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演讲稿(共13篇)
1.小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演讲稿 篇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xx,很高兴今天能站在这里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小我们就铭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今,作为大学生,经过了十二年寒窗,成为祖国之栋梁,我们不仅需要在头脑里贮备大量的文化知识,还要在精神上开出一片灿烂之花。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具备更高的价值观,所谓价值观就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对于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引导意义。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和保证。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他们涉世较浅,分析和判断问题多局限于个人的视角。对于世界。未来与现代化的理解比较窄。
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关键。同时也必须根据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实际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营造具有鲜明特点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氛围。运用现实生活中具特点的先进事迹启迪大学生的思想。我们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抓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把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每个时代党都赋予我们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要求,这个时代也不例外,对于学问,我将一丝不苟,对于情操,我将高山仰止,对于行为,我更将景行行止。总之,我认为大学时代是我们每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就要树立良好的核心价值观,专注文化知识培养,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成为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党培养我们,国家养育我们,不是只希望我们高唱社会主义赞歌,而是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力军,成为促进华夏之邦发展的中坚力量,而我相信我们定将不辱使命,努力朝这个方向迈进!
2.小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演讲稿 篇二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讲, 是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涵,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 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 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 贯穿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灵魂。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点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产业升级,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导致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国人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使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各种思想大量涌现、多样并存、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这种变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践行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1. 政治信仰迷茫:
部分大学生迷信“有权就有一切”, 在政治倾向上具有不健康的心态。
2. 民族观念、集体观念、公德修养淡薄。
有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实利益的限制, 少数人显示出媚外心态。社会公德行为与社会公德意识不容乐观, 知与行相分离, 道德追求不强烈, 道德修养不完善。
3. 强烈的自我意识, 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当少数人面对其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 他们会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决定其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
4. 盲目的学习观和职业观。
部分大学生以“混文凭”、“轻实践”盲目跟风, 不以事实情况设计合理的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以个人需要为中心, 以实用有效为价值目标的自我设计方向和功利主义倾向。
5. 缺乏严肃认真的交际观、爱情观、消费观。
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注重经济利益, 趋向功利化和世俗化。当代大学生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神圣爱情观和责任婚姻观, 呈现“物质化”趋势和“游戏化”味道。追求消费时尚, 消费行为往往强调个性和象征性, 求新求美求变求异。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冲动消费严重, 注重身份, 讲究情调, 从而导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
二、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
1. 当代大学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原则, 是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又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
2. 当代大学生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核心内容。
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要从响应“三个倡导”做起, 为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增砖添瓦, 做出自己的贡献;为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氛围, 使社会更加和谐, 凝心聚力, 不断提供正能量。但更重要的, 还是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行为。比如说爱国, 作为一名大学生, 我们要知道如何爱国。爱国不是一大帮大学生在天涯论坛上叫嚣着要爱国, 却发现自己的英语四级还没有过;爱国更不是学校早上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 操场上一片叽叽喳喳的声音。我们可以从尊重国旗、尊重国歌做起, 体现我们的爱国之情;我们可以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达我们的爱国之情。同时, 大学生还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社会动态、国际新闻, 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 积极思考创新, 对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 提出自己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3. 当代大学生要坚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主旋律。
爱党爱国、立身做人, 勤学善思、立志成才, 历练本领、立业为民。要具体做到以下三点。其一“刻苦学习, 品学兼优”。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同时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 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青年大学生只有品学兼优, 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其二“敏于创新, 勤于实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大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因此, 大学生要努力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同时,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其三“全面发展, 保持个性”。教育事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发展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价值追求。但全面发展不是不要个性, 更不是泯灭个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 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 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才。
4. 当代大学生要坚持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关键。
坚持学习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失衡现象, 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积极参加学校党、团和社团组织活动净化心灵、熏陶思想、提高觉悟。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 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 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都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大学生要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陶冶良好情操。并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勇于指证他人的错误、不规范行为, 为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 青年大学生只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有实在的立足点和可靠的抓手, 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既志存高远, 又脚踏实地,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承担着祖国和历史的重任。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不仅在于使他们本身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更主要是让他们辐射全社会, 从根本上引领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瑞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价值关系重建[J].教育发展研究, 2002, (4) .
3.小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演讲稿 篇三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措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高校作为人才汇集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如何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关注。下文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2.培养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状况和道德品质等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素质,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第一,党中央的要求,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在党的许多重要决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都规定了把高校学生培育成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育。党中央根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国际、国内文化环境的深入分析,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前途,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的多个重要文件中专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问题。它充分说明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培养的高校学生,也必须顺应党中央的要求,努力学习实践,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实施全面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发展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高等学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各方面科学知识、理念、技术培育的机构。培育这些知识、理念和技术的目的是增强青年学生各方面技能,完善各方面人格,改进各方面不适当的理念和方法,从而达到受教育者的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协调发展当然包括实践和理论的协调,各种知识的协调和各种价值观的协调。因而,没有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现高校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只能是奢望。因而,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建设者,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高水平、高觉悟的人才。而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尤为重要。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点培养对象,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势在必行。只有这样,高校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和谐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能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二、培育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措施
教育和培育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规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1.以思想政治课程为契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承担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通过课堂理论教育,让学生深入认识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排斥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善于捕捉社会现实问题,结合实际在课堂中分析,破解学生疑团,深入基本知识的讲解,把理论内容情景化、信息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教材向教学的完美转换。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情景教学、讨论交流、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2.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修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除需要学校、社会的教育外,还需要大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同时在社会实践中和人际交往中加强自我修养,不仅调大学生要把书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注重要求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使每一位参与者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他们树立奉献的精神和服务的精神。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在实际的活动中因势利导,通过校园环境中的各种载体以及校园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民族精神。一方面通过宣传栏、作品展、网络平台等宣扬民族精神,从环境上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外部氛围。另一方面,通过青年志愿者服务、无偿献血、感恩教育、贫困资助和各种公益活动的开展,在实际的行为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其次,在学生活动中,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如民族精神主题演讲、抗震英雄事迹介绍、五四运动系列活动、一二九爱国运动活动等。以具体事例和重要活动为契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豪感。再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多层次、多主题、形式多样的学术竞赛,加强对新苗人才计划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鼓励学生创新思维,营造浓郁的学习探究氛围。通过学科竞赛的开展,推动大学生的人才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在深入理论研究的同时,还需要建立长效的实践机制。同样,培育和教育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同时,大学生也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起素质。
参考文献:
[1]吴春江.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4).
[2]关进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3]朱洪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探析[J].理论探索,2011(1).
4.小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演讲稿 篇四
尊敬的老师,敬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名文明小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新小学生,那我们能做什么呢? 我认为我们应当而且必须做一名文明的小学生!那如何才能做一名文明的小学生呢?
妈妈说:“要做文明的小学生,就要讲究卫生。”不仅要讲究个人卫生,更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卫生。
爸爸说:“要做文明的小学生,就要懂得礼貌。”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奶奶说:“要做文明的小学生,就要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人的事情帮着做,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爷爷说:“要做文明的小学生,就要遵守纪律。”遵守课堂纪律,遵守课外纪律,遵守交通规则,讲究社会公德。
老师说:“要做文明的小学生,就要热爱学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做一名有用人才,做一个栋梁之材。
5.小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演讲稿 篇五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88班的杨怡荣。今天我的演讲的题目是《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24个字,展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给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作为学生,毫无疑问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祖国的继承者和生力军,一定要接过先辈的“接力棒”,继续学习和弘扬时代精神,努力学习本领,不断增长智慧,创造出更加辉煌更加伟大的 复兴时代!
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100年前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人士梁启超先生已经把我们青少年的历史地位、光荣使命和人生价值做出了精确的定位。生活在“富、强、进步”的新中国的青少年学生,我们今天该怎么办?那就是要让中国不再受欺凌和屈辱。
无数有杰出贡献的人无不以对社会的责任来鞭策自己寻找到人生的价值。伟大的爱国人士、物理学家钱学森以实际行动表现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的。这就是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人民公仆郑培民、航天英雄杨利伟、刘洋,独臂英雄丁晓兵,自立自强的优秀大学生洪战辉、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的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震撼人们的心灵。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以
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明天的我们将会怎样,显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我们相信:一个人,只要始终树立远大的理想,怀着坚定的信念,勇于承担个人、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责任,让生命之花常开不败,你的明天一定是无限美好的,你一定会如愿以偿实现你的人生价值,充分展现你的美丽人生!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你们青年人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也是属于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属于你们的。所以,从今日起我们一定要敢作敢当,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努力争当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四可”青年。勇做时代的引领者,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契机,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最后,祝愿同学们努力学习,天天进步,健康成长!用我们的智慧去编织五彩的人生价值梦!
6.小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演讲稿 篇六
习总书记对当代大学生说要做新时期的“六有青年”,即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为的大学生”。作为一名学子,我们应当矢志不渝的用“六有”作为自己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曾经的中国,被列强欺凌;曾经的中国,被世界排挤;曾经的中国,举步维艰。但是现在的中国,却是前所未有的强盛,这是党和战士用时间和汗水换来的。幸福来之不易,应该学会珍惜。
在这样美好的年华应该做些美好的有意义的事情,不要虚度光阴。做人要有宏远的目标,要用于开拓,要紧跟时代潮流,永不言弃。在没有进入社会之前,要先端正自己。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去年,总书记对当地年轻人又有十六字的忠言:“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
习总书记和北大师生座谈时曾说过:“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别人和你交往,如果你的品德不行,那别人也不会愿意继续交往。好的品德是极其重要的。
做为当代的青年人,对待新的机遇,应该要学会把握,不能退缩。没有拼搏人生就没有作为。时下的中国正需要我们这样的青年,祖国需要我们的贡献,正值青春,就应该认真地做好该做的,让自己的人生有目标,有意义,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担当的青年人。
正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国家的大环境正适合我们这代青年人施展才干,新中国经历了近七十年的成长,已经不再是一个任人欺负的国家,中国已然屹立在世界。“创业容易守业难”,因此国家需要我们。
现在的我们,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自信足足,不用承受鄙夷的目光,也不会被区别对待,这就是国家实力的增强带来的直接反馈。我们不仅是要做一个中国人,更是要走向世界,做世界的公民。做一个“六有”青年,是国家对当代青年人的要求和希冀。
7.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篇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线
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 指引全中华民族团结向上, 更对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有效维护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价值观建设的正常发展。作为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作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 其价值取向关系到中国历史的命运, 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大学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线,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是本课程的一个主要任务。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使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当前, 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也在大学生身上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 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特别是随着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 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一) 突出十七大主题, 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党的十七大郑重向全世界和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会议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个主题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 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对国家而言是一个根本方向、根本目标问题, 对个人而言则是理想信念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要利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有利时机, 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从实际情况看, 在思想上, 在国内, 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噪音与杂音依然存在, 如有人政治上主张中国搞民主社会主义, 经济上推行新自由主义, 文化上鼓吹历史虚无主义。这些思潮的实质就是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走向资本主义。这些思想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影响。另外, 在现实社会条件下, 一些大学生在社会竞争压力下, 存在注重眼前、具体利益, 忽视长远、全局利益的功利化倾向;在社会信息压力下, 出现了注重科技轻人文、注重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的倾向;在社会风险压力下, 表现出注重感性的即时性思维, 忽视理性的人文性思维的倾向。这些价值取向上的不平衡性与偏差, 是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违背的, 是目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现实难题。
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 我们要适应开放环境与信息社会的客观实际, 面向世界和现实, 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际, 针对各种错误思潮, 善于进行比较与鉴别, 敢于分析和批判,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就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正确处理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之间的辩证关系, 理性面对和妥善处理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冲突, 克服个人本位主义的价值追求, 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统一起来。
(二) 把握十七大精髓, 深入进行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瑰宝,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 要把握这个精髓, 要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引进课堂和学生头脑, 激发大学生的革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要进一步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在本课程第二章中, 要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如观看各种爱国影片和记录片, 在学生中举行爱国演讲比赛,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充分发掘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资源,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培养民族自豪感, 增强民族自信心。如以2008年抗击雪灾、2003年抗击非典、1998年抗洪中所展示的民族精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展现出来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凝聚力, 各族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拼搏斗志, 各行各业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使大学生们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锻炼成才。同时了解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改革创新,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 打牢思想基础, 深入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当今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最新凝聚和当代诠释, 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道德取向, 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取舍、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
立德、立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而当前大学生价值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序杂乱。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下, 当前大学生存在道德规范意识弱化、道德认知不足、道德习惯缺陷、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脱节等缺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实用主义、利己主义、悲观主义, 在大学生价值观中有所抬头。以个人主义为准绳价值观导致价值取向的偏离。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 随着西方价值观的大量涌入, 部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严重的偏离。他们以讲集体主义为羞, 以讲个人主义为荣。以个人为中心, 心里只装着自己, 没有他人, 没有社会, 以个人的利益得失来评判周围的一切。
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必须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重要内容。树立正确价值观需妥善处理多方关系, 诸如一元与多元、传统与现代、精神与物质、个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义务与权利等。加强对价值观的引导与调控要内外兼顾, 多管齐下, 才能保证始终使科学的、健康的价值观居于主导地位。同时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实施, 培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在青年学生中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公民道德规范, 推动形成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培养知行合一、品行优良的大学生。在教学方法上, 应贴近学生的的实际。如以我国各界在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扶危济困”、“和衷共济”、“助人为乐”、“集体主义”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其需要出发, 把握好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 在交流互动中引起他们共鸣。寓思想教育于新闻事实、信息服务之中, 增强内容的亲和感染力。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线,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使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郑永廷.学习十七大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年, 2期[1]郑永廷.学习十七大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年, 2期
8.小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演讲稿 篇八
摘 要:对大学生党员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党员整体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比较理想,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如大学生党员自身示范作用不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度不高、没有达到深度的认同等问题,产生原因在于:社会转型和西方思潮的影响;大学生自身认同特点的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主流媒体缺乏广泛宣传和弘扬;大学生党员再教育现状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87-02
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特别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明确指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1]江泽民同志也明确指出:“对于当代共产党人来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是我们最崇高的人生追求。没有这样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共产党员。”[2]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作为个体,他们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而作为党组织的一员,他们又是大学生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种身份的双重性,决定了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双重属性,那就是既要体现出大学生的属性,又要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他们应该具有更加敏锐的政治意识和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时他们在广泛学生中可以起到旗帜标杆的模范带头作用。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他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因此,认清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有助于通过大学生党员清晰的把握整个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共产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作者以某重点大学大一至大四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党员为调查对象,专业包括工、理、文,发放正式问卷,共450份,回收问卷440份,回收率为97.78%,有效问卷440份,有效率为97.78%。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整体上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情况非常好,例如:有64.66%的大学生党员认为一个社会应该具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有96.23%的大学生党员认为有必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有53.73%的同学认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了强烈的认同感,并且对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并没有排斥。93.07%的同学选择“在日常生活中会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这说明,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程度很高。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中间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您对当前中国人的价值观现状满意吗”的回答中,有46.52%的大学生党员表示不满意,这表明在中国人的价值观走向多元化的今天,多元化的价值观并没有得到像大学生党员这样青年人的认可,所以必须要提出一种主流的、核心的价值观来引领他们在这种局势下把握住自己的价值观走向。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我国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第二,“看到校园有不文明情况时,您会如何处理?”71.71%的大学生党员不能做到上前制止,并没有发挥大学生党员应有的作用,也反映出这种认同只停留在对自己的约束上,并没有对其做到深度认同。
第三,在“您是通过哪种途径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题中,有58.37%的大学生党员选择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说明虽然大学生党员的认知渠道多样化,但是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信息的获取,其主要渠道还是来源于课堂教学,所以加强课堂教学还是让大学生党员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最主要方式。但同时我们发现,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作为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党组织生活会,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我们所期待的作用,另外,作为当今获取信息最便捷海量的方式,网络资源也没有被充分利用好,那么如何利用以上两种途径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第四,在对于更换工作、加班以及找工作时夸大简历等看法上,大学生党员往往把个人利益摆在了前面,60%以上的大学生党员在“敬业”、“诚信”等方面有明显“利己”倾向,这也说明了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为认同这个层面很不理想。
第五,在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差异性比较上,从不同党龄的党员认同差异来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排序是1年党龄>4年党龄>2年党龄>3年党龄,且1年党龄的认同程度要远好于4年党龄大学生党员,4年党龄的认同程度要远好于2年党龄大学生党员。2、3年党龄之间无显著差异。从是否为学生干部的党员认同差异来看,有干部经历的大学生党员高于没有干部经历的大学生党员,且差异显著。
二、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原因分析
1.社会转型和西方思潮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导致包括大学生党员在内的很多人更加注重个人利益,“贪污腐败”“拜金主义”等现象的出现,也给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冲击,也对当代大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网络的出现,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党员从各种渠道接收到很多西方的文化和思想,而部分大学生党员面对这么多的信息,很难辨别出正确的、有价值的、能够指导自己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信息。这就使得大学生盲目跟从,很难自我反省。更使得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党员很难认同,这是客观原因之一。
2.大学生党员自身认同特点的影响
大学生党员比较了解和熟识贴近自己生活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对这些内容也容易认同。但是与个人利益和现实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的价值观念就很冷漠。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出现明显利己倾向,例如不负责任的跳槽、虚假毕业简历等。另外,大学生党员认知认同、情感认同高,行动认同低的情况比较明显,例如,在平时生活中会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视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但是看到校园有不文明情况发生时,却不能上前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当今大学生党员突出的往往是他们“大学生”的身份,而没有突出“党员”的身份,社会责任感和旗帜意识不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多的是在认知和情感层面上的理解,而需要进一步加强行为层面。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部分理论课教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授课很抽象,没有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时事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讲解,对有关内容总是一带而过,简单地照本宣科,没有对教学内容认真的梳理和提炼,也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们不感兴趣,以至消极应付,没有真正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法发挥应有的实效。同时,部分教师把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吸收过程分离,看重“教”的灌输,看重知识的单向传授,而不是重视启发和引导学生,无法做到授人以渔,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过程,忽视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这都直接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完善。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更没有充分地利用好第二课堂进行教学,没有充分鼓励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因此也无法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大学生更无法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性的体验和理解,就更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个人的价值观。
4.主流媒体缺乏广泛宣传和弘扬的影响
虽然,各高校的党委在相关网页都会发布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是大学生党员较少去浏览这些网页,相反,大学生党员却经常浏览贴吧、校内网、论坛等,这些网页很少看到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同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并没有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进行,也没有结合大学生的兴趣,脱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只有乏味的说教,缺乏其内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相关内容也无法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党员的问题和困惑,使大学生党员在舆论宣传中受益较少,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把握不具体的重要原因。
5.大学生党员再教育现状的影响
在校期间,作为再教育和培养的重要途径,党支部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在问卷中,大学生党员中有68.97%的人认为党员学生比普通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上应该更有优势。而80.96%的大学生党员认为建立起这种优势的途径主要应该是在党支部中进行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但有61.09%的党支部偶尔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内容,对于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开展的实践类活动,有23.41%的党支部没有相关活动。另一方面,除入党考核阶段,缺乏对大学生党员合理有效的考核体系。没有从外在形成约束力,没能够促使大学生党员主动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并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观。
三、结语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看到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整体上比较乐观,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的调查以及下一步更深入的研究是一个时代课题,还需要与党员自身的培养和党员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相结合,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人才培养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9.大学生的社会价值演讲稿 篇九
of what use is a college training? we who have had it seldom hear the question raised might be a little nonplussed to answer it offhand. a certain amount of meditation has brought me to this as the pithiest reply which i myself can give: the best claim that a college education can possibly make on your respect, the best thing it can aspire to accomplish for you, is this: that it should help you to know a good man when you see him. this is as true of womens as of mens colleges; but that it is neither a joke nor a one-sided abstraction i shall now endeavor to show.
what talk do we commonly hear about the contrast between college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which business or technical or professional schools confer? the college education is called higher because it is supposed to be so general and so disinterested. at the schools you get a relatively narrow practical skill, you are told, whereas the colleges give you the more liberal culture, the broader outlook,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philosophic atmosphere, or something which phrases of that sort try to express. you are made into an efficient instrument for doing a definite thing, you hear, at the schools; but, apart from that, you may remain a crude and smoky kind of petroleum, incapable of spreading light.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n the other hand, although they may leave you less efficient for this or that practical task, suffuse your whole mentality with something more important than skill. they redeem you, make you well-bred; they make good company of you mentally. if they find you with a naturally boorish or caddish mind, they cannot leave you so, as a technical school may leave you. this, at least, is pretended; this is what we hear among college-trained people when they compare their education with every other sort. now, exactly how much does this signify?
it is certain, to begin with, that the narrowest trade or professional training does something more for a man than to make a skilful practical tool of himt makes him also a judge of other mens skill. whether his trade be pleading at the bar or surgery or plastering or plumbing, it develops a critical sense in him for that sort of occupation. he understand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cond-rate and first-rate work in his whole branch of industry; he gets to know a good job in his own line as soon as he sees it; and getting to know this in his own line, he gets a faint sense of what good work may mean anyhow, that may, if circumstances favor, spread into his judgments elsewhere. sound work, clean work, finished work; feeble work, slack work, sham workhese words express an identical contrast in many different departments of activity. in so far forth, then, even the humblest manual trade may beget in one a certain small degree of power to judge of good work generally.
now, what is supposed to be the line of us who have the higher college training? is there any broader lineince our education claims primarily not to be narrown which we also are made good judges between what is first-rate and what is second-rate only? what is especially taught in the colleges has long been known by the name of the humanities, and these are often identified with greek and latin. but it is only as literatures, not as languages, that greek and latin have any general humanity-value; so that in a broad sense the humanities mean literature primarily, and in a still broader sense the study of masterpieces in almost any field of human endeavor. literature keeps the primacy; for it not only consists of masterpieces but is largely about masterpieces, being little more than an appreciative chronicle of human master-strokes, so far as it takes the form of criticism and history. you can give humanistic value to almost anything by reaching it historically. geology, economics, mechanics, are humanities when taught with reference to the successive achievements of the geniuses to which these sciences owe their being. not taught thus, literature remains grammar, art a catalogue, history a list of dates, and natural science a sheet of formulas and weights and measures.
the sifting of human creations! othing less than this is what we ought to mean by the humanities. essentially this means biography; what our colleges should teach is, therefore, biographical history, that not of politics merely, but of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so far as human efforts and conquests are factors that have played their part. studying in this way, we learn what types of activity have stood the test of time; we acquire standards of the excellent and durable. all our arts and sciences and institutions are but so many quests of perfection on the part of men; and when we see how diverse the types of excellence may be, how various the tests, how flexible the adaptations, we gain a richer sense of what the terms better and worse may signify in general. our critical sensibilities grow both more acute and less fanatical. we sympathize with mens mistakes even in the act of penetrating them; we feel the pathos of lost causes and misguided epochs even while we applaud what overcame them.
such words are vague and such ideas are inadequate, but their meaning is unmistakable. what the collegeseaching humanities by examples which may be special, but which must be typical and pregnanthould at least try to give us, is a general sense of what, under various disguises, superiority has always signified and may still signify. the feeling for a good human job anywhere, the admiration of the really admirable the disesteem of what is cheap and trashy and impermanenthis is what we call the critical sense, the sense for ideal values. it is the better part of what men know as wisdom. some of us are wise in this way naturally and by genius; some of us never become so. but to have spent ones youth at college, in contact with the choice and rare and precious, and yet still to be a blind prig or vulgarian, unable to scent out human excellence or to divine it amid its accidents, to know it only when ticketed and labeled and forced on us by others, this indeed should be accounted the very calamity and shipwreck of a higher education.
the sense for human superiority ought, then, to be considered our line, as boring subways is the engineers line and the surgeons is appendicitis. our colleges ought to have lit up in us a lasting relish for the better kind of man, a loss of appetite for mediocrities, and a disgust for cheapjacks. we ought to smell, as it were, the difference of quality in men and their proposals when we enter the world of affairs about us. expertness in this might well atone for some of our ignorance of dynamos. the best claim we can make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the best single phrase in which we can tell what it ought to do for us, is then, exactly what i said: it should enable us to know a good man when we see him.
that the phrase is anything but an empty epigram follows, from the fact that if you ask in what line it is most important that a democracy like ours should have its sons and daughters skilful, you see that it is this line more than any other. the people in their wisdomhis is the kind of wisdom most needed by the people. democracy is on its trial, and no one knows how it will stand the ordeal. abounding about us are pessimistic prophets. fickleness and violence used to be, but are no longer, the vices which they charge to democracy. what its critics now affirm is that its preferences are inveterately for the inferior. so it was in the beginning, they say, and so it will be world without end. vulgarity enthron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elbowing everything superior from the highway, this, they tell us, is our irremediable destiny; and picture-papers of european continent are already drawing uncle sam with hog instead of the eagle for his heraldic emblem. the privileged aristocracies of the foretime, with all their iniquities, did at least preserve some taste for higher human quality and honor certain forms of refinement by their enduring traditions. but when democracy is sovereign, its doubters say, nobility will form a sort of invisible church, and sincerity and refinement, stripped of honor, precedence, and favor, will have to vegetate on sufferance in private corners. they will have no general influence. they will be harmless eccentricities.
now, who can be absolutely certain that this may not be the career of democracy? nothing future is quite secure; states enough have inwardly rottednd democracy as a whole may undergo self-poisoning. but, on the other hand, democracy is a kind of religion, and we are bound not to admit its failure. faiths and utopias are the noblest exercise of human reason, and no one with a spark of reason in him will sit down fatalistically before the croakers picture. the best of us are filled with the contrary vision of a democracy stumbling through every error till its institutions glow with justice and its customs shine with beauty. our better men shall show the way and we shall follow them; so we are brought round again to the miss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helping us to know the better kind of man whenever we see him.
the notion that a people can run itself and its affairs anonymously is now well known to be the silliest of absurdities. mankind does nothing save through initiatives on the part of inventors, great or small, and imitation by the rest of ushese are the sole factors active in human progress. individuals of genius show the way, and set the patterns, which common people then adopt and follow. the rivalry of the patterns is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our democratic problem thus is statable in ultra-simple terms: who are the kind of men from whom our majorities shall take their cue? whom shall they treat as rightful leaders? we and our leaders are the x and the y of the equation here; all other historic circumstances, be they economical, political, or intellectual, are only the background of occasion on which the living drama works itself out between us.
in this very simple way does the value of our educated class define itself. we more than others should be able to divine the worthier and better leaders. the terms here are monstrously simplified, of course, but such a birds-eye view lets us immediately take our bearings. in our democracy, where everything else is so shifting, we alumni and alumnae of the colleges are the only permanent presence that corresponds to the aristocracy in older countries. we have continuous traditions, as they have; our motto, too, is noblesse oblige; and, unlike them, we stand for ideal interests solely, for we have corporate selfishness and wield no powers of corruption. we ought to have our own class-consciousness. les intellectuels! what prouder club-name could there be than this one, used ironically by the party of red blood, the party of every stupid prejudice and passion, during the anti-dreyfus craze, to satirize the men in france who still retained some critical sense and judgment! critical sense, it has to be confessed, is not an exciting term, hardly a banner to carry in processions. affections for old habit, currents of self-interest, and gales of passion are the forces that keep the human ship moving; and the pressure of the judicious pilots hand upon the tiller is relatively insignificant energy. but the affections, passions and interests are shifting, successive, and distraught; they blow in alternation while the pilots hand is steadfast. he knows the compass, and, with all the leeways lie is obliged to tack toward, he always makes some headway. a small force if it never lets up will accumulate effects more considerable than those of much greater forces if these work inconsistently. the ceaseless whisper of the more permanent ideals, the steady tug of truth and justice, give them but time, must warp the world in their direction.
this birds-eye view of the general steering function of the college-bred amid the driftings of democracy ought to help us to a wider vision of what our colleges themselves should aim at. if we are to be the yeast-cake for democracys dough, if we are to make it rise with cultures preferences, we must see to it that culture spreads broad sails. we must shake the old double reefs out of the canvas into the wind and sunshine, and let in every modern subject, sure that any subject will prove humanistic, if its setting be kept only wide enough.
stevenson says somewhere to his reader: you think you are just making this bargain, but you are really laying down a link in the policy of mankind. well, your technical school should enable you to make your bargain splendidly; but your college should show you just the place of that kind of bargain pretty poor place, possibly the whole policy of mankind. that is the kind of liberal outlook, of perspective, of atmosphere, which should surround every subject as a college deals with it.
we of the colleges must eradicate a curious notion which numbers of good people have about such ancient seats of learning as harvard. to many ignorant outsiders, that name suggests little more than a kind of sterilized conceit and incapacity for being pleased. in edith wyatts exquisite book of chicago sketches called every one his own way there is a couple who stand for culture in the sense of exclusiveness: richard elliot and his feminine counterpart eeble caricatures of mankind, unable to know any good thing when they see it, incapable of enjoyment unless a printed label gives them leave. possibly this type of culture may exist near cambridge and boston, there may be specimens there, for priggishness is just like painters colic or any other trade-disease. but every good college makes its students immune against this malady, of which the microbe haunts the neighborhood printed pages. it does so by its general tone being too hearty for the microbes life. real culture lives by sympathies and admirations, not by dislikes and disdain under all misleading wrappings it pounces unerringly upon the human core. if a college, through the inferior human influences that have grown regnant there, fails to catch the robuster tone, its failure is colossal, for its social function stops: democracy gives it a wide berth, turns toward it a deaf ear.
tone, to be sure, is a terribly vague word to use, but there is no other, and this whole meditation is over questions of tone. by their tone are all things human either lost or saved. if democracy is to be saved it must catch the higher, healthier tone. if we are to impress it with our preferences, we ourselves must use the proper tone, which we, in turn, must have caught from our own teachers. it all reverts in the end to the action of innumerable imitative individuals upon each other and to the question of whose tone has the highest spreading power. as a class, we college graduates should look to it that ours has spreading power. it ought to have the highest spreading power.
in our essential function of indicating the better men, we now have formidable competitors outside. mcclures magazine, the american magazine, colliers weekly, and, in its fashion, the worlds work, constitute together a real popular university along this very line. it would be a pity if any future historian were to have to write words like these: by the middl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higher institutions of learning had lost all influence over public opin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the mission of raising the tone of democracy, which they had proved themselves so lamentably unfitted to exert, was assumed with rare enthusiasm and prosecuted with extraordinary skill and success by a new educational power; and for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ir human sympathies and elevation of their human preferences, the people at large acquired the habit of resorting exclusively to the guidance of certain private literary adventures, commonly designated in the market by the affectionate name of ten-cent magazines.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篇十
职田中学八年级(3)班
何敏婷
一个亿万富翁曾经说过:“我有钱,有财富,却没有真正的财富。”富人的财富是财富,而穷人的财富才是真正的财富。在社会中,人们总是会把钱当作真正的朋友;就像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富裕的小国,有一个人叫卡巴伊,他有一个形影不离的朋友。他的朋友非常优秀,是个人人都敬仰的大英雄。卡巴伊的心中不满了,俗话说:“眼红心就黑了。”有一天,他的朋友去饭馆吃饭,卡巴伊用钱雇了一个坏蛋,偷偷的给他的朋友下了毒,最后他的朋友成了残废。不料就在给钱的那一瞬间,却被人拍到了。最后他的朋友借助法律的力量,严惩了卡巴伊。卡巴伊身败名裂,只剩几张银行卡,他叹息道:“哎!我什么都没有了。”可银卡说:“你还有我呢?”卡巴伊掏出银行卡说:“要你有什么用?”随即掏出将其扔掉,他终于明白了。
富人的朋友是财富,穷人的朋友更是财富。钱,不能干一切事情,但至少能满足物质要求。穷人有很多地方都需要钱,可是他们不是视钱为朋友,而是把朋友当作财富来看待。
有些人为了钱而抛弃朋友,陷害朋友;有些人却可以舍弃金钱为朋友两肋插刀。在一个贫困的地方也有一段佳话:
有一个人叫伊洛,他和一个叫巴伊的人非常要好。有一天,巴伊上山砍柴,被一群强盗挡住了。强盗问其索要钱,最后伊洛看见了,他立马掏出他身上所有钱,还下山去拼凑了一些钱,成功地救出了他的朋友。他们俩形影不离,借了些钱合伙做了一起生意,一起拼搏努力,在一年之后终于还清了欠村民们的钱,他们像亲兄弟一样幸福的经营生意,在五年之后就成了当地的首富。
11.小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演讲稿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一、当代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影响着高职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还影响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社会转型期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在要求
转型期的高职学生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是面对现实生活的一些矛盾,高职学生也会常常感觉困惑。他们迫切的需要科学的价值观引导,作为高职院校,最好的方法就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其成为凝聚他们的主要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校园里开始弥漫着重商主义的思潮。教师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课题上,缺少对学生的指导,而学生中也出现了把获得金钱的多少看作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很多高职学生开始在价值判断上难以找到准确的落脚点,出现了心理问题。学校必须正视这些校园中的不和谐现象,牢牢抓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素质,精神状态和意志品格,从而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动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激发高职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方法
爱国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西方文化思潮开始成为高职学生追逐的对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开始备受冷落。致使当代高职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始逐渐丧失。面对这种社会现象,只有加强对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才能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维护中国文化的安全。
二、当前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1、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透彻,认识趋于表面化,存在认识模糊、肤浅、不系统、不深刻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职教育不注重学生实际学到的知识,而只注重学生的分数,高职院校在理论教育上采取了简单、粗糙的教学方式,本来是感知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最终变成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大一部分同学为了考试而学习。以至于对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没有系统化的认识。
2、高职学生存在信仰危机
部分高职学生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一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失去信心。
3、高职学生缺乏创新精神
目前高职学生缺乏创新精神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家庭因素,另一方面是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模式僵化,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很多老师在传授知识时,老调重弹,照本宣科,没有丝毫的创新思维。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4、高职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理论脱离实际
这主要是因为理论认同与现实困惑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公私兼行。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大特征就是趋利避害,每个人都变的很实际。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对理想的坚定,需要诚实守信,但在现实中,“现实”的人比抱有理想主义原则的人更容易生活,也活的更为精彩。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成了“本本主义”,脱离了实践。
三、加强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
首先,从高职学生自身角度来看:首先,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一方面,高职学生应该认真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另一方面,要时刻关注国家时事政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人文讲座、学术报告等。其次,高职学生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高职学生要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从而更好的指导实践。
其次,从教育工作者角度来看: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高尚的师德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健康和谐的学习成长氛围,在师德作用下形成的学习方法、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都将会影响到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其次,要明确德育教学目的。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考虑将德育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因素相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育人的作用。教学不能把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获得作为唯一目的,而应以此为载体,使高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然后运用于实践。最后,要贴近高职学生的内心和实际。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有效地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从贴近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内心需求着手。要关爱学生、信任学生,要充分尊重高职学生的个性,要尊重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包容度和影响力,要努力实现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各种需要,进而使高职学生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最后,从校园文化建设来看:首先,教师要根据教育规律以及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校园文化活动在主题、环节等方面进行精心规划和设计,寻找到不同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契合点,并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其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组成部分,应深入挖掘社团活动中爱国、励志、奉献等能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因素,从而使社团活动具备思想教育内涵,增强对高职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最后,高校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高校的法律和法规、管理制度、校规校纪等,反映着高校的观念、文化和精神,是高效师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到制度文化的建设之中,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执行和落实各项制度要求,以此来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行为,促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2]陈开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障碍研究――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J].人民论坛,2010(2).
[3]迟舒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析,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26卷第6期。
12.小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演讲稿 篇十二
一、高度的理论自信是内化的首要前提
理论自信是指将某种理论作为至死不渝的思想遵循, 高度的理论自信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首要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后, 所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就其理论来源来说, 至少包括: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一切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等。在思想内涵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涵盖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梦想的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 又有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需要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还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规范个人思想道德行为的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 理论本身“致广大而尽精微”, 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时代高度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继承与升华的统一、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的统一,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时代高度。
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 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体现了时代精神。”[1]大学生应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抱有坚定的思想遵循, 如果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内含缺少高度的理论自信, 就丧失了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思想基础, 更不会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二、个人价值观的建立是内化的关键阶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固化为个人的价值观, 既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能够被大学生广泛接受的理论科学性, 又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自身价值需求的现实契合性。这种现实契合性在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符合大学生真实的价值诉求, 能否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趋势。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转型期, 在内生外来多种因素的作用下, 其价值目标逐步从理想主义转变到关注现实, 其价值手段由顺从隐忍转变到开拓勇进, 其价值评价从集体主义转变到关注个人。所以, 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倡导为根本准绳, 把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价值手段、价值评价等关于价值的基本观点, 事实上统一到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范畴中, 生成符合大学生群体特定年龄阶段道德养成规律、契合行为习惯特点、包容个体性差异的价值观念, 逐步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其“日用而不知”的价值观。
三、将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觉行为是落脚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道德修炼的过程。思想道德的真正形成需要实现两个转化:一是社会思想、社会道德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和道德信念;二是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信念外化为行为实践。[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是内化的落脚点, 是整个“化”的过程的终结。当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价值遵循后, 个体的价值诉求就与社会乃至国家的整体价值追求趋于一致;当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目标的实现, 能够满足大学生个体的价值需要, 该群体的行为必然自觉地趋向社会和国家的总体价值目标, 即将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身正面行为的正能量, 形成事实上的道德公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弥久而新的价值追求, 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曲直是非的价值准绳, 昭示着一个公民修齐治平的价值路径, 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最为根本的价值源泉。从这个角度而言, 当大学生自觉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价值观, 再将其当作终身奉行的价值遵循和行为准则后, 他们就能够把追逐梦想的节奏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之中, 就能把追求个人事业的成就与应当担负的历史责任结合起来, 在实现国家社会总体价值目标的征程中, 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文汇报, 2014-05-05.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篇十三
王博清
(城市建设学院,道桥2班,20134960206)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我来自道桥2班的王博清,我的题目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三个层次精辟的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即是: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是当代青年正确的价值取向,我们作为学生,毫无疑问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那么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呢?我认为是这样的,站在时代的前沿,有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有监督的人生信念,有对社会承担责任的追求。
有人说:思想有多远,路就能走多远!思想是指挥行为的决定因素。继十七大以来,我们在学习十七大精神的同时,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邓--理论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在实际工作中,深刻认识到主动工作与被动工作不一样,认真与不认真结果大不一样。作为一名党员,应该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平凡的细微工作做好,才有不平凡的业绩出现,基石打牢才有高楼大厦的耸立,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石和动力源泉。
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在发展,祖国需要人才,我们大学生要确实做到学有所成,有所作为,报效祖国,就必须把学习和提高思想结合起来,将知识和思想加以传承和创新,形成一股更有价值的文化思潮。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无前途的专业,只有没前途的学生。不能改变环境,可以去适应环境;不能控制他人,可以掌握自己;不能预知明天,可以把握今天;不能样样顺利,你可以事事尽力;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可以拓宽它的宽度。面对生活选择微笑,面对失败选择奋起,面对欺骗选择反思,面对弱者选择帮助,面对病魔选择驱除,面对死亡选择自然。切实的提升自身的素质,做一个有志向,讲诚信,有良好的道德水平,有团队合作精神,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必定会实现祖国的长足发展,使社会长治久安。
有人说:人的一生百分之五是精彩的,百分之五是痛苦的,而另外百分之九十是平淡的;人们往往被百分之五的精彩诱惑着,忍受着百分之五的痛苦,而在百分九十的平淡中度过。我想没有坚定的信念,注定不能体会那百分之五的精彩,而要承受更多的痛苦。邓稼先,海伦-凯勒--一切先进人物无不以坚定的信念激励自己在坎坷的人生旅程上勇敢前进。心里有春天,心花才能怒放;胸中有大海,胸怀才能开阔;腹中有良策,处事才能利落。平凡的工作要用不平凡的态度来完成,简单的问题要用全面的思考来决策,当今的事情要用将来的目光来审视,遥远的理想要靠现实的努力来实现。不点燃智慧的火花,聪明的头脑也会变为愚蠢;不践行确立的目标,浪漫的理想也会失去光彩;梦想是我们行动的起跑线,知识是我们前进的加速器,坚持是我们不停的步伐,智慧是我们成功的法宝。人生定位在哪里,心里装的坐标图;人生路线在哪里,顺着路标一直走;人生态度是什么,理想信念当导演。
【小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演讲稿】推荐阅读:
小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方案10-16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究08-14
关于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9-27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问卷09-07
小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06-13
辅导小学生的社会实践心得09-05
暑期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10-23
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