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在源泉和动力

2024-09-09

文化创新在源泉和动力(精选11篇)

1.文化创新在源泉和动力 篇一

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编写者:陌南中学高二政治组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记忆: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2.能力目标:能列举实例说明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学习重点】

1.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及文化创新的作用

2.理解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自主学习】

【学习内容】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一诗句蕴含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请简要说明。

2.辨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因此,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依靠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3、有人说“文化创新是文化创作者的事情,与一般群众无关”,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学习小结】(自主构建)

【课堂反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

1.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生物学家。他曾经解剖过几百种动物,从外部结构、生活习性、生殖方式到毛发、血液等各个方面,都对动物

进行了详尽的研究。通过研究,他发现他的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是错误的。有人批评他背叛师门,亚里士多德却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由以上材料可知()

A.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必须推翻前人的观点

C.真理比老师更重要D.亚里士多德从柏拉图的学说中得到了启发

2.关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正确的是()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③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因此,中华民族文化要实现创新就必须()

A.对传统文化进行大胆的抛弃B.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C.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D.面向世界,汲取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

4、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孔子的儒家思想()、(1)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有深刻的影响

(2)其消极作用已随时代的发展而消失(3)已经不适应今天时代的发展要求

(4)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

A、(1)(2)B、(3)(4)C、(2)(3)D、(1)(4)

5、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研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①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

②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

③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④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不切合主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2011·福建卷] 徐悲鸿的《八骏图》

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参用

西方的透视方法,用笔刚健有力;毕

加索的《斗牛》似中国的写意画,用

笔奔放洒脱。以下选项最符合题意的是()

A.两幅作品成功实现了中西文化和艺术的融合B.B.两幅作品以不同风格表达了共同的审美感受

C.艺术的创作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因而不可承袭

D.艺术的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而不可复制

7、[2011·山东卷] 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山西省忻州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宋朝理学家朱熹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说明的道理是

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目的C.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二、非选择题:

1、复旦大学庆祝建校100周年,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庆祝大会上代表党中央发表了重要讲话。吴邦国强调,一流大学应该成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源头,应该成为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汇聚优秀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结合材料和文化创新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谈谈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2)科技进步和创新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有何重要意义?

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手段 D.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途经

导学案参考答案

自学释疑

(一)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源泉动力

(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 根本目的 根本标准民族文化生命力凝聚力

(三)社会实践文化创造根本利益文化生活伟大实践

合作探究

1、朱熹的这一诗句蕴含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因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文化创新与创作者的灵感和聪明才智是分不开的,但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特有的文化。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题目的观点过分夸大创作者的主观性,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基础作用,因而是错误的。

3、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文化创新与文化创作者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但不能因此认为文化创新只是文化创作者的事情。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文化创作者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活动;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文化创作者的创作必须服务于人民群众。可见,认为文化创新与一般群众无关是不对的。文化创作者必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巩固提升1-5ADCDB6-8 BBC1、(1)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关乎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

2.文化创新在源泉和动力 篇二

广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 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仅包含精神层面的内容。企业文化之所以成为企业的灵魂, 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是与其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育人功能和辐射功能”等功能分不开的, 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推动力, 是员工精神、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发展之宝。

一、企业文化的涵义和形态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 (或行业) 在长期生产和经营活动中, 逐步形成的, 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员工接受、遵循的, 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作风和态度、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企业的生产奋斗目标、企业进取精神;保护员工身心安全与健康而创造的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和条件、防灾避难应急的设备和措施等企业生产的形象;企业的价值观、审美观、心理素质和企业的风貌等种种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之总和。

我们从上述定义中将文化划分为四种形态:一是企业观念文化, 二是企业制度文化, 三是企业物质文化, 四是企业行为文化。

1. 企业观念文化。

企业观念 (精神) 文化主要是全体员工共同接受的意识、理念、价值标准, 是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对企业管理的深层思考, 体现国家、行业及企业对员工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生死观等的认知, 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灵魂和精髓, 是形成和提高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基础和原因。其中包括正确的管理和意识流, 科学的态度、理念、认知与技能, 崇高的伦理、品德和情感等。

2. 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制度 (管理) 文化是指对企业及全体人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和作用, 它集中体现观念文化和物质文化对领导和员工的要求。包括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 科学地制定法规、标准和规章、规程, 自觉地守法行为和严格的执行程序, 以及行政手段、管理手段的改善和合理化, 经济手段的建立与强化等。

3. 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物质 (物态) 文化是指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原料、设备、设施、装置、工艺、仪器仪表等器物, 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 它是形成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条件。从组织物质文化中往往能体现出组织的认识和态度, 反映出管理的理念和哲学, 折射出行为文化的成效。所以说物态文化是文化的体现, 又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4. 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员工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包括:进行科学的思维, 强化高质量的学习, 执行严格的规范, 进行科学的指挥, 掌握必需的应急自救技能, 进行合理的操作等。行为文化既是观念文化的反映, 又作用和改变观念文化。

二、以我公司 (煤炭行业) 为例解释企业文化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形式及作用

1. 公司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 煤化并举, 走向世界。现代社会中, 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同时, 企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发展, 是员工对于企业满足程度和信任度的提高。因此, 我们要建设“中国潞安”, 实现超常规发展, 必须叫响“以人为本”的理念, 作为指导我们一切工作的核心思想。

在国际、国内产业结构演进的大形势下, 潞安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 提出了建设“中国潞安”能化大集团的战略构想。所谓“煤化并举”就是要在巩固煤炭生产经营的基础上, 提高加工深度, 把产品向相关领域扩张, 拉长加粗煤—电—化、煤—焦—化、煤—油—化产业链, 使潞安逐步由煤炭企业向能源化工企业转变。树立强烈的外向性发展思维, 加大与国际企业界的交流, 实现国际化潞安和潞安国际化, 也就是全面“走向世界”。

公司发展宗旨:对股东负责对员工负责

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

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赢利, 是为了实现出资人 (也就是股东) 投入的最大回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一定要保障员工的根本利益;一定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定要适应人类社会长远利益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四者的高度统一, 才能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我们潞安必须一如既往地肩负起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三大职能, 坚持奉行“对股东负责, 对员工负责, 对社会负责, 对未来负责”的原则, 实现企业和谐发展。

艰苦奋斗的石圪节矿风是我们潞安的“传家宝”, 是潞安文化的精髓。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我们强调艰苦奋斗精神, 既是传统文化的延续, 同时又包含新的内涵, 这就是“百舸争流、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扎实苦干、矢志不渝”的创业精神。

潞安人要秉承传统, 勇于创新, 以“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胸襟和气魄, 永争一流, 不断开创潞安发展新局面。

十一个观念:团队观、作业观、岗位观、质量观、安全观、品牌观、人才观、科技观、创新观、改革观、发展观。

2. 潞安6S管理制度的基本含义:

6S是对人员、时间、质量、物耗、安全等生产要素的一种有效管理。准时 (schedule) :按规定时间做到、做完工作, 以养成守时、诚信的行为习惯。包括:不迟到、不早退;准时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活动;按作业规定时间完成工作任务。清洁 (seiketsu) :按一定标准和规定保持个人或工作场所的清洁, 以养成整洁、清新的好习惯。包括:穿着整洁, 讲究个人卫生;设备、工具保养完好;工作场所、责任区内整洁、清新。标准 (standard) :一切工作按规定或规定标准完成, 以培养员工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包括:产品性能符合质量规定;全面完成工作数量指标;合理控制生产物耗;严格按生产工艺流程进行生产作业。整理 (settle) :把工作场所和责任区内的物品随时进行整顿和清理, 以达到节省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包括:清理不用的、过期的文件或物品;物品、工具按需要程度的不同顺序摆放整齐;明确物品或文件数量, 并进行有效标识。安全 (security) :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讲求安全、按安全规程和标准进行作业, 以培养员工自觉搞好安全生产的行为习惯。包括:熟悉掌握作业规程;熟练运用岗位作业标准;勤于观察,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素养 (shitsuke) :在工作中要加强学习、加强锻炼, 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善意服从、善意配合、善意协调, 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培养遵守各种规则的员工, 营造团队精神。包括:言行文明, 举止大方;听从指挥, 协作配合;遵守职业道德,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3. 救生舱和避难硐室的设置。

集团公司常村煤矿作为国家首个煤矿新型安全防护设施示范矿, 2010年5月在主产矿建设了由我国自行研发、设计的可移动救生舱。这种救生舱长6.3米、宽1.4米、高1.8米, 采用组合式钢结构设计, 舱体有足R的强度抵御瓦斯甚至煤尘爆炸的直接冲击, 每个救生舱能使8~12人在外部动力供应中断时支持96个小时。

在矿井安全防护体系中还建设了7个避难硐室, 其中单体能容纳80~100人的永久性避难硐室两个, 单体能容纳40人左右的临时避难硐室5个。在矿难发生时, 距离救生舱近的矿工可以往移动救生舱内跑, 靠近避难硐室的矿工可以往避难硐室跑, 并且, 每个救生舱都连接着避难硐室, 可以通过装载的特制镍镉蓄电池向避难硐室往返滚动或滑动。

“钱花在矿工身上是理所应当的, 救生舱和避难硐室的投入与矿工生命是没法比的, 生命永远是第一位。”公司一位领导这样说。这件事例充分说明了公司“以人为本”的理念。

4. 行为文化。

(1) 6S管理当中的巡查工作是潞安集团企业文化建设6S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是整个运作流程的基础, 巡查工作的好坏, 直接决定着企业6S管理的运行效果。按照6S管理要求, 潞安集团常村煤矿成立了巡查考评组, 并针对具体巡查次数、时间、路线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依照层次化管理机制共设立了五级巡查, 分别从矿领导、公司领导到普通员工层层落实责任, 一级巡查一级, 再反过来一级监督一级, 形成了一个全员、全过程控制, 全方位、全时段动态监管的管理格局。其运作流程职责分明, 机构布置科学合理, 既利于管理操作, 又便于落实考核, 在实际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已经成为促进质量标准化、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的有效管理手段。 (2) “手指口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在管理上的应用价值是肯定的。石圪节选煤工区从2008年初推广, 经过一年的探索、完善, 初步效果已经显现, 在提高员工整体技术素质, 促进岗位标准化作业等软工程方面, 有很大作用。“手指口述”的推广方法:“手指口述”, 顾名思义, 用手指设备或对方给予的技术提问, 能够准确回答, 用口述的方法体现专业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石圪节选煤工区推广“手指口述”活动, 采用“以岗前仪式为切入点, 以员工讲评为手段, 以口述本岗位操作技能、技术参数、事故处理为内容, 循序渐进, 逐步深化”的方法, 注重实效, 不走过场。推广一年, 积累了不少经验, 达到了预期效果。“手指口述”的具体内容:石圪节选煤工区推广“手指口述”活动, 在口述内容上经过多次讨论才得以认定, 一个总的指导思想:一是口述内容要文字简练, 语言规范, 容易理解, 便于实践。二是内容形式要多样, 有顺口溜, 有通用语、专业语, 分机、电、化、洗、浮、泵等行业, 但不拘泥于规定形式或行业定式。三是内容编写只是给员工一个总体口述轮廓, 但必须有本质口述内容, 比如, 所在岗位的设备名称型号、相关技术参数、常见故障、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必须有。另外, 检修工与运转工口述内容又有不同, 检修工倾向于现场规程、注意事项, 检修维护要点等。我们对具体内容编写是为提高员工技术素质, 口述内容为操作服务, 为员工服务。同时, 力求对口述内容趣味化、快板化, 从而增加员工的学习兴趣, 让员工乐于接受。“手指口述”活动的效果评估: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前半年该工区设备事故率平均每百小时2.1小时, 设备完好率平均90.08%, “三违”事故35人次, 重要岗位质量指标合格率人均87.5%, 设备完好率平均92.10%, “三违”事故21人次, 质量指标合格率人均90.8%。数字是枯燥的, 但效果是明显的。

三、总结

企业文化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 有些物质资源也许会枯竭, 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 一种潜在的生产力, 无形的资产和财富。企业文化会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所以只要做到企业和企业文化的互相协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使两者同步运行, 建设出一套优秀的企业文化来, 一定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摘要:19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资本, 20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技术, 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靠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推动力, 是员工精神、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发展之宝。

关键词:企业文化,功能,核心理念,发展宗旨

参考文献

[1].王志美.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4

[2].娄成武, 魏淑艳编著.现代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郭纪金.企业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1

3.文化创新在源泉和动力 篇三

当一系列的“新”都出现在绿叶集团身上时,我们需要揣摩的不仅仅是这家企业将来会如何发展,还应该试图找到它成长的方法论。

以获得创新产品为主要目标

绿叶集团成立于1994年,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坚持以创新为主是绿叶集团国际化发展之路的基础。

竞争战略之父、哈佛大师迈克尔·波特在《什么是战略》一书中写道,竞争战略就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即差异化”,“在竞争中做出取舍,其实质就是选择不做哪些事情”,“在企业的各项运营活动之间建立一种战略配称,可以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联接的链,将模仿者拒之门外”。

绿叶集团正在执行这样的竞争战略。他们认为,创新是以获得创新产品为主要目标的,自主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开发、国内国际BD(business development)、投资并购都是可以实现创新的方法。绿叶集团不做新化学物筛选,不做原料药、普药和常规中药,而是要寻找独特的药物、独特的技术以及独特的合作。

绿叶集团成长最大的驱动力是新药研发方面持续的努力和坚持。早在1998年,绿叶总裁刘殿波就开始在中国医药界较早地成立了药物研发中心,他选中的研发领域是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和新型制剂的开发。这个选择奠定了绿叶集团在未来十余年里的产品领域与方向。十多年来,绿叶一直坚持对药物研发的重视与投入,不断巩固在研发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目前绿叶集团的员工人数是1800多人,其中,200人以上为研发人员,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8%左右。这对于一个销售收入近10亿元的企业来讲,意味着每年要投入高达近8000万元的研发费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前,科技部批准立项全国第二批56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绿叶集团“长效缓控释及靶向制剂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目前,绿叶集团可以独立完成各项临床前研究,包括药学研究、药理研究、药品安全评测和临床试验等,并建有创新药物的筛选及开发、新制剂研究、药物药理学研究和药物安全型评估研究平台,其中新制剂研究平台主要包括生物降解微球技术和脂质体技术两部分,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已通过中国GLP认证。目前,公司获得了235项国内专利,已授权107项,获得13项PCT,已授权7项。

知识产权保护是腾飞的第二引擎

药品行业是高新技术行业,自主创新是药企发展的原动力。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不仅可以为创新保驾护航,而且可以确保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药企腾飞的第二引擎。

绿叶集团于1998年即前瞻性地成立了知识产权部,目前,有19名拥有医药专业背景的知识产权专职工作人员,其中,15人有5年以上知识产权工作经验,5人有10年以上知识产权工作经验。绿叶集团将知识产权工作提升到战略层面,从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各方面将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纳入科技创新、产品制造、市场销售等全过程,在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之中.绿叶集团投入知识产权的费用约占科技费用的12%,名列行业之首,高额投入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截至目前,上市专利产品40多个,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1项,为企业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持。

截至目前,已提交国内专利申请401项,授权171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21项,授权121项,占国内专利申请总数的80%;提交国外专利申请20项及香港专利申请9项,国外专利申请主要进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目前已有12项国外专利申请在多个国家分别获得授权。

绿叶集团在力求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以商标为载体,通过主商标与产品商标结合的方式,塑造并推广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从而将“技术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有效地融合成市场竞争合力,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如今,集团商标库中共有421项国内商标申请,获得注册268项,国外商标申请为28项,获得注册10项,2009年绿叶集团集团新LOGO商标进入到了欧盟、美国、日本等13个国家和地区。继获得7个省级著名商标后,2010年1月,公司的主商标“绿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的认定对“绿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和推广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极大地提升了绿叶集团的专业形象和品牌价值。“绿叶”商标是烟台市医药行业的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驰名商标的认定,对“绿叶”品牌不仅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护,而且也为公司在今后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品牌基础,为公司品牌发展树立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性里程碑,对百年绿叶国际化、品牌化的发展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兼并收购跨越发展

兼并收购是绿叶集团的长期发展策略。2009年11月4日,绿叶集团有限公司斥资10730万元增持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后者26.55%的股权,至此,绿叶集团持有北大维信69.55%的股权,成功控股北大维信。

北大维信的血脂康是公认的对血脂有良好调节作用的天然药物,2009年再次入选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在国内外市场口碑甚好。此役过后,庞大的心血管药物市场的窗口进一步向绿叶集团敞开。

而控股北大维信仅仅是绿叶集团并购计划中的一个部分。早在2006年底,绿叶集团以8000万元将癌症放疗辅助用药--希美纳的专利权、程序科技、生产执照、销售网络以及该药在全球注册的所有权一并买断。希美纳的并购使绿叶一脚踏进了在高速成长期的肿瘤治疗领域。

几个月之后,绿叶集团再次出手,以3.45亿元将南京康海和思科两家肿瘤药生产企业收编旗下,为其刚刚建立的肿瘤产品阵营再添重磅产品。此次并购着实让绿叶尝到了甜头,据了解,两家公司被收购时市值都不到绿叶集团总市值的20%,但现在所拥有的产品已经占绿叶集团销售额的50%。

业内人士表示,自主研发可以保证绿叶集团长期收益,但中短期要实现非常规爆发式增长,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并购。大举并购和快速业绩成长令绿叶集团在新加坡资本市场名声大振,也令绿叶集团从10万元起家的小小民营药企发展到十几亿元的年销售规模,并在烟台、南京、北京、芜湖等地拥有八个下属子公司。

开发广阔的国际市场

绿叶集团的主要产品在中国以及海外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有效的技术壁垒,同时也为绿叶的国际化战略奠定了基础。绿叶集团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是开发国际市场。

在成品药出口方面,绿叶集团有着多年的原料药出口经验,2005年起,公司开始实现战略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全面转向成品制剂的出口。公司率先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获得成品药产品注册并实现销售,销售额每年以5-6倍的速度迅速增长;在俄罗斯和韩国的注册工作也在顺利进行中,其中,与俄罗斯公司的出口代理分销协议,就是通过医保商会组织的对接会而达成合作的,目前注册工作进展顺利,有望于明年一季度实现对俄实际出口,该成品药的成功注册将实现我公司对发达国家的第一笔成品药出口业务;在韩国进行的希美纳的注册则是国内第一家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全球专利保护的新化合物)在海外注册;同时部分产品着手在欧美等国进行临床实验。公司有专人负责国外注册,定期更新各国的法规情况。此外,公司建立了国际标准研发流程,公司研发实验室通过了国家级GLP认证,公司生产质量管理系统通过了澳大利亚的TGA GMP认证(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凝胶剂),这对未来的市场开拓将大有帮助。

在技术合作方面,绿叶集团倡导多种合作方式。主要集中在如下几方面:从国外引入研发阶段的药物:专注于肿瘤科、消化科、肝脏科、骨科、心血管科及神经科领域产品,如公司从美国napo公司引进了治疗腹泻的植物新药crofelemer,该产品目前正在美国进行三期临床;与俄罗斯联邦学院合作研制开发人工皮肤项目,该产品已获得国内上市许可;向国外公司授权集团自己的产品(药物新型制剂和来源于天然植物的新化学实体),如公司授权韩国广东集团在韩国引进,代理注册和分销肿瘤药希美纳,授权瑞士诺华旗下的山德士集团公司在中国代理分销帕金森药金思平;开展临床前(药理和毒理)和临床期药物的合作开发,如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制剂研发合作;与新加坡淡马锡生命科学院共建生命科学实验室,联合对源自传统中药的天然产物进行新药筛选与研究;与美国南卡莱罗大学就“源于中药的抗脑缺血损伤有效组分新筛选体系的建立和应用”进行合作;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就“新的SNRI用于治疗抑郁症的研究技术”进行合作;与苏格兰Glycomar海洋糖类化合物的合作筛选项目。

另外,公司还专门聘请了德国马尔堡菲利普大学药剂学与生物药学系主任,药物缓释以及非病毒性载体转基因领域专家Thomas Kissel教授为公司的研发特聘专家。

未来目标挺进“世界医药百强”

2009年,是绿叶集团主营业务快速增长的一年,同比增长46.7%。主要是药品销售额的快速增加,公司的拳头产品希美纳、血脂康、力扑素等继续保持在药品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根据IMS数据,2009年中国肿瘤科产品力朴素销售量排第六位,增长率高达48.79%。国际市场开发方面,2009年绿叶集团也表现不俗。血脂康等产品已销售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挪威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三年,绿叶集团制剂产品年度出口增长率200%以上,三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69%,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在2009年5月,公司生产质量管理系统取得了澳大利亚的TGAGMP认证(PIC/s成员),充分显示了公司与国际高水平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接轨的能力,同时标志着公司制剂产品开始向发达国家挺进。

2010年,绿叶集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喜获“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与“中国驰名商标”等奖项。其中,“长效缓控释及靶向制剂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中国第一个长效及靶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据集团总裁刘殿波透露,公司已经确定了2020年的愿景目标,着手制订战略路径,成立人力资源能力发展中心和产品线发展中心,实行卓有成效的绩效管理和梯队培养计划,吸引行业优秀人力,强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驱动企业长期发展,为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和创新药物的研发贡献力量!

未来,绿叶集团仍然持续加大研发的投入,根本上保证公司的中长期收益,兼并收购依然是公司的长期发展策略之一。同时,绿叶的国际化依然是未来几年的重点策略。在2010年实现跨越式发展之后,绿叶集团已经把目标放在2020年——成为世界医药百强企业,使中国制药企业在世界制药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4.文化创新在源泉和动力 篇四

一、选择题

1.文化创新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①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③只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搞创作 ④文艺工作者把自己的灵感作为文化创作的源泉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③

解析 文化创新要发挥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但必须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创新的主体,③④说法错误,①②入选。

答案 A 2.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没有创新,文化就会萎缩,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而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基础。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②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③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 ④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文化创作的灵感与创作者的聪明才智有关,但最终来自聪明才智的说法是错误的,故排除含②的选项,B项入选。

答案 B 3.漫画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但漫画之意不在于画本身,而是运用夸张的手法、简略的笔触对社会上某些行为或人进行批评或讽 刺,以警示世人。由此可见()A.漫画是一种独特的文化 B.文化创新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C.文化创新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解析 题干主要强调漫画这种艺术形式对社会上的人或事的揭露,以警示世人,体现了其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故本题选B;A错在“独特”上;C、D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4.“创造新的文化遗产”成为近期某一著名论坛的主题,论坛倡导人们站在文化继承和创新的高度上审视历史和未来,力争在实践中“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为后人创造更多“新”的文化遗产。这里突出强调“新”是因为()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②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离开了创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故①正确;②③正确指出了文化创新的意义和作用;④观点错误,应把“创新”改为“社会实践”,故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 A 5.王献之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幼年随父王羲之学习书法,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他运笔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在书法史上与其父齐名,并称“二王”。与其父相比,王献之笔走龙蛇,天机 2 一片,不计工拙而完美动人,为书法的纯艺术性开创了真正的先河和绝伦的典范。这一典型事例表明()①文化创新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 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③④

解析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王献之在书法上的贡献“为书法的纯艺术性开创了真正的先河和绝伦的典范”,这说明文化创新(书法艺术的创新)对民族文化繁荣的贡献,也是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①③关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的说法是正确的,但都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6.实现文化创新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文化创新的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道路。因为()A.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向人民群众学习是文化创新的内在要求 C.文化创新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文化只有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解析 B项说法正确,但只是对题意的重复;C项夸大了文化创新的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7.界定一座城市的发展就是看文化创新,只有具备文化创新能力的城市才是有远大前途的城市,而深圳就是按照这样的战略判断来 3 规划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创新作用的。由此可见()①文化创新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②文化创新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创新能够通过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提升城市的影响力 ④城市发展应该抛弃原有格局,实现布局创新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①④

解析 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城市才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可见文化创新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创新对民族文化的作用,排除②;城市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对现有格局的全盘否定,排除④。

答案 B 8.“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文化影响的特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①观点错误;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继承为前提,②观点错误。老字号食品企业在古老智慧的启发下,推出时令点心,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同时还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故答案选D。

答案 D 9.京剧节期间,以京剧为主题的书画展,收藏展,动漫展,摄影展,电影放映月,艺术节征文,京剧票友擂台赛,京剧名家进校园、进社区等33项活动陆续展开。这说明()①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人民群众既是文化创造者又是文化享用者 ③文化创新需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A.①③④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才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④错误,①②③入选。

答案 D 10.“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作画但知临摹古人名作,功画谱之类,已落下乘:倘复仅凭耳食,随意点缀,则隔靴搔痒,更见其百无一是矣„„”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是()①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 ②文化创作要扎根社会实践 ③艺术创作具有相对独立性 ④认识推动实践发展

A.①②

C.②③

B.②④ D.①③

解析 “游历、实地考察”说明文化创作要扎根社会实践,②正确;“临摹名人名画„„更见其百无一是矣”说明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①正确,A项入选;③不符合题意;④错误,正确认识推动实践发展。

答案 A 11.成都开展“百姓故事会”,以身边真实感人故事为核心内容,让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凸显了生命的意义、生活的真谛,传递了正能量。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C.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解析 “百姓故事会”让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传递了正能量,说明文化创造离不开人民群众,C正确;A、B、D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2.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创新为什么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对于文化建设的意义。结合教材中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回答即可。

答案(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6 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13.延安时期,一大批文艺工作者立足实践,深入生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创作出许多具有时代气息且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答案(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体现在文艺工作者立足实践,深入生活,创作出许多艺术形式和作品。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体现在文艺工作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信念是前进的源泉和动力 篇五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信念是前进的源泉和动力.先来听一个故事吧,一片茫茫无垠的沙漠,一支探险队在负重跋涉.阳光很剧烈.干燥的风沙漫天飞舞,而口渴如焚的队员们没有了水.这时候,探险队队长从腰间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那壶水从队员们手里依次传开来,沉沉的一种充满生机的幸福和喜悦在每个队员濒临绝望的脸上弥漫开来.终于,探险队员们一步步挣脱了死亡线,顽强地穿越了茫茫沙漠.他们相拥着为成功喜极而泣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那壶给了他们精神和信念以支撑的水.拧开壶盖,汩汩流出的却是满满一壶沙.在沙漠里,干燥的沙子有时候可以是清洌的水——只要你的心里驻扎着拥有清泉的信念.是什么使他们挣脱了死亡线是信念——一壶水的信念,使他们走出了沙漠.没有这份坚定的信念,他们很可能陆续在沙漠中倒下,与这些干燥的风沙永远结伴!

6.文化创新在源泉和动力 篇六

http://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3)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5)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6)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7)文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理解:(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2)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4)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分析

(1)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跋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2)通过分析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明确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能够举例说明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3)通过结合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

(4)通过结合具体事例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

(2)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课程标准】:

2.5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7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人类文化是—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四、【相关知识】: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1)紧密联系初中教材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知识。

(2)重点结合高中历史教材中“文化发展历程”的知识理解本课内容。

五、【方法点津】:

(1)通过网络等搜集一些相关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开阔视野。(2)举办一些专题讨论会、辩论会来增长知识,提高能力。(3)请语文科、历史科老师做专题报告。

(4)注意把政治与语文、历史这三科知识相互渗透、融通。

六、【课文导语】: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课程标准】:

2.5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新课教学】: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课堂探究:(1)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2)采风活动对于文化创作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探究提示:(1)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多年来受到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江泽民同志曾两次写信关心鼓励采风活动这一善举,说“采风活动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只要我们真正投身人民群众,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入体验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进程,就一定能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把采风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这样,有助于文化创新。

(2)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以“三贴近”精神为指导思想,倡导全国的媒体和宣传机构,号召全国的作家、诗人、电视人、摄影家、书画家、新闻工作者和经济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加盟大采风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创作出反映世纪中国时代强音的优秀作品;弘扬经济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优秀单位,总结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先进经验;交流探讨地方经济发展、实践全民奔小康的成功之路的有效途径;协助地方单位解决需要解决的部分实际困难。1.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他们总结了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优秀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人类社会,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的典例。2.文化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不是任何学者凭空发明创造出来的,而是文化实践经验的概括。认识来源于实践,人们的社会认识

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没有文化实践,就没有文学原理。正因为古往今来有着丰富的 文化实践经验,历代的作家、评论家才能对它们加以概括,形成一定的理论。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课堂练习: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就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提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告诉我们()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一个人要有所知,必须要亲自去实践

答案:B 解析:对“钟声”产生原因的认识,士大夫之所以“莫能知”,是因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即没有实践,所以B项应选。题干未涉及认识的发展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所以A、C项观点虽正确,但与题意不符。D项说法锚误。2.下列对文化创新的看法正确的是()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题中表述实际上回答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问题。①②③侧重回答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④侧重回答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故全选。3.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本课小结:

1.关于本课逻辑结构的宏观把握: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这一问题,教材分三个层次展开论证:一是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二是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三是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教材运用辩证方法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展开论述。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又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教材关于文化创新的途径问题,从三个层次展开讲述:第一个层次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第二个层次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第三个层次是“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三个层次三个角度,着重于分析每一个层次,然后予以归纳总结,即采用了分析归纳法,层次清晰,教学目标明确,既便于传授知识,又便于学生学习时识记、理解和把握。

2.把握本课主干知识,构建知识大树,以此系统地掌握全课内容,还要从中总结和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亿库教育网

7.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和源泉 篇七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具有神奇的内驱力, 是勤奋的源泉、动力的源泉, 是培养天才的起点, 只有使学生们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天才。对学习有了兴趣, 在以后的学习中, 就不会有苦, 不会有累。

今天的学生个个都是“小皇帝”, 再加上现在教育在社会上的形势, 学生对某学科学习没有兴趣, 他还学这一科吗?你怎么办呢?故此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引起学生们注意, 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 才是我们广大教师着重研究的课题,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呢?以我浅见看法与大家讨论。

一、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爱好

这就需要老师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中去, 了解他的家庭 (包括其父母的文化修养、收入、工作特点) 周围的环境、接触哪些人等, 只有掌握了学生的这一切, 你才能在授课中得心应手地举出他身边的鲜活的例子, 学生才能信服, 才能认为你说得真实, 才听你的, 才能和你有亲近感, 才能认真地学习你所传授的课程。

二、利用生活中的事实提出问题

只有很好地利用学生身边的事实举例, 他们才会积极地思考, 大脑才会随着教师提出的问题, 快速地运转, 才会想出一个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在讲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时, 先提出某块地加宽加长后求它的面积, 怎样计算, 并让他们自己解决, 又如商人买卖等等, 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例子。

三、利用问题的冲突引起学生的争论

利用问题的冲突能引起学生们的激烈争论, 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他们才能对知识产生渴望, 如: (x-y) 2与 (y-x) 2大家分析结果一样吗?又如:50块 (50×50cm2) 的地砖, 可铺多少平米的地呢。如何铺呢?是不是这么大的面积能用清这么多的地砖?等等。

四、给成功的肯定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 在学习中学生哪怕是获得一点小小的成功, 就会在内心产生一股任何好事都不能取代的畅快的心情, 这也就是产生兴趣的开始, 如果这种小小的成功反复发生, 那么, 学生的兴趣就可反复建立, 科学家不就是一个个小学生在这一个个成功之后而产生的吗?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是一种及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学习的欲望, 进而也能开发学生的智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都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五、适当开展竞赛

竞赛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取得优异成绩的有效手段, 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望更加强烈, 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增强, 加强并深入开展考后大讨论, 要使每个学生对每一个题目, 都要提出问题所在, 每个题目是考查什么能力的, 你在考题中哪些地方成功, 哪些地方失败, 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的?等等……

8.文化创新在源泉和动力 篇八

学习目标:

1.识记含义,理解关系,学会运用;

2.通过训练,提升比较分析、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维训练目标:运用思维导图、双气泡图、CAF等训练归纳、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矛盾的概念、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思维导图将在上课时展示;

2.回答问题时拓宽思路,用好CAF工具;

3.运用ABC进行分层教学要求

4.探究应用、自我提高结合双气泡图进行比较;

【课前预习,发现问题】

预习案

一、借助课本探究,初步梳理知识点。(课堂任务有涉及,预习越到位,完成越顺畅)

二、根据课本探究尽量用原文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目的:初步认识矛盾,上课多人展示)

参考导图

【圈定问题,有备而来】

预习中你的困惑与收获:

【课堂互动,合作研讨】

探究案(AB)

探究一:深入理解矛盾的概念及基本属性(本活动,2分钟小组讨论后黑板展示所找关系并口头表述观点,老师点评)

播放视频《篮球比赛》(2分钟)

思考:(1)从篮球比赛中找出几组互为相反的关系?(利用CAF工具-考虑尽可能多的因素)

(2)分析找出的几组关系如何体现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探究二:从学生身边的物入手,体验矛盾的特点、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本活动,3分钟小组讨论后黑板展示所找关系并口头表述观点,老师点评)

请以教室为场景找矛盾(CAF工具-考虑尽可能多的因素)-体现处处有矛盾

参考导图:

2、请以“粉笔”为情境找矛盾(CAF工具-考虑尽可能多的因素)-体现时时有矛盾

参考导图:

【探究应用,自我提高】

探究: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新形势下探索改革之路和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试验区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通过试验区的改革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

问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如何体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双气泡图)

【当堂训练,固本培元】

训练案(ABC)

1、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③刻舟求剑 ④居安思危 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下列情形符合同一性的是( )

A.矛盾着的双方呈现分离聚合的趋势 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C.矛盾着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 D.对立着的矛盾双方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命题表明( )

①矛盾双方渐趋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 ②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4、瓦斯作为威胁煤矿安全“第一杀手”,令人不寒而栗。山西晋城煤业经过多年努力变害为宝,不仅降低煤矿中瓦斯的含量,还将抽取出的瓦斯加以利用,使它成为清洁、方便的能源。这表明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积极的能动作用

5、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C.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6、在传统京剧表演中,同一类角色的表演有大体一致的程式,就像唱歌、奏乐要遵循一定的乐谱一样。京剧演员在表演中要遵循一定的程式,又要努力创造富有特色的角色。这一艺术要求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前提 B.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表现

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中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展示不同地区、不同材料、不同特点的中华美食,让观众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礼仪、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中国美食的特有气质,让观众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从唯物辩证法看,这种呈现形式( )

A、表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B、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说明物质与精神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D、表现了事物的主次矛盾各有其特点

依据“巴纳姆效应”,人往往具有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星相学”正是钻了“巴纳姆效用”的空子,让部分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掉入“平均描述”的陷阱。从哲学上看,这些中学生( )

A、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B、看到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转化

9.文化创新在源泉和动力 篇九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 “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老子《道德经》

“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精美吗?” ——马克思 光的赞歌(节选)作者:艾青 每个人的一生

不论聪明还是愚蠢

不论幸福还是不幸

只要他一离开母体

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

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 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 统一中有矛盾、前进中有逆转 运动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 甚至光中也有暗 甚至暗中也有光 【学习目标】 班级

姓名

▲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学习重难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学习过程】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哦。相信你一定行的!问题探究一:

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问题探究二:

A.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B.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失败乃成功之母

C.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D.“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为学》 选取其中的一个例子,试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分析。

问题探究三:

从中国古代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到英国莫尔的“乌托邦”,他们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然而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的理想也只能是一种空想。为什么“他们的理想只能是一种空想” ?我们应如何对待现实生活存在的矛盾?

问题探究四:

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说:“我牵的是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 思考:公孙龙的论断有无合理性?从哲学角度看它错在什么地方?

【知识清单】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含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这就是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3、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同一性(统一性)斗争性(对立性)

别 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表现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渗透、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哲学上讲的“斗争”与生活中讲的“斗争”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条件 相对的,有条件的 绝对的,无条件的 联

系 ①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②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4、矛盾的普遍性

(1)表现: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②矛盾的普遍性也可以理解为:同类事物具有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共性)

【提示】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都构成矛盾的双方。(2)方法论要求——正确对待矛盾

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②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5、矛盾的特殊性

(1)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个性)(2)具体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二者相互区别:普遍性即共性,是指各种矛盾普遍具有的共同点、共同性,或叫“共同本质”。特殊性即个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特性,或叫“特殊本质”。

(2)二者相互联系

①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a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b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②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方法论要求

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巩固练习】

1、(2009广东深圳模拟)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普通的工作做好就是不普通。其中蕴含的哲学观点是()

A.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对立 B.矛盾双方的相互分离的倾向 C.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和转化 D.矛盾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

2、(2009广东华南师大附中模拟)世界上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发展模式,这是因为()

A.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 C.矛盾具有普遍性

D.矛盾具有特殊性

3、(2009江苏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市金陵中学模拟)“山寨”是2008年最火的网络词语。山寨产品一方面以其低廉的价位、完备的功能、新 颖的外观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仿冒、造假、侵权等问题。如何使“山寨”接受“招安”变成正规军,成为网友们热议的最“雷”话题。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事物总会向其对立面转化 B.事物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C.事物总包含着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D.要在矛盾的斗争性中把握其同一性

4、右边漫画告诉我们()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B.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5、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B.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C.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D.灯不拔不亮,理不辩不明

6、下列表述中,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老子•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丑就产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恶就产生了。这说明()A.善和恶不是客观的,是人们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东西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在美丑、善恶的矛盾中,美与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D.美与丑、善与恶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多次引用古语、诗文和典籍。其中有两句分别出自唐诗《泾溪》和《新唐书•魏徵传》,即“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根据材料回答8—9题:

8、以下语句与上述两句诗文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9、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 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 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含 ④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11、“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 B.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

C.否认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D.夸大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12、在现实工作和学习中,不敢正视矛盾和揭露矛盾,而是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这些表现实际上是()A.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B.否认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否认意识具有能动性 D.否认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13、毛泽东指出:“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现象。”毛泽东上述论断的含义是()①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中,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②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点,即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③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有一个矛盾处于支配地位④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走近高考】 1、2011浙江卷•30.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漫画《羡慕》(作者:周中华)中 双方改变处境的努力最终失败的原因有()①只注意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忽视其曲折性

②只注意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忽视其前进性 ③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同一性,而忽视其斗争性

④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斗争性,而忽视其同一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2011安徽卷•9.中国既是茶的故乡,又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叶因生长 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 叶的产区在哪里。这表明()

① 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 ③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的深化和发展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不在人的意识之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11江苏卷•30.当今,各地城市建设除了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还注重展现个人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这种城建思路体现的哲理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4、2011天津卷•7.“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图”(见图2),该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①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绝对同一的观点

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 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观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2011全国卷新课标•23.民间谚语寓意深远、代代相传,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两句谚语的哲学道理是()

①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②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矛盾的重要前提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离开对具体矛盾的具体分析就不能正确解决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6、(2009•浙江)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制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蚕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邻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几年后,齐王又命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结果,鲁、梁等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衰,齐国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看问题、办事情()①既要看到运动的绝对性,更要看到静止的相对性

②既要注重量变,更要促成质变

③既要认识矛盾的同一性,又要把握矛盾的斗争性

④既要重视局部,又要统筹全局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7、(2011•江苏•35)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演讲。他指出,亚洲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存在,如何处理好发展问题依然摆在亚洲人民面前。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亚太地区的国家要加入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巴西总统罗塞芙主张各国应创造条件实现经济增长和包容性发展,南非总统祖马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共迎机遇和挑战等。

“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个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案答案

课后作业:CDDAA DBACD AAB 高考例题:AABBC C 材料题:①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10.文化创新在源泉和动力 篇十

,一个未见面的老同学又一次影响了洪清华的创业道路。这个人叫杨俊松,从未从事过旅游业的他如今也成为了洪清华的事业伙伴。

“我们也是中学时代的同学,可是有18年没有见面了,3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遇到一起喝酒,我们一边喝酒一边说酒店业应该很有发展,要不我们一起做酒店吧。”杨俊松坐在记者面前说道,不知道是酒精的作用还是洪清华与自己骨子里一样的创业激情,他们第二天就决定要做酒店业务,决定速度一如当年洪清华仅用了一个晚上就北上创业。

可是,做什么样的酒店?如今中国市场的酒店越来越多,要差异化发展并不容易。

洪清华和杨俊松决定去海外寻找答案,在他们进行了一次毛里求斯之旅后惊喜地发现,帐篷式酒店在中国相对空白,大有可为。于是帐篷客的雏形应运而生。20,洪清华和其“同学会”团队创办了上海帐篷客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但跨行做酒店业并没有想象中简单,由于帐篷式酒店在中国几乎没有先例,因此最初的设计图完全不符合我们的设想,在经过几轮设计并否定后,我和洪清华自己上阵,自己画图纸,其间经历很多纠结和问题,经过3年的研究和尝试,我们的第一家帐篷客酒店终于在安吉开业。”杨俊松透露。

如今横跨旅游规划、在线门票分销、酒店业等板块的洪清华依旧没有闲着,一边是与携程等大佬们的价格战,一边是新业务的拓展,等着他的事情还很多,为了今后的业务需要,洪清华最近刚刚完成一笔3亿元融资。

11.文化创新在源泉和动力 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

(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2)矛盾普遍性原理

(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运用

⑴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⑵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

⑶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事例,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对立同一的观点看问题。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2)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三、教学重难点:矛盾的概念、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四、学情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 ,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五、教学方法:

1、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2、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事例探讨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不自觉到自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并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4、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六、课前准备

1、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关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7中间方框中的实例,思考问题:

(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导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课题,并出示教学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活动一:利用教材P67漫画:你敢吗?学生思考并讨论

【精讲点拨】

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探究活动二:学生阅读教材P6768老子的一段论述,并讨论:

(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

(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

【精讲点拨】

上一篇:2016接待人员个人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一路上的母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