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目标教学法(精选8篇)
1.小学英语目标教学法 篇一
**小学英语“目标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实 施 方 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教体局关于 “目标教学”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英语教学的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实施英语“目标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方案如下:
一、“目标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
大体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目标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分为导入课堂和展示目标两个步骤进行。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其目的不仅是导入新课,在小学阶段,更重要的是将我们的小学生的注意力导入到我们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也要适合英语学习的内容。导入的方法可以是:游戏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绘画导入法、谈话导入法、情景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等等。
展示目标,是目标教学独特而显著的标志之一。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的灵魂,这个目标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是众矢之“标”。教师要依据这个目标备课,围绕这个目标上课,针对这个目标测试,对照这个目标矫正;学生要依据目标上课,围绕目标听课,针对目标自测,根据目标补救。它体现了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方向和要求,是评价教与学成效的依据。目标展示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展示,也可以通过课堂导入环节引入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反复地进行,从课前的初知,到课中的细知,直到最后的掌握。
第二环节:达标教学(目标实施)
目标的实施过程是课堂的主体工程,要求师生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双边活动,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教学双方必须对应目标点,对应目标层次,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学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法、游戏教学、情景教学、肢体语言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切忌教师讲得多、细、杂,要注意不要偏离了教学目标。要根据该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目标达成
在讲授新课的基础上进行训练,让学生通过课堂践巩固所学知识,这是让学生通过运用来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个环节要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练为主,老师加以点拨。此环节要求教师根据所讲授内容设计一定量的练习,也可以利用教材上的练习。可以是pair work, let’s play,单词填空等形式。根据练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对未达标的学生进行某些知识点的补救,挽救教与学的过失,也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进行自我矫正或同学之间互相矫正,来达成学习目标,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第四环节:拓展训练,目标升华 本环节是在上一环节的达成目标的基础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扩大学生运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具体要求
二、对老师提出的几个要求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目标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普听课活动,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转变观念,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实施“目标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缩短心理距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校教育的活动往往是单向式、强迫式地进行,给学生一种“距离感”。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师生关系观,要切实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抓住细节,抓住关键时间点,让学生时刻收到你的刺激和感动,我们的教育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生活点滴中我们的教育意志和思想被学生接受和内化。
(三)教师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科学拟定教学目标 目标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教学目标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课前科学正确地拟定教学目标是实施好目标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加强集体备课,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二次备课,制定出依据教材,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设计。
三、实施步骤
1、解读学习县“目标教学”有关文件精神,在全校营造氛围,掀起“目标教学”热潮。
2、以课堂为阵地,开展实施“目标教学”。
3、检测活动开展成果,推进本学校教师与县教研员推存的优秀教师共同上示范课。
2.小学英语目标教学法 篇二
一、教师要放开学生,让学生勇于实践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放开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就能使得课堂活而不乱,活而有序。虽然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课堂上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知识经过头脑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
二、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 对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具有重要的基础价值。小学语文也应从新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把语文教学和提高人的素质结合起来,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上。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及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教学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在确定语文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既要着眼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又应充分考虑到个体在学习语文中的差异性,使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三、目标要优选化
一篇文本 ,可教学的 内容很多 ,比如一首 诗歌 ,可研究的对 象可以是 主题、手法 、情感等 ,但如果面 面俱到 ,“眉毛胡子一起抓”,则一方面会使目标零碎,不利于突出重难点,另一方面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负担。此外,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多 推敲编者 的意图 ,多研究文 本体例 ,因文制宜 ,大胆取舍。
四、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总体认识。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等属性,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首先,为突出工具性。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应该以语文知识目标为基础,以语文能力目标为核心,同时注意语文教学的道德情意目标和人格教育目标。其次,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目标与其他自然学科的教学目标有很大区别。一方面,语文有许多可以量化的知识性目标,可以分解得相当具体、细致,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像能力、道德、人格等较高层次目标,却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十分精确地编制,更无法以量化的标准衡量。如果不顾语文学科的这一特性,一味地强调客观化、精确化,不但会违背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而且其教学目标也会失去其应有功能。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目标应达到精确性与模糊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制定的复杂性。
五、以目标为指引,选择教学策略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 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 ,“智慧”是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目标的手段。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选择最佳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鲜活的课堂”上增加知识,培养能力。如果将“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就要引领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可以运用修改对比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就采用美读感染法,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读出感情,读出境界,让学生在多次有感情的朗读中揣摩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根据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策略,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角色演绎法、集体讨论法、背景介绍法及档案分析法等。
四、教师运用活动策略,帮助学生实现目标
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有用的教学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造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小学生本来就处于好动的年龄,课堂活动能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统一协调、主动发展,其核心是努力创造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到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以及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3.小学体育目标教学法有效策略 篇三
师生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全面的知识,现在人们进入误区,太注重考试成绩,忽略了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知识既然被共识为人类认识的成果,那就可以以知识的表现形式为分类标准,将知识划分为认知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两大类。所谓认知性知识,是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知识;所谓操作性知识,则是具有典型的肢体操作特点的人类认识成果,它包括生产劳动技术、家务作业程式、体育音乐绘画雕塑的方法,其中,运动技术又是典型之中的典型。体育课应全力进行操作性知识(运动技术)的学练,而完全不必分心去担忧体质会不会有所发展;虽然没有拔高增进健康的调门,但有效的技术学练活动在掌握操作性知识的同时,却必然会明晰地将体质发展的正确走向校准。
一、有效的教学准备
小学体育教学准备不止是在备课本备课,还要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课前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必然是杂乱无章,学生没有兴趣,教学效果必然差。其中,课前场地的布置要井井有条,做到既美观又便于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场地、器材和使用、送还器材。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新生入学、新学期临时代课,都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中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要向学生讲清楚学校各种场地、器材的使用方法、要求及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要求学生看明白有关场地、器材的标志牌上注明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可通过校内、外具体事例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
分组及不分组轮换和分组教学。在分组及不分组轮换调队时,要提倡让兄弟班、组先行通过,切忌抢行或互相穿插,对本班调队中互相谦让的组长及时给予表扬,培养学生互相尊重、讲礼貌的文明行为。
二、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中之重就是教学环节,如何选择合适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把猜谜、讲故事引进体育课
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采用提问式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猜谜语的特点,我在教《前滚翻》时,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
2、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
由于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往往是“人到课堂心未到”。我们学校是寄宿学校,学生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每逢星期一上课,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更加严重,甚至连队伍都排不好。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些韵律操,配上音乐或指挥学生做反口令练习、模仿动物动作等各种新颖、有趣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采用小型竞赛
低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热衷于小型竞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如:当学生掌握快速跑动作后,就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直线接力跑、十字接力跑;单脚跳可演变成跳进去拍人和斗鸡;投掷小垒球可组织学生打坦克、打飞机比赛,由于比赛激烈,学生就能较好地全身心投入。又如:学生甲在走廊上玩,学生乙在其背后打了一下,只见甲猛一转身,拔腿就追,直到甲、乙两人都气喘嘘嘘地趴在地上为止。此种在操场上屡见不鲜的镜头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在学习起跑时反应就不那么快?为什么学生练习耐久跑时就不能那样卖力?其实,学生在玩耍时都显露出其个性心理特征,如果教学过程能适应其个性,能激发其个性倾向性,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的提高。
4、游戏教学必不可少
小孩的天性就是游戏,我们要很好利用这一点,多进行游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少年儿童在游戏中能学会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特别是在一些集体游戏中,少年儿童需要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些规定性的动作。这对养成少年儿童集体生活习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有显著作用。游戏的规则把活动者组织起来,要求他们遵守纪律,并履行一定的职责,能培养少年儿童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在对身体的发展方面,体育游戏通过各种练习和活动,使游戏者的身体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各器官、各肌肉群得到必要的活动,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
游戏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手段,也是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游戏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通过游戏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协作精神和适应社会的有用之才,游戏是深受人们欢迎的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吸引大家的参与。游戏的内容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游戏一般都有一定的寓意和情境,也多半含有比赛的成分。孩子具有表现自己能力的特点,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富于对抗和竞争的意识,通过游戏活动得到身心愉快和满足,所以说游戏不仅具有情境性,而且富有竞赛性。动性游戏多由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走、跑、跳跃、投掷、对抗等基本活动技能组成,它不需要专门的技巧和事先学习、训练,因此它能为小学生所接受。
4.小学英语目标教学法 篇四
浙江省诸暨市荣怀学校小学部
【摘要】词汇教学在整个小学英语教学中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作为当代一线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真研读小学英语教材,明确词汇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能够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将词汇教学的目标定位准确,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探究了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板块的目标定位和教学实施。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词汇教学 目标定位 教学实施
英语是一门语言,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因为师生都必须要认识到词汇教学的重要性。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认真研读小学英语教科书,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定位词汇教学板块的目标。课堂上,教师是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使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下文中,笔者探究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板块的目标定位和教学实施。
一、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板块目标定位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教材词汇的基本读音。
(2)了解教材词汇的基本词形。
(3)了解教材中词汇的基本语义和常见语义。
(4)掌握教材中词汇的基本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理解探究词汇的发音、词形,学会根据音标读词汇的方法和步骤。
(2)通过看,总结出教材中某单词的用法,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学,能够将词汇归类,形成词汇体系。
(4)通过比,能够说出词形相近的区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对比相近词汇,使学生发掘英语词汇的奥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感悟能力。
(2)通过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实施
1.复习提问。知识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课前,教师可以先就上章节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通过回答问题,复习之前学过的词汇,同时还能够引出当前要学习的词汇。提出问题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语气,还要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使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看法,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就词汇的音、形、义、用四个方面的情况。
2.新课导入。导入是否得当,对于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词汇教学板块教学时,教师不要脱离教课书具体内容,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如“设疑”、“歌曲”、“视频”等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够使学生明确当堂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现象出现。
3.新课教学。
(1)词汇的音、形。英语词汇就相当于汉语中的词语,这里的“音”是指词汇的“读音”、“音标”,“形”是指词汇的“字母组成”。词汇板块出现的每个单词、短语都想对应的音标,且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也会遇到生词,因此教师要通过音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给出正确的读音。如课堂上教师可以如此做:
师:“sad”之前学习过,其音标,那么“map”的音标为“”,大声读出单词“map”
(学生都可以读出正确的读音)
师:对比“sad”与“map”的音标,又想什么相同点?
生:都出现“”
师:“”的读音是什么?
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
(2)词汇的义。英语词汇往往有很多语义,大致可以分为常见语义与基本语义。因此,在就“义”进行学习时,不要将英语教科书作为唯一的教具,而是要整个各种教学资源,将词汇至于具体的文本、语句中,通过师生、生生讨论,明确词汇的“义”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具体的内容,发生些微改变。简单来讲,基本掌握单词后,就要将其置放于语句中,甚至文本中进行学习。
对于有些形似义异或同音义异的词,学生容易混肴,用时更是张冠李戴,对此,可采取以下方法:
游戏设计师
(一)Letter ___changing Game(辞旧迎新)
house wish bag hat cook pool toy bear
sun bed ten class out see buy sing
(3)词汇的用。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分类学过的词汇,指导记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用”。
4.课堂总结。
5.课堂巩固练习。
6.课后作业设置。
三、结语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词汇教学应该从“音”、“行”、“义”以及“用”四个方面着手施教,且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定位目标,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实施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5.《新目标英语》教学反思 篇五
开学以来,我虽然没有额外地上很多课,但是我对三班学生的每日作业和周末作业进行了合理安排,从生词到练习甚至朗读,我每次都有合理安排,争取做到循序渐进,稳打稳扎。还考虑到作业不扎堆,不至于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争取每次都有作业,但每次都不应该有很多作业。然后要跟上检查,对每次都不做作业的同学都要严肃处理。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做作业的习惯。让他们感觉到不做作业是行不通的。从第一单元开始,我都让学生至少写六遍单词,听写完后反馈,不行就再来一轮,这样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中都能渗透单词的学习,不至于形成英语学习的空档,形不成知识链条。
关于讲课,每天的主课堂肯定是讲最重要的知识,不回避重点和难点,同步练习要同步跟上,另外以前不常用的配套练习,我也天天要求学生做。配套上的练习很精练,不拖泥带水,量也不大,做起来是挺爽的。想想以前的课堂,一堂课所处理的主要内容很有限,做无用功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在以后的教学中是一定要避免的。
6.小学英语目标教学法 篇六
Part 1: Teaching design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Structures: Must, might, could and can’t for making inferences
Target language: Whose volleyball is this?
It must be Carla’s. She loves volleyball.
It could be Ted’s.
Vocabulary: picnic, chase, escape, belong to, toy car, plate, mystery, appointment, worried, wake, neighbor, garbage
Learning strategies: Sequencing, Deducing
SECTION A
Goals
●To learn must, might, could and can’t for making inferences
●To listen and speak making inferences
Procedures
Warming up by learning about modal verbs
Modal verbs are used to express ideas such as possibility, intention, obligation and necessity.
CAN, COULD, WILL, WOULD, SHALL, SHOULD, OUGHT TO, DARE and NEED are some examples.
eg: I would have told you, if you had wanted me to.
eg: Yes, I can do that.
must
certainty 1. That must be Jerry. They said he was tall with bright red hair.
2. That must have been the right restaurant. There are no other restaurants on this street.
3. NO FUTURE FORM 1. That must not be Jerry. He is supposed to have red hair.
2. That must not have been the right restaurant. I guess there is another one around here somewhere.
3. NO FUTURE FORM have to
1a Looking and writing
Hello, class. On page 34 is a picture with many things in it. Write the things you see in the correct columns in the chart.
1b Listening and matching
You are going to listen and match on page 34 each person with a thing and a reason. Pay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MUST in the sentences.
Tapescript
Girl 1: Whose volley ball is this?
Boy 1: It must be Carla’s. She loves volley ball.
Girl 2: Oh, that toy car must belong to Jane’s little brother. He was the only little kid at the picnic. And the magazine must belong to Dengwen. He loves cats.
Boy 1: Oh, and look, someone left a book.
Girl 2: Oh, yeah… This book must be Mary’s. Hemingway is her favorite author.
Girl 1: OK… and how about this CD?
Girl 2: Hmmmm… The CD must belong to Grace. She always listens to classical music.
1c Doing pairwork
In pairs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in the picture on page 34
Then make conversations using information in the chart in 1b.
Whose volleyball is this? It must be Carla’s. She loves volleyball.
Whose books are these? They must be Mary’s. The man is her favorite author.
Whose CD is this? It must be Grace’s. She likes listening to classical music.
Next is the conversation making inferences.
Girl 1: Whose toy car is this?
Boy 1: It must be Deng Wen’s. He loves toy car.
Girl 2: Oh, that CD must belong to Grace’s little brother. He was the only little kid at the picnic. And the book must belong to Grace. He loves cats.
Boy 1: Oh, and look, someone left a magazine.
Girl 2: Oh, yeah… This magazine must be Carla’s. She likes reading magazine in English.
Girl 1: OK… and how about this volleyball?
Girl 2: Hmmmm… The volleyball must belong to Mary. She always plays volleyball after school.
2a Listening and writing
Bob and Anna found a backpack outside their school gate. Listen to their conversation and write down the things found in the backpack. Pay attention to the uses of modeal verbs making inferences.
Tapescript
Bob: Oh, look! Whose backpack do you think this is?
Anna: I don’t know. Look, here’s a school T-shirt.
Bob: Well then, the person must go to our school. Oh! Here is a hair band, so the person can’t be a boy.
Anna: It could be Kumi’s hair band. She has long hair.
Bob: Or the hair band might belong to Linda. She was at the picnic, wasn’t she?
Anna: Yes, she was. But then the backpack could belong to Rita. She’s always forgetting things.
Bob: Then it must be Linda’s backpack. She has long hair and she’s on the tennis team.
Bob: You’re right!
2b Listening and filling
Next you are to listen to the tape once again.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modal verbs you hear used to making inferences.
2c Filling and telling
On page 35 is a chart in which you will see 8 sentences. A word is missing from each sentence. Fill in a word from this unit.
The notebook must be Ming’s. It was on her desk.
The homework can’t be Carol’s. She wasn’t at school today.
The soccer ball might be John’s or Tony’s. They both play soccer, don’t they?
The French book must be Li Ying’s. She’s the only one who’s studying French.
I can’t find my backpack. It might be still at school.
The photo must be Lu’s. Those are his parents.
The red bicycle can’t be Hu’s. She has a blue bicycle.
This ticket might be my aunt’s or uncle’s. They’re both going to the concert.
3a Reading, numbering and circling
On page 36 you see a box. In it is a thank-you message from Linda to Anna. Read it, number the 5 parts and circle the words you don’t know.
Subject: Thanks! From: Linda
_④_ If you have any idea where it might be, please call me.
_②_ I think I dropped it during the concert so it might still be in the symphony hall.
_⑤_ I tried to call you but your mom said you were still at your optometrist appointment ( I hope you new glasses look nice!).
_③_ I really need it because I have a math test on algebra tomorrow. It’s crucial that I study for it because it counts 30% to the final exam.
_①_ I’m really anxious, because I can’t find my backpack.
Thanks,
Linda
3b Doing pairwork
In pairs talk about the words you don’t understand. You can use “can’t”, “must”,” could” or “might”.
A: What do you think “anxious” mean?
B: Well, it can’t mean “happy”.
A: It might mean “worried”.
B: Oh, yes. She’s worried because of her test.
A: What do you think “concert” mean?
B: Well, it can’t mean “music”.
A: It might mean “a performance of music by players or singers”.
B: Oh, yes. She was in the symphony hall.
4 Doing pairwork
In pairs talk about the things from the backpack on page 37. You are going to make guesses about the owner of the backpack.
A: Here’re some earrings. The owner can’t be a boy.
B: Well, it could be a boy. The earrings might be a present for his mother.
A: Here’s a school T-shirt. The owner must be a student.
B: Well, it could be a classmate of ours. The school T-shirt is the same as ours.
A: Here’s a hair band. The owner can’t be a boy.
B: Well, it could be a boy. The hair band might be a present for his mother.
Closing down by looking and saying
7.小学英语目标教学法 篇七
一、以课标为依据, 呈现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有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只针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等显性教学目标进行表述, 很少涉及情感、策略和文化意识等隐性教学目标。《英语课程标准》中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 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也应该围绕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来设计和编制, 才能使英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更加多元化。
教学目标设计从单一性到多元性的转变, 既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 也体现了其人文性;既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又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例如: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6 Holidays是围绕“谈论节日里人们所做的事”这一话题展开教学活动。本单元介绍了一些东西方节日风俗, 这是一个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 内容十分丰富, 可发挥的空间也比较大。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趣的教学材料, 对照英语课程标准挖掘其中的多元教学目标。如:乐于接受外国节日的文化习俗, 增强爱国意识;能借助网络资源, 搜索有关东西方节日风俗的资料, 获得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及其不同的风俗习惯, 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及人文, 知晓西方国家的风俗习俗, 体验到不同的文化氛围。
二、以单元为长度, 呈现教学目标的延续性
有些教师在分析教材时, 往往只关注单个课时的教学内容, 并围绕单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 孤立地进行教学, 缺乏单元的整体意识, 只求一个课时的精彩、完整, 大大削弱了单元的整体功能。单元整体教学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因此, 教师应该以单元为长度分析教材、把握教学内容。首先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单元教学总目标和单个课时目标的关系。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必定是统一的, 课时目标应服从于单元目标, 两者之间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课时目标之间必定是系统性、递进的和连续性的, 每一课时语言知识能力的推进, 呈螺旋上升的状态。其次, 教师要注意系统设计小学英语教学目标, 在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 一方面将总体目标到课时目标进行逐级分解, 使总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都被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另一方面要注意同一层次内部不同目标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使它们共同促进教学目标由低级层次到高层次的逐级实现。
教学目标设计从只注重单课时目标到关注单元整体目标的转变, 实现了教学目标的稳中有升、不断推进, 目标达成度更高。例如, 单元内分课时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计:技能目标从听说到读写的推进, 知识目标从对话到语段的推进, 学习策略从教师帮助到学生自主的推进, 情感目标将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机, 文化意识目标则不断扩展学生文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三、以学生为本位, 体现教
学目标的针对性
部分老师的教案上仍然存在“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 使学生理解……”等语句, 这是因为他们只考虑自己要教的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 而不分析学情, 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掌握程度。新课程强调以生为本,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对照教材中的教学目标,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掌握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 了解学生的已有的经验、思维方法和态度的基础, 并根据学生水平提高或降低教材教学目标, 使教学目标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达成课时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那么我们在描述教学目标的时候, 就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描述教学目标。因此, 我们在描述教学目标时应该避免陈述教师行为的“使学生……”“培养学生……”等语句, 而使用能将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直接指向学生的“行为动词+知识思想方法”的语句。
教学目标设计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变, 每项目标描述成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 制订教学目标是从学生出发而不是从教师出发, 体现了教师教学中心的转移, 即从关注自己的教的效果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后面的教学过程设计和评价设计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8.浅谈小学数学目标教学 篇八
关键词 目标教学 基本程序 基本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
一、目标教学的含义
所谓目标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认知过程,也就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会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没有一定的努力方向,就不能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不能把教师和学生的精力集中到需要和可能解决的课题上。事实上,无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结构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信息的反馈和矫正,都要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因此,实施目标教学就是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群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为基本形式,以加强反馈为手段,以教学评价为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在掌握教学目标基础上充分发展自己。
二、目标教学的基本程序
(一)制定目标
教学目标,一般分为全册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全册目标和单元目标,要在学期初集体研究教材时统一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在周教研和个人备课时制定。制定教学目标首先必须制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制定课时目标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因为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某一知识系统的有机结合部分,所以制定课时目标时,就要从全册和单元目标的整体考虑,恰当地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第二、有序性原则。就是课时目标的结构要按着一定的逻辑顺序。第三、适度性原则。课时目标不宜过多,要突出教学重点,要求要合理,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可以达到。第四、可操作性原则。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便于检测。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教学目标分为四个层次,即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识记,就是对某一知识点达到“认识”、“知道”、“了解”、“记住”即可。这是认知层次的最低要求。如“认知小数,知道小数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圆柱体,了解圆柱体的特征”等。理解,是以显示理解能力为特征,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通常用“领会”、“懂得”、“解释”、“说明”、“推导”等词语表达。如“理解分数的意义”,“举例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懂得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等。简单应用,其能力要求是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就是通常说的“运用”、“解决”、“学会”等。如“能够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化简小数”。综合应用,它表现为能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这种要求一般在“练习课”和“复习课”提出。
(二)达标教学
达标教学是指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是实施目标教学的主战场,也是目标教学课堂的全过程。我是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的。前提测评,主要是检测学生对与本节教学内容有联系的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起到“搭桥”的作用。目标实施,具体步骤是:揭示新课后,出示教学目标。为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般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学习目标的交待一般是教师口述。然后,围绕目标展开教学,要求每个学习目标的完成都要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要恰当地渗透思想教育。每完成一个目标都要给学生打下烙印。目标完成的如何主要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达成目标练习,这种练习不同于穿插知识点之间的问答练习,而练习的问题集中一些,练习的顺序要由浅入深,练习的方法和形式要多样化。通过练习获得反馈信息,了解目标完成得不好的对象,并进行适时地矫正。练习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中下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把群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目标达成测试,即随堂进行的形成性测试。旨在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掌握学生目标达成的情况。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矫正。
(三)形成性测试
形成性测试时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及时评价,是实现目标教学的必要手段。进行形成性测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及时准确地获得达标教学的有关信息,了解教与学的情况。除随堂进行的测试外,还应加强单元验收,并对验收结果做认真的记录。这样就可以从客观和微观上定量地掌握学生的程度。
(四)矫正深化
目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全体学生达到预定的目标。由形成性测试得到的反馈信息可以反映出教学与目标的差距及对象,从而采取适时的矫正措施。矫正的措施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倾向性问题,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讲解;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可进行个别辅导。
三、目标教学的基本特点
(一)实行目标教学,有利于调动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二)实行目标教学,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解耦和教学方法。
(三)实行目标教学,有利于把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结合起来。
(四)实行目标教学,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
【小学英语目标教学法】推荐阅读:
小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12-14
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01-11
小学英语目标落实06-15
小学英语二级词汇目标09-10
英语教学目标分层10-07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英语教学计划06-26
2022英语教学工作计划及目标10-31
小学美术课教学目标07-13
新目标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10教学设计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