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镇驻村干部现状的调研报告(精选7篇)
1.关于乡镇驻村干部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一
为切实加强入乡驻村干部的管理,强化入乡驻村干部的责任意识,近日,城北区先后在5个村开展了由入驻村“两委”班子成员、部分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的驻村干部专项述职工作。
一、会前准备体现“严”字
为做好专项述职工作,区委组织部对述职前的准备工作做出了严格的要求,做到了三个严格:一是严格会前准备。对各组组长在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对照“三严三实”方面做了要求,切实做到“四个带头”:即带头查找自身在驻村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切实加以改进;带头开展帮扶活动,并了解掌握班子思想、作风状况和每名工作组成员应解决的突出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带头撰写述职报告,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敢于正视自我、深挖问题根源,诚恳接受并改正问题;带头对本组成员提出批评意见,尤其对律己不严格、不主动、不能正确对待自身所肩负的责任的成员,要直言不讳指出不足、督促改进。二是严审述职报告。召开述职会前,要求各工作组专项述职报告具体围绕“如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解决突出问题、如何帮助加强村党组织建设、下一步工作思路”等六个方面,重点对本村“两委”换届选举、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员教育、党务村务公开、为民办实事情况、包括开展帮扶慰问,解决困难问题,帮助发展村级经济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情况、自身建设以及存在问题不足等进行述职,对各驻村干部述职报告没有思路,注重谈成绩、不找问题的退回重写、所在党(工)委书记审核不通过的不得上报、未经过所在党(工)委书记审核签字的退回。三是严定述职程序。在宣传方面要求各镇、街党(工)委结合实际通过各种形式认真做好动员宣传工作,激发广大农村党员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参加人员范围上要求组织入驻村“两委”班子成员、部分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充分发扬民主。要求测评会必须由镇、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主持召开。及时汇总、公开、上报测评结果。要求各镇、街道党(工)委在述职结果确定后,在镇、街道机关和各村党务(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示,接受党员和群众监督。要求各镇、街党(工)委结合述职情况,用不同方式与驻村干部进行谈话,反馈述职结果,肯定工作成绩,指出其存在问题和今后改进方向;对各驻村工作组测评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研判,按要求及时将测评表、汇总表上报区委组织部。对弄虚作假的,要给予批评和通报,并责令限期重新进行测评。同时要坚决避免将述职会开成表功会。
二、书记点评体现“实”字
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各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根据驻村工作组工作情况及驻村期间的综合表现、存在的问题及出勤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在对个别出现问题的驻村干部进行点评时,直面问题,毫不留情,当场点透,既指出了不足,又给予了帮助。一是对工作纪律不强的村要求组长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督促加以整改,同时要引导工作组成员放弃“求稳怕乱”的念头、下基层调研中有“嫌贫爱富”的思想,真正“身”入基层、关心基层、体恤基层,要扎实开展各项帮扶工作,圆满完成组织交予的工作任务;二是对矛盾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的工作组,要求组长身先士卒,带头处理解决,对一些历史遗留的棘手问题,要迎难而上,坚决杜绝畏难情绪,怕难、怕烦、怕处理不当、怕“引火烧身”。
三、民主测评突出“真”字
在民主测评环节,为体现开门搞测评,真正发扬民主,一是要求各镇、街道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和群众代表参会并给予综合评价,让群众检验驻村开展帮扶工作的成效,监督落实,真正避免“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各村“两委”班子成员、部分党员和村民代表充分发扬民主,对各自的驻村干部进行了真实、公正的测评,对测评结果出现差的驻村干部要给予组织谈话,直至调换人员。二是要求各驻村干部认真面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领导点明的问题,“主动认领”、“对号入座”,使查找出来的问题与事对接、与人见面,做到整改到位。
通过开展驻村干部述职工作,让驻村干部“晒”了工作成绩,赢得了群众的认可,接受了群众的监督,充分带动了驻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推动了驻村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关于乡镇驻村干部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二
目前, 乡镇干部队伍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与形势、任务和人民的期望比, 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种种问题。《人民论坛》杂志曾针对基层干部的真实生态开展过一项调查, 调查显示:“晋升空间少”、“发展压力大”、“焦虑情绪重”位列当下基层干部真实生态前三位。
(一) 乡镇干部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
1. 乡镇权责不统一
乡镇作为落实党在农村基层各项工作的关键层级, 既要抓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 又要抓党建, 还要保社会稳定, 乡镇干部常常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考核、达标等, 基本处于“小马拉大车”的状态。同时, 责任追究也越来越严厉, 形成了财政税收、信访维稳、计生、综治等诸多“一票否决”等项目。
2. 乡镇干部队伍力量与形势任务不相适应
普遍存在干部队伍总量偏少、质量欠佳的问题, 不少乡镇领导干部整天焦头烂额、焦虑不安, 既担心“一票否决”的责任内容和各项工作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 工作得不到上级党委、政府认可, 又担心发展不足, 不被群众认可。
3. 乡镇干部工作压力大
身处政府管理体制最低一层的乡镇是化解和处理基层社会矛盾的前沿阵地, 但由于权小责大, 在处理社会矛盾等问题尤其是处理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时, 乡镇干部往往成为上边压、下边顶的“受气筒干部”, 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普遍较大。
4. 乡镇干部待遇低
乡镇一级可以自主调配的资金越来越少, 乡镇干部的福利、奖金激励机制效果逐步弱化。
5. 乡镇干部发展空间小, 升迁机会少
由于乡镇的领导和非领导职数设置相对较少, 乡镇干部的职务升迁机会较少、晋升空间小, 职务晋升的“瓶颈”问题和“天花板”现象在乡镇中很严重。
(二) 影响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因素
1. 乡镇工作职责与工作权力的不对等
乡镇在推动经济社会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征地拆迁等方面都需要上报旗县区政府和协调市、区两级直属机关部门, 乡镇干部往往只有上下联系、左右协调的责任, 但没有最终决定权、裁量权, 很难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在管理村级组织事务中, 由于村民委员会属于村民自治组织, 乡镇无法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解决好农村和农民的矛盾纠纷等问题, 致使许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农民群众对乡镇、乡镇干部的埋怨情绪越来越大, 乡镇的调控能力和组织能力也越来越弱。
2. 市场经济对乡镇干部的冲击
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乡镇干部的价值理念,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部分乡镇干部服务发展、服务基层的宗旨理念。
3. 乡镇外部各行政主体对乡镇干部队伍的影响
乡镇的各上级机关及其部门普遍通过借调、调训等形式从乡镇吸取工作力量, 在严重抽空乡镇工作力量的同时也对乡镇的工作氛围、干部队伍稳定和现有工作人员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4. 乡镇无钱办事的困境影响干部干事激情
对于大多数以农业为主导的乡镇来说, 仅靠旗县区财政下拨的包干资金难以填补资金缺口, 使得乡镇在保日常运转方面异常艰难, 难以组织开展各项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一边是需要改善民生, 另一边是镇本级资金捉襟见肘, 乡镇政府在尴尬无奈中沦为“要饭型”政府。这对乡镇干部的工作激情有较大影响。
5. 乡镇干部队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乡镇领导职数和非领导职数的设置暂时还相对较少, 目前除乡镇党委书记、乡 (镇) 长、人大主席外, 多数副科级领导和普通干部升迁的机会相对较少, 且单纯的“以官定薪”的薪酬机制也导致了公务员不晋升、工资待遇就很难提高的问题。同时, 现行的考评机制也使大多数乡镇干部作风不扎实、缺乏长远意识。农村基层工作千丝万缕, 而非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成效, 存在经常性、长期性、艰巨性, 但目前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考评机制, 使得乡镇干部们不得不追求周期短、见效快的政绩工程、发展项目, 缺乏对长远的考虑和夯基础的工作, 结果或“投入”与“产出”失衡, 与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总方向不完全吻合。
6. 乡镇及乡镇干部工作环境艰苦、办公条件相对较差
虽然乡镇工作条件和环境与过去比改善了不少, 但由于大多乡镇处于城区以外, 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与区直机关、城区办事处相比还是相对艰苦, 偏远乡镇的基层干部工作环境更为艰苦, 有些偏远乡镇的干部只能周末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
二、对策和建议
(一) 科学定位, 推进乡镇职能转变
1. 科学界定乡镇工作职能
多年来, 乡镇一直承担着大量的业务委办局工作, 造成乡镇干部往往疲于应付业务部门的工作, 对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思考和工作相对不足, 也管了许多不该管和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 结果费力不讨好。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 应科学界定乡镇工作职责, 从宏观层面应将乡镇职能定位为推动农村牧区科学发展、服务基层群众、促进社会和谐三个方面, 从微观层面将乡镇职能确立为: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上级党委、政府要为乡镇转变职能创造条件, 将由旗县区直职能部门完成的工作从乡镇的职责范围内剔除出来, 并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严格控制对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的“一票否决”事项, 清理和规范各种类型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对乡镇的考核统一由旗县区委、政府组织, 不属于乡镇的事项不列入考核范围, 让乡镇干部能“轻装上阵”, 让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从跑财政、要项目中解放出来,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2. 理顺乡镇权责关系
按照乡镇职责定位, 凡由旗县区级以上党委、政府承担的责任, 不以各种方式转嫁给乡镇;应由旗县区级部门完成的行政事务, 实行以旗县区为主、乡镇协助的体制, 确需乡镇协助或委托乡镇完成的工作, 要给予乡镇相应的事权和财权, 逐步解决乡镇权责不匹配、“权力无限小, 责任无限大”的问题。同时, 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 乡镇事业单位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上级业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的管理体制, 上级部门派出 (驻) 乡镇的机构, 要接受乡镇党委、政府的统一指导和协调。
3. 建立“实体财政+发展资金”的乡镇财政体制, 增强乡镇组织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财力
旗县区应根据所辖乡镇实际情况, 划分不同类型, 区别对待, 分类管理, 应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财权与事权相一致、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 进一步理顺旗县区与乡镇的财力分配关系, 并适度向经济欠发达乡镇倾斜, 充分调动乡镇聚财理财积极性。对经济较发达、财政收支规模较大或集聚和辐射作用明显的中心镇, 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促进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城市培育的财政体制, 鼓励和支持建立乡镇实体财政, 更好地发挥中心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和欠发达的乡镇, 要充分调动乡镇理财积极性, 建立“实体财政+发展资金”的财政体制, 以实体财政的增加激励乡镇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 以发展资金的匹配保障乡镇合理支出和公益事业的建设, 促进乡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二) 完善机制, 激活乡镇干部队伍活力
1. 适度拓宽乡镇干部的晋升空间
(1) 增加乡镇干部领导职务职数和非领导职务职数。上级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在乡镇领导职务职数和非领导职务职数设置中, 应综合考虑乡镇的部门特点和乡镇干部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的实际, 以领导职务职数和乡镇编制数为基础, 适当增设乡镇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非领导职务职数, 并缩减正常职务晋升的年限等条件要求, 使乡镇干部工作上有劲头、进步上有盼头, 也使长期工作在乡镇一线的干部有一定的工资待遇增长, 不断激发乡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2) 提高乡镇正职领导的政治待遇。当前乡镇正职领导在发展地方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等上的“一票否决”项目众多, 工作压力和责任比市、区直机关的科级正职要大得多。因此, 为激发乡镇正职的工作积极性, 应建立乡镇党委书记享受副处级干部待遇的激励机制。
(3) 从制度设计上, 着力建立自治区、盟市等上级党政机关从基层一线遴选公务员的体制机制, 使乡镇成为上级党政机关遴选工作人员的主阵地, 为高素质、有能力但由于受乡镇职位职数限制的普通干部提供各类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4) 在干部选用上重点向乡镇倾斜。在县级干部的选用上, 加大对乡镇党政正职的提拔力度, 特别是在提任旗县区的县级干部时, 凡表现优秀的乡镇党政正职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重用;对于中心镇或重要的城郊镇的党委书记, 可在规定职数内由旗县区委常委兼任。在旗县区乡镇 (局) 科级正职领导干部选用上, 任职条件上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 并重点向具有乡镇人大主席或副书记、副镇长等工作经历的干部倾斜;在旗县区乡镇 (局) 科级副职领导干部选用上, 凡表现优秀的乡镇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同时, 对于工作能力强、有丰富乡镇工作经验的乡镇干部, 旗县区组织人事部门应进行重点培养, 使用到重要岗位。
2. 强化乡镇干部队伍数量与素质建设
(1) 进一步充实乡镇工作力量。在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中, 上级党委、政府要适度加强乡镇工作力量, 精简上级党委、政府的中间层级, 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充实到乡镇工作一线。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规定凡乡镇新录用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必须在基层服务满3-5年后方可调动岗位, 上级相关单位和部门不得随意抽调和借用乡镇干部;市直、旗 (县、区) 直党政群机关遴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时着重从符合条件的乡镇工作人员中选拔, 凡提拔为副科级实职的领导干部也必须有3年以上乡镇基层工作经历, 保持乡镇工作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工作的连续性。
(2) 着力优化乡镇干部队伍结构。由于公务员的“进口渠道”较窄, 乡镇公务员的吸引力不大, 当前乡镇普遍存在新生力量不足、队伍年龄老化等问题。因此, 在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人员招录工作中, 既要坚持“逢进必考”的原则, 严格把好入口关, 又要充分考虑本地区实际, 适度降低乡镇选人的准入门槛标准, 有计划、有步骤的优化乡镇干部队伍年龄、性别、民族、学历等方面结构, 建立一支以25岁至35岁的精力充沛、知识丰富青年为主要力量, 35岁至50岁思路开放、经验丰富的中年领导干部为龙头的乡镇干部队伍, 并着力建立中年领导干部与青年干部的传、帮、带工作制度。
(3) 建立科学合理的乡镇干部管理考评机制。科学合理的管理考评机制是激励干部成长、推进乡镇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工作实绩为核心、群众公认为基础的干部管理考评机制,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不断改进乡镇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考评, 通过公开考试、群众考评等竞争择优的方式选拔和任用乡镇干部, 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不断激发乡镇干部工作热情。
(4) 加强乡镇干部教育培训。各级党委、政府要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以转变乡镇干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及方法等为主要内容的乡镇干部专题培训班, 着力加强党的政治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及经济发展理念、现代管理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的学习, 要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外出考察、挂职锻炼等方式深化干部教育培训, 通过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拓宽工作思路, 通过上派挂职和外派挂职使乡镇干部不断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提升素质。建立和健全乡镇干部学习考评机制, 对干部参学情况、学习总结、教育培训情况进行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 作为提拔任用干部的一项重要基础性依据。
(5) 优化乡镇干部工作和生活环境。大力精减上级党委、政府的指令性任务、文件和各类会议, 减少各种名目的检查、调研次数和时间, 督促乡镇认真落实干部年休假制度。适当提高乡镇干部特别是偏远地区乡镇干部的工作津贴和生活补贴等经济待遇, 对在偏远乡镇工作的机关干部可适当增加一级或数级级别工资。积极建立专项资金, 采取财政补助、乡镇自筹等多种筹资方式, 加大对乡镇破旧办公楼、宿舍、食堂的配套、改造, 逐步配备现代化办公设备和文体娱乐设施, 大力改善乡镇干部的办公、生活条件, 为乡镇干部提供一个舒适、安心的办公、生活环境。
摘要:乡镇是我国政权体制中最基层的政权机构, 一头连着农村, 一头连着城市, 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基础桥梁与纽带。乡镇干部队伍数量庞大, 直接面向基层群众, 其作用发挥得如何, 事关党的路线、方针和各项政策能否全面有效落实。本文旨在指出当前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出可操作、有借鉴性的对策措施。
3.关于苏木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篇三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苏木乡镇作为基层政权组织,聚集了大批经验丰富、熟悉基层工作的优秀干部,他们责任重、压力大,长期工作在一线,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为地方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调研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近几年,虽然乡镇苏木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历史、政策、制度等原因,乡镇苏木干部队伍建设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为了了解我盟乡镇苏木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采取座谈、走访等方式,笔者先后深入不同地区的乡镇,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对象分别是乡镇党政班子、乡镇苏木干部、部分村干部和群众。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乡镇苏木干部队伍自身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思想观念陈旧,工作不求上进。调查显示有20%的人认为,有些乡镇苏木干部工作缺乏激情,有为难不作为现象。部分乡镇苏木干部整天埋头于琐事,没有时间潜心研究国家政策的导向,对党和国家农村政策出台的背景、目的和作用了解得不够深入、透彻,贯彻执行少,即使执行,也很少按照上级要求,很难结合本地的具体实际贯彻实施,常常流于形式。工作积极性不高、竞争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低。有的干部思想保守,由于乡镇苏木干部的日常工作在农村,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少,视野比较狭窄,加上一些干部对学习不重视,对工作中的新理念、新事物接受比较慢,市场竞争意识差、竞争能力不强,对工作起点、工作标准要求不高。
干部培训有待加强,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对乡镇干部培训内容的深度、广度不够,多数时候还是就工作谈工作,干部思想解放不夠。培训形式较单一,在旗县市委党校听讲座时间多,到现场实地讲解少,在旗县市内开展培训的时间多,走出去考察学习的时间少。培训对象主要限于科级领导,对一般干部的培训较少,还没有实现全覆盖。每年组织集中培训的次数少,每次培训的时间也很短,致使培训效果不明显,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提升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工作压力大,工资待遇差。乡镇基层工作面广、量大、事杂、任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特别是一些阶段性、临时性、突击性任务比较多,乡镇干部经常“跑断腿,磨破嘴”,工作压力大。在调研中,认为工资待遇太低的人超过半数,有些乡镇离县城驻地较远,交通不便利,无论是看病、子女上学等非常不方便,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不丰富。
乡镇党委、行政监督管理制度有待加强。于一些乡镇干部不愿深入农村、深入群众,主要原因是行政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有的乡镇干部在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四风问题;个别干部为政不廉,以权谋私等等,这些情况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基层组织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影响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所以,乡镇党委、行政监督管理制度亟需加强。
干部后续力量不足。苏木乡镇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许多优秀干部不愿待在苏木乡镇工作,都想方设法往城里“挤”,而旗直机关年轻干部极少愿意到苏木乡镇交流任职锻炼。目前苏木乡镇公务员队伍年龄严重老化,大多为1996年实行公务员制度整体过渡人员;应当扩大招录农牧类、管理类、城乡规划类公务员,采取公开选聘的形式选用事业人员。应采取措施,严格执行和控制考录公务员在苏木乡镇服务期制度。
干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首先是干部选拔用人机制不健全。认为进口偏窄、出口受阻、晋升交流难,干部队伍缺乏生机活力的乡镇苏木干部占19%。其次是干部考核工作机制不健全。考核工作不到位,目前很多考核内容比较虚、务实的少,公平性、透明度不高。最后是干部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在干部职务晋升、工资待遇、生活条件和诫勉惩处等方面考核结果体现的不够充分,直接影响干部工作热情。
加强苏木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
加强乡镇干部自身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科学文化水平。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引导他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的理解,掌握其基本理论和科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认为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列入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思想政治建设,是乡镇苏木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弘扬求实创新精神,助推新时期乡镇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要加强乡镇干部的经常思想政治工作,针对乡镇苏木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业务开展产生具体矛盾逐一解决,增加人员学习业务及工作的经济性和主动性,提高乡镇干部整体队伍的能力素质。在现阶段,要组织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学习,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政治素质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获得对其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发生长期稳定的内在作用。基本品质,是社会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在人的心中形成的,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增强干部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提升乡镇苏木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乡镇苏木干部队伍应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也价值观。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值价值观做引导,在乡镇具体工作中来践行。
选好配强苏木乡镇领导班子。按照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新时期好干部“二十字”标准,选拔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过得硬、熟悉农村牧区工作的干部进入苏木乡镇领导班子。苏木乡镇党政正职,一般要从经过多岗位锻炼、能总揽全局、作风民主、善于抓班子带队伍的优秀干部中选拔。真正体现“五湖四海”原则,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发现和大胆使用热爱基层、甘于奉献的干部;在不违反《干部任用条例》和党内外法规的前提下,上级在执行干部政策特别是选聘、录用、领导干部选任方面不要过于教条,真正赋予期县市党委充分的选人用人自主权。
加强苏木乡镇干部教育培训。为适应新形势下苏木乡镇工作复杂性的要求,切实提高苏木乡镇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思想政治业务水平,应坚持把教育培训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加强政治理论培训,强化苏木乡镇干部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有关政策培训,学会运用惠农惠牧政策,为农村牧区建设争取项目、资金,强化苏木乡镇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的本领;加强法律法规培训,运用法律手段调处农村牧区矛盾;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强化苏木乡镇干部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提升苏木乡镇干部指导群众致富的技能水平。
减少苏木乡镇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晋升年限。兴安盟严格执行《关于印发<关于旗县(市、区)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级别并行制度的意见>的通知》(内人社发[2015]58号)文件,提高了苏木乡镇公务员职级待遇,使干部在基层安心,激励他们扎根基层、扎实干事。但是具体执行当中大家普遍感觉晋升职级的任职年限太长,应适当减少晋升年限,因苏木乡镇工作特殊情况,如15年晋升时间应减少到10~12年。
4.乡镇驻村干部工作职责 篇四
驻村干部在管区书记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协助所驻村党支部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支部在农村各项事业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指导所驻村村委会依法开展自治,处理好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类问题。具体工作职责:
一、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指导帮助所驻村完成乡党委、政府安排的月中心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任务。
二、落实驻村干部“七个一”工作制度:即驻村干部在每个工作日到村一次开展工作,参加每一次的村“两委”工作会,每月进村召开一次群众恳谈会,每月进村参加一次公开接访,每月走访一次农村困难户,每月进村排查一次矛盾纠纷,每月进村征求一次群众对乡党委、政府的工作意见。
三、掌握所驻村村“两委”班子的基本情况,负责培养一名后备干部,培养一名党员或者发展对象,为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当好党委的参谋。
四、帮助所驻村建立各种村级自治组织,健全完善村规民约等村级事务民主管理制度,监督所驻村村级事务办理和“党务、政务、财务三公开”情况,帮助村“两委”做好信访稳定、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卫生保洁等各项工作。
五、指导帮助所驻村做好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的落实及会议记录,及时上报各种材料,并做好村级档案的建立和保存。
六、及时向挂包领导和片长汇报所驻村工作开展情况。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职责
1、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是本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亲自抓、负总责。根据乡镇党委、政府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要求与部署,结合本村实际,按照“经常6+1”工作内容,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
2、提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3、定期召开村级计划生育工作例会,及时掌握、核实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检查、部署阶段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4、负责管理本地流动人口,及时掌握流动人口信息。
5、落实包保责任制,做好孕情跟踪管理与监测工作。
6、负责组织本村“三查”和落实计划生育手术及补救措施。
7、对上报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质量负总责。
8、负责与有关家庭签订计划生育合同。配合做好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的有关协调工作。
9、负责村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工作制度的落实。
10、指导、配合做好村计生协会和村民自治工作。
村计生管理员工作职责
1、协助村计生委做好村计划生育工作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2、按照乡镇或街道、村委会的要求,协助村计生委落实各项计生民主管理制度;向育龄群众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发放各种计划生育宣传资料,做好育龄群众的思想工作,组织群众参加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开展“六登门、六服务”活动,为村民代办各种计生证件,送《生殖健康服务证》上门;及时帮助和指导育龄夫妇知情选择避孕节育措施;指导自治小组开展为计划生育户的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服务活动。
3、完成计划生育月报告单填报任务。每月走访育龄夫妇1至2次,准确掌握婴儿出生、性别、存亡和已婚育龄夫妇怀孕及节育情况,按照乡镇或街道计生办要求,及时准确填报村计生统计月报告单;向村委会及村计生委及时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4、认真搞好避孕药具管理和发放工作。核实本村药具使用人数和需求数量,按月领取并定时发放到人,经常了解服用效果,填写随访卡。
5、协助村计生委联络、协同村计生协组织开展群众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负责与上级计生部门的业务联络,积极参加乡镇或街道和村计生委组织的各种计划生育培训指导和会议。
6、认真完成村委会及村计生委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育龄妇女小组长工作职责
在村两委的领导下、计生主任指导下,把我村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做扎实、稳定、牢靠确实做好管理好。
1.各小组长把本组计划生育全面工作,及时准确的掌握本组育龄妇女,婚姻、生育、生产、生活,基本情况。
2.对小组的的已婚育龄妇女定期查访、女扎、离婚、丧偶等人员,每季度一次,放环的皮埋的一季度两次,用药具的每月一送一发一随访,产后,术后每周或十天一次随访、连续访三次并且收集育龄妇女的需求信息。
3.每月的28号,把小组已婚育龄妇女的基本情况和月内发生的问题,和变更信息等,要向计生主任汇报,如不汇报,瞒报、不按时参加每月例会的,处罚本人日工资的两倍,年底有计生主任报到财务直接从工资扣除。
4.做好避孕节育措施,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各方的宣传教育和服务,帮助育龄妇女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5.每月一次考亥本小组的基本情况、放环.顺产三个月必须放环剖宫六个月放环,有计划的一月一次跟踪孕情,如有不及时汇报工作扣罚小组长本人一个月的工资,工作好组长年终视情况给予物资或者现金的奖励。如有出现问题的小组,考核两次不合格的换小组长或者另选她人。
以上五条小组长要严格执行,按计生主任要求去做,年底考评。计划生育协会工作职责及制度
乡 级:
一、计生协会职责:
(一)、认真贯彻党和政府确定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组织群众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活动,发动会员自觉带头实行计划生育,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向群众宣传人口科学理论,宣传国家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政策,传播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等科学技术知识,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三)、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基层协会的先进典型,表彰先进,交流经验,推动工作,提出工作计划,指导基层协会开展活动,并做好协会工作人员的培训。
(四)、协调社会力量,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生育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人口福利事业,落实各项奖励、扶助、救助政策,帮助群众解决实行计划生育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
(五)、履行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职能,反映群众的意愿与要求,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六)、积极参与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推动基层自主、自治、自觉进程。
(七)、开展社会合作交流活动。
二、会长等人员职责:
1、理事职责。按时参加协会理事会,认真贯彻落实理事会决议;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为推动协会工作尽职尽责;宣传、学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积极参加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协助所在部门搞好计生工作,并带领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收集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2、常务理事职责。按时参加协会常务理事会,认真贯彻落实常务理事会的各项决议;积极为协会发展献计献策;完成常务理事会和会长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履行理事会确定的其它职责。
3、会长职责。代表理事会领导协会工作;召集并主持召开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等重要会议;组织研究和解决协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检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履行理事会确定的其它职责。
4、副会长职责。在会长领导下负责协会执行机构的日常工作;定期向会长汇报协会各项工作;协助会长组织、研究解决协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助会长召开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工作会议;负责组织落实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作出的有关决议;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村(居)、企业和流动人口聚居地(简称村级)协会开展好工作;围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体目标,做好协会各项工作。
5、秘书长职责。在会长、副会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贯彻执行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的具体决议;定期向会长、副会长报告协会工作情况,做好参谋工作;坚持各项制度,做好计划、宣传培训、活动开展、评比表彰等项工作;协调组织好村级协会的检查督导工作。
三、协会工作制度
1、会议制度。镇街计生协会会员代表大会每5年召开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期召开,但最迟不能超过一年;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每年不少于2-3次;工作会议根据需要随时召开。
2、宣传培训制度。镇街计生协会负责培训村级计生协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每年不少于2次。指导协助村级计生协会开展好会员小组长、会员的培训工作。每年组织开展宣传服务活动不少于4次。
3、档案管理制度。镇街计生协会要建立健全“一簿一册一档”,即《计划生育协会工作记录簿》,主要记录会议、宣传、培训等各种活动情况;《计划生育协会组织登记册》,主要登记计生协会理事成员、会员、联系户;《生育关怀档案》主要记录镇街开展“生育关怀”行动的情况。镇街计生协会要对协会的各种簿册、表格按时间、用途分类进行整理存档。协会开展的重大活动和上级领导调研观摩要保存完整的影像资料,并配有文字说明。
4、工作报告制度。镇街计生协会要撰写工作专报和工作报告,专报随时上报县级协会,工作报告每年11月15日上报上一级计生协会。要建立健全协会统计报表(《计划生育协会组织情况统计表》、《计划生育协会活动和经费情况统计表》、《计划生育协会开展“生育关怀行动统计表”》),上报数据要详实、准确,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名单要做到真确无误,档案资料齐全。
5、项目管理制度。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各种服务活动,对项目要加强管理,规范运作,跟踪督导,科学评估,打造品牌,创造效应。对照生育关怀行动工作,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青春健康教育、生殖健康、贫困帮扶行动、“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特困救助行动、“三结合”少生快富工程等项目,不断拓展协会服务领域,构建“生育关怀”大联合、大救助格局。
6、评比奖励制度。镇街计生协会要认真总结村级,每年至少推荐二个先进典型上报县级计生协会。镇街计生协会每年召开1次协会工作总结表彰会,评比表彰村级先进单位、典型协会和先进个人。
7、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制度。积极参与本级政府对人口计生工作的规划和计划生育执法检查等工作;监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落实,监督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协助政府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加以解决,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广泛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新家庭”活动,推进基层管理工作的民主进程,弘扬健康向上的乡村文明;同时主动做好协调争取工作,建立完善参政议政制度,认真履行监督职能,积极反映群众诉求,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形成自治组织与群众团体目标一致的管理格局。
村级:
一、村级计划生育协会职责:
1、协助村党支部、村委会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任务。
2、依法维护育龄群众在计划生育及生殖健康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3、向村民宣传人口科学理论,宣传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传播晚婚晚育、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等科技知识,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4、发动会员在计划生育中起带头作用,组织群众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活动。
5、协调社会力量,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生育服务,落实各项奖励、扶助、救助政策,帮助群众解决实行计划生育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
6、履行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职能,反映村民的意愿和要求,积极参与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推进自主、自治、自觉进程。
二、会长等工作职责
1、理事的职责:按时参加协会理事会,认真贯彻落实理事会决议;利用自身所长,积极为协会发展献计献策;及时向理事会反映会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并督促落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参加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和计生科普知识,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2、会长职责:会长代表理事会全面领导协会工作,召集并主持理事会、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重视协会发展,落实协会办公场所、人员配备、经费等相关问题;检查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履行理事会确定的其它职责。
3、副会长职责:在会长领导下主持协会工作;定期向会长汇报协会各项工作,协助会长解决协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协助会长按时召开理事会和工作会议;负责组织落实理事会做出的有关决议。
4、秘书长职责:在会长、副会长领导下,具体负责协会日常工作的执行;具体落实执行理事会的决议;掌握协会工作情况,传递反馈工作信息,提出工作建议和意见,当好参谋;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和理事、会员小组长、会员培训计划;协调组织理事、会员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服务培训活动;负责各项档案的记录、整理和保管;负责管理好会员之家。
(二)制度建设
1、会议制度。村(居)计生协会会员代表大会每3年召开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期召开,但最迟不能超过一年;会员会议、理事会每年不少于3次;工作会议根据需要随时召开。
2、宣传培训制度。村(居)计生协会开展好会员小组长、会员培训工作,学习传达上级协会文体精神,领导讲话等,定期学习举办各种培训班,进行人口理论、计生政策、协会知识、生殖健康、科技知识等内容的学习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组织开展宣传活动,不少于4次。
3、档案管理制度。村(居)计生协会要建立健全“一簿一册一日志一档”,即《计划生育协会工作记录簿》,主要记录会议、培训、宣传等各种活动情况。《计划生育协会组织登记册》,主要登记计生协会理事成员、会员、联系户。《计划生育协会小组日志》,主要记录小组开展学习宣传服务活动情况。《生育关怀档案》,主要记录开展生育关怀行动的扶助情况。各种簿册、表按时间、用途分类进行整理存档。协会开展的重大宣传服务活动要留有完整的图片资料。
4、统计报表制度。建立健全协会统计报表制度。《计划生育协会组织情况统计表》、《计划生育协会活动和经费情况统计表》、《计划生育协会开展“生育关怀行动”统计表》。上报数据要详实、准确。上报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名单要做到准确无误,档案资料齐全。
5、会员联系户制度。会员要利用自身优势,联系2-5户育龄群众家庭,通过交流思想、互通信息、传播技术、互帮互助,执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脱贫致富,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会员小组活动制度。会员小组每年至少活动6次。按照“两自两评”即:“会员自觉参与、小组自主活动、公开评议记分、综合评先树优”的会员小组活动模式,组织会员开展经常性宣传学习、服务活动;倾听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建议,帮助群众解决在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实际困难并做好活动记录。
7、会员入会制度:对积极要求加入协会组织的人员,凡符合条件要严格履行入会制度,即:
1、由本人填写“会员申请表”;
2、理事会研究,经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员同意;
3、召开会员大会公布,举行入会仪式;
4、发给本人《会员证》;
5、审批表由理事会入档保存,并报上一级协会备案。
8、评比奖励制度。每年召开1次协会工作总结表彰会,评比表彰优秀会员小组、先进个人、好媳妇、好婆婆。
5.关于乡镇驻村干部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五
工 作 总 结
今年**乡驻村工作组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扶贫办的具体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地区第三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起点,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牢固树立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圆满完成了第一季度驻村工作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乡被列入地区第三轮重点帮扶村分别为3村(地区民政局、地区银监局、县民政局)和9村(地区粮食局、地区外侨办、县外侨办),县级帮扶单位为5村(县招商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工作组9名同志进驻重点村之后,乡党委高度重视,认真妥善的安排了工作队员的食宿,为了确保工作队人员专心开展工作,乡党委专门为工作组维修了宿舍,制做了新床,解决了办公场所,切实解决了工作队员的生活起居等问题。
工作组进村以来,乡党委多次同工作组领导、工作队员座谈,商量驻村工作具体问题,并及时召开党委专题会议研究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和其它副职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指导各项工作。同时村里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协助工作组共同开展工作,为了使乡干部驻村工作深入人心,乡干部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对各族群众进行了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教育、有关扶贫政策教育。**年**月**日乡党委及时召开了由乡党员、干部、团员、村主要领导和驻村工作队140人参加的动员大会。同时,按照**县干部驻村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乡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驻村工作组全体成员在工作中,认真实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工作制度,严格遵守政治工作纪律,与农民打成一片,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进一步完善驻村工作制度。
**乡结合驻村工作实际,成立了由乡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驻村干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驻村干部定期召开例会,及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和安排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并定期不定期的对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同时利用驻村工作组成员有较强的工作经验和协调能力,在农村开展工作容易打开局面这一点,严格考核制度的落实,充分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更好的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开展当前的各项工作。确保了驻村干部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的进程。
通过驻村帮扶,使村两委班子得到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生活和党支部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三培两带”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各项制度更加健全。同时,驻村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真心实意地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各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加强领导健全机构,配合村逐步做好党建和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各驻村工作组人员到位后,及时召开了村党支部会议,成立了以乡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集中整治、扶贫帮困和驻村工作领导小组,为顺利开展驻村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组织基础。积极协助村党支部干部、党员、三老、宗教人士、十户长和民兵等召开两次会议,传达地、县、乡驻村工作动员会议精神,为营造宣传氛围在村委会大门、小学大门口悬挂2条横幅、张贴50余份标语,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维稳意识,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确保了该村的社会稳定局面,同时广泛听取了解党员群众的意识和建议,针对村“两委”又站不落实、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组织纪律涣散等问题,建立健全了“两委”班子的工作制度、议事制度、请销假制度、工作汇报制度等有关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了村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
四、实践“党员先进性”,大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乡共有3个村驻有工作组,我乡建立健全了工作组开展扶贫工作考核机制,每月定期检查不少于1次,并能处理好与对口扶贫单位的关系,明确了四项措施。一是扶贫帮困做到了与政治思想扶贫、生产技术扶贫、生产观念扶贫和经济信息扶贫相结合;二是以扶持贫困户增收为主要目标,以支持抗震房建设和争取一些“短、平、快”的生产项目为重点,开展了“一帮一”扶贫活动。三是多项措施并举,鼓励农民走规模庭院经济和对外劳务输出的致富之路。四是发挥党员先进性,培养致富领头羊,坚持做到了“一人帮一户、一户带动十户、十户影响一村”的扶贫模式。截至目前,地区民政局为3村捐款3.2万元(正在募捐中),地区银监局为3村捐赠办公柜、沙发、桌椅等办公用品价值1.5万余元;地区粮食局为9村捐赠15吨油渣、价值3万元;地区外侨办、县外侨办为9村共捐赠600余元的尿素,邀请地区林科所二名专家开展了核桃栽培、农作物田间管理培训,提出可行性帮扶建议5项,目前正在落实资金问题。大力促进了我乡扶贫帮困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驻村工作存在的问题
1、驻村工作组对部分脱贫愿望不强烈的贫困户,用科技知识加以引导,但还不够深入。
2、乡党委、政府对工作队员的关心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六、今后工作打算
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鼓励驻村工作队员一如既往做好扶贫帮困工作,进村入户,深挖问题存在的根源,与群众交心、交朋友。大胆开展工作,继续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同时在帮助村集体发展经济上多想点办法。乡党委、政府做好经常性的慰问、谈心工作,激励其更好地开展驻村工作,加快脱贫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6.关于乡镇干部管理问题调研报告 篇六
一、当前乡镇干部队伍教育管理现状
(一)文化程度全面提高。
从200x年开始,xxx县分配xxx余名大学、中专毕业生到乡镇工作,200x年以后我县又多批次在毕业大学生中招录人员,安置转业、退伍军人400余人,进入乡镇干部队伍。目前,全县1341名在职乡镇干部中,大专学历1104人,占总人数的82%。由于大量高学历人才的注入,有效改变了乡镇干部文化素质低的现状。乡镇干部也由过去的干得多,想得少,逐渐转化为“理论思考多,付诸实践少”,这也给基层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年龄结构更加合理
当前,我县乡镇领导有xxx人,其中45岁以下的领导xxx人,占乡镇领导总数的xxx%。45岁以下的乡镇干部(含乡镇领导)xxx人,占乡镇干部总数的90%,绝大多数乡镇干部年富力强,处于青壮年时期。由于年龄结构和成长环境等原因影响,当前较多的乡镇干部没有农村生活经历,或在农村生活的时间较短,往往表现出“岸上指挥多、俯下身子干事少,眼光向上多,心系群众少”,与农民和村社干部在思想沟通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工作上的认真程度不够
一些干部在乡镇工作时间较长后,往往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年龄偏大后,总想有朝一日换个岗位,到县级部门去轻闲一下;一些年青干部认为自己具有年龄优势,文化程度较高,在乡镇工作有点“曲才”的感觉。因此,总会导致部分乡镇干部不能正确估价自己,不能处理好工作关系,抱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昏昏沉沉混日子的态度,对待工作不热心、不尽心、不细心、不用心、不安心。乡镇干部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较少,工作方法简单,对干部群众反映的问题避重就轻,思考不够,采取的对策措施少,不能及时处置;有的干部虽然身在基层,却心在机关,到村社开展工作总是走马观花,根本不深入农户,不向农民了解实情,指导工作点子不多,汇报工作长篇大论,推进工作力度不大。
二、乡镇干部精细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乡镇干部队伍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年龄结构更加合理,待遇不断上涨的格局下,乡镇干部的教育,乡镇的管理工作却出现了更加复杂的格局。细细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观上,与某些乡镇干部学习不够、服务意识淡化、创新能力不强有关;客观上,与乡镇工作转型、乡镇干部管理弱化,乡镇领导的素质和能力不强等息息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乡镇工作转型,让部分干部不会干事
一些干部普遍认为乡镇工作就是跟群众打交道,主要靠“和稀泥”,“搓汤圆”,工作没有技术含量,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根本没有认识到乡镇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因此,乡镇干部从主观和客观上放松了学习和技能提高。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乡镇主要工作内容也从七十年代指导生产;八十年代催粮催款,刮宫引产;九十年代引企业,谋发展;到如今构建和谐,讲科学发展。工作已经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从微观向宏观转变,从“取”到“予”转变,从“硬”向“软”转变。巨大的转型让一部分乡镇干部感到“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用不成”,以致工作上找不到方向,无处下手,无从使劲。
(二)激励机制缺少,让部分干部不愿干事。
由于受领导职数及干部选用体制的限制,乡镇干部发展空间极为有限。我县在乡镇建制调整时,将27个乡镇并为13个,乡镇干部领导职数大大减少,去年乡镇干部换届选举,全县仅有10多名乡镇一般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基本上是百里挑一;同时,由于“洋博士领导”和“空降兵领导”的不断增加,让一些自身素质优良的乡镇干部,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后,又时常面临年龄、学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走上县管领导岗位的更是凤毛麟角,导致了乡镇干部政治前景变得短暂而且脆弱。政治前途的渺茫,运用经济手段推动工作的办法被取消,在“名、利”两大“利空”因素的影响下,部分乡镇年青干部干事创业热情骤减。同时由于大部分乡镇领导与一般干部之间交流少,谈心少,导致领导与一般干部之间貌合神离,根本无法做到用感情激励人、用事业吸引人、用表率感染人,让更多干部对工作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甚至放任自流的消极态度。一部分组织纪律较强,自觉性较高的同志也进入了“凭良心办事”、“凭兴趣办事”,随波逐流的状态。
(三)粗放型管理,让部分干部不能干事
当前,乡镇领导干部一般不懂现代管理,片面地把工作布置、制定制度、给钱给位当作管理,往往是制度多措施少、安排多落实差、实惠多效率低。有的乡镇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无人研究解决,工作基本是提在口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有的乡镇热衷于照抄照搬市、县领导讲话和上级文件,不结合实际,安排工作不具体,没有操作性,以至下面无法入手和落实;还有的乡镇总认为上级安排的工作没有结合实际,抱怨上级“搞形式”,不管什么工作一律“软打整”,层层批批文件,玩玩文字游戏、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只管责任追查时能推脱,根本不问工作结果。由于工作任务不清,措施不力,责任不明,导致部分乡镇干部根本不能干事。
(四)同工不同酬,让部分干部无心干事
首先,公务员津补贴政策实施后,事业单位人员绩效工资迟迟未推行;加之乡镇行政和事业混岗现象严重,因此出现了在一个乡镇,同一个科室,干同一种工作,因身份不同,工资出现一倍以上的差别。今年各乡镇发放出差费补助时,人为的再次拉开了乡镇事业干部与公务员收入的差别,让占乡镇干部总数三分之二的事业人员感到与公务员的差别较大,心里不平衡,导致部分事业干部根本无心工作。
(五)权利上收,让干部无力干事
当前,随着乡镇部分职能的上收,村民自治的推行,使乡镇职能进一步弱化,权小责大成为当今乡镇责权关系的真实写照。目前,乡镇作为一级政府,但一级财权、一级事权的空间已经很小,就连人事权也被上级控制,乡镇内设科室的数量和职数都必须由上级确定。在当前社会矛盾凸显期,作为直接面对矛盾的一级政府,开展工作最大的武器就是“靠嘴”,对上“处处求人”,对下“无计可施”。为此,乡镇根本无法掌控经济发展,甚至在机关干部利益的调配,老百姓利益维护上也难有较大作为,进而导致乡镇陷入“干部无能,政府无法”的境地。
三、加强乡镇干部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个地区工作的好坏,与该地区干部素质有直接关系。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都应把抓乡镇干部精细化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大力抓好乡镇干部精细化管理教育。针对乡镇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对症下药,以科学和务实的态度来加以解决,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着眼长远、注重疏导、标本兼治,逐步实现乡镇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制度化、人性化和科学化。
(一)强化思想理论教育,让乡镇干部素质高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理论教育,通过采取学习辅导、专题讲授、开展读书活动等有效形式,强化干部对历史、政治、经济、科技、专业技能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拓宽干部知识面,开阔眼界,提升素质。紧跟时代步伐,强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注重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学一些与工作密切相关的理论,以便有效推动工作。同时,还要强化对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真正把干部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人。
(三)减少务虚工作,让乡镇干部干实事
乡镇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权,工作的重点就是落实上级的方针政策。由于自身或上级的原因,当前乡镇耗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从事务虚工作。一方面由于层层工作开展的检验标准是看材料,因此导致乡镇也花费大量人力从事文字工作,一部分乡镇领导不管对上汇报对下布置工作也步入了“事事靠秘书,处处要材料”的局面;另一方面乡镇除参加县委、县政府组织的会议活动外,还要参加各个县级部门组织的各种会议和活动,有的部门为追求视觉效果,经常要求乡镇出人头凑数,甚至还向民营企业中大量抽人到县“当群众演员”,耗费了乡镇相当大的人力。因此,必须从上到下纠正这种不良风气,让乡镇把更多的人力投入到具体工作之中。同时在乡镇实施精细化管理,将乡镇工作规范化,目标具体化,结合定岗定责,编制乡镇干部工作手册,形成乡镇领导分工的最佳搭配模式,细化科室及科室人员的职责、工作流程、办事程序,具体到每个环节,让每个乡镇干部明白自己的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不开展或开展不好,将受到什么处理,通过规范管理,实现领导“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
(四)落实退出机制,让乡镇干部干好事
要从根本上扭转一部分乡镇一般干部“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和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顽症,就必须打破“终身制”问题,让乡镇领导和一般干部工作有压力。严格逗硬领导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的考核,对乡镇干部实行月评与考评相结合,对日常工作不努力,任务完成较差的一律纳入每月的考评,对一年中有几个月考评不称职的考核一律不称职,并根据相关规定是一般干部的进行待岗或辞退,是领导干部的一律免职。对已经在经商办企业,把工作当副业,“泡”在机关求有退路的乡镇干部,借鉴周边区县做法,发挥他们有经济头脑、协调能力强的优势,出台政策,给他们招商引资任务,让这部分人合法流出,如没有完成招商任务不享受工资待遇,避免加重财政负担的现象。
(五)提升管理水平,让乡镇干部干成事
7.关于乡镇驻村干部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七
本文主要是对中国西南地区德宏州傣族小学地区开展英语教学的现状的研究。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的情况, 教师是如何教以及傣族小学生所面临的英语学习困难是什么。该研究是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基础, 试图应用国内外的理论来指导。在本文中提到的第二语言习得主要是指傣族的汉语学习和在课堂上使用的英语学习。因为我国大面积开设小学英语的时间还不是很长,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还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由于目前的研究还没有足够的参考资料, 因此本研究主要是对开设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2. 相关理论和研究
2.1 语言学习的相关理论
冯增俊 (2003:156) 在其《双语教育和综合英语》一书中提到:1967年Lenneberg首先提出了语言习得关键期的概念, 他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存在着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 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 语言的习得最容易, 超过这段时间, 这种能力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他说:“正是5 0年代一位在加拿大蒙特利尔McMill大学的名叫Penfield的神经生理学家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Stern1983:323)
Penfield从他对儿童和成人脑部语言区的损伤观察, 认为人的一生中的早期, 青春期以前是学习的关键期。在Penfield的研究中, 他发现“在青春期前由于意外事故, 脑瘤, 外科手术而致使大脑皮层语言区脑部受损的儿童语言的恢复要比青少年和成人好。”言语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一般认为3~10岁是开始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 人在年龄幼小时, 左脑损伤的失语症, 可以靠右脑的机能来补偿;年龄大些后, 左脑损伤引起的失语症就无法补救了。这说明儿童时期大脑语言机能有较大的可塑性。 (冯增俊, 156)
Rod Ellis认为只有儿童的学习者在非正式的学习语境下习得当地口音的能力。学习语法的关键期可能要晚于语音学习 (在1 5岁左右) 。 (1944:492)
束定芳指出关键期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一个人来说, 越早开始学习一门外语, 他的语音的流利性就越高。 (1 9 9 6:3 9) 王蔷也强调对一门语言的学习, 需要最大量的时间——开始学习越早, 获得的时间越多。 (2 0 0 3:2 3)
虽然对关键期的时间界定至今争论颇多, 但综合各方面的意见仍然可以看出, 语言习得的关键期一般集中在儿童时期, 其中4~8岁更为关键。在关键期内, 通过接触自然的语言环境以及与语言环境的相互作用, 儿童会自然地习得语言, 而错过了关键期, 语言习得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冯增俊, 2003:156~157)
2001年, 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套国家基础教育大纲。但尽管小学英语也成为国家教育部法令要球的科目, 但实际的实施并不顺利。主要问题就是教师的数量及其资质的奇缺。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的西南部, 和缅甸接壤, 离昆明7 5 0公里。根据德宏年鉴2009记载, 2008年德宏有人口1, 048, 00.其中本地少数民族541, 0 0 0, 占总人口的5 1.6%。傣族3 3 3, 900, 占总人口的31.86%。
德宏有759所完小和183个教学点。只有6 6所小学开设英语。
在2001年前, 没有任何一所小学开设英语课, 更不用说在民族学校了。
在2001年1月, 政府颁布了在小学开设英语教学政策后, 2002年英语课才在个县市的小学开设。继而为响应政策, 英语教学也向各乡镇的中心小学推行。
3. 研究设计
随机抽取了7所傣族乡镇的200名三年级和4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200份, 收回197份 (98.5%) 。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都是这7所的傣族学生或其他的少数民族学生。问卷的内容包括:傣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他们学习情况, 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感受等。
7位傣族小学校英语教师都参与了问卷调查。调查主要涉及他们对英语教学的态度, 感受。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主要是在放学之后进行。
听了7所小学的不同年级的英语课。听课总课时达3 0学时。
4. 调查结果和讨论
在调查的学校, 英语课都是从3年级开始开设的。一个班每星期两节课。从我的调查来看, 7所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能上完教材规定的任务。在访谈中老师反映一星期只有两节英语课, 课时不足, 而且学生只在仅有的两堂课学。课外不学, 很容易忘记。
调查的对象学习英语已有一年到三年的经历, 但当我和他们面对面交谈的时候, 发现他们竟然都不能用任何的词说出一个简单的句子。总的来说, 从形式上这些学校似乎遵循了大纲的要求, 但调查的结果不容乐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4.1 傣族小学的英语教师
i) 教师的教育背景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和能力要达到一个专科生的水平。表1是7位英语老师的背景资料。
从表1中可以看出, 7为老师的平均年龄是24岁。教龄最常的有五年, 最短的只有一年。总的来说, 他们都很缺乏英语教学经验。而在小学英语教学的领域中,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少数民族小学生的多语言的学习环境, 在这些小学校的英语教学就要复杂得多面临的挑战也就非同一般。因此以上老师的教育背景是难于满足课程标注的要求的。4位老师是师范生, 一位高中生, 只有两位是英语专科生, 占了2 9%。不合格学历占了7 1%。
ii) 教师的发音急需提高
关键期理论强调儿童的发音习得的重要性。事实上, 从笔者的听课中发现了不少的发音问题, 如老师在教学生一首诗的时候把“s k y读成了[skai]”, 把“as读成[a:s]”而且没有语调和节奏。有的老师读一个句子的时候语调很怪。很多学生的发音很怪, 还带有很重的傣腔。还有的老师不知道加了“s”之后什么时候读[s]什么时候读[z]。
iii) 教学方法
大部分的老师使用的都是传统教法。如一位老师让学生跟他一遍一遍的读句子, 直到学生读得没了兴趣。之后他用一些简单的傣语解释句中的单词以期帮助学生理解句子 (虽然他不是傣族) 。还有一位老师用了20分钟的时间把一首诗抄在黑板上, 学生跟着抄, 最后把诗翻译成汉语。在访谈中一位老师满脸愁容地说:“教小学英语我感到很吃力, 因为我只是高中毕业, 教英语课时我很不自信, 不知道怎么教才好。”另一位说:“英语不是我的专业也不是小学的主科, (她的专业是数学) 教小学英语我有很多顾虑。”
不过在听课中我还是看到有一两个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具有一些创新的, 如一位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和全班一起唱“找朋友”的英语儿歌, 学生非常活跃。有的老师教新词的时候先使用图片, 然后让学生互相找匹配的图片。有位老师的教学还是很灵活的, 课堂用语主要是汉语和英语, 有时还讲点傣语。
iiii) 教师培训
在7个老师中有五位在他们教小学英语前被送到昆明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从他们实际教学上看, 很多老师都不是太熟悉小学英语的教法。他们的语音也不可能只在三个月就可以提高。在他们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随着问题的不断出现, 很多老师都希望能有机会得到培训以提高教学水平。
IV) 教师过重的教学负担
从这7位教师的背景材料中我们也可看到所有的老师都承担着英除语之外的教学任务。其中最多的课时一个星期1 6节。这种沉重的教学负担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学质量。教师没有充溢的时间来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 也没时间来反思自己的英语教学, 更没有机会和其他英语同行交流, 因为学校和上级部门不重视小学英语, 它不是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
4.2 傣族小学生的双语学习阶段
i) 傣族小学生的傣语学习
和这些小学生的谈话很难深入下去。他们的回答总是“是的”“不是”“我不知道”, 这表明他们的汉语水平还很低。乡镇一级的傣族小学生一般是在幼儿园或学前班开始学习傣语的文字, 到了小学6年级傣语还记得很牢而且读得很流利。这似乎与“关键期假说”很一致:语言学习, 年龄越小习得成就越高。而从三年级才开始学习傣语文字的傣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没有从幼儿园或学前班开始的学生高。
实际上傣语只是被用来做学习汉语的工具。然而这些傣族小学的汉语成绩一直都是远远落后于县级的学校。
ii) 傣族小学生的汉语学习情况
采访到的一位汉语老师说:“到了四年级的大多的数的学生还不能完全会写拼音字母。有些还不会读, 而且大部分的学生还不能把音和音节联系起来。傣族学生学习汉字的能力更差, 大部分的学生还不能看着拼音写出汉字来。”
iii) 傣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
这7所学校都是从三年级开始上英语的。一般学生的年龄都是在9岁左右, 在前面我们提到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12岁以前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期, 傣族小学生正是出于这个年龄阶段, 按理来说, 他们学起英语来应该不会有多少困难。根据教学大纲, 小学英语学习应该达到一级和二级这个标准, 但调查结果令人失望。
访谈 (四年级的学生)
问:你喜欢学英语吗?
答:喜欢
问:为什么?
答:不知道 (用傣语回答)
问:你能读这个句子吗? (我指着“It’s time to watch TV.”)
答:不能。
问:你能读这个词吗? (我指着“cake”说)
答:不会 (摇摇头)
这本课本里你会读什么?
答:我会读这个词:OK! (他指着“OK”一词大声地而且自豪地读出来)
我曾经向几位老师提出要看看学生们的期末考试成绩或考试卷纸, 他们都没给出。说对学生的评价只是让他们读一下课本, 然后给出一个分数就行了。教育局或相关的部门都没有在这几所小学进行过英语测试。从研究中可以看到傣族小学生学习英语很困难。大多数的学生不会读英语句子, 有的甚至连单词都不会读。其中一个主要的困难是傣族学生面临三语学习的问题:傣语, 汉语和英语。三语学习在这一阶段同时出现, 从而导致了语言学习的混淆。
5. 结语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对在傣族乡镇一级的中心小学开设英语的实际情况的研究。两个主要影响傣族小学生的因数是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三语学习。
在本研究中关键期的理论并没有有效地体现出来。所研究出来的这几个因数肯定在阻碍傣族小学生的英语学习上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目前来说, 这些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是不容乐观的。为了提高他们的英语教学, 应该尽快采取以下措施:
1) 给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师提供特别的和足够的培训。
2) 加强双语教育并设法找到一条适合不同学校的好路子来。
3) 激发傣族小学生接受更高教育的动机。
4) 提高傣族学生汉语学习的兴趣。
【关于乡镇驻村干部现状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加强乡镇卫生院干部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06-14
乡镇驻村干部管理制度08-14
乡镇驻村干部工作汇报09-24
关于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12-12
关于乡镇企业发展的社会实践报告11-22
关于我县乡镇政权运转状况的调查报告12-10
关于乡镇依法行政和行政效能建设的调查报告09-16
乡镇半年驻村工作总结10-14
乡镇关于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方案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