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工作调研制度

2024-08-20

干部工作调研制度(共8篇)(共8篇)

1.干部工作调研制度 篇一

信息调研工作制度

为全面提高宣传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宣传工作服务水平,扩大我乡宣传工作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息调研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一、信息调研工作要紧扣全乡工作大局,始终围绕宣传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来进行,加强调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努力克服为调研而调研的不良倾向。

二、注重对重点课题的调研攻关。对县委组织部重点课题和自选课题的调研,各组室要明确专人,通力协作,争取在全市课题评比中获奖。

三、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组织干部经常下基层专题调研,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推介典型。

四、开展信息调研工作月评比活动,每月通报一次信息调研工作情况,根据干部投稿上稿情况和完成任务比例进行排名。排名落后的组室,由其分管领导对有关责任人进行督促谈话。

五、严把材料质量关。各组室负责人负责本组室信息调研材料的审查把关。所有信息调研材料的上报由研究室归口负责。研究室每季度组织一次信息调研材料的集中讲评,同时采取领导点评、干部互评的方式,不断提高干部的调研水平。

2.干部工作调研制度 篇二

由于国土资源交易的政策、法规、具体运行的细则都不甚系统完整, 导致全国的国土资源交易工作都在摸索中进行, 各自为政, 使得国土资源交易中的管理办法和交易流程差异性很大。对于山西这个正处于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重要时期的能源大省, 随着国土资源交易的业务量明显增多, 使得对国土资源交易系统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更具有现实而迫切的意义。在此前提下, 山西省社科院对国土资源系统制度化建设进行了调研, 试图摸索出一条适合使山西省国土资源交易更加健康有序发展的新路子。

结合以上两点, 山西省社科院课题研究组于2010年6月4日—2010年7月22日对除太原市以外的山西省10个市, 包括78个县区的交易机构 (以下简称88家机构) 进行了为期49天的工作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一、现状与成绩

经过多年努力, 所调研的88家机构除4家外均有机构;人员到位的有85家;名称规范的有69家;工作能开展的有72家。绝大多数机构基本能保证运行, 绝大多数工作人员能够恪尽职守, 尽心尽力, 积极发挥政策法规优势和个人主观能动性, 进行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由于法律及制度建设的滞后, 许多业务骨干为了不影响工作, 忍受着艰辛, 付出了心血, 成绩与贡献自不多言。

随着调研区域的扩大和调研思路的拓宽, 调研组在认真调查、仔细分析和汇总的前提下, 客观地总结出部分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 现概述如下:

1. 机构设置方面。

调研中, 21%的机构名称不规范;21.4%的机构存在编制挪用占用, 人员长期外借的情况;28.2%的机构工作人员未按人事部门的规定落实;办公场所和设施不能保证工作正常开展的占41%;在危房、车库、外租房、合并在其他科 (股) 室办公的占20%;重复纳税的占18%;财务不独立的占58%;全额事业, 差额事业, 自收自支, 三种编制类别齐全。交易机构人员中不在岗的有127人。 (离岗的主要原因是:1.待遇低, 自收自支, 生活无法保障;2.业务时断时续, 荒废时光;3.违心工作, 违规操作, 无安全感) 。有许多工作人员说:我们是“只收不支”的编制单位。有的说:我们是干儿子, 人家是湿儿子。这些不同的说法, 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工作人员的思想波动, 对于机制体制、人事制度、工作制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期许、抱怨。

2. 职能职责方面。

调研中, 83.2%的机构认为赋予交易机构的职能被行政科 (股) 室代替;实际工作中仅参与交易环节 (发布信息、公告和拍卖) 的占53.4%;连交易工作都不能正常参加的占25%。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认为政府及主管部门领导重视交易工作的机构仅仅有40.4%。在某个市甚至出现12家交易机构的业务工作群体性多年由拍卖公司进行, 视国土厅2010 (104) 号文件于空无。这12家机构还是主要依靠收取交易服务费维持现状, 而只有拥有省交易事务中心核发的交易资质证才能收取交易服务费, 行政干预与职责缺位相当明显。

3. 调查中许多同志对交易工作现状坦诚、坦率的表明了看法, 共性的有以下方面:

行政监管部门条块分割, 对国务院各部委的法律、法规、制度、条例无实施细则, 职责划分不明确, 交易程序不规范, 机构编制不合理, 行政裁量难避免, 意向性交易泛滥, 工作不省心、不安心、不安全, 不干不行, 干也不行, 制度不健全, 信息不畅通, 办事不便利, 资源浪费, 效率低下, 交易工作行政监管“越位”与“缺位”并存, 违规操作与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等等。

二、深层次分析

我国建立土地和矿业权有形市场时间较短, 尽管在设计交易程序时做了较前瞻的预见, 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中暴露出了诸多程序上的破绽, 在实施中出现了困境, 这主要表现为:

1. 法律层级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暂行条例》、《规定》连同中发 (97) 11号文件、国办发 (99) 39号文件, 均是粗线条的规定和准则, 法律规范和行政规则过于简单。《暂行条例》作为交易程序法规只规定了交易许可制度以及交易方式等, 缺乏可操作性。《规定》对交易程序做了较详细的操作指引, 但这种指引仍然是粗犷的。《规定》作为我国土地交易程序的法律依据, 从法学原理上讲其法律层级仅是一个部委规章, 同实行严格的国土资源管理机制以及依法行政的要求严重不匹配。矿业权交易特别是矿业权二级市场, 制度建设甚为滞后, 矿业权转让在许多地方是空白状态, 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2. 缺乏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和惩治制度。

目前, 竞买人及个别领导在国土资源交易中违法违规现象普遍存在, 如扰乱竞买秩序, 共进共退, 相互串通, 指令性交易, 事后交易等。对此类违法行为如何处置, 行政干扰证据很难取得, 法律法规无明确规定。在调研时, 某市交易中心在一宗土地拍卖中, 当场制止了一起相互串通的事件, 按规则宣布拍卖无效中止, 虽然维护了土地交易的严肃性, 但因无具体法律依据, 无法采取进一步追究的措施, 这使得交易工作的权威性、严肃性受到极大的挑战。

3. 制度建设在某些环节严重滞后。

国务院及国土资源部等部委制定的《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暂行条例》、《规定》等等系列相关法规, 都是粗糙的线条, 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仍没有制定出适时具体的实施办法。对于山西省这个资源和能源大省, 已经处于转型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下, 这些相关的法规、政策已远远落后于工作需要。目前山西省对土地的使用, 对矿产资源的使用明显增多, 交易工作量明显增大, 特别是对集体用地和建设用地的使用。另外山西省的矿产资源不仅仅是煤炭资源, 有色金属及非煤矿产的储存和开采也即将拉开新的序幕。虽然制度和法规永远是滞后的, 但是在可以预测的工作范围内, 必须研究出一套适合山西省发展的国土资源交易管理办法以改善目前国土资源交易工作的局面, 使之能够与山西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相一致, 甚至于引领和超越发展, 确保山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地方政府制定的《实施办法》在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解释不到位, 修订不到位。有部分同志说:实际工作中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而“无抓手”, 出现能拖则拖, 能缓则缓。非交易不可的, 集体决议一致同意才敢去做。效率低下, 收益受损, 极大影响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调查中, 许多同志对《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九条“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 转让房地产时, 必须完成开发投资总额的25%以上”的规定在现实中该如何执行, 25%的比例如何界定, 对“国十九条”信息发布公示内容中的“开工、竣工、户型、套型”提出质疑——这些牵扯城建、规划、房地等部门的信息很难落实, 又无当地政府协调、协助的文件, 信息发布没有规定的时间, 常常因相关部门信息掌握不到, 迫使工作推迟, 各界怨声载道, 很无奈。对省政府 (2010) 4号文件, 土地竞买人资格的界定很多人认为是自相矛盾的, 时至今日, 相关部门也未明确解释和规范, 很茫然。类似的这些工作实际中不可避免的疑义不能及时解答形成定论, 严重影响交易工作人员的热情和信心。特别提到一点, 在调研中, 相当大比例的工作人员认为煤炭资源整合从法律角度讲应当进行矿业权转让交易程序。

三、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十七大以及十七届四中全会都系统详细阐述了科学发展观, 山西省委、省政府对全省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进行了科学的战略部署。从理论上分析土地要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矿产资源则是保障民生的催化剂。国土资源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是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事业。交易工作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其意义之重大毋庸置疑。根据山西省委袁纯清书记的讲话精神, 解放思想, 从根本上突破思维惯性, 敢于打破条条框框, 据此走出一条引领国土资源交易工作的新路子, 服务于山西大局。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 现就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交易市场, 促进国土资源制度化、法规化的有关现实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 提高认识, 形成共识。

再次充分认识建立国土资源交易市场的重要意义。虽然作为调研报告提出这个话题有些啰嗦, 但是在调研中, 认为政府及主管部门领导重视交易工作的机构仅有40.4%。这个选项和比例应当是反映出了这个话题的沉重。一针见血的讲, 建立国土资源交易市场,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举措;是积极推进依法行政, 建立政务公开的有力措施。温家宝总理多年来多次指出:“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 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性的政府, 为市场主体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建设服务性政府是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更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廉政建设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治本, 更加注重预防, 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而现实中, 通过建立国土资源交易市场, 规范程序, 堵住漏洞, 恰恰能从制度上、源头上有效预防和遏制权力腐败。实际工作中能有力地促进机关行政管理部门由审批式管理向服务性管理转变, 有效地使相关管理部门尽快从“越位”的地方“退位”, 在“缺位”的地方“补位”。严格按照规则办事, 真正做到“政事分开”, 树立服务性政府的良好形象。

2. 完善机制, 夯实基础。

国土资源市场应具备四个基本功能:场地服务功能、办理土地交易业务功能、信息服务功能、交易代理功能。为此, 应当完善各级交易机构机制, 在体制、人员、编制、待遇、办公场所、硬件设施等方面尽快优化, 一能安心工作, 二能高效工作。在实际调研中, 几乎所有机构的同志提出, 省交易事务中心应当强化行业监管和指导职能, 赞同者占到调研机构的99%。事实上根据管理学中统一性管理原则, 省交易事务中心对市县两级的监管职能, 应当认识到转变职能出效益是一条铁的定律。另外有41%的机构要求尽快改善办公场所, 优化办公设施设备, 以改变不能正常办公的困境。因此建议交易机构应该达到“六有”标准, 即:一有机构;二有场所, 特别是有交易大厅、办公场所和拍卖会场, 窗口就是形象。晋中市交易中心建设的很好, 在矿产资源相对不多的情3况下, 业务量持续增长;三是有专职人员, 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挪用占用编制的情况和长期借调的情况, 予以纠正。人员不专职不专岗, 积极性不高, 责任心不强, 很难调动工作积极性;四是有规章制度, 机构管理, 业务流程, 财务管理, 信息管理, 学习培训, 监督机制等, 要形成科学系统的模式。独立事业单位法人的规定要严格执行, 特别是根据编办、人事、财政、审计、物价等行业部门要求, 应达到“三个必须”的标准:必须逐步落实机构负责人与法人代表身份相符, 责权匹配, 制止各级领导兼职现象;必须逐步落实财务独立管理制度;必须逐步落实业务工作独立开展, 避免行政干预, 避免人为干扰, 减少违规交易。五是有必要的交易设备, 信息管理系统, 触摸式电脑, 电子显示屏幕等设备, 有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六是有必要的经费, 各级机构要有经济条件去加强业务培训, 参加各类相关资质的培训学习, 提高业务素质, 确保交易质量。

3. 建章立制, 勇于创新。

公平和正义始终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更加注重利用法律程序在具体运作中实现价值目标。加快国土资源交易程序的法制化步伐,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合理有效保护资源, 利用资源, 开发资源, 造福社会和人民群众有着实实在在的益处。维护程序公正、流程严谨、制度合法势在必行。在调研中, 许多年以来困扰工作的政策法规问题应当尽快予以解释。从法理学角度讲, 有三个环节必须严肃统一:一是制定规范统一的国土资源交易制度规章;二是确立相应的针对双方的法律责任;三是完善监督机制。山西省现行交易程序主要是依据《暂行条例》、《规定》和省《实施细则》, 已远远落后于开展工作的要求。效力层级过低, 有必要提升其效力层级。至少应将交易程序上升到地方性《山西省国土资源交易条例》, 以弥补法律体系缺陷, 纠正重实体、轻程序的偏差。国土资源交易程序极为严谨, 应当引入监督机制, 主要是法律部门和法律专业人士, 而不仅仅是纪检、监察、审计等党政部门。

建章立制, 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 小平同志一言中的。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同志也强调, 解放思想, 突破桎梏。只要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 有敢于天下责任勇担当的良知, 管理出效益, 创新出管理, 所以要有解放思想, 敢于创新的责任意识。土地和矿业权交易在国际社会已运行200余年。1999年广东省已建立完善规范的土地交易市场。2003年浙江省绍兴会议在没有规范性文件, 甚至没有国务院, 国家部委法律制度依据的情况下, 将招投标建成为全省统一平台, 包含了:建设工程交易中心, 政府采购中心, 土地交易中心, 产权交易所四大合并。此举得到中央的高度肯定, 随后在工作中大力完善, 终于打造成“阳光工程”。2006年地处西部的贵州省, 大胆创新, 提出“矿业权储备与交易统一”的改革思路, 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集矿业权储备和交易管理与省级矿业权有形交易平台为一体的“贵州省矿权交易储备局”。创造了位居全国之首的“五个率先”改革思路, 与2007年相比, 2008年矿业权出让宗数下降了44.2%, 而矿业权出让价款却增长了5.49倍;与2006年相比, 矿业权出让宗数下降了55.1%, 矿业权出让价款增长了7.35倍, 年均增长189.0%。2007年9月, 辽宁省矿业权交易中心确立了“全国一流, 全省统一”的目标, 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 矿业权一律实行市场取得, “三公开, 一透明”净化了政风, 遏制了腐败, 效益明显提高, 发展速度急剧加快。因此, 对于山西这样的能源和资源大省, 对于处于大发展中的山西, 这些无不是鲜活而现实的样板。山西省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试验了近十年, 省政府应当抓紧制定一个基本的指导性意见。调研中“要求尽快制定农村集体用地流转指导性意见”的有76家, 占86.3%。

4. 加强学习, 提高素质。

在调研中, 对于“要求省交易事务中心组织业务培训和学习”的有77家, 占87.5%。如此高比例的呼声, 实为惊叹。同志们直言不讳地说, 天天就是干活, 越干越迷茫, 越干心中越没底。当然, 实践因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 但是只有学习能解决实践中的困惑。特别是国土资源交易工作, 仅法律知识就需要懂得和了解三十余部, 加上国务院, 国土资源部, 财政部, 税务总局等等及省政府, 省国土厅和相关厅局委, 数十个部委厅局, 法规、制度、章程、条例、规定、实施细则、暂行办法、补充意见等等达百部之多, 还不算不断出台修订的新的制度条例。许多同志说:昨天的规定今天不能用了, 新的没掌握就不敢干了。这就是自己要求学习的动力, 这就是需要加强学习的动力。积极主动保护这种动力和意识, 培养主动学习的良好风气, 就是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就是提高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在学习中长期与短期结合, 专业性与综合性结合, 重点问题与细节问题相结合, 省内与省外学习结合, 省内兄弟市县相互学习结合, 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结合, 灵活性与原则性结合。搞好“七个结合”, 必将打造出一支具有理论水平高, 业务素质强, 社会形象好, 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山西国土资源交易工作队伍。

总之, 解放思想是前提, 科学管理是基础, 制度建设是保障, 深化改革是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国务院令第55号)

[4].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 (.国土资源部第39号令)

[5].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 (.中发 (97) 11号)

[6].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 (.国办发 (99) 39号)

[7].孝义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资料汇编

[8].晋中市国土产权交易工作调研汇编

3.干部工作调研制度 篇三

第一,总体来说,英围足球的发展依托于英足总以及极为成熟的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提携和出来已久的深厚足球文化。通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英足总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体系,使社区足球、学校足球、足球学校和职业足球融合贯通。

第二,英国足球运动的普及工作以英格兰学校足球协会(SFA)领导下的学校足球为主,以足球学校为辅;培养则以职业足球俱乐部为主。社区足球和专业球探在足球苗子成长过程中的作川不可低估。

第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英国各级普通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并不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足球训练,足球课程的开展以英足总颁发的《足球指导手册》为纲;而中、小学校自己举办的足球比赛相对灵活、松散,课程及比赛设置旨在普及足球,保持孩子们对足球的热情。进入大学,学联负责组织举办本校的足球联赛,各学院或学内社团均可参加,赛制参照职业联赛,亦有升、降级制度。

第四,英国各级学校的足球课程开展均以英足总《足球指导手册》为准,结合自身条件和具体情况在开展时略有不同。《足球指导手册》(包含U7-U8,U9-Ul0,Ull-U12,其中U为under缩写。U7一U8为最小年龄段,l4岁以上的孩子即可考虑进入足球学校或俱乐部)以及艾伦(韦德著《英国足球协会足球教学指南》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一、英国足球简史

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在苏格兰人的帮助下,有关足球的规则和战术、语言及组织机构往19世纪中叶的英格兰诞生。1863年10月26日,来自伦敦的12家足球俱乐部共同成立了一个协会,称为“足球协会”,宗旨是为了规范足球运动而起草一套明朗的规则。这一天也被认为是现代足球诞生日。足球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足球的诞生。

随着英格兰足协地位的日益巩同,在全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并于1871年7月20日出现了举行挑战杯赛的建议。令英格兰人引以为荣的不单是他们创办了首个足球协会,而且第一场国际比赛也是由他们组织的。英格兰足球协会的成立带动了欧洲和拉美一些国家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各国陆续成立了足球协会,推动了国际足联和欧洲足联的成立。英格兰可以称为现代足球运动的鼻祖。

在之后的100年中,英格兰足球队伍逐渐由学生球队转换成工人足球队,在足球装备不断升级和商业媒体的介入下,英格兰足球运动成为英国第一运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一直都是由学校提供足球后备人才。

二、英国学校优秀足球苗子的培养制度

英格兰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在对优秀足球苗子的选拔培养方面,将普及与提高达到完美结合,天才少年层出不穷,堪称世界典范。其选拔培养制度主要包括学校系统和体育系统。足球运动的普及以英格兰学校足球协会(ESFA)领导下的校阅足球形式为主,以专门的足球学校为辅;培养则以职业足球俱乐部为主。足球苗子从学校系统进入体育系统的过程中,社区足球和职业球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英格兰学校足球协会(ESFA)是英格兰足球总会的合作伙伴,负责全国校园足球运动的组织T作,它得到英国足球总会(FA)和当时教育部(DFES)的批准,并在学校开展广泛的活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他们认为,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代表英格兰比赛,但每个人必须有参与足球运动的机会,而这项计划的目的正是要从小学到大学增加足球后备人才。

1.校园足球

英国校园足球有着悠久的历史,19世纪初期在学校间出现的足球活动逐渐成为大众广泛参与的体育活动,但是这一时期的体育发展一直在政府政策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这种状况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得到了改变。1991年保守党梅杰政府开始逐渐意识到体育在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中的作用,明确将体育视为不同年代人群之间的结合力,具有鲜明的地区自豪感和民族感特点。随后的工党布莱尔政府以及保守党卡梅伦政府延续了对体育的青睐,将体育视为强力的、未被充分利用的、可以帮助政府实现多种伟大目标的丁具。在此背景下,1997年起英国足总逐渐开始推行促进草根足球发展的特许标准计划(CSS,Charter Standard Scheme),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随着该计划的进行,逐渐形成了学校足球、社区足球和职业足球青少年发展的网络,促进了青少年足球发展的多重路径;而政府、社会和私有企业等多元化资源配置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许标准计划下的校园足球。英格兰足球总会从1997年起实施终身特许计划(Charter forLife),明确提出要提高大众的足球意识。通过协助学校和社区青少年足球训练和参与,提高足球人口数量,并且努力在校园推广更加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迷你足球以及旨在提高训练条件和保障儿童运动安全的特许徽章计划(Char-terMark)。(见图1)经过4年的发展,足总推出英国足球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草根足球计划——特许标准计划。虽然该计划以发展草根足球为总体目标,但是无论是政府还是足总都承认在草根足球中,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才是足球的未来。该计划通过与足球基金会、英格兰体育理事会和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以及众多商业组织的合作实现了体系构建、教练培训、人员和资金等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在校园足球、社区足球和职业足球的青少年培养体系中实现了路径融合。

(1)特许标准计划

特许标准计划分为社区足球和校园足球两大部分。(见图2)社区足球分为三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标准俱乐部、标准高级俱乐部和标准社区俱乐部,等级越高的俱乐部所要达到青少年和成人球队数量、认证教练配备、志愿者人数以及比赛保障等能力都会逐级提高,校园足球总共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学校、初高级学校、中级学校、中高级学校和专业学校。中级学校和中高级学校的学生有机会进入标准高级俱乐部和标准社区俱乐部,并可能成为职业足球俱乐部的青少年球员。

成为特许标准计划成员的俱乐部和学校分别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对于学校而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足总认证教练;为男女儿童提供课堂和课外足球活动;与所在地的特许标准俱乐部建立合作关系、在成为会员后,学校将获得一些权益,包括使用足总特许标准标志,免费足球装备包,专属期刊认证书,来自地方足协、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的奖励,免费观看国际比赛的球票,以及有可能获得足球基金会和体育英格兰提供的专属发展基金。当俱乐部成为标准高级俱乐部后,将被允许从校园足球中招募足球苗子参加社区足球俱乐部的活动和比赛。

通过特许标准计划,青少年足球苗子活动的空间大大增大,从学校可以顺利扩展到社区。同时在青少年人群中搭建了一条特许标准学校、特许准俱乐部、社区足球俱乐部、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发展路径和框架,实现了草根足球和职业足球的更大范同的对接。(见图3)在英国教育部2013年9月最新制定的体育课程中,足球和曲棍球等竞争性体育项目从关键阶段2(小学三至六年级)开始就列入重点内容,有力地推动了特许标准汁划在学校范围内的实施。

(2)政府、基金会和赞助商形成的多渠道资金来源

英国校园足球的发展资金得到了政府、志愿者及社区组织、企业及个人的全方面支持,政府部门、志愿者组织和各种商业体育俱乐部均将校园足球视为社会性公益事业进行支援与培育(见图4)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亦高度重视与民问公益组织的合作并视之为重要的合作伙伴,1998年出台了《政府与志愿者及社区组织合作框架协议》(COMPACT),作为英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签署的一项指导性协议。例如,英同最大的体育慈善基金组织足球基金会每年负责将由英超联赛提供的超过4000万镑的资金投入到学校和社区足球设施发展中,从2000年建立起,仅在学校足球方面就投入了超过8400万镑,资助了超过1391项校园项目。同时,英格兰体育理事会每年负责将英国政府财政支持资金以及部分博彩收入用于英国社区体育发展,自1994年成立以来,先后投入了20亿镑的博彩基金和3亿的政府财政资金到大众体育设施中。作为该基金的重点支持项目之一,校园足球和社区足球受益不小。在足总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特许标准计划之下,足总还推出了一系列由相关赞助商提供资金支持的项目,其中就包括特易购技术计划(TesCo Skill),该计划由零售商特易购提供资金,为包括校园足球在内的草根足球提供教练技术和战术培训。同时,麦当劳作为推广特许标准计划的合作伙伴,为迷你足球计划,教练员培训和志愿者招募提供资金和帮助。另外,FSPN和JTVSsport两大广播电视也提供部分资金帮助足总发展校园和社区足球。

(3)校园足球发展现状

英格兰现有3.2万所学校(小学1.7万所)开展足球运动,其中教练员3万余名,男孩40万余名,女孩6.5万余名。自从2001年开始,特许标淮计划愈加得到重视。截止到2011年,青少年迷你足球球队达到25932支,另外青少年男女足球队数量分别达到了36740支和5163支,超过250万的5至11岁儿童接受了特易购技术培训,整个青少年足球发展势头良好。而这也让一度呈下降趋势的英国足球人口开始呈现良性增长趋势,2013年各年龄段的足球人口达700万,并有40万名足球志愿者、30万名教练、2.7万名裁判。这些数据一方面显示之前一直在下降的足球人口数量的回升,同时也是对足总一系列计划有效性的证明。特许标准计划等措施使得央W—国学校和社区足球在财力、物力、人力以及架构上走向标准化和系统化,对英国足球未来的发展将起到良好的基础性作用。

2.足球学校

足球学校包括由足总建立的和由俱乐部建立的两种。英国足总学校是英国青少年培训计划的一个成功之处,已成为球星摇篮。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足总专门成立了足球学校,培养14岁左右的青少年球员。它的宗旨是:不培养不学无术的孩子,要保证每一个运动员退役后仍可拥有一张可赖以为生的学历证书。年轻人必须通过各地区和全国的考试才能进入该校,这是该校的成才率比较高的原因之一。同时,足球学校还专门培养教练员,这堂教练员能够向年轻球员传授足球的特殊知识和技术,能够让他们充分体验足球带给他们的快乐、安全以及成就感。

1997年,英足总正式要求所有英超联赛的俱乐部都成立足球学校,所有参加足球联赛的俱乐部(有足球学校的除外)都必须有足球英才中心。足总要求所有足球学校必须达到一定的条件,有一定的设备和固定的工作人员。职业足球俱乐部联合会将就装备、人员和培训内容提出指导方针,并派5名专职监察员监督,另有16名兼职教练员轮流监查足球学校的比赛。足球学校每年至少要接受联盟3次的检查。被预选的足球小天才必须经过4个星期的训练测试才能正式进入足球学校。

英国政府规定,16岁以前为义务教育阶段,在这个时期,孩子们还是以文化课学习为主,接受正规教育,只想踢球不想上学的孩子不能进人足球学校。待学生15岁半时,教练员将同学员父母说明学员的未来发展方向,预测其孩子是否有足球运动方面的发展潜力,以便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足球训练。

为了保证青少年训练能够成功,不至于半途而废,英国足协设计了一整套系统的青少年训练大纲,这对于以胜取人的职业足球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无论俱乐部领导还是教练都常常处于不断更迭之中,有了这套大纲,即使俱乐部管理层有所变动,也小会使整个计划搁浅。英国三大足球机构联合会联合资助了一个独立的教育团体——球员教育及训练中心。政府的劳工部每年给予球员教育训练中心一定的经费,然后再由该中心按实际需要分配给各俱乐部。一般每年该中心都对春训工作投资375万英镑的经费,各俱乐部本身也必须负担41%的费用。

该工程实施以来,已经为英国足坛培养了以舒业纳、福勒、萨顿等人为代表的1000名优秀青年球员,它尤其受到了那些经济实力不太强的俱乐部的欢迎,他们可以得到优秀的青年选手来补充自己的力量。至少,把这些新秀卖掉,可以赚一笔钱。英格兰足球总会是英国青年训练计划的一个成功之处。它是一个两年“全职”的训练计划,16—18岁的优秀球员可以向其提出申请。

英国足球协会总会学校(简称英国足总学校)是球星的摇篮。它的负责人索克斯说:“英国足总学校的教练绝对是一流的,他们都有一种特殊的献身精神和敬业精神。这些教练明白他们是为英国足球的永恒利益工作,没有人会去计较个人得失。”如今活跃在英超联赛的天才少年差不多都是由英国足总学校培养出来的。科学化的系统训练、一流的师资和完善的教育系统使英国青训工作这一人才流水线成效卓著。

对小球员要求严格是英国足球的一项传统,英国足总学校自然也不例外。它规定:首先,学员一定要完成某一程度的学业才能提出人校申请,这是为了保证青少年进行专业训练前不致影响他的学业;其次,人校后的学生不集中住宿,离家较近的孩子同家,离家远的孩子被安排到一些愿意接纳他们的家庭中。他们认为,孩子们不应生活在封闭环境里,足球也不应该是他们人生的唯一内容,孩子应该从家庭和社会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终生受益。正因为这样,足总学校培养出来的球员具有相当的文化素质和极强的独立思考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在学校、礼区、职业足球联盟和非政府组织的联合协作下,英国足球实现了对校园足球、社区足球和职业足球发展路径的网络式融合,而这一网络也止是英国足球苗子的选拔和培养路径及制度。

三、英国学校学生足球竞赛

英国各级学校主要举办的全国性比赛有英国学校足协联合奖杯赛,由英国足协举办,比赛先在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和威尔士进行预选赛,实行淘汰制,参加队伍多达几几百支,比赛共分9轮;英国学校足协19岁、16岁以下基层,学校锦标赛,参加队数为64支,南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爰尔兰经过选拔基层学校冠军队参加,采用淘汰制;胜利者足球赛,在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四协会之问进行对抗赛,参赛者年龄要求在15岁以下;英国足总组织的青少年比赛,分16S、17S、18S、19S、20S、21S(S为SEASON缩写)六个年龄段,其中17S和21S两个年龄段的比赛同世界青少年比赛和奥林UL克足球赛赛制相关联。

[附]此次搜集到与足球教学相关材料主要包括:

①艾伦韦德著《英国足球协会足球教学指南》;

②英足总《校园足球指导手册》(A Guide toFootball in Schools):

③英足总《U7-U8足球指导手册》(A Guide toU7-U8 Football):

④英足总《U9-Ul0足球指导手册》(A Guideto U9-Ul0 Football):

⑤英足总《UII-U12足球指导手册》(A Guideto U9-Ul0 Football):

⑥苏格兰足总《社区足球项目评估报告》;

⑦英足总裁判培训手册;

4.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制度 篇四

一、医院实行院长查房(行政、医疗)每月一次。由院办、医务科分别按职能范围,召集相应职能科室负责人,安排查房时间和内容,并报请主管院领导审批,院级领导按照分工参加查房。

1、院办于查房前与科室主任作双向交流,帮助科室明确查房内容和程序,将了解到的情况提前向相关职能科室反馈或请示分管领导,以提高查房质量和效率。

2、主题围绕医院学科建设,科室管理和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3、由院办主任作好记录,并对有关工作予以督办。

二、医院设院长接待日,主要负责接待患者及家属、社会各部门、各届人士、医院各级干部职工、(离)退休人员对医院工作的建议与意见,由门诊办主任做好记录。接待后有关问题和事项由院办按照督查督办手续办理并作回复。

5.干部工作调研制度 篇五

谈心谈话是我党关心爱护干部的优良传统,是组织上深入了解干部、科学评价干部、准确使用干部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一项有效举措。为扎实推进市级“阳光监督”重点项目,近期,我们采取座谈研讨的方式,就如何“建立干部谈心谈话制度”这一专题进行了调研,广泛征求了我县乡镇(场)、街道办事处、县直机关等单位干部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了当前干部谈心谈话工作中存在的薄弱问题,并对“建立干部谈心谈话制度”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当前我县干部谈心谈话方面的现状分析

干部谈心谈话,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也是组织部门一项经常性工作。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干部谈心谈话工作,从关心、爱护、激励干部和促进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建设角度出发,以换届和干部调整为契机,组织开展了多次谈心谈话活动。谈心谈话中,既分层次、全覆盖地谈,又抓住重点、把握关键,做到干部政策解释到位、任职心理疏导到位、履岗职责要求到位、纪律约束强调到位,使干部 “进”不自满、“退”不松懈、“留”不自馁、“转”不浮躁。通过开展及时的、经常性的谈心谈话,在组织与干部间建立起了经常沟通联系的桥梁,使干部及时

受到了组织的关怀、帮助和教育,增强了干部的工作进取心和责任感。

“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中,采取设立访谈日、主动约谈、登门访谈、集体座谈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基层干部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共与干部谈心谈话 X 人次。结合县乡换届工作,与县管主要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进行严肃换届纪律的专题谈心谈话,先后开展谈心谈话 X 余人次,我县换届工作风清气正,代表连云港市顺利通过省委严肃换届纪律督导组检查验收。

从调研情况看,我县在干部谈心谈话工作中虽然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个别干部对谈心谈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际操作中执行力不强,还存在着谈话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好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谈心谈话内容比较空泛。谈心谈话内容针对性不够强,对于谈心谈话的标准,往往只作定性了解,没有定量分析,群众对干部或某项工作的评价较为模糊,定性不够准确。有的个别单位的主要领导怕干部说了实话,影响单位的“形象”和政绩,有时事先打招呼,不让说实话道实情。

二是谈心谈话过程流于形式。由于对谈心谈话对象了解不够详细,谈话方法局限于单一的“问答式”,难以真正与干部形成心与心的沟通,造成了他们要么是“不愿谈”,难以打开话匣子;要么是“不实谈”,不想说实话;要么

是“不敢谈”,不敢坦陈考察对象的具体问题,谈不出实质内容。

三是谈心谈话效果不尽如人意。干部谈话仅停留在表面,特别是诫勉谈话,批评态度不坚决,往往避重就轻,结果是隔靴搔痒,没有起到触动思想灵魂的作用。有的领导干部把谈心谈话当做任务来完成,为谈而谈,对谈心谈话中反映的问题以及正常诉求,没有认真记录整理,进行跟踪落实,影响了谈话的实际效果。

二、开展干部谈心谈话的方法与步骤

为进一步强化谈话谈心效果,加强和改进对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拟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干部谈心谈话制度的意见》,推进干部谈心谈话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对干部谈心谈话,要以把握其内在规律性和艺术性为前提,应因人、因情而异,实行分层分类谈话。

1、干部谈心谈话的对象:

组织领导干部分类与谈话对象进行谈心谈话,县委组织部领导结合年度考察分工与乡科级干部进行谈心谈话;单位班子成员结合单位分工,定期、不定期与分管科室(单位)普通干部进行谈心谈话;乡科级干部与基层群众广泛开展谈心谈话。

2、干部谈心谈话的方式方法:

坚持以实事求是、坦诚相见、增进团结、注重实效为原则,充分利用“12380”举报网站、晶都干部监督台、干部民主测评反馈等监督平台,采取个别访谈、主动约谈、个人要求谈和集体恳谈等多种方式进行。谈心谈话时间可灵活安排,既可以专题进行,也可以利用下基层了解情况、检查指导、听取汇报等机会进行谈心谈话。谈心谈话要找准谈话内容,选取谈话人最熟悉的内容为切入点,营造宽松的谈话氛围,使干部有话愿谈,有问题敢反馈。要充分尊重干部群众本人的话语权,引导他们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做好思想引导、释疑解惑、排忧解难等工作。

3、干部谈心谈话的程序:

一是备好“谈心谈话课”。结合 20XX 年初全县领导干部的调整情况,组织开展领导干部选拨任用事后评估。将新提拨的乡科级领导干部和平职交流的乡科级领导班子成员作为重点评估对象,通过适岗能力评价、行为访谈、干部观察员动态观察、民意调查、反向测评等评估手段,了解干部群众对新班子的反映、评价,综合评估干部选任工作满意度和人岗相适度。组织部汇总评估情况,依据乡科级干部岗位履职能力评估标准,综合研究作出胜任、基本胜任、不胜任三种不同等次的评估结果,事先掌握了解谈话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是部领导与“乡科级干部”谈。组织部领导根据 20XX年底考察分工,采取“依次进行、有所区别”的办法,与被考察单位乡科级干部进行谈心谈话。每位领导干部既要谈班子,也要谈成员,既要谈别人,也要谈自己,对自己做出评价,进一步了解干部对目前自身岗位的满意度、作用发挥程度、自身特长、下一步任职想法等方面内容。围绕抓班子、带队伍,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方面进行再提醒再教育,引起“一把手”的足够重视。对到新单位或新岗位的干部,要求强化责任意识,在工作中敢抓善管,在管理上主动作为;对撤并乡镇后干部,要求讲党性、顾大局,服从组织安排,做到思想不散、工作不断;对影响班子团结、执行县委工作不力、工作不在状态、民主测评评议靠后、作风廉政有不良反映和有信访举报等 6 类问题的干部,坚持做到“人人必谈、事事过关”。

三是单位班子成员与“普通干部”谈。组织单位“一把手”与班子成员结合分工,与分管科室(单位)普通干部谈。对工作实绩明显、受到表彰奖励的干部,及时开展谈心谈话,提醒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谦虚谨慎、戒骄戒躁,鼓励他们取得更大的成绩;对工作出现较大失误、受到处理处分的干部,肯定在以往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帮助

分析根源、查找不足,鼓励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振奋精神,改正错误,认真工作。

四是乡科级干部与“基层群众”谈。按照“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工作要求,利用扶贫帮困、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工作、节庆日走访慰问等活动,组织乡科级干部与基层群众广泛开展谈心谈话。谈工作、谈生活,及时了解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工作、生活等情况,听取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各种问题和实际困难的反映;听取党员对班子建设的意见、建议和要求。通过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了解基层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和群众反映的矛盾和问题,做好谈话记录,及时进行梳理、分析、汇总。对反映出来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形成书面材料,以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建设和谐干群关系,增进群众感情,促进各项工作落实。

五是发放“三卡”。谈心谈话结束后,如实填写《领导干部谈心谈话情况登记表》,交组织部统一存档。12 月份,组织部组织专门人员,梳理谈心谈话中掌握的班子及干部情况、意见建议等情况。对干部有不良反映,需及时提醒其注意的,发放提醒卡;对干部有一定问题,需如实向组织作出说明的,发放函询卡;对干部问题较为严重,但构不上党政纪处分的,发放警诫卡,同时建立“三卡”预警监督工作台帐,并作为干部年底调整的重要依据。

三、开展干部谈心谈话达到的效果

开展以关心、爱护、激励干部为目标的谈心谈话活动,在党组织与干部、上级与下级之间建立起经常沟通联系的桥梁,促进全县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为推进“深化四城同创、建设幸福东海”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是准确了解识别干部。通过与现任领导干部的谈心谈话,既能更全面的掌握他们在“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又能更准确地把握他们存在的优缺点,为干部合理调整和科学调配提供可靠依据。通过与不跑不要的干部谈心沟通,增进对默默奉献干部的了解认识,既能发掘出一批“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利于形成“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良好选人用人风气。

二是促进干部队伍思想稳定。通过谈心谈话,能及时掌握了解干部队伍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并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和采取相关帮扶措施,及时帮助领导干部端正认识、消除障碍,形成正确的权利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有利于稳定干部队伍的思想状态。

三是打造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团结就是力量。如果领导班子不团结,在工作思路、工作方式上各执一端,甚

至相互埋怨、恶语相对,将会严重削弱整个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决策力和执行力。在领导班子出现不团结不和谐的苗头之时,通过集体座谈和个别谈话方式的谈心谈话,帮助他们增强团结协作意识,达到化解矛盾、消除隔阂、促成共识目的,能够促使团结和谐领导班子的形成。

四是提升组织工作满意度。通过面对面谈心谈话,可以与干部深入沟通思想、拉近距离。特别是在县乡换届之后,开展普遍性、全覆盖的干部谈心谈话,全面掌握工作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征集到更多对组织工作和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意见建议,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加强和组织工作的改进完善奠定坚实基础,不断提高组织部门的工作水平和组织工作满意度。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6.干部工作调研制度 篇六

制度配套改革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为了切实推进我县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根据铜梁委发(2009)7号《在全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今年四月以来,我与林政站的同志一道,分别到石鱼、双山等乡镇,认真开展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调研工作,通过调查走访和查阅资料,现将我县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情况报告于后。

一、配套改革工作现状

2008年10月以来,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明晰产权和确权发证的主体改革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与此同时,对全县的配套改革工作也做了一些探索。

1、开展森林资源流转工作。我县根据重庆市《关于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对森林资源流转的程序、要求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据初步统计,全县森林资源流转124 宗、面积1.2 万亩。森林资源的有效流转,将林业经营的长周期分割成若干个较短周期,加速资金的周转速率,实现林木资源的快速资产化,降低了林业经营的风险性,提高了林业资本经营的水平,推动了林业经济的平稳发展,促进了林农的致富增收。通过林地流转,改善了山区林农生产生活条件。全县有15个村组通过林地流转增加收入,修通公路30余公里。如南城办事处巴岳村六组,通过承包和租赁的形式流转林地8宗,面积65亩,收入55万元,2008年投入资金30万元,新修公路5公里,实现了户户通公路,同时为全组群众统一办理了医疗保险,并发给群众每人每年生活补助费500元,群众对林改十分满意。

2、强化林木限额采伐管理。我县商品材指标每年仅1000立方米,采伐指标主要用于森林防火阻隔带、低效林改造、农网改造以及社员建房、做家具等生产生活需要等。为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县里对林木采伐管理作了明确规定,采伐林木必须由林木所有权的单位和个人提出书面申请和林权证明,分别由组、村、乡镇(街道)层层审查签注意见后,报县林业局进行采伐作业设计(农民自用搞零星采伐可不设计),经批准发给采伐许可证,方可按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时间、地点、树种、数量进行采伐。在林木采伐现场醒目处或村民集中活动的地方由乡镇(街道)督促采伐单位设立公示牌、张贴公示公告等材料,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采伐单位在采伐过程中,乡镇(街道)还派专人到场进行采伐监督,做到了(木、楠竹)标记采伐,杜绝了超范围,超数量,批少砍多,批甲地砍乙地采伐;做到了采伐结束后,乡镇(街道)组织本单位的林业技术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同时向县林业局报告结果。各乡镇(街道)认真履行了林木采伐监管职责,及时发现和制止了破坏林木行为的发生。

3、积极引导,推进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近年来,我县对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了一些引导和探索。通过实践探索和精心组织运作,目前全县各乡镇(街道)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归纳起来主要有“公司+农户+基地”、林产销合作社二种模式,共组建各类林业合作经济组织 8 个。通过建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从单户生产走向合作经营,把农村劳动力、林地、技术、资源等林业生产要素流动重组和优势整合,实现林业资源的优化配臵,实现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提高林业生产的整体效益。

4、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与管护机制。按照市里生态补偿规定,2008年起生态林每亩每年补偿2元。全县269个村完成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任务,改革面积59.7万亩,占任务的100%。全县落实管护人员500人,签订管护合同500份,在管护合同中明确了森林资源管护对象、管护面积、管护期限、管护责任权利和义务等事项。对管护人员切实加强了业务技能培训,重点就林业法律法规、工程管理办法、业务技能和工作职责等进行强化培训。切实抓好管护措施和管护制度落实,通过采取排危加固、补植补造、设臵封山标志、书写护林标语、设臵路卡、为间断巡护、严禁烟火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管护责任,提高管护效果。认真抓好监督检查,严格考核制度,对全县的管护人员,经常组织检查,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对管护工作成绩突出的护林人 员给予表彰奖励,对不称职的管护人员及时进行调整。同时,将生态公益林管护的责任与补偿收益权有机结合起来,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二、配套改革存在的问题

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通过调查分析,我县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规范流转造成的历史隐患凸显。由于在早期的森林资源流转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规范,合同条款不健全,甚至个别村组还出现了权钱交易、暗箱操作的现象,造成了集体森林资产的流失,人民群众意见较大,为当前及今后的工作埋下了很多隐患。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林木林地价格持续上涨,一些隐藏的历史遗留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给林业发展带来一些不安定的因素。

2、林业交易平台尚未建立。目前为止,我县没有设立专门的林业交易中心,没有专门的人员做这项工作,硬件和软件设施还不具备,宣传工作还未跟上,广大林农群众对如何进行林地流转也不够了解,森林资源流转平台还没有发挥其功能作用。

3、林业投融资体制未形成。目前的林权抵押贷款期限短、资金规模小,贷款手续繁琐、门槛过高,贷款利息、担 保费、评估费较高,林农贷款、融资较难;森林保险业务尚未开展,林业收储中心也未成立,金融机构仍然存在一定的思想顾虑,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业发展。

4、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创新。目前,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编制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工作还未启动。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无法及时更新,给指标分配带来难度。采伐小班面积控制操作难度大。对于采集木材检验数据等行为的监管,仍然难以完全到位,网络覆盖率及推广应用程度仍有待于提高。

5、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近年来,各地涌现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多样,但覆盖农户数不多,组织结构也相对比较松散,自身经济、人才、技术条件有限,经营粗放;许多合作组织只能维持现有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水平,难以发展壮大。

6、生态公益林补偿和管护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生态林没有设臵专门的管理机构,在监管上主要依托乡镇(街道)林业干部的力量,大部乡镇(街道)只有1-2名林业干部,任务重,监管难以到位。生态公益林的补偿与商品林经营效益存在较大差距,经营者的权益没有得到有效维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区划界定为生态公益林的地区,按生态公益林管护规定禁止采伐林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产生诸多不安定因素。

三、配套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目前,全县正处在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把配套改革工作也列入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对改革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1、妥善处理非规范流转遗留问题。历史上存在的森林资源流转所遗留下来的隐患与问题,我们必须严谨对待,并积极寻求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全面调查摸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的林木林地流转情况,并对接当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每宗森林资源的流转进行认真分类与排查,凡是合法规范、群众满意的,应予以确认,切实维护资源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凡群众不满意的、群众意见较大的非规范流转,要认真分析原因,依法依规进行妥善处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森林资源流转,采取限期(1个轮伐期)、限量(部分林权)和现货(采伐权)的办法,规范森林资源流转,避免大量林农低价贱卖山林造成失山失地。

2、建立健全森林资源流转市场和林木收储中心。一是在流转市场的建设上,应建立起集信息平台、林权登记、森林资源流转信息库、中介服务、法律政策咨询于一体的林业服务中心,实现与市联网,逐步形成区域性林业产权交易、市场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为林农提供林权登记、流转、变更、供求信息等服务,规范林木林地产权流转行为。二是建立林 地储备制度,由林业服务中心牵头,吸收社会资金入股,尽快成立林木林地收储中心,负责对一些暂时流转不了的和已到期但无法偿还借款的林木林地抵押物进行收购,试行森林资源储备。

3、积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模式和林农小额贷款扶持机制。积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的新模式,当前可重点推广“五户联保+林权证统管”模式,即在农村“五户联保”的基础上,将申请贷款林农的林权证集中起来作为反担保,弥补五户联保没有抵押物的缺陷,破解林农这个弱势群体贷款难的问题。大力推进林权抵押小额贷款,加强与金融部门沟通,针对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开发梯度不同的信贷产品,加大小额贷款扶持力度,降低林农小额贷款的准入门槛,简化贷款手续,扩大覆盖面,实行林权证直接抵押,完善森林资源评估、登记手续,尽量降低评估费用;制定最低放贷标准,免于评估,直接贷款,来解决林农弱势群体评估费用高、贷款难的问题。采取集中办贷、送贷上门的做法,实行“一站式”服务,在时间上给予优先办理。对林权抵押贷款利率给予适当优惠,并积极向上争取各种贷款贴息资金,降低林农贷款成本。研究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金融产品,积极开展“村镇银行”建设和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通过争取试点任务,协调金融部门和保险机构,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政策性森林保险业务。

4、完善商品林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继续认真贯彻执行2006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认真执行“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的通知》(渝府发„2006‟35号)文件精神和要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林木采伐指标得到依法、依规、科学、合理、有序分配。要稳步推进林木采伐管理机制创新,进一步改进商品林采伐限额管理,简化审批程序,提供便捷服务。建立人工林采伐限额结转制度,当年未使用的指标可结转到下使用。完善采伐限额的消耗类型管理,合理控制采伐方式和强度。商品林可由业主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并根据经营方案确定森林采伐量。采伐指标的分配要公开透明,并逐步推行采伐指标直接分配到经营者的方式。未享受退耕还林政策的非基本农田承包耕地上营造的林木,不纳入林地和采伐指标管理,权利人可自主采伐。凡经营商品林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经营实体或大户,以及新造速丰林基地和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林,可由经营者根据市场需要,自主确定林木采伐周期,单独编制采伐计划,其采伐限额、采伐方式、采伐年龄等可依据经批准的经营方案确定。凡新发展的速生丰产用材林,需要采伐林木的,以蓄积量控制为主,放宽出材量控制,并允许按伐区设计的出材量办理木材运输证,征收的育林基金实行全额返还。同时,对采伐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的,要认真督促落实,充分调动林农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5、继续大力推进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一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督促各级财政部门从每年的农村发展基金、各种惠农惠林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专项扶持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初期的普及推广、业务培训以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建设。二要强化金融信贷扶持。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从根本上突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难”的“瓶颈”。三要引导扶持品牌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无公害基地、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维护其经济利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切实增加收入。四要建立经营示范。选择经济条件好、合作意识强、林农素质高的乡镇村,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对即将组建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示范效应。

7.干部工作调研制度 篇七

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回顾

(一)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及其作用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对财政资金实行集中收缴和支付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本质在于实现了两个“直达”, 即“收入直缴, 支出直拨”。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将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 将财政支出以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的方式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将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及操作的每一环节都置身于制度规定, 从而规范了财政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解决财政收入容易流失, 财政支出监督弱化, 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具有突出的监管作用, 从而确保财政资金最终支出前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行, 接受管理和监督, 增强财政收支活动的透明度, 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历程回顾

为了规范我国财政收支行为、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国务院于2001年发布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陆续在各省市、单位及部门全面推行。从2001年至今,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经历了10多年的改革与完善。2011年,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尤其是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年中央各部门及所属13684个基层预算单位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基本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改革目标,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得以深入开展。

(三) 顺德、广州、清远三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情况

广东是较早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省份。顺德区政府早在1994年就开始推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 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顺德区开始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时间较早, 并且分批落实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不断深化执行制度的力度, 目前对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执行在广东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广州市政府于2003年开始试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并于2005年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清远市在2004年才开始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经过近8年的应用和推广, 到目前为止, 各部门已基本习惯和接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操作。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 清远市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相对比较低。

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深化改革措施

当前, 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正在继续深化推进, 改革的一些配套措施必须积极跟进, 否则会阻碍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深化改革。结合实地调研成果, 笔者主要从加快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切实加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的建设和加快推广无纸化操作的使用等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深化改革内容进行研讨。

(一) 公务卡使用增强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监控作用

具体体现在: (1) 推行公务卡使用的积极作用。公务卡制度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银行贷记卡为载体, 使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进行还款申报, 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和国库单一账户与银行清算系统进行结算, 是预算单位替代现金结算的一种结算制度。公务卡是指专供公务员使用、可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的信用卡。持卡人使用公务卡结算后, 单位财务人员可以直接查询到公务消费的每一笔信息。随着公务卡的推广应用, 其监控功能正逐步完善。目前, 通过财政部门统一协调与有关部门签订代扣代缴协议, 单位公务卡具有一般银行卡所具有的授信消费和财政财务管理属性, 可以直接代扣代缴费用, 还可以实时检查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预算单位首先做好这部分资金的预算编报及用款计划的申报, 单位财务人员收到银行的扣缴凭证后, 登录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做直接支付的支出申请, 款项直接划入单位公务卡。通过银行卡这一现代支付结算工具, 避免了单位零余额账户不能办理银行托收, 也不需通过单位的基本账户代扣代缴, 减轻了工作量, 进一步提高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促进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另外, 通过这些支付业务让管理部门直观地看到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 进一步加强了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为了加快推进公务卡制度的实施, 财政部对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决策作出了具体部署。要求各级政府及所属预算单位要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省、市两级财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建立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制度, 预算单位差旅费、招待费和会议费等公务支出凡具备刷卡条件的, 一律使用公务卡消费。 (2) 顺德、广州、清远三地公务卡的使用情况。国库集中收付分为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 直接支付一般是大额的采购支出, 一般由国库直接付款给供应商。授权支付一般用于工资和零星的公用经费的支付, 包括银行清算和公务卡, 实施公务卡制度主要是对公用经费进行监督。目前, 顺德区正在试点实施公务卡制度, 在日常业务中几乎不存在现金交易。另外, 还实施了备用金制度以支付专家劳务费、交通补贴等日常零星费用的支出, 之后再由报账员上报核算中心审核, 审核后加以补充。待试点推广后, 这一制度将在区内各预算单位得到广泛应用。2008年3月, 广州市正式启动公务卡改革的试点工作。截至当年8月底, 8家试点单位共开立了近500张公务卡。在程序上, 只有核对发票、银联小票上公务消费的时间、地点、金额等信息后, 才能完成报销, 从而避免了多报、虚报业务的发生, 显示了公务卡的监控作用。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 广州市将公务卡试点扩大到全市500多个单位, 2009年市本级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 2010年全市实行了公务卡结算。2010年, 公务卡制度在清远市市级单位开始试点实行, 监控效果立刻显现。目前, 市政府拟在县级单位推行公务卡制度, 并规定了专项经费结构的限额, 明确具体项目的预算额, 避免某项经费的超额使用。

(二) 实时监控系统的使用强化了集中支付的力度

包括: (1) 推行实时监控系统的积极作用。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实时监控系统是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而开发的软件系统, 通过使用该系统, 财政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都可对财政资金从指标下达、拨款管理、用款计划下达到用款单位申请审核、资金支付、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进行事前、事中及事后监控, 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 有力促进财政资金的分配效率和使用效益的提高。具体而言,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实时监控系统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首先, 监控系统可以做到防止预算单位违规将财政资金划入本单位的自有账户, 违规大额支付、超额或一日多次提取现金, 进一步规范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其次, 通过定制监控规则, 监控系统能自动发现财政内部岗位出现停滞的数据和代理银行与预算单位未及时上传下载的数据, 捕获到督办信息后, 以醒目的标识或者短信、邮件等方式通知督办人员。再次, 系统能在区分不同资金性质前提下, 提前将需要支付的金额与银行划款清算专户余额进行对比, 发现银行存款不足及时预警, 通知相关部门及时追加拨款或暂时中止支付指令, 防止银行存款出现赤字。最后, 系统有能力对监控数据开展智能分析, 通过自动收集整理违规数据, 建立和完善预算单位信息资料库, 实现不同条件下支付历史查询及对比等多项功能。进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深入改革, 关键是强化集中支付的力度, 这样, 才能体现监控的作用。因此, 财政部在2012年的全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推进会议上强调, 在2012年底前初步建立起预警高效、反馈迅速、纠偏及时、控制有力的覆盖各级财政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要不断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 达到系统实时动态、智能预警、综合分析、实用兼容等核心主体功能目标。 (2) 顺德、广州、清远三地实时监控系统的使用情况。目前, 顺德区政府已经实现了财政机关、事业单位和银行三方的联网, 能够实时监控每笔款项的缴拨情况。对于集中支付业务设定了支付条件的监控程序, 若出现不符合的情况则发出预警, 然后再实行人工复核及处理。对于支出指标的监控是细致到项目管理的, 在资金的申请和计划时已将资金的使用细化到每一个项目中, 以便在实际划拨时能够更准确地掌控资金状况。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和国库集中支付执行的高效率, 人民银行、代理银行、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总预算及集中支付中心之间会进行定期对账。通过对拨付、审核的不兼容分工和账务的核对, 进行财政资金的监控。广州市在国库集中收付的系统建设中, 实现了网络加密、实时监控、专线化, 建立了政务网络, 实现了物理隔离, 以保证信息的安全。但在实际操作中, 还曾经出现过输送方面的问题, 每当发现问题, 都会深入了解原因, 排除隐患。监控的程序是:预算———支出———监督———评价, 这一过程相互合作、各施其职、综合作用。近2年来, 清远市一级预算单位实现动态监控, 进行财务核算, 设定了相关的现金预警 (5万元) , 并且, 每年都有专项资金对实时监控系统进行升级。目前动态监控系统的省内横向已经实现, 省内纵向正积极实现联网。市财政局运用财务核算集中监控系统进行账务处理, 免费为127个一级预算单位提供财务软件, 国库科可通过使用该系统联网进行实时监控, 可随时查看每一个账务处理, 实现事业单位、人民银行、代理银行及财政之间的信息共享, 从而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由此, 从资金的划分到使用实现了全过程的监控, 而资金的使用绩效方面则由专门的科室进行评估。

(三) 无纸化操作的使用提升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效率

包括: (1) 推行无纸化操作的积极作用。根据《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银行支付清算办法》 (银发[2002]216号文) 、《中央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网络支付清算业务处理手续》 (银办发[2003]199号文) 、《电子签名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为提高中央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资金支付清算业务工作效率, 国家金库总库与中央财政集中支付代理银行支付清算业务自2010年1月1日起实行网络化、电子化和无纸化办理。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与人民银行清算实行无纸化传输, 替代了之前人工纸质清算, 既提高了集中支付工作的效率, 又确保了预算单位资金的及时达到。对于集中支付中占绝大部分的财政直接支付业务的无纸化管理, 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网络传输与加密技术, 优化了国库集中支出流程, 提高了支出资金的拨付速度, 达到了国库集中支出业务数据传送无纸化、对比审核自动化、业务处理标准化、资金拨付安全化, 为财政监管部门和预算单位进行情况分析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 顺德、广州、清远三地无纸化操作的使用情况。在参考中山市和珠海市财政局的做法基础上, 顺德区政府对其国库集中收付业务进行了无纸化改革。顺德区计划将银行与核算中心实行完全无纸化运作系统, 系统将会加上电子密锁以保证支付指令信息的安全, 并且会对系统的使用进行测试以保证运作畅通。目前, 系统的开发工作已基本完成, 将要进行实际的运用。广州市对于无纸化的改革也进入到试运行阶段, 在国家正式验收以后, 将会全面推行, 届时将进一步节约国库集中收付业务的成本。清远市无纸化操作尚未实现。基于安全问题, 银行仍需纸质凭证, 因此, 集中支付业务需要银行的进一步配合, 待条件成熟, 将试点无纸化操作方面的改革。

(四) 三地进行国库集中收付深化改革的差异

通过对三地进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深化改革情况的分析可知,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完善和进一步深化改革, 是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成果分不开的。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收支业务繁多, 更需要强有力的监控机制和工作效率;而经济越发达, 公务经费的使用也就越多, 监控的漏洞也多, 更需要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和提高人员素质。

三、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深化改革现状

(一) 现有国库政策、法规、制度不适应

在实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后, 国库账户体系、财政资金的收缴方式和程序甚至预算执行机制等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但在现阶段, 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补充仍不够到位。从改革的内容看, 需要规范的程序主要有:收入收缴、支出支付、资金清算、国库现金管理等。并且,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深化改革的关键是要求政府提高资金的管理、应用、预测和研究, 而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条例并未真正为财政资金的监管权提供有效依据。

(二) 对财务人员素质提高重视不足, 相关设施未跟上

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执行的力度不断加强, 尤其是对集中支付的监控加强, 对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也不断增加。公务卡、实时监控系统和无纸化操作的实施, 更需要财务人员掌握相关的系统知识和运用, 这需要投入相应的培训力度和设备设施作为支持, 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该方面的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 省内纵向信息系统发展滞后, 不利于监督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实时监控系统也需要进一步的开发和完善。当前的实时监控系统涉及的范围尤其是纵向还不够广, 在相当一部分地区还不能做到纵向监控, 如清远市。还有, 虽然广州市财政局已建立了实时监控系统, 但行政事业单位是独立行事的, 并没有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反馈沟通, 造成监督的力度不足以及绩效评价的程度不足, 凸显了财政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还有待加强。

(四) 国库集中支付中直接支付量占支付总量的比重偏低

从实际调研及有关数据可看到, 由于部门预算细化程度不够, 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滞后, 部分工程项目支出未纳入直接支付范围, 预算执行的约束力不强等因素使得直接支付的比率偏低, 影响了财政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而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推广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国库集中收付中直接支付占总支付量的比重偏低的情况尤为严重。

(五)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程度有待深化

目前,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只是在省、市、县实施, 还没有推广到乡镇、街道全面实施, 也没有设立国库集中支付中心, 只在名义上实行国库集中收付。一些乡镇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虽已出台, 但尚处于试行阶段。

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建议

(一) 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当前, 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制定程序性制度以及落实实施细则迫在眉睫。笔者在实地调研中看到, 各地都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很多相关方法、条例等, 但国家层面上的规范性文件少。随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系列制度的出台, 相关部门要配合做好修订《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以及研究制定《财政资金支付条例》等工作, 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深化改革有法律、法规的保障。

(二)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全面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为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要对预算单位提供有用的帮助。在硬件上, 政府应为各单位配备全套的电子设备;在软件系统方面, 应紧紧围绕国库集中收付的特点, 充分考虑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层次关系, 软件相互间的衔接程度, 各主体内部操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等展开对财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要及时掌握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深化改革后出现的新制度、新业务、新方法, 强化财会人员的操作技能, 为实时监控系统的操作和无纸化操作打好基础。

(三) 加强财政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 建立严格的实时监控体系

实时监控系统的建立对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确实发挥着很大的监控力度。应将预算编制系统、预算收入管理系统、国库收支总分类账系统和政府债务管理系统等与国库集中支付密切联系的业务都纳入实时监控体系。同时, 实时监控体系要与相关部门配合, 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 建立健全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内部监督制约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要加强对代理财政支出清算业务的商业银行的监控;审计部门要结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建立, 进一步加强对预算执行请款、用款的年度审计检查。

(四) 扩大直接支付范围, 提高国库集中支付中直接支付比例

提高国库集中支付中直接支付所占的比例, 要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就予以明确。在这一点上, 顺德区做得比较好, 他们通过完善政府采购办法, 使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尽量与部门预算同步, 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目录》实行, 把游离在直接支付执行范围之外的采购项目和工程项目纳入直接支付, 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五) 加快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深化改革的步伐

按照《财政国库“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要求,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深化改革工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放到县、乡镇和街道的层面上, 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覆盖到县以上各级所有预算单位以及有条件的乡级预算单位。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需要在县级、乡镇和街道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不断深化改革。据调研资料显示, 顺德区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较到位,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已在街道全面展开。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改革传统的财政资金银行账户管理体系和资金缴拨方式, 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了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水平, 减少了贪污腐败现象的滋生, 符合我国现阶段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 对政府会计改革有很大的促进。进一步开展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深化改革, 建立强有力的实时监控体系, 将进一步增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加强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运行的研究, 有利于我国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以及实施相应的对策, 以促进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井然有序的进行, 确保国库收付能规范化、科学化,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对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思考》, 《中国农业会计》2012年第1期。

[2]郑伟:《财政信息化改革》, 《电子世界》2011年第12期。

[3]刘瑛:《构建国库集中收付内控机制的思考》, 《经管视线》2011年第9期。

[4]左晓敏:《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财务透视》2005年第2期。

[5]袁仕洪:《全面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的探讨》, 《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71期。

8.论秘书调研工作 篇八

关键词 秘書工作 参谋职能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人们了解情况、认识事物、掌握政策的基本方法,是实行科学管理的前提。秘书要有效地辅助管理,保证参谋职能的质量和成效,就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作为秘书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指秘书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真实信息和准确依据的工作,具有针对性、多样性、突击性和科学性等特点。

一、调查研究在秘书工作中的作用

领导工作常常比较繁忙,不可能事必躬亲,因此秘书须为其代劳。秘书调研相比领导不容易受干扰,还可以较全面地反映情况,对领导的帮助最大。因此,调查研究是秘书的重要职责,其主要作用如下:

首先,调查研究是秘书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调查研究贯穿于秘书工作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秘书只有深入实际,到基层去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才能更好地为领导服务。其次,调查研究是秘书辅助领导科学决策的首要前提。任何决策都离不开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可以掌握大量的一手材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探求其本质及发展趋势,这既是科学决策的基础,也是科学决策的依据和要求。第三,调查研究是秘书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秘书获得真实、可靠、有价值的信息,离不开调查研究,否则信息就失去了来源,数量和质量也难以保证。第四,调查研究是锻炼和提高秘书工作能力的必由之路。通过调查研究,秘书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既可以改进工作作风,又能够提高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等。

二、秘书调查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秘书调查研究的内容包罗万象,不同行业岗位的秘书,调查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秘书调查研究的内容如下:①政策性调研,如了解调查对象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贯彻情况,了解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等,为领导和有关部门政策的贯彻、实施和落实提供重要依据和反馈信息。②基本情况调研:通过对相关单位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情况,减少工作的被动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③市场调研:如了解重大的经济活动状况、经济发展趋势,企业发展状况和趋势,组织投资前景、市场地位等调研,主要为有关部门分析经济状况提供信息参考。④专业性调研:如对自然资源、社会生活及人文状况,有关事故、事件的调查,先进人物、先进集体事迹等进行的调研。⑤舆论热点调研:针对基层所关心的舆论热点及带有倾向性、显露“苗头”问题的调研,主要为领导提供启示性信息。

秘书的调查研究是秘书繁重复杂的多方面工作之一,所以秘书很少有专门时间单一地做调研工作,常常是在开展其他工作的同时,获取调研信息。所以,秘书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所采取的方法,既要和调查目的紧密结合,又要兼顾综合开展各项工作的方便。秘书的调查方法多种多样,如文献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秘书的研究方法也丰富多样,如分类比较、综合分析、系统研究方法等。秘书必须全面掌握,灵活运用,才能获得高质量的调查研究结果。

三、秘书调查研究的过程和要求

从秘书普遍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来看,可以把调查研究的程序按逻辑分成准备阶段、调查实施阶段、研究分析阶段和结论报告阶段。

(一)准备阶段

首先,明确调研题目:有领导明确指示的,也有秘书确定的并经领导确认的,还可能是有关部门委托秘书组织实施的题目。其次,选择调研对象:应当是人、物、事三个方面,如调研地域、调研要深入的具体单位、调查范围及具体的被调查人员、现场现象和事物发展过程等。第三,选配调研人员:可以由秘书自己做,也可由秘书临时从各个有关部门抽调专门调研员来做。必要时,对选调的调研员要先期组织专业培训,结合调研内容强化提高。第四,准备相关信息资料:主要包括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调研内容有关的理论、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调研方面知识及技术参考信息等。第五,编制确认调研计划:主要包括调研的目的和要求、调研的项目、调研所采取的方法、调研的组织分工、调研的对象、调研要求与注意事项、必要的表格与问卷、具体实施步骤等内容。

(二)调查实施阶段

首先,联系确认调查对象,与被调查者、调查对象有关的人员取得并建立联系,确认调查对象与调查方式的选择是否准确,要时要向对方详细说明调查内容、目的、时间、步骤和方式,商量互相配合的方法。其次,实施调查,要注意点面结合,科学安排穿插调查时间,力争节省开支。第三,阶段性小结并复查验证调查结果,可以随时保存调查人员在调查中产生的每一点感觉、感受和体会,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思考,复查验证前期的调查情况,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有意义。

(三)研究分析阶段

这是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对调查所获得的大量情况资料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或联系、比较、推断,从中找出问题的实质和规律,找出对调查对象的分析结果。研究分析阶段主要包括四个工作环节:对调查材料的取舍、审定、核对和证实;分类整理,将初级信息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高层次信息;利用科学准确的研究方法,对调研内容进行研究分析统计;确定研究结果。

(四)结论报告阶段

主要包括组织撰写调研报告和调查研究的总结善后两项工作。调研报告写作是秘书必须掌握的重要写作技能之一。调研报告是对整个调查研究结果的客观而又具体的反映,是对调查材料的深入分析研究的总结,既讲究以人们认识问题的一般思路为逻辑结构,又提倡写作特色明显,形式多样,不拘一调查报告因此,熟练掌握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是秘书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调查研究的总结善后是秘书对所组织的调研工作的行政事务总结善后,也是秘书做任何工作必有的一个环节。

四、结语

上一篇:浅谈劳动争议的调解下一篇: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