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精选8篇)
1.浅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篇一
即将出版的第四期求是杂志发表秋石的文章,题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文章认为,中国共产党选择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拒腐防变的需要,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与德治、法治相关的思想与实践。历史经验具有借鉴作用。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法律和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治国”是一个总的概念,是由治党、治军、治厂、治校、治家等具体领域组成的。在这些具体领域中,无一不是靠“法”、“德”综合治理的。怎样才能贯彻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呢?文章指出,第一,要在全社会夯实思想基础,要在全体公民中树立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观念,要把两者看作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第二,要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第三,要培养公民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第四,要发挥好党的领导作用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这是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保证。
2.浅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篇二
一、遵守宪法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着重强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权威,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依宪执政。宪法的权威性也从自身的规定中明确体现, 宪法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我国宪法是世界上唯一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规定了精神文明方面内容的法律, 对道德建设也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要求。宪法序言中规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国家的根本任务, 因而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内容的道德建设也包含在内。所以,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 是以宪法为依据的。目前,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 必须对党、国家、社会事务及军队管理等各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社会主体必须在宪法内作为, 不存在有任何特权的个人和组织。
二、与时俱进, 科学立法, 公正执法, 是促使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关键
四中全会提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必须坚持立法先行, 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通过立法, 直接把社会主义道德中最低限度的义务法律化, 使之取得全社会遵行的法律强制力。2013年7月1日, “常回家看看”已正式被写入《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说明了有些原属于用道德自律来调节的社会关系, 也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达到他律, 用法律的形式有效地保护人民应有的权利。这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顺应时代潮流, 反映人民呼声的法律与道德的实践典范。另外, 通过公正执法, 惩恶扬善, 摒弃一切不道德行为, 增强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家庭美德意识。
三、加强普法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 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前提
我们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微博、微信等传统和新兴媒体, 多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法律法规, 只有让人们知法、懂法, 才能守法。四中会全重点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依宪执政。但是, 目前究竟有多少人知道宪法长什么样, 估计只有在这方面做研究的专家、学者, 以及行业内的人知晓吧。所以, 我们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全面的普法教育, 普及法律知识, 使人人敬畏法律, 逐渐养成维护法律, 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可喜的是, 2014年11月1日,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设立国家宪法日, 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 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四、坚定信心和决心, 从严治党, 从严管理干部, 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重要抓手
为了发挥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表率作用, 成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力推动者。十八届四中全会特别提出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这是我们党对当前形势的清醒认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等各种严峻的考验, 同时道德滑坡、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党的面前。党的先进性关乎党、国家、人民和民族的命运。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建设, 使党员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做官先做人, 做人重品德, 自觉依法办事, 身先士卒, 才能使党永葆青春, 成为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党。
五、发挥文化引领和德育育人的作用, 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重要保障
2014年10月15日, 习近平主持召开了文艺座谈会, 他指出,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 向往和追求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所以, 我们当务之急要净化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的文艺作品,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弘扬知难而进、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报道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英雄事迹。重点体现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增加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 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对人们进行道德教化。以中小学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 改变目前普遍过于重文化课程的学习, 而忽视对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现状。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所以,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 防止学生违法乱纪和道德败坏, 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结合起来, 既要加强法制教育, 又要不断地陶冶道德情操, 并自觉开展道德实践, 做到知行合一, 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总之, 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治国方略不动摇。坚持这一方略, 关键在党, 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党要在宪法与法律范围内作为, 督促党员领导干部依法办事。同时, 党要成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党, 党员领导干部要成为崇尚道德的楷模。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 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中, 激励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摘要:本文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会议精神, 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采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治国方略, 并详细论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实践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 第2卷
3.浅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篇三
[关键词]国家宪法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道德;约束力
一、国家宪法日与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文简称《决定》)提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4日设定为国家宪法日。2014年12月4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在此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居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切实增强宪法意识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弘扬宪法精神,首要的任务是全面深入了解宪法、体会宪法的精神要义。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宪法,接下来我国又在不同时期分别制定了四部宪法。值得注意的是现行的1982年宪法历经了四次修宪。不论是1988年宪法修正案中法律首次确认土地使用权商品化,还是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中用根本法确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这一些列举措,反映出我国在不同时期对于法治以及法制建设的理解和追求不断进步。
《决定》中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是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全会的十大亮点之一依宪治国成为吸引眼球的一大“景观”。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提出尊重保障人权,可以说它是人权的保障书、保护伞。宪法通过构造国家的公共权力,从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一系列法规,以及在权力之中的分权和制约相结合方式来运行的。依据宪法治国、依据宪法执政是使国家繁荣富强的最根本保障。“但是国家一旦成了对社会的独立力量,那上就产生了新的意识形态。因为经济事实要取得法律上的承认,必须在每一个别场合采取法律动机的形式,而且因为在这里,不言而喻地要考虑现行的整个法律体系。”[1]恩格斯这段话很好地证明了法律在保障社会安定、稳定发展上的法治效益,即使人们在做某事之前要考虑现行的整个法律体系,从而起到了制约作用,这就是依宪治国的题中之义。
二、浅析以德治国
然而恩格斯还指出:“正是在美国,‘政治家’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厉害地构成国民中一个特殊的和富有权利的部分。那里,两个轮流执政的大政党中的每一个政党,都是由这样一些人操纵的,这些人把政治变成一种收入丰厚的生意。拿合众国国会和各州议会的议席来投机牟利,或是以替本党鼓动为生,而在本党胜出后取得相当职位作为报酬。大家都知道,美国人在最近三十年来是如何千方百计想要摆脱这种难堪的桎梏,可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愈来愈深地陷入到贪污腐化的泥沼中去。”[2]任何法律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即使是在以法治国家自称的美国也是如此。在社会强调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甚至忘记法律自身的缺陷。看不到法律的缺陷会让我们陷入盲目的追求宪法和法律的“圈子”中。这一点对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以及人民切身的利益是至关重要的。
另一方面,法律依赖于道德,我们可以从道德的起源来证明这一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生活在一起,由于内在的必要就会自动出现某种行为方式。这是共同生活和协作的基本条件,这种行为方式一旦变成规则与习惯,那就会产生数量不同的行为规范,即为习俗……而是相反,一种道德,一种习俗和由此而来的感觉或观点都首先是产生于现有的生活条件,违犯所形成的道德就是不道德。”[3]
由此可见,在现有的生活条件基础上人们形成某些共同的习俗,这种习俗是大家约定俗成的,遵守它便视为有道德的。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这种习俗有了它的纸质形式、法定要求,法治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而以德治国本质上是将道德的约束力上升到了国家意志的形式上,所以在主张依法治国的同时,要坚持以德治国。也只有这样依法治国才能经久不衰、不断深化。
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马克思关于伦理学中道德的重要认识还在于,他认为没有永和的道德原则。“我们驳斥一切想法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则强加给我们的企图,这种企图的借口是,道德的世界也是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相反地,我们断定,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4]正如前面论述道德起源时所说的,道德产生于现有的生活条件,纵观人类历史、每个时期都有各自不同的生存、生活条件。道德以及道德原则受时代制约,它是变化的、没有标准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道德原则。《开发维多利亚》里卡尔讲到的班格朗部落,他们会将某些新生儿杀掉,因为他们抱着幼童无法跑来跑去。较现代文明相对落后的部落,考虑到生存,杀婴已经成为一种风俗,并由此而产生一定的法律效力。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家庭经济中人们有能力抚养更多的孩子,并且家庭也迫切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从事相应的生产活动,这就使得人们杀婴的习俗破产。此时,杀害婴儿的行为越来越受人指责,杀婴反而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有人或许会产生这样的疑惑:既然道德不是永恒的,它随着时代不同而变化,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去遵守道德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是因为道德具有一种约束力。但是这种约束力并非是无限扩大的。从道德行為的边际收益角度看,其约束力是有限的。所以单单把道德作为处理人际关系、治理社会是远远不行的,还需要与法律想结合。
小结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在迎接国家首个宪法日时,我们不仅仅要“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还必须坚持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兼顾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9页.
[2]恩格斯:《法兰西内战》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4—335页.
[3]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的基本要点》,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第621页.
4.浅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篇四
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有重大的意义。道德对于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有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要正常发展,都会重视道德建设。但把道德问题作为治国方略,提到“以德治国”的高度,却是一种创见。除了中国古代有“为政以德”的传统之外,大概没有人这
样提过。所以,今天提出“以德治国”,就有着与过去一般讲道德建设不同的意义,已经不单纯是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也是政治学和国家学说的问题。由此也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其中,怎样认识教育在“以德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以德治国”给教育赋予了新的、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德治国”把道德提到治国的重要手段的高度,突出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指明法制的施行,国家的巩固,社会的稳定,都要以良好的社会道德为基础,只有德、法并举,法制才能推行,国家才能巩固,社会才能稳定发展。而道德建设的主要手段是教育。所以教育的成败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治理国家、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学校教育又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道德教育无非三个途径: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这三者中,学校教育处于中心位置,是整个道德教育体系的核心和主干,对于治国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教育并不单纯是传承文化知识的文化事业,它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也是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的一个重要职能。
从学校在“以德治国”中的地位出发,学校不仅应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而且也要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精神支持,为移风易俗作出贡献。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同时,都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基地。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公民;二是要教育学生成为掌握现代知识,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学校也应该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以校园良好的道德风气、精神面貌影响社会。教育,担负着提高人的素质的使命,而人的素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以培养“成人”、“君子”为目标;以道德、政治、文化为教育内容。
近代机器工业发展以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而且成为第一生产力,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和各类专业人员,也要求普通劳动者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这就促使教育发生深刻的变化,发展起专业的和职业的教育,而不同专业和职业又有各自不同的要求。教育的这个变化,是一大进步。它对近几百年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是,在发展中也逐渐产生了片面性,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它的作用的迅速增大,使人们的眼光集中到了它身上,适应科学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和任务;教人学会做人的根本任务被忽略,道德人格教育愈来愈被忽视。这种情况妨碍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愈来愈专业化、技术化,并且导致了社会的道德精神危机,已经引起国际教育界的重视。
教育和教育思想的这种发展,在我国教育中也得到反映。在清华的历史上,对于培养目标就曾有过两个颇有影响的提法。一个是清华学堂时期梁启超提出的要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从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清华的校训,在长期的发展中也成为清华的精神。另一个是50年代提出的:学校是工程师的摇篮,要培养“红色工程师”。在这个目标下,几十年里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两个提法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前一个着眼于道德人格的教育,以“君子”为培养目标,反映的是传统的教育思想;后一个则是着眼于科技和工业发展的要求,着重专业教育,反映了近代以来的教育思想。两种提法,各有根据和理由,也都有所偏颇或不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反映了教育的普遍本质的一面,是一个一般性的要求,可以适用于任何一所学校,却没有反映出当时中国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时代特点,也没有反映出清华学堂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这个特点;而红色工程师的提法突出了清华作为多科性工科大学的特点,反映了时代需要建设人才的要求,却没有反映出帮助人获得全面发展和完善这一教育的共同本质要求。虽然也提出了政治上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主要突出了对学生的工程训练,道德和人格的教育则留给了专门的政治思想工作部门去做。
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是不断发展的,要研究当代世界和中国对人的素质的具体要求;然而无论有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只是做人的具体要求,教人学会做人这一根本任务是不变的。对于历史上关于培养目标的不同认识,要认真总结,吸取其合理成分,加以综合,并结合今天的新要求加以发展。“以德治国”的提出,进一步突出了教育的普遍本质要求,可以促进我们全面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
把
学校建成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师德建设是关键。教育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水平,道德教育的好坏取决于师德的水平;没有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学校就不可能成为道德教育的基地。
加强师德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师对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自觉性。在片面强调专业技术教育,把学校看作只是传授和创造知识的场所的思想影响下,相当一
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没有把教学生“学会做人”纳入培养目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标和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要从教育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来看教师这个职业;要使大家都认识到,教师在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负有光荣的使命,他的根本职责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要成为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教师也要成为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教师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不能只是教书匠,而要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教师只把自己当作教书匠,或只把教师职业当作赖以糊口的饭碗,师德建设就失去了根据。
师德包括狭义的和广义的两层含义。狭义的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应包括哪些内容,需要研究。不过至少可以指出以下几点:一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对教育尽心竭力,处理好事业需要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高等学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相当普遍,且不易改变。其所以如此,有多方面的原因,也与职称、报酬等有关,涉及教师个人利益,需要从管理体制上加以调节、引导;但也不能否认,有的教师没有很好处理教育事业的需要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也是原因之一。至于有的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第二职业或炒股,对本职工作三心二意,敷衍塞责,就更有背于师德的要求。二要关心爱护学生。社会的发展和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为本,具体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以学生为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本,一切为了学生。见物不见人,只知教书,对学生漠不关心,不是合格的教师。三要遵守学术工作道德。抄袭、剽窃作假等等有违科学工作道德的行为,都与教师的身份不合;有这样行为的人有辱教师的光荣称号,情节严重者不宜留在教师队伍中。
广义的师德是指对教师个人道德的全面要求。要承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对自身的道德、人格要有更高的要求。要自觉为人师表,作道德的表率。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应该也是对自己的要求;要求学生做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要严格要求,作出表率。现在社会不良风气也侵入校园,各种评审中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屡禁不止;经济上违规腐败的现象也有发生;更有甚者,教师竟帮助学生造假作弊。如此等等,严重地污染了学校的空气。教师要自觉抵制教育领域的不正之风,维护学校这一方净土。就是在八小时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在家庭生活、朋友相处中,教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总之,作为教师,应该自觉地意识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不只是在教室里,教师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都是一种教育,或是好的,或是坏的。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无愧于教师的神圣称号。
5.以德治国的理性思考 篇五
以德治国的思想,是对历史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优良传统的批判继承,是对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方略,要坚持不懈地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思想道德文化,以推动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作 者:王伟 高伟琳 WANG Wei GAO Wei-lin 作者单位:王伟,WANG Wei(甘肃行政学院,教学处,甘肃,兰州,730000)
高伟琳,GAO Wei-lin(白银市电教馆,甘肃,白银,730900)
6.儒家以德治国思想的历史反思 篇六
儒家以德治国思想的历史反思
儒家德治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治国思想.儒家把统治者立身惟正,修德示范作为治国前提,而把提高官吏道德修养作为治国关键.同时儒家也认识到法治的作用,提出要教而后刑,主张德主刑辅.通过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兴学校明教化正民心等方法实现其治国思想.传统儒家德治思想对今天的德治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 者:刘佩芝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刊 名:上饶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RAO NORMAL COLLEGE年,卷(期):22(5)分类号:B222关键词:儒家 以德治国思想 历史反思
7.浅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篇七
这“八荣八耻”在当前确实有很强针对性,应该作为每个青少年的信条来奉行。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风气是社会主义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强烈愿望。
“八荣八耻”分清了什么是善恶美丑,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不能好事不香坏事不臭;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它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倡导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赋予了青少年新的人生信条,有利于带动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是在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中提到的基本道德规范之后的发展和进步,基本道德规范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爱国守法,名礼诚信,团结友爱,勤奋自强,敬业奉献,这次总书记结合时代特点重提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我们不应该把这种精神文明的建设看成了宣传的需要和政治的需要。
今天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使我们在经济的快车道上感到目眩,应不暇接,无所适从。有的人不能坚持革命战争年代战斗精神,在糖衣炮弹下失去了方向。有的人认识不清问题的是非,就自然而然倒在了对手的怀抱。很多人一脸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茫然,面对繁华的世界没有辨别的能力,只能跟着别人的后面跑。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出现畸形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平衡的表现。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全党全国上下正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在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不仅仅是物质,政治更是文化的和谐。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要和谐社会,首先要做到人的和谐。人的和谐就是要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求人自身素质,文化,修养等提高。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更大层面是从人的内心修养角度着眼,从文化的角度的来建构人的发展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所以要实现这个宏伟的蓝图,必须从根本上着手。
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中,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总是拿人权,法治等作为借口干涉我国内政,胡言乱语,指责我们大国威胁,不了解我国国情,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阻挠。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法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决不姑息和放纵不法分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破坏,同时坚决打击危害社会建设和国家安全以及企图分裂国家的行为。但是,在加强法治的同时,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要以德治国就要对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文化是我们进行以德治国的先天优势,所以今天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文化的提炼。
这是总书记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时代背景,简称八荣八耻,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政治的角度来考虑,是为了治国安邦的需要,从社会的角度来考虑则是社会精神文化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走在时代和历史的前列,高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瞻远瞩,更远的是从社会前进的角度来考虑。所以这不是意识形态的灌输,更不是思想的限制,可以说,无论是由哪个党派,哪个组织提出来都会被接受,我们党有这方面的优良传统。这是为了防止个别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误解而说明的。
理论的产生一经应用与实践就会带来巨大的力量,八荣八耻,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尤其是青少年朋友,这一群在今天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真是找不到方向,很多人不能在现实的此岸找到出路,而走向了理想的彼岸,这些在大学生中更是屡见不鲜。还有一些人则是把他人送到了彼岸以寻求解脱,这更是一种疯狂。所以用加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一种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网络站标本兼治的途径。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改变传统的重分数轻素质,重现实轻理想,重知识轻文化的教育。学校是我们青少年朋友成长的乐园,不要让我们的青少朋友还没遇见对手就没自己打败了。
我们各行个业的同志,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洗礼,思想和观念更加成熟,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再接再厉,迎难而上。现在我们面临改革的转型时期,能冷静沉着应对突发困难,在提高自身学习知识文化的同时,加强自身免疫能力的培养,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
我们的党员同志,还有我们的 领导干部,更要加强自身免疫能力的培养,增强防腐拒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坚持三个代表,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贯彻到底!
8.试论儒家学派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 篇八
试论儒家学派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现象,各家学派纷纷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儒家学派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和安邦定国的良策.
作 者:李云凯 作者单位:黑龙江鸡西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黑龙江,鸡西,15600 刊 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B2 关键词:儒家 德治 思想【浅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荐阅读:
论“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治国方略的意义10-21
以德治国08-22
依法治国习题08-25
如何依法治国09-08
依法治国含义10-08
四中全会依法治国08-25
社会实践依法治国10-11
坚持依法治国心得体会09-08
依法治国理念的构成与深化10-14
依法治国与当代大学生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