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财经新闻(共11篇)
1.周末财经新闻 篇一
浅析南方周末的新闻特点
《南方周末》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 1日。被评为读者“最喜爱阅读”的报纸;还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文明单位”称号。在众多媒介的竞争中可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什么造就了《南方周末》的成功呢?笔者主要从分析《南方周末》的内容特点人手,分析它成功的原因。
一、观点开放。理念独到的深度报道
如今提及《南方周末》,读者很容易联想到“深度报道”与《南方周末》的成功与“深度报道”不无关联。它要给受众的印象是厚重的新闻素材、信息质量好,反馈高、数繁多,且能多方面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受众。对待新闻事实,是由表层向深层抽丝剥茧、深入渗透。它的话题指涉广泛,不只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及时性,而且父注重大的新闻事实的选择,这是深度报道区别于消息等体裁的一大特点,也造就了《南方周末》的一大属性,这些都使《南方周末》的新闻肓路相对其他报纸来说更宽广。
另外,《南方周末》的深度理念独到。从创刊副现在,《南方周末》倡导的“深入成就深度”的口号已深入人心。深度报道介入《南方周末》,从而丰富了“新闻”这一概念,深化了“新闻”内涵。还原事实真相,挖掘新闻价值,成了《南方周末》的一大标牌。在新闻结构上,因为追加式、系列式、组合式报道方式的运用,《南方周末》报道的问题呈现出立体化、透彻化的形象特征。因为深度报道对新闻真相的零距离把握,《南方周末》在中国的媒体中,被认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媒体,一份有良知的、敢于说真话的报纸,相对于之前因浮躁而备受诟病的大众媒体而言,这是最稀缺的资源。
此外,《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文本质最高,可读性强。文本字数多、篇幅宏大,是它的深度报道的文体特征。为避免读者的阅读疲劳,它严格要求深度报道文体风格,或者添加人性化元素,刺激读者的阅读兴奋,或者文本的剧情设立和结构安排要合理紧密,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超过r这个疲劳底线,进而享受到深度报道的阅读价值。
二、报道选题鲜明。报道原则明确的舆论监督
《南方周末》的舆论监督在选题上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即抓住社会危害性大,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毫不留情的抨击。统观十五大以来《南方周末》的舆论监督,有三个主要议题:腐败问题、假冒伪劣产品和维护消费者权益问题、行政诉讼问题。《南方周末》对上述=三方面问题的持续集中的报道.引起读者对这些问题的高度重视和集中关注。使贪赃枉法之徒不能不有所收敛,也使有关部门认真着手解决问题。
另外,《南方周末》的舆论监督丰要采用调查性报道与言论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性报道是其使用的重型武器,而评论是《南方周末》惯用的匕首和投枪,《南方周末》常重视采用评论直接发言。短小精悍的杂文与长篇巨制的调查性报道相配合,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
南方周末的报道原则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坚守平民立场,呼唤高度民主的法制社会。
《南方周末》则能自觉选择平民的立场,为沉默的大多数直言。充当人民群
众的代言人。它以“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办刊宗旨,拒绝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一方面代表民众对强势集团进行监督制约权力,确保权力得到适当的运用;另一方面。当人民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则商接站出来为其鸣不平。
其次,深入调查、小心求证、逼近真相。《南方周末》的记者在采访中坚持深入调查、小心求证,从当事各方搜集材料。加以分析鉴别,力求最大限度逼近事件真相。在报道中则采取“多面讲”的方法,将赞同的观点、反对的观点和中立的观点共同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报道真实、伞面、客观、公正,也可以避免惹上“新闻官司”。再次,注意交代“上下文”,处理好过程监督与结果监督的关系。《南方周末》在从事批评报道的时候,密切跟踪事态的发展,注意对党和政府对有关问题处理、解决结果及时追踪报道,使报道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最后,贬中有褒,正确处理舆论监督与正而宣传的关系。《南方周末》在对社会黑暗现象进行无情揭露的同时,对于进步和光明的宣扬,也能够旗帜鲜明地予以歌颂,使媒介对社会的报道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三、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主的民生新闻
作为而向全国的强势媒体,每期有1~2篇民生新闻大篇幅对弱势群体进行强力报道,《南方周末》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不可谓不高。农民、农民工、农民工子弟成为《南方周末》民生报道最为关注的焦点。“农民工”群体虽然在城市社会获得了生存和工作的机会,但在社会经济水平、就业岗位、生活机会和所获得的制度保障方面仍然处于弱势,是城市社会典型的弱势社群。除去农民丁、农民,《南方周末》民生报道尽可能关注社会底层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残疾、重病患者是另一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两大版块中报道数量仅次于农民工、农民群体,包括白血病人、血友病人、盲人、高位截肢以及植物患者。除此之外,《南方周末》民生报道还将目光投向不为我们了解、甚至存在着一定刻板成见的人群,包括:吸毒者、艾滋病患者,城市流浪儿童、同性恋者甚至发廊女。他们的生存状态不仅被社会所漠视,而且其形象已被社会严重“刻板化”,即堕落者、病毒传染者。作为主流媒体,《南方周末》的民生新闻在题材选择外,以弱势群体为主,将关注弱势群体作为自己的“常规报道”,对社会底层投以热切关怀的日光,通过对弱势群体及其事务的高度再现,真实地还原他们的生活现状和需求,彰显其作为严肃大报的社会责任与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孙燕君.报业中国,MJ.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
2、南方周末官网
2.周末财经新闻 篇二
2月, 日本政府公布其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 2万亿美元, 排在美国、中国之后。由此, 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持续上升,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突出。
No.2日本发生巨灾严重冲击全球产业链
3月11日, 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 重灾区的汽车、电子、钢铁等产业材料及零部件工厂遭到毁灭性打击, 生产一时难以恢复, 从而引发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中断, 美洲、欧洲和亚洲的众多厂商受到波及, 有的宣布停产, 有的被迫减产、下调全年生产目标。
No.3斯特劳斯·卡恩涉嫌性侵案
5月14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因涉嫌性侵犯酒店女服务员被美国纽约警方拘留, 之后宣布辞职。6月, 原法国经济、财政与工业部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当选为新一任总裁, 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位女总裁。面对发展中国家要求让权的呼声, 欧洲人继续执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No.4中国概念股遭遇寒流
春夏之交, 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遭遇寒流, 股价普跌, 数十家中国公司被摘牌或停牌。这起因于部分在美上市中国公司涉嫌财务作假或违规操作, 被放大后使中国概念股遭遇集体诚信危机, 做空机构则借机“猎杀”中国概念股, 大规模做空让中国概念股损失惨重。
No.5美债评级遭历史性下调
8月5日,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宣布, 将美国AAA级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下调一级至AA+, 评级前景展望为“负面”。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丧失AAA主权信用评级。这一具有全球冲击力的符号性事件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和国际社会关注。
No.6国际金价创历史新高
8月23日, 由于投资者担心全球经济复苏乏力, 纷纷涌入黄金市场以求避险, 国际金价历史性地涨破每盎司1900美元大关。9月6日, 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市场交投最活跃的12月合约盘中更是冲至每盎司1923.7美元的历史新高。但是, 国际金价随后急剧回落, 全年经历了过山车式行情。
No.7美国爆发“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
9月17日, 美国纽约爆发“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示威者抗议金融机构贪婪腐败, 指责政府对少数金融机构的救助导致多数人陷入经济困境。此后“占领”活动扩展到美国多个城镇以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占领”系列活动爆发的背景是西方国家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复苏迟缓, 失业率高企, 主权债务负担沉重。
No.8“苹果教父”史蒂夫·乔布斯辞世
10月5日, 美国技术创新的符号、“苹果教父”史蒂夫·乔布斯辞世。这一消息震惊全球, 牵动全球亿万“果迷”的心。他执掌下的苹果公司除不断推出炫目新产品外, 在资本市场也屡创佳绩, 继2010年5月超过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企业后, 8月10日又以3371.7亿美元市值超越埃克森美孚, 位列全球第一。
No.9俄罗斯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月10日, 经过18年艰苦谈判, 世贸组织俄罗斯入世工作组通过俄罗斯入世协议最终文本。12月16日, 世贸组织第八次部长级会议正式批准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俄罗斯将在本国立法机构批准入世协议30天后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No.10欧债危机继续扩散升级
3.2012年财经新闻盘点 篇三
回首2012年,世界末日没有发生,但煎熬还在继续,经济下滑、多个行业遭遇严冬、A股跌破2000点……商业战场上可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让我们一起回顾2012年国内几大财经事件来重温这个冷暖参半的2012吧!
新闻一:中共十八大提出收入倍增目标 首次提出“四化”同步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召开。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十八大为经济转型提供了新设计和新理论。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2020年居民人均收入要实现倍增,这是十八大最大的一个亮点,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设定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量化目标。十八大还首次提出“四化”同步的观点,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些有关经济发展的新观点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点评:中共十八大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既体现了民生优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也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美丽中国、新型城镇化成为国人热切的期盼。
新闻二:温州拉开金融综合改革大幕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为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确定了12项主要任务。2012年11月23日,备受市场瞩目的金改实施细则出台。据悉,金改以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为重点,落脚点则在着力破解温州市经济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中小企业多但融资难、民间资金多但投资难的“两多两难”问题,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2012年7月,国务院批准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实验区总体方案;2012年12月,又同意福建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温州、珠三角、泉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拉开了中国金融综合改革的序幕。
点评:2012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三个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在地方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民间资本市场体系、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等方面先行试验,具有为全国范围金融改革探路的重大意义,有利于今后我国金融改革的全面推进。
新闻三:非对称降息出鞘 利率市场化改革获重大推进
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4月14日发布公告,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这意味着,每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可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对外公布的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央行发布的公告称,当前我国外汇市场发育趋于成熟,交易主体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日渐增强,为“促进人民币汇率的价格发现,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央行出台了此次汇率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建设。
点评:中行此举被外界评价为人民币自由浮动迈出的重要一步,有利于促进人民币汇率的价格发现,增强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有利于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新闻四: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出 黑天鹅搅动资本市场
“毒胶囊”、葡萄酒农药残留等余波未了,酒鬼酒、贵州茅台等上市酒企又陷入塑化剂漩涡中,年末又有速成鸡掀起的食品安全风波……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成为2012年度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引发国人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这些“黑天鹅”事件也在资本市场引发轩然大波,并导致相关个股和板块股价出现暴跌,令投资者损失惨重。其中,2012年11月份出现的酒鬼酒塑化剂事件,导致该公司股价在10个交易日中跌去近43%。受其影响,多年来深受机构青睐并持续重仓且表现一向坚挺的白酒板块几乎瞬间垮塌,仅10多个交易日,白酒板块市值就蒸发逾1000亿元。
点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出的背后,是监管的缺失和公司社会责任和道德的缺失,希望今后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公司也负起责任,不要再让百姓“不放心”。
新闻五:电商火爆 光伏遭遇严冬
2012年最火爆的当数网购,网购市场增速远超其他行业,出现多起夺人眼球事件。先是2012年8月京东和苏宁微博嘴仗演变为价格战,随后“双11”购物狂欢节天猫创下191亿元销售额。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光伏产业。2012年9月、11月欧盟委员会先后发起了对中国光伏太阳能电池的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2012年11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终裁,对自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受欧美双反调查的影响,中国光伏产业遭受严重打击,光伏行业企业陷入经营困局。英利、无锡尚德、常州天合、阿特斯等光伏龙头企业进入困难期。
点评:电商和光伏行业貌似不搭,但是其“冰火两重天”的状况凸显在经济下滑中行业的冷热不均,也显示了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
新闻六:营改增试点 结构性减税助力“稳增长”
2012年1月1日,上海正式启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首轮试点选择交通运输业及部分现代服务业。2012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自2012年8月1日起至2012年年底,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等11个省、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目前国内已经纳入营改增试点的企业达90余万户。
点评:“营改增”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转型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积极财政政策和结构性减税的重要内容。“营改增”是分税制改革的一大进步,也是结构性减税对稳定经济增长的新助力。
新闻七:A股继续熊冠全球 “钻石底”后现“建国底”
在经历多次2000点“保卫战”后,上证指数在2012年11月27日收盘跌破2000点,这是沪指自2009年2月以来首次收盘于2000点下方,2012年11月29日上证综指更是改写46个月来收盘新低。A股三年来先后击破了“黄金底”、“钻石底”、“玫瑰底”。不过,上证综指于2012年12月4日盘中创下1949点“建国底”后展开了2012年内最为强劲的一波反弹。次日,沪指即大幅反弹2.87%,此后几个交易日,两市持续放量上攻,2012年12月14日,沪指更是大涨4.32%,创下三年来最大单日涨幅。随着2012年底一波反弹,机构对后市预期普遍有所好转。
点评:临近年末的反弹让更多的股民看到了2013年的希望,祝愿股民在新的一年里苦尽甘来。
新闻八:新股发行再度暂停 退市制度落地A股
数据显示,排队待审拟首次公开发行(IPO)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830家。尽管监管层一再表示不会干预发行节奏,但目前不争的事实是,新股发行处于暂停状态。2012年12月份,境内股市新股发行交了白卷。2012年12月24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宣布,*ST炎黄、*ST创智股票恢复上市申请事项未获得审议通过,将终止上市。这是沪深交易所2012年6月份出台退市新政以来,首批被退市的上市公司。对于*ST炎黄、*ST创智两家公司退市,深交所负责人称,这是延续原有退市制度下的正常退市。
点评:供求关系是影响股市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直不发行新股,市场一定会好起来?显然不是。怎样控制新股的质量,如何让新股定价更合理,显然才是新股发行改革的重点。而退市制度的再度发力等持续的制度变革,将逐步让投资者学会“用脚投票”,并通过压缩绩差股的生存空间,引领A股完成向价值投资的“结构转型”。
4.财经新闻写作方法及要求 篇四
当前财经新闻逐渐成为我国各种媒体报道的重点。财经新闻,从内容上看,它不仅仅是财政、金融方面的东西,还包括证券、投资理财、工商贸易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财经新闻的定义也必将在实践中动态地发展并不断丰富其内涵。而从我国当前的财经报道来看,在媒体、记者、读者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体现在:首先.我国报刊的财经报道读者定位不明确。文章风格游移不定。其次。财经新闻观点存在片面性,宣传昧、工作味太浓。引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再次.从写作的语言姿态来看,财经新闻的语言存在枯燥、乏味,形式呆板、拘谨等问题。
针对这些现象,下面我主要介绍一下我国财经新闻的写作要求及方法:
一、财经新闻报道应“国际化”
财经新闻报道的“国际化”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报道内容的国际化,甚至全球化。即把世界上的重大财经事件、财经现象、财经走势以及影响财经运行的新闻事件作为我国财经新闻报道的内容。二是报道视角的国际化。国际视角就是指在报道时,不仅仅要站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和视角来看待和报道国际新闻,同时要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中国只是其中一部分的立场来报道世界和观察世界。
首先,财经新闻报道的国际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加入WTO ,中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之中,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经济报道的客体发生这种深刻变化,要求财经新闻报道者要有全球意识,并用这种意识把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放眼国际, 也是受众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各界人士,特别是经济界人士需要了解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因此,了解世界经济走势成为一部分经济界人士对新闻媒体和新闻报道提出的客观要求。
再次,放眼国际,是新闻媒体竞争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发展使财经报道也必然要走向全球化。财经新闻报道的国际视角成为媒体竞争的有力武器,国际内容和国际视角成为衡量财经新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
二、财经报道应“以人为本”,了解经济事件涉及到的人,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情况。采取最容易被读者接受的方式,将纯财经报道感性化。
在经济报道中,要尽量贴近人的角度去发掘新闻;针对不同的出版物,需要提供不同内容和深度的经济新闻或政策报道。因此,在采访中需要了解不同读者想知道什么内容,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将实用信息及时、有效、规模化地传递给受众。财经新闻不仅要反映物化的力量,更要深入人的心灵。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经济类新闻大多报道的是“硬新闻”,需要的只是理性的思考。事实上,新兴财经报纸的实践已经告诉我们,财经报道一定要抓住财经活动的主体--人的一切活动,从人的角度来报道财经的新闻,把写人与写企业共同融于财经新闻中,让读者读财经新闻不再单纯读数字,而是感觉在与人对话,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财经报道传达的财经信息。
财经新闻记者要采取最容易被读者接受的方式。大多数的读者不喜欢长篇大论,对财经事件,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来报道,用形象来表达抽象,用特殊来表现一般。
三、处理好财经报道“专业化”和“通俗化”的关系。
要实现财经新闻的大众化,就必须做到新闻报道的专业化和通俗化表达,只有两全其美,才能有效地服务于广大受众的经济决策。要正确的处理好财经报道的专业化和通俗化的关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记者在写财经报道的时候,要以专业化水准做分析。经济记者(编辑)应具备足够的经济专业知识,能够准确把握经济概念的内涵、经济命题的要义,善于运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评价经济活动,深刻揭示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2.以通俗化面对读者,在易懂的前提下做到精深。受众往往喜欢阅读容易理解、接受的财经报道。如果财经报道写得生硬、高深、晦涩,受众会敬而远之或读后不能领悟,从而不愿看或者看不懂。因而经济报道应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多使用大众化的语言,把复杂、深奥的经济问题、经济现象深入浅出、亲切自然地表述出来。
四.从社会角度去拓展财经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善于抓财经工作中大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热点,人们普遍关心它,想知道它的台前幕后。提出财经工作中的社会热点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的眼球,而且能为报纸取得大范围的读者效应。
五、财经新闻报道真实、准确,符合客观实际
财经新闻属于硬新闻,对于信息的严谨度,可靠性,精确度要求很高。写财经新闻最重要的是真实,精确。这也是新闻真实性的根本要求。
六、提高财经记者自身的素质。
就财经记者个人而言,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注意知识的自我更新、自我学习。此外财经记者在写作的技巧上也要学会有所改变,不仅使用传统的倒金字塔结构,也要运用“双金字塔结构”。要认识到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使财经新闻报道更加有血有肉,有声有色。
5.信息化时代财经新闻的写作 篇五
河海大学苏南经济研究所(213022)杨阳 安文
摘要:要在信息时代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形,立于不败之地,增强财经新闻评论典型性、专业性和可读性与感染力是必要途径。在选取好“文章合为时而著,评论合为事而作”的典型事件和材料之后,要在语言、形象方面增加艺术性,营造形象生动的文风,需从横的方面扩大感染力,再就是“文章不是无情物,化作世事更洞明”通过典型手法,加入情感共鸣,以延长作品的生命力,即从纵的方面扩大作品的影响。通过这两方面的技法提高使财经新闻评论“言之有文行而远”。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财经新闻评论,写作 中图分类号:G
信息化时代通讯与计算机系统合二为一,可以在几秒钟内将各类新闻信息传递到世界的任何地方,数据、信息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美国学者谢芙琳等将财经新闻的专业领域切分成四块:资本市场、银行业和宏观经济、公司贸易以及商品。每一块里面都牵涉大量的专业术语以及复杂的理论和制度体系,而读者往往喜欢选择容易理解的财经评论。[1]财经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财经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媒介所挑选的话题强烈地塑造和引导着公众的议程——或者说是人们讨论、思考和关心的事情。”[2]它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其受众是广大群众以及相关专业人士,需要作者具有较高的文字表达水平、经济学专业知识和思辨能力,其主要任务是传递经济新闻信息,用经济新闻事实来反映现实生活,启迪读者。[3]
近年来,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住房和教育体制以及股市的改革和完善等一系列重大变革的酝酿和实施,形成了诸多公众关注的热点、焦点,这些经济新情况正在为财经评论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怎样从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中寻找典型的事例,用最为适当的方式和受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评论、解析他们急切关注的财经事件,从而通过媒体向大众传播健康向上有价值的信息和导向,是信息时代必须解决的问题。财经新闻评论写作的流程可分为了解情况——从多种渠道获取经济信息、研究问题——用独特的视角和思路观察分析问题、精于表达——深入浅出论证分析依靠事实评说经济的“三步”。即首先要提炼新闻,确立主题,然后根据主题选择和组织新闻素材和作者观点,以明了的文字,清晰的逻辑,以有形的意见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本文从选材,命题,叙事方式选择以及文风等方面讨论了财经新闻评论写作。
一、文章合为时而著,评论合为事而作
在信息化时代,财经新闻通过电视、网络媒体快速准确的报道和传播。“有关经济形势、经济事件的报道以后,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做出判断。记者在后续报道中如果仅仅告诉公众一些谁都能想到的‘联想’,那这个报道是失败的,有时甚至有误导性”[4]。从读者方来说,可以把新闻分成“接受性”和“品味性”两类,即“硬新闻”和“软新闻”。“硬新闻”读者要的是一个结论,这些信息不需形象辅助,形象多了反而碍眼。“软新闻”读者不但要知道结论,还要达到消遣、欣赏、满足好奇心等目的,这时就非有形象不可了。
新闻评论属于后者范畴,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挖掘出典型的财经新闻事件,以动人易读的形象吸引和引导读者。财经新闻事件常常是突发性的,现于表面的,人物是存在的但深藏于生活之中。如何提取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为
时而著”就需要作者有两种功夫,一是捕捉,就是一个“快”字;二是挖掘,在“深”字上下功夫。“因事而作”需要作者有犀利的眼光,独到的思想和熟练的专业知识,善于提取有价值的财经新闻,并从财经现象看到本质,将晦涩的专业词汇翻译成大众化有影响力的评论。(1)典型性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活在国内来看待我国经济事件,容易形成当局者迷的情况,要挑选出典型事件,从全面观察、全局出发来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
由于财经评论的特殊性,如果就事论事,容易把标题做得刻板、干瘪,无形中就会失去许多读者。相反,如果是一个生动形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会令读者“眼前一亮”,进而产生阅读的兴趣。“新闻标题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用大于正文的字号刊于正文之前。它通常被用来指代整篇新闻。”[5]标题是整篇文章的眼睛,因此认真揣摩整个文章的内核,为其取一个恰当的、能引起读者充分注意的标题是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在选择和制作标题时,一定要对事实和信息进行评判,阐明观点和倾向,揭示经济事件的本质和核心意义,给读者以明确的指示和引导。同时还要善于调动形象思维,运用比喻、拟人、反问等各种修辞手法,使标题生动活泼、富有灵气、耐人寻味,既生动地突显新闻事实,又通过所设悬念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同时也巧妙地亮明作者的态度。
材料的选取也非常重要。由于作者掌握的面的材料和点的材料、现实材料和背景材料、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非常丰富,涉及的事情、问题比较多,如果不跳出材料抓住典型例子,则很可能写得冗长庞杂。许多材料没有恰如其分的概述,就很难体现财经评论的普遍意义和适用范围;没有典型的实例和数据,则很难深入地进行述评,很难避免空泛、一般化而达不到令人信服的目的。所以事实的充分与典型和议论的精要与恰当要求都很严格,应多用人工语言符号(图形、表格、公式、符号等)代替自然语言的叙述。(2)专业性
财经新闻评论常常以专栏评论的方式出现在报纸或杂志相对固定的版面,并体现着各经济报刊的特色和权威性。财经专栏评论可分为专栏财经评论和专栏财经论坛。前者是记者就某个财经话题,主要针对经济运行和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有针对性、有权威性、有说服力、文风较朴实的见解,选题贴近百姓生活,选取的也是时新的财经话题,时代感强,切口小,以小见大,形式生动活泼,轻松简易,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目标受众是广大老百姓。后者则由经济方面的专家、学者、权威人士主持。他们往往针对国家新近颁布的重大财经政策,重大经济事件、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等进行专业性的阐述,文风常庄重严谨,行文是专业术语、经济理论,逻辑严密,篇幅较长。它的目标受众定位于社会的精英人士、主流人士。
除此上述专栏之外,还有一般的财经评论,不规定是哪方面的内容,也没有固定的主持人。一般是就国家颁布的重大经济政策,新近发生的重大经济事件、经济现象、问题,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商讨,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深广,纵横捭阖,专业性很强,对国家的经济生活有重大的影响,对经济决策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财经新闻评论大体分为对经济运行与市场变化形势及时做出分析预测,对经济生活中一些倾向性问题给予剖析,对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进行评议以及及时提出有关经济政策的背景分析和建议等四类。”[5]而不论是哪一方面都需要作者
具有强烈的专业背景才能使其具有专业性。(3)可读性
财经新闻评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的专业深度,也体现在其可读性上。当下国内一些财经类专业报刊在财经新闻报道上都在模仿国外优秀财经报刊《华尔街日报》、《经济学家》等的写作方式,一些财经报道在写作风格上可以说是国外报纸的中文翻译版。对于财经评论来说,以经济学家的眼光看财经事,以平常文字写财经事,要让普通读者读的懂,专业读者也不会厌烦。经济学既然是“致用”之学,理所当然地应当去唤起民众,应当回答大众关心、疑惑的种种问题。一个经济学家如果真正能够回答老百姓关心的一些问题,向大众介绍有关的经济学知识,就无愧于经济学家的头衔。
只有增加可读性,才能让受众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收到好的传播效果。这里所说的可读性主要是指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问题,也就是辞章修养的问题。它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通俗生动、句式的富有变化、笔法的幽默形象、论述的情理交融、例证的平民视角等方面。重视文章的可读性亦需要精美的文采,这就要文字准确,语言凝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故事和揭示深刻的道理。经济学智慧是财经新闻评论的“核心”,让经济学真正走向生活,让经济学家走向普通大众,要使经济评论拥有更多的读者,就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深奥的经济问题、经济现象亲切自然地表述出来,做到“硬主题,软表达”。
二、文章不是无情物,化作世事更洞明
财经新闻评论,重在“评”和“论”,这就意味着主要是说理,要以理服人。但要写好一篇评论,光具备说理还不够,还要将说理与抒情相结合,在写作过程中注重情感渲染,力求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达到深化、强化评论主题的目的。
用充满‘人情味’的话语讲‘经济味’很浓的问题,深入浅出地阐明一个比较复杂的经济学原理,这种轻松而富有亲和力的操作方式非常容易被读者所接受[6]。
“文章不是无情物”,这种“情”不单指个人情感,这种“情”的表现有时是激越的、显露的、直接的,有时是冷静的、含蓄的、间接的。信息是客观产生的,评论是人创造的。新闻如饭,供人充饥解饿,满足对信息的求知欲;评论如酒,供人品尝回味,解决更高层次的需求。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新闻重在写客观存在,笔触客观地扫描事情的前因后果;评论则是人的主观看法,笔锋深入地探寻思想意识。在构思方法上,新闻是客观冷静的选择,评论是主观热烈的选择;在写作形式上,新闻通常是准确平静的叙述,评论则善用夸张极端的描写。新闻里也有感情色彩,但一定是冷静客观地指出事物本身带感情的地方给你看;评论则不同,因为它的目的就不止于说清事情,还要激人情感,所以它总以一种夸张的手法,将客观事物膨胀放大,极而言之强化读者的印象和刺激。世事洞明皆学问,评论时事的文章本就具有一定价值,“化作世事更洞明”,在财经新闻基础上扩展成财经新闻评论的作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写作技巧和犀利眼光带给读者一个更洞明的世界。
例如财经评论《垄断企业高福利与山头经济学》整体文风十分形象生动。标题本身就凭借一个比喻吸引读者的关注,文中用“山头经济”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垄断企业的经营现状:垄断企业在缺乏竞争的行业内划分势力范围,保证各自利益,巩固垄断实力后,再通过这种手段谋求内部人获利一种经济学现象。此文通篇都十分精彩。在此援引一段“具体到网通高福利这事上,网通正是在山头经济掩护下的履行着不对等的市场责任。一方面,网通占据北方山头,处于一种无竞争的垄断地位,可以通过随意涨价,转嫁经营损失,旱涝保收,使得福利收益由
企业内部人独享。另一方面,网通又属于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风险、责任归全民承担,而不是由企业内部人承担;这就造成了一种市场困境:权利获利范围的私有化与责任承担的公有化。在这种困境下,如果再缺乏相关制度制约,肯定会造成公共资产以福利的形式流失。由此可见,网通职工的高福利怪象,首先是一种山头经济逻辑,划分自己利益范围,巩固垄断地位。其次则是山头逻辑掩护下的垄断逻辑,搞不对称经营,保证内部人福利的‘垄断腐败’。可以说,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显失公平的行为,正是社会所不能容忍的,也是有关部门亟需解决的。”[7]此文无需更多的理论阐释,一个精妙的譬喻,一段掷地有声的精彩表述,就把这些垄断企业的经营本质和危害展露无遗,真正达到了揭露以及批评的效果。
三、结语:言之有文行而远
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现今担任着传达事实,舆论导向的功能,让“实话实说”的财经新闻变成“实话巧说”的财经新闻评论,使之更为深刻、精致、感人并富于文采,以达到吸引更多眼球和引起更多共鸣的效果。要在信息时代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形,立于不败之地,增强财经新闻评论典型性、专业性和可读性与感染力是必要途径。在选取好“文章合为时而著,评论合为事而作”的典型事件和材料之后,要在语言、形象方面增加艺术性,营造形象生动的文风,需从横的方面扩大感染力,再就是“文章不是无情物,化作世事更洞明”通过典型手法,加入情感共鸣,以延长作品的生命力,即从纵的方面扩大作品的影响,通过这两方面的技法提高使财经新闻评论“言之有文行而远”。
总之,要想使财经评论拥有更多的读者,就要尽可能地采用以上技法,追求通俗化,制造可读性。这样,才易于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深奥的道理简单化,最终体现出财经新闻评论在信息时代的实用性和服务性。
参考文献:
[1] 邹建.视听语言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03:53~56.[2]Roger D.Wimmer&Joseph R.Dominick:Me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An Introduction(7e)Thomson Learning, 2003 [3]唐宋:《称职的财经记者有多少?》《新闻与写作》2003.12 [4]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 [5]周纯:《财经新闻评论写作变化初探》,华中科技大学,2008.6 [6]邰小丽《把脉报纸经济新闻评论》新闻大学2002夏 [7]《垄断企业高福利与山头经济学》
通讯地址: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实验楼B座217室杨阳 邮编213022 联系电话:*** How to write comment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ews in the information era
Yang-yang Abstract: To occupy advantageous terrain and the invincible posi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strengthening financial news commentary’s typicality, professional and readability and appeal is necessary.First from the aspect of the expansion, after selecting typical event and materials which make the articles comment for the new event, increase in artistic language and image, build vivid style.Secondly, from the aspects of expanding, “articles are not the heartless transformation, instead they provide news into the more fully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e typical gimmick, add
6.周末财经新闻 篇六
北京大学2016年汇丰商学院新闻传播专硕(财经新闻方向)经验
初试前三,终于在4月5号收到了拟录取通知。太多的坎坷不易、太多的鼓励支持。首先感谢父母对我的信任,给了我1万考研经费,他们始终是我的坚强靠山,也是我考研的最大动力。再次感谢超哥和W学长对我的帮助,他使我这个“小白”成长为一个对新闻传播理论有自己见解的boy,解答了太多的疑惑,也使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与肤浅,更好的精准提升自己。最后感谢自己一年的坚持,今天的成绩都源于此。
用一年时间做一件感动自己的事,回首9个月的复习生涯,有走过弯路做无用功、也有发现过捷径,所以我希望读这篇经验的人可以避免我走的弯路,从我的经历中发现、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计划。
选择汇丰商学院财经传媒专业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对财经的兴趣,二是认为在当今媒体分众化与细分化进程加速的时代,对编辑记者的要求也更高。记者开始向行业、学科的专业化发展,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翘楚(参见人民日报的“侠客岛”),所以汇丰财经新闻专业比北京新传院的MJC有巨大优势,3年的学习会使你对财经领域有自己的见解与知识储备,相对于只学习了2年纯新闻传播理论的同学,你的不可替代性会高出他们很多。
财经传媒专业由徐泓老师负责、联合财新胡舒立、中山大学张志安等老师,邀请白岩松、段永朝、郑也夫、钱钢、常江、胡泳以及汇丰商学院一票经济学老师来授课,更能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多元视角思维方式。其次,南燕的学风淳朴,深圳风暖天蓝,是能沉下心学习的好地方。
按照经济学中“三驾马车”打个比喻,财经传媒是“四驾马车”,由新闻、传播、社会研究方法(非常重要)、财经综合能力四部分知识来驱动。本文就从前期准备、参考书目、复习阶段计划、后期能力提升备考四部分来具体谈谈。
一、前期准备
我是过完15年新年后寒假开学3月份开始正式复习的,首先要明确目标,没有目的的复习很难坚持下去。其次看什么书、对专业的了解、什么阶段该学什么心里要清楚。看看报录比(我这自己总结了一份,如有需要可以找我要)、实时关注官网的动态,可以缓解复习时焦虑的情绪。
重要的事情讲三遍:联系学长学姐!学长学姐!学长学姐!找一位之前考上的学长学姐是成功的一条捷径:首先可以咨询他们看书时的困惑、和他们讨论知识问题;其次可以和他们交流老师最近关注的热点,而这些肯定是要出现在考卷上的(比如今年的互联网约车,就是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讨论的问题);最后,考研时人都会浮躁焦虑,和学长学姐交流会让自己感到心安踏实,也会让你的思路更广、更深。
二、参考书目
新祥旭网站:www.xxxedu.net
新祥旭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一对一 集训营
与北大新传院不指定参考书不同,汇丰商学院指定了7本参考书(6本是歪果仁的,可见汇丰注重学生的多元思维)。但是仅仅就看这7本是远远不够的,不要too young, too simple。
但7本中也要有侧重,下面已表明。我认为这7本书都属于中段水平,要想杀出重围还得把基础书目与拔高书目看一些(新闻传播的书我也看过很多,觉得有糟粕也有经典,但不想像其他经验贴那样堆一堆书单出来唬人去显示自己博览群书,考研时间有限,下面罗列下我认为对考试有用的):
(打个比喻—新传理论“这颗大树”:郭书就是树干,麦奎尔、赛佛林、许书等就是分枝,研究方法类书是缠绕在书上的藤蔓,刘书就是一剂大补汤式的肥料,新闻类书算是果实。)
(一)基础书目
1.李良荣《新闻学原理》★:
新闻学基本知识,其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部分直接忽略。
2.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
与李书一起看,把新闻部分的几个必背理论记死。里面有些概念的定义很老旧了,建议先做初次记忆用,后再将其慢慢更新。通俗易懂,读一遍差不多。
3.郭庆光《传播学原理》★★★★:
这本书整个复习过程至少看三遍,重要性超过任何一本指定参考书。郭书相比于西方的传播学书目,更符合中国的阅读、思维习惯,比如首先对讲概念或理论的背景、定义、意义、优缺点等等,尤其是看完麦奎尔,你会回过头来惊呼:郭书才是真爱!第一遍通读,形成自己对传播学的基本认识;第二遍精读标重点、拉框架,总结各部分专题,如效果研究的变迁;第三遍就是反思升华,与自己看的其他书目、论文相比较自己学到了哪些这本书之外的理论。
4.李斌《传播学引论》(增补版)★:
初学者、跨专业必看。最基础的理论书。叙述流畅幽默、可读性很强,是传播学的入门读物。但是各部分都不深入。通读一遍,简单地做一个笔记或提纲,以备与其他书互相补充。建议本科新传专业学生不要看,与郭书相比其中只有少数相关的边缘知识点。
5.传播小王子《80讲》★★:
这本书几乎90%涵盖了新传的所有理论,但是广而不深,很多概念是泛泛而谈,停留在名解与简答题水平,应付论述题本书还是远远不够的。后期结合热点、论文一起看,画出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记下答题用,也可做复习时背诵用。每年10-11月出版。
6.(小绿书)杨奕:《新闻传播学考研专题精编》★★★:
新祥旭网站:www.xxxedu.net
新祥旭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一对一 集训营
相当于政治复习中的风中劲草,是用来背诵的。其中会穿插一些高校的真题,但都比较陈旧了,大致在03-06年,不过其中的解题思路还是值得借鉴的。
7.曹林《时评写作十讲》或《快时代,慢思考》:
曹林的评论由于犀利中肯,且游于批评体制与启蒙大众之间,尺度把握甚佳,再加上在北大新传院授课,所以他的风格适合我们写评论用。但不要刻意模仿,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写才是正解。
8.*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有时间可以看看,不硬性推荐。介绍了11位传播学大家,通过人物传记的方式来讲解传播学历史,有很多名人八卦,看后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理解会有提升。
(二)中段书目—也是规定参考书
1.赛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传播学理论就那么些,不同人有各自的解释方法。这本书和麦奎尔类似,不像郭书的内容设置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整体上由浅入微、线性上升,达到顶点),会觉得他的章节设置很散,没有中心。所以我建议大家以郭书为主杆,讲赛书上优秀的部分补充到你原有的传播理论中。
2.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本书应是传播学书籍中的良心之作了,但是由于翻译问题,英语长难句直译中文,所以有些晦涩难懂,但是某些理论在当时能提出来可看出作者也是蛮有水平的。基本上所有的传播学书都是以5W为主干的,会兼有一些出彩的小部分,注重这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积累。
3.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9年。★★★:
15年因为篇幅限制只考了一个简答题,16年突增为2个名解,2道简答,打了很多考生一个措手不及,按照这个行情,今年研究方法部分题目仍需着重注意。这本书较厚,且是按西方思维方式来写的,研究方法本来就晦涩难懂,所以我建议大家看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研究方法理论意思都是一样的,但用看中文思维写出来的书会节省不少脑力。
4.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5年由于篇幅限制只考了一个名解,16年突增为一道两问40分的论述题,以前只推荐大家看这本书的序和最后两章,今年的情形不同了,全本章节都要认真看,且在两边以上,因为17年的原题就在里面。
新祥旭网站:www.xxxedu.net
新祥旭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一对一 集训营
5.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社会学》,徐桂权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
新闻内容、媒介与社会互相建构的关系,里面有很多看完让人较好的句子,注意它们的积累和使用。财经新闻老师非常注重新闻与社会关系。
6.刘明华、徐泓 & 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唯一的一本中文作者参考书,可见其地位。大大大boss徐老的书,因为出版时间关系,里面有些内容可能会比较老旧,有引用的材料还是上世纪的,但是其中的理论还是非常经典的,与陈力丹、李良荣中的内容不同,他们讲新闻理论,徐书更多是实务。
(三)拔高书目(都不是硬性要求,看与不看视自己的复习计划而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1.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作为郭庆光的大弟子,刘继承了师傅的衣钵,本书清晰地介绍了传播学理论的来龙去脉,还介绍了许多理论的新发展,并且融入了作者的思考。而且是少数能把批判学派脉络厘清的人,给我们一个看传播理论变化的新视角。
2.许静:《传播学概论》
看郭书里没有的:组织传播的5G、约哈里窗户、媒介监管的几种模式等。
3.*比尔?科瓦奇、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与公众的期待》
个人认为这本书比舒德森的《新闻社会学》见识、功底高了一个层次。不硬性推荐,掌握好规定参考书的基础上4.*亨利?明茨伯格《社会再平衡》
是对思考新闻媒介与社会、公共领域相关知识的补充。
【▲:以上所有书目我都有自己总结的重点,如有需要可以找我来要,希望你在看完一本书并总结重点后可以和我的对比,获得更广的思路。】
并准备看一两本学术专著,像《大数据时代》、《娱乐至死》、《乌合之众》这些大家都熟知烂大街的书就不要看了。推荐凯文凯利《失控》、《必然》、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胡泳《众声喧哗》、赵月枝《传媒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看这些书中一两本的目的一是当作课余读物放松、二是可以在答题时随时引用其中的观点。
看书是基本的,不用求多。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理解与积累,必须做笔记、总结专题(结合热点时事)像新媒体冲击下媒介、记者转型策略、娱乐化专题、数据新闻专题、公共领域专题、网络舆论专题„„把自己的知识与事件联系起来。(我自己总结了一部分,有需要的可以找我讨论交流下)
三、复习阶段计划
新祥旭网站:www.xxxedu.net
新祥旭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一对一 集训营
3-5月:基础书目阅读阶段:这个阶段要把基础书目过完,重点总结好,对学科有个整体认识就很棒了。很多同学会盲目求多、求快,总觉得自己进度太慢落后他人,这种急于求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把理论筑基搞好才是关键。
6-8月:考研决胜阶段。这个阶段应当静下心梳理、记忆传播学的框架,学有余力时看一些进阶书目拓展视野。8月尽可能的开始整理自己的基础知识笔记,将不同书目中的内容按自己的理解整合归纳。整理笔记是一项很庞大的工程,需要耐心和毅力,但当你结束这项任务时你会发现,自己的框架已经比较清晰了。整理笔记和总结专题要一起进行。随之会进入一个所谓的“瓶颈期”,把所有基本知识学完了,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这是最好找个学长学姐咨询下,往往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惊醒梦中人”。
9-11月:是我认为效率最高、最重要的时段。也是突破瓶颈期,浴火重生的阶段,你会发现自己对新传理论在这时有了很多新看法,比之前的要深刻很多。所有的基础知识基本要在11月来临之前结束。
且同时由于政治开始复习,专业课学习的时间不得不压缩。但压缩不意味着强度的减弱,这事就开始整理热点、关注时事,在对这些热点时事的解析中复习之前学过的理论,看那些可以用到,并练习写新闻评论。但这也是提高非常快的一段时间,转瞬即逝。
12月:这20多天冲刺阶段,各科开始猜题、冲刺。
专业课练习真题非常重要,会培养你答题的手感。且专业课题量大,范围广,时间有限,要想在试卷上有一个完美的呈现就必须做全面的准备,而练习就是重中之重。
至少一周练一篇新闻评论,每天尝试练一道专业课论述题,坚持下去会有巨大的提高,也不至于在考场上显得手足无措,答不完题了。
注重真题的使用:我自己总结了近几年北大新传院MJC、新闻学、传播学的真题,按时间与题型分类制表,看完这个表格突然如梦方醒,仿佛在这字里行间就能看出今年要考什么,就是这么神奇!你会发现有几个点确实是在反复以不同题型、问法来考,且它们是老师研究和关注的地方。(如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加我微信索取交流,我可以在12月帮你预测下今年会考什么。)请铭记:无论之前自认为准备的多么充分,考场上发挥出30%的知识储备已是佼佼者了。
英语、政治的复习方法在此就不在此赘述了,英语不好的同学可以联系我,我私下推荐一位老师,否则有做广告之嫌,他的方法确实适合应试,能在短时间提升成绩。
四、后期能力提升备考
1.二八定律出彩点:新传理论就那么多,且题目又限制了所用理论的范围,所以导致不能说千篇一律把,80%的同学的答卷内容都是一样的,老师也是人,换位思考下,老师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说法时,肯定会给出高分,20%高分的同学源于他们的卷子很多出彩的地方。
新祥旭网站:www.xxxedu.net
新祥旭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一对一 集训营
所以要注重出彩地方的积累,方法是多看论文、杂志、优质公号(如杂志:《国际新闻界》、《传媒观察》、《新闻记者》、《现代传播》、《财新周刊》等等,公众号:研路、考新闻等)。
7.财经新闻可读性探究 篇七
一、财经新闻的界定
财经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经新闻即经济新闻。在经济现象中,“覆盖全国社会经济生活与经济有关的领域包括从生产到消费、从城市到农村、从宏观到微观,从安全生产到服务质量,从经济生活到政治、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领域”;而狭义的财经新闻则覆盖面较小,它“重点关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以及与投资相关的要素市场,并用金融资本市场的视角看中国经济生活”也可以说,狭义的财经新闻特指投资并从投资角度观察和报道经济生活。
财经新闻不仅客观反映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而且直接报道能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通过深化报道,指导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工作,其中,信息类的财经新闻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流通领域内商品信息中的政策信息、价格信息、市场规模信息、资源信息、预测信息、需求信息等,当前许多财经类媒体将自身定位于信息服务,解释性的财经新闻通过报道新闻的背景事实以及新闻事件发展的来由等吸引受众,与信息类财经新闻相比,解释类财经消息不仅重在报道“是什么”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报道“为什么”和“怎么样”即侧重对信息的理解和运用。
二、增强财经新闻可读性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财经新闻越来越受到关注,财经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财经新闻也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改革开放、提高人们生活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出现了许多新的报道方式和报道领域,但不可回避的是,一些财经报道内容枯燥乏味,或是报道中数字简单堆砌,或者报道模式千篇一律,没有创新。这就造成了财经新闻受众读不懂、不愿读的尴尬局面。
三、增强财经新闻可读性的对策
(一)记者应加强经济理论素养、提高新闻敏感。
1. 要加强记者自身的经济理论素养。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经谈到某些财经记者说:“现在少数记者缺少经济学的基本常识,提问的时候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甚至提些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很难回答。而有时在我回答问题之后呢,由于记者与我的学科背景不同,又不能恰当理解我的意思。”因此,财经记者应该广泛涉猎经济著作,认真学习经济理论,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了解和认识现代市场经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只有不断增强学习意识,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才能让报道与经济的客观规律相符合,这样才能使经济报道鲜活有生命力,艾丰也曾谈到,记者的学习方法应该是“生活上找问题,理论上找答案。”。
2.要不断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度。记者要多从受众出发,寻找新闻线索。在以往的财经报道中,很多记者往往从行业出发,从政府部门出发,来寻找新闻线索,而不是从受众需求出发,这也是造成财经新闻抽象、枯燥的一个原因。财经新闻记者更应该拓宽新闻渠道,关注民生,从民生角度出发,关注和采写财经新闻。而新闻渠道的开拓,就需要记者提高自身的新闻敏感,采写出可读性强的财经新闻报道。
(二)新闻报道要从受众出发,体现人文关怀。
1.从受众出发,创新财经报道形式。
除了专业性财经媒体所定位的受众是精英阶层和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大部分财经媒体的受众是不具备专业方面知识的普通受众,对于普通受众而言,一些财经报道中的大量数据、图表往往很难理解。因此,财经报道可以从受众出发,从老百姓的眼光来报道,增强财经新闻的贴近性。比如,同样是利率调整的报道,如果从人物切入,通过人物存款收益的变化反映利率调整带来的变化,就比单纯的数字比较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另外,财经新闻作为一种非事件性新闻,它的报道事实往往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纷繁复杂的各类新闻事实的整合,这就需要多角度、多层面从不同的受众出发挖掘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信息。
2. 财经新闻的故事化表达。
增强财经新闻的贴近性,改变财经新闻艰涩难懂需要财经新闻的故事化,财经新闻的故事化表达优势在于可以适应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经济专业人士可以从故事化讲述中看到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的信息,而普通受众可以从报道中获得娱乐或消遣。比如,全球著名财经报纸《华尔街日报》率先将故事化的写作手法融合在财经新闻报道中。但是,早在20世纪30年代《华尔街提报》采用比较死板的手法来报道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在报道财经新闻时往往只有一些数据和图表,并没有太多的背景介绍和人物描写,缺乏吸引力和创造力,后来,他们逐渐认识到,作为新闻类别中最复杂抽象的财经新闻,如果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报道,必定会拉近和读者间的距离,使读者阅读财经新闻时不再感到晦涩难懂,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这种通过故事化的手法来报道财经事件的手法,被业界称为“华尔街日报体”。
3. 财经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
大众传媒中的人文关怀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传媒产业市场化的一个概念和提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新闻传播主流意识中的一个突出亮点,成为财经报道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理念。要改变一些财经新闻报道“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状况,就要更深入人的精神和心灵,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表现财经事件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新闻视角选择上把人放在突出位置,使财经报道更具有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胡润峰.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幸培瑜.听吴敬琏谈经济报道[J].中国记者,2000
[3]艾丰.艾丰谈怎样写好经济新闻[EB/02].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
[4]张楠.《华尔街日报》头版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5]汤世英主编.中外新闻作品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6]张颂甲.经济新闻写作浅说[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8]程道才.专业新闻写作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2004
8.我国财经新闻教育现状与反思 篇八
财经新闻教育发展到现在已有近十年左右的时间,很多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根据现有材料加以分析,可以总结出目前我国财经新闻教育的一些特点:
开设院校以财经类院校为主
早在1998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的财经新闻专业开始招生,逐渐拉开了财经类院校开办财经新闻专业教育的序幕,随后的短短十年间,全国其他财经类院校也纷纷开设类似专业。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开办财经新闻专业(或方向)的财经类院校数量已不下20所。如中央财经大学财经新闻专业、北京工商大学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方向)、上海财经大学经济新闻系、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方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新闻专业、浙江财经大学财经新闻专业、山西财经大学新闻学专业(财经新闻方向)、西南财经大学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方向)、东北财经大学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方向)、新疆财经大学新闻学(经济新闻方向)、云南财经大学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方向)等等,除了这些中央、省级财经类高校外,还有一些市级经济类院校、甚至大学的二级学院也开始开设此类专业,如兰州商学院的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方向),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闻专业(经济新闻方向)等等。从开办财经新闻专业多为财经、商业类院校可以看出,这些学校在看到新闻学专业“很火”的情势下,都想利用财经高校的资源优势,希望在新闻教育领域开辟新的疆域。如上海财经大学经济新闻系在其网站中这样宣传自己:“上海财经大学在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等学科拥有雄厚的研究优势,经济思想史和会计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历史悠久,教学与科研实力都居于全国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我系充分借助和整合了这些学科的优势资源,在办学理念、专家队伍构成、课程设置、学科发展等方面,体现了经济与新闻的契合。教师队伍构成主要来自资深的财经类专业教授、专家和国内名牌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青年博士 ① 。”
开设课程基本是“新闻+财经”模式
在课程设置上,各高校尽管不尽相同,但仔细看来,主要专业课程内容基本上是“新闻+财经”。即在传统新闻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经济法、统计学等等。除此之外,各个学校还各有安排,有的还开设了一些文学类、法学类、社会学类、广告类等相关课程,有的如西南财经大学还开设了高等数学、数理分析等经济类的基础性学科。可见,各个高校尽管开设科目略有不同,但在大体上还是新闻课程加财经类课程两大块。
可以说,这些财经类院校利用自身优势开设财经新闻专业,对于后续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总体来说,财经新闻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为教育界和新闻界普遍认同的培养模式,而院校式财经新闻教育本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反思和改进。
办学跟风现象严重
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1994年有66个,到1999年5年间增加了58个,平均每年增加10个左右。但从1999年到2004年5年内,共增加335个,平均每年增加近70个。而到2005年,我国新闻类专业点达到661个,一年新增202个,几乎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前50年建立的专业点总和的两倍②。新闻专业建设的快马加鞭让人感叹。而财经新闻专业在短短十年左右就开设了20个左右,这固然一方面是现实确实需要财经新闻人才,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财经新闻教育明显存在跟风现象,在新闻专业开始遍地开花之时,各个财经类院校都想利用自身优势,纷纷开设此类专业,先把山头占上,也不管自身办学条件是否成熟,师资是否到位。
新闻课程+财经课程 两张皮如何融合
财经新闻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如前所述,很多院校都采取新闻专业课程加上一些财经类课程的简单复合,而非有机融合。学校的初衷也许是通过新闻专业课,如采写编评等,使得学生打好新闻功底;通过财经类专业课来奠定经济学基础。但是这种简单的相加,很难将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在新闻类专业课的设置中,基本上还是“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等传统新闻学教育的主要课程,而对于经济类课程,也是把一些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因为学习新闻的学生大多是文科学生,对于经济学理论的掌握还略有难度,所以不可能讲授得很深刻。尤其最尴尬的是,教新闻的老师很少有懂经济的,而教经济的老师很少有懂新闻的,这样,两块课程的讲授只能是“各自为政”,两班人马教给学生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学生想融合恐怕也非易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也不能适应与满足当前媒体对本类人才的需求。
要想使财经新闻教育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课程设置上绝非遵循“新闻+财经=财经新闻”这样简单的逻辑,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两张皮”,更应该积极尝试开设二者融合的课程,如中央财经大学开设了“中国当代财经新闻现状”、山西财经大学开设了“财经新闻写作”、西南财经大学开设了“经济新闻实务”、新疆财经大学开设了“经济新闻学”等,应该说是很好的尝试,但可惜的是,这样的课程凤毛麟角,有些学校根本见不到一门类似这样的课程。
师资力量堪忧,教育效果难以保证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莫林虎认为:“要想把财经新闻专业真正办好,融合型的专业师资是最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师资’,既懂经济学的理论,同时又了解经济实务,同时也了解新闻业务。这样的师资,在目前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基本上可遇不可求③。”他所说的可遇不可求的师资现状,恰恰也是目前财经新闻教育发展的软肋和障碍。财经新闻专业的教师,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缺少新闻实践经验的教师,还有的请本校经济类院系的教师上上经济类课程。由于从事传统新闻学教育的教师很少参加新闻实践,对复杂的财经类新闻采写只能是纸上谈兵,对财经新闻作品也难以深刻评析,最多是讲授理论,而没有任何自己的实战经验可供学生借鉴;教经济的老师,也只能教给学生一些经济理论。而一个合格的财经新闻专业教师,应该既懂财经知识又懂新闻操作,且有过在强势财经媒体工作的经历。可以想象,这样的教师少之又少。
所以,若想使专业有长远的发展,重视培养复合型教师刻不容缓,这是提高财经新闻教育水平最重要的保证,学校可以通过选派教师进修或到知名财经媒体挂职锻炼的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或者经常请财经媒体知名人士讲学的方式,不断提高财经新闻专业教学水平。
实践活动不足毕业上手谈何容易
新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各校的财经新闻专业培养方案中,并没有看到多少实践教学的身影,再加上教师本身缺乏实践,使得学生毕业很难达到财经媒体的要求。对当前经济热点的把握能力、对财经事件的判断能力、与经济人士的对话能力,这些财经记者必备的能力,无一不是在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所以,实践教学在财经新闻专业中必须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实践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否则四年犹如井底之蛙,出去无所适从。现在新闻系学生就业难是事实,就连实习也不是容易的事,找到一个合适的实习单位有时都难以实现,学校院系应该承担部分责任,如为学生寻找实习基地,或者有条件的可以和财经媒体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做到实践和教学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①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新闻专业介绍,http://www.shufe.edu.cn/rwxy/jjxw. htm
②王原:《利益驱动》,《一味求大求全 高校新建院系不能跟风》,《大众日报》,2007-09-11
③莫林虎:《如何培养复合型财经新闻人才》,人民网传媒频道,2006-12-26
9.周末财经新闻 篇九
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2016年新闻与传播硕士(财经传媒方向)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通晓新闻传播知识和财经知识,并具备媒体实际运作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人才。本专业计划招生25名,其中拟接收推荐免试生17名,应试生招生人数以招生计划减去实际接收的推荐免试生人数为准。
一、推荐免试
根据教育部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有关规定,北京大学通过推荐免试方式接收全国重点大学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者请按照《北京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的要求,申请攻读我校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普通招考
(一)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一般应有学士学位。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一般应有学士学位。(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只能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5、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我校的考生,须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不限学科专业。复试阶段须加试两门本科专业基础课。
(二)报名
1、考生报名前须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考生的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报考我校的考生均须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报名(网址:http://yz.chsi.com.cn/),报名时间按教育部统一规定,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3、报名考试费按照北京教育考试院的规定收取。
(三)入学考试
初试时间按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进行,深圳研究生院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初试科目如下: ① 思想政治理论 ② 英语二
③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四)复试安排
复试时间一般在3月份中下旬,具体说明如下:
1.参加初试并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应在复试前到北大研究生院网页下载相关表格,按规定时间提供可以证明自身研究潜能的各种材料,包括攻读研究生阶段的研究计划、学校正式成绩单、科研成果等。2.复试形式为面试,以进一步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综合能力等。3.考生的报考资格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审查。
4.考生的外语听力考试在复试中进行,并计入复试总成绩。5.参加复试的考生应达到复试分数线。
6.复试实行差额复试,择优录取。具体差额比例和初试、复试成绩所占权重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及生源状况在复试前确定。7.参加复试考生需缴纳复试费,复试费标准按北京教育考试院相关规定执行。
(五)录取
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复试成绩及格者我校将根据考生的总成绩择优录取。考生总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即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外
三、培养方式
新闻与传播硕士(财经传媒)专业学习年限为3年,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全日制培养。在学期间须参加经济学、管理学或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辅修,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后可获得辅修专业证明。
四、学历、学位
学生在规定年限之内,学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修满学分,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北京大学组织的学位论文答辩,经校长批准,颁发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五、学费
学费总额拟定为13.8万元(2016年新增专业,正在审批中),学生须按学年交纳学费,即在新生入学报到及每学年开学注册时分别交纳4.6万元,届时未交纳或未足额交纳学费者,将不予办理入学及注册手续。
六、住宿
学生宿舍位于深圳市大学城学生公寓内,住宿条件为四人或三人住一室,费用自理。
七、体检
体检在新生入学时统一到学校指定医院进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体检标准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八、学费奖学金与学费贷款
该项目奖学金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提供,分三年发放。特等奖学金(约10%):全额北大项目学费,即13.8万元 一等奖学金(约60%):1/2北大项目学费,即6.9万元 二等奖学金(约30%):1/4北大项目学费,即3.45万元
以上各项目中的学费奖学金包括国家提供的助学金(6000元/年)。在学期间奖学金资格评定:
(1)奖学金原则上分三年发放。但学院将在每一学年结束时,对获得奖学金的同学进行成绩审核,如出现成绩不及格或违纪超过标准,学院将取消或减少该同学下一学年的奖学金。
(2)在校期间成绩优秀和表现突出的学生可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奖助学金或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提供的奖助学金。
(3)家庭困难的学生,可在入学后通过学校向商业银行(中国银行)申请学费贷款,贷款额度最高可达学费的80%。
九、转档和就业派遣
在已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中,“转档”硕士研究生其档案、户口和人事关
系均可在入学前转入学校,入学后不再予以办理“转档”手续。“不转档”硕士研究生其档案、户口和人事关系均不转入学校,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 学校不负责就业派遣。若在学期间,发生原单位撤销、合并等情况,由学生自谋职业。“不转档”硕士研究生不参加学校奖学金的申请和评定,学费、医疗及住宿自理(学校不安排住宿)。医疗自理。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均为定向培养研究生。非在职考生其人事档案应转入,在职考生其人事档案应由定向单位负责管理。
十、违纪处理
生有申报虚假材料、考试作弊及其它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我校将通知其所在单位,并按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严肃处理。
十一、联系方式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咨询电话:0755-26033014 电子邮件: admission@phbs.pku.edu.cn
10.周末财经新闻 篇十
收视数据和创收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
第一财经根据尼尔森和CSM媒介研究数据得出的综合评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宁夏卫视白天段和黄金时段的收视增幅均在100%以上。“这个数据也让SMG的相关人员大吃一惊。”纳文彬说。今年3月份日本大地震期间,宁夏卫视以财经角度切入的相关大板块报道,更是一度让宁夏卫视在全国卫视收视排名中升至第十五位。“而在合作之前,宁夏卫视的全国排名大多在倒数第二、第三徘徊。”
收视和影响力的提升,一个重要支撑是覆盖的增长。据纳文彬介绍,在宁夏卫视和第一财经合作之前,宁夏卫视全国覆盖人口不到3个亿,经过一年多的合作,现在宁夏卫视全国覆盖人口已达到6个亿左右,增幅在100%以上。全國中心城市的覆盖率达到97%,地级市的覆盖率也有大幅提升。在覆盖人口增加的同时,宁夏卫视的目标受众(25-44岁,大学以上学历)数量也翻了一番。
由于宁夏卫视在广告方面是和第一财经打包运营,今年广告创收具体数据目前还不明确,但有一个基本判断:增长显著——第一财经副总监汪钧介绍,“第一财经今年的广告营收与2010年相比增长超过50%,大概在6亿左右。”在此基础上,纳文彬介绍:“宁夏卫视今年的广告创收增幅应该在67%左右。”谈到第一财经2012年的广告预期,汪钧显得较谨慎,“明年的广告营收指标台里暂时没有给出具体指标,但据今年的营收再结合明年广告价格的应市上浮,2012年的广告预期增幅不会弱于今年”——据此判断,宁夏卫视来年的广告创收增幅,也应该会保持一个较高水平。
面对上星节目管理新政策的出台,宁夏卫视可以说是受影响最小的卫视之一。“但我们也在积极研讨,以适应主管部门的政策”。通过与第一财经的合作,宁夏卫视自制新闻节目的质和量有显著提高,而且,最关键的是队伍素质和制作能力提升明显。截至目前,第一财经方面已培训宁夏卫视相关人员80余位,职类包括技术、编采、制作等等。据纳文彬介绍,接下来的12月4日,宁夏卫视新一批次的待训人员将奔赴上海接受培训。
目前,宁夏卫视的自制新闻节目已经形成了早中晚多时段布局。2012年,宁夏卫视将在此基础上对新闻节目做进一步强化,主要策略是继续将“财经新闻做深做透”,对早中晚的新闻加以升级改造,增加对大事件的直播。其中,在每个交易日的18:00档新推一档民生新闻栏目,这档新栏目将和18:30档的《宁夏新闻》(2012年将改版),以及随后的《新闻联播》形成一个大时段的新闻栏目带。
11.财经新闻报道的角度与尺度 篇十一
关键词:报道,财经,新闻
当一般人仅仅看到经济中各种问题的现象时, 经济学家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这是因为经济学家在研究问题时用了独特的方法、工具和概念, 建立了反映市场经济中经济规律的理论, 这就是“经济视角”。对于经济新闻报道来说, 经济新闻不应是对与经济有关事实的直呈式报道, 在符合基本的新闻报道原则、规律基础上, 报道经济新闻更应该从受众的角度出发, 本着实用的原则, 采取经济视角、思维, 关注经济领域中的国计民生。如:
《添点小花样身价成倍增———温馨攻势让小礼品店盆满钵溢》
本报讯街头只卖5元钱一个的瓷杯, 写上几句甜言蜜语就涨到了15元, 普通的女士内裤放进塑料玫瑰花里立刻身价不菲。
据了解, 这样的小店在长春为数不少, 街头巷尾、写字楼的一隅、商场的一角, 大多门脸不大, 从几平方米到十几平方米不等, 却温馨别致, 招牌醒目。店里的小商品原本并不特殊, 无非是小饰物、小玩偶和日用品, 在商场超市里价格相对低廉。可这些小店里的商品都经过了一些加工, 变得精致可爱。烟灰缸被一只小恐龙举起来, 顺便举起了一个上书“老婆我戒烟了”的小牌子, 尽管卖到了38元, 可王小姐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下来送给男友。小李和女友买了两件情侣T恤, 女友告诉他这两件衣服在商场不会超过50元, 可小李花了96元还觉得挺值。
据业内人士透露, 小礼品的价格不具备可比性, 经营者可以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任意上浮价格, 平均利润至少在50%以上, 最高能达到200%。
上面这篇新闻是发表在经济新闻板块上的一篇报道。介绍的是长春目前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新趋式, 说的是在如今年轻消费群体追求个性的时代里, 同质化的商品是不受欢迎的, “大路货”是没有市场的, 相反一些符合年轻人个性消费心理的商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整篇读来很流畅, 但如果把这篇报道放到经济新闻版中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平、缺少“经济味”的。
经济新闻报道一定要站在受众的立场考察。人们看财经报道, 说到底, 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财经事件与自己的那点儿关系, 他们关注的是一个财经事件到底与自己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从本文的受众角度看, 最主要的受众有两类。一类是消费者, 另一类是经营者。站到经营者的角度看这篇文章会得到如下启示, 打破同质化竞争格局, 经营个性商品, 这样才能赚钱;从消费者的角度考察, 他们会得到这样的信息, 在市场上有了这样一些能满足他们个性化追求的商品, 但他们同时会产生疑问, 这类商品成本价格很低, 在经过经营者一些并不复杂的包装后, 商品价格定得很高, 合理吗?
商品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可以随意制定吗?新闻没有给出清晰的交待。这时可以用经济视角、思维来考虑一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们研究中国社会经济问题的一个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理论基础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价格法规定, 价格的制定应当符合价值规律, 大多数商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 极少数商品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极少数商品包括: (1) 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商品; (2) 资源稀缺的商品; (3) 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可见, 经营者对实行政府定价的商品是不可以任意定价的。
对于大多数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 也不能理解为随意定价, 而是应依法自主制定。价格法中规定:“经营者定价, 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定价的基本依据是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以及“在市场竞争中, 获取合法利润”等。可见, 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价格=生产经营成本+市场供求状况+合法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