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与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2024-11-29

内控与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2篇)

1.内控与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

核工业集团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培训框架

========================

为贯彻落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近期有关实现集团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并积极探讨解决核电产业集团化运作、专业化运营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管控风险,我们组织了相应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具有完整框架的培训方案:

========================

一、理论框架theoretical framework

========================

集团战略管控体系集团风险管理体系集团内部控制体系

========================

二、培训课程模块curriculum introduction

========================

(一)内部控制篇

■ 内部控制——企业良性经营的关键 1.COSO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包括哪些内容 2.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3.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 4.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 5.企业内部控制的框架

■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的核心制度(相关案例分析、互动研讨)1.重大风险预警制度 2.内控报告制度 3.内控批准制度 4.内控责任制度 5.内控审计检查制度 6.内控考核评价制度

7.健全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8.内控岗位授权制度 9.重要岗位权力制衡制度

■ 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以及实务操作(相关案例分析、互动研讨)1.内部环境及其要素 2.风险评估及其步骤 3.控制活动及其措施 4.信息与沟通及其要求 5.内部监督及其程序

(二)全面风险管理篇

■ 企业风险管理,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相关案例分析、互动研讨)1.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不确定

2.企业各类风险事件展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3.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背景 4.风险管理背后的推动力 5.企业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6.标杆企业的风险管理实践

■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构筑企业安全的防火墙 1.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 2.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3.企业风险文化 4.风险预警 5.风险指标

6.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 7.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人员的结构 8.企业风险沟通

9.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流程 10.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

■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相关案例分析、互动研讨)1.企业风险管理成熟的标志 2.企业风险管理要成为什么 3.企业风险管理的最终落脚点 4.企业风险管理的实质

5.企业风险管理始终关注的两个问题 6.企业风险管理是纲——全面的风险管理

■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实务操作(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相关案例分析、互动研讨)1.收集企业风险管理的初始信息(不同的企业有相应的初始信息)(1)战略信息(2)财务信息(3)市场信息(4)运营信息(5)法律信息

2.设计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1)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2)进行风险评估(3)制定风险管理策略(4)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5)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3.企业风险评估

(1)风险识别(根据不同企业和行业识别不同的风险)——风险管理的方法(2)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的技术(3)风险评价 ——风险管理的工具

4.制定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策略(1)风险回避(2)风险减少(3)风险转移(4)风险接受(5)风险对冲

5.实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案(1)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方案(2)风险管理的全面方案 6.企业剩余风险的管理 ——剩余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 7.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1)持续监督(2)单独评价(3)报告缺陷(4)压力测试(5)返回测试(6)穿行测试(7)风险控制(8)自我评估

8.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1)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2)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 9.完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1)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2)信息的沟通与反馈

(3)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4)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价值 10.培育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文化(1)风险管理理念(2)风险控制行为(3)风险道德标准(4)风险管理环境

■ 如何编写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相关案例分析、互动研讨)1.第一思路:按照相关文件的框架 2.第二思路:

(1)企业对已经存在的风险早发现早治疗

(2)企业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防患于未然

(3)制定企业风险管理的计划 3.第三思路:依据企业自身情况独创

========================

三、课程收益training income

======================== ◆ 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理念

◆ 掌握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的核心制度 ◆ 学会具体的企业内部控制实务操作 ◆ 能具体实施企业内部控制 ◆ 了解企业当前风险管理的环境;

◆ 掌握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核心问题; ◆ 熟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流程; ◆ 运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技术和工具; ◆ 理解企业风险评估的步骤;

◆ 制定并实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策略和方案; ◆ 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 建立健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 完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 ◆ 培育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 学会制作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

四、讲师简介lecturer synopsis

======================= 主讲专家:殷俊先生 ■ 资历

☆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 国资委职业经理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 企业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网络商学院执行院长

☆ “职业经理(企业风险管理)资质评价与能力测评项目”教材主编 ☆ 企业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培训网CEO ☆ 清华大学能源规划与管理训练中心特聘专家 ☆ 北大经济管理学院客座专家 ☆ 上海复旦、上海交大MBA培训班讲师 ☆ 浙江大学总裁班特聘教授

☆ 企业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培训论坛秘书长 ☆ 企业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培训咨询公司总裁 ☆ 资深危机管理专家

曾在多家公司任职理事长、首席顾问、总监,并入选首本《国际职业培训师大黄页》,有着多年的管理实践经验。长期的实践,铸就了自身在“企业危机管理(与金融危机相结合)、企业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与金融危机相结合)、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金融危机相结合)、公共危机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冲突管理与有效沟通、冲突管理”等通用管理方面较强的培训功底,并形成了实战、互动、系统、有效的培训风格。能广泛地联系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企业存在的问题,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式培训,从而解决相应的问题。培训的内容富有理性,而培训的方式却充满激情!

在培训过程中,擅于引用经典的思想、丰富的案例、真实的数据、典型的事件;运用互动研讨的方式,并穿插角色扮演活动,在案例分析、互动研讨的同时,让大家深刻感悟,形成共鸣,达成共识,同时创造性地提出相应观点,将培训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部分服务客户:

大连红沿河核电站、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国资委研究中心、国资委职业经理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协会、北京西城区国资委、上海长宁区国资委、上海市干部培训中心、昆山经贸委、常州工商联、浙江舟山贸促会、福建南平经贸委、宁夏中小企业研究中心、、甘肃百家大讲堂、中小企业竞争力工程、广东顺德勒流五金商会、宁波市成人集团学校、宁波市企业联合会、宁波市企业家协会、广东东莞市财政局、四川眉山市青神县组织部、南宁市地税局、浙江大学总裁班、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总裁班、上海交通大学总裁班和EMBA班、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复旦大学总裁班和EMBA班、沈阳哈普瑞商学院、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上海培训中心、深圳国信证券、福建建行、上海奉贤农行、广州广晟资产经营公司、北京郊区电信实业、湖北联通、广西邮政局、北京三元集团、浙江严州府、辽宁合兴、中国药材集团、常州四药、法国赛诺菲-安万特制药、广东东通文具、浙江日月首饰、富士康电子工业发展昆山有限公司、北京松下、广东佛山平洲电子、广州联众、苏州信越聚合、温州正泰电器上海公司、温州创奇科技电子、上海锦虎电子、深圳大大电子、温州华龙汽车电子、奥克斯集团、河南新飞电器、北京康平空调新疆美克集团、四川列维士家具有限公司、广东永其祥织染、浙江红绿蓝纺织、浙江凯喜雅、温州娅米茄服饰、常州依丽雅斯、上海新长宁集团、杭州中豪控股、四川丰泰集团、四川大地房地产、深圳特发物业、深圳特发地产、厦门夏商集团、长春一汽、长安汽车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机场集团、东方航空、上海航空、南方航空、正大集团、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建工集团、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京港地铁、北京博维科技、香港富勤环保集团、天津光电、苏州三洋能源、华北电网、北京电力、保定电力局、河北电力、陕西电力、山西省电力、浙江余杭电力、浙江嘉兴电力、山东枣庄电力、北京密云供电局、四川广安爱众股份、神华浙江国华浙能发电有限公司、施耐德(陕西)宝光电气、浙江江山化工股份、浙江衢州巨化、西安北方庆华机电、宝钢集团、通化钢铁、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中交一航局、中船重工第704研究所、厦门港务船务、海洲国际、沪东中华、中国石化国际事业有限公司、中国油田新疆石油管理局、中海油、华夏建龙矿业、山东新汶矿业、岛津国际贸易、中化国际等。

2.内控与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二

关键词:集团内控,风险管理,实施原则

亚洲金融风暴、美国次级债市场风波、安然破产、德隆倒闭等一系列国际、国内内控与风险管理失效事件, 使得集团内控与风险管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集团管理的重点。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是国际上公认的内控与风险管理基本框架。近年来, 我国相关法规制度不断完善, 集团内控与风险管理实践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与突破。

一、集团内控与风险管理概述

内部控制的思想产生于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 随着企业大规模化和资本大众化, 股份公司规模日益扩大, 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 一些企业建立了简单的内部控制制度。1936年发面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 第一次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准确性, 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1994年, COSO委员会修改后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提出了至今世界上较为通行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内部控制已逐步从管理实践积累进入到规范立法的过程, 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关法规规范的力度也在逐步加强,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也正在与世界同行的内部控制框架接轨。

所谓风险, 即一项行动有多种可能的结果, 其将来的后果是不确定的, 具体在企业经营中对其最终经营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法律制度和商业运作规则的不断完善, 集团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幻莫测, 出现了诸如做大容易、做久困难, 战略设计容易、执行困难等问题。如何辨识、评估、监测、控制风险, 已成为集团企业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

二、集团内控与风险管理的信息与交流

集团企业明显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质是其通常有多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多层级的管理架构, 还可能存在多个业务经营范围等。这些特点导致集团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模式也将是基于多个独立下属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之上的多层复合结构。从我国集团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实践看, 主要有传统的手工方式和管理信息系统方式两种信息交流手段。

(一) 传统手工方式

目前, 还有不少集团仍然采用传统手工方式, 依靠发文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来构建集团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这种方式的主要优点是对人员要求不高, 执行方式简单, 内部经营管理产生变化时调整起来也非常简便;但明显的缺点是集团内控与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容易受到对文件的理解可能产生差异、管理人员的风格与水平不同等客观因素影响。

(二) 管理信息系统方式

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集团日常管理职责、权限、流程固化于一套软件系统中, 通过标准化的软件操作可以使得集团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避免或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执行偏差。

传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定制开发软件和商品标准软件开发两种。其基本开发模式是根据管理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经过设计、编程、测试将管理职责、权限、流程固化于一套软件系统中。其中, 定制开发软件通常较符合本企业管理特点, 但升级维护成本较高, 而商品化标准软件通常是根据通用的管理需求进行设计和开发的, 有一定的灵活性, 提供后续产品升级维护、成本相对较低, 但通常需要集团对管理流程进行一定的优化或调整。新一代的管理信息系统通常采用平台技术、SOA架构, 提供标准功能组件。集团可以根据管理需要进行选用, 再根据集团管控的相关需求通过功能配置、流程定义、权限分配即可满足集团内控和风险管理基本要求, 对于标准功能不能满足的部分再进行定制开发。

三、集团公司在实施内控与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动力不足

实施内部控制对于集团公司可能意味着系统而全面的变革, 也可能涉及权利和利益格局的调整, 存在一定的风险。集团决策层面和管理层面对实施这一重大变革倾向持审慎态度。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 多是迫于监管部门的压力而被动实施。

(二) 思路不清

集团对于集团总部及核心功能缺乏准确的定位, 难以依据风险评估和集团经营战略对内部控制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梳理, 集团对下属企业的管理控制与下属企业经营活动脱节, 无法对已经实施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调整, 使得内部控制的作用与效果不明显。

(三) 体系不全

内部控制往往局限于集团公司的某一部门或者某一环节, 没有在集团公司层面上系统化, 也没有在制度层面上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 因此难以在执行层面上规范人员行为。

(四) 职责不明

多数集团成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审计部, 在国有或国有控股集团还设有纪检、监察等监督机构, 但这些内设机构与公司治理机构各自的职责不明确、相互间的关系不明确。看似严密的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特别是内部审计多局限于与企业财务活动相关的查错纠弊。

(五) 方式落后

在全球化时代, 国外企业和国内一些领先企业已全面实现管理信息化, 而不少集团仍然依赖手工或者条块分割的电算化系统, 整个集团层面缺乏有效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 使得内部控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四、集团内控与风险管理实施原则

集团内控与风险管理应当贯彻相互牵制、协调配合、岗位责任、成本效益、整体结构五项原则。

(一) 相互牵制原则

相互牵制原则是根据在相互牵制的关系下, 几个人发生同一错误和舞弊而不被发现的概率是每个人发生该项错误和舞弊的概率的连乘积, 因而可以降低误差率的原理, 将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 分配给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分别完成。也就是说在横向关系上, 至少要由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办理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接受另一个部门或人员的检查和制约, 在纵向关系上, 至少要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 以便上级能够有效控制下级, 下级也能对上级进行监督。

(二) 协调配合原则

协调配合原则是指在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 各部门或人员必须相互配合, 各岗位和环节都应协调同步, 各项业务程序和办理手续需要紧密衔接, 避免因职责重叠产生扯皮、职责缺失造成流程不连续, 确保经营管理活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贯彻这一原则, 就是要避免只管牵制错误和舞弊而不顾办事效率的机械做法, 而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 从而在保证质量、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完成经营任务。

(三) 岗位责任原则

岗位责任主要解决的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在设置岗位时必须考虑到授权岗位和执行岗位的分离、执行岗位和审核岗位的分离、保管岗位和记账岗位的分离等, 通过不相容职责的划分, 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相互审查、核对和制衡, 避免一个人控制一项交易的各个环节, 以防止员工的舞弊行为。

(四) 成本效益原则

贯彻成本效益原则, 即要求集团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效果。因此, 在实行内部控制花费的成本和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要保持适当的比例, 也就是说, 因实行内部控制所花费的代价不能超过由此而获得的效益, 否则应舍弃该控制措施。

(五) 整体结构原则

集团内部控制系统, 必须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 并覆盖各项业务和部门。各子系统的具体控制目标, 必须对应整体控制系统的一般目标。各控制流程应当符合集团整体控制目标的要求, 各控制点应在集团内控与风险管理模式的控制之下, 设置齐全、点点相连、环环相扣、不能脱节。各个控制点的设立必须考虑到控制环境、控制活动对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罗重辉.浅谈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审计[J].中国审计, 2004, (14) .

[2]杜国栋.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解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 .

[3]张砚.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J].会计研究, 2005, (2) .

[4]潘秀丽.对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的研究[J].会计研究, 2001, (6) .

3.内控与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会计内控;管理;业务操作;风险

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离不开会计工作的支持;在企业内部控制环节中,会计工作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会计工作主要负责对活动资金进行核算以及使用监督。而在实际的企业业务操作中,通常会具有一定的操作风险性,要想能够有效的防止这种操作风险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阻碍,就需要加强对会计内控的管理力度,从而有效防范业务操作风险的出现,进而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发展形成有效的推动。

一、对企业会计内部进行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所谓的会计内控就是会计内部控制,在当今社会中,企业要想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需要对其自身的会计工作进行合理的管理,并且对会计工作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保障企业的会计工作可以高效的开展,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在企业的会计内控工作中,所牵涉到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在正式对这些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内容体制,依据体制中的要求,对工作的开展进行规范化处理,从而使得各项工作都能够顺利的开展,并且在相关内容制度的基础上,各工作之间的联系性也开始加强,这有利于推动会计工作的开展,使得会计内控工作的职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可以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有利于实现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而就会计内控工作开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该项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针对企业的发展,开展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有效的约束,在此条件下,对会计的信息形成了保障,使得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内部会计进行控制和u十礼,可以使得会计工作人员无法对会计报告进行造价操作,也能够有效的防止会计人员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以及报表制定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失误现象,从而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到有效的保障。真实的会计信息能够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使得企业的决策者能够制定出企业发展的正确策略,从而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得到提高,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2.有利于提高财产的管理质量,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

对会计进行内部控制和管理,可以使得会计工作的开展更加的规范化和系统化,这样就可以使得企业的会计管理结构更加的优化,从而使得企业在资金的利用上,能够更加的合理化,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还能够使得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规避运营风险的冲击,从而使得企业的活动资金免受影响,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另外,对企业会计内部进行管理和控制,可以有效的遏制资金浪费问题的…现,也能够防止盗用公款现象的出现,这对企业的资金财产的安全形成了有效的保障,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3.有利于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

在企业的内部建立健全的会计内控制度,可以有效的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对企业会计的内部工作形成控制和管理,约束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开展,从而使得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这样就能够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进而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企业会计内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开展企业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依据相关的会计内控制度来对企业会计的内部行为进行约束,从而使得企业会计工作的开展更加的顺利和高效。就日前的企业发展状况来说,企业的会计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而要想使得企业发展可以有效的规避这些风险,就需要对会计工作实施内部管理和控制,采用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和管理于段,来对会计风险进行规避,甚至是减少,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就现阶段的企业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而言,企业的会计内控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是诱发危险因素出现的主要原因,而就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分析,其中主要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会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

会计工作人员主要是对企业的活动资金以及运作资金进行核算和管理,如果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不高,或者是采用的管理方法不当,就会使得资金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从而会造成企业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害,企业将无法高效的发展。而针对这种问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必须要对自身的风险意识进行有效的提升,并且不断的为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敲响警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然而,就目前的状况来说,我国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还无法做到这点,大部分的会计人员并不具备较高的风险意识,对相关的风险管理常识了解也不够全面,从而使会计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风险隐患。

2.内控制度实施不当

很多的企业其本身所建立的内控管理制度相对来说并不健全,在管理上,缺乏必要的管理力度,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不具备较强的执行力度。因此,这样的内控管理制度也只是空有其表,完全无法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片j。会计内控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会计工作违规开展會计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屡查屡犯,企业对会计责任追究不严责任机制无法真正落实资金管理不严而导致资金贪污、公款挪用等。

3.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企业内部所聘用的会计工作人员存在部分人员年级偏小问题这些工作人员的思想发育并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所以容易在工作中出现偷懒、贪图享受、利用岗位职能侵占企业资金等问题。

三、会计内控管理强化措施分析

就上述会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看,要想使得企业可以得到更为快速的发展,就需要加强对会计内控管理的力度,不断的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行有效的提升,从而能够使得业务风险可以得到有效的规避和减少,进而能够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会计增长。而采取的具体会计内控管理强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加强会计风险知识的教育和提示

企业应及时总结会计风险的重点环节,归纳案件实例提炼浓缩成会计人员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风险环节和防范措施,运用风险提示方式使其掌握风险识别能力、提高风险意识。

2.重视会计队伍建设加强会计人员管理

企业要重视内部会计队伍的建设要加大会计人员教育培训力度强化人员管理切实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各类会计人员后备力量建设要重视对骨十人员的培养。

3.加强对会计人员日常行为的管理

开展会计人员行为排查不但要了解其在工作中的表现,还要掌握其工作之外的生活情况不但要了解其本人的思想状况还要熟知其家庭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做好岗位调整将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日前的企业内控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的业务操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要想使企业的业务操作风险可以得到降低或者是减少,就需要对企业的会计内控管理力度进行提升,从而可以保障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只有做好会计内控管理工作,才能使业务风险得到有效的防范,从而使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实现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哲,张明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内控管理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0(05)

[2]刘艳红.对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资,2012(13)

[3]郭赢浅议如何加强企业的内控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4(05)

4.内控与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一、华北电网有限公司风险管理与内控管理的现状。

华北电网有限公司于开始启动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目前已经初步建成理念创新、方法先进、亮点突出、体现华北公司业务特色的风险管理系统。

(1)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设:

按照国资委建立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的要求,以及国家电网的建立风险管理架构要求,华北公司建立了包括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公司各业务部门的组织架构,且在各直属单位建立了同样的组织架构。

(2)逐步形成公司风险管理文化:

完成《财务风险管理手册》中《资金分册》、《预算分册》、《基建分册》、《会计报告分册》和《产权分册》的编写;完善公司的《风险管理数据检查方案》用于规范各单位的数据使用;制定《华北电网有限公司财务管理定性评价办法》,使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逐步形成公司财务管理评价的制度体系;初步编写完成《华北电网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使用规范》,规范上线单位和非上线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

(3)公司提出“三条主线”的风险管理核心思路:

提出指标预警看风险、内部控制查风险、管理评价控风险的核心思路。通过设定指标阀值对风险情况进行分级预警,以此对指标异动分析发现风险;将风险管理活动嵌入在业务环节中,及时发现业务缺陷,促进各单位完善各项内控措施;通过管理评价,促进财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和绩效评价科学化。

二、华北电网有限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现状。

自20开始,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开始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公司与颁布《华北电网财务内部控制手册》,用于规范企业财务管理。财务内部控制手册是对华北电网有限公司有效执行内部控制规范做出的具体规定和详细说明。财务内部控制手册按照公司财务不同业务将财务内部控制划分为15项具体内容:资金管理、采购、收入、工程项目、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管理、存货、融资、对外投资、预算管理、生产成本、担保、关联交易、税金、财务报告及信息系统。财务内部控制手册以业务流程为线索,每一项具体内容即为一个业务流程,通过对每一项具体业务的分析,识别财务部在该业务中的风险点,找出或设计应对风险的控制点,以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建设。财务内部控制手册适用于华北电网有限公司本部、直属公司、分支机构及下属地市公司财务部。

手册中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简称国网总部,华北电网有限公司简称本部,省网公司简称省公司,华北电网有限公司的直属公司、分支机构及下属地市公司简称地市公司。为提高公司财务内部控制执行力,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规范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公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制定本办法。公司于20下半年,正式颁布《华北电网有限公司财务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对各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开展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的工作。同时,公司不断地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制度的落实。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建立了财务管理评价子系统,用于对地市级公司及县级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评价。管理评价子系统分为:评价指标库和管理评价流程两大功能。其中,评价指标基于国网公司管理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要求建立,形成了具有华北特色的八大业务类别,共有100多项评价指标。管理评价流程基于华北特色,形成了自评打分和二次评价打分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更好地体现了评价的科学性,增强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三、华北电网有限公司财务管理与内控管理的实施。

华北电网财务风险管理和财务内控管理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风险管理咨询阶段、风险管理系统建设阶段、风险管理推广实施阶段。表1是关于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的重要时间表。其一,风险管理与内控管理的系统外结合——财务风险管理手册。财务风险管理手册作为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测试结果与系统内特定风险事件相关联,可追溯至特定风险源及相应防控、缓控措施。财务风险管理手册内容架构财务风险管理手册分为资金管理、预算绩效、资产与产权、电价管理、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财务信息系统六个业务分册。每个业务分册包含华北电网对应业务方面的主要业务流程,每个业务流程由若干子流程构成。每个主业务流程包含结构索引、业务概述、华北电网业务概况、流程描述四大部分。

(1)结构索引。

结构索引为编制本手册的内在理论逻辑。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基准,扩展到对应业务点的标准化内控流程———包括控制目标和控制活动及测试方法。在章节的子流程中,控制活动与华北电网的具体业务环节相对应。特定的业务环节作为控制活动保证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并从风险管理角度对应到相应风险事件及防控缓控措施。结构索引以《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基准,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性和合规性提供依据。标准化内控流程为内控指引在企业实际业务中的具体运用,包括特定控制目标、保证目标实现的控制活动及针对性的测试方法,有助于检测企业具体业务流程中内控设计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对应风险为特定业务环节保证失效时产生的企业经营风险,以及针对风险应采取的事先防控和事后缓控措施。

(2)业务概述。

业务概述为该业务流程的普遍定义及一般性内容。

(3)华北电网业务概况。

华北电网业务概况为华北电网该业务流程的特点。包括业务内容特点、业务权限特点、业务范围特点等。

(4)流程描述。

流程描述为该主流程下的子流程内容细化,每个子流程包含六个部分:

一是业务流程图。业务流程图为该子流程主要操作的图形展示。按照业务环节操作关系进行环节编号,表示其先后时间或逻辑顺序。环节编号与下一步内容中的业务环节描述相对应。

二是业务环节描述。业务环节描述是对流程图中每一个业务环节的细化描述,包括每个业务环节的操作部门及职位、操作内容、流转单据等,其环节编号与流程图内环节编号对应一致,并与主流程结构索引中的内部控制—控制活动相对应,是标准化内控在企业具体实务作业中的展现。

三是业务风险索引。业务风险索引是针对每一个业务流程中的业务环节与控制活动、风险事件建立的对应关系。

四是业务记录。业务记录是该项业务进行过程中流转的单据及保存的记录,是内控测试的主要对象。业务记录既包括企业的内部业务单据如支付申请、系统发票等,也包括外部第三方的原始单据如银行进账单、供应商发票等,还包括企业账务处理的记录单据如入账凭证等。财务风险管理手册的业务记录包括单据及其编制人、审核人、审批人及其所对应的业务环节编号,是业务记录与业务流程的对应和统一。

五是账务处理。账务处理为该子流程中涉及到的会计处理内容,部分流程如采购合同签订、年度资金计划编制等不涉及该部分内容。账务处理是内部控制手册与华北电网标准化会计核算流程的统一,其目的是为企业的财务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提供保证。

六是内控测试数据。内控测试数据为该子流程对应的内控测试内容,是财务风险管理手册系统化的关键内容。其主要包括该子流程中的主要业务记录及流转单据间的逻辑关系。其逻辑关系是通过各记录及单据主要字段间的追踪匹配来实现的。

以目前系统内已实现的采购流程为例,采购合同、采购订单、支付申请、资金计划、入账凭证、银行单据等构成采购流程的主要业务记录。对各记录的主要字段进行数据抽取,对照企业业务规范进行测试,对异常记录进行汇总报告。财务风险管理手册宏观上以《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基准,微观上落实到流程中的具体业务环节,业务环节描述、业务记录、账务处理、业务流程图中的业务环节通过统一的环节编号相互索引,并同时关联到标准化控制活动及控制偏差引发的风险事件。其二,风险管理与内控管理的系统内结合——财务风险管理系统。风险管理与内控管理的系统内结合主要体现在:风险基础信息库、风险地图、内控测试、内控任务、日常工作稽核。

(1)风险基础信息库。

风险信息库是风险识别的成果,把识别出来的风险事件库转化到信息系统中,是整个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基础,包括风险管理的所有基础信息。风险信息库有效结合了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风险事件库和内控管理体系中的控制矩阵。以控制活动与风险事件的对应关系为切入点,把风险管理与内控管理相结合。通过风险事件库的核心风险—风险事件、内控矩阵中的控制活动,搭建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的结合点。

(2)风险地图。

根据财务风险管理手册,结合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开发风险地图功能模块,把手册中的流程图、业务环节描述、风险点索引、业务记录落地到系统中。通过风险地图上的操作可以查看风险点、分析风险点、测试风险等。

(3)内控测试。

内控测试是对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风险点、控制点进行的测试,包括穿行测试和控制测试。通过内控测试发现问题可以在风险管理中进行风险应对。穿行测试是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交易事项作为测试样本,对贯穿业务流程中所有控制点进行检查的活动。测试的目的是验证风险控制矩阵(索引)中描述的.控制活动是否正确,各环节是否按照其相关规定进行运行,是否存在控制设计及执行缺陷。测试对象为流程中各个子流程的所有控制点。控制测试是指根据既定的抽样原则、方法和样本量规定,对控制点是否按照内部控制手册和控制矩阵(索引)的规定持续有效的执行进行检查的活动。测试的目的是确认各子流程中关键控制点、重要控制点、一般控制点是否按照既定的控制设计持续有效执行。测试对象为各个子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重要控制点、一般控制点。

(4)内控任务。

内控任务是指企业根据内控测试、专项稽核等工作中发现问题,通过内部的自查、抽查、整改进行内控管理的一种机制。内控任务的系统实现如下:通过内控测试报告中发起整改,进入系统中的发起整改页面,可以对相关单位的人员发起整改,并在整改完成后系统自动通知整改发起人。在任务表头可以填写任务部门、计划完成时间、任务岗位等。通过抄送可以把任务说明抄送给相关部门领导。通过内控任务将企业的内控流程固化到系统中。

(5)日常工作稽核。

稽核本身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手段,日常稽核是对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表等相关会计资料,以及会计岗位设置、会计核算、财务报告、档案管理等财务基础工作的审核,是保障日常财务工作的真实、合法、合规的必要手段。日常稽核的目的是及时纠正或者制止会计核算工作中的疏忽、错误,有效预防差错和舞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日常稽核的系统化本身就是对内控管理落地的一个体现。通过日常稽核的发起、审批、稽核、复核、反馈、评价等完成日常稽核的落地。综上所述,华北电网财务风险管理和财务内控管理的思路、发展情况反映了风险管理与内控管理在系统外和系统内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刘晓宏:《外汇风险管理战略研究》,《复旦大学学报》年第10期。

5.风险管理、内控制度 篇五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党的建设科学化首先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通过加强内控控制,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和经验,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适合国有企业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重要方面,有效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和预防国企人员腐败,是当前务必切实抓紧抓好的战略任务。

一、国有企业腐败案件的基本情况分析

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在监管方面客观存在的缺失,国有企业反腐败工作意义重大。根据有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国企人员违纪违法案件具有四个明显特点:一是从腐败案件发生领域看,主要集中在招标采购、工程建设、土地转让等环节。二是从腐败案件的性质看,贪污受贿案件所占比例最大,且有从单人违纪违法作案向多人勾结共同作案,“窝案”、“串案”现象逐渐增多的趋势。三是从涉案人员的身份看,过去企业负责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案件

相对较多,而近年来有向低层级、低职级人员发展的趋势。四是从涉案人员的年龄看,国有企业曾有一段时间存在“59”现象,而近年来呈现出逐步向低龄化转移的趋势。这表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有企业预防腐败的主要对象应当是,具体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企业中直接从事经济工作、年富力强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

二、风险管理对深化国有企业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要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排查廉政风险,健全内控机制,构筑制度防线,形成以积极防范为核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的科学防控机制。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同志在有关中央企业调研时明确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整体推进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把惩防体系植于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之内、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之中,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证。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对于如何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风险管理在预防国企人员腐败中的运用

预防国企人员腐败的目标,就是使企业有关人员不以身试法,至少是要把腐败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经济学所说的风险管理,是指在一个肯定存在风险的环境里如何把风险减 2

至最低的管控过程,其中包括对风险的评估、量度、防范和应对。就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基本属性而言,积极探索在国有企业运用经济学的风险管理方法,来最大限度地预防腐败案件的发生,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通过全面收集和分析风险信息,最大限度查找腐败风险,提高企业人员风险意识、自律意识

按照风险管理要求,腐败风险收集应具有全面性、系统性、超前性,覆盖企业多层面、多领域、多环节,考虑企业当前存在和未来可能发生的腐败风险,避免腐败风险问题遗漏,为全面风险识别奠定基础。企业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收集补充企业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廉洁档案、重点业务流程执行状态和结果等方面的信息数据。还可依据企业信访举报中反映的情况,效能监察、巡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研究腐败风险与其他各类风险的具体表现和发生条件,为后续的系统治理提供重要依据。风险信息收集过程是提高企业全体人员风险意识、自律意识的过程,通过思想引导、行为规范和营造氛围,进一步形成企业领导人员廉洁经营、全体职工共担风险的企业风气和企业文化,夯实体系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通过定期开展风险识别,认真分析企业各层面、各职能部门、存在的腐败风险,明确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建立预测机制

既全面推进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又紧紧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大治理力度,是搞好预防国企人员腐败工作的关键,也是确保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方面。充分有效地利用风险信息收集和分析成果,建立企业廉洁风险信息平台和分析机制,定期开展腐败风险识别,增加廉洁风险预测功能。在具体操作中,要尽可能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多方位、多角度分析确定高风险目标和监控节点,特别在企业各层面、各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范围内,重点围绕投资决策、产权交易、资本运营、财务管理、经营采购、工程招投标、重要项目管理、劳务管理、用人管理以及资产经营项目监管等,然后通过定期审查关键业务的工作流程及其受监控状态,逐步骤、逐环节进行诊断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漏洞、缺陷,客观研判可能出现的廉洁风险并预测其风险等级。这就把治理腐败、风险防范和企业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体系建设根植于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中,贯穿于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

(三)通过科学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腐败风险等级,限制权力运行,健全预防机制

市场经济对效率和应变的推崇,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和具体经办人员必须获得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而有效预防企业人员在自由裁量中可能出现的廉洁风险,就必须通过优化制度设计对自由裁量权进行限制和制衡,最大限度地消除权力寻租的时机和空间,实现权力与责任挂钩、责任与利益脱钩,4

从而有效预防对权力的操纵、滥用和误用。在具体操作中,要根据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概率和程度,不断优化完善重点领域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监督机制,通过风险评估,把对重大腐败风险的治理作为体系建设重点任务,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规范和制约权力为核心、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依据风险评估标准,分析确定腐败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影响程度的大小,确定风险级别和治理规划,进而明确相应管理层次和工作力度,既有战略性思考,又提出具体要求,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体系建设。在企业内部着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预防机制。

(四)通过制定风险防范应对措施,推行风险提示,完善预警机制

依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充分发挥制度的保证作用,这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出现风险的迹象或苗头时,是否有一套可靠的预警机制,及时给出风险提示,让监管部门有机会采取措施阻止风险的出现或蔓延。而形成预警机制的关键,就是要在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监事会、审计机构和厂务公开等现有监督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借助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技术优势,最大限度地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建立一套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有效协同的全方位监督体系,使权力的运行始终处在严密的监督控制之下。

(五)通过风险管理考核评价,构筑责任防线、组织防线和制度防线,及时制止风险,提高处臵能力

处臵风险的能力、水平和效果,是对企业风险预测、预防和预警机制的支撑、保障和检验,是能否有效制止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预防腐败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处臵的重点在于采取的措施是否具有及时性和威慑力。在具体操作中,要高度重视风险预警的快速反应,对于预警系统给出的风险提示一定要在第一时间由上级监管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制止纠正,把企业的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作为抵御腐败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具体负责各自职能管理和业务范围内腐败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措施的制订落实。纪检监察部门为主、风险管理部门配合共同作为第二道防线,负责牵头组织开展预防腐败专项风险评估、督促各部门和业务单位制订落实预防腐败风险各项措施,并在有关具体工作上发挥沟通协调和技术支持的作用。审计部门作为第三道防线,对各部门和业务单位开展预防腐败风险专项管理工作的情况和效果,进行审计监督评价。通过上述工作,落实国有企业惩防体系建设领导体制和责任体系,形成党委(党组)统一领导、行政领导齐抓共管、纪检部门组织协调、其他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各级各方面共同参与的体制和机制。

四、开展风险管理,构建企业内部惩防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和经验,推进国有企业惩防体系建设,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又需要积极创新的工作。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具有国有企业特色的惩防体系为目标,遵循规律、大胆创造,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为国有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在实践中,需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体系建设必须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相统一。惩防体系与风险防范体系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根本目的和作用一致,两者都是服务于企业经营发展总体目标,围绕企业经营管理中心工作开展,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工作总体要求相同,两者都要求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发挥体系建设的综合效应,发挥体系建设各要素之间的有机互动效应;工作重点内容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强调加强制度建设等。同时,腐败风险管理作为惩防体系建设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共同的专项工作,需要与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同步部署、协同推进,这对统筹处理好两个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两个体系建设中,要注意两个体系建设的协同推进,避免互不衔接、各自推进,造成工作上的重复甚至矛盾,又要注意保持两个体系建设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兼顾各体系建设的特殊要求,避免以一个体系建设削弱甚至取代另一个体系建设,真正做到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与惩防体系建设相统一。

第二,体系建设必须落实重点环节的防控责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应相互协调。要认真研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紧紧抓住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落实责任搞好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和预防腐败工作。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目标责任机制,明确各重点环节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落实责任的方式可以是签订责任书、承诺书或业绩目标考核评价。比如,可由国资监管部门与企业党政负责人,企业与所属单位、内设机构、关键岗位人员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企业各级领导人员再对自己管辖的部门、流程及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严格执行谁负责、谁检查、谁发现、谁报告,谁漏查、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自上而下的风险监控网络,使违规违纪违法苗头能够早发现、早预防、早处臵。

要达到运用风险管控手段预防国企腐败的目的,必须将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和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视作一个整体系统,通过更新企业管理理念和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加快建立一套具备“评估、限制、提示、制止”功能的运行机制,加强风险和腐败的预测、预防、预警和处臵能力,实现国企人员廉洁从业风险的综合防控。

2010年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十一五”规划顺利完成的一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一年,国企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反腐倡廉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把反腐倡廉建 8

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新的成效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10 9

6.为加强业务运行风险内控管理工作 篇六

一是认真核查每笔业务,准确收集风险驱动因素。内控合规部核查人员在业务核查过程中,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对每笔核查业务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资金的来龙去脉、柜员操作的合规性、凭证因素的完整性、有效性等因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准确收集风险驱动因素,确保核查结果清晰,准确揭示业务处理中存在的风险隐患,为监控中心确认风险事件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依据。

二是加强与营业机构沟通,提高业务核查效果和质量。在业务核查过程中,采取核查与辅导相结合,及时指导网点规范进行业务处理,并及时纠正业务处理中存在的不规范、违规行为。如:规避反交易,网点反交易的原因正当合理,特殊业务凭证要素齐全,完整,后续业务处理无误,差错已经纠正,风险得到控制,风险监控中心就不会确认为风险事件,避免以错纠错的做法来掩盖业务的真实背景,从而从源头上避免规避反交易的问题出现,确保我行业务运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7.内控与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七

一、高校的财务内控与廉政建设的关系

(一) 高校的财务部门是控制廉政风险的咽喉

高校的财务内控是高校进行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从一定程度上, 财务内控提高了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廉政风险防范则是要把廉政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以保证高校内部的各项事务能够健康有序的进行。而高校控制财务的部门就是高校中协调利益的资金管理者, 从此看来, 高效的财务部门就是廉政风险防范的重点。财务部门掌握着高校的经济命脉, 因此财务部门既可能促进高效的廉政建设, 也比较容易滋生自我腐败。高校的财务内控出现廉政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财务部门通过计算, 为学校的领导提供财务信息, 从而影响学校领导的决策。他们的报告结果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公司领导决策的可行度;第二、各个学院和部门对财务部门没有起到监督作用, 使得财务部门得不到有效的监控, 产生了廉政风险;第三, 因为财务部门自身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使得各个岗位的职责不明确, 没有产生较强的廉政意识, 从而产生了廉政风险。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 财务部门是高校廉政风险的关键所在, 因此, 控制好了财务部门, 对财务部门进行有力的监督检查, 就能够大大减低高0校廉政风险的可能性。

(二) 高校的廉政风险防范与高校的财务内控相互协调

高校的廉政建设是一个涉及思想层面的工程。它涉及的工作面广, 且内容较为复杂, 并且对于过程要求较高, 推行的时间较长。对于财务部门而言, 可以把它当作一次机会, 把财务内控归纳到廉政风险防范的内容中去, 从而有效的减少了高校廉政建设成本, 也使得财务内控有明确的方向。如果高校内部没有健全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 也会引发高校廉政风险, 甚至使得高校内部的组织层动荡。

二、把财务内控作为导向, 积极防范高校廉政风险

(一) 提高对于廉政风险防范的意识, 正确辨析廉政风险的特点

一个高校健康与否取决于本校的廉政风险防范事业建设情况, 廉政风险防范也是一个高校反腐倡廉的主要内容。正确明晰廉政风险的特点是学校财务部门必须要掌握的内容, 对于财务部门来说, 其内存在的廉政风险点最多, 也是危害最大, 影响最广的一个部门。在财务部门中, 廉政风险直接与职务的高低挂钩, 又因为财务部门具有较多的职位具有廉政风险点, 所以财务部门就是高风险的部门。那么, 高风险部门就更应当加强对廉政风险点的了解。

(二) 从高校实际出发, 评定财务内控点, 以减小廉政风险的可能性

在建设高校财务内控的廉政风险防范的过程中,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评定财务内控点。在财务内控点的评定过程中, 首先要了解廉政风险建设的任务和目的、其次就是要从各个财务风险点进行排查, 同时将各个科室、办公室的工作流程归纳出来, 并且按照流程来完善各个廉政风险点。在执行过程中, 可以要求各个岗位的职员对其工作的要点和流程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交给各科室科长, 最后由他们进行评定廉政风险点。

(三) 完善财务的管理体系, 防范高校财务廉政风险

在建设高校廉政风险防范与管理体系时, 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以财务为脉络建立一套相辅相成的财务内控的系统。其中要包括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收入组织与学生资助、分配与绩效、资产管理、财务信息发布和查询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然后通过此系统将财务进行内部公开化、使用透明化、监督有力化, 以至于能够有效的防范高校财务廉政风险。

(四) 加强财务内控的力度, 完善监督机制

1、要增强对于财务内部的控制力度, 使命令能够顺利的下达。

要时刻保持在财务内部的“三公”原则, 坚持“一支笔审核”的策略, 维护收支两条线的模式。在财务部门内部, 要做到洁身自好, 以身作则, 并且做到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在工作过程中, 要努力做到令行禁止, 加强对于财务内控的执行力度, 使得整个机构能够高效快速的运转, 从而带动学校的健康有序发展。

2、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 就要做到内部与外部并举, 在财务内部, 要充分发挥其内部稽核、监督的作用;

坚持财务公开和使用透明;定期性的向公司进行财务汇报;自觉接受国家对于高校财务的监察、审核、税务等不定期的检查, 并及时做出整改。

三、结语

高校财务内控是高校廉政风险防范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 财务部门在高校廉政风险防范过程中扮演者双重角色, 既能促进高校的廉政建设, 也能以其自身滋生腐败而导致廉政风险。因此,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 财务内控做的好就会将整个高校的廉政风险防范与管理体系建设的进程向前推进一大步。

摘要:廉政风险是指党员或官员在日常生活或是执行公务时发生腐败现象的风险。其中主要是包括制度、监督、教育不到位和党员、官员没有做到廉洁奉公而收受贿赂导致腐败的风险。本文就高校廉政风险与财务内控建设的关系展开简述, 提出了高校廉政风险的防范与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财务内控,廉政风险,高校

参考文献

[1]刘东, 梁勇.基于财务内控建设的高校廉政风险防范与管理[J].会计之友, 2012 (07)

[2]范春梅.高校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02)

8.内控与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稽核;内控;风险;防范

一、引言

1.管理现状

近年来,公司高度重视依法治企,通过集中开展专项检查和整改,着力消除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通过构建全业务、跨层级、端到端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提升企业风险预防预控能力;通过应用风险控制、在线稽核、流程监控、内控评价等功能模块,基本实现了财务对业务事中、事后监督。但与公司依法治企和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要求相比,财务标准动态维护与应用机制有待完善,财务监督缺乏事前预警、事中监控手段,对业务前端监督力度不够,实时性不足,监督功能较为分散,未能形成监督合力。

2.加强稽核内控管理的必要性

(1)结果实时监督体系建设是深化财务集约化应用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公司财务集约化建设形成了大量成果,但在实际应用情况有待持续验证。结果实时监督体系可按照集约化管控要求动态监督成果实际执行效果,保证成果有效落实,不断提升财务实时管控能力。

(2)结果实时监督体系建设是建设“法治企业”的必然要求

公司明确加快建设法治企业,增强企业抵抗风险能力,结果实时监督体系强调问题隐患源头治理,推进财务标准持续完善,可以提升公司经营管理规范化水平。

(3)结果实时监督体系建设是建立“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重要举措

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内部监督,管理模式逐渐由“重管理”向“监管结合”转变,结果实时监督体系注重将监督结果应用和管理改进相结合,持续推进专业管理提升,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二、开展稽核与内控工作的主要做法

1.努力提升财务标准流程在线监督水平

(1)分批推进财务标准流程系统固化

按照国网公司新发布的财务标准流程,分专业推进流程固化调整工作。对于系统已固化流程,进一步简化操作环节、优化操作步骤和控制要求,同时强化业务在线处理,减少线下同步操作,实现业务线上单轨处理;对于系统未固化流程,完善业务系统功能,将流程操作环节、制度规定等管控要求分批固化,提升流程在线运行比例,降低人为因素干扰。

(2)优化调整流程实时监督策略与规则

拓展流程监控范围,研究制定新增流程在线监督策略与规则,确保业务在线处理过程符合标准流程规定;深化流程实时监督内容,融入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要求,丰富流程监督策略和规则,在现有监督仅对步骤缺失、次序混乱、岗位错误等符合性监督基础上,对流程风险点、关键控制活动等开展实质性监督。

(3)推动其他专业内控标准优化完善

总结财务专业内控标准优化方式和经验,整合应用“五位一体”(职责、考核、流程、制度和标准)成果,分批推进其他专业内控流程以及相应风险、制度等内控标准完善,并完成系统中相应基础数据调整。

2.开展月度财务稽核检查工作

(1)开展月度财务在线稽核检查

利用财务管控财务在线稽核模块,结合风险集中领域和业务管控重点,选择增收节支、扭亏增盈、两金清理等财务重点工作,以及资产设备、运维检修、项目预算、竣工转资等业财协同活动,分主题开展在线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前端业务执行和财务业务处理的合规情况。通报月度实时监督结果,并督促落实问题整改。丰富月度实时监督报告内容与展现形式,督促问题整改落实,增加对相关部门及单位的风险提示和绩效预警内容。

(2)强化月度现场专题评价

改变年度集中评价方式,分月度开展现场专题评价,检查在线监督无法核查的业务领域,深入查找管理薄弱环节,逐步完善内部稽核制度,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通过对成本费用管理、研发支出管理、两金清理情况、资金安全管理、表计轮换管理、农维费管理等六个专业的现场稽核,提出管理提升建议,形成专题稽核评价报告。

(3)加强问题协同整改落实

将实时监督、内部审计、决算审计、产权审核等发现的问题分单位编号入册,按项销号,整改情况纳入考核。强化业务部门横向协同整改工作机制,推动前端业务规范管理。从流程、制度、授权等角度剖析问题产生根源,推进问题整改标本兼治,不断完善内控体系。

3.深化细化财务对标与绩效评价

(1)加强同业对标管理

将各专业风险管控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纳入公司典型经验评比范畴,推动各专业风险管理水平提升。针对财务实时管控工作重点,组织开展项目预算管理提升、财务决算管理、账卡物一致性管理、营财一体化建设等方面的典型经验评比,加强推广应用,确保实现管控目标。按季开展资产经营对标,加强对标数据的自动采集和监督审核,促进争先创优,完成经营任务。

(2)加强关键绩效指标监测与分析

实时跟踪KRI(关键风险指标)和KPI(关键业绩指标)指标变化,应用对标评价结果,定期开展绩效指标分析诊断,引导各部门注重风险防控、投入产出效益和管理效率效果,确保年度经营目标实现。定期监测、分析并报告关键指标运行情况,加强经营管理,提升经营业绩。

4.汇编财务稽核典型案例

围绕会计信息质量、财税管理、资金管理、项目资产、电价管理、产权管理、预算管理等七大主题进行编写,每一主题根据不同稽核重点进行细化,并选取2-3个典型案例进行编写。每一个案例编写包括案例描述、存在问题、制度依据、分析与建议四项内容。通过分析整理会计信息质量、财税管理、资金管理、项目资产、电价管理、产权管理、预算管理等七方面稽核典型案例,分析前端业务执行和财务业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流程、制度、授权等角度剖析问题产生根源,深入查找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为公司开展稽核工作提供直接、全面的依据,同时推进甘肃公司内控体系不断完善。

5.健全完善风险管控标准体系

(1)开展财务标准流程和财务内控标准的固化与调整

分专业、分批次完成财务专业标准流程和内控标准在财务管控、ERP、风控系统等信息系统中的固化与调整,推进财务内控流程、风险、关键控制等标准在业务信息系统中固化。同时,每月监控财务标准流程和内控标准的执行情况,通报各部门执行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

(2)组织编写《财务岗位标准一体化手册》

以“岗位+”管理理念为核心,将财务通用制度、标准流程、风险控制、授权事项、会计科目和报表项目等管理要素与财务岗位进行匹配。依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财务管理要素优化工作长效机制。同时,以资金分级授权建设为重点,推进财务授权体系建设,促进财务授权合规、合理。

6.培育企业员工风控管理理念

(1)积极开展风控工作宣传

利用企业门户网站、国网风控专栏、《甘肃电业》期刊等平台进行风控管理工作宣传,并进行质量评比,推动风控理念多渠道、立体化宣传,在公司内部营造风控管理氛围,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2)开展风控知识培训

利用财务人员轮训等专项培训和网络大学等平台,组织开展内控与风险管理培训,提高财务人员风控意识。适时组织其他专业部门人员开展风控知识宣贯,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意识。

三、特色亮点

1.深入开展储备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评审工作

认真开展项目储备工作,扎实做好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评审,确保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程序规范的项目储备库,进一步夯实预算编制基础,从源头规范项目支出。

(1)统筹项目储备规模

原则上,各专业项目储备规模控制在上年下达预算额度的100-120%;生产大修和非生产大修项目储备规模应分别控制在检修运维和房屋维修标准成本70%以内;按照国家和公司相关要求,小型基建应重点储备续建项目,审慎储备新开工项目。

(2)规范项目储备流程

严格项目管理流程,确保不符合可研程序的项目不得进入储备、未纳入储备的项目不得列入预算、无预算的项目不得建项实施和支付资金。各类项目均应按照可研(方案)论证、评审、批复三个环节开展储备工作。 根据公司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有关要求,通过ERP系统部署了控制方案,对项目支出实施双重控制。

(3)统一平台应用

各专业部门通过统一平台开展项目储备管理,确实不具备条件的专项可采取集成方式接入统一平台,但所有专项均应按照统一平台植入的储备项目审查流程进行流转。自2016年起所有纳入预算的项目均应通过统一平台固化的储备库予以选取,并发布至ERP系统自动创建项目和实施预算控制。

2.深入开展风险评估与内控专题评价

(1)动态跟踪重大风险管理情况

按季发布风险动态报告定期开展重大风险动态分析,积极应对重大风险,加强重大风险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各专业部门提供的风险动态管理工作情况,将风险管理与日常经营管理有机融合,提升企业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能力,为公司领导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1)做好内控专题评价工作

结合公司重点工作和经营效益提升,从电费电价政策执行、资产全寿命运行、废旧物资管理、工程前期费、大额暂估款、县公司一体化管理等方面分批次开展专题评价情况,形成专题评价报告,并向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专题汇报。组织各部门及单位做好内控缺陷整改工作,跟踪督导管理改进意见落实到位,切实提升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

四、实践效果

1.监督主体由稽核人员向财务、业务人员转变。

过去监督更多地是满足财务稽核人员工作需要,参与监督的主体不多、专业深入度不够;现在按照全员全岗位监督要求,更强调从业务部门和财务专业处室需要出发,将监督融入日常业务控制,建立可满足公司全体财务和业务人员需要的分层监督体系,即在业务部门负责专业风险控制基础上,财务专业处室负责财务监督、稽核处负责财务综合监督和全面风险防控。

2.监督对象由财务制度向内控标准转变

过去监督更主要是围绕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监督的依据较为原则,标准过于笼统;现在主要是以制度、流程和授权等内控标准为对象,检查通用制度执行情况、标准流程应用情况和授权的合理性,更加注重从多角度综合检查和分析企业管理行为,保证了监督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系统性。

3.监督范围由财务领域向业财协同转变

过去监督主要是围绕财务活动审查账、表、证的一致性和规范性,过度专注于财务核算本身,往往忽略了问题产生的业务源头;现在更注重从业务前端看待财务活动合规性的本源,将监督范围拓展到业财协同领域,重点检查由“账”与“实”的一致性和规范性,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业务活动与财务活动的规范性问题,避免出现“治标不治本”情形。

4.监督手段由单一检查向综合监督转变

过去监督主要采用现场检查的方式,手段单一,效果有限;现在更强调以风险防范为主线,整合运用财务稽核、内控评价、风险管理、绩效对标等检查方法,推动“线上监督”与“现场检查”相结合、“定期评价”与“实时监测”相结合、“风险防范”与“问题检查”相结合,综合发挥监督优势,有效形成监督合力。

5.监督方式由线下监督向线上监督转变

过去监督主要是以现场检查为主、在线稽核与流程监控为辅,监督覆盖面有限、检查频度不高;现在通过整合在线稽核、流程监控模块和风控系统,建设规则统一、监督协同、成果共享的企业级实时监督系统,构建信息条件下以“在线监督为面、现场检查为点”的立体化监督体系,拓展监督范围,提升监督时效。

参考文献:

[1]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性质与概念体系.会计研究.2007.7.

[2]杨黎明.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三维框架构建.财会月刊.2010.3.

[3]李凤鸣.内部控制设计.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7.

作者简介:

9.内控与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九

中国平安内控管理体系:以风险为导向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永恒课题。保险公司的内控既有其独有的特点,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特编辑一组专题,倾听来自典型企业、监管部门及咨询机构的声音。

自国家财政部、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相关的配套指引,以及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以来,中国平安(微博)集团充分利用政府创造的良好环境和强大推动力,将公司的内控体系再次整合升级,并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保监会《基本准则》,将平安内控管理机制深入落实到各业务环节。

目前平安集团保持着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控的三道防线,包括:

第一道防线:业务及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控的第一责任单位,执行公司制定的风险内控政策,并组织开展业务自我改进。

第二道防线:风险内控管理的专业职能部门。合规部、风险管理部、法律部以公司风险内控管理政策为核心,协助各级业务部门和管理职能部门建立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应对流程,建立各项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完善风险指标监测体系和报告机制,并推动整体改进和落实。在具体的内控建设和评价工作中,合规部负责建立全年内控自评计划,其中包括主数据的维护、风险自评、内控自评和内控测试的工作时间计划及工作项任务。

第三道防线:监察稽核的职能部门。稽核部门作为相对独立的部门,对公司风险内控体系和机制的整体运作情况(内控机制的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进行独立评价和报告。

创建平安信赖工程

信用、信誉是金融企业的生命,信心、信赖是金融企业成长壮大的基石。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蔓延再一次验证了内控管理对于企业的意义,对以金融服务为业的平安而言,内控管理水平更是能否赢得客户信赖、能否保证股东利益并确保监管放心的衡量标准。

公司领导明确指出:内部控制管理不是被动地满足法规的要求,而是公司经营管理的内在需求,内部控制管理也不仅仅可以控制风险,更可以增强客户信赖,提高老客户忠诚度,吸引更多的新客户,促进公司业务发展。

平安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监管要求,结合公司经营管理的需要,确立了以“促进公司三大支柱业务(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以及整个集团有效益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公司内控与风险管理的长期目标;建立了覆盖全面、运作规范、针对性强、执行到位、监督有力的合规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先进的内控管理机制为公司持续稳健发展提供了保障,为客户利益维护建立了坚实的保护屏障,为公司战略有效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把信赖建立在机制上,把信赖建立在系统、平台上,把信赖建立在可预期的结果上。

满足法规只是起点

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健全”、“运行是否有效”是平安管理层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即将或准备实施内控体系建设的企业所关心的。根据《基本规范》的要求,企业需要报告和披露在规定时点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评价结果。表面看起来企业只要顺利通过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内部控制审计就算过关了,但平安管理层确定的内控目标不仅如此,更强调提升内部控制管理的长效机制和持续保证能力,至少应实现以下目标:

顺利通过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内部控制审计;

形成风险识别、评估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运行及控制效果测试评价的标准流程,并保持动态更新、反复运行;

记录内部控制管理和维护的过程轨迹;

梳理并分类归档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有效性的举证资料,并动态保持其充分有效性;

形成内控风险及缺陷的主动检视、持续改进、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

实现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与相关责任人的绩效问责考核指标挂钩。

在构建平安集团合规内控体系的过程中,平安一方面努力加强内部制度和风险内控团队建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外脑,与国际知名咨询机构积极合作,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风险内控管理方法、成熟经验和现代化工具。

特别是2008年6月五部委正式发布《基本规范》后,平安集团管理层非常重视,敏锐地认识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监管机构的合规要求,更是获得客户信赖,提升公司品牌,提升上市公司外部评价的契机和抓手。认识决定态度,思想决定行动。在对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COSO内部控制以及企业风险管理架构等制度、标准及其实施状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平安的战略方向及现实状况,平安管理层以“务实”、“整合”为核心价值理念,提出“以风险为导向、以制度为基础、以流程为纽带、以内控系统为抓手”的26字方针,为整个集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明确了“四项基本原则”。

简单来说,即首先梳理关键流程并识别和评估与内控相关的固有风险;其次结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及实施现状,辨识各个流程的关键控制活动并固化;然后开展内控自评工作,评估现有内控体系对于上述固有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最终得出剩余风险的评估结果。固有风险扣除现有内部控制和管理举措对于固有风险的缓释效果后,即为剩余风险水平。对于内控自评发现的内控缺陷,有针对性地弥补内控缺失、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从而将内控相关的剩余风险控制在公司可接受的水平。

以风险为导向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控制什么?”,也就是控制目标的问题。不少保险公司在开展内部控制时的一大误区在于“为内控而内控”,流于形式,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对内控风险点进行梳理和分类,最后既浪费了人力、财力,也降低了内控项目的有效性。而“以风险为导向”的理念,则是要明确识别行业及公司内部所面临的风险点,并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级,同时与现有的控制活动进行匹配,进而评估相应风险点的控制水平。即哪些是不足的?哪些是没有涵盖的?不足的或未涵盖的风险,平安是否能接受?若不能接受,应当如何对控制不足的部分进行强化?如何对尚未涵盖的部分进行控制?等等。最终把平安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以风险为导向”实质在于“为管控风险而内控”,关注“控制有效性”,并通过梳理、提升现有的控制活动,使内部控制与日常管理活动紧密融合,让业务部门人员作“主角”,内控管理部门作“导演”。

以制度为基础

平安集团充分认识到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制度是核心和基础。通过制度进行管理,最能体现效率,最能体现统一性和质量标准,因此制度建设是平安内控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内控制度并非是现有业务部门日常管理制度的简单集合,也不是游离于现有业务管理制度之外的一套完全独立的制度体系,而是对现有业务管理制度补充、完善、整合的过程。制度在企业内部应该只有统一的一套,保持“唯一正确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平安现已建立并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定位和工作目标,确定内控工作开展的程序循环。集团合规部牵头完成平安《内部控制评价管理办法》和《内部控制自评手册》,以期建立健全“以风险管控和内部控制评价为导向,以合规、风控等公司制度为核心和依据,以内部控制自评手册为工具和方法”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以流程为纽带

部分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往往习惯于以部门为单位,殊不知风险的产生和由此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叠加的、跨部门的,因为一个完整业务流程的实现是多个部门之间协同工作、相互配合的结果。如果仅从部门的角度看风险,往往看不清楚、看不全面,容易以偏概全,进而影响对风险的评级及相应内控点的识别。平安“以流程为纽带”将内部控制落实于业务流程的全过程,以流程为脉络识别风险点,消除了各部门间的壁垒和脱节,避免出现真空地带,增强了流程的衔接性,也更易于从整体的视角把握企业的风险点。平安在内控评价过程中,涵盖了绝大部分法人专业子公司及其关键业务流程。

以内控系统为抓手

内部控制体系应当以IT系统的建立及完善为基础。比如内控自我评估,整个过程牵涉面很广,基本涉及平安所有的业务部门和人员,涉及的数据资料信息量非常大,评估流程管理也很繁杂,若在常态管理中采用手工方式进行,则难度更大。因此平安就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即需要有系统的支持。对于系统,其基本设想是:其一,要有一个自动工作流的驱动,也就是说每个业务部门的每个业务人员都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工作内容,而这些应当通过系统来实现。同时涉及相应的内控节点,该节点的负责人一定要做出反应(采取相应的内控动作,如审批),若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响应,则系统将会触发邮件提醒。其二,要有一个自动的报表管理功能,既能对内控自我评估过程中的成果进行分门别类的存放,并能按监管要求提供相应的报表。同时亦能定期给高级管理层发送相应的内控报表,报表内容可以包括部门内控管理的实施情况(哪个部门开展了什么工作,还有哪些工作没有开展),进而可作为内控管理工作得以有效推动的基础工具。目前平安集团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评价管理电子平台(RiskIntegrator,简称“RI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的管理模块(ICM)、风险自评模块(RCSA)、关键风险指标模块(KRI)、损失事件管理模块(LEM),从内部控制角度对系统分级,明确各层级业务部门、合规部门、稽核部门在系统中的角色定位。今后还将把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合规管理功能在系统平台上进一步整合。

平安集团在如何把上述的风险和内控管理的整体理念、体系建设和具体的操作步骤逐步固化在系统中做出了初步的尝试。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一个符合国际最佳实践的内部控制评价管理电子平台,运用先进工具和技术支持公司业务发展战略和业务增长模式。该平台的内部控制管理(ICM)和风险自评(RCSA)模块目前已经可以协助公司识别、分析、评估、应对、报告各项风险,并与内部控制相关联,支撑内控自我评估在平台上的运行。此外,信息系统平台还支持平台进一步建立关键风险指标(KRI)量化信息和预警体系,及时发出对重大风险的预警信号;并且利用损失事件管理(LEM)加强对历史重大损失事件和数据的收集和管理,提升公司预测尚未发生事件之潜在风险的能力。

全员参与、分级实施、逐级汇总

内控项目在开展初期采取“全员参与、分级实施、逐级汇总”的方式,总体安排分为设计阶段(确定项目范围和风险评估)、计划阶段(试点,确定内控自评方法、工具、模板,搭建内控管理电子平台)、推广阶段(全面推广)阶段。目前,平安已经把这些动作纳入了日常常态管理的模式。

项目历时将近3年,涉及平安集团保险、银行、投资各板块多家法人公司及其关键业务流程,超过3000名平安员工直接参与了本项目的开展,接受了咨询公司关于内控方法论的培训。通过本项目的开展,内控自我评价工作已纳入各公司、各部门的日常工作范围,并设计相应机制促进内部控制活动基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项目成果

平安致力于搭建并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与合规内控的统一体系,梳理核心业务流程,诊断风险内控缺陷并整改。而在关键风险领域,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应对和深入研究,实现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有效衔接和融合。项目完成了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外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从定量角度确定了范围内的各业务流程、机构的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水平,为管理层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奠定了实实在在的基础。回顾项目成果,基本可以用“四个一”来概括:

建立了一个体系

平安现已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合规内控管理体系,通过体系的力量推进风险和内控合规“PDCA”管理闭循环,使平安内控管理中心各部门目标统一、高效配合,同时也促进了风险管控三道防线之间的联动与有效运作。

导入了一套标准

通过内部控制操作标准和相应测试标准的建立,加强了内控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并且促进了公司各业务单元之间的横向比较和内部对标学习。

完善了一批流程

通过内控评审完善了原有的流程与制度,通过与国内外行业最佳实践的对比,从提高经营效率效果角度完善了多项内控流程,以缓释潜在风险,并加以追踪落实和明确各自的部门责任。

培养了一批人才

通过共同参与项目,培养了平安自己的风险管理和内控的一批人才,这些人将作为平安自己的“火种”,确保了在咨询公司离开后,平安仍然可以进一步把业已建立的风险内控管理体系长久运作。

总之,通过内控项目实施,明确业务、内控各部门在内控自评中的职责、工作模式,同时将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进行整合,并且与风险管理职能(定量部分)和稽核监察职能进行整合,促进内控各部门更加紧密协调,以进一步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风险管理体系及内控架构,打造综合内控管理体系及运作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对集团及各子公司整体的风险状况进行全面了解、评价和动态跟踪;同时,分解、落实内控职责,充分调动业务部门参与内控管理,梳理重要风险事项,以及持续开展内控自评和改进追踪。

(本文选自《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精要—业绩和品牌价值提升的有效手段》)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10.内控与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近几年均将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作为基础管理的重点之一。从总行层面,通过各种机制的建立,管理体系基本已形成。但从基层行来说,实际效果不甚理想。

为完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建立一个全面、完整、有效的内控管理体系,需要在以下方面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构建恰当的组织架构,营造科学的风险控制文化。这种组织架构如同一个三角的组织构架。三角的顶端是管理层,如分行党委。这需要管理层对本行的产品、业务过程和相关风险有全面的了解,而且要通过自身的语言和行动将经营管理的思路和风险文化逐步注入每个员工的意识中去。在三角的左下方是风险管理部门,该风险管理部门是广义的管理部门,在基层行目前机构设置方面可能涉及风险管理部、信用审查部、人力资源部和计划财务部等。该风险管理部门有五大任务,分别为传达、选择合格的员工、合作、激励机制、存档。三角的右下方是合规管理部门,合规管理部门做好内外部的沟通和协调,以后督的角色确保程序和政策有效执行、架构运行良好。

加强内控管理基本制度建设。

在制度梳理方面,笔者所在基层行分行甘愿花费半年时间去专项开展制度和流程梳理工作,其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依据行情,有针对性地分层次有计划开展,第一阶段侧重于摸清制度建设的“家底”,第二阶段则侧重于对有效制度逐条进行合规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梳理。二是通过流程图的构建去检验制度的缺失点和合理性,并将流程图逐步转化为体系文件,进行必要的穿行测试。三是将制度建设发展成为全员参与的工作,下发全行征求意见,再通过法律与合规部的网点走访等,最终形成经得起考验的制度体系,同时无形中传达了全行内控风险管理的导向。

在制度执行力方面,制定检查管理办法,明确检查的频次、方式和处罚细则,并运用合规监测手段进行制度设计缺陷和制度执行缺陷指标体系的分析,达到对制度建 设、制度执行和制度保障的评价。

在后期制度建设方面,通过制度约束和核心系统、全面合规管理系统的控制,将制度和流程梳理作为常规性工作来推进,每季度全行开展一次制度清理工作,每季度召开合规经理联系会议,不断总结制度建设成果。

完善权力使用制约机制。第一,完善内部等级管理,分别授权的制度,如成立6个月以内的支行行长仅有在分行已审批业务项下文件的签字权,无任何信用业务审批权。第二,完善集体议事制度,基层行应成立内控管理委员会、信用审批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等集体议事制度,防止个人随意性和非理性行为对全行重大决策的影响。第三,完善离任审计和考核评价制度,高管人员在任职期满后,由上级行组成联合审计小组,对任期内合规合法经营情况、权力行使情况进行全面稽核。第四,提高业务主管部门对规章制度垂直管理的权威性,明确管理的基本原则,不得随意变通,不得越权行使。

强化内部控制的督查机制。近几年金融监管日趋审慎,笔者所在 的基层行也根据监管要求不断加强自查自纠的工作。从去年起,分行持续一年自觉自发地开展了“屡查屡犯”整改工作。一是明确思路、深化范畴、限时整改。全行力求实现以查促改、以改促建、全面检查、综合提升内控和案防管理水平的目标,通过不断收集、提炼和分析历次内外检查中出现的典型“屡查屡犯”问题及各条线重点或高风险环节问题,深化、细化“屡查屡犯”问题范畴。推进过程中,将每个问题落实到责任部门、责任人以及督办部门,制定整改进度表,要求限时整改。另外,还强调执行,完善机制,其成效显著。

确立鼓励主动发现和报告风险的基调。要求从风险管理条线、合规管理等条线,每季度各分行、各支行和各部门分别报送风险管理报告和合规报告,并要求各支行和各部门通过全面合规系统直接在线报送,便于总行管理层直接得到最前沿的第一手资料,简化报送的路径,减少信息的缺失,通过建立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间有效的分工和合作机制以及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缩短操作风险的汇报路径。

依据监管要求建立完善的内控自评体系。一是求全面,保证内控评价自评不留死角。二是求细致,保证内控评价自评不留漏洞。

三是求准确,保证内控评价自评做到有的放矢。四是求认真,保证内控评价自评能够全面促进支行的内控管理水平。基层行通过内控评价标准自评,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隐患并加以整改,对检查中查出问题的违规操作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罚以警示全行,从而提高全行员工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和操作风险防控能力。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坚持法规、制度、系统(科技)、人员、思想、道德控制一起上,协调并举、人机联动,疏而不漏。基层行应经过薪酬改革,把高层管理人员的收益增长目标同银行的经营目标结合起来。对员工的责任、业绩进行量化,评判优劣。根据市场化原则设置分支机构和内部岗位,干部任免基于业绩,强化考核与监控机制,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同时,增强员工职业品德培育和警示教育,提升内控与员工的价值联系关系度。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行程媚

11.内控与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4S店;风险;企业价值最大化;经营风险;内控体系架构

“过去摧毁一座金融帝国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但是现在,即使是经营了上百年的金融帝国也可以在一夜之间倾塌!”这是汇丰集团主席庞·约翰的一句令人震惊的话,而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法国兴业银行、雷曼兄弟、AIG等等商业巨头顷刻间的倒台,无不印证了这句话的真实性。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没有合理内部控制体系的保障,就没有企业健康有序的长期发展。

企业经营环境纷繁复杂,风险因素不断更新,企业风险承受能力降低,如何建立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需求迫在眉睫。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传统商业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例如在中国大地盛行了20年的汽车4S店经销服务模式,也经历着挑战,近两年关于汽车4S店将被全面颠覆的推论不绝于耳。4S店也在新环境中尝试突破,网销、电销、数据化精细管理等辅助经营手段也广泛应用。这些也给汽车4S店的内部控制工作也带来新课题。汽车4S店,是直通客户的窗口单位,同时对主机厂有着明显的依附关系,这些特征都使得4S店有其特殊的风险环境,也需要建立起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下面就4S店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时应该重点思考的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汽车4S店风险的特点。

风险,狭义风险是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企业建立内控体系进行风险防范,内控体系是风险管理系统的一部分,两者都遵循目标-风险-控制这一模式,同样是运用风险评估方法,认识和分析企业整体目标及各活动层目标,以及影响这些目标实现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发生的概率及可能的后果,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实现企业目标。虽然内部控制体系走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发展的必然,但出于成本效率考虑,在现阶段,4S店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未必现实,而建设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更富有实操性的有效办法。因此,本文以目标-风险-控制这一模式,重点讨论4S店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1.在不同企业经营目标假设下的风险偏好。

(1)一般而言,企业的经营目标都是企业利润最大化。但这一目标最大的弊端是不顾风险大小去追求利润。企业运作中的具体表现就是逾越内部控制规定而选择业务需要,这种情况在4S店也时有发生。

(2)而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的理念能为企业经营者所应用,将大大有利于企业内控体系的建立。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应满足各方利益关系,不断增加企业财富,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化。这个特点在一些国有企业背景的大型经销商集团的体现尤为突出:国资监管等要求使企业经营除了利润目标还有战略、社会价值等意义;国有企业的企业性质使公司应对税务、法律、综治、安全生产等的风险远高于私营企业。由此,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目标的企业,需要关注的动因只以利润为唯一追求的企业更强烈。公司的风险偏好也会趋于敏感,风险的容忍度较低,势必要求内部控制体系更为完善、严格。

2.不同经营规模的企业对重点风险的把控。

企业的经营规模与其重点的风险领域是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的。据研究表明:年利润总额在100万元以内的企业,应重点关注的是技术层面的风险;年利润总额在100万元至3000万元之间的企业,应重点关注的是经营风险;年利润总额在3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的企业,应重点关注的是管理风险;年利润总额在1亿元至10亿元的企业,应重点关注的是观念层面的风险;年利润总额在10亿元至50亿元以及50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应关注的是战略风险和文化风险。在这一理论框架下,以一家较具规模的4S店为例,年利润总额在2000万元,重点关注的应该是经营风险。所谓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由于战略选择、产品价格、销售手段等经营决策引起的未来收益不确定性,特别是企业利用经营杠杆而导致息前税前利润变动形成的风险叫做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时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企业必须防患于未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3.行业特有风险。

(1)资产保全风险。汽车为动产,而且单位价值较高,这种特殊的产品特性决定了资产保全内控的重要性。但这一风险因素早已被普遍认可,大部分公司都采取了有力的防控措施,但也还是有业内个别企业发生过车辆丢失的案例,这又敲响警钟,应再审视针对这一风险的控制手段是否完备。

(2)市场风险。汽车销售行业是市场敏感度极高的行业,特别近十年我国汽车市场产销迅猛发展,市场环境急剧变化,汽车品牌众多,行业竞争白日化,消费者日益趋向理性,信息渠道畅通和多样化,政策的导向,使得汽车市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汽车销售4S店结合企业某一时期的战略选择、产品价格、销售手段等方面来建立短期应对的内控应用指南,这种应用指南的特点是短期性的,随形势及时调整的。这里也对应了前面提到的经营风险的应对。

(3)客户满意度风险。关于客户满意度风险,有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是如何应对厂家严格的客户满意度考核机制,二是在客户满意度与内控基本规范发生冲突时如何取舍。关于第一点,其实客户满意度考核机制就是汽车厂家自身内部控制的需要,所以,严格执行考核点,不仅有直接的利润诱因——返利,同时也是自我保护的需要——4S店在厂家已经构建的内控应用指南的框架下行为。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将主机厂的考核提升到内部控制体系的高度,更有利于将外部诱因转换为内部诱因,提高员工执行的自觉性。

除上述风险因素外,还有政治政策风险、质量风险、财务风险、人才管理风险、外包风险、行业潜规则风险、资金风险等等,都是汽车4S店重要的风险因素。

二、汽车4S店内部控制管理现状。

1.已构建起企业普遍适用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

按照“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指引,内控体系架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基本规范、具体规范、应用指南。以下,将以被调研的某国有经销商集团的情况为例,列举其在内控管理建设的现状。该国有经销商集团属下的4S店已经全面建立了这3个层次的内控体系。例如构建清晰的组织架构,明确的授权机制,不相容职责分离,稽核监管体制等基本规范。具体到业务和事项来说,建立了存货、销售和应收账款、采购和应付账款、固定资产管理等具体规范。这些基本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内控制度。从汽车4S店特点出发,制定了销售、售后、收款等流程中的内控应用指南.

2.对已有内控制度执行力度不足。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这是很多企业常见的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的表现。其中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风险意识淡薄,特别是一线执行层风险意识的淡薄,有些员工错误地认为:正常办理的业务,每月重复几十次甚至几百次,能有多大风险?在基层一线,思考更多的是“做什么”, 而很少认真学习“如何做”,真正去理解为什么要做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人为地减少控制点作业和操作,以信任代替制度,以友情融化规章,制度成了“贴在墙上、印在纸上”的“装饰品”、应付检查的“通行证”。其次的原因是内控基本规范未充分细化为富有执行指导意义的应用指南,必要引入精细流程管理。再者,逾越内部控制规定而选择业务需要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最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内控执行问责、考核机制,也是执行不到位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一个相对比较难改善的原因,因为作为一线企业,是无法将过多的精力、资源投入到内控的考核监督中。当然,希望现在内控立法之后,政策、法律诱因能引导企业加大内控投入。

3.没有针对汽车4S店的内部控制规范。

汽车4S店建立的内控体系是基于普遍适用的内控规范以及厂家搭建的流程指南,但没有从集团管控的角度完全建立针对汽车S店风险特点的内部体系。主要困境是专业的人才、资源匮乏,未能利用其掌握的信息资源对单店进行统筹指导。

三、改善内部控制的对策。

根据4S店的实际情况,一般是没有条件建立独立的、有高执业能力的内部审计机构,而财务部门除了遵照一般原则制定内控基本规范外,也只能是根据对业务数据的财务分析,来实现“问诊”的功能。真正有效的、可执行的内控体系必须由财务、市场(销售)、生产(维修)共同参与内控制度设计的。

1.从风险分析出发,把握内部控制的关键点。

关键点就是之前提到的关键风险因素。遵循目标-风险-控制模式,应对准确识别与现实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外部风险,风险评估可以分几个层次开展:一是公司层面的风险评估和对策研究,以企业现阶段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来制定风险政策和应对策略。二是开展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由流程责任部门开展风险评估,包括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合规性风险的评估。三是加强风险管理的理论学习,鼓励相关部门和业务人员参与全面的风险管理。

从风险分析出发,以公司章程和现行管理制度为基础,以业务流程为控制重点,并通过矩阵图的形式明确每个控制点的业务目标、业务风险、适用岗位、不相容岗位。建立《内部控制手册》,定期更新检查,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完善、修改内部控制制度,将其作为常态的重点工作,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辅助工作。

2.如何在内部控制和提高客户满意度之间做好平衡取舍。

内控需要和业务需要之间的取舍一直是企业特别是窗口性单位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汽车4S企业面临着现在日渐严格精明的客户群体,面临着厂家对满意度的考核,企业的内控管理陷入窘境。

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抉择标准就是企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力,在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的,可以将内控制度稍作松绑,这也是基于基本的风险-控制模型。但特别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松绑”并不是内控实际操作的松动性,并不是所谓的变通,并不是行动中的可左可右。而是在某些领域修改内控应用指南和业务流程,使之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变得不那么严格。我们必须强调的是令比行、禁必止,没有规定的,建立规定;有了规定的,必须照规定执行;规定有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先修改规定,再按修改后的程序执行。

3.经销商集团可以统筹资源,帮助属下所以汽车4S店建立起一套符合行业提点的内部控制体系。

前面也提到,想在汽车4S店建立起一套符合行业提点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企业本身,的确资源匮乏。而经销商集团在其行业地位、人员素质(例如设置专门的内审机构)、统筹组织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所管理的一定规模的同类型企业面临着类似的风险环境和内控需求,如果上级企业能利用其优势召集相关人员,集思广益,共同商讨制定出一套针对汽车4S店行业特点的内控系统建立的指导,那势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12.内控与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二

一、产品创新带来信贷业务风险的提高

目前, 这些金融信贷风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借款人的风险

个人信贷业务面对客户众多, 而个人客户面对的经济业务纷繁复杂, 加上我国目前诚信制度还待完善中, 信息的不对称使金融机构难以对每个信贷客户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 因此存在借款人不符合贷款资格、借款人不具备还款能力甚至违背借款人真实意图的贷款申请, 主体资格的缺失意味着贷款发放存在巨大风险。

(二) 交易背景的风险

交易背景主要是贷款资金真实用途的核实。关注贷款资金的真实用途, 按照目前银监会的规定, 不得发放无具体用途的贷款资金, 不得发放违反国家规定用途的贷款资金, 要依据“了解你的客户, 了解你的客户业务”的原则审核贷款和监控资金流向。一旦贷款资金未按照约定要求使用, 在承担信贷风险的同时, 还要承担外部监管风险。

(三) 合作方风险

合作方业务主要指批量贷款。批量贷款针对某一机构某一类人, 由该机构协助对借款人资格进行审查以及对借款人行为一定程度的监督控制。如助学贷款对合作院校的选择与管理、个人住房贷款对开发商和所属楼盘的选择与管理、汽车贷款对汽车经销商的选择与管理等。由于批量业务具有金额小、件数多、审核条件相对单一等特点, 批量中易混入不符合条件的客户;同时, 由于前期资格审核认定以及后期管理也要大量依靠合作商, 因此合作商资格及业务能力是此类业务风险控制的关键。

(四) 营销模式风险

目前个人信贷业务营销模式主要有“间客式”和“直客式”, 即通过经销商或第三方中介间接发展业务与银行客户经理直接拓展业务。“间客式”对第三方资格要求较高, 业务风险与第三方资格成反比, 不易把握业务风险水平;而“直客式”是由银行客户经理直接经办的业务, 相对业务质量较高, 但受制于客户经理数量, 业务拓展受到制约。

(五) 担保风险

一般来说, 除个别业务品种以及个别贷款对象外, 个人贷款产品需要相应的抵押, 而抵 (质) 押物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抵押行为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抵押物价值的稳定性、抵押物的控制方式都成为抵押担保存在风险的因素;对于由合作方提供担保的、由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 合作方和担保公司资信也会成为可能的风险点。

(六) 过度授信风险

由于经济模式的多样化, 经济结构多元化, 个人金融业务与个体或民营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实物中很难将个人资金与企业资金完全割裂开来, 加上信息的不对称, 难以区分个人贷款实际用途, 是用于个人还是企业?加上民营企业同样可以申请贷款, 贷款主体不同而资金用于同一主体, 易导致过度信贷风险。

二、完善内控管理,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针对上述的风险, 银行应着力做好以下的内控管理工作:

(一) 借款人风险的控制

主要是借款人资格的审查, 关注借款人是否具备主体资格和还款的能力。银行应严格执行“面签”制度, 要与客户面谈, 现场了解借款人基本信息的真实性, 核实并确认借款申请人身份、借款申请人工作单位、借款申请人居住地址、担保人及共同借款人及联系人信息、证明借款人收入的文件、交易行为的真实性, 分析借款申请人的收入与其职业是否相符、是否具有内在逻辑关系。

(二) 交易背景的风险控制

按照“受托支付”“自主支付”的要求监控资金流向, 在实际交易发生后, 及时要求客户补充相关证明材料。对于未按照约定使用资金或违反规定使用资金现象, 一经发现, 即按照贷款合同约定予以处罚, 提前收回贷款或加大罚息。

(三) 合作方风险的控制

在合作方的选择上, 要选择当地有实力、信誉度高的合作方。如助学贷款对合作院校的选择与管理, 应重点选择就业率高、生源好的重点知名院校作为助学贷款合作院校;个人住房贷款合作对象应重点定位在开发业绩良好、信誉度高、资金实力强的开发商, 对开发商的资金实力、资信状况、经营业绩、技术力量、盈利能力、纳税记录、担保能力等进行重点调查, 同时, 对开发商和按揭楼盘进行实地考察, 对按揭楼盘的地理位置、工程进度和质量、完工风险、市场有效需求、功能配置、价格定位、物业管理、售楼前景、销售状况、按揭额度等进行综合评定和评价;对于汽车经销商采用上述类似方法确认合作对象。

(四) 营销模式风险的控制

在对“间客式”第三方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 要逐渐转变营销模式, 逐渐向“直客式”转变。通过营业网点、理财中心、定向销售等渠道直接营销客户。

(五) 担保风险的控制

担保风险主要在于抵押品的真实合法性以及担保方的意愿和实力。对个人金融产品所需要的抵押物, 首先要做全面彻底的审查, 确保抵 (质) 押物的真实性、合法性;同时, 认真挑选估价机构, 合理评估抵押物价值, 考虑抵押物属性确定抵押率, 对需要登记的抵押物要及时进行登记, 确保抵押行为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对于由合作方提供担保的, 除审核合作方、担保公司信誉资格、资金实力外, 还要要求合作方、担保公司按所担保贷款的一定比例存入保证金, 对保证金来源做出认定, 避免保证金转嫁给借款人, 变相增加借款人负担。

(六) 过度授信风险的控制

加强信息的沟通, 拓展信息获得渠道, 多角度了解信贷客户真实情况, 对于具有民营企业性质的贷款人, 将企业信贷与个人信贷纳入统一信贷范围, 对个人信贷覆盖全部业务品种及范围, 核定统一额度, 纳入统一管理, 避免过度信贷后个人随意支配多余资金, 形成资金运行风险。

摘要:金融信贷业务快速发展, 带来了以下的风险:借款人的风险, 交易背景的风险, 合作方风险, 营销模式风险, 担保风险, 过度授信风险。银行应做好相应的内控管理工作应对新的风险点。

上一篇:我国高校部门预算管理问题研究下一篇: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