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探究(精选8篇)
1.体育教学探究 篇一
体育教学也探究
没有探究,就谈不上创新。那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呢?探究离不开问题,课堂探究活动主要应围绕“问题”进行。因此,每节课教师都要提出几个问题来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研究交流和探究。如在短跑教学中,教师先提出:“同学们,你们认为短跑采用哪种起跑姿势才能跑得快?为什么?”学生通过练习、讨论,得出答案;教师再深入一步发问:“决定短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呢?”学生再分组练习、对抗、比赛,然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最后,教师又提出:“两个人的起跑速度和途中跑速度都一样,怎样才能超越对方呢?”引导学生很快地想到冲刺技术。这样每节课都提出问题或设疑,会给学生后来的自主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发问,对学生的发问不轻易否定,有时即使是错的也要耐心引导,认真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信任与尊重,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好奇心与探究精神。在教初一的短跑时,就有许多学生问我:“黑人为什么比白人跑得快?”“小个子为什么比大个子跑得快?”“我们能破世界记录吗?”等。对这些涉及生理因素或不同观念的问题,教师或许很难在课堂上一下子说明白,但可对学生说:“你们提出的问题很有科学性,科学就得严谨,让我们一起找资料,搜集证据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鼓励他们在课外勇敢地去探究、解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动脑、动手实践,进行自主探究和发展,以寻求问题的答案。在体育项目中,每一项技术都不是仅凭体力就可以完成的,它更多的是需要智力与体力的结合。我每学期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创编一套徒手操,然后选出编排得好的作为班操,让他们在学校课间操时间做,或者参加学校的创编操比赛。各小组的组操还可成为体育课上的准备操,三周换一组,哪一个小组编排的`,届时就由哪一个小组来负责教,教师和其他同学都跟着做。这种授课方法可使学生学得很认真,竞争得也很激烈。对于简单的体育项目,可在课前布置学生看录像,找资料预习,课中再让学生示范、讲解,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真正调动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满足学生展现自己的欲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步和提高,教师就要首先把握好教材,对教学内容做出创新处理,每节课让学生至少深入探究1至2个问题。其次还要让学生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观察、演示技术动作,快速出示问题。在课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动手实践,得出结论,明确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学生独立或小组成员在一起经常探究,并将探究兴趣延伸到课外和实际生活中去,可使学生愉快地合作学习,同时得到科学的锻炼。
2.体育教学探究 篇二
教学案例1:《2.2.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某老师为了得到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设计了如下的几个探究问题
思考1:直线与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直线和平面呢?
思考2:如何判定直线和平面平行的?
思考3: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 那么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思考4: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 那么在平面内与直线平行的直线有多少条?这些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
猜想:综合以上分析, 在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条件下, 同学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该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完这七个问题就用了25分钟, 此时的学生被这“七个思考”折磨得筋疲力尽, 因问题太多思考时间跨度太大, 我坐在教室后面都不知道能从这些问题中得到什么结论?
“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容易出现三个误区:一是问题太多太细, 增加了学生的思维负担, 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疲劳;二是设计时忽视学生的智力水平, 徒增学生不需要的“阶梯”;三是问题设计非常圆满, 学生的思维被强势的老师通过问题牢牢绑架, 老师用自己单一的思维困住学生的思维。“探究式教学”探究过程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 问题与问题之间成阶梯式上升, 且衔接应该非常自然, 非常合理的。我建议本课可以如此设计问题。
思考1:直线与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
思考2: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 那么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如何将平面内与直线平行的直线区分出来?
教师手拿一支粉笔, 让粉笔平行于讲台桌面, 然后平行移动粉笔到讲台桌面上, 继而让学生思考粉笔在移动过程中形成的轨迹是什么, 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将平行于平面的一条直线从平面外平行移动到平面内, 移动过程中追踪轨迹形成一个平面。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回顾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然后思考找出平行平面内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 启发学生过已知直线构造一个平面与已有平面相交的方法, 从而达到探究目的, 整个过程只需要十分钟, 且形象的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非常兴奋。学生非常自然地得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探究式教学”中老师预先设定的问题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之上, 环绕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入口可以适当宽泛一些, 探究方向也可以迷茫一点, 这样的探究才更真实自然。
二、探究问题设计时要给学生的思维发展预留一个缺口
教学案例2:《3.3.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例:已知点A (1, 3) , B (3, 1) , C (-1, 0) , 求三角形ABC面积。
学生1: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用直线的两点式写出AB所在的直线方程x+y-4=0, 求出点C (-1, 0) 到直线x+y-4=0的距离所以
学生2: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分别求出边长AB、AC、BC, 在用余弦定理求出cos A, 从而可以得到sin A, 再由得出。
前两个学生的代表解法都是我在备课时预先就想到了, 也是为体现本节课主题而安排的基础例题, 可在教学中因为有些学生选择的边角不一样所以围绕上述两种解法派生出很多的解法, 我讲解完后本想收尾, 结果有学生举手说:
学生3:在直角坐标系中将三角形补成一个梯形, 用梯形的面积减去二个三角形ABC的面积。
然后很多学生七嘴八舌讨论起补形的方法, 我打断他们的讨论, 想尽快结束这个问题, 没想到又有学生站起来说:
学生4:将它补成一个三棱锥, 用三棱锥的等体积转化法来求三角形面积。
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后几个学生围着我讨论如何补三棱锥。
上述课堂案例是“探究式教学”极易出现的情形, 问题的入口往往是单一的, 但出口却非常宽泛, 探究最终指向带有不确定性, 但就是这样的教学恰恰极大活跃了学生思维, 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 往往能产生老师意想不到的结论, 老师千万要克服“害怕出现自己无法掌控的思维局面”的心理, 因为课堂我们其实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而不再仅仅是教师传播知识的途径。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课堂”, 教师的作用是引进“活水”,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所以我们在课前设计探究问题时应给教学留个缺口, 给学生的思维发展留个可发展空间, 这既是一种教育智慧, 更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得艺术。
三、教师要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转变
3.化学探究性教学的探究技术 篇三
一、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合理性
中学化学教学的方式有多种,例如讲授法、探究法、谈话法、实验法、提问法、读书指导法等。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要依据多种标准,如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教学内容在化学课程中的地位、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与水平、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等。但是否实施探究性教学,是否有实施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依据课程标准来确定。例如,在高中化学必修2中关于乙醇的学习,有些教师设置了探究性问题,设计实验探究乙醇的结构是CH3CH2OH 还是CH3OCH3[1],教学中效果一般或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没有领会新课程关于选修与必修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必修模块对有机物知识只要求涉及具体的物质,不上升到类别、官能团层面,只涉及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要求通过实验了解能与哪些物质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随意拓展内容,增加探究性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无谓的负担,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更是一个重大的考验。高中化学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对探究的层次、能力水平要求有差异,在实施教学前,对是否采用探究性教学一定要关注课程标准的要求,判断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合理性。
二、不拘泥于探究的要素
探究的基本要素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方案的实施、收集证据、解释与讨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不同的学段,对不同的内容、对不同学力的学生,如果每一次解决探究性问题都遵循以上要素一一进行,势必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例如在氯气的制备中,重点是氧化剂、还原剂的选择,呈现问题:制取氯气的原理是寻找氧化剂实现Cl-→Cl2,选择怎样的氧化剂、还原剂?猜想常见的氧化剂Na2O2、KMnO4、MnO2、O2等,还原剂NaCl、稀盐酸、浓盐酸等。再设计实验方案、交流与讨论、反思与评价。由于教学时间、探究目标等约束,本课的教学,不可能针对每种物质都进行动手实验,在理论探究可行的条件下,有选择地实施实验探究即可。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探究目标。必修阶段重点是培养探究的意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选修阶段,要求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调查访问等方式,发展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主体意识,增强探究体验,注重探究能力培养,提高探究能力。[2]
三、设计好探究性问题的开放性程度
探究性问题的开放度与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师课堂管理调控能力、探究内容本身的深度与广度有关,也与课程的分段目标有关。例如必修1中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可设计以下三种开放性程度不同的探究性实验。实验一:探究Fe3+与Fe2+的性质,教师给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学生的任务是完成实验、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不需要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等。同时,实验的结果就是探究结论,是探究水平中要求最低的一种,也是开放度最小的一种。实验二: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教师给出问题,提供具体的药品,学生的任务是对物质的性质作出预测与猜想、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收集证据和形成结论。但实验的现象并非是探究的结论,需要实验证据的推理转换才能从实验现象形成探究结论。本实验对探究水平的要求较高,也有一定的开放度。实验三:探究Fe3+与Fe2+的转化条件,教师给出信息——用KSCN检验Fe3+,给出有关药品。学生需要预测猜想、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收集证据、归纳总结和形成结论,包含了除提出问题外的其他探究要素,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转化,要从具体物质上升到物质的类别。本实验对探究水平的要求更高,开放度较大。设计探究性教学时,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有选择性地安排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对控制课时、切合学生不同层次的探究能力、达成课程的目标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针对不同学力的学生实施的探究性教学
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有群体的差异及个体的差异,学生多元智能、特长等都有差异。一份好的探究方案,在甲校可能是一份有效的教学方案,而在乙校可能是行不通的。教师要有探究的意识,善于审时度势,根据学生情况、课时情况,设计新的探究方案或改造原有探究方案,增减探究要素的考查,增大或减小探究问题的开放性,增减探究实验的个数。探究性教学的本质是问题、假设以及基于证据的解释。实验条件不足可以演示代替分组,以视频代替演示,但探究性教学的本质不能丢。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学生活动时教师要适时巡视,及时了解学情,帮助学生解决探究中的问题。探究与讲授相结合也有利于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实施探究性教学。
五、把握好探究性教学的时间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需要学生充分参与,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载体。探究性教学需要个体有差异的学生通过思考、操作、交流等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探究性教学比讲授式教学耗时耗力,这一教学方式比讲授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得更深,但单位时间内的效果并不占优势。在公开课中经常发现,有的课堂安排了若干个探究实验,造成探究时间过短,有流于形式之嫌,或时间过长,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把握好探究性教学的时间,需要教师事先设计好探究的要素、探究的开放度、探究问题的数量。探究中师生的个别交流,师生间的互动,也是促进学生完成探究任务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验只是探究性教学中收集证据的一个方面,还可以通过已有知识经验、查阅科学研究史料、推理论证、文献材料调查研究和搜索网络信息等方面获得证据。恰当地运用多种证据,有利于把握探究性教学的时间。例如,钠与水的反应,到底生成了氢气还是氧气,当然可以通过实验收集气体来验证。更好的处理办法是通过分析该变化的氧化还原关系,化合价有升必有降,既然钠的化合价升高,必有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一定是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故一定是生成了氢气而不是氧气。
六、探究不等于分组实验
化学探究性教学中收集证据的通常方式是化学实验。一部分教师认为,探究就是实验,产生了“探究必实验、实验必探究”的说法。殊不知,探究中收集证据的方式很多种,例如查找文献资料、访谈、查找网络资源、推理论证、个人已有知识与经验、实验等等,化学实验只不过是收集证据的一种方式。而且,化学变化形式丰富,仅仅通过课堂上的几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全面,还是个未知数,有可能是不完全归纳,片面地得出结论。培养科学的思维和逻辑严谨的思维才是科学探究的目的。
探究性教学中还有一种现象:“探究必实验,实验必分组。”似乎没有分组实验的课堂就没有探究性教学。这恰恰造成了教师不愿进行探究性教学,课程标准上没有规定的分组实验,就可以不进行探究,当然讲授式教学有了正当的理由。这是对探究本质的误解,探究性教学强调的是问题、假设以及基于证据的解释。实验只是获得证据的一种方式,至于分组实验、演示实验、视频实验需要视情况而定,实验形式是次要的,探究的本质才是最重要的。
七、结语
探究技术是实施探究性教学中的经验、知识及技巧,探究技术的恰当把握,有效促进了教师正确认识探究性教学,探究性教学不再高深,而是我们实践新课程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有力武器。正如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探究性教学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也许正与先生的愿望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王磊 .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4.
4.数学探究需要探究性的教学设计 篇四
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探究来教学(teaching by enquiry),二是作为探究的科学(science as enquiry).前者说明教师应当用探究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当用探究活动展开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用探究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所见、所做、所思谈谈课堂教学中关于探究性教学设计的一些想法.
作 者:江建国 郭楚明 作者单位:江建国(浙江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323000)
郭楚明(湖北浠水实验高中,438200)
5.新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探究 篇五
摘 要: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体育教学的同时育人。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不同于大众体育活动与竞技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也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思想,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情境;习惯;方法
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对于小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同过小学体育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道德和意志,也是学生接受体育文化熏陶的第一个阶梯,也是人生初始健康和健身的启蒙教育,如果教育方法得当,会对个人一生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使体育课堂变得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更适应于现代社会教育,适应于未来社会的发展。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如何将新课改的精神融合到现实教学工作中来,如何在小学体育教育阶段收到更好的成效,提升我国小学生整体健康水平,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成了近年来体育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创设快乐情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使他们享受童年的快乐,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我们教师要积极创设快乐情境,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儿童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求趣、喜新,形象认知能力较强,缺点是耐性与理性不够,往往会对单
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产生厌烦情绪。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应精心建立快乐的教学情境,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教师可以给自己和学生们准备好面具,学生见到后就会为之产生好奇之心,参加活动的兴趣也就增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应采用多种活泼的形式,使他们不单纯以自己的体育知识和习惯方法去理解。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投入到学生的练习活动中,以创设师生同乐,教与学和谐进行的练习情境,增进师生的情谊。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体育情境,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从而使学生喜爱这门功课,促进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要为小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快乐情境的构建,从而提高学生的乐趣,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情感,提高运动的积极性,有助于高效体育教学的开展。
二、重视教学课堂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年级尚小,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此时是培养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跟随学生的一生,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我们也可以进行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特别是在新授内容教学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了解动作技术的要领、做法、结构、技巧,等等,如果学生做到了这一点,他在练习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练习时还应注意倾听老师的语言提示。仔细观察的习惯。体育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一边是老师对动作的讲解示范,一边是学生的观察模仿。学生在学习动作时,观察是重要的一环,善于观察的学生,能很快地了解动作的实质.抓住动作的关键,那么他在练习时就会有针对性地对动作难点加以注意。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老师的动作示范。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示范对比,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以提问的方式让他们找出各动作的不同点.找出可取之处和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善于思考的习惯。在体育学习及活动中同样需要参与者动脑筋,尤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显得更重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不会到会,最后达到自动化。这个过程就要求学生动脑筋思考动作的重点、难点,结合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体会,分析该动作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再进行反复练习并用心感觉,直到做得满意为止。以上三种习惯的培养不仅仅是对体育教学有优势,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样有用。新时期,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我们要重视学生三种习惯的培养,并加以落实,提高时效性,真正的做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三、重视多样化教学方法的使用,提高教学效果
1.以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围绕着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来开展教学活动,重在完成教学大纲上的内容以及规定的小学阶段所掌握体育技能范围,尽管教学大纲是在多方考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却并不能够完全代表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在现代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突破这一约束瓶颈,将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点转移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群体的身体体能情况与基本技能水平,来确立体育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与相应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关注学生情绪变化,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作为体育教学活动,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舒缓身心的环境,以身体锻炼来增强体质,并达到情绪释放的目的。小学阶段体育技巧的掌握相对简单,多数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走、跑、跳、投”这几项基本技能来开展的,因此,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身体协调能力的培养,将几种基本技能结合起来,由浅入深的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身体的整体素质。
2.采取互动式教学,寓教于乐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模仿力,摒弃传统的讲解、示范、模仿一些列呆板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体育技能的特点,创设虚拟的场景,使学生在情景化的模式下,亲自体会动作技巧的完成,从教师示范变成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并总结出动作技巧是如何完成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肢体运动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认真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运动方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例如采取“青蛙跳”可以让小学生联想到熟悉的动物,并从中感染小动物的运动特质与气息,使体育教学更加形象化、活泼化。体育教师也应当与学生融为一体,共同融进课堂,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教师姿态形成鲜明的“教学阶级”划分。互动式教学一方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另一方面也可以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多的体会到体育活动不仅是个人表现更多的也在于互相的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帮互助的意识。将体育课程定位于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享受快乐与锻炼的成就感。
四、重视师资培养,加大学校配套体育设施投入
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体育教师师资的平均水平偏低,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一直是制约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与一般文化课的任课教师队伍相比,体育教师相对缺乏,课程安排较为集中,授课压力较大,在同等的教师团队中其所受待遇也与文化课教师相去甚远。因此,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要重视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与专业培训的重视程度,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授课水平。很多小学在兴建教学楼,添加教学设施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体育设施的投入,体育器材、场地、设施是保障体育教学质量的硬件基础,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与身体素质的发展,就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加大必要的体育设施投入,提高学生体育器材的平均占有率。
五、结语
新时期对于小学阶段体育教学,我们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
参考文献
6.小学体育探究性教学思考论文 篇六
关键词:小学体育;探究性;教学;合作;探究
自从课程改革开始以来,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课堂教学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更加贴近学科的特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和科学的发展规律。尤其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小学的体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应该符合从发现到探究的科学认知规律。正是传统的教学中注重体育技能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探究的热情,导致学生的整体素质无法提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还体育教学的本来面貌。本文从小学体育教学实际出发,谈一谈小学体育探究性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从小学生学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就是教师备课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的学情。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一切以学生为主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中比较浅显的活动教学,要注意避免陷于枯燥乏味的教学境地。教师的教学要充满感性成分,活动探究的设计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感知入手,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带着问题去一探究竟。在这样的教学中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还可以加入一些肢体语言或是小故事、来活跃课堂氛围。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摆脱枯燥的课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探究的乐趣。
二、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既面临着应试教育的严格要求,同时又要践行课堂改革的理念。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要求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人舞台,而应该是孩子们处于主要的地位,也就是说教师要尊重和支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是不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再进行体育知识教育了呢?我想不是这样的。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的学校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应试教育和学生的主体发展并存。很多老师认为应试教育和学生的主体发展是相互矛盾,无法调和的。其实,这种说法和认识是错误的。我们欣喜发现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这些有益的探索告诉我们应试教育背景下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思想是既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基础教育和基本训练,更要诚心诚意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把这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我们当下对教育的要求。所以,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在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处处以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组织教学,同时教学活动中要存在基础训练环节,扎实的进行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三、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提高小学生的活动参与度
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发挥并不是说几句话或是喊几句口号就能够实现的了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合理的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这些课堂活动中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学生们参与的多了,学生的精力就会变得集中。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学生活跃的思维正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最重要的条件。课堂观察发现,只有当学生无拘无束、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才能闪现出创新的光芒。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然的课堂氛围。怎样才能让课堂氛围变得宽松自然呢?我想有效的方法就是要设计和组织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们乐于参与其中。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懂得互相尊重,让课堂变得宽松而有序。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形象出现在课堂,努力让自己变得诙谐幽默。教学语言要亲切不拘谨。教师亲近的形象能让学生放松心情,进而乐于参与到教师所组织的课堂活动中来。在实际教学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是有道理的。教师的关爱和学生的尊重在课堂上形成一幅美丽而动人的画卷。
7.体育教学探究 篇七
一、掌握实验基础知识是进行探究性实验的前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而开展探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但开展探究性实验必须以学生掌握相关仪器的用途和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为前提。掌握常见仪器的用途和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是高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必备条件。这对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中学生来说, 通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基本可以达到, 但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中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在初中时受到各自学校条件的限制, 使他们对常见仪器用途的掌握和具备的实验操作能力非常有限, 特别是实验操作能力, 根本不符合完成新课程中安排的探究性实验的条件。因此, 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之前, 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实际, 在进行实验之前补充相关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以确保学生能完成实验。另外, 新课程教材的使用顺序不同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
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验是进行探究性实验的物质基础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初级中学存在着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严重不足的问题, 在高级中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 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这一目标, 就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验。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验或增加学生对实验的感性认识呢?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的途径: (1) 对一些废弃物品进行加工后作为实验仪器来使用。 (2) 对于有些确实因条件限制无法让所有的学生都做的实验, 我们也采取让部分学生轮流上讲台演示的做法, 并用实物投影仪把实验现象投影到屏幕上, 让全班同学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3) 对于有些危险性较大或需使用有强腐蚀性、有剧毒的药品的实验, 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 从网上寻找相关实验的视频材料放给学生看。通过采取以上的措施, 就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验, 增加他们对实验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更主要的是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
在使学生掌握了相关仪器的用途和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并为学生创造了进行探究性实验所需的物质条件后, 是不是就能达到通过探究性实验去实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了呢?还不行, 这只是让学生具备了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要完成探究性实验, 还必须让学生掌握进行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 那就是: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能对相关知识提出假设是进行探究性实验的必备条件
科学理论的形成往往都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大胆的假设开始的。因为只有通过假设, 才能确定实验的方向, 才能通过已有知识设计出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因此说提出假设是进行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必备条件。在新课程中, 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组织教学, 有些化学计算题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假设并设计实验去得出结论并推广使用。如, 让学生完成了计算相同质量的钠、镁、铝、锌与足量的酸反应后哪种金属制得的H2最多后, 提出如果换了四种金属, 你怎么解决?能否通过实验得到快速、直观的比较?让学生提出假设相同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制得的H2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会想到可能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化合价有关, 然后再让学生设计相关实验进行探究, 得出相同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制得的H2的多少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跟化合价的比值有关, 比值越大, 制得的H2越少, 反之越多。这一结论可以推广使用。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进行探究性实验的关键
8.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探究 篇八
关键词: 中学物理 探究式教学 教学策略
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中有效开展科学探究学习,需要教师正确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增强适应现代生活能力,发挥学科优势,把科学探究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从而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物理教师应当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营造有利探究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运用生活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结合本校和本地的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社区优势,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大自然,领会物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现、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电能以后,我们带领学生参观电厂,了解水力发电的原理、电能的输送原理等。还可围绕“电”开展一系列的调查活动,如电能浪费的调查、节能措施的调查与改进、农村电网电能损失的原因及电网改造的调查、用电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等。
2.通过实验、实验问题,创设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实验心理学认为,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物理实验事例表明,只有当学生为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设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掌握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概念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改变电流的大小,分别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由实验数据得出欧姆定律,并在应用中加以巩固和深化,没有实验进行学习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就容易理解。物理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物理仪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发问的时间和批判的时间。
二、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利用特定的教学条件,不断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使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完善。在探究性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思考,纠正学生错误的探究方向,使学生能够明确问题的探究方向和探究目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起指导作用。因此,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方法是物理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一个物理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物理情景,让学生亲眼看一些物理现象,亲手做一些物理实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学习相对照、验证,加深理解,以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如在学习电场、电场线的内容时,为加深学生对各种电场线的分布的印象,电场线可以采用几种方法进行模拟:用自制的验电羽(绝缘支架上固定金属小球,存小球上粘贴多根细棉线或小纸条)接感应起电机,使验电羽带电,小球上棉线由于受库仑斥力的作用而排斥开,其形状似点电荷的电场线的分布,若用两个验电羽彼此靠近,使它们带同种或异种电荷,则可清晰模拟同种或异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线的分布;还可以采用花生油与碎大米的混合物作为电介质,放入装有电极的平底玻璃容器中,使电极带电,同样可模拟演示各种电场线的分布情况。经过这样的演示,电场分布模型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思想和精神。
四、中学物理教师引导学生做探究式习题,拓宽其知识面
近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逐步提高,探究性试题的数理也多起来,样式也很活,但万变不离其宗,这类题考察的根本目的还是对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进行领悟。所以,笔者在教学中不时地渗透一些探究式习题,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动向,不时地体验物理学者的喜与忧,体验成功的喜悦。这些试题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标中介绍的很多事例,都是将探究的焦点引导到生活中的。例如:“比較材料的保温性能”、“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自制指南针”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近。教学之余,我们应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多让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科学是如何经过无数次试验性实验慢慢累积形成的,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从而提高学生利用实验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和能力。
总之,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通过探究式的物理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东颖.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王舜卿.浅谈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121-122.
【体育教学探究】推荐阅读:
小学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尝试09-18
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07-07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06-21
问题探究教学法10-09
探究式教学法08-10
四步探究教学模式08-11
浅谈“四步探究”课堂教学06-13
“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06-27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究06-27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探究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