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复习策略浅谈

2024-09-09

初三历史复习策略浅谈(15篇)

1.初三历史复习策略浅谈 篇一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要有主动性

在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认清学习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内容,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对待作业能够独立地、按时完成。历史学习就会日渐提高。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进行预习

预习主要是知识准备,即上课前独立地自学好上课内容。在新授课的这段时间里,这是最重要的学习环节。开学至今,历史课用的学案中的“预习导学”部分,要求是提前自己独立完成。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利用率

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历史老师的授课,主要侧重于重点、难点的分析、隐性知识的得出、知识之间的联系等,这些都不是同学自己可以完成的。所以在课堂一定要认真听讲。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最起码要建立起自己的时空观念,形成历史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历史时间的记忆一般是学生苦恼的,其实除了重要事件的时间需要确切记忆,大部分历史事件只是有个大概的时间也就可以了,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苦于记忆历史时间而丧失了历史学习的兴趣。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善于归纳总结

学生对历史学习畏之如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喜欢记忆一些意义啊影响啊什么的,因为这些知识往往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甚至是整整一大段。而这些知识又是历史学习至关重要的,是历史学习得核心东西。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怎样才能学好初三历史

改变以分数为中心的观念学习历史:

要想学好初中历史一定要改变自已心里一切以分数为为中心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分数将会被越来越谈化人生的标签,不少中学生以及家长并没有从分数决定一切的观念中走出来,认为分数在考试中占的分值较小,于是给它一个“副科”的名字,这无形中会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一种错觉,历史不重要,这样以来就无形的降低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以及课后的时间分配,从心理上改变思维,不为分数而学习,这不仅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也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心理素质。

纲举目张的学习方法学习初中历史:

历史学有它自身的学习方法,它的整个学习的过程都是围绕着中心线去讲述的,也就是说,它的知识点不是散乱的,在学习每一个章结的时候都以围绕着这条线索来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比如,整个历史书都是围绕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社会风俗和影响来发展的,无论学那个历史事件或者那一个章结,都以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眼光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以来,历史也就变得不那么复杂了。

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初中历史:

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说,特别是初中历史,基本停留在对历史根须念和定义的认识节段,在这个节节段,有大量的历史图片供同学们欣赏和参考,要具体结合地图,人物图片,时代背景图片,这样才能对做出一个全景展现,极有利于历史的学习方法,并且在学习这些地图或图片的时候,也就基本了解了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如熟知了每一个朝代的地域版图以后,自然就会明白,那个朝代是强大的,那个朝代的发展是落后的,疆域广扩的国家背后一定有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作后盾。

用比较的眼光学习初中历史:

每个时期的总目标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哪朝哪代,理想都是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让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发生的目的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看是一样的,但事件和事件本身已有了不同的意义,比如,同是改革,商朝的变法成功是什么原因,而清朝改革没进行下去又是为什么,这中间的并别在那,当明白了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历史事件的时候,其实,历史一定会给你考出满意的分数,并且费时是最少的学科之一,比较分纵相比较和横向的比较,多多运用。

2.初三历史复习策略浅谈 篇二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夯实基础, 平时重理解, 考前重记忆。

历年中考, 万变不离其宗, 总是把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考查放在首位。凡课标所要求的、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物或现象, 如:近代化的探索、长征、抗日战争、改革开放、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二战史、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等等, 都是考查的重点内容, 同时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培养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前提。由此可见, 夯实基础, 注重知识的积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 如何积累知识、夯实基础呢?我以为:

1. 从知识层面上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网络结构。

初三复习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出来, 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 立体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达到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

2. 注重历史图片、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以史料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特点。用文献资料、评论、图片资料等史料入题, 考查学生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如:2008年安徽卷第3题: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

A.自然经济繁荣

B.资本主义萌芽初现

C.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

D.社会主义经济蓬勃发展

诸如此类的题目各地试卷比比皆是,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注重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 并能结合课本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 实现材料与历史基础知识的正确链接。

3. 注重对同类知识的整理、比较与综合。

如2007年南通卷第25题: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它也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演变。这座城市获得解放是在 ( ) 。

A.辽沈战役之后

B.淮海战役之后

C.平津战役之后

D.渡江战役之后

本题以学生生活中的常识为切入点, 考查了与此相关的历史知识, 本题提供的四个备选答案, 实质上是对学生关于几次重大战役的综合考查, 因此教师应提醒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要注重同类知识的整理、比较和综合。

二、关注现实, 贴近生活热点, 以史为鉴,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重视与时政要闻相关的考点。

以时政或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又一特点, 体现了贴近社会、关注现实的课改理念。此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及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 命题形式新颖, 备受命题者青睐。在平时的复习中,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关注社会热点, 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的纪念活动。

瞄准社会热点, 突破学科综合, 培养学生对热点问题的感知能力, 特别关注周年性历史事件的考查。这些周年性重大事件都是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命运的问题, 如2007年中考大多以中日领导人互访、抗战胜利70周年, 香港回归10周年、创建和谐社会等几个社会热点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 2008年中考重点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中日关系、西藏民族关系、四川汶川大地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进行命题。2009年将是五四运动90周年、建国6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二战爆发70周年等。

2. 关注时政热点。

历史学科反映的热点问题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 选题紧扣时代脉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时政材料的收集、整理与课本相关知识的链接, 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国家前途和世界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

3.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如2008年安徽卷第14题:2008年5月, 奥运圣火闪耀江淮大地。请将圣火传递城市的相关史实补充完整。

此题通过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材料, 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创设情境, 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加强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交叉感, 同时也增强了历史的趣味性, 使试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因此, 教师在复习时要注意将历史生活化, 要体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要注意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走近、体验、感悟历史, 凸显历史的时代性。

三、加强专题复习,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在的考试, 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命题方法往往是“小切口、大跨度”, 即从某个具体的知识点切入, 然后延伸开来, 考查与之相关的众多知识点, 这种大跨度经常体现在对传统的专题和知识线索的考查上。因此, 专题复习在初三备考复习中十分必要。不过, 专题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专题设计切忌大范围, 要尽量小型化。每一组选择题, 甚至材料解析和问答题往往就是一个小专题;2.专题讲解不能仅仅简单罗列知识点, 要让学生掌握专题知识线索, 还要挖掘隐性知识, 用新视觉审视专题, 找出新的切入点。3.专题梳理要尽量从不同角度整合知识, 以时间为线, 以地点为片, 以人物为中心, 注意中外史的结合, 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及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四、重视乡土历史, 贴近学生生活。

如2008年南通中考卷:以南通家喻户晓的重要历史人物张謇为切入点, 综合考查了与之相关的众多历史知识。张謇是南通的历史名人, 其贡献对南通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类似这种对乡土史的复习考查, 体现了地域性。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及本地实际相联系, 彰显地方特色, 以加强对学生热爱家乡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这也是历史学科重要的功能之一。

五、加强课堂练习,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1. 加强典型例题的解析。

这是复习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与考试密切相关。通过这个环节, 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及规范答题的要求。在例题设计和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针对性;2.要分类型;3.要以例带法。

教师在讲解例题时要注意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这一个题的做法, 更是这一类题的解法, 也就是要通过这一个题的讲解教给学生这一类题的解决方法, 使学生适应千变万化的试题要求, 真正提高学习能力, 这是最关键的, 因此历史复习课的典型例题解析要注意学法指导。

2. 指导学生高效练题、练好题。

应用练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练习题型训练学生的能力也不同。例如, 填空题偏重于训练学生的记忆力;选择题偏重于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改错题有利于训练学生对历史本质的理解能力;问答题则有助于训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史实, 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论证的能力。以上能力提高了, 学生在考试中的应变能力也就自然增强了。

3.浅谈初三历史复习教学体会 篇三

近年来,历史学科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联系实际,淡化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这体现了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给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为适应新形势下的中考,提高复习效率,很有必要对复习课作一个规划,按系统复习、专题复习、综合训练复习三个轮次进行。

一、系统复习是奠基工程

1.夯实基础要依据课本逐册、逐课全面复习,但不能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出示每节课的学习目标,理清线索,熟悉史实。复习史实要做到实、全、透。实,就是对史实的掌握要牢固、扎实,能在新情境中再认、再现;全,就是全面复习,不留死角,不漏掉任何一个属于考试范围的知识点;透,就是要对史实有透彻的理解,而不是机械的死背或简单的复述。在“精”字上下功夫,做到:语言精练,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多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分析、发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读、看、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使每章每节的基础知识做到人人过关。

2.拓宽知识。通过某一时期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之间显性或隐性的联系,揭示这一时期的主体线索和阶段特征,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主题知识结构。通过对阶段特征的归纳、概括,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掌握归纳、概括、分析、比较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比如中国近代史可分为新、旧民主革命两个阶段,世界近代史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三个阶段。

3.构建知识体系。复习应从系统化的角度把具体的史实和概念放到宏观的历史背景、广泛的事物联系中加以考察,以把握其本质,揭示其规律。比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时,提到资本主义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对殖民地的要求不同,这一问题在中国近代史中就可以得到印证:1840年英国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时期,对市场、原料需求大,于是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进行商品输出;到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力量强大,要求进一步扩大市场和原料产地,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世界各地。此时中国近代史出现了边疆危机、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为满足他们的需求,资本主义列强开始瓜分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这时在中国近代史就出现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外历史互证,使学生既能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理解问题,又系统掌握了资本主义各个阶段的发展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

二、专题归类,比较对照,纵横联系

1.科学划分专题有以下一些原则:按历史知识的不同属性划分,如中国古代史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按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划分,如中国近现代史可划分为列强侵华史、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专题划分宜粗不宜细,抛弃大而繁。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组合,从而构成新的专题知识体系。

2.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整体驾驭知识迁移的能力。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知识。理清同一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横向联系。如近代重要国家资本主义确立的事件可归类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等。引导学生分别从背景、导火线、革命爆发标志等方面进行分析。

3.每一历史事件又都有前因后果、前后发展、依次交替。如果我们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这就是纵向联系。如中国近代史的线索可以纵向串联历史知识,以不同历史时期为经线,以每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特征为纬线,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历史事件之间是相互联系并先后相承的,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才能由点发展到线、面,并进而构建起整体历史知识网络,进而培养学生整体驾驭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综合复习、针对训练、突出重点

这一轮的复习,一方面要进行综合复习,查缺补漏,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做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不能看而不做,要亲自实践,否则“一看便会,一做就错”。但是不能搞题海战术,要精练重评。讲评是初三复习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起着巩固、完善、深化的作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弥补知识缺陷,提高解题能力。讲评课怎么讲?第一讲解题方法,第二讲失误原因,第三要举一反三,一题多练。不要就题论题,而要扩展思路,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4.初三历史复习提纲 篇四

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发展

(一)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1917.3 A、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结果:①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②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与工兵代表苏维埃

2、十月革命 1917.11(1)原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依然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一战),对内镇压人民。(2)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四月提纲》,号召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统治(3)概况:1917、1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又称“十月革命”)(4)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

(5)苏维政府的革命措施:A.目的:巩固无产阶级政权

B.内容: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土地法令》;④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⑤迁都至莫斯科(6)卫国战争(1918-1920)

A.原因: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B.措施:①组建红军卫国;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C.意义: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政权(7)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政治上:1922,建立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年底—1991年)组成:最初由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组成;后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2、经济上:

(1)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年开始

A.原因:①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②苏维埃政权首要任务是恢复发展经济 B.内容: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C.意义:

(2)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

A.概况: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B.内容:①工业化建设;②农业化集体化

C.意义: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国防力量增强。

3、法制建设上:

1936年,颁布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意义:①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②标志斯大林模式形成

4、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背景: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2)评价:A.积极:便于集中了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

B.消极: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②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严重损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④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消耗和浪费了资源。二、一战后的“新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 1919.1,巴黎

(1)原因: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

(2)操纵者:法国总理克利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3)实质:帝国主义分赃会议

(4)内容:①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②与德国的盟国奥、匈、土、保签订和约 《凡尔赛和约》内容:A.领土: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B.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C.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D.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E.殖民地: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E.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结果:由对德的《凡尔赛和约》和对奥、匈、土、保的和约构成的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国际联盟的建立 1920(1)总部:日内瓦;(2)操纵者:英法(美国未加入)(3)实质: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3、华盛顿会议——对亚太地区的“安排” 1921—1922年 华盛顿(1)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十分尖锐(日美矛盾最突出)(2)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3)操纵者:美、英、日

(4)内容:①《四国条约》,英、法、美、日签订;

②《五国条约》,美、英、日、法、意签订,规定了五国主力舰的吨位比;

③《九国公约》,在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下,把中国重新置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5)结果:由华盛顿会议内容构成的华盛顿体系,确定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统治秩序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但又产生了新矛盾:战败国和战胜国的矛盾;....战胜国列强之间矛盾;战胜国与(半)殖民地的矛盾加剧

(二)经济大危机

1、经济危机

(1)“繁荣”: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但孕育着严重的危机(2)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

①原因:根本: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直接:生产相对过剩

②导火线: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进而席卷世界; ③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2、美国罗斯福新政,1933(1)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2)内容:①(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②整顿银行;③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牲畜,政府补贴;④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3)特点: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

(4)影响:①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改善,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③开创了资义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先例;④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增强。⑤局限: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3、法西斯势力的猖獗(1)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

A、原因: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矛盾;②纳粹党的欺骗宣传赢得人民支持 B、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 C、影响: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2)意大利、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意大利: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最早的法西斯政权)日本:1936年,军部法西斯上台,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美德两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响:

①方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摆脱危机。

②原因:美国有民主传统;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改革的办法来摆脱危机;德国是一战战败国,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急于用侵略扩张这种极端办法来摆脱危机。罗斯福和希特勒个人的作用。

③影响:美国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保留了民主制度,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德国则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要发动者,给自身和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945.9)

(一)二战原因:

①根本: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直接原因: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德意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

③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对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慕尼黑阴谋:

(1)概况:1938.9,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2)影响:标志着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3)绥靖政策: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这使西方大国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他们想把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因此,他们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这种政策被称之为“绥靖政策”。

(三)爆发和扩大

1、爆发:1939.9,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扩大:1941.6,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进一步扩大:1941.12,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对日宣战

(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标志:1942.1.1,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2、内容: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3、意义:团结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五)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

(六)开辟第二战场: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1944.6

(七)雅尔塔会议: 1945.2 苏、美、英

1、内容:①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对德国军事占领;②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2、意义: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3、消极影响:体现了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国利益。(外蒙,旅顺港)

(八)最后的胜利

1.1943.9,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2.1945.5.8,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3.1945.9.2,日本投降,二战结束

(九)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十)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同盟;②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③正义战争

(十一)影响:

①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深入人心。

5.初三历史复习提纲 篇五

一、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1.距今约有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2.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距今大约7000年,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的。

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距今大约6000年,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他们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3、炎帝、黄帝部落联盟,形成华夏族,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推举领袖的办法叫“禅让制”。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4.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此后,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

5.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史称为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等级制。

6.商代青铜器的代表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7.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齐桓公最先称霸,管仲改革是称霸基础,提出“尊王攘夷”口号。

8.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名闻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改革,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生产;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编定户口;统一度量衡。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10.公元前260年,秦在长平大破赵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10年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11秦始皇加强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政治方面)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掌握一切国家大权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三公”)。在地方:建立郡县制。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

(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度量衡。(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货币。)

(文化方面)统一文字。(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

(军事方面)御匈奴,筑长城。(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秦长城是在燕、赵、秦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起来的。)

(思想方面)焚书坑儒(秦始皇采取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12.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13.秦灭亡后,项羽与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争战,史称楚汉相争。

14.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削弱诸侯势力(推恩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儒家学说成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军事上反击匈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彻底解决了匈奴威胁西汉政权的问题。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15.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16汉朝时人们把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经玉门关或阳关进入今新疆,后分天山南路或昆仑山北路到达更远的地方这条欧亚陆路交通要道叫做“丝绸之路”。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7、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来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208年,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汉(史称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邺。

18.从西晋中期开始,由于中原混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补充了必要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江南自然条件好,经济迅速发展。

19.386年,拓拔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同时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改革措施:他规定鲜卑人改穿汉服、使用汉语、采用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法制度。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第五单元 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20.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周、秦至东汉初期的数学成就。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

21.南北朝的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领先世界100多年。

22.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地理学巨著。北魏的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包括农、林、牧、副、渔的农业百科全书。

23.中医上的“四诊法”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发明的;东汉名医华佗制成“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全身麻醉药剂,比欧洲早1600多年;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基础,他被称为“医圣”。

24.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金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叫钟鼎文。之后先后出现了小篆,隶书和楷书,经历了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秦国推行的文字叫小篆。

25.孔子是春秋末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以“德”去教化人民。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6.初三历史总复习计划 篇六

1、中考历史内容较多,要有主次和侧重面,突出重点,线索清楚,历史复习重要的就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要时刻注意横向、纵向的联系。

2、提高答题能力、开拓答题思路,中考对于答题速度、答题质量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同学们在期末复习时,就要有意的培养审题能力、答题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总结概括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3、关注时政、关注热点,留意一些周年大事,比如: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等等。

4、放松心态、正视中考、轻装上阵、轻松应考。

五、计划需要反思与调整

7.初三历史复习策略浅谈 篇七

一、考点特点

总体来说, 近几年重庆市历史考点与课标环环相扣, 充分体现课标的纲领性与权威性。中考试卷的考试内容以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所占比重最大, 其次是世界近、现代史, 中国古代史内容一般较少, 世界古代史和地方史所占比重最小, 中外结合内容所占比重逐渐增大。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 体现考查模式的立体性与综合性。主要有以下特点。

1、强化基础性。

历年中考, 总是把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考查放在首位。考查内容是基础知识或者是主干知识, 即课标要求的、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物或现象。如中国近代化、中国受屈辱史、抗日战争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国共关系史、近现代外交史、海峡两岸关系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史、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史、二战史、世界格局演变、三次科技革命史等。考查基础能力, 如识记能力、感知能力、感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等。其中, 识记能力是基础。

2、体现时代性。

是指历史与时政、现实联系密切的内容, 如古代传统文化、郑和下西洋、中国近代化、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革命史、台湾问题、国共两党关系、一国两制、海峡两岸关系、万隆会议、科技成就、世界古代文明、二战史、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演变等。关注社会热点, 贴近生活实际, 体现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与人文性。

3、发展综合性。

即中外史交汇点。如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汇点较多, 因此综合题非常多;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有结合点, 综合题也较多。

4、发展探究性。

难易有度, 试题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 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加强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努力做到识记与理解、探究与创新同步, 加强对考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思考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查, 彰显学生个性。新课程理念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 但同时学业考试又要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 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试题的基础性与发展性特点就很好的处理了这一矛盾。

二、教学对策与措施

1、研究新中考, 反思新教学。

新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因此我们对新中考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重庆市这个范围内, 而应研究全国各地的中考, 让考试这个指挥棒更有效更全面更真实的指导教学。同时, 要加强考纲考点的研究, 加强学生学情的研究, 使教学资料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乃至整个教学过程更具有针对性, 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2、制定详实细致的教学计划, 特别是完整的复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说明了计划的重要性。进入初三总复习阶段必须制定完整的复习计划, 每轮复习侧重点不同练习难度也就有区别。如:第一轮复习重在梳理教材, 将考点条理化、线索化、专题化。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第二轮复习重在攻坚及综合复习, 遴选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作为专题配套练习。重点在后进生盯防和将中等成绩的学生向前推进。

3、构建知识体系, 重视思维训练。

根据一些专家的建议, 结合开卷考试及自己在复习教学中的感悟, 我认为构建知识体系应做到“四化”:知识结构化, 即知识的相互联系。美国著名教育家、结构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姆说:“获得的知识, 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 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就是要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 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内容线索化, 就是要根据列出的线索, 打破时空界限, 打破教材原有体系, 按同一类型、同一性质、同一方面, 分门别类, 重新梳理, 从而形成关于某个历史问题的完整表象。训练模拟化, 包括训练形式的模拟化, 能力要求的模拟化, 讲评的模拟化。要注意的是, 模拟化训练必须有限度, 如果滥用既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也会降低效率,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答题浓缩化, 就是要帮助学生摒弃那种罗列知识点的简单做法, 做到“答题要点化, 要点序列化, 序列文章化”。

训练到位是复习成功的关键。教师要多进行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在读书和思考中联系实际, 提出并解决问题。首先要重视对《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题例和样卷的研究, 从中体会中考"怎么考", 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其次, 教师要精选练习题, 避免成套题不加选择的使用, 提倡“剪刀加浆糊”, 对资料题目进行重组。选用一些专题练习题及综合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对题目中各种信息 (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 的判读和分析, 以提取有效信息, 有针对性的解题。第三, 指导学生精练, 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 指导学生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 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 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 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史论结合。力争练一题就要有收获、有提高。第四, 教师要精讲, 不要一套试题讲到底, 重点分析最能突出考纲思想的典型题目和学生错误率最高的题目。在试卷分析时要结合教材抓住主干历史知识, 理清线索, 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组, 理清因果关系和背景及意义, 提升理性认识, 构建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如在分析选择题中的选项时, 不仅要知其然 (即选项的正确与否) 、知其所以然 (即该选项正确的原因是什么) , 还要知其所以不然 (该选项之所以错的原因) , 最后还要把每个选项对应到教材中相应的历史阶段, 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重新组题, 以达到做一道选择题要得到多道题所能反映出来的信息量。第五, 在复习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出一些新情境的好题让学生在全新视角中观察历史问题, 以活化学生的历史思维,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8.浅谈初三化学总复习的策略和方法 篇八

化学作为初三的一门起始学科,一方面要迎接中考,另一方面要为高中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学年,但复习课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复习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记忆、加深理解的一种方法。如何上好初三化学复习课,对每位化学教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是我关于初三化学复习的几点想法:

一、复习目标的确定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化学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重视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化学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1) 适应新教改的要求,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深入理解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制定复习时间和复习计划

根据以往的的教学经验,我将复习大体安排为三轮:

1、四月份进行第一轮复习,认真阅读化学课本,以单元知识为基础建立脉络清晰、主线突出的知识网络。以课本为基础,以教学大纲为准则,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对知识进行拓展和整合,同时注重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的挖掘。最终做到能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本质的问题。正如华罗庚所说:“我们要将书越读越薄”。

例如:

2、五月份进行第二轮复习,主要是针对物质构成和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四个专题进行复习,教师要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专题的热点,打破教材各单元的界限,将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随着复习的深入,我们就可以从不同角度梳理这些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在第二轮复习中习题的选择至关重要,好的习题能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知识脉络为:原子---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不懂化学用语,学习化学就不能入门。所以,掌握它是很重要的。 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竞赛。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考点要求,制定不同难度层次的习题,兼顾整体共同提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习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相互合作、举一反三,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和进步。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练习活动:

(1)、基础题:写出常见元素符号及名称

(2)、请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写出常见物质化学式

(3)、在化学式的基础上标出化合价

(4)、化学方程式配平练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部分考查的内容包括: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基本知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是化学的難点,也是常考内容,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力度。具体要求(1).认识常见仪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比如:药品的取用、物质加热、玻璃仪器的洗涤、仪器装置的气密性的检查、(2)初中常见气体制备原理、步骤、注意事项及环境保护问题(3).物质鉴别和分类(4).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5)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除此之外,课本中的家庭小实验也是重点。比如:自制简易净水器、鸡蛋壳成份探究、自制家庭灭火器、辨别黄金饰品的真假等,应该熟悉此类知识。

3、六月份进行第三轮复习,主要是综合训练,提高能力。练习时要特别讲求效率,题量不要太大,题型要灵活,易巧练,不易多练。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广集信息资料,发给学生的习题要把偏难怪类型删除,教师走进题海,学生走出题海。保证了学生对精彩的试题能认真消化,促使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控制时间,不影响各学科的平衡发展。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情况,对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想和练习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科学分析试卷、讲评试卷。通过不断的测试分析原因,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

三、注意知识的拓展延伸,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在抓好三轮复习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科学思维。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生产实际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密切相关。教学中多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产、生活和社会中各类有关的化学问题。比如:新能源开发、资源利用、环境污染(酸雨、水污染、白色污染、土地荒漠化等)、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等可持续的战略问题和生活热点问题。复习时需要训练学生从所给出的大段文字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了阅读理解能力、迁移推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中密切关注这些方面信息,在教学中适当的将知识迁移与应用。

曾经上过这样一节课,内容为“溶解度曲线的复习”。本节课内容在初中范围内算做难点,应该如何进行知识的呈现呢?思考后,我选择还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整理复习本节有关的知识点,以“我是小老师”为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pk赛。原本怕他们不感兴趣,甚至怕耽误时间而犹豫的想法,显然是多余的。学生们当“小老师”,在课下积极整理,斟字酌句;课上不甘落后,积极发言。比起我的直接讲授,效果。试想如果由我来直接讲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类似的,在其他章节复习课上也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表现机会。

9.初三历史备课组复习计划 篇九

初三的历史已纳入中考总分,可以说是整个初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初三历史备课组,针对上学期在全区的排名及09年中考我校制定的目标,本学期今年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打好初三历史中考这场攻坚战,争取在中考时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特制定初三历史备课组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内容如下:

一、努力作好初三的教学

1、认真学习课标,中考说明

09年中考考初中三年6本书内容,今年初一内容首次纳入中考,这就需要我们整个备课组,认真学习《历史课程标准》,09年中考说明,深度挖掘教材,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新课标、中考说明的精髓,以便能更好的适应中考的灵活多变性。

2、认真、全面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尤其是初三的历史。面对日益灵活的历史中考,备课是一定要深度挖掘教材,全面吃透教材,灵活传授教材,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要精打细算,认真设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备好教材的同时,还一定要备好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另要定期加强集体备课。

3、狠抓课堂效率,注重中考知识的落实

初三的学生,课业负担很重,课余不可能有时间背历史,这就要求上课时保证课堂效率,当堂的知识争取当堂掌握。我们力争:讲课内容少而精,线索简单而清晰,课堂给同学一定的时间当堂消化本节课的知识

4、做好统测,每册书统测一次

5、充分利用课堂、早、中自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6、加强与班主任、同一班级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

历史教师所带班级多,涉及的人头也就多;而初三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较大,情绪比较容易波动。对此,我们应和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联系,时刻掌握着每个学生的状况,并且及时的对症下药,争取不落掉任何一个学生。

二、时间与授课内容安排

授课时间内容

第一周完成九年级下第二册

第二周到第五周中国历史(八上、八下)的单元复习和测试

第六周到第七周中国古代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单元复习和测试

第八周到第九周九年级内容复习,迎接区第一次大面积检测

第十周至第十二周中国古代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单元复习和测试

第十二至十七周综合复习和测试

以上是我校几个备课组中考复习计划汇报。另外,初三英语组的中考复习计划也在如期制定之中。他们决心继续发扬我校领头羊的作用,争取中考成绩在全县中游,为实现我校中上游的奋斗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10.初三历史教师教学复习计划 篇十

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学生历史知识为宗旨,以基础知识点识记过关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以《考标》为纲,以教材为本,保尖稳中促后进,力争全县前五工作目标:合格人数20人以上。人平分60分以上。

复习措施:

认真学习《考标》,吃透《考标》思想,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在《考标》的指导下,认真背好一节复习课,组建知识体系,把知识简单化和系统化。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帮组学生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上好每一节复习课。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辅导方化,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积极性,消除两极分化现象。基础知识要求过关。各班成立考点过关小组,每组人数6—8人,建立学生考点过关制度。

在以后的复习工作中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面、系统复习,拓宽知识,打牢基础。

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课本逐册、逐课的全面复习,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课。而是要为学生提示出这节课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即讲课时要语言精炼,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多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分析、发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使每章每节的基础知识打牢。

第二阶段:专题归类复习,比较对照,纵横联系。

历史知识具有多样化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知识。理清同一历史时期各方面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横向联系。如近代重要国家资本主义确立的事件可归类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引导学生分别从背景、导火线、革命爆发标志、领导人、重要战役、重要文献结束标志、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每一历史事件又都前后发展、依次交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这就是纵向联系。如中国近现代史的线索可以纵向串联历史知识,以不同历史时期为经线,以每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特征为纬线,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并先后相承的。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才能由点发展到线、到面,并进而构建起整体历史知识网络,获取规律性的知识。

第三阶段:综合巩固,针对训练,突出重点、热点。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方面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点的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练题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月考等,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因此要密切关注当今与历史有关的时政热点问题,如港澳台问题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史实、中国与美日关系、等等。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现实进行总结复习。

此外,学科之间的综合试题以及开放性试题也是近年来中考考试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考查,学科之间的综合考试常见的有历史与语文(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与政治(热点分析)、历史与地理(识图题)、历史与数学(历史图表数据的分析)等。

11.初三历史复习策略浅谈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课;效率

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课是学生巩固复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中考的冲刺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成为每一个初三教师重要的研究对象。基于此,研究提高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课效率问题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在复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研究中考说明,做好知识点的总结,从化学考试热点、难点、重点出发,提升备考复习课效率,提高学生化学应考能力。

1.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是初三教学以及备考复习的关键,也是提高初三化学备考复习的有效途径。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使其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教师、教材、课堂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工具,这样才能提高化学备考复习的效率。教师在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课堂上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教师通过技巧性的语言、情景等将学生引入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与复习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如可以设置问题情景,设计预测性问题,模拟情景以便诱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2.根据考试说明中的具体要求,合理把握化学课堂的深度与广度

考试说明中有明确的中考命题方向,是初三化学备考复习的主要依据,也是初三最权威的复习信息。在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过程中,将考试说明作为主要依据,并进行合理的取舍,对于提升化学复习课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考试说明的研究,能够使教师把握化学备考复习的重点以及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在研究过程中,还应该与往年的考试说明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存在差异的原因,并进行大胆取舍。另外,考试说明中往往有考试例题,这些例题既可以当做学生的强化练习题,也能作为教学案例进行详细的剖析。通过考试说明可以发现,中考化学往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较为密切,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科技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留意身边化学现象的好习惯。

3.做好化学知识点的有效总结

在初三化学备考复习阶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点的总结工作,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化学构架,进行系统化的备考复习。

在知识点总结复习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如可以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与区分,避免知识点的混淆。如通过“化合物”与“混合物”的对比,可以清楚的对两者的概念进行掌握。对于两者之间的对比,主要是从其宏观组成、微观构成、性质、组成成分进行的。在宏观组成方面,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而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在微观构成方面,化合物中只含有一种分子,但混合物中含有多种分子;在其性质方面,化合物具有固定的性质,但是混合物中各个物质成分都保持原有的化学性质;在组成成分方面,化合物具有固定的组成,但混合物组成却不确定。常见的化合物有水、高锰酸钾、二氧化碳等,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碘酒、海水等。其中多种化合物可以组成混合物。

在进行对比中需要注意的有以下两点:(1)进行概念对比,要从其关键词出发,并适当的从两者之间的区别中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理解;(2)同时还应该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通过其联系也是辨别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

4.从化学重点、热点、难点出发,提高课堂效率

重点、难点、热点是化学复习课堂重要的“三点”,在平时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甚至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往往讲究“面面俱到”,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中考知识点漏讲,但这种复习方式缺乏重点,所以课堂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化学知识。

新课程改革后,初三化学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三点”意识,明确复习教学的重点、中考化学的热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的加以训练。但是突出重点并不代表非重点知识不重要,在初三化学复习备考阶段,也需要兼顾基础知识点,只有这样,复习课效率才会提升,学生才能在更加轻松、高效的教学环境中接受并掌握化学知识,提升自身的应考能力。

除上述方法外,课前预习、课后反思也是提高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课效率的重点。课前预习主要指的是课前做一些针对性的习题,并归纳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课后反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己反思,反思本节课重点知识,并总结不懂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师反思,反思自己教学方式、本节课效率等,也可以利用短暂的时间进行一个小测试,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进行了解。

5.总结

我国教育事业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时代进步,提出了新课程改革。初三是学生应对中考的关键时期,在初三下学期,大部分课程会进入备考复习阶段,对于化学课程来说,由于其学习周期短、任务重,所以必须重视初三化学备考复习课效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营造宽松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提升学生整体的应考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明英.提高初三化学复习课效率的几点做法[J].教育教学.2012,25(7):104-105

[2]钟晓.浅谈怎样提高初三化学复习效率[J].初中化学.2012,27(4):241-242

[3]狄荣敏.强化学生主体 提高英语复习效率[J].思路方法.2013,23(3):158-159

[4]肖红梅,赵杏红.从课标要求看课程下的初衷化学概念教学[J].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2012,36(11):22-23

12.初三历史复习策略浅谈 篇十二

一、科学设问

设问是问答的首要环节, 不能杂乱无章, 要有针对性, 瞄准核心教学内容进行梯度设疑, 递进发问。为此, 历史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考试说明和学生实际, 确认主要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知识等核心教学内容, 提炼循序渐进的知识主线。案例研究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 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因此, 历史教师要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 营造符合教材逻辑顺序、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支架式探究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唤起求知欲望。

例如, 复习高三历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 我确定的主要学习目标是: (1)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原因, 教学难点是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通过解读《考试说明》明确一轮复习应紧紧围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这条主线。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 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 无锡的名人“荣氏兄弟”、“梅园”等都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很好素材。因为他们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 因此我精心营造了从“荣氏家族”的兴衰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这一探究情境, 并紧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主题层层设问来探究 (史料略) 。 (1) 结合材料, 联系教材知识思考:当时的社会有什么因素有助于荣氏兄弟创办企业呢? (2) 结合材料思考:荣氏的企业在此期间获得了大发展, 你知道他们遇到了什么机遇吗?除了机遇还有什么因素促使其有了大发展? (3) 材料中说荣氏企业1920年“从盈余转为亏损”, 请分析其原因。 (4)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 “1937年一声炮响”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就全国而言, 我国的民族工业为此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6) 荣氏企业在此时期发展状况如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7) 抗战胜利后, 导致荣氏企业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 新中国成立初期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坚持论从史出原则, 通过讨论归纳得出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和推动因素, 从荣氏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当然教师在设问时要克服过难或过易, 避免学生无所适从或过于轻视。

二、耐心等答

教师呈现蕴含问题链的思维情境后, 不能马上指定学生来回答问题, 而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具体情境, 等候几秒钟, 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结合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做出决策、组织答案。这个时间比较难把握, 有些专家建议等候3到5秒钟,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机会, 创造更为宽松的课堂气氛, 学生能提出更多的其他解释, 给出正确答案的概率会明显提高。过急叫答, 会导致学生思维结果草率;候答过于漫长, 会导致学生思维重心发生偏离从而使注意力涣散, 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和课堂效率的低下。教师有条件时可以做实验, 根据问题性质和学生学习基础等具体情况做增减, 看看时间加一秒减一秒, 学生的回答最佳表现在几秒之内, 确定这个班不同层面学生合理的等答时间。上述时间为第一等待时间。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 教师也要留出2到3秒的间歇, 然后再去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下一个问题。这是第二等待时间, 能增加学生思维的思辨性, 进行推理性叙述, 完整地作出回答。甚至增加学困生回答的时间长度和语句数量。因为这个时间太短就会打断应答学生的思路, 剥夺其他学生听取和思考的机会;时间太长则会造成沉默和冷场, 形成尴尬气氛。此外, 教师要注意安排自己在等答过程中的观察活动, 如环顾全班, 观察学生对应答的反应、对教材的研读、对资料的参考, 尤其是眼神、脸色、手势、坐姿等非语言的身体动作或情绪反应, 然后加以正确引导、调节, 从而更好地驾驭课堂, 不断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参与度。

三、灵活叫答

候答后叫哪些学生回答教师预设的问题, 是师生互动中不容忽视的细节行为, 也蕴含着教学智慧。但是不少历史教师随心所欲, 只凭感觉提问, 覆盖面不广。科学的叫答首先要面向全体, 关注到学生各个角落, 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均等的发言参与机会, 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根据设问的难易程度、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叫答, 而不要“乱点鸳鸯谱”。当然, 在形式上切忌按座次、学号点名叫答, 而应打破次序, 有目的地随机提问, 可大大减轻学生焦虑水平, 集中全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以复习高三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 在突破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9世纪40~70年代) 这一主题时, 较简单的题可以叫基础不够好的学生回答, 让他们温故而知新, 锻炼表达能力, 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例如, “古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什么?其基本特征有哪些?”“图一、图二与哪个重大事件相关?它们分别又是什么企业?与图一、图二相比, 图三属于哪种经济成分?三幅图片又同属于什么企业?为什么?”而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例如, “材料1和材料2直接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哪些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有哪些?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智慧, 激发他们的探究学习热情, 提高获取、解读历史信息的技能, 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四、智慧引答

善于诱导是教师教学艺术的表现。面对学生答错、答不出、答案偏离主题以及不够完整、准确等情况, 教师切忌急躁行事, 求全责备, 也不宜马上全盘托出正确答案, 而应耐心期待, 设法促使转机, 以助学生悟出答案, 答全所提问题。可利用逆向思维反问学生“是吗?”“真的吗?”“真是这样吗?”激发学生斗志, 在反省中明确自己回答的不足, 调整解题方向。也可就同一问题向另一学生发问, 请其他学生帮补答、修正。还可化难为易, 将原问题进行分解, 简化为若干小问题, 降低问题的坡度, 以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 接通学生思路。最后, 还可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问题进行迁移, 减少学生的陌生感, 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触类旁通、水到渠成地归纳出答案。

例如, 在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我提出一个问题:“结合图表谈谈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都紧皱眉头, 满脸茫然。我知道问题大大超出了学生现有的历史素养, 于是, 我又面带微笑, 沉着冷静地抛出了两个台阶问题: (1) 19世纪末中国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促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对应思想领域的主流思潮是什么? (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对政治、思想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借助这一学习支架, 学生思维得到延伸、扩展, 经过进一步思考, 逐步搞清了问题的答案。在引答的最后阶段, 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概括, 公正地指出其优点和不足, 给学生一个明确、清晰、完整的答案, 避免部分学生将应答中的某些错误回答当成正确答案。

13.人教版初三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篇十三

1、“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人类历史进人了“电气时代”。

2、“发明大王”爱迪生: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3、汽车:德国人卡尔o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被称为“汽车之父”。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田,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4、飞机:19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十四、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九上P131-134)

1、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形成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3、“三国同盟”由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

4、“三国协约”由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5、形成后果: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十五、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2、战争的性质: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战争

3、导火线:19的萨拉热窝事件

4、战争的结束:1911月,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5、战争的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14.人教版初三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篇十四

1、主要原因:欧洲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和扩大;西欧国家对东方财富的强烈渴望;奥斯曼帝国对东亚商路的控制。

2、客观条件:指南针的应用;地圆学说的深入人心;航海技术的发展。

3、开辟的过程

航海家 哥伦布 迪亚士 达伽马 麦哲伦

开辟新航路 发现美洲新大陆 进入印度洋 到达印度 环球航行

4、影响: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欧洲人殖民扩张活动的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殖民灾祸。

5、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提示学生从规模、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分析比较)

航海家 规模 目的 性质 影响

郑和 船多人多 宣扬国威加强联系 友好交往义举 促进国家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

哥伦布等 船少人少 开拓市场掠夺财富 殖民扩张活动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造成殖民灾祸

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九上P67-68-69)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军队,取得了最后胜利。1649 年,在英国建立了共和国,1653年就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军事独裁统治。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

3、1688年宫廷政变:(P69)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国王。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4、《权利法案》(P69)①时间:1689 ②目的:限制王权

③作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国王不能滥用权利,为所欲为。

④意义:标志着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P69)

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美国的诞生或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九上72-76)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4月,标志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3、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出生在弗吉尼亚一个种植园主家庭,一直反对英国的殖民侵略。独立战争爆发后,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是司令,并领导美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直至胜利。1787年宪法制定后,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并连任第二届,退休后回到自己的农庄,1712月14日去世。

4、《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美国诞生。

5、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6、《1787年宪法》:1787年美国制定,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大权。华盛顿当选为第一届总统。

7、性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性质

15.初三历史复习策略浅谈 篇十五

一、要搭好框架, 为复习找准方向

初三历史复习, 必须定位中考, 考试考什么、怎么考, 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就一定要深入研读考纲, 从那里得到指导思想、考试意图和命题原则等重要信息。接下来还要认真分析中考历史试卷。中考历史试卷是考试的具体体现最能说明问题, 它可以直观的告诉我们要考什么、怎么考、哪里是重点。在基本框架确定以后, 就要开始找出需要复习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 列出考试的知识要点及相应的能力层次要求。明确出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 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 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一般来说, 要求纯记忆的知识, 只要准确掌握知识点即可;理解性强的知识, 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至于运用层次的, 要达到运用所知道的历史事实, 能分析、归纳历史问题。

二、要备好课, 让每节复习课都是精品

复习课综合性强, 信息容量大, 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考验, 对教师而言, 为学生准备一节什么样的复习课是关键。有些教师认为复习课都是老内容, 不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没有大的难度, 只要顺着课程延续知识点就好了, 所以会忽略备课环节。其实恰恰相反, 历史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 而是对原有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提高, 所以, 一定要备好历史复习课, 让每节复习课都是精品。备好课要注意以下环节:

1. 备学习目标

初三历史复习时间有限, 所以要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要拿准学习目标, 通过考纲、教材课程要求和教师的自我分析, 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目标, 也包括方法和学习情感等多重目标。

2. 备学生

一节复习课, 包含更多的知识内容, 学生掌握程度会有更大差异, 有多少学生只需巩固, 有多少学生还需稍微讲解, 有多少学生还要继续给予知识分析和灌输, 教师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数, 并针对情况制订这节课的方案, 这样才能让复习课收到更全面的效果。

3. 备方式

用什么方式复习, 这是很多教师苦恼的事,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不是每节课的方式都要一样, 识记多的可以用大家共同回顾的方式, 事件多的需要教师为学生捋清脉络, 特殊事件的要专门进行各种分析。因此, 针对不同的每节课, 教师都要分析内容和学生, 采用不同的方式。

三、要两线并行, 讲练结合

进入复习课堂, 怎么操作?最基本的原则是找到两条线, 一是按单元复习, 另一个是按专题复习, 这两线要并行, 才能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按单元进行复习涉及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四大板块的内容。在对这些板块进行复习时, 基本上按教材中的顺序推进进程。这样做, 一是依顺教材的权威性, 二是让学生能有正确的回忆思维。另一条线就是专题复习, 这是复习的重点, 也是难点, 专题复习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那么该如何确立专题呢?一种是将同一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次科技革命、二战后欧洲与日本经济的发展等。复习的最好方式就是对比, 找共性, 寻规律, 再突出个性。二是将历史事件进行横向联系、比较, 如西方跨入近代社会门槛与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等。通过分析对比相同和不同, 最终目的是显现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除了两种方法的传统复习, 练习是必须要有的。只有通过训练, 才能让学生把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在进行题目练习时, 要强调题目的基础性, 从中考考试内容出发, 贴近历年试卷, 把握好难易程度, 并适时选择和编写一些新题。

四、科学复习, 严防进入误区

复习课是应该很科学的, 除了不断寻求新方法, 还要对一些传统的复习误区注意提防。

1. 不要全面复习, 缺少侧重

复习课不等同于新授课, 不能“一刀切”, 大部分学生都掌握的知识就不要讲,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也不要讲, 大肆扩展与考试无关的题外话不要讲。

2. 不要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有的教师以为复习课就不用搞互动了, 就不讲究课堂程序了, 教师一个人夸夸其谈, 一是容易把课堂气氛搞得死板, 不利于一些学习主动性不高的学生听讲;二是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没给学生在复习课中发表意见的空间。

3. 不要以练为主

复习课中的练习是有必要的, 但是如果将复习课看成练习课、模拟考试课, 那就错了, 那样复习课查缺补漏、突出重点、调整学生掌握程度的功能就彻底失去了, 复习课的效果也不会很好。

总之, 抓住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 利用各种科学的方式方法, 将复习课上好是历史教学的重要部分, 也是历史教学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

摘要:初三复习课是很多教师探讨的重点, 历史课的复习因其学科特点会有不同的模式和方法, 哪些是科学的, 哪些是不妥的, 进行交流有益无弊。

关键词:初三历史,考试框架,备课,两线并行,误区

参考文献

[1]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 2000 (11) .

上一篇:2024年二级公共营养师考试复习重点下一篇:人力资源工作推进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