,情人节那天,我又该做些什么?(“扑哧”一声,孩子们笑了,笑过之后,这回举手的孩子更多了,手也举得更高了。)
生:老师,买一盒巧克力吧,情人节可不能少了它。
生:对!对!而且要买德芙牌的,我爸说了,那是巧克力中最好的牌子,代表你对她的爱最深。(学生和听课的老师被这学生的话逗得哄堂大笑。)
生:老师,送什么可千万别忘了送玫瑰,那可是爱情的象征啊。
生:老师,唱一首歌给你喜欢的女孩儿听吧,您的声音真好听。生:老师,带她到韩国的济州岛玩。我妈说她从电视上看到那儿好美。„„
师:看来同学们的建议很有价值,很值得我考虑啊。其实爱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山盟海誓是爱,平平淡淡也是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份平平常常而真挚的爱。(板书课题:爱如茉莉)
以上是在德化县举办的福建省省级课题研讨会上,福安市实验小学陈智文老师借班上《爱如茉莉》中的一个教学片段。大家都知道,因为年龄和角色的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本身或多或少就存在着一条沟,初次见面的师生之间更是这样。对于刚刚接触的师生而言,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尽快地进入上课的状态,这是许多借班的老师共同面对的问题。以上教学片段中的陈老师,并没有因为公开课、没有因为面对的是学生,顾及言他。而是在课前大胆选择一个跟本节课学习紧紧相关的“爱”的话题进行交流,围绕“说起爱情你想到什么节日?情人节那天,人们都做些什么?我在那天要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做些什么?”三个问题进行对话。在对话中陈老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和他们一起交流爱情,给学生以成人之间的信任,让学生为自己的情人节出谋献策。这原本看似神秘的有关“爱”的话题就在笑声中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在谈话中师生浸染于和谐的氛围之中,彼此感受到相互沟通的快乐,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使得课堂气氛格外轻松亲切,从而让学生能更自然、更放松地进入课堂状态,实现课未始,情已萌,趣已生,心扉亦开。
课中活动。低年级学生自控、协调能力差。因此备课时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要进行周密的考虑。对于一些活动的组织安排必须井然有序,才能保证过程的有条不紊。
教学案例:一年级语文公开课上,教了生字“想、告、诉„„”读音之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个生字卡片,要求学生离开座位找朋友,胸前的字能组成词语的就站在一起。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大家马上离开座位活动起来,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家晃来晃去,一片嘈杂,有的小朋友很快找到能和自己拼的字,就站在一起拉着手在 8 玩;有的小朋友马上离开座位去找自己平时喜欢一起玩的朋友去聊天了;有的小朋友莫名其妙地坐在座位上,看着别人,也许不知怎样操作„„过了几分钟,在老师的声嘶力竭中,学生安静了下来,老师拉出几对朋友,让学生拼读。然后,马上接着“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看拼音猜苹果下面是什么字。猜对的孩子每个人奖励一个苹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煽了起来。由于苹果有限,结果奖励到的孩子拿着苹果沾沾自喜,摸着苹果,也不再去注意老师还在要求他们下一项的学习活动——念儿歌;没有奖励到的孩子,就无比羡慕地看着苹果;有个别的孩子还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零食,以示自己不比别人差,自己也有吃的东西,全然不顾那依旧在津津乐道的老师。
应对策略:课堂游戏前,教师应该将班级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每个小组活动圈内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站在“光荣圈”内。那么学生开始活动就不会满教室跑,到处漫无目标地晃动。学生找到各自可以组成词语的朋友后,就可以手拉手站在“光荣圈”内,而不会找到后两个人就自顾自玩,还可以让站在“光荣圈”内的学生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这样剩下没有找到朋友的学生也会赶紧找朋友,老师也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去组织,一目了然就看清了哪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教室里就减少了吵闹的机会。另外老师在平时的游戏中要强调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常常在游戏中渗透训练,也可以避免操作时的无序状态。
5.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五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能力、业余爱好等多方面的发展,许多都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切实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理应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如何做到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及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师生之间的配合作用,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结合自己从教以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民主氛围、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如果在学校里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教师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就能保证学生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逐步形成进取、探索、创造性的学习品质。如教学《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课时,教师有意让学生观察“我今天外表看起来有什么变化?”在学生发现老师今天手指上佩带一枚“金戒指”这一“新大陆”后,惊喜之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本节课的开展营造了轻松的氛围。然后教师再郑重地告诉学生说老师本来是不允许戴首饰的,但是这枚戒指是我刚刚在路上捡到的,同学们想知道它是否是纯金的吗?这样的教学设计创设了悬念,诱发了学生个体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理想场所。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民主氛围、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爱心感染学生,用真情换取信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让学生从你的课堂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的生活。”
二、优化教学过程,建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历史遗留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消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很显然这已违背了教学的本质——教学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
因而,我们应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插嘴”
学生的插嘴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一种常见现象。有的教师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不知,这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职责就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独特之处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潜力和天份,而不是扼杀和毁灭。如:教学《简单机械---杠杆》一节时,当讲完杠杆的平衡原理时,还没等我发问,一位同学就急忙插嘴说:“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够撬动地球。阿基米德的力气跟我们差不多,那么他所需的那根硬棒肯定要很长,这根硬棒到底有多长?”我听了先是一楞:这个问题不是我这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我本来打算要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交流讨论的题目,用以提高兴趣,不想被这小子打乱了!我迟疑了一下:倘若停下来讨论势必会影响本节教学任务,如果把学生敷衍一下,告诉他们课后再进行讨论也是可以的,但这可能会伤害学生地积极性。所以当时我就顺水推舟“将错就错”跟学生一道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这一做法马上引起了全体学生的共鸣。看到每一个学生的脸上都漾溢着快乐的笑容,我很庆幸我当时所做的决定。不就是这“插嘴”的火花引燃了全班同学求知的火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吗?
因此,我们要打破陈规,允许学生“插嘴”,自觉参与讨论,畅所欲言,让课堂教学多一点民主,少一点“纪律”,多一点活跃,少一点沉闷。教师要保护这种“插嘴”,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四、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
在初中物理中,实验现象往往是形成兴趣的思维基础,重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很多知识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展现物理现象,找出物理规律,学习物理知识,从而得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应着重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精神,提高探究能力。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并且在科学探究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从不会到会,从把握不准到熟练操作是需要长期的培养和锻炼的,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好合适的课程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教学活动中,按照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可以布置课外预习作业:回家照照镜子,看镜子里的你和真实的你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在这个基础上再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有了第一手材料,探究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也必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探究活动中要尽量让学生大胆猜想,不要有所限制,不要束缚学生按照教师心中设定好的几种答案去猜想,不要用老师的思路控制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教师都要加以鼓励,然后有选择性地加以验证。探究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不能做的,教师要想办法做好演示实验,教师千万不要不放心一包到底,要让学生真正体会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加探索的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五、课内导学,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教师要从多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学会自学。为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可采用以下处理方法:教师先用黑板、投影仪等教学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引发学生学习诱因,引导学习方向;学生在目标导引下自读教材,教师针对目标提出系列性、程序性导读问题;学生在解读的基础上求索解难,教师巡视、答疑、辅差。这样的自主学习兼有认知性和情感性特点,与一般性泛读不同,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作用,思维活动局限减少,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自学障碍,指引优等生自主发展,及时为学困生提供必要帮助,并善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后续教学目标和进程。这样,师生共同合作,高效率地完成目标导学规程。
六、当堂检测,及时反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每节课结束前十几分钟,都要对学生进行当堂测试,测试题主要侧重于新课的基础性知识的考查。待学生完成后立即公布答案和评分标准,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同伴合作方式互评,并统计测试结果,使全体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测试达标效果,教师获取反馈信息后,及时进行矫正与巩固,进行差生辅导,这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反馈的学习,则是解决学生目标达成障碍的有效手段,通过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提高了教与学双边的实效性。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EMAIL:sweet0lxb@126.com
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 1.有效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统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操作可在分层后的班级课程结束后或通过批改作业对部分接受有问题的学生重心组织起来指导。2.提高课堂教学时间效率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3.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进行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活动。课堂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统一。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活动,就是语文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丰富文学素养和驾驭语言文字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发现规律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的活动中去,以实现有效的、多方面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笔者认为,作为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观注教学效益与教学质量,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下面,就实施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希望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所启示。
一、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五大转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譬如,在课堂教学结构中,要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可以采用音乐渲染、古诗熏陶、师生对话、直奔主题等教学方法,使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从而自然地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过程的有效与高效。
只有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五大转变: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观系,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变“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变“被动接蛙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知识传授”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作出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二、重视教学预设,有效处理教材
进行有效课堂教学预设,有效地处理教材,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根据教材的重点来处理。譬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可采取以下的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神态、语言等的语句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通过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来解决。
2、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来处理。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抓过渡段;抓中心句;抓首尾呼应的句子等来突现文章的结构特点。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中间的过渡段入手,先阅读百草园部分,再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让两者对比着阅读,这样更能突现文章的主旨,学生更易理解,感悟。
3、根据教材的构思来处理。例如,余光中的《乡愁》中出现了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4、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处理。我们在教学沈复的《童趣》时,由于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很陌生,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把“朗读”作为首要的目标,完全可以围绕着“朗读”这个目标来处理教材,从朗读中把握字音,读准节奏,读懂意思,读出趣味。
三、营造课堂氛围,还学生以课堂
我们的学生是一群充满活力的青少年,但他们的人生经历不丰富,生活的圈子狭窄,有时文章中描写的事、物、景距离他们的生活实际较远。这时,教师必须让生活呈现于课堂,让课堂回归于生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去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引起学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譬如,在教学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可以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将这篇课文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小说的主题。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气氛高潮迭起,成效很大。而作为教师,只须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过这样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主动学习后成功的喜悦,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立了保障。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实现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观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譬如,当学生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及时作出评价,评价语言要富于变化;当学生思维受阻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当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者,一个问题,多名同学回答后,让学生自主评价,最后教师作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
五、处理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地输出信息、吸收信息,其间不停地进行反馈。教师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思路,做到因材而教,因人而教;学生从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知识的遗漏并复习、改正。
我们要细心回授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处理要适度、合理、及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地抓住有利时机回授来自教师,包括自己的同学指导学习的反馈信息,或者克服思维定式,或者增强自信心,那么对学生自己积累学习经验更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追求语文课堂的有效,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理、趣的挖掘。只要我们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我们一定能拥有高效的语文课堂。
(二)培养参与意识 提高课堂效率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否强烈是观键性的因素。因此,必须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上下功夫。学生参与的实质是什么?
首先,是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并理解教学目标,从而实现需要上认识上的统一和情感上的共鸣,并积极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了参与的基础和动力,师生才具有了一起活动的可能。
其次,是组织策略上的配合性。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方法步骤等。但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学生能够接蛙并配合的原则。也就是说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再次,是思维活动的深入性。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的,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同般问题,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的问题,并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不仅能够运用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能够发现和掌握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各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境界。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就必须剥离表层的虚幻,去刻意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与展开,使学生达到达潜心和入迷的境界。
最后,是结果评价上的接蛙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评价应努力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明晰优劣、正误和得失;二是能够鼓励鼓舞学生,使之再接再厉。学生只有从内心认可和接蛙这种评价,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各种活动的成败,评价才会成为下一步活动的动力和标尺。如果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当,就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出现异议甚至烽承,就会削弱其参与的积极性,给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带篱澈面影响。因此,评价要及时、恰当、适度。
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之所以出现学生参与意识不强或不愿参与的现象,其原因之一是教师的“目中无人”,比如制定目标,设计方案不着眼于学生,而是凭自己的经验和主观想像,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学生,只考虑如何讲授而不考虑学生如何活动;另一方面是操作方法上的失当,不能因材施教,灵活多变,而是以我为主,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适应教师,而不是教师适应学生,主客颠倒。因此,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去实现学生的参与。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呢?
第一,培养兴趣,激发参与的热情。教师对开发学生学习动力必须有正确而充分的认识,多从积极的方面去了解他们,认真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每项活动都从他们的角度去构思和展开,努力适应他们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让他们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并形成自我意识;同时要不断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通过评价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第二,面向全体,铺设成功之路。要想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就必须有面向全体的意识。课堂教学只是为一部分学生设计,或者实际参与的人只有一小部分,教学的成功将会大打折扣。教师要以各种手段方法,使也们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促成良性循环。
第三,恰当操作,坚持循序渐进。恰当操作就是要求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优选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尤其是要针对学生个人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活动。可以是问答,可以是朗读„„凡此种种,都要从偷际出发,兼顾相观因素,深入研究学法,研究典型,使之各得其所。
当然,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复杂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抓住了学生积极参与这个观键因素,教学就一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摘到桃子 ——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感悟 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个口号提了很多年了但真正得到落实又有多少!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通过抓好课堂效率来提高教学质量而是习惯花更多时间利用考试、练习来巩固教学效果。殊不知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正是造成当下对我们语文教学“重复低效”恶评的罪魁祸首.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也理应是课堂.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正是破解语文教学“疑难杂症”的绝佳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绝好方式。仙桃四中语文组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就将我们在这项研究活动中一些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一、名师引导下的集体备课制度
课上功夫,课下要做足。一位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精练而又有效地组织教学,这是一项过硬的基本功,我们的做法是名师引导集体备课。
名师引导是“青蓝工程”的外延,一些有理论,有经验,有成绩的“名师”理应是集体备课的主角。他们的引导可以使集体备课更科学,更有针对性。每周五上午的语文集体备课时间,我们都会安排一名年轻教师作中心发言人,就某篇课文(某个教学主题)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教学设计的三条主线(教师、学生、教材),课堂练习的三个层次等方面作详尽阐释,其它教师就相观问题进行质疑、讨论。这其中,名师则适时加以点评、小结,看是否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看是否抓住了教学设计的三条线。(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是否都顾及到了),看是否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在这种引导讨论中,大家备课思路逐渐明晰,避免了漫无边际的探讨,使探讨指向性更明确,大家在心中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学思路以便于会后的课堂操作。这种备课制度的实施,缩短了年轻教师的成熟周期,也避免了我校的课堂教学因教师个体差异而造成的教学效果差异。
二、确立以中等生为基准的分层教学模式
根据课堂有效性研究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一刀切,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教学模式是粗放、低效、不利于课堂效率提高的,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其个体差异,我们开展的教学过程应观注到这一点。所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既不能定太低,这样大多数中、优等生会“吃不饱”;也不能定太高,否则,大多数中、差等生就会“消化不了”。
面对两难抉择,我们的选择是:以中间层次为基准设计稍高的课堂教学目标,这符合“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同时这也是四中大班额条件下比较易于操作的分层教学模式。以中间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开展相观教学活动,有利于占班级大多数的中等生的能力提升,同时,也让少部分学习困难学生有了一个不至于高不可攀的学习目标,他们努点力,也能摘到“桃子”,而对于学有余力的优生,我们也设计了高一点的目标,让他们有了更高的“追求”,不至于“泯灭灵气”。让每一位学生都摘到自己的桃子,这才是教学效果的真正体现。
三、课堂教学注重方法指导 语文教学无定法,因了它这种模棱两可的“灵活性”,才让我们语文教师备受困惑之苦。注重情感体验,培养感性思维似乎有道理;重视条分缕析,培养理性思维也似乎说得过去。语文要教给学生什么,就连我们语文教师也颇难拿捏。但不管怎么说,语文教学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注意总结、归纳,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易于操作的方法。
面对一篇课文,你可以从课后习题入手,根据所设问题为向导,解读文章。也可以以精彩的情节链为线索去串起前后文。还可以以某些重点段落中重点词、句为“药引”来发酵全文。这些都是我校语文组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通过相观例文的实践,学生逐渐熟悉了这些阅读方法,并能活学活用到新课文的学习中去。
依此类推,在相观中考题型的训练中,是不是也可以渗透传授相观解题技巧呢?例如选择题的“排除法”、“筛选法”、“比较法”,阅读题按设置的分值“踩点得分”,默写题根据前后观键性提示语锁定“答案”,信息提取题根据相观信息出现的频率,位置来甄别提取等。
以上这些学法及解题技巧的指导,不正是可循的规律吗?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摸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相观教学技巧,这也是形成从教风格,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四、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回授
根据课堂教学效果采取的及时回授,不仅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巩固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四中语文组对于这项研究是比较深入的。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之时,通过抽样调查(单独提问,书面小测试等方式)来掌握学生对本教学单元的掌握情况,然后再根据调查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质疑和讲解。
这种做法给那些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有暂时困难的学生提供了第二次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知识“通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这种课堂评价的常态化,让我们授课教师能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授课内容、进度,让我们真正地潜入课堂,而不是不顾学生是否接蛙,一味“满堂灌”、“满堂问”,作虚假的“繁荣”状,欺人又欺己。只有及时反馈,及时回授,才能保证预期教学效果的达成。
五、书面作业的免除与阅读量的加增
很多时候我们语文教师倾向于“听、说、读、写”中的“写”,而且还是重复机械的抄写。一个词,一句翻译写上一两遍就熟了,却偏要来它个四五遍,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的看法也逐渐偏颇起来——语文,就是抄抄写写,死记硬背。这已完全背离语文教学的初衷——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其实,“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的有效结合,才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正确途径。鉴于此,四中语文组在全校推广免除课后书面作业的模式,书面作业尽可能在课堂完成。同时,利用空出的时间(一二年级在课外,三年级利用晚自习)开展阅读活动。名家散文,经典名著,科学前沿,环球博览都是阅读对象。在阅读过程中提倡用做批注,做点评的方式参与文本阅读,借此来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面,较高的文学素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大语文的魅力。这样坚持下去,学生会听,能说,擅写,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很大提升。
这样的一减一增,所产生的效果是学生又找回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从另一个角度看,更是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这应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追求并身体力行的理想状态。
我们力求从以上五个方面比较全景式地展示了四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现状。我们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景:希望随着这个课题研究的深入,能与市内兄弟学校共同交流、探讨,摸索出一套适合我们市并能向全国推广的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模式。让“仙桃模式”成为全国中语界的焦点。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一)备课的有效性——游刃有余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如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需要语文老师解读教材,查阅资料,形成教案。要写好教案,首先要能够找到本课程目前最好的教学资源。这包括课程标准、名师的优质教案、课堂实录、课件等,如果你找到了本课程最好的教学资源,那么自己的备课才能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其次,要舍得花足时间写出详细的、完整的教案,包括本课堂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堂讲稿、阅读清单、考试试题、教后反思等。通过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研读教材,能大致明确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观系,并掌握本课题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选择好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准备得越细致,教学时就越游刃有余。新课程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人”,不仅钻研教材,还要备学生这一块。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估计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出现困惑,思考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思考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二)导入的有效性——引人入胜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人为主的,强化第一印象,对后续学习至观重要。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对文本的学习。即找准学习的切入点,给予铺垫、相机诱导。迅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真实体验,激发后续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三)阅读的有效性——瓜熟蒂落 《语文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笔者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时下,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烽炒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槌敲击,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因此,有效的提高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在阅读过程开始之前,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明确地告诉学生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这一环节的一个重要的必备条件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以便于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四)提问的有效性——有的放矢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就是通过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启发学生自省,从而引起学生的活动。而现实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多半是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就是把课前备课时准备好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向学生发问,出现“一问到底”的现象。学生看似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可实质上还是老师在讲授,学生只是在揣摩老师的意思,如何回答,回答的更准确些等等。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提问呢?(1)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发问态度要自然,问题尽量说一遍。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个问题尚未做出明确结论之前,不能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以免干扰学生。(2)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抽答面要广,努力使全班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大致相同。不能由相对固定的少数同学回答,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请生回答,也不宜先抽学生再提问。(3)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4)教师为不能回答问题或问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线索,打开思路,启发他们正确的回答问题。(5)当学生的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或者回答不正确后,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五)朗读的有效性——身临其境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高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事实上,朗读有不同的层次,较低层次是读准——读通——读懂;中高层次是读通——读懂——品读。最高层次是品读层次,要求能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来。如果教师把朗读看成只是一个教学步骤,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摆设,缺乏一定的指导,也就失去了朗读的“有效性”。
(六)评价的有效性——恰如其分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这里的评价指教学即时评价。教学即时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的表扬或批评。它以教师的口头评价为主,并且辅以适当的体态语言。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七)作业的有效性——温故知新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是师矣。” 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为让各类学生的作业达到实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化布置作业,这就要求老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坚持精当、适度、适量的原则。同时,要想全面落实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还必须要有适度的训练与考试。全国课改修订组组长温儒敏先生针对目前的课改现状也曾提出这样的建议:要理直气壮地抓训练。当然,这里指的训练并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加以强化训练。有效作业要求语文老师要从大量的参考资料中精选作业,“剪贴”出真正适合学生特点的作业,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八)教师合作的有效性——齐心协力
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光靠个体的学习已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此时,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成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教师的合作学习不但成为新课程教学的所需,更成为教师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必需。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教师之间的合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来展开:(1)围绕课题合作。教师合作课题中的课题研究,应该是一种为改造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而进行的研究,是一种从偷践到理论的研究。(2)围绕课例合作。(3)围绕主题合作。选择形式活泼、方式灵活的主题模式进行,是教师合作教学中的一种较好的活动模式。大家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倾吐教学困惑,达到交流、反思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实质,发挥语文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协作,通过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并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依托文本,亦谈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王文明中学 吴达良
【摘 要】 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它关系着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本文结合新课程理念及教学实践,从了解学生、用好教材、重视过程、注重方法、读写结合五个方面就如何提高语文有效性教学及如何突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文本
语文课堂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性的有效知识。换言之,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如何突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这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所困惑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新课程理念及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了解学生,以学定教。
“影响学生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全面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住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二、重视文本,用好教材。
教学文本是教学的凭借,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所以,教师要做到:一是读懂,明白作者意图和编者意图,与作者和编者充分对话;二是读出自己的见解,要有自己的思想;三是要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作品、评论等;四是为学生而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重点难点,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推敲、揣摩、体味语言文字,做到将学生可能有的体验、感悟了然于胸。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体„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妙之处,而且都可以从读中去发现。”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抓住每篇课文独特的特点,作为教学的主要着眼点。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文中有许多鲜明的对比,即渴望于勒叔叔回来的心情与见到于勒叔叔时的心情对比,含蓄深刻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建立在金钱之上丑恶现象。这种对比首先表现在文章前后两大部分的整体结构上:先写渴望于勒叔叔回来,再写巧遇于勒叔叔,一个是充满渴望之情,一个是尴尬的巧遇。所以只有明确教材的这些特点,才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充分发掘文本的潜在价值,解读其负载的文化思想内涵,善于把握作者语言特点和运用语言的特色,把握文本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从中提取文本中的养分,拉近与教材的距离,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重视过程,注重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要达到“三维目标”,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及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很重要,它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老师可指导学生用心去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作者在文章中所渗透的情感因素,以便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这样就会实现学生、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掌握也会更加牢固。例如,教师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设计让学生速读课文并找出中心句的环节。同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阅读去整体感悟文章,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体验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重视语文课堂的互动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师与生的“对话”,教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因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这些对话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四、注重方法,追求艺术科学性。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优秀的课堂教学,是以科学性为基调,以艺术性为旋律的乐章。有了科学性,就能保证知识的正确传授、智力的合理发展、能力的逐步提高。但是,实践证明,只强调科学性的课堂教学,又往往显得呆板生硬,这多是因为科学性的严肃和论理成份太重的原因。这就要强调教学的艺术性,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前一个“法”,指教学的原则、原理;第二个“法”,指教学的具体方法;第三个“法”,则指教学的艺术,是科学性与独创的教学方法的结合。如《吆喝》(八下),为了让学生欣赏吆喝中的民俗艺术,体会吆喝中的人生况味,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中独特的精神内核。教学时,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感受特色的基础上,通过三读课文,三赏吆喝的方法完成教学内容。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二读,体察吆喝人的生活状态,三读,体味吆喝人的生活态度,学生通过三读课文,三赏吆喝,不仅对文本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而且体会到了声乐艺术,体察到了生活状态,体味到了生活态度,还感受到了吆喝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的过程是“吸收”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倾吐”的过程。阅读过程是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阅读和写作是互为逆反应的东西。阅读,是别人写好的文章我们去读;写作,是写好文章让别人来读。阅读对学生的写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写作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学生通过教材中课文这一范例,可以找到很好的写作范本和素材。故阅读教学中要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中给学生以写作借鉴,在写作中促进阅读。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体会,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与写作的联系,在写作教学中又注重联系参考阅读过的课文,让课文成为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这个问题语文老师都清楚明了,但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却自觉与不自觉地将其割裂开来。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转变教师角色,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重引导,重教法研究,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读书。教师应由以往的“主讲”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参与者。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从原来的“霸主”、“权威”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变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学。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庄静素、王芳智、高玲《语文教育学》:1998年版。
2、余文森;《新课程怎样推进教学的有效性》。
3、钟启泉;《有效教学的理念》。
4、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
6.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课堂学生话语权的调控 篇六
课堂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实践活动。讲究课堂小组讨论的组织艺术,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课堂讲授中适当组织讨论,要在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和谐气氛中进行。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用亲切和和蔼的态度,优美流畅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广泛参与。教师在师生关系融洽的氛围中把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巧妙地把认识、分析事物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疑难问题的捷径渗透给了学生。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仅能使他们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还能活跃他们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智慧潜能。
第二,课堂小组讨论要创造和谐、动人的讨论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出一种生动的场景和氛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参与讨论。如讲授《化石吟》这首科学抒情诗时,采用多媒体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然后提出讨论的问题“从诗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教师还可以组织四人小组讨论,发言时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意义。教师也可利用音乐、美术来配合讨论,创设情境,充分发挥音乐、美术的美感作用,通过学生进行审美、创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第三,组织学生在讨论中进行必要的评价。
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讨论结果,掌握反馈信息,及时给以指导,纠正不正确的思维方式,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激励,让创造性设想产生连锁反应,产生共振,从而启迪出更多的创造性设想。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不断给予他们成功的反馈,这样才能使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不断取得成功。
第四,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只有经过认真自学,充分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如学习《紫藤箩瀑布》一课时,我安排学生在讨论前进行充分自学,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上无止境的。”再找出与中心句有关的段落、句子、词语等进行深刻的思考。经过充分自学后再组织讨论,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中心句子的意思——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由此可见,只有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自学,再深入讨论,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求得问题的症结,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究课堂小组讨论的组织艺术,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易于发现和形成自己的观点。
7.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课堂学生话语权的调控 篇七
【摘 要】新课改制度下,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问题,成为教师思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教学节奏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语文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学节奏的研究可谓意义重大。本文主要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节奏产生影响的要素做简要的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节奏;调控;要素;研究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要求教师要对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落实,逐渐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语文课堂节奏的调控,能够充分的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做到知识信息的传递,准确而灵活。对于课堂教学节奏的掌控,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性,有利于达到教师与学生节奏性的统一,使课堂教学在张弛有序的状态下进行,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
根据语文课教学内容特点,语文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知识来吸引学生,也可以运用形象来感染学生,还可以用真情实感来打动学生。这些都为语文教师对教学节奏的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特点来理解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指的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根据文本的节奏以及问题的特点,依照学生注意力以及思维的节奏变化,采取适当的教学语言和教学风格,将课堂教学巧妙的、有规律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使整个教学过程表现出起伏变化的节奏。
二、语文课堂节奏的调控空
调控的根本含义在于调节和控制。调控值得是对事物可能的发展方向的选择,指一个组织系统中根据外部和内部条件变化导致出现的调整,借以克服整个系统的不确定性,保障系统的稳定性,或者保障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变化。所谓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掌握教学的节拍和步骤,达到师生双方节奏上的和谐统一,在合理的安排下有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三、语文课堂教学节奏调控的三个要素
(一)教师对调控教学节奏起着主导性作用
对于课堂教学的节奏,主要由教师来掌控,所以教师可以作为课堂节奏条件中的首要要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教育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风格以及教学理念、教学实践上的调节和控制都会对教学节奏起到影响作用。
1.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指的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和特色的教学常态,指的是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运用教学语言以及在丰都和情趣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状态。教学风格主要有:典雅型、情感性、理智型、导学型、品读型等。教师采用不同的风格进行教学可以演绎出不同的情节,弹奏出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风格的共同有点就是通过独特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的素养,丰富多彩的教学风格,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2.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作为语文教师传递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的培养媒介。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风格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显得重要。高水平的语文教学语言,既能达到丰富知识、启迪智慧的作用,又能提高思想水平,给学生美的享受。语文教师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声调,和谐月儿的语言节奏,会使课堂教学风味变得生动有趣。语言作为一种课堂节奏的润滑剂,可以有效的调整课堂的进度,舒缓课堂上严肃的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只有不断的对教学语言进行丰富和锻炼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节奏感,有利于课堂氛围的改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理念
理念决定这课堂教学的态势。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表现出教师一人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传授知识不是交流思想以及传递情感来达成的。课堂节凑上具有单调的特征,课堂风味氛围紧张,教学方法死板,学生情绪低,不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相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则注重从实际出发,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思维以及情绪的变化来控制课堂节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产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情感沟通。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教学效益也得到了提高。语文教师要掌握调节课堂节奏的方法,必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
(二)学生是调控教学节奏的基点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因此,教学节奏受到学生的思维以及注意力的极大影响。学生作为影响教学节奏的一个重要要素,因此,教学节奏必须要根据学生作为基点来进行调控。在调控教学节奏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下两个方面。
1.要注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注意力的吸引,使其快速的集中,利用好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这个时间段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放在这个时间段来讲,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2.要注重学生思维节奏产生的变化
中学生处于思维的活跃期,思维逐渐趋于成熟,但是依然具有不稳定的特性,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节奏的变化,并适当的根据学生思维的节奏来进行有张有弛的课堂讲解,顺应学生的思维周期,做有节奏的思维运动。为了顺应思维节奏变化的特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思维的强弱来对课堂节奏进行快慢的交替。从而,在不同的时间段安排不同节奏的教学内容。学会利用思维节奏的特点来变化着节奏讲课,教学实效性必然得到提高。
(三)文本是调控教学节奏的具体依据
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占据课堂的大量时间,文本作为教学蓝本,由于其内容、情感以及问题的差异表现出来的内涵和节奏也会有所不同,文本在节奏上的差异也是影响教学节奏的重要依据。
1.文学文体所具备的文本节奏
小说具有情节节奏,开端、发展、高潮以及结局这四个不稳都表现出情节上的起伏。戏剧冲突,就成为戏剧的节奏特点。戏剧中冲突时节奏的特殊环节。对白起到推动矛盾重读的作用。散文具有情感节奏,散文大多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以书法感情的方式,表现情感的开合。诗歌具有语言节奏,跳跃性的语言,有张有弛,极具张力。
2.教学文体所具备的文本节奏
记叙文有着起伏的节奏,写人记事为主,在构思上具有波澜起伏的特点。极具节奏感。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也富有情感上的起伏。说明文具有命苦的节奏。条理清晰,语言活泼,结构简介,有节奏特点。议论文具有节奏平稳的特征。以阐明道理为主要目的,节奏平稳,结构眼睛,逻辑缜密。总体上看,问恩节奏起着制约教学节奏的作用,对于教学节奏进行调节,也需要注重文本差异,做到与文本内涵的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教学节奏才会合理,教学效益才能提高。
四、对于调控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研究
合理性的教学节奏需要符合教材的内涵,以及学生内心的接受能力。只有对教学节奏进行合理的调节和控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求知欲才会有效的被激发,有利于师生之间达到情感上的和谐统一。下面谈谈合理调控教学节奏的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切实做到将学生作为基点来变换教学节奏
教学活动就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具体表现,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则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反应学生的投入程度,表现出学生对课堂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所以,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思维变化和注意力来对教学节奏做有目的性的调节。
(二)注重依据具体的文本来呈现教学节奏
教师教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运用小说、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言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的文本作为不同的依据来熟练的使用相对应的教学节奏,不能乱用、混用,掌握教学节奏的调整,才能有的放矢的调节课堂时间的分配,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作用。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来掌控教学节奏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所表现出来的教学风格对课堂教学影响极大,不同的风格在同一篇文章的讲解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课堂节奏也是完全不同的。教师都在教学风格上的表现是教师情感和教学方式的体现,一直平铺直叙的课堂节奏,会使学生感觉乏味、枯燥,提不起精神。教师必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投入足够的教学情感,才能使课堂节奏不时的发生改变,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语文教师的良好语言能力,更对教学效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语言表现力,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到:首先,要善于驾驭教学情感,调节情感的浓淡程度。其次,语文教师要努力学习不同的教学方式,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的应用,使课堂氛围静动结合。第三,语文教师要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善于对教学语言进行调控,发挥语言的感染力。
五、总结
综合以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由于语文科目的特殊性,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更是充满了变数,要想对语文课堂进行教育,使自己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掌握调节课堂节奏的要素,并对课堂节奏进行有效的掌控。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拥有丰富的节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节奏中得到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启迪。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袁振国:《理解文科教育》,《解读中国教育》71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2]钟启泉等主编《解读中国教育》第16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年10月
[3]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第169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
[5]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
8.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课堂学生话语权的调控 篇八
课题研究报告
铁锁关中学初二语文课题研究组
【摘要】本课题是我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与探索的重要内容,经过一学期的“反思——实践——反思”的过程,我组总结出了评价学生的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初步达到:我组老师在课堂上能真诚坦率平等地与学生相处,对学生学习的亮点,能予以及时评价和鼓励,从而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思想与理念,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这其中,评价作为教学改革的“导航棒”,在改革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教育改革的进程。在2009年的听评课活动中,我组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教学语言之贫乏,评价方式之单一,从而使本来有趣的语文课变得死气沉沉,朗读没感情,发言没声音,该笑不得笑,该哭还在笑,总之一句话,语文课上的真是没味道。为什么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呢?原因之一就是有些课堂上,由于老师的引导评价不当,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应该说,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多边活动。及时评价,应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准确、及时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能使教学过程更趋完善,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之目的在于弱化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通过评价,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人应该是在不断的激励和鞭策下获得内驱力而向前发展的。课堂评价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评价艺术。这里学习状况包括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学习效果等。学生所获得的最经常的评价是来自课堂上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鼓励,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要进行及时评价,对每一个同学的出色表现都给一声点喝采,对每一次的个性表露都给与赞扬。这样,在一次次的激励中学生会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品尝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得到持续发展。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行为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从而使学生能以探究为主,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并能挑战同伴,挑战老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3、通过该课题研究,教师能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的相处,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舞台。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步骤
(一)在对课堂评价的教育理论、心理机制、功能作用等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进行教师的语言评价、体态评价方式等的研究。
1、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我们备课组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式,摒弃那些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方式。
2、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教师课堂评价方式的特点、原则。
3、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课堂评价方式的优化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一方面运用国内外有关课程评价的专著类资料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将听课、评课、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过程性评价中的叙事性记录作为重要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2、观察法:在听课、评课、访谈、研究性学习等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显行为和内敛特征(如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技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等)进行观察,并作好相应记录。
3、调查法:利用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实验前后的对比性研究;对教师教学观与教学行为设计问卷调查;对课题研究中生成的评价方式的使用效果进行验证性调查研究。
4、行动研究法:在课程改革的操作实践中进行研究。一方面设计详细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通过开设实验课,组织教学观摩、研讨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验证和完善教学评价方案。
5、案例分析法:利用大量的课堂教学评价实验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提取、总结有效的评价方式。
(三)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1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撰写课题实施方案。这个阶段,教师不断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查找、阅读相关理论文章,为备课组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建言献策。
第二阶段:2010年11月。调查分析,完善实施方案。
1、调查了解我们教师课堂评价方式有哪些,实施效果如何?采用教育调查法,对学生进行关于课堂教师评价方式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教师评价方式的态度、看法,了解学生最喜爱的评价方式。
2、加强学习,完善实施方案。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关于学生评价的相关教育理论,完善实施方案。
3、组织一次听评课活动,重点收集整理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并加以整理分析。
第三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3月,进行实证性研究,探索教师课堂评价方式的优化策略,采用观察、行动研究、调查问卷的方法,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策略,形成阶段性成果。
第四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总结成果。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优化教师课堂评价方式。写一份有设计、有实施、有案例的关于教师评价方式研究的研究报告。
四、研究过程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学生方式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2009年10月正式开始。为确保这一课题顺利进行,在学校领导及教研组长崔静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以初二五位语文老师为核心的课题研究小组,在课题立项审批书下来之后,积极着手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明确了任务、目标。同时,从网络上收集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资料。
2、从十月下旬开始,课题组的五位老师就开始进行课堂教学中有关评价学生方面的反思,并进行了反思书面交流,相互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作诚恳的指正。十一月上旬,我组三位老师分别上了一节课,并邀请了其他老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在课后组织评课的环节中,老师们一致认为王丽莎、罗光林老师在评价学生方面,尤其是语言评价方面还做得不错,其余老师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学生回答完问题,无论是对还是错,老师要么不评价,要么就是用“嗯”“好”来点评。在会上,还有几位老师们提到这样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老师评价学生时不能太随心所欲了,要切合当时学生的心境;(2)不要滥于评价,把语文课上成对孩子鼓励,华而不实的课,那样就失去了语文味。(3)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促进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做人处事能力的提高。会后,我们要求备课组的老师每周至少观摩2节优质语文课,重点观看老师是如何评价学生的,并做一定的读书笔记。同时在后期的上课过程中,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评价,收集先进的评价方法。
3、十一月中旬,我们重点对语文学科教师,各班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访谈。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被问到你喜欢你们的语文老师吗?有89%的学生都喜欢,但依然11%的学生不太喜欢,原因之一就是老师与学生的亲近感较差。在问到“你觉得老师用哪种方式评价你,对你最有帮助。”一项时,有一半的学生说不出来,还有一部分学生说老师很少对自己的做法作出评价,所以对老师的评价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此项调查数据凸显了教师课堂评价方式单一的现状。在访谈中像“我也知道教师的课堂评价对学生和教学的影响很大,可我有些时候不知道怎样进行评价?”这样的答案比比皆是。
结合这次调查、访谈的情况,我组的老师在一起,共同探讨后期的的教学及研究方向,最后达成以下意见:(1)利用这次调查的契机,经常开展师生访谈活动,课前,通过作业、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基础,为上一节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老师要多用鼓励性语言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多与学生交流心中的想法,拉近师生的距离。(2)多听同年级老师的课,向他们学习好的课堂评价方式,弥补自身不足。多听所带班级其他老师的课,有利于教师更全面的了解本班学生,探索怎样的评价对学生才是有效的。
4、十一月下旬,同组老师不定期的相互进行听评课活动。在这期间,我组的胡丽娟老师进步最大。
5、十二月上旬,我们进行第二次课题研究课,本组付万和、胡丽娟老师在教学评价方面,做了充分的预设,课后老师们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还找了部分学生座谈交流这节课的情况。在评课过程中,老师们把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困惑、收获进行了交流。尤其是付万和老师在谈到自己因平时对学生严格管理了,课堂上运用一些鼓励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还显得很别扭,但在这节课中,他依然做了近12人次的评价,将从未用过的“微笑倾听”等体态语,“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准了音,而且读出了情。”等语言评价都用上了。通过这一次的课题教学研究,两位老师在评价学生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老师们都对课堂评价也有了更新的认识,增强了研究的实效性,对课题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6、十二月中旬,我们开始着手归纳总结评价的方式和一些具体的策略。共收集到语言性评价语六十多条,体态评价语十几种。同时,将这些资料印发给老师,让老师们参照使用,并不断完善里面的内容。
7、从三月上旬开始,我们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积极实施 “青蓝工程”,师徒之间相互听课,互相进步,在互听互评过程中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这一主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另外,在教研组的组织,我校语文课堂教学“同课异构”活动全面展开了,“同课异构”迫使我们每位老师在教研中必须去深入地观察、分析、比较,并设计出个性化的教案,课堂教学中力求有非常独特的表现。正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8、四月份,主要对研究课题进行成果性总结。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结果,优化教师课堂评价方式。
五、研究的成果
我课题组通过积极探索,用心实践,优化了课堂教学,总结出一条适合我们备课组教学的评价方式,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具体有以下三大成果。
1、促进了教师评价艺术的提升。
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碰撞的结果,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的重要因素。
当学生回答得正确时,我笑着点头,伸出大拇指,表示赞扬。当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时,我微笑着拍拍其肩膀,表示别灰心,加油!当我听取同学观点时,用眼神来注视着回答的孩子,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发言,并及时传递赞赏、鼓励等眼神。丰富的表情易于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关心。这些充满自信的肢体语言深深地烙印在学生心头,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中,体态评价是课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体态评价,会让“一切尽在不言中”。
像我组的罗光林老师在教学《母亲》一课时,引导学生对母亲教训“我”这一段进行表演,表演后,他引导学生进行自评,说一说自己在表演时的感受,对所演人物的理解,对与自己合作的同学的建议等等。另外他还引导学生进行互评,由于年龄的关系,有些学生难免产生顾忌,评价时有所保留的现象。过后在讨论这节课时,大家都觉得在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评。从而鼓励学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
2、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贯穿课堂教学的灵魂。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力求使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行为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课堂上学生能以探究为主,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并能在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养成积极思维的好习惯。老师通过认真倾听孩子的发言,积极从正面去鼓励孩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作者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积极的探索,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升了班级的教学质量。
六、研究的结论
1、用好语言评价,在鼓励中促进孩子的成长。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
在我校举行的“同课异构”教学中,王老师在上《组歌》一课中设臵朗读的环节,他很用心的指导了怎样的朗读,而且还收集了网络上的范读让他们听了,然而,学生在读的没有一点味道,这让老师甚是尴尬,这篇课文应该算得上很好的一篇散文诗了,竟然读不出感觉来!但老师马上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微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您们觉得海浪是怎样的?”学生马上回答“很有气势”,老师紧接着用鼓励的口吻引导道:“对啊!海浪很美,也很有气势!相信大家再读一次,会读出海浪的那种气势的!”听了这话的学生像是着了魔一样,开始尽情的大声朗诵了起来。当学生读完了,老师提问:“你能从某个角度(用“某方面”比较好)来谈谈你读得感受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又是一脸茫然,不知所措。老师又一次深情的说“你是能够用你智慧的脑子回答出这个问题的。”话音刚落,一个平时在班上调皮捣蛋的孩子主动站了起来,大胆的谈了自己的想法。如此鼓励,能不感动?试想如果教师将学生的瞪其两眼以示用心的话,那学生的主体意识、思维火花又从何而来?
有人说:一句赞语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任何暴风骤雨般的批评和责备都更有力量。所以我们应该赞誉、鞭策优秀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坚持捍卫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权利,并鼓励他们自圆其说,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表达的快乐,让他们都能自由、和谐的发展。
2、美好的体态语是规范教学行为的标本。
在教学过程中,体态语与有声语言同样重要。有人作过这样的估计,在人们的各种感官中,听觉和视觉的作用大约占90%以上,或其中视觉的作用又特别显著,大约有87%的感觉印象来自于眼睛。体态语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器官,所以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会被学生密切注视。体态语是表露人的内心、寄予人的感情的语言,具有表意性,它表壳特定的含义,体现特定的情感,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教师是学生的向导和引路人,无论是传授知识或是培养道德情操,都需要教师做出表率。所以,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恰当的体态语,会超越有声的评价,会使学生从中得到肯定、理解、鼓励、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坚持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多种评价方式将代替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在评价过程中“让过程长一点儿,让兴趣多一点儿,让形式活一点儿”,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教学中,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是否去主动探索研究,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尊重个性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七、存在的问题及后期的研究工作
按照课题实施方案,我们已经完成了预定的计划,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
1、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因为学校的临时事情,导致有些活动不能正常开展,预期的效果也不是太好。
2、由于教师的理论水平有限,对课标的理解有待提高,将课标理念落实到实践中,需要有一个摸索的过程。
3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实施后所能取得的成效有待进一步检测。
正如有的人说:精彩的课堂如同师生的智慧共同烹调的一场“盛宴”,那艺术化的“评价”就是那佐餐中必不可少的调料,使课堂生辉,让师生回味。让我们更好地运用良好的评价机制,力争在后期继续改革和完善现在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不断更新新的评价方法,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努力倡导多元性评价,合理运用每一种评价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八、参考文献
1、《在课改中成长》 山东青岛
张兴堂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巢宗祺
雷 实 陆志平
3、《创新教学评价:“以学论教”》 《四川教育》 张 健
4、《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 杨九俊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课堂学生话语权的调控】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论文08-25
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10-25
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论文08-19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性目标07-29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09-10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合作教学浅探10-13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08-19
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策略11-07
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论文09-09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