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育科研(共11篇)(共11篇)
1.教师的教育科研 篇一
英国教师教育改革对大学教师教育发展的启示论文
【摘要】英国教师教育经过17世纪至20世纪的几次改革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不断发展,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研究与借鉴英国教师教育改革优秀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英国;教师教育;综合性大学
一、英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进程
17世纪末,教师教育在英国兴起,一直到20世纪中后期,在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改革后,英国教师教育逐渐形成了现有的较为稳定的格局。由最初简单机械的培养方法到现如今“知行并重”的培养模式,英国的教师教育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既为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1.简单机械的“教书匠”锻炼(17世纪-19世纪末)英国的教师教育始于17世纪末,其机构、内容及方式、生源都未形成规范。19世纪,英国教师教育实行“导生制”。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指导,“导生”学习后再转教其他学生。[1]这个时期还没有提出“教师教育”这一说法,教师的培养就如重复操作的工匠一般,简单机械。2.偏重技能的教师训练学院(20世纪初)19世纪末,一些大学开办师范学院以培养小学教师,从而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随后,政府设立了隶属于大学的公立训练学院。这些学院由地方政府拨款运行,学制两年。课程内容以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为主,以“只教上课用得着的知识和技能”为培养目标,对教育理论、教学法理论的划分并不清晰。[1]3.偏重学术的教师教育学院(20世纪40年代初--60年代末)20世纪40年代,二战后的英国教师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英国政府便于1944年颁布新教育法,当务之急便是师范教育体制的改革。在此阶段,各训练学院、大学、地方教育当局和教师团体组成了“地区师资培训组织”,学制四年,设立了学士学位课程。但由于此时刚明确了教育理论的地位,这一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又比较偏向于学术化。4.知能并重的高等教育机构(20世纪70年代初--20世纪末)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冲击下的英国,持有专业“教育证书”的教师教的学术知识不符合国家需要和人民期许。因此,英国再次改革,成立了“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并颁布《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统一要求》和《合格教师资格标准》进行统一规范。[2]建立师范教育新体制,将地方教育学院正式列为高等教育机构。再次,压缩师范教育规模,由高等教育学院、大学教育系、艺术教育中心和伙伴合作学校共同培养教师。[3]
二、英国教师教育发展历史经验探析
1.重视社会团体专家的建议专家、社会团体与组织对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国,参与教师教育的机构有教会、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学、中小学等。自从教师教育产生之日起,这些参与者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改变,他们之间相互制衡,协力推动英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英国政府在制定、颁布教育法规、政策时,都非常重视社会团体专家的意见与建议,积极倾听各界声音,这也为教育政策法规的顺利施行奠定了基础。2.教师教育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形势,使得英国教育界在教师教育改革方案上也不断创新。“教学优先方案”是21世纪初英国出现的一种新的职前教师培养路径,是将教师培养和领导能力培养融于一体的培训模式。[4]英国的一些城市学校存在学生成绩差、敌视老师、管理混乱等问题。“教育优先方案”是面向那些既具有良好的教师素质,又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心系教育事业的大学毕业生提出的策略。这些满怀抱负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将去到一些自身问题较为突出的城市学校中从事教育工作。通过“教育优先方案”的实施,达到改善城市学校现状,发展教师教育的目的。至上半年,共有1500名毕业生接受或正在进行培训。[5]3.重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长期以来,英国的教师一直在以大学学科为基地的高等师范院校中进行培养。但是,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只是接受过教学理论知识学习的、批量生产的“成品”,在进入各类中小学进行教学实践时,他们并不能胜任教师工作。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教师培养方面逐步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日益重视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师资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实施“以中小学为基地”的师资培养模式,把重点放到“伙伴合作学校”的实践中,使中小学教师参与到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和评价中去。
三、英国教师教育改革经验对我国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的启示
1.要有特色化的培养目标明确、有特色的培养目标,既能对学校该学科进行清晰定位,给教师教育发展更具体的指导,也有利于评价教学水平,考核办学质量,改正不足。学校要找准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根据当时当地的社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以便有能力培养出被社会所认可的`毕业生。[6]地处师教师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地区的综合性大学,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就应该将目标定位在培养教师技能过硬的中小学教师上,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也就应该多重视教师技能的训练,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成长为该地区教师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如果该地区综合性大学在学科科研、师资水平方面水平较高,那么就应更重视培养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有自身特色,不能总是“千校一面”。2.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要新颖,具有综合性我国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承担了大部分的教师培养工作,从教育学基本教材到教育实习,各类师范院校也都大同小异,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特色,也缺乏创新。这也就导致了教师教育课程陈旧,模式单一的问题。师范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处不大,教育实习也只是按时走过场般匆匆收场。这种培养模式下的教师教育也必将为社会所淘汰。而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特点,在教师教育改革中应当利用其综合性强的优势,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开设相关学科糅合在一起的融合课程和范围更大、多学科组成的广域课程。[7]综合化课程是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但是综合性教师的缺乏导致综合化课程的发展停滞不前。[7]综合性大学在教师教育方面就应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优化设置课程,培养符合我国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学科背景的教师。3.注重实践,加强同中小学校的合作英国教师教育有重视实践的传统,如牛津大学教育研究系就与牛津郡的中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被视为合作式师范教育成功模式之一。[8]在我国,高等院校在教师教育方面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教师培养模式,各所高等院校培养模式也都大同小异――重理论而轻实践。并且,大多数高等院校中的教育研究者鲜有中小学的教学工作经历,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活陌生,其理论研究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际相脱离。另一方面,我国教师教育的短板是实践。就如前文所提到的,师范生缺少教学实践,教育实习走形式般匆匆收场,这些不足在当今教师教育发展中显得尤为刺眼。因此,我们应借鉴英国教师教育重视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措施,加强与中小学校的联系,建立见习、实习、就业相结合的机制。与中小学校的合作,能够转换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视域,还能解决教师教育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相脱离的问题。这不仅需要高等师范院校完善培养模式,还需要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各中小学校的通力合作。4.完善教师准入体制,确保教师教育质量英国的教师岗位的申请是对社会大众开放的。但为了保证教师良好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英国形成了一套全面而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也就是必须完成教师教育课程的培训,并且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才能申请教师岗位。师范院校并不是进行教师教育的唯一场所,综合性大学也可以培养出优秀的教师。非师范生在完成教师教育课程的培训,并通过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也能获得“教师资格证”,是未来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不可阻挡的趋势。然而,“教师资格证”并不能力证证书持有者具备良好的教师素质。甚至一些中小学校认为,持有“教师资格证”并不能确保毕业生能够胜任教师。并且,在教师教育传统的影响下,用人单位在聘任教师时,更倾向于选择师范生。因此,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同时竞聘更具优势。显然,这对持有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生有失公平。这既是学生个体素质有所差异导致的,也是教师准入体制有待完善的迹象。同时,这也更加说明综合性大学在教师教育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教师教育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自身问题仍然突出。因此,我国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改革应与英国教师教育改革经验相结合,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为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添砖增瓦。
参考文献:
[1]瞿凯乐.英国师范教育课程的沿革、现状及特点[J].南京高师学报,(9).
[2]沈为华.近二十年来英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7).
[3]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4]刘儒德.英国的教师培训管理体制与机制[J].外国教育研究,2002(7).
[5]许明.近年来英国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4).
[6]严燕.浅论我国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的特色追求[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6).
[7]李丽丽,王凌皓.综合性大学教育学专业发展路向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8]沈卫华.近来英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7).
[9]肖d.比较教师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3.
2.教师的教育科研 篇二
吴贻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女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28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生物学、哲学博士学位, 并于当年出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她任校长达23年之久, 并成功地为我国教育界、科技界、医学界培养出许多优秀女性。1945年, 吴贻芳先生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 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中国女性。1979年她获得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在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吴贻芳先生之所以能在教育界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是因为她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师教育观。研究吴贻芳先生的教师教育观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快教师教育改革有着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强调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吴贻芳先生认为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师生关系要具有平等性、民主性。她认为要想做好学生的工作, 教师就必须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 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师可以与学生打成一片, 深入了解学生情况, 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生一般比较敏感, 能很快感知到自己在教师心中的地位。教师只有用平等、尊重的心态主动关心学生,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学生才能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在吴贻芳先生的指导下, 金陵女子大学的教师经常与学生一起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类活动, 比如演讲、郊游、庆祝会、化装舞会等。教师与学生在学习空间和生活空间上没有绝对的隔离, 教师用自己的知识以及经验指导学生, 与学生一起学习、生活和娱乐。教师从内心关怀、了解学生,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与专业素养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除此之外, 为了更加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 吴贻芳先生要求教师主动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 与父母一起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对待学生的错误、缺点以及不良行为, 教师首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不能采取体罚、告状等形式, 要耐心细致地与学生谈心, 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解决问题。亲密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而且能使教师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师要慎之于微, 以身作则
吴贻芳先生在教育活动中发现, 很多学生思想上不健康甚至道德败坏;学习上不认真、违反学校纪律、考试作弊;生活上自由散漫, 偷窃他人财物。针对这些不良现象, 吴贻芳先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从外因来看, 我国整个社会环境极其复杂, 西方文化的传入在促进我国知识分子觉醒的同时, 也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从内因来看, 学校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以及教育观念存在很多问题。许多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还有待提高, 有些教师只重课堂知识传授, 在平时的为人处事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对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吴贻芳先生认为, 培养学生的人格主要是通过“慎之于微”[2], 在各方面给学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吴贻芳先生指出:“天真纯洁的孩子们, 处于模仿的最佳时期, 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向教师们学知识, 并且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 课下教师的言行表现, 有时比他们在课堂上讲授的感染力还要更大一些。”[3]因此, 吴贻芳先生认为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储备, 更要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来感染自己的学生, 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吴贻芳先生对学校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时刻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谈话以及考察, 定期举行教师宣誓典礼,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提倡教导结合
吴贻芳先生认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与“导”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它们在教学活动中是同时完成的, 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二者相结合, 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教师一旦离开教学, 或者不以教学为中心去教导, 只是对学生进行简单地说教, 这样的“导”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更不能从根本上去提高学生的觉悟,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但是, 很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存在比较严重的“管教不管导”的现象。有些教师甚至认为:“教书, 我负责, 育人与我无关。”部分教师不愿担任班主任, 而有些教师虽然做了班主任但不能很好地负责, 有些科任教师只管教学, 不管育人, 即使看到学生的错误行为, 也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 一旦学生出现大问题, 就把责任推卸给班主任。[4]吴贻芳先生严厉地批评了以上几种现象, 指出:“每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民教师, 必定会理解到只有把‘人’———年轻一代的人———教好了, 才是真正的完成了任务, 而教师上课只不过是教师们‘教人’工作的一个部分而已, 既不是全部要求, 也不是最终目的。”[5]
当然有些教师想到要“导”, 但是却面临更多问题。一是如何“导”, 二是科任教师与班主任教师如何分工, 三是科任教师会不会侵犯班主任教师的职权。[6]针对如何“导”, 吴贻芳先生提出教师要在学生中取得威信, 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和健康状况, 真正做到全面的关怀, 全面的负责,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思想上接受教师的教育。针对如何解决科任教师与班主任教师之间的矛盾, 吴贻芳先生认为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统一起来, 要认识到共同对学生全面负责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可以采用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联席会议的办法,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导。不论是班主任教师, 还是科任教师, 一旦发现学生的错误行为以及不良习惯, 马上开展耐心的教育, 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行为以及不良习惯。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解决问题之后要及时交流并总结经验, 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四、注重因材施教与学用结合
吴贻芳先生认为每一名学生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潜力, 必须要充分认识、分析每一名学生的特长, 做到因材施教。同时, 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 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首先,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上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 系统地总结要传授的知识, 丰富教学经验, 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形成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但上课时又不能局限于教材, 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给学生列出参考书, 让学生广泛阅读以吸取各家之长,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鼓励学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 听到别人听不懂的, 感受别人感受不到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 获得持续的成长与发展。其次, 要运用循序渐进和快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吴贻芳先生认为每名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同, 接受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也不尽相同, 所以她利用“导师制”“弹性学制”等方式让一位教师负责几名学生, 根据每一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 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个别化指导。这样既保证了正常的教学, 又满足了少数学生的需求,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再次, 直观教学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吴贻芳先生认为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懂, 而且要学以致用, 要改变书本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之间的脱节和分离。所以学生在具有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要到社会中锻炼自己。吴贻芳先生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寻找各种实习机会。她带领学生开展农村识字运动、创设乡村实验托儿所、医疗救助、儿童保育等社会服务工作, 让学生既可以“进得来”, 又可以“走出去”。通过这些实习机会, 学生在实践中夯实了理论知识, 锻炼了应对、处理事情的能力。
五、开拓教师国际视野, 加强终身学习理念
作为校长, 吴贻芳先生认为想搞好教育、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 必须加强国内外教师交流, 开拓教师国际视野, 加强终身学习的理念。
吴贻芳先生规定学校要定期举行教师进修会,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 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既要讨论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 又要关注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状况。在进修会中, 教师一般要检讨教学工作的得失, 研究改善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促进教师自身素质发展。学校每一年进修会主题不同, 但都与国际教育形势以及学校的发展相关。如1945年以“中英美三国教育制度”为主题, 1946年则以“对金陵的展望和能力的来源”为主题。教师进修会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共同交流的平台, 在这一个平台上, 教师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面临的问题, 交流如何了解和引导学生的思想, 如何更好地为学校服务、为学生服务、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水平。通过这一平台, 教师养成了互助合作的习惯, 面对重要的问题时大家一起研讨, 以求引发思考, 互相学习, 彼此借鉴, 共同提高。1956年, 吴贻芳参加江苏省优秀教师代表会议作了题为“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的经验, 为积极稳步提高教育质量而奋斗”的发言, 吴贻芳先生指出了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教师要互相交流, 要总结优秀教师的经验, 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7]金陵女子大学是一所以教学为主的学校, 但吴贻芳先生不但支持校内教师相互交流学术, 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 而且鼓励教师把自己的学术文章拿到国际上去交流, 活跃了金陵女子大学的学术气氛, 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真正做到了“寓教学于科研, 寓科研于教学”。
与此同时, 吴贻芳先生十分重视国内外教师的交流。她认为教师不仅要立足国内, 而且要立足世界, 要有国际视野。首先, 聘请外籍教师。据统计, 金陵女子大学有40名外籍教师, 其中美国籍教师13名, 英国籍、法国籍、德国籍教师各1名。不同国籍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经验, 吴贻芳先生要求教师取长补短, 学习外籍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其次, 聘请国外兼职教授。吴贻芳先生经常聘请国外的兼职教授, 给教师和学生开展讲座。例如拉德克列夫校长阿达尔·孔思多克、明尼苏达大学奎格尼教授[8]就多次来到金陵女子大学给教师和学生做演讲。这些国外兼职教授带来了自己国家最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既开拓了金陵女子大学教师和学生的视野, 又提高了知识水平和素质修养。再次, 派遣本校教师以及毕业生出国进修, 攻读学位。吴贻芳先生深知在国内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学生无法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所以她每年都会派出最优秀的毕业生出国深造, 例如创办地理系的刘恩兰博士、鲁桂珍博士。[9]这些毕业生在国外获得学位后, 为感恩母校, 回母校尽职尽责, 提高了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教师质量是学生成长、教学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保证教师数量的同时, 如何提高教师的质量是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之一。吴贻芳先生认为提高教师质量可以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入手, 帮助教师树立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意识。营造一种让教师自觉坚持不懈, 刻苦钻研教学, 逐步地提高教学水平, 做好教学工作的工作氛围, 鼓励每一位教师努力提高教学专业水平。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吴贻芳先生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 不仅年轻、无教学经验的教师要通过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而且年长、教学有经验的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10]
张志越教授指出:“教育观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它要求教育专业人员要深刻了解社会的变革和社会变革对人才培养的挑战, 并对未来社会人才的要求保持高度的关注和敏感。”[11]而吴贻芳先生正是深刻领悟到了教育的本质, 用她的一生践行着“正德、厚生、务实”的教师教育观, 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人生的目的, 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 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和造福社会, 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 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盛”。[12]
参考文献
[1]叶澜.更新教育观念, 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1998 (2) .
[2][8][9]程斯辉, 孙海英.厚生务实巾帼楷模——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3][4][5][6][7][10]孙岳, 吴为公.吴贻芳纪念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7.
[11]张志越.教师专业发展与专业素质[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3.对引导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教育科研;科研兴校;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
在科学和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与科研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学校坚持走教育科研之路,才能使学校生机勃勃,持续稳定地发展。为了使教育科研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每所学校都应该引导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应该怎样组织教育科研呢?
要引导教师勤于学习,自觉地钻研教育理论
教育科研的生命力来自实践,但要驾驭实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功底。要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就要引导教师认真学习,攻读教育名著。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林斯基,恐怕很难成为教育家。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正如习进平总书记在《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里讲的,“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其实,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是在用我们的时代语言,同过去的大师们进行心灵沟通。然而,一线教师,具体工作十分繁重,对教育理论学习不感兴趣,也不自觉。在好多教师的眼里,教育理论似乎与教学实际有距离,谁也不愿意把紧张的时间花在捧读理论书籍上去。而现实情况是,没有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教育科研只能是浅层次的经验型的研究,在教育研究的道路上行之不远。所以必须引导教师自觉地钻研教育理论,使之能站在一个较高的理论层次上审视教育现象,这样,教育研究不再是盲目的研究。先有理论的提升,而后才有行为的跟进、专业的成长。
二、要邀请名家到学校谈经验、作指导
名家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联系,他们能及时告诉我们最新的教育信息,帮助我们与外界进行交流,把我们带到外面的世界。大部分名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给我们许多启迪性的思想,和他们对话常常能使我们得到意外的收获。听取他们的经验,接受他们的指导,能使我们缩短摸索的历程。所以我觉得,搞教育科研要和大师对话。
强化学校教育科研处室的工作职能
学校教育科研是针对本校、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的。它具有独特性,是其它人无可替代的。这样,学校教育科研组织机构的作用就凸显而出。学校的教科处就是要创造条件引导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在研究中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和教育科研骨干的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努力形成锐意进取,争先创优的工作格局。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确立科研兴教的指导思想
谈到科研,老师们常常以为那是教科所的专家学者的事,是深奥莫测的。我们只是普通的教师,我们的职责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自习等。专业学者的研究与教师的研究是一个目的,两种行为。前者属理论研究,后者属实践研究。前者具有普遍性,后者具有本土性。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从事教育科研不仅必要而且必行。首先要让他们树立信心相信自己不仅能搞好教学,而且也能从事教育科研。其次,使他们明白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尤其是取决于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好坏。只有具有较强的科研素养,才能及时发现和研究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向“教育科研要质量”,才能使自己成为教育教学水平高、教育科研能力强的学者型、科研型教師。第三,使他们意识到培养教师教育科研素质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教师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他们处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线,课堂、教室、学校本身就是教育科学的“研究室”和“实验室”。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尤其是在教育行为研究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为处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就必须从事教育科研。只凭教学经验已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教育发展趋势。因为一个缺乏教育科研素质的教师,是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激烈社会竞争的高素质人才的。这也正是教师要完成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的意义所在。
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品尝教育科研的果实
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是教师,要搞好本校的教育科研,最主要的是依靠本校的教师。所以学校要建立有力的导向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引导教师尝试教育科研的好处。首先,科研能使教师发现一个新的更丰富的自我,从而也能发现一个新的广阔的教学天地。“我”更新了,便有了新的观察力,新的胸怀。由于自新,便会感觉工作新,世界新,工作起来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热情,才会有创造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一句经验之谈“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理上来”。这里的“幸福”可理解为“好处”。其次,科研能提高教学效率。一位教师,年复一年地去“教”千篇一律的教材,不肯变化,效率肯定不高。所以我们应该通过教育科研去发展新的区域,找到最省力,效率最高的方法。第三,能收获科研成果。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最终成果常常以文字材料(如论文)和公开课的形式显示出来,经验、论文、公开课公布出来,参与交流,会受到别人的肯定。参加评比,会得到奖励,还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增强个人的意志,拓展胸怀,增长学识,使自己的劳动有双重收获。
六.搭台子、建阵地、立规章,促成果
教师的科研主要是基于教学的研究,是发现问题、形成课题、实践探索、揭示规律、解决问题的鲜活的研究过程。它不是游离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外的包装品和附属物。不应是少数人或个别人的事情和爱好。所以学校应首先通过设置一些教学现场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其次,学校要通过报刊、汇编文集等方式进行展示、交流,从而激励教师把研究养成习惯。第三,要使教师自觉步入学习、行动、研究的轨道,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作保障,所以学校应建立一些考评制度,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激励教师多出成果。对成果突出的科研积极分子进行宣传、报道和展示,让他们体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从而生成新的、更高的事业追求。
4.中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篇四
新疆克拉玛依实验中学朱淑萍
在我学习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的时候,有一门心理学教育科研的课程,听了以后感觉对我们一线教师非常实用,在赵老师的鼓励下,我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简单整理,现在占用大家的一点宝贵时间,希望这样的交流对各位的工作有所帮助,哪怕能引起一点点思考也是好的。
一、中学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科研?
我是从教师面临的困境理解这个问题的。从外部来看,教师要面对:1.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外界的质疑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3.新课改的实施(课程设置、评价方式)4.自治区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这些使我们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从教师个人发展来看,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规划,使自己明白短期和长期的工作目标,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迷失方向。
怎么办?以下四个方面值得我们去做,1.开展教育科研,拓展职业空间 2.学习思考,丰富精神世界3.拥有幸福的家庭和几个朋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培养健康的业余爱好,拓展生活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说到: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里套用一句古诗,教师工作是“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慢慢实现从普通教师---骨干教师----专家的转变。虽然它不可能解决上述的所有问题,不过仍然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尝试了未必有效果,不尝试就一点希望也看不到。下面我对教育科研的方法进行简要介绍,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二、如何进行选题?
1、选题原则
(1)是否值得研究
A.创造性: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理念等等是不是具有独特之处。
例如:a、高中新课程下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研究。新疆进入新课程的时间比较晚,我们从目标、方法、评价以及改进措施等方面都可以进行具有地域色彩的探究。
b、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陈旧、笼统)
B、科学性
例如:“利用气功提高学生智力的研究”、“洗头的频率与个人成就的相关研究”。这两个课题,大家可以看一看,它把两种没有逻辑关系的现象放在一起,显然缺乏科学性。
C、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我们所选的课题应该能够实践中解决一些问题,并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有所更新,否则研究的正当性会受到质疑。(杨思模式和杜郎口模式下对我们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评价方式有什么积极意义?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
D、效益性。在繁忙的工作中进行教育研究要有成本意识,在时间、工作量方面争取获得比较高的投入产出比,不应让它成为我们的负担。
(2)是否能够研究——可行性
例如:“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影响的研究”、“ 开发大脑潜能的研究”。这样的题目牵扯面比较广,对研究者的素质、物质条件和制度支持都有比较高的要求,驾驭起来难度很大,可行性会大打折扣。
2、选题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立足于本职工作。我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殊不知每个人都是画中人。日常工作就是研究对象,学生、同事和课程就是研究资源,我们无需跋山涉水,无需仰望星空,问题就在课堂、就在学生身上,甚至就在自己身上。当然研究的过程是需要学习借鉴的。(《克 拉玛依市白碱滩区植被调查》—克拉玛依十三中生物组)
(2)立足于平时积累,集腋成裘终会有所得。(建班主任工作日志、教研日志等,每天或者每周记录班级、教学教研的一些情况,定期整理,这就是我们研究最好的素材)
(3)立足于个人特点(模式),体现学科特点和个人研究兴趣的题目最值得我们去做。(《函数和线性规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石河子市高级中学数学组)
方案设计了三个问题:1.学会测量居室的长、宽、面积;2.在购买装修材料时,应用“打折、分数、不等式、函数”知识;
3、计算装修时各种项目所需资金。
(4)从小处着手。如《一道哲学讨论题》(朱淑萍---《克拉玛依教育》2006.1)其实就是书上的一个题目:我只是进行了关注和思索,和学生进行了有益的讨论。
(5)注意对日常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在习以为常的工作中发现不同寻常的、哪怕是一点点变化,只要这个变化值得我们去关注,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朱淑萍《表扬后的变化》--《克拉玛依教育》2008年)
(6)选题不要一味求新。新未必适合学科和自己的特点,也不要以为做研究的人太多了,好题目都研究完了,这种想法其实是给自己吓唬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永远都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哪怕的别人研究过的问题,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进行切入,或者对研究方法进行改进。退一万步说,如果你做了重复的研究,自己起码可以体验一下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这也是一种收获。
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做这样一个游戏,随手写出一些和教育教研有关的词语,比如发言、主体性、地域性、合作、朗读等等,进行任意组合,然后在网上进行搜索,看一看有没有相
关的研究或者研究到什么程度了,有没有我们可以填补的空白。如果已有的研究是关于小学幼儿园的,我们就可以做初高中的研究,或者在学科方面进行区别对待,这样也可以找到好的研究课题,有兴趣的老师可以试一试。
三、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
含义:调查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问卷、访谈、测量、作品分析等方法,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事实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调查法的主要形式:A.问卷法B.访谈法C.测量法D.作品分析法
问卷法
例1:《关于经典诵读的问卷调查》1.经典诵读每天需要的时间是2.老师规定的诵读篇目有多少? 3.你能够熟练背诵的篇目有多少 ?4.你写过几篇针对诵读的读后感?5。考试中经典诵读部分的得分是(总分?)
例2:《克拉玛依市第七中学2010届学生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克第七中学 魏建敏黄剑华 需要注意问题:a.问题的语言要通俗、具体、准确b.问题不能带有暗示性的语言
c.备选答案要按一个标准分类d.备选答案之间的距离要大致相等e.备选答案应该穷尽,避免提出易使对方产生顾虑或无从回答的问题
一般来讲,一份问卷的题目应该控制在70题以内,让被调查者完成一份问卷的时间大约在30分钟左右。问卷回收率应不低于50%,否则调查结论的可靠性就难以保证。
2、观察法
含义:在被研究对象处于自然情况下,研究者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与记录正在发生的一切同研究目标有关的教育现象的一种方法。它不对任何变量进行控制与干预,要求详细、完整、客观地记录事件的过程。适用于公开的、比较稳定的活动。
观察法的类型
(1)自然观察与实验室观察(是否在自然状态下)、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是否在现场)
(2)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是否直接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
(3)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有无明确的观察目标)
观察提纲至少包括六个内容:
1.观察谁?谁在场、是何人,其角色、地位、身份?谁是领导、谁是追随者等;
2.什么?发生何事?人的表现等;
3.何时?有关行为或事件发生时间、持续多久、频率多少等;
4.何地?行为或事件在何地发生,有何特点?
5.如何?事情如何发生?事件前后关系如何?
6.为什么?原因、动机、态度等。
3、实验法
含义: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条件、主动采取某种措施,诱发一定心理或教育现象发生,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设计举例:
课题:解题思维策略训练提高高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实验研究
研究假设:专门系统地进行解题思维策略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第一步:研究问题
⑴ 以教学法形式进行解题思维策略训练的可行性
⑵ 影响解题思维策略训练的主要因素
⑶不同学习成绩学生解题思维策略特点及差异
第二步:实验处理
处理1:实验组——用自编教材,讲解六种解应用题的方法(简化法、图解法、结构训练法、联想法、假设法、对应法),每周3次,每次一节课,共7周20节课。
处理2:控制组——不讲,只练习。
第三步:实验对象和取样方法
实验对象:某中学高一年级两个班学生(取成绩最好的班和成绩最差的班)。
样本大小:70人,平均年龄16岁零3月,其中实验班35人,男17,女18;控制班35人,男18,女17。
取样方法:对被试学生进行30分钟的学习能力测验,15分钟的数学知识测验,30分钟的数学难题测验。把成绩相差3分内的学生进行配对分组,删去4名条件相差太大的学生,随机分成两个等组,注意男女人数大致相等。
实验单位:每个独立的学生
4.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的种类:教育自传、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反思案例、教育生活故事、学生个案追踪、教育对话、教师日记、专业日志、档案袋等。
教育叙事举例:师生冲突
因为调课,H校初二(8)班周五下午的班会改上语文。13:55上课,老师迟迟不来,同学们安静等待5分钟。14:00整,张老师悠悠然空着手来了,端起架子、板着面孔问道:“同
学们知道我为何没有带书及笔记?”然后就开始训话,小雯、小辰、小龙等6个学生被罚站,他们有一系列作业没有交。老师挨个点名批评:“小龙有没有把我当老师看?……看看你们站着的这些人,死猪不怕开水烫,英勇就义样!你们班何时上课能有50%的人在听?”14:25上新课,让学生预习课文,1分钟后6个站着的学生坐下,他们整整站了25分钟。学生自习8分钟,最后2分钟教师讲解作业要求,拖堂1分钟。
突然,静悄悄的教室里传来了“嘟嘟”的电子游戏机的声音。教室里一下子骚动起来,张老师三步并作两步赶到学生小龙的座位旁:“把游戏机给我。上课有纪律没有?胡闹什么?”谁知小龙根本没有将老师放在眼里,若无其事地照打他的游戏机。张老师更火了,硬把他手里的游戏机抢了过来。小龙更嚣张了,坐在位子上把东西故意弄得“叮当”乱响,一副“我也给你点颜色看看”的样子。张老师想把他叫到办公室,却叫不动。(会引发你那些思考,类似情况如何应对?)
B..案例研究: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案例写作往往围绕问题的产生、解决、评价来写作。
案例写作的基本框架:1.序言与背景2.问题3.解决问题的设想及具体步骤4.反思与评价 例:物理教学案例
问题:物理课本往往直接给出结论,学生能够记住内容,但学习比较被动,更谈不上研究意识。
解决办法:把演绎法改为归纳法。别出心裁,创设问题情境——呈现一只鸡蛋,“如果不打开,如何知道里面是什么?”——光照、透视、摇晃、称量等——假设检验。假设不知道结论,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郑金洲)
C..教学反思参考问题:
1.这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说达到了,标志是什么?如果说没有达到,标志又是什么?
2.这堂课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在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后续的教学打算有哪些?
3.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我在课堂上是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的?处理的方法是否恰当?
4.这堂课上发生了哪些令我印象至深的事件?这些事件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以后需要关注什么?
5.行动研究法
所谓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创造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途径,起源于美国。所谓行动研究,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一致,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看任务完成得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使日常工作、改革、科研同步运作,教师又可以自行操作。教育行动研究案例
研究背景:杭州市一普高二年级学生一个教学班共45名学生。执教者为该班的任课教师。项目时间:2007年11月--2007年12月
发现问题:学生在英语阅读课上表现不积极,不太愿意参与课堂活动。
提出假设: 1.学生对英语阅读缺乏兴趣。2.学生现有语言能力有限,无法回答老师的提问。
3.学生担心答错了丢面子。4.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单调,学生参与机会少。
5.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没有轻松的环境,学生不敢发言。
6.阅读材料过于陈旧、单调或远离现实生活。
初步调查: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原因。
调查结果: 1)89%的同学表示对英语阅读有兴趣。
2)在自我评价中,仅有5名同学认为自己能比较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与我们所观察和感受到的比较一致,占全班总人数的11%。
3)认为阅读材料过于陈旧、单调或远离现实生活的有7人;害怕答错丢面子的有15人;认为自己现有的语言能力有限、无法回答提问的6人。
4)半数以上同学表示他们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阅读课气氛太严肃,不敢发言。
重新认识问题:大部分同学不积极参与阅读课堂活动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课堂气氛的沉闷。教师需要调整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
行动方案设计
1.改变阅读课以课堂做练习和教师讲解答案为主的教学方式。设计具体的任务,采用合作阅读方式、先行组织方式、自选阅读方式和小组讨论方式,突出学生的课堂中心地位,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2.采用合作阅读方式,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可以减少学习压力,活跃课堂气氛。具体步骤如下:教师先提出阅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主要意思,然后检查小组活动情况,请一个小组宣读自己所总结的中心大意,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论,发表不同见解。
3.采用先行组织方式,即阅读前,选择与阅读材料类似的话题讨论。如在阅读“a typical school
day in America”之前,可组织学生就“a typical school day inChina”展开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归纳总结。组织学生就所要阅读的话题进行预测,同时比较与刚刚讨论的话题有何不同。
4.采用自选阅读方式,先指导学生课后选择喜欢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并在课堂上就所阅读的材料进行信息共享。
5.采用小组讨论方式,组织学生分组,就自己的阅读方式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阅读策略感。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提出课题
(二)查阅文献
(三)制订方案
四)实施方案(收集资料、分析、结果)五)呈现结果(形成新的理论或修正、扩展已有理论)六)鉴定推广-----华东师大鞠玉翠教授
开展教育科研的方法很多,这里只是挂一漏万地讲了一些最基本的方法,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批评指正。特别感谢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感谢给我提供资料的朋友,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最后送几句话和大家共勉:诗意生活,激情工作,享受教育,勤于读书,勇于探索,超越自我 ——做最好的自己。
5.教师的教育科研 篇五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沟通,人与人之间永恒的话题,沟通是一门艺术,沟通可以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紧张气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师的一句话就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无论是和谁的沟通都应该是及时的,做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做好沟通工作,孩子亲不亲近你关键在于你,孩子能知道什么呢?他们因为畏惧老师,只有把自己的想法埋在心底,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想办法把他们的.想法挖出来。我们应该1.多观察孩子的表情,看的懂孩子的想法2.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想想如果自己是他会怎样想怎样做3.让学生匿名写下对自己的想法看法与要求4.玩的时候和孩子们一起玩,和小朋友一起做值日5.及时和家长沟通6.给孩子更多的笑脸,让孩子敬重自己而不是畏惧自己7.用心鼓励赞美他们8.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感染他们9.尊重孩子,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话语10.向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11.做和蔼可敬善良的好老师。
6.教师的教育心语 篇六
2. 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一切可能引起学生对自己记忆丧失信心的因素,因为这种经常跟优柔寡断的性格结合在一起的不自信,往往会使得儿童记忆力衰退。 —— [俄] 康·德·乌申斯基
3. 现代教育的重点在于指导活动和采用活动型的教学程序。这种学习类型比正规课堂的学习类型更合理,这主要是因为由活动而学习比正规课堂情境下的学习更有意义,而且更易于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美] J.M.索里
4. 经验证明,小学首先应当教会学生学生怎样学习。小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授予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能力包括一系列与掌握知识有关的技能:会谈会写会观察周围世界中的种种现象会思索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形象地说,这些技能是工具,没有这些工具就不可能掌握知识。 --[苏]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5. 你的举止应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还是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洛克
6.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 ——洛克
7. 奉劝年轻的教师:不要急于处罚学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犯这种或那种过失的。要是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想一想,那末就可相信他们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正错误的。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8. 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前苏联)马卡连柯
9. 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 ——(美)爱德华兹
10. “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陶行知
11. 把美德善行传给你的孩子们,而不是留下财富,只有这样才能给他们带来幸福——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德)贝多芬
12.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让它如何发光.(苏格拉底)
13. 教育是把人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苏格拉底)
14. 如果你想要儿童变成顺从而守教条的人,你就会用压服的教学方法;而如果你想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 ----[英] R.皮特斯
15.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前苏联)马卡连柯
16. 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美)爱因斯坦
17. 好的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使学生找寻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运动是由上而下进行的;在第二种情况下,运动是由下而上进行的。前者是学生由顶峰开始,努力走向基础;后者是从基础开始,学生站在基础上面,然后进到终点,升到顶峰。 --[德] 阿.第斯多惠
18.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又要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法)卢梭
7.教师的教育科研 篇七
1. 教育科研有助于转变小学教师的角色意识
20世纪60年代, 西方国家兴起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潮流, 倡导教师在日常教育教育教学工作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尝试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钻研并解决这些问题。基于研究者的立场和视角, 在具体的教育研究活动中, 教师们将会逐步放弃对权威的依赖, 主动自觉地审视以集成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 日渐从思想上和行为上摆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角色的束缚, 由被动应付工作或单凭热情和善意工作, 转变为自由自主地工作, 从而在新的角色定位中获得职业的乐趣。
2. 教育科研有助于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理念、知识、能力等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以探索性和创造性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科研活动, 正是焕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主动性的最佳动力源。研究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在选择课题、设计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结论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中, 教师的理性思维、知识领域、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将得到显著发展。
3. 教育科研有助于改善小学的教育实践
小学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特殊领域, 它既具有教育科研的一般特点, 又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应用性、微观性是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特征, 教学研究、行动研究是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指向。一般而言, 小学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主要不是为了满足纯粹的个人兴趣, 更不是基于某种功利目的, 而是为了服务与工作实践;小学教师的科研选题往往不属于宏观的综合性、全局性课题, 而是源自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和困惑;总体而言, 小学教师科研最终追求的不是学术性成果, 而是应用性成果, 即其研究应该有利于改进教育教学, 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谓的“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其实就是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育科研, 并把科研成果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师。只有小学教师主动自觉地开展科学研究, 才能为小学教育实践引来清新甘美的源头活水;只有通过自己的研究使教育实践得以改善, 小学教师才会由衷地感受到研究的乐趣与价值。
二、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与问题
根据国内现有的多项调查研究结果看, 虽然各地区存在程度上的差异, 但整体上而言, 教育科研与小学、小学教师之间的关系正日趋密切。在认识层面, 无论学校领导还是基层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都在不断提高, 对于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和个人专业发展中的价值的认识日益清晰;在行动层面, 为数众多的学校领导或鼓励支持教师研究或组建团队主动开展研究, 大批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之中, 研究问题涉及广泛, 灵动鲜活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制度层面, 很多学校已经建立起初步的科研管理机制, 科研的申报、立项、研究、推广等工作逐渐趋于正规化, 教师的科研成果在职务考评中也开始占有一定权重。但凡发展性的变化总是可喜的, 不过其中也必然会蕴含着与发展相伴随的诸多问题。
1. 观念存在偏差
根据教育科研认识及态度的差异, 可以将现今的小学教师划分为三类:第一, 排斥型教师。此类教师对教育科研持抵触态度, 有的认为教育科研高深莫测非自身能力所及;有的认为教育科研纯属上级瞎指挥下级赶时髦, 徒劳无益;还有的认为教育教学工作繁重, 科研只会加重负担, 总之, 小学教师不应该从事教育科研。第二, 顺从型教师。此类教师能够参与研究活动, 但并非基于对科研价值的认识和追求, 而是服从领导安排或从众心理所致。第三, 认同型教师。此类教师已经认识到教育科研的研究性, 但对于“重要性”的理解却有所不同。其中, 有些人将研究视为通过业务考核或晋升职称的一个要件而加以重视, 也有些人将研究视为获取名誉和地位的资本而加以重视, 可见, 认同科研者也并非都能将科研作为提高专业素质、完善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不消除上述种种观念性偏差, 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必然举步维艰。
2. 研究能力不足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 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所从事的是剪贴式或经验总结式的低水平、重复性“研究”, 选题失当、理论基础薄弱、方法技术应用不严密、研究资料分析不深入、成果表达缺乏理性等问题普遍存在。应该说明的是, 小学教师的传统角色在于教书育人, 科研知识近些年来兴起的新要求, 因此现职教师研究能力不足本属情理之中。但是, 教育科研是一项系统严谨的探索性活动, 它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既然将“研究型教师”确定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型, 就应该为此付出相应的努力。近几年里, 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等研究方式在国内广泛流行, 为小学教师提供了多种富有价值的研究路径, 但一些误导性言论也会随之出现, 如某某研究是为小学教师量身定做的最佳研究方法, 可以回避小学教师理论基础薄弱、研究能力不足等弱项, 扬长避短云云。笔者认为科学研究从来不会对任何人群降格以求, 无论采取何种路径、运用何种方法和技术, 对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基础素养要求都是趋于一致的。小学教师若想真正投身于教育科研工作, 只能通过职后教育培训以及“在研究中成长”等方式弥补研究能力方面的缺陷, 没有任何捷径可以绕过。
3. 环境支持不力
制度条件与客观条件是制约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小学教育领域各级行政领导对于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正在日益提高, 但相应的制度建设仍然较为滞后。大多数学校尚未建立明确的科研工作制度, 也未能将研究活动与教学工作在制度层面进行有机结合, 由此导致小学教师在从事研究过程中缺乏现实而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与成果效能评价在方法和力度上明显不足, 重结果轻过程、重文字成果轻实践效益等倾向, 客观上助长了小学教师研究中的急功近利, 使其逐渐偏离科学研究的的主旨与核心, 追求研究上的形式主义。另外, 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时, 在时间、经费、信息资源、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获得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和阻力。
三、关于小学教师科研素质培养的几点建议
由前文可知, 当前阻碍小学教师开展研究的主要问题集中于观念、能力和环境三个方面。其中, 环境作为外部因素具有不可否认且难以替代的制约作用, 但对于师资培养者来说, 更为关注的应该是内因, 即观念与能力等科研素质的发展变化。鉴于此, 笔者围绕着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培养这一主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1. 以实践为立足点
小学教师的研究场域就在小学教育实践当中, 脱离开小学教育实践, 其研究很难维系生命活力。第二, 个体实践。系统的说理与逻辑的讲解有助于认识的明晰, 固然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但理论状态的教育科研知识只有与实践的具体过程相互碰撞, 才能内化为真实的教育研究能力。因此, 在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过程中, 学习者的个体实践应当成为教育科研设计的逻辑起点。
2. 将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始终
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内核, 是激励科研工作者突破困境、孜孜以求的不竭动力。因此, 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不仅要从个人的现实需要出发, 更应该以科学精神的高尚境界感染、引领学习者, 使其自我实现自我更新的高层次需要得以释放。
3. 突显理论在研究中的价值
理论在研究中究竟有何用处?理论的价值在于, 它向人们提供了认识和理解世界的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 指导着人们去探索研究具体的事件, 而研究的成果则被用来证实、否定或修正该理论, 并为新理论的形成提供依据。可以说, 理论和研究就是一个永恒循环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 只有使学习者正确认识理论与研究之间的关系, 从轻视理论、回避理论、盲从理论等不良状态中摆脱出来, 其教育科研水平才可能发生质的飞跃。
4. 传授方法的技术, 更要渗透方法的意识
8.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在“新课改”背景下,“科研兴校”、“科研强校” 现已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共识。
一、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言之,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新的未知的教育规律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教育科研与教育工作是不同的,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教育科研是在教育工作实践中进行,根据工作需要来研究,为教育工作服务。教育工作为教育科研提供研究的因素和条件。区别:一是目的不同,教育科研是为了探索规律,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而教育工作的目的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制订的是计划,而无实施方案;二是依据不同,教育科研是以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而教育工作是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三是过程不同:教育科研探索的过程是从未知到知,而教育工作则是从已知到落实;四是结果不同:教育科研需要检测评价,需要进行归因分析,无论是成功或者失败都是成果;而教育工作是实践后的总结,无检测评价。此外,教育科研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具有新颖性和开拓性。它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教育现象,探索别人没有实践过的富有新意的教育内容、方法、制度、经验等。如果把大家都知道的抬出来,那只是重复别人的教育方法,这不能称为教育科研。
二、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开展教育科研
一是教育科研能够激发教师的内动力。教育科研能够刺激教师的心理需求。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能够合理满足和正确调节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教师一旦发表科研论文,取得了获奖证书,往往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认同和成功,感觉自己小有名气,为成为教师群体中的佼佼者而自豪!这种内动力催生教师改变教育现状的激情,拓展职业生活的空间,丰富对教育活动的体验,活化对教育意义的理解,推动和演绎教育的幸福与生命的精彩。精彩的生命让我们体验到教育的幸福,也只有教育过程中的幸福体验,才可能促使教育生命持续精彩;二是教育科研能够调动教师的聚合力。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大多是选择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这些问题往往牵动着中小学校长、教师们的心,影响着教师们的教育实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的教育科研的普及,教师开始以课题项目构建学习共同体,教育科研再也不能是少数人的专利,教育科研再也不能关在书斋里,教育科研必将并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师的心灵。教育科研好比一块磁石,它把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育事业心凝聚起来,把各学科各部门教师的教育积极性凝聚起来,把学校和家庭、社会的教育协作力凝聚起来。当一个集体,为某种理想的东西所召唤并为此而凝聚起来的时候,这个集体的力量将是无比强大的。
三、中小学教师怎样开展教育科研
(一)在学习中提高科研能力
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国际化、信息化、人文化。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曾向白宫提交了《国家处在危机之中》的报告,其中,呼吁教育质量堪忧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素质的下降,并以“21世纪的教师装备起来的国家”和“明天的教师”等研究报告为基本方案。随之而来,英国众议院提出了“提高师资质量”的白皮书。日本提出了题为“关于提高教员素质能力的措施”的报告,如今,发达国家在教育领域提出不少超前的观念,如果我们的教师抱残守缺,孤陋寡闻,就后落伍。因此,中小学教师要制定专业发展计划,让教研、科研与教学同步,让教师结合工作与生活在书本上学、在工作中学、在实践中学。如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认真加以运用。
(二)在研究中提高科研能力
开展教育科研,选好课题十分重要。只有选好了课题后,才能制定出一份有研究价值的实验方案,才能保证实验有正确的导向,使参与者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首先,选题面要窄,重心降低。选择的课题要是一种“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获得真发展”的行动研究,是一种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研究的实践研究;是一种低起点、低要求、重心降低的研究;是一种易接受、易操作、容易见效的应用研究。
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要将教学、教研与科研同步,怎样教育科研才能落地生根,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第一,研究问题,把问题变成课题,其目的是将零散的研究整合起来,将单兵作战变为集体攻关,以改变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最终目的。这样教研不是简单的备课,而是培训。教研与教学相结合,着重在措施、方法、手段上的研究,年级组真正成为一个教科研的实体。第二,研究教案,把教案变为学案。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的教案根本无法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需要。按照新的课改精神,必须增强教案的“弹性”和“张力”,提高它的可适应度和灵活度。因此,教师们要共同合作、探讨、交流,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案,学案抓住的是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探究点、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结合点而留下空白,有利于适应课堂教学现场生成的特点。第三,围绕新的课程改革开展群众性的说课、上课、评课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这样,让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提高科研能力。
(三)在反思中提高科研能力
教师们初步具备了研究意识,养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反思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功能的落实等。课改深入推进一个阶段后,为了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各年级组要开展“以案例展示理念,以理念回归课堂”为主题的反思活动,把案例研究作为自我反思的重要方式。在反思交流这个过程中,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变成了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变成了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变成了教育内容的研究者,变成了教育艺术的探索者。
(四)在总结中提高科研能力
科研活动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总结阶段。在实验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如何使之理性化,从而提炼出更具普遍性和指导性的教育规律,这种总结与归纳科研经验的能力是科研活动圆满完成的一种保证。首先,利用科研现场会聘请专家学者讲学、咨询、辅导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其次,请科研成果卓著的教师现身说法,介绍经验,以此指导推动教师进行实践总结;再次,让每一位课题组教师一季度一篇小论文,以课改为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叙述一个或几个新课程教案设计,经过分析推理阐述其运用价值,这样,慢慢的教师就会由不会写,学着写,到熟练写。同时,教师要积极将自己论文,向有关教育刊物投稿,争取发表,并且积极参加上级部门评奖活动,争取获奖,使广大教师获得成功感和喜悦感,增强科研工作的兴趣和信心。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来源:文博教育资讯网,发表时间:2010-03-02 www.wbbook.cn
[2]《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任长松,[M]人民教育出版社,【ISBN-10】2003-07
9.教师的教育科研 篇九
2011-2015 为了能让自己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在学生的心理播撒如花的种子,扫除学生心灵上的荆棘与尘土,增强学生的自信,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改变学生,胜利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了能按时保质完成本轮的小学教师继教学习,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特拟定本轮“教师不可不知的50条教育禁忌”学习计划:
一、学习内容:
《教师不可不知的50条教育禁忌》专题一至专题五。
二、学习目标(1)通过培训使自己熟悉培训教材,了解教学禁忌的含义及特点,使理论知识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帮手。
(2)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自己的精神面貌、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掌握正确的育人行为、了解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及家校沟通中要注意的细则,从而成为胜任本职工作的中学教师。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学习笔记,遇到疑惑常与同组教师商量解决,按时完成规定的作业,真正提高学习效果。
(4)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总结,认真体会,认真反思,积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并按时上交。
三、学习形式及要求
(1)采用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按时参加县局及学校组织的集中培训,力争做到不迟到、早退和缺旷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
四、预期目标
通过本轮的中继教学习,应达到以下标准:
1、掌握教育的理论知识,了解工作中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工作中能注重自己的精神面貌,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严于律已,提高自己的品质修养,能讲究语言艺术,真正达到教育目的,避免在家校沟通过程中采取不恰当的方式,把学生的培育工作做得更好。
一句话,我一定在新的一轮学习中战胜一切困难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和文化修养,为我县的教育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10.教育孩子的教师心得 篇十
我班还有个学生叫郑某。我刚接这个班时,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学生都跑来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老师喜欢、同学们喜欢的好孩子。
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虽然后来口头勉强上答应了我的`要求。但过后他还是一跟以前一个样,没什么变化,此时看到这种情况我都想放弃他,既然不听老师,又何必自己自讨苦吃呢?算了吧,不理他了,多一个少一个不是一个样吗?但后来自己仔细想想,家长把自己的小孩子交给了你,你就要对他负责任,更何况你又身为班主任,想到这里还是要拉他一把,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或许他现在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想过要真正做过老师、同学喜欢的念头吧。在以后的工作、教育中只要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给予及时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
11.教师的教育科研 篇十一
摘 要:文章主要介绍了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变迁,并对2008年标准中一般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维度和能力指标进行了解读和说明。在此基础上对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尤其是在教育技术培训时面临的核心问题——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在国际汉语教师培训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教育技术标准;汉语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4-0065-04
一、引言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版)中规定:国际汉语教师应“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应用于教学”,应“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汉语教学的作用”,“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汉语教学的能力”,但是标准中对于国际汉语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解释不够充分。标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师培训者有必要了解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此为目的,本文介绍了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演变过程,讨论了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知识和能力,并进一步讨论了国际汉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必须遵循的原则。
二、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在讨论如何培养汉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之前,需要回答“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技术能力”,而“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技术能力”则是学界已讨论多年的问题。在此部分,笔者主要通过回顾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变迁,标准对美国师范教育的影响,以及对现行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解读,来试图解答“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技术能力”这一问题。
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是一个主要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制定机构,自1989年成立以来,一直为美国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协会(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简称NCATE)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认证方面提供指引。通过NCATE认证的推动, 美国很多师范教育项目采纳这些标准开发教育技术课程,从而使ISTE所制定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对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影响很大。
ISTE所制定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刻画了教师“应掌握的技术知识和能力”。早期的标准把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刻画成一系列的技术能力。Zhao、 Kendall和Tan 在一些州级教育技术标准里也发现了类似的导向。他们把这一类主要关注教师技术能力的标准称为“技术导向标准”,如1995年公布的北卡罗莱纳州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该标准把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分为九类:计算机操作技能,设置、维护、故障排除技能,文字处理/桌面排版,报表/图像,数据库,网络,远距离通讯,媒体通讯,及多媒体互动。ISTE在1993年公布了《师范教育计算机/技术课程指导》,包括13条具体的指引,涉及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操作及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利用技术促进专业能力及技术使用中的公平、道德规范、法律、人文等方面的问题。相比北卡罗莱纳州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完全以技术能力为分类标准,ISTE的1993年指引加入了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内容,但指引仍然体现了强烈的技术定位色彩。这些技术导向标准以及在这些标准指导下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批评。
在技术导向标准的指引下,美国很多师范教育项目要求他们的师范生要修读至少一门技术课程。这些技术课程主要向师范生传授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而不是使用教育媒体或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另外,这一类的技术教学课程和师范生的师范教育课程,比如教育学和教学论课程,和中小学实习的经历脱节。这些师范教育技术实践的假设是,师范生只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就能把这些技术知识和能力和他们在教学论课程或者学科专业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和能力结合,从而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技术进行教学。但是批评者认为,这样会导致教师教育技术实践只关注教师技术能力,而忽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技术。教师有意义地整合技术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的教育学知识和他们的技术能力同样重要。教师的技术知识不是附加在教师的知识体系上的知识,而是教师知识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中有意义的技术整合必须以内容和教师的教育学知识和信念为指引。Milken Exchang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这个组织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增加以培养教师使用计算机能力为中心的课程并没有改善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技术使用。该研究基本上支持了以上学者们对早期ISTE标准指引下以技术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技术培训的批判。
ISTE在1998年、2000年及2008年制定的新标准里,已经反映了学界对早期标准批判的反思。特别是在新世纪的2000年及2008年版的标准里,ISTE更强调高层次的教育技术能力,主要关注如何把技术产品与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联系起来。陈维维和沈书生称2008标准反映了一种“能力本位的技术观”,也即技术的应用回归到其本原目的——促进学习和人的能力的培养。Zhao、Kendall和Tan把这类主要关注教师使用技术完成教育任务能力的标准称为“教育导向标准”。在此,笔者主要以ISTE2008年公布的标准(以下简称2008标准)为例,试说明现行ISTE标准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新导向。2008标准包含5个一级标准,每个一级标准下各有4个、共20个绩效指标。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和创造能力及教师创设数字化教学环境的能力
2008标准的第一条与第二条明确指出了教师在数字化时代的教学教育任务,就是通过创设数字化时代教学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及创造能力。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教师要注重创新思维及反思性思维的培养;在学习方式上,要鼓励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及合作学习;在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方面,教师要善于结合数字化的工具和资源,设计多样化及个性化的学习及评价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追求个体的自主成长。
2.注重教师数字化社会的公民能力及素养
2008标准与之前的标准最大的区别是,不再直接定义教师对技术的理解及操作能力,而侧重描述教师作为数字化社会公民的能力和素养。这一点主要体现在2008标准的第三与第四条里。第三条主要定义了教师作为数字化社会公民应具备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并强调教师应成为学生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工作和学习的楷模。第四条则侧重于描述教师在数字化时代的社会责任及公民素养,并强调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楷模。这些责任和素养包括安全地、合乎法律和道德规范地使用数字化信息和技术,如尊重知识产权,为学生提供平等的使用数字化资源的机会,示范并培养学生在数字化时代的文明规范,通过数字化时代的沟通合作工具,示范并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加深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3.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和领导力
2008标准延续了之前标准中对教育专业成长及领导力方面的要求。标准的第五条指出,教师应利用数字化的工具和资源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并在学校和专业圈子中展现领导能力。
下面笔者将以2008标准中新的导向试图解答“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技术能力”这一问题。
三、培训什么:国际汉语教师教育技术知识和能力
汉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也应该从汉语教师如何为学生创设汉语学习环境的角度去考虑,如何能够为教学提供恰当的媒体、资源和工具,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以定义国际汉语教师所需的教育技术知识和能力。
1.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成员,需要具备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
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制定的“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贯穿于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明确规定了职前一般性准备阶段的表现、专业性准备阶段的表现、教学实习阶段的表现和职后执教第一年的表现。在一般性准备阶段,教师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没有涉及“II.策划和设计学习环境和过程”,教育技术主要作为教师的学习对象和学习工具。教师的基本标准在“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基础上有所扩展。正如2008标准3“成为数字化时代工作和学习的典范”所描述的那样,应注重数字化社会公民能力的培养,国际汉语教师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成员,需要具备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基于此,如果将国际汉语教师同样简单划分为职前阶段和入职阶段,那么在职业阶段的培训,应该使国际汉语教师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育技术知识,如同其他数字化社会的公民一样,这些教育技术的知识和能力都是必备的,如办公中常用软件、即时通讯软件、办公系统软件、媒体播放软件等,能很好地掌握这些软件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
2.作为教师,要具备将信息技术性能和具体教学任务有机结合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概念,其更新速度也是一日千里。显然国际汉语教师并无必要成为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但却需要根据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及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有选择地加以利用,提高工作质量,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培训的核心应是使教师学会在合适的情境中使用合适的技术。2008标准强调教师使用技术完成教育任务的能力,如标准2“设计、开发数字时代的学习经验和评估工具”。从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及使用信息技术的情景来看,为了促进学生的汉语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在这里,信息化教学资源指的是以数字形态存在的教学材料,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字化的媒体素材、课件等教学补充材料等。经常使用的媒体素材主要有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在汉语教学中常见的如利用Office系列软件中的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因此,在培训时应使国际汉语教师了解常见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检索、分类、管理的一般方法,搜集整理教学所需的各种数字化媒体素材、课件等教学补充材料等,能进行简单的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培训还应使国际汉语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进行媒体素材设计、课件设计,如对报刊杂志上的文本类素材进行整理,设计一堂报刊汉语阅读课;还比如对广播音频进行编辑整理,设计一堂广播听力课;再比如对电影视频进行编辑整理,设计一堂视听说课;这类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课,在汉语教学中比比皆是。
3.应掌握并利用新兴的数字化工具及资源设计多元化的汉语教学环境
数字化时代的教学环境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语音教室等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在汉语教学中经常使用。而伴随着数字化社会不断进展,新兴的数字化资源、数字化工具、教学模式层出不穷。2008标准2“设计、开发数字时代的学习经验和相关评估工具”及3“成为数字化时代工作和学习的典范”对教师运用“现有的和新兴的数字化工具”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提出了要求。因此,在培训时,国际汉语教师应首先了解现有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如会使用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语音教室等。其次,应通过培训使得国际汉语教师适应伴随着数字化社会所带来的新兴数字化工具及其带来的教学环境的改变。一些新兴的网络教学方式,如利用Skype等通讯工具进行汉语教学,再如利用网络或计算机对真实场景进行模拟,再如新兴的慕课(MOOC,也称“MOOCs”)、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等等。
4.应提高数字化时代公民素养及责任意识并成为典范
在这个数字文化不断创新的历史进程中,教师应该知道区域性及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和责任,并在教学活动中展现出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行为,这一点在汉语教学中很容易被忽视。这提示在培训中应该使得国际汉语教师对于数字化时代的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同时还需要重视国际汉语教学在汉语教学活动中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例如在搜集整理媒体素材时,应遵守各国有关版权的法律法规,再比如在进行课件设计时,涉及民族、宗教、政治等敏感话题,应有所顾忌,灵活处理。
5.应注重专业能力和领导力的持续发展
以上四点更多地关注国际汉语教师的职前培训,但是国际汉语教师入职后的培训及专业发展同样不可忽视。2008标准5“注重专业能力和领导力的发展”,“通过促进和展示高效应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教师持续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实践,示范终身学习,在学校和专业圈子中展现领导力”。在入职后的培训中,应着眼于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及领导力的培养。
四、如何培训:国际汉语教师教育技术有效培训的原则
为了使得教育技术培训更为有效,在进行培训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要将教育技术的培训与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信息技术培训的关键是培养教师具备将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因此,结合教育技术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向教师演示如何在真实的国际汉语教学情境中使用技术,是有效的培训途径,使教师通过培训之后举一反三,将所学会的教育技术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
2.要将教育技术的培训本地化
国际汉语教学的情境千差万别,教育技术环境也大相径庭。只有本地化的教育技术培训才能使教师迅速适应新的教学情境,能迅速地掌握教育技术并运用到真实的教学实践中去。本地化的教育技术培训使得教师能对本地教学环境中的教学资源、教育技术支持等有所了解,也能对于未来教育情境做好充分的准备。
3.要在教育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建立起教师间互相交流、分享的学习团体
建立起有效学习的团体,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联系能使教师更有兴趣地学习、运用教育技术。这将使教育技术的培训变成了终身学习,将教育技术培训与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联系起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来对教育技术应用进行探索,需要给予其充分的学习时间。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邀请优秀教师开展讲座,交流经验,也可以通过同事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分享,互相促进,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需求,向专业的教育技术人员进行咨询。培训中应采取恰当的方式建立有效学习的团体。
参考文献:
[1]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版).
[2]陈维维,沈书生.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演变[J].现代教育技术,2009(6):18-22.
[3]刘志波,许惠芳.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8版)[J].现代教育技术,2008(9):32-36.
[4]Zhao, Y. What teachers need to know about technology: Framing the question. In Y. Zhao (Ed.), What should teachers know about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M]. Greenwich, CN: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2003.
[5]Milken Family Found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nderused in teacher education[DB/OL] .http://www.mff.org/edtech/article.taf?_function=detail&Content_uid1=131, 2010-3-25.
[6]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 (2000). ISTE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NETS) for teachers[DB/OL]. http://www.iste.org/Content/NavigationMenu/NETS/ForTeachers/NETS_for_ Teachers.htm 2009-7-10.
[7]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acher Education (ISTE). (2008). ISTE Standards: Teachers.http://www.iste.org/docs/pdfs/20-14_ISTE_Standards-T_PDF.pdf,2014-3-5.
【教师的教育科研】推荐阅读:
教师的教育名言10-27
教师的期望教育论文06-15
教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06-25
感动教师心灵的教育故事10-03
教师对教育自己的孩子01-12
小学教师教育的研修总结09-11
《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有感09-16
小学教师的教育学生案例10-31
我的教育梦(小学教师)12-18
教师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