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后的当代艺术研究论文(精选15篇)
1.现代艺术后的当代艺术研究论文 篇一
读了《一份特别的教案》中的《沟通的艺术》感受颇深。
教育是一门艺术,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的道理。我们经常会看到,同是一位学生犯了错误,有的老师批评他接受批评的态度很好,有的老师批评他却顶牛,为什么呢?这就是批评的艺术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沟通的艺术问题。中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才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哪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是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的确如此,学生之所以犯某种错误,一定有他的内心的想法或根源,不是平白无故就犯错误的,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犯错误的根源,才能批评道点子上,你批评的语言学生才能接受,否则,一阵暴风骤雨、劈头盖脸的训斥,学生从心灵上接受不了,不顶牛才怪呢!
尤其是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更需要沟通的艺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才能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尤其是后进生,他们在老师面前往往存在一种自卑心理,本来就不能与老师心心相印,心灵相通,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心灵沟通,只凭简单粗暴的批评甚至打骂绝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即使他表面上屈服了,但好景不会长久的。另外,师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会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必然僵化,那么,老师的用心再怎么良苦,学生也不会领情的,并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如果一个后进生对你的抵触情绪产生一种定势,那么,你将害了这个学生,因为他有可能在后进生的行列中越滑越远,同时你也将被宣判教育的彻失败。
我想,成功的教育当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能否恰如其分的与学生沟通,或者说是否能高质量地与学生沟通。通常情况下,教师和家长没有耐心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或者会不自觉地使用沟通的杀手锏—-命令、警训诫、讽刺、责难等语言,其结果,学生进行激烈的反抗,或表面的顺从、沉默。我们教育的目的修正学生,转化学生,启发学生激发他们固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成为健康、自信、自立的人而非单纯的服从的应声虫、小绵羊。
2.现代艺术后的当代艺术研究论文 篇二
一、运动疲劳的概念与产生机制
对运动疲劳的概念,多数认为运动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保持在特定的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也就是肌肉经过一定时间活动后出现的运动能力的暂时下降。我们概括认为:疲劳是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引起的,不同于其他疾病,药物等,是大强度训练引起的不可避免的身体机能变化。因此疲劳是可以恢复的。适度的疲劳可以刺激机能水平不断提高,当运动性疲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运动性力竭或称之为过度疲劳,它是运动疲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病理反映,可能会造成机体各种损伤以致损害健康,因此,当机体出现运动性疲劳后,应及时进行调整和休息,以防出现过度疲劳。在训练实践中,人们依据运动方式、发生部位以及产生机制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中枢疲劳、外周疲劳、局部疲劳等。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研究有了更全面地认识,认为这是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化学基础,疲劳是运动能力的衰退,形如一条链的断裂现象,研究证实,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一些共同的介导物质(共同的生物信息语言),对他们自身的功能以及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进行调节,形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路。
二、艺术体操中疲劳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1.艺术体操中疲劳的表现。在艺术体操竞技技术中,通过观察运动员的动作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判断其疲劳和疲劳程度。例如,艺术体操中的技术动作不正确,做细小动作显得困难,无法做连续性动作,动作迟缓,狼跳时起跳无力,全身波浪动作不协调,动作恐惧增多,失误较多,阿提丢转体360度、搬侧腿平衡动作不准确,无法做高难度动作,没有动作连贯性,本能地感到危险,这些动作表现,即可得出疲劳的表现。在静止用力练习时,中枢神经系统相应中枢持续兴奋,肌肉中血液供应减少以及憋气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则是疲劳产生的主要特征,例如拿彩带做俯平衡,转体等。运动员在训练时,来自肌肉、皮肤、呼吸和心血管等部位的刺激,都会传到大脑皮层而引起大脑感觉系统的应激。因此,可依据运动员在运动前、后自我体力感觉的情况,作为判断疲劳的一个标志。
2.艺术体操中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因素。人体各种生命活动都受到环境的影响,并通过自身调节系统的功能与环境变化产生适应。在艺术体操训练或比赛中应尽量在适宜的气候和温度下进行,在低温条件下,会使机体热量不断散发,体温下降过快,则引起疾病;相反,气温较高,训练时产生的热量散发不出去,机体会产生头晕,恶心等症状。人体在热环境下运动时,会引起体内热积蓄增加,身体内的热是通过机体代谢活动产生的,代谢活动的强弱决定产热的多少,产生因内环境稳定的条件而引发的各种生理变化。在寒冷环境下训练,可使肌肉僵硬,黏滞性增大,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由于寒冷而穿着的服装可使动作不便,并增加运动负荷。低温还可使组织(神经、肌肉、腺体)的兴奋性降低,也可使酶的活性降低,这些都会影响机体的运动。
3.合理的训练安排。训练安排合理,可以消除或延缓疲劳的产生。训练过程中项目分别对待,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权衡,大小训练周期的产生等。教练员应采取各种转换性训练手段,采用专门恢复周期和预防性休息日,使运动员建立起正确的生活节奏和训练节奏,这一点在训练安排中特别重要。艺术体操是一项女子项目,一般认为,女子的柔韧性优于男子,这与女子运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有关,女子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较小,关节囊松弛,韧带、肌腱、肌肉的弹性伸展性较好,因而关节活动范围大,动作幅度大,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表明肢体运动(如弯腰、踢腿和扭转等)轻松自如、更加灵活。在训练过程中,柔韧性越好,关节运动幅度增加,动作就越舒展、协调和优美,动作质量越高,同时有助于减少由训练所产生的疲劳。
三、训练疲劳后的恢复
恢复过程是人体在健身锻炼、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程中及结束后,各项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恢复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训练中的恢复。在这一阶段训练时能源物质消耗占优势,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第二阶段为训练后的恢复。在训练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第三阶段为超量恢复。在训练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训练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创造优异比赛成绩。在我们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对每一个运动员都有固定的训练计划,并且着重于计划的完成情况,除了有系统而科学的训练计划外,必须有训练后恢复这一重要内容。例如运动员在完成一套成套(1'30"~2'30"),成套中包括高难度动作、柔韧动作、平衡动作、大跳动作、在一定范围内,消耗的程度与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激烈,运动员体内多种因素产生变化,必须采用多种科学手段才能加速机体功能的恢复。机体只有在一定负荷强度刺激后,得到充分的恢复,运动员的成绩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否则只会使疲劳加深,运动能力下降,甚至引起各种运动创伤,所以训练后的恢复非常重要,并且恢复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1.活动性手段。(1)变换活动部位和调整运动强度,如神经系统,心脏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局部肌肉等,可采取一些恢复的方法手段,在训练中发现,做一个柔韧动作———搬(左腿)侧腿平衡控到疲劳后,以交换腿的方式(右腿)继续工作,能使左腿恢复更迅速更安全。用转换活动的方式来消除疲劳,也称积极性休息,与安静休息相比较,活动性休息可使乳酸的消除速度加快1倍。在运动员精疲力尽的训练结束,完成一定的时间休息后,必须进行有计划的轻微活动,可以加速那些过于疲劳肌肉的血液循环,有助于消除运动时产生乳酸,使疲劳尽快恢复。(2)合理饮食能快速有效恢复运动员疲劳,运动员在剧烈的体育运动要尽快恢复体力,就必须供给运动员充足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维生素能提高人体的耐久力,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而且能加速疲劳的消除,糖、脂肪、蛋白质及矿物质也有调节器官功能的作用,使运动时体内代谢过程的中间反应顺利进行,还可提高运动能力,促进运动后的体力恢复。运动时体内消耗的物质主要由饮食中补充,坚持合理的饮食制度有助于体力的恢复。多食碱性食物如新鲜蔬菜、瓜果、豆制品、乳类和含有丰富蛋白质与维生素的动物肝脏等。这些食物经过人体消化吸收后,可以迅速地使血液酸度降低,中和平衡达到弱碱性,从而消除疲劳。(3)整理放松,整理放松是在运动员训练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通过整理放松,可减少肌肉的延迟性酸痛,有助于消除疲劳,使肌肉血流量增加,加速乳酸利用,预防激烈活动骤然停止可能引起的机体功能失调,此外,通过整理放松有利于再从事其他的练习。
2.其他手段。运动能力恢复的关键在于恢复机体的能量储备,包括肌肉及肝脏的糖原储备,睡眠对机能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睡眠使精神和体力得到充分恢复。运动员在保证睡眠质量时,每天睡眠7~9小时即可。在大强度和大运动量训练之后,常采用按摩、理疗、针灸等医学物理手段加速机体恢复。疲劳是一种人们熟悉的生理现象,对疲劳的判断,既要重视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和观察,又要尽可能地进行一些客观检测,以便更好地,更准确地确定疲劳程度,合理有效地运用疲劳恢复的方法,使疲劳尽快地消除。首先,要有科学的训练计划,要求教练员结合运动员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其次,运动员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非常重要,通过休息可使人体各器官得到放松和调节,并使机体功能恢复,有利于下次训练计划或比赛的进行。再次,充足的营养必不可少,因为运动员要运动提高,要比赛出成绩,必须有一定的食物营养来供给机体新陈代谢的需求。
然而,寻求新的、有效的消除疲劳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我国和世界艺术体操科技人员急待突破的“攻关”课题之一,这就需要我们重视起来,精心研究和实践,为创出一条科学、有效的疲劳恢复之路做出积极贡献。
摘要:艺术体操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和比赛后,不可避免的身体机能发生变化,产生疲劳。如何有效地消除疲劳?疲劳后怎样尽快恢复?本文结合艺术体操教学,从疲劳的概念与产生机制、疲劳的表现、疲劳的预防、训练后疲劳的恢复等多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归纳和论述。
关键词:艺术体操,训练,疲劳,恢复
参考文献
[1]邓淑勋,等.运动生理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安利.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3.解题后的思维优化艺术 篇三
将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研究,才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物质的性质与特点,同时提高思维的缜密性。
例1在FeBr2与FeI2等物质的量的混合溶液中,通入过量的氯气。请按还原性强弱顺序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提示:HXO3(X=Cl、Br、I)皆为强酸]
解析因为还原性强弱顺序是I->Fe2+>Br->I2,所以离子反应顺序为:
2I-+Cl2Cl-+I2
2Fe2++Cl22Fe3++2Cl-
2Br-+Cl2Br2+2Cl-
I2+5Cl2+6H2O12H++2IO-3+10Cl-
定量优化:
优化1,氯气与溴化亚铁溶液作用的两个临界反应:6FeBr2+3Cl22FeCl3+4FeBr3
2FeBr2+3Cl22FeCl3+2Br2
优化2,确定两个临界反应的三个区间。
设:n(Cl2)n(FeBr2)=a。当0 全部被氧化;12 例2若向400 mL的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的氯气6.72 L,测得溶液中的氯离子与溴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1)求原溴化亚铁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用①化学方程式法;②得失电子守恒法;③溶液电荷守恒法(忽略Fe3+水解);④元素守恒法] (2)完成图像中c(Br-)、c(Cl-)浓度的变化曲线。 解析(1)由优化1、2知,当c(Cl-)=c(Br-)时,反应在12 设溶液中溴化亚铁的物质的量为x。 ①化学方程式法: 依c(Cl-)=c(Br-)得化学方程式: 4FeBr2+3Cl22FeCl3+2FeBr3+Br2 43 x0.3 x(FeBr2)=0.4 mol则c(FeBr2)=1.0 mol·L-1 ②得失电子守恒法: 由于n(失e-)=n(得e-) 故n(Fe2+)+n(Br-)-0.6=2n(Cl2) x+(2x-0.6)=0.6x=0.4 mol c(FeBr2)=1.0 mol·L-1 ③电荷守恒法: n(总正电荷)=n(总负电荷) 即3n(Fe3+)=n(Cl-)+n(Br-) 3x=0.6+0.6x=0.4 mol c(FeBr2)=1.0 mol·L-1 ④元素守恒法: 由题意已知溶液中: n(Cl-)=n(Br-)=0.6 mol 由铁元素守恒,有: n(FeBr2)=n(FeBr3)+n(FeCl3)=0.4 mol c(FeBr2)=1.0 mol·L-1 解题思路的形成是一个认识过程,上述解题思路是从不同角度立意分析,每种解法各具特色,其中②、③、④构思巧妙,简明快捷,但要求具备较高的基础知识。 (2)先确定图像中的以下相关量 原来溶液中c(Fe2+)=1.0 mol·L-1 c(Br-)=2.0 mol·L-1n(反应Fe2+)=0.4 mol n(反应Br-)=0.8 mol-0.6 mol=0.2 mol n(耗Cl2)=0.2 mol =0.1 mol c(Cl-)=c(Br-)=0.6 mol0.4 L=1.5 mol·L-1 由(1)可知,反应后溶液中c(Fe2+)=1 mol/L, c(Cl-)=c(Br-)=1.5 mol/L 图1二、特殊向普遍优化 在特殊题解的基础上,找出其普遍性的结论,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例3将20%与30%的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w。 A.等于25%B.大于25% C.小于25%D.无法确定 解析先以等质量混合后的溶质质量分数(25%)为参照值,再根据浓、稀溶液的质量一定时,溶液的体积与密度成反比(m=ρV),创设浓、稀溶液在等质量下的体积V(浓)、V(稀)模型[V(浓) 在等质量的体积模型图2、图3的基础上,可从以下两种方案来实现等体积混合。 图2图3减稀:如图2所示,将稀溶液的体积减去V′(稀),浓、稀溶液则为等体积[V(浓)=V(稀)-V′(稀)]混合 增浓:如图3所示,将浓溶液的体积增加V′(浓),浓、稀溶液则为等体积[V(稀)=V(浓)+V′(浓)]混合。 无论采取何种方案,结果都是等体积混合比等质量混合的单位质量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所以,答案选B。 归纳优化:同溶质,不同质量分数[w(浓)、w(稀)]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当ρ(溶质)>ρ(H2O),如酸、碱(除氨水)、盐;混合液的溶质质量分数w>12[w(浓)+w(稀)];当ρ(溶液)<ρ(H2O),如乙醇、氨等,w<12[w(浓)+w(稀)]。 三、单一向发散优化 在获得孤立题解的基础上,把思维的触角向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发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4常温下将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钡溶液中至饱和,未见沉淀,再通入下列过量的另一种气体,则产生沉淀,此气体是。 A.CO2B.SO3C.HID.NH3 解析题干指明未得沉淀,说明BaSO3可溶于盐酸,即下一反应不能进行。 SO2+H2O+BaCl2BaSO3↓+2HCl 通入CO2生成溶于盐酸的BaCO3,所以,此反应也不进行,A错。SO3常温下是液体,虽产生沉淀,但不合题意,B错。HI不与溶液中的微粒反应,C错。通入氨与SO2发生如下反应: SO2+H2O+2NH3+BaCl2BaSO3↓+2NH4Cl D正确。 发散优化:优化1,SO2是可溶于水的酸性氧化物。据此可加入碱性氧化物(如Na2O)、碱(如NaOH)、盐(如Na2CO3)均消耗了溶液中的H+,即可产生BaSO3沉淀。 SO2+Na2O+Ba2+BaSO3↓+2Na+ SO2+2OH-+Ba2+BaSO3↓+H2O SO2+Ba2++CO2-3BaSO3↓+CO2↑ 优化2,SO2有氧化性。据此可通入还原性气体H2S,产生浅黄色S沉淀。 SO2+2H2S2S↓+2H2O 优化3,SO2有还原性。可加入常见氧化剂,将SO2-3氧化为SO2-4而产生BaSO4沉淀。如FeCl3、NaNO3、NO2、X2(X=Cl、Br、I)、KMnO4、O2、Na2O2、Na2FeO4。 SO2+2Fe3++Ba2++2H2O BaSO4↓+2Fe2++4H+ 3SO2+2NO-3+2H2O+3Ba2+ 3BaSO4↓+2NO↑+4H+ SO2+NO2+Ba2++H2O BaSO4↓+NO↑+2H+ SO2+X2+2H2O+Ba2+ BaSO4↓+2X-+4H+ 5SO2+2MnO-4+5Ba2++2H2O 5BaSO4↓+2Mn2++4H+ 2SO2+O2+2Ba2++2H2O2BaSO4↓+4H+ SO2+Na2O2+Ba2+BaSO4+2Na+ 优化4,从溶液中存在Ba2+、Cl-分析,可加入SO3、硫酸、可溶性硫酸盐或硝酸银溶液均可产生BaSO4或AgCl沉淀。 四、感性向理性优化 一个题解纵然是正确的,但对其知识的理解也往往滞于单一而表象的感性阶段,还需将思维优化至问题的本质与规律的理性阶段。 例5常温下,把pH=3的硫酸溶液和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混合液pH=7,则硫酸与氢氧化钠的体积比是。 解析设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分别是V(酸)、V(碱)。依n(H+)=n(OH-)得: V(酸)·10-3=V(碱)·10-4; V(酸)/V(碱)=1/10. 理性优化:设酸、碱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酸)、V(碱),pH为pH(酸),pH(碱)。 优化1:在酸溶液中c(H+)=10-pH(酸)。 在碱溶液中c(OH-)=10pH(碱)-14。 优化2:当强酸、强碱恰好中和时: 依V(酸)·10-pH(酸)=V(碱)·10pH(碱)-14,pH(酸)+pH(碱)=14+lgV(酸)V(碱): 若V(酸)V(碱)=110,pH(酸)+pH(碱)=13; 若V(酸)V(碱)=11,pH(酸)+pH(碱)=14; 艺术论文研究方法【1】 民间艺术学研究方法的当代建构 论文摘要: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具有错综复杂性,对民间艺术也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那些仍然植根于村落中的民间艺术。 因此,当代民间艺术学的研究语境较十几年前发生很大变化。 在当代文化影响下,原有的理论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民间艺术学科继续发展的要求。 民间艺术学理论方法的当代建构应重新给予审视,善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应用多学科交叉影响的综合研究方法, 在研究中做到动态过程化与静态图式化研究方法并行,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结构图式中的文化哲学研究转向为民间艺术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这些方法从多学科交叉影响、立足现实文化研究等方面给予民间艺术学理论方法以扩充、更新,以适应现代学科体系的发展,为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完备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 民间艺术学作为二级学科艺术学下的一个具有核心性质的学科,发展的历程并不很长。 上个世纪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民间文学调查研究的深入,民间艺术的研究工作也开展起来。 上世纪30年代,民间艺术的概念已经被提出,将民间美术的品类划归到民间艺术之中,并提出了民间艺术的特征。 之后的50年代,伴随着到民间去发掘和研究民间文学、民俗资料的大潮,各级文化局、艺术馆或社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在调查、采集、整理、研究上述资料的同时,也开始开展民间艺术的搜集整理工作。 随着本土文化意识和寻根意识的觉醒,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着“传统文化热” 的不断升温而倍受关注。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民间文艺学界两度发起大规模的搜集整理民间艺术资料的活动,从广大农村发掘出大批有价值的民间文艺资料,并整理成册,这对民间艺术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可以说,民间艺术的研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了一次高峰。 而近些年在资料搜集工作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开始从艺术学等多角度对民间艺术进行研究。 这方面的专著,有张紫晨的《民俗学与民间美术》、潘鲁生的《民艺学论纲》,唐家路和潘鲁生合著的《中国民间美术导论》、 王毅的《中国民间艺术论》等,从综合角度对民间艺术学学科建设和理论方法的构建起到积极作用。 但是,从现代化角度来看,民间艺术学理论和方法的建构要面临与时俱进的问题。 如果一味的保守而不知创新,学科的建设就难以赶上时代的步伐。 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影响着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对民间艺术也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如,随着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进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封闭的村落空间彻底被打开,生存于其中的民间艺术也面临前所未未有的挑战,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状态。 显然,民间艺术最初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转变,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原有的民间艺术学理论和方法能否适应当代民间艺术的发展?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扩充和革新。 在当代社会,民间艺术学研究方法的建构,确实需要我们重新给予审视、补充和发展。 一、多学科交叉影响下综合研究方法的应用 民间艺术学经过几十年的艰难发展,在世纪之交基本形成其完整地理论研究体系,但是必须立足于当代艺术学的界域,超越单一的艺术学和美学视角,才能追本溯源,寻求发展的新契机。 一个学科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建构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吸收和借鉴许多相关学科优点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身独特价值的学科体系。 特别是当代社会,学科之间早已打破以前的那种森然壁垒,交叉学科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学科分类中。 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在告诫我们研究一种学问,只将目光停留在本学科领域内的做法有些不合时宜,各学科的发展已经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局面,“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采取兼容并包的方法,才能取长补短,顺利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 而在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学中,其划分的交叉学科也很多,如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等等。 这些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原来的学科都有直接的联系,原学科框架完备的理论体系,深厚睿智的学术沉淀使这些交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往往事半功倍。 同样属于二级学科分支的民间艺术学与这些交叉学科仍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理论和方法对民间艺术的研究起到见微知著的作用,不但丰富了民间艺术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也为民间艺术的研究开拓更宽广的思路。 比如作为成熟的艺术社会学,重点是深入研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艺术与特定的审美态度、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等因素的关系,它不仅仅外在的描述和规定艺术, 如一般的、现象的研究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政治以及艺术的主体、题材、体裁、技巧等,而是去研究那些作为审美对象而呈现的艺术美,弄清楚某一时代的艺术之所以美的道理, 为什么那些我们看起来美的艺术,当时当地人看起来不美,而我们认为不美的东西,当地人却视为美的。 艺术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考察艺术与种种社会因素的关系,当然这种考察毕竟与自然科学的方法不同。 艺术社会学的研究特点,也恰好是民间艺术研究所要关注的。 特别是当代社会,民间艺术发展的景况不容乐观。 虽然,我国发起一系列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工作,但是,民间艺术的衰落仍然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事实。 为什么我们这些专业人士认为很美的民间艺术在民间的发展如此的艰难,很多民间艺术或是消失,或是式微,这种状态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对这种现存状态的科学剖析是目前民间艺术学应该研究的主要问题,也是民间艺术学自身进行外部研究的重要方面。 而借鉴艺术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采用定性定量的社会学操作方法,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证体系,也是民间艺术学研究方法应该尝试的一个途径。 再如,民间艺术更要吸收人类学收集、分析和驾驭材料的优势。 人类学的材料历来受到中外美学大师的关注,异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为人们理解美的本质提供新的维度。 而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也对美学、艺术学研究影响颇深,如功能论、进化论、原型批评、结构主义、符号论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学从个别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从实证到思辨的运思模式,极有可能在精微之处解构民间艺术学的某些传统理论与固有范式。 这一过程的实现,往往需要民间艺术学研究者自觉地从人类学中汲取知识的源泉,也可以使人类学主动地向民间艺术学领域渗透。 在人类学领域,大约在20世纪初期,人类学家开始意识到,如果想要创造出任何具有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就必须像其他科学家研究他们的对象那样来研究自己的对象——即要系统地进行观察。 为了更准确地对文化进行描述,他们便开始同所研究的民族生活在一起。 他们观察、甚至参与那些社会的某些重要事务,并向土著详细询问他们的习俗。 所以,注重实证精神主要体现在田野作业的运用上。 而这正是目前民间艺术应该重视的方法,以往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往往由许多民俗学家从民俗的角度给予实证调查研究,偏重可观察的社会文化现象。 这与民间艺术学的侧重点有所偏离,民间艺术学在田野调查中应该以审美或审丑的眼光,深入到乡民的社会生活中,了解人们审美标准、审美趣味发生的改变, 改变的历史原因和文化原因,人们对民间艺术的现实期待等等。 走向田野,才能了解审美习俗在当今人们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变化,才能把握民间所具有的质朴、清新、淳厚的美学观念的发展脉搏, 探寻突破民间艺术固有美学范式的新路径,从实证的、个案的角度出发,逐渐上升到抽象的、一般的层面,使民间艺术的研究不仅仅限于静态图式化的研究,而是让其与整个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使民间审美文化的研究更具深度和广度。 总体来说,采用多学科交叉影响的研究方法,民间艺术学可以在发展中取长补短, 改变封闭、狭隘、静止的研究状态,更具开放性、包容性。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在多学科交叉影响过程中,民间艺术学势必会接受西方的一些新潮理论影响,在接受过程中一定注重与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要立足于对中国社会文化以及乡民的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的体悟与省思。 切莫盲目的不加分析的引进和套用,使自身的学术体系缺乏本土化特征。 二、动态过程化与静态图式化研究方法的并行 由于民间艺术来自民间,又是民俗活动的载体,所以研究民间艺术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 一是将民间艺术从民俗活动的主体和发生情境中剔除出来,将它(特别是民间美术)简化为一种图式、文本进行研究,即研究民间艺术作品,这是目前大家常用的,也是比较认可的静态研究方法。 二是将民间艺术与民俗活动主体和发生情境紧密结合,在特定文化语境下全方位动态研究民间艺术,揭示民间艺术与其他文化因子之间的互动关系,凸显民间艺术研究的整体性。 该研究方法在我们今后的研究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民间审美文化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渐次更替而不断的演进和发展,任何审美文化习俗都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它不是一种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审美存在,往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每种审美现象都深深的烙上了历史的印迹。 因此,民间艺术学研究要特别强调将各区域、各族群的民间审美文化置于历史发展的某个时段中,使之与整个社会文化变迁历程相联系。 这是纵向的强调历史感的过程化研究,在当前的学术领域,一些学科也开始重视这种研究方法的采用。 例如在文学学领域,作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葛林伯雷,十分重视产生艺术文本的历史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 强调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之间的有机联系,反对那种将艺术作品与社会、与历史孤立出来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从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并且注重艺术文本所产生的具体的历史情境以及文本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的诸种因素的“互文性”。 张京媛指出:“当我们阅读葛林伯雷和其他新历史主义者的文章时,我们可以感到他们以文化人类学的方式把整体文化当作研究的对象,而不仅仅局限于研究文化中某些我们认为是文学的部分。 ……‘新历史主义’是描写文化文本相互关系的一个隐喻。 ”[②]新历史主义将艺术文本的历史语境和现实语境融合起来,一方面努力恢复产生文学文本的历史语境,另一方面也注重文学文本的现时代的文化语境,将文学文本的语境的历史性与共时性结合起来。 新历史主义主张:“任何理解和阐释都不能超越历史的鸿沟而寻求‘原意’,相反,任何文本的阐释都是两个时代、两颗心灵的对话和文本意义重释。 ”[③]这就意味着,任何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在努力贴近和走入文本产生的特定的历史语境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和遗忘阐释者自身所处的现代语境。 新历史主义的主张,与民间艺术学理论方法中强调动态过程化研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这里强调的动态过程化研究方法,是基于民间艺术发展的历史特殊性提出来的,在注重历史性的基础上更侧重于现实性研究, 特别是在现当代民间审美文化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这种动态过程化研究更能契合时代的步伐,给民间艺术学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活力。 在现代艺术界,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向艺术创作过程本身。 本文浅析如何了解呼吸,演唱中的呼吸与自然呼吸的比较,声乐演唱呼吸的方法,呼吸训练的实践及合理运用呼吸才能达到声音的优美。 关键词:歌唱呼吸;艺术表演;运用 一、声乐艺术表演中的呼吸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没有气息地冲击,声带就不会自动发声。 当代歌王帕瓦罗蒂在谈歌唱感觉时说:“掌握不好呼吸,就没法唱出好的声音甚至会毁坏嗓子。 ”可见正确的呼吸在声乐艺术表演中何等重要。 当我们在声乐演唱中要发出优美的声音,唱好每一段歌曲时,在强度、速度及音质上达到完美的要求时,必定离不开正确的呼吸方法。 二、声乐艺术表演中的呼吸与自然呼吸的比较 声乐演唱时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呼吸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差别。 总体而论:呼吸过程均包含吸入与呼出两个方面。 在日常讲话时,这种呼吸是自然的呼吸运动。 而声乐演唱中的呼吸是一种有意识、有训练的、强化的呼吸运动。 吸气的动作快,吸得深而多;呼出的动作慢,且呼得有控制,有弹性,是一种需要经过长期训练的呼吸运动。 在艺术表演中的呼吸,要保持吸气时的感觉和状态,以继续加强吸气肌肉群的力量,对呼气肌肉群产生均衡地对抗,将呼出的动作放慢和延长,并在这种对抗的阻力中使呼气平稳而有力,成为声乐演唱发声极有控制的动力。 即声乐演唱时呼出的气息无论在压力、排气量、均匀度上都应比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呼气深刻得多,优化得多。 三、声乐演唱呼吸的作用和方法 声乐演唱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之源。 凡学习歌唱均把呼吸方法视为首要的技巧。 意大利歌唱家卡鲁索曾说:“可以把横膈膜的功能比作风箱,它执行着风箱的任务。 声乐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吸足气和善于正确而节省地使用这些气。 歌唱者无论有多么好的听觉和愿望,如果他不会控制气息,那他就唱不准音或是发出毫无生气的、可怜的声音。 ”这充分说明正确的呼吸对于每一位演唱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歌唱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外歌唱家们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创造了多种多样歌唱呼吸的方法,归纳一下有三种类型: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1.胸式呼吸法。 这是一种十五、十六世纪西欧教堂中普遍采用的演唱“圣咏曲”的浅式呼吸方法。 2.腹式呼吸法。 这是一种单纯依赖横膈膜,使腹腔扩大的深呼吸法,即气沉丹田。 3.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这是一种由胸腔下部肋肌、膈肌、腹肌共同控制呼吸的方法,是最科学、最理想的歌唱呼吸的方法。 在声乐艺术演唱中,良好的状态、发声、共鸣都要靠正确的方法来完成。 演唱要精准尽情地表现声乐作品中的各种声乐技巧和感情风格,就必须注重呼吸的训练。 例如,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练习方法:(1)吸气。 气息吸得不可过浅、也不可过深;吸气要柔和、平稳;采用鼻子和嘴同时吸气比较好;吸气要适度,具体吸入气息的多少,应根据所唱乐句的长短、力度的大小、音的高低和艺术表现的要求来决定;要学会无声的吸气,吸气是歌唱的准备,我们应该学会如何正确地吸气,而不是盲目的吸气。 (2)呼气。 呼气时应该保持吸气的状态;控制气息的力量要适度;不可以用单一的方法,应该根据音乐的高、低、强、弱,灵活的变化和控制。 四、声乐艺术表演的呼吸训练实践方式 沈湘教授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声的动力。 ”对呼吸方法的正确领悟与进行呼吸器官的发声基础训练,是歌唱者重要的基本功。 呼吸方法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歌唱发声的声音质量。 当然,作为演唱者应该做到下面的方法。 1.吸气练习。 用鼻子闻花的感觉来深吸气,闻花时要轻松自然,不用猛吸。 2.控制练习。 打哈欠练习,使歌者体会“气息回流”,“气息倒罐”的感觉。 练习“惊呆”的感觉:不吸也不呼,不进也不出,气息呈静止状态。 3.流动练习。 叹气练习,哈欠练习,这种练习使声音变得畅通而且富有流动感。 4.换气练习。 练习数数,学“知了”的鸣叫声,在发声位置上练习“狗喘气”,此时胸口感觉是张开的。 所以,笔者认为作为歌者在演唱作品时,学会正确的吸气、呼气是非常重要的。 气息如果吸得不正确,会导致整个作品演唱的失败。 气息如果吸得太浅,演唱时乐句的气息就不够用,这时就会出现乱换气,甚至会出现倒吸气,这就打破了音乐乐句的完整性,每个乐句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清楚,甚至会出现跑调走音现象,尤其是到了高声区,声音更是需要用很好的气息去把握和控制。 气息犹如一根风筝线,风筝飞得越高,风筝线抓得越紧,声音控制得越自如。 诚然,一首好的作品演唱得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歌唱者是否有很好的气息把握,若做到了就能完整地表达作品的内涵。 〔摘要〕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科技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导致现代设计的方法和步骤都发生着里程碑式的变革,传统的有形的设计方法和理念正在受到无形的设计理念的冲击,设计逐渐倾向于数字化设计和虚拟化设计,这是设计行业的方法的拓展,使人们的设计理念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科技;艺术;设计;关系 一、科技、艺术与设计的含义概述 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简称。广义上认为,科学是所有知识的总称;而技术指的是生产工具和生产方面的知识,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未来发展的趋势是科学与技术相互融合,科学成果转化为技术的过程加快,通常合称为科技。艺术是人们看待世界的特殊方式和角度,融入了人们的情感倾注和丰富的想象力。它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表现,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审美需求,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代意义上的设计理念,源于工艺美术行业中,是由英国人威廉莫里斯等人发起的。设计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来理解,在动态方面,设计是要素的排列组合和重塑的过程;在静态方面,设计的表现结果可以是一张图纸或模型,也可以是新的产品外观或者是计划报告等。 二、设计的本质和目的 设计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它来源于自然界,又和自然界的其他部分有着本质的不同。设计的创造物体的过程,看起来是产生或创造物的活动,但是,从哲学关于世界的定义来看,世界包括自然,也包括人类社会,设计也是创造人与具体物质具体关系的过程。设计不论是从动态还是从静态角度来理解,设计的主体都是人类,设计的成果是和人相关的,设计是为人而创造的艺术表现,这是设计的本质所在。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生活或生产的需要。自然界的普通动物,其基本需求是满足生存,如食物和栖息之地,就连高等动物大猩猩也不过如此。但是对于人类来说,简单的生存所需要的物质不是人类活动的最终目的,人类的生活更需要一种心理上满足,或者说是精神上的满足和需求。 三、设计与科技、艺术的关系 设计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物质方面的功用是设计中占首位的特性,即设计要具有某种实用性。设计的实用性是由科学技术为其提供基础和支持的;而设计精神方面的作用表现在设计要满足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要给人以某种精神方面的享受,给人以美的感受,达到某种审美愉悦。而这一方面的功能则主要是借助于艺术来实现的。设计是一种造物的艺术,它既不属于艺术又不属于科学,而是两者统合的产物。设计与科技、艺术的关系密切,它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兼具二者的特点而又自成体系。设计是为人造物的艺术,它在艺术与技术、再现与表现、实用和审美之间独树一帜。设计具有不可否认的艺术性,但又与实用性不可分离。对于设计而言,科技和艺术缺一不可。 1、科学技术是设计的框架。 科学技术为设计提供基础和支持,是设计的框架,二者在动态平衡中共同发展。设计的本质存在因而具有其物质、精神两大方面的作用。而设计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最基本的是设计产品要具有实用性,这是设计的第一本质属性。设计的实用性的保证,正是依赖于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 2、艺术是设计的灵魂。 如果说科技是设计的骨架,那么艺术就是设计的灵魂。艺术与设计渊源已久,二者就如两株互相缠绕交错、蔓延渗透的藤蔓。设计作为一种造物活动,最终必然表现为器、物,要以物化的形式体现,也就是所谓的设计产品。而一旦物化,则必然在视觉上是可见的,也就是它要诉诸于视觉的表现形式,正是艺术这一审美活动为其提供了视觉形式上的指导。设计的欣赏、审美评价也都离不开艺术的指引。所以,任何设计都是在遵循艺术的审美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符合审美规律时评判设计合理的标准。设计的次本质属性是精神性,设计的结果既要满足使用的需求,又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设计的产品要给人以美的感觉,由视觉感官传导到神经感官上的快感。科学技术让设计的产品使用功能更丰富,体现在设计的产品上是内在的;而艺术给设计的产品以美感,体现在设计的产品上是外在的。科技和艺术在设计的产品上体现的是外在和内在的统一。舒适的使用性能加上美的外观,内容和形式可以说达到了比较完美的统一,此乃优良的设计。 四、科技浪潮下的现代设计 英国工业革命爆发以后,人类历史又经历了两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观,科技的进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的快速发展会影响到设计的理念,这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产方式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从手工作坊到机器大生产,再到信息化自动化,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挑战。首先,大机器生产的特点就是流水作业,产品的设计在生产之前就被固定化,生产出来的产品外形千篇 一律,很多的产品在流水作业机器的作用下被“复制”了出来,这是所谓速食文化的代表,其结果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设计方面毫无特点,设计的品质过于庸俗化。这种粗俗不堪的产品设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设计的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原材料的耗费,如很多食品的外包装过于复杂,造成了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同时,产品的设计还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例如,塑料袋使用过多会造成白色污染,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其次,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材料的`开发,导致生产这种材料的机器相继问世,这些机器和工具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促进新的设计不断产生和完善,使艺术语言通过设计的媒介展示在人们面前。设计就是在人类意识的能动作用下,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借助现成的原材料,依托现实的科学技术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设计其实是科技和艺术的融合与表现。新的科技的发展还会造成设计理念的变化。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后,新的材料相继问世,如塑料制品的出现,人造纤维用于生产当中,还有合成橡胶和半导体材料的产生等。人们对于这些新材料的看法随着这些材料的问世而有所变化,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21世纪以后,又出现了纳米材料、转基因工程以及碳纤维材料等,人们对材料的认识更加深入了,那些看似厚重的材料,用起来却很轻巧,看起来很坚硬的材料,摸起来却很柔软。现代艺术的表现主义大师保罗克利对艺术概念做了这样的界定:艺术是把看不见的东西设计并创造出来。新的材料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设计者们探索新的设计的推动力,设计师在解决设计的造型上,可以作出更多的材料的选择,而新的材料又能够帮助设计师设计出更为新颖的作品和产品来,使艺术的语言有了更多的表现载体。计算机的运用和普及,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科技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导致现代设计的方法和步骤都发生着里程碑式的变革,传统的有形的设计方法和理念正在受到无形的设计理念的冲击,设计逐渐倾向于数字化设计和虚拟化设计,这是设计行业的方法的拓展,使人们的设计理念发生了变化。设计不仅仅限于有形的产品的设计,而且逐步涉足基于物质的但又脱离了物质的层面的设计。设计所展示的舞台更加宽广,就会决定了传统的审美标准发生的颠覆性的变化,形成了全新的审美观的出现。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要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设计也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设计师,要抓住当前设计的新理念和前沿趋势,力求绿色设计和生态设计,那种只看重产品的外观设计和包装品位的设计理念是一种狭隘和没有远见的观念。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设计所耗费的材料消耗和有害物质的排放,从生态和环保的角度去设计和创造,做到材料的循环利用。即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运输、使用以及回收的整个过程周期来考虑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如何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降低到最小限度,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的设计,我们要亲近自然,用心灵去感受,从奇妙的大自然中汲取艺术灵感,追求科技与艺术、自然的完美融合,这是优秀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李砚祖.设计:在艺术与科学之间[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前言 数码艺术是一个新出现的艺术门类, 它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绘画艺术。本文中我将首先从数码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特点谈起, 总结它们之不同点和相同点, 从而给大家一个明确的认识;其次我将谈到它们在艺术传播中的差异;最后探讨它们各有什么优势可以相互借鉴。 一、什么是数码艺术 当社会出现新的事物时, 艺术总是能够最先体现出来。当电脑和各种科技产品成为我们生活必备工具的时候, 艺术家们开始用电脑和数码产品取代纸和笔, 数码艺术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一方面数码艺术对传统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冲击, 但另一方面数码艺术又展现了一个新的虚拟的世界, 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我们知道最早的绘画形式是洞穴壁画, 绘画、雕塑、建筑一直是艺术的三大基本样式, 之后又有了装饰艺术、行为艺术等艺术形式。电脑虽然出现了很长时间, 但数码艺术成为一个独立艺术样式的时间并不长。数码艺术对艺术家的要求很高, 要求他必须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 同时也是一位设计师, 要有数码思维和熟练掌握数码语言的能力。现在, 数码艺术已广泛应用于影视、动画、游戏、建筑、服装、工业设计等领域。 二、什么是绘画艺术 绘画艺术是画家在二维的平面上描绘对象, 并发挥主观能动性, 表现一定主题的一门传统艺术。它又分为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等众多形式, 作画工具和表现技法也各不相同。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盆上便有了早期的绘画, 其中有大量精美的图案。到了先秦时期, 绘画艺术主要以肖像画为主, 为贵族日常享乐生活服务的工艺性绘画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秦汉时期的绘画成就主要表现在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汉代帛画等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继承和发展了汉代的绘画艺术, 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面貌, 专业画家出现了, 绘画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一批很有影响力的画家出现了, 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在画史上均有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 尤其是人物画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出现了阎立本的《步辇图》、张萱的《捣练图》等一批杰出作品, 对后世影响巨大。五代时期的画家注重深入自然, 创作出了真实生动的表现北方景色和江南秀丽风光的作品, 北方的荆浩、南方的董源和巨然, 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 体现了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宋代的绘画与社会各阶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各阶层对绘画有着不同的需求, 这一时期的世俗画和宫廷画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绘画的题材更加广泛, 风格更加多样, 作品画面生动、画风严谨, 技巧上有了很多的创新。明清两朝画家众多, 画派兴起, 画法创新超过了宋、元时期, 出现了重要的“扬州八怪”等绘画群体, 对之后的中国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到了近现代, 大量的西洋画传入中国, 中国画在受到重大冲击的同时也吸收借鉴了大量的先进理念, 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出现了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等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力的画家。他们学贯中西, 为中国绘画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数码艺术和绘画艺术之不同 数码艺术扩大了绘画艺术的欣赏群体, 使绘画艺术开始了大众化进程。以往的绘画艺术爱好者都要进入博物馆、画廊或者通过欣赏画册才能接触到作品, 欣赏渠道狭窄, 欣赏活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绘画艺术很难真正进入到大众中去, 只是一部分人的艺术。数码艺术不像绘画艺术那样需要创作者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而只要创作者有一定的美术造型基础和艺术素养, 加之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就可以进行创作。数码艺术的创作不受光线、环境、绘画工具等因素的制约, 使创作更方便, 为扩大绘画创作群体、普及绘画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艺术媒介通过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实践创作出来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使观众精神得到洗礼, 灵魂得到净化, 只有具备较强的艺术特色和真情实感, 有一定的创新精神的作品才能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艺术作品要想广泛流传除了要具备高品质以外, 其传播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艺术传播的形式和手段一定要和艺术作品自身的特质、风格相匹配, 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 才能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艺术传播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作品影响力的大小和获得受众认可范围的大小。一些作品虽然有独特的魅力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但就是因为传播的力度不够, 而不被大众所熟知。相反, 一些普通的作品由于广泛的宣传和正确的传播途径反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可见, 艺术传播对艺术品的广泛流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数码艺术就有了广泛传播性。它是在艺术与科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互融合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门独立学科, 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和传播性, 这是数码艺术区别于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也造成了大众对艺术作品感知方式的改变。当今世界, 全球一体化格局已经逐步形成, 这个多元化开放的时代, 网络的传播速度之快是以前没有想到的, 而艺术作品通过网络得到广泛传播会很大地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数码艺术虽然不像绘画艺术那样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但它通过网络广泛传播, 能让观众时刻接受艺术教育和艺术熏陶, 这也使得绘画艺术在传播中处在被动位置的局面被打破。观众甚至可以和艺术创作者相互交流, 探讨作品内容形式, 而在以前交流只有在研讨会上才能进行, 这大大提高了艺术作品的传播效果。艺术作品的网络传播是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要利用好这一有效传播途径, 把好的艺术作品进行推广。同时, 我们也要注意抵制网络传播中低俗文化的影响。如今, 视频影像技术也与艺术结合起来了, 创造出了新的数码艺术,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就是一件成功的视频投影数码艺术作品。视频投影与建筑结合起来, 又诞生了美轮美奂的3D建筑投影艺术。这些都是艺术与科技交汇而产生的新兴艺术形式。数码艺术多采用电脑等科技产品来进行创作, 能反复修改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绘画艺术多采用笔墨, 在画纸、画布上进行创作, 需要一定的功底, 而且不易修改, 这就没有数码艺术创作起来方便了。绘画艺术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众多的表现形式和风格样式, 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而数码艺术则缺乏生动的语言形式, 有一定的机械感。与绘画艺术相比, 数码艺术有很强的时代性。网络文化的普及虽然使艺术家获得了大量的信息, 但同时也容易使人们产生了惰性, 不愿意深入生活、深入到大自然中去取得第一手资料, 珍贵的现场感受的缺失, 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会缺乏真情实感。这就要求艺术家们要有更强烈的责任心和探索精神, 去感受大自然、了解社会、感悟生活, 创作出生动感人、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来。数码艺术往往不重视绘画艺术中的技法, 博大精深的绘画技法在其中得不到体现。数码艺术往往只注重形式, 而且数码艺术家的造型基本功和美术素养普遍都不如绘画艺术家, 这就出现了一批平庸的数码艺术作品。同时, 数码艺术一味追求商业利益, 大大降低了其作品的艺术性。总之, 数码艺术、绘画艺术各有优劣, 二者如果能相互取长补短, 那将会使艺术作品的品质有很大提升。 四、数码艺术和绘画艺术可以相互借鉴 在经济、文化、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数码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数码艺术作品经常出现在博物馆、大型展览中, 一些艺术收藏家也开始关注数码艺术, 数码艺术以新颖、时尚和独特的魅力对绘画艺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对在传统艺术熏陶中成长起来的观众而言, 它显得怪异和难以理解, 而对于追求时尚、便捷的青少年来讲, 它却越来越受欢迎。学习绘画艺术要经过长期艰苦的专业训练, 要花费大量金钱时间, 而有了电脑以后, 艺术家们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来进行创作。数码艺术的不足在于缺少艺术内涵, 其艺术表现中存在着视觉表现力弱以及认识和发展方向不明确等问题。而绘画艺术则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之上, 蕴含众多地域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 体现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及其丰富多样的笔墨技法更易使欣赏者产生共鸣。数码艺术是在科技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美学情感上缺乏文化基础, 但它却为绘画艺术增添了新的内容, 扩展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绘画艺术家要了解数字化基本原理并要熟练掌握数字创作技巧才能进行数码艺术创作。数字化技术与传统艺术表现方式在碰撞中的融合, 也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体现。李政道教授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 就像硬币的两面。”科学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载体, 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艺术语言。现代的绘画艺术借鉴了数码艺术的诸多优点, 丰富了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 未来的绘画艺术会更多地表现自由和趣味性, 体现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绘画作品大量地出现在公共场所、高级宾馆酒店以及娱乐场所中, 势必将使绘画艺术为大批观众认知、了解。每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尽完美, 绘画艺术与数码艺术将不断融合, 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数码艺术将吸收绘画艺术文化底蕴深厚和表现技法丰富等特点, 绘画艺术也将吸收数码艺术创作方式便捷、传播方式多样和画面效果绚丽等特点。更多的绘画艺术家应积极地投身数码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去, 为其艺术性、民族性、原创性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 这些绘画艺术家深厚的民族情怀、全新的艺术理念必将会为数码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 五、结语 我们深信数码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结合必将推动我国艺术事业的繁荣, 必将为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巨大动力, 同时也会满足人民群众的艺术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2]徐亚非.传统绘画的数码表现[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9 [3]蔡恭亦.数码绘画艺术[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 [4]汤筠冰.论我国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形态及发展现状[J].新闻传播, 2011 (05) 关键词:改革柳琴 艺术特点 应用 高音 柳琴最早是一种伴奏器乐,经过有效的改革,它的作用和功能更加多样化,更加具有艺术活力,因此很快就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在对于柳琴的研究和认识较之以往程度不同,这都是改革以后带来的好处。柳琴演奏既是一门教学学科,也是一门实用的艺术。每一个柳琴学习者在学习作品之前,都要通过严格科学的系统训练,才能具备演奏的基础和条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训练和有效的培养。对于学习者来说,必须要明白柳琴改革的意义所在。作为一种民族音乐演奏的器乐,柳琴的教学改革势必会对柳琴音乐的未来至关重要。本文尝试对改革后的柳琴的艺术特点和应用进行分析。 一、我国柳琴改革的理论依据 柳琴作为一门艺术器乐,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是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形式是一个比较大范围的话题,众所周知,人们对艺术形式的理解是一种形式的规范性和仪式感。这是由社会的发展所赋予的特点。从古代开始,人类就注重艺术形式的美感,比如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比如编钟,比如琵琶,再到秦代的兵马俑等等,数不胜数。这种表达了社会实践内容的艺术形式,逐渐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了真正的形式特点。但是随着这种形式感的日益成熟和固定化、标准化,这种艺术形式就开始变成了一种肤浅苍白的形式仪式,沦为了模仿化的美感,因此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形式的内在特性。那么真正的艺术形式指向何物?真正的艺术形式是指想象中的社会内容和情感,它的形式应该是精神层面的类型,而不是物质外在的形式。 因此说,柳琴作为具体的器乐,通过对它本身进行改造,就可以更好的实现无形的艺术形式。 二、柳琴改革的历史过程 柳琴改革的第一人是王惠然。他1958年在沂蒙山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了民间的柳琴,当时很惊讶,通过对柳琴的仔细观察,他发现柳琴这件乐器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果经过改良,就不仅仅是一件伴奏器乐。因此他很快的通過努力,对柳琴的琴体结构等地方进行了改造,于是三弦24品格柳琴产生了。 随后的十几年,他研发了四弦柳琴,共有29品格,这次的改革更加优势明显。同最早的柳琴相比,现在的柳琴优点很明显。首先,它的定音高了很多,弦也固定了。其次,音域扩展了不少,音位的设置更加合理。再次,音色更加柔美,音量增大了,这就不再局限于伴奏。最后,弹奏技巧更加丰富,可谓表现力十足。 总之,柳琴改革后,可以任意转调,方便和弦的灵活使用,并且融合了传统民族器乐的手法,演奏起来更加立体化、交响化。因此,在1988 年王惠然获得了乐器改革最高奖。有了他的改革,柳琴才成为了民族乐器独奏舞台中的重要角色,不断的发挥着艺术魅力,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三、改革后的柳琴音色特点和琴体设计特点 首先是它的音色更加清脆明亮。中国的民乐具有鲜明的调性特征。大多数民乐都使用小调内容,五声音阶运用的特别频繁,这种曲调类型的特点是比较含蓄、婉转,在情感色彩上显得忧郁、柔情。属于一种阴性风格的曲调。这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包容,注重谦虚的品格,从古典民乐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出两者的内在联系和互相影响。每当我们听到这样曲调的音乐,就会不禁心头唤起这种情怀感受。改革后的柳琴更加符合传统音乐的味道,在音色上面,它更加清脆明亮,感染力很强,比琵琶还要明亮一点。柳琴的一弦音色很尖锐、明亮,具有颗粒感,对于弹奏那些高难度的地方,一弦用的最多。二弦和三弦属于中音区,音色听起来相当柔美古典,对于那些抒情优美的地方,经常使用这两根弦来表演。四弦则是浑厚、低沉、结实。使用较少,但是在伴奏中用的比较普遍。 其次是它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特点。柳琴改革后,琴体长达 65 厘米,从人的腿部开始计算,从腿部到肚脐8厘米这一基本单位的8倍,那么就是说共鸣箱半径也小于30厘米这种比例是黄金比例,无论是流线还是构造,都很吻合人体的自然生理特点,演奏起来十分舒服自然,没有什么障碍。这样的话,对于技巧的使用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四、改革后柳琴的艺术特点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多元文化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流,各种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层出不穷。这些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文化方式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它颠覆了传统的文化生产方式,尤其对柳琴艺术来说更是如此。我国许多民间音乐作品当中也经常见到柳琴的演奏,与其他类型的作品相比,一些作品里的柳琴演奏更有特点,表现形式更加独特。柳琴是一种弹拨乐器,通过手指轮动触弦发出声音。柳琴的音乐演奏艺术特点很鲜明,内容情感表达也很丰富,常常被作为民间器乐的代表。尤其是改革之后,这种艺术特点更加明确,弹奏出来的内容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和艺术特征。 首先,是柳琴弹奏的密度高。因为它使用拨片,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多变,技巧多样化,可以合奏、独奏、多重奏等。改革后的柳琴器乐是一种富有朝气的器乐,生命力极其顽强,变化多样,无论是年长者还是年轻者都可以上手学习演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音乐魅力。 改革后的柳琴长轮可达到每分钟800次的速度,密度很高,颗粒感很强,甚至在一首曲子里面,可以只用轮指来完成。 其次是民族气质更加鲜明。柳琴改革后最为关键的就是更加突出了民族文化精髓,如果失去了这种民族文化精髓,它的改革也就无从谈起,也就没有意义,当柳琴不再表现民族文化,那么它的存在也就不重要了。所以说,柳琴改革当然更加突出了民族文化精髓。在突出民族文化方面,首先反映了民族生活。其次反映了人们的内心情感。民族生活是以特殊的区域环境为主的,在内心情感上面,对传承民族的精神气、勇气、刚毅等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展示这些品质,柳琴的改革为我们国家的精神文化注入了一股力量。 nlc202309080942 快是柳琴最为突出的优势。柳琴经过改造以后,琴体变得更加灵活,从上把位开始,要是滑到下把位,速度极快,给演奏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演奏高难度的地方,时间花费的很短。柳琴品位与指距的间宽几乎相近,弦和弦之间的距离很小,故而在做许多动作的时候,都可以迅速的完成。比如在扫弦,换把时候,轻而易举。 改革后的柳琴曲目创作,都极大的突出了柳琴的快的特点,因此我们听得许多曲目,都速度很快,这是柳琴的最大特点。几乎是其他器乐做不到的地方,连琵琶也不能够。举例说明,在柳琴曲《剑器》中,大概有九个小节,转速很快,疾风暴雨,雷厉风行,让人非常紧张的感觉。无论是哪个把位,都能够做到这一点。 五、改革后柳琴的应用 改革后的柳琴,首先可以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充当高音乐器。改革完成后,柳琴从传统的伴奏低音器乐,完全的成为了高音器乐,这样就可以进行独奏了。因此说,它在民族管弦乐队里面充当高音乐器也就并不奇怪。演奏的时候,把长音做了一些变奏,融入了换把技巧,让这种情绪变得更加富有跳跃感和流动性,另外,在演奏的时候,通过扫弦的动作,可以让每一个音的演唱轻快活泼,有质感,在整体交响乐间奏的时候,柳琴通过节奏的变慢,产生了和上面部分有不一样的节奏感,这就开始为进入抒情打好铺垫。通过放慢演奏,调性开始发生变化,情绪也为之一变。保留了民间柳琴的音乐特点。总的来说,柳琴改革补充了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完整性,同时在和其他乐器配合的时候,也十分默契。 其次改革后的柳琴可以进行柳琴曲的专门创作。1958年,王惠然把三弦柳琴改革完成以后,直接就把《鐵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亲爱的土琵琶》作为样本,创作出了柳琴独奏曲。当时《春到沂河》这首柳琴曲一经推出,受到了很多人的讨论,于是就变为柳琴音乐的代表作,并且经常表演,受到许多人的喜欢。1984年,王红艺的《柳琴与乐队——木棉花开》进一步奠定了柳琴曲的音乐地位。 柳琴曲创作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统音乐的结合当中占据一席之地,与它特殊的民族性分不开。民族演唱扎根于民间,汲取民间的养料,吸收民间的文化,因此它具有丰富的民族特性,可以说是民族的一颗活化石。无论是音色还是韵味,都能够体现民族之中包涵的特殊魅力和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柳琴曲创作的处理也可以让音乐作品的歌词丰富灵活,恰到好处的表现我国民族儿女的内心情感,演奏的时候非常流畅、唯美,对内容的表现韵味可以说把握十足,让人一听就进入真实的境界里面。从这首作品里面,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出两者的内在联系和互相影响。每当我们听到这样的柳琴曲,就会不禁在心头唤起这种情怀感受。可见柳琴曲创作和柳琴的贴合对作品的表现具有关键的作用。 六、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柳琴的未来发展途径已经成为了热烈讨论的话题,也是新的趋势。柳琴艺术作为民族美术类型之一,它的教学途径是百花齐放的教育环境下的必然措施和走势。虽然柳琴艺术未来发展途径难度很大,但是不能脱离了核心宗旨——服务于生活,这是柳琴的最终目的。现阶段柳琴艺术未来发展途径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也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我国现代生活环境变化多端,艺术人口急剧增长,对于柳琴艺术未来发展途径而言,非常适合我国的国情。柳琴艺术的未来途径有了一些展望,但是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这种不足之处推动了我国柳琴艺术去探索新的途径,因此本文这种研究无疑是具有好处的,但是最终是对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洋.柳琴戏的保护与发展[DB/OL].戏剧论文,http,//www.docba.cn/doc/b8/19381.html,2016-12-01. [2]江苏戏曲志编辑委员会.江苏戏曲志·柳琴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3]李爱真.徐州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经验与存在问题探究[J].音乐创作,2011,(04). [4]李爱真,吴跃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5]孔培培.从拉魂腔到柳琴戏[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广彩是典型的装饰艺术陶瓷,特别是其瑰丽且兼具中西文化色彩的纹样,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一项文化遗产。 一、广彩的起源与发展 广彩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的中西陶瓷贸易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釉上彩瓷,只是初期制作广彩的师傅、颜料、素瓷都来自景德镇,并且依照景德镇的纹样来加工,故广彩的特色并不明显。 到了乾隆、嘉庆时期,广彩才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并得到了社会认可。 当时的广州工匠借西方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来又把这种技法用在从景德镇运来的白瓷胎上,成为珐琅彩,这便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织金彩瓷是最早的广州彩瓷珐琅彩产品,因为它的高贵艳丽,广受中外贵族、富豪的喜爱。 起初,广彩只是根据欧洲商人带来的特定图案进行绘制,用于外销。 到了明朝,彩瓷在艺术特征上与西洋绘画的手法相结合,并绘上了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图案。 最常见的构图是用花边图案围出若干形状各异的空格,在空格内绘制花卉、风景和人物,也有不设圈格的,进行满花彩绘,表现一花多姿、百花齐放的图画。 19世纪,在中美开展贸易往来的过程中,美式广彩的装饰出现了新的内容,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并且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更加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开始用中国缎锦纹样作为瓷器装饰,并形成了织金彩瓷的独特风貌,广彩的装饰艺术终于发展成熟了。 广彩既继承了我国传统彩绘瓷器的艺术风格,又融合了西洋画法,在众多的彩瓷中标新立异,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在施加金彩之后更加绚彩华丽,故以绚彩华丽、金碧辉煌而闻名于世。 二、广彩中的岭南风情 广彩多用于外销,虽然受西方文化艺术特色的影响,但装饰内容带有中华民族特色。 广彩的装饰题材十分广泛,包括具有中国传统特点的各式花卉图案、带有吉祥含义的花鸟蔬果、有着洛可可风格的折枝卷草、仿制欧洲铜版画的动物纹,以及描绘世俗生活的中式人物纹和西洋人物纹等,其中人物纹最为丰富多彩。 而带有岭南绘画风格的广彩作品所绘内容基本上是以人物、山水、动物为主。 广州处于岭南文化中心,岭南文化绵延至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其中,人物纹最为丰富多彩。 广彩人物纹又分为中国人物和西洋人物,大多是描绘世俗生活场景,其中西洋人物中也有取材于神话传说、宗教题材等。 而清末民初带有岭南绘画风格的广彩作品内容主要源于中国传统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佛道题材以及文学题材,表现世俗生活场景的则较为少见了。 与此前的广彩人物纹相比,具有岭南绘画风格的广彩作品画面简洁雅致,人物笔简神全,人物数量不多,情景也简单了许多。 风景纹有中式和西式之分,其中多是将自然与建筑结合。 这段时期的广彩绘法受岭南绘风影响,山水风景作品与传统中国山水画相似,以树木、河流、山川、房屋、人物组合为主。 还有一些广彩的风景作品不单只是描绘山水,还会增添一些人物,使山水风景更具生气。 动物纹是广彩中的一个重要装饰图案纹样,但作品较少,主要有鹿纹,也有少量龙凤纹,其余基本是花鸟作品。 这些动物纹往往是富有寓意的,并且色彩鲜明,极富洛可可的艺术风格。 因为受到岭南绘画注重写实的影响,清末民初时期,单独描绘动物的广彩作品有所增加,表现手法也不再是图案化,而是更加接近中国传统国画中的动物形象,一般比较写意。 三、广彩的表现形式 受岭南绘画影响的广彩除了描绘的内容与以往不同之外,表现形式也与之前有很大区别。 如在画面的布局排列上,嘉庆时期以前的广彩是构图繁密和舒朗两种风格并存;道光时期以后的广彩则以繁密为主,很少留白。 受岭南画派影响的广彩作品很少会在器物的边缘加上边饰,即使要加,也非常简单,如用红、绿、墨彩所绘网格纹或一小圈锦地花卉纹,其边饰与以往的龙凤纹、锦地开光纹、各种带状图案纹等繁复华丽的边饰相比,更为简洁。 另外,岭南画派注重布局与意境,一改广彩山水风景配以边饰的习惯,借鉴中国传统国画的构图形式,在器物构图上随意伸展,自由穿插,更加凸显山水画的意境和主观情趣。 广彩作品一改以往的惯用绘法,不再采用边饰和开光,构图也变得简洁明快,画面有较多的留白,不再繁密,瓷绘内容也基本都是文人画的内容,并加上署名款和印章。 在发展初期,广彩用色受景德镇瓷器影响较大,所以当时生产的广彩大多颜色素雅,但到了繁盛时期,因融合了西洋画法,广彩开始变得华丽繁缛,广彩绘画也以浓彩厚涂为主。 19世纪中期以后,广彩达到了繁盛阶段,并形成广彩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织金”就是对广彩这一独特风格的准确描述。 到清末民初时,岭南画派的画家开始加入广彩的创作,并在广彩绘画中融合了中国传统国画的技法,颜色变为清新素雅。 一些广彩山水纹盘受景德镇瓷器的影响,画面中出现了类似浅绛彩和新彩的特点。 鼎盛时期的广彩,因装饰效果的需要,瓷绘线条均是粗细均匀的轮廓线,仅起到定型作用,并不是为了美观,这与写意多变的线条渐行渐远。 逐渐演变成一种与传统中国画式的瓷绘方式不同的装饰风格,尤其到晚清时,画法更是粗率。 到了清末民初,受岭南绘画影响,文人开始注重笔法、意境的画法,笔法从以前的工笔为主演变成半工笔半写意或是以写意为主。 此外,受西方古典油画的影响,文人把中国传统国画的写意手法运用到广彩的作品中,也有运用写实手法的。 四、结语 广彩是从中国传统釉上彩的母体中诞生的,它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并且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富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开创了一个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岭南画派的参与,促进了广彩地域特色的形成,丰富了光彩瓷器的绘画样式,同时也提高了广彩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艺术类与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比较研究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湖北工业大学80名艺术类与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的基本情况,结果发现非艺术专业比艺术专业学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意识强,但都不太会运用社交策略来促进学习. 作 者:张玮莹 李亦嘉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68刊 名:现代商贸工业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年,卷(期):21(12)分类号:G442关键词:语言学习策略 英语学习艺术类学生 非艺术类学生 从5000万到3000万:美国纽约州艺术机构寻求自力更生 美国纽约州的艺术资助计划源远流长,该计划从1932年大萧条时期开始运作。到了1960年,成立了纽约州艺术委员会(NYSCA)。纽约州艺术委员会在资助模式和资助审查体制方面为1965年成立的美国艺术基金会提供了借鉴。如今,美国艺术基金会和各州的艺术委员会在艺术资助上是合作关系。美国艺术基金会对各州艺术委员会的发展予以支持。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艺术基金会201的项目资金都拨给了各州的艺术委员会和地区性艺术组织。潜在的补贴能引导各州设立艺术资助计划和艺术委员会,因此,美国各州的艺术委员会在1965年以后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非偶然。各州艺术委员会的资助计划倾向于一些更小的,更具地方性的组织,或是一些新兴的,不知名的艺术家。 今年,纽约市政委员会通过了纽约文化艺术机构的拨款提案,但总金额与计划的5000万美元相比大为缩水,仅有3000万美元。纽约州一年3000万美元的拨款不可能养活市里众多著名的大博物馆。纽约州艺术委员会的开销似乎已经捉襟见肘:纽约州艺术委员会(NYSCA)一直都将纽约市文化艺术机构的拨款用于纽约州表演艺术中心(The Empire State Plaza Performing Arts Center Corporation,因为建筑外型长得跟鸡蛋样,所以也被称为“鸡蛋大厦”)和纽约州戏剧协会(New York State Theatre Institute,简称NYSTI)o但根据纽约市2010-2011年财政预算方案,这两个机构将会逐步过渡为自食其力。上年度,纽约州表演艺术中心收到的纽约市文化艺术机构财政拨款占其业务预算的15%,今年这项拨款将被取消。尽管取消了这项拨款,纽约州表演艺术中心仍然会在总务处(Office of General Services -OGS)的管理下继续运营。纽约州戏剧协会受到的影响可能更为严重,在上年度,纽约州戏剧协会收到的纽约市文化艺术机构财政拨款占其业务预算的85%,2010年到2011年,这笔拨款将逐步被取消,仅拨给这个机构150万美元,用以过渡,将其推向自力更生的境地。 所幸的是,美国艺术资助体制是复杂、分散、多样和动态的,它结合了联邦、州、地方政府的公共资助和来自个人、公司、基金会的民间资助,还有各类演出的票房收入。资助的具体数额会因不同的艺术门类而有所差异,并且每年都在变化。但总体说来,美国艺术机构大约有一半的收入是通过门票或是纪念品销售而取得,其余的都是捐赠所得——其中绝大部分捐赠是来自民间。艺术资助中只有大约10%来自政府;2%来自联邦政府,其中不到1%是来自美国艺术基金会(该项政府资助数据不包括联邦政府通过税收扣除提供的大量间接资助,“税前扣除”(Tax Deduction)是在计算缴纳税款时,对于构成计税依据的某些项目,准予从计税依据中扣除的一种税收优惠)。换句话说,即便政府财政拨款大幅减少,美国艺术机构仍不至于沦落到一夜倒闭的境地。单凭纽约市财政拨款数额的减少,并不足以说明美国所有艺术机构的生存状态。 美国的博物馆、交响乐团、歌剧院和其他文化组织从门票和入会费中得到的收入非常少,政府补助的金额也非常微不足道,这些地方主要是依靠民间捐款得以生存。美国的税收政策激励了纳税人对慈善和艺术品资助的热情,若这个税收激励政策有所变动,那才真正是艺术品市场严冬的来临。在个人捐赠方面,美国人对艺术的人均捐赠要比法国人多出10倍。这种巨大的反差反映出美国别具一格的社会和文化传统,国家通过对艺术品的税收让步,并制定出法律,使个人对艺术品的捐赠实现了制度化。根据纽约市政委员会最终通过的2010-2011年纽约市财政预算,用于文化艺术机构的开销比去年少了650万美元,也许3000万美金这个金额还并未跌至谷底。另外财政预算方案显示,文化艺术与教育被归到一类,也就是说博物馆、剧院等都被归到大众教育公益行为进行财政预算。 欧洲国家财政紧缩艺术机构集体“重感冒” 相比之下,欧洲国家受到国家财政预算拨款紧缩的影响会更大。欧洲的剧院或交响乐团从政府那里得到的直接资助可能占到其预算的80%。在法国和意大利,对于典型的博物馆而言,其资助几乎全部来自不同级别政府的资助。即使是巴黎的罗浮宫,从1993年起,它就被要求寻求民间赞助,但得到的资助不到其运营资金的一半,于是导致了在最近一年的时间里,法国的博物馆工作人员时不时罢工的现象。但是在美国,非营利组织预算中来自政府的直接资助比例不超过5%。 尽管对艺术给予更多的优惠已经成为趋势,欧洲的政府对本国艺术给予的税收优惠还无法与美国相媲美。法国税收扣除的限额为个人应纳税所得的1%,对公司则为其应纳税所得的0.1%(应纳税所得是指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余额)。德国法律有税收扣除的规定,但是受到官僚体制的制约落不到实处。英国虽然允许税收扣除,但实施起来也很困难。一般来说,纳税人要享有捐赠扣除,必须同意捐赠至少七年以上。而且捐赠通常不是按照最高的税率而是按一个较低的税率来扣除。有些欧洲国家,如法国和意大利的私人基金会很少,因为法律的限制和无差别的税收政策让这些组织的建立成本很高。 美国人常常是对欧洲艺术机构捐赠最多的人。为了寻求这样的捐赠,很多英国的非营利机构都在美国设有免税的分支机构。英国泰特美术馆最近获得了英国石油公司的赞助,却引来了环保人士一片讨伐之声,因为这跟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的石油泄漏一事紧密相关,英国石油公司极有可能用赞助美术馆的行为来提升自己的公众形象。尽管部分公众有怨言,但艺术家跟艺术批评家都为英国石油公司辩护,英国《卫报》的艺术批评家琼斯(Jonathan Jones)说:“艺术经费就要被国家残酷地削减。博物馆都将感受到这份寒冷……现实情况是我们的博物馆需要保持强大和自由,准备面对它们史上最严峻的挑战。如果他们能从魔鬼本人那儿弄到钱,他们就应该接受这笔钱。” 琼斯提到的艺术经费被削减的现象,对欧洲文化机构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欧元汇率下跌是欧洲各国对艺术经费进行削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葡萄牙、西班牙、希腊都成为了重灾区,希腊更面临着国家破产的威胁。希腊债务危机发生后,一些欧盟国家担心希腊债务危机向欧元区成员国蔓延,于是宣布实施财政紧缩政策。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近日公布了总额逾800亿欧元的大规模支出削减计划,此外还将裁减最多1.5万个公共部门的工作岗位。德国在这次欧元危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对于艺术品贸易来说也是福音。因为若欧元继续下跌,就会遇到之前美元下跌的境况——需要用更多的欧元来买同样一件艺术品,这对于艺术品市场的打击如雪上加霜。 就德国而言,尽管缩紧了财政预算,但为了提升二战后的国家形象,德国对艺术品的投入并未显著减少。2009年3月13日至22日,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办的TEFAF艺博会,德意志银行为其赞助商之一。现在它又成为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的首席赞助商。金融危机下,德意志银行丝毫不减少企业社会责任投入。2009年11月17日,德意志银行与香港国际艺术展携手公布:德意志银行成为全港最具规模的年度国际艺术展的首席赞助商,双方签订历时5年的合作协议。另外,德意志银行一直以来都是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主要支持者,在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的蔡国强“我想要相信”展览,亦是由德意志银行赞助的。2009年,德意志银行及其下属各基金会在教育、社会性公益活动、环保可持续发展项目、支持艺术与音乐以及员工志愿者活动中总计投入超过8100万欧元。 一、艺术市场的研究现状 尽管从学理层面系统深入地探讨艺术市场的若干理论问题很有必要,然而,国内学术界关于艺术市场的研究成果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纯粹探讨艺术品鉴赏与投资技巧的介绍性文章和普及性著作不断问世;另一方面,这些文章和著作大都缺乏学理层面上的深入总结和系统概括。为了全面了解近十年艺术市场领域的研究状况,我们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里关于“艺术市场”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和研究,以期对艺术市场的研究现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就艺术市场领域的文章而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年至2010年共收录了552条“篇名”为“艺术市场”的文章记录(截止至2010年10月)。具体来说,以“艺术市场”为题的文章数量增长趋势与中国艺术市场的走势可谓大体吻合(见图1)。总的来看,多数文章都具有时效性强和理论性弱的特点。 从近十年出版的艺术市场类著作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书画、瓷器等某种艺术品为对象,分门别类介绍相关知识,例如浙江大学出版社从2004年开始推出的“中国艺术品收藏与投资丛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从2005年开始推出的“中国艺术品投资与鉴宝丛书”;第二类是以收藏者的个人收藏经历为线索和基础的经验总结,例如林家治等著《让你价值连城:收藏家发迹的秘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出版)、张丁著《收藏之道:艺术品投资采访手记》(岳麓书社2006年出版);第三类是针对某一时间段的艺术市场年度研究报告,例如赵力主编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报告》(湖南美术出版社从2007年起出版)、《中国艺术品市场年鉴》编委会主编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年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从2006年起出版);第四类是系统研究艺术市场的专著和教材,例如章利国著《艺术市场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李万康编著《艺术市场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正如李万康在《艺术市场学概论》中所说:“近年来,艺术品投资与鉴藏大兴”,“但研究之粗浅,仍可用空白二字形容”。时隔五年,回过头来再看,问题依旧存在且无多大改观。 二、艺术市场学的名与实 章利国在《艺术市场学》中指出:“艺术市场学是对艺术市场的本质规律做全面科学研究的新兴学科,是艺术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根据这一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名为“艺术市场学”的著作其实既不“全面”,也不见得“科学”。顾名思义,艺术市场显然应该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摄影、电影、电视等诸多领域。但是这些著作大多只关注美术中的绘画,连书法和雕塑等领域都很少涉及,更不用说瓷器和玉器等中国艺术市场上的热门品种。以绘画“概”艺术的艺术市场学著作显然很不全面,更难以回应艺术市场出现的诸多现实问题。 从艺术市场学的分析框架来看,存在着貌似科学,实则生搬硬套之嫌。艺术市场学关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简单二分法就是一例。在艺术市场学的分析框架中,通常把画廊称为“艺术品交易一级市场”,而将拍卖行和艺术博览会视为“艺术品交易二级市场”。这种划分思路显然来自股票市场,即把股票的发行市场称为一级市场,而将股票的流通市场视为二级市场。事实上,这种“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分并非适合艺术市场的实际状况,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生搬硬套,对市场的真实运作并不了解。首先,中国艺术市场的经营机构和经营方式并非只有画廊、拍卖行和艺术博览会,还有古玩摊、艺术品摊、古玩商店、工艺品店等传统的艺术品经营机构,以及艺术品融资、艺术品典当、艺术品租赁、艺术银行服务、艺术品投资基金、艺术品网上交易、艺术授权衍生品等新兴的艺术品经营方式。然而,艺术市场学却对这些传统的艺术品经营机构视若无睹,对新兴的艺术品经营方式置若罔闻。其次,艺术市场学者常以先入之见看待中国艺术市场。与西方艺术市场不同,许多中国艺术家本身就是一个“小画廊”。艺术家不仅是画廊的艺术品供应者,而且常常跳过画廊这个中间环节,直接向收藏者甚至拍卖行提供艺术品。在不少学者看来,这种已有千年历史的中国艺术品“直销”方式大有问题,甚至“严重扰乱了艺术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要么是对这种直销方式视而不见,要么武断批评其扰乱了一级市场,却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这种直销方式的合理性和生命力。总的来看,中国的艺术市场学研究显然存在名不副实的问题。不能直面艺术市场现象,而以先入之见指点市场,当然只能是隔靴搔痒,不能很好地对症下药。 三、艺术市场研究的困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内近十年的相当一部分艺术市场研究成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流于表面、深度不足,甚至东拼西凑、错漏百出的问题,更遑论对相关理论问题的规范性和学术性研究,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不少观点和结论的随意性、误导性和危害性非常之大。读者既看不到现象背后的规律,也找不到解释事实的理论。这样一来,不仅无助于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甚至有碍于中国艺术市场的繁荣。就目前的艺术市场研究而言,至少存在两大问题: 从研究方法来看比较单一,不够规范,研究范式尚未形成。由于研究艺术市场的学者背景和学术训练以人文学科居多,因此,艺术市场领域的研究方法主要局限于综合研究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则很少见。不仅如此,许多定性研究严格来讲并不规范:随意性较强、系统性不足、逻辑性欠缺。这就直接导致了艺术市场研究虽然以定性研究为主,但其实并没有充分体现出规范的定性研究所具有的研究优势,对一些重要而基本的理论问题长期未能达成共识。因为艺术市场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局限于定性研究,这就很难对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量化描述,从而不利于了解中国艺术市场的真实现状和存在问题,也不能够为中国艺术政策的制定提供准确的依据。 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主题高度集中,前瞻性的研究不多,解释力强的成果很少。根据艺术市场领域研究文献的性质,艺术市场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别: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侧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比较重视艺术市场的理论建构和学理反思,而侧重应用理论研究的学者则比较关注现实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艺术市场研究还是以应用理论研究为主。但是,在艺术市场的应用理论研究方面,除了存在研究主题高度集中于热点问题外,还存在流于描述现象,缺乏深度分析的问题,很多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明显现实意义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答,前瞻性、创新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最为严重的是,艺术市场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的“两张皮”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真正具有跨学科和跨领域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很少。这不仅制约了应用理论研究的深度,而且影响了艺术市场理论的系统建构。 四、艺术市场研究的出路 总的来看,艺术市场理论的发展无外乎来自两种力量,现实问题的拉动和研究方法的推动。到目前为止,中国艺术市场理论的前进主要来自于前者。这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在方法推动方面有所突破的话,中国艺术市场理论的发展空间和学术增长点都会大大增加。这是我们应该大力推进艺术市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原因。推进艺术市场理论的研究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艺术市场跨学科开放研究平台。按照李万康的观点,“艺术市场学是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与艺术史、美学、鉴定学、考古学、艺术类型学、艺术信息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品消费学、统计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但中国艺术市场研究的现状却是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研究方法不够规范。其直接后果就是那些原本具有整体性意义的艺术市场基础理论问题被强行分解成了单一学科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学术工具也因此被局限在某个学科的视野内,从而使这些基础理论问题失去了本来的价值或者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而难以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这也使得艺术市场研究由于缺乏方法论的支撑而踯躅不前,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国内高等院校仅有的几个艺术市场研究机构,例如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艺术市场研究中心,也都不具备跨学科研究平台的特征。艺术市场跨学科开放研究平台的建立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和学院(系)的边界,为艺术市场跨学科研究提供一个相互了解、平等对话和合作研究的开放式实体性研究平台。在此基础上,以艺术市场的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为纽带,以艺术市场跨学科开放研究平台的软、硬件条件为支撑,通过跨学科团队的通力合作取得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从而逐步解决艺术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第二,推动艺术市场学者跨学科交叉学习。从艺术市场学者的角度来看,艺术市场跨学科研究的最大障碍就是学者的学术训练比较单一,很多学者只具有某一学科的学科背景,这就使不少学者有心“跨”而力不足。为了解决这个瓶颈性问题,可以采取几个措施:首先是依托艺术市场研究机构或艺术市场跨学科开放研究平台,开办艺术市场领域的跨学科培训班,鼓励艺术市场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参加跨学科培训计划。从学术训练的角度打开艺术市场学者的学术视野,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路,并接受不同学科的系统训练;其次是鼓励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艺术市场方向的研究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根据他们的学科背景,结合艺术市场跨学科研究的需要,确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论文选题,从小问题入手逐步尝试解决艺术市场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此外还可以在一些条件具备的高等院校启动艺术市场跨学科课程的交叉学习计划,鼓励教师和学生主动选修或旁听不同学科的课程,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艺术市场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自觉性和问题敏感性,以便更好地确定跨学科课题,同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研究。 视觉艺术与策展研究(visual arts and curatorial studies)授课语言 意大利语授课 开学日期 每年1月 学制学费 2年 12590欧元每年 课程概述: 两年的文学硕士课程是意大利政府与欧洲政府在视觉艺术领域提供的唯一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管理项目。 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课程有:视觉文化,视觉艺术,表演,管理研究,展会设计和传播。 学生可以与艺术家和专业人士在视觉艺术领域广泛合作。 此外,现代艺术领域跨学科之间的各种活动通过演讲说明,工作室讨论,研讨小组会和展会的新模式连接起来。 学生可以实验不同的方案完成艺术作品。学生也可以试验各种各样的展览模型:例如“群岛展览”陈列,根据 glissant’s 定义的)。 学校拥有众多声望较高的老师,他们分别是Celine Condorelli,Peter Friedl,Jens Hoffmann,Christian Marazzi,Chus Martinez.Angela Melitopoulos,Nomeda &Gediminas Urbonas ,Ber Theis,Patrick Tuttofuoco 就业机会 项目拥有广泛的网络合作伙伴,学生还有机会与知名机构和专业人士合作,例如,巴萨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MACBA), Van Abbe museum Eindhoven,法兰克福的Portikus画廊,(Wattis)旧金山的沃蒂斯当代艺术学院和Manifesta Journal,伯明翰的东部计划,波士顿的麻省理工,La Biennale di Venezia,Documenta in Kassel。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专注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拥有良好的交流平台,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向收藏家、画廊、公共机构和评论家推广他们的艺术作品。 硕士课程的毕业生还能从事作为艺术家,管理者,杂志刊物编辑,新闻工作者以及展会设计师等职业。 项目课程 第一年 视觉艺术1 管理 1 展会设计1 电脑图形图像1 摄影1 现代艺术历史 大众传播理论与方法 博物馆学 第二年 视觉艺术2 管理 2 展会设计2 电脑图形图像2 摄影2 艺术分析学 摘 要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广播电视作为其主要部分也对播音主持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其准确掌握社会的发展规律,又能敢于创新,促进播音主持艺术的持续发展。下面,本文以介绍播音主持艺术的概念作为切入点,阐述了艺术创新在播音主持中的重要性,并就播音主持艺术的三个创新要点作出了分析,旨在加强播音主持艺术创新水平,为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播音主持;艺术;研究;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5-0043-02 0 引言 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播音与主持艺术虽然仍属于一个新兴的行业,但已经在广播电视系统当中占有举重若轻的地位,是连通广播电视节目与广大受众的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近年来,随着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与变化[1],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从理念、渠道、依据、工具及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改变,发展方向也由此受到影响,要求播音主持不仅要加强自身学习,改进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在内容上突破传统,拓展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空间,从而为大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艺术概念 我国第一座无线电台于1922年问世,仅仅用于播报当地新闻报道与音乐,而在36年后,随着新中国第一座广播电视台的诞生,广播电视台正式成立,主持人、播音员等行业也迅速兴起并成为如今的就业热点。从根本上来说,播音主持是一门强调交流的艺术,其语言表达能力水平的优劣在播音主持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除去语言能力外,情感交流与形态美同样是播音主持必须注意的内容。首先,播音主持的声音不但要求咬字清晰,且强调音色的浑厚温润,能够体现语言韵律美感;其次,播音主持作为一座向受众传播节目的桥梁,重点在“传”字上,即除了要将节目中包含的信息元素完整连贯的传达给大众外,还要在其中添加情感因素,从而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其三,播音主持作为公众人物,需要将其自身的举止、形态、气质等表现也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出来,以提升大众对播音主持的印象,扩大节目传播效果。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朝向全面发展的道路前进,而在社会经济的提高、文明的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促进之下,广播电视行业也出现了巨大的变革,不仅传播媒介发生了变化,传播方式、传播手段也同样发生了改变,在这种多样化的趋势下,广大观众的审美取向逐渐提高,单一的节目形式与内容已经无法充分满足他们的口味,观众们希望看到内容更丰富,更变化多端,形式更多样化的节目,且在深度上,大众对节目的认识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了解,而是渴望得到更深层次的解读。这些种种的因素叠加起来,既要求播音主持拥有广博的知识含量,还要求其能根据观众需求,将节目内容由浅入深的展现给观众。由此可见,播音主持行业要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加大对艺术创新的重视性。 艺术创新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即灵活性、独特性与流畅性[2]。因此,播音主持要实现艺术的创新,就必须能够将自身所具有知识、经验、经历等灵活运用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总而言之,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持续发展,播音主持势必要通过不断创新来满足观众的日渐增长的需求。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要点 3.1 为实现播音主持艺术创新而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水平 广播电视节目在编制期间,既要从社会上数不胜数的生活素材中筛选出精华部分来创作出内容丰富精彩的节目内容,又要利用数字传输技术将这些内容传播到千家万户当中,因而从广播电视节目的角度而言,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即是要求播音主持人拥有信息的整体驾驭能力。不但需要会“传播”,同时还要懂得“采集”与“编辑”[3]。通过采编,一方面有利于播音主持人的现场发挥能力,尤其是在新闻采访中,完善新闻稿件编辑工作可使播音主持在播音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泰然自若;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提高播音主持的构思能力,在编采中,不论是何种题材都需要进行精炼与加工,而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强构思的作用。构思能力可对稿件质量造成直接影响,进而对播音创作的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可见,播音主持人要实现艺术的创新,就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综合素质水平。 3.2 为形成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灵魂而创造个性主持风格 在播音主持行业当中,墨守成规,千篇一律的主持风格既无法取得大众的喜爱,也极易使他们产生厌倦和乏味的心理,可见,播音主持能否实现艺术的创新,创造出个性独特的主持风格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顺利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风格包含两种对立统一的元素,即统一性与多样性。一方面,民族特征、时代特征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了播音主持人整体风格的统一性;另一方面,由于审美取向、思想感情、生活历程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每个播音主持对相同的事物将抱持着不同的理解与情感,而大众的审美需求与欣赏习惯又在另一方面促进了播音主持人各自风格的发展形成。以音色为例,当节目针对青少年受众时,一些主持人会采用清朗明快的音色,另一些则会采用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音色;而当针对中老年受众时,为切合老年受众的收听习惯,则大多会采用舒缓平平稳的音色。需注意的是,虽强调主持风格的独特性,但也不可过于个性化,而是应以稿件内容为基准,运用声音创造能衬托出节目内容的独特的播音风格,从而使受众产生深刻印象,增加节目关注度与支持率。 3.3 为奠定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基础构建坚实的知识结构 当前,随着受众对广播电视的要求愈加多样化,要求播音主持既要加强自身建设,又要掌握多项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为此,除了要打下牢固的播音知识以及熟练掌握语言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扩充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知识的掌握并非空穴来风,需要是需要反复的实践才可达到目的。比如在编采实践中,主持人对播音理论与实践进行多方位的思考,通过将提炼出的内容灵活运用到实际中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与经验,并在寻找编采与播音的规律中重新认识自我,为艺术创新开辟新的道路。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受众的口味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为了应对这一新的挑战,播音主持人只有抛弃陈旧观念,采用全新的视点与视角去解决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完善自身素质,才能跟上受众口味的变化,保持节目的活力与竞争性,进而吸引更多观众,推进广播电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舞蹈培训与艺术素质 谈到艺术体操很多人会想到舞, 他们之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也可以说艺术体操融合了舞蹈和体育。所以说艺术体操是极具艺术美感的, 舞蹈在艺术体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然而艺术体操最终的表现形式仍然是以体操运动本身的运动特点来展现的, 没有舞蹈那种柔美的呈现方式。艺术体操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非常科学、有效而又系统的训练方法, 是舞蹈训练的基础功之一。例如, 在艺术体操项目中, 很多教练员都会采用芭蕾基本功的基本功训练方式, 主要原因就是在于艺术体操和芭蕾舞在“规范性”上有着相同的特点, 艺术体操即包含了芭蕾的柔韧动作, 还包括更多的变化和耐力, 但是运动员舞蹈的基本功水平直接决定了艺术体操运动员艺术素养, 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在比赛动作中的艺术价值分。和一些高等水平国家的运动员相比, 我国在艺术体操运动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 相同的动作规格下, 裁判员以及观赏的观众对运动员的评分以及评价都有很大的评价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国家运动员的身高以及身材比例都远不及欧洲的一些国家, 欧洲运动员的腿要比我们国家运动员更为修长, 一些动作做起来就显得更加的自然、漂亮。 2. 艺术表现力和艺术素质 艺术体操是通过一定的表现力来传达出来的, 只有通过艺术活动才能讲体育竞技中的这种情感色彩传递出来, 这样流露出来的艺术情感才极具传染力。总的来说艺术活动就是一种传递感染力的过程,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感染需要通过各种艺术活动来表现。人们在欣赏艺术活的时候, 最渴望的就是表演者能够从最深处和自己产生感应, 从内心深处被感染打动, 从而更充分的享受自己的欣赏过程。艺术体操也是艺术活动的一种, 在比赛中由裁判员打分决定胜负, 在打分的过程中实质上还是人性化的, 分数上难免会有个人情感上的偏差, 在这点上我们要充分抓住, 用更充分的艺术表现方式去打动评委和观众, 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增强艺术素养。 3. 艺术知识和艺术素质 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艺术素质离不开艺术科目中的艺术知识和教育资源,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的, 这是最为基本的感官审美能力。然而, 在艺术体操运动中, 运动员的审美不能只是止步于身心的愉悦上, 需要更多的后天培养, 通过艺术知识的积累创造出更好的艺术素质。好的运动员一定离不开专业的知识积累, 通过艺术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加系统的提高运动员的艺术素质, 提高运动员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 同时也能提高运动员对艺术体操本身的了解。因此, 对于运动员来说, 除了天生的艺术感, 后天培养是对其非常关键的帮助方式。通过不同类型的艺术知识以及艺术课程的学习, 逐渐积累成为一个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对于艺术的创造都是离不开知识的, 艺术源于生活, 艺术作品是生活与情感的一种交融与流露, 面对需要不断被超越的艺术, 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冲破现实的约束, 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创作更多的艺术灵感。 4. 音乐和艺术素质 在艺术体操运动中, 音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很好的抒发运动员的情感, 展现运动员的内心情绪。在艺术体操中是离不开音乐的, 音乐是体操的灵魂, 是艺术体操中必须的内容之一。音乐呈现出来的是成套动作的一种表现风格, 也是艺术体操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在艺术体操比赛中, 具有特色鲜明的伴奏音乐可以很容易的给裁判以及观众人员带来十分强烈的震撼,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 艺术体操中的音乐可以对表演起到十分有利的作用。由于艺术体操所有动作都是在伴奏下进行的, 运动员要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表现自己, 传达音乐中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 运动员需要中分的理解音乐中的情绪, 跟着自己所听到、理解的音乐进行运动的诠释。因此, 艺术体操运动员都需要有十分好的乐感, 否则会很容易造成动作上和音乐的不协调。因此, 在运动员的乐感上需要加强训练和培养, 这直接关系到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赛场表现, 提高运动员的艺术素养。 结论 艺术体操运动员在表演动作的过程中要更好的去把握艺术体操的艺术性, 增强运动员的基本舞蹈功力, 提高运动员的音乐素质, 提高运动员的表现欲望, 增强运动员的艺术知识功底, 将运动员的艺术素质渗透在其本质之中, 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此外, 可以通过提高运动员的表现能力塑造其人格魅力, 使艺术体操运动员更好的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 提高品德素质, 增强心理素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艺术体操的培养对象是运动员, 运动员需要把自身的艺术素质呈现给观众以及裁判。 摘要:艺术体操主要是技能技能主导型的体育运动, 十分具有美感, 长期以来, 我国艺的术体操项目在艺术表现性上都比较薄弱, 艺术体操运动员在艺术素质上和国外的运动员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对我国艺术体操运动重新调整训练, 不仅仅只是重视身体难度的训练, 还要增强运动员在艺术素质方面的培养, 本文重点研究了在艺术体操运动中运动员艺术素质的影响因素和提升方法 , 对促进艺术体操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艺术体操,运动员,艺术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范文闻.学习艺术体操必须重视艺术素质的培养[J].郴州师专学报, 1996, 41 (1) :64-65. [2]陈长录.文学艺术素质培养的重要性[J].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 【现代艺术后的当代艺术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表现主义现代艺术论文09-29 现代水景观设计艺术研究论文08-22 现代服饰艺术教案11-08 西方现代艺术的教案12-05 高中美术教案:现代服饰艺术07-15 《中国现代装饰艺术》阅读附答案10-17 剪纸艺术的发展与现代转型01-14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现代文阅读及答案07-09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07-06 现代机械论文06-134.艺术论文研究方法 篇四
5.声乐艺术研究论文 篇五
6.科技浪潮下现代艺术设计研究论文 篇六
7.数码艺术与绘画艺术比较研究 篇七
8.现代艺术后的当代艺术研究论文 篇八
9.文化艺术研究论文 篇九
10.现代艺术后的当代艺术研究论文 篇十
11.现代艺术后的当代艺术研究论文 篇十一
12.现代艺术后的当代艺术研究论文 篇十二
13.视觉艺术策展研究 篇十三
14.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篇十四
15.现代艺术后的当代艺术研究论文 篇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