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总复习试卷

2024-11-05

初三化学总复习试卷(精选8篇)

1.初三化学总复习试卷 篇一

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运用风格各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是每位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初三中考复习,对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夯实基础,让学生认真阅读化学课本

化学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系统地阐述教材内容的教学用书,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应该对课本中的主要原理,定律以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着重去看、去记忆。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化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为它能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

看化学书的程序一般分三步。

1.全面看 全面看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要做到能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本质的问题。

2.抓关键 在全面看的基础上,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用语重点看,认真反复琢磨。

3.理思路 看书时要积极思考,重点知识要掌握,难点知识要逐步突破。

总之,看书的程序可概括为:“整体-部分-整体”,即整体感知,部分探索,整体理解。

二、让学生掌握做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一)实验——学习化学的手段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

(二)观察实验要与思考相结合

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分别进行观察。观察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思维。例如:在观察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时,要想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会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就会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三)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一、二、三”

1.实验室取用固体粉末时,应“一斜、二送、三直立”。即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人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试管底部。

2.实验室取用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时,应“一横、二放、三慢竖”。即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3.在液体的过滤操作中,应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应低于漏斗口,漏斗里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烧杯要紧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地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三、让学生掌握化学用语的学习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是研究化学的工具,也是一种国际性的科技语言。不懂化学用语,学习化学就不能入门。所以,掌握它是很重要的。

要掌握如下几方面:

1.掌握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2.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3.掌握写好记好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四、做好初三中考最后一个阶段的复习并穿插进行小专题复习

综合训练和模拟考试,可提高学生的做题速率,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锻炼学生的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考水平。然而,初中化学知识中有许多是具有一定内在联系或区别的,在第三轮进行综合训练与模拟测试同时,穿插进行小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的化学总复习得以升华,可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拓展思路和联想,有利于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块的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能力,能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提高应试素质。

(一)、小专题的特性

1、专一性:“专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否则就无所谓“专”。如今中考化学命题的一个趋势不在于题目包含的知识点多,而在于对所考查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挖掘。当然,化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小专题应以一个知识点为重点,赋予相关内容浓缩而成,但重心不能变。

2、针对性:开设小专题,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见效,提高复习效率。在选择专题时,应针对学生在前面复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知识缺漏、能力差异、知识点的地位、中专命题的热点来选择专题,否则,专题就有可能失去其应有的功效。

(二)、小专题的来源

1、从中专的热点找专题:分析近几年的中考题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及题型几乎年年都考。对近几年新出现的“信息给予题”、“实验探究题”等试题类型,进行专题复习,认真分析此类题目的特点,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规律,同时在专题复习过程中可加大对化学信息材料的补充,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从题目所给材料中提取解题所需的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熟悉“猜想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结论”的探究型试题解题方式

又如:不用试剂或用一种试剂鉴别各种物质、开放性试题、学科间的综合题等。如果将一个或几个热点串联成专题加以训练,必然能会增加学生应试的针对性,提高每类题的得分率。

2、从教材的重点、难点找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而导致解答推断题的能力不令人意。因此,可以专门开设物质推断题专题,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中例举一些经典试题,加以训练。

3、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薄弱环节找专题:在总复习的测试中,常会出现一类部分学生答对率差,某类能力题学生无从下手,特别是一些实验设计、实验评价、新信息题等,可以加以总结、对症下药,给学生开设相应的专题,并且对相应的专题进行归纳分析、思考总结、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形成解题思路方法,掌握解题规律。

(三)、专题开设的注意点

1、专题的开设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略高于学生的平均水平。教师对所选专题的讲解要做到“知识、方法、能力”的统一,切实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加强巩固薄弱环节。

2、专题要注重“精、透、准、难”四字。“精”指内容要精选;“透”指教师要讲透,学生要吃透;“准”指重点、热点方向要准确;“难”指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3、开设方式要多样化,增强学生新鲜感。小专题的讲解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先开讲座,并配以一定数量的练习,也可以边讲边练;还可以让学生先做,教师批改后评讲、归纳。这样做,在临近中考的气氛中能给学生一些新鲜感、一些“凉”意,增强复习效果、忌讲法单调。

总之,小专题复习可对四大知识块的复习起拾遗补缺的作用

五、加强练习,认真改错。

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敌人就是“遗忘”,要克服遗忘,战胜它的有效武器一是“理解”,二是“重复”。让学生明白:不要抱怨老师的唠叨,不要抱怨做过的题又再做。更不能抄作业、抄答案,俗话说:“聪明的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不会在同一地方犯同样的错误”,要想迅速提高成绩,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认真改错。不是简单地将A改成C,而是弄清楚A、B、D为什么都不对,而C为什么就对。并找出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对哪一个知识点的疏漏或解题方法没掌握而造成的。最好找相似的题再强化训练。在错题的旁边作出记录,每周抽一点时间把错题再过一遍。“一套模拟题我不能考满分,但是我过后能改错补为满分”。如果同学们能这样想并这样去做的话,结果怎样?我不说,聪明的你其实早就知道了。

2.初三化学总复习试卷 篇二

策略一:讲习题的审题方法

审题是一个细致而周密的思维活动, 在审题过程中我们要对一些关键词语多加思考、搞清其含义;全面分析已知或未知的物理条件, 特别是隐含条件;画出物理运动过程状态变化示意简图, 抓住承前启后的物理量或转折点, 确定临界值;当然还应排除干扰因素对解决问题带来的影响。

【例1】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物体, 现以水平恒力F1推这一物体, 作用一段时间后, 换成相反方向的水平恒力F2推这一物体。当恒力F2作用时间与恒力F1作用时间相同时, 物体恰好回到原处, 此时物体的动能为32 J。则在整个过程中, 恒力F1做的功等于

J, 恒力F2做的功等于____J。

讲评过程:该题中关键词语:“恒力”※物体做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隐含条件: (1) “光滑”※无摩擦力; (2) “静止”※初速度为零; (3) “回到原处”※物体经历加速、减速、静止再到反向运动; (4) “作用时间相同”※t1=t2=t。

画示意简图如图1所示。

解答:对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从A到B由位移公式得:

从B到C再到A有:-x=v1t-2m1F2t2=mF1t2-

由以上三式得WF1=16 J, WF2=48 J。

策略二:讲习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进入总复习教学, 必须由重视基础知识转移到重视综合能力训练上来试题的综合程度难度普遍加大因而教师在讲评中不能简单地校对答案或订正错误, 而要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点分析, 思考试题是如何将多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进行考查的, 理解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如何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最佳解题途径在哪里,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 以及培养学生规范严谨, 富有逻辑的解题思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2】如图2所示, 一很长的、不可伸长的柔软轻绳跨过光滑定滑轮, 绳两端各系一小球a和b。a球质量为m, 静置于地面;b球质量为3 m, 用手托往, 高度为h, 此时轻绳刚好拉紧。从静止开始释放b后, a可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为 () 。

A.h B.1.5 h

C.2 h D.2.5 h

讲评过程:该题解题思路可以从逆向思维来进行分析: (1) 问题求解什么:a球可能达到的最大高度H=? (2) 思考:假设h′为b球落地后a球上升的高度, 则a球可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为H=h+h′, 而h已知, h′未知; (3) 因为h′为b球落地后a球上升的高度, 根据题意:b球落地后a球做竖直上抛运动, 所以 (v0为b球落地瞬间a球的速度) ; (4) a球做竖直上抛运动的初速度v0=?由题意, b球落地前a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设加速度为a, 则有v02=2ah, 而h已知, a未知; (5) 怎么办? (6) 由牛顿第二定律:对小球a:T-mg=ma;对小球b:3 mg-T=3ma, 由以上两式解得a, 至此所有物理量均为已知。

解答:由牛顿第二定律:对小球a:T-mg=ma, 对小球b:3 mg-T=3ma, 得a=g/2;b落地前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由得;v02=2ah得v0=球落地后a球做竖直上抛运动, 由所以a可能达到的最大高度H=h+h′=1.5 h。

策略三:讲习题的变式与发散

高考试题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 其灵活性较强, 考查的广度和深度都很大, 教师很难“猜中”高考题。但是每年所考的知识点是相对稳定的, 试题命题人可以随意变化题意、设置角度, 变换题设条件及在问题的设问方式上推陈出新。因为情景的变换, 学生很可能就会由于思维定势造成失分, 此时善于分析和应变最为关键。因而在讲评试题时不能只就题论题讲完了事, 要对那些考查功能强能力要求高的试题实施变脸即要注意习题的变式与发散, 将相关知识和题型归纳梳理, 并适当拓展。

【例3】上表面粗糙质量为M的小车B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质量为m的滑块A (可视为质点) 从小车左端以水平速度v0冲上小车, 已知A、B间动摩擦因数为μ, 如图3所示。问:A若能停在B上, 它们一起运动的速度是多少?A在B上滑行的距离是多少?

讲评过程:这是中学物理中的典型模型———“子弹打木块”模型, 我们能够应用动量与能量观点顺利作答, 若能在此基础上做适当改变, 创设新的物理情境, 可以在今后碰到相关问题时触类旁通, 达到做一题通一类的目的, 有助于使思维具有变通性。

(一) 通过变换题设条件, 改变设问方式

1.如果要使A不从B上滑落, 小车B长L至少为多少?

2.若B长为L, 要使A从B上滑出, A的初速度v0应满足什么条件?

3.若B长为L, 要使A最终停在B上, 则动摩擦因数μ至少为多少?

4.若使B以v0的初速度向右运动, A最初放在B的最右端 (如图4) , 且B足够长, 则A在B上滑动的距离是多少?

(二) 通过变换物理背景, 创设新的物理情境

1.将A从半径为R的光滑1/4圆弧轨道无初速释放, 要使A不滑出B, B至少多长? (如图5)

2.将B变为带有半径为R的1/4圆弧轨道小车, 为使A恰能滑到B轨道的P点, 求v0的大小? (如图6)

3.将A、B变成质量均为m的导体棒, B静止放在光滑导轨上的水平部分, 导轨的水平部分处于匀强磁场中, A沿导轨倾斜部分从高h处无初速下滑后进入水平部分, 求B棒的最大速度和回路中消耗的电能? (如图7)

这样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旧知识, 还掌握了解决这一类试题的方法, 真正达到精讲精练的目的。

策略四:讲习题的解题方法

对习题的选择利用, 教师要善于将题型进行分类, 并归纳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 以引导学生养成在处理物理问题时先从大处着眼, 不盲目动手的习惯。并在讲评时引导学生对物理情景、物理过程能清晰分析, 对物理规律有完整、深刻理解, 对物理知识能综合、灵活运用。在习题的训练评讲中, 要将等效法、整体法、守恒法、极值法等方法和技巧的要点通过具体试题讲评到位。并对不同题型的应试策略和特殊解法, 如公式法、几何法、极端法、图像法和比例法等, 在订正过程中促使学生在技巧选用、解法领会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 而不应停留在具体知识的得失上。

【例5】如图8所示, 人在岸上通过绕过定滑轮的绳子拉动浮在平静湖面上的小船, 人拉船的速度恒为v, 当跨过定滑轮的那段绳子与水平面成θ角时, 船的速度为多大?

讲评过程:常规的思路是将小船实际运动即合运动分解为沿绳子OA方向速率为v的直线运动和以O点 (滑轮位置) 为圆心的顺时针圆周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由此可作出速度分解矢量图, 如图8所示, 得小船运动到A点时的瞬时速度大小为v′=v/cosθ。

运用运动合成和分解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反思教材中介绍的这一方法之外, 是否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 在此再介绍有别于教材要求的两种方法。

解法一 (微元分析法) :在此问题中, 小船做变加速直线运动, 情况比较复杂。现假设小船在一段很短的时间Δt内从A点运动到B点, 如图9所示, 过B点作AO的垂线BC, 因Δt很短, 故角α很小, 可认为OB=OC。在这段很短的时间内, 小船的运动可看作是匀速的, 其速度大小为v′=AB/Δt, 绳端以速度v匀速运动的距离即为AC, 则有v=AC/Δt, 又从图中几何关系可得:AC=ABcosθ, 由以上三式, 解得:v′=v/cosθ。

解法二 (功率分析法) :在不计绳的质量、伸缩以及摩擦的情况下, 设对绳端的拉力为F, 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可知人对绳做功的瞬时功率应等于绳对船做功的瞬时功率, 即有Fv=Fv′cosθ, 解得v′=v/cosθ。

以上三种解法的求解思路和途径虽各不相同, 但结果却殊途同归, 显示出物理知识的和谐统一之美。基本解法从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等效思想出发, 由合速度与分速度的矢量关系中直接获得结果, 显得简捷明快;微元法通过抽取连续变化过程中的一微元段来进行剖析研究, 从而将变速转化为匀速来处理, 体现了物理学中化变为恒的辩证思想;功率法却从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思想出发, 巧妙地将公式P=Fvcosα应用于问题的求解中显现出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是一种十分简捷的解法。可见三种不同解法, 蕴含的物理思想方法与技巧迥异, 但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训练, 可以有效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优化思维品质。

策略五:讲习题的考查要求

结合典型试题, 从“基础知识※能力要求※试题结构”多层次地剖析, 分析试题所考查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 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基础知识是否落实, 能力是否具备, 后阶段该如何努力。分析题目的结构, 明确各小题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以及它们考查的角度与侧重点, 这样思考并回答问题时就有针对性, 更不会张冠李戴。

【例5】如图10所示, 在一匀强磁场中有三个带电粒子, 其中1和2为质子、3为粒子。它们在同一平面内沿逆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 三者轨道半径r1>r2>r3, 并相切于P点。设T、v、a、t分别表示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周期、线速度、向心加速度以及各自从经过P点算起到第一次通过图中虚线MN所经历的时间, 则 () 。

A.T1=T2<T3 B.v1=v2>v3

C.a1>a2>a3 D.t1<t2<t3

讲评过程:本题考查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规律, 要求考生会利用半径公式与周期公式分析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相关问题。本题的考点覆盖洛伦兹力、半径公式、周期公式、匀速率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等多个知识点, 体现了在知识交汇处命题的思想。

解答:由Bqv=mR, 得到T=由此可看出在同一磁场中粒子运动的周期只与粒子的比荷有关, 分析质子和α粒子的比荷, 可知A正确;由Bqv=可知:v=比较质子和α粒子的比荷和半径, 可知B错误;由Bqv=ma可知, C正确;同时观察各个粒子转过的圆心角, 结合可知D正确。

策略六:讲学生的错误原因

每次考试后, 常有学生反映:题目很简单, 但得分却不高。评讲时既不能流水账似地给学生报一个答案, 也不能不痛不痒地简单提示, 更不能一题不漏地题题讲到, 而要有的放矢, 重点突出。重点是评错答, 因为错答往往具有迷惑性、潜在性, 思维的缺陷性;如果不从物理概念、规律的知识源头上帮助学生理顺关系, 从规范解题的思路上指点迷津, 就很难使原来答错的学生得到理解, 一些糊里糊涂歪打正着的学生也得不到领悟。所以评讲错答学生通常会全神贯注只有针对性强效果才会好。

【例6】客车以v0=20m/s的速度行驶, 突然发现同车道前方12 m处有一辆货车正以v1=6 m/s的速度沿同一方向匀速前进, 于是客车实施紧急刹车, 刹车时客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0.8 m/s2, 问:两车会不会发生碰撞?

讲评过程:这是一次课堂练习中的一道习题, 本题难度并不大, 但得分率不高, 首先将学生的错误方式展示在黑板上。

典型错解:客车从刹车到停止运动所用时间t==25 s, 在该时间内客车行驶的距离为x1==250 m, 货车行驶的距离为x2=v1t=150 m。因为:x2+120=270 m>x1=250 m, 所以两车不会发生碰撞。

讲评过程:当客车速度大于货车速度时, 二者之间距离越来越小;当客车速度小于货车速度时, 二者之间距离又逐渐增大;当客车速度等于货车速度时, 二者之间距离有最小值。因此若是在速度相等时或以前已经相撞, 那么在速度相等以后货车仍可把客车拉下, 导致上述错误结论的出现, 所以两车若相撞一定出现在二者距离减小的过程中, 即速度相等以前。因此判断是否相撞可分析二者距离最小时通过的距离关系。

解答:客车开始刹车至速度减为货车速度时所用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客车行驶的距离为货车行驶的距离为x2=v1t=105 m, 此时x1>x2+120 m, 所以两车必相撞。

最后告诫学生:每完成一道习题, 要反思自己的答案。是否按要求作答, 是否合乎基本的物理常识, 这样可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所以认真分析物理过程及物体运动的实际情况, 得出相撞必定发生在速度相等以前, 可避免错误的出现。

3.浅谈初三化学总复习的策略和方法 篇三

化学作为初三的一门起始学科,一方面要迎接中考,另一方面要为高中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学年,但复习课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复习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记忆、加深理解的一种方法。如何上好初三化学复习课,对每位化学教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是我关于初三化学复习的几点想法:

一、复习目标的确定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化学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重视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化学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1) 适应新教改的要求,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深入理解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制定复习时间和复习计划

根据以往的的教学经验,我将复习大体安排为三轮:

1、四月份进行第一轮复习,认真阅读化学课本,以单元知识为基础建立脉络清晰、主线突出的知识网络。以课本为基础,以教学大纲为准则,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对知识进行拓展和整合,同时注重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的挖掘。最终做到能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本质的问题。正如华罗庚所说:“我们要将书越读越薄”。

例如:

2、五月份进行第二轮复习,主要是针对物质构成和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四个专题进行复习,教师要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专题的热点,打破教材各单元的界限,将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随着复习的深入,我们就可以从不同角度梳理这些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在第二轮复习中习题的选择至关重要,好的习题能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知识脉络为:原子---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不懂化学用语,学习化学就不能入门。所以,掌握它是很重要的。 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竞赛。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考点要求,制定不同难度层次的习题,兼顾整体共同提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习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相互合作、举一反三,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和进步。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练习活动:

(1)、基础题:写出常见元素符号及名称

(2)、请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写出常见物质化学式

(3)、在化学式的基础上标出化合价

(4)、化学方程式配平练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部分考查的内容包括: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基本知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是化学的難点,也是常考内容,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力度。具体要求(1).认识常见仪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比如:药品的取用、物质加热、玻璃仪器的洗涤、仪器装置的气密性的检查、(2)初中常见气体制备原理、步骤、注意事项及环境保护问题(3).物质鉴别和分类(4).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5)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除此之外,课本中的家庭小实验也是重点。比如:自制简易净水器、鸡蛋壳成份探究、自制家庭灭火器、辨别黄金饰品的真假等,应该熟悉此类知识。

3、六月份进行第三轮复习,主要是综合训练,提高能力。练习时要特别讲求效率,题量不要太大,题型要灵活,易巧练,不易多练。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广集信息资料,发给学生的习题要把偏难怪类型删除,教师走进题海,学生走出题海。保证了学生对精彩的试题能认真消化,促使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控制时间,不影响各学科的平衡发展。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情况,对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想和练习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科学分析试卷、讲评试卷。通过不断的测试分析原因,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

三、注意知识的拓展延伸,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在抓好三轮复习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科学思维。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生产实际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密切相关。教学中多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产、生活和社会中各类有关的化学问题。比如:新能源开发、资源利用、环境污染(酸雨、水污染、白色污染、土地荒漠化等)、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等可持续的战略问题和生活热点问题。复习时需要训练学生从所给出的大段文字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了阅读理解能力、迁移推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中密切关注这些方面信息,在教学中适当的将知识迁移与应用。

曾经上过这样一节课,内容为“溶解度曲线的复习”。本节课内容在初中范围内算做难点,应该如何进行知识的呈现呢?思考后,我选择还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整理复习本节有关的知识点,以“我是小老师”为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pk赛。原本怕他们不感兴趣,甚至怕耽误时间而犹豫的想法,显然是多余的。学生们当“小老师”,在课下积极整理,斟字酌句;课上不甘落后,积极发言。比起我的直接讲授,效果。试想如果由我来直接讲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类似的,在其他章节复习课上也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表现机会。

4.初三英语总复习 篇四

面临中考,初三英语总复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做好初三英语总复习呢?

一、搞好整体设计,优化复习思路

如何使整体设计更趋于合理,是总复习成败的关键。为此,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总复习教学方法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提出了“初三英语总复习五阶段教学法”,把整个教学过程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⒈ 复习准备阶段

在本阶段摸清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有关的学法指导,增强学生的中考意识。⒉ 大专题复习阶段

主要是夯实基础,建立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素质。根据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单元顺序重新调整,力求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程序化,以弥补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方面的不足。⒊ 小专题复习阶段

主要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热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此阶段以专题训练为主,穿插综合训练。

⒋ 强化训练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深化基础、活化思维、优化素质,提高学生的适应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中考要求,以综合适应性训练为主,专题专项训练为辅。教师应把握好“测验—反馈—训练—再反馈—再训练”等几个环节,指导学生正确分析整个阶段的测试情况,做出综合试卷分析和自我评价,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此阶段还要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重点,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⒌ 考前准备阶段

主要是通过考前指导,使学生从知识、技巧、心理上做好应试准备,调整到临考状态。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感到“五阶段复习模式”强调了系统的整体功能,每个阶段的复习工作都是针对学生认知过程反映出的问题及中考的要求进行的,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针对性强,便于检查评价,使加强双基与能力培养、全面复习与突出重点、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落到了实处,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学生综合指导,提高主体学习的能力

5.初三物理总复习计划 篇五

一、指导思想:

2014年中考,我将本着以课标为依据,以考纲为标准,以教材、指导丛书为具体内容的指导思想,带领学生进行全面、深入地总复习。

二、复习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要求师生互动;

2、研究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多渠道收集中考信息,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4、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课堂上提出明确的复习任务;

5、组内教师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三、学生现状:

初中物理教学分两年,教学主要是力学、热学、光学等部分,这些内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三分之二的比例,非常重要,可是,学生在学习物理还没有入门,分层辅导不能落实,学生现在感觉初二物理的知识几乎都忘了;到了初三的电学,学生一方面是感觉理解起来很吃力,另一方面电学用到了很多数学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要使学生熟悉初中物理的这些基本知识,掌握新课改需要的各种技能,复习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所教授的两个班的具体情况如下有尖子生,也有学习困难极大的学困生,知识掌握的好坏的差距极大。有的学生却连最基本的物理知识都不知道。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深入细致的总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时间安排:

1.第一轮复习

2.第二轮复习

3.第三轮复习

五、复习内容、要求:

从2月16日至6月11日这总共四个多月,16周的时间,如何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注重效率,以期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

我拟将整个复习按“双基过关”、“能力提升”、“综合创新”三个层次,将平时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分专题进行有序组合,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双基过关涵盖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查漏补缺,力争“双基一分也不丢”。能力提升重视知识的把握与整合,突出综合能力训练,提高应试水平。综合创新关注新题,活用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第一轮复习以课本为主,夯实基础。复习过程中,主要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基本概念,熟悉基本的公式、定律等。原则上每个章节配两份练习题,习题全部由备课组教师商定:一份以基本概念为主,紧扣课本和课标,不拓展不加深,习题量以45分钟为限,可作为随堂复习笔记,真正做到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另一份,主要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公式、定律的运用,习题量以40钟为标准,可作为本章检测试题,(二)第一轮复习按照电学、热学、光学、力学四个板块进行知识梳理。

具体安排如下:

1、第一周至第三周:电学部分

知识点有:电荷量、导体和绝缘体、电路、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电能和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磁体和磁极、磁场和磁感线、电流的磁场、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发电机、家庭电路、安全用电,共计21个;分项细目有51个,其中14个要求理解;基本技能有8个:

1、会用电流表测电流;

2、会用电压表测电压;

3、会读电能表示数;

4、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5、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6、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

7、会读电阻箱示数;

8、会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磁极和电流方向。

主要措施:以电学综合题的训练带动复习各个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电和磁(1课时)

2、电流和电路(2课时)

3、电流的定律(6课时)

4、生活用电(1课时)

5、综合测试(2课时)

2、第四周:热学部分

知识点有:温度、熔化和凝固、气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子动理论、内能、热量、比热容、热机、能的转化和守恒,共计10个;分项细目有33个,其中2个要求理解;基本技能有2个:

1、会用液体温度计测温度;

2、会查熔点表和比热容表。

主要措施:以探究题、实验题、图像题为训练形式带动复习各个知识点。

1、热现象(1.5课时)

2、内能和热量(1.5课时)

3、综合测试(1课时)

3、第五周:光学部分

知识点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成像及应用,共计6个;分项细目有11个,其中1个要求理解;基本技能有1个:

1、会用光的反射定律画光路图。

主要措施:参照近5年中考试题,以作图题、联系实际题来训练对各个知识点的复习。

1、光的直线传播(0.5课时)

2、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1课时)

3、光的折射(0.5课时)

4、透镜及成像(1课时)

5、综合测试(1课时)

4、第六周至第八周:力学部分

知识点有:质量、密度、力的概念、重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二力

2平衡、长度的测量、机械运动、速度和平均速度、惯性及惯性定律、摩擦、压力、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大气压强、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浮力、阿基米德、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滑轮、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声音的发生及传播、乐音及噪声,共计27个;分项细目有77个,其中28个要求理解;基本技能有9个:

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会用钟表测量时间;

3、会调节托盘天平,会使用游码,会用托盘天平称质量;

4、会用量筒(量杯)测体积;

5、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6、会作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7、会查密度表;

8、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9、会画力臂。

主要措施:采取分块复习的方法,以典型例题的讲解突破难点、提升能力。

1、测量(1课时)

2、质量和密度(1课时)

3、力(3课时)

4、运动和力(1课时)

5、简单机械、功和能(3课时)

6、声现象(1课时)

7、综合测试(2课时)

(二)第二轮复习,主要进行以专题为引导的能力提升。这一轮复习注重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针对性的突出重点、难点、考点,课堂练习题以近几年中考试题为主,同时备课组每位老师出一份综合测试题,内容和形式直指中考。

具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题型专题,如:“作图专题”、“实验专题”、“比例、方程等计算专题”等;第二类是难点专题,如:“电路分析和故障判断”、“综合能力训练”等;第三类是热点问题专题:如“开放题”、“信息题”、“实验设计题”、“综合类型题”、“应用题”、“科学方法题”等。本轮复习重在方法指导和能力提高。

(三)第三轮复习,以县内模拟考试和城区中考练兵题为主进行模拟考试训练,同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以上做法,既让学生得以考前练兵,熟悉中考的试题类型,也可让教师在考前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同时,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练习试题根据实际情况另定。

6.初三总复习汇报材料 篇六

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搞好初三复习工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复杂的问题.针对我校学生的现状,校领导和初三老师在开学前召开了两次座谈会,专门研究“如何搞好初三复习”,拟订了如下计划:

教师方面: 第一阶段:

3月中旬—5月上旬,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这一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的复习,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这轮复习要求教师深钻大纲和新课标,把握《中考复习指导》和挖掘教材,决不脱离课本。注意解题方法训练和整理,严禁搞题海战术,不能出现知识死角,好、中、差学生兼顾,注意优秀学生的培养,实行弹性作业。

2、夯实基础,学会思考:通过这一轮复习,让学生达到理解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迅速,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基本方法的指导。

3、结合一摸卷,找准学生的位置,找出前段复习的不足,调整后期复习策略:上周初三教师和校领导对学生的一摸卷逐一进行分析,并召集了初三学生座谈会,本周一又召集又召开了初三教师座谈会。分析情况,明确今后的目标。

第二阶段:

5月中旬——6月初,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这一阶段以构建初中知识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整体综合能力。

结合县局的二模,注意对学生的试卷进行试卷分析,查找第一轮复习的不足,为第二轮的复习找准目标。

针对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这轮复习要求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分层次辅导,做到精炼。要做到精炼,前提是教师要精编、精选练习。精编、精选的根据是考纲。我校将采取的方法是:教师必须根据考纲中对单元知识重点能力要求,符合学生水平一步一个阶梯的组织题目,不急于一步到位,给学生的练习教师必须先做好,然后再发给学生,教师跳入题海,让学生跳出题海。

第三阶段:

以查漏补缺为中心的综合训练阶段(两周时间)根据我校多数学生有掉角学科的实际,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办各科专题知识讲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自愿参加。

第四阶段:以考前应试技巧的训练及心态调整为中心的模拟训练阶段。学生方面:

1.进入第一轮复习后,由于新课全部结束,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轻松感,这时,如果复习计划松散,组织不利,会造成首轮复习轻,第二轮复习紧张,学生中考失败,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除组织了初三教师座谈会外,我们在第一轮复习初,召开了两次学生座谈会,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初三学生进行指导,又通过家访,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取得了家长的支持,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业,并进一步深造。

2.针对一模学生的试卷情况,我们召开了优秀学生座谈会。会上,对学生的各科成绩逐一进行了分析,找准位置,鼓足勇气。3.本周将组织学生家长座谈会。

4.针对部分学生的掉角学科,包干到教师,明确扶贫对象。5.对于薄弱学科,组织教师到外校学习取经。

6.县二模结束后,再召开一次家长座谈会。同时召开优秀学生学法交流会,使学生们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7.对学生进行毕业观念教育,使学生都有一个良好应考心态。

7.初三化学总复习试卷 篇七

关键词:初三数学,总复习,课堂效率

一、变化命题形态, 加深思维深度

纵观近些年中考数学命题, 开放性题目已经成为了命题者点击率较高的一类题目, 这些题目往往没有现成、固定的模式, 单靠死记硬背或简单机械模仿, 是很难快速寻出解题思路与方法的, 学生必须综合利用自身已有知识储备, 展开智力活动, 多角度展开思维探索, 进而快速解题[1]. 为此, 教师就需摒弃传统“填鸭灌输式”教学模式, 积极展开启发式教学. 以初三数学复习课为例, 教师就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变式中, 并对其加以引导、点拨, 以切实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营造出一个交流互动的课堂,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并感知到“变式教学”乐趣所在, 最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而应该如何在初三数学复习课中提升学生思维深刻性呢? 笔者认为应该在变换命题形态的过程中, 通过强调命题形态的“变”, 来引导学生通过命题形态表面变化来看到问题的实质, 进而从已知条件中寻出被隐藏的条件与关系, 准确把握数学对象间的本质联系.

例1 已知函数, 求n的取值.

解析: 这属于一道函数题目, 在解题时, 需引导学生从已知题目条件中发现内在关系, 并注意剖析已知条件深层次的含意, 以此来确保解题的准确性. 即:

( 1) 当该函数为正比例函数时, 则有n2- 2n + 1 = 1, 继而得出n1= 0, n2= 2;

( 2) 当该函数为反比例函数时, 则有n2- 2n + 1 = - 1, 无解, 故当该函数为反比例函数时, n值不存在.

( 3) 当该函数为二次函数时, 则有n2- 2n + 1 = 2, 得出

二、注重题型整合, 强化知识积累

众所周知, 在数学学习中, 时常会遇到一些在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相类似且典型的问题. 基于此, 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就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题型加以整合、归纳, 挖掘全国各地中考试题素材, 对其中的典型例题加以归纳、变式与引申处理, 从而在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 强化其知识积累, 培养其思维能力[2].

对基本图形进行归纳. 数学中的众多问题, 尤其是综合性数学题, 均是由一个个复杂、条件繁多的图形构成的, 学生视之往往会望而却步. 但是, 针对这类题目, 只要将这些复杂图形简化为一个个基本图形, 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对此, 在初三复习课上, 笔者就会对其一些时常出现的基本图形加以提炼、归纳, 以此来发散学生的思维.

例2 如图1, AB⊥BC, DC⊥BC, 垂足分成是B、C两点. 当AB = 4, DC = 1, BC = 4 时, 在线段BC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AP⊥DP? 若存在, 求线段BP的长度; 若不存在, 说明理由.

解析: 如图2 所示, 若存在点P, 使AP⊥DP, 则有∠APD =90°, 故∠APB + ∠CPD = 90°; 又因AB ⊥ BC, DC ⊥ BC, 故∠B =∠C = 90°, 故∠APB + ∠BAP = 90°, ∠BAP = ∠CPD, 故△APB∽△PDC, 故.

假设BP=x, 则有PC=4-x, 故.

故在线段BC上存在一点P, 让AP⊥DP, 且BP=2.

在这道题目中, 隐藏着三角形相似基本图形 ( 图3) , 若AB⊥BC, DC⊥BC, AP⊥DP, 显然△APB∽△PDC. 这时对该图形加以审视, 就可发现, 只要∠B = ∠C = ∠APD, 则有∠APD +∠DPC = ∠A + ∠B, 故∠DPC = ∠A, 也同样可得出 △APB ∽△PDC, 故而其基本图形又可扩展为图4.

三、营造复习情境, 优化解题思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学生解题思维的优化属于一个复杂过程, 并非一蹴而就能实现, 为此, 在初三数学复习课上, 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营造一个良好的复习情境,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复习活动中, 以免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如在复习“不等式的性质”这类知识的时候, 笔者就充分发挥出了多媒体技术与相应教具的辅助作用,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对应的复习情境, 即在复习课开始时, 就借助投影仪将以下习题列出: (1) 5 +2x=3; (2) 3x-2=5x; (3) ; 继而提问: 解题时, 应该如何处理? 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然后引导学生在解方程中对已学的有关“不等式”的内容进行回想, 并通过猜想、类比等方法, 来对不等式性质加以验证, 从而逐步优化学生解题思维. 接着, 笔者又提出新的问题,

例3 如图5, 正比例函数y1与反比例函数y2相交于点 ( - 1, 2) ; 若y1> y2> 0, 则x的取值范围为多少? 请用数轴图来表示.

解析: 在学生思考这道题目的时候, 笔者顺势对学生加以指点, 告知其这道题目考查的其实是函数图像比较大小与数轴上如何表示不等式解集的问题, 进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画图来比较其大小; 于是学生根据函数得出, 当y1> y2> 0 时, x < - 1, 如图6 所示.

总而言之, 在初三数学复习课上, 教师需有意识地对命题形态加以变换, 以此来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 通过整合题型, 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整合; 通过营造良好复习氛围, 来优化学生的解题思维; 通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审题习惯, 来从整体上提升数学解题效率, 提高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龚程颖.探讨如何提高初三数学总复习课堂效率[J].学理论, 2014 (15) :243-244.

8.初三数学总复习的策略 篇八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新课标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复习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开展基础知识系统复习,即双基训练阶段。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完善知识框架。首先必须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一是按知识板块整理。这种方法就是打乱章节界限,采取“切大块”的方法把关系紧密的知识整理到一起。比如可划分为《数与式》《方程(组)和不等式(组)》《函数及图像》《图形的认识与三角形》《四边形》、《图形的相似与解直角三角形》《视图、投影及图形的交换》《圆》《统计与概率》。这样,可使我们的知识系统化,给记忆和运用带来方便。二是重点内容重点记。课本上许多重要的知识及习题结论,一定要熟记、熟用。准确记住一些重要结论和公式,做选择题、填空题时既可提高正确率,又可缩短时间。

这一阶段应该注意这样两点:一是“读薄”教材。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但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对课本后面的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二是做题。每天应有计划地做好十几道基础题。注重例题中包含的各种基本技能和技巧,找出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进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重视“双基”,抓好了第一轮复习,对尖子生的冲刺、中等生的跨档和后进生的提高,都有好处。

第二阶段是专题训练阶段。主要是针对热点、抓住弱点、开展难点知识专题复习,综合提高,强化冲刺。这一阶段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歸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从代数方面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函数。包含函数的定义和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第二部分为方程及不等式。包含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基本概念;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应用方程(组)及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第三部分为统计初步。从几何方面分为四块:第一块为解直角三角形。第二块是相似形:包含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为圆,包含圆的性质、直线与圆、圆与圆、角与圆、三角形与圆、四边形与圆、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做,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层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实践数学教材内容。

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如,函数的取值范围可选择如下一组例题:

(1)y=20+0.7x;(2)y=■;(3)y=■。

第二,习题要有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如,角平分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圆的有关定理、性质的应用,勾股定理、射影定理等的应用。凡是综合性且是重点应掌握的题目,都要抓住不放,抓出成效。比如:

1.已知,⊙○的半径为13cm,弦AB∥CD,AB=24cm,CD= 10cm,则AB、CD之间的距离为( )

A.17cm B.7cm C.12cm D.17cm或7cm

2.一根70cm的木棒,要放在长、宽、高分别是50cm, 40cm,30cm的长方体木箱中,能放进去吗·

各阶段复习目的不同,复习角度和方法也不相同。三轮复习不能机械重复,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提醒广大学生,无论哪个复习阶段,都不可以有放松的思想。走好三个阶段,一定就有三次提高。

上一篇:外贸系学生毕业赠言下一篇:注册会计师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