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的伟人有感

2024-06-29

读历史的伟人有感(精选12篇)

1.读历史的伟人有感 篇一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遍又一遍的读了《伟人的足迹》这本书了解毛主席光辉的一生。我深深地被毛主席的伟大革命精神所吸引,所感动。

我敬佩毛主席,敬佩他那牧牧不倦的读书精神。他从小酷爱读书,一旦读起书来,老天雷响都听不见!他看书十分认真,每次阅读总要拿笔标记重点,写下品论和感想,在段落旁边都画了许多圆圈和圆点。

毛泽东主张学习要有崇高的理想,他认为应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改造国家和社会发奋学习。毛泽东在学习上一贯刻苦、勤奋,在青少年时代,每天清晨,同学们还未起床,他就借着喜微的晨光,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夜深人静,同学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常常在走廊上或茶炉室的灯光下看书。书籍是毛泽东的终身朋友,直到他心脏停止跳动前几个小时,他还示意工作人员读书给他听,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读了《伟人的足迹》这本书,我被毛主席那种高尚的品质,光辉的思想深深地感动了。我要以毛主席为目标,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祖国做出贡献!

 

2.读历史的伟人有感 篇二

一、历史故事定位的基点——真实

现行各类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历史故事和历史小说。历史故事是以史实材料为依据,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的故事,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但其中的人物和事件必须客观真实,真实性是基本特点。历史小说虽然也是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但其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虚构,不必与史实相一致。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5年第6期上的三位作者把《三顾茅庐》作为历史故事来处理是不妥当的。首先,三顾茅庐这件事虽然在史书《三国志》中有记载,但只有“凡三往,乃见”五个字,对人物形象和事件经过并没有具体描述,而且多本史书对这件事的真实性有争议。其次,《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有关内容改写成的,《三国演义》不是史书,是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部分史料发挥想象虚构而成的一本章回体小说,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与史实并不一致,所叙说的事情经过都是作者虚构而成,并没有史实依据,这明显是历史小说,又怎能是历史故事呢?另外,王勇老师把《林冲棒打洪教头》当作历史故事来处理显然也不妥当,因为这篇课文是根据施耐庵写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中的有关内容改写而成的,应该也是一篇历史小说。这几位老师之所以把历史故事与历史小说混为一谈,主要是没有认识到两者根本的区别,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故事定位的基点。例如,苏教版五年级的 《司马迁发愤写 〈史记〉》这篇课文,虽然作者和编者根据自己的倾向对司马迁写《史记》过程中的很多细节都进行了艺术创造,但司马迁写《史记》的经历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形象与史实是一致的,基本没有争议,所以我们认为这篇课文就是一个历史故事。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准确定位,否则就会误导学生。

二、历史故事教学的重点——故事

赵俊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概述和讲述的做法是好的,但是他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历史上,整堂课都是在对历史进行追溯、概述和讲述,这种做法有点偏颇。这类课文是通过故事的形式来讲述一段历史时期发生的事情和涌现出的人物,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故事”本身,从故事入手,把握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读故事,知道课文介绍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里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二是明故事,懂得课文是怎么来叙述故事和塑造人物的。三是说故事,根据年段要求,学会讲述故事。低年段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大概内容,中年段学生要会讲述和复述故事,高年段学生还要拓展故事,阅读和讲述更多相关故事。四是写故事,高年段的学生还要会运用课文中叙说故事表现人物的方法练写故事。例如,学习苏教版五年级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时,学生首先要知道课文是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塑造了司马迁这个忍辱负重的历史人物形象。其次还要明白课文是围绕“发愤”,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重点抓住司马迁遭受残酷刑罚之后悲愤交加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形象,学会阅读这类故事。因为这是一篇高年级的课文,还可以要求学生结合书后第1和第5习题的提示,在学会复述课文故事的基础上,阅读 《史记》中的其他故事,讲述这些故事,试着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等细节来描写人物的方法去学写一个故事。

三、历史故事教学的难点——历史

几位作者都认为这类教材具有浓厚的历史味,所叙述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遥远,学生由于缺乏历史知识,学习时难以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不易走进人物的内心。笔者很赞同他们的观点,也认为如何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是这类课文教学的难点。根据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

1.史于文先。历史故事类的课文都带有不同的时代味道。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提前感知那段历史,可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课堂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这篇历史故事时,可以让学生先去读读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中有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历史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对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和负荆请罪这个事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学习课文打下一个厚实的基础。

2.读文明史。这类课文的开头一般都会介绍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这些段落,在学文的过程中了解历史。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开头一个自然段既交代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一个原因,也介绍了司马迁写《史记》的历史背景。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引导学生读文探因,析因明史,明白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既是他从小的志向,也是他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使学生对司马迁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一个初步了解,为理解司马迁的“发愤”打下基础。

3.以今想古。这类课文所叙述的事情虽然距离我们遥远,但有很多情景与我们现实生活相类似。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现实生活的情景去再现古时的相似情景,用自身的体会去感受古人的体会,将历史现实化和儿童化。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的第2自然段所描述的情景与现实生活相类似,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当时的司马迁,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紧扣“泪流满面”“千万不要”这些词句,想象面对父亲不能继续编史的遗憾及对自己的无限希望,自己会怎么说和做,用儿童化的语言表达出对历史的理解,自然地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4.补史入境。这类课文由于篇幅所限,所叙述的故事都是部分历史镜头,课文在叙述过程中会留有很多空白。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故事,理解人物,教学时我们可以史文结合,利用文本空白,适度补充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通过对特定历史背景资料的研究,走进故事情境,聆听人物内心的独白。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3自然段有关描写司马迁遭受酷刑之后的表现部分时,可以在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出现疑问的基础上,适时补充《报任安书》中描述司马迁当时悲愤交加、生不如死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历史资料的研读,明白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的悲和愤,加深对课文中“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这句话的理解,感受这段文字里面的温度,呈现出文字所蕴含的悲愤画面,走进司马迁的内心。

3.游名山 读异书 见伟人 篇三

戴本孝早年作品远宗董源、巨然、元四家,近法董其昌,融宋元诸家笔墨、丘壑于一体,淡远隽永,清润华滋。康熙元年(1662年)作《山谷廻廊图》(见图1),图绘高山连亘,涧壑幽深,林木丛生,亭台茅舍,依山傍水,曲径通幽。以干笔淡墨勾写山石轮廓,润笔渴墨稍事皴染,间以披麻皴写山石凸凹之感,再以焦墨点苔,柔和温润、清新秀丽、澹然怡静。画题:“晓窗抱研浴寒碧,萧森古树山堂寂。终日闭云萝,尝闻人浩歌。峰歌阁半倚,梅影松声里。知为卧游来,芙容天外开。壬寅腊日为印山道兄吟坛作于守砚庵,并题《菩萨漫》一阙,奉博笑政。同学弟鹰阿戴本孝。”下钤“鹰阿山樵”白文圆印、“戴本孝字务旃”白文方印。“守砚庵”是戴本孝斋号,为守父亲戴重遗志将其遗留澄泥砚供奉居所而取名号。壬寅年作者42岁,正处于早期师法传统向师造化创新转变时期,个人风格尚未成熟。

1662年戴本孝在歙县与渐江相识,渐江的“敢言天地是吾师”的艺术境界深深感染了他,游历大江南北,以诗画会友。《和州志》载:“是时高隐之士,意气颓放,率以绘事见长,若徐枋、萧云从、释弘仁辈。”戴本孝与清初著名书画家萧云从、渐江、石涛、梅清、傅山、龚贤等文人画友相交甚密。从戴本孝成熟时期的作品看,其中“姑孰画派”创始人萧云从与“金陵八家”之首的龚贤对其笔墨风格和创作思想的影响较为明显。安徽和县距芜湖、南京仅百里,戴本孝多次游离于此。萧云从1596年人,长戴本孝25岁,可谓之先贤。在戴本孝开始云游变法之际,萧云从已处于晚年成熟的巅峰时期,作品也已从早年方硬遒劲转而形成苍茫混沌的特色(见图2)。二人在明亡后皆隐居山林,喜好云游交友,在与渐江等新安画家的交游中,戴本孝直接或间接接受萧云从的绘画风格与技法。从戴本孝《白龙潭图》(见图3)的笔墨风格看,使用方折有力的线条勾勒山石轮廓,以细劲短线皴擦,辅以淡墨轻染,再以疏密相间的浓墨点苔。凸显山石厚重,丘壑幽邃,重峦叠嶂之间云雾蕴藉,杂树参差,飞泉直下,画面繁而不乱,多而不满。这种饱满高远的构图远受宋画的影响,近则取法萧云从,而遒劲浑厚的笔墨显然更近于萧云从晚年风貌。画右上方隶书题“白龙潭”,左上方款题:“黑潭云物,白昼风霆。駴观警听,更现不测。神山自具,威音足以震慑尘俗。故如此胸中磊块,笔底氛埃,几欲淘汰殆尽,始知游名山,读异书,见伟人,其风概相同也。鹰阿。”起首钤“巢”朱文椭圆印,下钤“鹰阿山樵”白文长方印、“本孝”朱文方印。书法以八分为主,参以行、楷、隶书。运笔正侧互用,藏露结合,重按轻提,棱角分明,秀劲挺拔,古朴劲健。款中虽无纪年,但画中方笔重墨的风格在戴本孝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显然是中年时期受萧云从、渐江影响所致。三次游历华山也正是在此期间,正处于个性生发与风格渐趋成熟的关键期,作品的书法特征以及印章的样式也与之相符。

戴本孝并不专仿前人笔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寓万千丘壑。戴本孝有“法无定”和“师真山”两枚印章在书画作品中尤为常见。不拘成法、师法自然的艺术思想始终贯穿于戴本孝创作之路,正如他在《象外意中图》题画诗中说:“六法师古人,古人师造化。造化在乎手,笔墨无不有。虽会诸家以成一家,亦各视其学力天分所至耳。脱尽廉纤刻画之习,取意于言象之外,今人有胜于古人,盖天地运会,与人心神智渐通,变于无穷,君子此观道矣。余画初下笔绝不敢先有成见,一任其所至以为起止。屈子远游,所谓‘一气孔神’,无为之先,宁不足与造化相表里耶。”强调“我用我法”亦在“六法”之外,在于“师真山”,而“不敢先有成见”,而是“任其所至以为起止”。这种思想与传统的“胸有成竹”相背离。于是“以布衣遨游四方,因涉泰山,走京师,西访周秦古道,登华岳之巅,览山川云物,奇谲变化,胸中岳岳,不可遏抑,即奋笔为图画。作太华分形图十有二,所得颇自经奇”。戴本孝三登华山,奇险峻伟的景色、苍茫空旷之意境对他影响深远,作《华山十二图景》册,在题跋云:“上西岳观云烟变态,倏忽万状,秋瀑惊飞,玉莲迸落,对之尤奇。非世间六法听可方物者。关同、范宽辈笔法皆以太华为真本,余家贫不能得见古人名迹,不知古人真本何尝一日不在天地间,但识其意耳寡耳。”从戴本孝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登临华山时的欣喜之情,感叹古往今来凡成大家者,皆以天地为“真本”。元末明初画家王履曾登华山,作《华山图册》40幅,其“我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绘画主张与戴本孝“古人真本何尝一日不在天地间”相契合。而这种艺术思想与“金陵画派”之首的龚贤也可谓相互影响,志同道合。

戴本孝多次游历南京,与龚贤相交甚厚,相同的遗民思想,相近的绘画理念,复杂而矛盾的心境使二人惺惺相惜。戴本孝在《赠龚半亩》诗文中曰:“故人真迹不易见,尘眼尤难辨真赝。真山原是古人师,古人尝对真山面。我游名山四十年,蓬头茧脚凌苍烟。山川气骨坐黯淡,谁能洗拂还青天。六朝习染在靡软,妩媚江山眉黛浅。一老高眠虎踞关,巨笔峰醉不卷转。隔江遥对心相期,裹裳入梦思从之。慨叹尚多向千载,何必古人皆同时。本来爻象写心境,六法各显河山影。秋爽忽上清凉台,对君如对秋山冷。既见两人总无隔,南山北山谁主客。冰寒于水青出兰,羡君门墙迥千尺。官子磊阿笔吐芒,支公巨师同瓣香。深山老树画遗我,异光夜照山茅堂。我愧枯毫扫焦墨,穷谷荒天恒敛色。亦将焚砚恣天游,且此狂歌露胸臆。”二人虽隔江而居,却心心相印,自谦在梦中都与之学习交流技艺,以“我法”表现心中之山河,以“枯毫焦墨”直抒胸臆,淋漓尽致表达对龚贤的仰慕之情和道法自然、以真山真水为创作源泉的艺术思想。与龚贤的“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至理无古今,造化安知董与黄”等反对泥古的说法近乎一致。在表现手法上龚贤之厚润混沌(见图4)与戴本孝之苍茫模糊有异曲同工之妙。虚虚实实,茫无定像,正如明末文学家孔尚任在题《戴务旃为画石门山图·长歌以赠》诗中曰:“柴丈尚浓此尚淡,淡远林木尤神似。”表明二人表现手法虽有浓淡不同,但艺术成就相近,神韵相通。

nlc202309041819

正是“游名山,读异书,见伟人”成就了戴本孝从早期的清丽秀润渐趋圆浑枯寂,变“新安画派”方折为圆转,用锋淡墨皴擦山石阴阳凸凹,形成“老来泓颍不嫌枯,扫落云山淡欲无。翻笑为淋手颠倒,最分明处最模糊”的风格特征。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博大深邃。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作《湖山逸兴图》(见图5),戴本孝时年已70高龄。图中以高远式构图,巨石矗立,山岩相叠,怪松杂树参差其间,山路曲径通幽,一古刹藏于山峦之间,山间飞泉直下,溪声在山谷回荡,山下水榭竹楼中一高士隐居于此。画中景致以枯笔勾廓,细劲圆韧,山石用渴墨稍事皴擦而不加渲染,巨壑皴写不繁,在朦胧中表现山体的结构、明暗、转折关系,刻画出山石苍浑凝重之感。整个画面意境荒寒空疏,枯淡超逸,虚实相生,兼容了北宋山水的气势和元人山水的意韵。“以模糊求分明,以枯淡求深秀,以干渴求润泽,以简约求浑化”,表达出作者一生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和磊落坦荡的胸襟,是“志与节的凝结”。画面右上隶书题写“湖山逸兴”点出画意,后题“时在上章敦牂之仲春月写,鹰阿山老樵本孝”,下钤“鹰阿山樵戴”“本孝”朱文长方印。“上章敦牂”是古代历家使用的纪年方法:“上章”是天干“庚”的别称,称为“岁阳”;“敦牂”即十二生肖“午马”的别称。“上章敦牂”对应的纪年即为庚午年,暨1690年,这时的戴本孝绘画已将山川之灵秀、自然之真本、前人之古法化为一炉,融会贯通,独具自我之神韵。

晚年的戴本孝在笔墨的转换中游刃有余,或枯笔渴墨或润笔晕染,展现出老辣纯熟的笔墨技法和萧散超逸的文人心境。《摹北苑秋山图》(见图6)是其七旬以后所作。画面山岭逶迤,奇峰突起,萦水曲远,林木华滋,茅舍依山而建,隐士临窗而居,篱笆竹园,仙鹤栖息,烟波杳霭,景色清幽。山石以中锋干笔渴墨勾勒为主,而后作水墨淡色平涂渲染,留空为白,灰白间施以苔点提醒画面,置景繁复而用笔疏简,一派道家清静无为的意境。画题:“云山万卷日相亲,驯鹤紫阙代欵宾。世外那知有尘事,百年晨夕素心人。北苑秋山大癡独探其奥,遂足取法,千古摹似。外道年兄鉴定,辛未仲商哉生。鹰阿山樵本孝画于东皋之借巢,时年七十有一。”起首钤“师真山”朱文长方印,下钤“鹰阿山樵”白文长方印、“本孝”朱文方印。董北苑为南宗开山之祖,黄大痴宗法北苑,自创一格,遂成百代之师,对明清画家影响深远。戴本孝取其平淡天真之意,展现出晚年多样的风貌。此作画于泰州东皋,戴本孝曾多次来此拜访有“明末四公子”之称的冒襄先生。冒襄(1611-1693年),字辟疆,号巢民、朴庵、朴巢。戴本孝之父戴重与冒襄交厚,戴重殉国后,戴本孝与弟戴移孝寄居东皋冒襄处读书绘画。虽戴本孝与冒襄年龄仅相差十岁,然本孝以长辈之礼相敬。在所作《巢民老人观菊图》中(见图7),画一老者端坐茅屋,临水赏菊;茅屋四周林木环绕,湖石嶙峋,修竹雏菊相生其间;门外高士来访,湖面扁舟载酒送菊将至;远处坡堤水岸一望无际,空濛混沌。表现巢民老人情趣悠然的隐居生活。树石景致皆以枯笔渴墨勾写,辅以淡墨色轻染,老辣苍劲中不失葱郁烂漫之意。这种水墨色线并用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是他晚年所表现的形式。题款中戴本孝称冒襄为年伯大人,而自称为年家子,以晚辈自居。画心右侧篆书自题“巢民老人观菊图”,下钤“本孝”白文椭圆印、“先朝遗民”朱文方印,画心上诗堂节选王勃的《山亭序》:“……为巢翁老年伯大人书,鹰阿樵子本孝。”起首钤“形见神藏”朱文方印,下钤“鹰阿山樵”白文长方印、“本孝”朱文方印。画心下诗堂题诗两首:“老眼偏于秋兴奢,晚芳寻遍向山家。篱边移就灯前影,榻畔围成石上花。三径蒿蓬谁送酒,百年凡林对流露。天怜黄发酬佳节,日日征影玩物华。”“云巢高寄海天涯,斯世浮荣未足誇。入掌千峰惟选石,开颜四季有名花。秋盈玉露还宜酒,霜掇金英好当茶。不觉图成惊月落,苍柯屋角偃龙蛇。题《巢民老人观菊图》二首,年家子本孝稿。”下钤“鹰阿山樵”白文长方印。诗词歌赋皆与作品主题相关,戴本孝以此抒发对冒襄隐居山林、不问世事、著书立书、陶冶心性的敬慕之情。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意,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书法以行书行草、篆隶,各臻其妙,融以章草笔意,圆润醇厚、劲秀飘逸。笔画强调粗细浓淡之变化,起笔收锋转折自如,章法严密,气势相连,诗书画印俱佳,足见敬重之意。

戴本孝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异乎寻常的艺术理念在新安画坛独树一帜。“游名山,读异书,见伟人”在他的艺术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师古而不泥古”“会诸家以成一家”,到“以天地为真本”“我用我法”,这一切的成因既与改朝换代动荡的时局造就了他特殊的成长环境有关,更是他个人艺术修养、人格品质的自发体现,对于研究整个明末清初画家遗民群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读《伟人瞿秋白》有感 篇四

读《伟人瞿秋白》有感

学生

指导老师:王美英

淡绿的光滑的封面上,一幅黑白照片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仔细端详:清秀的面孔,宽厚的额头,圆圆的镜片后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射出坚毅的目光,俨然一副英姿勃发的书生模样,他——就是瞿秋也就是这位有志青年的感人事迹深深吸引了我,感染了,鼓舞了我„„

“‘人爱他的历史,甚于鸟爱它的翅膀,请勿撕破我的历史。’‘头可断,志不可敌。’‘为革命而死,是最大的光荣。’”

这段义正词严、激动人心的文字,就是瞿秋白在狱中,面对敌人劝降时说的话,我默念了不知多少遍,它给我启迪与鼓舞。

瞿秋白少年时就爱学习。1916年,他的母亲去世后,他寄居在姑母家,那时他已患上了肺病,但还是利用姑母家丰富的藏书,夜以继日地攻读。深夜,为了使灯光不外露,他在窗上挂上厚厚的布帘。这让我十分感动,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瞿秋白都能够这样努力读书,看看我们坐在柔和的台灯下,网络能通天下的电脑前,还如此的浮躁不安,有这么好的环境和条件,我们再不好好利用,汗颜啊!

1912年10月10日,是中华民国国庆。人们张灯结彩,庆祝“国庆”,瞿秋白却做了一个白灯笼,悲愤地在上面写了“国丧”两个大字,挂在瞿氏宗祠的侧门上。他对妹妹瞿轶群说:“中华民国已经名存实亡,还有什么可庆的呢!”瞿秋白能做出这样的举动,真是有胆

有识!爱国志士之义举!佩服!

1923年6月,瞿秋白先后任中共中央理论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刊编辑,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和译述。他还翻译了《国际歌》,创作了第一首无产阶级革命歌曲《赤潮曲》。旅俄两年,他撰写了60多篇通讯,同时还写了两本著名的散文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如此多的作品,如此高的成就,让人敬佩!我感受到了瞿秋白的满腹经纶!唉,我们写个“豆腐块”都得绞尽脑汁,绣花枕头——腹中空也。

1935年2月26日,瞿秋白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审讯、劝降,他都坚守革命气节,对敌人的谬论严加驳斥,慷慨陈词。他在狱中写诗词:“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6月18日,瞿秋白被押赴刑场,昂首挺胸一路唱着《国际歌》、《红军歌》。多么的英勇、从容啊!他的坚强不屈,可歌可泣。

瞿秋白为中国革命作出的丰功伟绩,值得我们少先队员缅怀。手握拳头,我心坚定,我似乎找到了一直摇摆不定的航标,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不要再怨天尤人,抓住眼前的分分秒秒,充分利用良好的时机,努力学习吧!瞿秋白的光辉形象将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中。您,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榜样。

您,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榜样

读《伟人瞿秋白》有感

五(1)班学生 :王晨茜

指导老师:

王美英

淡绿色的光滑的封面上,一幅黑白照片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仔细端详:清秀的面庞,宽厚的额头,圆圆的镜片后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射出坚毅的目光,俨然一副英姿勃发的书生模样,他就是瞿秋白。也就是这位有志青年的感人事迹深深吸引了我,感染了,鼓舞了我„„

“‘人爱他的历史,甚于鸟爱它的翅膀,请勿撕破我的历史。’‘头可断,志不可敌。’‘为革命而死,是最大的光荣。’”

这段义正词严、激动人心的文字,就是瞿秋白在狱中,面对敌人劝降时说的话,我默念了不知多少遍,它给我启迪与鼓舞。

瞿秋白少年时就爱学习。1916年,他的母亲去世后,他寄居在姑母家,那时他已患上了肺病,但还是利用姑母家丰富的藏书,夜以继日地攻读。深夜,为了使灯光不外露,他在窗上挂上厚厚的布帘。这让我十分感动,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瞿秋白都能够这样努力读书,看看我们坐在柔和的台灯下,网络能通天下的电脑前,还如此的浮躁不安,有这么好的环境和条件,我们再不好好利用,汗颜啊!

1912年10月10日,是中华民国国庆。人们张灯结彩,庆祝“国庆”,瞿秋白却做了一个白灯笼,悲愤地在上面写了“国丧”两个大字,挂在瞿氏宗祠的侧门上。他对妹妹瞿轶群说:“中华民国已经名存实亡,还有什么可庆的呢!”瞿秋白能做出这样的举动,真是有胆

有识!爱国志士之义举!佩服!

1923年6月,瞿秋白先后任中共中央理论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刊编辑,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和译述。他还翻译了《国际歌》,创作了第一首无产阶级革命歌曲《赤潮曲》。旅俄两年,他撰写了60多篇通讯,同时还写了两本著名的散文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如此多的作品,如此高的成就,让人敬佩!我感受到了瞿秋白的满腹经纶!唉,我们写个“豆腐块”都得绞尽脑汁,绣花枕头——腹中空也。

1935年2月26日,瞿秋白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审讯、劝降,他都坚守革命气节,对敌人的谬论严加驳斥,慷慨陈词。他在狱中写诗词:“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6月18日,瞿秋白被押赴刑场,昂首挺胸一路唱着《国际歌》、《红军歌》。多么的英勇、从容啊!他的坚强不屈,可歌可泣。

5.读历史的伟人有感 篇五

爱迪生在12岁时,他能利用火车上卖报的时间读书思考。我们现在生活这么好,不需要卖报,有更多的时间利用来好好学习,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见时间一去不复返,是多么的珍贵。我们少年儿童虽然对动画片特别感兴趣,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去看个不停,这样时间就会在我们看电视中偷偷溜走。

爱迪生还利用卖报的钱买做实验的材料。我想起自己平时喜欢买零食和玩具等很多不应该东西,与爱迪生比起来,真是惭愧。虽然我不会挣钱,但我也不应该乱花钱。所以每年过年得来的压岁钱我要好好保存,把它们用到有意义的地方上。

6.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篇六

今天,我读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深有感触。其中,我最喜欢这一段:

“霹雳一声震天响,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是古老落后的中国大地上,以马克思列宁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获得了新生。”

从小就听奶奶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过草地时,由于粮食不足,红军只得挖野菜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也找不到,只得把牛皮带、枪皮带、破牛皮鞋用水泡了煮着吃。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过雪山时,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雪并不远。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高。几个月下来,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有位老军人说,用语言表达不出长征真实场景,你根本不可能想像出当时有多么艰苦。《长征》中有这样几句话: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英雄气概在,我们的人民的军队挺过来了。

保卫黄洋界战役中,毛泽东主席又写道: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重中,我自岿然

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作为不可战胜的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他永远是领导中国事业的核心力量。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当时这个党只有几十名党员,然而,就就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的面貌,中国的命运,就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实现了独立自主。中国人民吃饱了,逐渐走向繁荣富强,这是历史的奇迹。

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犯过不少错误,然后又不断改正错误,开创新的局面,夺取新的胜利。他的领导地位却始终没有其他政党能够取代。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多少仁人志士曾经上下求索,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道路和力量。然而,一个一个办法都试过了,都不灵,这才找到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有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立足于中国实际,把为人民利益服务作为自己的第一宗旨,并且仅仅依靠人民的力量,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打败最强大的敌人,客服最严重的困难,不断取得胜利的源泉。

今天,我们要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反战,实现民族的振

兴,任务更艰巨。

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各种资源严重不足,我们的国家发展极不平衡,我们的科学技术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极大,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极其复杂,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新的陷阱。在这种种的困难面前,我们更加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加需要学好习,长大后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祖国的发展振兴添砖加瓦。更加需要团结,同学之间团结,人民之间团结,不断真省心的困难,创造更伟大的奇迹。

我想,这仍然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教师评语:

7.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篇七

读了安徽省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课本《历史的选择》之后,使我爱不释手。尤其是对《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张海迪》这篇文章,深有感触。

文中写了一名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一个女子——张海迪的事迹。

她的事迹深深的感动了我,她的成长中充满着酸甜苦辣。她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她就开始了与常人不一样的生活,她无法上学,也不能单独生活,只能靠父母养活。面对残酷的命运,张海迪没有选择沮丧和沉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作斗争。她虽然没有进过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自小学到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付出的所有艰辛、心血和汗水,终于有了回报。她的作品出版不到半年,就重印了3次,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不难看出,这些背后张海迪付出的心血是数不胜数的。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困难并不可怕,我们应该乐观地面对困难,勇敢地挑战困难,才可以不断地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迎接美好新一天。想想张海迪,再想想自己。我是个四肢健全的人,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家里放着许多好吃的,穿的是新衣。上学有车接送,学校有崭新的教室,窗明几净。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也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好。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要学习张海迪的精神,做个像她这样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华瑞小学六年级学生

李峰

8.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篇八

那天在电脑上,我看见了爸爸的“入党申请书”。我好奇地问,您为什么要入党了?爸爸语重心长地说:“__年来党的历史告诉我们,她是代表人民大众利益的政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爸爸还告诉我:他小时候家里最珍贵,最值钱的东西,是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是爷爷花了好几年的积蓄购买的。虽然没有几个频道,但在那个时候有台电视就是很幸福的事情了。每当晚上,总有隔壁邻居来我家看电视,那个 “小柱子”叔叔总是端着山芋饭早早的坐在最前面。如今,人们都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哪家还会缺电视、冰箱,洗衣机?许多人家都有电脑、电话、摩托车,小汽车驶入寻常百姓人家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是司空见惯了。隔壁的“小柱子”叔叔了?现在是一家建筑公司的董事长了,资产都超百万了。他也成了一名共产党员了,还捐资建了“希望小学”呢!

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从身边的环境展开了调查。发现原来门前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石头泥巴路已经变成了四通八达的水泥马路了。街道两旁树木郁郁葱葱,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像颗颗闪亮的明珠。南园大桥更是家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当夜幕降临,桥上流光溢彩,像一道艳丽的彩虹挂在漆黑的夜空,美仑美奂。滨河两岸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柳条随风起舞。河床上建起了两座橡胶坝,围成了一个人工湖,泛舟湖上,清风拂面,花香扑鼻,看柳绿花红,鱼儿点点,仿佛来到了真正的人间“天堂”!家乡的经济发展了,家乡的坏境更美了,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幸福的笑容。

9.读《历史的选择》有感(张宇) 篇九

蒙城县岳坊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张宇 最近我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我对前半部分深有感触。这部分进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人民不受帝国主义的欺辱,为了全国人民不受压迫、不受剥削,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和敌人浴血搏杀28年,饱经28年的沧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终于建立了新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不聊生,社会一片黑暗,民族处在危难之中。那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为了保全自己,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各种条约,不仅要巨额赔款,还要割让大片土地。虽然有像孙中山、黄兴那样的革命者愤然反抗却也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们唤醒了中国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这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她满怀信心,以改造旧中国为已任,为消除人们被剥削、被压迫的状况,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同中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出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先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虽然一路上经历坎坷、曲折、磨难,但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屈服,她选择了“千磨万击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也让人民选择了她——中国共产党。

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因为她是彻底为人民服务的。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弱国。如今它是一条“东方巨

龙”,这条“巨龙”已经在世界上腾飞。

中国选择了共产党,我相信我们这个国家一定会在她的带领下更加繁荣,更加富强,更加得强大!

评语:

从本篇读后感可以看出:这本书让小作者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了解了共产党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的伟大贡献;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精神。小作者在记叙中抒发着自己的感情,阐述了选择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语言精彩蕴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

辅导教师:

地址:亳州市蒙城县岳坊中心小学

10.读《历史的选择》有感400字 篇十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令我很感动。这本书叫《历史的选择》,主要讲了战争时期和解放初期的中国。这里面讲了16岁的刘胡兰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了永生的诗篇;22岁的黄继光用自己的胸口堵住了正在喷火的机枪口;29岁的江竹筠面对刑具毫无惧色……这些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生命解放了中国,是中华人民不再生活在痛苦之中。

今天,我们生活在红瓦绿树的城市里,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享受着各种美味的食品。再想想以前革命先烈为此而所做出的付出。同学们,今天的生活的确来之不易,让我们珍惜现在的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11.读历史的伟人有感 篇十一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每当听到这耳熟能详的歌曲,我都会热血沸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祖国60周年的辉煌成就而骄傲,为自己是中华儿女而感到自豪。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祖国大地上的艰苦奋斗,形成了勤劳勇敢、不畏艰难的优秀品格,培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新时代的优秀少先队员,我们要以先辈们的光荣事迹为榜样,从思想上和行动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21世纪的我们,如同温室中的小花朵,从未经历过风吹雨打,因为总有父母的臂膀为我们遮挡。这种对父母的依赖,也许我们能回报的仅仅是一个吻或是拥抱。我想,我们该有所改变,所以,我们要开始行动。首先,我们该学会自强自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做好身边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用自己的行动感激父母,用自己的精神感动他人,用自己的成绩回报社会。其次,我们要做个懂得珍惜的人。不仅要珍惜革命先烈用生命、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还应珍惜生活中的每一次机会,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分一秒,乃至父母给予的每一个硬币。在我们的周围,就有许多这样的小朋友,遇事对家长大吼大叫,总是对家长提出无理的要求——饭菜不合胃口,穿着不合潮流„„我想,大家读到这里,应该锁紧眉头!

品读了《历史的选择》后,我们更要从思想上提高自己。我们不但要学习张海迪顽强的毅力和恒心,还要学习李素丽始终如一的道德精神,更要学习钱学森的爱国情怀。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习那些拥有梅花精神的人,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折节低头。“今天的预备队必将成为明天的生力军。”我们要秉承胡锦涛爷爷的教导,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时刻准备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12.读《历史的化石》有感 篇十二

我读完了这本《历史的化石--知青十五年》

知青下乡的命运,梦断龙门的失落,在人生的低谷,木斋先生没有放弃希望,坚韧的执着的追求,才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转折,考取研究生,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诗意的人生是木斋老师的追求,奋斗的人生是木斋老师的写照。木斋老师的人生奋斗史也是一部参考书,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并走好我们的人生之路。

这本书内容中下篇〈人生的十字路口〉是所有的人在于人生是最重要的选择。

上一篇:如何让学生爱上英语教师实习心得体会下一篇:清肺消炎丸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