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土家族的摆手舞(精选4篇)
1.作文 土家族的摆手舞 篇一
土家族摆手舞的表演形式和风格形态特征的论文
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土家族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民族文化,传统舞蹈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的传统舞蹈包括:庄严隆重的摆手舞、风趣诙谐的毛古斯舞、粗犷有力的八宝铜铃舞等,这些极具特色的舞蹈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而其中尤以摆手舞为代表。摆手舞不仅综合了土家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各种文化元素,还复原了土家人民原始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风貌。它以其鲜明的艺术形态、朴实风貌、浓郁的乡土特色以及强烈的生活气息为人民喜爱,也是我国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土家族摆手舞的产生
资料显示,摆手舞始于公元940年,有诗为证:“千秋铜柱壮边陲,旧姓流传十八司。相约新年同摆手,春风先到土王祠。”这是我国最先记载摆手舞的原始依据,它记录了土家族统治者彭士愁和楚王马希范结盟的故事。摆手舞从由“巴渝舞”嬗变而来,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流传至今。
勤劳朴实的土家人民在对大自然的改造中提炼出了这种具有特色的民族舞蹈,它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包含的内容从狩猎、宗教信仰到战争、农事甚至民族婚俗等,极具文化教育内涵和艺术研究价值。
1.1起名源于宗教信仰
摆手舞产生于宗教信仰。我们知道,土家族的摆手舞是一项由多人参与的群众舞蹈,一般于春节或大型活动时期在土司王庙前举行,而此庙在土家语中又名“摆手堂”,“摆手舞”便由此而来。在土家语中,摆手舞即“舍巴舞”、“舍巴日”、“舍巴骆驼”等,与古时土家族人民祭祀先祖,请求神灵保佑相关,舞蹈中也包含如“观音打坐”、“十指合十”等动作。古时朴实勤劳的土家人民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将这些求神拜佛时经常要用的祭祀动作融入到舞蹈之中,创造了集健身、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民间体育活动。
1.2内容源于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
从内容上看,摆手舞除了反映宗教祭祀外,还体现了土家人民一年四季的劳作过程。据研究发现,古时的`土家人民其实通过模仿播种、渔猎和收割,以及喜庆丰收的情形才创造了这种极具特色的舞蹈,其中包含了撒种动作、割草动作、擦汗动作、挑担担动作和筛簸箕动作等等。
1.3形式源于战争
据考证,摆手舞还是一种军功战舞。其中的“大摆手”就是起源于土家族先民巴人应邀参加楚王伐纣时所跳的“巴渝舞”。士兵们凯旋归来令土家父老乡亲们甚是兴奋,大家便在夜晚举办酒席庆祝,并在原先的舞蹈中融入了战场杀敌的场面,此后土家人每三年都会举行一次“大摆手”的典仪。所以,现在的摆手舞中还包含拳脚、刀枪、骑射、摔跤等动作,军功战舞特点突出。
2土家族摆手舞的表演形式分类
2.1“大摆手”
土家摆手舞根据动作规模大小不同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其中“大摆手”是最完整的摆手舞,这种大规模的舞蹈一般每两三年才会举办一次,另外也会出现在土家族大型盛会上,如土家族的女儿会。与其说“大摆手”是一种表演,倒不如说“大摆手”是一部土家族史诗。它将土家族的历史和人们当时的生活状态用舞蹈和歌曲的形式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出来。
2.2“小摆手”
相对而言,“小摆手”就是规模小,活动范围也小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在古代,一般是在只有一个村一个寨,大约只有一百多人,最多几百人参加的活动上举行。在内容上,“小摆手”主要以农事、民俗为主,是再现土家人生产生活情境最好的教科书。“小摆手”展现了古时土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美好画卷,着重表现在舞蹈动作上,其基本动作主要包括“单摆”、“双摆”和“回旋摆”。
2.2.1“单摆”
“单摆”的动作是要求舞蹈者首先微微屈膝,在左脚上前一步的同时配合双手顺势向下摆,然后双手向后摆,并配合右脚上前跟上,反复一次,再换右脚上前,完成整套动作后,并以此重复。
2.2.2“双摆”
“双摆”与“单摆”动作要领基本相同,不同是在第一次反复之后,舞蹈者要以左脚为轴心做一个转身180度的动作,再向反方向做一次。
2.2.3“回旋摆”
“回旋摆”是在“单摆”的动作完成后,直接以右脚为轴心完成转身180度,同样做一个反向,最后再反复一遍后以右脚为轴心做转身180度的动作,再以此重复。
3土家族摆手舞的风格特征
3.1原生性
土家族摆手舞具有原生性。首先,摆手舞是基于地域特征而形成的,它是由土家先民融合了土家文化和历史而创造发展的民族舞蹈。其次,“摆手舞”产生于我国的武陵山区,是土家人民引以为傲的特定的产物,它“土生土长”的特性,象征着土家先民对土家文化的热爱。
3.2祭祀性
土家族摆手舞具有祭祀性。摆手舞中的祭祀型动作主要源自古时的土家人们拜神祭祖时一些的动作,包含了人们对祖先的敬畏之情。他们将祭祀时的作揖、叩头、跪拜、勒马望神、打浪子、古树盘根、拉弓、切削等动作融合到舞蹈中。
3.3征战性
土家族摆手舞具有征战性。据资料研究显示,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当时的巴渝舞主要是用在军队士兵出征前用于鼓舞士气的一种仪式,而摆手舞中沿用至今的一节须借助长矛、木棍作斗争姿态的“大摆”动作。所以说,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摆手舞都还保留着“征战性”的特色。
3.4审美性
土家族摆手舞具有审美性。我们知道,舞蹈是一门艺术,很多古代文明都以其不断发展和具有创造力的形式被保留下来,并一直为大多数人们喜爱而传承至今。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体态和对社会观念的表现,包括动态、表演、服饰、场地布置等。而摆手舞便是其中之一,它是我们土家人民真实的内心情感反映,是美的载体。
4摆手舞的形态特征分析
4.1屈膝、颤动
“屈膝”是要求训练者下蹲,然后使膝盖上下颤动。它是摆手舞的常用动作之一,也是它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动作。
在舞蹈练习中,训练者必须手脚配合歇契,保持动作一致,还要做到一种稳重粗犷、健美有力的感觉。形成这屈膝颤动的历史原因就是土家人当时的劳作环境,他们多是翻越崇山峻岭,穿越沟壑纵横的羊肠小道,他们用一双灵活的脚和双膝,在地面上踏出一种沉甸感和扎实感。
“颤动”要求舞蹈者脚部及两臂略微抖动,整个动作应该具有弹性和韧劲,而下沉时的重心在重拍时有一种向下的感觉。
4.2同边和顺拐
“同边”和“顺拐”是土家族摆手舞中第二个常见动作。
“同边”是让舞蹈训练者甩一侧的手,“顺拐”即
“顺拐脚”的意思。简单来说,摆手舞这个动作要求摆动左手时就要出左脚,摆动右手时就要出右脚。这个舞蹈形成的原因是完全取决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
4.3环圈跳摆
土家摆手舞的第三个常见形态特征是环圈跳摆。我们知道摆手舞是群体齐舞,古老的土家族祖先们在打猎之后都会一起分享他们的果实,他们模拟野兽的动作围着火堆齐舞,分享着劳动的过程和胜利的喜悦。环圈跳摆的动作看似粗犷、逼真、豪放,实则朴实健美、摆姿流畅。舞步更是自如大方、变化无穷。
4.4直立跳摆
直立跳摆是摆手舞的第四个常见动作。在音乐的节奏下,摆手舞的舞者的躯干不论在进行前倾或后仰的动作时都是要求必须保持直立的。也就是说,在整个舞蹈中,不允许出现屈身、塌腰、弯腰等体型变化。体现了摆手舞的原始风貌和朴素内涵,给我们观众带去的是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5结语
摆手舞是我们极其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它作为土家族传统舞蹈代表着我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既全面地反映出少数民族土家族多年来的生活现状,也是我们研究土家族的重要依据。我们只有深刻准确认识摆手舞,才能更好地演绎摆手舞的舞蹈风格,才能在推广传播中、在继承发展中保留土家族具有民族象征性的身体语言符号,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或研究舞蹈与土家人的审美心理、民族气质等之间的关系。
土家族的摆手舞凭借自己独特的风格,跻身为娱乐健身的群众舞蹈之一,被成功列入我国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由于民族文化的同化速度加快,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我们应该阻止这种现象的出现。艺术是没有封闭的,更不是单一的,它是多元化的,也是开放的。我们应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使自己民族的独特艺术与外来民族的艺术结合。走出自己的舞台,走出国家的舞台,走向世界的舞台,让全世界人民去了解它,热爱它。
2.作文 土家族的摆手舞 篇二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
一、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流传地域
土家族摆手舞的流传地域主要分布在湘西、鄂西、川东。在《龙山县志》中有对摆手舞的详细记载。在新中国成立前, 湘西州的龙山县、永顺县, 恩施州的来凤县和宣恩县等地方, 只要有土家族族民聚集的村寨, 都有摆手堂。根据《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一书记载:“在来风县的河东地区, 就有摆手堂六个 (即土地庙) , 其中舍米湖摆手堂相对较大, 堂前有两块石碑, 一块建于道光二年, 一块建于同治三年, 上面有关于当时摆手舞实况的记载, “每年的新春佳节, 土家山寨热闹非凡, 人们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 男女老少齐聚摆手堂, 场内灯火通明, 群众互相围绕进行舞蹈, 鸣锣击鼓, 通宵达旦。”通常, 舞者人数不限, 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 甚至能达到上万人, 舞蹈由当地有名的老土司指挥, 这一活动在清明时期极为盛行。”这说明, 不仅在湘鄂渝三省市接壤之地有土家族摆手舞的习俗, 在四川的东西部土家族摆手舞也广为流传。但是由于摆手舞渐渐的衰落, 许久没经过修饰的摆手堂显得十分的静寂, 如位于龙山县捞车河村景区的摆手堂, 它只能成为景区来进行参观, 而失去了他原有的价值。
二、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
(一) 土家族摆手舞的表演形式
“摆手舞”因其舞蹈基本动作以摆手为主, 所以名其为“摆手舞”, 它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标志。它是土家族人庆丰年、迎新春、祭祖先的民族习俗活动之一, 它虽然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舞蹈。但是它的表演形式已经非常的完善, 根据其规模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
1.“小摆手舞”用土家语来说为“舍巴日”。“小摆手”跳的人数及规模较小, 一般是以一个村落或者同一姓氏为限, 人数在几十到上百之间。在“小摆手舞”活动将要开始的时候, 最先由主理“梯玛”先进行祭祖仪式, 升起龙凤旗, 而后在点燃火把。而后人们便在摆手堂围绕着火把形成一个大圆圈, 伴随着锣鼓声有节奏的跳起了摆手舞, 整个场景十分的热闹, 村民们都沉醉在这美丽的舞蹈中。也有两个人配合的动作, 两人面对着面摆手, 都抱着腕。小摆手舞表演农事活动, 表演内容为“雄鹰展翅”“犀牛望月”“拖野鸡尾巴”“蛤蟆跳”等模仿动物的动作和“梳头”“打糍粑”“种玉米”“打谷子”“插秧”“除草”“割麦子”“挖土”“捕鱼”“纺纱织布”等生产生活中的动作。
2.“大摆手舞”用土家语来说为“麦则嘿”。“大摆手舞”就十分的壮大了, 它是以一个村寨为一排, 一般会有八排左右, 人数都在一百人左右。接下来就是人数相比其他组较多的, 由十六名以上的男女构成的摆手组;最后是由八名男子组成的炮仗组, 他们全背上土火枪, 身上准备了充足的火药随时随地鸣放。八个队伍整齐有序, 在活动举行之前, 像“小摆手”一样也要先举行祭祀仪式, 不过要比“小摆手”隆重, 升旗, 点火把。由于“大摆手”的火把比较的大因此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火龙”, 最后摆手队才开始围绕着“火龙”伴着锣鼓声开始起舞, 队伍前面有“守摆者”, 队伍的中间有“示摆者”, 队伍之后有“押摆者”, 整个的舞蹈队形伴随着锣鼓节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队形丰富多彩。当人们跳到非常热烈、激情的时候, 人们的嘴里也会发出“也嗬嗬”的呼喊声。
(二) 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特征
摆手舞之所以称之为摆手舞, 因其舞蹈的动作基本上都是摆手, 它与其他类型的舞蹈的不同之处在于“同边摆手”, 在舞蹈动作上不管舞蹈含义怎么变化, 它都为同边手脚。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动作大方, 手的摆动幅度不是很大, 整个舞动动作连接顺畅。如“单摆”“侧身”和“团圆手”等。也会有手超过肩的动作, 如“打浪子”“梳头”“上摆”等。湘西土家族摆手舞艺术风格的形成, 主要是受到长期生活环境的影响。土家族族民因为生活在高山丛林、悬崖陡坡之中, 长期身背重物爬行在悬崖峭壁上时, 只能通过侧着身体才能通过危险的上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 慢慢的融入到了摆手舞当中, 形成独特的韵律。
(三) 土家族摆手舞的音乐特征
1.“摆手歌”, 它是土家族古老的民族舞蹈音乐。摆手歌的音域不宽, 多数在八度以内。旋律多在四度的框架内运动, 围绕着主音来进行小三度级进, 整个旋律比较的平稳。在末尾处, 旋律位置一般会下行, 这也是土家族民歌旋律行进的显著特征。土家摆手歌旋律线条外形形似小波浪, 这充分体现出了土家族摆手歌优美婉转的音乐特点, 在锣鼓伴奏下显出摆手舞粗犷、激情的一面。
摆手歌的歌词大多运用七个字为一乐句, 一段有四个乐句, 在曲式结构上在很少会采用偏音, 在歌曲中经常使用如“嗬也嗬”用于呼喊的衬词。节奏的强弱明显, 音调十分有力。
2.摆手舞的打击伴奏乐器为大鼓和土制大锣, 土制大锣和大鼓它们那浑厚并低沉声音发出来时让周围空气中都弥漫着庄严于肃穆的气氛。
下面为锣鼓伴奏的一段, 锣声为“点”, 鼓声为“咚”, 4/4拍。
(1) 点点点咚咚|点咚0咚点咚|点点点咚咚|点咚0咚点点咚||
(2) 点咚板咚|点咚0咚板|点咚板咚|点咚0咚板咚||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不管在舞蹈方面还是音乐方面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的色彩, 它记载了土家族悠久历史的鲜活的史书, 代表着土家族先民的智慧, 充分展现出了土家族人民独特的民族色彩, 它将土家族文化形态的自然之美诠释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龙山县志.卷三十二[M].
[2]常璩.华阳国志·巴志[M].彭施铎.竹枝词.永顺县志.风俗志.
[3]恩施州民委.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 1986.
[4]川东西水土家.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3.
[5]龚光胜.哀益军.土家族的“摆手舞”[J].民族艺术, 1998 (2) .
[6]彭施铎.竹枝词.永顺县志.风俗志[M].
[7]向大万.土家族摆手舞[J].中国民族, 1980 (3) .
3.对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探究 篇三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功能
Study on Hand-Waving Dance of Tujia Nationality
XIE Xin-chi
(Shao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Shaoyang, Hunan 422004)
【Abstract】With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finds out that
hand-waving dance in Western Hunan Province originated in ancient rites of sacrifice. Now it has developed into a folk sports activity which is beneficial to both human body and mental health. But it is not perfect yet; the motions of the dance are simple and monotonous, there is not a dancing association, there are no special facilities, and the rules of competition are not complete.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The dance can be taught in schools. Changes and innovations should be made to the dance. We may develop it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ourist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In this way, we ma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t.
【Keywords】TuJia Nationality, hand-waving (baishou) dance, function
具两千多年历史的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健身娱乐活动项目。它融土家歌、民间体育及娱乐于一体,是土家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它蕴藏和积淀着丰富的原始土家文化的信息,并传递着土家民族的原始文化基因,培养着土家民族的气质和性格。 “摆手舞”以其悠远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元素,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挖掘、保护土家“摆手舞”,对促进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将有重要实现意义。
1摆手舞的起源与组织形式
摆手舞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土家族着重祖先、热爱“领袖”人物,为了纪念他们的业绩,大兴摆手舞以表纪念;也有人认为摆手舞起源于战争,他们认为是土家族首领彭仕愁与外族人打仗时,为了激烈将士,便创造了摆手舞,他们认为摆手舞中有很多军事性的动作,这些很可能是战争和狩猎的遗留。还有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从摆手舞的内容看,大多是对四季生产过程的模仿,从舞蹈动作的特点上看,舞蹈中舞者多为双手摆动,双脚上下颤动,顺手顺脚,这些舞蹈的特点是山区人民背着背篓行走山路的典型特点,是劳动创造的结果。
大多数土家族地区的摆手舞是在正月举行的,摆手舞一般从每年的正月初三跳到十七日止,在这段日子里,每天夜间都敲锣打鼓,男女穿着盛装聚集在摆手堂前,欢乐地跳舞、唱歌,并且一连十多天不间断,热闹非凡,是土家族盛大的节日。由于地区不同,摆手舞的表演时间也就不一样,桑植县一般是秋季举行,龙山县的少数土家族地区也有在三月份举行的,如西湖乡的卸甲村、干溪乡的白腊村都是三月举行的。
2摆手舞的形式与功能的现代发展
2.1摆手舞的形式
2.1.1大摆手舞
根据《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湖南卷》(1999年)下册对于大摆手舞的记载,大摆手活动是土家族大规模的民族盛会,共有八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披甲起架、闯架进堂、纪念八部、兄妹成亲、迁徙定居、建设家园和自卫抗敌。
据《土家族摆手活动史资料》(2000年)记载,大摆手的全过程分三天举行,其中属于舞蹈的部分除了“披甲”“军事竞技”,还有土老司举行祭祀并指挥众人跳摆手舞,内容有狩猎、农事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动作和各种农业生产动作的模仿,每个动作都跟随锣鼓声来跳。
2.1.2小摆手舞
据记载,小摆手舞的动作大都以农事动作为主,且可以唱歌,如开始唱:“哬也,也也哬,包谷长得像牛角,小米长得像缆索”,然后在长者的带领下众人围鼓而舞,队形图案比较简单,流传较为广泛的动作有挖土、撒种子、种包谷、插秧等动作。每一个动作反复做一圈,一圈后变换动作。小摆手活动距今已有四百年以上的历史,这里跳小摆手须唱摆手歌,摆手歌过去唱的全是土家语,现在慢慢地趋向汉语,歌中有唱土家族来源的土家人风俗的,有唱一年四季的农事生产活动的。
2.2摆手舞的现代功能
土家摆手舞是融土家族歌、舞及民间体育、娱乐于一身,是土家族最具有代表性、独特的体育文化。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交朋结友等等。通过对740名摆手舞参与者的调查,其动机如下(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人是为了娱乐,摆手舞不仅可以丰富大家的生活,还可以娱乐身心;有30%的人为了强身健体,摆手舞是一项强度小的舞蹈,动作大方,使人体全身的肌肉、关节都可以得到良好的锻炼;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交朋友,这大部分都是一些年轻人的想法,摆手舞不仅可以丰富大家的生活乐趣,还融洽了人际关系;还有一部分人不知道自己参加摆手舞的动机是什么。
2.2.1健身功能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动作粗犷,情绪热烈奔放,有模仿各种动作的、有劳动的各种动作、还有表演战争舞的动作,虽然只是一个“摆”,动作则变化无穷,有单摆、双摆、侧身摆、送摆、回旋摆等一百多种摆式,多而不乱,浑然一体,使人体全身的肌肉、关节、韧带都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另外,摆手舞以“同边手”为基本核心动作,参与运动者的动作由开始的机械、僵化逐步过渡到一种圆通自然、流利畅达的运动,使运动者的协调能力和大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2.2健心功能
湘西土家族群众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他们需要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需要调节心理情感,而摆手舞的主要目的则是从娱神到娱人,在如痴如狂的运动过程中,人们内心所沉积的烦恼、痛苦、沉闷都可以得以释放,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误会、矛盾、怨恨可得以消解,特别是运动者置身于浩大的运动场景中,运动者会深深地感受到群体力量的巨大,让人产生一种自豪感,这都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另外,通过摆手舞这样的娱乐健身活动,可引导土家族群众自觉接受文明教育,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2.2.3主体意识唤醒功能
群众体育是群众积极主动地追求个体自由和享受体育运动乐趣的体育行为方式。因此,群众自身的主体意识最为关键。摆手舞是土家族群众节日生活的一部分,是湘西土家族群众所喜爱的传统节日活动,将摆手舞作为娱乐健身活动,能使土家族群众积极地投入到这项活动中,充分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身体的健康和情感的快乐带给人们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们在参加集体体育舞蹈活动的过程中,享受不在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
3摆手舞目前存在的不足
长期以来,土家地区的摆手舞,只作为少数民族民俗的象征,也仅仅作为民俗活动,只把它当做一种祭祀活动,没有好好地发展下去。有的摆手舞变化较少,太过单一,没有成立专门的摆手舞协会对其进行认真的研究,在传承中加以发展,宣传摆手舞及其它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再就是没有提供专门的活动场所以及设施。只有有了专门的活动场所以及设施,才可以激发人们参与摆手舞的激情,这样就无形中促进人们参与的热情。另外,也没有定期地举办摆手舞评比大会。仅仅只要人们了解到摆手舞是不够的,要尽量让人们都投入到摆手舞的活动中去才是最终的目的,通过一些评比活动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为此还应该制定一些摆手舞的比赛规则、动作评比的规则。
4摆手舞发展的对策
4.1摆手舞可以全面地进入学校教学
摆手舞项目的生存现状与脱离学校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摆手舞全面进入学校,走进课堂,融日渐完善的教育体系之中,成为现代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可以使摆手舞得到很好的发展,在湘西地区部分中、小学的体育课中应开设摆手舞课,它既可以达到教学和锻炼的目的,而且可以进行民族体育文化的传统教育,让土家族青少年承担起继承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责任。
4.2必须坚持求新、求变
民间舞蹈一旦走上舞台,其本质就发生了变化,观赏性、表演性和艺术性就成了最高标准,当我们在肯定舞蹈具有开放性的前提下,创新就有了很大的施展空间;当我们认识到传承不是拒绝发展之后,变化就成为必然,而原生态民间舞蹈与舞台原生态民间舞蹈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走的是“继承传承”延续的道路,另一个走的是“发展变化”创新的道路,有了良好的求新、求变的信心,摆手舞必然会有一个好的发展。当然,这里的“变”是建立在民间舞蹈从广场搬上舞台的基础上来说的。
4.3利用旅游事业来发展土家摆手舞
湘西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首先是这里的山水和人文资源丰富,这里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号称“天下第一漂”的猛洞河、千年古镇王村等著名的旅游区。摆手舞倘能同旅游事业结合起来,那就需要利用机会在旅游区建立“摆手堂”。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也能推动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土家摆手舞也会得到更好的宣传。
摆手舞是土家族独有的体育文化资源,摆手舞的地域性、民族特色和互动参与性是它作为体育旅游项目进行开发的优势,不管是观看或是亲自参加与体验,人们都可以从中真切地领略土家族文化的真谛,体味土家族民族风情,获得身心愉悦,满足游客求新、求乐、求知、求动、求奇的心理。将文化观光和摆手舞结合在一起,不仅能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而且也能给游客留下更加深刻的影响,让人在回味中产生流连忘返的感觉。因此,充分挖掘和开发摆手舞的体育旅游价值,对土家族地区旅游产业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可谓一举两得。
4.作文 土家族的摆手舞 篇四
关于高标准可持续推进“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习书法、跳摆手舞”活动的方案
各部门、全体班主任:
为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掀起“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习书法、跳摆手舞”活动热潮,根据市委教育工委和县委的统一部署及酉教体卫艺[2011]10号《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教育委员会关于高标准可持续推进“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伟、传箴言、习书法、跳摆手舞”活动的通知》,现就我校深入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习书法、跳摆手舞”活动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建立组织机构,加强领导
学校成立“唱、读、讲、传、习、跳”领导小组。
组长:冉荣
副组长:龙安现、王勃海、汪兴全、刘自力
成员:周卫民、杨大光、马强、陈罡、姚华贵、冉宏、冉启方、刘胥庭、谭亮、杨再周及全体班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周卫民同志负责日常办公及资料收集。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各部门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系列活动为载体,按照“人人参与,广泛开展”的要求,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开展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习书法、跳摆手舞”活动。
(一)由团委负责成立合唱队,认真组织“唱红歌”活动
各学校要通过音乐课教唱、课前演唱、全校集会(教职工会)后演唱、校园广播定时播放等多种途径和小合唱、大合唱、对唱、联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红歌传唱的影响力,掀起中小学生传唱红歌的热潮。学校师生每人至少知晓红歌30首,熟唱红歌10首、酉阳民歌10首。制定红歌演唱比赛的长效机制,组建
成立红歌合唱队,开展比赛活动,班与班比,年级与年级比。各班每期至少4次,每期至少开展大型红歌传唱活动1 次。要充分利用“五.九艺术节”、“国庆”、“元旦”、“一二•九”等重大节日、纪念日和重大活动,开展以“唱红色歌曲•展青春风采”、“歌唱祖国”等为主题的集中展示传唱活动。要积极参加县委、县政府以及县教委组织的重大活动。
(二)由教科室负责成立演讲队,开展“读经典”活动
倡导师生背诵和朗诵经典。创新经典诵读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诵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合“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经典诵读演出、比赛。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文体活动、读报课等时间读经典,提高阅读经典的水平。每班每周完成集体诵读经典1篇,每年至少要举办全校性的大型经典诵读活动1次。积极创建并申报市级、县级经典诵读示范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探索经典育人有效模式,提高干部职工的文化修养。
(三)由教务处负责成立故事队,开展“讲故事”活动
按照“突出主线、着眼长远、重在育人、贵在坚持”的总体思路,围绕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两条线,着重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英雄模范人物以及文学作品的正面典型形象中,策划、筛选故事选题,征集、改编、创作一批故事作品,开展针对学生的讲故事活动。创新讲故事的模式,将讲故事与情景剧、话剧、快板、小品等艺术相结合,进一步增强讲故事的感染力、渲染力。利用重要节庆纪念日,组织开展讲故事系列主题活动,如“五•四”青年节开展“青春的足迹”、国庆节开展“祖国在我心中”等活动,增强活动的思想性、教育性和连续性。要成立以教师为骨干、学生为主体、由3—5人组成的讲故事小组,使讲故事活动保持常态化。每年要举办1次以上的全校性的讲故事比赛活动,每班3次以上的讲故事比赛活动。积极配合市、县开展“千场故事进校园”的活动。
(四)由政工处负责开展“传箴言”活动
组织广大师生编发红色短信,内容除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经典语录外,还积极鼓励师生自行编写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符合传统美德和社会
公德、对学习、生活、工作有益的励志箴言。要积极参与短信创作和传播,学校教职工每学期人均创作至少1条和传播红色箴言至少10条。组织师生充分利用手机、网络QQ、贺卡、信封传箴言,组织学生每日在黑板一角书写箴言。在讲话和文章中引用箴言,推动箴言广为传诵。每年至少举办1次红色短信、箴言创作比赛。
(五)由教务处负责开展“习书法”活动并组建书法活动小组
把习字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认真开展习字教学活动,要有专(兼)职教师、有经典习作内容、有规模化的展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习作比赛,把“习书法”与培养人文精神、“读经典”、“传箴言”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六)由教务处负责开展“跳摆手舞”活动,组建舞蹈队
认真组织开展好摆手舞的普及工作,第二套摆手舞普及率达95%以上,积极推广第一套、第三套摆手舞,将摆手舞作为学校艺术活动课,进入课表、引进课堂。利用每天大课间活动时间进行跳摆手舞活动;积极组织学校摆手舞大赛和参加县摆手舞欢乐文化节活动。
(七)由总务处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唱、读、讲、传、习、跳”系列活动中所需的各种物品应尽量按各主持活动部门提出的要求,作好准备,为活动服好务。
三、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习书法、跳摆手舞”活动
(一)强化措施,制定具体方案
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根据各自主持的活动项目,分别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做到每一项活动都有方案,方案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各方案要于3月19日前出台,并上交活动办公室。
(二)根据学生特点,精选内容。各校要结合区域实际和学校实际,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以高扬主流价值,倡导主流文化,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根据学生特点,精选和推荐一批红色歌曲、一批经典作品、一批优秀故事、一批精彩短信,切实帮助广大青少年在激越的歌声中成长,不断接受经典的人文滋养和熏陶,在生动感人的优秀故事感召下不断进取向
上。
(三)抓好示范基地建设。按照标准、创造条件,积极参加评选县级“唱、读、讲、传、习、跳”示范基地活动。
(四)落实活动时间,认真组织。要利用主题班(团)会、晨会、校会、升旗仪式、阅读课、音乐课、上课前以及重要节庆纪念日等时间,精心组织“唱、读、讲、传、习、跳”活动。尤其是要充分调动班主任、语文、音乐、美术、体育、习字等学科教师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德育实效,促进素质教育有效实施。将活动纳入“人文校园”建设,确保歌声满校园、经典进课堂、故事大家讲、箴言周周发、书法人人习、摆手舞天天跳。
(五)突出“七个结合”,注重实效。在深入开展“唱、读、讲、传、习、跳”活动时,采取唱诵组合、讲诵组合、讲唱组合、诵传组合、习讲组合、唱跳组合等,不断丰富形式,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活动相结合,与“五个校园”建设相结合,与课程育德工作有机结合,与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与“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实验工作相结合,与县“一赛一节”活动结合,与实施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相结合。既要重视对红歌、经典、故事、箴言、书法、跳摆手舞内容上的知晓与理解,又要注重活动过程本身的质量和效果,更要高度重视活动的延伸与拓展,把先进的文化、崇高的思想、美好的情感内化为全体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真正使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六)加强检查督导,强化考核。为了推动我校“唱、读、讲、传、习、跳”活动,组长、副组长将定期不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并将各部门组织开展活动情况纳入行政干部综合考核。各部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报送,及时将活动开展的情况报活动办公室,由活动办公室上报县教委督导督查室、办公室(宣传科)、体卫艺科等相关科室及活动办公室;年底前上报活动影像资料专辑到活动办公室,由办公室上报。
【作文 土家族的摆手舞】推荐阅读:
铅笔家族奇遇记作文06-13
传统家族文化对现代家族企业管理的影响02-04
秀山土家族苗族文化10-25
浅谈土家族婚俗01-06
沿河土家族自治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事迹06-25
《神奇的玻璃家族》教学设计11-04
元旦送家族长辈的祝福语09-05
关于钱氏家族的调查报告08-03
家族口号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