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024-07-08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精选17篇)

1.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篇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研究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本文着力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研究,在课堂优化理念的基础上,从物理教学的过程入手,从学习的媒介、学习的形式以及学习的方法三方面进行研究,使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得到优化。笔者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初中物理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物理;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10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的理念架构

为了更好地说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在此引入一个经济学的常用模型:投入――过程――产出。课堂教学的“投入”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包括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活动的安排等等,同时还包含教学时课堂氛围的营造。尽管从以上的分析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因素是在课堂上不能够发现的,但是这些所谓的无形“投入”,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来说,其主要包括教师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以及指引学生去探索新的物理知识。对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产出”是指,初中物理教师教学所产生的教学成果,对于教学的目标是不是能够实现?学生对初中物理教师教授的物理知识是不是能够很好地理解与掌握?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技能是否提升?这些指标对衡量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综上所述,要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可以构建以下理念框架:

要促使课堂教学的优化,课堂教学的“投入”“过程”以及“产出”环节缺一不可。限于篇幅有限,笔者仅从课堂教学优化的“过程”入手探究,将教师教学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分析如何促使课堂教学更加优化、更加高效。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的举措

1.组织引导教学法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我们的学校教育不仅教会学生学习,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责任感得到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加强。所以,合作学习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初中生在进行物理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组织工作,采用引导组织式的教学方法。初中物理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所教授的内容差异灵活分组,可以按照班级自然形成的组别,也可以将班级学生打乱按照物理成绩的优劣进行搭配,制定合作学习的规则和秩序,选定各组合作学习的负责人。然后再分配合作学习的任务。初中生在物理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尤为重要,倘若组织不好,不仅课堂纪律得不到保障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可谓困难重重。

课堂争论越是激烈也就越容易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初中生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习知识效果将会有明显提高,初中物理教师的组织引导水平也得以提升,对师生双方都大有裨益,因此可以将组织引导教学法与合作学习广泛运用于初中物理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

2.多媒体教学法与情景学习相结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国家对教育投资的逐步增多,多媒体广泛运用于学校,许多高级中学都配有多媒体设备。多媒体集图像、文字、声音、色彩于一体,能够为教学提供了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众多周知,物理知识较为抽象的,譬如摩擦力、功率、重力势能等等,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真实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给部分抽象思维不发达的初中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为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笔者借助多媒体设备,制作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将抽象的情景通过影像呈现在学生眼前,这不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优化了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

3.探究式教学法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这足见探究在科学领域的重要价值。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去发现、去创新。在初中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背景和认知心理提出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这是探究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起点。学生学习是不以问题的解决为终点,教师将问题进行延伸拓展,使学生产生新的灵感、新的想法,自觉进行探究。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许多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常常会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但需知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互动过程,初中物理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需要与初中生的学法紧密结合,唯有如此,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才能得以优化,教学效果才能得以保障。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的举措,希望对其他教师开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所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 王 勇.多媒体网络下的物理课堂教学――初中物理“动量定理”一课教学设计[J].今日科苑,2010(14).[2] 李铁美,王 钢.多样教学促多元发展――物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探析[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Z1).[3] 陶昌宏.课程改革呼唤物理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J].新课程(初中版),2006(10).(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凤岗中学 341400)

2.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篇二

一、改善教学方法

1. 多种方法融入教学。

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无限的、新的知识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新的知识引入是比较好的办法。正所谓“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首先是问题引入法, 用一个问题引入所学习的知识, 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学习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解答了问题;其次是故事引入法, 让同学们更有兴趣的来研究知识;再次是示例引入法, 物理与生活、学习等息息相关, 可以引入身边的小示例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注意力。

2. 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环境,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 让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 让同学们互相评价, 指出别人的错误, 保证自己不犯, 学习别人的优点。让同学们互相比较, 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及时学习或者改正。学生在完成某一项实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方法进行指导, 给出学生自己的观点, 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 协助同学付诸于时间, 然后把自己的方法提供给学生。对学生的思路进行考虑, 不要盲目的对学生进行“对”与“错”的评价。

3. 让同学注意平时细节。

在做文字说明时要言简意赅, 阐明文意。做好文字说明要遵循以下的几点原则:研究对象、设定字母所表达的物理意义、描述重要的物理过程或者是物理情境、使用恰当的连词或者是连接语言、叙述一些重要的物理状态、交代列方程的依据、揭露隐含条件、解释结论。方程式要严格按照步骤书写。写文字说明是要防止“过于简单”和“过于复杂”两种倾向。字体要公正干净, 遵守书写规范还有在画电路图等要美观, 多个电路图要顺序摆放, 使其美观, 错落有致。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将枯燥的课程形象的展示出来。教师要引导同学们进入学习状态, 激发学习兴趣, 创造更多有意义的活动。让同学们感到有趣才能更加主动愿意去学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或者带领同学进行实验, 也可以加深同学们对实验过程以及结果的进一步理解, 在动手的过程中激发乐趣。

2. 与时俱进授课观念。

教育不但是训练以及灌输的工具同时还是发展和认知的手段, 这点教师应该认识到。要让每个同学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 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与同学们进行互动合作。不同于以往教师的权威是建立在学生无知和被动的基础之上, 现在是建立在师生之间互相合作的基础上。教学是一种对知识的向导和顾问, 不仅仅是机械的传递知识。还要优化学生的课题, 让学生接触新题型, 拓宽知识面。

3. 反思教学的作用。

是否把握着教学中课程的重点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课质量的好坏, 所以要在授课之后进行反思。人做不到十全十美, 所以再完美的课堂也总会留下一些遗憾。课后反思不能忽略, 课后反思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之作用。它不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教师对授课的一种延续。教师为了能实现教学的目标, 对已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活动以及活动观念和假设进行的积极、周密、持续、深入等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师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所以说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学会有效的合作

教师应该授课中激发同学们的合作意思。合作精神很重要, 尤其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不会合作很难成功。着重培养同学们合作的品质和精神, 让大家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合作不是竞争, 而是可以更好的完成工作。让他们在合作中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增强合作意识才能消除瞧不起差生的意识。教师安排同学和做事要尊重学生意愿, 让他们自选组合, 让好帮差, 大家可以共同进步。这样大家在一起有共同的话题才不会有优劣之差。为了保护学生的热情教师应创建一个和谐民主的合作环境。多多鼓励指导学生没让他们融入到合作团队之中, 充分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快乐。为了有效的完成任务组织内部也要配合密切, 相互补充。教师要对每一位同学的合作成果进行记录, 让同学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激发自己主动学习以及提高合作精神的积极性。以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

摘要:高中物理教学性质独特、过程复杂、学习难度较大。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适当的评价以及及时反馈等都是影响课堂比较有效的因素。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实践教学?让学生对物理更加有兴趣。笔者针对高中教学的特点, 以及自身的实践, 对怎样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性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教学方法,激发兴趣,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海峰.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数理化学习.2008 (2) .

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更高效的学习,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务必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时效性为目标,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初中物理老师对于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探究是一个不变的主题。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同一教学内容施教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大不相同,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物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如何在坚持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找到有效的物理教学方法是本文的重点。

一、影响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的因素

科学合理的物理教学设计是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与初中物理教学效果有很大关联,在对物理课堂教学进行方法设计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教学观念是否与时俱进

新课标的提出是建立在新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是教育工作者适应时代发展做出的教育创新,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坚持以自身为主导,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以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为教学宗旨。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物理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主要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让物理走向学生生活。

2.对学生学习情况是否清楚

对于教学对象的情况是否了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更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因此,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制定,必须建立在正确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且以是否适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衡量教学方法成功与否,比如分析学生物理知识点和实验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是否在物理学习中获得收获,而学生的学习体验情况也是教学反馈的主要内容。

3.教学目标是否合适

教学目标是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出发和归宿点,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对于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起着指导性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指的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標的制定还要适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情况,因此,从这点来看,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基础之上,结合新课程具体要求,制定适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一)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建立对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推动的作用,如果学生不喜欢物理教师的性格和行为表现,或者物理教学课堂氛围不和谐,这将导致学生出现消极情绪,从而对物理教学产生反感心理,学习体验中兴趣和愉悦的缺失将直接导致物理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讲解物理知识时,切忌不能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增加课堂互动性,引导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新天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采用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情境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心理独立性和心智思维发展水平尚且较低,其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这个阶段的学生知识学习特点,具体表现为初中生学习精力容易分散,学生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不高,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合初中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验、实物教学方法来对一些知识点进行讲解,比如物理教师在讲到惯性知识点时,可以采用实物模拟的教学方式,用到玩具车、杯子和水,让学生将装满水的杯子放入玩具车,然后控制玩具车向不同方向移动,引导其观察杯子中的水如何倾斜,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更加真实的体验到了惯性的存在。这对于惯性知识点的讲解既形象又生动,能快速的让学生理解惯性,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结束语: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必须要考虑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多方面因素。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思想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这一新理念对教师新时代的教学起着指导性作用,教学方法设计的改进是完善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和教育智慧的媒介。教师在实践中不断使用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这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旭东.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浮力相关知识的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任玉峰.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黄金友.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有效教学初探[J].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0(09).

4.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篇四

嘉善中学

邱丽琼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物理实验教学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许多教师认为“做实验不如看实验(录像),看实验(录像)不如讲实验”,很少做实验,不愿花时间从事实验教学,实验只被作为收集数据,验证理论,应付考试的工具。学生实验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做,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以至于学生很少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为了得到期望的结果,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没有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远没有得到重视,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忽视了实验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迫切需要改革。

探究性实验是在假设的指引下获取支持或推翻假设的科学实证,是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把自己当做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究性实验由于其重视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主体性的发挥。强调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因此,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减少了一些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较多探究性实验,提倡将演示实验尽量转化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同时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强调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此为契机,我们师徒小组在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对传统实验教学进行了新一轮的的反思,拟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心理发展正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其心理特点表现为:精力充沛、热情高涨;想象力较丰富,开始有独立思考能力;求知欲强,具有质疑思想;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迫切希望能有证明自己价值的途径;自我意识觉醒,主动性、自尊心增强,渴望与人交往;有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由于高中生身体正开始走向成熟,而心智发展明显滞后,所以容易表现出消极的一面:如滥用精力与蛮干,急于求成、缺乏耐心,过分凭借想象力或凭空想象,不善于将精力集中,容易气馁。

2.中学物理的特点

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除了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外,还包含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科研方法,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理论科学和定量的精密科学。中学物理又有以下几个特征:

基础性:中学物理不但是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是一切技术科学的理论基础,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其他自然科学进行科学研究普遍使用的方法。

实践性:中学物理特别重视与实践相联系,重视用实验去验证相关理论,重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前沿性:新版中学物理现在也要求扣紧物理前沿知识,如激光、超导、电磁流、反物质等。

探索性:探索的目的是使学生灵活有机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性物理实验与传统物理实验不同

传统的物理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学生很少积极主动思考,而教师也很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试验操作也是学生按照课本事先写好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直接操作,学生的情绪调动不充分,没有新意,没有悬念,学生很难成为知识的创新者.探究性物理实验作为学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认识建构手段,作为物理实验的一种形式,它既有别于测定性实验,又有别于一般的验证实验。探索性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物理实验研究方法的训练,让学生接触探索、发明、发现的过程和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理性的、批判的思想方法,体验学者研究的苦衷和愉悦,培养他们的发现、探究能力。要达到这种目的,就要使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发生认知冲突,这要求探究性实验设计首先要足够“新颖”。正是这种“新颖”的刺激,才会激发学生对探索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才使得它与主体原有的“定势”相矛盾、相对立,才能产生认识上的不协调和冲突。比如,我们设计的“测定没有系统误差存在时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得出数据,并求出没有系统误差存在时电池的电动势与内电阻,这体现高中新课程探究性实验的“新颖”。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使学生体验富于乐趣的挑战:探究性物理实验因为学生必须亲自去做,才能够体会到该“如何做”。自己走进实验室核实一下,并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用自己的手做一做,这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死记硬背更有意义。正如学习游泳,看再多的书,记再多的要领,都无济于事,必须亲自下水,在学的过程中感悟、总结,才能掌握游泳技术。如同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一样,探究性物理实验就是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机会。通过这种实验,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物理实验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性物理实验,能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探究性物理实验一般以小组合作实验为主开展实验,学生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析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探究性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探究性物理实验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7、激发教师继续学习的热情: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使教师失去了决定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性和垄断性,学生研究的很多问题超出了课堂教学、学科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学生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转向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教师指导学生时,心中可能没底,有一种紧张感。教师如果自身知识结构失衡,如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面窄、漠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科研能力缺乏等,就难以胜任。为了能指导学生,教师就必须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课题研究的范围:嘉善中学

嘉善高级中学 嘉善综合高级中学

课题研究的对象: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理论研究方面:

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组织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同时通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对课题研究特点,规律和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2、实践研究方面:以三校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材,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将演示验证性实验提升为学生探究科学的实验,将学生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做一做”、“小实验”等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对探究性实验进行初步探索,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方法与艺术,拓展学生的想象力、知识视野、创新思维能力,增强科学协作精神和学术研讨气氛,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1)将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性问题或实验

在演示实验中,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演示实验”的教育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于必须由教师亲自做的演示实验,使用探究法的叙述代替结论性的解释;运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资料;将易操作、易成功,没有破坏性和危害性的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2)将学生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生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能由他人所代替的。原教材基于安全、规范等因素考虑,所安排的“学生实验”大多数是根据课本设计好的方案,由教师提供实验方案与仪器,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填写“实验报告”。这种程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建构。为此,根据客观条件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有选择地将一部分验证性的学生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3)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针对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不是直接告知学生问题在何处,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可能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学术讨论加以解决。(4)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做一做”、“小实验”等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模拟研究法以及行动研究法等。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时间为二年。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5月一2007年9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调查学生实验操作具体情况并建立档案以备以后对比分析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10月一2009年6月.1、根据实施计划提出问题和任务,分期举办实验探究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2、通过观察、调查、分析,进行初步论证,发现不足之处,提出解释,改进观点

3、修正、改进,具体操作,再实验、再验证。通过反复论证,反复操作、改进,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课题结题,成果推广):2009年7月一2009年8月 总结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邱丽琼: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包括课题立项报告和结题报告的撰写、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和电脑操作等工作。

张凡、吴通盛、李林芳、陈栩、范子文:负责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同时进行相关信息收集、负责问卷调查设计和调查资料统计工作,同时进行网络收集、资料统计、课件制作和电脑操作工作。

叶春:主要负责课题的器材准备和方法指导。

九、预期成果:书面报告和光盘

十、研究经费:实报实销 理论指导:嘉善县教育局教科室 课题实施:师徒课题组 课题立项报告执笔人:邱丽琼

5.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篇五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小学数学的教学和以前相比却没有多大的改变。小学数学学习是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基础,浪费时间、效率低下的教学方式会极大地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使得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根基不牢,很难在数学的学习上取得很好的成绩。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需要学生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开阔的视野。而小学数学的学习更是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全身心投入进去才能有效率的学习。但是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效果差强人意,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跟不上。所以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已经迫在眉睫。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学习才会有动力,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的学习当中。老师如何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需要老师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可以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通过分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比如说在计算16×15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将16分成10和6两个数字,10×15等于150,6×15等于90,再将两个数字相加,计算出结果。这样新奇的方法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处在一个特别爱玩的年龄段,学生间的交流比老师的教学效果会更好。所以老师可以划分学习小组,让同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共同学习。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的时候,老师可以让一个小组内的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然后让学生互相说出其他同学的位置。这样的方法会使学生在欢乐中完成教学,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加强,而且合作学习也会使学生培养出合作意向,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提问。比如说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向老师提问,例如在学习四边形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图形,然后由老师负责解答,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的数学教育是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小学数学教学非常关键,它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基础打得不牢的话对将来的学习是会非常困难的。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一定要保证质量的完成,这样才不会在将来影响学生的深造。

6.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篇六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根据目前的新课程教学标准, 在音乐课程中, 我们也提出了三维立体教学目标。这一目标立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也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 并不仅仅满足学生掌握知识,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 体会到学习兴趣。作为音乐这门课程而言, 更具有一些独特性, 因此对音乐教师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要求。对于音乐讲课内容而言, 应该具有意境美、情感美、音韵美、配器美等一系列特点。音乐作品内容非常丰富, 教师在选取音乐作品时必须经过深思熟虑, 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 选择意境悠远, 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品,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丰富情感是实现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进行丰富的情感体验, 教师应该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也要乐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样才能带动起学生。虽然音乐教师不是诗人, 但是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让自己具有一些诗人的情怀,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对作品所描写的意境给学生进行联想, 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受。正所谓以情动情。让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 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 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设计的创新, 要充分体现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然手段。所谓的教学设计和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具有相似之处, 但是比备课的要求要更高一些。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并且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进行考虑和体现。教学设计的创新点在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 要把握好教学目标, 要力求在课堂上充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明确自己要让学生学到什么, 让学生学到哪种程度, 让学生实现哪种情感体验, 而教学设计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 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其中, 对于学生情感体验的关注, 应该是教师重点把握的, 毕竟学生学习音乐课程, 重要的是通过音乐作品, 体验美感。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 也要给学生正确的学习音乐的方法。毫无疑问, 学会音乐, 不如会学音乐, 这样才能让学生音乐学习的能力达到一个高度。

三、音乐教学情境的设计

教学情境是教学过程中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巧妙结合。音乐作品必须在真实情感中得到体现,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情趣。笔者结合教学经验, 认为情境设计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通过语言描述来创设情境

教师的语言运用是一门艺术,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巧妙地运用语言, 这样才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讲解音乐作品《中亚细亚草原》时, 并没有直接就给学生展示音乐, 同时通过语言描述音乐中的场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 “……这个时候, 一支商人的队伍缓缓走来, 他们在军队的保护下, 安然前行, 他们走得很安静, 慢慢消失在远方。这个时候, 歌声并没有停止, 仍然在人们头上慢慢地盘旋, 余音绕梁一般。”教师在讲解时, 除了运用自己的语言艺术, 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给学生进行直观形象的展示, 把学生带到音乐情境中去。

2. 通过实物来创设情境

运用实物创设教学情境, 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 可以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体验和认识。例如, 在欣赏小提琴作品《梁祝》时, 教师可以把小提琴拿到课堂上, 亲自给学生进行演示, 让学生有一个直观形象的把握。笔者在讲解《雪绒花》这一节次内容时, 会把一些用到的乐器拿到课堂上来, 先不说教学效果如何, 这种直观形象的乐器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些学生会忍不住动动乐器。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给学生演奏一些他们比较熟悉或者比较喜欢的乐曲, 这样的教学效果, 显然比教师生硬的讲解要强上许多倍。

四、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 构建开放课堂

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绝对的权威,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 这种局面必然会被逐步打破, 学生主体的地位必须更加充分的体现。教师应该由高高在上的位置走下来, 融入到学生中去, 和学生一起进行音乐的学习与分享, 一起参加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 都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让学生参与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在演唱时,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表演, 或者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二人合唱或者二人对唱, 或者是多人合唱等形式。教师融入课堂是学生融入课堂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拉近师生距离的重要途径。音乐的学习, 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丰富的情感, 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在中学阶段, 学生对音乐认知程度的提高, 大多数学校都有专门的音乐教室, 这都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有利的条件。由于音乐课程的特点, 教师应该把音乐课程教授的有声有色, 受到学生的喜欢, 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总之, 音乐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和高效的, 应该是受到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 影响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何提高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把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是每个音乐教师都应该关注的。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了几点认识和做法。

关键词: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课程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7.

[2]高文.学习创新与课程教学改革.广东教育出版社.

7.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篇七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56-02

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大部分是通过实验获得。实验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区分生物概念,而掌握生物实验技能,则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分析。所以,实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合理组织实验教学

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中,老师除了精心组织和设计讲授内容外,还要搭配合理的实验方法;其次就是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生物实验,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避免死记硬背;另外,对实验素材的选择也不容小觑,实验素材应该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爱好和兴趣来设计实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到“蝗虫”的教学内容时,老师可以先提问“见过蝗虫的同学请举手”,大部分的学生对蝗虫并不陌生,因此老师只要在蝗虫的原有条件上加上实验效果,便能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教学内容。

二、灵活改变实验方式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并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验证式试验占主导地位,为了实现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改变实验的方式,由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实验教学。比如,在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的实验过程中,老师首先明确实验的步骤、材料和用具,然后再提出问题:①使用哪一种水草对实验更有利?②哪种实验装置的效果更明显?③雨天会产生这种作用吗?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被新鲜感与求证欲望推动着,有的同学使用透明玻璃酒瓶替代玻璃杯,有的使用漏斗的形式代替细玻璃管等,所选用的水草种类也形式各样。实验结束后,老师要求每一组学生汇报实验使用的水草、用具及现象,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出哪一种水草的放氧效果更好。通过这样的实验方式,不但使学生对实验结果印象深刻,还刺激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并在实验过程中萌生不同程度的创新意识。

三、替代法的实验教学

在初中生物实验中,老师除了给学生提供实践与尝试的机会外,还要给学生营造一定的实验氛围,用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比如,在“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探究实验中,课本利用了“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与“菜青虫的取食行为”举例说明,但从研究行为与材料准备上来看,都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很难观察其变化。这时,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找容易观察的实验对象,并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老师可以采用动物替换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就拿常见的“狗、鸡、鸭的游泳天性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作为教学的实验对象,老师只要适当的代入课文知识,便能把学生引入到课文设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可见,灵活使用实验方法与创新探究对象,对拓展实验活动的空间、时间有很大帮助。

四、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新课改明确指出,实施探究性实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完成实验操作提高探究意识。

生物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与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自主探索的精神。当然,老师的分析与引导必不可少,引导学生探索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解析和处理生物实验所获得的信息,进而影响学生的科学实验行为。比如,在进行“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探究时,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不同的组之间使用不同的材料,然后通过老师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探究空气注入澄清石灰水中的方法”,最后使用针筒或洗耳球进行实验效果的对比,从中引发学生更进一步地思考。

五、情境法的实验教学

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渲染气氛、情绪等把学生引入到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亲身感受与体验,对提高学生在生物知识的理解与分析上有重要作用,同时,情境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全面发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比如,在进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实验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鼠妇相关的音像或视频,通过多媒体悦耳的声音、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轻松的进入到鼠妇的生活。

实践证明,情境实验法在实验教学中广泛应用,并且获得相当好的教学效果,而且鼠妇做为实验材料学生经常接触的到,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促进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除了借助多媒体技术外,还可以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或生物学中的热门话题来引入。

又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口感进行分析,即在口腔中多咀嚼馒头一会儿,就会产生丝丝的甜味,这与小孩喜欢含着米饭而不下咽的道理相通,验证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然后再对馒头中的成分所产生的变化进行分析。老师只要更进一步的引导学生了解“馒头中淀粉成分在口腔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便能把学生引入到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开始假设性论证,如“是否与口腔中的唾液有关呢?”这时,老师只要演示“酶”所产生的生物变化,便保持了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与探究心理。

六、多样化手段的实验教学

老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比如运用适当的辅助手段和教具。应用的教具一般包括:标本、照片、实物和模型等,借助教具演示实验活动,不只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领悟、理解及掌握;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互联网技术、幻灯片播放器等,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速度、降低课题的难度和拓展知识最大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比如在进行 “观察临时装片”的实验时,老师可以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筛选出做的比较认真的实验结果做为教学展示,具体操作为:利用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把筛选好的实验成果对着显微镜的目镜拍下,这样就能在手机上也看得到清晰的:口腔上皮细胞、表皮细胞和果肉细胞等,然后老师再利用蓝牙传输的功能把这些相片发送到电脑连接到投影仪上,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实验被当成“作品”展示在课堂上时,就会受到鼓舞,下次动手就会更认真。

七、结语

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新课改革的发展背景下,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到生物实验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与探究精神,还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但为了更好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还要加强学生生物知识的应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进行不断的引导与激励,并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以促使“三维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范长寿主编,云南省教育委员会编.中学生物教法研究[M].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2] 王存祥.浅析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 教育革新,2012(02).

[3] 李妙娜.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S2) .

[4] 侬雁.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浅探[J]. 中学教学参考, 2015(11).

8.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篇八

一、当前物理实验教学中常见的几大弊端

在当前的物理实验中,常见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一是过分重视结论而轻视过程,这个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造假、凑数据的问题;二是重视验证实验而忽视探究实验,这个现象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探究能力的严重不足;三是重视教师演示而忽视学生操作,这个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有机会亲自动手参与实验,使得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较差.以上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导致低效、无效的教学状态形成.若想要改变现状,我们必须要对这些不良的现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改革让实验活动重新焕发出生命力[1].

二、实现高效物理实验的举措

1.积极开展实验预习

实验是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手段和途径,实验所能起到的作用是理论讲授所无法起到的,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地开展各类实验.然而,实验活动需要的时间较多,课时不够,这个是不容忽视的矛盾,如何才能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又能保证实验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呢?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将实验教学活动想办法向课前延伸,即积极地开展实验预习活动.在实验开始前,要钻研教材内容,熟悉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等,通过预习让学生有一个提前的心理准备,对接下来要开展的实验有一个大体上的认知,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状况对部分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前指导,例如,教给学生观察技巧、记录方法,如何处理数据等实验技能,在实验开始前,将这些实验“功夫”先练一练,这样真的到了“战场”以后,才能做到有条不紊、有的放矢.有了积极的预习准备,课堂实验的效率会大大提升,这样一来,多开展一些实验就不再是什么不可调和的问题了.

2.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

在教材设计中,验证性实验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探究性实验,这样的编排设计显然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为此,教师一定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想象,在教学中多开展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活动.例如,在讲到“电阻”这部分的内容时,关于“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就是教师开展探究实验教学的经典案例.为了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相互之间进行讨论,然后再围绕着问题进行一系列的猜想,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了五花八门的可能性,如,电阻大小和温度有关?和材料有关?和形状有关?和重量有关?和颜色有关?面对这些或合理和不合理的猜想,教师不需要给出结论性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提出的猜想,当然,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先让学生说出实验活动需要哪些器材,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想要的各类实验器材,包括若干导线、电源、开关、小灯泡以及各种各样的导体等等,在研究使用什么实验材料的时候,事实上,探究活动已经开始了,在思考选择哪些实验器材的时候,很多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对相关的可能性进行了一定的思维探究.

当实验器材选定以后,选择什么具体的方法又成为了第二个探究的问题,教师借着这样一个问题:“一根较长的锰铜线和一根较短的镍铬线是否可以用于实验探究”来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法进行探究,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答案:“不可以,因为材料和长度都不同,不好比较”,这样一来,控制变量法就在问题的引导下自然地出来了.再接下来,教师就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独立地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并不需要进行太多的干预,而仅仅是从旁进行适当的引导,这些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方案,使得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生搬硬套课本实验的思维模式,这样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充分彰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对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操作能力都有显著的作用[2].

3.积极拓展课外小实验

无论我们采取何种方法来提高实验活动的效率和成功率,但实验活动比起理论学习更加耗费时间,并且与教师做实验相比,学生实验耗费的时间会更多,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因此,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分组实验显然是不现实的.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实验活动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小实验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课外小实验不但在实验数量上弥补了课堂实验的不足,同时,这些课外实验在内容和方式上可以更加灵活多变,且充满趣味性,对于学生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实验能力都大有裨益.

例如,在讲完有关压强的知识以后,笔者就让学生回去做一个“瓶子吃鸡蛋”的趣味小实验:首先,准备一只剥掉壳的熟鸡蛋、一个细口的饮料瓶和一些废纸片,接下来,将纸片点燃扔进瓶子里,当火熄灭以后立刻将剥好壳的鸡蛋放到瓶口,观察一下接下来发生的现象.这个实验不仅在内容上比较有趣,在实验材料上也十分简单,每个学生回家以后都能轻易得到这些材料.回家以后,学生依照教师的要求纷纷做了这个实验.待到下节课时,笔者询问学生的实验情况,学生显得十分兴奋,大家争着描述着自己的实验过程以及观察到的有趣的现象.接下来,笔者组织学生围绕着这个实验探究了一下背后的原理,最终在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下,揭开了“瓶子吃鸡蛋”的秘密,原来是因为加热导致瓶子内压力降低,瓶子外的空气比瓶内的压力大,这样一来,就会将瓶口的鸡蛋慢慢挤压进瓶子里.通过这个有趣的课外小实验,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到了大气压力的客观存在,为进一步学习大气压强奠定了基础.

类似这种有趣的课外小实验教师可以经常地运用,例如,在学习了“声音的特征”以后,就可以鼓励学生回家自己制作一个“土电话”,更加直观地体会声音的传播的特征原理;在学习完“浮力”以后,可以让学生回家以后找来废弃的饮料瓶和乒乓球来探究一下浮力产生的原因及制作浮力秤等等.类似这种简单而有趣的家庭小实验不但让学生把学习活动带回了家,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同时,这种没有其他人影响下的独立实验更容易激发出一些特立独行的想法和举动,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是非常有益的[3].实验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行为,因此,实验活动所起的作用也是综合性的,如果我们的实验教学长期处于低效、无效的状态,会严重浪费实验的价值.因此,教师一定要对当前实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正面的“反击”,努力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中的种种不利局面,通过改革创新,让实验活动变得更加高效,这才是实验教学未来发展的健康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崔振喜.注重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山西教育,1999(6):52.

[2]朱宝环.初中物理实验课高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1(8).

9.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篇九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得到了长足发展,积极融入到这场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按照课程改革要求不断优化和改进自身教学工作,全面有效促进教学成效提高,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及建议进行简要论述。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各种改革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路人。

2.教学现代化趋势得到进一步体现。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其中多媒体是主要代表。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迈入信息化的轨道,海量的教学信息能够形象展示在课堂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3.教学差异化原则得到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长足发展。许多教师进行的分类教学有效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并为他们的整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教学立体性框架得到进一步构建。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不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还向课前课后有效延伸: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针对性预习,在课后通过生动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延长课堂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师顺应教学改革的建议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并强化自主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经验和自身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它山之石为己所用,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1.强化自身学习,努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形势,不能坐井观天,而要开放眼界,及时补充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

(1)认真学习教学刊物。初中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各种教学刊物,从中学习与语文教学有关的经验,研究教学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2)经常浏览教学网站。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教学网站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建议,教师在工作之余要浏览初中语文教学网站,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并从中搜集习题课件等方面的资源,有效应用于教学工作中。

(3)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教师不仅要参加科研组、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还要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感悟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将其消化吸收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2.深化教学改革,充分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改革是教学成效提升的核心动力,初中语文教师要着眼于教学改革工作,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优化,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1)注重改进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要努力为他们创设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许多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成效较为明显,按照班级生数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将教学活动从学生个体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必要的指点引导,侧重于在重难点方面对学生开展思维方式的点拨,基本型学习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自己的启发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既要让学生充分开展学习交流,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难点方面也要给予必要的指点,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2)注重兼顾学生差异,促进整体成效提升。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差异,教师一定要通过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及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发展差异要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成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着眼于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予相应难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组织教学活动,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提问,还包括语文练习、语文考试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全体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全部动起来,得到最大化发展。

(3)注重电教手段运用,丰富语文教学过程。将电教手段作用发挥出来,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电教手段补充信息,尤其是在一些学生缺乏感知的内容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能够较好地发挥补充的作用,通过生动的视频、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单纯的文字转变到丰富的视频信息之中,以这样的信息补充构建起立体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地领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强化资源整合,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成效。课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成效提升的重要保障。

(1)开发读写活动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开展以多读多写为主要目标的读写专题活动,通过设置读写课、制订读写计划、开展读写竞赛、举办读写展览等形式,为学生营造爱读爱写的浓厚氛围,积累丰富的文学底蕴,夯实语文学习基础。

(2)开发兴趣小组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兴趣小组,如写作兴趣小组、朗读兴趣小组等,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提高。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教师要抽出时间给予技巧指点,帮助学生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开发网络载体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借助网络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将网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与同学之间方便快捷地进行沟通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与网络的资源作用。

10.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篇十

1概念界定

复习课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对知识的记忆,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的脉络,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课型,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堂或连续几堂复习课。

有效复习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复习效果,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当前物理课堂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吴正宪说:“知识就如珍珠,如果不会整理,只是一盘散沙,没有太大的价值,只有串成美丽的项链,才会价值连城”。这些话充分说明了复习课的重要性。

当前我们的物理课堂复习存在的问题有:有些教师在复习课上欠缺全盘计划,随意性强;有些教师在复习课上将学生“喂养”长大,使得学生独立能力低;有些教师在复习课上以练习代替复习,大搞题海战术;有些教师在复习课上低层次的机械重复训练或专练难题……这样的复习,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往往收效甚微。

造成物理课堂低效复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部分教师过多关注自己“教什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应该“学什么”;二是部分教师过多的关注自己“教了什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以为讲完了,学生就学会了;三是部分教师过多关注学生是否“学会”,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是否“会学”。教师在复习课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导致复习课效果不高的主要原因。

3物理课堂有效复习的策略

要提高物理课堂复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做好三个转变:一是从关注“教师该教什么”转换成关注“学生该学会什么”;二是从关注“教师教得如何”转换成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三是从关注“学生是否学会”转换成关注“学生是否会学”。在“三个转变”的基础上,采取“点—串—建—练—评”的复习模式提高物理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3。1解读课标——挖掘考点

如果把平时教学比作是栽活一棵树,那么复习过程就是育好一片林。要育好这片“林”,就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了解每一棵“树”,因为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而考纲是根据课程标准把考试范围具体到每一个基础知识点。所以复习之前教师一定要认真解读课标和考纲要求,明确各章考什么?怎样考?考试难度怎样?难题出在什么地方?然后结合物理课本详细列出各章的考点。

[HJ1。3mm]

11.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篇十一

我国是在2001年开始实施全面的新课程教学改革的, 而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也更名为物理新课程标准, 这不仅是简单的更名, 而是教学方式的本质改变. 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中学生物理知识应达到的最低标准, 这种标准没有提高物理知识的深度, 即不做较难的题目而是拓展物理知识的宽度, 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物理知识[1], 这样有利于学生拓宽解题思路以及自身素养.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素质的提高, 而不是传统中学物理教学中不断的做习题. 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以及学习方式, 相比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而言其没有给学生施加过多的练习题.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使得教师不必再遵循教学大纲上的要求, 教师有足够的权限来实施自身的物理教学, 即教师教学过程中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必然也会变得更加灵活.

通过有效教学教师可以最大化的减少课程学习时间, 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习, 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 中学物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思考方式, 因此中学物理实施有效教学是其必须采用的, 中学物理教学并不像其他的学科教学一样只是进行简单的知识传递, 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学习思维.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有效教学可以使得教师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合学生学习, 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改进教学方式, 使得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

二、国内外有效教学研究

1. 国外有效教学的概况

国外的有效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其中最早的是60年代到70年代的行为取向有效教学, 这个阶段主要讨论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所造成的影响, 但是这个阶段的有效教学原则仍然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就是70年代到80年代的认知取向有效教学, 这个阶段中并不是由教师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是由学生自身来调节学习过程并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2]. 最新的有效教学就是90年代初的情景取向有效教学, 90年代以后学科之间有较多的沟通, 学生的学习环境有较大的改变, 而且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也不再单一, 学生能够从多方面来了解相关的知识.

2. 国内有效教学的概况

国内有效教学起源较晚, 国内的有效教学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针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但是只是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而并没有研究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其次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这个年代的有效教学更多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即学生是依据教师的讲述而进行相关的学习. 再就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这个阶段的有效教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这个阶段更加注重教学策略的拓展, 并相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最新的有效教学则是21世纪, 这个阶段的有效教学的效果是最显著的, 因为21世纪我国实行了新课改, 这标志着我国的教育方式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 并更加注重有效教学的研究[3]. 这个阶段我国关于有效教学的思想层出不穷, 每一种有效教学的方式都非常具有创新精神. 并且将传统的教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 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快乐也更加轻松, 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三、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综合分析

1. 新课程物理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来掌握终身物理学习的知识基础, 并可以将学习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使得学生具有创新的学习精神, 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新课程物理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理念包括教学结构以及教学内容的改变, 中学物理教学更多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并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中学物理教学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脚步, 这样的话才可能为社会带来较大的贡献.

3. 影响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因素

影响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因素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的智力与智慧、教师的科学文化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心理状态, 所以教师对于中学物理的有效教学有较大的影响, 在进行有效教学中要积极克服这些问题[4].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实施仍然有其较大的困难, 只有积极克服影响因素, 便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中学物理教学成就.

参考文献

[1]蒋雪梅.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研究[D].延安大学, 2011-06-01.

[2]张凤霞.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1-04-08.

[3]许小静.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0-04-15.

12.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篇十二

——由动量教学而引发的思考

邯郸市第四中学 王华静

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的作用。而作为知识的继承者,学生应该掌握怎样的学习方法,建立怎样的学习习惯,通过新一届高

一、高二物理课堂教学实践和部分学生的追踪记录,让我感受很多。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许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要通过高一的学习初步形成,只有在高一阶段掌握了学习物理的方法,打好基础才能学好高中物理。所以,教师在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的同时,使他们认识到物理的重要性,尤其是高一物理在整个高中物理阶段的地位,帮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适时加强。

一、关于矢量

学生进入高中就遇到矢量的学习,从标量到矢量是学生对自然界量的认识在质上的一次大飞跃,有些不知所措。对于已接触了十几年标量的学生,这个跨度非常大,l+l=2,1-1=0,-2<1,“天经地义”,现在突然变了,两个大小为1的矢量和可能等于0,而两个大小为1的矢量差反而可能等于2,-2m/s的速度比lm/s大,学生难以接受。

到选修3-5,学生开始接受动量,尤其是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时,矢量观点清晰的学生列方程式不会出现正负号的失误。二.关于牛顿运动定律

新课改后,高考时学生可在选修3-4和3-5模块中根据自己所学任选其一,虽然大多数认为3-4相对简单,但我个人认为3-5更有利于基础好的同学选择,并且这一模块的学习,尤其动量部分内容,更有助于简化原有方法解题步骤。下面以一典型例题为例。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辆质量M=0.3g的平板小车,车长l=1.5m.现有质

量m=0.2kg、可视为质点的木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以水平初速度2m/s从右端滑上小车,最后与小车保持相对(g=10m/s2)

求物块在车面上滑行的时间。解法一:牛顿运动定律

由力的相互作用分析,在相对静止之前,车匀加速,物块匀减速。对物块ag

vv0at静止。

对小车

aMmgM

vaMt

联立方程求解得t=0.24s 解法二:动量观点 水平方向车与物块动量守恒

mv0(Mm)v

对小物块,动量定理可得

mgtmvmv0

联立解得t=0.24s 可见运用动量定理可使解题过程简化,但中间运动过程要求学生心中有数。

三、关于绝对性和相对性

这类问题在高考考纲要求不高,但对于学生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有很大帮助。例:在静止的湖面上有一质量M=100kg的小质量m=50kg的人,船长L=6m,最初人和船静止.当船尾(如图),船后退多大距离?(忽略水的阻力)

船,船上站立人从船头走到

【错解】由船和人组成的系统,当忽略水的阻力时,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取人前进的方向为正方向,设t时间内人由船头走到船尾,则人前进的平均速度为L/t,船在此时间内后退了x距离,则船后退的平均速度为x/t,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方程为

mLxmM()0 故 xL3m ttM这一结果是错误的,其原因是在列动量守恒退的速度x/t是相对于地球的,而人前进的速度船的。相对于不同参考系的速度代入同一公式中必然要出错

方程时,船后L/t是相对于【答案】选地球为参考系,人在船上行走,相对于地球的平均速度为(L-x)/t,船相对于地球后退的平均速度为x/t,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方程为

mLxxM()0 tt故 xmL1.2m Mm综合以上几点可见,高中物理学习中,高一物理的知识,对整个高中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不在一一例举。

1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篇十三

【论文摘要】本文以物理实验教学为载体,通过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心里素质、科学实验素质的培养,把新课标要求的物理教学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术三维目标的达成落到实处。在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论文关键词】物理实验 三维目标 思想道德 心理 素质

在当前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将素质教育有效地融于物理实验教学全过程,对于物理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就自己二十多年教学实践做些探讨。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论文发表 教育论文发表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重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物理实验教学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物理教学情感与态度这一维目标达成的必经之路。实验教学中应培养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养成做实验时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为此,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应该做出表率。万一实验未达预期目的,绝不能文过饰非,而应实事求是的分析原因、力求成功。要教育学生尊重科学真理,反对弄虚作假。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有的同学作出的a-F图线原来未通过坐标原点而随意涂改为过原点,教师发现后,在批评的同时应与他们一起查找原因:问题出在“平衡摩擦力”不足或过大上,并要求他们重做实验力争得出正确结果,让他们享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实验的情感,培养他们尊重实验事实,注重实验结果分析,碰到困难不低头,勇往直前的科学态度。

2.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科学真理的发现需要人们的不断探索,跨世纪人才必须具备深入钻研、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在实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进行发散性思考。注重物理教学过程与方法这一维目标的达成。

3.真诚团结的合作精神。资源共有、成果共享是现代合格人才应有的观念,也是全体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目前学生实验大多数两人同桌,这为合作精神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应强调学生实验中的分工合作,即使是可以单独完成的实验,也要共同研究、轮流操作、相互探讨,使他们同时分享实验成果,养成合作研究良好的科研素质。

二、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物理实验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又一任务。实验教学中应培养的心理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新课标的实施要求以物理实验教学是新课标实施的有效载体,变过去重结、,重学知识、重记知识,为重过程、重运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练与做:学中练、练中做、做中学、学中悟。物理实验教学正是要学生去做、去练、去悟。如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时我们给学生:一条细线、一个小球、一把刻度尺、一个秒表,要求他们课后完成实验,去练习制成单摆,长度的测量方法,通过比较各小组测量结果,引导他们去悟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悟出测周期要用积少成多法,要从摆球过平衡位置开始计时的道理。

2.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获取新知识、开拓视眼、推动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提高演示实验的趣味性,力求“惊、奇、险”。如我们演示“瓶子吞蛋”(演示大气压强的存在)、“筷提沙瓶”(演示摩擦力的作用)、“脚踩钉板”(演示压力与压强)、“水中烛焰”(演示平面镜反射)、“怒发冲冠”(演示静电现象)等实验,均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形成顽强的学习意志。科研历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障碍。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形成学生碰到困难不退缩,遇到难题不摇头的顽强意志,例如:在做《用双缝干涉测波长》实验时,有些组到下课了也没调出干涉条纹来,我要求他们借鉴其它组的成功经验,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晚自修时再做这个实验,终于在晚上他们都成功了,此时他们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使得他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顽强学习意志。在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直面困难,持之以恒,认真准确的操作,以顽强的意志去获得实验的圆满成功。

三、科学实验素质教育 发表论文 学报论文发表

培养科学实验素质,这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物理教学知识与技能这一维目标达到的基本途经。实验教学中应培养的科学实验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有目的的观察能明辨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规律,实验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如在观察光的全反射实验时,一般学生只注意到全反射的两个条件,即光要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且入射角必须大于临界角。

2.选择器材、方法的能力。实验器材和方法往往不是现成的,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对器材、方法的选择能力确有必要。如在“伏安法”测电阻时电流表内接和外接的选择,按教科书给出用“阻值比较法”,我们可增加了“实验试探法”,为在阻值未知的情况下合理选择实验线路提供了方法。

3.排除实验障碍的能力。我们常在学生实验中故意设置一些障碍,如提供给学生的电表不指零,要求学生使用前必须先进行机械调零、供芯线短路的导线,要求学生在已接好的电路中查明。

4.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对实验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处理,以找出规律,得出科学结论,这是科学实验的重要一环,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处理实验数据能力的培养。

需要指出的是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实验教学尚未得到重视。有些学校在高

14.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篇十四

关键词:新教程,初中物理,课堂

传统教学模式中, 大部分教师更多的是注重于传授物理知识, 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教师应遵从新课程改革的中心理念, 突出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性, 达到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目的[1]. 本文结合物理课堂教学实践, 提出具有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策略

学生的物理学习过程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 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上的学习过程[2].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自主积极的参与到物理课堂学习中来, 达到有效快速的教学质量. 教师在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时, 可以实施以下相关的策略.

1. 物理课堂中教师实现物理知识生活化,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是跟生活实际现象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各种现象的规律总结.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物理知识跟实际生活现象联系在一起, 实现物理知识生活化. 当学生发现所学的物理知识跟自己的生活情境如此贴近的时候,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加学生学习好物理的信心.

例如, 在初中物理教学“力的摩擦力”这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将力的摩擦力知识跟生活中的物体构造联系在一起, 如矿泉水的瓶盖上会有一些竖纹, 鞋底也会有很多条纹, 就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这样水拿在手中才能拿的更稳, 鞋穿着在路面行走才能不打滑. 另外减小摩擦力的原理就体现在机械手表如果戴久了就要上一些润滑油, 以达到减小摩擦力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带动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使学生更加活泼, 更加快乐的参与到物理课堂教学中, 进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

2. 物理课堂中有效的提问方式, 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性

课堂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是否有效的提问起着很关键的决定作用. 教师有效的提问可以带动课堂的气氛, 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学习积极性, 开阔学生的思维, 给与学生去探索答案的正确思维方向,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这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拿出一张纸, 向学生提出“如何使这张纸温度升高”的问题. 学生会回答用火烤热. 显然, 这样的提问方式就不够清晰明确, 就是无效的提问方式, 那么学生的回答就会不够全面. 若教师改成这样的提问方式: “有哪四种方法可以使这张纸温度升高”学生就会回答: “用火烤”.“放在热水里泡”.“放在太阳下晒”. “放在手上搓热”. 这样的提问就具有清晰明确性, 能够带动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 给与了学生去探索答案的正确思维方向. 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应清晰明确,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3. 物理课堂中师生关系转变, 达到以学生为主的模式

新课程的改革, 提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为引导者的新课程改革模式. 在物理教学课堂中, 教师作为传授者, 学生作为学习者, 教师应跟学生建立彼此平等的友好式关系, 多注重跟学生之间的沟通, 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肯定, 给予学生一定空间去思考. 研究问题的答案. 并且与学生一起合作. 一起发展. 一起进步, 使学生真正的成为物理课堂上的主人[3].

例如,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光的折射”这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跟学生互换角色,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 从而探讨出光是怎样传播的. 给学生准备烧杯、水和筷子, 当筷子放在空烧杯里的时候, 筷子是直线的. 而当筷子放在装满水的烧杯里的时候, 从烧杯外面看筷子是弯曲的. 那么学生就能得到这样的结论, 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 那么当光射入水中的时候则会发生偏折, 可以看到并不是一条直线, 这就是光的折射原理. 在课堂中教师发挥正确引导的作用, 以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研究问题的答案, 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二、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 学生为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思想观. 价值观. 人生观方向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新课程改革的中心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以教师为引导者, 学生为主体, 教师课堂有效的提问并把物理知识生活实际化.改变传统初中物理教学单一乏味的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汲取知识, 以达到全面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立窐.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性及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 2013, 10 (12) :55-56.

[2]王建伟.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学周刊, 2013, 46 (1) :103-104.

15.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篇十五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评价是整个初中物理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衡量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实验能力,促进学生实验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评价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注重纸笔测试,让学生死记一些实验现象或步骤,缺乏实验操作的考核,缺乏探究能力的考核等。

一、初中物理实验的优化改进

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的创新性是极为重要的,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结合起来的,这就给教师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物理教学活动的实验教学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能力,更加贴近物理实验教学活动的本质需求。在初中物理中,这方面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同时初中生受好奇心的驱动也能积极地配介教师的这种物理知识实验活动。

所谓“水无常态,学无定法”,初中物理教材上的实验方法和步骤也是通过不断总结经验而产生的,所以说,并不是每一个教材上的实验都十全十美。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验的实际需要对教材上的实验不断进行改进,例如,在进行固体变形实验课的讲授时,可以选择用手压住玻璃瓶,使玻璃管中的水面上升,而当松开手的时候,管内的水面又下降到原来的位置由此可见,瓶子是在受到外力挤压,发生了形体的变化而在此实验中,由于压住管壁的手本身具有一定的温度,所以有学生会有疑问,提出是否是因为温度上升而使管内的水而上升,为了消除误解,教师要对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改进,可以将原本的圆柱体玻璃瓶改为椭圆柱体,之后进一步进行担压,从而消除学生的误解,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了相美实验课的物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增加探究性实验,变被动为主动

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是一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方式,同时物理实验的探究性也会对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给子足够的刺激,探究性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就是对物理问题运用实验方式进行探究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因为受自身好奇心的驱动,会拿出百分百的积极性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来,对学生的物理理论知识综合能力以及物理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探究性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也有积极作用,在传统的物理教学活动中,物理知识传授式的教学应让学生由物理知识学习的主体变成被动接受物理知识的客体,而探究性物理知识实验教学活动,将物理知识探究学习的主动权重新交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在探究性实验中针对问题自己思考解决方法、自己实践操作,并自主认识实验的结果,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教学,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实验教学

随着多媒体等新式教学手段的应用,中学各学科在教学方式上也有了较人的改变,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来说,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形、声音及动画等优势特点,将原本只能通过书而或者文字表达的实验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学生观察到的物理实验过程更加生动、具体,完全弥补了初中物理实验传统教学的各种缺陷和弊端。

通过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进行物理教学模拟实验,不仅使整个实验过程更加清晰化,而且还弥补了物理实验在实验器材上的不足和缺陷,不仅可以拓宽初中物理实验所涉及的实验范围,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在实验中充分运用,而且,引导了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的物理实验中,教师要根据实验过程不断提出关于物理实验的新问题,一边进行物理实验的具体演示,一边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不仅调动了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进行水的浮力实验演示时,而在实验进行中,教学还可以问学生,同一形状的物体,放入不同的液体中,它们露在外而的体积是否相同?如此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相美物理知识更好的掌握,而且,更能引导学生对一些物理学问题的独立思考,使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最佳效果

四、加强社会实践,变单一为多样

在实验教学中,教学的思维模式发生了转变,我们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理论更好地与实际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五、结语

初中物理知识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标准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它是行之有效的物理知识教学模式,是面向物理教育现代化、而向物理教育未来的教学方式,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大贯彻执行的力度,保证其有效的实施。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物理实验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的科学素养与科学思维,而且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及亲自实践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物理学习效率,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科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蓝炜强.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求同存异教学原则的应用价值[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128.

[2]唐丽平. 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J]. 学周刊,2014,01:38-40.

[3]柯秀梨.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J]. 新课程(中学),2015,01:85.

16.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篇十六

中期报告

迎园小学

章晓颖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但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教学的有效性,对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研究,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新教材实施至今已有一段时间,听了许多课,本人发现我们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

(1)三维目标割裂,不明确,不符合学生实际。

(2)教学内容单薄,结构松散,零敲碎打,置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3)过分注重朗读与感悟,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4)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花里胡哨,却只留于形式。(5)过分张扬语文的“人文性”,东拉西扯,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过度整合,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削弱了学科特点。

我想这些正是造成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太高的主因。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研究、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进行此课题的研究意在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通过设计一系列合理、科学的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让基础的教学资源——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碰撞产生最大化的教学效益。

1、有助于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学校作为一种组织,如何改善过程绩效,提高组织效能,实现组织目标,是学校最关心和重视的。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而众多研究结论表明,学校有效性依赖于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要想成为优秀学校,首先必须做到教学有效。

2、通过对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让老师了解目前教学中出现低效能、低产出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高老师对有效课堂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提升教师的理念。

3、本课题研究针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现状,具体探讨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4、通过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目标、内容与步骤

(一)研究目标

使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中“三维”目标的切入点,设计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与实施程序,在尊重学生、尊重文本的情况下,合理地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通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采用学生最易于接受、理解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有效教学准备策略研究(1)有效解读教材的基本策略(2)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2、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通过一课不同教法教、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研讨方式启发思考,比照促动,着力研究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课题组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有效提问(2)有效训练

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7年9月——2008年3月)(1)资料文献的准备,信息收集。(2)课题目标的构建与课题内容的确立。(3)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落实人员分工。

2、操作阶段(2008年3月——2008年11月)(1)学习并吸取名师的宝贵经验,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2)立足课堂,认真实践。通过集体备课讨论、研讨课、经验交流座谈会、质量分析等形式,探寻一系列合理、科学的课堂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

3、反思调整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6月)(1)继续加强学习,了解国内外关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现状,对研究过程进行动态调整,使之更趋合理。

(2)验证各策略的有效性,总结出最佳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3)将有效的教学策略加以推广,全面开展课堂教学实践。

4、成果总结阶段(2009年6月——2009年9月)(1)汇编研究中的优秀教案,成功个案等。(2)撰写论文,进行结题论证。

三、研究进展

(一)有效解读文本的策略

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因为,只有准确地把握整体,才能对其中的每一部分有深入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当然,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并不是不能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局部进行分析,而是要求这种分析必须顾及全篇,要有课文的整体观;即使对课文的某一段落或词句的理解,也应该具有整体观的意识,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等。整体把握教材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理清写作思路,作者在写文章时进行立意和谋篇的思维之路,是写作时串联文章的关键,是阅读时理解文章的重点。只有理清了文章思路,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看法、态度或感情。二是分析结构布局,整体阅读离不开领悟作者怎样布局谋篇,研究文章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三是抓住 “点”“线”“面”,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如关键的词语、警句、过渡段等等。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把握”。

教师还应从课程标准的宏观上整体把握,从全套教材编写的整体入手,作整本教材及教材单元的整体设计。这样才能理清语文教学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明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明确教材的整体框架,明确教材的知识序列;才能从宏观、微观层面上审视教材,既有全盘考虑又有具体目标,使教材与教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使教学目标得到最大化实现;才能既有整体设计又体现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遵循课程所反映的语文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之间的联系,在渐进的过程中整体推进,使教学形成一个有序、有机的整体。

(二)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的策略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进行课堂授课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鉴定标准。于漪曾指出“每堂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1、认真解读、熟记课程标准,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

2、结合语文特点,突出三维目标的交融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教学、能力锻炼、策略选择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往往是同步实现的,教师应将三维目标统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使其得以实现。

3、潜心与文本对话,深度钻研教材。只有教师正确地理解和领悟课文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驾驭语文的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体裁文章的要求,找到突破口,找准难点,突出重点。

4、分析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综合在一起,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5、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层次性。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三)有效提问的策略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۰G۰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那么怎样才是有效的教学呢?经过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有效提问有这样几个特点:

1、覆盖面大,往往是牵一发可动全身的“主问题”,问域宽阔,可作多角度思考。需要综合处理全文的主要信息方能解决问题。

2、穿透力强,问题所向直取课文的主旨,往往是解读全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的制高点。

3、探究性高,其问题的解决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指向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需要彼此间的合作和交流。

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

1、新奇性

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不要故意用偏、难、怪的题目使他们感到难堪。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让学生有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受,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2、启发性

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因此语文课上的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教师要学会“曲问”。“曲”是指问题答案不能浅显直露,而应该让学生通过仔细思考才能发现。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曲问多见巧思,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3、思辨性

“浅”是提问的大忌。“有疑而问”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浅显的提问往往问而无疑,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是互动地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怎么也动不了。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思考、争辩找到答案。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表达力,使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入透彻。

4、开放性

一方面教师要增加课堂问题的多元性和非确定性,使问题由静态、封闭的框架体系转向动态、开放的网状体系。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拓展提问。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有效语言文字训练的策略

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本,这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训练”是落实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最为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要致力于构建科学的语言训练新机制。

首先,要确定训练目标。应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训练目标,在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时候重视“过程和方法”,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每一课的训练目标要重点突出,具有鲜明的个性,易于操作和达成度的检测。目标要少而精,讲究一课一得,一练一得,循序渐进,忌面面俱到。另外,确定课时训练目标时,必须把文本的语言特点与学生的语文现状紧密结合起来。

其次,要设置语言载体。我们要经常关注三个“点”:一是找准听说读写的附着点。二是洞悉情感发散的栖息点。三是发现价值引领的切入点。这三个“点”是相互渗透与交融的,并不孤立存在,只是因其训练价值而有所侧重。

再次,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训练方式因训练目标和语言载体的不同而千变万化。譬如,从训练对象的多少看,有个别训练,小组训练,全班集体训练;从语言的运用形式上看,又有口头语言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口头语言训练主要有朗读、背诵、复述、讨论、回答、对话等形式,书面语言训练主要有默写、连线、填空、写词、练句、仿写片断等形式。但无论选择哪一种训练方法,都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趣味性和语言训练的时效性。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新的内涵。比如,把机械的、重复的语言文字训练变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把静态的语言文字练习变成动态的语文实践。训练如果进行得好,就能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

四、今后打算

1、丰富借鉴视野

不但要借鉴国内的语文课堂教学经验,而且要开阔眼界,放眼世界,研究世界各**语教学的经验,从中外母语的比较研究中获得可借鉴之处。

2、加强实践,提炼方法

立足课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积累有效教学的经验,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具体的方法,是课题组今后的一个重要工作。

3、总结研究成果

把整个课题研究加以归纳、整理,撰写结题报告。

参考文献

《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设计 有效的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

高永娟)任志刚)黄逸君)李明新)

(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广西教育学院

17.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篇十七

一、初中物理教学趣味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由于受到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物理教师非常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严谨的科学实验、定义、公式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表现出过分追求,因此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能灵活运用一些教学方法,突出物理的趣味性,使得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不高。而在初中解题教学中,初中物理教师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较为注重,并没有根据学生的思维意识及学习需求等方面开展趣味教学,在教学中常常不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不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激发;不能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只是对习题的解答和知识的运用进行简单的讲解,对分数表现出过分的追求,往往忽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整体知识的把握,而且也比较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对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均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学生想要参与实验活动的需求,为了应付考试或者赶进度,只要求学生背实验、记实验,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另外,部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注重实验演示,未能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而从演示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往往不足以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发展和素质能力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也不利于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初中物理趣味教学的实施策略

1.运用幽默语言增加课堂趣味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能力。只有教师表达生动,才有感染力,才能激起学生想听的兴趣,特别是对好奇敏感、天真活泼的初中生尤为明显。教师讲解生动,语言风趣幽默,能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幽默可亲,有趣味性,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当发现某位学生在课堂中打瞌睡时,教师可运用“困了累了喝红牛”等电视或者网络中的流行语提醒学生打起精神来认真听课。这样的话语比较幽默可亲,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使学生的心情保持愉悦,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

现在科技不断发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多媒体的运用不仅使教师能够更全面地开展教学活动,而且能让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能更关注学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对一些物理现象进行形象的说明,且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极其乏味,这样学生即使有很强的好奇心,久了也会产生厌倦心理,最后甚至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而多媒体可根据物理教材的需要和内容,发挥动静结合的优势,让静态的书本知识变得动态化,让学生真正能做到“快乐”学习。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多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不断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例如,在学习《滑轮》这一课时,由于教材只是简单地讲解滑轮的定义、特点,如果只是对其进行单纯的语言讲解,那么就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可利用视频将生活中运用到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事物播放给学生看。生动、直观、形象的视频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进入求知的积极状态。这样利用多媒体开展趣味教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运用实验增加课堂趣味性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很多物理知识都需要结合实验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以往的物理教学,不注重对物理实验的操作,导致教学效果得不到提高。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适当引进一些趣味性较强的物理实验,并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这样,有趣的物理实验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对物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得以保持。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直观的观察,对书本的知识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传播》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教师可指导学生同桌两人一起进行实验:将两张桌子紧紧挨在一起,一位同学敲击桌面,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的桌面,听敲击所传过来的声音;然后将两张桌子分开,使它们中间隔一条小缝,重复上述步骤。通过实验不难发现,桌子紧挨在一起时听到的声音会比较大,而当桌子分开后所听到的声音相对较小。学生对于这种结果会感到惊讶,好奇心驱使他们更为专注地学习物理,不断探索物理奥秘。这样,动手操作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索欲,并且能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好奇心,使课堂的气氛一直保持有趣、活跃的状态。

4.运用历史趣闻增加课堂趣味性

物理知识本身是严肃的,但是教师可运用多样性的表达方式将其趣味化,如利用物理历史趣闻就是不一个不错的方法。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在物理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有趣的历史趣闻。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介绍相应的物理历史趣闻,让学生从物理历史趣闻中感受到该学科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浮力》时,教师可引入阿基米德鉴定皇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国王要求阿基米德在不损坏皇冠的前提下鉴定皇冠是否是纯金制造,最终阿基米德受洗澡时水从澡盆中溢出现象的启发,解决了鉴定纯金王冠真伪的难题。这样,通过故事的引入,使课堂的趣味性大大增加,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同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趣味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运用幽默语言、多媒体和实验等方式进行引导。实践证明,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趣味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而且能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摘要:初中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主要是研究物质结构和物体的运动规律。初中物理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对学生学习物理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而初中物理的趣味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初中物理趣味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学生、教材等特点,发掘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老年大学主持词下一篇:师德师风自查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