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教版五年级美术教案(精选7篇)
1.桂教版五年级美术教案 篇一
第1课 哆来咪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提高艺术综合素质;
2认识色彩、形体渐变的规律,感受色彩、形体的秩序美; 3学会恰当调配颜色和较均匀地着色的方法; 4掌握立体造型的简单方法。教学重点:
学习巧妙地将音高、色彩、形体的渐次推移融合在一起,借助音乐旋律感受、体验到生活以及艺术作品中由于形和色渐次变化所产生的一种韵律、节奏的美感。
教学难点:
对形体、色彩渐变韵律有感性认识,并能够调出渐变的色彩 教学准备: 玻璃杯7个,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课件出示战国时的编钟欣赏并讲一讲它的历史。
2.学生闭上眼睛一起欣赏优美的编钟乐曲。教师出示渐变色的图片。3.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发出不同的音高,形成美妙的旋律? 4.教师小结:因为青铜钟的大小渐次变化,所以敲击不同的音阶产生了优美的旋律。
课件出示关于编钟的图 片。
二、分组制作
出示七个透明玻璃瓶、水,并在瓶中随意加入不等量的水,请学生敲一敲瓶子听听声音。
2.思考如何利用水和瓶子做出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讲解规则:七人为一组,小组讨论后,看哪组最快想出一个办法并做好。3.敲一敲、听一听、调一调,听听音准吗?讲一讲为什么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
4.师生小结:瓶中的水量渐次变化就能产生音高的逐渐变化。相同的物体,空间越小音调越高,空间越大音调越低。
5.请学生在这七个水瓶中加入同等量的色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6.师生小结:因为每个瓶子里的水是渐次变化的,所以加入同等量的颜色后色彩就发生了渐次变化。
三、装饰美化
1. 思考如何将这七个能敲出音高变化的水瓶,装饰成漂亮的打击乐器“水瓶琴”。
2.装饰要简单,装饰物过多会影响水瓶琴的发音。每个瓶子所贴的装饰物要一样多,以免影响水瓶琴音高的准确性。
四、即兴表演
小组同学用“水瓶琴”敲打一首简单的曲子,比一比哪组音最准、曲子最优美,哪组的“水瓶琴”最漂亮。
第2课 彩云衣 教学目标:
1、能收集资料,欣赏各种各样的服装,领略服装的艺术美感。
2、能在生活中合理选择服装,体现自己应有的审美取向和独特的衣着风格。
3、能运用色彩的对比与和谐知识进行服装的色彩搭配。
4、能利用掌握的图案基础知识,为服装设计花边或满地纹。
教学重点: 能设计出有漂亮纹样的衣服并且用彩纸制作出来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寻色彩规律的途径,认识色彩的强烈对比与柔和对比。.教学准备: 彩纸,剪刀,胶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1.教师让学生在一张小白纸片上用1一3种颜色涂画。(提出游戏要求,激发学习欲望。)2.学生采用油画棒任意选2—3种色彩,自由涂满白纸。
(学生尝试作业,时间为3分钟。)CAI课件呈现游戏的规 则、内容、方式、时间。剪纸游戏
二、趣味伸入
1.教师示范将涂满色彩的白纸剪成一件小背心。2.学生也将自己的作业剪成一件背心。
(将方形纸对折剪缺成背心。)教师示范用的纸(已涂满色彩)和剪刀。
三、作业评析
1.教师将部分学生作业进行展示张贴在黑板上。2.引导学生感受色彩的变化。
(1)有的小背心只用一种色彩也有深浅变化。(2)有的小背心用两至三种色彩产生柔和对比。
(3)有的小背心用两至三种色彩产生强烈对比。根据色相的对比知识引导学生观察理解。3.学生将涂好色的小背心按色彩的强烈对比与柔和对比分别贴在两类衣架上。
四、观赏教材 小组讨论
1.欣赏教材中的服饰图片做辨析小训练。2.小组讨论。
3.分别呈现讨论的结果。
4.教师小结色彩的对比知识。
五、学生作业 教师指导
1. 教师提出作业要求:从教材中任选一套服装进行色彩搭配。
2.学生作业、播放音乐。
六、评析交流
1.学生作业互评。
2.请“小设计师”谈自己的作品。3.请“小设计师”针对自己今天身上穿的服装谈感受,也可请同学点评。学生作业
七、欣赏服装
1.听故事,了解服装的起源。
2.欣赏服装,了解服装随着社会生活而发生的一系列演变。
第3课 布艺温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美化生活的意识以及耐心细致的好习惯。
2能运用各种布材和方法制作一件布艺小品;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制作一个小挂袋.3感受、了解布的材质特征,能发现和表现出材质的美,体验“变废为美”的乐趣。
教学准备:
裁剪衣服时剩余的边角余料,旧衣服、袜子、手套、毛巾等,针线,剪刀,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制作一件布艺小品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试 一试
1欣赏作品,从材质、色彩、款式等方面感受布艺给生活 带来的温馨感、舒适感、个性魅力。
2.以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发现美,感受美。(1)你看到了什么?(2)你觉得哪件布艺制品最特别?(3)它是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做的呢?你们也可以用手中的材料试试!二.学生试做
1.课件展示现代家居中的布艺制品。2.课件展示民间布艺制品。3.课件展示课题。
三、玩一玩,做一做
以小组为单位玩“奇思妙想”游戏,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发现制作方法及如何巧妙利用材料。(1)“快乐转盘”:用同一件原材料变换不同方向,通过联想产生几种形象生动的新造型,来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及联想造型的思路。(2)“百变魔方”:效仿智力魔方的玩法,用原材料(半成品)局部造型的不断改变来引导学生发现如何巧妙利用材料和制作方法。(3)“画面竞猜”:通过使用了几个不同制作方法的半成品实物或图片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四.评一评小组游戏活动情况。
五.小组讨论、合作使用材料,巧妙地运用材料和制作方法,自主或合作制作一
件布艺小品。
六.学生作业观赏交流。(1)展示作品。(2)自评、互评。七.学习引申:
(1)课件提示:布艺制品有更多可用之材(旧布鞋、旧牛仔裤、袖套等),以及更多制作方法(编织、拼缝、折叠、粘贴、穿插等)。
(2)发现其更宽广的实用功能(表演道具、发结子、小挂袋、布艺镶嵌画等)。(3)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布材和方法,尝试更多的变废为美的布艺小品制作。
第4课 搭架子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筷子,棍子等材料搭建架子和果篮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欲望。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棍、筷子、绳、502胶等,课件 教学重点:用筷子,棍子等材料搭建架子和果篮 教学难点: 用筷子,棍子等材料搭建架子和果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个特别的展览会——架子博览会,展出的将是一些什么呢? 2.我们进入各个展厅看一看吧。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个展厅先看。3.说说你看到了一些什么?有些什么感受呢? 4.导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架子,让我们把自己搭建的架子也拿来参加博览会吧!
二、课件l: “架子”展览会标题出示。
课件2:展览会大门徐徐打开,出现了一个个小展厅的门,点击门进入各个展厅(书架厅、古董架厅、铁艺花架厅、CD架厅等)。配乐,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介绍各种架子。
分析方法
1.欣赏教材上提供的各种图片。
2.你能看出它们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吗?用了什么方法? 教师小结:
图1,主体由细竹枝搭建,周围有软性的藤萝缠绕,还插上了颜色鲜艳别致的干花干果。硬和软的材料相互对比,形状高低错落,色调和谐统一。
图2,画架由树棍和绳子组成。用粗木棍搭建出架子以后。再用粗麻绳进行捆扎,正好适合麻质的画布。(用了粘贴、捆扎等方法。)图3,用筷子搭建出架子。
3.你带来了一些什么材料,适合用什么方法搭建起来呢? 课件展示教
材上的架子图片。
教师示范
来看老师用筷子搭建一个架子,一边搭,一边介绍捆扎、粘贴等制作方法。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固定架子,也可以不固定,直接搭建起来就可以了。(教师在示范制作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制作中来,与教师一起来完成作品。)用于示范的材料及教具
自主制作
学生用自己带来的材料自主制作。可以将搭好的架子放到教室中间的展示台上来。
布臵展示台(博览会展厅)评价交流 1.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放至展示台上,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我们自己的“架子”展厅,先向同学们介绍你自己的作品。3.再说说你最喜欢的架子作品。谁的最美观,谁的最牢固,谁的最有创意? 学生作业
第5 课周末日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基本结构以及绘画中人物的动态的表现要点,并有意识地运用这一美术语言记录和表现周末的生活。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以及乐观、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学习绘画中人物动态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人物的动态及人物动态的组合教学重点: 课前准备
课前布臵学生带上自己在周末活动里的一些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一周里你们最喜欢的是哪几天呢?为什么? 2.平时,你们的周末生活是怎样度过的呢?在周末里,你最喜欢做些什么? 学生漫谈自己在周末与亲人、朋友、同学之间最喜欢开展的活 动:如郊游、学骑车、体育锻炼、学特长等等。
二、交流欣赏自己带来的在周末里的照片。
三、教师小结:同学们都喜欢度周末,因为周末的生活轻松惬意,我们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好好休息,轻松娱乐或学习锻炼……周末是我们学习工作的充电站,合理安排、开展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
这节课,我们就来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我们周末生活的美好时光,好吗?
四、讨论解决人物的动态表现问题 首先我们来进行一个游戏: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静止状态的简笔画人物。2.问题:怎样画才能使静止的人物动起来?(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些物品,如足球、羽毛球拍、扫帚等)思考1:人体的结构
思考2:人体的动态变化是由身体的哪些部位产生的? 师生评价、讨论、总结。
1.统计每组表现的人物动态的数量,对学生的参与、表现予以评价、肯定。
2.发现学生尝试作业中的问题,如弯腰、下蹲等动态的表现。
3.师生共同解决尝试作业中的问题,结合教师示范,讲解人物动态表现的合理性。如跑的动态是身体前倾,两臂前后分开,双腿迈开,双腿迈开的弧度越大则速度越快…… 小结:人体的结构可理解为头部、胸部和髋部这三大部分再加上四肢。人体的各种动态变化都是由身体各关节的变化而产生的,如颈部、腰部、手肘部、膝盖等。掌握了人物动态变化的要点,能帮助我们更生动地表现生活中的人或事物。演示
五、粉笔演示
六、交流感受、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周末里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或人物呢?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
七、作业要求:用绘画的方式画出自己在周末里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或人物。
八、交流评价
九、课后拓展 1.自评。
2.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3.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课后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在周末里新奇有趣、印象深刻的事。
第6课 勤俭小管家 教学目标:
1.学会识别和绘制立体几何图形的平面图,并进行立体造型储钱罐的制作。2.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体会立体图形特征,提高空间想像力。
3.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培养学生储蓄、合理用钱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进行立体造型储钱罐的制作。
教学难点:学会识别和绘制立体几何图形的平面图。
一、欣赏 1.观看课件和实物,欣赏各种造型有趣的储钱罐。2.让学生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勤俭“小管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二、探究
1.每组分发一个不同立体造型的自制储钱罐,共同观察研究:
(1)这个储蓄罐主要由什么立体几何形组成?试猜想若将其各个面分别展开会是什么图形?(请学生说一说,然后观看课件直观演示。)(2)你能画出这个立体几何形的平面图吗?组内同学合作试一试。(请学生先想一想,再画一画,然后折一折。)(3)把储钱罐拆开看看是怎样组成这样的立体几何形的,和你们画的对比一下。(4)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自主总结。2.讨论选择:
(1)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为相应的立体几何形。
(2)想一想,议一议:
a.下列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几何形?若不能,请你想办法修改一下?每位学生思考后,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由小组作中心发言。b.课件直观演示,进行修改总结。1.课件出示研究题目。
2.不同立体造型的自制储钱罐发给每个小组。
3、上台操作。
三、制作
1.画平面图制作立体几何形。
2.让学生根据自己做的立体形展开想像,并说说准备用什么样的方法把它装饰成有趣的储钱罐。
3.学生独立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4.除了用立体几何形制作存钱罐外,还可以巧妙利用李纸盒塑料瓶等废弃材料的外形特征制作存钱罐小组合作完成制作一个这样的储钱罐。
四、交流 1.请学生给自己做的储钱罐起个名字,并通过视频展示台从储钱罐的外形和功能以及制作的方法上向大家进行介绍。2.师生共同欣赏点评。
五、拓展
1.观看故事片段,课后自己收集有关勤俭节约的小故事。
2.开展“节省一角钱”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平时节省的零花钱放进自己做的储钱罐里,慢慢积攒下来捐给希望工程。
3.课后制作一张零用钱开支表,学会计划理财,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第7课 闹花灯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民间节日文化习俗,感受花灯的美丽,表现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体验手工活动的乐趣,学会扎制和装饰花灯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动手能力。设计的花灯能有自己的特色。教学重点:了解民间文化,感悟花灯制作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学会不同形状花灯支架的扎制方法。有创意地选择、使用合适的材料装饰花灯。
教具:课件、花灯实物、示范做花灯的工具材料。学具:剪刀、胶棒、水彩笔、自选装饰用的材料 每组发放纸藤一卷、白色薄纸、透明荧光纸各一份。
场地安排:四人一组,教室里有观灯区、猜谜区、展示区。教学过程:
(学习小组课前收集、准备关于元宵节的资料)
一、游戏体验
1、学生课前进教室,自由进入观灯区、猜谜区活动。教师随机参与。
2、花灯是我国著名的民间工艺品。俗语说,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花,花灯红,雪打花灯好年景。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人们都要点起花灯万盏,出门赏灯,共吃元宵,合家欢聚。
图片:汤圆(元宵)汤圆是元宵节的应时食品。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到这个热闹漂亮的元宵灯会,老师给大家出个题目,只要你们闯过花灯乐园的四关,就可以拿到这份甜甜的汤圆哦!让我们一起来击掌加油!
二、欣赏感悟
1、第一关。欢迎大家来到第一关。先来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收集的资料吧。我国民间元宵节挂花灯的传统在很早很早就有了,大家对这个传统习俗了解多少呢?
各组发言交流。表扬认真收集资料的组,并奖励一份可以用来装饰花灯的材料(各组不同,如纸花、剪纸、彩带)。
2、第二关
刚才大家顺利过了第一关,所以老师要给大家一点奖励,一起去观花灯。(1)欣赏一段花灯录象。(2)游戏:“找自己”。
现在来试试第二关的题目吧。准备好了吗?比比哪一组表现的最优秀!
CAI画面出现不同花灯的款式图,并依次出现各式花灯图片,由学生拖动鼠标选择花灯所对应的款式图。
3、各位聪明的花灯设计师,大胆想想看,你还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款式吗?
三、三、第三关
1、材料体验。同学们,你们觉得下面哪些材料适合做花灯呢?
2、出示学生作品图片:这些花灯真漂亮!它们用了一些什么材料?
3、老师出示纸藤:认识它吗?它能做花灯的哪一部分?其它材料又有什么用?
4、有没有同学带了跟别人不一样的材料来做花灯?
四、实践制作(第四关)1、演示做四角形花灯的过程.2、圆柱形花灯的制作过程
3、不规则形花灯的制作过程
4、示范用纸藤做一个花灯的支架。着重讲解捆扎的方法。
5、大家发现了花灯制作的步骤了吗?你还有问题要跟大家交流吗?
6、现在,寻找合适的材料,运用你的知识和智慧,大家合作做一个美丽的花灯吧!不过,在动手之前,先请你和你这一组的伙伴们商量一下,你们应该怎么分工配合,才能抢在别组前面又快又好地完成花灯呢?
7、学生合作进行制作。
五、表演交流
1、花灯作好了,大家提着自己组制作的花灯上来给大家唱首歌,秀一秀。或者串串门吧。
2、把花灯悬挂或放在本组展示区的地方。
3、学生都进入展示区欣赏,给自己喜欢的花灯贴上代表奖励的小贴花。
4、恭喜你!这份甜甜的汤圆就送给你啦!
5、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美的作品,也创造了美的环境。
六、课题拓延
1、你们还能想出用别的材料制作花灯吗?
欣赏用纸盒、矿泉水瓶子、纸筒等材料做的花灯。
2、你们还知道中国其他的民间习俗吗?回家请长辈们给你们讲讲。
第8课石头说话 教学目的:
通过石头的独立成型或组合造型、彩绘,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训练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浓厚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石头间的平面拼摆或立体组合进行想象组合造型。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石头彩绘范作、各种特殊形状的卵石; 学具:水粉笔、水粉颜料、鹅卵石、乳白胶; 教学过程:
师:大自然里有一种很不起眼的东西,路旁、河边、山上随处可见。但是,如果你留心过,你会发现,这样东西里藏着很多秘密。师(课件出示录像):《黄山奇石》。
学生边看录像边提问:你觉得录像里的石头像什么? 生A:山顶上有一个像大桃子一样的石头; 生B:这块石头像一只大公鸡;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想要发表吗?
师:石头的存在全靠大自然的造化。风之蚀、水之磨、浪之琢,创造了这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师(出示一块石头):看看老师手上的这块石头,同学们从自己的角度看,觉得它像什么?
生A:像一只大萝卜;
生B:这块石头的顶部黑黑的,我觉得像一只辣椒; 师(将石头换个方向摆放):如果我将这块石头换个方向,你还能看出它像什么呢?
生C:像一只啄木鸟的尖嘴巴;
师:看来同学们都开动了脑筋,发挥了想象力。同学们的面前也有一些石头,看一看它的花纹,摸一摸它的形状,你最喜欢哪一块?说说它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鱼、汽车、帽子…… 师小结制作方法:我们可以利用乳白胶把几块石头拼摆或堆积组合,也可以利用水粉颜料进行适当添画。师:你拼好一样东西了吗?你准备怎样给石头添画?可以请小组内其他同学提提意见。
学生间讨论制作什么与如何制作。
师布臵要求:安全使用材料,选材巧妙,造型独特。
学生开始合作制作,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指点、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师示范画出,并贴在兔子的后面。
师:同学们的巧手还制作出了活灵活现的小鸭子,迎风疾弛的小汽车,憨态可掬的大海龟。也请同学们为它们营造一个家园吧。
第9课家乡古建筑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建筑的范围、常见类型、一般特征和有关历史典故。
2、体验并掌握线画古建筑的基本方法。
3、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家乡人文遗产的情感联系和对家乡的热爱。教学重点:体验并掌握线画古建筑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能运用流畅的线条表现作品的疏密关系。
教学过程
一、师:我们已对家乡的古建筑进行了考察,了解到古建筑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样式,具有共同的一般特点,你能说说吗?学生述说后 教师小结:
①造型优美,对称、渐变、顶有脊、檐翘等。②结构科学,斗拱、柱梁、不用钉子、稳固。③极尽装饰,檐、雕梁、画栋、窗饰等。
二、引导分 析
师:要画好古建筑,先要进行观察分析,把看似复杂的建筑物变得简单易于理解,如亭阁的屋顶,有飞檐呈流线却是三角形或梯形。其实它的各部分均可看成大小不同的△口。等形的组合,大家看是不是这样?
三、深入了解
师:提问,古建筑的很多细部是很科学的,也是有趣的。飞檐是怎样翘起的?重檐是怎样建的?斗拱是怎样结构的?梁柱是怎样连接的?连接、支撑、穿插、卯榫卯合、竹钉。
四、教师演示学生观摩
1.教师讲授线画写生步骤、要求:a.观察思考后构图定位;b.从屋顶处开始下笔;c.线条要流畅肯定,尽可能用长线画;d.画出些细部,看不清的想像完成。教师边指点实物边画。
五、布臵学生作业 1.在室外时教师安排学生自选一处建筑物或建筑物的一部分进行写生描画,注意组织好学生。教师旁观,对有问题的学生解惑、提示。2.在室内时,则按古建筑照片进行线描。
六、作业相互观摩
1.在室外时教师将学生所画之作业集中摆放一起进行评价、比较与改进,对照实景能解决很多问题。
2.在室内画古建筑照片时,所画作业可以放在投影仪下打出,能更便于指出优点改进不足。
七、评价总 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全过程进行评价。1.学习工具的准备情况。
2.学习态度表现;表扬与批评。
3.学习效果的评价;知识获得怎样。
第10课演戏 教学目标:
1、了解舞台的构成要素,设计、美化舞台。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造型能力,感受集体合 作的乐趣。教学重点:了解舞台的组成要素,掌握用纸盒制作舞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制作出配合故事情节的舞台布景,并完成人物表演。教学程序
一、欣赏导 入
1.教师拿自制的小偶人表演。2.你们在哪里看过这样的表演? 3.欣赏小偶人表演片段。4.出示课题。
二、交流尝试
1.出示三个问题:
(1)小偶人是用哪些材料制作的?(2)用了哪些制作方法呢?(3)小偶人的各个部分是怎样固定的呢? 教师分发教具,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触摸、讨论。
板书:填充、绕团、捆扎、包扎、编织、折、粘贴等。2.教师示范:
(1)师问:你想把谁做成小偶人,他长得有哪些特点呢?(板书:抓住人物特征)你会选择哪些材料做小偶人的哪个部分呢?你会用什么方法做小偶人?(2)师生互动制作小偶人。
3.演示分析制作过程中难点部分。
4.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分析其材料的选择以及制作的方法。
三、分组制 作
1.展示学生已知的一些故事,分组选好其中人物形象。2.提出制作要求。3.分工合作。4.教师指导。
四、作品展示
1.分组来进行演戏。2.提问:
(1)你最喜欢哪个小偶人?为什么?(2)你制作的小偶人有缺点吗?(3)你还将怎样来改进你的小偶人呢? 展示平台上进行演示。
第11课联通信息
教学过程:
一、交流学习,初步感知
1.交流有关电话机的图片和文字资料。(1)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参与。(2)师生自由交流。
2.通过交流感受电话机丰富的造型,了解电话机不断更新的实用功能。
图片和文字资料
二、欣赏感受,开阔视野
1.视频仪展示部分学生搜集的电话机的图片。
2.师生欣赏,认识电话机的外形结构特征:由基本形组成。
3.多媒体演示,欣赏各种造型的电话机:普通电话机、仿古电话机、异形电话机等。
三、初步表现,指导方法
1.教师提出要求:观察教材或搜集的图片中的电话机,用流畅准确的线条描绘其外形结构。2.学生开始画。3.作业反馈。
(1)描画时注意用线流畅。
(2)注意形的穿插和遮挡关系,表现电话机的立体感。(3)注意构图。
四、仔细观 察,深入表现
1.欣赏教材中的优秀学生作业。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表现电话机的功能键、装饰花纹等细节。3.学生接着画。
五、欣 赏评价,教学 延伸 1.自由展示作业,交流感受。
第12课飞机工厂
教学目标:
1、收集飞机的图片、模型等资料,认识飞机的造型特点和结构、功能,了解飞机的历史与文化。
2、能抓住飞机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描画出自己喜欢的飞机。
3、了解材料特点,掌握材料的使用方法和工具的正确操作技术,制作
一个直升飞机模型。
4、掌握用纸张折纸飞机的方法,折一架纸飞机。
5、养成细心观察、精心制作的习惯,培养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飞机的表现形式、方法及构想。教学难点:飞机的制作。
教学准备:各种飞机的图片、照片、模型等。蔬菜、纸张等。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
1.欣赏直升飞机影像片断。
2.引导提问:有谁了解有关直升飞机的知识? 学生组内交流、讨论,以组为单位推举同学发言。认识直升飞机的垂直起飞和飞行,小结直升飞机的简单飞行原理和直升飞机的分类。
3.欣赏直升飞机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欣赏。4.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直升飞机工厂。
二、展现设想
1.欣赏直升飞机范作。
引导思考: 制作这些直升飞机用的什么材料?有什么巧妙的地方? 2.提问:
用得巧,做得妙,巧在什么地方?妙在什么地方?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展示本课的重点(巧用材料,妙在出新)与制作直升飞机的穿插、粘合等方法和过程。
3.小结:
根据材料的外形、质感特点,结合恰当的工具进行穿插、粘合,就能够创造出新颖别致的直升飞机造型。
4.漫谈制作设想并小组发表。
小组组合
1.角色分工。
要求:每一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担任总工程师,负责整个制作小组的设计制作、分工与协调。并负责安排组内成员承担直升飞机各个部件的制作任务。2.制作活动:根据材料特点,模拟制作一个直升飞机模型。制作要求:
(1)时间:15分钟。
(2)纪律:讨论声低,以组为单位,团结协作。(3)正确操作工具,注意安全,讲究卫生。
3.学生作业时,循环播放各种直升飞机图片,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时间指示钟显示制作时间。
四、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总工程师轮流上台展示各制作小组的成果。要求:说说各直升飞机的巧妙之处,并开展简单的推介宣传。2.教师或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行采访与参观。
2.桂教版五年级美术教案 篇二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
在学习的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习本单元已有一定的探索规律基础和经验。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和发现探索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男生为一队, 女生为一队,比比看谁能快速真确地记住老师给你的信息,能记住的获胜。准备好了吗?开始!
男生:487
女生: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
女生:375375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452
女生:375375375375
男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师:是的老师设计的游戏就是不公平的。女生一组是有规律的,男生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我们掌握这种规律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我们这节课就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通过参与游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并初步感受周期规律,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学校马上要迎来60年校庆,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在校园内布置了许多盆花、彩灯、彩旗。仔细观察(图略),从左边起,盆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生小组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a.师:来先看看盆花是按什么样顺序摆放的?
生:按一盆蓝花,一盆红花的顺序摆放的。
生:按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生:蓝红两盆为一组,先蓝后红,一直这样摆下去。
(师相机提问:下一盆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师:盆花是按蓝红、蓝红这样两盆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
b.让我们来看看彩灯的摆放。
生:按红、紫、绿,红、紫、绿3盏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下一盏会是紫色吗?为什么?
生:不会,红色,每组中都是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强调每组中的排列顺序都一样。
c.那彩旗呢?
四面为一组,红红黄黄的顺序一直排下去。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盆花、灯笼和彩旗的排列顺序,感知它们摆放的有序性,并能初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2.如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蓝色。
师:确定是蓝色,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动手将你的理由写下来。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
生:△○ △○ △○ △○ △○ △○ △○ △
你是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很好,这个一定是对的。
预设2:
1、3、5、7…单数蓝花
2、4、6、8…双数红花
你观察很认真,单双数的规律,那77盆呢?84盆呢?
预设3:
15÷2=7(组)……1(盆)
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15盆2盆为一组,分为7组还余1盆,所以是蓝花。
师追问:15是表示什么?2、7和1呢?
师:为什么余1盆就一定是蓝花?
每组都一样,第八组第一盆和第一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花。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那种?
(生表态)
【设计意图:通过15盆是什么花,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来解决问题】
3.照这样摆下去第38盏灯,39盏灯是什么灯?来试一试。(生动手)
38÷3=12(组)……2盏,应该是紫色。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3盏为一组,38盏12组余2盏,和第一组中第二盏一样。
那第39盏灯是什么颜色呢?
39÷3=13(组),应该是绿色。
这里没有余数你是怎么想的呢?
它是第13组的最后一个,和第一组的最后一个一样。
小结:有用前两种方法的吗?
一一列举太麻烦了,要是问第100盏,1000盏呢?还有人用一一列举吗?
看来这种方法是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38、39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实际问题中逐渐优化方法,形成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拓展练习
大家对今天的规律了解的怎么样?来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1.老师先摆了三枚棋子,你能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吗?
○○●
生:黑色,21÷3=7(组)
《预设》生;不能判断,不能看出下一枚是什么,没有周期规律。
《预设》师:一定是黑色吗?
生:不一定,因为不能确定第四枚是什么颜色的,也许是黑色的也许是白色的。至少有这样的两组才能说它是有规律的。
是的,你能给它添上几枚让它出现规律吗?再来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的棋子?
生○○●○○●……
○○●●○○●●……
…… ……
(生上台展示自己添加的规律,特别强调省略号的作用)
师: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棋子问题,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才是有规律,及在设计中更完整地认识周期规律,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知道了什么是周期规律,也知道了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你来看看老师摆的这些棋子是周期规律吗?如果是你,知道第50个是什么颜色吗?
○○●○●●●○●●●○……
小组讨论。
反馈:是周期规律。
生1: ○○● ○●●● ○●●● ○……
生2:○○ ●○●● ●○●● ●○……
师:是的,去除前面几个棋子,后面的棋子是周期规律。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1.知道什么是周期规律。
2.知道发现规律时,要用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的办法找到规律,就能应用规律解决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
……
【教学反思】
3.桂教版五年级美术教案 篇三
一、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
(一)口算中的错误
10.6-8=9.8
3-2.8=1.8
5-3.9=4.4
这三道口算题的错误之处都在于学生没有将数位对齐计算。
(二)笔算中的错误
第一题的错误原因是得数中间的0未写,而学生的解释是“上课时老师不是说可以利用小数的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去掉吗?”是啊,这位同学将小数中间的0和小数末尾的0理解成同一概念了。可以看出学生对“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没有学好。
第二题的错误原因是在得数的整数部分的十位上也写了0,问学生这样做的原因,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就是凭感觉做。做数学题最怕的就是凭感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不思考随意做的做题习惯。
第三题的错误原因是被减数百分位上的数不够减,就把减数百分位上的9直接移下来。这类题是被减数小数位数小于减数小数位数的题,错误比较普遍。
(三)简便计算中的错误
8.44-(5.44+2.8)
=8.44-5.44+2.8
= 3+2.8
= 5.8
整数加减法中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即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这个性质学生熟记于心,但运用起来却不得心应手。在把括号摘掉的时候括号里的加号总是忘了变成减号,因此导致错误。
3.06-0.18+0.82
= 3.06-(0.18+0.82)
= 3.06-1
= 2.06
这道题目学生极易和上一题利用减法的性质解题混淆,尤其是当看到后两个数加起来的和是整数时,学生就很容易出错。再加上题目中的要求是怎样简便怎样算,因此,学生就坚定地认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
7.5+4.9-6.5
= 7.5+6.5-4.9
=14-4.9
= 9.1
在移动数的时候要带着前面的符号一起移动,针对这个错误,笔者对学生说:“每个数前面的符号就像是数的孩子,在移动这个数的时候一定要记着将它的孩子一起带走,并保持该运算不变。”
4.9+0.1-4.9+0.1
= (4.9+0.1)-(4.9+0.1)
= 5-5
= 0
这种类型的题目(包括乘除法中类似的题目)学生是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的,可能这也和每个人的视觉效应有关吧,对称在这儿起了不小的坏作用。
二、对策思考
传统的计算教学采用的基本模式是:从基本训练—例题的讲解、得出计算法则—巩固练习、重复操作—形成计算技能。学生因计算的枯燥而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那么,对于计算教学来说,什么才是更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还把计算教学的目标局限于计算本身,在课堂教学中,把计算作为专门的技能来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因为相对于计算的熟练程度来说,寻找解题方法,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计算,显得更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研究表明,计算与心理状态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在一个“娱乐性”的氛围下做题,学习兴趣高,计算速度快,巩固性也强。因此,教师在组织练习时应设计一些新颖的、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练习情境。如可以采取“帮助小兔找回家”“小壁虎找尾巴”等带有童趣的游戏形式进行算式与得数的连线;也可以设计一些闯关的竞赛类的题目,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还可以设计“啄木鸟医生”“小马虎的作业”等纠错练习,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和校正错误的能力。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避免因为单调的计算而产生的枯燥、乏味的感觉。当然,将一组基本练习融合在一定情境中,也能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二)注重计算的算理理解
在重点探究算法时,要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初步明确算理。重点探究后,也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让他们继续尝试,仍允许他们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在进一步的交流中感受小数的计算方法,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计算这样的题目,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三)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并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算理,也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重要。
笔者认为,学生要养成以下几个习惯:(1)审题清。学生在计算中由于没有看清数字,而出现计算错误。有时会把数看错,如把123看成128,有时会把运算符号看错,前后颠倒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看清题目的习惯。(2)书写明。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学生在计算时,有时因为字迹潦草、分辨不清而误看,如6和0、1和7、3和8;有时因为竖式书写不规范,数位不对齐而使计算出现错误。因此,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是学生必须养成的习惯。(3)计算细。计算时一定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弄清运算顺序,看清运算符号。(4)检查真。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和减、乘和除等之间的逆运算关系。
(四)注重习题的层次性
计算是一种技能,需要在一些有层次的练习中加以巩固与熟练,并且掌握一定的规律,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与计算的速度。设计计算练习时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模仿性到再造性,再到创造性发展,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考虑立足于帮助学生巩固计算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又要在不断变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避免重复、机械、大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坚持计算每天一练
设计准备题,做到每天一练。在每节数学课前候课的5分钟里,笔者每天出2道计算题,或10道口算题在黑板上,让学生养成习惯,铃声一响,就拿出准备好的专门的计算练习本做题。第二遍铃声响起时,教师讲评,对容易出错的题在黑板上板演,同时同桌交换批改,有错误课后订正。
一位教育大师曾说过: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不催促学生,不追求解题数量,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笔者认为,计算教学只有将计算源头的错误纠正,态度端正,才能得来解题的“清如许”,才能让个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怕数学,爱上数学,并一天一天地成长、进步。
4.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篇四
柳园镇中学王青利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可以读,写,说出并听懂词汇 map, country, north, south, east 和 west。
2. 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指认英,美,中,澳,加几个国家的位置并能说出英语名称;能用英语表达生活中和地图中的方向;能演唱英文歌曲。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帮助的情感态度和国际意识。教学重难点: 宏观上初步掌握五个国家的位置,名称,并用英语正确描述方向。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查资料(关于讲英语的国家有哪些,基本情况如何)教师准备:世界地图,录音机,卡片,五个国家形状的彩色贴图。
教学过程:
一、Rvision T:Hello, boys and girls
S:Hello, teacher T:Today, I take two gifts for you.This is the first one,look at this(出示一张班内学生的全家福)S:It’s a picture.T:Yes, who are they? S: This is „ This is her mother,This is „
T:Yes,That’s right.How do they feel? S:They are very happy.T:Do you like my gifts? S:Yes, we like it.(教师在一开始上课便设计了“送礼物”这一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张相片师生展开交流、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大胆的说英语,用英语,这种师生、生生交流体现了英语的交际性原则。)T:Ok.Look at the second gift.It’s a riddle(谜语)If you can guess it ,I will show you.So listen carefully: It’s a piece of paper(纸.)
We can find many places on it.What is it ? S:是地图?
T :Well done.That’s a map.Now, today we will learn Lesson9:Let’s look at a map.(在前面复习环节中教师设计的情景“送礼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的第二个“礼物”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更是调足了学生的口味。第二个“礼物”猜“谜语” 让学生积极的用英语思维去思考,当学生猜出答案“地图”时,教师马上可以自然导入到新内容Lesson9: “Let’s look at a map”同时也使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同时体验到了学习语言的快乐)
二、Class Opening
1、countries:China, Canada, United states, Australia, United Kingdom T:Now, class, What’s this ?(出示一张大地图)
S:It’s a map.(这里通过单个读、整体读、同桌读等方式练习拼读)
T:OK class,Look at this map(教师手指着表示中国的红色部分)
S:It’s China.T:Yes, that’s our “country” , Yes?(教师反复强调our country)
S:Yes.(这里学生通过教师的体态语,大概猜出了是“国家” 的意思)
T:Ok, read after me “country”
S:country.(通过读时声音强弱、长短的变化进行趣味性“读”的操练,充分调动起学生读的兴趣,同时培养良好的语音语调。)T:What colour is China ? S:China is red.T:China is where we live.Yes?(鼓励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猜出句子意思)
S:Yes.T:Let’s look at this country, Jenny lives in this country.Can you guess? S: Oh, It’s Canada.yes? T:That’s right.what colour is it? S:The green country is Canada.T:OK look at the purple country.this is the country’s flag国旗.(教师可出示美国国旗图案)They speak English.Can you guess?
S: 美国。(通过教师的提示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猜出国家名称,并加深记忆)
T:Then Read after me “United States、U.S”(让学生了解美国的简称U.S)
S:United States, US.T:This country is ___?(教师用手指蓝色部分)
S:This country is blue.T:What country is it?(通过课前预习可让同学自己说)S:英国。(如果有学生知道可以发挥这部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当小老师教
大家)
T:United kingdoom, we can say___? S: U.K T:This is Australia加拿大.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it ? S:„(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把自己预习了解到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如:澳大利亚风景很美,这里有人们喜爱的袋鼠等,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外国文化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能力。)
T:Well done class.What colour is it ? S:Australia is yellow.T:Ok, today we know these countries, they are ____? S:China、Canada、Australia、U.S、U.K T:Listen to the tap and repeat
2、north, south, west, east T:Ok class,I’m tired class(装作很累)let’s do this Ok?
S:OK 歌谣“跟我做”Up,up上上,down ,down下下,left,left左左, right, right右右。(速度由慢逐渐变快)
(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大概持续了20分钟左右的学习新知后,就会出现疲劳状态,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利用歌谣边说边做的形式,使学生手脑结合锻炼学生快速反应能力,并及时的缓解学生的疲劳感,提高学习效率。)
T:利用教室的方位词学习north, south, east, west(单个读、整体读)
S: „
T:Now, Let’ play a short game “指一指”比一比谁的反应最快Ok? S:Ok,Let’s
5.苏教版五年级师恩难忘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自学生字词,并结合课文理解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
教学过程:
一、设境引入
1、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感知课文。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师生进行交流,加深感知。
五、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感知字的写法。
娓„„这个字的左边的“女”就偏在上面,与“尸”相配合好。
诲„„这个字是左右结构,注意左窄些,同时注意字的读音。
2、完成字词练习。
第二课时教学(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 3
教学重点:
在语文品味中感知作者对教师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板书课题:
①、让学生深情地把课题读好。
②、师恩难忘,难忘师恩,在作者小时候田老师给作者留下了许多难忘的事,你们仔细把课文读一下,看看到底哪些事令作者难忘?
二、自读自悟,独立感知
1、学生自由读,寻找哪儿是难忘的。
2、在学生读的时候要注意渗入读书习惯。
3、当自己读好了,也可以读给他同学听。
三、师生交流,深入感受
★具体方法预设:
学生先说说刘绍棠难忘田老师哪些方面,再让学生去读,老师对重点部分进行细致指导,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田老师的情感。
1、田老师教诗的部分
这个部分让学生感知田老师是怎样教的。
2、田老师讲的故事
这儿要重点引导学生读好,让学生用讲的方式读。
3、如果学生没有选后几节可以激问:
那么最令作者难忘的应是什么?
(教师的教诲)
进一步提问:老师的哪些教诲呢?
(引出“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部分,并引导学生读好这部分。)
四、指导实践,加深感知
1、(由上引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一听田老师给作者上的第一课?
2、引导学生讲
首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讲?(讲是娓娓动听,听是身临其境。)
3、先讲学生自由练习,再引导学生上台讲。
◆注意引入学生进入角色。
如开始时可让学生扮田老师进行问好,然后再再现田老师是如何讲“一去二三里”的课的。
(在这其中还得渗入些习惯培养。)
4、田老师讲得这个故事作者能听懂吗?从哪儿可以看出呢?
五、迁移积累,升华感知
1、由上引入
2、出示《登鹳雀楼》引导学生再讲。
先让学生自主练习,再指名上台讲,在上台讲的时候要注意按田老师讲的方式进行。
(教师通过耳语指导学生。)
3、总结引入
田老师通过故事来教学,体现出田老师的教学水平之高,这样怎能不让我难忘呢?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节。
5、通过有感情地再读最后一节结束课文。
附板书:
/ 3
娓娓动听
2师恩难忘
身临其境
第三课时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默写并指导写字
娓娓动听 歇脚 念叨
身临其境 教诲 炊烟
◆针对学生错的字帮其分析原因,同时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这些词语。
2、文章有不少成语,你能想起来几个吗?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成语再加深感知课文。
二、总结全文,升华认识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文章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三、作业超市
◆、迁移练习: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实践活动:
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6.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写字教案 篇六
第1课
山字旁
立刀旁
教学要求:
1、掌握山字旁和立刀旁的字的书写要领。
2、练习书写山字旁和立刀旁的字。
教学重点:
山字旁:中竖稍长,竖折向右上斜位臵偏上。
立刀旁:形态窄长,比字左部件要长,短竖在竖钩左边中间偏上处起笔。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写山字旁和立刀旁的字。
二、指导
1、出示小黑板。
峡
划
2、学生观察字形。
3、讨论交流。
⑴ 山字旁的中竖稍长,竖折向右上斜位臵偏上。
⑵ 立刀旁:形态窄长,比字左部件要长,短竖在竖钩左边中间偏上处起笔。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
6、分析常见病因。
⑴ 山字旁:① “山”部过长。② “山”部过低。
⑵ 立刀旁:① 短竖与竖钩较远。② 距离太近。
三、练习
1、描红、临写“峡、崩、岷、岳”和“划、创、刑、则”。
2、临写一段话。
寂寞多年的荒山如今已枝繁叶茂,当风儿吹过的时候,便涌起阵阵林涛。
3、完成“想一想”。
山字旁和立刀旁的字,其书写要领是什么?你还能举出哪些山字旁和立刀旁的字例来?
四、总结全文
概括本课内容。
第2课
食字旁
春字头
教学要求:
1、掌握食字旁和春字头的字的书写要领。
2、练习书写食字旁和春字头的字。
教学重点:
食字旁:形态较窄长,竖钩在撇与横钩中间起笔,钩锋对准字的中心。略高右边。
春字头:宽大开张,要能覆盖下面的部分;三横长短相近,不可写成“三”字。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写食字旁和春字头的字。
二、指导
1、出示小黑板。
饲
春
2、学生观察字形。
3、讨论交流。
⑴ 食字旁:形态较窄长,竖钩在撇与横钩中间起笔,钩锋对准字的中心。略高右边。
⑵ 春字头:宽大开张,要能覆盖下面的部分。
春字头的三横长短相近,不可写成“三”字。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
6、分析常见病因。
⑴ 食字旁:① 字左太小。
② 字形歪斜。
⑵ 春字头:① 三横长短错误。② 撇、捺不开张。
三、练习
1、描红、临写“雷、雪、露、霜”和“春、泰、奏、秦”。
2、临写一段话。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
3、完成“想一想”。
春字头的三横为什么不能写成“三”字?
四、总结全文
概括本课内容。
第3课
避就交错
教学要求:
1、了解什么是“避就”和“交错”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学会使用“避就”和“交错”。
教学重点:
1、了解“避就”和“交错”的关系。
2、在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使用“避就”和“交错”。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避就交错
2、请学生说说对“避就”和“交错”这两个词语的理解。
3、教师:在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经常会用到“避就”和“交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
二、指导
1、出示小黑板。
2、学生观察字形。
3、讨论交流。
⑴ 在左右结构的字中,为了使两边不发生碰撞,它们之间相互要避让,叫做“避就”。“砚”字“石”部缩小以避让。
⑵ 在左右结构的字中,通过“避就”,左右两边就产生了相互“交错”,使字形紧凑和谐。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
6、分析常见病因。
⑴ “避就”:① “石”未避让而碰撞。② “石”偏低而碰撞。
⑵ “交错”:①
没有“交错”。
② “交错”过分。
三、练习
1、描红、临写“砚、溢、娓、姥”和“炊、杖、叨、吟”。
2、临写一段话。
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事。
3、完成“想一想”。
“避就”和“交错”各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四、总结全文
第4课
左右结构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左右结构中左窄右宽型和左宽右窄型的字的书写要领。
2、练习书写左窄右宽和左宽右窄的字。
教学重点:
根据笔画的多少处理好左右的宽窄关系。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写左右结构的字。
二、指导
1、出示小黑板。
判
涯
2、学生观察字形。
3、讨论交流。
⑴ 左窄右宽的字,左部要写得窄些,而右部要写得宽一些。
⑵ 左宽右窄的字,左部要写得宽些,而右部要写得窄一些。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
6、分析常见病因。
⑴ 左窄右宽:① 宽窄比例错误。② 缺少“避就”而碰撞。
⑵ 左宽右窄:① 宽窄比例错误。② 撇画太斜。
三、练习
1、描红、临写“涯、掺、性、伪”和“判、刹、粼、戳”。
2、临写一段话。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3、完成“想一想”。
在左窄右宽和左宽右窄的字中,两边笔画的多少与宽窄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
概括本课内容。
教学反思:
第5课
左右结构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左右结构中左右相等型和左边短小型的字的书写要领。
2、练习书写左右相等和左边短小的字。
教学重点:
处理好左右的宽窄关系。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写左右相等和左边短小的字。
二、指导
1、出示小黑板。
堵
软
2、学生观察字形。
3、讨论交流。
⑴ 左右相等的字,左右两边的宽窄要写得大致相等。
⑵ 左边短小的字,左边的位臵要偏上一些。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
6、分析常见病因。
⑴ 左右相等:①
左窄右宽。
② 左宽右窄。
⑵ 左边短小:① “土”部太低。
② “土”部太长。
三、练习
1、描红、临写“软、歼、欧、乳”和“堵、瞎、碍、叽”。
2、临写一段话。
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着、回荡。
3、完成“想一想”。
两边的宽窄关系达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算做“左右相等”?左边短小的字,左边部分应该放在什么位臵?
四、总结全文
概括本课内容。
第6课
左右结构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左右结构中右边短和左右都短的字的书写要领。
2、练习书写右边短和左右都短的字。
教学重点:
处理好左右的宽窄关系。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写右边短和左右都短的字。
二、指导
1、出示小黑板。
幻
耙
2、学生观察字形。
3、讨论交流。
⑴ 右边部分短的字,右边部分的位臵要低一些。
⑵ 左右部分都短的字,就要写成左高右低。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
6、分析常见病因。
⑴ 右 边 短:① “巴”部太长。② “耒”部太短。
⑵ 左右都短:①
左右平齐。
②
左右都太长。
三、练习
1、描红、临写“耙、配、扭、锄”和“幻、即、印、虾”。
2、临写一段话。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3、完成“想一想”。
书写“右边短”的字应注意什么要点?把左右都短的字写成左高右低的根据是什么,你能说一说?
四、总结全文
概括本课内容。
第7课
上下结构
(一)教学要求:
1、掌握上下结构中上宽下窄型和上窄下宽型的字的书写要领。
2、练习书写上下结构的字。
教学重点:
处理好上部和下部的宽窄关系。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写上下结构的字。
二、指导
1、出示小黑板。
音
孟
2、学生观察字形。
3、讨论交流。
⑴ 上宽下窄型:这一类型的字上半部较宽而下关部较窄。如“音”字的“立”部,长横横贯左右,写得很宽,而“日”部较窄。
⑵ 上窄下宽型:这一类型的字上半部写得较窄而下半部写得宽。如“界”字的“田”部写得窄 些,“介”部写得宽大舒展。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
6、分析常见病因。
⑴ 上宽下窄型:① “立”部过窄。
⑵ 上窄下宽型:① “皿”部过窄。
三、练习
练习书写上下结构的字。
四、总结全文
概括本课内容。
② “日”部过宽。② “子”部过宽。
第8课
上下结构
(二)教学要求:
1、掌握上中下结构的两种类型——中宽型和中窄型的字的书写要领。
2、练习书写上中下结构的字。
教学重点:
处理好上、中、下部件的宽窄关系。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写上中下结构的字。
二、指导
1、出示小黑板。
菩
意
2、学生观察字形。
3、讨论交流。
⑴ 中宽型:这一类型字的上、下两部分较窄,而中间部分则较宽。如“菩”字的“艹”、“口”部写得较窄,而“立”部则写得较宽。
⑵ 中窄型:这一类型字的上下两部分较宽,而中间部分则写得较窄。如“意”字的“立”、“心”部写得较宽,而“日”部则写得较窄。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
6、分析常见病因。
⑴ 中宽型:① “立”部过窄。
② “艹”、“口”部过宽。
⑵ 中窄型:① “立”、“心”部过窄。
三、练习
练习书写上中下结构的字。
四、总结全文
概括本课内容。
② “日”部过宽。
第9课
左右结构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左右结构中左右相等和左窄右宽的字的书写要领。
2、练习书写左右结构的字。
教学重点:
掌握左右部件的宽窄比例。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写左右结构的字。
二、指导
1、出示小黑板。
相
佛
2、学生观察字形。
3、讨论交流。
⑴ 左右相等:这一类型字的左右两部分宽度基本相等,如“相”字的“木”与“目所占的宽度基本相等。
⑵ 左窄右宽:这一类型的字左半部写得较窄,而右半部写得宽。如“佛”字的“亻”部较窄,而“弗”部则较宽。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
6、分析常见病因。
⑴ 左右相等:① “木”部过窄。
② “目”部过窄。
⑵ 左窄右宽:① “亻”部过宽。
三、练习
练习书写左右结构的字。
四、总结全文
概括本课内容。
② “弗”部过窄。第10课
左右结构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左中右结构中宽型和中窄型的字的书写要领。
2、练习书写左中右结构的字。
教学重点:
处理好左部、中部和右部的宽窄关系。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写左中右结构的字。
二、指导
1、出示小黑板。
倒
砌
2、学生观察字形。
3、讨论交流。
⑴ 中宽型:这一类型字的左右两部分较窄,而中间部分较宽。如“倒”字的“亻”、“刂”部都很窄,而“至”部却较宽。
⑵ 中窄型:这一类型字的左右两部分较宽,而中间部分较窄。如“砌”字的“石”、“刀”两部分较宽,而“ ”部则较窄。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
6、分析常见病因。
⑴ 中宽型:① “至”部过窄。
② “至”部过宽。
⑵ 中窄型:① “ ”部过窄。
三、练习
练习书写左中右结构的字。
四、总结全文
概括本课内容。
② “ ”部过宽。
11课
半包围结构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半包围结构中的双包围的三种类型——左上包围、右上包围和左下包围的字的书写要领。
2、练习书写双包围结构的字。
教学重点:
掌握包围部分与被包围部分的关系。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写半包围结构的字。
二、指导
1、出示小黑板。
历
戒
建
2、学生观察字形。
3、讨论交流。
⑴ 左上包围:左上包围类型的字包围部分是倾斜的,被包围部分则要写端正。如“座”字“广”部撇画斜长,“坐”要写端正。同时被包围部分的右侧应突出包围圈。
⑵ 右上包围:右上包围类型的字,其包围部分也是倾斜的,被包围部分也要写端正。如“戒”的“戈”部斜钩倾斜纵长,“廾”部要写端正。同时,其被包围部分的左侧应突出包围圈。
⑶ 左下包围:左下包围类型的字,其包围部分还是倾斜的,被包围部分仍然要写端正。如“建”字的“廴”部长捺斜下,“聿”部要写端正。其被包围部分应从上面突出包围圈。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
6、分析常见病因。
⑴ 左上包围:① “坐”部歪斜。圈。
⑵ 右上包围:① “廾”部歪斜。圈。
⑶ 左下包围:① “聿”部歪斜。围圈。
三、练习
练习书写双包围结构的字。
四、总结全文
概括本课内容。
② “坐”部过窄,且没有突出包围② “廾”部过窄,且没有突出包围② “聿”部过短,上面没有突出包
第12课
半包围结构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半包围结构中的三包围的三种类型——上包下、下包上和左包右的字的书写要领。
2、练习书写三包围结构的字。
教学重点:
掌握包围部分与被包围部分的关系。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写半包围结构的字。
二、指导
1、出示小黑板。
同
山
巨
2、学生观察字形。
3、讨论交流。
⑴ 上包下:上包下类型的字包围部分较长,其被包围部分应向上靠拢。包围部分 的两竖要写直。
⑵ 下包上:下包上类型的字包围部分较短,其被包围部分就要写得长大,并有一
半左右露出包围圈。如“山”的“凵”部短而宽,其中竖就很长,有
一半露在包围圈的外面。
⑶ 左包右:左包右类型的字包围部分的上横较短,下横较长,其被包围部分则半
露半藏。如“巨”字的“匚”部上横短而下横长,故“ ”部半露半
藏。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
6、分析常见病因。
⑴ 上包下:① “ ”部偏下。
② “ ”框过短。
⑵ 下包上:① 包围部分过长。
② 被包围部分过短。
⑶ 左包右:① 上横过长。
② 下横过短
三、练习
练习书写三包围结构的字。
四、总结全文
概括本课内容。
第13课
包围结构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包围结构中竖画内斜的两种类型——小方型和扁方型的字的书写要领。
2、练习书写小方型和扁方型的字。
教学重点:
左右两竖略向内倾斜。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写包围结构的字。
二、指导
1、出示小黑板。
口
四
2、学生观察字形。
3、讨论交流。
⑴ 小方型:小方型字的字形小而接近正方,其左右两竖略向内倾斜。如“口”字 的两竖均向内斜。“品”字、“回”字可参用此法。
⑵ 扁方型:扁方型字的左右两竖略向内倾斜。如“四”字的左右两竖均向内倾斜。“古”字、“吕”字可参用此法。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
6、分析常见病因。
⑴ 小方型:① 竖画过直。② 竖画过斜。③ 横折无提顿。
⑵ 扁方型:① 两竖过直。② 两竖过斜。
三、练习
练习书写小方型和扁方型的字。
四、总结全文
概括本课内容。
下横过斜。④ 第14课
包围结构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包围结构中竖画垂直的两种类型——长方型和大方型的字的书写要领。
2、练习书写长方型和大方型的字。
教学重点:
左右两竖垂直。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写包围结构的字。
二、指导
1、出示小黑板。
目
因
2、学生观察字形。
3、讨论交流。
⑴ 长方型:长方型字的左右两竖长而垂直。如“目”字的两竖较长而且很直。“直”
字可参用此法。
⑵ 大方型:大方型字的形态宽大,其左右两竖很直。如“因”字的左右两竖就写得很直。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
6、分析常见病因。
⑴ 长方型:① 两竖内斜。② 两竖外斜。挑画。
⑵ 大方型:① 竖画外斜。② 竖画内斜。
三、练习
练习书写长方型和大方型的字。
四、总结全文
概括本课内容。
横折无提顿。末横写成 ③ ④ 第15课
独体字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独体字结构中平衡中求变化的字的书写要领。
2、练习书写独体字。
教学重点:
平衡中求变化。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写独体字。
二、指导
1、出示小黑板。
小
非
三
千
夫人求
2、学生观察字形。
3、讨论交流。
⑴ “小”的左右对称平衡,例字中左点写得略低,右点写得稍高,就显得比较生
动。
⑵ “非”的左右非常对称,把左竖写短一点,右竖写长一点,六个短横的形态又
各不相同,这样既保持了平衡,又富有变化。
⑶ “三”由三个横画组成,若把三横写得粗细、长短一样,就十分呆板。把上两
横写短些,就好看多了。
⑷ “千”由中竖支撑,左右对称,很平衡,现在把撇和横向左面伸展些,右边的
顿笔重一点,就显得既稳重又活泼。
⑸ “夫”的本身很平衡,但书写时两横向右上略斜一点,撇画略偏左,并写成竖
弯撇,捺画写得纵长一点,字形就显得生动潇洒。
⑹ “人”是由相对应的撇和捺画组成的,本身平衡对称,现在把撇写得高、短、直一点,捺写得低、长、弯一点,就有了动势。
⑺ “水”的左右对称,也很平衡,现在把左边写得细一些、轻一些,而把右边写
得粗一些、重一些,就显得既平衡又有变化。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
三、练习
练习书写独体字。
四、总结全文
概括本课内容。
第16课
独体字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独体字结构中不平衡中求平衡的字的书写要领。
2、练习书写独体字。
教学重点:
不平衡中求平衡。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写独体字。
二、指导
1、出示小黑板。
生年可牙子力也之
2、学生观察字形。
3、讨论交流。
⑴ “生”的左边多一撇,但由于竖画写得粗壮,下面两横左长右短,就求得了整
体的平衡。
⑵ “年“的中竖为什么写得十分粗壮?三横为什么左长右短,收笔都顿得很重?
细心揣摩一下就会发现,这些都是求得平衡的重要手段。
⑶ “可”写不好就会向左下倾倒,但由于竖钩写得粗壮有力,上横的收笔重顿,“口”
部上吸,靠近横画,就稳定了字形,使整个字像塔吊一样。
⑷ “牙”的竖钩极粗壮有力,撇画却写得短小轻巧。如果反过来把撇画写得粗壮
长大,把竖钩写得细瘦轻巧,这个字还能平衡吗?
⑸ “子”只有弯钩这一个支撑点,因此把弯钩写得粗壮有力,是保持整个字形平
稳的重要手段。
⑹ “力”的本身就是斜的,写不好就会倾倒,但由于横折钩写得粗壮有力,稳稳
地撑住了全字,因此反而显得更加生动。
⑺ “也”的大部分笔画集中在左上侧,由于竖弯钩写得粗壮舒展,所以保持了整
体的平衡。
⑻ “之”的上边“ ”紧凑而呼应,虽然它们并不平衡,但由于捺画写得粗壮有力,仍然感到十分平稳。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
三、练习
练习书写独体字。
7.桂教版五年级美术教案 篇七
一、创设有效情境, 体验数学的“生活”味
1. 用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在第二环节让学生感受1公顷大小的时候, 我设计了一张学校的平面图, 由于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校园, 所以顿时情绪高涨,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首先, 让孩子们猜猜涂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再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块地方的面积就是1公顷。接着, 说说还有哪些地方的面积也是1公顷, 最后感知整个校园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把本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切身体验融合在一起,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使
关于交错级数审敛法
李娜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学院, 上海201620)
摘要:交错级数是高等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判断其敛散性, 特别是级数不满足莱布尼兹 (Leibniz) 判别法条件时的敛散性问题是一个教学难点。本文讨论了交错级数敛散性的几个判别法, 在教学中可以加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判别法;交错级数;敛散性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
交错级数是高等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现有的高等数学教材中, 关于其审敛法, 大都介绍了莱布尼兹 (Leibniz) 判别法, 但是我们知道, 莱布尼兹 (Leibniz) 判别
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有了直接、形象的体会。
2. 把生活情境贯穿全课。
数学内容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本课,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早晨7:30, 红红离开了面积是90 () 的家, 欢快地迈着大步来到了占地面积约1.6 () 的实验小学。上楼走进教室, 坐到自己的座位前把铅笔盒放到了面积是24 () 的课桌上, 手捧起封面面积是400 () 的数学书和同学们一起晨读。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 设计生活化的情境,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二、实施有效点拨, 感受数学的“抽象”美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教师要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进行针对性点拨, 才能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的“抽象”美。
1. 拨一拨, 为学生释疑解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 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 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 有时候就像是及时雨, 能令孩子茅塞顿开。例如:1公顷到底有多大?这个知识非常抽象, 所以我先出示一张1平方米的白纸, 告诉他们10000个这样的1平方米是1公顷。1公顷太大了, 所以先感知100平方米有多大。出示: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1个正方形, 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问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约是1公顷?得出:100个100平方米就是1公顷。接着, 告诉孩子们教室的地面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 要有多少个这样的教室, 面积约是100平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教室, 面积约是1公顷?最后得出:200间普通教室的地面面积大约是1公顷。这样就能帮助大家更形象地认识1公顷到底有多大。
2. 做一做, 抽象知识具体化。
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 变抽象为具体,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从而实现有效学习。例如:为了加深孩子们对1公顷的认识, 我提供了很多信息, 让孩子们通过研究, 能表述1公顷的大小。 (1) 1平方米里可以站约14个同学, 1公顷的面积可以站 () 个同学。 (全昆山所有学校的学生大约可以站满1公顷) (2) 4个课桌面约是1平方米, 1公顷约由 () 个课桌面拼成。 (3) 一辆小轿车的停车位约是10平方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11-0106-02
法只是判断交错级数收敛的一个充分条件, 对于不满足莱布尼兹 (Leibniz) 判别法的交错级数, 我们该采用什么办法来处理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阐述.
米, 1公顷约可停小轿车 () 辆。 (4) 我国首艘航空母舰“大连号”的飞行甲板长300米、宽70米, () 个飞行甲板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此时孩子们已能清楚地表述1公顷的大小。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成功的体验。我想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和自豪。
3. 考一考, 走进生活获知识。
在教学完本课内容之后, 结合生活实际, 考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本课末尾, 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题。出示广告:本小区环境优雅、景色宜人, 是绿色花园示范小区。占地面积11.5公顷, 其中儿童游乐场、老人健身房、网球场、道路等公共设施占地2.4公顷, 绿化面积达5公顷。可是在小区里走了一圈, 发现该小区共新建了住宅楼70幢。估计了一下每幢楼长约80米, 宽约10米。请你帮老师算一算, 房屋开发商的广告是否真实?如果是你和爸爸, 会买这个小区的房子吗?
三、引导自主探索, 享受数学“运用”之乐
【桂教版五年级美术教案】推荐阅读:
冀教版五年级上教案12-11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06-09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案08-18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英语教案01-28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教案)02-11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案12-28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同一幅画01-11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第三单元教案01-16
浙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全册教案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