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现阶段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超龄现象的思考论文(共2篇)(共2篇)
1.对我国现阶段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超龄现象的思考论文 篇一
对当前我国城市青少年高消费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王小蕾
[内容提要]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与此同时城市青少年的消费也在日益发生变化,在他们中间出现了高消费的现象,消费带有很强的名牌意识,并且他们之间不断的进行攀比消费和炫耀消费。青少年的高消费不仅仅是经济现象,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现象背后的社会变迁和社会心理、观念的变化。笔者通过分析城市青少年的高消费现象,探析了其背后的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文化机制,认为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城市青少年的自主消费现象,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社会、文化、家庭三方面的问题。城市青少年高消费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在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提倡“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所以对城市青少年高消费问题和现象的提出和探析,有利于合理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作风,培养正确的心态,同时也给有关政策制定部门提供相应的实证和学术依据。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也在日益发生变化。消费是经济链条上的一环,它不仅仅是经济现象,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现象背后的社会变迁和社会心理、观念的变化。消费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是经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交换和沟通的渠道,当人们消费商品的时候,社会关系也就显露出来(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1-61页)。因此,消费过程既体现着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过程,也体现着商品的社会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形成、运动、转换和消解的过程(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1-69页)。当代青少年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消费不仅是全体人口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着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并对未来消费文化的构成产生着一定的影响。青少年的消费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并影响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反映学校的教育管理。
青少年消费方式是青少年生活方式中极其重要内涵之一。青少年的物质消费方式和精神文化消费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城市青少年中出现了高消费的现象,他们不仅消费各种生活中饮食品牌,而且消费中带有明显的名牌意识,消费高档手机、MP4,进行着相应的同学之间的所谓的人情消费,他们之间不断的进行攀比消费和炫耀消费,以至于被称为新一代的“消费新人类”。这种高消费现象带来了各种不利的影响,不仅影响他们学业的完成,而且败坏了学校的风气,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笔者通过分析城市青少年的高消费现象,探析了其背后的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文化机制,认为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城市青少年的自主消费现象,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社会、文化、家庭三方面的问题,究竟谁应该为城市青少年的高消费来买单,这是笔者在文中尝试回答的问题。
在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提倡“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所以对城市青少年高消费问题和现象的提出和探析,有利于合理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作风,培养正确的心态,同时也给有关政策制定部门提供相应的实证和学术依据。
二、目前城市青少年高消费的现状扫描
城市青少年是当今社会一个新的主力消费群体,他们不仅消费一般生活用品,而且他们有着很强的名牌意识,吃要名牌、穿要名牌、用要名牌。他们之间有着人情意识,进行着所谓的“人情消费”,如生日PARTY之类的,把高消费当作实现社会优越感和满足虚荣心的手段,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出青少年消费的现状。
1.日常生活消费
家长生怕孩子营养不足,总是变着法儿挑最精美的食品给孩子吃。除了丰盛的一日三餐外,还经常从商店买回来“素”、“精”、“口服液”之类的营养品供孩子食用。此外,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深受孩子们欢迎。夏季,冷饮又成了孩子们最青睐的食品。在几个城市的一些中小学附近的冷饮摊前,笔者发现,每到课间休息,买冷饮的学生拥挤成堆。有的学生一个月仅冷饮消费就多达两三百元。
在城市青少年的消费中逐渐产生了攀比倾向,这无论从他们的衣着还是用品,都能最直观的体现出来,比如漫画书比着买;文具更换频繁;别的同学喝饮料,自己当然不能喝白开水;别人穿佐丹奴,自己干脆来套阿迪达斯;消费在此时、在青少年的心中改变了满足使用需要的初始含义,而变成了他们展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城市青少年在感受时尚的同时,他们也逐渐误读了消费的意义。
2.名牌消费
与高消费紧密相关的就是品牌消费。消费新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品牌有着极高的消费欲望,据国家统计局所属的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于2000年对15城市青少年的调查显示,有30.1%的中学生拥有耐克运动鞋,18.2%的中学生拥有苹果牌的休闲牛仔衣。李宁牌运动鞋的拥有比例高达23.6%。
某些青少年的消费,已不止是为了自我需要的满足,还想以与众不同的消费档次炫耀于人:他们穿着入时,名牌裹身,出入豪华,无不怀有显示自己富有的心理,借此以博取他人尤其是同龄人的倾慕,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3.手机等工具性消费
绝大多数青少年还处于学生阶段,但是当其他学生对传呼机还是非份之想的时候,价格不菲的手机、MP3播放器等高档产品早就是他们的囊中之物了。据调查当今很多青少年以没有手机为耻,他们之间不断的进行比较,甚至在北京某中学一学生竟然因为没有手机而不去上学。
4.人情消费
为同伴的生日献上一首动听的歌曲或是一份自制的礼物,这也许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种记忆。然而,对于如今的许多青少年而言,这份纯真早已被虚荣所消解。一初中女生在某中档酒楼举办生日宴会,同学们送来的礼物五花八门:双层蛋糕、进口护肤品、名牌运动包、健身卡……一些孩子把自己过生日时来祝贺同学的多少、礼物的轻重作为衡量自己“面子”大小的标准。送贺礼的学生则把送贺礼视为一种“感情投资”,以期望自己过生日时得到更多的回报。
社会上的吃喝玩乐风,如今也刮进了校园,请吃喝、看电影、泡录像、唱卡拉OK、玩游戏机,凡多多少少需要破费的地方,皆可作为请客的内容,一来二去,你来我往,三日一小聚,五日一大撮,从小聚小撮的凑热闹,发展到讲排场、比阔气。人情消费簿上,教师也有份,本来一纸祝福、一声问候就可以表达的人情,却非得用含金量的东西来维系。
三、城市青少年高消费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探析
从表面上看,青少年消费是一种经济现象,实质上其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建构,反映出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
1.社会机制
(1)自我地位的再生产。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消费作为一种实践,是形成“区分保护”的手段,地位和阶级群体正是通过消费模式相互区分开来。消费作为一种符号性活动,是一种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实践,它是一种“确立”社会群体之间差异的一种方式,而不仅仅“体现”已由其他因素决定的差异。这在“消费新人类”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一部分高收人家庭的小孩子是通过对金钱蔑视和高档消费品的占有来“炫耀”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以确立自己的优越地位,表现出时髦与新潮,成为时尚的领导者。而普通家庭的青少年为了与这些时尚领导者保持一致,而不落后于潮流,他们会模仿高收入家庭的青少年而选择远远高于自己家庭支付能力的消费模式,使得“消费新人类”不局限于富裕家庭而向社会各个阶层扩散。在这种攀比性消费中,青少年通过此来确立自我的群体性地位,在这个群体中通过消费分层来认可自己所属的“阶层”,从而求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慰。
青少年通过这种消费使自己在班级中的社会地位得以确立,消费的象征性就是指青少年借助于消费向所在的班级表达和传递某种意义和信息,包括自己的地位、身份、认同等,同时他们在这种消费过程中,不但消费了产品本身,更重要的是消费了它们所象征代表的意义、档次和情调(王宁,2000,P199),即“符号的消费”和“消费的符号”,于此使其在班级的地位得以区分。
(2)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青少年的消费是个体自身、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和社会系统的再生产活动,他们的消费不但维持个体的再生产,而且起着社会关系再生产的作用。消费既是表现社会认同和社会区分的方式之一,又是沟通社会关系的纽带(如交际消费、人情消费)。首先,商品的符号性使消费具有了社会表现和社会交流的功能。青少年借消费得以表现个性、品位、生活风格、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其次,青少年消费行为的符号性使得消费本身成为表征,从而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又经常是一种社会交流和表演的过程,是以他人的期待和评价为行为导向的,因而是韦伯所讲意义上的社会行动,具有社会性。
青少年通过外部消费与其他人的“示同”,来寻求“群体共同感”,通过同质性的消费实践和表达来促进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扩大自己的交往网络和范围。同时也通过“示异”,相互之间的攀比竞争来显示自己的强势,通过自己的社会地位来影响自己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3)社会比较和面子。在中国传统社会,“面子”是极其重要的东西,是人的道德存在的根本;失去了面子,对人的道德生命就构成威胁,“面子”有时比纯粹的经济利益更重要。人情互换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回报”。瞿学伟认为:人情的实质正是在关系中对平衡性的维持,它表现为个体在某种标准压力下的“要面子”行为,同时也表现在关系结构上的“给面子”(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行为,维持住各人的面子正是维持住了平衡的关系,也就是讲了人情,而一旦出现了失衡现象,就会意味着其中有人丢了脸,或没有给面子(翟学伟,1996)。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制促使了交往的持续性。正如费老在《乡土中国》中所说:“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费孝通,1998)中国传统的这种面子行为对青少年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
青少年很多心理和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在他们身上的面子更多的是表现为虚荣,他们通过超前消费、炫耀消费来展示自己,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引起同龄人的关注,维护自己的面子;同时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也拼命跳脚向上够,如果他们消费很低,穿的不是名牌,他们可能就会受到同伴的嘲笑,失去面子,引起自卑。比如据调查,一些青少年,特别是一部分学习成绩不太好的青少年更倾向于进行炫耀性消费。他们在公众面前摆阔亮相,试图以此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追求时尚来克服自己的自卑,是对自卑的一种超越,对面子的一种维护(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28页)。
(4)学校场域与惯习的影响。在这里场域不是一个实体概念,即它指代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地理区域,而是一种功能概念,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实践进行的一种建构。具体来说,场域可以被理解为一系列的位置及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这些位置是相对于这个场域才存在的位置,是只有相对于参与到这个场域中的人才具有意义的位置。场域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结构,人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会激发人采取特定的行为方式。在这种双重结构的作用下,人们的日常行为成了系统化的实践。惯习是个人社会化的个性,个人的行动则是惯习的表现形式。生活方式是惯习的系统化的产物,在关系的交互中被感知,并成为一套社会化了的符号系统(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理论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青少年消费具有习惯性,消费水准取决于他们所属的学校环境和当时通行的荣誉准则。消费并不简单地是个人的事情,因为它体现人的社会地位,表达了人追求荣誉的动机,所以不能不受消费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制约。某个人的消费水准应当是怎样的,这一点大部分决定于他所隶属的那个环境或那个“阶层”所公认的消费水准。青少年高消费的直接原因是时刻要注意到这个水准,习惯成自然,这个水准已与他的生活方式合而为一,因此使他有了深刻印象,认为执行这个消费水准是对的、好的;间接原因是其他同学方面的坚决态度,不遵守这个水准是要受到轻视、受到排斥的。因此在青少年消费这样的场域中出现了“弃我”消费的文化现象。弃我消费是人主体参与性的退让,是人的意志向权力、文化与习惯的屈服。弃我惯性是人们已经无主体意识了的一种行动思维状态,像物理惯性那样地延续、重复与再生。在这样的显性消费方面,人们的消费已经失去了自我判断的理性,而是不得不服从于班级或学校、同伴群体这样一个场域中的各种显规则和潜规则,在选择时受到了这样一个结构的制约,并且在这个场域内相互之间进行着竞争,充满了矛盾。所以在这样的环境和结构制约下,久之就形成了他们的消费惯习,这是一种外在社会结构内化了的主观性。
2.心理机制
(1)消费的非理性心态。青少年消费中存在着“形式的合理性和实质的非理性”,即过分的理性化导致了非理性的生活方式,造成这一现实的原因是由于把合理性手段当作终极目标来追逐的做法,而每一个过分的理性化要求都不可避免的会导致非理性或不合理现象的产生。青少年高消费中某些消费行动亦是属于此种类型,如在消费的竞争性中,过于看重符号或符号的内涵及社会文化意义,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超前消费也在所不惜,这也就更加加快了青少年消费的非理性化趋势。
(2)攀比和炫耀心态。在一切可以显示自我的符号上,人们总是向高看齐。由于消费品客观上成为表达自我的符号,于是,在开放性认同机制中,青少年之间进行了无休无止的消费品攀比。在这里,消费品充当了塑造自我认同、宣示自我形象的社会功能。正是这种开放性认同机制所推动的消费攀比,导致了欲望水平和消费品标准的不断提高。它同时也导致一部分青少年追求超越自身现行的资源或父母收入水平的消费品。消费行为又是一种象征性竞争,通过相互攀比或炫耀性消费以维持或提升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和身份。这种消费竞争攀比性对于资源的利用产生了严重的浪费,并且对同学之间人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也较为严重。
(3)建构“自我”的群体性认同。消费体现了自我认同和群体性认同,青少年的消费导致其分化,譬如用名牌手机的、穿乔丹鞋的等等就是一个群体,消费完成了人群的构建。青少年进行炫耀性消费的心理动机是为了实现心理补偿,表现和扩张自我,引起他人注意以得到社会承认,追随优越感,追求群体性的认同。青少年作为身心尚不成熟的社会群体,一方面特别急于模仿社会上那些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以求社会认同,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获得安全感,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青少年时尚本身的新异性,标新立异成为其时尚发展的倾向,它最能迎合青少年的个性追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进行炫耀性消费则是青少年最直接最容易来表现他们的自我价值的手段,让社会承认他们是不凡的新一代,这种心理驱使他们竭力进行炫耀性消费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即以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来表现或者突出自己的个性与社会价值。那些没有达到这种消费水平家庭的青少年也拼命模仿,以期融入所属群体,获得群体的认同,不被排斥和歧视。
3.文化机制
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赋予青少年广阔的生活空间和多样的生活色彩,由此可见,追求时尚是当代青少年所流行的消费方式。现代广告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向青少年灌输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广告对青少年的消费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消费主义与现代广告有着密切的关系,准确而又生动的广告定位,使得某一产品甚至消费方式、消费观念进入广大青少年的心中,并且在他们的心中占据一个牢固的无以替代的位置,不停的灌输着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中更多以青少年个性的彰显、炫耀性消费为广告定位的切入口,使现代广告强化了青少年消费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青少年的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名牌意识上,名牌可谓是最大的时尚,青少年需要通过名牌来获得同伴艳羡和流行的认可。名牌意识实际包含了更多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流行时尚等信息,青少年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个性以立异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同时,也把该类消费看作了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4.家庭原因
20世纪80-90年代,两个革命性的变化重心塑造了青少年的生活世界,这两个变化,一个表现在人口结构上,另一个体现在商业化发展之中。而出生在80-90年代青少年的父母则出生于50-70年代,因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吃尽了政治运动与物质缺乏的苦头,他们成长在收入长年没有增长的大家庭中,维持生活经常成为问题。而到80-90年代,他们急切地为孩子进行高消费投入,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孩子们的青少年比他们自己的青少年更幸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孩子们能够充分发展个人才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父母希望用高消费来加强孩子们对他们的依赖感,他们自己也进行炫耀性消费,这对孩子在无形之中产生了影响。总的说来,父母扭曲的爱孕育了青少年扭曲的消费观。为人父母者普遍存在着补偿心理,他们过分关心孩子们的吃穿玩乐,对孩子过分溺爱,这也是造成青少年进入高消费误区的原因之一。
四、城市青少年高消费的不利影响
1.不利于正确合理的价值观的形成
青少年生活目标的享乐化和低俗化,必然缺乏积极、进取、拼搏的精神,无法经受生活的艰苦和挫折,导致生活态度的消极,进取心的丧失,又使得青少年不注重自我精神修养,享受不到生活带来的种种乐趣和情趣,降低了生活的品位和质量,更重要的是缺乏高远的志向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青少年受到消费主义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影响已经相当的广泛,消费主义的生活价值观正成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教育的抵消力量,成为青少年接受和内化传统美德的巨大思想障碍。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不良消费观念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对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产生消极影响。
2.导致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
由于青少年自我获取财富能力的限制,他们无法通过正当的途径来满足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望,常常陷入“物质饥饿”的紧张和焦虑状态中。当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无法使他们矫正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无法解决他们的这些思想矛盾和困惑的时候,部分青少年对物质和欲望的饥渴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日趋强烈,最后发生质的变化,产生强烈的占有冲动。在诱人犯罪的特定环境(如黑暗、偏僻处出现弱小的对象)出现的时候,欲望往往冲破理智的束缚,使他们置道德和法律于不顾,采用社会非正当途径--如偷盗、团伙抢劫、强奸、杀人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畸形的物质需求和生理体验的欲望,从而滑向犯罪的深渊。
3.败坏学校风气
学校本来是教书育人的圣地,而现在却成了青少年进行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的展示场,他们之间进行着炫耀和比较,穿名牌、用名牌,通过消费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如此就偏离了他们学习这个根本目标,搅乱了班级秩序,败坏了学校风气。
五、结语和反思
当前城市青少年高消费的现象不仅仅具有经济学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对这种高消费的社会学解释具有更多的社会建构的意义。这种高消费给社会带来了各种不利的影响,败坏了学校风气,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对青少年的消费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适度消费,培养他们正确合理的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是引导学生健康消费的根本措施。在现阶段,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让青少年分清什么是正常消费,什么是盲目攀比,要帮助青少年提高思想觉悟,从理性的高度拨开学生心头的困惑,促进深层次思想问题的解决,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帮助青少年树立可持续消费观
在这种观念的支撑下,意味着抛弃过度消费的消费方式,而践行节约资源、合理消费的生活方式,通过帮助青少年树立可持续消费观,使他们尽量不跟踪时尚消费,更不能高消费,尽量购买对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只买对自己来说必需的生活用品,从而选择一种文明、负责任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做理性的消费者。加强青少年的消费教育,应当说这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需要包括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方方面面形成“合力”,才可能卓有成效,要从战略高度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积极主动地对青少年的消费取向进行正面的引导和疏通,帮助青少年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字数应该够了吧
2.对我国现阶段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超龄现象的思考论文 篇二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选材的意义长期以来, 世界各足球强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科学选材和训练工作, 其目的就是尽早发现好苗子, 以利于从小多年, 系统的进行训练。在现代高水平足球强队的成长过程中, 高水平的科学训练;优化的训练环境;优越的天赋条件。是成功的必需条件。而具有优越天赋条件的运动员就是要靠教练员在青少年的早期选材中去发现和挖掘的。
2、分析与讨论
2.1、必须充分认识优秀足球运动员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在青少年足球选材和训练过程中, 首先要明确目标, 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优秀的足球人才, 为储备竞技足球后备力量打下良好基础。优秀足球运动员所具备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 (1) 速度、爆发, 协调, 特别是维持九十分钟奔跑的身体能力前提; (2) 有球和无球状态下高度理解比赛环境和态势, 适时适地合理抉择行动的战术意识与能力; (3) 自信、果断、意志力和注意力的心理特征; (4) 快速、对抗中熟练、准确完成攻守技术、特别是位置技术的技术基础。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 青少年时期是足球运动员的基本素质或者说综合能力提高的黄金周期。由于受遗传与后天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 在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 生长发育速度较快, 机体对外界因素的刺激最敏感, 这个阶段是选材、运动素质最佳敏感期和最佳发展期。青少年时期的科学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足球的教练员, 必须利用好这个黄金周期, 遵循客观规律, 选好、选准苗子, 结合实际地进行科学, 为培养高水平的足球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足球比赛主要是依靠脚的控制球在快速对抗中完成技术的竞赛项目。对运动员技术和比赛能力的要求很高。现代足球比赛具有显著特点, (1) 足球技术难度增大; (2) 技术种类繁多; (3) 攻守转换的速度快、节奏快; (4) 竞争激烈; (5) 攻守双方的对抗日趋剧烈; (6对技术、意识、体能和心理素质的较量更高。
2.2、必须重视青少年的早期选材和科学训练工作
我国目前现行中、小学学制以及青少年足球培养体制, 对青少年足球选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 初选:年龄9-12岁;边学习, 进入足球重点学校或少儿足球俱乐部进行教学和训练; (2) 复选:年龄12岁, 边学习, 进入业余少体校或青少年足球学校足球班培养; (3) 精选:年龄15岁, 进入更高一级的运动队进行比较专业的训练。如:国家少年队;俱乐部的后备队;省、市级足球学校。努力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 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就必须从青少年的训练扎扎实实地抓起。要培养高水平的足球运动员;提高优秀运动员的成材率;优化足球训练效益;青少年早期选材是必不可少的首要环节, 是科学训练的需要和前提。
2.3、结合实际紧抓选材的主要内容
选材是为了挖掘有才能的苗子, 进行科学的训练和培养, 但“才能”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选材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因此, 教练员只能抓住选材的主要内容, 结合实际才能达到实效。早期选材的主要因素有:内驱力;竞技能力;接受能力;骨龄鉴定;遗传因素;机能。其中, 内驱力, 竞技能力, 接受能力, 是教练员选拔有才能运动员的三大要素。
3、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选材应注意的问题
3.1、制定长期的培养目标, 是教练员在青少年早期选材中的首要任务
(1) 正确处理好近期培养目标、阶段性培养目标与长远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2) 遵循客观规律, 谨防急功近利; (3) 教练员对所选拔的训练对象, 不仅要看到他们现有的条件和水平, 更重要的是看到其内驱力、接受能力、年龄等潜在的因素。用长远的目光预测他们发展的前景, 以做出最佳的选择。
3.2、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早期选拔的各项测评指标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早期选拔的各项测评指标, 是教练员选材工作依据和标准。在实践中, 要善于发现那些虽然身体机能条件不尽理想, 可具有显著特点和内在潜力的运动员, 要注重“潜质”, 不能教条地追求外在条件的“面面俱到”。教练员既要处理好“全面性”与“个性差异”的关系, 同时又要认识到科学训练和训练环境对青少年的成材的作用。
3.3、早期选材的注意事项
(1) 尊重科学、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 (2) 理论联系实际, 不凭印象、表象、经验、人情; (3) 青少年训练工作中, 注意年龄、身心素质、性别差异等; (4) 不能忽略文化素质及修养的教育。
3.4、青少年的各级层层选拔
(1) 协调好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 (2) 提高我国球员整体素质; (3) 加强比赛意识、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文化素质的培养; (4) 积极开发智力因素是青少年足球选材与训练不可缺少的内容; (5) 加强球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4、结论
【对我国现阶段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超龄现象的思考论文】推荐阅读:
对我国足球教练员培训中若干问题的思考10-14
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07-02
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在初级阶段08-16
对我国盲人按摩事业的思考08-30
对我国教育量化研究的若干思考06-21
对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深化的思考10-13
问题及对策:对我国农村地区宗教发展的思考09-08
对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思考11-03
我国通信技术创新发展思考论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