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

2024-10-14

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精选10篇)

1.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一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铜梁人艰苦努力,奋发争先,教育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随着教育向更新更高层次的推进,发展趋缓,后劲不足状况逐渐呈现,需要客观思考、积极探索、力寻突破、创新发展。由此,县政协针对我县学校布局现状与教育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调研,报告如下:

一、布局现状随着出生人口下降,生源结构逐步呈倒金字塔走向,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增大的趋势,我县从1997年来对学校布局进行了较大辐度调整。先后撤、并普高三个校点、初中30个校点(其中乡镇初中23所)、村小170所,并于2001年实现高中全部集中县城。目前,全县有建制学校109所。包括普高3所、职高1所、初中25所、中心小学69所(下辖村小167所)、特校1所、幼儿园2所和主办中等职业教育,兼办少量普高、初中、小学班的纯民校8所。非建制公、民办幼儿园、学前班点314个。学生总人数131396,其中县外生4623。具体为普高11886人、中职(含大专班)3986人、初中32972人、小学67509、幼儿园和学前班14991人、特校52人。从分布看,普高、中职集中县城。初中县城4所、学生8800人,中职初中班377人,占28%;乡镇21所、23795人,占72%。小学县城3所、6933人,国茂、燎原612人,占11%;乡镇中心小学66所、44796人,占66%,村小167所、15168人,占23%。通过调整,收缩规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布局分散、弱校过多的状况,促进了教育资源整合、质量提高和优势打造。

二、问题分析不适应生源结构变化趋势。随着出生人口下降,我县小学适龄儿童逐年递减。据不完全统计,7岁儿童2004-2009年,分别为9131、6746、5863、5377、4992、4314人,预计2010年后大致稳定在4000人左右。6年后小学生总数30000、9年后初中生15000人左右,比现在下降50%以上。现有乡镇学校分布散、数量多、生源少、容纳率低。村小尤为突出,校小、班少、学生不足的为数不少。每校1-3个班的分别为19、42、36所,占总量的11.6%、25.7%、21.6%,班平不足25人(国家规定25-30人)的67班,占13%。安居波仑、金星、葫芦村小各2个班,学生仅19、22、31人,最少的班9人。同时初中学生总数不足1000人的11所、500人的4所,双山中学仅159人。这类学校虽然解决了学生就近入学,但因规模太小,基础太弱,不仅投入成本高,而且师资、设施、管理等内部结构难以优化,只能低水平维持。如不调整,随着学生减少,这种资源浪费大、办学水平低的态势还会加剧。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较低。目前,多数学生在乡镇就学,由于财力所宥,布局分散,有限资源利用不充分,乡镇不少学校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环境,特别是文化大环境无法与城区学校、窗口学校相比,一些薄弱学校甚至可以说相差天壤。不少村小教师难配套,都是包班教学,全能包打包唱,加之教学设备设施差,无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城乡发展不平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总体不高是我们的现实。基础教育优势潜在下滑。恢复高考以来,我县基础教育领先全市,创建了骄人的业绩。我们提出建设教育大县目标,主要是基于基础教育优势。但随着国家教育培养目标向现代化、素质化转变,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单纯升学率领先已无优势可言。新的教育观、人才观重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而教育梯次缺乏整体协调发展,特别是小学、初中段教育资源未实现优化组合,成为我县素质教育推行成效不突出,教育质量上新台阶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础不牢,塔尖动摇。近年,乡镇学校质量普遍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优质教育量小、面窄,加之中考联招冲击,高中已出现优生危机。不仅全市领先地位岌岌可危,还有可能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教育向高层次发展,影响铜梁人才培养,影响教育大县奋斗目标的推进。优质教育需求矛盾突出。随着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激增,我县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矛盾加大,初中、小学尤为突出。初中看巴中、小学看城区几校,以致小学、初中生源向城区涌流,成为势不可挡之潮。这是社会渴求优教,优教供难应求矛盾突出的反映。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普九全县在乡镇兴建了不少校舍,教育基础设施大改观。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仅数年时间,一部分崭新的、债务未清的学校就已闲置,随着生源递减,这种状况还将继续。如果继续按普九模式发展,今后还将重蹈旧辙,形成新的分散投入,重复建设,浪费有限资源。

三、调整对策鉴于上述问题,建议适时调整全县小学、初中布局,逐步实施相对集中办学:即小学集中乡镇,初中集中县城。通过集聚资源,优化结构,促进教育全面提质,推进教育大县建设。集中办学有利于推进教育大县建设。建教育大县,既要体量,更需质量。体量我们仅有一定量的普教、中职,没有大学,谈不上规模大、门类齐;质量还没有形成突出特色、绝对优势和对外辐射强力。但毕竟我们有基础教育的相对优势,吸引了近5000名外地学生来铜就读,这是建教育大县的根基。通过调整,改变布局分散,提高办学水平,做强优势,打响品牌,增大引力,形成区域性基础教育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向高层拓展,兴办高等教育,建设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县。集中办学有利于整体提升办学基础。教育设施、师资等集中,避免分散造成的高耗低效运作。通过资源优化组合,有利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别。集中办学,还有利改善教育环境。在现代社会,城市的人文环境大大优于农村,而人的社会性决定环境影响至关重要。学校向城镇集中,教育大环境层次提高,学生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接受良好熏陶,更有益培育他们健康成长。高中集中县城,基础整体提高的成效就说明了这一点。2002年秋期以来,少数乡镇小学积极探索生源减少,校点收缩

后集中办学的新路子,试办了寄宿制班,教育环境改善、质量提高,学生、家长普遍支持,社会反映很好。但宥于校舍、特别是学生宿舍不足,推广困难。若初中逐步集中县城,空出的校舍办小学,村小集中集镇,定位高起点,投入集聚,优化发展,我们的办学基础必然整体上台阶。集中办学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多年普及教育的奋斗,解决了大家有书读、有学上的问题。但随着现代经济、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人力资源逐渐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进步的重要因素,文化素质成为个体竞争发展的最终实力。人们已不满足有学上,还要上好学。择校成时尚,举债读名校,成了政府不导而火的现象。从普及向优质转化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谁把握了先机,把优质教育蛋糕 做大,谁就会占领教育发展的制高点。集中办学,人力物力集聚,有利于师资、设施、管理等内部结构优化;教师工作、生活环境改善,有利于充分调动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小校、弱校自然消失,多数学校办学基础基本同等,有利于良性竞争,增强活力,加快发展。这些都是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兴办好校、名校的必要条件。通过努力,变优教优校数枝独秀为百花竞放,满足社会需求,推动教育向更新更高的层次发展。集中办学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学集中城镇,有利促进城镇文化,强化中心地位,增大对农村的带动、辐射和吸引力。集中办学有利于增加城市人口,扩大城市消费,加快城市建设,带动三产发展。教育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潜能巨大,发展持久。近年,教育调整,集中办学给巴川城区带来的生机显而易见,无疑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集中办学具备一定基础。一是积累了一定经验。近年,我们调整教育布局,较大辐度收缩乡镇学校,实际已走了相对集中城镇办学的路子。高中全部进城、巴中改制扩规,龙都小学兴建,县城教育从规模到层次都有了很大发展,成效十分明显。高中尤其大改观,三校竞相发展,逐步步入良性轨道。农村小学寄宿制的探索,适应了社会需求,也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已形成广泛推广之势。二是有一定社会支持度。小学进镇,初中进城,顺应了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虽然相应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但这部分家长大都是青壮年,长年在外打工,子女全托学校,释去因隔代教管的后顾之忧,同时又切身感知文化知识的重要,重视子女教育,也有一定经济能力。据调查,90%的农村小学家长愿意孩子寄宿。初中多数是住读,进城后费用约增,不是大问题。从发展看,社会总体是支持的。三是有一定资源基础。小学进镇可利用初中校舍,不存在多大问题,关键是解决初中进城基础设施。现初中城区已容纳9000余学生,占28%。随着生源递减,若巴中稳定在100个班,东城中学、南城中学合并扩至60个班,西北中学招40个班,加上原师范校、进修校恢复办初中和三所高中招初中,可解决100个班,或适时再新建1所60个班的学校,或在原三大镇各保留一所初中,几年后初中全部或大部进城是能够实现的。随着学生递减稳定在15000人后,可再调整满足高中普及所需。

四、实施建议纳入规划,逐步实施。集中办学是一项大工程,具体施行会有许多问题,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建议作为办学总体思路,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方向,突出重点,逐步推进。争取5-8年,实现小学进镇、初中进城的目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集中办学是社会的需求,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但以我们现有财力,由政府一手包办,一刀硬切的行政强推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市场规律。建议遵循以需促调、社会选择、自然淘汰、市场推动原则,因势利导,着力宏观调控,培育良好环境,引水入渠,水到渠成。整合资源,多方推进。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框框,加大资源整合。通过体制改革,促进多元办学。如出让名校产权,融资再建新校;允许名校办民校、高中自筹办初中;支持民校办名校,扶持社会办学,大力实施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及合作、股份等多种办学形式。广引各方资源流向城、镇办学,推进集中办学进程。放宽政策,自主办学。集中办学,是发展的新事物,必须要有宽松的环境。学习沿海发展战略,抢占先机,放水养鱼,既讲政策又讲因地制宜,既求合法又求合理,既促发展又充分考虑社会承受力,避免生搬硬套。如多元办学,公、民校并举,必然涉及收费不一问题,可根据法规许可、资源投入性质和社会需求、大众承受力等因素,制定相应政策,首先保障有学上,同时满足上好学的多层次需求,并建立社会扶助机制,切实保证贫困学生入学。要扩大办学自主权。上级主要加强宏观监管,制定规则,让学校在人、财、物等具体事务方面充分自主,调动办学积极性,促进挖潜创新,创办特色,优势发展。

#县学校布局现状与教育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调研报告(第2页)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二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实践的总结分析, 建立了若干评价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概念, 并就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了静态分析, 揭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差异水平、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二是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 (1998~2008年) 进行了动态分析, 揭示了各区域高等教育类型、科类结构、投入与办学条件等变化的特点。

三是从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入手, 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状态以及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寻找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新型关系。

四是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对区域高等教育的本质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论证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揭示了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发展的消极和积极影响, 初步提出了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发展的理论。

五是在差异发展理论的指导下, 探讨了区域高等教育的差异发展战略与平衡发展战略。

(二) 研究方法

1.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方法

该课题借助经济学的研究手段和一些数学研究方法, 对全国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 对一些无法用定量分析方法分析的问题采用定性分析方法, 努力将问题的本质揭示得更全面更深刻。

2. 比较法

主要有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两种。纵向比较方法主要用于某一个区域内历史与现

实的比较分析, 横向比较方法主要用于各个区域之间进行比较分析。

3. 文献研究方法

该研究利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包括各类教育和经济统计年鉴, 区域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系统科学、高等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4. 调查访谈法

该课题对部分省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进行了访谈。

二、结论与对策

(一)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第一,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及其发展潜力存在较大差异。2008年, 上海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60%左右, 而贵州只有11.8%, 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平衡系数接近0.2, 2008年较1998年高等教育区域整体朝差异缩小方向发展, 但仍一直处于严重不平衡发展状态。2006年上海的高等教育专业化水平最高, 其专业化系数达到0.627, 贵州最低, 其专业化系数仅为-1.000。2006年北京的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潜力最大, 江西的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潜力最小。

第二,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存在较大差异。2008年海南的高等教育发展层次指数为1.91, 北京为27.5, 是海南的14.4倍。1998~2008年高等教育发展稳定系数福建为1.54, 处于发展稳定状态;新疆为3.41, 处于震动发展状态。2006年高等教育发展活力最大的是浙江, 其高等教育发展活力系数为0.28;最小的是新疆, 其活力系数仅为0.01。2008年陕西高等教育开放指数只有0.07, 北京为41.98, 是陕西的599.7倍。目前, 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高等教育发达地区较贵州、宁夏、青海、西藏、甘肃等高等教育落后地区拥有更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的差异既是导致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原因, 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结果。

第三, 区域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存在较大差异。2007年江西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1%, 内蒙古仅为3.69%;2007年江苏的普通高等教育社会贡献率为25.74%, 西藏仅为0.22%;2007年区域高等教育内部贡献率最高的江苏为66.95%, 最低的西藏为0.94%。区域高等教育的经济贡献率、社会贡献率和内部贡献率存在较大差异, 表现出高等教育发达、社会贡献率和内部贡献率高但经济贡献率未必高, 高等教育落后、社会贡献率和内部贡献率小但经济贡献率未必低这样一种特性。提高高等教育社会贡献率在注重高等教育规模、结构的同时更要注重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能力。提高高等教育的内部贡献率既要考虑到类型结构和层次结构, 还要兼顾办学条件。提高高等教育的经济贡献率不能将目光盯在高等教育规模上, 尤其是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是很高的情况下, 改善高等教育的结构比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更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经济贡献率。因区域高等教育存在增益与损益现象, 故区域经济发达未必是发达的区域高等教育作用的结果, 区域经济不发达也未必是区域高等

大学 (学术版) 2012年第1期83

教育落后所致。反过来, 发达的高等教育也未必是发达的区域经济使然, 区域高等教育不发达未必是落后的区域经济所为。由此决定了区域高等教育应加强分工与合作, 不应完全本着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的思想建设区域高等教育。

第四,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山东省走的是“发达的经济—较低的高等教育投入—较低的高等教育产出”模式;西藏和宁夏是“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高等教育投入—较低的高等教育产出”模式;江西和湖北是“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高等教育投入—较高的高等教育产出”模式;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和广东是“发达的经济—较高的高等教育投入—较高的高等教育产出”模式;山西是“中等经济发展水平—中等高等教育投入水平—中等高等教育发展产出”模式;安徽是“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高等教育投入—较低的高等教育产出”模式。从经济的角度出发, 高等教育规模大、投入大未必就好, 高等教育规模小、投入小也未必不好, 好的高等教育规模和高等教育投入应该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二)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特征

1. 差异将长期存在, 差异是绝对的, 平衡是相对的

区域高等教育的形成是政治、经济、行政区划、区位、制度、历史、人口、信息和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 每个因素的作用是不同的, 从而造成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存在差异。

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是长期的, 差异发展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形态。主要原因有几个:一是由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的。从绝对规模上来看, 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从相对规模上来看,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7年只有23%, 距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高等教育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和将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一个较为突出的矛盾。而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二是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需要的不均等性导致的。每一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目标、动力、重点、途径和外部因素等。这些纷繁的因素交织在一起, 决定了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样性的、个性化的, 这种多样性和个性化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规模上, 还体现在层次、结构和质量上。三是由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基础、条件、环境、目标、能力等的非同一性而引发的。由于历史的原因, 今天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差异是客观的、显著的, 明天各自发展的潜力也是不同的。因此, 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只能在不平衡中发展。四是高等教育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本科较专科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个人收益率, 因此本科的发展较专科具有明显的优势和速度, 同理, 研究生教育就比本科表现出了更强的发展优势, 这是高等教育在层次上选择的结果。在科类上亦是如此, 由于“大文科”专业具有比理工科专业较低办学成本的特点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近些年扩招速度最快的就是这些专业。

2.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具有双重性, 既有积极意义, 也有负面影响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积极意义有四点。一是发展差异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落后地区高等教育利益之上, 因此发达与落后之间存在一种利益矛盾。这种利益矛盾是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发展矛盾的直接外部体现, 正是这一对矛盾才产生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竞争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法则, 高等教育也不例外。无论在哪个领域, 处在前面和上层地位的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会处于一个优越的生存空间。区域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强化了区域之间的竞争意识, 各个区域在制定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规划时, 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会以如何保持高等教育较高的发展水平为目标导向, 不断地向更发达的高等教育乃至国外的高等教育学习, 不断地改革, 革除不利于自身发展的积弊, 从而促使自己不断地向前发展;而相对落后地区则会以如何赶上或超过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为目标导向, 为了在竞争中不被淘汰, 向先进看齐, 加快自己的步伐, 缩小差距, 甚至赶超发达的高等教育。二是差异发展可以提高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率。由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同, 因此就会出现投资相同而结果不同的现象, 也就是高等教育的投资效率不同。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将高等教育资金投向效率高的高等教育是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这是提高高等教育效率的一个途径。另一个途径是高等教育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分工可以有效地降低重复投资, 避免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分工与合作建立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基础之上, 没有差异就没有分工, 分工是为了合作。三是可以较大限度地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差异发展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某些办学质量差、办学效益低的高等学校会被淘汰;某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层次、办学类型会逐步萎缩, 而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会得到较快的发展;某些学科和专业也是如此, 经济和社会发展大量需要的就会得到较快发展, 否则就会逐步缩减。高等教育差异发展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高等教育结构不断优化与升级的过程。在高等教育结构得到优化的同时, 高等教育质量也能得到提升。四是有利于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特色。特色的本质是一种差异, 差异有助于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差异是形成特色的基础, 没有差异不足以形成特色, 但差异并不等同于特色。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 趋同现象越来越突出, 尽管特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质量, 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办学者的共识, 但我们仍需要利用高等教育发展差异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特色的形成。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消极影响在于:一是将导致高等教育不公平, 主要体现在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不平等, 具体体现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三个方面。从教育机会来看,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地区其入学机会相对高;从教育过程来看, 部委属高校集聚的地区, 其考生升入重点大学的几率就高, 从而其享受优质高

大学 (学术版) 2012年第1期85

等教育资源的机会就多;从教育结果来看, 地区差异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教育不公平, 必然会带来不良的社会后果, 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二是影响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 主要是文化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发挥。从文化功能来看, 没有本区域的高等教育, 就会严重影响到本区域文化的传播, 影响本区域吸收和创造新文化。因为其他地区的高等教育不太可能愿意传播另一个地区的文化。从吸收和创造新文化来看, 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从政治功能来看,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一方面体现在传播政治意识形态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培养公民高度民主的政治意识、公平公正的社会理想和团结协作的民众意识, 以及促进社会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健全的责任上;还体现在高等教育是社会的一种重要的进步力量, 会对社会的各种政治变革、社会主流意识的形成等方面产生影响, 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发达的本区域高等教育, 以上这些很难做到。从经济功能的发挥来看, 每一个地区都可以从其他地区通过吸引高层次人才、吸引高等学校为其提供直接的科技服务等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经济落后地区的这种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仅靠其他地区的高等教育恐怕难以满足需要。三是对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影响。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差异将导致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合理流动, 即高等教育资源从弱势区域流向强势区域, 不利于弱势区域的发展。据调查, 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和青海民族学院2000~2007年间, 共调出省外专业技术人员458人, 调入80人, 其中高级职称调出412人, 调入76人。青海省每年考到外省区高校就读的学生约6000人, 大学毕业后回归率只有20%。区域之间的差异若得不到有效控制, “马太效应”将会出现, 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积极作用, 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

3.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是可控的, 在差异过大时应实施平衡发展战略, 在差异不足时应实施差异发展战略

平衡发展战略是指为缩小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 除了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外, 另一个有效途径就是促进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首先进行区域之间的分工, 然后根据区域的分工, 对区域内的高等学校进行再分工, 走一条自上而下的路径。一方面, 对于新建院校, 在办学伊始就明确其分工, 签署分工协议并履行分工协议所规定的义务和职责, 打消其升格的念头;另一方面, 对于已有院校根据其办学优势和特色进行协议分工, 签署分工协议, 明确办学方向、目标和任务, 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变。通过协议分工来优化并固化高等教育的结构, 使高等教育处于健康发展状态。对于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 可以选择一条由下而上的路径, 即先由高等学校自身进行定位分工, 然后再进行区域之间的分工, 这样不至于出现对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破坏。高等教育区域分工与合作可以采取以下形式。第一, 就合作的组织形式而言, 一是通过区域间建立的高等教育战略合作联盟等组织机构来实现, 即几个区域可以组

成一个高等教育战略合作联盟, 通过这个组织协调这些区域的高等教育合作问题;二是可以借助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途径来实现, 也就是说将高等教育的合作纳入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 形成区域经济合作的一揽子规划, 比如, 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等;三是通过区域之间的自发途径实现合作, 可以采取单边方式和多边方式等。第二, 就合作的实体形式而言, 一是采取某地区到另一地区办分校或校区的形式进行合作;二是采取不同地区之间兼并或合并的方式进行合作;三是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进行合作;四是发达地区高等学校向落后地区高等学校进行支援型合作。第三, 就合作的内容而言, 一是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包括课程移植、学分互换、学生的交流等;二是科研方面的合作, 包括搭建科研平台、组建科研梯队、共同开展科研等;三是教育资源的合作, 包括信息与资料的共享、科研仪器设备的互借、教师的互聘等。

差异发展战略要注意几点。首先, 政府要对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进行宏观调整。总体上可以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进行引导, 如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可以提高高等教育重心, 重点培养高层次人才, 多开展一些科研创新活动。而西部落后地区就要适当降低高等教育重心, 可以重点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可以将学科专业分成重点发展、一般发展、保护和萎缩几个层次分别进行对待;发达地区可以重点发展办学成本较高的学科和专业, 而落后地区可以侧重发展办学成本较低的学科专业。其次, 实施重点发展战略。选择部分地区、部分高等学校进行重点投资、重点建设, 加速这些地区、这些高等学校的快速发展。重点建设高校的选择不仅要考虑高校自身的基础、水平和发展潜力, 还要考虑区位的因素、学科的特征、产业的特点等。根据区域经济差异发展的原理, 在区域高等教育之间和区域高等教育内部也可以采用增长极拉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策略。再次, 各个地区和高等学校要围绕自身定位, 本着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原则, 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战略重点, 走特色发展之路。

总之, 目前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过大, 整体上应实施平衡发展战略, 在局部应实施差异发展战略。

(责任编辑/校对:丁杰周鹏/周鹏)

大学 (学术版) 2012年第1期87

Research Outcome成果报告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成果报告

该课题运用指数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从管理科学角度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走向;其次, 界定了基于省级的研究生教育评价概念, 对省级研究生教育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第三, 基于特征视角对高水平大学进行了解析, 以此为理论依据构建了我国高水平大学排名指标体系, 并评出了中国高水平大学50强;第四, 研究了基于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 构建了基于学科竞争力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第五, 研究了基于学位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 提出了研究生个体质量的三角模型;第六, 研究了基于学位类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第七, 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 构建了大学层面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模型, 并对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了实证分析, 参考灯号法绘制出研究生教育监测质量指数分布图。课题认为, 我国研究生教育处于发展的战略转型期,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要实施分级分层分类评价, 基于省级的研究生教育评价是未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价的主要领域, 高水平大学评价应该反映高水平大学的本质。对此, 研究生教育评价应实施监测评估、低碳评估, 要优化评估环境、培育质量文化。

——“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发展问题研究”成果报告

3.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特殊教育 舞蹈教学 发展现状

舞蹈教学作为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在特殊教学中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对于有运动障碍的学生而言。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特殊教育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舞蹈教学开展的必要性,并加大了开展力度。笔者将分别从:舞蹈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发展现状、促进舞蹈教学在特殊教育应用效果的对策,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舞蹈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舞蹈教学在我国特殊教育院校中得到了有效发展,对特殊教育学生身心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然而,由于特殊教育院校自身特点限制,导致舞蹈教学在实际开展中受到一些阻碍。

目前的特殊教育学校舞蹈教学中所采用的是传统方法,在课堂上大部分是教师徒手示范的教学,缺乏对多媒体这一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同时也比较的缺乏灵活性以及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例如讨论、实践以及展示等,原本及其优美的舞蹈被演变成枯燥动作,这既不利于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舞蹈所包含的美感体现。在传统的舞蹈教学中出现缺乏对学生的启发性,包括思想以及道德教育、灵感的激发以及创新意识等,再者有的舞蹈教师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不规范、不生动以及不简洁等问题,这让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些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特殊院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带给学生的是实际情况现实的脱节,进而阻碍舞蹈教学的发展。

二、促进舞蹈教学在特殊教育应用效果的对策

特殊教育学生与普通院校学生不同,他们在身体方面、认识方面可能都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对舞蹈教师而已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上述,笔者对舞蹈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了诸多问题,为改善这一不良现状,特殊院校必须加大实施力度,从各方面来完善,笔者分别从:实施合作教学策略、创新舞蹈教学方法、促进舞蹈老师自身水平,三个部分来阐述。

(一)实施合作教学策略

对于合作性的学习方法来说,迅速的组建小组是关键,在组成学习小组中,舞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不能随意的安排学生或者是放任学生自由进行,这样不仅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还会加深学生之间的误会,所以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了解各个学生的长处以及短处,然后才能根据不同的任务将学生进行科学的组合,从而使学生在小组目标中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将学生各自的资源优势得到良好的发挥,他们在一起训练以及表演中形成相互补充的作用,促进目标完成的同时也是学生汲取他人优点的过程。

以下表格是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模式。

(二)创新舞蹈教学方法

在传统舞蹈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舞蹈课程设置多以大班形式为主,使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难以实现针对性教学,学生之间的互助情况也没有得到教师的关注,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舞蹈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

在现阶段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特殊教育院校舞蹈教育教学工作也要有所创新,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舞蹈教育的新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现有舞蹈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兴趣等各方面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制定出适当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基础水平设置一些差异性课程。在正式教学前,教师要进行严格的测试,并根据学生实际能力编班,使学生的基本水平大体一致,以利于舞蹈教学的进行;教师还可以运用阶梯式教学模式,使每位学生的训练都与其能力相适应,因材施教。在进行舞蹈理论的教学中,教师要抓紧舞蹈动作要领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尝试,并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促进舞蹈老师自身水平

特殊教育院校舞蹈老师应该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不但要努力丰富自身的舞蹈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努力钻研的学者品质。教师拥有强烈的研究意愿和活跃的研究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舞蹈研究能力,提高其学术水平。创新意识对特殊教育院校舞蹈老师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教师不仅仅是引导者的角色,更应该是努力探索、勇于创新的探究者,为高校舞蹈教育教学工作开创新天地,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舞蹈人才。具体来说,特殊教育院校舞蹈老师应树立舞蹈教学的新理念,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职业水平,通过榜样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促使学生的舞蹈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互相协调,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舞蹈表现力

总而言之,特殊教育学校要以学生为本,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中提高特殊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特殊学生的成长发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学校舞蹈教学的有效性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佟伟. 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J]. 黄河之声,2012,04:56-57.

[2]卢慕君. 论舞蹈教学中引导教育的重要性[J]. 艺术科技,2012,03:77-78.

[3]杨爱胜. 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促进作用分析[J]. 艺术科技,2012,03:87+91.

4.农村党员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四

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党支部在党员发展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党员队伍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许多地方在在这项工作中还存在种种问题,有的甚至相当突出。为此,胡桥乡对全乡36个村党支部近3年的党员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发放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查阅有关资料等形式,摸清了全乡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总体情况,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一、农村党员发展与管理现状

胡桥乡现有36个党支部、1046名党员。其中村党支部33个,农村党员930名,乡直机关党支部3个,党员116名。近年来,乡党委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在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中,坚持“五个注重”,即注重发挥党员在村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注重吸收年轻有为的先进分子和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注重把好新吸收党员的“入口关、注重把发展党员工作与培养后备干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抓好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建设。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在整个发展党员中的比重逐年增大。从2008年至2010年,全乡共发展党员129名,平均每年发展党员43名;二是党

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普遍有了一定的提高。近三年发展的129名农村党员中,高中以上学历的共46名,占全区三年发展党员总数的34%。三是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有所改善。2008至2010年,共发展35岁以下农村青年党员69名,占全乡发展农村党员总数的68 %。

二、农村党员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全区农村党员发展与管理工作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在党员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1、年龄、文化结构仍然偏低。近三年来,农村发展35岁以下和高中以上学历党员占全区发展党员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6%、27%,发展35岁以下青年党员和高中以上学历党员的比例仍然偏低,这说明我们工作的潜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2、发展工作仍不够不平衡。近三年全区平均每年发展农村党员43名,整体数量不少,但发展很不平衡。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全乡2008—2010年未发展党员的“空白”村1个,占农村党支部总数3%,有个别的农村党支部已连续两年没有发展党员,如果今年再不发展,就会成为连续三年不发展党员的“空白村”。上述情况足以说明,我乡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还不够平衡,村之间差异还比较大。

3、工作侧重点仍不够突出。发展女党员入党是我乡发展农村党员的侧重点,但这项工作进展比较慢。近3年全乡发展女党员共12名,占三年发展农村党员总数的16%,女党员比例仍然偏低。以2010年为例,全乡农村发展的女党员5名,仅占当年发展党员总数的12%。一些村的女党员少,发展女党员步子慢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三、农村党员发展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党员发展方面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工作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多,发展青年党员难,留住青

年党员也难。这部分青年大都文化素质较高、能力较强。这给农村发展党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些党支部书记说:“能看上的人家走了,留下的没几个能看上。”即使一些入了党的青年,只要不担任村干部,也大都外出,留守在家的党员大都是年龄较大的,所以客观上看去“党员年龄老化”。

二是思想观念陈旧。现在的青年人有着明显的时代特

点,他们的思维方式、活动方式、生活方式都与过去大不相同。这应该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在一些农村干部中还用老眼光看问题,“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眼中无人”;也有个别村子的支部书记家族观念、封建意识较重,发展党员中搞任人唯亲,惟我独尊,不愿把自己宗族、村场以外的“外人”、“本事强”的能人吸收到党内来,阻塞了发展党

员的“大门”,生怕发展的新党员会抢了自己的位臵。

三是培养措施、工作方法滞后。现在农村青年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大。面对这样一个流动群体,有的地方墨守成规,不探讨办法,不主动争取,坐等上门,甚至长期对农村青年的思想动态不闻不问,拉大了和青年的距离。

四是一些党组织的吸引力降低。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的能力不强,作风不实,履职意识较差,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好,不能很好地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的道路,导致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够;还有一些农村党组织,对党员义务方面的要求多,而在维护、保障党员应有的权利方面落实得不够,造成农村党员权利与义务失衡,影响了一些青年农民对入党的积极性。

五是工作机制不健全。有个别村没有将发展党员列入

党建工作目标之中,对一些长期不发展党员的党支部及支部书记,没有有效的制约措施等等。以上这五个问题是我们今后工作要克服的重点。

四、加强农村党员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当前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村实际,要着重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摆上日程。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大事,乡

党委要高度重视,要把做好这项工作列入党委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要建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凡连续两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一律不得评优,村支部书记要通报批评;三年未发展党员的,对村党支部书记予以诫免;四年未发展党员的,村党支部书记予以调整。要定期督促检查,乡党委每半年对村党支部培养发展农村优秀青年入党工作进行一次督查,年终全面检查,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

2、制定规划,突出重点,加强跟踪。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十二五”发展农村党员规划,力争通过2—3年努力,每村每年发展青年农民党员1至3名,保证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数量稳中有升。同时,着眼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确定农村发展党员工作重点,注重从村干部中发展党员;注重从率先致富又能带领和帮助群众致富的经济能人中发展党员;注重从有文化的优秀男女青年和退伍军人中发展党员。以改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文化、年龄、比例结构,尤其要加大对优秀青年的培养力度。对青年人的进步要求,要积极主动地去做工作,及时找他们谈心,激励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加深对党的了解,积极靠拢党组织,在政治上尽快成熟起来,不能坐等青年主动找上门。收到入党申请书后,要及时地给申请入党的同志一个回音,向他们提出

希望和要求,并确定培养联系人,经常教育和帮助他们提高觉悟,克服缺点和不足。积极分子定期进行考察,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育。

3、利用阵地,多种形式,强化培训。通过系统学习,使他们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基本知识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全面的了解,懂得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任务、组织原则和纪律,懂得党员的义务和权利,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更加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与此同时,采取上党课、召开党员大会、办墙报、宣传栏、党员电化教育、党员活动日等形式,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引导他们学习党的刊物,举办积极分子培训班。还经常给入党积极分子交任务、压担子,在实践中锻炼考验他们。

5.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五

一、对我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认识

(一)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结合得最紧密、最

直接、最有效的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战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途径。发展职业教育,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可以发展成为经济的增长点。目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招商引资,增加投入,而当地所拥有的技术工人种类与数量,是投资者决定是否投资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发展职业教育是改善民计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的使命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本领,提高社会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家庭多一个就业者、多一份劳动收入,社会就多一份团结、多一份和谐。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改善民计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发展职业教育是完善教育体系、发挥教育整体功能的需要。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大区,拥有知名的高等教育、出色的高中教育和基础教育以及幼儿教育,但职业教育还比较薄弱,影响了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我区教育要发挥整体功能,必须在加强高等教育、高中教育等不同层次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因此,加强职业教育是完善教育体系、发挥教育整体功能、显示我区教育特色的必然要求。

(二)我区职业教育的基本现状

我区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成绩。经过不断整合,我区职业教育已初步形成网络,并具有了相当规模和声誉。目前,共有职业学校14所。2006年在校学生近2.3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40%,教职工近1400人。每年输送学历教育毕业生8000多人。**职教中心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四川仪表工业学校和重庆市轻工学校等4所学校被评为重庆市重点职业学校。在园林绿化、车钳工、仪器仪表、电子通讯、工艺美术、矿山机械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专业优势。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区经济建设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在现有近2.3万名在校学生中,外区学生占多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社会消费。另外,职业教育在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扶持三峡库区移民、城镇低保户、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等社会公益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规模不大,档次不高。学校平均规模为师生2000余人。“国重”仅1所、“市重”仅4所。二是生源短缺,师资不足。区内常态生源为2000人左右,区外生源占多数。师生比与国家要求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三是规划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比较差。现有职业学校布局比较分散,缺乏总体规划。职业学校选址难度较大,个别学校打算外迁。相当部份学校实训实习设备不足,一些学校实训基地不稳定,校企合作难度比较大。

我区职业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是思想观念问题。相当部分民众对职业教育存有不同程度的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档教育,不愿意就读职业学校。一部份人就读职业学校也是迫不得已。二是经费投入问题。近年来,各级财政投入相对偏少,银行贷款基本无望,社会投入虽然增长较快但差距仍然很大。三是政策扶持问题。在招生指标、招生范围等政策方面限制比较多,重处重罚现象曾多次发生,对部门服务和信用等方面也有反映,政府协调机制不够健全。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我区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为我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机遇之一,是“一小时经济圈”战略的实施。构建“一小时经济圈”使**成为“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核心,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会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潜在的生源,更宽阔的凝聚面和辐射面。“一小时经济圈”的经济上档提速,将对操作型和技能型劳动者产生巨大需求,成为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机遇之二,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大幅度扩大中职招生数量。十一五期间,将达到年招生800万,在校生2200万。今年,国家大幅度提高了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国家财政拟在“十一五”期间拨款100亿,专门用于职业教育;另外,还将拿出100多亿,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机遇之三,重庆市重视职业教育。我市即将实行的职业资格培训制度、劳动力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五类”人

员补助就读中职学校的政策,以及农村学生中学毕业后免费读一年职校的“9+1”义务教育和“2年高中+1年中职”的教育模式试点,将使职业教育迎来一个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期。机遇之四,是区委、区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区领导多次关注职业教育工作,要求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我区发展职业教育具有特殊优势。**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

和特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并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基础教育具有良好的声誉,可以利用由此所形成的光环效应,推进我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实力雄厚而且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为我区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的发展条件。

我区发展职业教育也面临较大的挑战。永川区已发展成为重庆有名的职教城,万州区、江津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势头也很猛,邻近的合川区、巴南区也有了较为宏大的发展规划,这对我区发展职业教育影响很大。我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另辟蹊径,创造出比永川、江津更强的吸引力,制定出比合川、巴南更科学的发展规划。我区经济总量不够大、财政实力不够强、发展后劲不够足的现状,决定了政府对职业教育倾斜力度有限。包括普高和高校在内的普通教育声誉良好,职业教育容易在人们心目中形成反差,影响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发展。

二、我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基本定位

定位之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智力支持。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职业教育应当承担起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操作的劳动者的重任,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大批操作型、技能型的劳动者,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智力支持。

定位之二:我区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职业教育是我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发挥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支柱作用,使我区形成幼儿教育、基础教育、普通中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更加充分地体现我区的教育特色和整体功能。

定位之三:重庆主城区的职业教育高地。我区是重庆市的教育大区。我区职业教育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提升地位,扩大影响,尽快发展成为重庆主城区的职业教育高地,甚至成为“一小时经济圈”中的职业教育高地,辐射重庆各个区县以及重庆周边的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二)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培养操作型、技能型劳动者为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做大做强,使职业教育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持、我区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重庆主城区的职业教育高地。

基本原则。一是与时俱进与遵循规律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又要遵循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练好“内功”,提高质量,树立形象,又要努力增加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扩大办学规模。三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发挥教育的公益事业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又要发挥职业教育的产业作用,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四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原则。既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协调服务、管理监督的职能,又要鼓励职业教育学校、企业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个人参与职业教育。五是自力更生与争取支持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真抓实干,又要积极争取上级的有力支持,努力创造出内外和谐、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三)基本目标

规模适度。到2012年,我区职业学校数量达到15所,其中高等职业学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11所,创建国家重点职业学校3所,市级重点职业学校6所,其余全部达到国家办学标准。全区中职学校学历教育招生和毕业人数年均增长12%左右,使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5万人左右。

质量提高。办学条件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教育管理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达到国家要求。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

贡献明显。至2012年,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在全市职教学生总数中的比重达到7%以上;职教在校生按人均年消费5000元(除学费外)计算,职教学生消费将达2.5亿元左右,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3%左右。

特色突出。尽快形成一批特色学校、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使我区职业教育增强引力,形成竞争力,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

三、我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规划指导,推进资源整合加强规划指导。要把职业教育纳入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与“一小时经济圈”发展战略相协调的、能够指导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规划。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引导学校走集群发展之路。可以考虑在碚青公路沿线或蔡家组团划定区域,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用地。

推进资源整合。应将全区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按照行政隶属或专业分类,适当进行合并、重组,使职业教育在结构层次、专业覆盖、学校布点等方面形成合理的网络。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即将搬迁,可动员西南大学将远在江北区的高职学院和合川的行知学院搬迁进来。同时,对少数地处偏远、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的职业学校,实行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合并重组,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促进这部分职业学校做大做强。

促进提档升级。应科学制定全区职业教育提档升级目标,采取积极措施,发挥政府信息畅通、联系面广的优势,创造必要条件,引导职业学校加强硬件建设,提高软件水平,增加市重点和区重点的比重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比重。

依托西南大学。支持职校与西南大学合作,依托西南大学开展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吸引西南大学把科研项目的试验试点放在在碚的职业学校,利用西南大学师资雄厚的优势对职业学校进行师资培训、专业指导,促进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将高校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

(二)抓住关键环节,提高办学质量

积极拓展生源。要树立“大职教观”,鼓励发展外向型职业教育,鼓励职业学校扩大生源。要立足**,走向西南,面向全国,扩大招生范围。要适当放宽招生政策,支持职业学校扩大招生。要规范招生收费和学费标准,加强行政约束,维护学生合法权益。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维护职业教育的正面形象,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求学观、择业观、成才观,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

加强学校管理。要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及其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化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评估。增加设施设备,创造学生实训实习的良好条件。鼓励职校与企业联姻,打造实习基地,实现互利共赢。加强学生实训实习,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确保稳定就业。要加强就业指导,广泛推行定单培训,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建立区外就业工作站,搞好就业服务,提高就业质量,促进稳定就业。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提供就业需求和用人信息,加强就业管理,维护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争取专项资金。一是争取重庆市的专项资金。要抓住我市构建“一小时经济圈”和打造劳务经济为“第一经济”的难得机遇,高质量高标准地做好资料准备,加强与市级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对接,确保在全市120万个劳动力培训和输送140万名中高职毕业生的五年计划中争取较大的份额。二是争取国家的专项资金。“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入100亿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对西部的支持资金将会占有较大的比重。要帮助职业学校搞好发展规划,做好立项工作,积极向国家争取职业教育的专项资金,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普惠政策,积极帮助申请国家财政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校学生的资助。三是灵活运用其他资金。将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的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将再就业培训的部分资金用于城市学生的职业教育。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深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和《重庆市职业教育实施条例》,在区财政预算中增加区属职业学校的基本运行费用、基本建设投资;对应市教委相关政策,给予本区就读中职的“五类”人员以适当补助。对民办职业学校可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积极支持。对市属以上职业学校要帮助呼吁,争取主管部门增加投入。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一是要制定和完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出资办学,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大幅度增加社会投入的比重,力争民间投资达到职业教育总投资的40%以上。二是积极帮助职业学校争取银行贷款。要促进职业学校提高资产质量,增强还贷能力,树立良好信誉,搞好项目包装,争取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筹集必要的先期资金。三是鼓励学校通过合法渠道开展融资,鼓励社会资金参股入股,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为学校发展提供必要的体制和资金方面的保障。

(四)搞好政策扶持,加强规范管理

鼓励社会参与。制定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及公民个人向职业教育捐赠的税收抵扣政策,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收费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对承担职业学校实习的企业,将其承担的费用,作为企业的自然损耗,给予相应的税费减免;也可根据实习专业的需求度,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

提供配套服务。要在就业劳务、等级考核、对外公关信息、联系协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征地费、配套费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在人才引进特别是引进实作教师、市场运作型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帮助职业学校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征地拆迁工作,搞好周边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学生报考职业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和设立各种层次的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较高额度的奖学金。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贫困生助学制度,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鼓励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

加强职校规范管理。要根据国家和重庆市有关职业教育法规,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实行严格的办学准入和淘汰制度。对办学中任意缩短学制以及招生中不规范的行为给予制止和纠正,直至必要的处罚,以维护正常的职业教育秩序和职业教育形象。

(五)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建立领导机构。区政府可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由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规划及其政策,加强宏观管理,协调解决有关问题。镇街和区级教育、劳动、农业部门也应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加强工作管理。一是落实目标任务。职业教育按长远规划、近期目标和当年任务的要求,落实到镇街、部门和职业学校,并签定目标责任书。二是建立工作目标推进制度。区政府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发展进程中的有关问题。区委、区政府可于近期召开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安排部署。三是加大考核力度。对镇街要考核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就业工作,对有关职能部门要考核涉及职业教育工作的完成情况,对职业学校要考核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核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并纳入区委、区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6.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六

按照乡镇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部署,在第一阶段的调研环节,xxx中心学校采用分工协作、领题调研的方式开展。中心学校校长xx、管理人员xx具体调研“乡镇内学校均衡发展”的问题。2名同志通过下校听校长介绍、与师生座谈、问卷、查资料、听课、抽测、学校书面提意见建议、现场交流等形式,对我镇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做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一、主要成绩1、办学条件显著改善。通过最近几年“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工程”、“班班通工程”的创建,各学校的校舍、教学装备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基本均衡。一是基本完成了寄宿制学校建设。除镇小外,其余8所学校全部完成了寄宿制学校建设,计添置各类生活设备设施1000余件,维修改造教室、学生宿舍XX多平方米,添置钢架床500余套,修建、维修水塔5个,基本解决了“三难”问题。二是镇中、镇小开通了校园网,实现了“班班通”。重阳中学、重阳小学、镇中、镇小均建起了多功能教室,建立了地面卫星接收站,一、二年级均实现了光盘资源辅助教学。三是借助“五园创建”载体,推动了书香校园、艺术校园、科技校园等的创建。镇小成功创建县级“艺术校园”,镇中成功创建县级“平安校园”。2、教师队伍素质良好。一是按师生比要求,各学校的教师编制数足额;二是教师的学历提升速度比较快。通过在职进修、函授、自修等渠道,教师的学历提高工程收效明显。目前,中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均为100%、,高层次学历比例分别为45.83%、41.94% ;三是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镇中高级职称的教师 人;四是校长岗位培训率达100%;教师全部参加了县级新课标培训,其中有120余人次接受了省市级以上培训;五是继续教育水平提高,在第一、二轮继续教育测试验收中,我镇教师全部顺利过关;六是专任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等级全部均达到合格等次;七是教师的现代教学技术运用普遍提高,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师全部会使用光盘教学手段,三至九年级教师均能使用网台资源辅助教学,20%的青年教师能自制课件辅助教学。八是边远学校支教形成制度中心学校出台政策,对资源支教的教师每年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评先表模时优先考虑,目前有1名教师自愿担负起了支教任务。3、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抓实业务学习。全镇做到“三个一”:即一本教育专著、一份业务杂志、一次学习体会。推行业务学习轮流主持制度,以此深化教师读书活动的开展,实现教研职能由“要我学”到“我要学”;二是抓实集体备课。学校领导全程参与学校教研组的备课、研讨、听课、评课活动,收效较好;三是强化了领导责任包保制度,要求校长必须包保毕业班,其他班子成员包相关年级,同奖同惩,增强责任意识;四是抓实中小学研训工程的参与。积极组织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县级组织的相关学科现场研训活动。参与县教研室组织的“有效教学”培训会。五是抓实了教研组实体建设。各学校制定了教研组长工作量化考核细则,强化过程指导与管理,开展培训,强化评优,推动工作;六是抓实了岗位练兵活动。各学校按照规范的流程,全面开展了炼课、磨课活动。三年来,全镇计培养市、县级优质课教师30余人。4、后勤管理进一步精细化。一是健全完善了制度,重新修订了《饮食卫生安全制度》、《饮食服务岗位职责》等,使食品卫生工作进入规范化轨道。统一制定下发了《xxx中小学食堂管理常规》、《xxx中小学学生宿舍管理常规》,将日常工作、管理常规化。各校均按要求制订了《“十有、八配套”规划方案》,按照规划要求将硬件建设分步落实到位。二是实施精细化管理。重点抓好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学生宿舍管理,寝室文化建设,种植养殖发展四项工作。特别是在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统一要求,各校都添置了相应的防蝇、防尘、防鼠、防霉等相关设备设施;严把“六道关”(食品采购关、四所学校必须粮油统一配送,入库验收关,食品发出关,清洗关、烹饪关、出售关),确保食品采购、加工、饮用无质量问题。严格对照《湖北省中小学“放心超市”创建标准》、《湖北省中小学“放心食堂”创建标准》、《“湖北省中小学“文明宿舍”创建标准》,严格管理校园食堂、商店和学生寝室。三是抓好了镇中、镇小寝室食堂文化建设。镇中、镇小率先办食堂、餐厅文化建设的试点,组织全体校长及后勤管理人员现场参观学习,并分别制定了各校的建设规划,确保后勤建设高规格。

7.新常态下畜牧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篇七

在畜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 应该看到我区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正步入新常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围绕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转方式、调结构方面正在破题,新趋势、新特点较为明显。

一、更加注重优势畜种良种化发展

畜牧业转型升级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提质增益。当前,生产成本持续攀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提升牲畜个体单产水平是突破制约瓶颈,提高生产效益的最有效途径。这些年,我区以落实国家畜牧良种补贴为契机,大力实施旨在提高优势畜种奶牛、肉牛、肉羊单产效益为目标的“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每年投入近3.4亿元用于种公羊、肉牛冻精、肉牛和绒山羊基础母畜补贴。 目前,我区奶牛、肉牛冻精和牧区种公羊补贴已实现全覆盖。在牛羊供种能力保障方面,我区5个种公牛站生产冻精完全可以满足用种需求,但种羊场发展相对滞后,优质种羊供种缺口仍然较大。为彻底解决种羊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我区制定了《肉羊良种发展规划》和《肉羊良种发展方案》,扶持种羊场建设,支持种羊企业转型改制,构建起牧区、农区区域特色明显,并与其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良种繁育体系。

二、规模养殖发展势头强劲

规模化经营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也是适应市场化进程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区把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经营做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按照农区牧区不同特点分类推进规模化经营。在牧区,借助畜牧业防灾基地、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生态建设工程、 “菜篮子”畜产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每年创建示范家庭牧场500个,对其棚圈、贮草棚、人畜饮水井以及相关配套牧业机械设备进行资金支持,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与草原生态的协调发展。截至2014年底,牧区各类家庭牧场已发展到3.5万个,参与家庭牧场经营户达到5.3万户,占牧户总数的11%。牧区过冬畜每个羊单位暖棚面积达到1.1平方米,全区仔畜成活率达到98%以上。在农区,利用国家实施奶牛、生猪、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项目扶持资金, 每年创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00个。2014年底,全区年出栏肉羊100只以上规模养殖水平达到61.9%,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由2008年不足7% 提高到71.5%,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带动了奶牛、生猪和肉羊生产稳步增长,已成为保障畜产品供给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饲草料基地建设力度不断加强

依托国家牧草良种补贴项目、退牧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扩大优质牧草和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促进玉米、秸秆就地转化。截至目前,全区人工种草保有面积达到5686万亩, 年均种植青贮玉米1272.6万亩,年均青贮量2549万吨。经验证明,在牧区建立饲草料储备体系,是确保牲畜安全过冬度春的关键。近年来,我区积极推动牧区建立以户储为主,苏木或嘎查建设小型饲草料储备库为辅, 旗县建设大型饲草料应急储备库为补充的饲草料储备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目前,全区储备饲草能力达到151亿公斤, 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两大牧区筹措资金已建立起应急大型饲草储备库64座,可满足区域内3个月饲草调运需求。2014年,蒙草抗旱、草都科技等相继落户呼伦贝尔,蒙草抗旱公司在陈巴尔虎旗收储饲草7.8万吨,饲草产业化发展初见端倪。

四、草原畜产品牌战略快速推进

当前,我国对主要农产品价格实施最低保护价政策,畜产品价格则完全暴露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价格因素对畜牧业发展影响越来越大,延伸产业链、提升生产水平、增强竞争力同样是我区面临的重要课题。内蒙古畜牧业最大的优势在于草原的天然绿色无污染,我们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培育草原品牌,采取差异化优势竞争战略,大力推进优势畜种原产地地理标志认定和主要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工作。通过草原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极大地提高了草原牛羊肉的附加值,提升了优质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带动了区域畜牧业的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区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111处,涵盖牲畜总量达到2200万头只;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牧区积极尝试草原羊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可追溯试点,2014年为98.5万只羊佩戴可追溯电子耳标,实现了养殖、屠宰和加工环节的二维码对接转换。在传统销售输出的基础上,我区正在利用现代物联网,加快建设绿色畜产品输出工程,构建“电商平台+展示直销中心+零售体验店”一体化的绿色畜产品展示、体验和销售平台,拓展销售渠道。目前“蒙优汇”农牧业电商平台已上线运行,北京、上海展示直销中心已投入运营。在2013年上海农畜产品博览会上,建立追溯体系的锡林郭勒苏尼特羊肉每市斤售价高达120元。达茂旗蓝色牧野肉业股份公司的有机认证羊肉,在上海市场每市斤批发价198元,零售价高达400元。

五、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一方面,突出抓好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优势畜产品主导产业为重点,积极推动企业重组联合,培育发展一批精深加工能力强、规模集约度高、辐射带动面广的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推动畜牧业产业化集群、集聚发展。2014年,全区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790家, 实现销售收入3779.9亿元;拥有国家级畜产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2家,中国畜产品驰名商标17个。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新型畜牧业经营组织创新发展,探索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制定出台《关于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的意见》。在大力推进规模养殖基础上,积极鼓励养殖者联合,形成一批如犇腾牧业、现代牧业、东乌旗哈日高毕牧业合作社等各具特色的大型养殖场联合体。这些养殖者联盟,管控几万头奶牛和上百万只肉羊,具备了与下游企业对等谈判的话语权,维护了联盟成员的利益。犇腾牧业与乳品加工企业协议约定的生鲜乳销售价格每公斤高出普通养殖场2元,东乌旗哈日高毕牧业合作社乌珠穆沁羊商品羊利润高出普通牧户15— 20%,乌珠穆沁羊种公羊售价平均在4000元以上,最高可达1万元。

六、推进畜牧业发展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是更好发挥政府在促进畜牧业市场化过程中的服务保障作用。在抓好保畜牧业生产保供给的同时,在稳定生产能力,延伸产业链,增强竞争力等方面,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当前,随着WTO框架下畜产品保护过渡期结束和各类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肉类和奶粉进口将持续增长,对畜牧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区2013年下半年出现的“卖羊难”和“卖奶难”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化解,亟待尽快研究建立有效的市场保障体系。畜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需要稳定发展, 但其自身脆弱性也十分突出,国外畜产品成本和价格总体低于国内水平,竞争处于劣势,“赤膊上阵”与其盲目竞争既不现实, 也不公平。在宏观层面应加强市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当进口数量过大,过分拉低国内畜产品价格,应当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避免国外畜产品冲击给养殖户带来大的损害,给国内养殖业尤其是奶牛养殖业的转型升级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在国内市场上,也应建立起一系列保障措施,给畜牧业生产带上“安全阀”,诸如,建立大宗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运用期货交易套期保值、价值发现功能稳定主要畜产品价格;参照大豆、 棉花的做法,对牛羊、羊绒、羊毛等大宗畜产品建立目标价格形成机制,实施价格保护政策。另外,我区作为牛羊养殖大省和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但肉牛肉羊未纳入国家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范围,国家应在目前实施的奶牛、 能繁母猪、育肥猪政策性保险基础上,扩大政策覆盖面,将肉牛肉羊纳入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范围,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实施主要畜产品价格保险政策补贴制度。

8.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职业教育 和谐发展 公平 效率

[作者简介]戴国强(1964- ),男,湖北潜江人,武汉大学在读博士,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11-02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如何认识和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如何认识公平与效率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构建与和谐社会相统一的新型公平与效率观,是我们必须面对和首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公平和效率平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既是衡量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尺度,又是教育所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他们相关但不直接相干涉。在职业教育领域内,公平与效率也会产生矛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协调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职业教育和谐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效率与公平,就是一个国家用于职业教育资源的蛋糕如何做大与这块蛋糕如何在公民中合理分配的问题。但是要实现职业教育结果的公平即每个人效用最大化,要求更多的职业教育资源投入到能力较差的学生中,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实施弱势补偿原则,使职业教育处于公平与效率追求的社会最优化位置。

一、从公平的角度解析职业教育

教育公平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它是一种客观描述性概念,反映的是教育资源的分配,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与社会历史条件相一致,它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同时教育公平也是一种主观评价,是人们对现有教育资源分配情况的一种主观感受。只要有不公平存在,人们就会产生相应的公平观,并通过制定政策和原则把它体现出来,以期得以实现。因此,教育公平也是对现实的超越,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是培养掌握从事某种社会工作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提升人的需求层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以现代职业精神培养现代人,以期以教育公平的结果构建和谐社会。

教育公平作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基础,日益成为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问题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教育中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更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切实体现为全社会的全体公民服务,尤其要为农村人口、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服务,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在政策上应当实行教育补偿原则,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应对弱势群体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切实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落实。职业教育的公平也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即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在这三个层次中,教育机会公平尤为重要,它是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教育机会公平了,才能实现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因此,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中,应注重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自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职业教育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正在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投入140亿元发展职业教育①;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初步形成。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更加清晰,职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优化配置,职业教育服务行业、企业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加强,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呈现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投入相对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制和运行机制中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职业院校地方管理为主的特点导致了由经济等原因而引起的职业院校分布不均匀,从而使得享受职业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职业教育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不得不在残酷的竞争的环境中寻找生机,这也从侧面加大了弱势群体在享受职业教育机会上的不公平,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过程和结果的公平。

二、从效率的角度解析职业教育

效率是指消耗的劳动量与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率,教育效率是经济学的效率原则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指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即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教育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状态,教育资源的利用不存在任何浪费。在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两个层次的教育效率:一是办学效率,指职业院校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的比例关系;二是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是指资源投入到职业教育领域的节约和浪费程度,具体地说,是指教育资源在各级职业院校之间配置,使得各级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保持均衡。办学效率与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来说,办学效率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也就高,但是如果某种职业教育服务已经供过于求,追加投入,办学效率越高,资源浪费越严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反而降低。办学效率关注的是局部教育投资效益,而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关注的是整体教育投资效益。

职业教育具有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价值目标,即教育的效率不仅指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能力,对潜在劳动力市场的有效供给能力,而且要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现代职业精神培养现代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效率可以分为社会效率和个人效率。狭义的社会效率是指接受职业教育者比未受职业教育者能更快地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广义的社会效率是指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为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人才资源,而且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的文明程度,从而形成多方面的社会效益。在个人效率方面,如果个人能接受职业教育,就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当这些知识和技能融入生产过程时,劳动者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和个人各自承担一部分职业教育费用是合理的。就社会主义教育本质而言,追求教育的公平应该是最终目标,但长期的社会实践表明,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物质保证,放弃效率换取的公平只能是低层次上的公平,这种公平对社会整体而言是最大的不公平。因此,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实现更大范围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就职业教育而言,如果不注重办学的效率,教学设施得不到更新,教师出现流失,学生不能更好地与需求接轨,就会使更多的人丧失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这是更大的不公平。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必须讲求效率,才谈得上公平。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不公平现象,这种状况应尽快加以改变。在坚持效率优先原则的同时,必须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增进职业教育公平。

三、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促进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关于职业教育公平与效率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是选择了效率,即以市场为导向,让职业院校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以教育的效率决定职业院校的生存。第二,认为应该坚持公平优先的原则。第三,认为两者是统一的。教育效率包括经济效率与精神效率。教育公平本身就隐含有教育效率的意义,教育效率又体现着教育公平的价值,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第四,认为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只是一对相关范畴而非对应的矛盾范畴。职业教育效率的高低,并不取决于职业教育是否公平,而取决于职业教育活动的质量。

事实上,职业教育效率和公平任何一方的提高或降低,并不必然导致另一方得到显著的增进或抑制,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职业教育效率是职业教育公平的前提,职业教育公平是职业教育效率的目的。只有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以及办学的形式等都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上,生产力水平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国家、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显然会影响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即便在一个国家,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要使职业教育的公平与效率得到很好的协调,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既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同时也肩负着必须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②。职业教育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着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需求上来协调职业教育的公平和效率。

(二)完善职业教育结构,实现职业教育形式多样化

职业教育结构应多样化发展,实现多渠道、多层次办学,促进多种职业教育形式的发展。只有更多的学生接受多种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效率与公平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因此,应加快调整职业教育结构的步伐,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为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不仅要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更要以人为本,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服务;不仅要注重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更要注重结构的优化和质量效益的提高;不仅要利用市场机制提高办学效益,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财政作用,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促进农村、中西部和艰苦行业职教的发展,解决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困难;不仅要把公办职业教育做大、做强,更要努力促进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局面;不仅要发挥教育、劳动、经济部门各自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更要发挥这些部门组合的巨大作用,真正形成发展职业教育的合力。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逐步完善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投入的机制③。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这些都是促进职业教育效率与公平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

(三)关注弱势群体,实现职业教育机会均等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一样实行成本补偿政策,从长远和整体上看,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效率的实现。但在实施成本补偿政策时,国家必须考虑人们的承受能力,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作为保障。国家应设立各种职业教育基金和专项资金,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在资源分配上应尽量向弱者倾斜,保证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困的学生不因经济原因而辍学,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相对公平和效率的提高。这些资助应以综合素质为导向,即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享受国家提供的职业教育资源的依据,这样就能提升职业教育的效率。专项资金既可以是为某类学生专门设立的,不限定他们就读的学校和专业,也可以是国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职校和某些专业中设立的,只要学生进入这些职校或专业就能自动取得获取助学金的资格。职业院校还可以对家境贫寒的学生实行补助政策,提供奖学金、贷学金,积极开展助教、助研、助管等勤工俭学活动。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继续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和职业教育专项基本建设资金,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农业和其他艰苦行业、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社会主义教育追求的是高层次的公平和效率,只要效率不要公平,或者只要公平不要效率都不是社会主义。当职业教育的公平与效率发生矛盾时为实现公平而置效率于不顾,或者为追求效率而牺牲公平都是不可取的。阿瑟·奥肯在《平等与效率》中提出的“在平等中注入一点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点人道”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劳动者农业科技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升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和城市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能力,办出企业欢迎、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公平和效率达到平衡的职业教育,还需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增强发展和谐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

[注释]

①新华网北京2006年11月23日电(记者王丽):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23日召开的中国职业教育振兴论坛上说,“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将投入140亿元专项资金,实施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的培养培训能力。

②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③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教职成[2005]11号)指出:“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公办职业院校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充分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探索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机制,加快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半工半读试点。”

[参考文献]

[1]杨德广,张兴.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2]潘懋元.公平与效率:高等教育决策的依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3]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4]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周亚光.略论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J].教书育人,2005(12).

[7]朱少云,周勤.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2).

9.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九

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府的统一安排,5月8日—20日,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教育局、财政局等部门参加,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全市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组深入到各区县,分别召开公办学校校长、民办学校法人代表、教师代表、学生家长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教育专家座谈会18场次,实地考察各类学校26所,并听取了各区县政府教育调研的情况汇报,对全市教育发展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在广泛收集意见、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打造教育品牌,形

成了一些初步的政策建议。

一、发展现状

教育机构:截至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050所,其中普通高校4所,成人高校1所,中等职校60所,普通高中53所,普通初中266所,普通小学1407所,特殊学校3所,幼儿园256所。全市有民办学校317所,占各级各类学校总数的%,其中普通高校1所,中等职校36所,普通高中7所,普通初中8所,普通小学26所,幼儿园239所。

教师队伍:全市共有教职工73820人,其中离退休教职工13658人。专任教师49248人,其中普通高校教师1284人,中等职校教师2844人,高中教师5797人,初中教师16096人,小学教师20934人。

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小学99%,初中%,高中%,中等职校%。全市小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其中40岁以下占%;初中、高中、中等职校40岁以下的教师,分别占%、%、%。

在校学生:全市共有在校学生860462人,其中,普通高校20237人,成人高校762人,中等职校67406人,高中1723个班111197人,初中4332个班262200人,小学9743个班349170人,特教学校24个班312人,在园幼儿49178人。全市民办学校在校学生84614人,其中普通高校585人,中等职校26803人,高中学生11016人,初中学生13793人,小学学生10588人,在园幼儿21829人。

全市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分别有学生47686人、50754人、56818人、62079人、62978人、68855人;全市初中一至三年级,分别有学生75031人、87331人、99838人;全市普通高中一至三年级,分别有学生42902人、36788人、31507人。

教育质量:,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其中升普高比例%、升中职比例%。全市

高考录取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

教育建设:至今,结合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全市改造新建学校房屋面积万平方米。到底,全市共有校园面积万平方米,校舍面积万平方米。各级各类学校现有图书万册,仪器设备价值亿元。目前,全市中小学已初步完成远程教育站点建设任务,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

教育投入:,全市教育经费总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亿元、城市教育费附加亿元、事业收入亿元、捐款等收入674万元。全市教育经费总支出为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个人部分亿元,占总支出的%;公用部分亿元,占总支出的%;基建支出亿元,占总支出的6%。

—,全市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额亿元、亿元、亿元,年增长率分别为%、%、14%。,全市征收城市教育附加费亿元,比上年增长%,有%用于教育。全市农村

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经费为亿元,占到了转移支付总额的%,其中有%用于危改。

教育负债:到底,全市中小学累计负债亿元,其中银行贷款亿元、拖欠工程款亿元、其他欠款亿元。石门、临澧、桃源中小学负债分别达到亿元、亿元、亿元。

总体来看,近些年来,特别是“教育20条”和“民办教育10条”实施以来,全市上下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明显扩张,民办教育和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新的改善,全市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在省内是有位置的。

二、问题分析

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持续增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教育发展的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

1、教育投入的体制不适应

一方面,教育投入以政府为主、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体制,运行起来越来越难。国家要求县级政府对地方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做到“四保”,但目前县级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保也不容易保住。,全市县级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为亿元,占到了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但是教育系统人头经费的支出就需要亿元,如果不将其它收入捆绑起来,仅保工资就有6000万元的缺口。在调查中,学校和教育部门对经费不足反映比较突出,特别是教师口子经费没有很好的解决。从各区县来看,武陵区全部解决,石门县解决小学教师210元、中学教师150元,鼎城区解决离退休教师210元、在职教师60元,澧县解决中小学教师75元,桃源解决农村小学教师60元,其它县都没有纳入财政安排,有些是要求学校自筹。学校运转经费比较短缺。义务教育实行一费制后,学校公用经费的主要来

源是向学生收取的杂费,按现行标准,农村初中生均每期90元,小学生均每期70元,除去县教育部门和乡中心学校统筹的专项经费外,留给学校自己支配的已经不多,初中每生为40元左右,小学为20元左右,一些农村学校,规模比较小,几千上万元钱,用于一个学校的运转确实捉襟见肘,十分困难。按规定财政应安排的学校公用经费补助,县里也拿不出钱来。教育建设债务也很沉重。全市教育负债总额达亿元,主要是“两基”达标、高中建设、危房改造和远程教育等项目的建设形成的。其中“两基”达标负债全市还有亿元,近两年高中学校建设又负债7亿多元,象几所新建和扩建的县一中债务都比较大,如桃源一中负债亿元,石门一中负债亿元,临澧一中负债亿元。解决“两基”达标形成的负债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债务剥离还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市里就明确要求将“两基”达标债务剥离给县乡政府和村级组织,至今也只剥离2300多万元,不

到10%,即使剥离了,也没有还款来源,债主还是要找学校。现在高中建设的债务很大,一些地方和学校都是作的以上的还款计划,一旦国家教育收费政策调整,这笔债务还是要落到政府的头上。另一方面,照现有模式,发展民办教育,拓宽教育投入渠道的空间显得越来越窄。虽然这两年各级抓民办教育的工作力度比较大,但民办教育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全市现有民办教育机构317所,只占学校总数的%;在校学生84614人,只占学生总数的%。并且民办教育发展的水平也比较低,缺乏战略投资者,很大一部分是办幼儿园,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缺乏竞争力。现在,各个区县争先恐后新建扩建公办高中,照这样的模式,在生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今后民办教育要在普高阶段发展基本上没有什么空间。民办职业教育总体水平也不高,很多都是举办一些低成本、一般化的专业。去年全市职业学校开设的38个专业,面向一产业的专业只有3个、二产业的只有12个、三产业的有22个,由于一些专业和市场需求脱节,缺乏自己的特色,吸引力不强,发展难以为继。

2、教育发展的布局不适应

由于生源的下降和流向的变化,现有的学校布局显得不太适应。从生源变化来看,人口出生率降低,生源总体上呈较大幅度下降趋势。目前,全市中小学的生源状况是:小学呈略有下降、保持基本稳定的趋势;初中学生总数在今后5年内以每年1万人的速度下降,5年后,初中学生总人数为万人,与现在的万人相比减少约9万人;普通高中学生人数近两年内呈上升趋势,然后开始下降。目前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人数为万人,、小幅上升,从起开始下降为万人,略高于现在的规模;下降到万人,下降到万人。从流向变化来看,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加上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生源流向城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据武陵区统计,自下学期到上学期,各分别转入外县学生891

人、986人、1083人。特别是去年以来,由于取消了户口等方面的限制,取消了借读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大量涌入,秋季开学以来,市江北城区小学共转入外区县学生1600多人。各个县城也都有这样的情况。与此相对照,学校布局不适应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学校布点显得比较多,学校规模普遍较小。目前,我市农村中心小学以下学校共有1344所,校均规模只有130人,规模最少的教学点仅有6人,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二是城镇学校布点显得比较少,平均班额普遍较大。市江北城区29所公办普通中小学,主要分布在老城区人民路、建设路沿线。以洞庭大道为界,大道以南有小学13所,初中6所;大道以北只有小学3所,初中2所。由于学校布点少,以及校园拓展空间有限,导致学校班额普遍过大,相当一部分学校班额均在60人以上,最大的达到83人。布点少,还造成城市新区的学生就学距离过远。各个县城的情况也是一样,汉寿县城小学平均班额达到人,其中三完小平均班额达到人。城镇教育资源供应比较紧张,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

3、师资力量的配置不适应

10.机关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 篇十

一、机关党员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机关党建工作通过先进性教育确实得到了加强,但是,随着集中式教育过后,机关党员教育工作过去的“惯性”做法又有所显现。主要表现:一是教育工作缺乏经常性。这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方面缺乏计划性,往往是业务工作挤占政治理论学习时间,党员学习教育工作随意性很强,即使有计划也不能有效实施;另一方面缺乏制度化,制度贴在墙上,组织落实不够,往往遇到上面要检查就组织学习一下,检查一过,学习即止,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二是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这主要表现在我们一些机关单位在党员的学习教育工作中存在一种无的放矢现象,往往是布置什么学什么,照本宣科,泛泛而谈,教育内容与本单位工作实际联系不密切,教育往往处于应付状态,教育目的性不明确。三是教育方法缺乏灵活性。往往只强调学文件、听报告、开大会、一人念大家听或是轮流发言、泛泛议论式等,这样就显得教育工作存在形式单调、内容枯燥、方法不活,导致教育效果往往只能是事倍功半。四是教育知识缺乏系统性。一些机关部门在党员教育工作中存在零打碎敲的现象,使党员对其应该掌握的知识往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的实质、要素、深度掌握不够,造成党员用所学知识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受到一定影响,教育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和目的。

以上这些问题,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

客观方面原因主要是由于机关部门处于“特殊”地位,工作头绪多,事情繁杂,从而难以顾及对党员的教育工作。

主观方面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主要领导在思想上对党员教育的认识尚不到位,认为机关党员总体素质好、自律能力强,平时看报多、听广播多、看文件多。从而产生对党员教育工作没必要抓那么紧的思想;二是认为机关部门业务工作是硬任务,学习教育是软指标。所以,对党员教育工作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二、探索解决机关党员教育问题的方法

1、教育内容要注重联系实际。一是机关应当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理论、时事等作为党员学习的重要内容。因为机关不仅肩负着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任务,而且还担负着贯彻落实好的职责,这就要求机关党组织和党政领导都必须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党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不断的教育,使机关党员能及时通晓基本内容,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政策水平,增长工作才干和工作能力;二是机关党员教育内容应当坚持学以致用原则,比如机关开展学法活动,就应贯彻“干什么工作、学什么法律”的精神。通过学法活动,使机关党员能够精通各自的部门法以及同本部门业务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真正学会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本领,以提高党员的执法水平;三是机关党员教育要始终将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主要内容来抓。党政机关是党员集中的地方,有些单位基本上都是党员,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就缺少了群众监督的外部压力和与非党干部比较的客观环境,往往容易使一些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变得比较淡薄,出现平时想问题、办事情、干工作,不能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证明,在机关党员多的情况下,抓好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将会对整个机关建设乃至全局工作都会产生重大的积极作用。

2、教育方法要讲究灵活多样。一是要做到教育内容具有新颖实在性,使受教育党员爱听、感兴趣。机关党员看报多、看文件多、信息来源渠道多,所以,对其教育的内容要避免重复已经了解或懂得的东西,而应当采集一些具有新颖、实在的内容,如可以针对社会上和基层反映较强烈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组织专项研讨,也可以搞些政策分析,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领导干部进行专题辅导,为机关党员释疑解难,使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本领,提高党员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在改革和建设中遇到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做到寓教于乐。把机关党员教育内容融入到多种文化形态之中,使受教育者在富有乐趣的文化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教育。如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事迹展览、观看教育影视片等进行共产主义信念教育;请优秀、先进人物作报告进行典型形象教育;剖析犯错误甚至犯罪党员案例进行防腐倡廉教育;组织开展党的基本知识竞赛,实践“三个代表”专题讨论、演讲会等活动。因时制宜,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因地制宜,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活动做到情调高雅、丰富多彩,真正把教育寓于党员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之中,使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教育工作要坚持经常性、制度化。要做到机关党员教育工作经常性,首先要切实加强教育工作的领导,这是实现经常性的根本保证。同时,领导还应率先垂范,积极自觉地参与各项教育活动,给其他党员做出榜样。二是要经常分析机关党员

上一篇:快乐·幸福·相伴下一篇:师德师风个人自查材料发言提纲