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制度(精选13篇)
1.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制度 篇一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及核销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加强公司资产管理,合理确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有效防范化解资产损失风险,使相应的会计报表更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指资产是指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存货、其他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商誉。资产减值准备分别为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
第三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全资和控股子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及核销管理。
第二章 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提
第四条 应收款项与坏账准备
(1)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确认标准和计提方法确认标准:
确认标准:占应收款项账面余额10%以上的款项。
计提方法:期末对于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根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坏账准备。
(2)单项金额不重大但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确认标准 和计提方法:
确认标准:单项金额不重大但信用风险重大的款项。
计提方法: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根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坏账准备。
(3)单项金额不重大且未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款账准备的确认标 准和计提方法:
确认标准:对相同账龄的应收款项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进行组合。
计提方法:账龄分析法
账龄 应收账款计提比例(%)其他应收款计提比例(%)
1年以内(含1年,以下同)5 5
1-2年 15 15
2-3年 50 50
3年以上 100 100
第五条 存货跌价准备
公司期末存货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按存货类别计提。
第六条 其他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其他金融资产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公司于资产负债表日对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如果有客观证据表明某项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计提减值准备。
第七条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公司应根据内外部信息以确定对子公司、合营公司或联营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在资产负债表日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减值的,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第八条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期末账面存在的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损坏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第九条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期末账面存在的固定资产,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臵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第十条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期末如果有证据表明在建工程已经发生了减值,应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第十一条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期末账面库存的各项无形资产,由于该项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所替代,使其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受到重大不利影响;或该项无形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下跌,在剩余摊销年限内预期不会恢复;或其他足以表明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超过可收回金额的情形的,应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第十二条 商誉减值准备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应当在每年终了结合与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予转回。
每年终了先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可收回金额,并与相关帐面价值相比较,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再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比较这些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包括所分摊的商誉的账面价值的部分)与其可收回金额,如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确认商誉的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第三章 减值准备计提的审批程序
第十三条 各责任部门一旦发现存在资产减值现象,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提出书面报告。
第十四条 需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应由相关责任部门对其原因、相关数据等做出说明并提供确凿证据及明细清单,报财务部核实。第十五条 公司管理层应在取得上述报告后或至少每年年末组织责任部门对各项资产进行核实后,对其可收回金额做出判断。并按公司以下审批程序计提减值准备。
(1)单笔计提减值准备在50万元以下,且在一个会计内累计计提减值准备未超过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1%的,由公司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审批;
(2)单笔计提减值准备50万元及以上100万元以下,且在一个会计内累计计提减值准备未超过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2%的,由总经理审批;
(3)单笔计提减值准备100万元及以上200万元以下,且在一个会计内累计计提减值准备未超过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5%的,由董事长审批;
(4)单笔计提减值准备200万元及以上,且在一个会计内累计计提减值准备未超过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10%的,由董事会审批;
(5)对于超过上述董事会审批权限的,由董事会审议后提交股东大会批准。
第四章 资产的核销
第十六条 期末对确需核销的资产,公司相关部门要及时写出核销的申请报告,申请核销资产的报告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1)核销数额和相应的书面证据;
(2)形成的过程和原因;
(3)追踪催讨和改进措施;
(4)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5)涉及的有关责任人员处理意见;
(6)必要的其他书面材料。
第十七条 拟定核销资产的书面报告,由财务负责人会同公司其他责任部门审核,并由公司管理层讨论通过后,提交董事会审议。出现下列情形时,需由董事会审议后提交股东大会审议:(1)一个会计内累计核销金额超过500万的减值准备核销事项。
(2)涉及关联交易的坏账损失。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制度由公司董事会制定、修改并负责解释,自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实施。
2.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制度 篇二
我国目前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 而且企业通过确认资产价值, 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 提高资产的质量, 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同时, 通过确认资产减值, 还可使企业减少当期应纳税款, 增加自身积累, 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 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中通过确认资产减值, 可使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资产已得到优化, 对企业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更具信心。
2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存在的问题
在需要计提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中, 常被企业用来进行操纵盈余的是原有制度规定的四项准备, 下面依次进行讨论。
2.1 短期投资减值准备
会计准则规定, 我国企业在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短期投资进行期末评价时, 可根据其具体情况, 分别采用单项比较、分类比较和总额比较的方法比较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 (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以上) , 应按单项比较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这给了一些企业灵活选择的空间, 使部分企业通过对计提方法的选择———总体、类别和单项, 达到左右利润的目的。
2.2 坏账准备会计准
则规定, 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 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 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 企业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这对于那些资产较好, 会计核算规范的企业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使财务报告更能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之, 则成为部分企业调节财务状况的砝码。
2.3 存货跌价准备
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 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市价持续下跌, 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 原有库存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 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 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当存在以下一项或若干项情况时, 应当将存货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已霉烂变质的存货;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生产中已不再需要, 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由于准则允许企业对存货的跌价准备进行单个或分类计提, 以及对发生存货计提情况的判断由企业自行决定的灵活性, 又不免给一些企业空隙可钻。
2.4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准则要求, 企业应当定期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逐项进行检查, 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如果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 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 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企业持有的长期投资有的有市价, 有的没有市价。对有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市价持续2年低于账面价值;该项投资暂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严重亏损;被投资单位持续2年发生亏损;被投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对无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影响被投资单位经营的政治或法律环境的变化, 如税收、贸易等法规的颁布或修订, 可能导致被投资单位出现巨额亏损;被投资单位所供应的商品或提供的劳务因产品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被投资单位所在行业的生产技术等发生重大变化, 被投资单位已失去竞争能力, 从而导致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 如进行清理整顿、清算等;有证据表明该项投资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其他情形。
这里所说的“判断”主要是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 做出主观的职业判断。客观的说, 由于每个企业实际情况的不同和每个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及经验的不同, 可能会使判断的结果有所偏差, 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 某些企业却利用这个空子为达到自身目的, 对资产减值在提与不提之间随意判断。另外, 从会计处理的角度看, 长期投资有成本法和损益法两种。一般情况下, 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 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一般情况下投资比例不低于20%即可采用权益法) 。反之, 应该采用成本法核算。权益法要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当期损益要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 也就是被投资企业的盈利或损失将影响到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 而投资比例越大, 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 部分企业就根据自身的利益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比例在20%上下随意变动, 以达到控制利润的目的。
2.5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
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资产, 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然而, 对于“定期”会计制度没有说明, 这使企业在操作时有一定的随意性, 使企业之间缺乏可比性。相比之下, 国际资产减值准则对计提时间则作了明确说明, 规定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应估计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已经减值的迹象。因此, 我国的会计制度在计提时间的规定上还应该有所完善, 弥补企业随意操作的漏洞。
3 我国会计制度和准则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1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会计控制不仅具有规范企业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 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3.2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 胜任工作, 更重要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 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实事求是, 严格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实的会计实务中, 业务素质、本位利益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会计人员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可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自律性管理迫在眉睫。
3.3 强化高层管理人员责任
就我国一些公司高管人员会计造假而言, 从各方面强化约束其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但这些约束手段还远远不够。尽管高管人员承诺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但会计造假还是层出不穷。因此, 应该通过立法将高管人员对其会计造假行为进行处罚, 追究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3.4 政府加强对企业会计的监管
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国际间投资、筹资和贸易活动中的突出作用已日益凸显出来。会计工作的普遍性、会计信息的社会性、会计作用的国际性都要求政府应加强会计的监管, 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有个规范统一标准, 保证其真实性, 也只有政府才具有这种权威性。
3.浅谈资产减值准备 篇三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未来现金流量
长期来,由于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很多企业普遍存在资产价值高估,进而使会计信息质量大打折扣,增加企业经营风险,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存有偏颇。财政部于2001年1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实践中资产减值被广泛应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进一步出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更为趋同的最新会计准则体系。其中,第八号准则使得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得到了质的飞跃。这一系列准则的相继推出对企业“夯实资产”,消化长期积累的资产泡沫,降低风险发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但是,由于资产减值会计本身的特征,这一系列准则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为企业调节利润提供了手段,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实务中亦出现了大量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形,与会计本质、资产减值会计初衷大相径庭。资产减值会计逐渐演变成了粉饰会计信息、谋求不正当利益的工具。这一现象尤其体现在上市公司中。有学者通过对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材料业公司共41家企业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1)高赢利企业通过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为后期利润人为调整提供“资源”;(2)微利企业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避免出现亏损;(3)亏损企业计提更多的资产减值准备甚至全额计提,为下一年度盈利奠定基础。
我们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剂利润、粉饰报表。鉴于此,进行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有其现实意义。本文篇幅有限,就资产减值本质进行简单论述。
资产减值准备的实质主要研究为什么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关于实质的理论研究“大都从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资产定价,会计计量等角度展开”。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起点
作为会计重要分支,资产减值目标与财务会计总体目标一致。会计目标是会计之所以产生的本质要求,是会计实践活动的基础。关于财务会计的目标,目前在会计界比较流行的是“决策有用观”。
所谓“决策有用观”就是立足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强调会计信息的首要任务是为各类报表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一系列的财务报告数据,为其在投资、信贷和其他类型决策中提供依据。“这种观念体现了决策有用关是事前概念,即会计信息需要披露前瞻性数据,资产计量就要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同时,“决策有用观”在强调财务数据相关性的同时必然对其提出了可靠性的要求。所谓可靠性就是要求会计信息应基于资产内在价值。由此产生资产减值准备,但资产减值准备的确定会运用到大量的会计估计,所以如何完善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方法,成为研究的重点。
二、资产本质的转变是资产减值准备的必然。
传统利润表为中心的会计报表体系,资产是为利润表服务的,所以资产计价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这种观点即所谓的“未逝成本观”。佩顿和利特尔顿便是这一理论的代表。根据他们的观点,“存货和工厂设备不是‘价值’,而是处于尚待转化为费用的累计成本”,“一旦成本与收入总额弄清之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将它们在现在和未来的会计期间之间进行分摊。由本期负担的费用结转到损益账户,其余的费用和所有资产统统当作未来收益的递延成本”。这一理念严重扭曲了资产的价值。
随着会计实务对会计理论的不断推动,对资产本质的认识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理论观点,即“未来经济利益观”。斯普瑞格、莫尼茨等学者引人了经济学的思想,将资产定义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同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对资产进行定义时也采用了这一观点,认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或加以控制的”,其中的“未来经济利益”指的便是为企业未来净现金流入做出贡献的能力。该观点真正指出了资产的本质——为企业未来的净现金流入做出贡献的能力。
根据上面的论述,可知资产减值不同于与正常的资产损耗,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资产减值立足其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贡献这一角度,因为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或者资产使用方式的改变导致其服务潜力或者使用价值降低,其价值必然相应减少。而资产的损耗以历史成本角度,由于正常生产而使其价值转移到了所生产的商品中。所以,资产的损耗应当计入产品成本,通过销售得到补偿。
本文认为,一切理论的前提是对本质的把握,只有掌握其实质,才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亦是如此。将资产的计量属相定义为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理论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是进一步研究如何规避资产减值会计的弊端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王建新: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研究.管理世界.2007,3.
[2]葛家澍: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327.
4.固定资产评估减值准备计提的反思 篇四
一、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存在的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指出:固定资产的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现在很多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已经大大超过了有形损耗,但如果会计上意图完全依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来计量资产的无形损耗,笔者认为是不妥的:其一,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何确定的`问题。对现金流量的计算就要考虑贴现率的影响,而贴现率是一个十分不稳定的因素。不同的会计人员对于固定资产价值的会计估计显然会有差异,这样也容易导致利润操纵。
其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问题。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应当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和不能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至于具体哪些资产应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是多少,则完全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判断,因而计提是否真实合理不易确定。
其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规定,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要将计提的减值准备考虑进去。这样做将导致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一部分进入了产品成本,一部分进入了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做不是强行将本来属于一体的事物拆成了两部分?而对计提减值准备金额估计的大小将使营业费用与非营业费用之间的界限变模糊,进而影响到营业利润与非营业利润的计算结果。由于折旧率和尚可使用年限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各期均要做相应的改变,固定资产均要重新计提折旧,不但计算烦琐,而且容易出错。
二、解决办法
因为加速折旧法在一定程度上既考虑了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又考虑到了无形损耗,而且加速折旧法的应用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固定资产的减值问题,因此要加大加速折旧法的应用范围,在机器设备、办公用品等方面都应使用,当然对于房屋及建筑物一般仍以直线法为好。
但加速折旧法的应用并不能解决所有固定资产减值的问题,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固定资产都需要采取加速折旧。如《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当按照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全额计提固定资产资产减值准备:①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②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已不可使用的固定资产;③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品的固定资产;④已遭毁损,以致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⑤其他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此外,房屋、建筑物以外的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一旦这些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应直接通过计提减值准备计入营业外支出。
5.科学仪器准备室管理制度 篇五
科学仪器准备室是准备实验教学、为实验教学提供物质准备和后勤保障的重要地方。为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制定本制度。
1、在学期结束前,根据实验教学计划制定下一学期实验动物使用预算和使用方案;制定实验教学所需的低值物品预算。
2、提供实验教学实施方案所需的仪器。
3、安排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预试,根据预试情况调整实验准备方案。
4、每天检查准备室所属水电及消防安全情况。
5、离开准备室时应检查水电门窗的安全,及时锁门。
6、实验教学期间,仪器准备室必须有人值班;协助带课教师调整实验仪器;及时为学生更换实验过程中损坏的实验器材;检查学生实验的进行情况,及时发现并清除事故隐患。
7、仪器准备室的所有物品必须擦拭干净、摆放整齐。
8、为学生提供的实验仪器必须完整、齐全、灵敏、有效;
9、实验课结束后,清理实验用品,及时维修实验器具和补充试剂损耗,统计实验仪器和试剂的消耗;提供每学期物质消耗清单,为制定下一学期实验物品申领计划提供依据。
10、定期检察消防器具;维护实验仪器。
6.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制度 篇六
一、新企业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减值的有关规定
1、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含义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
固定资产确认的主要特征是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如果固定资产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帐面价值,即当企业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价值时,即表明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就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迹象的判断
从企业内外部信息来源看,固定资产减值迹象主要有: (1) 固定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 (2) 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3) 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等。 (4) 如果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他实体已经损坏。 (5) 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提前处置。 (6) 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远远低于原来的预算或者预计金额,资产发生的营业损失远远高于最初的预算,资产在经营或者维护中所需的现金支出远远高于最初的预算等。 (7) 其他有可能表明资产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况。
3、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于资产负债表日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测试,当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固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然后将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与其帐面价值进行比较,以确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以及减值金额的大小。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减值判断的工作量较大
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往往分布范围广,类型和数量多,要逐项判断其是否发生减值,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工作量相当大,企业在极短的时间内几乎不可能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减值判断。
2、确认和计量的难度较大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是确定固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我国采用的是经济性标准,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即当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然而,合理的确定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较大的难度。因为从我国目前的市场发展来看,市场经济尚处于发育阶段,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不十分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这样就使企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等难以确定。
3、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有限
合理判断企业的固定资产减值,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会计经验,还需要会计人员掌握工程、建筑等方面的知识,因为企业固定资产涉及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在建工程等各种不同类型。所以,只有会计人员具有会计、工程、评估、市场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才会得出高水平的职业判断。
4、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调整频繁
按规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就要按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扣去减值准备后计提折旧,摊销剩余的价值,从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考虑,若每期计提减值准备后都重新调整折旧额,财务处理非常繁琐,将会大大增加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三、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处理原则
结合以上所述,为了更好地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真实的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1、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企业应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定固定资产的核算程序和标准,规范固定资产减值的核算,确保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建立固定资产的状态管理,将所有的固定资产建卡,明确固定资产的保管地点、使用部门和保管人。并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性能及时分析,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固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要及时进行减值测试,正确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2、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行业是一个技术性、原则性很强的行业,会计业务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而且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财务分析和预测能力。尤其是近年来新准则发布、制度修订比较频繁,更加需要会计人员加强学习,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完善资产信息市场和价格体系
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各类价格体系也五花八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也愈演愈烈。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必然会导致市场混乱,所以只有健全法律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用法律指导市场健康、有序地运作。
判断固定资产减值迹象,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需要以市价为基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及时准确地发布市价信息,无疑将大大提高资产减值的科学性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客观性和公允性。
摘要:新企业会计制度出台后, 企业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更加规范, 但在实际操作中,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仍存在很多的困难, 如何正确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是本文的思考重点。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制度,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2006.2)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2006.2)
7.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制度 篇七
企业具体会计准则扩大了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要求对资产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并具体列示了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参考性条件,但是,减值准备的计提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扭曲,企业已把其当成了调节利润、粉饰会计报表的手段,
存在问题
计提减值准备旨在削减泡沫资产,却未能实现资产价值的准备再计量 针对诸如应收余额百分比法,赊销百分比法等按百分比计提的准备,企业多用百分比做文章.有关笔者统计了2003年491家公布年度的上市公司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发现随着账龄的增长,越来越少的公司选择较高比例计得坏账准备,其中:1-2年段应收款项,有72%的公司采用了5%的比例;2-3年段应收款项,有48%的公司采用的10%的高比例;4-5年段应收款项,则仅有26%的公司采用50%以上的较高比例.更有甚者,对于账龄超过5年的应收款仍有上市公司按0.3%-0.5%的低比例计提坏账准备.显然,虽计提了减值准备资产却仍然增虚。
随意变更减值准备计提的会计政策,调节利润,逃避税金 允许企业对存货单个或分类计提跌价准备,允许对短期投资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而企业正好利用两种计提方法的差额来满足”填补”或”削减”利润的需要.为了盈利年份少纳税款,通过骤然抬高备抵法的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账龄分析法下的某账段比例增加减值准备的计提额,减少本年利润.按制度规定,长短期投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并且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在制度中灵活性较大,而此成为企业可钻的又一年空子,典型的如一知名证券商在香港报亏,而在国内是报盈,原因是在于对承销配股被套的股票投资由短期投资转为长期投资,少提了减值准备。
减值准备的实施背离初衷, 发生扭曲的原因
减值准备的实施背离初衷,成为新的会计造假工具,追其根源,既包括相关会计理论上欠缺,又由于实施监控上的误区:
确认资产减值标准物多重性 在原制度下,资产减值有三种认定标准:其一,永久性标准,即只对永久性的资产减值予以确认.此标准适用于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其二,可能性标准,即对可能的资产减值予以确认.其适用于应收款项,长期投资和在建工程;其三,经济性标准,即对资产负债日发生的任何资产减值进得确认.其适用于短期投资和委托贷款.前两种标准的应用给会计人员的判断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同时也为企业粉饰经营成果提供了工具。
资产减值确认方式的多样性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应收款项,短期投资的减值确认就即可按单个资产计提,也可按资产类别计提,也可按全部资产计提;对存货的减值确认,可按单个资产计提,也可按类别计提,也可按现金产出单位的方式计提.确认方式的多样性,加大了主观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管理者极易通过机会主义的会计政策选择,提供虚假信息,误导使用者。
资产减值核算可选择的方法多 可选择的会计方法多,即表现在计提准备的方法多,比如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包括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赊销百分比法;又表现在资产自身计价方法居多,例如存货价值的核算,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加强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那么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时,采用先进先出法,存货受计提准备的影响就会经采取其他方法所受影响小一些。
可收回金额计算复杂,准确再认定资产价值难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制度将”可收回金额”定义为”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多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进度处理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简称”使用价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其难计算性在于:首先,可收回金额缘于销售净价””使用价值”较高者,但两者的计算均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复杂;其次,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又涉及到折现率的选择,误差率增高;再次,旧准则中没有提出资产组的概念,同时预测单项资产预期现金流量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只能凭空估计。
进一步完善资产准备的对策
新准则确实拉开了遏制减值准备扭曲和误用的帷幕,但仅以上变革不足弥补资产减值理论与制度的欠缺,也不能完全封死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通道.鉴于此,再做以下完善:
拿“可收回金额”做文章 可收回金额,作为判断资产减值的直接依据和计提减值的必要因素,其作用举足轻重.为此,笔者认为尽快根除以资产评估值充当可收回金额的错误行径,确定以固定资产等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为目的的专门的评估规范,填补国内会计核算中的这一空白。其实,《国际国会计准则》第16号—厂场设备,早已将厂场设备的价值“通常是市场价值”的措词,修改为“公允价值通常由具有专业资格的评估师通过分析市场数据确定”。因此,结合国际会计界与评估界融通的大好形势,国内评估界与会计界联合率先展开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为目的的评估规范标准的单项研究已势在必行。
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 新准则已关掉了减值准备转回的若干关口,但坏账准备等仍可能转回,这样要防止企业继续利用减值准备操控利润,必须另辟蹊径.上市公司能够操纵利润恰好反映了政策监管政策一定的疏漏:现行退市分两步:暂停上市(近三年继续亏损)和终止上市(近3年半连续亏损).此致命缺陷在于”连续”二字,如将连续三年每年亏损1000万,虽然三年净亏损总额相同,但现行政策下结局完全不同.完善此类条款不难,只有辅以经营性现金流量,净收益指标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处于严重的非正常状态等其它指标,企业利用资产减值粉刷利润就难寻用武之地。
创建资产减值管理的良性环境
1.树立对资产减值准备的正确认识,纠正许多企业因对减值准备存在着抵触情绪,少提或不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不良现象.
2.进一步培育和完善信息和价格市场,促使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市价能得到合理的确定和公证。
3与加强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并进,加强会计人员素质教育,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
8.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制度 篇八
(讨论稿)财务报告编制准备管理制度
第1章总则
第1条为规范财务报告编制准备工作,保证财务报告编制准确、及时,特制定本制度。
第2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与编制财务报告相关的所有人员。
第2章编制方案
第3条财务部门负责制定财务报告编制方案,要求至少包括以下3个方面。
1.财务报告编制方法。
2.财务报告会计调整政策、披露政策。
3.财务报告编制时间要求。
第4条财务报告编制方案提交财务总监核准,财务总监确认无误后签发至各参与编制部门。
第5条编制人员判断对会计报表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或事项,并将其会计处理方法及时提交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审议。
第6条财务部门不得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和调整会计估计事项。对于涉及变更会计政策、调整会计估计的事项,编制人员应及时提交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审议。
第3章账项调整
第7条属于本期收入、尚未收到款项的账项调整。
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凡属于本期的收入,不管其款项是否收到,都应作为本期收入,期末时将尚未收到的款项调整入账。
第8条属于本期费用,尚未支付款项的账项调整。
按权责发生制的规定,凡属于本期的费用,不管其款项是否支付,都应作为本期费用处理。期末应将那些属于本期费用、而尚未支付的费用调整入账。
第9条本期已收款、而不属于或不完全属于本期收入款项的账项调整。
这部分预收收入记入“预收账款”科目,待确认为本期收入后,再从“预收账款”科目转入有关收入科目。
第10条本期已付款、而不属于或不完全属于本期费用的账项调整。
预付的各项支出不属于或不完全属于本期费用,不能直接全部记入本期有关费用账户,根据项目的预付性质分别记入“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或“其他流动资产”账户。
第11条属于本期支出,尚未支付税金的账项调整。
凡属于本期支出而尚未支付的税金,通过期末账项调整全部登记入账。
第4章清产核债
第12条编制财务报告前,需进行全面资产清查、减值测试和核实债务。清产核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各项结算款项(包括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应交税金、银行借款等)是否存在,与债权、债务单位的相应金额是否一致。
2.各项存货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是否有报废损失和积压物资。
3.各项投资是否存在,投资收益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
4.各项固定资产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
5.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是否进行减值测试,测试是否符合会计准则。
6.在建工程的实际发生额与账面记录是否一致。
7.其他方面。
第13条财产清查后,如果实存数与账存数一致,账实相符,不必进行账务处理。如果账实不符,不论是盘盈、盘亏或是毁损,都需要进行账务处理,调整账存数,使账存数与实存数一致,保证账实相符。
第14条财务部会计将清查、核实结果及其处理方法相关资料提交给财务部经理,财务部经理初审后向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报告。
第5章编制工作底稿
第15条编制试算表。
先将总分类账各账户的名称填入会计科目栏内,同时将各账户的余额填入试算表的借方栏或贷方栏。在将总分类账户填入会计科目栏时,考虑到期末账项调整的需要,有些账户需要空留几行,以满足登记调整金额的需要。
第16条填写账项调整。
对于期末应调整账项,首先应确定其应借、应贷账户及金额,然后在账项调整栏内填写账项调整分录。
第17条编制调整后的试算表。
将“试算表”与“账项调整”两栏相同科目的借、贷金额合并,同方向金额相加,反方向金额相减。合并所得的金额就是“调整后试算表”相应会计科目的金额,将其填入“调整后试算表”栏内。
第18条账项结转的填写要求。
1.对于期末应结转的账项,首先确定应借、应贷账户及金额,然后在“账项结转”栏内填写结转分录。根据结转分录登记到“账项结转”栏内。
2.将“调整后试算表”各会计科目的余额与“账项结转”栏相同科目的金额合并,同方向金额相加,反方向金额相减,将合并所得金额,经过分析计算后分别填入“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栏的有关科目。
第6章对账、查账及结账
第19条财务部会计人员及时对账,将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资产、会计凭证、往来单位或者个人等进行相互核对,保证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第20条经查实后的资产、负债有变动的,按照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进行确认和计量,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会计处理办法由财务部会计人员制定,经财务部经理审核确认后上交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审议。
第21条查账的内容及要求。
1.检查相关的会计核算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
2.对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中没有规定统一核算方法的交易和事项,检查其是否按照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进行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账务处理是否合理。
3.检查是否存在因会计差错、会计政策变更等原因需要调整的前期或者本期相关项目。
第22条在账务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调整账目及更正错账的处理。会计处理办法由财务部会计人员制定,经财务部经理审核确认后上交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审议。
第23条结账工作必须在会计期末进行,分为月结、季结和年结。不得为赶编会计报表而提前结账,不得预先编制会计报表后结账。
第24条结账前,必须将属于本期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和应由本期受益的收入、负担的费用全部登记入账。结账时,应结出每个账户的期末余额。
第25条根据工作底稿的资料编制调账、结账的会计分录。
第7章附则
第26条本制度由财务部制定,解释权、修改权归属财务部。
9.论文准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篇九
摘要
2010年5月,我参与了A省人民医院LIS检验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建设,并担任项目经理的工作,整个项目投资近200万元,建设工期为5个月。本文结合我的实际项目经验就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作了介绍,并从以下3点展开论述 :
1、重视人力资源计划的编制;
2、以人为主,但不以个人为主,强调项目团队的建设;
3、人力资源的负荷和平衡的调节。在进行有效的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以后,既提高了个人的技能,又提高了项目团队能力,同时保持了较低的员工流动率,为项目的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项目人力资源过程中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了总结。正因为在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控制工作做得比较到位,2010年9月,该项目顺利建设完成,并在A省人民医院正式上线运行,目前十分稳定。
正文
1.项目背景介绍
2.什么是项目资源管理,在信息系统项目中人力资源起到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
容。
3.结合项目实践经验,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
人力资源计划编制。
4.从项目的实际角度出发,考虑人员需求,如何获取、分配、释放人力资源。
5.举例,如何在不同阶段控制人员投入。
以人为主,但不以个人为主,强调项目团队建设。
6.论述项目中以人为主,每个环节都相互依赖。举例在项目中如何使用不同管理风格管理人员,以及对不合格人员的处理和希望人力资源部门的支持。
人力资源符合的平衡和调节。
7.项目前期的人员投入安排。
8.项目加快实施进度的时候如何在关键路径上增加人力资源以保障项目顺利完成。结尾
在进行有效的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以后,既提高了个人的技能,又提高了项目团队能力,同时保持了较低的员工流动率,为项目的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项目团队获得了公司高层以及用户的一致好评。同时我也意识到我在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一个项目中最难管理的就是“人”的管理,如何对人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充分发挥项目团队每一个成员的作用对我以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将系统的学习心理学、人类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积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让自己有能力领导一个团队成功地完成一个又一个项目。
同时,我在项目中太多的时候仅仅是关注项目本身,而与人力资源部门的沟通太少,很少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之中去,从而造成了很大程度上不能及时解决项目成员在一些劳动合同、工资福利等方面的问题。在今后的项目中我会充分重视到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每一个员工应有的福利、薪资待遇作最大的争取,提高项目团队的凝聚力、稳定性和向进心,为项目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论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
2010年5月,我参与了A省人民医院LIS检验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建设,并担任项目经理的工作,整个项目投资近200万元,建设工期为5个月。本文结合我的实际项目经验就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作了介绍,并从以下3点展开论述 :
1、重视人力资源计划的编制;
2、以人为主,但不以个人为主,强调项目团队的建设;
3、人力资源的负荷和平衡的调节。在进行有效的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以后,既提高了个人的技能,又提高了项目团队能力,同时保持了较低的员工流动率,为项目的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项目人力资源过程中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了总结。正因为在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控制工作做得比较到位,2010年9月,该项目顺利建设完成,并在A省人民医院正式上线运行,目前十分稳定。
正文
2010年5月,我们公司承接了A省人民医院LIS检验信息系统的集成项目的建设工作。该项目是A省卫生厅为了推动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建设工程。主要工作是应用LIS检验信息系统,整合以A省人民医院检验科为中心的多个应用系统,建设一套高效、统一、综合性的医疗检验信息系统。目的在于提高检验的效率、效益。包括降低运行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控制费用漏洞。该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以oracle10.0.2数据库为平台,建立了一个可以存储A省人民医院检验信息、仪器管理信息、财务管理信息以及运营管理信息的的综合中心数据库,开发了检验工作站、医生护士工作站、试剂管理子系统以及综合管理等系统,搭建了千兆以太网的高速网络平台,确保实现不同应用操作平台的集成、异构数据库的集成,达到数据共享,应用集成。在该项目中,我担任项目管理工作。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有效的发挥每一个参与项目人员作用的过程。信息系统以信息的集成为目标,功能的集成为机构,平台的集成为基础,人的集成为保证,可见在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中,人的因素作用极为重要,项目中所有的活动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如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对项目的成败起着这关重要的作用。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内容:
(1)组织计划编制:识别项目中的角色、职责和汇报关系,并形成文档。也包括项目人员配备管理计划;(2)组建项目团队:获取项目所需要的人力资源;(3)项目团队建设:提高个人和团队的技能以改善项目绩效;(4)管理项目团队:跟踪个人和团队的绩效、提供反馈、解决问题并协调各种变更以提高项目的绩效。
下面我结合我的实际项目经验,以LIS检验信息系统项目为背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一、人力资源计划的编制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人力资源计划是关系到项目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LIS检验信息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软件开发、设备采购和系统集成几个方面,同时也需要流程再造、标准化方面的人才。什么时候项目需要什么样的人,而又要怎样获取这些人员,在阶段性的工作验收以后,满足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人力资源才能释放这是项目启动之初就要考虑的问题。根据项目的特点,我组织项目团队最后定义了基于不同层次的责任分配矩阵,以充分定义项目组每一个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从我的视角出发,我分别就软件开发、设备采购和系统集成指定了负责人,而每一个负责人又在自己负责的那一个矩阵内详细编制RACI图。考虑到权力、职责和边界问题,我充分考虑了角色的透明性,以防止组织界面、职责的模糊不清,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同时赋予每个项目团队成员相应的权力,让
团队成员的权力和他们的职责相匹配,提高项目绩效。
为能够清楚的了解项目在不同阶段人员的需求,我组织项目团队编制了人力资源柱状图。项目分为7个里程碑,那么在不同的里程碑投入的人员是有侧重的。在第一里程碑合同谈判阶段那么投入的就是合同谈判人员,有时还有要求公司高层支援合同谈判专家;在第二里程碑需求调研阶段投入的就是系统分析人员和调研人员。我用不同颜色的水平线分别在人力资源柱状图上标识了各种人员的需求上限,这样就能够知道人力资源需求的时间,释放的时间,为人力资源的负荷和均衡提供决策帮助。
二、以人为主,但不以个人为主,强调项目团队的建设
任何项目的建设都是以人为主的,没有了人,就不会有项目的成功。项目团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下一环节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上一环节的工作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一个人的工作有时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其他人工作的完成才能开始的。在LIS检验信息系统项目中,软件开发有大量的基础业务数据需要处理,诸如检验流程、试剂管理、运营管理等,数据量是巨大的,有时一个模块带上来的基础数据摞起来类就有好几米高!在需求调研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数据,同时对LIS检验信息系统的本身数据的处理也是一个艰巨的过程。虽然在项目中我尽量用Y理论来对项目团队成员进行管理,但是对个别成员在必要时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动用X理论。在前述LIS检验信息系统本身数据的处理过程中,有个别成员工作不努力,态度不认真,不仔细,导致最后总结出来的数据与实际数据相差较大,并因为该成员迟迟不能交出合格的、他负责的那一部分数据,导致一定的返工和工期延误,在多次教育无果的情况,我与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了协商,将其从项目部清出,退回公司职能部门由公司职能部门进行最终处理;同时,要求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调拨工作认真、有类似项目经验的同事加入项目部,确保项目如期、按时、保质完成。
三、人力资源的负荷和平衡的调节
LIS检验信息系统项目是一个周期比较紧张的项目(前后历时5个月),所以项目的人力资源也是非常紧张的。项目前期主要是做需求分析和系统架构,所以系统分析人员和系统架构人员,调研员是这个项目中投入最多的时候。在前期的需求调研过程中,投入了6个系统分析人员和调研人员;而此时,相应的软件和集成工程师只是做一些前期的系统培训和准备工作。
在前段时间的软件编码阶段阶段,为了加快进度,医院方面要求多个模块同时进行编码设计;原计划是按照计划进度进行的,人员配备是2个系统集成工程师、3个软件开发工程师、1个培训人员,这是就只能增加人力资源以满足施工进度的要求。而此时医院方面LIS检验信息系统数据中心的施工因为已经不再在关键路径上,我们决定将其进度进行适当拉长,抽调5人、并从已经释放出来的人员中再增派3人,这样,我们通过增加更多的资源、拉长非关键路径上的作业,为项目的按时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在进行有效的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以后,既提高了个人的技能,又提高了项目团队能力,同时保持了较低的员工流动率,为项目的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项目团队获得了公司高层以及用户的一致好评。同时我也意识到我在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一个项目中最难管理的就是“人”的管理,如何对人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充分发挥项目团队每一个成员的作用对我以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将系统的学习心理学、人类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积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让自己有能力领导一个团队成功地完成一个又一个项目。
同时,我在项目中太多的时候仅仅是关注项目本身,而与人力资源部门的沟通太少,很少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之中去,从而造成了很大程度上不能及时解决项目成员在一些劳动合同、工资福利等方面的问题。在今后的项目中我会充分重视到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每一个员工应有的福利、薪资待遇作最大的争取,提高项
10.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制度 篇十
【关键词】企业;会计资产减值;资产价值;经济利益;会计准则
一、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及意义
(1)企业会计资产减值准备的基本概念世界会计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当前通行的国际会计准则,其中对会计资产减值有如下定义:企业会计资产减值即企业资产账面金额超过可收回金额部分的差额数据。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当前通行的会计制度则把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为主要强调点,重点关注认为企业会计资产减值为即便遵循了谨慎性原则亦有可能发生的损失。(2)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经营的意义受到诸如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广泛存在着诸多与世界通行会计准则相左之处,如高估资产价值等。
二、我国 “企业会计资产减值准备”的现状
在国内当前的企业经营活动中资产减值准备已经被众多企业视为经营活动盈余管理的首要的金融财务手段。尤其是上市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大肆操纵企业经营利润更是比比皆是,这种所谓“财技”已经成为了诸多企业经营中所广泛应用的金融方法。虽然资产减值准备比虚构交易事项而言相对性质恶劣程度较轻,但是正因为如此其更加具有欺骗性,可极大误导相关利益主体投资的正确性。具体而言我国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现状表现如下:(1)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可执行性差且不够完善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可执行性差首先表现在确认与计量难度大,要合理确定各项资产的可回收金额有一定的难度。其次计提被滥用成企业操纵赢利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在一年中做巨额计提减值准备,造成亏损,来年就可不提或少提准备,为利润增长打下基础。二是前一年先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当年部分冲回,做盈余调控。三是不计提或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虚假利润增值。(2)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也会不同。比如,计提坏账准备时,可采用账龄分析法,还有应收帐款余额法,有些企业用销售额百分比,即便对相同的期末应收款项余额,不同处理方法计提的坏账准备差别很大。因此企业可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操纵利润。(3)可变现净值与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性短期投资市价、存货可变现净值、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长期投资可收回金额等资料,是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可收回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必须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而贴现率并不稳定,使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且缺乏制约手段,致使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
三、资产减值准备的完善措施
在当前的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计提实施资产减值准备虽然有了新会计准则作了诸多限制,但是受到不能过死的限制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仍留有许多漏洞可钻。(1)规范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标准和方法我国的会计制度是政府主导型。政府在会计制度的调整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因此,政府在制定准则时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会计标准,形成统一规定,有利于今后我国独立的资产减值准则。(2)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与同步。健全市场经济机制由于当前我国的价格市场和信息市场尚未完善,从而导致计提工作不仅缺乏衡量标准,也缺乏制约手段。因此必须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并健全市场经济机制,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提供依据才能体现会计核算公允性和客观性。(3)健全和完善相关企业经营及会计核算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当下部分企业由于过度强调金融应用而忽略了正常营活动,纯粹依靠财技操纵会计报表虚报盈利而使得企业诚信度和会计信誉遭受重创。由于相关法律相对于会计制度成熟的国家而言不够健全,触犯法律的成本相对较低,这样使得国内企业将资产减值准备滥用化。所以必须要健全和完善相关企业经营及会计核算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经营主体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提高经营者的违法成本,并且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使得我国的企业经营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
参考文献
[1]李敏.浅谈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方法[J].国际商务财会.2010(3)
11.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核算综述 篇十一
关键词: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处理
一、引言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能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也随之波动,可能低于账面净值,也可能高于账面净值。如何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确保资产的真实,符合资产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比性,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来实现。在计提减值准备的实务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企业会计制度》也在解决这些实务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不断修正和完善。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出
(一)相关法规规定
2001年起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资产应当在期末时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将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1]这一规定首次提出了固定资产应计提减值准备。
(二)意义
这一规定对固定资产账簿数据带来的影响可用公式表式如下: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
固定资产价值=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而在规定计提减值准备之前,固定资产价值为:
固定资产价值=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累计折旧
将此规定用于实务:若某企业2000年底购入一设备原价50万元,按直线法折旧,预计使用5年,不考虑残值。在使用一年后,2001年末预计该固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为20万元。则2001年的核算如下:
2001年计提折旧:50÷5=10万元
应计提减值准备:(50-10)-20=20万元
2001年末该资产账面价值:50-10-20=20万元
借:营业外支出20万元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万元
若不计提减值准备,该项固定资产2001年末账面价值为:
50-50÷5×1=40万元
可见,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固定资产所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经常会小于其账面净值,如果此时仍按账面净值计价,将会导致企业资产和利润的虚增。此规定使固定资产数据更符合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确保了资产的真实。
(三) 不足
环境因素可能导致资产的获利能力降低,也可能导致资产的获利能力上升。如果回升,尤其当资产获利能力回升幅度预期将超过其原来减值时,该如何对固定资产进行计价,《企业会计制度》对此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
三、规范固定资产价值得到恢复的会计处理
(一)相关法规规定
财政部于2001年底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指出: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及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对固定资产价值恢复的处理进行了规定。
(二)意义
将此规定应用于实务操作,续前例,若2002年末的预计可回收金额为36万元。则:
2002年计提折旧:20÷4=5万元
2002年调整前固定资产账面净值:20-5=15万元
固定资产价值回升金额:36-15=21万元>20万元减值准备
全部恢复已计提减值准备: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万元
贷:营业外支出20万元
2002年调整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0-5+20=35万元
因此,这一规定使固定资产价值得以恢复的处理具有了可操作性。
(三)不足
在上例中,若不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该固定资产2002年末账面价值为50-50÷5×2=30万元,将小于计提减值准备后计算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35万元。结果便是计提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的价值反而更高了。这显然不符合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初衷。
四、进一步规范固定资产价值得到恢复的会计处理
(一)相关法规规定
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四)》规定:企业转回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应按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应计提的累计折旧与考虑减值准备因素情况下计提的累计折旧之间的差额,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与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两者中较低者,与价值恢复前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转回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应超过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3]对固定资产价值恢复的处理作出了进一步规定。
(二)意义
将上述例子按照此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如下:
2002年计提折旧:20÷4=5万元
2002年调整前固定资产账面净值:20-5=15万元
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36万元
不考虑减值因素,固定资产账面净值:50-50÷5×2=30万元
不考虑减值因素,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
应恢复固定资产价值:30-15=15万元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5万元
贷:营业外支出15万元
2002年调整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0-5+15=30万元
通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既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又不至于带来反作用,即高估资产价值和利润。可以说通过这一规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处理得以进一步完善。
(三)不足
减值准备政策的应用,将直接对企业的当期费用造成影响,无形中也为企业进行利润调节开辟了通道。近年来的实务也指出,很多企业正是利用政策中的这一漏洞进行利润的调节。而在多次的制度完善中,都没有对这一点进行严格的规范。
五、消除固定资产减值处理中的利润调节隐患
(一)相关法规规定
2007年实施的新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七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不得转回。[4]这消除了固定资产减值处理中的利润调节隐患。
(二)意义
将前述例子按照本规定处理如下:
2002年计提折旧:20÷4=5万元
2002年调整前固定资产账面净值:20-5=15万元
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36万元
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无需计提减值准备
2002年调整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0-5=15万元
可见,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相当于固定资产减值在每期末只能补提,不得冲销。也就是说,发生资产减值期间会减少企业当期利润,但这一减值不会在未来期间因为其恢复而增加企业该期利润。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企业通过计提和冲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从而达到了调节企业各个会计期间利润的目的。
六、结论
通过以上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综述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制度》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以不断完善的。这将为我们以后的制度完善提供一种思路。同时,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处理问题上,类似于“可收回金额的确定”等问题,虽然相关准则和制度中有着具体的规定,但毕竟需要人为的判断,如何更准确、客观地确定这一金额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朱小平.《企业会计制度》[2001]释义及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4.
[2]李增泉.2001企业会计准则应用精解[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6.
[3]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 (四) .http://www.xici.net/b78916/d21532305.htm.
12.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范文模版) 篇十二
第一章 总则
1、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研发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2、研发准备金是指为公司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资金需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权力机构的决议,在研发项目实际展开前和研究开发过程中提前安排的专门用于内部研发项目支出的资金。
3、研发准备金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项目组和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本制定的规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加强对研发准备金的监督和管理。
4、公司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的管理按照本制度执行。
备注:相关政策依据:
1.2005年12月31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发[2005]44号)规定:
八、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
1、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结合企业所得税和企业财务制度改革,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制度”。
2.2006年12月4日,《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2007]第41号):第38条:“企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所需经费,可以通过建立研发准备金筹措,据实列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
3.2007年9月4日,《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规定:“
四、企业可以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根据研发计划及资金需求,提前安排资金,确保研发资金的需要,研发费用按实际发生额列入成本(费用)”。
第二章 提取和分配
研发阶段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基于谨慎性原则,现实中开发阶段会形成无形资产以及现行的会记准则规定,公司仅计提研究阶段的准备金。(下文所指的研发准备金无特别说明仅指研究阶段的准备金)
期初计提研发准备金是一种事前确认,以后会计期间所发生的研发费用可用研发准备金冲抵,具体办法有:
1、销售额基准法。该法是以上销售额(或当年很可能实现的预期销售额)为基础来确定研发准备金。计算方式为:预提的研发准备金=上销售额(或当年很可能实现的预期销售额)*研发准备金提取比例,提取比例暂时按10%。实际工作中主要可参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中关于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调整。
2、企业管理当局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研究开发项目未来的总体资金需求核定一个数额。
3、利润基准法。利润基准法是以上税后利润为基础,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的研发准备金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降低了企业由于研发支出过多而造成的财务风险,但不适用企业在初创期或者亏损有明显转机的时候。
公司将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方法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计提研发准备金。公司财务在一季度结束之前根据董事会(执行董事或者总经理)批准生效的“研发准备金预算”准备研发经费并计提好研发准备金,确保按研发计划提供资金保障。
研发准备金公司将根据研发进度、各项目的研发预算在不同的研发项目之间进行分配。
第三章 使用范围
研发准备金的开支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人工费用:从事研究开发活动人员(也称研发人员)工资薪金、津贴、补贴、奖金、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2、直接投入费用:直接投入费用是指企业为实施研究开发活动而实际发生的相关支出。包括:
(1)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2)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不构成固定资产的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
(3)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调整、检验、维修等费用,以及通过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租赁费。
3、折旧费用:包括为执行研究开发活动而购置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开发项目在用建筑物的折旧费用。
4、长期摊销费用:包括研发设施改建、改装、装修和修理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5、设计费用: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构思、开发和制造,进行工序、技术规范、规程制定、操作特性方面的设计等发生的费用。包括为获得创新性、创意性、突破性产品进行的创意设计活动发生的相关费用。
6、设备调试费用:主要包括工装准备中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如研制生产机器、模具和工具,改变生产和质量控制程序,或制定新方法及标准等。为大规模批量化和商业化生产所进行的常规性工装准备和工业工程发生的费用不能计入归集范围。
7、无形资产摊销费用:是指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软件、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包括许可证、专有技术、设计和计算方法等)所发生的摊销费用。
8、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是指企业委托境内外其他机构或个人进行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研究开发活动成果为企业拥有,且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紧密相关)。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的发生金额应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按照实际发生额的80%计入企业研发费用总额。
9、其他费用:是指除上述费用之外的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如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研发成果的检索、分析、评议、论证、鉴定、评审、评估、验收费用,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差旅费、会议费、通讯费等。此项费用一般不得超过研究开发总费用的20%。另有规定的除外。
备注:研发经费:即研发投入,指投入到研发项目的资金总额,或研发项目投资总额,包括购置研发设备、技术引进费等资本性支出,以及研发用材料、研发人员薪酬等收益性支出。因此,研发经费的开支范围也即为研发准备金的开支范围。
第四章 管理
1、研发项目的立项与审批
研发部会同公司的技术部、市场部等部门根据公司的发展规划共同商讨公司未来的研发方向并确定新的研发项目,研发项目经董事长或总经理同意后进行研发立项。
研发部就已审批的研发项目任命项目负责人,董事长或总经理同意后,项目负责人开始编制研发计划,包括研发经费的概算及研发项目计划表。
研发计划经过评审委员会(必要时研发计划需取得专家意见)的最终审批通过后,研发开始进入准备阶段。
2、研发准备金的预算编制
研发费用资金预算由每个研发项目分别编制,对于研发过程中所需的新材料不明价格的,在列预算时可以根据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进行预估,允许15%的预算误差率。同一研发人员参与不同项目的研发时,应将人工费合理分配,无法分配的需注明研发人员的研发工时费(估计)。
3、研发准备金的支出管理
(1)研发材料、设备、仪器、模具费用等支出,外包与外单位合作研发的费用支出必须先进行申请,申请或者使用时需注明所属项目,财务部接到付款申请后首先应该审核该项支出是否在预算范围内,所申请的支出财务部应先行在对应的预算中进行扣除,费用实际发生时再予冲抵。如超出预算的财务部不予通过,并提醒研发部需要走追加预算的流程。
(2)研发人员的职工薪酬、研发设备的折旧、场地租赁等固定费用由财务部按结算周期直接从预算中扣除。
(3)其他类别的研发费用发生之后,研发部参照公司“财务报销制度”申请报销,财务部据“研发费用资金预算”进行审核,支出在预算之内的,由部门主管审核,财务部审核及总经理签字后可以报销,预算之外的费用必须经过公司总经理签字审核后才能报销,并应进行“追加预算”。
第五章 核算、报告与披露(或财税处理)
1、研发准备金的核算
公司按照研发预算,提取当年预算使用的研发准备金作为研发项目的专项资金。计提研发准备金时,全部计入当期研发费用,预提不足的末年补计提。当年多计提的研发准备金不得转回;当前发生研究支出时,当期直接冲减研发准备金,本年年底未用完的研发准备金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纳税调增,次年用完后再纳税调减。
根据《财务部 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 [2015]119号文件的规定),研发支出需设置项目辅助账核算,具体核算时,根据研发项目名称登记编号,专属费用采用直接对应和算法,公用费用采用总量计量再分摊的办法,对不同的费用采用不同的分摊依据,开发阶段的支出,在支付时直接计入研发支出,达到资本化条件时研发支出转为无形资产。
2、研发准备金的披露
在与研发准备金配套的会计准则尚未出台前,年末未使用完的研发准备金,我公司在会计报表的开发支出中列示。研发准备金在附注中将披露计提的依据(方法)、本年计提金额及本年实际支出金额、准备金结余等项目。
第六章 附则
1、本制度未尽事宜,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执行。本制度如与国家日后颁布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等相冲突,按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及公司章程的规定执行,并及时修订本制度报董事会审议通过。
2、本制度由公司董事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3、本制度自2016年9月1日起执行。
***有限公司
13.基建期生产准备管理办法试题 篇十三
1、基建期的工程管理与生产管理应由项目公司统一协调管理,基建期内工程设备管理人员同时也是机组投产后的点检人员,具有工程设备管理和生产设备管理的双重职能,
2、在项目建议书批复后,成立正式的生产准备领导机构,按照全能值班、点检定修的生产管理模式,明确新机组在商业运行期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和部门职责及人员配备
3、新建、扩建、改建机组的运行方式采用集中控制、全能值班的方式,原则上外围生产控制系统除输煤控制系统外应进入统一的集控系统,设备维护管理采用点检定修管理体制。
4、新机组设备采用点检定修制管理,并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状态检修。
5、点检人员应以熟悉系统、设备特性、设备构造、检修工艺为主,参与并做好基建的全过程管理和准备工作。
6、项目公司的点检人员要组织设备监造与设备质量验收。在机组设备的安装、调试过程中,熟悉、掌握设备结构和特性,为设备点检管理积累材料,并参加安装质量的监督和验收。
7、在机组整体试运前应完成点检定修管理的有关准备工作,可在机组试运阶段进行试运转,在机组投产后同步实施。
8、点检人员从机组单体试运起,参加设备试运的验收工作,了解、熟悉设备、系统的运行状况,掌握设备运行的原始数据。
9、机组整体试运前,完成可靠性管理软件和相关生产管理系统数据报送软件的安装和调试工作。确保机组在并网后能够及时将有关数据上报到集团公司。
10、在机组单体试运前完成生产设备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检修管理制度的编制工作。
二、选择题:
1、在机组试运阶段,认真执行“新启规”,严把调试试运质量关。确保实现试运后(C)。
A 正常运行 B 无故障 C零缺陷移交 D 并网运行
2、基建期内要完成机组的(B)。
A 安装调试 B 性能考核试验 C 生产准备
3、点检人员应以熟悉系统、设备特性、设备构造、检修工艺为主,参与并做好基建的(A)管理和准备工作。
A 全过程 B 施工 C 安装 D 安全
4、(A)要组织设备监造与设备质量验收。在机组设备的安装、调试过程中,熟悉、掌握设备结构和特性,为设备点检管理积累材料,并参加安装质量的监督和验收,
A 点检人员 B 管理干部 C 项目业主 D 项目监理[next]
5、点检人员从机组单体试运起,参加设备试运的签字验收工作,了解、熟悉设备、系统的运行状况,掌握设备运行的( C )。
A振动情况 B 基本参数 C原始数据
6、在机组转入商业运行内(C),完成并网安全性评价工作。
A 两个月 BC一个月D
三、判断题:
1、基建期内工程设备管理人员同时也是机组投产后的点检人员,只具有工程设备管理的职能。(×)
2、在机组试运阶段,认真执行“新启规”,严把调试试运质量关。(√)
3、点检人员应在项目开工后逐步到位。主设备调试前,主要人员应到位。(×)
4、在机组整体试运前应完成点检定修制管理的有关准备工作,可在机组试运阶段进行试运转,在机组投产后同步实施。(√)
5、实行运行、检修外包的电厂,要加强对承包方生产准备工作的检查、监督、考核,加强过程管理,防止“以包代管”,确保新机组的投产稳定。(√)
四、简答题:
1、与生产准备管理有关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与生产准备管理有关的内容包括:系统设计、设备选型、设备招标、设备监造、设备安装、单体试运、分部试运、整体试运、生产移交、试生产等全过程的管理。
2、在机组试运阶段的“三不启动”是什么?
答:在机组试运阶段,认真执行“新启规”,严把调试试运质量关。严格做到“三不启动”,即:设备的设计、安装、试验资料不全不启动;连锁、保护传动未完不启动;机组跳闸原因不清和未采取有效措施不启动。确保实现试运后的零缺陷移交。
3、基建期生产准备对点检人员的到位和培训有何要求?
答:点检人员应在项目建议书批复后逐步到位。主设备安装前,主要人员应到位。点检人员的培训应分阶段、按计划实施,培训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一)设备点检的概念;
(二)设备点检员的职责和工作范围;
(三)设备点检作业指导书;
(四)设备管理专业基础、工程概预算、工程合同管理等知识;
【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浅谈固定资产减值准备08-06
资产减值损失09-16
联社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资产保全部10-06
资产监管制度10-02
《企业国有资产法》与国有资产运营管理10-30
部门资产管理制度07-01
资产管理制度范文07-26
高校资产管理07-04
资产控制制度原则09-03
抵债资产管理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