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大讨论心得体会

2024-07-06

基础教育大讨论心得体会(精选15篇)

1.基础教育大讨论心得体会 篇一

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教育,即有技能知识的教育、思想道德的教育,也有身体素质的教育。因此,我们学院这次组织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具有及其重大的意义,一个教育机构不落伍于时代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有多方位的教育理念的指导。

通过这次讨论,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明确学院在新时期的发展目标、战略定位与办学特色。作为后勤的医务室人员,如何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服务全院师生,提高全院师生的身体素质,是后勤医务人员的本职工作,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做学生身体素质教育的表率

要培养具有良好身体素质的的学生,学院的医务首先自己要有身体素质教育 的观念。孔子曾说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的到学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这种模仿心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崇拜、模仿的对象。一是要注意自身形象,表现出仪表风度美,在与人交往中,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衣着整洁、大方。二是要关心爱护学生,为培养合格人才而忘我工作。语言和行为是最直接影响学生的因素。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主要就是因为“身教”是无声的教育,用的是“行动语言”,而“行动语言”更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我们要通过我们的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教育,学生耳濡目染,怎么能不从中受到教育?

二、抓住有利时机,进行身体素质教育。

首先,充分利用新生入学的时机。新生入学,在认识还存在大片空白,身体素质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要抓住这个时机,积极向学生进认识的教育,要抓紧灌输。指导他们合理安排时间,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加强组织纪律性,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热情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以及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品质。

其次,针对我院的特点,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外贸人才,因此身体素质教育相当重要,因此我们医务人员的工作不能仅停留简单的治病防病上,更重要的要教育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在此方面,我们医务人员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水平和效果还很需改善加强,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受益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2.家庭大讨论 篇二

吃过晚饭,关于旅游去哪,我们全家来了一次“家庭大讨论”。

“我们同事说三亚景色迷人,气候宜人,这个时候是最佳的旅游地,要不我们去三亚吧?”爸爸捧着茶杯笑眯眯地说。

“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去北京玩吧?”妈妈兴奋地说。

“哈尔滨是冰城,挺好玩的,还是去哈尔滨吧。”我手舞足蹈地说。

“去北京。”

“去三亚。”

“去哈尔滨!”我理直气壮地说,“再说了,这次旅游不是你们奖励我的吗?应当由我自己决定去哪。”

“不过这旅游的钱是我和你妈出的呢!”爸爸眨着眼睛说道。

“不如我们都说一下推荐城市的理由。”妈妈在一旁提议道。

“三亚、气候温暖,不用穿太厚的衣服,还可以游泳、泡温泉。”爸爸自信地说。

“三亚,是不错,可是价钱贵呀,我们还得考虑经济实惠呀!”妈妈惋惜地说。

“还是去哈尔滨吧!去哈尔滨又便宜、又好玩。去哈尔滨不但能看到晶莹剔透、形态各异的冰雕,还能滑雪、溜冰。同学们还说能去令人神往的长白山赏景呢!”我说得头头是道,好像早就做好了准备。

“哈尔滨是好玩儿,不过平常温度都在零下18℃左右,你们能受得了吗?”爸爸担忧地说。

“我看还是去北京吧!这样还能去天安门、长城、故宫、王府井……”妈妈坚持地说。

我立马反对:“不过,北京气候不好,天也冷,还有比较严重的雾霾、沙尘暴。”

妈妈也急切地说:“这样争论下去也不会有结果,还是投票表决吧”!

我们三人开始举手投票,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我大声宣布:“哈尔滨一票、三亚两票、北京零票。”

“哈哈哈……”在欢声笑语中,我们全家最后决定寒假里去三亚旅游。

3.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2015 篇三

近日,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我参加了我院开展新一轮教育思想学习大讨论召开学习动员会议,学习后感觉收获很大,深刻认识到学校正处于内涵建设评建的关键时期,对学校的发展也充满了信心。我就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充分认识到学校正处于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

在学习会中指出,随着生源的下降,未来的高校招生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民办高校的招生形势不容乐观,现在已经出现个别民办高校没有生源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只有不断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竞争力,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我院领导结合教育部评估专家组明年4月份在我校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工作指出,我校克服了办学时间短、办学经费紧张、师资力量不足等困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学校要想持续科学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内涵建设,尽快解决影响学校发展的各种问题,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现在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也要根据学校内涵建设的需要,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努力提高学生工作能力,为学校的内涵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深刻理解了学校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

在听完专家的报告后,我认识到,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做好学校的顶层设计,而学校的办学定位就是顶层设计的一个关键内容。办学定位问题关系到学校能否科学发展的问题,办学定位准确与否,关系到学校办学的成与败、得与失、进与退。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地方区域经济情况,确定了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这是很恰当的。在认真查阅资料后,我进一步了解到,学校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本、专科并举;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以生命科学为特色,理工结合,逐步实现农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培养的是基础理论较扎实、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专家的报告会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学校办学定位的认识,也对如何培养学生有了新的思考,明白了要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熟练掌握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特征

在学习完后后,我对学校应用型本科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疑惑,就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有何区别?学校会不会照搬高职高专教育来办应用型本科教育?我院领导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很好的回答,崔院长阐述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并将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研究型本科教育进行了认真地比较,自己也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四、深刻理解了教育的本质目标

崔院长在报告中指出,学校的真正宗旨不在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思想,而是教会学生懂事、教授人情事理与公民知识、教会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在以前的教育学理论学习中,自己也曾看到类似的阐述。但是在学生阶段的自己对这个观点并没有认真地去体会,现在听了吴教授的报告,并结合工作实际,我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作为一名教师,我要经常和学生打交道。在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就发现,现在的学生个性比较突出,考虑问题很简单,对和自己没有利益关系的事情不够关心,甚至一些基本的礼貌都很缺乏。现在明白了这并不是由于学生不懂事,而是教育的缺失造成的。现在的教育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了,而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这给我的启发式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感恩教育,要教会学生为人处世,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将这项理念贯穿到课堂中。

五、充分认识到了学校以后的努力方向

4.素质教育大讨论心得体会 篇四

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在思想教育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会转化为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为祖国发奋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对学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提高识别真善美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学校的素质教育大讨论我认识到: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染力。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受益终生的。而高尚师德的表现,我认为首先是行为。

榜样是最好的教员,虽然榜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它却教给人们许多书本上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行动比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行动就是力量。与空洞的说教不同,榜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一个人、鼓舞一个人,他给人一种浅移墨化的影响,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对于学生来讲,眼睛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不管看到什么,他们都会无意识的模仿,不知不觉中,学生与他们身边教师的行为模式就会非常接近。因此,教师的影响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使一些看似细小的行为,也不能忽视,因为这些细小之处对于学生的品性的好坏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有关情感方式、纪律观念、勤劳风范和自我控制等具体行为仍然存留在学生心中并产生持久的影响。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一件很简单的事就能体现出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当你一直带着一班的学生时,慢慢的那些学生写的字都会跟你十分相似。

5.高职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 篇五

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学校

近日,我校就开展新一轮教育思想学习大讨论召开学习动员会议,校长秦榛蓁在会议上向全校教师介绍了五年制高职教育理念和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重在从观念上更新广大教师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理解,要求全体教师通过学习,努力改革创新,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上好五年制高职的各类课程,鼓励大家跟上时代步伐,积极推进“新课程标准”下高职教育思想的学习与实践。

会后,我联系自身实际,学习了相关文件,现将学习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纵观国内高职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通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增强活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是许多高水平大学办学的一条成功经验。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经历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被提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同时,我们学院从实质性合并以来,经过多年的整合和融合,既取得了成绩,也面临诸多难题,尤其面临加快发展的艰巨任务。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对我院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在办学思想、教育理论、管理理念等“软件”上存在着不足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与高校模式接轨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我们如何在研究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自觉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来思考工作、指导工作、安排工作、开展工作方面还需研究和落实。二是办学特色还需进一步整合和加强。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我们虽然初步形成了特色专业,但在激烈竞争的今天,如何稳定、巩固传统优势专业,积极发展培育新的前景好的优势专业,我们还需进一步探索。三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观念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工学结合的现代教育职业教育观念转变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在个别专业培养计划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落实不到位;在教学安排上,有时过分强调教师,而忽视人才培养应遵循的规律(即有什么教师安排什么课);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现象;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技能型”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理解、实践不是很到位;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中,如何实现由传统的临时性、运动式的检查转变为长期的、有制度保证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方面要进一步进行探索和尝试。四是我们对待科研工作的意识上需进一步加强。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作为一所高等院校,无疑应重视科研工作,体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功能,形成综合交叉、辩证统一的关系。科研工作的开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既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需要,也是为高职学生有机会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需要,同时还是增强高职院校办学功能、提高为社会服务水平的需要。前几年,我们在重大科研项目和原创性成果还不够多,今后我们要在认真地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积极开展面向生产实际的应用研究。五是管理思想在适应学院发展的要求方面需进一步加强。过去的一年多,我们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但按照高校管理模式来看,在管理中存在强调工作布置,而不注重工作创新的情况;对学生仍然是注重强化管理,在人性关怀方面还需进一步强化;有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个别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过多强调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性,而为教学服务的意识不够强,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和为教学、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还没有牢固树立。

要解决教育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不完全适应的矛盾,最根本、最核心、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进,归根结底需要遵循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指导。怎样结合我院的评建工作,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1、办学理念要转变,管理要跟上 我院是由中等职业学校转制而成的,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教师,普遍存在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不足的情况。学校管理基本上还停留在以前的中等职业学校水平,从现象来看,学校管理制度不够严密。应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把优秀教师和教学资源向教学倾斜。

2、课程建设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工学结合力度要加大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我校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在这几年力度不断加大,教学计划的修订已经注意到市场需求的变化,适当调整了部分课程,整合了课程内容,加大了实践实训课程的比例。从实训课的情况来看,目前基本上都是由专任教师来进行,可以更多地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能手来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实训课。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3、师资是瓶颈,教学质量是关键

6.“老人样,什么样?”大讨论 篇六

“老人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这个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在高龄人口剧增,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的今天,特别是随着新媒体、自媒体不断曝光的“老人公交车上强迫他人让座”等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多之后,这个话题开始被更多的人关注。

从今天开始,本刊将从各个方面就“老人样,什么样”进行深入讨论,欢迎各界人士各抒己见,谈谈你们心目中的“老人样”。

事件回放:“惹不起”的大爷大妈

9月14日,济南某路公交车上,一位老汉因坐过站,执意要求下车,受阻后脚踹车门,责骂并用扇子拍打司机。

9月16日,天津大剧院古琴演出过半,台下一大爷突然大喊:“点什么点!”原来大爷一直用手机拍照还开快门声,工作人员用激光笔提醒,大爷反称:“我七十了,拍照怎么了?公共演出凭什么不能拍照?”工作人员上前劝离,可大爷态度强硬,导致演出中断六七分钟。

近日,因不堪广场舞大妈的高分贝喇叭骚扰,福州一居民自制水枪,在楼上对着大妈们喷水,大妈们落荒而逃。有大妈气不过,骂楼上的住户没道德,还有大妈向楼上扔小石子,但该住户没回应,只是继续“扫射”,两方对战约20分钟。

……

翻阅一下新闻,关于老年人的负面报道几乎每天都有,难道在公众眼中,老人的形象就如此不堪吗?

调查:被丑化的“老人样”

近些年老年人群体形象跌落的源头,不过是最初的几起“碰瓷”案和公交车让座纠纷,但一些人却将其无限放大,进而炮制出了老人变坏、坏人变老的舆论话题。我们且来看看这些给老人们戴上的“帽子”吧:

第一顶“帽子”是“没道德”。一些人出于种种目的,将某些负面新闻中的老年人与历史上某一特定时期的一群所谓的“坏人”牵强附会地联系起来,一举占领了道德高地,进而开始对整个老年人群体进行“扫射”。现在的老人们都经历过那个特殊的年代,于是,便也都是“没道德”的人了。

第二顶“帽子”是“没素质”。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黄金发展期,同时也处在一个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但凡老人与年轻人在公共场合起冲突,抢座位也好,为广场舞斗气也罢,一经传播总会挑起话题,老年人也被贴上“没素质”标签。

第三顶 帽子是“没文化”。古谚有云:“一个老人就是一座图书馆”,老年人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渊博知识令人崇敬。而今,有些人自诩受教育程度提高,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在提升,看到一些老人遭遇电信诈骗,迷恋保健品,智商上的优越感油然而生。这种优越感,像是看到别人崴脚,就感慨自己从没崴过脚;看到别人丢钱包,就觉得自己人品好,从没丢过钱包,也不了解丢钱包是什么感受。

分析:老人为何没有老人样

内因一:离退休综合症、阿尔茨海默等疾病影响

一部分老年人在公众场合出现的种种问题,与退休后生活和地位反差造成的情绪失常有一定关系。而早期的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甲状腺分泌失调及情绪抑郁等都会引发老年人性格改变、行为失常。

内因二:缺少内心寄托

笔者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向教师、职员、媒体工作者、公务员等不同职业的50位退休老人发出调查,询问“什么是老人样”,7成以上对象告诉我,退休后,仿佛一夜之间,他们就变成了隐形人,在家不再是一家之主,外出时,年轻人常常对他们视而不见。他们感觉被隔离,久而久之,原本有活力的老人也变得消沉起来,有些老人开始自我否定,陷入自卑,担心因为疾病或衰老成为子女的负担。

外因一:公共资源不足

很多冲突并非双方所愿,而是客观造成的——老人“无位可坐”,原因在于不尽完善的公共交通,老人“无地可跳舞”,反映了目前我国健身设施和场所不健全,,这样的矛盾,只能在社会的发展中慢慢解决。

也有专家分析,此类冲突增多是老龄化社会来临的一个征兆,老年人群体与其他年龄群体之间的资源分配相应产生了变化,老年人的“占领”会越来越多,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

外因二:媒体放大效应

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某些媒体往往对于负面新闻热点跟风报道,造成一段时间内某些问题仿佛一夜之间集中爆发,给人造成社会道德沦丧、正能量轰然崩塌的错觉。

“老人倒地要不要扶的现象”折射出人们一种焦虑的心态:有对目前道德状况的焦虑,有对如何避免风险的焦虑,还有担忧自己变老后的境遇的焦虑。更多的还是一种道德方面的要求,不要受夸大的社会现象的干扰,应理性看待。

坦诚地说,目前社会上老年人身上所出现的这种不文明行为毕竟是少数,但随着这一群体人数的扩大,特别是随着经济转型期间财富分配、社会保障等种种社会矛盾的加剧,应当注意到,这一不满情绪在逐渐加大。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上世纪90年代,调查发现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接近95%,而2000年的调查结果是8成,其中经济收入在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中占有较重的比重,其次是家庭关系。这说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老人逐渐感到失落,对于自己的未来缺乏安全感。为了安置好我们的晚年,每一个老年人都应该寻找自己的定位,确定自己的形象。

结语

10月9日的老年节,不仅仅是个节日,更具有强烈的倡导意味。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设定老年节别有深意,体现了国家对老年人的尊重,也希望借此引起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敬老美德。

尊老敬老不是一味服从,模糊是非、迁就原则,而体现为更多的谅解和理解。人人应该“亲其亲”、“长其长”,还应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使天下“无冻馁之老者”。广大年轻人应该意识到,老年人不是别人,就是未来的我们每个人,今天老人的形象,就是未来自己的模样。

本刊发出邀请:希望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通过电邮、热线、来信,说说你们身边可爱的老年人,谈谈你们心目中的“老人样”,为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塑造新一代的老年人形象建言献策。

(责编:孙展)

7.素质教育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篇七

教师在实施评价改革研究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是,将理论知识内化的时候,由于自身的素质不同,领悟的层度有所区分,导致在实践中有时有些偏颇:课堂评价时有时出现表扬泛滥现象,在施用“周评价卡”时,由于班额较大(一般均在76—78人之间),关注的学生在“全体方面”不好更好的体现,评价卡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工作量大,而不好在当堂落实,个别评价措施有略微滞后的方面。

在和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对一些思想意识仍以分数评价学校、老师,学生的家长没有更耐心地平等对话,导致个别家长对老师的评价方式产生怀疑态度,特别是在整个教育评价机构中,仍以“分数”作为很大比重来量化教师,体现在奖金、工资、评优树先、职称评定等影响下,仍对自身的研究课题产生困惑,不知该如何对待,有时因事务工作繁忙而关注成绩的提高,忽略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以牺牲短时间的学习情感来换来高分的功利意识仍有存在。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对一些教育现象的反思时,缺乏相对高度的理论提升,一些重结果轻过程的方式,使一些宝贵的课堂教学闪光点不能以迅速的反馈信息和别人分享交流,特别是对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是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所以相应地缺乏严谨性。

8.基础教育大讨论心得体会 篇八

——堰门小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素质教育大讨论心得体会

小学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而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推行和实施素 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数学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意义在于能够使学生全面的得到发展,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 的发挥。因为每一个公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科学技术的必备基础。小学数学成绩的优劣不 仅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还会影响到其他科学技术的掌握。这就决定了数学中实施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曾经说过;“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 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主力军。”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合格有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那么我们数学老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要开发利用校内校外教育资 源,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其在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中 的主体作用。要以优化的课堂教学来彰显高质量的素质教育,真正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把健康快乐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要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常者不平常。要根据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差异和兴趣发展的不同需要,在重视双基上开设“趣味数学”、“数学思维”等,实施因材施 教,分层教学,让不同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以“乐”促学使优等生卓越好学。

二、落实面向全体

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实质。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学观念,以人为本,还学生学习主体位置。为此,数学教学应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切实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 人。每个教学环节、手段、方法要切实建立在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基础上;二是切实改革“以讲代学’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师生真正从“教 师什么都讲清楚,学生什么都听清楚”这种不正常的关系中跳出来,大胆引导和放手让学生通过主动去感知和领悟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化”学习;三是切实改变 “以少代全,忽视一片”的现象,既重视“个性发展”又注重“全体积极参与”。

要面向全体学生,就要精心设计“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都有通 过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并形成能力的机会。尤其是中、慢生,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当学习有了成绩而受到鼓舞,才会产生 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减轻心理压力,引发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 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此,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方面,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教学中注意探索教法,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 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 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 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l回答:它的面积不 变,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 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 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二)、教学中注意精心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 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呜,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用情感的驱 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不是采用在空圆锥里装沙实验的方法,而是提问:“长方 体、正方体、圆柱体积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 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 了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

(三)、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 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 “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但如 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和讨论,加深学生 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

(四)、教学中注意动手实践,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

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 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激起和诱发思维展开,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这类应 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

(五)、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四、要加强能力培养

“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个年级教学的始终”。这是教学大纲对数学教学的具体要求,更是 素质教育的突出所在。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表现为只重知识掌握,轻视能力的培养,这种现象必须改变。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抓好“三动”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是“动脑”,这是学生主动构建,对知识进行内化和升华的必要过程。教学要重视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改变以往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想”的 教学,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动脑机会,让学生在“想”中发展思维。例如,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可引导学生围绕如下几个问题展开思维:圆锥体和圆柱体有 什么关系?公式V=Sh中的“”是怎么回事?圆锥和圆柱体体积计算所需要的条件怎样?又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可引导学生联系分数基本性质,通过比与分数的 关系尝试推出比的基本性质。

二是“动口”,这是学生思维提炼的重要过程。大纲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这说明,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开口说 话”。“说”能加深理解,“说”能训练表达能力,“说”更能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说操作过程、说思考过程、说依据、说质疑、说独自见解、说总结等,都是学 生说的内容。教学要给学生创设“多说”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说。

三是“动手”,这是学生直接感知的重要手段。教学中的“摆”、“拼”、“画”、“制作”、“演示”、“实验”、“练习”等活动都是学生具体动手的机会,是学生理解和构建的重要过程。为此,教学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进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五、加强学法指导

把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必备的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会学习导致不想学习,不想学习又导致懒惰”。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 掌握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教学应切实加强学法指导,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放手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如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学会从“读书”中自我获取知识;学会以“因”导“果”的思维方法,养成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动脑习惯;掌握由个 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学会归纳总结。尤其要指导学生学会“以旧推新,知识迁移”,学会用旧知识去探索新问题,培养其自学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教学 “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在帮助学生复习好“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方法后,启发学生根据“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方法及其数理,重点研究“乘数是三位数”中 的“百位”该怎样去乘被乘数,乘得的“积”该怎样对位?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动手尝试、看书对比例题、综合思考等主动获取过程,实现迁移,最后掌 握方法,明白算理。这样的教学,比一味由教师的“讲”效果显然要好。

六、重视培养创新

创新是时代和国民对教育的根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创新是现代人的根本特征。由此可知,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 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从小就具有厚实的创新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如 下两点:一是注重对学生一般能力的培养,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表达力、操作力等,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打好基础。二是充分挖 掘创新活动的内容,把握机遇,利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都是进行创新培养的过程。可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 度看问题吗?”等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甚至是出错,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展开思维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七、注重素质的培养

1、数学的认知素质,主要是指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等知识,要让学生经过主体的加工形成一个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2、数学的技能素质,主要是指善于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面对数学问题有较强的应对能力和策略。善于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思维方法来解题。

3数学的心理素质。主要是指数学学习的态度、习惯、自觉性和攻克数学难题的意志。要教育学生勇于进取、勇于开拓、勇于竞争、不甘落后的学习精神。

4、数学的审美素质。主要是指学生对数、图形等的审美修养。能从美的角度去审视和欣赏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之间的美的结构、联系及规律。

八、转变评价机制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科学评价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改进小学数学 教学评价,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更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只有建立全面的科学的小学数学整体素质的综 合评价体系,即变单一知识考试为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的全面考查;变单一的考试考查为多种考查小试(笔试、口试、面试、解决实际问题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查;变用分数排名次的相对平价为教学目标达到的水平评价。才能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反映、作业状况等方面入手,强化日常评价,再结合考试成绩做出综合评价。

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应遵循的原则是:

1、全面性原则。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实施素质教育要保证让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的数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老师要不断改进教法,促进学生有一个健康个性和良好心理品质。

2、协调性原则。素质教育是一个大教育。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处理好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性。还要根据学生现有素质水平和接受能力,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学生。

3、因材施教原则。学生的心理、生理结构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他们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更是千 差万别。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大多数学生经过个人的艰苦努力能达到课程标准的素质要求。实现每个学 生的数学知识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强化认识、督导检查,强化问责,每个人要 主动承担起教育工作者的应负的责任。素质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要积极利用教材中的图文和游戏,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开展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使学生能够主动、健康、全面地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数学组 李加钱

9.女性健康话题大讨论(一) 篇九

随着各种节日纷至沓来,家宴、PARTY络绎不绝,忘形地胡吃海喝的后果就是你的身体在秋后算账。

不要怕!套鲁迅先生的话说,只要我们有直面毒素的勇气与战胜毒魔的魄力,任何时候都不晚。

毒,一直都在

活在无处不毒的环境中,你怕了吗?

环境中的毒:灰尘、紫外线、水污染、引擎废气、工业污染等等,你是否会想到铅、铝、汞等重金属会通过呼吸进入体内?

食物中的毒:农药、细菌、病菌、化学毒剂和食物中的防腐剂、化学物质、色素、农药等。

生活中的毒:香烟、酒精、衣、被、清洁用品中释放的有毒物质。

人体自行产生的毒:乳酸、尿酸、酸化黏稠的血液、大肠中的宿便、胆结石、氧化脂质,个人身体的卫生清洁等。

精神的毒:过度的压力、偏执、感情不顺,使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功能及内分泌腺的活动异常。

暗藏杀机,13选3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体内的毒素也并非天生就有。毒素不易察觉但会同蛇一般紧勒健康的脖颈,让人苦不堪言。

挑一挑,以下现象中,你若中标3条以上,就说明你已身怀毒迹。

1肤色黯淡

2有成人痘,皮肤过敏、干燥,有面疮、斑疹、湿疹等

3下半身偏胖,易浮肿

4常熬夜、睡得少,失眠,睡眠质量差

5易怒、感觉抑郁

6注意力差、健忘

7眼睛易充血、发痒,眼皮沉重

8身体不适,疲劳乏力

9私密部位不适或瘙痒

10有口气,口腔溃疡,牙龈红肿

11消化不良,有呕吐症状,经常打嗝、胃胀气

12胸廓下时有疼痛或不适的感觉

13频繁的腹泻或便秘症状

看上去,很毒

漫漫人生路,总会错几步。不良的习惯与不可抗拒的外因都会给毒素打开造访之门,不过,只要你拎得清,不管多少乱花迷人眼,我们都能将毒素瞬间秒杀。

Cathy

80后一枚,和老公都不会做饭,是忙碌的外食族。

低纤维、防腐剂、高油、高盐、高糖……外食的毒素知多少?

姹紫嫣红

29岁,年轻的时候不注意私密部位的清洁保护,欠下毒素债。经治疗无效,反复不见好。这些病毒害得她结婚两年还没能怀上孩子,老公和婆婆比她还急。

猫眯

夜猫子一只,并非为工作熬夜加班,只是习惯了晚睡。久而久之,猫咪的皮肤暗黄、长斑,内分泌也失调了,还经常口腔溃疡。

蓝衣云梦

35岁,抵抗力明显下降,身体容易浮肿、疲劳乏力、爱忘事,连儿子都说她像是更年期提前了。

兜兜

标准OL一族,坐办公椅的时间跟睡觉的时间有一拼。以前还没怎么明显,最近一阵子,每天一到下午小腿、脚丫就肿得很厉害,穿职业裙别提多难看,所以每到下午都提心吊胆的。

晓晓

空姐,近来连续受便秘、脱发的困扰,睡眠也不好,情绪烦躁。认为这些症状肯定与体内毒素过盛有关,便去药房买了泻药服用。一开始效果立竿见影,2个月之后,大便困难又出现了,而且情况越演愈烈。

热门排毒项目排排站

广东思源SPA养生馆总经理钟先生说,如今美容院都有排毒项目,非常受欢迎。虽然排毒项目的品类众多,但是目的和效果都是一个——排毒养颜。

排毒养颜,顺序没错,只有先排毒,才能养颜,否则一切心血都将流于表面。况且,只靠食疗或是改善作息规律自然调节身体的排毒节奏,收效实在有限。有些事耽搁不起,这不,记者走访各大美容院,将各种排毒养颜项目记录在案,供您选择、选择、再选择。

SPA排毒

大约有1/3的毒素是经由皮肤排出的。SPA的排毒原理就是通过干刷皮刮拭肤,按摩穴位等方法使淋巴循环顺畅,再加入对人体有益的精油成分,让身体充分吸收有益充分从而达到改善皮肤的排毒代谢功能。

淋巴排毒

淋巴系统是人体清道夫。淋巴系统循环若减慢,毒素便会积聚,造成水肿。淋巴排毒主要是通过对后背、肩、颈部的淋巴腺进行按摩,达到疏通经络的目的,将血液中的毒素排出体外。

香薰排毒

香薰疗法是一种借助天然纯净的香薰精油作引导,以回归自然的理疗方式为基础,去除导致人体失衡的毒素和废物,将精神和元气调理到自然的平衡状态的项目。香薰自然疗法中,肚烛疗法是方便、有效又较为便宜的方法。香薰治疗师点燃一支用纯棉混合薰衣草、玫瑰或茶树等香薰及蜂蜡的肚脐烛,通过暖气的产生,在真空效应下,让体内的污垢和废物徐徐排出,借以改善淋巴循环,发挥排毒功效。

温泉排毒

泡温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细胞代谢,分解血液中多余的胆固醇,将毒性物质同脂肪一并排出体外。大多数温泉中都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不同的水质还有不同的养生功效。

汗蒸排毒

汗蒸自韩国引进,并受到中国消费者的热捧。其原理是通过温热效应,使理疗者出汗,达到清脂、排毒、促进新陈代谢的目的。

热瑜伽排毒

说热瑜伽是一个塑身烤箱,一点不为过。在一间将近40℃的高温房里,对自然事物的模仿和静态的修习,能够消耗相当多的热量,排出大量汗水,净化身体,加快血液循环,增强消化力和排泄力,对耐心也是一种考验与锻炼。

有氧运动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就是肥胖。肥胖是营养过剩的罪过,长期过量食用高脂、高热量的食物,就会积聚毒素,造成机体失衡。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球类运动等,都能增加血液总量,减少体内脂肪,继而改善心理状态,增加应付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

拔罐排毒

拔罐排毒法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自然疗法,也是美容院热门的排毒养生项目。拔罐排毒疗法的理论基于人体经络学说,刺激穴位和经络,进而调节五脏、排毒祛病。

刮痧排毒

运用水牛角等刮痧工具在人体经络的循行部位及特定穴位上进行刮拭,反复刺激皮肤表面特定部位的神经末梢,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及淋巴液循环加速,同时增强局部血管功能,加快代谢产物排泄,从而达到解毒、排毒的功效。

针灸排毒

针灸排毒能通畅气血,调理脏腑,缓解便秘症状,同时还有促进脂肪燃烧,加速内分泌的效果。

足疗排毒

通过按摩脚部的穴位来刺激各个穴位相关的器官。如果要达到排毒的效果,最重要的就是把握肝部的平衡。

推拿排毒

运用中医传统的推拿手法对重点穴位进行刺激,疏通脏器经络,达到排毒的目的。在中医看来,任何排毒方法都比不上人体自带的排毒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肝、肠、皮肤、肺、肾五大器官。它们可以持续过滤、分解、去除毒素和废物,如果不保护好,就会降低排毒能力。

同场加映主题:生活排毒

体内环保,就是根据加速消除体内废弃物的原理,运用断食、摄取有机自然的食材,搭配冥想等运动方式,清净身心。

清洁

内:《清洁》里以蓝调、迷幻在你面前絮语魅力的张曼玉,有在晨起喝250m1的温水+柠檬与少许盐的习惯。

外:泡澡时利用热气让毛细孔收缩、肌肤大量排汗。

流汗

酣畅淋漓,描述了流汗时加速血液循环和代谢毒素的快感。加强有氧运动能起到流汗排毒、净化毛孔的作用。

断食

内:上古时代,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不如效法他们高雅一番,在周末寻觅一处山清水秀的度假村,通过2日断食,配合瑜伽体式及太极调养生息,或辅以中医调理身体,清扫体内垃圾。

外:妆容、护肤品都会让皮肤表层囤积毒素和废物,建议每周腾出一天作为休息日,洗脸后,任何保养品都不涂,也不化妆,让疲劳的肌肤得到休息。

杀毒食物

如果在吃喝上放纵自己,又不及时清除体内毒素,那会怎样?每年,成年人都会产生3~25公斤毒素垃圾。在这个狂吃有理的年代,执掌解毒食物的先机,就能潇洒的边吃喝边排毒。

中医认为,木耳有补气活血、凉血滋润的作用,能够消除血液中的热毒;猪血具有很强的滑肠作用,经常食用可排出肠道毒素;绿豆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毒、利尿和消暑止渴的作用;蜂蜜生食性凉能清热,熟食性温可补中气,有润肠、解毒、止痛等功能;而茶叶味甘苦,性微寒,能缓解多种毒素,茶叶中含有一种丰富活性物质茶多酚,具有解毒作用。

辛德瑞拉,快赶在魔法消失之前

长期睡眠不足、熬夜晚睡会让身体代谢减慢,内分泌失调。优质的睡眠能促进体内净化进程,加速肝脏造血,补气养血。彻夜狂欢什么的,放弃吧,什么时间干什么,身体说了算!

晚21点~23点:淋巴的排毒时刻,你应该静下心来,听听音乐,使自己尽量地保持安静。

晚23点~凌晨1点:肝脏开始排毒。这时候还不睡觉,会拖累肝脏受损。

凌晨1点~3点:胆排毒的时间。此时亦应继续熟睡,有利于肝胆的排毒。

凌晨4点:脊椎造血时段,必须要熟睡。

凌晨3点~5点:肺开始排毒。平时咳嗽的人,此时就会加重咳嗽,但是,却不应该立即服用止咳药,以免抑制肺部废积物的迅速排出。

早晨5点~7点:大肠在排毒,此时是如厕的最佳时机。

早晨7点~9点:小肠开始吸收营养。在这之前,你理应吃完早餐。不然,你一天的营养就会匮乏。

Come on!

下期关键词,提前预告:过敏

10.大讨论,大整顿,大优化心得体会 篇十

“三项机制”以问题为导向,切中当今少数党政领导干部不敢为、不想为、庸懒散之流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是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遵循。“三项机制”中,激励机制是基础,让想干事的受尊敬、有激情、有奔头;容错机制是保障,让敢干事的放下包袱、放下顾虑,甩开膀子、轻装上阵;能上能下机制是导向,让平庸者出列,为优秀者进位。归根结底是为了激励各级党政干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更好地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成就事业、建功立业,为实现陕西追赶超越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我们要结合商洛实际,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三项机制”要求,尽快健全完善落实“三项机制”的具体细则,积极在全市营造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干事创业环境。

一要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为贯彻落实“三项机制”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落实“三项机制”,关键要通过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运用好工作考核和干部评价的“指挥棒”,引导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匡正奖优汰劣的用人导向。当前,全市面临着决胜扶贫攻坚战、奋力实现追赶超越、建设幸福美丽新商洛的重大任务,我们要以贯彻落实“三项机制”为契机,综合运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贫困县扶贫绩效考核以及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综治维稳、党的建设等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引导领导干部真正坚定“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和符合“五大发展理念”的政绩观,切实把主要精力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上来。

二要做实激励机制,着力解决好领导干部“不愿为”的问题,全面激发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要注重在全市重大项目建设、脱贫攻坚、棚户区改造、发展实体经济、推进民生事业、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民主法治建设的“主战场”选拔和使用优秀干部。要公平公正选用干部,让“不让老实人吃亏”的用人理念落到实处,真正竖起正确选人用人的“风向标”,真正让有闯劲、有干劲,肯钻研、会创新,敢负责、勇担当的优秀干部有干事的机会、干事的舞台、干事的位子,达到提拔一个、激励一片的效果。要有计划地、持续地选派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到基层锻炼,选调基层干部到上级机关单位工作,形成轮岗交流的良性循环,让有志向的年轻优秀干部能流动、敢流动,真正把好干部用在“刀刃上”。要探索创新基层干部职务晋升方式,淡化干部身份差异,特别是县镇基层要突破干部成长的“天花板”,让年轻干部有“奔头”,让成熟干部愿“奉献”。

三要敢于容错免责,着力解决好领导干部“不敢为”的问题,让干部敢闯敢试、“轻装上阵”。要鼓励基层干部创新扶贫工作模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培育实体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扩大融资渠道,改善民生事业;敢于果断抉择,处理复杂问题,维护安全稳定。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营造崇尚、尊重、鼓励、保护改革创新的浓厚氛围,鼓励领导干部在严守法律、纪律、政策、道德“四条底线”和安全、稳定、廉政、生态等工作底线的基础上,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真正善待试错者,宽容失败者,全力为先行先试、勇于担当的人“兜住底”,形成让改革者有位、让创新者有为、让担当者无忧、让实干者出彩的正能量。

四要畅通能上能下路径,着力解决好领导干部“不会为”的问题,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在科学公正考核评价干部的基础上,既要严把上的“入口关”,坚持优者上、能者上,对群众认可度高、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坚决予以提拔重用,让“能干事”的人有平台,让“老实人”不吃亏;又要畅通下的“出口关”,通过制度把那些存在问题或者不适合的干部调整下来,达到治贪惩恶、治庸戒懒的效果。要结合“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加强思想作风纪律教育,增强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着力破除干部的“官本位”思想,使“干部在状态上、不在状态下”成为一种常态,最终形成“既能随着工作上、也能随着工作下”的良性机制。

11.大讨论心得体会 篇十一

“大讨论、大反思”活动心得体会

一、带头学习提高情况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领会和准确把握中央、省、市、县有关稳定发展的工作要求,深入讨论事件产生的原因,剖析事件产生的根源,深刻反思教职工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认真解决教职工在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重塑“廉洁、敬业、奉献”的教师形象,为推动名山教育“大发展、大跨越”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和作风保证。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全党来说意义重大,是关系执政兴国的头等大事,对个人来讲,也是一次重要的审视自我,反思自我,解剖自我,提高自我的大好机会,是让自己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压力感,增加荣誉感、自豪感,提高自觉性、保持良好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过程。作为基层小学校长的我,不仅自觉学习而且引导学校教师共同学习,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二、带头践行师德情况

学习了“三个代表”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后,我不断反思自己,在思想上我始终能保持高尚节操,为人师表,从不利用教师职业便利向学生或家长索要钱物或者变相谋取私利,从不未经批准向学生推销或摊派学习资料、用品并从中牟利,从不动员,组织学生参加有偿补课并从中牟利,从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能公正的对待所有的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公正感,愉悦感,对我产生一种信赖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对家长能以诚相待并尊重家长,对自己要求严格,工作上兢兢业业,生活中热心助人,追求正直善良的人格,秉直的人生态度和民主的思想境界。这样的职业道德有助于我产生一种积极的非权利影响力,有助于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无形的榜样,无声的激励学生努力上进和正直做人。

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过程中,我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带头遵纪守法情况

“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做遵守规章制度的模范”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标,作为党员,在平时的生活中我能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模范执行党组织的各项决议;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严于律己,廉洁自律,从未出现上班迟到早退现象。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社会反响强烈的教育难点热点问题的重要途径。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深化课程改革和评价制度的创新,积极探索完善“减负增效”新机制。要积极开发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积极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全面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要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着力构建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教育要为人的长远发展打基础,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敢于奋勇争先,从岗位做起,勇于负重前进;从现在做起,善于破解难题。从点滴做起,克服“随意”想法。我们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规范办学行为。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深刻地意识到这个职业的特殊性责任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充分认识教育工作的意义,“传道、授业、解惑”,需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还要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甘于奉献,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尊重关心每位学生。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每一个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激励。用爱心与学生交流,打开他们的心扉,送去无私的关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立长效教育理念,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落实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注重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律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学生行为。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有针对性的布置学生的家庭作业。控制每天的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建立科学评价制度。评价学生,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优差。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搞有偿家教,把全部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要甘于清贫,甘于奉献。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要认真备课上课,钻研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关注全体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一个好教师必须重视言传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表率。自身要不断的充电、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工作之余,阅读大量教育名著,撰写教育论文,积极向报纸杂志投稿,提高自身素质。

规范办学行为是与时俱进的。我们既要脚踏实地,也要放眼长远。规范办学行为,树立长效教育理念,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成材的特点,推动教育事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以上是我个人在近段时间的工作情况,我知道还有很多不足,如:对理论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刻;缺乏反思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打算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提高标准严以律己

在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勤于思考,乐于接受外界的新观念、新技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克服工作中急躁情绪,进一步增强工作积极性,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

2、努力做反思型教师

古人语:“反思乃个体成熟之标志,群体亦然。”教学不会没有缺陷和遗憾,所有教育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性教学既能让教学永远充满改革与创新色彩,也让教学永远处于一种科学合理的理智状态之中,所以它便成为我们教师学会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努力做到在琐碎的教学环节和学生管理中常反思。思考如何用孩子的眼光去考虑问题;如何与学生沟通并进行引导;如何顺应孩子的不同个性进行教学。我想:我若能从实际出发每天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遇到问题就能得心应手地解决,这样也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

以上是我对自己在近段时间的心得体会,我希望领导和同志们能给与我更多的帮助,我一定虚心听取,努力实践,争取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为推动名山教育“大发展、大跨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2.基础教育大讨论心得体会 篇十二

而王晓明,则是这一些讨论的“串联者”。

聊天制造媒体事件

《国家历史》:为什么要发起“人文精神”讨论?

王晓明:当时大家都很困惑,不知道怎么理解新的现实和它背后的历史运动。一部分人出国了,我的熟人朋友当中,出国与留下来的大约各占一半。出国的人大概认为在中国已经没办法再做事,留下来的人则觉得好像还可以做点事。我1990 和1991年两次去美国,都面临这个问题:留在美国还是回来?后来还是回来了。

那时候大学校园里的气氛还是相当活跃的。在华东师大,研究生和年轻教师组成了不同的小圈子,常常通宵达旦地聊天,像徐麟、崔宜明、胡河清、李劫、张宏,还有小说家格非,等等,都是积极的参与者。不用说,上海的其他大学:复旦、交大,等等,上海以外的北京、郑州、广州、南京、西安等地,都有类似的圈子,类似的讨论。

到1993、1994 年的时候,中国社会新的变化趋向,已经比较清楚,大家普遍有一种难以接受的感觉,不但是大学中人,不少作家,譬如张承志、韩少功、王安忆等等,其时也都有类似的感受。可以说,如何看待现实,在那时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大问题。人文精神的讨论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形中发生的。

不能说人文精神讨论是我发起的,这么大的讨论,怎么可能是哪一个人发起的呢?我编的那本《人文精神寻思录》的后记,就大致介绍过我刚才说的这些情况。当时有各种各样的讨论,我主要是做串联的工作,把不同圈子的讨论串联起来:譬如复旦大学的张汝伦先生,我之前就只是见过,并不熟,是通过这次讨论才结识的。当然,大量的私下讨论当中,最后能形成文字、公开发表的,只是一小部分。

“人文精神”这个题目,是取自我与华东师大的几个朋友的一个讨论纪要,那个纪要的标题是《人文精神的废墟》,发在1993年的《上海文学》上,因为批评了几种流行的文化现象,这个纪要获得不少报纸的转载。其实,这只是这一场大讨论开始借助报刊公之于众了,讨论本身开始得还要早,还且有许多讨论并没有形诸文字。当然,1994 年在《读书》杂志连载5组以“人文精神”为总题的讨论,影响就更大了,参加的人也更多了。

《国家历史》:在“人文精神”讨论之前,有没有人发起别的讨论?

王晓明:1990-1992年间,陈平原、汪晖和王守常就发起过“学术规范讨论”。他们主要讨论“学术规范”问题,认为学问没有做好,是由于学术不规范导致的。但我觉得,所谓“学术规范”,只是一种说法,实质上,他们是要反省80年代知识分子的状况,而这个反省,简单来说,是被刺激出来的。1989年前后国际国内的局势,令知识界很受震动,有些人甚至感到幻灭。但从另一面来看,这震动和幻灭本身就说明知识界有很大的毛病。如果你真有洞察力,不应该那么吃惊、那么震动、那么幻灭的。那为什么80年代的知识界对后来发生的这些社会变动缺乏预见和洞察呢?你不能光把原因都推到外部条件去,一定还有知识界自身的原因。我理解他们办《学人》杂志,最重要的动力,是要反省80年代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为什么缺乏洞察力。当然,说缺乏洞察力是因为学术活动没有做规范,这只是一种便宜的说法。当时大家都知道,问题并不仅是学术规范,更不是什么注释不够。这是一种整体的思想上的反省,只是采取了当时比较安全的表述而已。

《国家历史》:你们的第一次私下讨论是在什么时候,当时讨论了什么问题?

王晓明:这个记不得了,那时候校园里的年轻人,只要是志趣相投的,几乎整天凑在一起聊天,什么都聊,前一句是国家大事,后一句可能就是“今天食堂的包子不错”,再下一句可能又会转回到什么理论问题上,随意而谈么,哪有那么正式的?我现在倒是很怀念那时候的那种简单的随意而谈的气氛。

《国家历史》:什么时候开始进行公开讨论的?

王晓明:大概在1994 年春天,上海的一批人文学者经过互相了解,发现大家有很多共同关心的问题,正好华东师范大学要开一个文艺理论方面的会议,白天开会,晚上我们就约在一起,集中讨论一下。就在华东师大找了一个教室,大概坐了五六十人。在这之前,我写信把这事情告诉了当时的《读书》主编沈昌文先生,请他支持。他就和编辑吴彬来上海参加这一晚的讨论,他们一声不响地坐在角落里听,然后就回去了。但很快就写信来说,他们支持这个讨论,准备在《读书》上发表系列的讨论稿。就是根据这个信,我们在上海分了好几组,分别讨论,然后根据录音整理成文,陆续寄去《读书》发表。可以说,《读书》杂志对这个讨论是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国家历史》:关于“人文精神”,当时你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王晓明:当时中国的文化状况非常糟糕,可以说是处在严重的危机当中。作为这个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代知识分子,或者就更大的范围来说,当代文化人的精神状况普遍不良,这包括人格的萎缩、批判精神的缺失,艺术乃至生活趣味的粗劣,思维方式的简单和机械,文学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匮乏,等等,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到中国的知识分子、文化人的精神状况很差。

为什么精神状况这么差?从知识分子(文化人)自身的一面看,主要问题就是丧失了对个人、人类和世界的存在意义的把握,也就是说在基本的价值观念方面两手空空,自己没有基本的确信。没有基本的确信,精神立场就东倒西歪。

这种精神状况的恶化,绝不仅仅是以知识分子本身的原因所能解释的,它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也不仅仅是在15年的改革当中才发生的,它其实是与中国整个现代的历史过程密切相关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真正走出这种恶化的状态,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持续的努力。作为开端,当时公开发表上述意见的这些人就特别愿意来提倡一种精神,一种关怀人在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不断在自己内心培植和发展价值追求,并且努力在生活中实践这个追求的精神。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不断生长的、日益丰富的过程。这种人文精神的追求是每一个人以不同的方式来做的,甚至靠这些“不同”所形成的丰富性来推动。

《国家历史》:你们的讨论公开发表后,引起了什么反响?

王晓明:这个讨论很快就变成为一个“媒体事件”,国内的报刊广泛地报道,国外有些报纸(例如日本)也做出反应。在持续两年的过程里面,不断有学者加入这个讨论,仅我个人看到的文章就超过了一百篇。许多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还开辟了专栏,这为文章的发表提供了传播平台。到1995年,人文学界以外的一些学者也开始加入,1995年11月,在《中华读书报》就有一个很大的标题:“人文精神,经济学家发言了”。这些经济学家中,有基本赞成的,有分析的,也有批评的,各种各样的声音。1996年的时候,上海和北京两地同时出版《人文精神讨论文选》,到这个时候,这个讨论基本接近尾声,最热闹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就在这两年中,“人文精神”逐渐成为一个流行词。记得当时有人告诉我,说上海陕西南路靠近淮海路的一家商店开张,商店经理照例要说一些套话,其中居然也有“发扬人文精神”这样的话。人文精神竟迅速成为这样一个套话,可见当时的流行之广了。

当代社会思想史上的重要标志

《国家历史》:对“人文精神”讨论,当时的批评意见是什么?

王晓明:批评的意见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批评认为:你们这些人如此集中地提倡一种精神的倾向,并且根据这种精神倾向激烈地批评各种社会现象,这妨碍了文化的多元化原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专制主义,甚至还有人说,这是一种文化的“恐怖”。还有人进一步分析,这种提倡会导致一种不适当的道德强制。另外还有人认为,中国现在开始进入消费时代,进入后现代社会,各个方面都在转型,这个时候提倡对生存意义的关注,强调知识分子的批判作用,是犯了一种启蒙的毛病,是一种过时的文化冒险主义。更有人说,你们这样做实际上是发泄对改革、对现实的不满,企图否定现实。第二种批评意见是比较学理化的,认为人文精神的讨论不错,但是讨论的题目太大。什么是人文精神说不清,而且把许多问题都放在人文精神这个题目下来谈,缺乏对具体的、制度方面的思考,应该把制度问题和人文精神问题结合在一起谈。我个人觉得这是富有远见的、建设性的批评。

当时,对这些批评的反应也很激烈,双方唇枪舌剑、剑拔弩张。当然,更多的人是理解这个讨论的意义,在这个前提下把自己不同的理解放进去,这样的意见是大多数,大家可能也比较熟悉,我这里就不多谈了。

《国家历史》:“人文精神”讨论之后有没有类似的讨论?1998年前后的“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争是不是就是它的延续?

王晓明:我是不赞成用“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来概括1990年代中晚期的知识界的论争的,因为被划在两边的人中间,分别都有极大的差别。当然,1990年代中晚期的知识界的论争的范围更大,有些问题的分歧也表现得更尖锐、更深刻,所以,恐怕不能说它是之前的什么讨论的延续。

《国家历史》:那“人文精神”讨论的延续究竟是什么?

王晓明:大概是在1998 年,《上海文学》上有过一次关于“市场意识形态”的讨论,那可以说是“人文精神”讨论的延续之一。话题是围绕“成功人士”这个流行符号展开的,我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半张脸的神话》,就是讲这个的。“成功人士”这个概念最早是蔡翔先生提出来的,他有一篇短文,谈到“成功人士”这个符号,后来我就把他这个说法拿来进一步讨论,还到大学里去演讲。

《上海文学》上的这个新的讨论也持续了一段时间,大家当时的一个比较强烈的感觉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一种新的主流意识形态正在快速形成。我们当时在《上海文学》上讨论的,就是这个新的主流意识形态。后来我编了一本书,书名叫《新的意识形态的笼罩下》,其中的不少文章,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我现在做的“文化研究”的课题,也是要分析:这个新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它与过去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区别在哪儿等等。

《国家历史》:整个80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或学术界,绝大多数人都相信,存在着一个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而这个规律在当时中国社会的体现,就是现代化。但1992年,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现代化也包括市场经济。现代化真的来了,为什么知识分子又不满意了?

王晓明: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并不是1992年才开始的,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只不过那时叫商品经济而已。但那个时候经济改革与其他改革大致同步,那时进行的是比较全面的改革。1992年以后,改革向纵深发展,其范围早已超越市场。

《国家历史》:中国知识界什么时候开始分化为“知而不言是一种罪”与“躲进小楼成一统”的?

王晓明:粗略区分的话,实际上读书人从来就有两种,一种是只做学问的,一种是还要关怀社会、要对社会发言的。一般说的知识分子,往往指后一种人,他要从他的知识立场出发来讨论社会问题。如果讲知识分子的分化,那应该是指由于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不同而形成的分化,而不是在要不要讨论社会问题这一点上的分化。

中国知识分子在80年代基本上没有太大分歧。分歧是在90年代形成的,这个分歧的第一次大规模爆发,就是在“人文精神”讨论中,这也构成了“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意义。而分歧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怎么看待改革,怎么看待改革的现实,怎么看待市场经济,或者说,怎么看待“现代化”。

《国家历史》:今天的很多年轻人却不知道“人文精神”。

王晓明:当时,参与讨论的所有人,我想大概都明白大家究竟是在谈什么。但是,今天的年轻人确实不知道了,隔膜。这个隔膜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另外一个是媒体。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发生在十年以前的许多事情都不知道,不光对“人文精神”讨论这样的事,别的更实在的事情也不知道。就是文史哲专业的学生,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学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你们办这样一个历史杂志,真是很有必要的。

现代社会里,什么样的人是最好的消费者?就是那种把新产品当作最好的东西,尽快用新产品来替换旧产品的人。如果一个人有记忆,他就会回过头来算总账:我这样不断更新是不是有毛病啊?有历史记忆的人,的确不容易被当代的东西、流行的东西忽悠。

《国家历史》:十多年过去了,今天如何看“人文精神”讨论?

王晓明:总的来说,虽然这场讨论影响的范围很大,但讨论的水平并不高。原因有两个:第一,从自身来看,当时发起这个讨论的人,和参加这个讨论的人(包括我自己),对很多事情想得都还不是很清楚。随着两年的讨论逐渐深入,很多问题才慢慢想明白的。第二,有很多非学术的因素影响这个讨论,当时有很多的意气用事,很多的借题发挥……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想把一个问题讨论好,确实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后来的有些讨论变质了:不是仔细去听对方的看法,而是一味要在论战当中压过对方,这样的风气一起,特别是一些人身攻击的发生,暴露了当时的思想和文化条件的恶劣。

虽然“人文精神”讨论在整体上不够深入,它在客观上却成为当代社会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第一,这场讨论是中国知识分子在那样一个社会剧烈变动、迷茫、痛苦、困惑的阶段之后,开始慢慢地恢复活力,发出声音的开始。第二,这个讨论打破了1980 年代以后,中国知识界只有一个集体声音的不正常状态。当然,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讨论凸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些具有根本性的大问题。十年过去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一点都没有减少。

王晓明著作

《半张脸的神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如果把社会比作一个人,把社会的进步比作人阳光灿烂、光彩照人的半张脸的话,那它的背面,另外的半张脸则常常被人隐去了、忽视了。

一个国内知名的文学教授,一个忧虑天下的人文学者,以非同常人的理性和非同常人的职责担当给了我们满意的答案。

《人文精神寻思录》

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

“人文精神”的讨论及其种种回应,就体现了当代知识者的活力,体现了他们对精神价值的近乎本能的向往和追求。这必然能激发那些愿意自救者的勇气和理性,使他们更深入地透视当前的文化现实,也更深入地透视自己。

《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始被传媒、广告、时尚等控制和引导。时至90年代,这种控制和引导已形成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本书汇集了上海文化界的精英观点,以专题的形式对这种意识形态的产生和社会运作方式进行了详细分析。

王晓明

13.大讨论心得体会 篇十三

在这个“十三五”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中村改造动员大会,这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要举全市之力在开局之年续写好这一篇章的坚强决心。

去年城南新区桥南社区36.3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通过全市上下合力攻坚,取得了重大胜利,拆出了信心,拆出了空间,拆出了经验,拆出了作风。可以说力度前所未有、速度前所未有、成效前所未有,可以说是我市城市建设中的里程碑。自此,“上下齐心、敢于担当、忘我工作、城改惠民”的城改精神已经成为全市各级干部不畏艰难、激流勇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的作风标杆和不竭动力。

但成绩只代表过往,我们已经站在“十三五”新的征程上,绝对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自满自傲,而是要以翻篇归零的心态,把成绩作为经验和动力,成为我们全力投身新一轮攻坚战的有力武器。

毋庸置疑,城中村改造将是“十三五”时期嵊州城市建设的关键核心。市委、市政府抱着一抓到底的决心,在谋划“十三五”发展蓝图中,更是把城中村改造作为品质嵊州建设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城南新区7.8平方公里范围内160万平方米的城中村,未来五年要全部拆除,开发区、城西、城北等区块的城中村改造都将适时推进。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要实现开门红,工作必须抓早、抓紧、抓落实;今年也是市镇村三级换届之年,9月份杭州还要承办G20峰会,所有这些都会牵扯大量的工作精力。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局高度,早部署、早动员、早启动、早完成,对今年城中村改造的工作要求是在6月底前全面完成50万平方米的拆除任务。

更值得一提的是,同去年相比,今年的城中村改造任务翻倍、时间减半、难度更大。对此,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合力、快速推进,全力以赴打好今年城中村改造这场攻坚战,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今年的城中村改造工作显然是一次大会战。77个工作组即将开赴城改前线,26位市领导每人负责2-3个组,每个部门全程支持1个组,是真正意义上的举全市之力。市委的书记孙哲君在动员大会上向所有参与城中村改造的各级干部发出动员令——“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上下齐心,合力攻坚;要切实增强规矩意识,敢于担当,严守纪律;要切实增强进度意识,忘我工作,全情投入;要切实增强群众意识,城改惠民,实现共赢”。

14.教育发展方式大讨论心得体会 篇十四

教育事业要科学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之根本。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也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

师德师风直接影响教育形象,关系受教育者健康成长。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1、更新观念、努力适应现代教育发展。

传统意义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为师者业务职能的概括,今天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从“传道”者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参与人。

2、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职业是在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

教师献身教育是一种精神境界,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

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正是有了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才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作奉献,

3、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任何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

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整洁;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

5、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在当今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

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响,教师的广泛学识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教师的外表举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教师的人格和道德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

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基础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青少年,我们是引路人。

15.中国旧石器考古史上的两次大讨论 篇十五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旧石器考古史上两次大讨论的回顾,认为引起学界长期以来对石器性质进步与原始的争论的主要原因是对石料与石器制作技术

在中国北方小石器文化的研究史上,曾经有两次重要的争论,对中国旧石器考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次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争论的问题是关于北京人文化的进步性;另一次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尤玉柱等在河北泥河湾盆地发现了小长梁旧石器地点后,由于其时代很早而石器又细小,引起了学术界对其文化性质和时代的讨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可以说这两次学术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学术走向,甚至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先辈学者睿智的思想和追求真理的勇气。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虽然当年争论的一些问题已经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但认真总结这两次争论在中国旧石器考古研究史上的意义,对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仍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本文作者才疏学浅,本不该担此重任,只愿意抛砖引玉,引起学界的重视。

一、 讨论过程的简要回顾

根据过去发表的文献,这两次大讨论涉及的问题至少包括三方面,一是石器的进步性与原始性,二是北京人是否使用骨器,三是北京人是否为最原始的人。本文只涉及其中的石器问题。

1、关于北京人文化的进步性

1955年,裴文中先生对当时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文化作了全面总结,在谈到北京人文化时,他说:“总观中国猿人使用的石器,只采用了本地出产的原料(如石英、绿砂岩等);无论打石片或打砾石,没有一定的严格的方式方法,更由于技术的不熟练,也不能打成一定的形状(类型)。使用的时候,不作第二步加工,只是任选一片,即行使用。因之,石器的形状一致性很差,不能分别成有意义的类型。这就是中国猿人使用石器的特点,也代表了人类使用石器的最初阶段。在这一个阶段中一定的制作方法和石器的形态中个别的、进步性质的,只有在以后的时代中,才发扬光大起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1960年,贾兰坡先生也对中国猿人石器和当时华北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文化进行总结,针对中国猿人石器,他指出:“中国猿人石器的性质,说明了中国猿人已掌握了一定的制造石器的方法,他们不仅知道了如何由石核上打击石片,而且还学会了把石片加工成比较适于不同用途的石器。因而我们认为:中国猿人的石器在时代上,虽然还未越出旧石器时代初期的范畴,但已非初期的开始,而是代表着在原始文化发展过程中已走了一大段的里程。它已把打制石器的最初阶段远远的抛在后面了。打制石器的开端,到中国猿人时代已成了历史事件。这更进一步说明了在我国境内寻找最原始的文化,应当在比中国猿人化石产地更古老的地层(泥河湾期)中去寻找。” [2]

从上面引述的两段文字,我们不难看出两位学者对北京人文化的性质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判断和概括。从裴文中先生的论述里我们似可看出,他之所以认为北京人文化原始是相对于更晚阶段的石器,因此“个别的、进步性质的,只有在以后的时代中,才发扬光大起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贾兰坡先生则以更早的石器作比较。但是由于在当时时代更早的旧石器材料或十分有限,或不能确定,因此,关于北京人石器原始与进步的比较就必然要和科学史上的“曙石器”问题联系起来。为此,裴文中先生撰写了《“曙石器”问题回顾——兼论中国猿人文化的一些问题》[3],对上述两个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并提出了最早的旧石器应该具有的基本条件:“一是它们不是自然破碎的石片,二必须具备一种尖、一种刃和一定的重量。”并且指出:“人类最初使用和制作石器,至少也具备这三方面的特点之一。反过来说,不能认为石器具备这三方面的条件之一,就是进步的象征。”那么,区别石器进步与否的标准又是什么,他接着说:“中国猿人制作的石器,可以有几种类型——如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石锤、石砧等,实际上都是适合上述人类使用石器最基本要求(即尖、刃、重)的工具。如果不能满足这种基本要求,就不成为石器,就成了所谓‘曙石器’。所以在我看来,中国猿人制作的石器正是具有原始性质的类型,而不带有进步性质。当然,在打制石片时偶然也可能生成一些特殊的、好像有进步性质的石器。因为是偶然的,不是用固定方法生成的东西,所以数量很少,在十万件之中只有一件或两三件。我们若以这一两件偶然生成的石片为中国猿人文化的代表,进而与某些欧洲进步的石器(如莫斯特期的)对比,显然不够恰当。”也就是说,石器是否由固定方法制作而成,是判定技术进步与否的标准,从他以莫斯特技术作对比来看,所谓固定方法应当是指有一定生产程序的意思。

对此,贾兰坡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打制石片,不管主观愿望如何,如果不进行第二步加工,无论如何也不会生出特殊的、好像有进步性质的石器来。更不用说是‘偶然’了,至于‘因为是偶然的,不是用固定方法生成的东西,所以数量很小,在十万件之中只有一件或两三件’一语,与事实是不相符的。虽然我还摸不清所谓之‘一件或两三件’是指哪项材料而言,但是,我相信不会超出能代表进步性质的石片或石器而说的吧!如果是指薄长而规整的石片,当然不止此数;如果是指尖状器,那他把实际的数字也大加缩小了。特别是把薄长而又规整的石片或者修制整齐的石器归于‘偶然’更难令人赞同。中国猿人打制石片和修正石器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比如他们打制石片能根据石质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方法。当然,我们在研究石器的过程中,不能不考虑总的情况,哪些是代表原始的一面,哪些又是代表进步的一面;但我们也不能把其中代表进步的东西都一笔勾消,而冠上‘偶然’二字,专门突出说明它们的原始一面。根据我的认识,凡是代表时代最突出的东西,可以说都是少的。”[4]毫无疑问,贾兰坡先生认为北京人文化之所以进步,一是有砸击法形成的薄长石片代表一种进步的技术特征,二是因为部分石器修整整齐。

40年后,李炎贤先生对这一争论进行了重新反思,认为引起这场争论的原因,一是石料,北京人的石制品所用原料较多, 约有44种,可以概括为3 类:第1类是砂岩和火成岩或变质岩,以及一部分石英构成的砾石,它们多用作石锤或石砧,或用作石核以打制较大的石片,或加工成砍砸器,用这类原料加工出来的石制品比较粗大,显得较为粗糙。第2 类是为数最多的脉石英,约占石制品总数的89%。由于它的特殊性质,使北京人选择了砸击法,因此出现大量的两极石片和用它们加工成的比较细小的石器。Teibard de chardin认为,由于原料容易破碎的性质,石英小工业难于分析。虽然可以明显地识别出刮削器、端刮器和各种尖状器,但这些石器似乎是石英碎裂产生的偶然形状形成的结果,而不是根据确定的技术加工而成的。第3 类是质地较为均匀致密的硅质岩石,如水晶、燧石、石髓、蛋白石等,用这类原料加工出来的石制品以中小型为多,加工痕迹清晰,显得较为精致。由于原料不同,加工出来的石制品的大小和加工痕迹给人的印象也有所不同,因而对石制品技术类型的总的认识就往往发生分歧。二是砸击法惹的祸,因为砸击法可产生很多像石叶或细石叶的标本,同时也可在石核上产生像剥离石叶或细石叶留下的疤。这就常常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面对的标本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甚至更晚的东西。至于周口店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类型石器,并不典型,只能说像,而不能说是。如果说是,就无法协调年代古老和石器进步的矛盾。实际上,周口店北京人的石器有一小部分是可以同旧石器时代中期或晚期发现者比较的,它们之间有一定共同点,如加工部位、加工方向,甚至一部分标本的大小,但它们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如素材、修整痕迹的结构、刃缘的情况等。步日耶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差别。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标本数量的关系。在周口店北京人的石制品中,偶尔可见到几件标本加工较为精致,其外形、加工部位、加工方向甚至修整痕迹的结构都可以同旧石器时代晚期,甚至新石器时代的同类标本比较,除了素材、加工范围和刃缘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别外,很容易被当作时代较晚的类型的代表。但这类标本数量太少,据裴文中先生说:“另外,我们找到过特别精制的石器,甚或与新石器时代的箭簇相似,但是这是个别的,不是有意识地制成了这样,因为在10万件之中,类似的只有3 件。”像这么少的标本,除了偶然的因素外,很难用更好的理由来解释[5]。

可以看出,因为不了解不同石料的破裂特点(尤其是砸击法在脉石英原料打片时的破裂特点)是引起北京人文化进步与否讨论的主要原因。

2、关于小长梁文化的进步性

1980年,时隔20年后,小长梁遗址的发现又一次引起了学术界的大讨论,争论的焦点仍然是石制品进步与否。有的学者认为这是60年代关于北京人文化争论的延续。

1978年,尤玉柱等在泥河湾盆地东部的小长梁发现了一处旧石器遗址,由于伴出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有鬣狗(Hyaena licenti)、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sp.)、三趾马(Proboscidipparion)、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等,时代被定为早更新世,根据古地磁测量结果,估计绝对年代超过200万年,实现了数代学者在三趾马活动的地层里寻找人类活动遗物的梦想。第一次发掘获得石制品804件,其中石核25件、石片47件、石器12 件、废品与碎块720件、骨片6 件。石核被分为大、小两类,前者大小在10~15厘米之间,共19件;后者不超过5 厘米,共6 件。石器 12件,被分为小型砍砸器(1 件)、单刃刮削器(10件)和复刃刮削器(1 件)3 类。石制品所用原料以燧石为主,约占98.26%,脉石英次之,约占1.24%,石英岩和火山岩都很少,各有2 件,各占0.25%。针对年代较早而石器比较细小的现象,发掘者提出了自己的解释:(1)采用的原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在泥河湾一带所能攫取的燧石块裂隙多,不易制成较大的石片。(2)与当时人类的生活有关系。以采集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人类,使用的石器可能器型较大;而狩猎者则反之[6]。

针对小长梁遗址发现的资料,裴文中先生认为,“ 有明显的第一步加工痕迹,还有的有第二步加工者,石器都比较小,……已经达到了黄土时期的式样,当中把周口店时期飞跃过去了。”并对遗址的年代提出质疑[7]。

贾兰坡先生也认为这批材料十分进步,打片方法和加工技术都有一定水平,决不是最初的人所能制造出来的,并推测在中国大陆可能还有时代更早的人类活动[8]。

鉴于小长梁遗址在石制品性质和年代方面之间的矛盾,黄慰文根据对小长梁剖面和郝家台剖面的地层对比,认为小长梁遗址的年代改定为距今100万年或稍大于100万年比较切合实际。他在对小长梁的石制品进行研究后,认为石器工业在打片技术上已经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这表现在:对原料的利用率较高;不仅出现一些小的长石片,更有意义的是还出现了修理台面的实例。小长梁的石器类型已经相当复杂,它拥有多种形式的刮削器,有尖状器、钻具和小砍斫器,还可能有雕刻器。小长梁石器采用锤击法加工,一般石器的刃缘呈锯齿状。但同时也出现了个别刃缘平齐的,如上述的直刃刮削器(标本P,5508)和双端刃刮削器(标本P,5515)。这两件石器的刃都有可能是放在软垫上修理出来的。”他在谈到小长梁石器和北京人的石器的关系时指出:“北京人石器工业在继承小长梁石器工业的基础上,在不少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小长梁石器工业从技术和类型上都没有超过其后的北京人石器工业。”[9]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长梁遗址又积累了一批新材料,尤玉柱对此进行了研究,并鉴别出其中有两极石核与石片、薄石片、小台面石片、单直刃刮削器、圆头刮削器、尖状器和小石钻,结合以前发现的材料对小长梁遗址的石制品作了如下概括:(1)选取的原材料以燧石为主,约占95% 以上。它们采自遗址附近凤凰山上的燧石层。由于燧石岩层较薄,约4~5厘米厚,因此,当时的人类在打片时可以直接利用层面作为台面。(2)由于燧石块较薄,节理发育,因此遗址中的石片和修理后的石器普遍细小,长极少超过40毫米的。(3)打片以锤击法为主,辅以砸击,打下的石片通常具有小、薄和刃缘锋利的特点。(4)很多规整的小薄石片未经进一步加工便直接使用,使用痕迹清晰,崩落的碎碴往往在劈裂面一侧。(5)不规整的石片加工成器也较简单,多由劈裂面向背面加工,故痕迹亦较陡直,极少有错向加工者。(6)成器率低,器型不复杂,其中的单边直刃刮削器是这一遗址的稳定类型。并认为小长梁的年代应在贾拉米诺事件界线之下,距今约100万年或稍大于100万年[10]。

1998年,陈淳等对小长梁遗址进行重新发掘,除了对所发掘的石制品进行研究外,还进行了打制试验,认为:“石制品废品率极高。即使不计石核与块状石料,有修整痕迹的石制品在整个采集品中也仅占0. 89%。根据打片实验证实,小长梁石制品尺寸偏小是由于石料质地使然,非人工所为。”[11]

1999年,李炎贤先生对小长梁石制品又作了重新研究,认为:“小的不规范的石制品并不说明技术的进步;小长梁石制品的原料利用率并不高;几件不规则的石叶状的石片也不足以说明打片技术的进步;所谓修理台面的石片亦难于肯定;至于所谓极精细的加工痕迹似乎用使用痕迹来解释更为合理。总之,小长梁发现的石制品从打片和第二步加工的技术水平看来,加工简单粗糙,并未显示出任何明显的进步性质。小长梁的石器类型并不复杂。比较起来,小长梁的石制品没有北京人的石制品进步,也没有达到晚更新世的石制品的技术类型水平。就目前已经发表的材料看来,小长梁的石制品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生物地层学及古地磁测年提供的论断是大致协调的。”[12]

上述对小长梁石制品的研究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石制品的进步与原始,二是石制品的成因。对于第一个问题,不同于对北京人石制品的认识在最初就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方认为原始,另一方认为进步;对小长梁石制品的认识开始都认为其相当进步,而认识到小长梁石制品并不那么进步是20年以后的事情了。对于第二个问题,一开始就提出来了,但是并没有引起重视,也是后来才引起重视的。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研究者在20年中前后的认识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笔者认为有一个原因就是对原料特点没有充分的认识。虽然原研究者在最初的报告中就指出小长梁遗址石制品细小是因为石料中裂隙较多,但可能由于和华北地区许多遗址以脉石英为主要原料的情况相反,小长梁的石料是一种和燧石非常相似的隐晶硅质岩,这一点往往使人认为小长梁的石料为一种优质石料。另外,在对石料的研究中,对石料质地关注较多,很少注意石料的最初形态。例如笔者在对泥河湾盆地东部旧石器文化与石料性质的研究时曾经注意到,由于石料最初形态是块状而非河卵石,在统计剥片率时就会出现较大的误差[13]。后来,有学者通过对石制品更精细的观察、比较和打制试验,才终于解决了这一问题,协调了小长梁石制品的技术特征与时代风貌之间的矛盾。

二、启示与思考

从半个多世纪关于中国旧石器早期文化进步与否的争论可以看出,没有充分认识石料的特点,仅把少数终端产品和西方或其它遗址进行对比是引起争论的主要原因。在中国猿人文化进步与否的争论中,针对劣质的脉石英,中国猿人发现了砸击技术,虽然砸击技术也能够生产出两侧平行的薄长石片,但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叶制品完全不同。同样,小长梁石制品所表现出的进步性,如石器细小、剥片率高等,也是由于石料的原因。因此,充分认识石料和石器制作工艺之间的关系,对了解中国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工艺特点非常重要。从目前的材料来看,“因材施工”可能是中国古人类适应环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也是中国旧石器文化的一个特点。

似乎是20年一个轮回,就在关于小长梁文化的争论渐趋平静的时候,对东谷坨遗址的重新研究又一次引起了学者关于时代与石器性质之间的讨论。

1997年,张森水先生在研究了东谷坨遗址的石器和动物化石之后写道:“关于东谷坨地点,笔者有迷惑不解之处,即如何协调古地磁测定的地质年代的古老和石制品明显的进步性及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显示年代较新的问题。……先说石器,其加工精致程度超过中国猿人文化期的同类石器,与中、晚期者可以媲美,特别令人注目的是其中的尖刃器,在数量上与中国猿人文化中期者相当(各占石器的11.5%),而比早期者(占5.9%)占比例约大一倍,另外,无论从形态或加工精致的程度看也远超过早期的,也可与中、晚期乃至华北更晚时期的尖刃器相匹敌。还应指出一点,在卫奇分类的尖刃器一类内,有些清楚地属石锥类,如原报告图6 之3 和6。”“东谷坨目前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具有中国北方中、晚更新世特点,而见不到早更新世的有代表性属种。”[14]

2003年,在对东谷坨遗址出土的石制品的研究中,侯亚梅发现了一类有规范形制和固定打片程序的石核,即“东谷坨石核”,它以生产小长石片为目的,从石核预制到剥片的过程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楔形石核有惊人的相似,并认为“东谷坨石核”的发现对东亚早期人类技术发展水平的认识产生了新的学术影响[15]。

本文暂不讨论动物化石和年代古老之间的矛盾,仅对石制品中“东谷坨石核”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性和古地磁测年之间的不协调提出一些认识。

从上面关于两次大讨论的结果来看,没有注意到石料的特点是引起两次争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研究“东谷坨石核”时,也要充分了解原料最初形态对石核预备、制作乃至剥片的影响,这一点“东谷坨石核”的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从原料产地直接采集合适的砾石或从遗址附近的岩层露头部分采集石料,从中挑选形态和尺寸合适的原料,在这一过程中,有些石料上具有的平展的节理面常常成为遴选毛坯中的有利条件而被优先考虑。有证据表明石器制者已充分注意到节理面的平展优势,而在后面的步骤中直接利用现成的节理面作为设计方案里对形态有特殊要求的石核的台面或横(A、B)剖面之一。当原料上有两个具备适当接合角度的节理面时,更是兼用两者使之分别成为需要中的台面和横侧面之一。”[16]所以,当我们评估东谷坨遗址文化性质时也不应忽略石料的特殊性,不仅要了解石料的质地,更重要的是研究当地石料最初形态对石器制作工艺的影响。事实上,在目前已经发表的材料中,“东谷坨石核”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局限性,也多少说明了某种区域因素对东谷坨文化的影响。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类似“东谷坨石核”的发现可能会越来越多,届时我们也许会有更新的认识。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课题批准号:40672106。

[1]裴文中:《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载《裴文中科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0年。

[2] 贾兰坡:《中国猿人石器和华北各地旧石器时代早一阶段的石器关系》,载《贾兰坡旧石器时代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3]裴文中:《“曙石器”问题回顾——兼论中国猿人文化的一些问题》(摘录),载《裴文中科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0年。

[4]贾兰坡:《谈中国猿人石器的性质和曙石器问题——与裴文中先生商榷》,载《贾兰坡旧石器时代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5][12]李炎贤:《关于小长梁石器的进步性》,《人类学学报》1999年4期。

[6]尤玉柱、汤英俊、李毅:《 泥河湾组旧石器的发现》,载《泥河湾论文选编》,文物出版社,1989年。

[7]裴文中:《对“泥河湾组旧石器的发现”一文的意见》,载《泥河湾论文选编》,文物出版社,1989年。

[8] 贾兰坡:《对“泥河湾组旧石器的发现”一文的意见》,载《泥河湾论文选编》,文物出版社,1989年。

[9]黄慰文:《小长梁石器再观察》,载《泥河湾论文选编》,文物出版社,1989年。

[10]尤玉柱:《河北小长梁旧石器遗址的新材料及其时代问题》,载《泥河湾论文选编》,文物出版社,1989年。

[11]陈淳:《河北阳原小长梁遗址1998年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1998年3期。

[13]杜水生:《泥河湾盆地东部早期旧石器文化的石料与文化性质探讨》,《文物春秋》2002年2期。

[14]张森水:《在中国寻找第一把石刀》,《人类学学报》1997年2期。

[15][16]侯亚梅:《“东谷坨石核”类型的命名与初步研究》,《人类学学报》2003年4期。

上一篇:采购部奖罚制度下一篇: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0号——创业板上市公司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