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生命的高度

2024-06-25

追求生命的高度(精选8篇)

1.追求生命的高度 篇一

追求决定生命的高度

英语课上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你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幸福”“是爱情”全班发出低低的笑声。问到我,我说:“是追求。’一个可以让你在失落低潮时振奋向前目标,一杆可以让你在庸碌平凡生活中找到出路的旗帜,一种可以让你在枯燥乏味中仍然坚持自我的神秘力量。希腊罗马神话中,神的名字总是很长很复杂,但大家都会知道爱神、战神、智慧女神,可如果提到阿芙罗狄忒,提到阿瑞斯,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是谁。人们所劳记得、那些永存于历史长河中的,闪闪发光,永不磨没的是他们的追求。

我宿舍对门有个学姐,清晨六点半看到她背着书包出去,晚上十点又看到她背着书包回来。我很疑惑,问她,生活为什么要过得这么紧张。她对我笑了笑,停了几秒,说“因为想要的很多”是啊,因为想要的很多,所以披星戴月也能嚼出快乐来。追求决定着生命的高度,目标是生命的定位,不庸碌的活,不无知的活,要有梦想,有追求的活着。而我,没有兼济天下的勇气与实力,没有驰骋一方的雄心壮志。我只想可以拥有帮助自己,帮助他人,帮助周边人的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追求生命的高度 篇二

现阶段, 我们为了让语文课开展得生机勃勃, 形式上热闹而有活力, 便在内容上进行简化和调整, 使更多的学生能参与进来, 加大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 其工具性得到了充分地彰显, 而人文性逐渐萎缩。或问其原委, 理由似乎也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人文性如何落实, 非朝夕之功? 工具性立竿见影, 方为正道。

试想, 如果仅仅因为语文的人文性难于落实, 效果在短期内不易检验, 我们就轻言放弃, 那么, 我们语文教师就只是畏难的懦夫。而且, 年深日久, 语文的人文性也会渐渐丧失殆尽。

熊芳芳老师在《语文:生命的, 文学的, 美学的》一书中, 开始对语文教学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她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准确而深刻地定位, 提出语文是用生命而为的教育。“以生命为出发点, 遵循生命的本质属性, 与生活牵手, 让生命发言, 让语文进入生命, 唤醒生命, 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

爱默生说:“虽然我们走遍世界去寻找美, 但是美这东西不是存在于我们内心, 就无从寻找。”这个要求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并不算过高, 在阅读文学经典时, 在欣赏佳作时, 我们内心深处的诗性情怀往往会被唤醒, 时而豪情万丈, 时而沉郁低回, 若将这一切运用于语文教学中, “生命的语文”课堂便会呈现于学生面前。不可否认, 语文是美丽的, 抒情的, 是值得用生命去体验的, 我们的课堂便是为学生搭建这样的舞台, 其前提是我们必须得有这样的理念和思想。

有了这样的理念, 对于一篇课文, 我们就可以按照“建筑———抒情———栖居”的思路进行分析, 即深入而富于个性的文本解读, 全面而深刻的情感因素的梳理, 挖掘蕴含的美的元素进行教育, 语文的人文性似乎便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其实, 这种深入挖掘语文内涵的课堂形式, 王开东老师在《深度语文》一书中也有提及。他说:“‘深度’表现在课程理解之深, 文本剖析之透, 课堂把握之精到。”王老师的深度, 是在“文化深度”和“认识高度”的问题驱动下, 对学生的情感、思维的有效激活, 是师生合作碰撞的拔节提高。的确, 当前的语文学习, 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绝对不再是懂不懂的问题, 而是好不好、美不美、深不深的问题!

当前的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自主解读,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固然没有错, 但若一味地顺着学生, 任由学生漫无边际地发散, 而忽略对文本深层内涵的引导, 这种改变势必会有矫枉过正之嫌。

孙绍振教授曾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 我在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 有朝一日, 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读不出来, 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 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语文博大精深, 言近义丰, 若拘泥于学生对字面词句的理解而忽略深层的探究,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是失职的。我们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文字背后的美的意境, 深刻的思想和灵魂的呼唤。

3.浦林成山新品轮胎追求国际化高度 篇三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轮胎产业发展也面临新的形势,并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当前,中国已是世界汽车第一生产大国,2014年的汽车总产量达到2370万辆;全国公路总里程超过50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1.2万公里,汽车货运量和客运量分别约占全国运输量的60%和70%;轿车的普及率逐步提高,拉动轮胎内销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在中国,规模以上轮胎生产企业总数超过500家,约有300余家生产企业通过了“CCC”强制型产品安全认证。目前,外资轮胎企业在中国约有40家,其产量占据全国轮胎总产量的近一半,其中轿车轮胎占据国内市场的70%,载重轮胎占据20%的份额。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浦林成山集中高科技技术力量,积极研发新产品谱系,此次新产品更是全球同步上市。

面对机遇和挑战,浦林成山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指导,以同步高科技追求完美产品,以国际化眼光诠释品牌,打造浦林轮胎的独特形象,完成从“挑战者”到“领先者”的角色转变。

此次浦林成山高端半钢子午线轮胎系列产品,其特点概括地讲为“七八九”,即:七大花纹、八大特点、九大系列。七大花纹是:舒适型轿车轮胎花纹、超高性能单导向花纹、超高性能非对称花纹、全地形SUV轮胎花纹、城市型SUV轮胎花纹、运动型SUV轮胎花纹、冬季胎花纹。八大特点是:安全、高速、舒适、时尚、蓝色环保、低滚阻、低噪音、抗湿滑。九大系列是:35系列到75系列共计9个系列。

该系列产品由成山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通过自主创新,并与德国轮胎技术团队鼎力合作,完美融合了美式经典、欧洲风范和中国轮胎顶尖技术理念,开创了前卫的精细雕琢设计风格,巧妙运用新型材料,创领奢华新高度。高性能、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浦林产品经高端乘用车实际路试及国际权威机构检验后,已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近年来依托成山集团国家技术中心平台的科技支撑向高性能半钢子午胎领域进军。绿色、平衡、可持续发展是浦林成山追求的成长目标,在9年多的国际化实践中,浦林成山全面融合了行业跨国公司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天下之后,生产国际化、市场国际化,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科技创新走向国际市场,这也正是浦林成山未来国际化进程的缩影。浦林成山的公司使命中这样写道:“跟随科技进步的律动、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专注为全球用户提供安全、高效、绿色的行路解决方案,为全球用户创造自在贴心的行路体验。”

浦林成山(山东)轮胎有限公司

由香港浦林投资有限公司与成山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浦林成山(山东)轮胎有限公司,其前身是始建于1976年的山东成山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在39年的成长历程中,经历了数次重大变革,并顺利完成资本结构、产业结构、人才结构的调整。2014年12月,浦林成山(山东)轮胎有限公司在山东荣成正式挂牌成立。成山集团现已成为拥有8000名员工、75亿元总资产、产业涉及轮胎制造、金融地产、海洋食品、文化旅游等的大型企业集团,浦林成山是中国轮胎行业重要的生产基地。

4.生命的高度作文 篇四

可是,又有人这样说:“生命,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一路披荆斩棘,只为抵达自己理想的彼岸!”

两种不同的说法,从中映射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前者具有超然脱俗、看透红尘的漠然,而后者,则具有雄心壮志的傲然。

我说,前者少了对生命的热忱,而后者,少了对生活的审视。

那么,生命,就竟为何物?

一枝一叶一世界。我在自然界中寻觅着答案。

小草

矮小的身躯,注定了它生命的渺茫。没有花朵的芬芳,没有树木的伟岸。它的一生,大多都活在人们的践踏之下。途中遇到的暴风雨,就足以将它生生摧毁。

这只是我得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就是这么一个被人践踏、被人忽视的弱小的生命,却—山巅、石缝、贫瘠的土地……它的踪迹无处不在。暴风雨过后,留下的却是经历了洗礼的、更加顽强的生命。

那葱郁、鲜活、耀眼,令人肃然起敬。

这就是生命的高度。

小鸟

小鸟总是不停的挣扎着、努力着、寻求着生的出口。他总是不安于现状,想要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于是,它毅然放弃了家的温暖,亲人的呵护,毅然选择了迎接外界的挑战。

风雨打湿了翅膀,饥饿充斥着身体,它的身心装满疲惫,意志消磨为圆滑的一块石头,没有棱角,它会就此放弃么?

不,看浩瀚的蓝天下,那展翅高飞、自由翱翔的小鸟,正是当初那只经历了饥饿、困苦和生命的百般煎熬、浴火重生的小鸟,经历过生与死的搏斗后,它飞的更高,更坚定了。

这生命,坚强,纯粹,只为理想而飞。这样的生命,令人向往。

人类

人们常常会在生活中感受到将生命延续下去的艰难,从而意志消沉,将沉埋进无边的失意中,却不知,当他们选择放弃的时候,也就选择成为素日最鄙夷的奴隶—一个彻彻底底的生活的奴隶。

这样的生命,没有令人仰望的高度。

现在,要我说,生命,是一种高度,一被别人践踏却还不失傲骨的气节,是一种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是一种陷入绝境却仍不失希望的精神。

忆起《希望井》中的这样一句话:“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援……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星光。我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了最美丽的风景。”

5.生命的高度 篇五

这本书主要讲了: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出生在乌克兰一个贫困家庭当中,他一生在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为了人民,为了祖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小时候艰苦的生活,参军后沉重的伤残以及后来的双目失明、下肢残废……一个又一个的不幸发生在了他身上,降临在他年轻的生命中。但是,命运的不公,并没有打倒他,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他顽强的意志也成了很多人的精神支柱。

我觉得最感人的是《首先属于党》了。故事是保尔遇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人“冬妮娅”,她来看望保尔的病。其实这时的真实情况是保尔已经双目失眠了,但他不忍心告诉身边的朋友。有一次保尔来邀请冬妮娅来参加剧会。可她是个富家女,保尔的朋友都是平民,所以聚会中,她太过引人注目,于是,他们吵架了。双方都觉得他们的感情破裂了。最后保尔说:“我是爱你的,但是我们不能在一起,我首先是属于党的,其次我才属于你和亲人们!”我认为保尔为了国家而放弃了自己的爱人,他真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6.生命的高度(议论文)1 篇六

①相信很久以后,人们依然会记得——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最后一棒火炬手、坐在轮椅上的田径运动员侯斌,握一条垂直于地面的绳索向上攀爬,攀爬……当主火炬熊熊燃烧,美丽的圣火映亮夜空时,全场沸腾……这一刻,人们再次看到了坚强的力量。坚强,能够成就一个人生命的高度。

②残奥会赛场上,盲人运动员凭着听觉、触觉飞身救球;脑瘫运动员身躺推床奋力推举;肢残运动员迈开假腿大步飞奔……他们超越身体的局限,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心血和汗水,他们的拼搏印证着他们的坚强不屈,向世人证明了残疾人同样可以拥有健全的人格和事业的成功,向世人展示出残疾人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③诚然,残疾人在身体机能上无法与健全人相比,但他们凭着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创造了许多奇迹。霍金在轮椅上成就了科学神话,海伦·凯勒在黑暗中寻求到心中的光明,邰丽华在无声的世界里舞出了优美的韵律……他们身上的坚强品质和面对“残疾”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让他们超越了残疾,超越了自我,成就了生命的高度。

④其实,健全人同样也会遇到困难。古今中外许多的健全人在身处逆境时,凭着坚强的品质而成就了生命的高度,他们的事例同样打动着我们:曹雪芹生活穷苦,举家食粥,仍能呕心沥血,终于著成传世之作《红楼梦》;与丈夫一同进行科学探索的居里夫人遭受丧夫的打击后,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独自继续前行,再度荣获诺贝尔奖;“2007陇人十大骄子”之一的张晓,4岁丧父,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14年,用稚嫩的肩膀支撑起整个家庭。他们让我们明白了坚强与生命的关系:一个人的生命能承受多少苦难,他就有多么坚强,而他有多么坚强,他的生命就能达到多么高的高度。这就是坚强对于生命的意义。

⑤这样说来,坚强的品质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必要的。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或肉体的创伤,或精神的磨难,我们如果能以坚强的品质笑对挫折,努力奋斗,砥砺意志,就会在奋斗中掌握命运,在砥砺中升华境界。反之,倘若经不起风吹浪打,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甲】,【乙】地败下阵来,甚至陷入了自暴自弃的泥潭而【丙】,那么生命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

⑥愿每一个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能练就一双坚强的翅膀,翱翔于蓝天之上,成就自己生命的高度。2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分)

23.阅读第⑤段,根据上下文,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3分)

【甲】处应填(A.畏首畏尾 B.不堪一击)【乙】处应填(A.垂头丧气 B.心怀恐惧)【丙】处应填(A.哀声叹气 B.一蹶不振)24.请你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3分)

22.坚强,能够成就一个人生命的高度。(1分)

23.【甲】B 【乙】A 【丙】B(共3分。每空1分)24.答案示例:这一段的论证过程是:首先指出古今中外有许多健全人也都凭坚强而成就了生命的高度。接着列举中外名人因坚强而成就生命高度的事例直接加以证明。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坚强与生命的关系,阐释了坚强对成就生命高度的重要意义。

7.追求生命的高度 篇七

五岁时, 当林怀民看到了英国芭蕾舞电影《红舞鞋》后, 便开始对舞蹈产生了兴趣。在初中时, 当他看到美国荷西·李蒙现代舞团的表演时, 就立刻到舞蹈教室上课。林怀民的曾祖父是清朝秀才, 父亲是东京大学的毕业生, 从小对他寄予厚望。从政治大学毕业后, 林怀民又前往美国学习。然而从美回台后, 林怀民决定再也不按照父母及世俗所规定的成功之路前行, “因为我碰到了一些写音乐的人还有一群舞者, 我就和他们和在一起了。”林怀民就这样走上了舞蹈之路, 再也没有停下来过。

1988年, 云门舞集由于财务等困难, 舞团宣布暂停。云门暂停期间, 旅行成为林怀民生活的全部。在旅途中, 他游访了许多世界文化古城, 还翻译了由印度史诗所改编的剧本《摩诃婆罗达》。三年后, 林怀民再次出现的时候, 不禁令人想起“休息, 只是为了走更远的路。”如今, 林怀民可以说是功成身就, 无数的荣誉与称号成为他举世瞩目的光环, 然而在那些充满无数现实、矛盾、冲突的坎坷岁月中, 又有谁能真正体会舞蹈在他生命中的意义是什么呢?

二、林怀民与云门舞者

“常常有人问我, 如何坚持走过云门三十多年的岁月。我沒有坚持。三十多年來, 是舞者喂养我。”在林怀民的作品中, 没有炫丽的舞美衬托, 也没有华丽的服装修饰, 云门的舞者身材不高挑, 面容也不娇美。或许, 无论是作品本身, 还是他们的演员, 都不具备传统艺术上的美感。然而, 就是这样的一群看似不起眼的舞蹈演员, 真的像小说中的人物, 饿着肚子跳舞;每天跳舞七小時;旅行时自带毛笔练字。林怀民与他的舞者们, 艺术的交流与激情都来源于心灵之间的相互碰撞, 一股强烈的凝聚力将他们“绑”一起, 坚守信仰, 追求希望。这种力量来自他们内心深处共通的“舞蹈精神”, 从气到心, 从心再到灵魂。他们之间这种无形的微妙情愫, 是编导与演员, 也是父亲与孩子, 更是心灵的知己。这一切鼓舞着林怀民, 并与他们共同走过如此不平凡的三十年。

即使是成为当今世界一流的舞团, 他们的演出身影不仅在剧场、剧院等高雅场所展现, 还遍及到乡下、广场, 甚至是地震灾区。林怀民及他的团队之所以能一直走下去, 被各个阶层、各个年龄的观众所欣赏、喜爱, 正是来源于与观众的这种“亲密无间”的交流方式, 即是以人类共同的肢体为载体, 进行着人性的沟通。这是艺术家内心深处一种“大爱”的传递力量与感动所在。因此, 林怀民的作品, 无论是文化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 辛勤朴实的农民, 亦或是天真无邪的儿童, 都能在即使是刮风下雨的恶劣场所坚持观看演出, 而演员也能拖着生病的身体, 一如既往地登上舞台, 展示他们自己的艺术。这样无言的举动, 本身就是一种“舞蹈之外”的艺术交流, 是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 它看似简单自然, 其中却蕴藏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舞者在台上光燦的形象, 神乎其技的表达, 往往使人忘了他们是凡人。”不知是由于云门舞者们不具备传统意义上演员的“条件”, 还是他们出神入化的演说, 或者是作品本身冲击力的强烈, 每每观看林怀民的作品, 未曾意识到台上的是演员。林怀民在谈及《水月》中说, “他们不是在表演, 而是一种呼吸的旅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林怀民的作品似乎可以说并不是舞蹈, 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舞蹈。他们没有讲述某一情节, 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 没有展示高超的技巧, 没有抨击社会现象, 而是身体自然而然的流动与转换, 一种随心所欲的肢体运动。然而,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生命运动”中, 分明体会到了一种哲理, 这样的哲理既是生命本身的诉说, 也是身体内在的潜能。演员在舞台上的每一时刻, 都是一种舞蹈与自然、生命浑然一体的融合。人体在强烈的视觉冲击、听觉冲击的情况下, 有高度激动或者感动的生理反应不足为奇, 而在观看一场音乐低沉、节奏缓慢、舞台色彩单一的演出后, 出现无比激动、甚至是感动流涕的反应, 便不再是那么自然的事情了。但是在林怀民的作品中, 许多观众都出现莫名的激动与感动。而真正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便在这“莫名”二字。莫名, 本是无法表达、难以言说的意思, 无法表达的概念通常是隐藏在内心深处中最细腻、最微妙、最纠结的那部分情感, 或者说是心与身体成一体的最自然、最贴近, 易被忽略的思想意识, 能传达出这样的情感, 能引发人们最初始、最本质的哲思, 这可算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了。而林怀民最大的艺术价值便是在挖掘人体潜能的同时, 所反射在他内心、舞者的内心以及观众内心的生命意识和思想共鸣。

三、从作品中看林怀民

《行草》是一部从书法中汲取灵感的抒情舞作。以舞者的身体象征毛笔, 挥洒着中华汉字的气韵和神韵, 用肢体来展现汉字中的一撇一那以及顿点, 流畅自如却不失坚韧有力, 将中国书法的精髓刻画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特别是舞者用身体在屏幕的白纸上书写“永”字的那一场景, 舞者肌肉的一颤一动牵动着观众的一呼一吸, 内心充满了紧张感却又沉醉其中。这一画面的呈现, 使人仿佛走进了一种字舞合一、人舞合一的奇妙境界, 身体的韵律与汉字的气韵融合得天衣无缝, 以人体的“气”带动汉字的“神”, 舞者的每一丝肌肉, 每一寸皮肤都流淌着中华汉字那行云流水而又峰回路转的风采!

作品中另一个亮点是将名家书法以舞美的表现手段作为背景, 打在演员的身上, 出现了字在飞, 人在舞的画面。此时汉字不再是印在纸上的“静止物”, 而是随着身体的流动迸发出生命的气息, 舞蹈不断, 生命生生不息。是舞蹈赋予了汉字以生命, 还是汉字赋予舞蹈以精神, 早已分不清楚。舞蹈与汉字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是一种完美中的极美, 使心灵震颤, 令思绪飞舞。整个舞台就是一幅最动人心弦的书法画卷。可以说, 《行草》达到了生命的一种极致, 创造了神话般的艺术!

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认为, “中国艺术都贯穿着舞蹈精神。”唐朝大书法家张旭看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而悟书法, 当他在墙壁上挥洒出书法的瞬间, 他的身心已凝聚了书法与舞蹈的激情碰撞, 他的行为本身就是“舞蹈”。无论是舞蹈与书法, 舞蹈与音乐, 舞蹈与戏剧以及其他艺术表现方式, 它们之间融会贯通的那部分就是“舞蹈精神”, 即以生命本身为载体, 以动传神, 以身传心。

四、林怀民的个人追求

无论是刻画求道者虔诚渴慕流浪生涯的《流浪者之歌》, 挖掘人性情欲的民间传说《白蛇传》, 亦是被称为“开启后云门时期关键之作”的《九歌》, 林怀民都用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和审美眼光来诉说他的人生感悟与艺术追求。虽然如今的他已年近六十, 但我依然能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一种无比深沉的感动与淡定。这样的感动背后隐藏着他对生命、对艺术的沉着与宁静。这份宁静, 也许来源于他年轻时的奋斗, 来源于他在舞蹈之路上的坎坷与坚持, 或是与云门舞者在风雨中相互支持的情感力量。这份宁静渗透着多年来他在艺术旅程中的体验, 在岁月中的生命沉淀, 在现实与矛盾中的挣扎与坚持, 在历史时代中的辗转与奋起。

“因为打拼了, 就有骄傲。”林怀民说, “我记住那些不知姓名的脸孔, 记住他们的自信和生命力, 在泄气丧志的时候, 拭亮他们的影像来唤醒自己, 而重新找到面对现实的力量。”林怀民曾因与一个出租车司机交谈而感动, 曾经从建筑工人的言语中获得人生的一丝感悟, 曾经从满脸皱纹的老人的眼神中找到艺术的希望, 他就是一次次从最平凡的生命个体中获得艺术的重生, 创造了艺术的奇迹!

创作灵感的贫乏与工作奔波的疲惫, 使林怀民曾经有过放弃舞蹈的念头。而当他看到舞者们在练舞时所坚持训练的身影, 他情不自禁走进练舞所给学生上课。就是在那个多风的夜晚, 林怀民由此重新燃起了舞蹈的激情, 他在无人的黑巷里狂奔, 泪流满面。舞蹈对于林怀民而言, 不仅仅是舞蹈本身了, 也就是说, 不只是身体的一种表现与展示, 也不只是对一个作品的编创能力, 而是他毕生的事业与心血, 是他生命的全部与所有, 是他今生今世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更是他成为中国人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就如同玛莎·格莱姆的一句话:“我没选择成为舞者, 是舞蹈选择了我, 就这样舞蹈变成我生命的全部。”

林怀民具有一种淡定而大无畏的气质, 这种气质的背后就是他那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使命感。这种气质赋予了他不平凡的气场, 使他无论在怎样的艰难险境都能傲然挺立。他对艺术的追求是站在世界与民族的自强与拼搏的意义上而言的, 即是一种“中国人作曲, 中国人编舞, 中国人跳给中国人看”的精神与信念, 这种信念贯穿在他的舞蹈与人生中, 支撑着他在艺术道路中产生了坚不可摧的“革命力量”。

无论是作品, 还是他的艺术征程, 其中的美与精华都凝聚在他的眼神中:深邃沧桑却安详宁静, 就像是演唱一首生命赞歌, 又像是完成生命仪式与使命。林怀民最大的价值归点在于他生命本体的一种艺术创造!是他在自身的生命轮回中所刻下的不可替代的艺术烙印——艺术就是他的生命, 生命就是一种最完美的艺术!

摘要:他, 是享誉国际的台湾编舞大师;他, 是六七十年代台北文坛瞩目的作家;他, 是年过六十的“年轻老人”;他, 是把舞蹈与多种文化因素相融合的舞蹈创作家;他就是《云门舞集》的创办人——林怀民!

关键词:生命,艺术,舞蹈精神

参考文献

8.站在生命的高度审视学校管理 篇八

【案例】

2009年6月18日,全国首宗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东莞市石排镇中心小学爆发!6月18日晚确诊6例,21日晚又新增确诊病例24例!至此,中心小学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增至30例!22日星期一早读课,学校紧急召开各行政人员及班主任会议,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班主任为组员的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指挥小组,部署更全面细致的防控工作。各班主任马上落实到校学生人数并进行更细致的晨检,上报学生到校情况及健康状况。晨检后,全校各班立即再次开展应对甲流的主题班会,镇定地向学生公布疫情,同时做好学生的安抚和心理辅导工作,深入学习《石排镇福隆小学应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指南》与《石排镇防控甲流八大措施》。学校迅速购买消毒药品及一次性口罩,熬煮抗流感中药,供有需要的师生使用。坚持午检,并继续落实疫情日报告制度,实行一天两次的零报告制度。中午、下午放学对各课室及校园各个角落进行彻底消毒。学校还第一时间在校门口悬挂“甲流可防可控可治不可怕”等宣传标语,让家长不必过于担心。为能更好地保证校园安全,切断所有病毒可能入侵的渠道,学校谢绝家长进入校园接送学生,并在校门口及所有课室门口张贴温馨提示。学校教学秩序井然,各项工作都已经进入了应急状态。

6月28日开始,东莞没有出现新增病例,为了巩固防治成果,上级部门决定石排镇中小学取消复课。7月1日,全镇只是六年级学生回校参加毕业考试。学生从7月2日开始提前放暑假。我校从中心小学爆发疫情到学生正式放假这一危险时期未发生师生感染流感病例,学校防控工作科学有序,取得显著成效,有力保障了师生的健康。

【案例反思】

思考一: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怎样的学校管理才能坦然应对?

现阶段,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的活力,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影响学校公共安全的因素趋于复杂,各级各类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类型趋于多样,突发公共事件频率也趋于加快。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但首先更应该保障师生人身安全与健康。以人为本,首先以人的生命为本,才能谈得上培养人。要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不受威胁,教育教学秩序井然,学校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坚决落实应急预案、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法制“一案三制”,提高预防及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这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古人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在有准备的情况下,防范风险和战胜风险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非典”危机成功化解,然而,我们不应“好了伤疤忘了疼”,“非典”带来的警示、抗击甲流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长期咀嚼、品味。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管理问题的研究,应当成为我们一项长抓不懈的任务。

思考二:我们应该为社会培养具有怎样的生命意识的公民?

全社会、各部门团结协作,举全市之力抗击甲流,全因政府把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摆到了第一位,这也再次证明了人民的生命意识觉醒了,开始尊重生命,关注生命。可是,一些中小学生把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作为一种“抗争的手段”或“最后的杀手锏”。有的孩子动不动就说出“活着没啥意思”,或动不动就以“我要自杀”来吓唬家长的苦口婆心或严厉有加的管教。我们经常疑惑,为什么他们的精神意志如此脆弱,生命意识如此淡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孩子们生命意识的缺失,是我们生命教育的缺位。如何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在全社会高举“关爱生命”大旗,轰轰烈烈抗击甲流时,我们可否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意识的塑造与初步定型阶段,对生命的真正价值缺少正确和清醒的认识,缺少一份对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热爱情怀和敬畏意识。因此,我们可根据他们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生理特点,对他们进行生命起源启蒙、性格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存训练等生命发展规律的指导。另外,“你不会游泳,当有人落水时你该跳下去救人吗?”“小英雄赖宁一定要牺牲自己吗?”“火灾不幸发生,你逃出重围后还要回去抢救财物吗?”这类道德选择与生命高度相冲突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到位的生命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和选择。

上一篇:文明主题少先队活动课下一篇:培训一:员工要有主人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