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第一课时教案(xiugai)(精选12篇)
1.九寨沟第一课时教案(xiugai) 篇一
《九寨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淮安市洪泽县共和中心小学 作者:袁书林 邮编:223124 【课题:九寨沟(学科:小学语文 年级: 四)】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绮丽美妙的自然景观。课文层次清楚,语句清新,词藻华美,易于朗读和背诵。【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2.认识本课10个生词,并能正确书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3.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感受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感受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风光描写的写作手法。【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故此,在教学中试图通过朗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景,将音乐、画面和文字融为一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在自主阅读、感悟中体会意境,感受九寨沟奇丽的自然风光和特有的珍稀动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积累。【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组织、帮助、引导、促进作用,运用画面、音乐等多种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让音响成为学生驰骋想象的载体;让多媒体画面成为联系生活的纽带;让导语成为学生入情入境的桥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形成生活体验与文字符号的链接,在自读自探自悟的过程中感受九寨沟奇丽的自然,欣赏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素养。【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进行学习指导。
(一)发放预习案,指导学习。
1.预习课文,准确认读下面词语。
林深叶茂 诗情画意 高低错落 色彩斑斓 蔚为壮观 憨态可掬 若无其事 异兽珍禽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预习,我已经会写_________个字。
4.通过预习。
我知道课文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1、2自然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3、4自然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第5自然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预习案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明白预习应做些什么,达到什么要求,进行自主阅读,扫清阅读障碍,概括课文大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概括能力。】
(二)交流、汇报预习所得。
师:同学们课前进行了预习,我们现在一起看看大家通过预习,收获了些什么。
出示课件:
1.你能正确认读词语吗?(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画面,读出情感)
林深叶茂 诗情画意 高低错落 色彩斑斓 蔚为壮观 憨态可掬 若无其事 异兽珍禽 2.你能正确认读下面的生字吗?
3.听写生字并评价: 顽 肃 偶 汽笛 稳 牲畜 抹一抹 4.我知道课文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1、2自然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3、4自然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第5自然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品读第三自然段 1.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一想:(1)课文写了哪些景物?用“________”划出来。(2)那种景物最吸引人,它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设计意图: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去阅读文本,给学生较大的自主阅读和感悟的空间,进而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形成九寨沟自然风光的独特感受。】
2.学生阅读思考,教师行间巡视辅导。3.交流讨论。
(1)课文写了哪些景物?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雪峰 湖泊 湖水 原始森林 瀑布 五花海 五彩池
(2)那种景物最吸引人,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课件,阅读文本,欣赏美景。A.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师:雪峰插云的景观吸引了你,为什么?
(因为一座座雪峰高耸入云,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发出刺眼的光芒,让我们感受到雪峰的多而美。)出示课件:欣赏雪峰的美丽
指导朗读,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一评,齐读。
【设计意图:在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雪峰的多、高、美。】
B.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
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儿的景色?(这儿的湖泊很多,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湖泊比作颗颗宝石,让人觉得湖泊晶莹透亮,光彩照人,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五颜六色,漂亮极了。)
谁能说个比喻句。
读出它的晶莹透亮,清澈见底,学生朗读。
(1)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生:读了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滔滔水流被朝阳照射,彩虹幻出,分外迷人。水流凌空而下,银花四溅,水声隆隆。水从静海穿林过滩慢悠悠的流来,又从陡岩上猛然跌下深渊,发出轰雷般的响声,声势极为壮观。
(2)[课件出示]点击(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3)指导朗读。
山美,水美,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美。试着发挥你的最佳水平,来美美地读读这段课文。指名读。齐读。
(4)[课件出示]“飞瀑”的视频。
(5)看着这么壮观的飞瀑,我们不仅想起了关于瀑布的诗句:(让学生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起诵读诗句,感受瀑布的壮美)(6)师:是你们美妙的朗读带给老师一路惊奇,一路美景,读到这儿我们真想说:(引读:雪峰插云、古木参天„„九寨沟真是个——)
(7)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风景如画的九寨沟,拿起课本齐读第三自然段。【设计意图:抓住“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加以“瀑布”视频,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形态美妙、声音宏大、气势壮观,以产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
4.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练习背诵。(2)指导背诵。[课件出示]()雪峰(),峰顶()。()的湖泊,像()。湖水(),湖底石块()。从河谷至山坡,()。每当()时,()、()、()、()。都(),构成了(),()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呢。由于(),湖泊与湖泊之间(),由此()。宛如(),(),()。
(3)指名学生背诵。
2.九寨沟第一课时教案(xiugai) 篇二
(一) 通过抓作者的两个写作意象 “梅花与雪”体会外貌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 通过比较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习恰当运用对话与比喻的方法。
(三)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感悟他用 “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体会人物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过程
(一) 通过 《梅花魂 》与《钓鱼的启示 》入课, 理清文章内容。
1. 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木笛 》读题:预习了课文, 朱丹通过十分激烈的初试, 复试, 终于在高手如云的对手中取得二选一的资格, 朱丹第一次拿出木笛, 文章是这么写的:朱丹轻轻走进屋, 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 读, 这个句子你重点关注那几个字, 为什么?
当朱丹因为没有按终试的要求吹奏欢快的典子, 被大师取消终试离开考场时, 文中又有一句“他向主考席鞠了一躬, 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 转过身, 默默地走了”。 这句你又关注了哪些字? 为什么?
入夜, 当朱丹冒着大雪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 看到那些孩子们, 看到那雪中的烛光, 朱丹又拿出了木笛, 读:朱丹伫立雪中, 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这句你又关注了哪几个字?
当那位大师听到了朱丹如泣如诉的笛声, 决定录取朱丹时, 也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朱丹的手中, 紧紧握着木笛。 读, 这一句你又关注了哪几个字, 为什么?
读这四个句子:
朱丹轻轻走进屋, 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
他向主考席鞠了一躬, 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 转过身, 默默地走了。
朱丹伫立雪中, 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朱丹的手中, 紧紧握着木笛。
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小心地”说明了什么?
(二) 一般参加终试的选手为了给考官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会十分注重自己的穿着, 文中的朱丹是怎么打扮的。 请你找一下画下来。
话音未落, 从一排腊梅盆景中站起一个人来, 他看上去修长、纤弱,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衣衫上的梅花, 仿佛开在树枝上。
读孩子这一句你关注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打扮? 我们学过《梅花魂》外祖父的一段话还记得吗?
“这梅花, 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的花, 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 愈是寒冷, 愈是风欺雪压, 花开得愈精神, 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一个中国人, 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 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
作者为什么让主人公朱丹把自己装束成一梅花? 这一株梅花又是从哪一排腊梅盆景中摘下来的?
我们学过《钓鱼的启示》, 作者说那个夜晚, 虽然四周无人, 但距离开放捕捞鲈鱼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在放与不放之间他们选择了什么? 作者还当他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 他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他的话:道德只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但实践起来却很难。 在今天我们要学的木笛这一文中朱丹面临了人生中怎么样的抉择? 他是怎样做的呢? 打开课本自由读一遍, 思考:他面临怎么样的选择? 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三) 讨论 (对话) 。
你从课文哪些写了朱丹放弃了终试, 选择了离开。
为什么?这个日子这么重要?
出示对话:过了一会儿, 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很久, 很久, 考场一片沉寂。
师读引语, 大家读内容;男女生对读。
如果作者这样写, 你看有什么不同。读一下。
过了一会儿, 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
很久, 很久, 考场一片沉寂。
谈不同的语感 (破折号;强调了原因;孩子有时把一句话的分开来, 用上标点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为什么这个日子朱丹不能吹奏欢快的曲子? 因为……因为……还因为 (作者赵恺在5岁那年他的父亲就是被日本侵略者飞机炸死的, 这里的朱丹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 其实就是他自己。 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就是他看到在12月13日国难日里, 有很多人……用他的话来说他是在战争与苦难中成长的人。 ) 你看:
师: (课件加音乐) 屠杀持续了40多天, 近1000个小时, 大约60000分钟。 屠杀了我们300000万同胞, 约12秒就有一个生命在消逝……
(课件屏幕继续呈现:)
屠杀持续了 (师引读) /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
屠杀了我们300000万同胞, 约12秒就有1个生命消逝……
短短的12秒钟, 在南京城就有一个国人鲜活的生命结束了, 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 这是什么?
(四) 研究意象 “雪与笛声”。
不对, 这些血淋淋的数字我们的大作家没有写啊? 但我们读了却感到这个日子无比的感痛, 凄凉, 是不该吹欢乐的曲子的? 作者在后面用了很多笔墨写“雪”, 你看:
“入夜, 南京城开始飘雪。 朱丹披着雪花, 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
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 仿佛一片幼松林。
顷刻之间, 雪大了, 一团一团, 纷纷扬扬地飘洒下来。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 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
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写“雪”。 结合自己的经验想想雪一般象征什么?
如“《江雪》中的“雪”;林冲雪夜的雪;忽如一夜东风来, 千朵万朵梨花开;
读句子, 思考:作者给我们怎样的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孩子不对啊? 坠落的雪花为什么纷纷扬起? 有风吗? 有什么力量使雪片纷纷扬起?雪在天地间翩然回旋是什么力量? 没有风是什么力量? 笛声。 这时在纪念碑广场上只有笛声, 在天地间只有笛声, 这里所有声音只有笛声, 这里所有的人只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笛声, 这就是朱丹的笛声。
出示:并放音乐。
笛声凉凄切, 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 火焰温暖着这声音。
同学们在静静地倾听, 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引读“笛声, 生:悲凉凄切。 师:犹如。 生:脉管滴血。 师:寒冷。 生:凝冻着这声音。 师:火焰、生:温暖着这声音。 师:孩子们。 生静静地听着。 师:他们似乎听懂了这。 生:如泣如诉的笛声。
(五) 研究比喻。
就是这如泣如诉的笛声让天地动容, 让雪片纷纷扬起, 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那是什么力量让朱丹如此动情? 如此悲伤? 如此凄切? 读:出示:“临近石碑, 只见一片莹莹光亮, 像曙色萌动, 像蓓蕾初绽, 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 ”走近一看那是什么?
是烛光, 是孩子, 是一群自发的孩子?
统计数据调查内容人数百分比 (%) 摇摇你有没有预习A.有76 27.1那一片在雪中的烛光, 作者比做了 (曙色萌动、蓓蕾初绽、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 曙色?萌动后是什么?、蓓蕾?初绽后是什么?这难道仅仅一片烛光吗?是什么?力量, 是责任, 精神。朱丹的那笛声仅仅是笛声吗?是的, 就是心中的力量, 就是那种民族责任, 就是那种梅花般的精神, 让朱丹不肯在这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吹奏欢快的曲子;因为这个日子对南京的人们来说不能忘记, 对全中国人来说不能忘记, 对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来说不能忘记, 所以他选择了放弃终试。
实用文课程?B.没有 (六) 小结, 升华中心, 余意未尽。
人生的抉择是痛苦的, 悼念亡灵是悲伤的, 但我们更要化悲痛为力量, 文中是不A.是内还容有单一薄个也在抉择?7025
摇摇坐在在学主习考实席用正文中的B., 文是体一感位差声名远扬的7外0国音乐大25师。
时遇大到师的什问么题也是没什说, 只是默默地打量着朱丹。 那神色, 仿佛是罗丹在打量雕塑作品。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 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 大师便向朱丹挥挥手, 果断而又惋惜地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
大师说:“不, 应该是我请求你的原谅。 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 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 但已被乐团录取了。 ”
说完, 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朱丹的手中, 紧紧握着木笛。
默读: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紧握的是谁的手? 他这觉得朱丹是一个 (德艺双馨的人才) ;朱丹的手中, 紧紧握着木笛。 将在艺术道路上吹更多更好的曲子。
关于国耻日
韩国:把8月15日定为光复节, 首都汉城遍插国旗, 全国纪念, 放假一天。 而且那一天所有的餐馆都贴着:我们今天不欢迎日本人来就餐, 我们不为日本人服务。
法国:战后每年11月11日, 法国停战节, 纪念死难者, 如同国庆节一样隆重。
以色列:每年犹太历7月27日, 以色列“灾难和英雄”大屠杀纪念日, 广告和娱乐活动停止, 降半旗, 警报长鸣两分钟, 行人肃立, 车辆停驶。
波兰:波兰11月1日亡灵节, 全国警报长鸣两分钟, 行人肃立, 车辆停驶。 人们到墓前志哀, 连儿童都异常安静。 奥斯维辛集中营举行沉痛的悼念活动。
俄罗斯:从1996年开始, 俄罗斯把德国入侵苏联的6月22日纪念日作为“缅怀和哀悼日”, 全国默哀一分钟, 降半旗, 文化单位和广播、电视停止娱乐活动和节目。
小结:忘记大屠杀, 就等于第二次屠杀。
板书
木笛———————朱丹
梅花雪笛声烛光
3.《九寨沟》(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篇三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
教学过程
(课前听歌曲《神奇的九寨》,谈话。)
师:知道这首歌唱的是哪里吗?
生:九寨沟。
师:听过这首歌吗?知道它的名字吗?这首歌名叫《神奇的九寨》。
(开始上课。)
师:美的景物、美的事物总能激起人们心中情感的涟漪,让人禁不住地想用歌声来咏唱它,用五彩的画笔来描绘它,用笔下的文字把它永远地记录下来。今天,让我们随着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文字再次走进——九寨沟(生齐读课题)。
(点评:创作是为了表达内心的认识和情感。教师的导入语意在告诉学生:言为心声,作者写《九寨沟》就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对九寨沟的热爱与赞美。)
师:《泉城》一课,作者开头用凝练而优美的文字概括了泉城泉水的特点,引出了最著名的四眼泉;《田园诗情》一文,作者开篇用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概括了荷兰这个国家的特点。《九寨沟》这篇课文,作者开头向我们介绍的是什么呢?
(点评:由于公开课安排的时间原因,先上了第十课《田园诗情》。教师善于整合教学资源,抓住本单元教材均是写景文章的共同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写景的文章如何开头上,渗透开篇方法,巧妙地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介绍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
生:还介绍了九寨沟名字的由来。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一、二两节当中,有两个词我们能从中触摸到作者内心的感受,能找到吗?
生:是“神奇”和“童话世界”。(板书:神奇童话世界)
师:九寨沟真的如作者所说,是那么神奇,是一个纯净的、美丽的、奇妙的童话世界吗?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读的时候,可以把文字在自己的头脑中变成一幅幅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物,可以用“——”标画出来;作者用了哪些词句把这种景物写得很美,可以在下面标上着重号。
(点评:阅读写景的文章,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画面。在这里,教师注重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不仅要读出画面,读出感受,还要关注语言,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画面的。)
(生默读第三节。)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你看到了哪些美景。说的时候,可以先读出句子,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我觉得雪峰很高,都和云彩一般高了。
师:“插入云霄”,都伸到云彩里去了。
生:“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我看到湖泊就像一颗颗宝石,沟谷就像一条条彩带。
师:五颜六色的彩带上镶嵌着一颗颗晶莹闪亮的宝石,多美呀!
生:“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五彩斑斓。”九寨沟的湖泊真神奇,湖底的石块有各种颜色,这是别的湖所没有的。
师:这些彩色石块是钙化粉末沉积而形成的。
生:“每当天气晴朗时……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九寨沟的湖水就像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美极了。
师:湖面上会有哪些颜色呢?
生:鹅黄、淡蓝、深绿、洁白、粉红……
师:真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所以作者把这湖面比成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出示:每当天气晴朗时……所以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
生:老师您写错了,最后一句应该是“难怪……呢!”
师:我们来比较比较,看哪种好。
生:书上这样写更生动了。
生:书上这样写我们能感觉到作者的心情。
师:什么心情?
生:很高兴、很喜欢。
师:是啊,我们仿佛看到作者正站在五花海、五彩池边,听到他正啧啧赞叹——
生:九寨沟真是人间奇迹啊!
生:九寨沟的水真是与众不同啊!
生:九寨沟的湖水竟然这么奇妙,这么美丽!
师:原来“五花海”“五彩池”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呀!让我们把这种心情带进去读一读。
(点评:教师不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感受“五花海”“五彩池”的美,还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想象,从作者的用词用语当中感受作者看到如此美景时的惊喜。因此,学生入境动情,读来特别有感情。)
生:从“由于河谷高低不平……蔚为壮观”,我看出瀑布很多。
师:仅仅是多吗?这瀑布特别吗?
生:“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很美、很壮观。
生:“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是天然的。
师:我们平时看到的台阶是用水泥、石头铺就的,而这些台阶则是——
生:瀑布。
师:是瀑布吗?
生:是湖泊。
师: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作者用“恰似”,而不是“好似”,感觉——
生:很恰当。
师:很奇妙。看到这奇妙的、如白练腾空的瀑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生:这真是大自然的杰作!
生:这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生: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
师:你太了不起了,居然知道“鬼斧神工”这个词!
师: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点评:教师在学生感受到瀑布的多、美、壮观的基础上,抓住一个“恰似”让学生与“好似”进行比较、辨析,从而感受到九寨沟瀑布的奇特、奇妙,引发了学生由衷的赞叹,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使语言与情感同构共生。)
师:这真是一路美景,如诗如画,令我们如痴如醉。谁来美美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带着我们再去神游一番?
(生配乐美读第三自然段。)
师:让我们继续向纵深行进,四处林深叶茂,游客逐渐稀少。注意,这时你已经走到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这一路,我们会看到哪些珍稀动物呢?请默读第四自然段,看到什么动物用“——”标画出来。哪些词句描写让你觉得这种动物很可爱,就在下面标上着重号。
(生默读第四节。)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看到哪些动物。
生:“也许,就在不远处……向你窥视。”我觉得金丝猴很想让人接近。
师:想让人接近还“窥视”吗?“窥视”是什么意思?
生:偷偷地看。怕人来伤害它。因为它生活在密林深处。
生:我觉得它蛮可爱的,眨巴着一对机灵的小眼睛,很机灵。
师:真是个小机灵鬼。(生笑。)
生:“也许,会有一群……前方的丛林中。”羚羊跑的速度真快,“窜”表示还没等你看清楚,又消失了。
师:真是来无影,去无踪。(生会心地笑。)
生:“也许,你的运气好……鲜嫩的竹叶。”“憨态可掬”表明这只大熊猫很可爱,一副憨厚的样子。
生:这只大熊猫还“若无其事”地咀嚼竹叶,显得很清闲。
师:用我们昨天在《田园诗情》一课中学的两个词语来说,是——
生:悠然自得、悠闲。
(点评:教师极富语言敏感和教学机智,引导学生注意前后知识的关联,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意识和习惯。)
生:“也许你还会看见……美滋滋地照镜子。”从“美滋滋”看出这只小熊猫很爱美。
生:这只小熊猫真臭美!(大笑。)
生:这只小熊猫也和我们一样,有爱美之心。
生:这只小熊猫行动敏捷,很灵巧。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作者在描写这四种动物的时候,每句前都用了一个词,(板书:也许)能换个词吗?
生:可能。
生:或许。
师:为什么用“也许”呢?
生:因为这些动物是珍稀动物,很少,不一定能见到。
生:因为这些动物没有固定的活动地方。
师:四句话,用了四个“也许”,句式一样,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呢?我们来读一读,感受感受。
(师引读“也许”,生接后面部分。)
生:读起来感觉很顺畅。
生:读起来有一种神秘感。
生:读起来很有韵味。
生:这是排比句。
师:对。排列很整齐的句子读起来往往感觉很顺畅,有韵味,很优美。同时,这四个“也许”还带给了我们些许神秘。
(生齐读。)
(点评:教学“珍稀动物”这一部分,教师先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描写当中感受每种动物的可爱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言语表现形式,体会“也许”一词的准确与妙处,体会四个句式的韵味与优美,极富“语文味”。)
师:请一位同学读最后一段。
师:你能发现这样的结尾有哪些妙处吗?
生:作者抒发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请你读出来。
生:这段话总结了全文。
生:“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这四个词把前面描写的景物概括出来了,省略号说明九寨沟的美景还有很多。
师:你真了不起!
(点评: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凭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发现了结尾的多种作用,品尝到了自主发现的快乐,从中也学到了文章结尾的方法。)
师:你想用一两句话来赞美九寨沟吗?
生:九寨沟真是人间仙境,它让人流连忘返!
生:九寨沟真像一个神秘的星球,我们进去就不想出来了。
生:九寨沟就像一块七彩画板,上面画满了七彩图画。
生:九寨沟就像一块磁石,它仿佛有神奇的魔力。
4.《雪儿》第一课时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跌、媚等四个生字,会写剩、鸽等十个生字;理解传递、哀伤、艰难险阻等组成的词语。
2、正确、通顺的朗读课文。
3、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过程 】
1、导入新课:鸟我们都很熟悉,我们见过受伤的鸟吗?是怎样对待它的?
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完成本部分题。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内容见导学案中的“合作学习”部分。
4、课堂展示:
展示一:展示生字词学习效果。教师口述几组词、句,学生听辨后分别写出对应的字、词。告诉学生“检、捡、拣”的区别,选四名学生上台展示后,教师指导写字、理解词义。齐读ppt上的词语。展示二:展示朗读课文。(1)分别选择朗读水平差异较大的两名学生,选择某个自然段朗读,相机指导朗读。(2)齐读四、五自然段,指导齐读。展示三: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课堂小结。
6、巩固:
(1)听写词语:施展
剩下
传递
任何
哀伤
托起
祝福
向往
(2)填合适的词语:
()的春光
()的弧线
()的眼珠
施展()
传递()
飞越()
托起()
7、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雪
儿
我腿受伤在家
爸爸捡回一只受伤的信鸽
洗干净
取名:雪儿
5.《草原》第一课时教案 篇五
第一课时
庞小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9个),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一下。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通过关键词,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对草原的赞美之情。(重点)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一回忆关于草原的古诗文导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十六课草原。(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关于草原的古诗文?
生:离离原上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作者老舍小时候也在课本上学过这些古诗。他在《草原》这篇散文的开头曾经写过: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诗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好的影响,使人怕到西北去。
但是,这次,作者看到了草原却又是另一番心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一下老舍笔下的草原。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写字。
1师:读课文的时候,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些主要内容去写的呢?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看课后注音或者查字典解决。
生:自由读课文。
师生交流。主要写了草原的美景和热情好客的草原人。师板书:美
景,人热情好客。
2课件出示生词。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师指导写字,重点范写:襟、涩。生描红。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下面我们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自然段。作者老舍是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这段文字是需要我们去细细咀嚼品味的。
师:在第一自然段里,有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草原的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这句话。
生默读课文。
师生交流。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就是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质疑,发现小问题有小进步,发现大问题有大进步。面对这句话你能提出几个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生:“一碧千里”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草原“并不茫茫”?
师:谁来告诉大家“一碧千里”的意思?
师引导学生理解:“一碧千里”,“碧”是“绿”的意思,“千里”一词是虚数,形容草原很广阔。这就是说草原又绿又广阔,在这句话里还有一个词也说出了草原的特点——“并不茫茫”。为什么说草原“并不茫茫”?
生对并不茫茫回答不好。
师:要想回答他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深入读书。这次听老师朗读第一自然段,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抓住哪些景物进行描写?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这些景物?
请你用横线标出景物的名字,用波浪线标出表示景物特点的关键词。师读课文。
提问交流:景物名称,写作顺序。
生:天空 小丘平地羊群骏马大牛,由远及近。
老师板书。
师:对于写景的文章,我们一定要找到适合景物的观察顺序去写,今后我们遇到写景作文时,别忘了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去写。
师:这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谁先来读读有关天空的语句,并说出表示它特点的关键词?
生读,生说出:空气清新,天空明朗。
师:请你找小丘的句子,直接读,直接说特点。
生:小丘是绿的,线条柔美。
师:在这句话里又出现了一个表示“绿”的词语,是哪个?
生:翠色欲流。
师:你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翠色”指的是什么颜色呢?“欲”字怎么理解?合起来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刚才咱们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分字
解词法”,请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师:在前面我们还遇到过一个表示绿的词语,谁还记得?
生:一碧千里。
师:同是表示绿的词语,在这里能不能交换一下?(师出示:卡片一碧千里)为什么不能换?
谁来说说原因。
生:一碧千里表示绿的范围,翠色欲流表示绿的程度,所以不能换。师:你还能说出几个表示绿的四字词语吗?
生:(回答)。
师:你感觉作者用词怎样?
生:恰当,准确。
师:嗯,你的体会很深刻。我们在写作时,就要学习作者用词的精妙传神。
师:你知道“渲染”和“勾勒”的区别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帮你理解。
课件出示渲染的图画和勾勒的图画。
师:在作者眼里,小丘像什么?嗯,像中国画那样美,请同学们带着理解去读出来小丘的美吧。
生读。
师:谁来读读关于羊群的句子?羊群像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能不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师:平地什么特点?骏马和大牛什么特点?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生:平地绿,骏马大牛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课件出示: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乐趣。
在这句话里,哪个词写出了骏马和大牛对草原的喜爱?
生:回味。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句子,里面也有回味,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师:这两个回味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相同吗?
生回答。
师:作者能想到骏马和大牛被美景所陶醉,他现在的心情怎样?
生: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师:作者一会儿久立四望,一会儿又想坐下吟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草原景色太美了。作者被美景陶醉了。
师板书:美。
师:咱们再回到那个很有价值的质疑,为什么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谁来回答?
(师提示板书)
生: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有柔美的小丘、平地,有可爱的马牛羊,所以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是啊,草原确实太美了!让我们随着悠扬的马头琴细细品味一下草原的美丽吧!(课件出示《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伴奏,学生配乐填空背诵,内容为: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空气是那么(),天空是那么(),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在天底下,(),而()。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的,小丘也是()的。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绣上了()。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的(),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那样,到处(),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又叫人(),既愿(),又想坐下()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好像()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四 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6.《春》第一课时教案 篇六
《春》教案
甘旗卡第一高级中学 王红艳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清字词障碍,流畅朗读全文,试背诵课文部分段落。
2、学习跳读文章,理清课文写景的层次,整体把握作者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引导学生自主欣赏文中的优美语句,并进行简单分析。
一、导入
(放几张春天景物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你知道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或诗句吗?词语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绿草如茵、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春雨连绵等;诗句如: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孟浩然的《春晓》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以上我们所欣赏的都是些词语或诗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描绘的《春》景里,去领略大好春光。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2、指定小组朗读,扫清字词障碍。
水涨zhǎng起来 散sàn在草丛 鸟巢cháo 撑chēng伞 应yìng和hâ 酝yùn酿niàng 披着蓑suō 戴着笠lì 薄báo烟 黄晕yùn 抖擞sǒu 嘹liáo亮 赶趟tàng儿 宛wǎn转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2、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运用修辞手法、多种感官写景。
3、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写景散文的一般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教学重点:
1、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学法指导: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听录音朗读,体会感情,思考问题。
①这篇散文从哪些方面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
②听了朗读,你能感觉出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吗?(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用喜爱、欢欣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春天由衷的赞美。
5、指导学生跳读课文,小组讨论理清思路并展示。
第一部分(1-1): 盼春 第二部分(2-7): 绘春 第三部分(8-10): 赞春
三、研究课文:
引导学生自主欣赏文中的优美语句,并进行简单分析。
同学们,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你觉得自己能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朱自清先生的秘密,你们想不想知道?写成这篇传世名作,我觉得朱先生至少用到了三个秘诀,那么想不想知道这三个秘诀是什么呢? 如果你也掌握了这三个秘诀的话,我敢说你也能写出不逊于朱先生的文章。但这个法宝还需你们自己去挖掘。
好了,同学们,下面请你自由阅读文章,选出你最喜欢、最有感觉的语段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来一次探宝之旅。
四、作业:
1.背诵第1段至第3段。2.抄写生字词。
3.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美丽的画家”“春天是位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请同学们仿照《春》写一段描写景物的小作文,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1): 盼春
7.《风筝》第一课时教案 篇七
【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的动人之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课外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兄弟间的情感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结合实际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亲情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及严厉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1、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⑴1925年左右中外社会状况。
⑵鲁迅其人其作品其思想。
2、查字典,落实生字词的音和义。
3、读课文,了解大意(这个环节体现了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搜集信息的能力目标:能运用和检索多种工具书,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接受和获取信息。)
二、情景导入
在大屏幕上展示课文“放风筝”的插图,同时播放《春之声》圆舞曲。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进行画面的细致描述,的大胆揣测。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自然导入。
三、整体感知
师生在舒特曼《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朗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产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
四、合作探究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或个别回答,或集体讨论,或分组辩论。教师适时点拨,力求掀起探讨的热潮,加深对课文思想的理解。
1、“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2、“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
老师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分解,步骤如下:
⑴如果你有弟弟会采取这种方法吗?为什么?
⑵如果你是弟弟会采取什么行为?为什么?
⑶为什么哥哥会这么做?
⑷为什么弟弟没有反抗?
⑸你认为哥哥爱弟弟吗?
3、你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你对课文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1题意在检验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效果。2题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要能联系所查资料,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回答,体现新课程目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张扬个性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观。3题要让学生学习鲁迅知错就改,可贵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的`人文教育观。4题体现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点,也是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特征。)
五、加深感悟
让学生自选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自由诵读,进一步深切感悟课文的思想。
六、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课文与《漫天的风筝》一文的异同的讨论。
8.《桥》第一课时教案 篇八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六课,一起读题目。
二、初读感知
1、 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听清楚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谁能用一到两句话简单地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可以先试着自己说一说。
3、出示词语:
呻吟 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
咆哮 狞笑 放肆 没退深 势不可当
搀扶
(1)课文内容我们大致了解了,这是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谁能大声的来读。
如果他读对了,请同学们跟读一次。
(势不可当:你很细心,没有把势不可当读错,我们知道还有一个意思相同的词叫(势不可挡),但文中出现的是--)
(2)现在老师把这些词语分为三类,再仔细读读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A同义字组成的词
仔细看看每个词里面的两个字,体会体会这两个字的意思,你发现了什么?这就叫同义字,这些词语就是由同义字组成的词。
读
B描写老汉的词 读
C描写洪水的词
请同学们读读这些词语,边读边思考,哪些词描写的是洪水的声音,哪些描写的是洪水的水量,哪些描写的是洪水的水势。
咱们在第一排词语前面添上洪水两个字,一起来读读。
读了这些词后,你感受到这是怎样的洪水?
三、体会洪水的凶猛可怕
1、课文一开始也用了很多的笔墨来描写洪水的可怕、凶猛。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1-3自然段,你还从其他哪些地方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可怕。
(出示:1、2、3段)
(1)品读:像泼。像倒。
A像泼、像倒,顺序能颠倒吗?
一个泼字,让你想到了哪个四字成语?
你为什么读倒,让你想到了哪个四字成语?
雨越下越大,你来读读。(师点评:雨还欠大,有点大了,越来越大了,就是这样的大雨……)
B像泼、像倒,仅仅四个字却独立成两句,简短的句式很好的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2)品读:第二段
想象一下,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可能会看到哪些可怕的景象,听到哪些可怕的声音?
我们听到的是洪水的(咆哮),看到的是洪水从山谷里(逛奔而来),我们感受到的是洪水的(势不可当)。
洪水来势凶猛,不可抵挡,女同学读。
它想吞么一切,践踏一切,男同学读。
山洪所到之处,万物尽被摧毁,全班读。
文中将洪水比作(野马),更加生动形象的体现了洪水的(凶猛、可怕)。
(3)跳舞
跳舞在生活中带给我们的感受是非常(快乐,优美),而这是怎样的舞呢?
师引读:这是一支 的舞。读。
这舞会把人们逼向(死亡),这是死亡之舞呀。
(4)人们
A想象一下,人们当时是怎样的?
B把你的恐惧不安送到句子中去读。
让我们一起把村民们这种慌乱的情景读出来吧。
C人们慌乱也从侧面烘托出了洪水的 。
2、师引读1-3段:
洪水如猛兽般张开了血盆大口,要把自然界的一切吞没,黎明的时候--
山洪咆哮着--
村庄惊醒了--
四、感受桥的重要性
1、当所有的人都你拥我挤的往南跑时,阻挡在他们面前的却是(洪水),于是他们又疯了似的--,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有逃生的本能,可逃生的路在哪儿?
(出示:第四段)
2、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对于当时的村民来讲,这又是一座怎样的桥?
是啊,木桥窄窄的身躯却承载着全村人的生命,它是一座逃生桥,再读读这句话。
3、虽然桥窄又不结实,虽然死亡--,但急于求生的人们还是跌跌撞撞地--。(出示:第五、六段)
4、如果上了不这座桥,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就意味着一个字--死。
如果就这样跌跌撞撞的冲向木桥,那对当时的人们而言也意味着一个字--死。为什么?
是啊,如果这样后果不堪设想,可能会桥毁人亡,全军覆没。
五、感受老汉如山的形象
1、就在这时,他们发现了木桥前--(出示7-13段)
他第一个到却没有走,生命是如此宝贵,难道老汉的生命不重要么?
如果老汉自私些,他可能老早(走了)。
这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那么受人(拥戴)。读。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站在那儿,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在想些什么呢?拿起笔,写一写,他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心想:________________。
此时的老汉内心是焦急如焚,但却镇定的像(一座山)。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a镇定沉着、临危不乱b他是人们心目中拥戴的党支部书记,是帮助人们解决困难的一座(靠山))。
把这种镇定、沉着放进去读。
3这座山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虽然老汉的心里想了很多很多,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话却那么短。一起读。
你从老汉的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A看着这乱哄哄的人群,望着这汹涌而至的洪水,他怎么能不着急呀,所以他干脆的喊道--
在这样危急时刻,还保持着这样清醒的头脑,可见老汉是多么(镇定、沉着)。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B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在前面?这真是一个将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老汉。谁能带着崇敬之情来读一读。
C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祖国的语言非常奇妙,小小的标点符号同样也能表情达意。
(描红标点)
老汉的话虽然是沙哑的,但老汉的命令却是那么干脆有力。读。
4、就在这时候,有人喊了一声:--
党员也怕死,也要活着,可老汉听了后却冷冷的说:--
为什么老汉冷冷的说?
他是在告诫大家,如果不这样做,就不配做(党员),所以他冷冷的说--
六、小结质疑
在老汉的沉着指挥下,一百多人很快--
看似每个人都能安全过桥脱离危险了,接下去还会发生哪些惊心动魄的事情呢?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9.《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教案 篇九
【课
题】: 开国大典(第 1 节)
【学情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能根据顺序给文章分段。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能描述开国大典顺序并分段,自己归纳各段大意。【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讲授 教学过程:
一:【前置性作业】预习课文,把生字注音及组词,并查找与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播放国歌引入
同学们,听,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听着这雄壮的歌曲,老师眼前不由浮现出了新中国刚成立的场景。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二、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齐读。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八年的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对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从此,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人们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自主、合作、分层教学模式 年级:四年级科目:语文 学案撰写人:聂齐雄 赖奇柱 学案审核人:黄小冬
三、检查预习
四、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语。
2、交流汇报。
(1)出示生词:生合作标注拼音、组词,回答问题。(2)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3)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会场——典礼——阅兵——游行队伍 师生交流,把课文分为四部分。
五、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读。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1)成员多——大典 创设情境:
假如此时你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开国大典的成员吗? 学生自由练习。指名介绍。
句式:大家好,我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现在我正站在开国大典的会场中心,典礼还没有开始,参加开国大典的,有„„(2)主席台的布置——大典 介绍主席台的布置
(3)人数多、来得早、次序好、热情高——大典 指导朗读:
此时,群众的心情多么急切,多么喜悦,谁来读读这一部分?
六、小组讨论,找出文中描写热闹场面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三:【巩固练习】生字组词 四:【复习归纳】总结延伸
天安门广场上的人如此之多,气氛如此热烈,让我们一起期待着大典的到来吧!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会场
典礼
阅兵
游行
成员多、来得早、人数多、热情高、秩序好 教学反馈:
自主、合作、分层教学模式 年级:四年级科目:语文 学案撰写人:聂齐雄 赖奇柱 学案审核人:黄小冬
课题: 开国大典 第1节 班级:
姓名:
成绩:
【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重点】:掌握生字、新词。【学习难点】:了解课文内容。预习·交流·评价:
交流完成生字词注音及组词
新知·巩固·展示
协()檐()钮()泽()胁()瞻()扭()择()
宣()帜()袖()徐()喧()织()抽()除()
评价:
训练·拓展·提高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1.汇集 聚集
(1)几个人()拢来,站成一个圆圈。
(2)丁字形的广场()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2.诞生
出生
(1)小明于1989年6月1日()了。
(2)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了。3.肃立
站立
(1)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2)他()在那儿,一动也不动。
纠错·归纳·整理
评价:
10.太阳第一课时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读准“差、较”等 15 个生字的字音,能够正确书写“差抵、氏”等 7 个生 字的字形。
2、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 1-3 小节的学习,感知太阳大、远、热的特点,并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 阳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并能将这 些说明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
教学重点:通过 1-3 小节的学习,感知太阳大、远、热的特点,并理解课文是怎 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导语:老师今天很高兴能和三年级的同学一起上课,我听说我们班有猜谜高手,所以今天我带来了一个谜语,想考考大家。(课件出示谜语)谜面是这样的:有位老公公,红袍身上穿。万物都需要,喜得红了脸。有谁知道答案呢?(生答:太阳)你们真是厉害。太阳,我们非常熟悉,经常和我们见面,它的形状是圆圆的,颜色是红红的,可是它真的像我们看到的这么简单吗?这节课,我将和你们一起去认识它,了解更多关于它的知识。(老师板书课题:太阳,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关于太阳,还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课件出示后羿射日图片)这里有一张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猜一个成语吗?(生答:后羿射日)(出示后羿射日的传说)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9个,只留下一个,地面才不那么热了。那个箭法很好的人就叫——后羿。事实果真如传说的那样,太阳能用箭射下来?接下来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2、自由朗读。太阳到底有多大,离我们有多远呢?答案就在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里,赶快去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多拼读几遍,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可以再读一遍。
3、我会读:认读生字词。(课件出示词语)
4、我会写:写“差、氏、抵”三个生字。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1、创设情境: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课文的词语,写了几个生字,你们的表现真不错。现在我们要去动动脑筋,要用科学的知识辨别真假了。我们都知道了关于后羿射掉9个太阳的那个传说,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同学们读了课文,告诉老师你们有答案了吗?(生答:是假的)为什么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2、交流、汇报。
①、交流“远”的特点:
a、学生找出第一自然段的句子:太阳离我们有 1.5 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 3500 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吗?——远。对,太阳的特点之一就是距离我们远。
b、作者是怎样把远写清楚的呢?
首先,作者写出了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这句话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师板书:列数字)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 3500 年。这里同样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除此之外,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用熟悉的事例作类比,如果我们走路去,要用几千年的时间,这种说明方法叫做举例子。(师板书:举例子)我们再一起来把这句话读读吧!(课件出示)这个句子中的差不多能去掉吗?为什么?(师引导学生回答)走路要这么长的时间,那么如果乘坐最快的交通工具——飞机,又会怎样呢?(出示课件)就是坐飞机,也要二十几年。同学们想一想,这里运用的什么说明方法?(生答:列数字,举例子)
指导朗读:所以,作者说道:“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课件出示,生读,)这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把它换一种说法吗?换句话说:这么远,箭射不到。所以我们说,后羿射日是假的。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太阳距离我们没有这么远,后羿就能射下来吗?我们到2、3自然段中去找找答案。
②、交流“大”“热”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太阳除了离我们远,还有哪两个特点?请同学们找找这两个特点的相关句 子,想想作者又用了什么方法把它写具体的。可以四人小组讨论下。
a、生汇报:“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 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太阳的什么特点——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列数字)这里把太阳和什么作比较?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板书:作比较)
b、太阳还有什么特点?继续汇报。生答: “太阳会发光 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这几句话准确地说出了太阳的什么特点?——热。这里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列数字)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这里把太阳比作了一个大火球,有点类似于比喻句的感觉,但是在说明文当中不叫比喻句,而叫打比方,把太阳会发光发热的特点写得更具体了。(板书:打比方)“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 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列数字,举例子)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估计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师引导学生回答,体会用词的准确。)
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课件出示2、3自然段,不同形式地读。)
4、小结: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介绍得通俗、具体,具有很强的说服 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如果能用上这些方法就更具体 更生动了。我们科学地了解了太阳的特点,现在可以自信地说出,后羿射日是假的,那知识一个美丽的传说。
四、总结 :太阳离我们那么远,它与我们的关系是不是也很远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11.泉城第一课时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会读“剔”“啸”“昼”,学会10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首尾两个自然段。
3.理清课文脉络,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多与水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语言文字的特点与优美,想像画面,适当借助视频与音乐,体会泉城的泉多与水美,并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师:同学们,我国的许多城市有着好听的别称:譬如:
我国的昆明 这里鲜花盛开,四季如春 被称为—
重庆 这儿有着连绵不绝的山脉,整个城市依山而建,被称为— 这是广州,因为有五羊衔谷的传说,所以被称为— 这儿冰雕非常著名,因而被称为— 2.说到济南,同学们想到了什么?
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9课
泉城
板书课题,学生伸出小手齐写,读题。
二、初读课文
1.师:济南为什么被称为“泉城”呢?课文哪个自然段能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听录音思考: 2.师:谁来回答?
出示第六自然段: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生1读(老师感觉到济南泉水的名气确实很大。)这句话中有一个词最能概括它的名气。它是?
出示:天下闻名,谁来说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 同学们积累的词语可真多啊!
为什么说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她到底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呢?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检查:出示:
济(jǐ)南
著(zhù)名
大约(yuē)一亩(mǔ)悬(xuán)崖(yá)洞穴(xué)
喷(pēn)吐
占(zhàn)据
三堆(duī)
白浪翻滚
银花盛开
晶莹剔(tī)透 明珠散(sàn)落
虎啸(xiào)狮吼 秋雨潇潇
水声喧腾
昼(zhòu)夜不息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完成填空。
1.师:词语读好了,相信大家一定会把课文读的更好,下面大家自读课文,出示: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怎样给课文分段? 下面请六个同学来读一读课文。
四、又读课文,思考济南泉水天下闻名的原因,精读第一段,领略泉城的泉多与水美。
1.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问题。为了降低难度老师给你们一些小提示: 课文先总写济南有。
然后分别写、、、。
后再总写济南的泉水
那么根据这提示课文可以怎样分段?这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方式来写的?
现在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段!谁来读一读第一段。
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了。
2.出示句子: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 3济南的泉水怎样?从哪个词看出来?
你能把它的多读出来吗?
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语能说明泉水与济南的关系,它是? 生答
师:“自然”是表示不需要人提醒,看来,济南的泉已经和济南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泉已经成了济南的一张名片。其实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名片。你能模仿这个句式说一说?出示:
说到北京,自然会想到_______________。
说到上海,自然会想到________________。
说到____,自然会想到______________。
学生练说,完成。
3.师:济南的泉不仅多,而且很美。
二、品读第一自然段,读中感悟泉水特点,品味比喻妙用
请同学们再读第一小节,用横线画出描写泉水形态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泉水声音的句子。找到的同学请举手?
师:描写形态的句子是—— 师:描写声音的句子是——
师:你们很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准了。
师:这个句子中有好多四字词语呢!(出示词语)谁来读一读?(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雪白的浪花不断翻滚的样子)(亮晶晶的泉水好象出现在眼前了)
(像老虎在咆哮,像狮子在吼叫多么有气势)(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给人轻柔的感觉)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词语带回句子中再读一读。你们读的真好,给你们点个赞。
师: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写出泉水形态、声音的特点的呢? 请你默读这句话,想一想。
一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板书:比喻)(比喻词显红)师:你有一双慧眼,一下子就发现了。那你是怎样发现的呢?
师: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地品一品比喻句,先来欣赏描写泉水形态的句子。盛开的花朵你见过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你看,白浪翻滚的泉跟它像吗?
师:散落的珠子见过吗? 师:晶莹剔透的泉水跟它像吗? 生:像。
师:作者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比喻,让我们仿佛亲眼所见,多形象呀!(板书:形象)
师:既然都是写形态,那把这两个比喻换一换,你看行不行?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明珠散落;有的晶莹剔透,好像银花盛开。
生1:不行,白浪翻滚的样子不像明珠散落。
生2:明珠散落是一粒一粒的,白浪翻滚是一堆一堆的。
师:看来,比喻一定要准确,两样事物必须要有相似的地方才能比喻。(板书:准确)
师:那“银花”能换成“金花”吗?
一生:不能,因为白浪是白色的,所以是银色,不可能是金色的。师:是呀,不光形态要相似,颜色等方面也要力求相似,这样的比喻才更准确。
师: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一人读,然后齐读。)
师:自己读读描写泉水声音的句子,你觉得这里的比喻又好在哪里呢? 生1:声音大用虎啸狮吼来形容,声音细用秋雨潇潇来形容。生2:泉水在哗哗地流动,声音非常响亮,跟虎啸狮吼的声音很像。生3:泉水在轻轻地流淌,声音悦耳动听,又轻又细又柔,跟秋雨潇潇的声音很像。
师:你们真是活学活用,很会学习!
师:平时声音细小也可以用 “蚊子嗡嗡”来说。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蚊子嗡嗡不也挺准确的吗?
生:用“蚊子嗡嗡”不美,给人讨厌的感觉。
师:原来“秋雨潇潇”这个词还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泉水的喜爱之情啊!如果比喻能恰当表达作者情感的话,就更贴切、准确了。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比喻的精妙。(生1读)
师:洪大的像虎啸狮吼,低细的如秋雨潇潇,你能让这种对比再强烈些吗?(生2读)
师:你把这两种不同的感觉读出来了。我听出了你对泉水的喜爱。真是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让我们连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齐读)
作者除了用比喻的手法来表现泉水的声音和形态,还用了另一种修辞手法,请看:
这些泉
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 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 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 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有谁知道这是什么符号?这每一句话都说明了泉水的一个特点,不同的泉水各有特点,所以用分号隔开。因为几个分句都写了泉水的美,所以用句号总结。像这样的修辞手法就叫排比。
【由“读准字音”到“读出意思”,再到“读好句子”,呈现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通过看图、换词比较、长短句比较等形式,体会了比喻的形象、准确,以及情感表达的妙处,感受到了工整的句式带来的表达效果。化抽象为具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让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
三、迁移运用,仿写句子
师: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神奇的景象,比如小雨点儿,看!(播放图片)
师:雨娃娃真有趣,有的圆圆的,有的细细的,有的斜斜飘过,有的却是——直直落下。有的落到草叶上、花朵上,还有的挂在蛛网上、屋檐下,有的星星点点,有的迷迷蒙蒙,多有意思呀!)
师:你能把它有趣的形态写下来吗?可以仿照课文,运用比喻的手法来写,如果能用上排比句式就更好了。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组,雨娃娃是什么样的? 生1:雨娃娃是圆的,像珍珠。
师:先说说它们是怎样的,像什么待会儿考虑。生2:有的是细细的。
师:如果上面一幅说是圆圆的,下面的就是细细的,这样比较工整。如果上面一幅说是滚圆滚圆的,那下面的就是——
生1:细细长长的。生2:细长细长的。生3:细细小小的。
师:你们说得真好!那它们分别像什么呢?试着写一写吧!聪明的你也可写写其他不同形态。
(学生练写。师巡视,打星。)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笔下的雨娃娃。
我们班的同学都很棒,有不少同学得到了星,请得三星的同学来读一读自己写的句子。
生1:雨娃娃可真有趣,有的圆圆的,像颗颗珍珠;有的细细的,像根根银针。
师:圆圆的像珍珠,细细的像银针,比喻多么形象、准确呀!
生2:雨娃娃可真有趣,有的落在草叶上,像一颗颗珍珠;有的落在蛛网上,像一串串项链。
师:草叶上的像珍珠,蛛网上的像项链,非常形象、准确。如果把“落在蛛网上”的“落”换成“挂”,就更好了。
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们能写出这么精彩的句子,真厉害!把掌声送给他们。
【儿童学习语文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发表欲,在学习后,就想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发表”出来,但苦于无法可依。如果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读写结合,以模仿为桥梁,以片段训练为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范文,仿其神,仿其意,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可以满足学生这一心理需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挖掘教材中的写作因素,引导学生练写,是言语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激发学生思维碰撞的有利因素,抓住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能扩散学生的思维,更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个环节由看图到引导练说,再到想象练写,由扶到放,体现了一个写法迁移的过程,把读写结合真正落到了实处。】
四、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用形象、准确的比喻,工整的句式把雨娃娃的不同形态写生动了,真了不起!雨娃娃还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呢!课后,请大家仔细聆听不同的雨声,尝试着采用比喻的手法来写一写。相信,你们笔下的雨声也一定是多姿多彩的。
板书设计:
形态 形象
泉城 比喻
排比
12.《白杨》第一课时教案 篇十二
一、检查三级预习法情况:
【C级预习单】
二、1.抄写本课易错的词语 三、四、2.多音字组词
五、jiāng
六、将 jiàng
【B级预习单】
1.本文主要通过()的事,赞颂边疆建设者()的品质。
2.用“ ”划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从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A级预习单】
1.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①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谁?“几棵小树”又暗指谁?
②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二、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第二段(第四至十一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二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六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九寨沟第一课时教案(xiugai)】推荐阅读:
23九寨沟教案教学实录08-06
九寨沟教后反思10-20
九寨沟印象小学生作文07-04
关于九寨沟游记800字作文07-09
美丽的九寨沟作文450字07-26
九寨沟的神话传说故事08-25
神奇的九寨沟四年级作文09-05
10《九寨沟》教学设计分解09-10
九寨沟童话世界导游词09-30
关于九寨沟导游词400字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