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河镇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汇报材料

2024-07-18

柴河镇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汇报材料(精选10篇)

1.柴河镇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汇报材料 篇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2010-06-29 19:12:58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2)受国际金融金融危机影响,国内部分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企业用工需求量减少,大量外出农民工返乡,社会就业压力加大。为积极应对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我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帮助返乡农民工重新再就业或创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力保全县就业形势的稳定。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工返乡现状。我县现有农业人口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转移到非农产业万人,输出到县外万人。主要的外

出务工地区为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区,占总劳务输出人数的77%。据本次在全县范围内对外出务工返乡的调查结果,截止09年1月底,我县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共返乡36156 人,其中因此次金融危机导致裁员返乡13190人,占全县劳务输出总人数的%。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已经影响我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返乡农民工的数量仍将有扩大的趋势。

二、采取措施,提前应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我们针对当前面临宏观经济影响就业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形势发展;一方面积极寻求对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成立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为切实做好稳定就业工作,我们成立了**县返乡民工就业工作应急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掌握我县农民工返乡动态情况、人力资源供需变动情况,制订应急措施,帮助返乡民工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

(二)建立报告制度,实行动

态监控 为加强对劳动力转移的动态管理,我们建立了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返乡的长期监测制度。通过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对本辖区的返乡民工随时进行摸底、登记,定期上报。随时掌握全县的农民工返乡状况。对一次性返乡超过100人、一天内返乡超过1000人的,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上报县政府和市劳动保障局。(三)主动搜集本地企业的用工岗位。采取“走出去”的工作方式,全面细致的掌握本地企业,特别是中小困难企业的用工需求状况,做好人力资源供求监测分析和用工调控工作。通过人力资源市场的优势和信息发布宣传栏、电子大屏、手机短信发布等方式多渠道发布信息优势。依托**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中心等新闻媒体发布单位招聘信息、个人求职信息和招聘会信息,让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能有更多机会和途径了解就业信息,使返乡的农民工能与用工企业及时对接。大力开展服务项目多、服务

态度好、服务水平高、服务质量优、服务效果实的大中型招聘会,春节前,我们召开了2次返乡民工的专项招聘会,共召集了86个企业,提供2000余个岗位,当场匹配成功800余人。2009年2月24日,我们联合无锡、徐州市的劳动保障部门,组织了2009年春季返乡农民工招聘暨南北劳动力交流大会,此次招聘大会,182家用人单位提供了11211个就业岗位进场招聘,吸引了万名求职务工人员,现场达成就业意向4612人,有效地促进了我县返乡民工的就业,得到了省、市劳动保障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全面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一是对返乡民工和本地企业失业人员开展基本素质的培训。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聘请教师、发放教材,对现阶段企业经营困难而被裁减的人员进行心理疏导,讲解择业知识和必备的务工常识、法律法规。二是以创业培训为重点,努力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格局。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应该把金融风暴引

发的民工返乡的不利影响看成是培训人员、提升素质的有利契机,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出击。从营造创业培训氛围、保证创业培训质量、强化创业培训服务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水平和创业成功率。通过培训返乡民工促进就业升级。(五)搭建创业孵化园,引导创业,促进返乡民工就近就地再就业。为提高创业者的成功率,我们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优先选择手中有一定资金或门路的失业人员作为突破口,在经济条件相对好的镇建立农民创业园。在园内设立办公室,成立劳动服务站,在税费征收、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优化创业环境,简化创业手续,搭建创业促进就业平台,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实现一人创业带动一片就业,形成以就业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互动格局。柳新镇机械加工创业园、马坡镇玻璃制品创业园

和黄集镇家禽孵化、养殖创业园已经初具规模,共吸引家企业进入,带动就业2000余人。通过多方努力,全县因受金融危机冲击返乡的农民工目前大部分已经实现了重新就业,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力争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率达到95%以上,实现 “保就业、保增收、保稳

2.柴河镇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汇报材料 篇二

博山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博山区把“农民增收”切实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重点,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为载体,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走出了一条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促农民增收的新路子。目前,全区14万农业劳力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6万人,占总劳力的26%;从一产转到二、三产业的达10.4万人,占总劳力的74%,•形成了5个产业镇,54个专业村,500个年产值过10万元的专业大户。

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0%,全区劳动力转移增收5.5•亿元,劳均3900多元,人均2380元。主要做法如下:

一、构筑载体,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中游离出来,区委、区政府因势利导,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加快农民奔康致富步伐。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扩大劳动力转移空间。按照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把小城镇建设划分为三个等级:中心城区为第一等级,面积由18平方公里扩展到72平方公里,人口由24万扩展到40万,预留16万人的居住空间;源泉、北博山两个中心城镇为第二等级,人口由3万人扩展到5万人;南博山、石马、崮山、池上四个小城镇为第三等级,人口由1--2万人扩展到3万人。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商品住宅、商业服务、各种综合性市场与专业性市场等城市硬件,依法治区,扩大人流、物流、1信息流,用文明、高效、公平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两个中心镇重点发展商业住宅、功能服务区,扩大医疗和教育规模,改善环境条件,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四个小城镇重点加快以一条商业街、一片住宅区、一条中心路、一个小游园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工程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文化中心居住区。

二是加快各类私营工业园区建设,培育新的就业载体。把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构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平台。近几年,我区共建设了7处私营工业园区,其中博山私营科技工业园、白塔私营工业园、陶瓷工业园、八陡玻璃制品工业园、北博山私营工业园等五个私营工业园进园企业已达497家,安置劳动力12000人,园区投资总额达1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2•亿元,利税2.3亿元。

三是加快个体工商业发展,不断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个体工商户和各类私营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就地转移提供了条件,区委、区政府从政策、资金、信息给予大力支持,培植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镇、专业村和专业户。目前,全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总数达到7822户,注册资本20.6亿元,从业人员4.2万人,其中农民3.2万人,占从业人员的76%。

二、创新思维,多形式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我们按照向城镇集中,向道路沿线集中,向二、三产业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两集中、两转移”的大方向,扩大转移领域,分散劳动力流向,努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了城乡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协调共进。

一是大村合并小村。对地处深山,耕地较少,致富困难,人口在300•人以下的小村,由近郊大村、富村对其合并,实行整村迁移。从1993年开始,全区已有19•个村庄并入近郊经济强村,异地转移人口3193人,安置劳动力1500人,其中1300人不再从事第一产业。

二是单人、单户和联户迁移。鼓励山区农村劳动力单人、单户或联户到城镇驻地、公路沿线等经济繁荣地区务工经商,自谋致富门路。对已谋得相对稳定职业和住所的人员,优先办理相应的户口迁移手续。

三是“集团”转移和企业并村转移。“集团”转移是以镇为单位,以企业为依托,进城拓展生产基地,兴建农民新村,带动劳动力转移。如原李家乡建安公司,在博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驻地企业联办项目,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兴建了“李家新村”。企业并村是以规模大、实力强的近郊企业为主体,与弱小村建立联合党组织,逐步消化吸收农村劳动力,最终实现企业并村、转移劳动力、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如万杰集团以其雄厚的企业实力与良好的发展前景为依托先后兼并了辛庄、袁庄、刁虎等村,实现了企业优势与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是村改居。由于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战略的飞速发展,处于中心城区边缘的近郊村的农业用地逐年缩减,从事第一产业的人也越来越少,村改居已成必然。2001年以来,对近郊的31个村进行了村改居,有三万多口人转为非农业户口。全区农业人口由27万减少为24万,城市人口由21万增加到24万,居委会由24个增加到96个。村改居工作大大缩短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的时间,对他们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寻找机遇创业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二、三产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和大方向。产业的转换首先从近郊镇开始,逐步向山区镇延伸。如池上镇是一个以种植桔梗为主的农业镇,近年来,该镇依托自身优势,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桔梗产品深加工和地毯加工业,把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目前,全镇近万名劳动力中,从事一产的有4700多人,从事

二、•三产业的5200余人,比第一产业多500人。

三、强化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我们按照“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不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引导和管理服务,逐步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了组织化、规范化的渠道。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农民大都存有“故土难离”的观念,特别在当前农村稳定、社会进步的条件下,祖祖辈辈创下的“穷家”更为难舍难离。为此,区里首先提出:“农民不一定种地,种地不一定种粮”,用“不种地也是农民”来初步解放一部分人的思想;随后又提出:“离土不离乡,离乡不背井”;最后提出:“离土又离乡,进厂也进城”,从而逐渐改变农民群众的传统观念,实现观念更新。同时用算帐对比的方法,大张旗鼓地宣传进城就业、务工经商的好处,用典型示范,解除了多数人的思想包袱,使许多青年人首先离开土地,进城创业。

二是政策驱动。近年来,区里先后出台了《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村庄合并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意见》以及《关于加快村改居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关政策问题及工作程序作出了明确界定。同时,打破旧的户籍管理模式,建立了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形成了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

对劳动力转移、村庄合并、村改居过程中所涉及的例如住房安排、子女入学、劳动力就业和老、病、残人员的安置等有关问题,都形成了一套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保证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以培训拉动“转移”的步伐与质量。抓好“阳光工程”的落实,组织有关部门发挥人员、场所、设施优势灵活机动地进行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进城谋生能力。

四是搞好联通。区里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做好山区搬迁村和近郊接收村的牵线搭桥工作,帮助近郊镇村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统一规划建设住宅小区,完善各类批发市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构筑坚实载体。

3.×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篇三

×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强化管理 完善服务 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 ―某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加速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关键。 一、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跨区域流动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新一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既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又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当前,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成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二、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现状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热区农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增长较快,至9月,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50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高速增长,使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多方寻找用工信息,加强信息反馈和跟踪服务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全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 至209月止,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24人(累计数),占全县剩余劳动力总数的52.2%,仅年1至8月,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616人,其中,境外3人,省外456人,省内430人,县内2727人。 (二)主要特点 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加工业和服务业。从转移的行业和领域来看,加工业和餐饮、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加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员居多数。 2、省内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因受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就业机会和就业观念的限制,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省内。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在国外实现就业的有7人,占总数的0.1%;在省外实现就业的有1652人,占总数的25.3%;省内州内实现就业的有4865人,占总人数的74.6%。 3、兼业性的短期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兼业性的短期转移为主。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逐步得到了提高,但从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还很低,与劳务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有755人,占总数的11.6%;初中文化有5069人,占总数的77.7%;初中以下学历者有700人,占总数的10.7%。 (二)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目前由于我县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中介组织也不够健全,加上组织引导工作不到位,使得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比较单一,通过政府部门、单位及中介机构组织输出的比重小,经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主转移的外出务工人员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在县内实现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劳动部门和其他机构组织转移的人员所占比例不高。 (三)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从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看,大部分选择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及加工制造。从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发展不平衡。受就业观念和经济纯龅挠跋欤??馗飨缯蚺┐甯挥嗬投?ψ?乒ぷ鞣⒄共黄胶狻>?孟喽月浜蟮纳角?缯蚺┐謇投?ψ?平峡欤??媒戏⒋锏陌忧?缯蚺┐謇投?ψ?坡?V?004年9月,农村劳动力转移快的乡镇已达1189人,而转移慢的乡镇只有108人。 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差。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全县城市化水平仅为22.47%,低于全州23.82%的水平,导致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加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使得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延缓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发展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乡镇企业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机制有所弱化,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三)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县5976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只有719人,仅占总人数的12%;初中学历者有4946人,占总人数的82.2%;初中以下学历者有311人,占总人数的5.2%。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则更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低素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县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通畅,各种劳动力专业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薄弱。加之,由于务工信息宣传传播方式单一,渠道不畅,农民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就业岗位,需要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有何要求等,外出务工还存在一定盲目性。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推动工业化进程,吸纳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按照“两结合、一提高”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步伐,依靠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大结构调整和改制力度。进一步抓好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传统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转向创新性、开发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上来,竭力开辟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把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升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省、州把元谋作为次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科学布局,合理规划,逐步建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城镇为区域经济次中心,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城镇辐射和集聚功能,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和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放宽农民迁入小城镇居住的限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创造条件。 (三)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点多、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网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充分利用县职业中学、成人技校和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现有资源和设备,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经济、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升元谋劳务品牌,增强元谋民工的竞争能力。制定和完善农村教育长远规划,从抓好基础教育入手,落实好农村教育“两基”工作,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从根本上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未来的劳动者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五)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健康发展。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劳动部门在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制定转移输出计划,分解下达各基层组织,使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步入有领导、有组织、秩序井然、高效运作的轨道。要建立健全县乡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强化对外输出功能。重视并做好社会劳动力管理基础性工作,继续搞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调查、预测和登记,准确了解掌握劳动力资源状况。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做到有序转移,帮助农村劳动力不断更新观念,克服“小富即安”、舍远求近、唯有家乡好、不肯远离家等“小农”思想,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要强化劳务输出全过程服务,建立外出劳动力档案,从信息收集、合同签订、证件办理到招收、培训、输送各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由分散自发、盲目流动向有组织、成规模向外输送。 (六)切实保障务工者的合法权益。当前,外出务工人员遭受歧视,其合法权益难以受到保障的现象较突出。因此,必须建立和推行外出民工持卡务工制度,保证民工有序流动,为维护务工者合法权益奠定基础。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档案,定期收集反馈、跟踪了解务工人员劳动生活情况,适时向外出务工人员提

4.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调研报告 篇四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xx市在全市实施农民工“六惠工程”,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春惠工程”。

一是统筹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各县市区、市属各开发区在规划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安排政府投资,确定重大投资项目时,要把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努力扩大就业。二是集中开展就业岗位信息专项调查活动。切实摸清本地各类企业和新开工项目的用工需求,掌握本地返乡农民工和待转移农村劳动力数量、年龄、技能水平、求职意向等情况,按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岗位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措施,鼓励企业使用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岗位信息与农村人力资源信息的有效对接。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安排专人到本地农村劳动力主要输出地进行走访,建立走访台帐,了解当地用工需求,及早签订劳务合同及协议,努力提高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

二、“创惠工程”。

一是加大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力度,各县市区、市属各开发区要制定具体的创业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对返乡农民工有创业愿望的,可以参加创业培训,按每人1200元标准给予创业培训补贴。二是加大对返乡创业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挖掘一批返乡农民工创业典型进行集中宣传报道,以增加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信心。三是尽快创建一批农民工创业项目库向创业者推介。对具有创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免费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贴息贷款、税费减免、政策咨询等服务。

三、“培惠工程”。

一是继续开展“订单式”、“预约式”、“委托式”培训。积极走访需求农民工较多的企业,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与用人单位签订培训协议,实现培训与就业无缝隙对接,提升培训后的就业率。二是大力实施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对吸纳农民工较多、开工率相对不足的.企业,要联合企业开展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积极落实在岗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提升在岗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增强他们的抗失业能力。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培训专项资金及时到位。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工5.5万人,其中中心城区1.5万人。市财政对中心城区每名培训对象的补贴标准为每人300元,其它县市及市属开发区可参照此标准对培训对象给予补贴。

四、“绿惠工程”。

一是全面落实《就业促进法》,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公平就业制度,消除各种针对农村和外来劳动者的就业限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平台,实行城乡统一就业管理制度,确保城乡劳动者享有公平的就业机会。二是建立企业用工数据库,实行统一的备案和就业登记制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招用本地和外来城乡劳动者实行动态管理。要加大积极就业政策的普惠力度,降低政策门槛,落实好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各项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向农村劳动者的延伸。三是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农民工带技术、带资金创业,在资金、土地、税费减免、培训和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扶持,为农民工提供服务的窗口要设立专线,对以职介为名的欺骗活动、非法职业中介和违法违规行为要进行严厉查处,并给予曝光。

五、“普惠工程”。

一是加强农村社区化建设,重点做好农村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解决好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方面的问题,实现劳动保障所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统筹城乡就业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全面建立劳动保障协理员制度,确保每村一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协理员经费由县市区和镇、街道两级财政共同解决。要明确劳动保障协理员岗位职责,制定出台管理办法,做到有职责、有任务、有考核,切实发挥农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在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就业岗位信息发布、资源信息台帐和基础资料填报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加强信息网络化建设,将信息网络延伸到乡镇(街道)、村,科学整合市、县市区、街道(乡镇)和社区平台的服务功能,建立以县市区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为主体、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为支撑、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为基点的四级服务网络,形成连通城乡、信息互通、服务便捷、规范有序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和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体系。

六、“安惠工程”。

5.柴河镇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汇报材料 篇五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状况调研思考2010-06-29 18:56:2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状况调研思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状况调研思考(2)

5月11—15日,**调查队对全县10个农村抽样调查点所在的村组进行了一次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此次调查方式为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调查对象为10个调查点所在村民小组的全部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和对10个调查点所在村总共100户返乡农民工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汇总数据及情况分析如下。

一、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1、基本情况。调查显示,10个调查小组总户数为263户,总人口数为1023人,其中16—70岁的非在校劳动力为652人,占总人口数的%;截止2009年3月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为3人,占总劳动力人口数的%。以**2008年底农村总人口数万人推算该县农村劳动力总数为万人,截止3月底转移就业人数为万人。

2、按地域转移就业情况。从地域上看,从农业生产转移出来的3人中有102人在本乡范围内从事非农产业,占%;在乡外县内从业的有60人,占%;县外省内的有44人,占%;省外的有187人,占%,其中,在广东地区就业的有157人,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

3、分行业就业情况。根据调查统计,652个劳动力中,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分别为259人、121人、272人,比例为:1:。详细行业分类如下图。

二、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

1、返乡农民工比例。调查显示,截止3月底10个调查小组的返乡农民工总人数为35人,占今年外出务工人数的%,占总人口数的%,由此推算**返乡农民工总人数为万人。

2、农民工返乡前就业状况。根据100户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问卷调查统计,返乡前有35%的农民工从事第二产业,65%的从事第三产业;最近一次返乡前在外务工的月平均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占8%,1200—1600元的占24%,1600—2400元的占32%,2400—3000元的占26,3000元以上的占10%;最近一次返乡的主要原因,有54%是企业倒闭或者停产歇业,有24%是返乡创业或者务农,有9%的是由于工资太低,有5%是由于找不到工作,还有8%是回家探亲或者其他原因而返乡的;最近一次返乡农民工,有9%拿到了全部或者部分经济补偿金,有91%没有拿到任何经济补偿金。

3、农民工返乡后就业状况。问卷

调查显示,最近一次返乡后,已重新就业的占17%,已创业的占11%,在家务农的占47%,未就业的占25%。在重新就业人当中,有5%从事第一产业,48%从事第二产业,47%从事第三产业。对于今后的就业打算,有25%的将继续外出打工,19%的将在家乡创业,36%的将在家务农。

4、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在10个调查小组中,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总共有4人,由此推算**返乡创业农民工总数为2525。返乡创业行业选择第一产业的有2人,第三产业的有2人,这也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如网岭镇杨家洲村的董三毛与人合伙成立了**地集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包了上千亩农田进行集中经营和农业综合开发,还有大同桥罗家潭村的丁志刚办起了规模养猪场,他们选择投资于第一产业,原因一是因为本身对这一产业相对熟悉,更重要的是现在国家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出台了许多政策优惠和资金奖励,尤其是

对种粮和养猪的补贴政策。在第三产业创业主要是个体经商户的形式,如逐步遍布乡村的通讯服务站等商业服务机构,这对于返乡农民工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1、再就业技能培训明显不足。问卷调查显示,100个农民工返乡后接受过再就业技能培训或者职业教育的只有2人,其余98人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或者职业教育,而接受培训的2人平均接受培训时间不到3个月。

2、农民创业观念有待加强。由于农民自身思想认识的局限,大多数人对于如何进行投资理财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农村突出地表现就是盲目攀比建房子。比如,在**鸭塘铺乡杉园村,有多个返乡人员年前返乡后今年就没有到外面去找事做,原因一是找工有难度,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家里建房装修,平均每户人家的总投资超过了25万,对于一些

人来,这不但花费了这些年在外务工的全部收入,甚至还要背负一定的债务。这种现象在**各地都很普遍,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6.柴河镇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汇报材料 篇六

摘 要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三农”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本文将从对清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统计、调查数据分析入手,通过全面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现状、特点,剖析存在的问题,以探讨进一步促进清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民增收的工作思路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如果没有农村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面的小康、全国的小康。而农民要实现小康,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文化程度占5%;从收入来看,平均每人每年收入8000多元。

劳务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有效地推动了清水县劳务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但是,由于清水县经济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相比相对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人民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交通和通讯发展滞后,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劳动力外出就业的难度和成本都较高,地理环境严重影响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清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输出规模看,增速较快。据统计,2010年全县外出打工人数为5.96万人,2011年达到6.5万人,增长速度较快。

(二)从趋向分布看,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居多。特别是广东、新疆、苏州、杭州、上海、山东、内蒙古等几大城市居多,约占外出总人数的90%。而且这些集中分布的情况大都与“亲缘、地缘、情缘”有关,75%以上的都是“亲靠亲”介绍去的,劳动等中介组织介绍的较少。

(三)从就业工种看,从业单一,技术含量较低。以建筑业,加工业、服务业等为主,从事管理和一定技术含量工作的人员较少,不足打工人员总数的5%。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生产工人约6.1万人,占打工人员总数的95%以上。

(四)从经济效益看,2011年,全县外出打工人员人均800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高出4850元。

(五)从学历与待遇比例上看,学历高、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待遇

经济,为农村发展注入了资金。另外,外流劳动力返回资金也有一定数量用于发展农村地区的二、三产业,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三)通过回归效应,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由于当地农业、乡镇企业等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清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般都流向城市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不仅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长了才干,积累了资金和丰富的经验。有的回到家乡参加经济建设,自主创业或发展成种养大户,既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带动其他农民致富,在农村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的思想解放、观念较新,生活方式也与农村不同,对周围农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和进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低下的不足。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注入了活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实质上也是城镇化建设向前迈进的过程。一些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在城镇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职业,并在小城镇定居下来,其示范效应又带动周边农民进入小城镇。另外,部分外出打工者回乡在小城镇创办实业,也吸纳了一些农民进城务工。这些农民群众共同构成了农村城镇化的主体,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教育、文化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的劳动力没有任何技能特长,只能从事一些形式单

一、技术含量不高的体力劳动,难以进入较高层次岗位,导致就业不稳定,收入低,流动性大,与当前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要求极不相称,农民工就业空间仍然很小,市场就业竞争力较弱。

(三)兼业性、季节性转移成为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环境不稳定,兼业农民非农收入不稳定性使他们难以彻底离开土地。农村劳动力在转入非农产业的过程中仍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使用权,他们没有完全脱离农业,脱离土地,有大部分劳动力只是季节性转移,忙时务农,闲时务工或经商。他们的户籍仍在农村,而就业和日常生活又在城镇,在农村和城镇都拥有生产和生活设施。一旦非农产业出现问题,就再度向农业回流,具有“两栖”的特点。这种兼业性、季节性的转移使劳动力供需双方都抱着一种临时心态,谁都不愿在技能、素质方面增加投入,这极大地限制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劳动力转移市场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四)信息闭塞,信息收集和跟踪管理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民长期生活在贫困山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导致大量的用工信息不能多渠道及时地发送,农民无法了解劳务市场需求状况,也就无法加入到政府组织输送的队伍中来。同时由于缺乏资金,对用工单位的考察、跟踪管理不够全面到位,给核实劳务信息、护送务工人员和加强劳务输出后续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五)“留守”家庭子女教育、社会治安存在问题。

社会中介就业为补充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劳务输出的格局。同时,加大对现有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依法规范或取缔不合理的中介组织。三要全面摸清农村劳动力资源底子。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情况进行一次详细的普查,将劳动力按年龄、学历、技能水平、性别等分梯次输入微机,建立信息资源库,实现对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的动态控制,为搞好转移提供科学依据。四要强化目标考核。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综合目标考核,从严考核,真奖实罚,确保人人肩上有任务,个个身上有指标,形成全县上下通力配合抓劳务的运行机制。五要落实保障经费。每年政府都应预算安排劳务专项经费用于劳务考察和组织输转工作,可以对在培训期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生活津贴,对分工分业后的农民创办新企业提供贷款补助等,从经费上保证劳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层次和水平。

针对清水县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的实际,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及甘肃省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一二四”增收工程(即每户输转一人,农民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每年稳定培训转移就业40万人,实现脱贫致富40万户),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一要研究制定相关办法,建立起农民工培训经费由政府投入机制,确保培训经费足额到位。二要把劳务培训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结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在外打工过程中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懂得了管理、掌握了行情的民工回乡创业从而制造和带动更多的投资和就业机会,活跃城乡经济,加速小城镇建设,进而有效提高劳务输出的水平和收益,繁荣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工作。

搞好信息服务,可以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降低农民外出就业的成本。县乡农业部门要结合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拓展服务领域,作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信息服务工作,为其外出就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要逐步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管理档案,掌握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分布与就业状况。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引导农村服务中介组织,多渠道开展劳务信息服务。

7.乡镇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情况汇报 篇七

一、主要采取措施:

(一)是落实组织,强化领导成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组织机构。由镇人事劳动保障所负责具体办公,做到层层有人抓,块块有人管,事事有人办。各级有关部门按着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是落实责任,明确任务我镇制定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划和实施方案,使全镇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既有长远计划性,又有现实可操作性,形成了一个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任务明确的工作格局,保证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大力发展本地经济,不断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安置的空间。发展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关键。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我镇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扩大辐射带动面,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突出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务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减少。我镇切实加强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拥有专业技能。20xx年我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期,培训人数1350人,20xx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期,培训人数916人,向海南五指山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组织劳务输出13人,向深圳家政服务公司组织劳务输出24人。

(五)积极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城镇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我镇科学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和发展规划,坚持城镇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面升级。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限制性规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简化农民进城务工、落户的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

(六)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稳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果。目前,我镇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给进城务工农民以居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民工在子女上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为农民工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劳动力转移的成效对于农民来说,劳动力转移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推动、亲朋好友带动、自己积极出动的共同作用下,外出务工人数迅速增加,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时间明显减少,农村就业状况有所改善。(一)从内部结构看:20xx年我镇农民在本乡以外地域就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0,比20xx年的71上升了9个百分点,我镇外出劳动力总人数由20xx年5450余人增加到20xx年的6000余人,增加了550余人,20xx年我镇有65的农民家庭有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比20xx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

8.柴河镇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汇报材料 篇八

市委农工办 2006年2月22日

最近,市组织百名农口机关干部深入到镇、村、组、户,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活动,共涉及六个专题。现围绕“如何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就业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这一调研课题,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只有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的观念,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各镇各相关部门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千方百计地推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据调查,我市现有农村劳动力36.8万人,2005年全市举办各类劳动力培训班145个,受训人员达1.44万人次,就业1.31万人,占培训人数的91%;2006年计划举办培训班135个,培训人员1.54万人次。全市农村劳动力中,至2月15日,已转移就业劳动力25.04万人,转移率达68.04 %;在县外打工的有13.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53.1%,预计全年转移劳动力可达30.5万人,“外出打工”已成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出省劳务人员较多,全市省外劳务人员已达7.83万人,占已转移农村劳动力的31.3%;出国劳

养实用型“土博士”。小纪镇从事蔬菜、水产生产和蛋鸭饲养的千余劳力中,2005年人均培训都在3次以上;大桥镇2006年将分别举办花木、蔬菜和农作物栽培三期培训班,参训人数将达750人次左右。

②以专业技能为主实施劳动力“订单培训”。根据企业等用人单位需求,实行定向培训、专业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的专业技能。2005年,真武镇分别举办了机械识图、车工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182人全部被企业录用;邵伯镇为江佳电子专门培训了69名电子装配工;丁伙恒远公司由市劳动部门组织师资,举办了为期1周、有50人参加的电焊工培训班,所有培训人员被该公司输送到阿曼、阿联酋等国的工程上去。

③以专业职称为主实施劳动力 “资质”培训。为适应市场需求,去年下半年丁伙镇与省电大、省建设厅联合举办了花卉园艺中级职称培训班,培训对象以花木种植大户、经纪人为主,培训时间3个月,每月集中授课4天,目前已有45人拿到中级技能证书。

④以管理协调为主实施劳动力“创业”培训。把一批一专多能、善于经营、能驾驭市场的农业专业大户、营销大户、科技示范户培养为懂 现代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加工技术的创业型人才,使他们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力量,带领广大农村劳动者共同致富的领路人。丁伙镇今年计划与省电大、省建设厅共同举办二级项目经理、三级项目经

次占18.5%,大专及以上文化层次仅占3%。我市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中既要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自主创新能力,也要培养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改变农村劳动力只能进入加工业、建筑业、运输服务业、小商业等较低层次产业的格局。

三、建议及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因此,我市要在强化培训,加速农村劳动力向更高层次转移上做文章。

一要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组织化程度。一是从管理体系上要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整合领导层、部门之间的人力资源,发挥劳动保障、农经、教育等部门有培训师资、有资源信息、有劳务市场的优势,提高劳务培训的工作效率。二是加强城乡劳动力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打造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为农村劳务输出构建公平竞争平台,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三是设立引导培训专项资金,对组织工作成效明显的单位实施以奖代补,对贫困家庭新增劳动力实施培训补助。

二要创新培训方式。坚持“个人自愿、政策引导、政府促进、就业服务”的原则,通过长班短班相补充等方式,方便农村劳动力就近参学、边做边学。开展“定向式”培训,走先培

9.14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经验材料 篇九

促进转移就业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

——长治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经验与做法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培训农民和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向群众承诺的“实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统筹城乡,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由输出体力型劳动者,到输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再到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三级跳”。全市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次以上,从事二三产业和在外务工农民达到58万人,农民创业人数达到3.8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经验和做法是:

一、狠抓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坚持四个结合,狠抓了农民技能培训。

一是坚持订单式培训与菜单式培训相结合。本着“就业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农广校和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等各类培训资源的作用,鼓励培训资源专业化发展,树立劳务培训品牌,立足市场,促进校企 1 合作,广泛开展“订单式”培训与“菜单式”培训。组织武乡农广校、长治超越职业培训学校等培训机构,通过与企业、城市的联系沟通,建立了劳动力培训输出稳定的接纳渠道,走“先招工后培训,以输出带培训”的路子,开展订单培训4.6万余人。组织长治爱民职业培训学校、各县农广校和职业中学等培训机构,以菜单形式向社会公布用工和培训信息,供农民选择,做到培训与市场挂钩,免费推荐就业,走“边培训边输出,以培训促输出”的路子,开展菜单培训7.3万人。同时,还积极鼓励和支持培训基地在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江苏、广东等地设立了10多个劳务信息服务站,搭建信息平台,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培训“适销对路”。

二是坚持转移技能培训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思路,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退耕农民技能培训等项目,组织各类培训机构,围绕向外输出与服务当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开展培训,累计达到近12.6万人次;围绕农业和农村服务、农产品加工等涉农工业、农村特色二三产业和农村带头人等从业人员开展培训,累计达到33万人次。通过理论讲授与实习参观的形式,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并组织青年农民工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强化职业技能实训,使其至少熟练掌握了一项职业技能。

三是坚持创业培训与就业培训相结合。围绕有外出就业 意愿的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并继续开展以基本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权益保护、安全生产等的培训,帮助外出就业农民提高适应新的生活、工作环境的就业能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对具有创业能力和意愿的返乡农民、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教会他们如何创办企业、如何经营企业、如何管理企业,怎样做好市场营销,怎样实施维权,帮助其选择创业项目,降低创业成本,规避创业风险,学习创业技巧。近四年来,先后培训培养了3000多个农民微型企业家,进一步做大了农民创业这个群体,形成较为强大的群体优势。

四是坚持走下去培训与招回来培训相结合。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农广校为依托,有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共同参与,根据农民需求和培训专业的特点,本着方便农民、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则,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班办到乡村、企业,比如长雷工艺绣品公司、黎城农广校等培训的民间工艺刺绣、布艺制作,壶关紫团饮业公司等培训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等专业;通过宣传、发布广告、招生等,组织农民工到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学习,比如长治爱民职业培训学校等培训的餐饮、电焊、美容美发、计算机、电器修理等专业。同时,对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的农民,进行了重点培训、分层培训和定向培训,使其掌握1—2门专业技能,熟悉务工经商的政策法规,基 本形成了多渠道、多专业、多途径的培训格局。

二、拓宽转移渠道,扩大就业空间

围绕长治“1+6”上党城镇群建设,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增强就业环境吸引力、岗位容纳力,扩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

一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契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蔬菜等劳动密集型种植业和规模健康养殖业,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民工从事特色农业、畜牧业、林果业和蔬菜业等自主创业,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体系,使更多的农民工在商业经营活动、农产品购销、种养殖等领域就业创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带动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企业就业或从事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带动农户达到30余万户。投资1亿多元的长子方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长治乃至山西的规模大、品种全、科技含量高、设施先进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辐射带动了周边12个乡镇、60多个村的蔬菜发展和1.5万个农村劳动力就业,每年为农民直接增收5000多万元。

二是在发展县域经济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以培育和发展乡镇企业集群,推进小城镇和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大商业化、工业化的进程力度,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实现就业。通过辟建工贸园区,连片开发,集中发展,引导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以业兴镇、以商活镇的开发格局,吸引了20万多农民到城镇就业谋职。壶关常平、长治县科工贸、襄垣富民等多个工业园区,形成了产业集群,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要阵地。沁源县的李元、灵空山等五大工业园区,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余人。

三是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由主城区和长治县、壶关、长子、屯留、襄垣、潞城6个县市组成的“1+6”上党城镇群,目前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与产业最为发达的核心区域、最为重要的城镇密集地区和农民打工、就业创业的主要区域。“1+6”城市群内基本形成了煤化工、钢、电力、建材、医药、新能源材料、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及现代商贸服务等产业,形成了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创业示范街、商贸步行街、餐饮一条街、建材一条街等市场,为农民“洗脚”上岸、进城经商创造了广阔的就业舞台。长治县建设的占地2700亩的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相关销售摊位5000多个,直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业6000多人,间接带动4万余人从事农产品市场流通行业。

三、鼓励创业兴产,带动就近就业

为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户公司的决定》、《关于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推进农民五大增收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政策,吸引和激励了一大批农民工带着信息、技术、资金、项目等回到农村开公司、办企业,以创业带就业。2009年,启动开展了以“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温暖”和“促就业、促创业、促增收”为主要内容的“春风行动”;2010年,全市在壶关县召开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现场推进会;2011年又制定了十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每年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都要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一批农民创业带头人和吸纳农民就业先进单位。近四年,全市农民创业人数达到1.5万余人,各类农户公司发展到65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142个,带动农民就业达到19万余人。

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鼓励多种创业模式的发展,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成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一方面是坚持“筑巢引凤”与“引凤还巢”相结合。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工返乡发展专业合作社、创办工商企业和参与新农村建设,掀起了农民工返 乡创业的高潮。壶关县出台《关于鼓励促进返乡人员创业优惠政策》,为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提供各项优惠政策。五龙山乡石门村王和平,带着资金回村创业,先后创建了长治市五果山科技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发展无公害日光温室蔬菜大棚10座、建设万只鸡场1个,新建现代化环保瓦厂1座,安置农村劳动力700余人。另一方面是坚持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与铺天盖地的小项目并举。在全市转型跨越发展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同时,积极鼓励农民工开办农户公司、创办微型企业、发展乡村旅游等小项目。全市农户公司累计达到8600多个。长子县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农户公司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政府斥资扶持返乡农民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决定》,政策拉动,资金扶持,全县已创办农户公司645个,涉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10多个行业,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1.8万多人;有2000多户农民种起了3亩、5亩面积不等的蔬菜大棚。

10.柴河镇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汇报材料 篇十

调研单位:麻栗坡县职业高级中学

一、培训基地基本情况

麻栗坡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位于麻栗坡县城面莱溪小区。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2003年,学校被认定为省级合格职业中学。自2000年国家允许职高生参加高考以来,我校的高考录取率一直名列全州前茅。2000年录取率为87.5%,2001年100%,2002年93.5%,2003年95.6%,2004年78.6%,2005年154人参考,录取147人,录取率95.5%,2006年145人参考,录取98人,录取率68%。被录取到大学就读的学生中,现在许多已考取了国家公务员,考入了事业单位工作。近年来,开设过计算机、电工、家电维修、建筑、园艺、缝纫等专业。各专业配备有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实习设施设备,学生在校能学有所获,并能学以致用。学校于2006年5月被认定为云南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示范基地肩负起了对外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的重任。培训出的学生均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并被输送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月工资收入在1100——1800元。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本情况

1、承担培训的项目种类及其实施情况

麻栗坡县职中主要进行雨露工程和温暖工程的培训。自承担培训任务以来,麻栗坡县职中认真组织了培训:2007年11月2日——2007年2月5日,培训了缝纫专业中级工19人,班主任:王 1

洪芝;2007年3月13日——4月20日,培训了计算机中级工20人,班主任:项正文;2007年5月28日——7月10日,缝纫专业中级工60人,班主任:王洪芝、计算机专业中级工69人,班主任:项正文、维电工维修专业中级工15人,班主任:骆厚明;2007年7月16日——8月20日,培了电工维修专业初级工216人、家政初级工59人、电焊工初级工89人。

2、针对市场开设了哪些技能岗位培训

针对市场需求,学校开设了维修电工、服装缝纫、计算机操作员、家政服务、电焊工。

3、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阳光一程、雨露工程、温暖工程)的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设置专人专户管理,培训资金严格接照培训要求使用。

4、针对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如何创新培训模式、化解省内企来招工难等,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富余”和“不足”的问题。

注意做好订单培训工作,及进组织宣传,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输出。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措施和成效

1、农村劳动力转移壤训采取的主要措施

①精心组织,加强领导。

②宣传动员,转变观念。

③认真组织壤训,让学员学有所获。

④落实壤训的利民政策。

⑤做好输出工作及跟综服务工作。

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取得的成效

①整体提高了农民素质。

②提升了打工质量。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壤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培训设施不齐。

2、培训人员难以组织。

四、对农村劳动力转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1、把全县的培训进行统一管理,有计划、有步聚地进行培训。

2、集中有力、物力、财力进行培训,落实培训质量。

3、明确职责,分工协作。

4、做好输出工作,让农民放心。

五、如何规范培训基地建设,使培训机构真正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效载体

1、加大对基地设施的建设。

2、有计划地进行培训。

3、培训机构可以以职中为龙头,辐射到各乡镇。

麻栗坡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

上一篇:顶岗实习报告书下一篇:公司年终给员工的感谢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