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2024-09-19

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教训(13篇)

1.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篇一

一、26日12时43分许,明通小学一、二年级10个班在校午餐的学生依次进入该宿舍楼进行午休。13时57分许,数名先行离开宿舍下楼的学生见到一楼通道处两块靠墙摆放的海绵垫,并上前踢打、撞击,致使其中一块海绵垫倒下。

14时许,学校拉响起床铃,午休的学生开始起床,离开宿舍返回教室上课。因过道摆放的海绵垫倒下,导致通道不畅,先期下楼的学生在通过海绵垫时发生跌倒,后续下楼的大量学生情况不明继续向前拥挤,造成多名学生相互叠加挤压在海绵垫上,导致6名学生受挤压窒息死亡,26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

二、

案例1、,事故发生在当地时间早上9时30分,当时阿富汉萨尔杰伊女子学校厨房里的煤气罐突然着火,学生们惊慌之中往外逃跑,不幸造成踩踏事故,造成6人死亡,多人受伤。

案例2、206月,湖南某学校初二(1)班上体育课的学生下午4点半左右下课时回教室,和上完电脑课下楼的高年级学生在楼梯上发生拥挤,一些学生被挤倒,造成10余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

案例3、年10月14日,四川营山一小学因天气原因,楼梯湿滑发生拥挤踩踏,造成9名学生受伤,2人重伤。

案例4、2005年10月16日上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第二中学附属小学学生在下楼参加升国旗时,因为楼梯护栏坍塌,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一名学生死亡,12名学生受伤。

案例5、2005年10月24日上午,湖南省娄底市第四小学学生在楼梯间拥挤踩踏,10人受伤。

2.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篇二

智库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 智库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日益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智库对制定公共政策、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尽管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各不相同, 但各国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发挥智库在专业知识、人才储备、思想引领、创新价值等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 尽可能吸收智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合理建议;各国都认识到智库对提升国家的内政与外交能力, 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当前, 中国正处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亟待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智库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历史经验表明, 一国的崛起和发展进程往往伴随着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的发展, 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国家可以通过发挥智库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提升自身软实力和制度竞争力。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应当积极发挥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重要载体的作用, 积极向世界说明中国道路, 讲好中国故事, 树立中国形象, 传播中国文化, 提升中国影响力。

智库对社会舆论和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智库汇聚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思想活跃的人士, 容易引起舆论关注, 产生社会影响力, 因此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智库在引领社会舆论、传播主流价值观、教育社会大众等方面的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可以通过总结改革发展经验, 引导社会舆论, 激发人民精神动力;可以通过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递社会正能量, 营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欧美国家智库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近百年来, 欧美智库依据各自国情与社会制度, 探索并形成了适合本国智库发展的成功经验, 主要涉及人、财、物的管理, 并延伸到智库运行和管理、全球智库合作, 为充分发挥智库在公共政策、公共事务中的资政作用,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软实力, 创造了良好的运行机制与环境。

人员结构复合化。人力资源是智库运行的核心资源, 欧美智库在人才选拔、配备、使用、考核、培训及淘汰等方面都有详细规定, 比如人才选拔具有开放性、研究方式多学科交叉化, 考核激励灵活多样等。在以重大现实和战略性问题为导向的研究项目中, 往往把不同专业背景和从业经历的人员云集一起, 包括知名学者专家、企业精英、卸任政府官员等, 人员结构复合多样。

经费来源多元化。欧美智库的运行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款、自身经营性收入以及社会各界的捐款。不同国家的智库经费来源结构存在差异, 即使是同一国家内部不同类型的智库, 经费来源构成也不尽相同。美国和英国智库的运行经费大多来自基金会、企业和个人捐助以及会员费和出版物的收入, 俄罗斯与德国智库经费主要来自政府, 不同的经费来源模式体现了智库管理理念的差异性。经费来源多元化为确保智库的持续生存, 为形成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公平发展的格局创造了条件。

研究领域专业化。欧美智库的研究范围几乎覆盖公共政策的各个方面, 包括外交、经贸、法律、能源、农业、环境、教育、卫生等, 面对日趋复杂的公共问题, 他们充分利用交叉学科和复杂知识体系加以应对。每个智库都会主动突出自身特色, 根据专业优势选择研究领域。通常情况下, 智库不会把研究战线拉得太长, 而是聚焦重点, 持续关注, 由此提高研究成果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提升智库的专业特色与影响力。

传播渠道数字化。欧美智库高度重视智库成果传播渠道建设, 大多设有负责成果信息传播的部门, 运用新技术推广智库研究成果, 借助报纸、期刊、网站和社交平台, 解读政策内涵、传播观点主张、影响公共舆论, 进而影响决策者。可以说, 信息化时代, 传播渠道数字化已经成为提升智库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国际合作常态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 欧美智库大多采取开放政策, 通过实施国际化合作与跨国研究, 建立广泛的国际智库合作网络, 发挥智库对解决全球性议题的积极作用。欧美智库还坚持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通过内外互动提升自身影响力。如美国兰德公司每月组织150名调研咨询人员参观访问其他科研机构, 同时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约400名智库同行和政治家的访问。

欧美智库虽然有许多成功经验, 但都是欧美国家特定国情和社会制度的产物, 无法摆脱这些国家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 因而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用财务自由来标榜智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欧美智库往往标榜财务独立和研究独立, 并由此强调智库的所谓“独立性、客观性”, 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经常用超低的政府资助比例, 来反映其“客观性、质量和影响力”。实际上, 智库“独立性”背后有很多特殊性因素, 如在美国, 很多智库以非政府组织方式注册, 这样的“独立性”其实是为了享受免税。一些智库以“独立性”来掩盖与各种基金会、商业集团、政府部门等之间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 如美国一些智库普遍存在智库人员同一时期在不同机构交叉任职的情况, 这样的运行机制很难确保这些智库具有“非盈利、无党派、无倾向”等特征。

过分强调旋转门机制, 却忽视了这种机制的局限和问题。美国一些智库十分强调旋转门机制, 主张通过“智库专家—政府部门”轮流任职来加强智库影响力、提升国际视野, 这有其道理。但也要看到, 这种机制本身是多党制产物, 在选举中失利的政治人物, 可以隐入智库、修身养性。美国很多智库看重旋转门机制, 是为建立广泛利益关系和社会精英网络, 这造成智库专业人员尤其是核心骨干成员过快的、随意的流动, 不利于智库的专业化和持续发展。对这一点, 我们应当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智库人员流动机制。

对智库作用及其影响力的评价缺乏客观依据。近几年, 美国一些智库研究机构热衷于对全球智库影响力作出评价、进行排名, 引起国内外关注甚至热捧。这些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各国智库的活跃程度和社会影响力, 有的排名经过长期的学术积累, 已经成为衡量全球智库水准的重要参考和指标。但也应看到, 这些排名和影响力分析主要依靠定性评价, 客观性和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检验, 不应盲目推崇。

欧美智库发展对中国智库的启示

欧美智库既有成功的发展经验, 也有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性, 对于我们当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提高思想认识, 发挥智库在国家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功以才成, 业由才广。”欧美智库经验表明, 现代智库的基本功能之一, 就是提供公共政策的咨询建议,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对此, 我们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各级政府和政策制定部门要注重发挥智库的决策咨询、人才培养、舆论引导、提升国家软实力等重要功能, 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围绕中心工作, 引领智库为公共利益服务。建设什么样的智库?为谁服务?这是关系智库发展方向和宗旨的根本问题。欧美很多智库具有明显的利益导向和明确的服务对象, 甚至带有过度商业化的问题。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需求, 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 提出专业化、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坚持实事求是, 提高智库的研究质量。欧美智库经验表明, 提供高质量研究和决策咨询成果, 是一流智库的根本所在。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并提高智库研究成果的质量, 培育高质量智库。我们不能片面理解欧美智库所谓“独立性原则”, 而是要坚持党管智库原则, 坚持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 以问题为导向, 倡导实事求是和大胆探索, 深入调查研究, 进行扎实分析, 为党和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建设性政策建议。

深化体制改革, 营造智库发展的良好环境。欧美智库经验表明, 一流智库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为此, 要尊重智库发展规律, 加快改革创新, 形成有利于智库发展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多元化筹措经费来源, 形成有利于智库建设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鼓励建立灵活性人员配置机制, 培养智库型专业人才队伍, 形成有利于智库型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和教育机制;加快推动智库与政府部门供需对接, 实现信息对称, 确保智库研究的及时性、有效性和针对性;深化研究体制机制改革, 推动智库研究的选题机制、研究方法和手段创新;促进各类智库健康成长, 形成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智库体系。

推动国际合作, 提升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全球智库网络正在成为全球治理的新兴力量, 中国智库发展也要充分运用国内外资源, 推动智库跨国交流与合作, 主动融入全球智库网络, 主动走向国际智库前沿, 培育战略性眼光、国际性视野和原创能力, 提高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国际化水平。同时, 要鼓励智库与媒体进行有效互动, 提升智库影响力, 并发挥智库对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理性引领作用。

3.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篇三

宏观调控的概念是改革开放之后从国外引入并正式提出的。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的现代宏观调控体系。但是,国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或者调整也是非常频繁的。从1953年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几次大的起伏。1953年下半年出现了明显的经济过热,当年经济增长15.6%;1954年进行调整,当年经济增长率回落到4.2%。1956年全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下半年经济再次出现明显的过热;1957年进行调整,开展了当时所说的“反冒进”。1958年提出了经济建设要“大跃进”和“超英赶美”等口号,全民大炼钢铁,当年经济增长21.3%,整个经济建设出现了空前的过热,经济平衡严重失调。1959年本应进行调整,但由于当时对“左”的倾向造成的危害仍然认识不足以及其他原因,却开展了反右倾斗争,继续坚持“大跃进”,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社会生产力受到重大破坏,全国人民吃饭都成了问题。1960年到1962年经济产出分别比上年下滑0.3%、27.3%和5.6%,经济从大起转为大落。1962年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5年经济初步恢复到1960年的水平。从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我国经济更是到了崩溃的边缘。

从建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些年内,中国经济建设经历了波澜壮阔、艰难曲折的过程。当时,我们别无选择地采用了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的缺失,社会经济活动基本上完全由政府主导,国家对经济的调整,也是通过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来实施的。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下,从1953年~1977年实现经济年均增长6.8%,集中力量办成了许多大事,初步建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各项事业都获得了较大发展。但实践证明:企业作为经济的细胞,其生产经营没有什么自主权,缺乏活力;政府通过计划来安排整个经济活动,客观上难以做到真正按价值规律办事;特别是如果决策者主观上对经济运行发生误判,就会给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甚至灾难性后果。这些年经济发展的风风雨雨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极为深刻的启示。“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描绘了改革开放的蓝图,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宏观调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涵是使传统的计划经济运行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三十多年改革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确实有着某种神奇的力量,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出无穷的经济活力,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市场自身的弱点也明显暴露出来了。这个时候,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宏观调控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这一对孪生姐妹同时成长起来,“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既有博弈又有合作,共同推进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具体说,从1979年以来经历了至少七次较大的宏观调控过程。

第一次:1979年~1981年。我国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同时也出现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总需求增长过猛,总供给能力不足,加上当时有关方面提供了一个对我国石油储量高估的信息,建议要建设20个大庆即我国石油年产量将达10亿吨水平,似乎我国可以大量出口石油挣外汇,以放手进口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于是刮起了一股“进口风”。1980年外贸进口总额比1978年增长83.8%,连年出现外贸赤字,国家外汇储备1978年末为1.67亿美元,到1980年末变为亏空12.96亿美元。当时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强调搞好综合平衡,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等,取得明显成效。

第二次:1985年~1986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和改革向城市推进,宏观经济又出现了过热现象。1984年和1985年经济增长率分别高达15.2%、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8.2%和38.8%。货币发行超量,工资奖金增长过快,通胀问题突出。调整的主要措施是控制投资和信贷规模,加强物价管理等。

第三次:1988年~1989年。由于当时体制转轨刚刚开始,投资饥渴症、盲目扩张的冲动依然存在,“价格闯关”又提高了居民对通胀的预期,一些地方出现抢购风,居民消费价格1988年和1989年分别比上年上涨18.8%、18.0%。这一次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还是紧缩财政和信贷,压缩总需求,增加有效供给,整顿经济生活中的混乱现象。由于这轮调控是在连续几年粮、棉、油生产徘徊的背景下进行的;某些方面的调控力度可能偏大,例如198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从上一年的25.4%跌落到负增长7.2%;更重要的因素是当年“六四”政治风波,特别是西方国家对我实行经济制裁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致使1989年和199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只分别为4.1%和3.8%,到1991年回升到9.2%。

第四次:1993年~1996年。当时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和“一乱”(经济秩序乱,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的问题。通货迅速膨胀,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1%。中央适时果断地采取了宏观调控。这是我国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后的第一次重大宏观调控,其思路和措施也展现了新的面貌。一开始就强调了需要把握的三点原则:一是统一思想认识;二是着眼于加快改革步伐;三是主要运用经济办法,配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组织措施。这次调控力度的掌握比较适度,既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又保持了经济的适度较快增长,到1996年成功实现了“软着陆”。

第五次:1998年~2002年。经过连续5年的反通胀努力,1997年居民消费价格回落到比上年上涨2.8%的正常水平。由于1997年下半年爆发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受阻,1998年出口总额只比上年增长0.5%;1998年国内又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加上体制转轨、经济转型进程加快,国内商品的供需矛盾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需求不足问题成为主要矛盾,国有企业与商业银行改革滞后和经营困难的问题也凸现出来。从1998年起连续5年商品零售价格负增长,出现明显通货紧缩的现象。1998年初中央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并推出一系列扩大内需的重大措施。同时,以壮士断腕的巨大勇气对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进行大力改革,一方面对其巨额注资、改制重组,另一方面普遍进行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国企下岗职工达2000多万人。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一轮宏观调控与推进改革开放的有机组合,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积累了反通货紧缩的宝贵经验,也为从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六次:2003年~2007年。前5年扩大内需措施积蓄的发展潜能开始强劲释放,加上第十个“五年规划”全面实施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迅速扩大,我国经济增长从2002年下半年便出现提速,2003年虽在上半年受“非典”影响,但全年增长速度还是登上两位数。既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要防止出现过热,这一轮宏观调控不但动手较早,而且力度适当;采取了“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坚持在发展中调结构;不是全面收紧,而是把握住“看好土地、管好信贷”两个“闸门”。宏观调控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自觉地运用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连续五年经济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年平均上涨2.6%,劳动就业稳步增长,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明显提升。

第七次:2008年到现在。2007年GDP增长率攀上1992年以来的最高峰达14.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4.8%。所以,2008年初确定当年宏观调控的方针是“防过热、防通胀”。但是,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到9月份终于爆发了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而且来势汹汹,迅速蔓延全球。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关系已经非常密切,欧美又是我国主要的商品出口目的地,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是非同小可的。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下跌16%,其中出口更下跌18.6%。对美国次贷危机可能演变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央早有觉察,并且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准备。从“双防”政策转向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关键在选择时机和把握力度。2008年10月上旬,中央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10项措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里包括两年新增4万亿元投资的计划,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26万亿元,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这一揽子重大措施,提振了市场信心,有效稳住了经济增长。

(摘自人民出版社《中国经济改革警示录》 作者:厉以宁 等)

4.如何主动适应社会的经验和教训 篇四

-----人物访谈心得体会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这句话要表达的是社会千奇百怪,瞬息万变,那么对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学会如何主动适应社会是必须而且必要的。

通过访谈,我受益匪浅,现总结心得如下:

(一)看清学校与社会的不同——社会需求

一个初初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最先面对的应该是学生生活环境和职业生活环境的差异。那么,我们首先要研究,把握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特点。首先,学生生活环境是经过加工的,秩序化的环境。职业生活环境是自然的、未经设计的环境。因此,不同的对待方式,结果会大不相同。其次,学生生活是浪漫的、想入非非的;职业生活是现实的、郑重其事的。因此,职业生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再次,学生生活属非分配领域,同学之间不发生利益冲突;职业生活属分配领域,相互间利益相关。总之,认识环境是我们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心态决定高度

首先,要把握选择的原则。我们选择职业时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客观现实,它所提供的要求和机遇;二是个人的志向、抱负、特长、潜能和兴趣,能够充分实现个人的主体性。其次,要把握选择的方法。选择的方法是比较。比较是利弊之间的比较。任何事物总是利弊相交,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事是没有的。“两利相争取其长,两弊相争取其短”,只要利大于弊就可以了。再次,职业、工作一旦选定了,就不要左顾右盼,徘徨不定,而要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埋头苦干,做出创造性的成绩来。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会想不等于会说,会说不等于会做,个人素质不等于事业成功。大家会想,但会不会做,则是另一回事。从知识的获取,到能力的培养,到经验的取得,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我们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所缺少的正是经验。

因此,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一定要踏踏实实,从头开始,从小事做起,虚心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切忌急于求成。

(四)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

大学毕业以后五年,十年,二十年,同学之间在学识、成就、以至于职位等方面,差别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对于业余时间的利用,对个人今后的发展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坚持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研究,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掌握正确使用时间的方法,根据学长的体会,还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进行学习、研究,需要订出规划,然后集中精力于一个方向,按照自己的规划,日积月累,必然会取得成功。

要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一般而言,知识结构包括知识硬核——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应用理论;知识幔层——以论文形式发表出来的各种理论、学说、观点;知识大气圈——在实践中产生的闪光的思想、判断等。我们要据此建立自己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同时又必须不断吸收新鲜知识,充实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

(五)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

对于人际关系问题,学长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社会,多数人是好的,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

我们认定“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以后,那么,在我们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必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关键在于很好地把握自己。

以诚待人是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心理保证。你待人坦诚、诚实,令人感到与你交往无后顾之忧、放心,才有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大度宽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社会上的人们,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各人主观努力的不同,其思想、观念、性格千差万别。因此,我们要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人。积极增进交往才有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离不开交往。人际关系不是虚无的关系,经存在于你、我、他之间,存在于现实关系之中,表现为人们之间思想和行为的互动过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同样要坚信,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关键在于把握自己、提高自己。

(六)机遇富有弹性

机遇对一个人成功有重大影响,且它是富有弹性的。

首先,能否抓住机遇富有弹性。机遇是客观存在,但你能否抓住它,则取决于你的素质。其次,进入机遇后能否取得成功,同样富有弹性。抓住机遇,取得成功,需要有胆略、学识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机遇只偏爱那些为事业的成功作了最充分准备的人。因此,我们不要在那里等待机会,而是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使自己具备相应的足以胜任的资格。

(七)关键在于提高素质

一个素质高的人,他会主动寻找发展的目标空间,随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努力创新,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在事业中取得成功。

首先,要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实践,从自己的言行开始,一点一滴去做,用自己的生命,生活、言行,把自己选择的“道”体现出来,并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其次,要感悟。用我们自己的人生阅历、经验、知识去体悟,体悟科学,体悟人生哲理,许多道理,你如果悟通了,终生受益。

最后,我们要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去感受、体验、不断地与之交流、碰撞,在信息的交流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

5.都是经验和教训 篇五

1、刚拿到本时,什么都想开开,连拖拉机也没放过;现在是能不开就

不开别人车,觉得自己的车还是最好开的。

2、刚学会开车时,觉得五档没有什么用(开不快),几个月后,觉得一档没什么用,感觉用二档起步好,现在觉得一档到五档都很管用。

3、开车一年时,觉得自己车技非常了得,什么车都敢超,什么车都不让,路就是我家的;三年后,几乎天天跑长途,看多了各种事故,知道了什么巧事都有可能发生,车速也放慢了不少;现在知道了市区里公交

和出租就是爷,高速上卡车也是爷,哪里都得让着他们。

4、开熟了以后,觉得黄灯亮了就是用来抢的;后来觉得黄灯是用来停的;现在过绿灯都要带脚刹,让一让那些抢黄灯和闯红灯的。

5、刚开到车,就觉得自行车,摩托车和行人真让人心烦;现在经常骑

骑车,走走路,发现汽车才是最不讲道理的东西。

6、从前觉得有事就得急刹车,那车胎的尖叫专门用来警告不遵守规则的人;现在知道,能让就要让,汽车不是想停哪就停哪的,后面的车也

不是你能停他也能停的住的。

7、从前给人迸道时,还要向前挤一把;现在只要有个迸进来了,就让

一把,心里琢磨着此人是不是急着去医院。

8、从前觉得在车流中窜行,能抢到不少时间;现在发现只要选的路好,并不比那些开F1的人慢到哪里去。

9、从前觉得在人流中穿行,是车技的象征;现在知道,人的价值,是

无法用钱衡量的。

10、从前高速公路开车时觉得140比100公里快很多;现在知道到达时只比开160的慢那么半个小时,而且不用到了地头到处找厕所。

11、从前觉得偶尔违章没有多大关系;现在知道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关系只是在于次数的不同,运气的好坏没有多少因素。

12、从前发生事故总想暴打对方一顿;现在被人追了尾都想私了算了,吃点亏总比天天跑大队和保险公司来的实惠。

13、从前被无聊的人士骂一句,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现在最多也只是

伸出一根手指告诉他天堂的方向。

14、从前觉得别人乱开车就想教育对方一下;现在反而觉得教育自己不

能像他一样才是最管用的。

15、从前觉得车停哪里都一样;现在停车要看看边上是什么车,后面是什么车,能不能与他们保持安全的距离,保安室和摄像机能不能看到

车„,反正想的挺多的。

16、从前后面向外头向内,现在后备箱顶着墙,能有多后就多后,小偷

就没有光顾过后备箱。

17、从前停车顶着前车停;现在停好车都要向后多倒个半米,哪怕后面

再停个车顶上来,自己也能出的去。

18、从前停车总是要把后视镜给收起来;现在能不收就不收,因为它可

以帮别人远离你的车,就算坏了也比做漆来的实惠。

19、从前修车听师傅的;现在师傅叫我:师傅,您看这东西换不换?

20、从前保养,觉得常换的机油好坏都一样;现在知道,换好机油省油

省时间还省钱,而且配件都要原厂的或品牌的。

21、从前觉得10升油耗只比九升多二块钱(五年前);现在知道了,一万公里可以省四五百元,一年可以省个养路费。

22、从前觉得保险保的越全越好;现在只买三责和车损,加上小心驾驶,但三责买的很高,最少二十万起。

23、从前觉得装了倒车雷达,倒车的时候可以不用操心,现在知道倒车雷达也有盲区,并且车后面随时可以出现障碍物,还是相信自己的眼睛

最保险。

24、从前去加油总是很有钱的说:“给我加满”!现在知道了加满一箱

油在市区拉着几乎等于拉着一个人,学会只加半箱油。

25、从前很羡慕哪些雪亮的疝气灯,晚上开车总喜欢开着远光,不管对方是否晃眼,现在知道了,如果对方什么也看不见,处在危险边缘的也

包括自己。所以每次会车首先变成近光。

6.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篇六

回顾中国经济体制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经济体制从最初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再到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最后定格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总是在与时俱进,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也品尝了不少教训,吸取了大量经验,这些经验教训都是值得我们永久学习的。

那么在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究竟有哪些经验教训呢。

第一,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合理制定经济模式。“一五”之后,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结构较简单的情况下,逐步形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大统一小自由、大集中小分散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国民经济刚刚恢复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体制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做法是不一样的,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激起了大改革、大开放的热潮,紧接着,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上规划了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蓝图,旨在打破旧体制,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的新体制。在符合基本国情的条件下,令经济改革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让社会主义经济焕发出巨大活力。文化大革命被说成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革命”,可在当时,我国的主要矛盾存在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扩大化,“文化大革命”的方式是绝不可取的,这是我党未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一个深刻教训。

第二,我们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必要的思想准备。中国共产党应该对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步骤、根本任务有个清醒的认识,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性。1958年至1960年持续三年的“大跃进”,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在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推动下,为了迅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而掀起的一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那时候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还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必要思想准备,产生了危害性极大的冒进思想。要使经济建设持续稳步增长,必须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大跃进”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认识到这样的客观规律,盲目的以“赶英超美”为口号,以大炼钢铁为标志,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衡,使国家和人民陷入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这样的决策不能再重演。

第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生产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地改善人民生活,这是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的必要条件。“大跃进”时期片面强调了经济建设,忽视人们生活的改善,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最终生产建设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平均主义泛滥,“干不干一个样,多干少干一个样”,供给制,吃饭不要钱,这严重挫伤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模式,是完全排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自给自足的封闭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探索的又一次失误,我们应当引以为戒。1980年至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得到大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大突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这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也为工业的发展打足了基础。

第四,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既要做到明确区分又要做到相辅相成。政治体制是社会总机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往往决定着其他组成部分的性质和方向,在现实生活中,政治体制的因素和经济体制的因素往往交错在一起,很难对它们作出严格区分。关于如何对待两者的关系,邓小平早有论断,他说:“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

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在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的系统工程中,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2个基本的构成要素,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间关系,将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

7.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篇七

就教学原则说,朱熹这本预备教材违背了教学的系统性原则。朱熹曾经提出“循序渐进”的口号。这个口号,正确地反映了教学取得成功的客观规律。但是,朱熹的理论和实践并不统一。

教学所以需要循序渐进,一方面是知识、技能、技巧的本身具有系统性,不知道什么叫中世纪的人难于深入钻研拜占庭的文化,不会用锯斧的人是没有办法用木材架梁造屋的。另一方面,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发展也具有系统性,需要符合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四人帮”指桑骂槐,曾经不加分析地批判朱熹。但是,他们在教育上的许多做法却重复了朱熹的错误。以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他们搞的教材中“多穷理之事,近于大学”,“开卷多难字,不便童子”之类的弊病到处可见。比如,规定年纪很小的学生要写“批判”文章,至于他们识字多少,知识基础如何,对文章结构有无理解,等等,则一概不管。就写作训练的基本要求来说,学生还不懂得“月缺月圆”应当对“花开花落”,却偏偏要写律诗。这种教学对学生并没有多大的帮助。语文教学如此,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是如此。我们应当避免在教学中迫使学生反复咀嚼已知的材料,力求最经济、最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但是这并不等于教学可以跳跃式前进。

现在,中小学各科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课本。大纲和课本本身体现了教学的系统性。但是,有些教师出于“快出人才”的良好愿望,总希望在大纲和课本里“挖潜力”。我们往往会听到“满”展开联想,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硕果累累,使人看到了希望。“树上”“花下”“地上”,一幅五彩缤纷的主体感很强的春花图便出现了。

美包含在文学作品中,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各种因素,让学生感知作品的美,从而在写作中创造美。由此可知:语文教材中存在美;教学艺术表现美、挖掘美;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渗透美,让学生在丰富的美学内容中感受美、鉴赏美,得到美的享受,增强创造美的欲望。

四、在生活中实践,感受美

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带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四季的变化,倾听小草的诉说,触摸大地的脉搏;引导学生走入艺术的殿堂,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佳作,体验其中的情感,感悟作品的底蕴;让学生走向社会,发现社会生活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通过认真观察,专注倾听,深入探究,仔细体这样的教学经验:某某教师在小学二年级就教完了小学三年级的课程,超额完成了教学任务。仿佛一个工人,由于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今年已在做明年的工作一样。曾经有很多教育家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教学上超额完成任务的,由于教师经验确实丰富而缩短学时的是少数,多数人教学上不是浮光掠影地匆匆带过就是跳跃式前进,学生获得的知识不牢固,技能不熟练。这样,某些聪明的学生固然可以通过自学弥补不足,但是为数甚多的学生则是吃了夹生饭,消化不良,在以后,很可能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中学里语文、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其中不少人在小学时“识字关”、“写话关”、“小数四则关”、“分数四则关”就没有过好。前面的东西没有弄清楚,学习高一级的内容就吃力,常常事半功倍,适得其反。

出色的教学不在于使学生能够依葫芦画瓢,一学就懂,一做就对;而在于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在可能产生错误或者是已经产生错误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篇课文,叫《乌鸦喝水》,故事所阐明的道理,颇为耐人寻味。乌鸦所以聪明,不是表现在它喝到了水而在于它“想出办法来了”,填了石子。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学生好比乌鸦,知识好比是水。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端出一盆知识之水让“乌鸦”喝,而是要引导“乌鸦”想方设法喝到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在于能不能把知识之水送进“乌鸦”的嘴里去,而在于会不会引导“乌鸦”在瓶子很高,瓶口又小,它喝不着瓶子里的“知识之水”的情况下开动脑筋。

在传统的教学经验中,有一个强调“悟”的过程。领导学生实现这个“悟”的过程。这个“悟”的过程,就是启发的过程。对于教者来说,就是“点化”,在节骨眼上点一点,就像针刺治病,在该点的穴位上行针,促使受针者获得相应的积极反应。人们称善针者为神针,称善于启发者为善教。这个“悟”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启发乌鸦向水里投石子,就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善于启发,是一种艺术。掌握这种艺术,首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要相信乌鸦总是希望喝到水的,要相信只要启而得法,乌鸦总是能够喝到水的。

巴甫洛夫在他逝世前曾经给青年写过一封信。信里这样味,把学生引入审美王国的第一扇门。

在一节作文课上,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游记,题目是《最美的记忆》。写之前,我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哪里最吸引自己,哪些地方最美丽。一个学生展示了一张照片,说:“这是我到番禺‘百万葵园’游玩的时候拍的照片,我认为这一张最美了。你们看,那一大片金灿灿的向日葵,多像地上铺着的一层金子啊,我就站在这一片金色中,不知不觉就陶醉了。”孩子说得多好,这就是生活中美的体验。我笑着请他坐下来,说:“这么美的景色,只用一张照片来珍藏那太可惜了,请你用文字把这种美写下来,让它永留心中吧!”于是,一篇充满着孩子纯真与乐趣的美文就诞生了。

英国诗人济慈说:“美是一种永恒的愉快。”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的教育,就是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儿童初步的审美能力,陶冶儿童爱美的情趣,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如何构建

生态课堂

(兰州市第86中学,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传统知识为主线,以学生考出好成绩为目标,因而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要让课堂充满情感,富有生活情趣,张扬学生的个性,让课堂变成高效课堂、和谐课堂、生态课堂。

关键词:生态课堂情感生活化监督个性

生态课堂是佐藤学所讲的“润泽的课堂”,是适合于学习型共同体发展的课堂。是教师、学生、家长达到平衡的课堂,它的特点是以和谐为中心,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促使学生发展成为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个体,而不是千人一面,如工业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一样。那如何构建生态课堂呢?我认为至少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课堂上流淌情感

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受教育者都是少年儿童,他们生活阅历少,知识积累不够,心智不成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家长就像捧珍珠一样,害怕掉了、害怕碎了、害怕毁了,他们在祖辈的过分呵护下长大,到了学校自然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正确关注、正确教育。那么,首先就要让课堂上流淌着暖暖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爱、感受到温暖,觉得老师是值得依靠、值得信赖的、值得尊敬的。我曾经听过一堂五年级的数学课,讲的是“分数的认识”,老师从单位“1”讲起,循循善诱,层层递进,可谓深入浅出。但仍有几个同学的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好像这堂课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有听课老师在,他们没有过分张扬,只是坐在那里要么模仿其他同学,要么翻桌子的抽屉,要么在纸上乱画。下课后,我与这位授课老师进行了交流,她说:“那是班上的几个捣蛋鬼,今天你们来听课都好多了,平时他们上课总是大喊大叫,要么喝水、要么吃东西、搅得课堂上不得安宁。我早已对他们失望了。”听了这样的话,我心中好像压了一块大石头,急切地想见见那几个“捣蛋鬼”。课间,我通过班主任找到了那三个学生,几句寒暄后,我问他们:“你们的数学老师上课上得好不好?”“不好。”一个学生抢着回答。“她平时叫你们回答问题吗?”“不叫。”三个孩子异口同声地说。“那她平时关心你们吗?”“不关心。她总是说她当了十几年的老师,从没有见过我们这样的学生,上课不积极,作业不完成,还经常和她作对。她根本不喜欢我们,校园里见面我问好时她也只是‘嗯’的一声。其实我也想学好数学,她四年级刚教我们班,我觉得她讲课很好,但由于我的基础差跟不上,她就经常批评我,我就觉得没意思,就找机会与她作对。”

听了孩子们的话,我觉得这位老师忽略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她的厌烦情绪让几个孩子感觉到了,而自己没在意,她的轻视让孩子感觉到了,而自己不在乎。这样的课堂必然会造就几个差学生,只有知识的传授,缺乏感情的交流。

二、让课堂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更

说:“我对于我们献身科学的青年们的希望是:首先要循序渐进。我一谈起有成果的科学工作所应具备的这个最重要的条件时,总不能不感到心情激动。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循序渐进。你们从一开始工作起,就得在积聚知识方面养成严格循序渐进的习惯。你们在想要攀登到科学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应该有生活味,有生活气息。我在讲分数时,将买苹果、买馒头等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分数的单位“1”,从而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在讲百分数时,让学生扮演顾客、售货员,让他们讨价还价,引出打折,从而导出百分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数学与生活联系到一起,不再怕数学,而是每堂课都积极讨论,产生了学习兴趣,成绩自然也就不会差到哪里去。生活多姿多彩,数学教学也应该多姿多彩,关注每一个小细节,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数学为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想象的羽翼,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场所。

三、让课堂接纳监督

传统课堂只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共同体,缺乏他人的参与,特别是家长的参与。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因此有的老师上课不严谨、不认真,有些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我认为优秀的课堂、高效的课堂不怕别人监督。如果授课老师知道领导、老师或者家长要来听他上课,他就会更认真地备课,更积极地设计教学方案,更有效地设计作业。学生知道校长、其他老师和自己的家长要来听课,就会更好地预习、更好地参与,以期给家长、校长留下美好的印象。我在上“小数乘法”时,邀请了我班宣鑫和张建伟的家长来听课。当他们俩知道我要请他们的家长听课时,都表现得很积极,课上抢着回答问题。并且认真地预习了几遍要讲的内容。那节课他们的表现可以用“刮目相看”来评价,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当然经常要家长、他人监督课堂教学是不现实的。老师更应该自觉投身到教学工作中,做到有无监督都一样。家长开放日、家长开放周、家长开放月这样的活动多开展,更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让课堂张扬个性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我的理解是我们的教育面对着不同的个体,他们禀赋各异,性格不同,他们家庭不同,出身各异。他们就应该成长为不同特点,个性独特的个体,不应该像工厂流水线上生产的零件一样个个一样,稍有不同就是废品。他们更应该像种子一样,按照自己的特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为我们从来没见过两棵长得一模一样的大树,也没见过两朵一模一样的花朵。所以我们的课堂就应该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舞台,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成长,成为最好最棒的那一个。假如他富有创造力,我们何必天天让他算1+1=2呢?完全可以让他写文章、画画、搞创造。假如他数学天分极高,我们就应该给他充足的时间让他去探索,给他帮助、给他支持,让他成为数学家。只有张扬了个性,学生才会更好地发展。

只要课堂有声有色、有情有生活,就是有效课堂,就是“润泽的课堂”;只要老师和学生和谐相处,共同成长,就是“润泽的课堂”;只要社会支持、学校上进、家长满意,就是“润泽的课堂”,也就离生态课堂不远了。

初步知识研究透彻。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知识时,就决不要动手搞往后的事情。”

8.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篇八

汤姆逊公司是法国最大的国有企业,曾多年占据着全球彩电业霸主位置,而汤姆逊花了上千万美元开发出的数字光显电视,深深的打动了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2004年1月底,TCL和汤姆逊走到了一起,合资组建TCL汤姆逊电子有限公司,这家简称为TTE的公司,在全球拥有十家工厂,五个研发中心,两万九千名雇员,TCL也由此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企业。2005年,TCL与汤姆逊彩电业务的合并刚完成,传统彩电在欧洲商场就突然卖不动了,在李东生飞赴欧洲与汤姆逊进行并购谈判时,日韩企业主导开发的液晶平板电视,让汤姆逊的彩电技术迅速变成了昨日黄花。

李东生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和技术转型同样没有充分准备,营业仅8个月,新成立的TTE公司就亏损1.4亿元人民币,就像吞下了一块难啃的骨头,国际化带来的阵痛集中反应出来。李东生不得不实施欧洲业务的重组计划,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裁员。但裁员远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在法国,政府要求企业要保护弱者,因此老弱病残都不可以裁,只能先裁年富力强的,最有价值的人员,而他们恰恰是当时四面楚歌的TCL翻盘最重要的筹码,为此,李东生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所有人都给补偿,然后再成立一个新公司重新开始。最终,TCL为欧洲业务重组支付了高达2.7亿欧元的费用,而其中大部分是给员工的安置费用,并购汤姆逊的挫折一直伴随着TCL,一次次阵痛和艰难重组,期间,TCL集团的亏损额累积高达数亿元。为走出跨国并购带来的经营困境,TCL用了整整六年时间。

李东生认为,当时做出并购决策,是觉得汤姆逊业务对TCL很有价值,能够帮助TCL快速地能够建立一个全球的产业结构,建立一个全球的品牌和市场的渠道,能够提升TCL的技术力量。

刘戈认为,TCL对市场判断的失误导致了并购的失败。现在返回头来看,当时的TCL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他其实仅仅只是一只小鹰,一只刚刚会飞的鹰,抓的却是一只非常大的兔子。2004年,在TCL收购汤姆逊的时候,当时的汤姆逊公司所拥有的技术专利是非常领先的,还在拉斯维加斯的消费电子展上获过一个大奖。几年过去以后,背投就被淘汰了,韩国和日本的一些企业抓住了液晶电视这个机会。如果并购之后,到了市场上以后才发现它是夕阳产业,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失误。有了對于市场判断的一个根本性的失误,那么后面一系列的,包括财务上、人员整合上、文化融合上的等等方面都没有办法开展了。对于TCL来说,这个教训是非常大的,因为在其还没有能够具备收购别人能力的时候贸然出手,最后带来的惨痛教训是非常大的。2004年被称为购并元年,我们已经过去了8年,当时有那个时代背景。在2004年,刘翔在雅典奥运会获得冠军,姚明去了NBA……在前后那样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的信心爆棚,这种情绪也影响到了企业界。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几年以后,大家认为我们已经有了被国际所接纳的条件,我们也必须要走出去。在这个时候,心理状态受到了整个环境的影响。

成功: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

2004年12月8号,经过十个月反复权衡和谈判,联想对外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不过,这块肉看起来诱人,吃起却不容易,搞不好就会卡在嗓子里。

联想集团CEO 杨元庆认为,并购最大的风险是,这个业务(在IBM)不赚钱,在我们买它之前一年的时间里面,他们亏损了两亿多美元,这两三亿美元的亏损我们背不起。

背不起的亏损,在2008年出现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联想电脑的市场销售额直线下降15亿美元,企业遭受十年来第一次亏损,亏损额2.26亿美元,这场并购会不会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是这样解读的,金融危机本身只是导致业绩亏损的导火索,管理中文化中的碰撞才是真正的火药库。

2009年初,联想进行了并购后的第二次大重组,柳传志重新出山,首先直接插手企业文化的建设,经过八年努力,联想磨砺出以“说到做到,尽心尽力”为核心的新文化。哈佛大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跨国并购五年后,会有高达58%的高级管理者离开公司,如何留住核心团队?联想拿出价值3500万的联想股票,用于高级管理团队的股票期权激励。金融危机后,联想利用并购所获得的Thinkpad品牌和IBM积累的技术力量,客户渠道稳固原有市场,同时出击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联想电脑真正成为了一个国际化产品,利润随之开始升高。今年2月,联想集团公布第三季度业绩,其季度销售额除税前溢率及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联想连续第九个季度成为全球前四大电脑厂商中,增长最快的厂商,目前联想在全球个人电脑市场位居第二位,仅次于惠普。

马光远认为,并购失败的企业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其实联想的伟大,柳传志的伟大,并不在于他创建了这么大的一个企业,而在于他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我们看到,联想的国际化战略让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并且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一下子显示出来了,但是好在当家的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认识到整个并购中的问题。即使在2009年,我们从表面上看来,似乎联想的国际化终止了,比如CEO给替换了,而且柳传志自己亲自出马对管理团队进行整合。那么柳传志当时做这么一个重大决定,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柳传志在并购IBM这个问题上认输了,但事实上,一个伟大的企业家把拳头缩回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有力的打出来。所以当我们今天看到联想的业绩,从2010年开始屡创历史新高,并且稳居全球四大PC生产商第二,仅次于惠普。当我们看到这么一个业绩的时候,我们还是要看到,如果我们对不擅长的并购,能善于总结经验的话,也能够把一个坏事变成一个好事。

海外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是核心

融合是有阶段的:第一阶段,联想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要更多的向人家学习,杨元庆在开会的时候讲过,中国人的习惯是,高管里面的董事长在点张三发言,李四发言。而美国人的习惯是,在一个会议室里,大家谁有话谁说,七嘴八舌,在这个时候,如果你不说话,就被认为是同意。在这样一个文化上面,联想顺从了IBM的文化,以后就形成了这样的规矩。但是时间长了以后,如果联想的文化不能够影响IBM,最后就会形成两张皮,下面的人不听你的。在柳传志重新接管以后,解决了IBM留下的这些老人的阳奉阴违的问题,把联想令行禁止的文化重新整合在新的企业里。这样一来,联想原来的文化结合了IBM原来的文化,最后缔造出来一种新的文化,让整个企业又重新有了灵魂。

拓展海外市场要深入了解当地市场

你去兼并别人,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拓展海外市场,那你就要对当地的市场有了解,对当地的消费习惯,制度法规,市场怎么进入这些情况,都需要有很大的了解。除此之外,有的兼并是为了拿回技术的,就是为了我们的技术服务的。在这一类的兼并里,更需要注意的是,你的团队里的文化差异,因为你要兼并使用别人的技术,但实际上掌握技术都是人,你要会做人的工作,也就是说你要知道外方这些工程师、技术人员的习惯跟你是不一样的,你的工作方法可能不適应别人,你要习惯于他们的方法。因为只有赢得了人心,才能赢得技术,也就是说让人家顺利把技术转移给你。

不是每一个企业、每一种行业都适合采用并购

过去企业为了并购而并购,为了扩展而并购,现在更多的是出于从公司价值角度考虑,从战略方向考虑,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另外,随着我们中国在国际地位影响强度的增长,随着我们自己力量的强大,别人对我们的了解越来越多,使得海外并购相对变得越来越容易了。但有的时候变得越来越多的话,就像投资一样有时候会过热,会带动一些跟风者,跟风者往往会容易忘记前面的人是为什么投资,他仅仅是为了并购而并购,这就很危险,不是每一个企业每一种行业都适合采用并购的。

面对并购,我们还可以选择小步快跑

在TCL的案例里,对于未来商业前景和技术发展的判断,非常重要。联想的案例里,企业文化的融合非常重要。在并购时,我们还要面对很多包括法律上的,包括当地民众情绪的这样一些情况。对于这些并购,如果前期的很多工作,没有做充分的话,不能对当地法律、民情以及当地的舆论环境做出更清晰的判断和了解,那么到最后,可能连购并的机会都没有。当然,我们在面对并购时,不要那么冲动,因为很多企业都是小步快跑,一个一个的吃掉一些比较小的、不太容易引起震动的企业,对于这样一种处理方式,它的风险性要小得多。

成功并购的背后一定要有清晰的战略

9.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篇九

摘要:对FIDIC合同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主要从工程师在合同管理中的地位、质量标准和付款标准的关系、承包商的施工方法、工程变更、现场记录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合同管理由事后管理改为事前及全过程管理,合同双方谈判时宜邀请工程师参加,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师督促双方执行合同是无可非议的。

关键词:FIDIC合同管理质量标准工程变更现场记录

1工程师在合同管理中的地位

工程师受雇于业主,监督合同的执行、业主和承包商的履约、达到合同的目标等。工程师具有一种监督权的地位。在FIDIC通用条件2.6款除了规定工程师行为公正的义务外,事实上也赋予了工程师管理合同的领导权地位,即在合同范围内自行表明其决定和意见,如果能在合同实施的全过程中把握领导权,就会使合同管理有序,控制得当。反之,如果放弃领导权,则会造成合同管理被承包商或业主推动,工程师处于被动和应付的地位。

1.1领导权体现在对权利运用的前瞻性

实践证明,在一个工程开工之初,如工程师事先将合同管理程序理顺,就会避免或减少后期的很多索赔。某工程在前期合同管理中,工程师没有同承包商一道建立起场地移交、图纸发放、计量支付、变更和索赔等重要的合同管理程序,后来正是在这些问题上发生了部分纠纷,承包商也逐项提出了索赔。

1.2领导权体现在权利运用的主动性

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工程师和承包商常常意见不一致,这时工程师应主动以建设性对话方式解决承包商提出的分歧,而不应仅与承包商交换大量的函件或指责对方。若工程师陷入承包商的陷阱,完全处于应对的一方,则丧失了领导权地位,无疑导致大量争议,不得不通过争议审查机构(如争议复审委员会或仲裁庭)解决争议。

合同中出现条款不完善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专业索赔高度发达的今天,承包商很容易聘到索赔专家或技术专家寻找合同中的不完善条款。但是,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工程师往往坚持合同一经签字就不能改变的观点,不愿意通过协议或备忘录修改存有不完善条款的合同,导致承包商提请争议。由于国际上通行解释合同反义居先的原则,工程师或业主的理解往往得不到争议审查机构的支持。

1.3领导权体现在对权利运用的及时性

在大型的土建工程施工中出现变更和索赔是正常的。除业主、设计或承包商提出变更要求外,不可预料的事件随时会导致合同条件的改变。工程师应及时发现工程或合同中的改变,及时签发变更令,予以确认。这样可以减少承包商后续的索赔。

对于索赔一般容易倾向于冷置和拖延处理,这也是放弃领导权的表现。不可否认,承包商的许多索赔包括不合理的成分,工程师要做的就是对承包商的各种索赔要求及时评审并作出答复。

1.4领导权体现在对权利运用的明确性

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不可预料的事件造成施工中断,合同中一般会要求按工程师的指令行事。如无工程师的指令,承包商往往以自已的判断进行工作,不能停下来等待工程师明确的指令是承包商一个很好的索赔争辩理由。在这种情况下,业主将向承包商支付实施的额外工作。

对承包商的不正确行为或错误工作,工程师要明确表达其反对意见并提出矫正指令。

2质量标准和付款标准的关系

在处理支付问题时,容易将质量标准和付款标准二者栓在一起或划上等号,认为对质量不合格的工程扣款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一票否决制”。例如,有人认为

①混凝土构件上出现了裂缝尚未修补,就不能对其进行支付;

②作为单价合同的支付,就应该严格与质量标准对照,低于标准的就不应付款;

③实验结果没有出来之前,也不应付款;

④工程师尚未检查,不同意支付;

⑤承包商尚未退交支付支持材料,拒绝支付。

事实上,质量标准和付款标准是两个不直接相关的概念。如果二者直接相关,FIDIC合同中风险的平衡关系就会改变。因为在FIDIC合同下,支付并不意味着对完成的工程进行批准,这也是FIDIC合同规定了中期支付机制的原因。

FIDIC合同的公正性之一体现在它要求承包商为其所做的工作得到支付,以保证其现金流。同时规定了保留金扣除、履约保函以及其他保险措施,保证承包商按照质量规范进行施工,以保证业主得到一个满意的工程。

例如,在某工程中,承包商就这类问题提出了签证不足的争议,并提交争议审查机构审理,结果业主方不但支付了扣压的`本金,还付出了一大笔利息。

根据该项目国际咨询专家和争议审查机构的建议,处理和质量有关的支付问题应注意下述事项:

(1)工程师在签发证书时必须公平合理,如果一个项目中的整个工程没有全部被拒绝,那么扣除100%的申请金额是不合理的。

(2)工程师不能扣减全部的申请金额,除非工程师已发出明确的指令该工程必须全部拆除和重做,否则扣减只适用于需要拆除和重做的那部分工程。

(3)对有缺陷的工程,工程师可以进行合理的扣减,但要给出明确的解释。工程师应明确需要承包商采取的对缺陷进行修复的措施。当承包商的修复工作达到了工程师满意后,应支付所扣的金额。

3承包商的施工方法

一般合同中规定永久工程或临时工程开工之前的一段合理时间内,承包商应提交施工方法(或施工组织设计)供工程师批准。对承包商施工方法进行检查是不必要的,这仅是人们常说的“人、机、料、法、环”五环控制中的一环。

在某工程中,承包商在争议审查机构的一次现场考察中抱怨工程师不断要求承包商提交施工方法说明或报告,承包商提交了100多个施工方法说明,却从未收到工程师的批复。工程师要求提交无关的细节,不能对一些限制性因素适当地予以澄清,也不能很好地说明他们的观点,从而不必要地延误了对施工方法的批准。

事实上,在FIDIC合同下,保证其施工方法的完备性是承包商的主要风险之一,因此合同中一般不会对施工方法说明的详细程度作出限制。如果在工程师的苛刻要求下通过了一种施工方法,而实践又证明这种方法不可行,就可能造成索赔。对于施工方法,工程师应关心的是人员安全、工程的长期安全和施工过程人员安全的影响。如果工程师的不正当要求导致施工计划的延误,或工程师实质上改变了承包商提出的施工方法,承包商肯定会提出索赔。

4分包商

关于分包商,工程师往往希望知道分包商和承包商之间的合同和相关细节,要求承包商提交分包合同等资料。实际上,工程师没有任何必要知道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合同的条款和条件。工程师一般仅仅需要对分包商的资质、分包项目和分包金额情况进行审查。工程师也没有必要对承包商和分包商的关系进行干扰,任何干扰都容易导致合同问题的出现和造成承包商的索赔机会。

在施工现场,监理工程师对分包商或承包商工人的直接指挥或干扰也会带来合同问题。

5工程变更

对变更工程进行费用分析时,工程师往往要求承包商提交费用分析资料,但FIDIC合同中没有任何条款规定承包商有义务向工程师提供这些资料。工程师可以这样做,但不能期望承包商提供所有的细节。否则,承包商会抱怨工程师要求过多的资料,目的是拖延签发变更令。

承包商不愿提供所有细节的主要原因是有些细节对业主有利而不利于自己。因此,工程师的现场人员应该掌握现场记录,这对变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对某工程的一项变更止水条材料进行估价时,承包商提出要在费用中包括10%的损耗率,承包商认为这一比率符合施工行业的惯例。但是工程师调查了现场工程师记录的该材料的出入库资料,发现实际的损耗率只有1%。承包商表示不满并提请争议。争议审查机构复审后认为该材料的损耗包括在其他成品中,无需再考虑。仅此一项,业主就挽回了十几万的损失。

在对变单价的评估上,FIDIC合同规定,如果工程师认为适当,应以合同中规定的费率和价格进行估价。但是,在实际实施时往往会遇到困难。

一种倾向认为合同中某个单价太低,而选择采用另一个高的单价或订一个新单价,承包商愿意这样做。例如,某工程混凝土项目的变更中,需要对水泥进行估价。承包商投标时水泥的报价为484元/t,这个价格比当前市场价格低。承包商要求以市场价512元/t进行估价。虽然这个价格符合实际,但是,工程师坚持采用投标价格。有时,承包商还会说,投标报价失误了,应重新进行合理的变更评估。关于这一点《工程法律和ICE合同》有定论:①以工程量清单中的单价和费率是错误的和不经济作为理由,来争辩它们不应被用于变更估价是不合理的。②如果承包商报价错误或不经济,不应企图让他通过过大的变更估价来弥补其损失。

另一种倾向是认为某个合同单价太高,需重新订一个单价,工程师愿意这样做。例如,某工程工程量清单中有混凝土伸缩缝泡沫板材料的项目。承包商的投标报价为GB止水的2倍。GB止水比较贵,显然承包商的报价偏高。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师指令施工支洞增加混凝土衬砌工作,在对永久缝闭孔泡沫板评估时发生了争论。有人认为,原BOQ单价太高不适用,既然是变更项目,就应该重新估价。这种观点也是违背了FIDIC合同的宗旨。

6现场记录的确认

对承包商提交的现场记录,出于保护工程师自身利益的考虑,工程师往往拒绝签字,这种现象很常见。但是这并不证明该记录无效。争议审查机构在对某项争议复审后认为,如果工程师仅仅由于程序上的原因而拒绝在承包商提交的记录上签字,如果这些记录是对工作的合理描述,则其仍然是有效的。无论出于什么理由,工程师应在提交的记录上签字。如果工程师对承包商要求签字有怀疑,他可以加上“工程师的签字仅作为记录之目的,不构成对任何支付权利的批准”之类的备注。

7结语

通过参加某国际招标投标工程及施工的全过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观察认为:

(1)如果某工程采用引进外资,建议仲裁机构采用北京国际对外经济贸易委促进会――仲裁委员会。

(2)合同管理由事后管理改为事前及全过程管理。合同双方谈判时,宜邀请工程师参加。

10.爱拼团客服经验教训和困惑 篇十

1,时间安排

爱拼团客服工作时间 8::3——9:30 我们确定了两个班

因为每个时间都有可能客户电话或者在线咨询,所以我们经过几次讨论,确定了无缝隙服务计划,连午饭和晚饭时间都做了分解,确保用户体验。

2,授权

由于客户的多样性,我们不能保证售出的产品大家都觉得满意,有很多需要换货或者退货的情况,我们参考了美团、星800、猛买等多个团购网,综合了一个客户服务规范,授权给客服部门,遇到问题不用请示不用更多思考,只要按照服务规范即可。

3,专业用语

我们第一次做,很多与客户交流中的语气、用词、语调都掌握不好,后来想了一个改进的办法,每半月抽出两天时间的400所有录音,然后每个人听录音做记录,把认为合适的对话记录下来然后遵照优化的执行。这样坚持上2-3个月,大家不停的听自己以往不规范成熟的回到,进而总结,慢慢爱拼的电话沟通术语也正规起来了。

不对的地方多多包涵,见笑见笑

我们的困惑:

1,在线系统的访问量太大,但是很多问题都是网页或者个人性问题,不需要或者我们的客

服也没能力回到的问题。所以在考虑是否添加在线客服?或者怎样安排/

2,400电话的呼叫系统用的什么系统,可否推荐一下,我们400电话通话质量和功能远远

不能满足日常的工作需要。

11.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篇十一

1 故障处理及原因分析

某电厂MS6B燃气轮机于2006年3月大修后开机, 透平排气偏差就比较大, 最高可达70多摄氏度。当时认为是双燃料火嘴的天然气喷嘴使用时间过长的问题 (因无备品未予更换) , 燃机只能运行在透平排气偏差相对较低的负荷区域, 燃气轮机的负荷调整很困难。

2006年9月份的3#燃机小修中, 根据燃气轮机的透平排气偏差只是在烧天然气时候大, 而在烧柴油时很小的事实, 分析认为与双燃料火嘴相关。天然气双燃料火嘴拆下来后, 发现#1、#6火嘴的天然气喷嘴和雾化空气锥的端面有积炭。然后对双燃料火嘴打压试验, 发现天然气喷嘴和雾化空气锥的结合面密封不严 (见附图1) , 但是没有想出有效的处理手段, 为了不耽误开机, 按GE公司维护手册中天然气喷嘴、雾化空气锥要求的标准力矩进行了回装。

小修结束开机后, 排气偏差没有改善, 而且还有一定程度增加。分析认为原因在于:

1) 检修时没有按原对应的零件回装火嘴。本来10个火嘴的天然气喷嘴和雾化空气锥是一样的, 我们以往的检修中也不加区分。但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火嘴的天然气喷嘴和雾化空气锥的结合面是紧压在一起的, 运行时温度较高, 经过长时间运行后, 结合面有一定的变形并且相互吻合, 如果不按原对应的零件回装火嘴, 结合面的吻合程度变差, 天然气泄露量就更大。

2) 按制造厂家维护手册中天然气旋流罩、雾化空气罩要求的标准力矩进行回装的做法不适用于旧零件, 因为标准力矩比榔头砸紧的力矩小很多, 这样做反而不利于压紧变形的结合面。

停机消缺, 处理排气偏差的的问题。双燃料火嘴拆下后, 发现#1、#3、#6火嘴的天然气喷嘴和雾化空气锥的端面有积炭, 刚好和检修后温度偏高的#4、#7、#12和#13热电偶位置一致 (考虑燃气旋转角度后, 见附图2) , 认为造成偏差高的原因是#1、#3、#6火嘴的天然气喷嘴和雾化空气锥的结合面密封不严, 泄露了天然气。对双燃料火嘴打压试验发现雾化空气锥螺纹也密封不严漏气。对双燃料火嘴进行了解体和天然气密封部位的研磨, 并且雾化空气锥的螺纹上涂抹了567密封胶。在测量10个火嘴插入火焰筒的深度时, 发现#5和#10情况正好相反, 不利于垫子的配置, 决定把两个火嘴进行了位置互换, 而后全面回装。

消缺结束开机后, 情况大为改善, 最高46度。正常情况下在30度左右, 19MW负荷以下时在3~9度。排气偏差大的问题得到解决。

2 经验和教训

1) 装配双燃料火嘴时, 如果是新的零件, 应当按照GE公司维护手册中要求的标准力矩进行了装配, 以减小接触面的变形, 有利于下一次检修。对于旧的天然气喷嘴和雾化空气锥等, 应装回原位, 各个火嘴之间不要混淆。如果天然气喷嘴和雾化空气锥的接触面已经变形, 装配前应该进行配对研磨, 装配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拧紧的力矩。

2) 装配双燃料火嘴前, 应将各装配螺纹仔细清理干净, 防止装配不到位或装配不正, 影响密封和燃烧。

12.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篇十二

NAU 法金1班 丁小美

维护民族独立和争取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八十年中,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在中国近现代历史演变中,也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重视。

经验:

1、农民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必须依靠农民才能取得中国革命胜利。但是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比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就都失败了,这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也不能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虽然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只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而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而资产阶级由于受本国封建势力,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自然经济的抵制,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说明资产阶级也也不可能领到中国革命去得胜利。

3、中国共产党有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认识到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就不能去得胜利。

教训: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单只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技术不改变中国封建制度不能够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维新运动中,维新派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少数帝党官僚,没有发动广大群总。改革过程急躁,甚至对列强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维新派无法战胜一慈禧为首的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

3、在国民大革命中,面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政变,陈独秀企图以退让拉住汪精卫,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结果汪精卫发动了7.15反革命政变。共党从此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坚持武装斗争。自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始。

4、秋收起义后,毛泽东领导部队进攻长沙受挫,率部到达井冈山,开辟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打破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分析中国国情。中国农村广大,有着众多可以依靠的农民,而敌人力量薄弱。而在城市,敌人力量强大。此后,中国的革命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而长征则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结束了左倾思想在中央的统治。

5、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3.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篇十三

作为一个单位,在履行法律所赋予的职责时,必然也需要以大局工作为重,紧紧结合党的大政方针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从而及时、合法、合理地化解这些矛盾纠纷,毫无疑问将赢得群众的尊重与信任,树立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一、从根源着手,认清社会矛盾的来源

社会持续发展,国家不断进步,近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这是国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实行的正确举措。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迁,由此而派生出来的社会关系、价值分配,在这种全新的历史环境下不可避免地

产生了激烈碰撞,同时伴随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各种社会矛盾纠纷逐渐积累和激化,这势必对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可以说现阶段矛盾纠纷的诱因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矛盾纠纷呈现出社会关系的多层次、矛盾主体的多样化、利益冲突的多领域等特性。大范围的改革必然要造成少数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者多数群众的利益不相适应的矛盾出现。主要表现在: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拆迁安置补偿、企业军转干部和复退军人安置等方面。矛盾的激化造成今年来上访、群访、闹访等事件日益增多。矛盾纠纷激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上访,出现了表达方式组织化的群访、表达方式极端化的缠访、闹访等倾向。

从本质上说,这些矛盾纠纷和我国的国家政治体制没有根本冲突,属于人民内部利益、权益暂时性的不均衡、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认清这些特征有利于我们树立化解矛盾纠纷的信心,争取化解矛盾纠纷的主动权。

二、从预防着手,将矛盾消灭于萌芽。

在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过程中,坚持预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事前预防”就是为了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及时发现矛盾和问题,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首先加强政策宣传。要向群众反复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使他们增强法制观念,学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学会通过正常的行政和法律程序解决矛盾和纠纷,减少甚至避

免各种盲从行为和违法行为。

其次要说服群众。一方面要采用释疑答惑、阐明政策等方法理顺群众的情绪,消除误会、化解矛盾,另一方面要善于从法律角度指出过激行为的危害,引导他们自觉克制、主动收敛、平息事态。

最后要教育群众。通过理想、信念,道德和典型实例教育,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提高了,对待利益得失的态度就会更加理智,就能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确立大局意识、长远意识,自觉化解和消弭大量的矛盾和纠纷。

必须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力量,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特别是在一些政策性、法律规定性很强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置上,必须把政策法规原本交给群众,在广大群众中达成共识,加强乡镇司法所与村支部、村委会的联系,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从而孤立极少极少数牵头人物,形成平息化解社会矛盾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达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

绵竹市司法局法制宣传科在局党组的指导下,利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活动,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利用绵竹沿山举办“梨花节”的平台,搭台唱戏,推进“送法下乡”活动,向过往的人民群众派送法制宣传资料,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让老百姓懂法,成功地避免纠纷;让老百姓用法,有效地解决纠纷。

三、从解决着手,及时解决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和扩大。

一方面坚持超前防范。社会矛盾绝大多数发生在基层,只有把基层基础工作抓实抓牢,各种矛盾才能“发现得了、处置得早、控制得住、解决得好。”为此,在工作思路上一定要强化前瞻性、超前性、主动性,坚持工作中心下移,工作任务前移,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工作。要加大排查力度,采取定期排查、即时排查、重点排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各种不稳定因素进行全面排查,真正做到底子清、情况明。要改变坐等接待、被动办信的传统工作方式,变“等访”为“下访”,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主动与他们沟通和交流,化解他们中心的“疙瘩”,有效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

另一方面主要化解矛盾,抓好事后处理。对已经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处理,主动化解。对基层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要始终坚持调节为主,深入推进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基本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绵竹司法局基层科在局党组的指导下,建立健全调解组织,指导各镇乡人民调节委员会妥善解决社会矛盾纠纷。通过指导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派出所调节室和绵竹市汽车客运中心调节室,及时、有效的解决社会矛盾。针对灾后重建出现的集中安置小区的社会矛盾和纠纷,积极开展灾后集中居住点的调解工作。绵竹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在局党组的指导下,目前为止,今年已经接受法律咨询1200余人次,提供法律援助案件60余件,帮助确有困难群众,切实帮助百姓解答疑惑、解决问题。

促进社会矛盾化解是党中央提出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绵竹司法

上一篇: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全面加强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工作的通知下一篇:个人向公司借条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