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

2024-08-05

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共12篇)

1.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 篇一

胸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在体格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齐赛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放射科 054000

[摘要]目的:探讨胸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在体格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68例资料完整的健康体检人员进行了DR胸部后前位×线摄影检查,其中男性3022例,女性1046例,对DR胸部摄影诊断及图像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体检总人数4068例,胸部正常者3603有病变者465例,诊断阳性率11.43%,采集正位胸片2468幅,采集正侧位胸片1630幅,一次性采集图像成功4066人,成功率约99.95%。结论:DR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图像质量优良、病变检出效率高,受检者接受X线计量低,适用于大范围的健康体检。【小清新】直接数字化摄影;DR;体格检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防患于未然”已经成为人们对疾病的新观念,许多单位和个人每年会例行进行健康体检。目前我国城市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高居各种恶性肿瘤第一位,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而胸部X线检查能够直观看到心肺情况,及时发现肺结核及肺部肿瘤,对胸部肿瘤、结核等疾病的筛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健康体检中胸部X线检查被广泛重视和应用,被列为健康体检的必查项目。但由于胸部X射线对人体的副作用较大,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digital radiography,DR)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全新的数字化成像技术。数字探测器代替了传统x线设备由影像增强器、摄像头、光学系统和模数转换器构成的影像链,由直接数字化代替传统的模数转换。因其操作方便、快捷、环保、图像可进行后处理清晰度高等优势,在临床X线摄影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我院放射科自2006年引进DR以来,广泛应用于大型健康体检中。现在对就DR在胸部X线摄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本研究资料者均为2006年6月~2011年9月在我院放射科进行体检的单位或个人健康体检人员,共计4068例,其中男性3022例,女性1046例,20~40岁1467人、40~60岁2134人、60~80岁467人。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47.8岁。体检中均应用DR进行胸部X线摄影体检,共拍摄体检胸片4098例。

1.2方法 采用体检中心的体检专用柯达DR3500数字化X射线系统,根据受检者体形,使用经调试好的曝光参数,如有极端情况再进行调节。常用曝光条件为胸部正位105-110kV,8-12mAs;侧位120kV,12mAs,图像显示时间3s。受检者采用站立后前位标准体位150cm,并给予穿戴铅围裙及防护帽。每人摄取胸部后前位DR平片,所有影像均符合DICOM3.0标准。对于发现肺内结节病灶的患者加照侧位。将图像储存,图像采集完成后调出图像,使用DR后处

[1]理中的局部放大以及灰度和空间频率调节等技术对结节病灶的图像进行后处理。然后进行多人集体仔细读片会诊,写出诊断报告。选片标准:肺部组织清晰,以满足诊断学标准为主。

2.结果

体检总人数4068例,胸部正常者3603有病变者465例,诊断阳性率11.43%,其中陈旧性病灶第一位,共210人次,胸膜肥厚、粘连占第二位,共78人次,肺大泡占第三位,共30人次。见表1。

表1 2006年6月~2011年9月胸部数字化摄影体检结果 疾病名称 20-40岁1467人 40—60岁2134人 60—80岁167人 合计 陈旧性病灶 48 98 55 201 炎症 6 15 8 29 畸形、变异 2 9 0 11 肿瘤 1 15 9 25 胸膜肥厚、粘连 12 39 27 78 心脏增大(外形)4 7 18 29 肺结核 1 2 2 5 肺大泡 0 28 2 30 慢支、肺气肿 0 17 4 21 肺间质纤维化 0 2 8 10 胸部术后 2 4 13 19 支气管扩张 1 3 3 7 胸腔积液 0 0 3 3 总计 77 236 152 465 采集正位胸片2468幅,采集正侧位胸片1630幅,一次性采集图像成功4066人,成功率约99.95%;4098份DR胸片影像清晰,图像均匀,对影后、下肺及外带肺纹理显示清晰,均为甲级片,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3.讨论

胸部X线透视以往在临床的应用较为广泛,是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也是健康体检的必查项目。但X线对人体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人体长期或反复受到超剂量的X线照射,就会损害到多脏器的功能,严重时可引起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和造血系统障碍,甚至诱发恶性肿瘤。而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拥有超灵敏的线阵探测器,再加上它所具有的线扫描技术,大约能够消除掉70%的辐射线,大幅度降低了体检者受到的照射剂量。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受检者的身体健康,临床采用DRX线摄影技术来取代传统的胸部X线透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它不但能使X线照射量对受检者的损害降到最小,同时还能清晰准确地显示胸部脏器的精细解剖结构,对早期发现胸部微小病灶做出了贡献,从而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

DR是一项新型的X线摄影技术,从CR(计算机X线摄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放射诊断技术的重大突破,目前已经在临床得到广泛推广。它的成像原理是把通过机体的X射线经特殊的探测系统转换为数字化信息,再将这些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各种处理及图像重建,由于处理过程中没有光学成分的改变,因此最终能得到较高质量的图像。DR摄影技术的优势在于,它具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根据需要可改变图像的对比度、宽容度及锐利度,图像可任意进行不同位置的旋转和黑白反转,任意进行放大缩小和平滑处理、边缘增强,以及进行各种角度的测量等。通过一系列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能得到高清晰度高信息量的影像效果,这是传统的X线胸片无法获得的。

DR的图像宽动态范围使数字化图像比传统胶片拍摄的影像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从一次数字摄影的图像能看到不同密度不同层次的组织器官,提高了影像显示的层次及诊断能力,易于显示肺部病变的密度、大小及细微结构。对病变性质如炎症、结核、肿瘤的鉴别提供更重要的信息。胸部为DR最适合的检查部位,胸部组织密度差异大,不同的后处理更有利于发现病变,特别是纵隔心影后、膈下肋骨重叠部位的病变。由于扫描是以同步的线扫描的形式进行,杂散和反射的X线很少,反映在图像上的噪声和伪影也非常少。

与传统的X线摄影技术比较,DR用于健康体检具有如下显著优势:图片质量清晰,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辐射量少,可多体位观察病变形态、大小和密度,且记录能永久性保存,避免了漏诊误诊的发生,从而提高了X线摄影的检查质量,还可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调出存储图像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数字减影获得理想的诊断图像并打印激光胶片,避免了再次照射,便于存储传输、远程诊断,而且操作简单,经济,对体检者的损伤小,是目前放射影响医学

[3]

[2]发展的新趋势。

本研究资料4068例健康体检者DR摄影结果显示,体检总人数4068例,胸部正常者3603例,查出陈旧性病灶、肿瘤、炎症、肺大泡、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胸腔积液等有病变者465例,诊断阳性率11.43%。充分表明了DR摄影系统在对胸部的摄影检查中能够高清晰度显示肺组织的细小结构,为筛查和早期诊断肺部疾病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依据。DR系统成像速度快,采集时间短,成像时间仅为3S,可及时观察到摄影效果,如果发现因为患者移动等原因造成的影像质量与诊断要求不符时,还可以立即进行纠正同时进行第二次摄影,将结果送至后处理工作站,这样既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强度,还减少了体检者等候第二次摄片的时间,体检者满意度增加,因此更适用于大型体检。

综上所述,DR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图像质量优良、病变检出效率高,受检者接受X线计量低,适用于大范围的健康体检。文章来源——海内论坛:

【参考文献】

[1]曾勇明,罗天友,张志伟,等.数字X线成像系统图像质量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8,9(2):69.

[2]顾本广.迎接数字化医疗器械的时代[J].当代医学,2010,l6(3): 328-329.[3]李维平,赵佳.3(3):89-90.探讨DR摄片技术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0,

2.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 篇二

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是在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基础上发展而来是X线摄影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动态范围大、信息量多、成像速度快、工作效率高[1]。它采用探测器(成像板)将X线摄影直接转换为数字图像并存储,在工作站上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各种后处理,显示器上的图像可直接供医师诊断、会诊、打印报告等。图像可经激光相机打印照片,也可以刻录光盘进行长期保存,如经PACS系统图像还可异地传输和远程会诊[2]。DR在国外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用于临床,国内在2000年前后安装使用。

1 数字X线摄影系统的分类

依据构成探测器的材料和工作原理,数字X线摄影技术可分为:非晶体平板探测器成像方式(非晶硒、非晶硅+碘化铯/非晶硅+氧化钆)、CCD探测器方式和多丝正比狭缝线扫描探测器方式3类[3]。

2 数字X线摄影系统的结构原理

数字X线摄影系统由探测器、控制器、X线机、工作站外加激光像机等组成。

2.1 探测器

(1)非晶体平板探测器方式:第一种是非晶硒平板探测器。为直接探测技术,入射的X射线光子在硒层中产生电子空穴对,在外加偏压电场作用下变成电信号,电流在薄膜晶体管中积分成为储存电荷。每1个晶体管的储存电荷量对应于入射的X射线光子的能量与数量,被探测而直接转化为数字信号[4]。探测器由保护层、表面电极层、介质层、硒层集电矩阵及转换器和电源等组成,硒具有很好的解像力,对X线较敏感,量子检出效率高,集电矩阵由二维排列的薄膜晶体管(TFT)组成,TFT像元的大小直接决定图像的空间分辨率,目前像素尺寸为139μm×139μm和150μm×150μm,分辨力相当于3.6LP mm,有效面积14英寸×17英寸和14英寸×17英寸,像素灰度级最大能达到4096,X线曝光后直接显示图像时间为5~7s。第二种是非晶硅+碘化铯/非晶硅+氧化钆。荧光材料层为掺铊的碘化铯/氧化钆闪烁发光晶体成针状结构排列,探测器阵列层由光电二极管矩阵和起开关作用的TFT组成,每个光电二极管对应于1个像素,当X线入射到闪烁晶体层时,被转换为可见光,再由光电二极管矩阵转换成电信号,每个像素的储存电荷量与入射X线量成正比。目前像素尺寸有143μm×143μm,160um×160μm和200μm×200μm,分辨率最高可达3.5LP/mm,像素灰度级也是4096,曝光后3~5s显示图像。

(2)CCD方式:一种是拼接式探测器,由多块CCD拼接而成探测器,曝光后5s显示图像,像素尺寸为160μm×160μm,这种探测器的成本相对较低。第二种是间接转换方式,这种成像方式其前面的荧光屏受X线照射后发出可见光,经光学反光镜传导致CCD接受器,再由CCD系统将可见光图像转换成电信号,空间分辨力能达到2.8Lp/mm至3.0Lp/mm,曝光后10s显示图像。由于物理局限性CCD不适合大面积平板采像,而且在图像质量上较非晶体平板探测器有一定差距[5]。

(3)多丝正比狭缝扫描方式:由俄罗斯和中国科学家研究发明,有辐射剂量低、设备造价低廉的优点。主要由X线管,水平狭缝准直板,多丝正比室,机械扫描装置和图像存储与处理器组成,分辨力也能达到3.0Lp/mm,但是拍摄一幅图像时间较长[6]。

2.2 控制器(图像采集处理操作台)

主要由操作控制计算机、阵列扫描控制器、调制解调器、图像处理器、接口电路、显示器、UPS电源、键盘、鼠标和条码认读器等组成。常见功能:(1)病人资料的输入与传输。(2)设置摄影位置和X线曝光参数。(3)图像的获取与处理,进行图像预调。(4)数字图像管理、设定图像输出和打印,运用DICOM3.0接口进行传递数据,删除或保护病人资料。(5)机器维护和故障自动诊断等。(6)有的机器控制台兼做工作站使用,具有工作站图像后处理功能[7]。

2.3 工作站

图像处理工作站基本配置:即为1台普通台式电脑加数字图像后处理软件,20寸医用平面显示器,图像传输采用DICOM3.0标准协议。基本功能:(1)图像的接收支持10~16bit采集。(2)图像存储支持信息压缩。(3)图像显示与处理:窗宽窗位、组织均衡、边缘增强、平滑处理、黑白反转、位置旋转、放大缩小、图像降躁、各种测量、文字标记等。(4)打印照片、支持多幅打印。(5)刻录光盘。(6)打印诊断报告和资料管理[8]。

2.4 X线机

数字摄影系统都为中高频X线机,通常为30kHz以上,500~800mA,40~150kV,焦点大小0.6/1.2。有手动和自动曝光控制方式,多功能摄影架或使用吊管与平床和立位摄影架方式,焦板距在100~200cm之间任意可调[9],Buky最好能旋转角度以适应不同摄影位置,滤线器有固定式也有活动式应注意栅比和栅密度及半径,另外个别公司生产的机器,可以根据摄影位置不同滤线栅半径不一样进行更换。

2.5 激光像机

激光像机是现代医学成像系统中较为先进的硬拷贝技术,有干式和湿式、有氦氖和红外激光相机之分,基本结构主要由激光发生器、调光器、信号处理器、光学扫描器、供片库和胶片传输系统所组成。干式机胶片经扫描后传送至加热区直接显示出图像而不需水洗,湿式打印机经激光扫描后的胶片需经洗片机显影定影等水处理。无论干式还是湿式打印机在控制面板上都可显示机器的各种运转状态,可调节打印密度和对比度,胶片质量自动控制,机器故障代码等。机器的运转和胶片的保存都有严格的湿度和温度要求,尤其是干式胶片温度过高或接近有效期时打印出的照片会因灰雾较大而影响照片质量[10]。

3 数字X线摄影的特殊功能

3.1 数字能量减影摄影

X线摄影在线束穿过人体组织的过程中,发生光电吸收效应和康普顿散射效应而衰减。能量减影是利用骨与软组织对X线光子的能量衰减方式不同,以及不同原子量的物质的光电吸收效应的差别,将在对不同能量的X线束的衰减强度的变化中反映出来,将2种效应的信息进行分离,选择性地去除骨或软组织的衰减信息,得出能够体现软组织和骨组织的特性图像[11]。能量减影的本质是采用2种不同的曝光条件,即病人1次屏气200ms内80kVp和120kVp对同一物质进行分次曝光,分别得到较低密度和较高密度物质的单独影像。目前主要应用在胸部,能得出正常的胸片、软组织像和骨骼3幅图像[12]。

3.2 数字图像拼接摄影

数字摄影图像拼接分大面积照射野和狭缝照射野分段摄影2种方式,经后处理工作站拼接软件处理成连续的1幅完整图像。狭缝X线接近平行垂直射入探测器,投影失真率小,图像拼接后更加真实。如拼接摄影成像时标准距离150cm,球管和探测板平行运动速度分慢速和快速,曝光射野狭缝上下高度分别是40mm和60mm,左右宽度任意可调,而且2次曝光射野上下有10mm重合。临床常用于全脊柱和全下肢摄影,为术前测量、定位提供的影像依据更精确、更直观[13]。

3.3 数字融合体层摄影

数字融合体层摄影是以传统X线体层摄影几何原理为基础,并结合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新型体层成像方法。传统X线体层摄影是选择好角度后1次曝光轨迹得到一层纵断面像,而数字融合体层摄影是1次采集数个不同投影角度的投影数据,计算机进行图像重建处理,1次曝光轨迹得到数十层纵断面合成图像,体层间隔最小可到0.5mm。数字融合体层成像与传统体层摄影相比辐射剂量大为减少,体层间隔可任意选择[14]。

4 数字摄影系统的质量控制

4.1 DR系统设备的质量检测

目前常用CR、DR质量控制检测模体检测,在设备安装验收及每年定期维护检测时使用,评价检测指标有: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动态范围、均匀性、可见光野与X线野和空间距离准确性。

4.2 适宜的X线剂量控制

数字摄影X线曝光剂量的大小,大都是与屏胶系统X线曝光剂量比较。但是探测器及处理图像的软件不同,滤线器栅比也不一样,应根据具体的设备参数而全面考虑。原则是保持图像信息量足够大的情况下尽量减小曝光剂量,选择X线曝光量的低谷点接受适当的噪声。图像噪声主要是X线量子噪声、设备电子噪声、干扰噪声等。常用解决办法:(1)图像处理软件算法,用降噪功能处理。(2)窗宽窗位的合理调节。(3)适当增加仟伏或X线剂量。虽然数字摄影DQE高和曝光宽容度大,出于对病人的防护和延长机器寿命,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情况下,曝光剂量还是越小越好[15]。

4.3 全方位的质量控制

要保证位置正确、剂量合适、细节清楚、图像真实、取得美观优质的数字摄影照片,整个成像链全过程每个环节都应做到最佳,如果某一环节没有处理好,那么最后影像质量的优劣就以这个最差的环节为基准,其他环节做的再好也不起作用,所以整个成像链的统调匹配至关重要。X线机的摄影参数,控制台上原始图像的确认,工作站上图像的后期处理,激光相机的密度与对比度和线性曲线的调节,胶片特性与药液显影效力和新旧药液等都应全方位协调控制,才能保证最佳的照片质量[16]。

5 数字X线摄影之不足

(1)照片与实物大小不能1比1(1:1)。X线摄影随着焦-肢距和肢-片距(肢-板距)的不同,摄影物体放大比率也不一样。实物测量和X线摄影发现,数字化摄影工作站上的测量偏差较大,而且胶片规格大小不一,给临床手术测量带来不便[17]。(2)有的DR机只有1块滤线器固定在机器内,不能根据摄影部位的厚薄选择,如肩关节、膝关节及18cm以下部位可不用滤线器摄影。(3)各公司DR曝光指数不统一无可比性,每次曝光后机器自动显示该数值以表示射线剂量大小,有的机器曝光后图像上能显示kV和mAs,有的机器曝光后图像上不能显示这些信息。(4)探测器曝光开口时间一般是0.5~1s,此时间常规部位摄影都不会超过,但有些特殊部位的摄影需长时间曝光,如胸骨正位摄影0.5~1s的时间就不能满足要求。(5)数字融合体层与CT相比还不能多方位成像,数字断层图像只是垂直于X线方向的单一平面,而且由于探测器动态特性的限制,采样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还有取样位置的像素移动及配准与叠加的问题,密度分辨率不如CT高。(6)数字摄影系统无论操作台还是后处理工作站,都无图像倾斜校正功能,只有90°和180°旋转,没有小角度30°或45°等旋转。(7)各厂家图像处理软件不尽相同,追求锐化、边缘增强等会使骨骼金属物周围阴影明显,影响骨折恢复期骨痂的显示,软件过度处理看不到胸部云雾状阴影。(8)探测器拼接及坏点增多问题,早期的探测板大都是4拼接,现在还常见到2拼接。曝光参数低时拼接处缝隙明显,像素坏点增多后集聚在一起肉眼能识别时就影响诊断。(9)一些需球管调整角度摄影的部位不如CR灵活方便,探测器的整体结构尺寸大而厚,都是固定于胸片架或摄影床下面,如胸骨正位摄影、髋关节侧位和跟骨轴位调整球管角度极为不便,不如CR暗盒灵活。(10)现阶段数字图像处理都是专业软件,各公司技术是不公开的。图像不能用U盘考到普通电脑上观看,异地专家会诊还不够方便。

6 数字X线摄影的进展

(1)像素面积更小、分辨率更高的探测板已用于乳腺机,目前最小像素可到50μm[18]。

(2)高敏感度、低射线量、高解像力的探测器处在研发阶段,可减少辐射剂量。

(3)大面积动态探测器的刷新时间已达到30帧/s,既可透视也可摄影[19]。

(4)移动床边DR临床逐渐普及,无线DR也已用于临床。

3.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 篇三

关键词:数字化摄影 ROC 传统X线 隐蔽肺部小结节

【中图分类号】R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69-01

传统X线胸片由于在技術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与正常解剖结构相重叠的一些肺内结节病灶,在检查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很难能够进行准确的显示[1]?直接数字化放射成像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许多传统X线影像学技术不具备的优点[2]?本次对应用数字化摄影ROC技术与传统X线技术对患有隐蔽肺部小结节疾病的患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对比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临床证实为隐蔽肺部小结节疾病患者64例,其中包括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4.8±1.6)岁;肺部疾病患病时间1-19个月,平均患病时间(4.7±0.5)个月?上述自然指标研究对象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抽样患者在入院后,首先接受传统X线检查,采用我院目前现有的X光机,对患者的肺部及时周围的位置,实施广泛性的扫面,定义为对照组,然后再次采用我院现有的数字化摄片机器,对患者实施数字化摄影,定义为研究组[3]?对比两组隐蔽肺部小结节的临床检查发现率和漏诊率?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研究对象的隐蔽肺部小结节的临床检查发现率和漏诊率作为临床研究的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 数据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用( ±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研究对象的隐蔽肺部小结节疾病检查发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病灶漏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目前传统X线影像学仍然是临床上对存在于患者肺内的异常病变情况进行了解一种基础和常规方法,但是由于传统普通的X线片检查,在技术层面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在摄影成像之后,图像灰雾度?对比度都处于一种固定不变的状态下,对于一些与正常生理解剖结构之间发生重叠的肺内结节性病灶组织而言,该技术通常很难将其准确地应在图像上,这一点是传统X线胸片摄影技术在临床肺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数字化摄影系统主要采用自扫描平面式数字矩阵,这使得灰阶的动态范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提升,而且扫描所生成的图像通常具有非常丰富的层次感,可以把X线能量直接的转换为一种数字化的数据,数字化摄影系统拥有高质量的图像表现和非常强大的图像和数据后处理功能,在扫描过程中采集得到的一些数据可以经计算机的图像处理功能,立即在一起的监视器上显示出可以供疾病诊断者参考的图像,使X线图像的质量和可视性在极大程度上得以提高[4]?数字化摄影系统的曝光条件也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非常容易掌握,该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到所拍摄的相关图像,不需要进行传统的冲洗片过程,这使得辐射的剂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控制,再加上摄影操作结束之后,该项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图像后处理功能,这些特点综合在一起,使得该类影像系统在肺部疾病检查和诊断方面,与传统的X线胸片技术比较能够更加的方便快捷;另外相关临床医生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摄影系统,对病变与正常生理解剖结构之间存在的良好对比进行充分反映,从而对病变有更加清晰的显示[5]?ROC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影像学统计方法中广泛应用的且发展速度较快的重要方法的一个主要代表,国内有关将ROC分析法应用于对隐蔽肺部小结节病灶进行诊断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6]?肺叶隐蔽部位在临床诊断学上主要指的是与患者胸部的正常生理解剖结构向重叠的部位,对这类患者肺部隐蔽部位的病灶能够进行准确及时的检出,一直以来都是临床胸部X线诊断领域所面临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性的课题,本研究表明数字化摄影对于与正常生理解剖结构重叠的隐蔽肺部小结节病灶的发现,与临床传统的X线摄影方法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李惠民,肖湘生,刘士远,等.孤立肺结节诊断中CT容积显示的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2,11(12):429-430.

[2] 刘大亮,马大庆,陈广.CT的分叶征表现在肺内孤立结节影像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1(15):488-489.

[3] 周燕发,田芳,陈辉.肺内球形灶棘突CT征与病理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21(13):199-200.

[4] 张殿星,武乐斌,田军,等畅数字化断层融合对肺内小结节检出价值的ROC曲线评价[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1):1659-1660.

[5] 孙梅.CT引导下穿刺联合亚甲蓝定位在肺小结节微创术中的应用及护理[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6):1150-1151.

4.各部位X线诊断报告 篇四

头颅大小正常,颅骨内外板连续,板障结构无增宽,颅缝走行正常。脑回压迹无加深、变多。蝶鞍大小、形态在正常范围内。各组副鼻窦未见异常。

双侧上颌窦透过度良好,窦壁骨质完整,未见骨破坏及粘膜增厚征象。额窦及筛窦亦未见异常。右侧慢性上颌窦炎。

右侧上颌窦密度增高,窦腔混浊,黏膜肥厚呈同心圆状改变,左侧上颌窦,双侧额窦,筛窦未见异常。双侧乳突未见异常。

双侧乳突蜂房发育良好,透过度正常,未见骨破坏征象,乙状窦前壁和鼓室盖骨质连续,窦硬膜三角显示良好。鼻咽部增殖腺肥大。

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影明显增厚,呈结节样突出,气道轻度受压,余未见异常。心、肺、膈未见异常。

胸廓对称,肋骨发育走行正常,双侧肺野清晰,肺纹理走行正常,双肺门不大,气管纵隔居中,心影大小在正常范围之内,双膈顶光滑,双肋膈角锐利。

7静脉肾盂造影未见异常

腹部平片见腰椎序列正常,腹部肠腔内有少量积气,双侧肾影隐约可见,双腰大肌影显示清晰,双肾区及两侧输尿管走行区及盆腔内未见阳性结石影。静脉注入造影剂后,8’片见双侧肾盂、肾盏显影,充盈正常,杯口锐利;15’片所见同上;25’片解压后,见造影剂沿双输尿管下流,断续显影,并充盈膀胱,膀胱及输尿管未见异常改变。右肾结石。

腹部平片见腰椎序列正常,腹部肠腔内有少量积气,双侧肾影隐约可见,双腰大肌影显示清晰,右肾区见0.8X0.8CM致密影,边缘清楚,双侧输尿管走行区及盆腔内未见异常。腹部平片未见异常腹部平片见腰椎序列正常,腹部肠腔内有少量积气,双侧肾影隐约可见,双腰大肌影显示清晰,双肾区、两侧输尿管走行区及盆腔内未见阳性结石影。腹部平片未见异常

腹部平片见腰椎序列正常,腹部肠腔内有少量积气,双侧肾影隐约可见,双腰大肌影显示清晰,双肾区、两侧输尿管走行区及盆腔内未见阳性结石影。右侧输尿管中段结石。

腹部平片见腰椎序列正常,腹部肠腔内有少量积气,双侧肾影隐约可见,双腰大肌影显示清晰,第三腰椎右侧横突处相当于右输尿管中段区见0.3*0.8CM致密影,边缘清楚,其他未见异常。骨质未见异常

骨骨皮质连续,骨小梁走行正常,骨髓腔不窄,所见关节面光滑,关节间隙正常,余未见异常。骨盆骨质未见异常。

骨盆片见双侧髂骨翼骨质完整,骨小梁走行正常,双骶髂关节及髋关节面光整,间隙不窄。双侧股骨头形

态正常,位于髋臼窝内,骨小梁走行正常,耻骨联合间隙正常,其它未见异常。双侧髋关节脱位。

双侧髂骨骨质完整,骨小梁走行正常,双股骨头向外上方移位,股骨头位于帕氏方格外上象限,沈通氏线

不连续,其它未见异常。双侧股骨头无菌坏死。

骨盆片见双侧股骨头变扁,明显变形,其内见多发的囊状透亮区,其他未见异常。双膝关节未见异常。

双膝关节面光整,关节间隙不窄,髁间嵴无增生,关节构成各骨骨质连续。双膝关节退变

双侧膝关节间隙轻度变窄,髁间嵴变尖,髌骨后上缘及各关节缘见唇样骨质增生改变,其它未见异常。双肩关节骨质未见异常

双侧肩关节面光滑,关节间隙不窄,肱骨头发育正常,关节构骨及骨小梁走行正常,其他未见异常改变。蝶鞍未见异常改变。

蝶鞍侧位片见蝶鞍呈椭圆型(圆型,扁平型,封闭型)改变,前后床突及鞍底骨质完整,未见骨破坏、增大及钙化改变。蝶鞍大小、形态在正常范围内,其它未见异常。鞍内占位性病变

蝶鞍明显增大,深径明显加深,前后径增长,呈气球状改变。前床突变尖,后床突孤立、上翘、变直,鞍背游离,其它未见异常。颈椎病。

颈椎序列正常,椎体曲度变直,颈椎5-6间隙变窄,第4-5-6椎体前缘呈唇样骨增生,5-6椎体钩突变尖,其他未见异常改变。颈椎骨质未见异常。

颈椎顺列,曲度正常,椎间隙不窄,椎体及附件骨质完整,其他未见异常。颈椎退变。

颈椎曲度变直,椎体5-6前缘变尖,椎体5-6钩突变尖,颈椎间隙不窄,关节面光整。腰椎骨质未见异常。

腰椎序列正常,生理曲度存在。椎体骨质未见异常,各椎体正侧位附件骨质完整,各椎间隙不窄,关节面光整,双侧腰大肌影清晰。腰椎压缩性骨折

腰椎序列正常,第1腰椎呈楔形变,椎体明显压缩,前缘变扁,椎体前上角堆积并可见骨折线,其他椎

体与关节未见异常。腰椎退行性改变。

腰椎顺列,曲度正常,椎间隙不窄,椎体3-5前缘及侧缘见骨增生,其他未见异常。胸椎骨质未见异常。

胸椎顺列,生理曲度,各椎间隙正常,椎体完整,小关节清晰,未见骨质异常改变。腰椎退变伴腰4椎体滑脱。腰椎序列正常,生理曲度变直,双侧腰大肌影清晰,第3-5椎体前缘及侧缘呈唇样增生,第4腰椎向前

呈1度滑移,双斜位片见第4腰椎双侧椎弓根断裂,其它未见异常。骶尾椎骨质未见异常。

骶尾椎序列正常,生理曲度存在,各椎体及附件存在,间隙正常,关节面光整,其它未见异常。骨折术后。

原为右股骨中段骨折、本次片为术后改变,断端对位对线良好,并可见钢针内固定,有少量骨痂形成,其

它未见异常。右侧克雷氏骨折。

右侧桡骨远端见横行透亮线影,断端轻度错位成角,并向背侧移位,尺骨茎突亦见横行透亮线影。

右肱骨髁上骨折。

右侧肱骨远端可见横行透亮线影,断端明显错位,轻度成角,其它未见异常。

右侧内外踝骨折。

右侧踝关节内外踝见横行透亮显影,断端无明显错位,其它未见异常。

右侧锁骨骨折。

右侧锁骨中段见横行透亮影,骨皮质断裂,断端明显错位成角,其它未见异常。

右侧胸部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胸腔积液。

胸廓不对称,右侧4、5、6、7、8肋骨见横行骨折线,断端轻度错位,右侧胸腔肋膈角区有少量积液改变。左肺未见异常。心影大小、形态在正常范围内,左膈光滑,左肋膈角锐利。

右下肺炎。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发育正常,右肺下野见斑片状及片状阴影,边缘模糊,密度不甚增高。心影大小、形态在正常范围内,双膈顶光滑,双肋隔角锐利。

右肺下叶周围性肺癌。

胸廓对称,肋骨发育走行正常,右肺下野见3*3CM大小的块状影,边缘清晰,密度均匀,并见分叶及短毛刺。侧位片病变位于右肺下叶后基底段。病灶断层片肿块内部未见钙化病灶,同侧肺门不大,左肺未见病变。心影大小、形态在正常范围内,双膈顶光滑,肋膈角锐利。

右肺中心型肺癌。

胸廓对称,肋骨发育走行正常,右肺上野见3*3CM的肿块影,边缘清楚、分叶,右肺门增大。正位支气管断层见右上叶支气管明显变窄,呈截断改变,肺门区见肿大淋巴结。心影大小正常,左肺及隔肌正常。

右上肺浸润型肺结核

胸廓对称,肋骨发育走行正常,右肺上野一、二肋间见斑片状边缘模糊影,侧位片病变位于右肺尖后段,气管纵隔居中,心影大小、形态在正常范围内,双膈顶光滑,双肋膈角锐利。

右上肺陈旧性肺结核

胸廓对称,肋骨发育走行正常,右肺上野可见点状、条索状致密影,边缘清晰,并见点状钙化灶,余肺未见异常。心影大小、形态在正常范围内,双膈顶光滑,双肋膈角锐利。40 双肺慢性纤维化空洞型肺结核

胸廓呈桶状,肋间隙增宽,双肺中上野可见片状条索状致密阴影,新老病灶并存,其间见数个环形透亮区,双肺门上提,双肺纹理呈垂柳状改变,双肺野透过度增高。心影大小、形态在正常范围内。双肋膈角变钝,并见幕状胸膜粘连。其它未见异常。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胸廓呈桶状,肋骨平举,肋间隙增宽,双侧肺野透过度增高,双肺纹理增强紊乱,呈网状改变。心影增大,肺动脉段突出,右心室增大,右下肺动脉增宽超过1.5CM,双膈面低平,双侧肋膈角变钝。

右侧胸腔积液。

胸廓不对称,右侧肋间隙增宽,右肺中下野密度明显增高,上缘呈外高内低弧状抛物影,纵隔气管向左移位,右侧肋膈角消失,其他未见异常。

主动脉粥样硬化。

胸廓对称,肋骨发育走行正常,双侧肺野清晰,肺纹理走行正常,双肺门影不大,气管纵隔居中,心影大小在正常范围之内,主动脉明显迂曲,主动脉结见蛋壳状钙化。双膈顶光滑,双肋膈角锐利。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

胸廓对称,肋骨发育正常。双侧肺野未见病变,双肺血增多,以双上肺野为著,上下不成比例。心影增大,呈二尖瓣型,右心缘见双弧双密影,左心缘见四弓改变,以左房、右室、左室增大为主,双肋膈角区可见横行B线影,双膈顶光整。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胸廓对称,肋骨发育走行正常,双肺血明显增多,肺门影增大,心影中度增大,呈二尖瓣型,心胸比例大于0.52,以左、右心室增大为主。主动脉结大小正常。气管纵隔居中,双膈顶光滑,肋肋膈角锐利。

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

胸廓对称,肋骨发育正常,双肺血增多,心影增大,呈主动脉型,左心缘第三弓向左、向下突出,以左心室增大为主。主动脉结明显突出,肺动脉段轻度突出,可见漏斗征。双膈顶光滑,双肋膈角锐利。

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

胸廓对称,肋骨发育走行正常,双肺血增多,肺野未见病变。双肺门增大,以左肺门为主。心影增大,呈二尖瓣型,心胸比例大于0.5,左前斜位见右房段延长,并向上突起,与右心室成角,并见右心室增大。主动脉结不大。双膈顶光滑,双肋膈角锐利。

右侧眼眶下壁及右颧弓骨折合并右上颌窦积液。

大瓦氏位片见右侧眼眶下壁斜行透亮线影,并与右侧上颌窦相通,右侧颧弓中段见横行透亮线影,断端轻度错位,右侧上颌窦密度增高,其它未见异常。

双耳内听道未见异常改变。

双耳内听道呈管状改变,(喇叭状:壶腹状)内听道骨壁完整,无骨破坏及增宽改变,其它未见异常。

大瓦氏位未见异常。

大瓦氏位片见双侧上颌窦透光度正常,骨壁完整,双侧颧骨、双侧眼眶骨质未见外伤性改变,筛窦、额窦未见异常改变。

跟骨骨质未见异常。左跟骨骨皮质光整、连续,骨小梁走行正常。

52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曲度变直,椎体呈方椎,椎小关节致密,脊柱呈竹节样改变,棘间韧带钙化,双骶髂关节面致密,关节间隙变窄。双髋关节也见相应改变。其他未见异常。

骨囊肿。

骨干骺端囊状透光区,囊壁清晰,(囊内可见少许纤细的条状间隔,)病变呈膨胀性生长,骨皮质变薄,连续。并发病理性骨折,)未见骨膜反应。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干增粗、变形,髓腔透过度减低,其内骨小梁走行紊乱,呈磨玻璃样改变。

类风湿性关节炎。

指、指间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致密,关节面下见小囊样透亮区,构骨骨小梁稀疏。

先天马蹄内翻足。

右足跗骨发育不良,距骨向外跟骨向内,诸跖趾骨内收,距骨与第一跖骨及跟骨与第四跖骨的正常连线关系不对称。其他未见异常,食道钡透未见异常。

胸腹联透:心、肺、膈及腹部未见异常。

食道钡透:口服钡剂后,会厌部结构清晰对称,食道钡剂通过顺利,粘膜显示清晰,管壁显示柔软,未见充缺及龛影。贲门区无异常改变。

上消化道钡透未见异常。

胸腹联透:心、肺、膈及腹部未见异常。

食道:钡剂通过顺利、粘膜显示清晰,连续,管壁显示柔软、管腔未见狭窄,钡剂顺利通过贲门区,其它无异常改变。

胃: 胃呈钩形,外形光滑腔壁线连续,粘膜清晰,未见龛影及充盈缺损,扩张度适中,蠕动正常,幽门开放自如,排钡功能正常。

十二指肠:球呈三角形,粘膜清晰,外形光滑,十二指肠升降段无异常改变。

下消化道钡灌肠未见器质性病变。

插管后自直肠注入钡剂及气体,钡剂依次充盈直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上述各段肠管充盈正常,肠袋清晰、对称,未见狭窄及充盈缺损改变。阑尾显影,呈蚯蚓状,形态规则,活动性良好。

全消化道钡透未见异常。

胸腹联透:心、肺、膈及腹部未见异常。

食道:钡剂通过顺利、粘膜显示清晰,连续,管壁显示柔软、管腔未见狭窄,钡剂顺利通过贲门区,其它无异常改变。

胃: 胃呈钩形,外形光滑腔壁线连续,粘膜清晰,未见龛影及充盈缺损,扩张度适中,蠕动正常,幽门开放自如,排钡功能正常。

十二指肠:球呈三角形,粘膜清晰,外形光滑,十二指肠升降段无异常改变。

空回肠:粘膜清晰,未见狭窄及扩张,蠕动张力尚可,活动度好,回盲瓣结构正常,开放自如,钡剂通过顺利

贲门失迟缓症 胸腹联透:心、肺、膈及腹部未见异常。

食道钡透:食管下段明显扩张,食管内见滞留物,食管下段明显狭窄,呈大罗卜根洋改变.食管管壁柔软,有少量钡剂进入胃内。胃泡消失。

食管静脉曲张。

胸腹联透:心、肺、膈及腹部未见异常。

食道钡透:食管中下段粘膜皱襞增粗迂曲,可见串珠样改变,腔壁线不规则,柔软。蠕动

正常,钡剂顺利进入胃内。

子宫输卵管造影未见异常改变。

临床医生操作,向宫腔内注入造影剂,见宫腔显影呈倒三角形,边缘清晰。双侧输卵管显影,自然迂曲,未见阻塞性改变。双侧伞端充盈正常,并见造影剂通过伞端弥散于腹腔,其它未见异常。

脊髓造影未见异常改变。

临床医生操作,向椎管内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见椎管显影,用头低足高位。见造影剂自腰段椎管顺利流至胸段椎管,上述各段椎管充盈正常,神经根显示清晰,未见异常征象。检查结束。

各关节骨质未见异常

5.放射科X线防护操作规程 篇五

一、放射科人员必须配合临床医师,注意掌握X线检查的适应范围,正确、合理地使用X线诊断。

二、除了临床必需的透视检查外,应尽量采用摄影检查,以减少受检者和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

三、进行各类特殊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照射条件,避免重复照射,对受检者和工作人员都应进行必要的防护。

四、摄影时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照射野,并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五、摄影时必须在隔室防护措施内进行曝光,除正在接受的受检者外,其他人员不得留在检查房间内。

六、进行X线摄影检查时,应注意合理选择胶片,并重视暗室操作技术,以保证摄影质量,避免重复照射。

七、进行X线摄影检查时,对受检者的性腺部位要特别注意防护。孕妇一般不宜做X线检查,以减少对胎儿的照射。

八、在X线检查中,当受检者需要携扶时,对携扶者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6.放射科X线胶片管理制度 篇六

住院部X线摄影胶片

一、凡用CR机照片,电脑光盘刻录,光盘在放射科储存;

病人照片,可打印一份片发给病人,病人须签名。

二、胃肠片、普通片在放射科储存;如临床医师要借片,应写借条,由临床医师保管,一周内再还放射科储存。

门诊部X线摄影胶片

一、普通胸片、颈椎片,由门诊放射科保存;临床医师要借片,应写借条,临床医师保管1一2天后,再还放射科储存。

二、发热门诊摄胸片,2003年5月8日开始。

凡发热病人、体检者,所照胸片,经医院会议决定、医务科通知:

所照胸片由放射科保存,临床医师要借片应写借条,临床医师保管片期限为一天至一周内归还放射科储存。

放射科

7.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 篇七

关键词:床边摄影,防护,X线

X线床边摄影是放射科日常诊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抢救危重患者不可缺少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但X线对检查者和非检查者及其医务人员的危害、环境的污染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收集整理我院外科病房的床边摄影资料,探讨X线防护问题及其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07年1~12月在我院外科病房中接受X线检查的650例患者,最大者89岁,最小者7岁,床边摄影曝光次数共2 850次,以该病区每日床边摄影次数,测算该病区患者受到X线辐射的次数。

1.2 摄影方法

临床医生对于外伤不能移动的重症患者开具床边摄影申请单,由放射科每日专门负责床边摄影技师携带IP暗盒,推床边摄影机为患者摄影后回科进行数字化后处理。设备为Agfa ADC-Compact plus型CR系统,Agfa IP,Agfa Drystar5503型干式激光打印机,荷兰PHILIPS移动式床边摄影机1台。

2 结果

2.1 X射线辐射次数

统计2007年1~12月,每天床边摄影曝光次数。放射科技师每天曝光次数为8~39次,平均23次,患者一次检查部位1~12个,曝光次数2~17次。检查者同病房人数2~8名。

2.2 曝光的平均剂量

测试50次曝光的平均剂量如下:在直接照射区域内的剂量(照射剂量)为0.428 m GR,距离球管1.5 m处测得的剂量(散射剂量)为0.186 m GR。每个患者平均接受的X线辐射剂量为3.12~7.68 m GR。

3 讨论

3.1 床边摄影目的

床边X射线摄影受检者都是危重或不便搬动者,要求放射技师一切行为必须方便受检者,但是诊断要求床边X射线摄影所获取的图像必须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最佳图像。放射科技师以患者为中心,想办法利用设备的特点,以便获取最佳照片信息,为临床医生抢救危重患者提供充分的诊疗依据。

3.2 主观原因

由于病房楼的设计一般无防X射线辐射要求,其墙壁、门窗、地板不能有效地屏蔽X射线辐射,所以进行床边摄影使受检者及其周围人员都可能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接受X射线辐射。在X线摄影中应关心患者的健康,处处为患者着想。在满足影像诊断基础上尽量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X线照射。

笔者在外科病房1 a来,统计了床边摄影检查部位和曝光次数,1位患者一次最多检查12个部位,曝光19次,表明临床医生对X线危害缺乏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和临床医师加强联系和沟通,掌握必要的床边摄影尺度,尽可能减少床边摄影,避免滥开。召开全院医务工作人员防护会议,传达省X线防护会议精神,让其明白到过多床边X线检查对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有伤害,对环境也可能造成污染。

3.3 客观原因

X线摄影技师责任心问题,提高摄片质量,增强放射防护意识。没有足够技术能力和责任心的人,不得操作床边摄影。这就要求放射技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熟练掌握X射线摄影技术和高度的辐射防护意识,尽量避免和减少重照,最大限度地减少受检者及其周围人员的辐射剂量。对同一病房内人员进行必要的防护或劝其暂避,减少无谓的辐射。

加强床边X射线摄影场所的辐射防护,使病房楼每个楼层设置专门屏蔽医用X射线的病房(墙体、楼板、门窗等),对不能移动的伤病者和陪护人员尽可能利用活动铅屏风屏蔽;对受检者躯体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对X射线敏感部位)利用铅橡皮行遮挡防护。合理应用有用X射线束,在不影响获取最佳X射线诊断信息的前提下,尽量应用“高电压、低电流、厚滤过、小射野”。据资料显示,同样的影像效果,使用高电压,低电流摄影时,患者所接受的X线辐射量比较低。所以技术人员应该在设备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用较高的k V值[1,2],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床边摄影纵然存在着X射线辐射诸多问题,但其作为临床辅助检查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仍是不可取缔的。特别是对急危重患者及时、准确的诊断提供一张高含量高质量的照片;为临床诊治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可为危重病人赢得了宝贵时间。我们只能呼吁临床医生掌握必要的尺度,尽可能减少床边摄影,避免滥开。同时对同一病房内的人进行必要的防护或劝其暂避,减少无谓的辐射[3]。

参考文献

[1]任庆余,刘卫,赵进沛.床旁X射线机所致受检者体表剂量水平调查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1):72-73.

[2]侯传之,李东,张秀娥,等.医用X射线诊断受检者防护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5,14(1):50-51.

[3]洪海兰,林春阳,徐伟萍.ICU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2004,18(2):292-293.

8.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 篇八

【关键词】 乳腺癌;钼靶X线摄影;诊断价值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大城市报告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1]。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乳腺癌,是提高乳腺癌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全自动数字化钼靶X线摄影以其良好的对比度及高分辨率能早期检出和诊断乳腺癌,是当今公认的早期诊断乳腺癌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本组60例乳腺癌患者全部行钼靶X线摄影检查,诊断为乳腺癌55例,诊断符合率为91.7%,回顾性分析60例乳腺癌的鉬靶X线表现,以探讨钼靶X线摄影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选取我院从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乳腺癌患者的钼靶X线摄影片,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60例乳腺癌患者的年龄21岁~73岁,平均年龄47岁。左侧乳腺癌38例,右侧22例,均为单侧发病。

1.2 检查方法:使用德国SIEMENS高频全自动数字化钼靶X线摄影机,常规行双侧乳腺轴位、侧位或斜位摄片,必要时还可以使用特殊方法,如切线位或病灶局部加压法,迫使其周围组织移开或进行放大摄影,以显示病灶细微结构。

2 结果

2.1 乳腺内肿块48例,斑片致密影10例,钙化38例,毛刺征30例,导管征6例,厚皮征8例,乳腺内见增多、增粗、迂曲的异常血管15例。

2.3 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31例,黏液腺癌4例,髓样癌10例,浸润性小叶癌9例,非浸润性导管癌6例。

3 讨论

全自动数字化钼靶X线摄影动态范围宽,对比分辨率高,能对图像进行多种变换,可分辨软组织间极小差别的结构密度,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3]。

一 本组60病例乳腺癌的钼靶X线表现:

3.1 肿块:乳腺内肿块是乳腺癌最常见的X线征象[4],肿块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22例),其次为内上象限(13例)、乳房上部(7例)、中央区(5例),乳房下部(1例)。肿块形态不规则, 边缘毛糙,浸润性生长,周边凹凸不平,形成深浅不等、形状不规则的分叶状肿块、毛刺肿块等。分叶肿块是由于肿瘤多中心生长,肿瘤增长的不平衡,肿瘤周围组织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的。毛刺肿块是以肿块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蟹足状分布的条索样致密影。根据毛刺的病理组织结构不同,可分为:癌组织浸润毛刺、导管型、血管型、淋巴管型、悬韧带型毛刺。肿块的“毛刺征”对于乳腺癌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本组乳腺癌中10例病灶表现为斑片状致密影,边缘模糊,无明确边界,在病灶的中央部分比较致密,向外逐渐变淡, 呈磨玻璃样密度影。磨玻璃影是大量炎性细胞、水肿和癌组织破坏所致。所以观察肿块边界对区别肿块良恶性有重要意义。乳腺癌肿块的密度多较高,是由于癌组织内出血、钙化、含铁血黄素沉积、纤维组织增生等因素所致。良性病变多为低或等密度,多与正常腺体密度相似[5]。

3.2 钙化:是诊断乳腺癌的直接征象。乳腺癌多伴有钙化,钙化可见于肿块内或外,或内外都有,密度一般致密或较淡,钙化为均匀一致的微小钙化,恶性钙化[6]的形态多为星针尖状、小叉状、细沙状、细线状、不规则状、团簇状钙化灶。良性钙化多较粗大,呈圆点形、团球状、条状、双轨状。大片密集或成簇的钙化恶性多见,散在稀疏或粗大钙化良性多见。大多数恶性钙化的数目多,每平方厘米内可达10~20枚或20枚以上;良性钙化的数目一般较少,多数在10枚以下;但对于没有肿块,只见少数钙化灶患者,需要随诊观察,三到六个月内钙化灶有明显增加,常提示乳腺癌的可能,最易出现在导管原位癌和I级浸润性导管癌、黏液腺癌中,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应该注意。

3.3 本组乳腺癌中8例出现了厚皮征,恶性厚皮征:是肿瘤经浅筋膜浅层及皮下脂肪层侵犯皮肤,或血供增加、静脉淤血及淋巴回流障碍造成皮肤局限性增厚、回缩,纤维收缩牵拉皮肤所致(即酒窝征),钼靶X线表现为肿块与凹陷中心有一纤维索条影连接(需要切线位摄影)。本组6例出现了导管征,即导管扩张,钼靶X线表现为乳头下乳导管增粗、密度增高,管径大于0.5厘米,正常导管不显示。其中导管粘连3例,肿块与导管形成癌桥合并钙化2例,导管融合形成柱状1例。[5]

4 与其他影像检查方法的比较:

4.1 与CT检查的比较:CT的密度分辨率高及横断面薄层扫描,可发现较小的病变,可清楚显示病灶形态、内部结构及边缘情况,还可以通过病灶增强确定病灶的性质,从而提高了对乳腺癌的诊断率。但因辐射剂量大,检查费用高,且对比剂有毒副反应,不适合对乳腺疾病的初诊检查,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检查手段。

4.2 与MRI的比较:MRI是检查乳腺病变的高敏感的方法,尤其是MRI增强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有较好价值,但由于其检查时间长、费用高及显示钙化差等因素,还不能成为乳腺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4.3 与超声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可通过频谱分析乳腺肿块内血管数目、血流速度和血管收缩速度的峰值大小等,以鉴别乳腺囊性和实性病变,但超声很难发现较小的病灶和微小的钙化。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检查方法。

随着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乳腺癌极为重要。本文对60例乳腺癌的钼靶X线的表现,进行分析,共同学习和探讨,以提高影像工作者对乳腺癌的认识,从而能够对乳腺癌作出正确的诊断。尽管超声、CT、MRI对乳腺癌诊断技术进展迅速,但乳腺钼靶X线检查仍是乳腺癌简便、易行、费用低且较为可靠的检查手段,目前证实钼靶X线摄影是乳腺癌进行普查的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

参考文献

[1] 吴祥德,董守义.乳腺疾病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4~242

[2] 石木兰.对乳腺影像诊断的意见[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11(36):965~966.

[3] 蔡丰,张涛,郭章留,等.数字乳腺X线机与传统乳腺X线机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1):981~984.

[4] 李坚,陈正挺等乳腺癌X线征象78例分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2,36(3):293~295.

[5] 杜红文,张蕴。乳腺疾病影像诊断学[M]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1.

[6] 顾雅佳,周康荣,陈彤箴,等.乳腺癌的X线表现及病理基础[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5):439~443.

9.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 篇九

1.X线影像诊断报告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执业医师书写。

2.X线影像诊断报告应由主治医师以上或医院医务科指定的执业医师审核。

3.X线影像诊断报告必须在承诺的时间内保质保量书写完成。

4.X线影像诊断报告应严格按《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认真书写。

5.需加摄其他体位或应重摄者应在报告书上写明加摄或重摄的原因后提出加摄或重摄的要求。

6.诊断报告书写完成后书写医生应在报告医师栏签名,经审核医师审核签名后方可发出;签名应字迹工整,易以辨认。

7.进修医生、实习生应在带教医生指导下书写诊断报告,并由带教医生在书写医生栏签名,经审核医师审核签名后发出。

8.X线影像诊断报告审核内容包括:临床申请单与检查项目、方法和照片是否一致,报告书写是否规范、描述的准确与否、诊断意见是否客观科学、建议是否合理和签名真实有效。

10.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 篇十

摘要:目的 分析和研究胸部X线、螺旋 CT及纤维支气管镜在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 方法 随机抽取于1月―1月间在该院就诊的14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X线、CT、支气管镜,所有患者均进行以上检查,对比和分析各种方法在诊断中的准确性。结果 X线检查的准确率为171/235(72.77%),CT检查的准确率为211/235(89.79%),纤维支气管镜的准确率为221/235(94.04%),CT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P<0.05);纤维支气管镜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P<0.05);纤维支气管镜虽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7,P<0.05)。60%以上的肺癌患者通过X线即可确诊,CT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准确率更高,而纤维支气管镜则在中心型肺癌中的诊断准确性更高。 结论 临床上在对肺癌初诊筛查中,可将胸部X线放在第一位,CT和纤维支气管镜作为进一步检查,这对提高临床对肺癌的确诊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肺癌;X线计算机;支气管镜检查;检出率;断层摄影术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加重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统计研究发现肺癌的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2]。在我国肺癌的诊断方法很多,临床常用的包括胸部X线、CT及纤维支气管镜。虽然胸部X线应用比较普遍,但是由于其易漏诊因此其准确性受到怀疑。目前CT扫描技术已经被普遍用来诊断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以成为目前无创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该研究分析201月―201月在该院就诊的140例肺癌患者三种影像学检测方法的临床资料,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选取就诊于该院的14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已经过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肺癌,其中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62例;患者年龄在45~80岁,平均(53.9 ±9.2) 岁;患者病理类型主要为肺鳞癌和肺腺癌,其中鳞癌患者81例,腺癌患者59例;病变直径0.9~7.2 cm,平均直径(2.3±0.6)cm。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方法

胸部X 线机采用由上海寰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HF550遥控X射线机(国药管械(准)字第3300181号)。具体操作为:按照常规的摄片方法对胸部进行正、侧位拍片,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可加做斜位片。

CT检查机器采用由飞利浦256层螺旋CT机,所有患者在增强扫描前进行常规的.肺部平扫,当发现病灶所在部位后在进行25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增强扫描过程:应用高压注射器将100 mL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从肘部主要静脉静滴入体内经肘正中静脉,计算和记录患者体内病灶的强化程度,具体计算方法为病灶增强扫描时达到的高峰CT值减去患者病情平扫时的CT值。

纤维支气管镜仪器选用Olympus BF-1 TR型,配件为配套组件,由该院主任医师按照常规操作程序进行操作,并更加需要采取刷检或活检。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对比

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胸部CT的检查率最高,而中心型肺癌则以纤维支气管镜的检出率最高,胸部X线在肺癌的检出率超过60%,具体见表1。

2.2 肺部良性、恶性病变三种检测方法结果对比

X线检查的准确率为171/235(72.77%),CT检查的准确率为211/235(89.79%),纤维支气管镜的准确率为221/235(94.04%),CT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P<0.05);纤维支气管镜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P<0.05);纤维支气管镜虽高于CT,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7,P<0.05),具体见表2。

三、结论

肺部占位性病变是在临床影像中常见的征象,主要包括恶性肿瘤、结核、和肺囊肿等,如何去鉴别和采取何种方法鉴别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大问题。近年来随着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高,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4]。我国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X线、CT和纤维支气管镜三种方法。其中比较常用的胸部X线,其主要是用来进行初选,可以对病变位置有个基本了解,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的优点,目前是筛选工作的首选方法[5]。

随着CT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临床对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其无创、精细、准确的特点也越来越被广大患者所接受[6]。一般来说病变的CT影像学是与病变的生长特点相关的,而肺癌的CT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医师对患者病情的评价和愈后的标准。而且常规行肺部CT检查过程中发现小病灶,可以立即行高分辨率的检查,然后通过影像处理,对病变大小、形状、血流情况及CT值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灶性质。纤维支气管在早期肺癌的诊断占有重要位置,其对病灶位置、侵犯组织深度及病理类型等能够快速确定,有利于临床医师治疗方案的选择,决定了其预后。而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也显示,纤维支气管镜对中央型肺癌的检出率相当高,此次研究显示,其在中央型肺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检查方法。但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属于有创检查,容易给患者带来痛苦,且费用相比其他两种检查方法略高。因此在选用时应根据临床的需要配合其他方法使用[6]。

11.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 篇十一

【关键词】常规X线;图像数字化;成像技术;CR;DR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32-01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技术在人类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规X射线作为应用最悠久的成像技术,也不断的获得进步。随着新世纪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提高医学影像的质量,必将成为数字化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在放射学领域中,常用的数字化医疗设备包括CT、MRI以及DSA等技术, CR技术和DR技术在推动数字化革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CR技术的基本介绍

CR技术,属于一种计算机X线摄影技术,该种图像处理技术使用IP的影像板进行摄影并且存储信息,再转换X线信号为电信号。

1.1IP的介绍

在CR技术系统中,IP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实现了摄影图像传递信号的重要媒介,主要的成分包括支撑体、保护层以及光致发光物质,根据普通胶片的使用方式来应用该种技术,免去冲洗的环节,可以直接对摄影的图像进行阅读。现如今,IP主要有柔性板和刚性板两种,柔性板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在对图像进行阅读的时候容易造成损坏;刚性板生产比较少,但是没有被划伤的顾虑。在摄影的过程中,IP板上的荧光物质会作用于人体X线信号,并通过二维平面存储这种信号,这属于一次激发。在摄影之后,IP进入图像读取的阶段,此时图像读取机通过点状光束扫描,这属于二次激发。二次激发可以促使所有存储在光束点上的信号发光,使用光导管进行信号收集,导入倍增管中。经过倍增管所发出的点子上线信号的转化,成为电信号,最后进行数字处理。IP的主要优点表现在感光曲线是直线,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宽的感光范围,同时还可以对感光速度进行调节,不需要增加过多的曝光条件。

1.2CR的特点

CR系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有利于曝光剂量的下降,改善图像的质量。IP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而且感光范围比较宽,可以减少摄影的条件,同时提升了了画面感,大大的丰富了诊断的信息,提高诊断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第二点,CR系统不需要花费过多的资源,工作效率比传统的技术要更高,节省了胶片,也不需要重拍和洗片的环节,减轻工作量,简化了管理的环节。第三点,在图像数字化的作用,CR系统在医院互联网平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系统不仅仅提高了图像的质量,而且实现了网络传递,满足DICOM传输、存储、打印以及连接信息系统的需求,实现了图像存档功能和通信系统的运行。第四点,CR系统成本较低,可以直接和X线设备进行匹配使用,不需要对设备进行改装,同时还能够和其他的设备一起使用同一个CR系统,灵活方便,具有经济上的优点。

CR系统的缺点如下:CR系统主要的缺陷表现在缺乏高精度的时间分辨率,难以对器官的动态情况进行追踪;CR板容易受到损坏,老化速度快,容易受到斑点和异物的影响。同时,该系统仅仅可以用来摄影,但是不适用于透视的检查。

2 DR技术的基本介绍

DR技术,属于一种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需要使用探测器对人体信号进行探测,可以穿透人体,直接转化X线信号为数字信号,然后传送到图像系统进行处理,该种技术所使用的探测器,称之为FPD,在DR系统的信号转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FPD的基本介绍

数字化探测器,可以对X线信号进行转换,所转换而成的信号是数字信号。把这种探测器应用在透视系统中,可以发挥出比传统信号转换器更强的功能,通常传统的技术存在图像失真、噪音、分辨率较差等缺陷,但是数字化探测器则可以完全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使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数字化探测器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扩大了传统成像设备的动态成像范围,能够进行快速采集,降低射线剂量。

2.2DR的特点介绍

(1)优点:

第一点,DR系统属于X线领域内的新技术,提高了图像的质量,减少了曝光剂量。根据相关报道显示,在传统拍片系统中,所捕获量子的能力仅仅达到了20%,而数字板拍片系统捕获量子的能力则达到了60%,远远高于传统系统的量子捕获能力。同时,也促使图像动态范围得到显著的提高。DR系统可以使用多种的方式来对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满足现代化疾病诊断的迫切需求。第二点,与CR系统相比,DR系统也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工作效率很高,而且简化了成像的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据相关报道证明,DR系统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普通拍片机的工作效率,拍摄时间也明显缩短,图像曝光速度更快。第三点,有利于信号的快速高效采集。第四点,不仅具有摄影的功能,可以具有透视的功能。第五点,可以实现医院联网数字平台的建立。

(2)缺點

DR系统比较固定,难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位置,只能够在专机中使用,应用范围较为狭窄;同时,DR系统成本价格高。因此,DR系统在一些医院中难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数字X线摄影技术和计算机X线摄影技术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可以把这两种技术进行联合应用,在日常工作中可以使用常规的X线摄影技术,可以减少成本,而数字X线摄影技术适用于专机,二者相互结合,相互弥补,逐步推进常规X线图像数字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卫.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原理及系统维护和保养[J]. 医疗设备信息. 2002(08)

[2]戴建平.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J]. 当代医学. 2002(03)

[3]王务初.低剂量直接数字化X线机(LDRD)与PACS网络[J]. 当代医学. 2002(03)

[4]郭长运.平板式探测器和常规X射线数字化成像未来[J]. 医疗设备信息. 2002(02)

12.全数字乳腺X线摄影质量控制 篇十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及环境因素的变化, 乳腺CA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且明显年轻化趋势, 位列女性恶性肿瘤第2位, 个别城市已跃居首位[1], 被称为红颜杀手, 是中国妇女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乳腺钼靶对微小钙化的高敏感性使其成为当今乳腺CA筛查的首选[2,3]。高质量的乳腺摄影图像对早发现、早诊断有重要意义, 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本文通过对1 607例乳腺摄影图像质量的分析总结, 规范操作, 优化体位, 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有效降低了漏诊误诊率。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1 607例受检者, 年龄15~91岁, 男性14例, 使用意大利GIOTTO数字乳腺机, 采用双侧乳腺头尾 (CC) 位和内外斜 (MLO) 位。必要时采用乳沟位、点压放大位、侧位等附加体位。根据美国放射学院 (ACR) 乳腺摄影质量保证委员会制定的乳腺摄影质量标准法规 (mammography quality standards act MQST) 标准[4], 由2位资深乳腺诊断医师在同一乳腺钼靶工作站独立观察评分。

2 结果

1 607例受检者中, 甲级片占95.83%, 非甲级片 (67例占4.17%, 废片率为0, 32例通过附加体位提高了检出率。非甲级片产生的原因有:肩部软组织、下巴、对侧乳房、手指遮挡18例 (26.86%) ;有皮肤皱褶13例 (19.40%) , 3例合并肩部软组织影;乳头未呈切线位7例 (10.44%) ;CC位未完整显示内侧缘或MLO位外侧腺体组织显示不充分20例 (29.85%) ;病变靠胸壁和腋下肿物遗漏12例 (17.91%) 。前三者通过重拍基本能较好改正, 后二者通过附加体位明显提高了检出率。使用附加体位效果比较结果见表1。

注:其中有6例同时使用2种附加体位, 3例同时使用3种附加体位

从表1中可以看出, 32例使用附加体位的受检者结合病史、触诊合理选择某种附加体位后成功显示病灶的有26例 (81.25%) , 其中23例仅用一种附加体位, 3例为多角度观察病灶, 选用2种体位, 2种体位均显示病灶。6例 (18.75%) 附加体位效果欠佳的受检者包括3例病灶紧贴胸壁, 位置偏高S+M位有遗漏;1例乳腺内侧深部纵形肿块CV位病灶未完全显示;2例病灶较小且偏胸外侧壁, 活动度较大, ML/LM位未能完全压迫到。该6例单一附加体位失败, 改用其他1~2种附加体位后, 除乳腺内侧深部纵形肿块仍未得到良好显示外均得到弥补。附加体位总满意率达96.87%, 为临床提供了更可靠的诊断依据。

3 讨论

尽管数字乳腺摄影选用全自动曝光获取图像, 几乎杜绝了因曝光条件不适宜而产生的废片, 但要获得高质量、符合诊断要求的影像, 还是离不开精心的体位设计和摆位技巧[5]。因此, 我们针对影响图像质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采取应对措施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3.1 拍摄体位与影像质量

拍摄CC位时, 技师站立于受检者受检侧乳房内侧, 嘱其肩部放松, 用双手牵拉法将乳腺组织远离胸壁置于采集板探测器中心, 乳头呈轴位后调节压迫器, 同时拉出外侧皮肤皱褶。拍摄MLO位时, 采集板与水平面呈30~60°平行同侧胸大肌, 成像侧肩部放松肱骨内旋, 置于托盘拐角处, 技师位于受检者内侧, 运用向上向外组合手法, 使乳腺组织离开胸壁, 乳头呈轴位后, 调节压迫器, 同时拉出腹壁下的皮肤皱褶。

本组资料中由于摆位造成非甲级片的原因分析如下:

(1) 乳头因采集板高度不适宜, 造成上翘 (采集板高度太低, 需上抬采集板) 、下垂 (与前相反) 或与组织重叠。MLO位上多见的乳头与腺体重叠多伴有乳腺后部内侧的遗漏, 此时要使胸壁后外侧缘与采集板之间无缝隙, 压迫板经过胸骨后, 向内旋转受检者身体, 使患者正对机架。

(2) CC位乳腺内侧缘显示不充分, 乳房后脂肪间隙未充分显示, 是因被检者内侧胸壁未充分与采集板紧密接触所致;同时, 乳腺牵拉不够, 应运用双合手法将乳腺组织尽量向前牵拉。

(3) MLO位因采集板高度太低或胸大肌太紧张引起前份胸大肌显示过少, 边缘凹陷, 呈三角形或与胶片平行, 腋下组织包括较少, 腋窝淋巴结遗漏;显示过多是因为采集板位置太高, 常伴有乳腺下垂、下部腺体组织遗漏, 可以通过调节采集板高度和与患者的良好沟通来解决。

(4) 影像上存在项链、头发、膏药、饰品、痣、肩部软组织影、下巴、对侧乳房影、手指、皮肤皱褶等伪影, 这要求我们在检查前仔细观察, 去除体表的异物, 有痣的要在申请单上做好标志, 并与医师及时沟通。检查过程中要与患者良好地互动, 说明配合内容, 解释压迫制动的重要性, 争取最短时间内曝光, 须摆位细致, 去除一切产生伪影的可能因素。

3.2 乳腺压迫与影像质量

乳腺摄影的剂量随乳腺厚度的增加而增加[6]。要正确地压迫, 降低乳腺厚度, 减少乳腺与采集板的距离, 有效固定乳腺, 减少运动模糊, 避免乳腺组织重叠, 使组织曝光更加均匀, 减少曝光剂量, 提高分辨率和对比度。2007年,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将乳腺组织的权重因子由原来的0.05提升到0.12[7]。如何在低剂量辐射水平下获得高质量影像压迫显得尤为重要。有资料显示, 在患者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压迫器每下压1 cm, 剂量下降14%, 对比度增加7%[8]。而对于一些痛阈过低、紧张、胸大肌较厚或有创伤临床急需检查者, 可在告知压迫必要性后对不能加大压力者采取制动后屏气曝光。

3.3 附加体位与影像质量

(1) 点压 (S) 位是较常用的附加体位。当临床体征阳性, 而钼靶检查阴性时, 可以通过定点压迫进一步提高乳腺组织的分离程度, 使兴趣区域内正常与异常组织结构区分。点压摄影位置灵活多变, 轴、侧、斜均可。有文献报道, 点压摄片的诊断准确率 (86.76%) 高于常规摄影 (63.24%) , 漏诊误诊率 (4.41%) 低于常规摄影 (14.70%) [9]。从中不难看出, 点压是一种良好的检查手段。

(2) 点压放大 (S+M) 位:由点压摄影结合小焦点放大摄影, 提高了乳腺细节的分辨率, 对病变的边缘和其他结构特征是否存在钙化, 钙化的数目、形态、分布能更清晰地显示, 可以发现常规体位不易发现的病变, 但受检者曝光时间相对较长, 大大提高了辐射剂量。

(3) 90°侧 (ML/LM) 位:在常规体位中, 仅一个体位上有异常时需要通过加摄90°侧位区分病变是否真实存在, 确定是伪影、组织重叠影还是病变, 并与标准体位结合呈三角形确定病变位置。如果90°侧位病变位置相对乳头位置上升或比MLO位高, 则病变位于乳腺内侧;位置无明显改变则位于中间;如果90°侧位病变位置相对乳头位置下降或比MLO位低, 则病变位于乳腺外侧。90°侧位是最常用的附加体位。

(4) 乳沟 (CV) 位:对于乳腺内侧深部的病变, 常规体位容易造成漏诊。这时需加摄乳沟位, 同时压迫双侧乳房内侧缘, 位于采集板中间位置的是乳沟, 要注意用手动曝光。

(5) 切线 (TAN) 位:致密型乳腺或丰富腺体遮盖中的肿块由于病灶密度与周围组织相仿, 若缺乏其他伴随症状时, 病灶难以观察, 切线位正好可以解决此问题。拍摄时, 要尽量将病变位置旋转到组织最薄、遮挡最少的地方, 在皮下脂肪的衬托下, 可以清晰显示肿块的形态、边缘、密度、有无钙化, 有利于判断肿块性质。

(6) 夸大头尾 (XCCC) 位:对于乳腺组织偏外侧病灶触诊阳性, 常规CC位阴性或显示不完全者, XCCC位可显示大部分腋尾部乳腺外侧深部的病变。

(7) 腋尾 (AT) 位:对于腋下肿物触诊阳性, 常规MLO位未显示或显示不完全, 或乳内已明确有肿物, 观察腋尾部、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是一个重要补充位置。

附加体位并非固定单一存在, 如AT+S、TAN+M、ML/LM+TAN、CV+LM等, 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3.4 其他因素与影像质量

(1) 由于乳腺密度随月经周期雌激素水平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经后一周激素水平降至较低水平, 此时受检者乳房受激素影响较少, 一方面, 乳腺密度明显减低, 另一方面, 受检者对压迫的承受能力进一步加强, 可以使组织结构充分展开, 减少漏诊、误诊。

(2) 技师与受检者的良好沟通会直接影响影像质量。检查前须向受检者说明检查方法, 解释压迫会引起的不适、每次压迫的时间, 告知压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缓解受检者的紧张情绪, 取得受检者的积极配合, 降低加压困难。

(3) 平板探测器是数字乳腺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环境要求很高。为了延长平板探测器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宜把机房温度限定在20~30℃, 湿度控制在30%~70%, 并做好每日的一级护理, 每年请有资质的机构对乳腺机做一次性能检测, 保证乳腺设备性能的良好, 以获得高质量的影像。

4 结语

高质量的乳腺摄影照片可以有效提高乳腺CA的检出率, 大大提高乳腺CA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因此, 在摄影过程中要重视每一个环节, 规范投照体位, 正确乳房施压, 选择合理的附加体位, 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保持优质的维护保养, 有效避免非甲级片率的产生, 更好地为患者健康服务。

摘要:目的:通过对乳腺摄影图像质量的分析总结, 规范操作方法, 优化图像质量。方法:分析1 607例受检者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常规和附加体位影像的图像质量, 并对投照技术要点进行相关总结分析。结果:1 607例受检者中, 甲级片占95.83%, 非甲级片占4.17%。非甲级片大部分重拍可改正, 32例病变通过胸壁和腋下附加体位得以弥补。结论:优化体位设计, 必要时附加体位, 可提供高质量的图像, 提高乳腺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降低漏诊率。

关键词:乳腺X线摄影,质量控制,数字化

参考文献

[1]陈素明, 郭一, 巴蕾.乳腺钼靶X线检查4例乳腺癌误诊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 2009, 17 (5) :397-398.

[2]尚涛, 曹军.利用压力和摄影手法提高X线乳腺摄影质量[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 (1) :44.

[3]John M L, Carl J D, Edward R H, et al.Digital mammography[J].Radio Clin North Am, 2004, 42 (6) :871-884.

[4]燕树林.乳腺X线摄影与质量控制[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67-187.

[5]王慧华.数字乳腺钼靶X线摄影的摆位对图像质量的影响[J].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1, 24 (1) :67-68.

[6]宛然, 徐辉, 郭丽, 等.乳腺摄影自动曝光模式控制下DR系统、PCM系统和CR系统的比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6 (7) :1 363-1 365.

[7]ICRP.The 2007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J].Ann ICRP, 2007:37 (2-4) :1-332.

[8]王艳平, 韩英, 韦晓燕.乳腺CR摄影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 (11) :216-217.

上一篇:办公网络合同下一篇:护理暑假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