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小娴散文集有感

2024-06-14

读张小娴散文集有感(精选12篇)

1.读张小娴散文集有感 篇一

我喜欢的作家不多,但张小娴是我较为欣赏的一位专职作家,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更爱她的温柔,更爱她身为女人的智慧。

张小娴,是继亦舒之后的香港文坛最受欢迎的言情作家。代表作,比如《面包树上的女人》、《荷包里的单人床》等。说实话,这两部最有名的小说,我并未曾拜读过。一直以来,我最爱张小娴的语录。那一句短小的句子就像那一米阳光,直射我们心里最脆弱最敏感的部位,那同样也是最柔软的位置。或许,这与我本身就很契合。感性、理性一直都是纠结我的内心。楠楠说:“小培,你的心太细腻、太敏感了,你应该认清现实。”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应付,这些所谓的现实。可我却清楚的知道,我在成长,一步步的,流着泪,笑着说:“我懂了”

《拥抱》里有一个A,她相信承诺,喜欢一切美好的东西,可她也同样抗拒,因为她太想要守护。这个角色,我是完全懂得。她的矛盾,她的纠结,相信每一个善良的女孩,哦,不,我更应该说是善良的女子,都有所经历的。可是,又能如何了?现实的力量,就是要让你认清生活,而同样,生活的力量,也要让你认清现实。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守护我们固有的财富比如:才情、善良、坚强等等。我们可以为了某些东西而妥协于生活,可是却不允许自己牺牲美好的心灵。正如张小娴所说:“遗憾也是一种幸福!”对,因为他是一种值得去做的遗憾。《拥抱》的主题虽然有点多偏于爱情,但我觉得它其实适合于所有,所有关于温暖,有关于爱情。亦或是一个场景亦或是一个片段。

《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人在地上是客旅,是寄居的。”所以,对啊,我们就要拥抱所有的爱,所有的温暖,尽情肆意于在这神奇的热土上,放飞自己,奔跑在生命的有限轨道上。享受生活,爱上生活!

2.读张小娴散文集有感 篇二

张庆先生丰富实践是怎样体现在他的著作里的?只要翻看他的文集就可以获得充分的认识。全书八册, 其编辑的总目标是“为母语教育研究提供一个完整的样本”。第一卷《感悟篇》、第二卷《求索篇》、第三卷《未来篇》、第四卷《雨润篇》以及第八卷《实录篇》等, 都与张先生的小学语文教育思想、教学实践、教材编写有关, 仔细阅读, 可以毫无疑问地发现其已经形成的较为系统的专门学问。为了节省篇幅, 更为准确深刻起见, 我们不妨重温一下书前的两篇序言。一篇是于漪先生的序, 一篇是朱家珑先生的序, 两序都将《张庆文集》的重要学术特点揭示了出来, 写得极有见地, 发人深思。比较而言, 朱先生的序还颇富感情色彩, 读之令人动容。我在这里着重提示两点:

第一卷《感悟篇》主要讲张先生对母语教育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思想。全书共设14个标题, 每个标题下以一首张先生谦称为“打油诗”的诗句来概括其内容。别看这14首短诗, 却是真学问的形象体现, 浓缩了张先生50年来对语文教学与研究、对语文教育中的诸多问题的独特感悟。这些感悟, 不是凭空而来, 甚至也不是一时的灵感激发, 而是几十年实践经验的积累, 又是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概括。例如“养成好习惯, 恒久乃为功。终身受其益, 譬若影随形”;“岂唯纯工具?写字可育人。砚穿池尽墨, 笔走泣鬼神”;“教者如媒妁, 促其自沟通。读书须自悟, 哓哓不中听”。这三首诗, 一是说人的习惯很重要;二是说人能写字, 字亦能“写”人;三是讲教师要当好“媒人”。在这一卷中, 针对感悟所得, 张先生自己也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需要指出的是, 这14首短诗, 每一首都为四句韵语, 通俗生动, 又不乏深刻, 类似唐代的儿童读物《蒙求》, 讲述历史故事, 传授人生哲理, 语言浅显, 对仗工稳, 声韵协调, 朗朗上口;但也不限于此, “《蒙求》者, 错综经史, 随便训释, 童子则固多宏益, 老成亦颇觉启予” (李良《荐蒙求表》) 。张先生的所谓“打油诗”, 绝非古之“张打油”, 而是包含着很为丰富的学问和学识, 无论是对“童子”还是对“老成”者, 都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帮助作用。

张先生是著名的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 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教材也是他学术生命的一部分, 其中既有他毕生从事小语研究的心得, 又有他理解和贯彻新课改思想的时代精神。怎么学习、把握和使用苏教版小语教材?是实验区老师共同面临的难题, 也是教学实践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既有操作层面的东西, 也有一个学术问题。张先生提出的八字方针“务本、求实、倡简、有度”, 就受到老师们的热忱欢迎, 它对于拨正教改航向、正确理解和使用苏教版小语教材具有莫大的指导意义。此外, 于漪先生在题为《传统经验与现代意识完美的结合》的序言既是对新课标理论和理念的落实, 更是用自己的实践对之所作的补充和深化。这就是一种真实的学问, 唯其从实践中来的这种真学问和真学说, 才更显得有根基、有价值。正如家珑所说:“张先生所写所著决不仅仅是操作层面上的事儿, 也是对语文教育理论的有益探讨。说它是对语文教学规律性的提炼和总结, 依我看是恰如其分的!” (见《是草根, 更是旗手》)

张先生“是我国不多的、对小学开蒙语文教育有着如此丰富经验和真知灼见的语文教育专家”, 对此两篇序言言之已详, 我这里侧重就其第五卷《文史篇》、第六卷《赏析篇》、第七卷《写作篇》略作分析, 这几卷乃是张先生个人长期从事母语学习、积累和创作实践的记录, 由此可以看出其更为深广的学识和学问及前述专门学问之所从来。

第五卷《文史篇》中包含有“文史从谈”“古语考释”“小学语文教材答疑”等内容, 它们都是张先生就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来加以解答的, 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而语文教师遇到的这些疑难问题大多涉及古代文史知识, 有些则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容易误解的语言问题, 看似简单, 实质似是而非, 如果不加以辨析, 就有可能误人子弟, 影响教学效果, 而欲加以辨析, 则断非易举之事, 必待辨析者非有广博学识和深厚学养而不可, 张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具有非常之能的学者。例如该卷中的《古都街衢沿革述略》《古代宗庙制度简说》《谈谈先秦的聘礼》等文章, 所谈莫不旁征博引, 言必有据, 显得博学多才;古语考释和教材答疑中的文章, 大多引经据典, 析难解惑, 能给人以重要启发。所有这些, 都显示出本书所具有的特殊的学术价值。

第六卷《赏析篇》中收入“艺术审美与诗文欣赏”“课文评析及教学建议”“古诗文注析”“唐人绝句百首译注”四组文章, 反映的大多为张先生阅读古今名著的心得, 其中也有部分文字意在指导小语教师钻研和使用教材。读书贵多, 要形成自己的知识谱系和丰赡学识, 更贵在“有得”, 应有自己的新发现。此卷文集, 从总体上看, 就是张先生在“博学”基础上形成的独特“识见”的大展示、大放送。《诗词欣赏与人间词话》《谈谈诗歌的特质及其教学》等文章, 是张先生联系教材和师生阅读实际所作的有关诗词欣赏与教学的深入研究, 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他的学识见解, 既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 又深入浅出, 生动活泼;而《杜甫诗四首注释与赏析》等文章, 则由个别名篇的注释与赏析, 概括和提炼出诗歌创作的一般特色和要求, 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最是欣赏此卷中众多的就个别问题展开学术讨论的短文, 如“珠玉潜水, 澜表方圆”、“《泊船瓜洲》教学辨证”等, 篇篇都有新见解, 字字皆是真学问, 真可谓“大珠小珠千万斛, 满地月明护寒玉” (王洪《毅斋集》) 。

第七卷《写作篇》收入“写作辅导”“好稿评点”“改稿例话”“说写训练”和“文言习作”五个部分, 均为张先生有关写作研究和创作成果的实录。古人讲治学, 多以“才、学、识”论之。三者之中, “才”最为要, 它是“学”和“识”的内化呈现, 是学、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的本质性飞跃。如果我们将《张庆文集》的第五卷、第六卷分别看作是张先生“学”和“识”的体现的话, 那么第七卷就实实在在地反映出张先生的“才”。因为某种情趣的驱使, 在这一卷中我特别注意到他的古文创作 (即“文言习作”) , 使我大开眼界。这些古文, 不仅诸体皆备, 从赋到传记、游记、诗话、文论等等, 都有创作实践, 而且文字圆熟, 既能得古文之形, 又能传古文之神, 即置于古人文集中, 亦分不出真伪高低, 诚如孙菊斋先生所评那样:“叙事颇见法度, 铸词亦多匠心, 有引人入胜处。” (见《汗衫娘子》批语) 我尤为信服他的《文运》、《炼字》两篇文论, 极具刘勰《文心雕龙》之韵味, 从谋篇布局到语言结构, 几乎如出一辙。例如《文心雕龙》论文体篇的“章法”一般是“原始以表末, 释名以章义, 选文以定篇, 敷理以举统” (《序志》) 。试看《文运》和《炼字》, 自“夏世治虐, 则有‘时日’之谣”, 至“承恩羁滞, 借神域而写人世之暗影”, 原始表末也;“炼者, 铄也, 铄治 (疑为“冶”) 金也。炉火纯青则金利, 文字精粹则意丰”, 释名章义也;“子美《登高》, 十四言韫八意”以下, 选文定篇也;“然观前人论士”、“然炼字其难哉”以下, 皆敷理举统也。由此可见, 二文亦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再举一例:“若夫声色狗马之际, 则绮靡而愉悦;暨乎南冠被囚之时, 遂悲恻而凄凉。是后主之境迁也。当夫燕尔情浓, 词被水漾芙蓉之美;至于丧乱, 情溢雨滴芭蕉之哀。是易安之情移也。” (《文运》) 这一段话的语言结构, 的似《文心雕龙》, 唯“是后主之境迁也”、“是易安之情移也”, 各自对前面两句具有绾结、收束之意, 不当独立成句, 故句前不应用句号, 证之人民文学出版社范文澜校注本《文心雕龙》之标点, 此类句式句前皆用冒号可知。而编辑未察, 误作句号, 亦可为憾。由此细节可知, 《文运》、《炼字》二文, 参详古人文章已经深入精髓, 非在腠理, 亦可谓“有伦有序, 亦雅亦文, 可补舍人之遗阙” (见《炼字》孙菊斋批语) 。这就是功底、功力, 是真学问的体现。有这么好的学问, 还能编不出好教材?别看是小学语文课本, 仔细品味, 其实里面蕴含了张先生多少真才实学!

张先生其人及其文集的出版, 论其根本, 又可给予我们两点重要启发:

第一, 做一名称职的小语教师或教研员, 只需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即可, 而做一名优秀的小语教研员和小语教材主编, 则需要更为深广的学问作支撑, 否则难免底气不足, 捉襟见肘。“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学养造就了张老师编写教材、推进课程改革的辉煌” (于漪语) , 可谓一语中的。

3.读张小娴散文集有感 篇三

三棱坡位于广西百色市西林县那佐苗族乡西南面,海拔1473米,因主峰呈三棱形而得名。作者的家乡垌硝就在三棱坡脚下,是个山清水秀的壮族小山村。作者以“三棱坡”给他的文集命名,可以看出他对故乡的拳拳赤子之心和浓浓乡情。作者在文中提到,西林人把三棱坡形象地比喻成“三棱坡大学”,这所“大学”培养了家乡人吃苦耐劳的性格,开启了西林人的求知欲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由此可见,三棱坡对作者的人格、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作者最后将文集名定为《三棱坡之恋》,更是表明了他对这片热土以及这片热土上人情风物的热爱。

《三棱坡之恋》分为“故土情缘”“我的故事”“寻访民俗”“局町研究”“奇闻异事”“人物风采”6个章节,作者用精美的插图,细腻、流畅的笔调,娓娓道来一则则趣味横生、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故土情缘”收录了《盆歪湖的故事》《走进蝴蝶沟》等18篇文章,诉说着作者浓浓的故土情缘。美丽的盆歪湖、圣洁的驮娘江、神奇的蝴蝶沟、富饶的拖盆河、似雪的桐花、多情的冬雨﹑巴淋﹑冷水米和落日,构成了一系列鲜活感人的情景故事,最终化为一抹淡淡的乡愁……

“我的故事”收录了9篇文章,讲述着作者自己生活的小故事,浓缩了作者成长历程中对人生的理性思考。比如:《酒桌称谓趣事》告诫读者长辈不能轻易充当,在社交场合,自封长辈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同时也会失去认识新的知心朋友的机会;《情系高原》一文则讲述了一个十元钱让作者感动一生的故事,体现了一种陌生人间互帮互助的温情.......

“尋访民俗”承载了作者多年来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成果。《欢乐的拖盆“进过”节》描述了“进过”节期间男女老少以“AA”制形式聚餐,尽情吃喝玩乐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在《桂西民族婚俗趣谈》中出现了许多新颖有趣的词。

“句町研究”为读者打开了句町故园的一扇窗,展列着句町大地上的奇闻异事与人物风采,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探究了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绚丽多姿而又鲜为人知的句町文化。让读者获益颇多:在物化了的当下,生活在驮娘江流域的壮族同胞,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浓郁璀璨的文化“基因”。如:保留着母系遗风的“欧贵”婚俗、神话中的“娅王”,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禁忌,神圣的图腾信仰,都让局外人惊叹。

“奇闻异事”一章收录作者搜集的西林民间故事6篇,玄妙诡异的故事情节将激起读者的奇思妙想;“人物风采”一章收录了11篇人物通讯,作者通过用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传递着孝道与善良、刚毅与坚守,弘扬了老一辈人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投身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激情与虔诚,映照着一组鲜活的人物群像,发人深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的山水会在每个人的童年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多多少少地对个人的成长产生系列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心中的“三棱坡”。虽知异乡暖,难舍故土情,但无论时间如何变换,“三棱坡”总能温暖无数游子的心。

责任编辑:段先鹤

4.读毕淑敏散文集有感 篇四

中牟青年路小学

朱合琴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感惭愧,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像大海,我只用手捧了几滴。浩瀚的书海,我只窥其薄薄的几本。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和愚昧,好在现在开始还不算晚,于是,近期买了很多书。

特别是多买了几本毕淑敏的书,大部分是散文,以前看过她的很多小说,非常喜欢。迄今为止,她已发表近四百万字的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其内容归拢来,一是反映藏北军旅生活作品中,作品中始终关注关怀着人的生存状态,除去西藏生活与做医生的特殊经历,还有就是她做女人,做母亲的天性使然。

我很崇拜毕淑敏,特别爱读她的散文集。有人这样评价她:在热闹而浮躁的文坛,毕淑敏似乎自立门户,不能把她归属于任何一个派别;她不以学问见长,也不以前卫的语言标榜;她不是江南的清山秀水,也不是草原上的黑骏马,她似乎是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中走来,但又不全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她把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事物作为审美客体,把人人都经历的事写得妙趣横生。

我喜欢毕淑敏的文章,喜欢那种轻松有趣的风格,我一直喜欢轻松有趣的东西,她写的不但有趣,更是发人深思,觉得很有意义,把一些大道理都写得简单明了,适合我这种智商理解能力均不高的脑袋。谈论死亡,毕淑敏不惧怕死亡,这是正常的,为什么我们要害怕呢?就像我们要进行新陈代谢,大自然新生代替死亡一样正常。我尤其赞同她的死亡该回归家庭的观点,如果明知道自己快去世了,却要不断在医院折腾,费钱费力所有人跟着受罪,何苦呢?我希望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期,吃好点,喝好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家人给予充分的关爱,在安详平静中死去。并且我也不希望家人太过伤悲,只要他们继续快乐幸福地生活就是我幸福了。谈到教育,毕淑敏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要充分考虑孩子的自尊心,不能孩子已经很痛苦还要唠叨不已以为这样效果好,会让孩子在无穷的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忽然明白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我们的父母,由于繁忙忽视了对孩子心灵的保护,伤害了孩子也不知道。我们的批评教育或者赏识教育也该有个度。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说“我不重要”,文章一开始,作者就用一连串的四个排比句,来解释“我不重要”的教育,其实是忽视个体尊严和个体价值、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接着作者从多方面列举了“我很重要”理由:对生命而言,每一个生命来之不易,我们没有权利和资格说不重要;对父母而言,我们是他们慈爱的对象,幸福的中心,我们不敢说不重要;对爱人而言,我们是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不忍心说不重要;对子女而言,我们是他们的靠山和慰籍,我们没有胆量说不重要;对朋友而言,相交多年密不可分,我们不好意思说不重要;对事业而言,我们就是创意,就是新设想,我们无法说不重要。面对着这么多无法拒绝的理由,我们怎能不说“我很重要”?而且应该是由不习惯说到大声地说,从“我对自己小声说”到“响亮的对世界宣布”,我们应该有这份勇气,因为能大声说出“我很重要”,就是心灵对生命的一种庄严的承诺。也许你很平凡,也许你很普通,你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也不会在史册上永垂不朽,但是,你作为一个生命来到这世上走一遭,就注定了在你个人的历史上也将是一片辉煌。因为,对你的父母来说,对你的爱人来说,对你的子女来说,对你的友人来说,对你的事业来说,你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你确实很重要,这就是作家毕淑敏对生命的解读。如果读者你能理解,那么,你一定会不看轻自己而好好地活着。

其实,每个人在世上活着也不过几十年的光景,为何不珍惜这几十年的光阴,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奋斗着,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她应有的光彩呢? 尚且,只要我们无比重要地生活着,我们就无愧于心灵对生命的许诺!“我很重要”这句话我们太久太久没有说过了。读了这篇散文,有一股冲动想说这句话。也许年幼时就曾经说过,那时觉得自己和了不起,很伟大,长大了一定会是一个重要级的人物。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慢慢地成熟,开始懂事有责任之后,这句话就只能卡在喉咙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考虑一下别人,而常常忽略了自己。于是“我”作为个体被遗忘在角落。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对“我”这个概念淡忘,麻木。很多人经常会这样想:即使没有我地球一样转动。街上依然车水马龙。我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没有我,大海还是那个汹涌澎湃的大海。这种念头不知打败了多少渴望成功的人,他们觉得自己不重要,并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其实,我是重要的,因为“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我很重要,我是特别的人,全世界只有一个我,我应该爱我,爱这个样子的我,爱现在的我,也爱将来的我,我是伟大的。假如我不存在了,世界上就会少一个人在海边看瑰丽的旭日。我应该多给自己一些赞美,让我感觉自己很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要信心,才会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发掘自己的激-情,才会面对成功和失败的挑战。这就是毕淑敏充满智慧和对人性理解的睿智文字,读她越多,越喜欢。下定决心,以后只要有毕淑敏的书,我都要认真研读,用心体会,让她的美丽和智慧让我变得也越来越优秀。

5.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篇五

散文选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它们的起点都是我们身边一些平凡的甚至不起眼的事或人,但作者却能从中提出问题,并且最终总会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让读者受益匪浅。这些清新而又富有哲理的故事就像是一串串美丽的珍珠项链,其中我喜欢的故事有:《软枝杨桃》、《吉祥鸟》、《水终有澄清的一天》、《五字神咒》……

《软枝杨桃》让我明白了,如果当整个社会的人都只重视外表的好坏,不重视内在的美丑时,真正清净的生活就不可能实现。《水终有澄清的一天》让我知道,虽然一秒钟的混乱,可能需要几天才能清净,但只要我们不去理睬,并且一直坚持迈向更高境界,水,终有澄清的一天。《五字神咒》说的是,作者的侄女就职工作紧张,压力很大。每次上台作报告前她总会念着“大家都是人”,念完后不再紧张了,多么神奇的五字神咒啊。

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刺花》了,故事讲的是:猎人太郎叔的独生子因怜悯一窝小山猪,而被父亲赶出家门,太郎叔因此很后悔。一次,“我”和爸爸以及太郎叔在打猎山猪成功归来时,竟遇见了太郎叔的儿子,父子俩冰释前嫌,重归于好。故事中的太郎叔让我最为喜欢。他脸上的那一条刺花刺青也许使他看起来很凶恶、把儿子赶出家门也许使人认为他很严厉,但在他打山猪偶尔失神时,才看出太郎叔是关心、深爱着自己的儿子的。他就像刺花一样,表面是锐利的尖刺,使人害怕不敢靠近,但坚锐的外表下是那颗细腻、美丽的心。

读完故事,我想起了我的爸爸。他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严厉的说我,和妈妈拌嘴,甚至是生气地一整天一句话也不说,使我有时会埋怨他。但当我冷静下来一想,其实爸爸这么做是为了我、为了妈妈、为了家,那一刻,我便感受到爸爸他那时严厉的外表下的浓浓的`爱意。

6.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篇六

林清玄的散文所特有的淡淡的味道,犹如封面上墨竹般的清新一样。每每读他的文、品他的文、感受他的文,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让我感受到他在文章里倾入的感情。

在他清幽而大气的散文里,巧妙地将他凌云的壮志,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在他那篇生命的化妆的散文里,通过解释一流二流三流的文章,让我们真正体会到生命化妆是多么重要,告诉我们要多读书、多欣赏、多思考,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以善良的心去关怀,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焕发出夺目之光。

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大其愿,坚其志,细其心,柔其气”的人生准则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也让我明白了好的心态是何其重要。

我们小区有个高龄老太太,虽满头白发,却精神很好,每天像年轻小伙子一样晨跑,对待每个人都满脸慈爱,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她。有一次,我看见她,便好奇的问她:“奶奶啊,为什么您长寿并且精神呢?而且您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友善呢?”奶奶笑着,摸摸我的头说:“这可多亏于我那好的心态,没当我遇到困难时,我总是想起一句话就是:要以好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去解决困难,船到桥头自然直,何必为一个小小的困难去劳神自己呢?”我那时只是半懂。

我真正懂了那句话的时候还是在一个月光迷人的夜晚,我眉头紧锁,苦思冥想,连月亮都替我心疼,我心里头烦闷极了,可还是得把这道题解开。我无意中抬起头看到了《林清玄散文集》,又想起了老太太说的话,我便调整了心态,平静地看着这道题目,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一步又一步的分析着,突然我脑海里出现了解决方法,我慢慢地写着,这道题终于被我解出来了。这让我更加铭记:要以好的心态去面对、解决问题。

林清玄的散文有着独特的魅力,而我就是被它吸引的其中一个。林清玄以他的智慧将人生道理通俗易懂的启迪我们。他的散文就像沙漠里的一涌清泉,给我们带来清凉,视若珍宝,又似是百花丛中一点绿,充满新意。

7.读《徐志摩散文集》有感 篇七

《徐志摩散文集》是一部精选的散文著作,带给我的当然是少不掉的欣喜,每读一章都会深陷其中,过后便养成了闲余中的趣子。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欧洲漫录”这篇散文,富有幽默感,又不失哲理性和语言刚柔并工的表达。让读者深陷其中,体会其中的情感。

对于托尔斯泰的书与人的看法及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对于莎士比亚的回信,更让读者了解他为人礼貌,性情温和的另一面。

可不幸的事情终究会发生,因从南京乘机去北平路途中,飞机失事遇难,他告别了自己光辉的一生。虽死犹荣,用在这样一位诗人身上,不容置疑。他的逝世是对文学历史上的一次深痛的失去,一位正处风华正茂的年龄,还没有结束的人生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可他的一生是精彩的,在散文中,与泰戈尔的对话,相当的好,能与这样一位印度诗人如此联系,并与他环游亚洲,也不失为一种成就。并影响着徐志摩对于印度洋的恩情。

游历学习的志摩先生,写出了一批感人肺腑的散文,有对于环境,事物的描写,也有对于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描写。

在我看来,他所写的是人所触的正常感受,只不过是他会用最准确,扣人心弦的语言描绘罢了,体会是深刻的。

8.读龙应台散文集《目送》有感 篇八

翻开清爽养眼的浅绿色封面,我看向书的代序。序的构思异常精巧,作者龙应台由放在抽屉角落里的一盒首饰,引出对母亲的回忆。才看了几行,目光就被她柔婉细腻的文字吸引住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母女之间深情的对话是那样的真实感人,它拨动了我的心弦。顷刻间,我爱上了《目送》的文字。

如此动人的文字也一定出于一个拥有美丽心灵的人。我原先不怎么了解作者,但之后的文章里慢慢流露出了她的内心世界。

第一篇文章就是《目送》。我怀着沉静的心情读了一遍又一遍,却丝毫不觉得腻烦。每一遍过后,似乎都有丝丝缕缕更深的感触。文章写了两类目送,一类是目送儿子逐渐长大的背影,第二类是目送父亲逐渐年老、远去的背影。作者对儿子的感情无疑是不舍、牵挂而又落寞的,对父亲的感情是哀痛、无奈的。读着读着,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地湿润了。人生路途漫漫,任何人只能是我们生命中的片段。我可以体会到,龙应台已经把亲情、生命看得十分透彻了。所以文章虽然给人淡淡忧伤之感,但也告诉了我们应当学会独立面对生命中的成长,珍惜亲情和生命。

接下来的《雨儿》也令我感动。这篇文章有许多母女之间的对话,平淡的对话中蕴含着深深的情感。作者的母亲已年老,记忆也衰弱了。她与母亲通电话时,总是先说:“我——是你的女儿。”她母亲的回答使我惊讶:“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作者每次都耐心地回答母亲的问题,话中充满了柔情。她是个极孝顺的女儿,每当回来看母亲时都把母亲当作孩子,悉心照顾她。岁月是无情的,从文章中可以了解到龙应台的母亲年轻时眼睛里有着的锋芒,年老后的眼神是迷离的;年轻时能干、有力气,年老后身子愈来愈瘦弱,脚步愈来愈轻。我看着看着,心头不禁感到酸酸的。也许,不知在哪一天,我的母亲也会像龙应台的母亲那样记忆衰弱、身子瘦弱。但我也一定会像龙应台那样细心照顾母亲,做个孝顺的女儿。

这是一本既有感动,又含有人生哲理的好书。我还没有把全书都看完,因为不忍心把心爱的书一口气读个通。我要细细地、慢慢地品味,要怀着一颗沉静的心品上一遍又一遍……

读龙应台散文集《目送》有感2

《目送》中的龙应台在两个身份间游走,向左是作为父母的女儿,目送“前一代”的老去。向右是作为子女的母亲,目送“下一代”的青春。曾经的你就是现在的我,以后的我也将是现在的你。龙应台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化解横梗在三代人之间的冲突或矛盾,不仅需要善孝,也应该更多地尝试去尊重家人。

作者的父亲“八十岁人,每天开车出去买菜,看朋友,帮儿子跑腿”,还兴冲冲计划着带老伴环岛游,但老人开车颇出事故,让儿女们害怕得只能没收他的车子,老人把“钥匙和行车执照放在一个大信封里,用舌头舔一下,封死”,儿女们满足地松了一口气,庆幸以后打车出门总安全了,不知道的是“一辈子节俭、舍不得叫出租车的他,从此不再出门。”作者的母亲爱美一生,七十岁时还想去隆鼻,八十岁时女儿鼓励她去买双鞋,老人指着一双俏丽的高跟鞋,女儿劝阻说有跟会跌倒,老人又拿起一双“尖尖的镶着金边的鞋头”,女儿转手挑了一双平底圆头软垫的鞋,老人没了兴致。我们常以为父母老了,背佝偻、牙不能咬、脚不能走、车不能开、高跟鞋不能穿,都是理所当然,恰如当年父母在面对我们青春叛逆期时那样的模样,以自己之心度亲人之腹,用温柔封堵正是合理的诉求,一切,还堂而皇之冠之以“爱”的名义。而所有让父母们“缴械”的理直气壮,在听到身作医者兄弟“回想起来,他的急遽退化,是从我们不让他开车之后开始的。”的诊断后土崩瓦解。父母,不能因为“老”,而失去必须的注视与尊重。

9.读《歪文集》有感 篇九

只有亲历过人生苦难的人,才能跳出苦难看人生;只有用理性指导自己人生而又不惮躬耕实践的人,才能讲出人生的理性。这段话我也是作为警句勉励自己,人生总有失望迷茫时,意志消沉时,这个时候不妨多留意身边,可能都会让您觉得非常美好,特别的感动,当然,如果读一本励志的好书,更能帮助你走出困境,教会你积极的生活态度。

现在生活紧凑,压力又大,人们常常在精神极度紧绷后感觉空虚无聊,电视网络只能让你疲乏的身躯更加疲乏。你也许有这样的感觉,坐在电视机旁盯着荧屏,回过头来却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这个时候,不妨感受阅读的快乐,至少不要让无聊成为你生命的底线。我想,久而久之,倘若你真正做到在学习了,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不仅无聊不会来找你,而且会收获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生活的意义。

凡有所建树者,那个不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将书本知识、实践知识、前人经验等等通过总结、感悟、思索、创造,转化为智慧、能力,从而以较高的综合素养、较强的综合能力,成就了多彩的人生。在他人生从低谷走出之后,他仍然没忘记学习。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他生命的韧性,以及他生命的质量。

纵观芸芸众生,凡有所建树者,那个不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将书本知识、实践知识、前人经验等等通过总结、感悟、思索、创造,转化为智慧、能力,从而以较高的综合素养、较强的综合能力,成就了多彩的人生。

我想,无论是鹰还是麻雀,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都拥有珍贵的生命,都想自己的生命有效、有质量,而学习则是它们实现这一理想的共同途径。所以,即便是麻雀注定这一辈子飞的高度有限,只要它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它也是幸福的。王蒙说有价值的思想是美丽的,学习着是美丽的,思想着是美丽的,认识着的实践是美丽的。我觉得他说的很好,人一生中的确会遇到很多苦难和困惑,而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更应该去通过学习来排解心中的疑惑和痛苦。这里的学习不仅仅是局限在课堂上的学习知识,还有学习生活。想想很多时候,我总觉得学习很痛苦,其实那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在以后的生活中,我真的需要更好的去学习。无论身处什么逆境,学习都可以改变一切,因为通过学习,可以启迪智慧,寻找答案,通向精神家园。我也渴求着通向快乐的精神家园。另外,我觉得,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习。通过每一次经历,通过与人交往,学习如何为人处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的人会把自己的事业视为一生的事业,例如教师,在很多人看来,也许是个平淡而又辛苦的职业。但真正喜欢并融入其中的人会乐意为它付出,一样,他们能从中体验到属于他们的快乐。

希望每个人都能有快乐的人生。

10.读散文有感 篇十

您说过,洗手的状况下,生活从水槽里过去;就餐的状况下,生活从工作里过去;静静地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看见一个一个的字,细心玩味美好的另外,因为我观念到了時间的匆匆忙忙,回首往事,错过很多,转眼之间,立刻就需要进到焦虑不安的高二,时间如流水,我这才知道時间的珍贵。

您的《春》带来我的是绮丽而无失的美,也是它要我钟爱您的抒情的散文。看,看,像毛针,像花针,像细条,密密麻麻地斜织着,他人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我第一次知道,这般不同寻常的雨,也可以被你勾勒的那么美,我常常在她们正中间见到你的潇洒,你的淡泊,读到你心情,欺压的情绪。

果树、杏树、杏树,你不能我,我不能你,都盛开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著清甜味,闭了眼,树枝好像早已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规格的蝴蝶花飞着。野草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百花丛里,像眼睛,像星辰,还眨呀眨的。见到这儿,眼下闪过出一片祥和的景色,在您的笔下,一切是那麼轻快,那么美。

高一刚学过的您的那篇《荷塘月色》一开始见到题型时,禁不住想到了荷塘月色那首歌,而您的荷塘一下子把我拉到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边,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片水流量很高,像亭亭的舞娘的裙。逐级的叶片中间,零星地牛羊些白色花,有袅娜地开过的,有羞涩地喊着菲儿的;好似一颗颗的耀眼明珠,又如碧时间的星辰,又如刚出浴的丽人我好像看到了繁星满天流一般,静静地泻在这儿一片叶子和花上,光和影有着和谐的节奏感,如梵婀玲上奏着的经典名曲。我乃至听到了树枝的蝉声和水中的蛙声,可就在这时候,您说但繁华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刹那间,我好像能触到你的凄凉声,由于您一直不经意间的流露自身的简直感情。

11.读冰心散文有感 篇十一

在暑假快要结束的几天里,我再次拿起了我超级喜欢的《冰心散文》开始读起来,不经意间,我竟看起了平时不怎么想看的《寄小读者》这篇散文,突然间爱不释手。在冰心的散文里都处处体现着一个“爱”字。冰心老人热爱儿童,在她生病的期间内,还为小朋友写了这篇散文《寄小读者》。可见她心中,小朋友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冰心爱母亲,她甚至这样形容过她的母亲:母亲的话语句句可使做儿女的人心动;母亲的一举一动都会让为人子女的为之感动为之动容。

我也深刻的认识到,生活中,坚定的信念就是“爱”。读完后,其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心是冷的,泪是热的,心,凝固了世界。泪,温暖了世界。”这让想到我们自然界的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每当一只只珍贵的野生动物被捕杀时,除了盗猎者,大家肯定都会愤怒。我们脚下的生灵虽小,但也是有生命的。在它们正高高兴兴的搬东西时,我们却无情地踩下它们,善良的人肯定会伤心。曾经我也是看见蚂蚁就踩死,看完整书后,我极其的后悔自己的的行为。想想就在你不经意间有多少的生命被我们这样轻易杀害,真是不应该。我想,“爱”是生命中最美的字眼。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爱。“爱”,可以改变任何一个有生命的人。

冰心把这种“爱”化为一种极为清丽,极为温婉的文笔,写成了散文。让大家感受到了“爱”的力量。让“爱”感动了我。

12.读《张晓风散文集》有感 篇十二

《张晓风散文集》是我读过的第一本散文集,这部散文集精选了作者张晓风近九十篇散文,我读后感到,每一篇散文的文风都很朴实,故事情节也不过是平常的一些琐事,但却很生动精彩,能让读者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了解散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让人流连忘返,久久不肯放下。

《包子》和《一山昙华》是《张晓风散文集》中我认为含义较深的文章,主要描写的是在当今社会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包子》一文通过儿子对母亲的不尊敬、不孝敬,刻画出儿子任由母亲自身自灭的一种态度。文中儿子西装笔挺,骑着威风的摩托车;而老母亲却住在黑如蚁穴的房子中,手捧着一把小炭篮与之相依为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母亲是生我养我的`人,我们的成长进步,都倾注着母亲的关心和关爱,当我们长大成人,我们的母亲就老了,就走不动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因为我们不能忘记母爱的伟大,不管我们身在何处都要尽一份儿女对母亲的孝心,尽一切努力关心和照顾好母亲,让母亲过好幸福的晚年生活。

《一山昙华》讲述了作者因与丈夫一同去夏威夷游玩,错过了观赏满山遍野、香气扑鼻的昙花,只看见凋谢的花朵;于是幻想出了一山昙花争相开放的景色。透过这篇散文,我的理解是,有些东西我们在得到的同时也会失去另一些东西。作者没有因为错过了观赏昙花是最佳时间而灰心丧气,而是从心里幻想出一幅美景,从而也得到了心灵的满足。上帝把你的一扇窗子关闭了,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门。王羲之的兰亭序集我没买到,但买到了《张晓风散文集》,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淡忘了眼睛目睹的美景,却记住了迟来的景色,这才是拥有。

上一篇:冬季中学同学聚会主持稿下一篇:业务员个人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